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夏天不好钓鱼。

​随着处暑之后的暴雨,炎热的夏天已经过去,最近降雨后,气温下降十几度,到了钓鱼的好日子。暴雨天气的降温,钓友们再也不用顶着烈日炎炎,也不同担心难钓午时鱼。随着温度下降,野钓的钓友多起来了,但很多钓友都遇到了窝点有鱼星,水里的鱼儿就不吃饵,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1.天气变化wwW.diAOyu007.cOm

最近很多地区都出现连续暴雨,立秋之后的第一次降温,大多数都降温好十几度,降温对于钓鱼人来说,这是值得高兴的事情。那为什么窝点有鱼,鱼儿却不吃饵,钓友钓不到鱼呢?

自然水域周边的植物种类多,很多植物的种子和果实都成熟了,随着降雨的雨水,大量的树果,微生物等飘落到水域中,同时雨水形成水的上下对流,鱼儿会上浮觅食,钓友如果习惯性钓底,这样便会出现截口,或者窝点有鱼星鱼不咬钩的情况。由于天气的变化,底层窝点的鱼儿上浮觅食,钓友们习惯性钓底,这样就出现窝点有鱼星不咬钩情况,所以钓友们要注意天气变化,搜索鱼儿生活觅食的水层,这才能有更好的鱼获!

2.饵不对路

大多数老钓友都知道,自然水域作钓,饵料的味性不太重要,只要掌握了冬腥春浓,夏淡秋香的饵料味性搭配,野钓开饵的选择基本没有问题,自然水域的鱼儿对商品饵大多不挑食。那么自然水域的窝点鱼星四起,为什么钓点明明有鱼,却出现钓饵不对路的情况?

野钓对于用商品饵作钓,饵料味性虽不太重要,但钩饵的状态是上鱼的关键,很多新手钓友,作钓开饵时,并没有注意作钓水深和开饵状态的关系,大多数商品饵料的雾化较好,对于钓底的钓友,作钓的水很深,饵料雾化太快,很多都出现钩没有到底,饵料就差不多散落了,与此同时,台钓的抛竿频率较快,钩饵雾化过快,饵料在水的上中层形成雾化区,底层的鱼类就会出现上浮觅食,这就会出现窝点有鱼星,鱼儿不要钩的情况,钓友也就难钓上鱼,因此野钓的饵料要注重状态,根据作钓的水深,控制饵料的雾化速度,开饵适量的添加粘粉,提高钩到底有饵,提高上鱼的几率!

自然水域的鱼种类繁多,钓友们选择作钓的目标鱼也不太相同,有些守钓大鱼,有些打频率连杆小个体鱼,那么选择的钓饵也就不同。立秋之后,野钓大部分选择商品饵作钓,有些选择玉米,小麦守钓,如果钓友用玉米野钓,窝点是小鲫鱼,就算有再多的鱼星,鱼儿也不太会咬钩,这就是钓饵不对路造成的!

初秋之后野钓,窝点有很多鱼星,鱼儿却不怎么咬钩,钓友们要多多注意,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当然自然水域作钓,水情和鱼情都比较复杂,窝点有鱼不咬钩的原因,远远不止这些,钓友们要根据实际作钓的情况来分析,钓无定律,以上是我个人的经验看法,希望能帮到更多的钓友!

编辑推荐

野钓时窝点鱼星多鱼不咬钩的技巧


窝点内已有明显的鱼星是群鱼进窝的迹象,每当钩饵入水或稍用力扬竿后,均会发现在窝点内(面积约有脸盆般大小区域)有成片(密密麻麻)的鱼星泛起。而当我搓小饵正式开钓时,它们却视而不见。

我们垂钓的池塘内,鱼的密度非常大,其中尤以300~800克左右的鲫鱼为多。因为是钓总重量的比赛,我在选用钓饵时是以味香、颗粒多、大比重的商品饵加少许颗粒饲料制成的合成饵,意在设重窝(诱饵量大的窝点)多多诱鱼。开赛十余分钟后,已打下窝料近300克左右。

钓饵与诱饵是取自同一块饵团之中,怎么就会有这样大的反差呢?在随后的近30分钟的时间内,我只陆陆续续地钓获4~5尾鱼,且大多是在钓饵尚未完全落底前的截钩抢饵,或是不经意间将钩饵抛偏落在窝点之外而捕捉到的意外之鱼

听完他的叙述,我又询问了他的钓组搭配及浮标的调整目数。得知他用的线组与钩、标等均是比较规范的标准配置,没有太大的差异,鱼不吃钩不会与此有直接的联系。但是,他的浮标调整却与其使用的大比重合成饵在配合上似乎存在一些问题:他用的是一支短标身,长标尖,长标脚的巴尔杉木浮标,标尖目数达到了17目。

而他在调标时,却将空钩时的调目定在了5目的位置(也就是标尖总长的1/3处),这样,当他使用大比重的钓饵装钩抛入窝点后,即使是将钓目定在半目或平水位置,它(浮标)的剩余浮力也不会将双钩饵提离水底,它们(钩饵)只能是重重(相对而言)地坠落在满是污泥的池底位置。这样就给鱼儿们发现和吞食钩饵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垂钓效果便可想而知了。

但为什么钩饵一旦完全落入池底,垂钓效果就这么差了呢?

众所周知,在高密度的专业池塘内,塘主因为要考虑经济效益,一般在饲料的投喂方面,往往是十分重视的。这样长期下来,池底残存的变质饵渣加上大量的鱼类粪便,经过发酵后就会产生许多妨碍鱼类生长的有害物质(如沼气等)。

在这样的池底环境下,鲫鱼在觅食时,一般都不愿在池底搅、拱或停留(除个别鱼种外),它们多以上浮抢食或离底索饵为主。当我们在这样的池塘垂钓时,若没有摸清鱼类的这些特性,而是仍然按照常规的经验来指导,抛下大量的大比重、粗颗粒的醇香诱饵,这样的确是引诱来了大批的鲫鱼聚集于此它们在抢食时,搅动的水流很快就会使窝点底部的残渣污泥泛起,特别是钓手在不经意间猛起钓竿时,钩体可能会擦刮鱼体,从而引起它们的恐慌、逃窜,这样更会造成窝点中大片的污泥、沼气同时升起,使窝点笼罩在一片迷茫之中(也就是我们在上面看到的鱼星成片的假象)即使窝中有大批鲫鱼聚集、停留寻觅食料,但由于池底的这种环境状况,迫使它们不会贴底觅食。

即便我们用了非常高级的美味食料,如果我们仍然没有调整好调目、钓目的正确关系,钩饵还是直接落入池底(有些甚至是嵌入松软的污泥中),那又有何用呢?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少许的几次钩饵抛到窝点的中心区域之外时,才可能会出现几次鱼吞钩的信号,这也就是那位钓手还能够勉强钓到几尾鱼的原因!另外,若是窝点内诱来了不怕污泥浊水且天生喜爱拱泥觅食的鲤鱼的话,情况可能还会更糟。

因为,有了这些家伙的翻搅,池底的有害物质更会加速泛起,污染的空间将会更大,好不容易诱来的大批鲫鱼,肯定不愿在此处久留。这样的情况会使我们的垂钓条件更加恶劣,钩饵入水后的等待时间会更加延长。

总结:

1、诱鱼不慎,招鱼太多。

2、诱饵选择不当,招来了鲤鱼。

3、浮标调整不当,钓棚设置太低(过于钓底)。

4、钓法过于呆板。

解决的办法:首先,应在正确选择饵料的前提下,做窝操作要适度,避免招引来善于拱搅底泥的鲤鱼和太多的鲫鱼。在选饵方面应以清香、小比重的商品饵为主。在诱饵量的投入方面,也应避免招鱼太多,应采取边诱边钓的方法,一旦窝点来鱼就应该迅速施钓,不要再毫无节制地使用松散的诱饵。若是稍不留神,已造成群鱼进窝,窝底环境状况变糟,浮标不见动静的现象时,需立即改变战术进行紧急应对:

一、改变钓棚,钓离底

可采取搓小饵或拉饵的方法减小饵的重量,在现有浮标调目的前提下,将钩饵悬拉起来。比如说,原先是空钩调目为5目,装正常大小的钓饵后,双钩饵可沉底。现改搓饵为拉小饵,双钩在钓组半水状态下,不会完全沉没,这样就可以实施钓离底战术了。当然,也可以采取其他辅助手段,如在不改变饵性的条件下,可将大比重的饵料改换为小比重的轻质饵或采取风线不切水,增大钓组浮力的办法。 这样都可以帮助你在不轻易改变调目的前提下,将钩饵提拉离底。当然,若不想改变原先饵料的配方,保持鱼有良好的适口性,也可以在不改变原饵料成分的基础上,通过剪切铅皮,增大浮标的调目,也同样能够达到将钩饵提拉离底的要求。采取这种手段时,你必须注意保留好剪切下来的多余铅片,防止出现在窝点平静,重新钓底时,找不着原先习惯性的观标技巧(因为在不同的调目下,鱼讯的反应往往差别很大)。

二、采取扩大窝点面积,适当减少来鱼密度

要达到这个目的,可用两个办法:

(1)将钩饵有意识地抛投到窝点的边缘区域,避开群鱼拥挤、躁动的窝点中心位置,故意分散鱼的注意力,扩大窝点的留鱼面积。同时,还可以在这些边缘区域求得较为真实、稳定的鱼讯反应,抓紧时间边钓边救。

(2)改变现有饵料的雾化特性(通过揉搓),将鱼层控制在水底,这也就是高手们常说的将鱼层压一压。采用这个方法时,需要钓手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必须要在窝点状况尚未变糟之前就要有所预感,并尽早地付诸实施,一旦窝点内鱼星四起,群鱼齐聚时再采用此法,恐怕效果就不怎么样了。

三、机动灵活勤逗标,采用动态垂钓法

根据多次在这种情况下的垂钓经验,我认为采取机动灵活勤逗标的动态垂钓法是最有效的。当然,这一招的实施如果在改变钓棚,钓离底的前提下,效果会更加明显。

鱼为什么不咬钩,八大原因来揭秘


钓鱼人最痛苦的莫过于:别人中鱼不断,自己却无鱼问津,鱼不咬钩,会影响心情,也需要引起我们的思考,这其中原因很多,但归纳起来有八大主要原因:1、严重缺氧;2、气候突 变;3、极度受惊;4、水体紊乱;5、钓时有误;6、钓饵有异;7、水质变坏;8、钓组出错。

在这八大要因之中,基本可分成两类;一类是由于自然环境变化造成的,属于不可抗力的过程。一类是人为过失造成的,是可以纠正和克服的事件。不论那一类原因,它们导致的结果是相同的,即鱼不咬钩。现将鱼不咬钩的八大 主要原因分述如后,供为赏析。

一、严重缺氧

不论什么鱼,出现严重缺氧,就会浮头。浮头有轻重之分,严重浮头,危及生命,鱼是不会咬钩的。造成严重缺氧的因素很多,如在水质过肥、水体过窄、鱼群 过厚过密、饲养不当的池圹中,一但出现空气不流动,溶氧不足,温度加大,温度增高,水底发酵增快,鱼群耗氧加速等现象,鱼就会浮出水面以增加体内的氧气。

鱼的浮头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大风来到之前(包括台风),大雨到来之前,高温下的久晴不雨,或闷热中的阵雨等,是制造浮头的主要原因。浮头的鱼是很难叫它开口咬钩的。

值得说明的是,鱼的耐氧能力是有区别的,鲫鱼和草鱼,底层鱼与上层鱼,不同的鱼种溶解氧的适当指数是不一样的。溶解氧是用每升水里含有多少毫克氧气来表示的,鳙鱼低于5毫克,才会浮头,鲫鱼低于2毫克才会浮头,罗非鱼 低于2毫克才会浮头,鲢鱼低于5.5毫克就会浮头。

鲢鱼最高,罗非鱼最低,所以,不论什么水体,首先浮头的是鲢鱼,最后浮头的是罗非鱼。鳙鲢鱼浮头不咬 钩,其他鱼还是能钓的。如果每升水低于1毫克溶解氧时,不论什么鱼,都会浮头,甚至严重浮头。也就是说,一但看见罗非鱼浮头,所有的鱼都不会咬钩了,当 然,海水鱼除外。溶解氧的测定需要仪器。

二、气候突变

气候突变,是影响鱼咬钩的。气候突变主要原分为气温突变和气流突变两个方面,(季节更变,不在其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寒潮突袭,大风突至,暴雨突降等。

鱼是变温动物,对气候变化是十分敏感的,特别是对不期而至的突然变化,是会停止进食的,其时间有长有短,是由气候变化程度来决定的。如例春寒就是寒潮 突袭,温差变化相当大,鱼会躲进深深的水底,出现暂时性不咬钩。大风突至,水面波浪翻滚,水体急剧变动,鱼也会暂时停止进食。暴雨突至,水面响声如雷,鱼 必受惊,也会暂时停止进食。

其实,气候影响鱼的咬钩是两个方面:一个是气温,一个是温差。气温在5℃以下,和35℃以上时,都会暂时停止进食,一冷一热,都是鱼的身体不能接受 的。再者,温差大于15℃时,特别是大于20℃时,鱼是会感到不适应的,也会出现暂时性不咬钩。气候突变,鱼情骤变随变,鱼不咬钩,是正常现象,是环境变 化造成的,是不可抗力的。

三、极度受惊

鱼在极度受惊之中,是不会咬钩的。鱼的受惊有三个主要方面:

1、环境造成受惊。

2、水中动物造成受惊。

3、钓鱼过错造成受惊。

如:巨响的雷声, 重物落入水中的响声,水体中有人游泳等,都是能惊鱼的。被凶猛鱼追逐,特别是上窝追逐,鱼会逃之夭夭,乌龟、脚鱼,水蛇之类水生动物上窝,也是惊鱼的。施 放钩饵不当,刹鱼不当,特别是窝上跑大鱼,都是会惊鱼的。

受惊之鱼,同样会出现短时间不咬钩。环境和动物造成的受惊,是很难避免的,是不好克服的,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斟换钓鱼环境,惹不起,躲得起。而 钓鱼过错则是需要克服和纠正的。解决的办法是:提高对钓鱼的理解和认识,善于找出在钓法钓技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克服因人为过错造成的惊鱼。

四、水体紊乱

在自然而正常的水体之中,鱼才会咬钩。一但这种正常的水体被打乱、被破坏,鱼是会暂时停止进食咬钩的,最为典型的是在水体中拉网捕鱼。有些养殖池圹要 轮捕轮放,会用拉网来回拉鱼,有助鱼的生长。这种用拉网制造紊乱的水体中,鱼在乱窜,一时二时是不好钓鱼的。

又如在水体中打捞物品,用长竿,长绳钩挂不断 在水底拖来拖去,也会造成水体紊乱的,鱼也是不会咬钩的。再如大雨、暴雨过后,大量泥沙冲入水中,水体变得极其浑浊,也属水体紊乱之列,鱼因视觉上出现问 题,也是不会咬钩的,即是咬钩,也是个别的现象。

水体紊乱引起的鱼不咬钩,都是短时间的,有时,上午拉网,到下午就可以钓鱼了。但咬钩的状况并不会十分埋怨,似乎仍是心有鱼悸,不敢放量进食,大胆咬钩。

五、钓时有误

钓鱼,是讲究钓时的。一天之中,早、中、晚三时,鱼咬钩状况是不同的。神仙难钓午时鱼,夏天钓早晚讲的就是钓时。鱼的咬钩(进食)是有时段 的,钓时有误,就是错过了鱼咬钩的最佳时段,或者是还没有到鱼咬钩的时段。比如:春冬两季,气温偏低,鱼的咬钩时段较晏,过早地来到圹边,是什么也钓不上 来。

又如夏秋两季,鱼咬钩的时段较早,过晏的来到圹边,也是很难钓上鱼来的。也就是说,错过了钓鱼的最好时段,这鱼是不好钓的。夏天在江河里钓鲤鱼,要在晚上九点以后下钓,是鱼最肯咬钩的时段,过了午夜二点以后,就不那么咬钩了。有些池圹里,只有上午才咬钩,下午就钓不上鱼来了。

更有趣的是,有这样的地方,没有风,鱼不咬钩,一起风,就有钓不完的鱼。同样,也有一下雨鱼就开口咬钩,不下雨,什么也钓不上来。凡此种种,都与钓时有关,鱼不咬钩,就应考虑是否钓时有误,钓时有误,是可以克服和修正的。

六、钓饵有异

钓饵有异就是钓饵的形状、大小、软硬、气味、死活等与所钓对象鱼不对口,鱼不咬钩。而且有时只要有其中任意一项不对口,也可能导致鱼不咬钩,其中以钓 饵的气味最为典形。如果钓饵上粘有外用药膏之类强列刺鼻的气味,鱼是不会咬钩的。

同样霉变的钓饵,变酸变臭的钓饵,香精过多,变成怪味的钓饵,失去粉状变 硬的钓饵等异常的钓饵,鱼是不会咬钩的。同一水体,有人能钓上鱼,有的钓不上鱼来,多数是钓饵有异造成的。

钓什么鱼,用什么饵,这是一定要明确的。钓鲫鱼要用鲫鱼饵,钓草鱼要用草鱼饵,拿钓鲫的饵去钓草鱼、青鱼,多数情况下是不会咬钩的。特别是拿钓温驯鱼的钓饵去钓凶猛鱼,咬钩的机率是相当小的。钓饵与喂养不同步,也属钓饵有异。

如喂养是颗粒饲料,钓饵却用其他饵,全因饵料形状、颜色、气味的变化,是会拒绝咬钩的。又如喂养饵是谷芽,而钓饵即是草饵,草鱼有时也不会咬钩,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所以,钓饵有异是鱼不咬钩的一个相当普遍的问题。解决的办法就是下钓之前一定要问清喂养是那一种。

七、水质变坏

水质变坏,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环境污染变坏,含有某种化学物质的污水流入水体,改变了水体质量。一种是人为的丢投某些药物拟制鱼的食欲使水质变坏,这 两种水质之中,鱼是不会咬钩的。恰恰这两种情况往往 感觉并不能识别的,往往会误认为是其他因素引起的鱼不咬钩。

再者,水质变坏可以使鱼生病,特别是鱼患上肠炎(泻肚子)和消化不良,鱼会中止进食而不咬钩, 不说咬钩,甚至鱼命难保,会白肚朝天。多数情况下,水质变坏是什么鱼也钓不上来的,不论有多么高超的钓技,会派不上用场。

八、钓组有误

钓组有误就是钓组设置不合理。这种有误,不但会造成鱼不咬钩,而且会导致鱼即是咬钩也钓不上来的结果。钓组设置不合理有如下一些:用粗线绑小钩,脑线过硬过短;用细线绑大钩,脑线过软过长;钓小鱼用大坠,标的浮力轻于坠的重量,等等。

钓组有误引起的鱼不咬钩,是主观原因,与客观环境没有任何牵连。解决的办法是根据所钓对象 于来合理设置钓组,弄清楚钩、坠、标、线之间的搭配原则,满足鱼咬钩的基本条件。

总而言之,鱼不咬钩有三种主要情形:一种是完全不咬钩,无论怎么做,什么也钓不上来,无法改变现实。一种是暂时不咬钩,改变时间和时段可以钓上鱼来,主要是适应问题。还有一种是在同一环境之中,有的人能钓上鱼来,有的钓不上鱼来,这就是钓技问题。以上三点,钓友当慧心察之分之,以求不罔。

窝里有鱼星不咬钩的原因分析


钓鱼时,窝子发了有鱼星冒起,甚至鱼星很多,但钓了许久,就是没鱼咬钩。人们往往想到的一个办法就是换饵,认为鱼不咬钩的原因是饵不对口。这一点无疑是有道理的,因为鱼星直冒,说明有鱼进窝,而且在在吃饵,排除天气、水质、钓位等方面的原因,把注意力集中在饵料上是对的,但鱼星直冒是不是鱼一定在吃饵呢?在垂钓界,对此看法是不一致的。鱼不咬钩的原因有很多,要对其原因进行分析。

1、诱钓不统一

诱饵比钓饵更适合鱼的口味。在这种情况下,应当换饵。最好的办法是诱钓统一,即用作诱饵的原料做钓饵。但有的钓友的诱饵不是粉状饵,而是硬饵,硬饵无法挂钩,可将其研磨成粉,再加-点黏合剂(以拉丝粉为好,面粉也可,但分量不可过多)作成面饵。这样,鱼就可能吃钩了。也可采取其他换饵的办法,即换味道更浓一点或者更新一点、更怪一点使鱼感兴趣的饵料。不过,也只能试,如果某些味道鱼不感兴趣的话,不但不会咬钩,甚至还会被吓跑。

2、对象鱼不对

进窝的鱼不是要钓的鱼,但和要钓之鱼吃同一种饵料,这是钓鱼时常见的现象。木来是钓鲫鱼,进窝的都是鲤鱼、草鱼、鲢鱼、鳙鱼甚至是肉食类鱼,而用的则是钓鲫鱼的钓饵。如果不是专钓鲫鱼的活,可用诱饵作钓饵,不管什么鱼都可钓上来,这在野钓是最好的办法,如果只钓鲫鱼不钓其他进窝之鱼,那就只能换钓位或者换饵。找那些没有鲤鱼、草鱼、鲢鱼、鳙鱼出没的地方重新打窝设点;换饵就要从诱饵换起,换成鲤鱼、草鱼、鲢鱼、鳙鱼不爱吃的饵料。除此之外,耐心等待也是一个办法,即等非对象鱼走了再钓鲫鱼,但它们是不是还会再来呢?这就很难说了。

3、钓位不对

对象鱼对了,钓饵也对,只是钓位不对。窝子中的鱼聚精会神在吃诱僻,钓饵投下去它却没发现,所以鱼星直冒,但不咬钩。这时,不如把钓饵挪开一点,让窝子之外想吃而又吃不着的鱼去咬,窝子之外的位置要比窝子之中的位置好。还有一种情况是,窝子中聚了不少鱼在争抢食物,把窝子及其周围的水搅得像一团泥浆,鱼除了凭嗅觉发现钓饵之外没有别的办法。相反,距窝子远点或者窝子上方一点可能水就不浑,可钓开一点或钓高一点。除此之外,如果窝底淤泥多,乱草多,钓饵落在淤泥或者杂草里,鱼根木没有发现,当然也不会咬钩。解决的办法就是用钩下坠或上下双钩,让饵料落在乱草或淤泥之上。

鱼儿不咬钩,哪里出问题了?


春天鸟语花香,钓友们都欢欢喜喜钓鱼去了,但并不是所有的出师都顺顺利利的,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烦心问题等着咱,比如鱼儿不咬钩啊。这种事情,自己着急也没办法,难道得下水逼着鱼儿去咬钩吗?接下来我们分析一下鱼儿为啥不咬钩,给大伙涨点知识。

其实像鱼儿不咬钩的这种问题,和自身的装备等还是有些关联的,如果调整或者改善一下,还是可以避免这些问题的。如果还是没有咬钩情况的话,只能说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了。

1.钓线

首先鱼儿不咬钩可能还是自己的钓线有问题,因为有些钓友习惯性的喜欢使用粗线来进行垂钓,虽然可以钓大鱼,但是这也正好限制了其他鱼儿的咬钩,毕竟自己在垂钓的时候不可能次次都是大鱼。这种情况下,最简单的做法就是换钓线。

2.鱼饵

鱼饵味型也就是鱼饵的味道和形状,这在垂钓中也是一个重要的存在。如果自己使用的鱼饵不是鱼儿喜欢的类型,你还指望着鱼儿会咬钩吗?而且对的鱼饵钓对的鱼,用着鲤鱼的鱼饵想要钓鲫鱼也就只能自己想想了。还有就是,钓大鱼需要使用细小的颗粒饵,而钓小鱼则用较大的硬饵,当然具体情况还得根据实际需求来。

3.外界环境

我们都知道,在垂钓的时候不能老是发出很大的声响,虽然鱼儿在水中,但是岸上有些风吹草动或者声响的时候总是可以灵敏的感应到,所以不要在垂钓的过程中大声喧哗或者来回走动,也是就在这个时间内鱼儿早就被你吓跑了。

鱼儿不咬钩的原因和应对技巧


钓鱼的时候,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导致我们的收获不尽人意,其中鱼儿不咬钩就是我们遇到最多的一种情况,这个时候,有的钓友认为自己的饵料不好,频繁换饵,有的弄好了,有的弄不好,这说明了鱼儿不咬钩不光光是饵料的问题,还有其他的原因在影响。下面小编就给大家分析下鱼儿不咬钩的原因和应对技巧吧!

一、环境变化影响鱼儿就饵

鱼类是一种敏感的动物,就算是鱼类当中比较鲁莽的几种,在吃食方面也称得上谨慎。觅食事左顾右盼,警觉异常才是鱼类觅食的常见状态。这种情况下,周围的环境稍有异样,鱼类自然不会咬钩。

不钓鱼的人总感觉钓鱼人不近人情的原因也在此,老钓手都不喜欢有人围观,尤其是围观中叽叽喳喳时更让人心烦。鱼类虽然有眼睛,但是更重视听觉,稍有异样的声音它们就跑不见了。在钓鱼当中,安静永远是一大主题,这也是为何很多人认为钓鱼能够修身养性的原因,闭口禅自然是能够修养身心。

除此之外,走动也是一大打扰,这其中既有声音的原因,还有震动,光影的影响。首先说声音和震动,人类虽然感知不到,但是水本身有很多的传导性,岸上人类感知不到的动作,到了水里就会变的异常明显。鱼类在水里感知到走动带来的生意和震动,也会提升警觉,觅食的积极性下降。

另外关于光影,值得绝对不只是走动带来的光影变化,而任何的光影变化在水里都会惊动到鱼群。

二、鱼线干扰鱼儿就饵

鱼类虽然咬钩的目标是饵料,但是必不可少的也会受到鱼线的影响,尤其是一些开口较大的鱼类,鱼线的粗细直接干扰到了它们吃口的效果。

主线和子线较粗在钓大鱼时有有利的一面,弊端也是非常的明显,鱼儿咬钩不方便,自然会降低咬钩的积极性。看着好吃的,却吃不到,多来几次谁都要泄气的。

我在过往竞技钓中,0.8的主线搭配0.4的子线,上鱼效果一直不佳,后来换成了较细的0.5的主线和0.3的子线,上鱼效果果然好了很多,鱼口明显提高。

三、饵料口味影响鱼儿就饵

上面介绍了两点,较为常见的外在影响鱼儿吃饵的因素,现在说一些饵料本身的主要原因。首先是饵料是否对路子,就是口味是否符合目标鱼的口味,或者符合当时的环境。

钓鱼要区分天气和季节,虽然很多人知道,但在做的时候总是稍有欠缺。在夏天选择过于腥香的饵料,冬天选择味道偏淡的饵料,鱼儿觅食的积极性肯定要小很多。而目标鱼喜欢酸的,你的饵料是腥香的,它肯定也不吃钩。

一般解决办法,是先看窝料的效果如何,如果窝料能够诱来目标鱼,就尽快把饵料换上窝料。如果窝料本身的效果也不好,还是早点回家重新做饵料的好。

除了味道,饵料的形态也是非常重要的。雾化效果,软硬程度,任何一个不适合,鱼儿都不会吃钩的。钓小鱼,饵团又大又硬,咬都咬不动,鱼嘴都磕崩了,谁上钩啊?

不过,这个可以通过拉饵粉,加水等进行调节,察觉到问题原因,当场解决不耽误钓鱼。

酱层鱼儿自然不咬钩,四个方法来应对


一、酱层的产生

酱层,多由水生动物的排泄物、腐烂分解的动植物个体和细小沉淀物组成。由于其比重大于水而小于淤泥,所以能存在于淤泥之上,如果有比重大于它的物质落下,便会陷入其中,被其所掩埋、覆盖。

酱层多存在于多年不清底的陈年老塘或有坡度的锅底位置。水质的肥瘦往往决定着酱层的深与浅,肥水酱层一般厚于瘦水酱层,新开挖的水域或流水水体,酱层一般较少、较浅。了解这些,对于我们判断酱层的深浅程度及影响鱼就饵的程度都会有所帮助。需要说明的是,大部分水体都有酱层,只是深与浅的区别,本文探讨的是能影响鱼觅食的较厚的酱层。

二、酱层的危害

估计不少钓友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打了窝料,鱼进窝后,只见鱼星四起,浮标却长时间不见动静。当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在排除了天气因素、饵料种类、钓组搭配、调钓灵钝操作不当、鱼的泳层改变等因素后,你就要考虑是否是酱层较厚导致的了。

酱层较厚,比重很小,质地很软,在钩饵下落其上时无法承托,从而使钩饵陷入其中,被其掩埋,鱼在酱层之上只能闻到饵料下降时散发的气味而找不到饵料,进而会来回寻找饵料,越聚越多,在窝子里反复游动,搅起酱层的表层物质,使钓点变得很浑浊,鱼难以发现饵料,最终出现窝中鱼星四起,就是不见标动的情况。

这种状况对于钓鲤鱼影响要稍微小一些,因为鲤鱼习惯拱食泥土里的食物,但对于钓鲫鱼来说,其后果是相当严重的,鲫鱼的习性决定了它们只习惯觅食水底表层的食物。

酱层过厚,饵料就会陷入酱层中,导致鱼虽被诱来却发现不了饵料,影响上钩率

三、酱层的判断

如果是多年不清底的陈年老塘或多年的肥水水域,无需测量即可断定其酱层较厚。如果想确定其大致深度,我的做法仅供参考:在确定调目后,在下钩挂较大的橡皮泥或铅皮找底,我喜欢调3目找底3目(这时找出的底往往是过底),之后去掉橡皮泥,空钩入水,看目数变化,如果目数大于调目,目数之差就是酱层的大致厚度,我们可以将浮标向下调整,降低的目数大致与酱层深度相当即可。

还要一种情况:如果你的浮标在到达钓目位置后总是出现短暂的停顿,再缓慢地下沉一二目的情况(排除水下暗流因素的影响),基本就能断定水底有较厚的酱层了。

酱层多存在于多年不清底的陈年老塘或有坡度的锅底位置,肥水酱层一般厚于瘦水酱层

四、酱层的应对

1.传统钓的应对办法

(1)改变铅坠位置

在使用传统钓法时,铅坠、钩饵一般是躺在泥土上的,铅坠的位置在钩饵之上。若水底酱层较厚或铅坠过重,钩饵就会沉入酱层之中,使鱼难以发现饵料。面对这种情况,我多使用坠上钩钓组。

所谓的坠上钩钓组,就是在绑钩之后(短线绕长线绑法),不要将多出的短线剪掉,而是在短线的最下端打一死结,将铅坠卷在死结之上(这样做可防止抬竿时铅坠受水阻影响滑落,但铅坠不要夹得太死,要能够根据需要做上下调节),死结和鱼钩之间要留出5~10厘米距离,这样的钓组即为坠上钩。

在正确的调钓步骤之后,如果发现酱层较厚,影响鱼发现饵料,我们可将铅坠在短线上逐步向下调整;为保持原有钓目不变,还应同时向下调整浮标(铅坠下调的距离等于浮标下调的距离),这样即可使钩饵置于酱层之上。如此改变铅坠位置,既不会打破原来的调钓平衡状态,又能解决酱层掩盖饵料的问题。当你发现有鱼吃钩时,铅坠就不要动了。

水底有酱层时,加大钩距是一种有效的应对办法

(2)延长脑线长度

玩传统钓的钓手习惯将铅坠到标座之间的线称为水线,将铅坠到鱼钩之间的线称为脑线,脑线的长度与灵敏度成反比。为解决钩饵陷入酱层的问题,我的另一个办法是适当延长脑线的长度。

这样,虽然铅坠有一定程度的陷入,但在铅坠的重力、酱层及淤泥的挤压作用下,水线与脑线会折成V字型,铅坠处于最下端。由于传统钓所用钓线一般较粗、较硬,所以脑线对钩饵有一定程度的支撑力,使钩饵不至于陷入酱层里。反之,如果脑线很短,在铅坠陷入酱层的同时,钩饵也会被一同带入酱层里。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脑线留得过长会影响钓组的灵敏度,钓者要根据具体的鱼情及对酱层深度的判断灵活把握。

在使用传统钓法时,铅坠、钩饵一般是躺在泥土上的,铅坠的位置在钩饵之上

2.台钓的应对办法

(1)降低饵料的比重

大比重的饵料下降速度快,惯性大,同体积情况下穿透力强,陷入酱层会较深,而比重小的饵料陷入的程度就会较小。钓友在选购饵料时最好买比重较小的(饵料袋上一般都有说明),也可以在大比重饵料里掺入雪花粉或轻麸来减小饵料的比重。

(2)改变调钓的目数

悬坠钓法的特点之一是以饵代坠。钓组的物理原理是调目大于钓目时浮力增加,是为钓灵,调目小于钓目时浮力减少,是为钓钝,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原理来增加浮标的上牵力,也就是增加调目,减少钓目,利用浮标的上牵力,避免饵料深陷酱层里。假如我们平时习惯调5钓3,那就改为调6钓3或调5钓2、调5钓1,这样即使下钩开始时部分陷入酱层,随着饵料的雾化、散落,减少了饵重,钩饵也会慢慢上升而脱离酱层(要考虑到饵料的附钩性),从而增加鱼发现饵料的机会。

增加调目,减少钓目,利用浮标的上牵力,k可避免饵料深陷酱层里

(3)加大钩距

我们在垂钓鲫鱼的时候,一般习惯保持大约两钩的钩距,钓鲤鱼时要稍大一些。水底有酱层时,加大钩距是一种有效的应对办法,此时即使下钩陷入酱层里,上钩还能悬于酱层之上,从而确保鱼能够发现饵料。

(4)改变饵料状态

喜爱台钓的朋友都知道,拉饵的比重要小于搓饵。使用高灵敏度的浮标时,相同体积的搓饵可以比拉饵多压下好几目标尾。如果水下有酱层,钓者可该改搓饵为拉饵(拉饵雾化速度快,钓点水深超过2米慎用),减少饵料重量,避免饵料过重而陷入酱层之中。改变饵料状态,利用拉饵蓬松、轻柔和雾化特点还可刺激鱼的食欲,增加上鱼速度。

改搓饵为拉饵,,减少饵料重量,可避免饵料过重而陷入酱层之中

鱼儿不咬钩时的逗钓技巧分析


我们在垂钓的时候,经常会遇到鱼情效果不是很好的情况,这种现象多数是鱼儿进食欲望不够强烈所引起的。这个时候弃而不钓不是我们钓鱼人的作风,所以我们要想点办法来让鱼开口。通常来说,用逗钓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通过轻微的抖动,使静态的鱼儿动起来,通常来说,活物对于水中的鱼儿来说的诱惑力远远要比死鱼饵大得多。

一、可用逗钓的情况

并不是鱼不吃饵就要使用逗钓,前提就是你使用的饵料味型是正确的,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再使用逗钓才会有效果,一定要记住这个前提条件。

在一些坑钓以及竞技钓时,因为鱼塘里的鱼基本上都是人工喂养的,不愁吃,对食物的需求很小,而且基本上都是娇生惯养,好东西吃多了,对一般的饵料不会有太大的兴趣,而且,心黑的老板会在开始钓鱼之前,事先投放饵料,将鱼喂饱,增加钓鱼人的垂钓难度。这些情况就只能通过逗钓来引起鱼的兴趣,从而使其咬钩。

除了这些坑钓,我们在野外钓鱼的时候也可以使用逗钓的方法。在野外,鱼的食物本来就不是很丰富,但是鱼的警惕性非常的高,它们不会轻易的接近自己不熟悉的食物。但是如果是活物,那么鱼的这种警惕心理也会大大的降低,更加容易去咬食钩饵。

碰到一些警惕的大鱼,它们会对于静止的食物吃食较为谨慎,但是对活物就是适当的降低警惕性。特别是肉食形的大鱼,特别的喜欢捕食小虾小鱼,对活动的食物会产生强烈的捕食欲望。这时就要通过逗钓,让钩饵动起来,一来放松大鱼对钩饵的警惕性,二来可以激起大鱼的进食欲望,大大提高大鱼的咬钩几率。

二、逗钓的技巧

把钩饵放入水中之后,用手轻轻地压竿梢,压杆的同时我们可以小幅度的将钓竿向其他方向拖动,制造出一个钩饵在水中游动的假象。手上不闲着,眼睛也不能闲着,一定要时刻观察好浮漂的情况,一旦有信号反映出来,一定要迅速的提竿刺鱼。有条件的话尽量的使用比较灵敏的浮漂。

钩饵的大小也有要求。鱼也是有脑子的,能够吃下去的食物,它们才会去吃。比如对于大鱼来说,大点的钩饵或者是小点的钩饵都无所谓,毕竟嘴巴大,都能够吞得下去,但是小鱼嘴小,当它看到大饵,虽然想吃,但是限于自己的体型,只能心有余而力不足。

逗钓时,自己的动作幅度和使用的力度一定要掌握好。如果用力太大,竿子打在水面产生波纹,很可能惊动到水中的鱼儿,让它们变得更加的警觉,反而增加了自己的钓鱼难度,就得不偿失了。

总而言之,逗钓对于我们来说是一项非常有用的钓鱼技巧,学会了你会发现其实很多时候钓鱼也这样有趣。

夏天鱼儿不咬钩的两大原因


夏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按理说鱼儿在这个季节开口欲望应该很高,但实际上,就算我们用上精致的饵料,鱼儿还是不愿意咬钩,这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下面笔者给大家说下夏天鱼儿不咬钩的两大主要原因。

一、天气闷热

夏天的一个总体情况就是高温,温度较全年达到了一个峰值,这个时候水温也达到了一个全年的最高值。所以鱼类从自身的规律来说,它为了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会选择一个较为适宜的水温环境。并且,由于表层水域的水温变化太大,这并不符合鱼类的生存常识,它们喜欢水温较为稳定的水域生活。所以进入夏季之后,鱼类在全天当中的大部分时间,都集中选择了在深水区里面生活。

另外,就是闷,夏天的高温特点比较明显,就是闷热,气压过低,整个世界就跟一个蒸笼似的,到处都在缺氧。而在水里,缺氧的情况更加明显,越是气温高的时候,越是缺氧。一般在中午的时候达到一个顶峰。鱼类在水底没有办法很好的生活,只能够选择浮出水面大口呼吸氧气。这种情况下,鱼类几乎是完全不咬钩的,所以钓鱼没有收获是理所当然的。

从钓鱼人的角度分析,既然鱼类已经达到了生存的困境程度,钓鱼人的钓鱼环境也不会特别舒服,尤其是野钓的人,在太阳下要承受的高温也不一般。这也是一种对意志力的考研,但是对身体的负担太大了,年纪大的钓友就不要这样做了。

总体来看,这是天气的大环境因素,人们没有办法改变,只能够顺应情况做出选择。首先第一种选择就是找个阴凉的地方,比如树荫下,人不但能够得到休息,树荫下的水里也容易聚集避暑的鱼类。

另外一点,就是换个时间钓鱼,把钓鱼的时间交错一下,中午温度较高,所以放弃掉。而选择早晚时间段进行钓鱼,这个时间段里面的天气气温较低,钓鱼的条件好。或者直接选择夜钓,夏天的夜晚气温有所降低,气压升高,大鱼也会出现,是不错的钓鱼时间选择。

二、不缺食物

虽然鱼类的生活主要组成就是不停的觅食,寻找食物的来源,但是夏天确实是一个食物丰富的季节。首先是水里的各种水生植物疯狂的生长,满足了不少鱼类的口味;另外,各种虫类的数量也在增加;对于大鱼来说,小鱼的数量也较春天多出了很多倍。从整个大环境上来看,水里的鱼类是不缺食物的,整个食物链是完全可以满足的。

面对这种情况,饵料这种看起来具有一定危险性的食物,鱼类会尽量减少选择,所以钓鱼人的难度也随之增大。想要解决这种情况,往往只有通过三个办法,第一个就是改变饵料的性质,让饵料更具诱惑力,就是通过饵料制作的过程来提升渔获。第二个则是钓技的提升,比如逗钓,或者托底钓,多种钓技配合使用,一方面提升饵料的诱惑力,另一方面也扩大钓鱼的范围,增加上鱼的可能性。最后一种就是使用小药了,小药的使用是见效最明显的一种方法,毕竟饵料的制作和钓技提升都需要经验和实践的积累,相比较而言,小药的使用是最方便的一种。

除了介绍的这两个原因,比较常见的还有天气变化,或者水域水情变化等因素,各种原因都会出现鱼儿不吃饵,或者吃饵的频率不佳。钓鱼人要准确的分析原因,根据原因选择对策,才能够增加钓获。

钓鱼时窝子里有鱼星 鱼儿却不咬钩怎么办


很多钓友问小编,怎么窝子里有鱼星,但鱼儿就是不咬钩,也更换了好几款饵料,丝毫没有效果。下面就来一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一、窝子里有鱼星,但鱼儿不咬钩的几种原因分析

1、鱼儿在半水产生的鱼星

春季垂钓时,由于早晚温差大,鱼儿在中午甚至不到11点就会起浮于半水。此时,如果钓友的窝子非常好,或者是窝子处于鱼道的位置,鱼儿虽然经久不散但不会下底咬钩。

2、钓友们接续的是活饵窝子

有的鱼塘规定不能用活饵,比如红虫一类的。但有的钓友夜钓的时候用红虫,这一类窝子虽然经历了一夜的连竿,到第二天上午仍旧具有非凡的活力。春季是鱼儿补充营养的关键季节,所以无论鲤鱼、鲫鱼对活饵都非常感兴趣。钓友们第二天用素饵垂钓,即使是窝子里有鱼星,鱼儿是不会吃素饵的。

这种现象小编经历过很多,鱼星非常好,通过漂相也能够判断鱼儿在底,但就是不咬钩。

3、鱼塘底部淤泥太厚

一些经营很好的鱼塘,不出三个月就会在底部形成厚厚的淤泥。这一类鱼塘小编在一年夏天验证过。由于小编是骨灰级钓友,很多黑坑老板和小编都非常熟悉。一年夏天鱼儿不咬钩,老板用网在小鱼塘打渔,于是几位钓友干脆不钓鱼说是到鱼塘游泳。三个人脱了衣服,下到开业不足三个月的鱼塘,水深1.6米,双脚站立的地方全是厚厚的淤泥。钓友们可以想象,鱼塘开业生意很好,仅仅三个月,塘底就已经形成这种厚厚淤泥的状态。更遑论那些老鱼塘了!

由于鱼塘底部淤泥很厚,钓饵陷入淤泥当中,所以鱼儿只能闻到味道,但是没法吃口,找不到饵料,这也是有鱼星鱼儿不咬钩的一种原因。

4、老鱼、滑鱼居多的鱼塘

一些鱼塘有回收鱼儿的业务,将别人钓过的鱼儿回收以后,在投入鱼塘里,这一类鱼儿受到鱼钩的刺激,转变为老鱼、滑鱼,吃食谨慎。也是造成鱼儿不咬钩的原因。老鱼、滑鱼居多的鱼塘一大特色是:只要老鱼、滑鱼进入窝子,生口鱼儿会被他们撵走,有时候好不容易钓获了滑鱼或者老鱼,窝子里的吃口也停顿了。

二、应对策略

有鱼星但鱼儿不咬钩有很多原因,以上四种是非常常见的典型现象。我们一一来解决。

1、解决鱼儿在半水的现象

针对这一类情况,钓友们施钓时,需要针对各个水层的鱼儿进行筹划。比如,依然采取底钓的策略,但中水层和上水层需要充分饵料雾化效果。所以建议钓友们散泡来解决这一问题。

所谓散泡就是将诸如白金版底窝料、冬骏混合后,加入最少50%的雪花粉、轻麸等,添水到半干的状态。上钩挂钓饵后,将半干的混合物轻轻捏合在上钩钓饵之外,形成下降过程中全水层充分的雾化。下钩则保持钓饵的纯粹,使得鱼儿在追食中有饵料可吞吃。

这种方法在黑坑等都比较有效。

2、活饵窝子的应对策略

钓友们接续别人活饵窝子,自己用素饵来钓,只见鱼星不见咬钩,建议大家换窝子是最有效的方法。因为窝子里的大多数鱼儿已经吃惯了活饵,对于素饵只会视而不见。

3、底部淤泥太厚的解决办法

最基本的解决办法是:钓饵添加大量轻麸等,使饵料变轻,加强雾化状态。同时要调灵钓灵。比如24目鱼漂就调10目,钓1目,这种应对办法能够有效解决塘底浆层过厚的问题。

传统钓解决办法是朝天钩。钓友们可以搜索淘宝,有专门出售朝天钩的。至于具体朝天钩传统钓法,从调漂、子线设置等又是另外一个方法了。

4、滑鱼、老鱼应对策略

滑鱼、老鱼应对策略是要么在调灵钓灵的状态下,只钓一个漂尖,紧紧抓住第一口。第二种策略是调钝钓钝。比如:调5目就钓5目,钓友们尝试后就明白了。

揭密鱼儿不咬钩的一些特殊因素


酷爱在江河湖泊垂钓的朋友都知道鱼儿咬钩是一阵,有时正钓的起兴,鱼儿突然闭口了(在气温、水温、水位、气压、钓饵、钓技都对的情况下)。通过长期的走访、观察和研究,对搜集的资料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发现影响鱼儿不咬钩的决定因素是天象。天象是指在太阳系中的太阳、月亮对地球的影响(其他日月星辰对地球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天象决定着地球板块的漂移、气候的变化,他直接引起海洋潮汐、大气潮汐和陆地潮汐,同时遥控着野生动物的生物钟。下面就天象影响野生动物的外出觅食情况分述如下:

一、天象对地球的影响

天象对地球的影响因素较多,在这里不做专业分析,仅对太阳、月亮对地球的引潮力现象做一简单介绍。

二、月相对地球的影响

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月相。月相是天文学中对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明部分的称呼。

月球绕地球运动,使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地变动。我们所看到的被太阳光照亮的月球部分的形状也有规律地变化,从而产生了月相的变化。

在潮汐现象中,月球引潮力是一个主宰者。月球的最大引潮力为太阳引潮力的2.17倍。潮汐现象主要是由月亮和太阳对地球的引力造成的,即引潮力所致。

月球是地球的伴星,对地球具有较强引潮力的作用。科学家们已经研究证实,月球引潮力不仅能诱发地震、对人体健康和生物活动产生影响,而且对地球的天气气候也有影响。

一是月球引潮力能使地球自转轴的倾斜角保持稳定,从而使地球的气候相对稳定,使我们有了春夏秋冬。

二是月球引潮力还会掀动大气,形成所谓的气潮。气潮可以直接影,响大气环流的天气变化。

三是月球引起固体潮汐,可以诱发地震和火山喷发。

四是月球的引潮力引起海洋潮汐(我国大部分海区为半日潮)。地球上的海洋潮汐主要是由于月球造成的(太有部分影响),月球的重力作用牵引地球的海洋,伴随着地球的旋转,月球的重力将使地球海洋形成潮汐。在满月和新月时,太阳、月亮和地球都在一条线上,这时形成的潮异乎寻常的大,我们称之为朔望大潮。而当月亮在最初的和最后的四分之一月牙时,较小的小潮就形成了。月球以29.5天的周期环绕地球的轨道并不是一个规则的圆形,当月亮到达离地球最近处(我们称之为近地点)时,朔望大潮就比平时还要更大,这时的大潮被称为近地点朔望大潮。

三、月亮生物钟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地球在太阳系中有着自己的运行轨道,千万年来日月相伴,风起云涌,照耀着世间万物,孕育了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

科学研究证实动物体内约有80%的液体,月球引力也能像引起海洋潮汐那样对动物体中的液体发生作用,引起生物潮,造成野生动物体的生物高潮(高潮期属于能量释放期,动物们开始外出觅食、交配)和生物低潮(低潮期属于能量蓄积期,动物们开始休养生息)。千万年来,日出日落、月升月降,进化了动物的时间基因的表达节律。使动物们按照太阳和月亮的升落、潮汐(固体潮、海水潮)的涨落来安排各自的觅食或休息的时间。目前国内外研究生命科学的科学家们正至力于月亮生物钟的研究,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各种野生动物的生物钟将揭示于天下。

为什么漂不停动,但是鱼儿不中钩?


记得那是我刚刚上班的头一年。有一天,在下夜班的路上,我碰到了钓友老李。他骑着自行车正急急忙忙地向城东方向赶。我忙上前打招呼,问他又上哪去过钓瘾。老李回头一看是我,马上停下笑答道:听说城东农村有个鱼塘,里面有不少鱼,但不好钓。我今天先去看看,你小子要是想去就坐车后边儿。我一听,顿时心花怒放,索性早饭也不吃了,直奔鱼塘而去。

来到鱼塘一看,这是一个宽二十多米、长六七十米的小方塘。此时已有四五个人正在挥竿。老李在南边找了个钓位,麻利地抽出钓竿试水调标。水实在是太浅了!老李换了好几个地方,也没有超过半米深的钓点。看看其他钓友的钓点,水深也都差不多。

由于水实在太浅,标尖与钓钩几乎平齐,抛竿入水时脑线经常和标尾缠在一起,以致浮标入水后立不起来,双脑线还经常在提竿后缠绕在一起。这鱼钓得就别提有多别扭了!更可气的是,光看标动不见中鱼。浮标有时上浮,有时下沉,有时偏移,扬竿后十有九空。钓了约有一个小时,老李只钓上了两条鲫鱼。其他钓友也个个儿心烦意乱,一个劲儿地埋怨这里的鱼太滑了。

不知不觉间,两个小时过去了。这五六个人凑在一起,也只不过钓上20来条鱼。有的钓友已经开始收拾钓具,准备打道回府。我在旁边一边看一边琢磨,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光见标动不见鱼中钩呢?别说,还真让我琢磨出来点道道儿来:由于水浅,水线短,鱼讯传递快,特别是大家都用悬坠钓法,浮标反映更加灵敏,当鱼进窝时会带动水流,使浮标产生上升、下沉或移动的虚假动作。

如果窝里同时有几条鱼游动,浮标就会不停晃动,这时提竿肯定空枪。同时,浮标与钓坠的距离太近,抛竿和提竿时,势必会带来子线缠绕标尾及双子线互相缠在一起的问题。想明白后,我笑着对老李师傅说:别人都走了,你还钓!明天看我的!老李一头雾水看着我:好!收竿。明天我还来,非要看看你有什么绝招!

回家后,我先从标盒里找出一支细短身浮标(整体浮力很小),并动手做了一个小小的圆锥形通心坠与浮标配合。铅坠的重量刚刚超过浮标浮力的一倍。之后,我配置了一副0.8号主线,用通心坠替代铅座,并将固定铅坠的太空豆打开3厘米~4厘米,又将原来20厘米长的子线缩短为5厘米~8厘米。将钓组、钓饵等一应准备完毕,我就等着明天到鱼塘试竿。

第二天,天刚刚放亮,我和老李师傅就来到了那处浅水塘。选好钓点,撒了把窝料,过一袋烟功夫我开始抛竿施钓。钓饵刚一落底,就是一个黑标,我一抖腕提鱼出水。迅速挂饵抛竿,浮标刚刚一入水紧跟着又是一条。就这样,不到一个小时,我已经有三四十条鲫鱼入护,直看得李师傅目瞪口呆。他连忙放下钓竿边看边问:怎么这鱼专往你的钩上咬啊?以后别给我叫师傅了,我给你叫师傅吧!我笑着逗他:想学吗?看看咱这家伙什!

我将钓组提出水面向他解释:昨天你们抛竿时子线缠标尖,提竿时子线也缠绕,只见标动不见上鱼,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水浅,标座与铅坠、钓钩之间的距离太短。而且你们用悬坠钓法,钓组太灵,鱼进窝后假动作太多。我今天使用的是通心坠钓跑铅,用的是小标、短脑线。这样的钓组,一是加大了标座和铅坠、钓钩之间的距离,起码比悬坠钓组增加了近20厘米,这样就解决了抛竿时子线缠绕标尖的问题。二是通心坠钓跑铅,鱼线可以在坠内自由移动。用细小的浮标,浮力小,使鱼在真正吸饵时,用很小的力量就可以拉动浮标。由于钓线只能在通心坠中移动,鱼在吸食钓饵时,浮标在水面上的反映只能出现黑标一种标相,有效过滤掉了浮标的许多虚假动作,黑标即提竿,每提必中鱼。三是缩短了子线的长度,不但可以使标相的反应既灵敏又稳重,而且也大大减少了提竿时子线相互缠绕的麻烦

老李师傅听罢咧着大嘴哈哈大笑:别说,还真是这个道理!看来这钓鱼可不是拴根线、挂个标、绑个钩那么简单,还真得用心思、动脑筋,才能钓好鱼呀!这回我算是心服口服了,小爷们儿高手啊!

鱼不咬钩怎么办


钓鱼没口?空军?这可能是咱们钓鱼人最不想听到的两个词。那么当咱们碰到这两种情况时是应该直接打道回府吗?当然不是,我觉得需要对当下的情况进行分析,到底是没有鱼,还是有鱼不咬钩,那么针对这两个情况我应该怎么应对才能不直接收拾包袱回家。今天咱们就来分析一下。

这次咱们先排除掉天气、风力这些外界因素,说一说水里的情况分析。

鱼没有进窝

1.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钓友的第一解决方案是继续打窝,用量来诱鱼,那么这样子做确实可以诱到鱼,但弊端是即使远处的鱼被你诱进窝,也极有可能只吃窝料不吃饵。所以我的建议是提高抛竿的频率或者是改用打散饵,这样子不但能够持续雾化,也不至于让鱼吃饱窝料而不吃钩。

2.换钓位。如果咱们钓了很久仍然没有诱来鱼,说明附近没有鱼,或者鱼的活性不高这时咱们应该主动出击去找鱼,但找鱼又要重新做窝诱鱼太费时间,我建议下竿就直接打两个窝。

鱼进窝不吃饵

1.将商品饵改换成红虫或者蚯蚓,用荤饵,效果可能会马上展现出来。造成这情况的原因有可能是鱼儿本身不够活跃,并且商品饵的味型可能有偏差,所以改用活饵来进行诱鱼。

2.改用皮筋颗粒、麦粒、玉米等不易化开的饵料。窝子里有鱼、活性也高,但因为小杂鱼抢食太严重,造成饵料到底就没了,咱们就要用不易化开、不易被小鱼吃掉的饵料挂钩。

3.钓窝边,轻提鱼竿逗钓。如果咱们不小心打了太多窝料,那么极有可能造成死窝,这时鱼会在窝点附近徘徊却不敢进窝;或者是进了窝却只吃窝料这时不妨将钓饵扔至窝点周围,并轻轻提动杆稍采用逗钓,增加鱼儿发现钓饵的概率,同时也可以使那些活性不高的鱼咬钩。

以上就是对于鱼不咬钩的一些原因分析,希望能帮到众钓友们,让你不至于无口或者空军回家。

以上钓鱼技巧就介绍到此,希望《立秋野钓,窝点鱼星四起,为什么鱼儿不咬钩?》的内容能满足您的需要,同时欢迎您阅读我们精心准备的专题:为什么夏天不好钓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