钓鱼的方法和技巧。

钓鱼的时候,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导致我们的收获不尽人意,其中鱼儿不咬钩就是我们遇到最多的一种情况,这个时候,有的钓友认为自己的饵料不好,频繁换饵,有的弄好了,有的弄不好,这说明了鱼儿不咬钩不光光是饵料的问题,还有其他的原因在影响。下面小编就给大家分析下鱼儿不咬钩的原因和应对技巧吧!

一、环境变化影响鱼儿就饵

鱼类是一种敏感的动物,就算是鱼类当中比较鲁莽的几种,在吃食方面也称得上谨慎。觅食事左顾右盼,警觉异常才是鱼类觅食的常见状态。这种情况下,周围的环境稍有异样,鱼类自然不会咬钩。

不钓鱼的人总感觉钓鱼人不近人情的原因也在此,老钓手都不喜欢有人围观,尤其是围观中叽叽喳喳时更让人心烦。鱼类虽然有眼睛,但是更重视听觉,稍有异样的声音它们就跑不见了。在钓鱼当中,安静永远是一大主题,这也是为何很多人认为钓鱼能够修身养性的原因,闭口禅自然是能够修养身心。

除此之外,走动也是一大打扰,这其中既有声音的原因,还有震动,光影的影响。首先说声音和震动,人类虽然感知不到,但是水本身有很多的传导性,岸上人类感知不到的动作,到了水里就会变的异常明显。鱼类在水里感知到走动带来的生意和震动,也会提升警觉,觅食的积极性下降。

另外关于光影,值得绝对不只是走动带来的光影变化,而任何的光影变化在水里都会惊动到鱼群。

二、鱼线干扰鱼儿就饵

鱼类虽然咬钩的目标是饵料,但是必不可少的也会受到鱼线的影响,尤其是一些开口较大的鱼类,鱼线的粗细直接干扰到了它们吃口的效果。

主线和子线较粗在钓大鱼时有有利的一面,弊端也是非常的明显,鱼儿咬钩不方便,自然会降低咬钩的积极性。看着好吃的,却吃不到,多来几次谁都要泄气的。

我在过往竞技钓中,0.8的主线搭配0.4的子线,上鱼效果一直不佳,后来换成了较细的0.5的主线和0.3的子线,上鱼效果果然好了很多,鱼口明显提高。

三、饵料口味影响鱼儿就饵

上面介绍了两点,较为常见的外在影响鱼儿吃饵的因素,现在说一些饵料本身的主要原因。首先是饵料是否对路子,就是口味是否符合目标鱼的口味,或者符合当时的环境。

钓鱼要区分天气和季节,虽然很多人知道,但在做的时候总是稍有欠缺。在夏天选择过于腥香的饵料,冬天选择味道偏淡的饵料,鱼儿觅食的积极性肯定要小很多。而目标鱼喜欢酸的,你的饵料是腥香的,它肯定也不吃钩。

一般解决办法,是先看窝料的效果如何,如果窝料能够诱来目标鱼,就尽快把饵料换上窝料。如果窝料本身的效果也不好,还是早点回家重新做饵料的好。

除了味道,饵料的形态也是非常重要的。雾化效果,软硬程度,任何一个不适合,鱼儿都不会吃钩的。钓小鱼,饵团又大又硬,咬都咬不动,鱼嘴都磕崩了,谁上钩啊?

不过,这个可以通过拉饵粉,加水等进行调节,察觉到问题原因,当场解决不耽误钓鱼。

钓鱼技巧扩展阅读

鱼不咬钩的多个因素和应对技巧


常听到钓友讲到某某地方垂钓,怎么怎么的鱼不咬钩。其实,鱼不咬钩大概有以下几种情形:

第一、自然情况(客观环境)没能科学把握

(1)没遵守季节垂钓谚语:

比如春钓滩,夏钓潭,秋钓荫、冬钓阳。

(2)没分析好天气的影响:

a、温度:不同的鱼对水温有不同的要求,在不适合的水温环境下垂钓目的鱼,多半是白跑。

b、气压:气压低,水体缺氧,鱼的食欲下降。

c、风向:一般条件下,迎风垂钓,水体富含氧气,鱼觅食活跃;且下风口的漂流食物较丰,会吸引停留鱼儿。

(3)没考虑水情的影响:

a、水草的影响:钓鱼不钓草,多半是白跑!水草是鱼觅食、繁殖、嬉戏,掩护自己,躲避敌害的地方。要是满池塘就有几处有草,那你一定要钓草;要是满池子都是草,只有几处没草,你就要钓草边的明水区域;钓草是相对的!

b、水质的影响:一般是肥水不好钓,肥水体是富含有机物,水生动物多,水生植物少,水体相对缺氧,或者是因为食物丰富,鱼没有饥饿感,咬钩积极性不好;

(4)没探明鱼情的影响

鱼种类少,或者是个体的大小不理想,不适合垂钓;受惊吓的鱼和脱钩后不久的鱼,不咬钩!

(5)没分析好方位的影响

有谚语:长钓腰,方钓角,曲岸(边)钓突(出处);深钓浅,浅钓深;明(水区)钓草,草(浓密)钓明;入水口,洄流处,桥洞、阴影、平沙底、瓦砾堆、树桩;流水中:急(流)钓缓,缓(流)钓急;等等!

第二、主观因素的(人为的)错误

(1)饵料不合鱼的胃口

a、是对垂钓池塘的鱼的饵料要求没有调研,凭经验准备不充分;垂钓时,面饵、香饵、腥饵、活饵、药饵都要准备点。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你垂钓的效果好时,有钓友观摩,询问你相关的问题,甚至讨要点鱼饵试钓。其实,你的饵料很简单,只不过是对鱼胃口罢了。

b、池塘的投放饵味道独特,鱼儿偏食!这就是有经验的钓友,往往在自己的钓饵中加池塘饵料的原因!

3、池塘的水体肥,鱼爱吃活饵。往往用蚯蚓、昆虫、甲虫、河浜肉、小虾等垂钓的效果好。

(2)钩、线、坠、漂的组合不合理

一般来讲,这对垂钓目的鱼是个关键的错误,要靠经验的积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型经验,没有统一的要求。我就看到过一位鱼友用10号伊势尼钩专钓小鲫鱼,效果居然也不错,大概是个人经验和装钩弥补了某些不足吧!

(3)是池塘的主人破坏

我就发现,有的池塘周1到5垂钓效果好,周6、日,效果就不好。后来,一位养鱼人告诉我,消毒粉、氯菌净等化学药品有驱散鱼的功效,只要撒一点在钓位上,一天都很少有鱼靠近。

(4)是随机应变的能力低

垂钓过程中,发现问题很关键,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关键。但是,这些能力是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得来的,别人再好的经验也不一定统统适合你,只有你自己的经验和应变能力上了新台阶,钓技才能做到真正的进步!

鱼儿异常咬钩和停食的原因分析


在正常天气和合适的环境条件下,不同的鱼种都会按照自己的生物习性正常摄食。但我们经常会发现,实际垂钓过程,很多鱼儿会出现异常咬钩或者停食的现象,这是什么情况呢?下面小编就将一些钓友们的分析结果分享出来给大家了解一下。

(1)鱼在水中分层是相对的概念,上、中、下层并没有不可逾越的界限。初春日晒水面时,鲫鲤可能到上层游戈、取暖,寒冬降温时,鲢鳙也潜入下层猫冬。哪里食物充足,它们就游向哪里。当对口的饵钩落在嘴边时,低温下也会咬钩,有时还会饥不择食,违反祖宗的遗传习性,甚至误食发光的空钩。

(2)鱼的生存环境水体是不断变化的,升温与降温,清洁与污染,有食物与缺食物,水位高与水位低都对鱼的生存、摄食有直接影响。

雨过天晴,表面看很好,但雨后常处在高空低压圈内,有云雾,鱼很少摄食;水位突然上涨,水体浑浊,甚至含有害物质如气体,鱼的正常生理机制未调整过来,影响食欲;农田、村舍、沟沟汉汉的微生物、虫类、草、叶冲进湖库里,鱼儿饱不思食,必然对饵钩漫不经心。

(3)水中溶氧量多少对鱼的生存、摄食极为重要。无风、闷热、雾田笼罩、暴雨来临前如南风带来暖湿气流的时候,都会形成低气压,这时水体从大气中吸收氧的主要来源被堵,水中溶氧量少,无水生植物光合作用的水体,溶于水中的氧更少。

(4)水温过低或过高接近该鱼种适应限度时,鱼的代谢水平低,导致消化和吸收率低,必然食欲减退或停止援食。

此外,冰雹、雷电、暴风雨、巨大声响、水位大幅度下降和炸鱼、网鱼造成鱼恐慌,也是影响鱼儿摄食的因素,不须赘述。

鱼儿不咬钩,哪里出问题了?


春天鸟语花香,钓友们都欢欢喜喜钓鱼去了,但并不是所有的出师都顺顺利利的,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烦心问题等着咱,比如鱼儿不咬钩啊。这种事情,自己着急也没办法,难道得下水逼着鱼儿去咬钩吗?接下来我们分析一下鱼儿为啥不咬钩,给大伙涨点知识。

其实像鱼儿不咬钩的这种问题,和自身的装备等还是有些关联的,如果调整或者改善一下,还是可以避免这些问题的。如果还是没有咬钩情况的话,只能说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了。

1.钓线

首先鱼儿不咬钩可能还是自己的钓线有问题,因为有些钓友习惯性的喜欢使用粗线来进行垂钓,虽然可以钓大鱼,但是这也正好限制了其他鱼儿的咬钩,毕竟自己在垂钓的时候不可能次次都是大鱼。这种情况下,最简单的做法就是换钓线。

2.鱼饵

鱼饵味型也就是鱼饵的味道和形状,这在垂钓中也是一个重要的存在。如果自己使用的鱼饵不是鱼儿喜欢的类型,你还指望着鱼儿会咬钩吗?而且对的鱼饵钓对的鱼,用着鲤鱼的鱼饵想要钓鲫鱼也就只能自己想想了。还有就是,钓大鱼需要使用细小的颗粒饵,而钓小鱼则用较大的硬饵,当然具体情况还得根据实际需求来。

3.外界环境

我们都知道,在垂钓的时候不能老是发出很大的声响,虽然鱼儿在水中,但是岸上有些风吹草动或者声响的时候总是可以灵敏的感应到,所以不要在垂钓的过程中大声喧哗或者来回走动,也是就在这个时间内鱼儿早就被你吓跑了。

鱼儿不咬钩时的逗钓技巧分析


我们在垂钓的时候,经常会遇到鱼情效果不是很好的情况,这种现象多数是鱼儿进食欲望不够强烈所引起的。这个时候弃而不钓不是我们钓鱼人的作风,所以我们要想点办法来让鱼开口。通常来说,用逗钓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通过轻微的抖动,使静态的鱼儿动起来,通常来说,活物对于水中的鱼儿来说的诱惑力远远要比死鱼饵大得多。

一、可用逗钓的情况

并不是鱼不吃饵就要使用逗钓,前提就是你使用的饵料味型是正确的,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再使用逗钓才会有效果,一定要记住这个前提条件。

在一些坑钓以及竞技钓时,因为鱼塘里的鱼基本上都是人工喂养的,不愁吃,对食物的需求很小,而且基本上都是娇生惯养,好东西吃多了,对一般的饵料不会有太大的兴趣,而且,心黑的老板会在开始钓鱼之前,事先投放饵料,将鱼喂饱,增加钓鱼人的垂钓难度。这些情况就只能通过逗钓来引起鱼的兴趣,从而使其咬钩。

除了这些坑钓,我们在野外钓鱼的时候也可以使用逗钓的方法。在野外,鱼的食物本来就不是很丰富,但是鱼的警惕性非常的高,它们不会轻易的接近自己不熟悉的食物。但是如果是活物,那么鱼的这种警惕心理也会大大的降低,更加容易去咬食钩饵。

碰到一些警惕的大鱼,它们会对于静止的食物吃食较为谨慎,但是对活物就是适当的降低警惕性。特别是肉食形的大鱼,特别的喜欢捕食小虾小鱼,对活动的食物会产生强烈的捕食欲望。这时就要通过逗钓,让钩饵动起来,一来放松大鱼对钩饵的警惕性,二来可以激起大鱼的进食欲望,大大提高大鱼的咬钩几率。

二、逗钓的技巧

把钩饵放入水中之后,用手轻轻地压竿梢,压杆的同时我们可以小幅度的将钓竿向其他方向拖动,制造出一个钩饵在水中游动的假象。手上不闲着,眼睛也不能闲着,一定要时刻观察好浮漂的情况,一旦有信号反映出来,一定要迅速的提竿刺鱼。有条件的话尽量的使用比较灵敏的浮漂。

钩饵的大小也有要求。鱼也是有脑子的,能够吃下去的食物,它们才会去吃。比如对于大鱼来说,大点的钩饵或者是小点的钩饵都无所谓,毕竟嘴巴大,都能够吞得下去,但是小鱼嘴小,当它看到大饵,虽然想吃,但是限于自己的体型,只能心有余而力不足。

逗钓时,自己的动作幅度和使用的力度一定要掌握好。如果用力太大,竿子打在水面产生波纹,很可能惊动到水中的鱼儿,让它们变得更加的警觉,反而增加了自己的钓鱼难度,就得不偿失了。

总而言之,逗钓对于我们来说是一项非常有用的钓鱼技巧,学会了你会发现其实很多时候钓鱼也这样有趣。

酱层鱼儿自然不咬钩,四个方法来应对


一、酱层的产生

酱层,多由水生动物的排泄物、腐烂分解的动植物个体和细小沉淀物组成。由于其比重大于水而小于淤泥,所以能存在于淤泥之上,如果有比重大于它的物质落下,便会陷入其中,被其所掩埋、覆盖。

酱层多存在于多年不清底的陈年老塘或有坡度的锅底位置。水质的肥瘦往往决定着酱层的深与浅,肥水酱层一般厚于瘦水酱层,新开挖的水域或流水水体,酱层一般较少、较浅。了解这些,对于我们判断酱层的深浅程度及影响鱼就饵的程度都会有所帮助。需要说明的是,大部分水体都有酱层,只是深与浅的区别,本文探讨的是能影响鱼觅食的较厚的酱层。

二、酱层的危害

估计不少钓友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打了窝料,鱼进窝后,只见鱼星四起,浮标却长时间不见动静。当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在排除了天气因素、饵料种类、钓组搭配、调钓灵钝操作不当、鱼的泳层改变等因素后,你就要考虑是否是酱层较厚导致的了。

酱层较厚,比重很小,质地很软,在钩饵下落其上时无法承托,从而使钩饵陷入其中,被其掩埋,鱼在酱层之上只能闻到饵料下降时散发的气味而找不到饵料,进而会来回寻找饵料,越聚越多,在窝子里反复游动,搅起酱层的表层物质,使钓点变得很浑浊,鱼难以发现饵料,最终出现窝中鱼星四起,就是不见标动的情况。

这种状况对于钓鲤鱼影响要稍微小一些,因为鲤鱼习惯拱食泥土里的食物,但对于钓鲫鱼来说,其后果是相当严重的,鲫鱼的习性决定了它们只习惯觅食水底表层的食物。

酱层过厚,饵料就会陷入酱层中,导致鱼虽被诱来却发现不了饵料,影响上钩率

三、酱层的判断

如果是多年不清底的陈年老塘或多年的肥水水域,无需测量即可断定其酱层较厚。如果想确定其大致深度,我的做法仅供参考:在确定调目后,在下钩挂较大的橡皮泥或铅皮找底,我喜欢调3目找底3目(这时找出的底往往是过底),之后去掉橡皮泥,空钩入水,看目数变化,如果目数大于调目,目数之差就是酱层的大致厚度,我们可以将浮标向下调整,降低的目数大致与酱层深度相当即可。

还要一种情况:如果你的浮标在到达钓目位置后总是出现短暂的停顿,再缓慢地下沉一二目的情况(排除水下暗流因素的影响),基本就能断定水底有较厚的酱层了。

酱层多存在于多年不清底的陈年老塘或有坡度的锅底位置,肥水酱层一般厚于瘦水酱层

四、酱层的应对

1.传统钓的应对办法

(1)改变铅坠位置

在使用传统钓法时,铅坠、钩饵一般是躺在泥土上的,铅坠的位置在钩饵之上。若水底酱层较厚或铅坠过重,钩饵就会沉入酱层之中,使鱼难以发现饵料。面对这种情况,我多使用坠上钩钓组。

所谓的坠上钩钓组,就是在绑钩之后(短线绕长线绑法),不要将多出的短线剪掉,而是在短线的最下端打一死结,将铅坠卷在死结之上(这样做可防止抬竿时铅坠受水阻影响滑落,但铅坠不要夹得太死,要能够根据需要做上下调节),死结和鱼钩之间要留出5~10厘米距离,这样的钓组即为坠上钩。

在正确的调钓步骤之后,如果发现酱层较厚,影响鱼发现饵料,我们可将铅坠在短线上逐步向下调整;为保持原有钓目不变,还应同时向下调整浮标(铅坠下调的距离等于浮标下调的距离),这样即可使钩饵置于酱层之上。如此改变铅坠位置,既不会打破原来的调钓平衡状态,又能解决酱层掩盖饵料的问题。当你发现有鱼吃钩时,铅坠就不要动了。

水底有酱层时,加大钩距是一种有效的应对办法

(2)延长脑线长度

玩传统钓的钓手习惯将铅坠到标座之间的线称为水线,将铅坠到鱼钩之间的线称为脑线,脑线的长度与灵敏度成反比。为解决钩饵陷入酱层的问题,我的另一个办法是适当延长脑线的长度。

这样,虽然铅坠有一定程度的陷入,但在铅坠的重力、酱层及淤泥的挤压作用下,水线与脑线会折成V字型,铅坠处于最下端。由于传统钓所用钓线一般较粗、较硬,所以脑线对钩饵有一定程度的支撑力,使钩饵不至于陷入酱层里。反之,如果脑线很短,在铅坠陷入酱层的同时,钩饵也会被一同带入酱层里。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脑线留得过长会影响钓组的灵敏度,钓者要根据具体的鱼情及对酱层深度的判断灵活把握。

在使用传统钓法时,铅坠、钩饵一般是躺在泥土上的,铅坠的位置在钩饵之上

2.台钓的应对办法

(1)降低饵料的比重

大比重的饵料下降速度快,惯性大,同体积情况下穿透力强,陷入酱层会较深,而比重小的饵料陷入的程度就会较小。钓友在选购饵料时最好买比重较小的(饵料袋上一般都有说明),也可以在大比重饵料里掺入雪花粉或轻麸来减小饵料的比重。

(2)改变调钓的目数

悬坠钓法的特点之一是以饵代坠。钓组的物理原理是调目大于钓目时浮力增加,是为钓灵,调目小于钓目时浮力减少,是为钓钝,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原理来增加浮标的上牵力,也就是增加调目,减少钓目,利用浮标的上牵力,避免饵料深陷酱层里。假如我们平时习惯调5钓3,那就改为调6钓3或调5钓2、调5钓1,这样即使下钩开始时部分陷入酱层,随着饵料的雾化、散落,减少了饵重,钩饵也会慢慢上升而脱离酱层(要考虑到饵料的附钩性),从而增加鱼发现饵料的机会。

增加调目,减少钓目,利用浮标的上牵力,k可避免饵料深陷酱层里

(3)加大钩距

我们在垂钓鲫鱼的时候,一般习惯保持大约两钩的钩距,钓鲤鱼时要稍大一些。水底有酱层时,加大钩距是一种有效的应对办法,此时即使下钩陷入酱层里,上钩还能悬于酱层之上,从而确保鱼能够发现饵料。

(4)改变饵料状态

喜爱台钓的朋友都知道,拉饵的比重要小于搓饵。使用高灵敏度的浮标时,相同体积的搓饵可以比拉饵多压下好几目标尾。如果水下有酱层,钓者可该改搓饵为拉饵(拉饵雾化速度快,钓点水深超过2米慎用),减少饵料重量,避免饵料过重而陷入酱层之中。改变饵料状态,利用拉饵蓬松、轻柔和雾化特点还可刺激鱼的食欲,增加上鱼速度。

改搓饵为拉饵,,减少饵料重量,可避免饵料过重而陷入酱层之中

窝里有鱼不咬钩?原因分析


在钓鱼过程中,对于钓友们来说,最痛苦是事莫过于窝里有鱼却不开口,只能刚看着着急。那么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有鱼,就说明窝点没有选错,没鱼口则需要我们开动脑筋,分析具体原因之后解决问题。

首先在野钓中,窝里有鱼还是没鱼,一是看星,二是看花,因为不管新手老手,都容易将水底漂上来的氨泡误认为是鱼泡,但是氨泡是静止的,不会动,鱼泡则是飘飘忽忽的,如果要进一步确定则是要看鱼花,氨泡是没有鱼花相伴的。如果确定了鱼花和鱼星,那么下面就需要对饵料、线组、鱼层等多方面进行排查了。

一、饵料

饵的问题无非就是香型、状态、比重两种,有些钓友估计是新人,人云亦云之下,什么饵料都混合到一起,无比例,无顺序,反正麝香、酒香、薯香乱七八糟的都加进去,做窝的时候因为香型浓郁,鱼到是能吸引过来,但是因为香型杂乱,鱼反而不敢下口。

其次则是状态,我们说状态主要就是说雾化程度,这是要分鱼种的,比如鲢鱼就不吃颗粒料,只吸食雾化料,鲤鱼喜欢吃颗粒料,雾化太好全然无爱么。比重则是强调了水层不同,鱼食口也多有不同,自然水域和人工养殖塘就有明显区别,即使同样的人工养殖塘,不同的老板的习惯导致鱼食口比重水层不同也有相当大的差异,这都需要一一实验,当然,老钓友的经验在这里就彰显出来了。

二、窝料

窝打的太厚,留在水底,气温一高容易发酵,鱼被吸引来了,但因为发酵的窝料周围严重缺氧,没口非常正常,这种情况就要想想别的办法,是不是加增氧剂之类的诱鱼开口。

三、水底状况

如果是塘底淤泥过厚,则应改用载铅量大的,能托得住饵的漂;或者减少铅皮,把漂调到能把饵称在淤泥之上;或者改用较轻比重的饵料,总之,要把饵团落在淤泥之上,否则,饵入淤泥,犹如石沉大海,鱼想吃吃不到,自然也就不会出鱼讯。

四、线组问题

子线过粗、过硬,跟棕丝、胡须一样,不利于鱼索饵,特别是对那些被钓过多次,刁滑的鱼儿;钩子过大,鱼口小进不去;钩条过粗,鱼体小吸不动;坠子重了,钓组过钝或陷入淤泥。这些情况,鱼没法咬钩。但只要小试就能找到问题,然后换换钓组做些相应的调整即可解决。

五、因气温导致水层温度变化

钓友们一定要留心,在垂钓中鱼层因为天气或钓法的变化改变了开始活动的水层也是常有的事。只要你脑中有这概念,就不怕。它变你变,谁怕谁;它变,你不变,当然钓不到鱼。

六、气压气温变化

气候骤变,鱼儿缺氧,这种大环境的影响,对一个钓鱼人来说,那是最为悲惨的事,你将真正面临着一场考验,真正体验到鱼口难开的滋味。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只有寻找水域中含氧量大的地方,使用前面总结的办法,抓住每个微小的讯号,变被动为主动,天道酬勤,坚持到底。

总而言之,钓无常态,会动用头脑去钓鱼,结合经验解决问题,当真上鱼了的那一刻开始,才能完美享受钓鱼这项运动给我们带来的乐趣!

揭密鱼儿不咬钩的一些特殊因素


酷爱在江河湖泊垂钓的朋友都知道鱼儿咬钩是一阵,有时正钓的起兴,鱼儿突然闭口了(在气温、水温、水位、气压、钓饵、钓技都对的情况下)。通过长期的走访、观察和研究,对搜集的资料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发现影响鱼儿不咬钩的决定因素是天象。天象是指在太阳系中的太阳、月亮对地球的影响(其他日月星辰对地球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天象决定着地球板块的漂移、气候的变化,他直接引起海洋潮汐、大气潮汐和陆地潮汐,同时遥控着野生动物的生物钟。下面就天象影响野生动物的外出觅食情况分述如下:

一、天象对地球的影响

天象对地球的影响因素较多,在这里不做专业分析,仅对太阳、月亮对地球的引潮力现象做一简单介绍。

二、月相对地球的影响

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月相。月相是天文学中对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明部分的称呼。

月球绕地球运动,使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地变动。我们所看到的被太阳光照亮的月球部分的形状也有规律地变化,从而产生了月相的变化。

在潮汐现象中,月球引潮力是一个主宰者。月球的最大引潮力为太阳引潮力的2.17倍。潮汐现象主要是由月亮和太阳对地球的引力造成的,即引潮力所致。

月球是地球的伴星,对地球具有较强引潮力的作用。科学家们已经研究证实,月球引潮力不仅能诱发地震、对人体健康和生物活动产生影响,而且对地球的天气气候也有影响。

一是月球引潮力能使地球自转轴的倾斜角保持稳定,从而使地球的气候相对稳定,使我们有了春夏秋冬。

二是月球引潮力还会掀动大气,形成所谓的气潮。气潮可以直接影,响大气环流的天气变化。

三是月球引起固体潮汐,可以诱发地震和火山喷发。

四是月球的引潮力引起海洋潮汐(我国大部分海区为半日潮)。地球上的海洋潮汐主要是由于月球造成的(太有部分影响),月球的重力作用牵引地球的海洋,伴随着地球的旋转,月球的重力将使地球海洋形成潮汐。在满月和新月时,太阳、月亮和地球都在一条线上,这时形成的潮异乎寻常的大,我们称之为朔望大潮。而当月亮在最初的和最后的四分之一月牙时,较小的小潮就形成了。月球以29.5天的周期环绕地球的轨道并不是一个规则的圆形,当月亮到达离地球最近处(我们称之为近地点)时,朔望大潮就比平时还要更大,这时的大潮被称为近地点朔望大潮。

三、月亮生物钟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地球在太阳系中有着自己的运行轨道,千万年来日月相伴,风起云涌,照耀着世间万物,孕育了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

科学研究证实动物体内约有80%的液体,月球引力也能像引起海洋潮汐那样对动物体中的液体发生作用,引起生物潮,造成野生动物体的生物高潮(高潮期属于能量释放期,动物们开始外出觅食、交配)和生物低潮(低潮期属于能量蓄积期,动物们开始休养生息)。千万年来,日出日落、月升月降,进化了动物的时间基因的表达节律。使动物们按照太阳和月亮的升落、潮汐(固体潮、海水潮)的涨落来安排各自的觅食或休息的时间。目前国内外研究生命科学的科学家们正至力于月亮生物钟的研究,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各种野生动物的生物钟将揭示于天下。

鱼儿咬钩的相对规律和特殊差异


鱼儿咬钩就饵都是有一定规律的,但这种规律却并非是先天而生不会改变的那种,而是在后天的生存过程中慢慢养成的习惯。钓鱼的时候要了解鱼儿咬钩就饵的习惯和差异,才能采取有效的应对方法施钓。盲目出手只会让你枯坐钓场而无一鱼上钩。下面笔者就给大家介绍下鱼儿咬钩的相对规律和特殊差异。

一、因地方习惯不同而异

我国北方人爱吃面,南方人则爱吃大米;湖南、四川人非常喜欢吃辣椒,凡菜非放辣椒不吃;广西中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却很少吃辣椒。这是因为所处地方不同和长期养成的生活习惯不同而形成的。

鱼和人一样。不同地方,不同水域的鱼,由于经常吃某一种或几种饵料,就逐渐形成一种习惯。时间久了,这种习惯就相对固定下来,再也不改变而排除其他饵料不吃或很少吃。

笔者所在的南宁上林县有两个水库东敢水库和木棉水库,这两个水库相距不到15千米。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木棉水库的鱼既爱吃自然饵料和粮食饵料,也爱吃商品饵料。东敢水库则不同,因为当地民众只用自然饵料和粮食饵料垂钓,而外地也很少有人用商品饵料去钓,所以鱼只吃蚯蚓、红虫、牛粪、植物花叶及其种子等自然饵料和当地钓友自己制作的玉米面等素饵料,对厂家生产的商品饵料,几乎绝对闭口不吃。

因此,在那个时候,我们外地带商品饵料去东敢水库钓鱼的钓友很多人都空手而归。直到本世纪以来,由于人们用商品饵料钓时间久了,东敢水库的鱼才逐渐开始吃商品饵。现在东敢水库的鱼也和木棉水库一样,什么饵料都爱吃。

就是同一条河段,具体钓场不同,鱼对饵料要求也不完全相同。

清水河覃排村河段有条堤坝,坝上坝下两个钓场相隔仅几十米,堤坝上钓场由于有几十张养鱼网箱,河里的野生鱼因为平时吃从网箱里漏下来的商品饲料惯了,所以偏爱吃商品饵而少吃粮食饵。

坝下钓场因没有网箱养鱼,鱼则偏爱吃自然饵和粮食饵,而不吃商品饵,其中特别是大鲤鱼,只爱吃生牛粪和粮食混合制作饵,对商品饵和纯粮食饵几乎全部拒绝。

二、因季节气候不同而异

夏天因为太过炎热,人爱吃凉粉、凉菜和凉粥。你见冬天有谁爱吃凉粉等冷的食品呢?同一种鱼,由于季节气候的不同变化,造成气温水温不同,属于变温动物的鱼,为了自身生理的需要,对食物的要求也不同。

以罗非鱼为例,它属于杂食性底层水鱼类,荤腥素饵皆吃。但初春与深冬季节因为水温太低,鱼在深水处过半冬眠生活,视觉、嗅觉降低,活动范围小,就特别爱吃活的小条红蚯蚓,而很少吃素饵。所以冬季用素饵钓不得罗非鱼。

晚春和晚秋期间,由于气温水温适合罗非鱼需要,浅水处水草多,食物丰富,罗非常在浅水处觅食荤腥饵和粮食类素饵。夏季太过炎热,水温很高,底层水缺氧,罗非鱼则爱上浮到中上水层来活动,这时,它们最爱吃的是新鲜的植物嫩叶。

因此,夏钓罗非鱼(特别是中午钓),最好是用鲜嫩的水绵做钓饵在流水的中、上层水域(流水里水温较低,氧气多)浮钓得鱼最多。

三、因水情鱼情不同而异

水情不同,鱼吃钩也不同。平时,肥水域里的鱼,较爱吃素饵;瘦水域里的鱼,则偏爱吃荤腥饵。下大雨、河水涨高期间,鱼爱吃荤腥饵;长期不下雨,河水减少时期,鱼偏爱吃素饵。

另外,水情不同,鱼吃钩的地方也不同。长期干旱,江河水少且清,岸边浅处能见度高,鱼不敢到岸边浅处活动找吃,而在深水里吃钩;发洪水期间,水较浑浊,能见度低,涨水淹没过湖边河岸,那里草木嫩叶、花朵、种子和动物粪便、昆虫等自然饵料多,鱼爱成群到那里寻觅食物吃。

因此,才有谚语云平时钓中间,洪水钓近边和洪期手竿钓近岸,非洪海竿钓深潭。

平时在同一个水域里,水情相对稳定不变,鱼感觉安全,心情愉快,吃钩就稳定,钓得鱼较多;如果天不下雨而水又突然降低或上升较大(如突然开关闸门放水积水,或堤坝突然塌方等),鱼受惊害怕则不敢吃钩。

不同鱼种吃不同饵料,这是众所周知的。但鱼种类相同,吃钩的地点和时间不完全相同。

多数鱼种都爱在上午和下午吃钩,中午少吃甚至闭口不吃。但实践证明,鲢鳙鱼等和其他小杂鱼刚好相反,偏偏爱在中午积极吃钩,而上午和下午则相反。胆小怕强光的鲶鱼白天于深水处关门睡觉不进食,到晚上才出门到浅水里活动觅食。因此,钓鲢鳙鱼最好在中午出钓,钓鲶鱼应该夜钓才得鱼多。

就是同一种鱼,个体大小不同,吃钩也不完全相同。1斤以下罗非鱼,爱吃中小条红蚯蚓,而不吃黑蚯蚓;1斤以上,特别是2斤以上大罗非鱼最爱吃大条黑蚯蚓。在没人承包的江河湖库里,5斤以下的野生鱼,经常集体活动觅食,发现饵料以后吃钩较快;5斤以上,特别是10斤以上的大鱼,不爱集体群游觅食,而经常两三条,最多四五条一组出游找吃,发现食物以后也不马上吃钩那么快,而是先远后近,花费十到二十分钟时间慢慢观察,仔细辨别,认真分析,直到发现没有任何可疑之处,确认对自己不可能有威胁以后,才小心翼翼地吃。

因此,专钓大鱼不能心急,从打窝开始,要耐心等待半天甚至一天两天才钓得。

四、因环境变化不同而异

笔者经过长期实践证明,环境直接影响到鱼的吃钩。鱼所处的环境相对固定,鱼有安全感,则放松警惕,食欲才强盛,吃钩就积极;反之,如果环境忽然改变大,鱼认为对自己的安全造成威胁,就会想方设法找地方去躲藏起来,不肯吃钩,或者吃之很少。

我地的感苏水库往年四季都钓得鱼多,但2011年11月至2012 年2月,水利部门开机修补大坝和挖深加大排水沟,将库水放去2/3,并且整天开石炮要石头。机声、炮声日夜不停,尽管水库里仍然有很多鱼,但由于生活不得安宁,所以从11年11月至次年3月几乎都钓不到鱼。

在鱼具体居住的窝点里,有时尽管环境改变不大,鱼也不肯吃钩。有一次发洪水,笔者到一条小河里钓鲤鱼和鲮鱼,起初我发现河中间有两根竹桩,拦住从上游漂流下来的竹枝和杂草。在竹桩下方两米范围内钓得鱼最多。后来,因为钓钩经常挂到竹桩和杂草上而造成断线跑鱼,所以我就下河去把竹桩和杂草除掉,结果,那地方再也没钓到鱼。

五、因钓具钓饵不同而异

有的钓场钓位往往因为钓具钓饵长短大小不同而直接影响到获鱼效果。

拉敢村前有个大池塘,塘北岸有个大泉水。春季在泉水附近钓得罗非鱼多,2月9日那天我就和钓友李新平师傅专门去那里钓罗非鱼。李师傅用3.6米短手竿,配6号宝塔短柄钩,挂小河虾近钓;我用5.4米长手竿,配10号伊势尼长柄钩,挂大条红蚯蚓远钓。下竿开始不久,李师傅就连连上鱼,而我钓了近两个钟头,鱼护里还是空空如也。

这时,当地一位老人告诉我,这个池塘的罗非鱼,冬春两季只吃塘虾、河虾和生蚕蛹,其他饵料都不吃。

可是,我问老李要几只小河虾来钓,仍然钓不到鱼。那位老人又告诉我,用的钓竿过长,钓点距离泉水较远,那里水浅,水温低,又没有水草,鱼肯定不会在那里活动觅食;另外,此塘没有大罗非鱼,我用大钩大蚯蚓钓,小鱼不但放不进嘴巴,而且见如此大条蚯蚓,心里就害怕,当然不敢吃钩。

我认为老人说得对,就改用3.6米短手竿配6号钩挂小虾子近钓,不久就有鱼上钩了。类似情况,在别的钓场也经常有出现。

浅析水中有鱼不咬钩的原因分析


想必不少钓友在钓鱼时都遇到水中有鱼不见咬钩的烦心事吧!那么除了鱼饵不对口以外,还有哪些是影响鱼儿不咬钩的因素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水中缺氧

这个因素我们多数的钓友都知道,就是我们看到成群的鲢子和胖头在水面嚼水的时候,这时水中的氧气已经不是很充足了,但此时鲫鱼还是能钓到的,鲤鱼已经不咬钩了,但并没有浮出水面。由此可见常钓鱼种的耐缺氧程度,鲢子和胖头最敏感,鲫鱼滞后,鲤鱼居中。可当我们看到水中的泥鳅上下翻腾的时候,是绝对钓不到鱼的,因为泥鳅的耐缺氧力是最强的。据调查研究表明,水中的含氧量有1%的变化,鱼的吃饵都会受影响,正常的时候空气中的含氧量是20%,而水中的只有5%,由此可见,气压低的时候鱼不咬钩是自然的了。

二、鱼饵受污染

本来钓的好好的,鱼饵被污染了,一变味,鱼马上不咬了。常见的污染途径有以下几种:

(1)装饵料的饵盆不干净染上了异味。

(2)上饵的手污染了鱼饵,最好不要用抽烟的手去上饵,这样烟中的尼古丁怪味会使鱼不咬钩的。抽烟可以但要注意别污染鱼饵。

(3)摘鱼的时候手沾上了鱼的体液,鱼被钓上来时会分泌出一种受惊的体液,这种体液染入鱼饵中,其他的鱼是绝对不会再吃饵的。所以最好用挡针摘鱼,用带倒刺鱼钩的钓友一定要注意摘鱼后擦净手。

三、鱼在繁殖期

我们常钓的鲫鱼和鲤鱼,在繁殖期间是钓不到的,前者在产卵期还进食,但交尾期不上钩,后者产卵期和交尾期都不进食。而北方的气温不适合草鱼和鲢鱼的繁殖,所以北方的钓友可以不必考虑它们。

四、鱼受惊

鱼受到惊吓的时候会从窝子中逃散,或傻愣在窝里不敢吃饵,受惊的情况也有分别的,短时间的如飞机的影子,机器的响声或鞭炮的爆炸声,这样大约半个小时就会恢复;而窝中跑鱼,惊慌逃窜的鱼会带走其他的鱼,一般要一个小时左右才会恢复,这期间还有不断的抛竿打饵诱鱼,相当于重打窝子了;长时间的如电打鱼或网捕后,这时鱼早逃到它们认为安全的地方藏起来了,不会到你的漂下吃饵,这就要求我们钓手要根据情况应变,找到鱼认为安全的地方垂钓,才有收获。

五、水质被污染

这种时候一般是人为的,比如说塘主往池中撒化肥或鱼药,生石灰等,那我们只有等药力过了再钓。还有就是工业的污染,使水变黑或变绿变蓝,这里虽然还能有鱼生存,但它们在被污染的前几个月内是不咬钩的。等适应了就算有鱼咬钩也只能钓着玩而已。

窝里有鱼星不咬钩的原因分析


钓鱼时,窝子发了有鱼星冒起,甚至鱼星很多,但钓了许久,就是没鱼咬钩。人们往往想到的一个办法就是换饵,认为鱼不咬钩的原因是饵不对口。这一点无疑是有道理的,因为鱼星直冒,说明有鱼进窝,而且在在吃饵,排除天气、水质、钓位等方面的原因,把注意力集中在饵料上是对的,但鱼星直冒是不是鱼一定在吃饵呢?在垂钓界,对此看法是不一致的。鱼不咬钩的原因有很多,要对其原因进行分析。

1、诱钓不统一

诱饵比钓饵更适合鱼的口味。在这种情况下,应当换饵。最好的办法是诱钓统一,即用作诱饵的原料做钓饵。但有的钓友的诱饵不是粉状饵,而是硬饵,硬饵无法挂钩,可将其研磨成粉,再加-点黏合剂(以拉丝粉为好,面粉也可,但分量不可过多)作成面饵。这样,鱼就可能吃钩了。也可采取其他换饵的办法,即换味道更浓一点或者更新一点、更怪一点使鱼感兴趣的饵料。不过,也只能试,如果某些味道鱼不感兴趣的话,不但不会咬钩,甚至还会被吓跑。

2、对象鱼不对

进窝的鱼不是要钓的鱼,但和要钓之鱼吃同一种饵料,这是钓鱼时常见的现象。木来是钓鲫鱼,进窝的都是鲤鱼、草鱼、鲢鱼、鳙鱼甚至是肉食类鱼,而用的则是钓鲫鱼的钓饵。如果不是专钓鲫鱼的活,可用诱饵作钓饵,不管什么鱼都可钓上来,这在野钓是最好的办法,如果只钓鲫鱼不钓其他进窝之鱼,那就只能换钓位或者换饵。找那些没有鲤鱼、草鱼、鲢鱼、鳙鱼出没的地方重新打窝设点;换饵就要从诱饵换起,换成鲤鱼、草鱼、鲢鱼、鳙鱼不爱吃的饵料。除此之外,耐心等待也是一个办法,即等非对象鱼走了再钓鲫鱼,但它们是不是还会再来呢?这就很难说了。

3、钓位不对

对象鱼对了,钓饵也对,只是钓位不对。窝子中的鱼聚精会神在吃诱僻,钓饵投下去它却没发现,所以鱼星直冒,但不咬钩。这时,不如把钓饵挪开一点,让窝子之外想吃而又吃不着的鱼去咬,窝子之外的位置要比窝子之中的位置好。还有一种情况是,窝子中聚了不少鱼在争抢食物,把窝子及其周围的水搅得像一团泥浆,鱼除了凭嗅觉发现钓饵之外没有别的办法。相反,距窝子远点或者窝子上方一点可能水就不浑,可钓开一点或钓高一点。除此之外,如果窝底淤泥多,乱草多,钓饵落在淤泥或者杂草里,鱼根木没有发现,当然也不会咬钩。解决的办法就是用钩下坠或上下双钩,让饵料落在乱草或淤泥之上。

鱼不咬钩?野钓鲫鱼异常现象的应对技巧


野钓是所有的钓鱼爱好者都很喜欢的方式。在野外虽然你永远不知道下一条是什么鱼。但在野钓时,经常能够收获的鱼除开小杂鱼外基本上多是鲫鱼了。

鲫鱼有很强的适应性,在我国大部分淡水水域基本都有它的身影,而且一年四季都能钓垂钓。所以,在野外垂钓的时候,基本上钓友都是以鲫鱼作为主要的目标鱼。

野外钓鲫鱼,钓友经常会遇到一些特殊的异常现象,下面就这些现象来做一下分析,来说说为什么钓不到鲫鱼。

一、做好了窝,也下了竿,但是一直没有反应,出现这种状况和可能是位置没有选好的原因,这样就要考虑换一个窝了,也可能是窝做在了草边上,明草下面可能还有你看不见的暗草,这样喂料全部撒落在草上,鱼没有发现。

这就要重新做窝或者换位置了,也有可能是钓饵的原因,钓饵不对鱼的偶胃口,就算有鱼也不会咬钩的,所以就要马上换钓饵。

二、鱼在四周游动,就是不见咬钩,出现这种现象有以下的原因,有时可能是刚开始的时候被钓走的鲫鱼与周围的鲫鱼是一伙的,看见同伴被钓走了,自然受到一些惊吓,要耐心的等待他们降低戒心,还有可能是在这群鱼的周围有很凶猛的恶性鱼,它们会撵散鱼群,使得鱼群不敢进食。

钓鱼者要时刻观察窝周围的迹象,必要时只有换个地方。

还有一种可能是窝里面又进入了像鲤鱼、草鱼之类的大鱼,钓鱼者要仔细观察窝内的迹象,如果真的是有大鱼过来觅食,就要试着改变钓鱼方案,钓大鱼为重。

三、没有小鱼的干扰但是还是扬竿不中,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是提竿过早了,鱼还没有来的及咬钩,这样就要注意把握题干的时机,还有可能是鱼钩太过于钝了,或者用钩太小或太大,就要考虑换钩了,还与一个原因是钓饵做得太大,致使钩尖没有刺进鱼嘴,这就要注意钓饵的大小调节。

分析一下鱼不咬钩的几个原因


大凡出外钓负,总希望鱼儿频频咬钩,能多钓儿条角,这样才不虚此行。若是浮漂半天都一动一不动,再有耐心的钓者也会兴趣索然。那么,鱼不咬钩有哪些原因呢?这是每一位钓者需要仔细思考的问题。鱼不咬钩的主要原因如下:

(1)天气原因

鱼类是变温动物。对天气变化十分敏感.气压、风力、风向等对钓角的影响都很大.关系密切。天气反常。如骤冷骤热、闷热、过冷、过热等反常现象,鱼类的摄食欲望大受抑制。因此,如得知天气不好,就不应外出垂钓。另外,如大雷雨前、强台风后、西南风起、大雾天等恶劣天气鱼儿也是不爱咬钩的、若在野外发现天气突然变坏,一时难以好转。就应收竿回家。

(2)水情原因

水温的变化直接影响鱼类的摄食欲望。每一种鱼类均有自己摄食温度范围,如水温低于此范围.鱼儿活动迟缓、少食,这时可选择水温较高的向阳处或深水处垂钓;如水温过高,鱼不耐高温,可选择荫凉、深水处垂钓,或在早晚天气较凉爽时垂钓;水质较肥.鱼的饵料充足,对钓饵的兴趣不大。不喜欢咬钩,可用味道浓烈的钓饵;手竿钓时,可用腥味较浓的动物性钓饵,或添加蚕蛹粉,香精等;海竿钓时。可用气味较浓的发酵钓饵等。如水中淤泥很深,可试一下浮钓。

(3)钓点原因

钓点的影响不容忽视。钓点应是鱼类的栖息地、觅食区、洞游通道等鱼类喜聚集的地方.若选择不当。则难有收获。在初选钓点时.应充分观察地形、地貌等水域情况.如果在一二小时内无什么动静,就要考虑钓点选择是否有误,应及时更换钓点,渔谚曰:挪挪窝.钓得多。在挪窝时。要多了解该水域情况,按钓点选择原则仔细重选钓点,不要死守一处。

(4)钓饵原因

气候不同、鱼情不同、水域不同,鱼对钓饵的选择也不同。人们常见那样的情况:在同一水域中两钓者虽相距不远,有一个钓者连杆不断,另一个钓者却纹丝不动,这主要是钓饵原因。这时,你可将自己带来的钓饵一一试用.看哪种钓饵鱼儿爱吃.手竿钓饵,每隔5-10分钟换钓饵1次.试钓半小时:海竿钓饵,每20分钟换钓饵1次,试钓1小时。除此以外,还要检查炸弹饵是否太黏,不易散开,影响鱼儿吃饵,或是炸弹饵太松散,与炸弹钩相分离.因角儿是不吃空钩的,另外,你还可访查一下相邻钓者的钓饵,并可试用一下其他的钓饵。

(5)其他原因

1.钓点处太嘈杂,鱼儿,特别是大鱼不敢靠拢,这时要另选僻静之水域垂钓。

2.钓点选在背光处,人影、竿影投于水面.惊走鱼群,应另选钓点。

3.去你熟悉的水域垂钓,却发现刚打过鱼,这种水域在1-2天内都难钓到鱼,这时应马上另选钓点。

4.水域中垂钓的人过多,鱼钓滑了.数量也少了,应另辟蹊径,选用独特的钓饵和钓法。

总之.鱼儿不咬钩只是一个表面现象,应透过这个现象找到其内在原因,然后针对不同的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这样必能奏效。

以上钓鱼技巧就介绍到此,希望《鱼儿不咬钩的原因和应对技巧》的内容能满足您的需要,同时欢迎您阅读我们精心准备的专题:钓鱼的方法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