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的方法与技巧。

在一篇钓鱼杂志上登载了瞿高兴先生的"月光影响夜钓?"一文,读后颇有感触。其实,大凡经常夜钓的人,都或多或少地明白点儿月光与夜钓的关系,只是还没人提出过为什么?渔民的结论显然是毋庸置疑的,那是他常年观察的结果,但是这种结论并没有科学实践为依据。瞿先生是位老钓手了,其文章有案有据,但是就是这样的资深钓手都没整明白,可见,作为钓鱼人,想回答这个问题,的确是免为其难了。

本人也很喜欢夜钓,对于这个问题也曾百思不得其解,但随着钓龄的増长,对其有了一定的认识,但遗憾的是,我们钓鱼人不可能是鱼类学研究方面的专家,由于掌握专业知识的局限性,所有的结论只能是合乎逻辑的推敲,本文欢迎钓友商榷!

要想讨论这个问题,我想不妨用用排除法,摒弃不合理的,剩下的就是合理的。归纳起来,可能也就是着落在下文的这3点上。

一、避光说

最初,我也是从月光如织的钓场上产生怀疑的,鲤科鱼类儿本身就畏惧强光,避强(光)趋暗是它的习性。从钓手自身上找原因,当圆月正在你身后时,很可能是被放大了的人的身形和晃动的竿影,其黑黑的剪影落在了鱼儿的视觉影像上,使之避开。

但是我很快发现:在满月时隐藏身形后,和在月亏时的大部分例子当中结果都不一样,满月时夜钓当空军的时候多,而月亏时或多或少都会有鱼获,尤其是在年轻的时候,当时夜钓时普遍都使用电石灯,没见得月亏时电石灯对钓鱼有影响啊?可见,避光说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不全面。

二、光线说

鱼对光线强弱的不同反映,是我在夜钓鲶鱼当中总结出的经验,当时我用的是坠下钩上的钓组,单钩单子线,绑于铅坠上端距主线约40CM处,子线在主线上是可以上下活动的。我发现,在月光较强的夜晚,鲶鱼很少吃口,但是将子线在主线上上捋,将钩饵提离水底还是有口的。月光暗淡的时候将子线下拽,钩饵落底较好!可以推理的是,在强烈的光线下,鱼眼当中的食物上的可见光,可能隐藏在较亮的光照中不为其所见。

但是将饵料提离在鱼眼的上方却可见,正如被光照放大了的剪影!对于鲤鱼,我认为还是应该从它是属于羞光性鱼类上考量,那么,月光的强弱对于其觅食的积极与否,还是应该有一定的影响的。但是,日光的强度与月光的强度,究竟是否对鲤鱼的影响相同?此点目前还不为我们所知,上述观点仅为合理推论。

三、月球引力说

近些年来,由于丛林内的冷水鱼资源已近物种临界点,所以也多了些时间蹲大水库,在钓大水库当中我注意到这么一个现象:本来调好的浮漂会在不知不觉当中下降1一2目,通常的解释是浮漂经过水的浸泡,浮漂的材质吸水,质量加重从而产生的现象,这是个合理的解释!但是,我用的是塑料浮漂啊!我的好漂一大堆!然而近几年都送人了,原因就是塑料浮漂稳定性强!一时不解。

不久,我还发现另外一种现象,就是钓着钓着,浮漂竟然会自动长目!记得关系浮漂自动长目的原因,有钓友曾在钓鱼杂志上撰文,文章中将其归于不断沉积的饵料托住了浮漂,然而,真像确实如此吗?

于是,在钓鱼当中我悉心观察,发现这种观点显然不能让人信服,原因是大水库的水体是时常流动的,或左或右,它如何留住成桶状漂浮的饵料粉末?即便有沉积,铅坠重还是粉末重?而且我试用过虫饵,浮漂同样会长目。这种长目现象与浮漂的降目现象发生在同一天,同一水域,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自相矛盾,让我若有所思。

之后我又发现:大水库当中的水流涌动也很不正常,我们在打抛竿中,经常使用于白色的发泡浮子用作窝子的标记,如果綁线过长,它会时而向左漂浮,时而又向右。当然,如果它向前或后漂浮,因为它与我们的视线为直线,我们很难发觉,但可以肯定地说,它同样在您不知不觉当中发生!有人将其归罪于风,但是很多时候水底下的暗流并不是风力现象引发的,由此让我们不得不怀疑;上述3点现象的解释,是否掩盖了其发生的真正原因呢?

还是适用排除法,我们设定上述3种解释完全不成立!剩下的就是水了,水能发生什么?这么大的水库,如果发生人类不能解释的现象,那它就一定是自然发生的了!想到自然2字,我的脑海中浮现出"引潮力"这一词,在困惑之中,我似乎窥见到了一丝曙光!

其实,还是在中学时,我们就接触到过这类自然学科,即然月光与鱼类都归属自然科学这一范畴,我们就在这方面找找原因吧!

我们知道:月球是具有引力的,海水的潮涨潮落,都是月球的引力在主导,那么,月球的引潮力能否影响到湖库的水位变化呢?果然!根据百度文库的专业资料:月球的亏缺与满月,同样也引导着地球上的湖泊与河流的水位变化,美国海军的实验也表明:在一天当中的不同时差里,月球的引力在地球的自转偏转中,可以引起内陆湖泊的水位变化,使之具有上升或下降2一5CM的水位差。而地球在自转当中,由于受月球的引力影响,湖水会在某一时间段内发生逆时针或顺时针的流动,这足以解释上文3点表面所掩盖的事实!我猜想:很可能是水库水位的变化,影响到鲤鱼儿的索饵和停口。

水库水位的变化虽有,但要想证明它与鲤鱼的活动息息相关还有些难度。但即然月球的引潮力能改变潮涨潮落,如果不是涨水与落水的关系,那么,能否继续推论下去,在鲤鱼的自身上找找原因,于是,动物体内的生物钟又出现在我的脑海里。

据国外最早的、关系月球引力与动植物体内生物钟的科学研究表明:月球的引力直接控制着陆地野生动物和水中鱼儿的觅食规律。毫无疑问,陆地上的所有物种都具各自的生物钟节律,有和昼夜相适应的日钟,有和月球运动周期相适应的月钟,还有与地球公转、季节娈化相适应的年钟。月球规范潮汐,潮汐则规范物种的习性。

上述理论似乎让我们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依据大部分喜欢夜钓鲤鱼的钓手们的经历:上弦月至满月垂钓,月光的亮度逐渐增强,鱼儿活动频繁,摄食积极,鱼儿上钩多集中在前半夜。而后半夜因为夜空清彻月光较强,鱼儿活性较差。满月至下弦月,月光亮度逐渐减弱,鱼儿上钩多集中在后半夜。

从这点上看,月亮的光照强弱对于鲤鱼的活动,影响的确很大!但是依据瞿先生的记载与我多年夜钓的经验看,鲤鱼对于夜晚的光照的强弱,在觅食上没有严格的规律,显然它不受生物钟的影响。而对于月亮的亏缺,在觅食上却有着定律可循!因而,我们不难看出:鲤鱼的觅食规律,受月球近地距离远近的影响,有着较稳定的时间节点,这样看来,鲤鱼的作息时间,是在受生物钟的影响!

我国的农历历法以"朔望月周期"来计算一个月的天数,"朔望月"是指月朔到月塑,或者是月望到月望,新月到新月之间的长度,即月球运行的周期为29,5天。但是,由于太阳、月球与地球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并非一成不变,因此"朔望月周期"有长有短,农历一年当中就会出现了大月30天,小月29天的情况。

同时,为了保证农历每月的初必须是朔月,所以大小月的安排也不是固定的,也就是说:月亮的圆亏并没有统一的时间节点,所以鱼类的觅食规律也并不墨守成规,这也是瞿先生的日记中自相矛盾的地方。

下文是我国渔民在长期的渔猎活动中观察并记录下的、鱼群倚月相周期的活动规律,相信对我们的垂钓活动有一定的帮助,现摘录如下:

1) 朔月

农历初一,日出月出,日落月落。(月亮的引潮力大,鱼群全天的活动较为积极)

2)新月

农历初二、初三,月见于傍晩西方近山处。(鱼群全天活动频繁)

3)上弦月

农历初七、八,中午月出,子夜月落,(月亮当空,夜晚鱼群在上半夜活动较多)

4)望月

农历十五、十六,日落月出,日出月落,(鱼群消声匿迹,故有"十五、十六不打鱼"之说。

5)下弦月

农历二十二、二十三,子夜月出,中午月落,(鱼群多在下半夜活动)

6)残月

农历二十六、二十七,清晨见于东方,(鱼群活动积极)

精选阅读

鱼类的鱼星特点与垂钓关系


钓鱼人钓鱼时都会留意到一样东西,就是水面上有大小不等的水泡泛起。这是鱼类在呼吸、游动、觅食、逃跑或触动水底泥沙等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水泡,它也可以被称作为气泡。这些气泡,便是鱼星。

一、鱼星在垂钓中的作用

从气泡中可以通过鱼星的形状较为直观的发现,鱼类的品种、大小、密度的高低及鱼类的游动方向。在水体较为平静时,当看到某处水体颜色与临近水体颜色形成反差,水体颜色中呈现较黑并出现大小不等成团成片,不易消散的气泡;说明水体上层浮动鲢鱼、鳙鱼,其范围越大鱼的聚集量越高,水体颜色最深处便是鲢、鳙鱼活动中心区。

鱼星又称作鱼讯,是鱼类在活动中产生的上升水泡。这种气泡是鱼在张开口腔摄食时,所形成的一种冒出水面含碳的粘性气泡。当鱼类发现食物并准备摄食时,在大多数状况下,首先会把鳃盖关闭,然后再张开口腔,此时口腔内已形成含碳气体。这种气体上升后浮出水面不久会破裂。

发现鱼星出现说明该处有鱼的存在,鱼星多说明鱼也会多,通过对鱼星的识别可判断出鱼的种类及觅食状况。鲫鱼的鱼星,在觅食品尝界段会发出,星星点点、大小相同在原地小范围,气泡会慢速许许上升。当受到惊吓逃走时,气泡会突然产生移动,改变成大小不齐整气泡。

二、不同鱼种的渔汛

鲤鱼喜欢栖息在水底有淤泥水域,在拱动水底污泥寻食过程中,会产生许多大小不均的密集水泡同时上浮;出现在水面呈现出成片状态,同时伴有浊水,其鱼星细密并连成串状缓慢移动。当受到惊吓逃走时,气泡会迅速冲出到水面。

草鱼来临水面首先出现几个大的气泡而后有几个较小气泡会陆续浮出水面并呈现出片状泡沫状态。当受到惊吓逃走时,气泡会直接冲出水面,并会出现明显波纹。

淡水鱼种类繁多,在垂钓中比较常见鱼类,其鱼星的浮现会有所差异。

青鱼:鱼星中除有小碎星外,气泡位置变换没有规律,会有数个较大的气泡,拌随植物碎屑浮起一般泛起后随即消失。

鳊鱼:气泡小而且分散,个体如同黄豆大小,无规律陆陆续续浮出水面。

乌鱼:又称黑鱼气泡小而切密集,上升速度很快,呈条形状上升到水面后会很快消失。

鲶鱼:气泡浮出水面仍呈现条形状,又细又密,同时气泡在不断地移动。

甲鱼:在水底爬行时会产生,二条密集成双气泡,其大小不等并在缓慢地移动。

黄鳝:它的气泡只有在头部伸出水面后呼吸时产生的,每个气泡个体如同豌豆大小,其数量只有数个。

三、区分鱼星与沼气

在江河湖库水体中,还常常会见到有许多沼气泡浮出水面,容易同鱼星相互混淆。鱼星和沼气泡是二种有着本质区别的气泡,沼气泡大多出现在天气炎热的夏季。

在水底有淤泥的水域,水下物质在遇高温时极易腐烂而会发酵,产生大量的水泡浮出水面。

其气泡特征:散乱无规律可寻并到处出现,大小不等、出水后会很快破裂;

其位置不变固定在同一地点,而鱼星在受到外界干扰时即会立刻消失。鱼类在天热时期的活动量大,需要吸入大量氧气自然排出的气泡增多。进入寒冷冬季鱼类很少游动,新陈代谢变得缓慢,气泡除冰中可见,在水上难以再寻找到气泡的踪影。

水库涨水的原因与垂钓效果的关系


在水库中,一般认为水库涨水后是最佳垂钓期。但笔者多年的垂钓实践并非如此。有时好钓,有时还不如涨水之前。个中原因,值得探讨。

一、 水位上升与垂钓的关系

几年来的实践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钓获量随水位上升而增加,超过一定范围,则随水位上升而直线下降。这一定范围数值,随水库大小而定。在小型水库,大约是2025厘米;在中型以上水库,大约是15 20厘米。不管哪种情况如果一次水涨量超过30厘米,垂钓效果都差;涨水越大,效果越差。

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这是因为水库涨水后,水中溶氧量增加,从岸上冲到水中的事物增多,鱼儿呈积极觅食的活跃状态,所以垂钓效果好。但如果涨水过大,水域面积增加太大,鱼儿密度呈反比例下降;冲入水中的食物也相对增多,鱼儿咬钩的机会自然下降,因而垂钓效果不好。

二、 涨水原因与垂钓效果的关系

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是非降水性涨水,没有引起温度、气压等气象条件的变化,鱼儿在正常觅食的基础上随水位在一定范围的上升而更加活跃,是垂钓的大好时机。

第二种是由于雷阵雨引起的涨水,一般出现在夏季,由对流云引起降水,来势凶猛,历时较短,涨水不大,往往雨后放晴或或阴转多云,温度下降不大,气压迅速回升。这是鱼儿觅食最旺盛期,也是垂钓的最佳时期。一般所说涨水后好钓鱼,多指这种情况,钓友切莫错过。

第三种是连续中到大雨甚至暴雨引起的涨水。这种情况往往由于高空低气压槽侵入,带来大片浓密雨层云滞留于某一地区上空所致。雨量大,降雨时间长(35天或更长),水库容水量饱和或溢出,水域面积达最大值。温度下降较大,又持续维持低气压天气,水中溶氧量锐减。鱼儿相对密度下降,又不积极觅食,这时出钓定无收获。

三、垂钓时机的选择

不论哪种情况造成的涨水,都要正确的选择垂钓时机。一般来说,在降雨过后,水库水位迅猛上涨时,鱼儿从相对静止状态转变为十分活跃状态,大多浮游于水体中上层;此时泥沙大量冲入,水质浑浊,能见度很低,除能钓到鲶鱼、黄颡之外,难于钓到其他鱼类。当水位稳定不再上涨或缓慢下降,水质浑浊程度好转时,鱼儿才开始大量觅食咬钩。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中雷阵雨引起涨水后的12小时以后至48小时之前;大雨或暴雨导致的涨水,则延迟到48小时以后,并能延续34天。

因此,有经验的钓友,在涨水开始时,并不马上出钓,或者在咬钩高潮到来之前耐心等待。例如去年7月4日夜,笔者所在之地喜降中雷阵雨。第二天十几位钓友同到一小型小库垂钓,整整一上午,基本没有收获。于是钓友纷纷离去,只剩下笔者和另两位继续坚持。下午2点后,鱼儿开始频频咬钩,待到天黑收收竿时,三人都满载而归。

四、钓位与钓饵的选择

水库涨水后,鱼儿的活动规律是靠边,游到出入水口处。因此,理想的钓位应选出水或入水处的小沟、僻静的湾汊、有乱石或岩穴的石壁处、以及水库狭窄或通道地段。水位的深浅,如钓鲫鱼应在11.5米的地方;钓鲤鱼,应在23米左右;抛钩距离,一般在4.5米手竿可及的范围内或更近一些;若为海竿,15米左右足矣。至于钓饵,应视水质而定。若水质浑浊,可见度低,应用腥味较浓的荤饵如红蚯蚓、蚕蛹等,可钓到鲫鱼、鲶鱼和个头不大的鲤鱼。当水质逐渐澄清以后,要改用玉米粑、面粉团、嫩玉米粒等素饵,可钓到鲤鱼、草鱼和鲫鱼。

夏季夜晚垂钓的防蛇小妙招


由于夏季的炎热高温,白天钓鱼效果往往不如夜钓,但是夜钓面临的危险因素比白天要多的多,这里给大家提供一些防护的方法,钓友记住安全第一!

毒蛇依其昼夜活动情况不同,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喜欢在白天活动的,称为昼行性蛇类。如眼镜蛇、眼镜王蛇等。第二类是怕强光,喜欢在白天隐伏,夜间活动的,称为夜行性蛇类。如金环蛇、银环蛇、烙铁头等。第三类为喜欢在光线较弱的情况下活动的(多在晚上及阴雨白天活动,耐寒性强),称晨昏性蛇类。如五步蛇、蝮蛇等。

蛇类活动受温度的影响要比受光线的影响要大得多。如昼行性的眼镜蛇,在十分炎热的夏天,经常在夜间出现;晨昏性的蝮蛇在低温天气,常在中午前后阳光充足时出没,而夜间活动得很少。一般来说,蛇类活动较适宜的温度是20℃30℃。

夜钓,一定得将防范工作搞好,以防止毒蛇袭击。夜钓该怎样防范毒蛇攻击呢?

1)使用烟头泡水。

将抽完的烟头装在饮料瓶里,用水浸泡好后(越浓越好),洒在钓位周围。蛇都非常讨厌烟草泡出来的水的刺激性味道,一般闻到就绕开了。这个方法简单适用,而且效果非常好。

2)使用防虫药水。

蛇类讨厌含硝基和氨基的芳香烃类物质,如樟脑丸、花露水、蚊香等,所以夜钓的时候,也可以准备一些樟脑球和花露水在钓位四周撒一撒,或者多方位点上几盘蚊香,除了防蛇也能有效防止蚊虫叮咬。

3)使用雄黄。

雄黄是中国传统中药材,具杀菌、杀虫、解毒功效。雄黄是一种胃毒剂,蛇对它反应非常敏感,加入酒精后的雄黄驱蛇更远,效力更大,原因是乙醇可以作为稀薄剂增强雄黄的挥发,蛇就会距之千里。

除了上面所说的,夜钓的时候还应该注意:钓点周围尽量开阔平坦,有杂草树枝尽量清理干净;如果钓上小鱼不要乱扔在钓位周围,这样做可能会吸引蛇类前来觅食;准备一些器械,如细长的棍棒、土铲等。

如果不幸被蛇攻击,切忌惊慌哭闹加速血液循环,应迅速找布条或者绳子在伤口近心端扎上,然后及时就医;更不能用水洗伤口,否则本来蛇没毒,伤口却因处理不当导致破伤风。

鱼类的嗅觉、味觉、触觉以及皮肤与垂钓的关系


了解鱼类生理与习性,更加了解我们的目标对象,对我们的垂钓活动大有益处,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鱼类的嗅觉、味觉、触觉以及皮肤与垂钓的关系。

一、鱼类的嗅觉器官与垂钓关系

鱼有鼻子吗?在鱼头两侧一边一个小孔状的东西,那就是退化了的鱼鼻子。一般的鱼类都有一对鼻腔位于头的前方,嗅觉器官主要集中在这里。不同的是,鱼类的鼻腔和人的鼻腔可不一样。人的鼻子主要用来呼吸,而鱼的呼吸依靠的是--鱼鳃,鱼鼻子只能起到闻的作用。它不和口腔相通,鱼类每一个鼻腔有两个孔,中间有一薄膜分开,成为前后两个鼻孔。前面的孔叫入水孔,后面的孔叫出水孔。当鱼游动时,水从入水孔流入,然后再由出水孔流出,这样,鱼类就能嗅到水中的气味了。

鱼类的嗅觉器官是重要的化学感受器之一,由鼻孔、鼻腔和位于鼻腔内的嗅囊构成,鱼类嗅觉器官的进化与发展也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鱼类的嗅觉器官在鱼类的生活中,诸如摄食、御敌、生殖和集群等行为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它们对于同种鱼类在受到重创时,发出溶解于水的特殊气味极为敏感。对未受到重创的同类鱼同样有阻吓作用,其它鱼闻到后便会迅速逃之夭夭。

古人云: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能引起鱼类嗅觉的物质需要具备的主要条件--对于喜食植物性饵料鱼类,饵料应作到:容易挥发、能溶解于水中。而对于攻击性肉食性鱼类其饵料,则应反其道而行为宜。当我们停留在具有某种特殊气味的地方,过一段时间之后,对此种气味就会完全适应,当闻到另一种特殊气味则需要适应过程。水中鱼类同样对气味,会作出不同反映。甲地鱼已习惯某种气味会放松警惕,但到乙地此种气味未必奏效、特别对曾经中钩鱼会进一步加强警惕。因此在垂钓中应根据各地鱼的特点,制造饵料同时不断地提高垂钓技巧。

二、鱼类的味觉器官与垂钓关系

鱼类对食物的品尝直至吸或吞下食物,主要是依靠味觉器官中---味蕾。人类的味觉品尝主要表现在舌头表面、而鱼的味蕾分布在鱼体中分布很广,不仅局限于口内,同时也分布于鱼的唇和头部,甚至分布于体侧和尾部。在体内除了分布于口腔、舌外,还分布于咽、鳃、食道等地方。味蕾分布的范围因鱼的种类而有所不同,有唇须的鱼味蕾的作用是辨别食物的味道,具有分辨甜、咸、苦、辣、酸的能力鱼的身体各处有各种味觉器官。例如口中与嘴唇周围的表皮都是味觉器官,称为味蕾;在体表的皮肤上也有味蕾散布着。味蕾能分辨酸、甜、苦、咸等味道。人类或其它动物,必须用舌头接触到食物,才能尝出个中滋味。而鱼的表皮味蕾只要接触到食物,不必张开大口就可以大致辨出食物的味道,品尝后才能作出最后选择。

鱼类的味觉也很发达,很多鱼类,如鲫鱼、鲤鱼等,它们发现食物后,首先把食物含在嘴里,经过几次吸吐过程品尝后,合口味的方会吞下,不合口味的便会立即吐出。此时浮漂初始阶段会产生几次小幅度升降过程,说明鱼正在进行品尝。当浮漂出现较大幅度上升或下落,说明鱼饵已被吞下。各种鱼类对味皆有不同程度偏爱,杂食性鱼类:鲫鱼偏爱浓香浓甜、鲤鱼则偏爱微腥、鲂鱼和草鱼偏爱微酸及曲酒气味。而肉食性鱼类多以血腥气味更加偏爱,因此在垂钓中应针对主钓鱼类对饵料作出,不同选择避免盲目性以取得最佳效果。

三、鱼类的触觉器官与垂钓关系

触觉器官是动物重要的定位手段之一,主要表现在以触觉来认识生活及其相对应的环境。动物中称为触觉动物。以动物为例老虎和狮子猫和老鼠,如果去除掉它们的胡须,行为会变得莽撞。鱼类的触觉器官主要是触须和侧线。分布在口腔、口唇、触须和侧线等处密度最多。鱼是靠嗅觉、触觉、视觉和味觉的总体功能完成觅食活动的。鱼体的触觉器官主要感受来自压力和水流的变化。鱼体表面上的侧线触压觉非常敏感,可以探测出水中极微小的振动:如果岸上出现行人的脚步声,和高空中的飞机、飞鸟、及很远地方的开山炮声均可引起整个水域内的鱼迅速作出逃盾的反应。鱼的触觉主要用于同类间的,情感交流和环境适应与防卫。它如同一架雷达,能够敏锐的感觉到外界事物。在水域中如果出现凶猛鱼类危险信号,会立即采取逃避。而对比它小的鱼类则会采取驱逐。如果发现美味可口的食物,即可游上前去觅食。

鱼类的触觉器官的侧线和触须,能使鱼类在昏暗的水中游动自如。鱼类虽然都具有感觉器官,但其灵敏度却差别很大。总体而言,中上层鱼类,视觉比较灵敏,但味觉和触觉反应相对迟钝。而底层鱼类如鲤鱼,则主要靠嗅觉和触觉觅食。了解鱼类的感觉器官,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不同鱼类发现食物的方式,以便于垂钓中应变能力。因此钓饵应注意软硬适度、粗细粘滑适宜。垂钓较大鱼饵料可以稍硬,饵团大时一定要软些。钓小鱼则一定要软,饵团小时则可以稍硬些,去适应主钓鱼类进行选择。同时注意垂钓时要尽量寻找安静噪音较小的环境,尽量避免吵杂声,以取得最好垂钓效果。

四、鱼类的皮肤感觉器官--侧线与垂钓关系

鱼类的皮肤感觉器官--侧线,是鱼类以及水生两栖动物所特有的感觉器官。它是一种埋在皮下的特殊结构,主要分布在头部后方,在身体的两侧,每侧各有一条侧线。少数鱼类每侧有二条甚至更多。侧线的主要作用:确定游动方位、感觉水流和水压变化、及低频率声音。由侧线沟状或管状的开口处--溢出粘液--再由粘液传递到感觉结节--使感觉结节的顶端发生偏移--经侧线神经传递到大脑,而作出迅速反映。

鱼类在水中仅凭视觉是难以正确测定物体的方位,而侧线则能够配合视觉测出远处物体的具体位置。当一个生物游近时,周围水体会产生震动,鱼体侧线就能感觉到并会作出反应。如测得游近是凶猛的肉食性鱼类,及所处的位置便会立即逃离。鱼类在游动中所形成的水波,传至物体后又会被反射回来。侧线可以感受到并且能正确知道物体的存在,和它的具体位置。依着水流的方向来确定游动的方向,许多鱼类有逆水而上的习性,鱼可以用抵销水流的速度作出逆流游动,而且能够停留在水域中予定的位置。因此,也可认定侧线是鱼类趋流性的辅助器官。一些鱼类的侧线能感受低频率声波和对温度起感觉作用.即所得趋流性反应,对集群和洄游行为都有一定的影响。鱼类在生殖季节侧线感觉器特别发达,产卵后又会随之消失,这说明鱼类在结群移动与产卵追逐活动中,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侧线对振动的感觉作用。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鱼类的侧线功能,在垂钓中必须加强应对,同时从中能得到某种启示。岸边任何嘈杂声响都会使水体产生波动,水中鲫鱼、鲤鱼等温合性鱼类会因此产生警觉。而垂钓黑鱼、鲇鱼等肉食性鱼类则无过大影响,适当声响所产生水体波动,甚至有利于垂钓。同理在鱼类密集时,如果其中一条鱼中钩,应尽快领向一侧较远区域。否则在密集区内出现脱钩现象发生,受到惊吓的中钩鱼会发出声波,其它同类鱼闻讯后会迅速四散奔逃,几小时内很难从新汇集对垂钓极为不利。

风力与风向对钓鱼的关系


现南方的清晨才稍微可感受到那凉爽的秋风拂面而来,此刻的我想起了鱼谚说的:风刮西南,赶快回还.东北风凉飕飕,钓鱼好下钩!为什么那么多的原因都在风向上呢?这就说明了风向和鱼类的生活习性是分不开的!风是流动的空气,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气候的特征之一。

风包括风向和风力两大因素。风向指风来的方向,风力即风的强弱程度。前者通常以360度水平方法表示,也可用等分的4、8、16和32方位来表示。即东风、偏东风、南风、西南风、西风、偏西风、北风、西北风,风力、风向、温度一样都影响和制约着钓鱼,就其影响的作用大小来讲,一般的情况温度是第一位,风力与风向仅次于温度占第二位。

风力与风向影响钓鱼作用的最明显处就是在湖泊、水库一类的自然水域中。过去的观点认为,偏东风、西南风、西风、北风时,鱼的咬钩率较差,而刮北风、东风、西北风这三种风向时,鱼的吃钩率较高,只有刮西南风时,鱼的吃钩率差,因此,鱼谚有了不钓西南风之说。

那么西南风一定钓不上鱼?答案是否定的。如果冬季在持续几天的北风后,突然刮起了西南风使温度回升,天气晴好,鱼的吃钩率仍然会很高,虽然有些风向对钓鱼制约少,但还是有制约的。因此,不管是什么风向的风,对钓鱼都有影响。

当然,这个影响不一定是坏事,也不仅是风向和风力,还与水里鱼的密度、天气的阴晴、气温与水温的高低、水位的深浅、钓点钓位有关。

鱼类有趋温、趋氧、趋风的习性,当水体中的温度不能满足它的需求时,它会游向温度较高的地方;当溶氧不足时,它也尽可能选择溶氧含量高的地方。

鱼类还有趋风习性,表现较为明显的鱼类主要有草鱼、鳊鱼、翘嘴鱼白鱼、鲴鱼、条鱼等。造成这些习性的根本原因是鱼类的食性所致,这一类鱼都是会浮于中上层捕捉漂浮的食物。这一点,我们从鱼的嘴形上就可以看出。

乱风不上鱼。乱风指一天中同时出现的几个不同风向的风,乱风天气经常出现在每年初夏至盛夏的这一段时间。每年的立夏与夏至的这一段时间,江南一带的气候特征为低气压(在1000百帕以内,空气湿度大,湿度为60%)形成闷热天气,风向以南风、西南风为主,风力2~3级。温度常在24℃~34℃之间,早晚较为凉爽,午时随着日照的加强而变得闷热。人在这种气候环境中也感觉不适,鱼类会因水中的缺氧而浮头,特别是草鱼、鲢鳙、鳊鱼,耐缺氧能力较差的鱼,即使你将饵递到它面前,它也没有食欲。

造成乱风的原因是干冷的西北季风,高热的印度洋北部季风和温热的东南季风相互碰撞制约的结果。乱风的天气常伴在刮西南风的天气里。因此很多钓鱼人都认为,西南风导致了水温的升高,溶氧的降低,使鱼咬钩率大为减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水中植物的生长和水中淤泥的发酵(发酵温度为28℃),水体富营养消耗了水中鱼赖于生存的溶氧,特别是乱风制约了水体上下层水流的交换,使消耗的溶氧得不到补充,缺氧使鱼丧失了活跃性。

其二、水温过高超出鱼类的适宜范围。鱼类依据自已的习性,改变原有的泳层趋氧趋温,在刮西南风的天气中,鱼儿浮头现象较多,比较严重时就连鲫鱼、鲤鱼也会离底上浮,而钓者的钩饵则在水体的底部与鱼所在的泳层相错,自然无法钓获。经验老到的钓友在遇上西南风的天气,会主动地改变战术,使用拖钩、逗口的方法来刺激鱼,使其咬钩;还有的钓友会更换钓点,去下风头钓,

理由是下风头的风总是会比上风头的大,荡起浪的水有利于改善水体溶氧不足的状况,况且鱼类还有趋风的习性。

其三、趋弱光性。夏季水体中长满了丰富的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为鱼类的保护提供了天然的屏障,有趋弱光习性的鱼类本能的戒心,

总是喜欢聚浮在植物的叶片下,以躲避天敌和人类。

风向与钓鱼经验谈 钓鱼人可以与风共舞,什么风向好钓鱼, 什么风向不好钓鱼,现将多年来的经验全盘托出,供钓友参考.

1、最好钓鱼的风向:东北风。一般起东北风,天气要变化,下层鱼全沉底,鱼儿狂咬钩

2、最不好钓鱼的风向:西南风。天刮西南风,气死老渔翁。此时鱼儿全上浮,基本不吃食

3、较差的钓鱼风向:西风和南风。略同于西南风,但春季,鲫鱼上来晒影,朝天钩红虫走钓,送钩到鱼 嘴边钓大鲫留小鲫(西南风有时也行)

4、一般的钓鱼风向:东风和东南风。此风向与气温关系大

5、较好的钓鱼风向:北风和西北风。

风向对春季钓鱼的影响 风向对钓鱼有很大影响。因为风向会带来不同的天气变化。风,会将水面吹起波浪,使水面和空气的接触面增大,水中溶氧增多,利于鱼类生活和繁殖,增强其食欲。风,将岸上空气中的生物吹入水中,鱼可多得食物。但是,不是什么方向的风,多大的风都好钓鱼的。风向与钓鱼之间的关糸大有讲究。东南西北4个主方位垂直吹向中心的风,即正向风,一般鱼吃钩率高,4个偏向风中,东北,东南风吃率较高,春日刚刚开暖,东风,东南风,吃钩率高,北风,西北风差。

春曰乍暖还寒季节,浅滩刚刚回热,一遇寒潮鱼又退回深水,不大吃食。故春天钓鱼南风有阳光的日子,晒过几天太阳,刚刚阴雨但刮南向风的时候。钓鱼最忌西南风,尤其是夏、秋,但是冬天刮西南风好钓鱼,早春亦是。不论何种方向风,无风睛朗天气钓鱼最好,春季一般就是这样。什么风向不适合垂钓? 风向对垂钓有一定的影响,常有西风不出门、钓翁钓翁,不钓南风的说法。不能说没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十分准确。请参照下列情况决定垂钓时间!

不适宜垂钓的风向、季节和时间

第一,春季的中午(11时至15时)、下午(15时至18时),南风或西南风

第二,夏季的中午(11时至15时)、下午(15时至18时),南风或西南风

第三,秋季的中午(11时至15时),南风或西南风,上午(5时至11时).下午(15时至18时)及夜间,北风、西风或西北风

气候的变化对鱼类的摄食要求有很大的影响,将直接影响上鱼率,因此,钓者外出垂钓时应该对天气有所了解,做到心中有数,一般来说,下列气候不宜垂钓

(1)雷阵雨前的闷热天气不宜垂钓。雷阵雨前天气闷热,气压很低,湿度很大,这种低气压,使水中容氧大量减少,造成水中严重缺氧,所以难钓

(2)酷暑高温不宜钓鱼。尤其是气温高达37度以上时,使多数鱼类都游向深水避暑,摄食量也会大大减少,难钓

(3)气温骤降难钓鱼。一年当中有时难免会有冷空气南下,有时可下降8-10度,这种天气,鱼类摄食欲望会骤然随之减退,难钓

(4)大风大雨快回家。若遇到大风大雨的天气,风大,浪高,雨急,鱼类受到惊吓,早避于深水中潜伏起来,哪有心思觅食啊,难钓

(5)大雾漫天慢下竿。每当大雾弥漫时,气压较低,鱼类不喜活动,等云开雾散时在下竿垂钓

(6)气压低时难钓鱼。具体表现在,云层很低,大雾弥漫,天空中出现积云,积雨云,天气变黑,蜻蜓,燕子低飞,山林中寂静无声,鸟儿也不唱歌了,这都说明气压在下降,难钓鱼了

(7)春季刮西北风。如果春季刮起了西北风,说明冷空气来了,难以使水温回升,鱼类自然要减少觅食,难钓。春季最好刮东南风,对钓鱼最有利

(8)夏季刮起了东南风,东风,和南风。这些风都属于暖湿空气,也对垂钓不力。夏季钓鱼最好是刮西风,西北风,这些风冷空气的密度较大,气压增高,鱼类感到凉爽,所以觅食活跃

(9) 秋季刮西北风,难钓。深秋时分,西北风夹着冷空气南下,气温相对降低,鱼类为了避寒减少了摄食欲望,难钓。秋季最好是刮东北风,东风,和东南风,鱼儿好钓

(10) 冬季的阴天和雨天都很难钓。冬季钓鱼最好就是出太阳的时候

冬季钓鱼与水温的关系


鱼属冷血动物,自己不会产生体温,靠水温取暖,那么他所需要的水温又从何而来?很简单,河里没有热水器,温度来自外界。比如:地温、阳光、下水道排热等等。

寒冬北风凛冽冰封三尺,好在这所指为北方。上海属南方,无论理论上还是实际中,都是一年四季可下竿垂钓。看很多钓友一到初冬就早早擦拭钓竿,打算封竿待来年春暖花之时再用。除非封竿者特别惧怕寒冷,保身要紧,那就另当别论了。本人认为冬季如果选择钓位准确,了解水温规律,在冬季钓鲫爆箱绝非难事。下面我就说说冬钓收获与水温的关系。

上海的秋冬转化季基本在11月中旬至12月中旬,历经小雪、大雪、冬至三个节气。气温可以从20降至0左右。这个降温的过程中,有的钓友爆箱了,有的钓友却白了。这样两极分化的结果撇开其它因素,水温差异是个关键。鱼和人一样,在冬季,哪里暖和往哪里钻。被窝暖和吧!所以冬天喜欢赖床的人就开始多了。

一、降温分两种

1、大风降温

2、雨水降温

别看同样是降温,降温的速度却是截然不同的。大风降温是从水表面慢慢往下降,通常情况降温第二天依然会有很好的收获。因为水上层温度下降了,下层的水温依然暖和,鱼在游动中预感寒冷到来,为了储存过冬的能量会鱼口大开,直到第二天下午,水下层温度也渐渐降下来后才停口。等适应水温后才开始继续寻食,通常在这个适应过程中,很难会有好收获。但下雨降温又有不同,下雨降温大多北方强冷空气南下,冷热气流相遇所致。此时的雨水相对当时的气温而言是寒冷的,这样的降温方式相对猛烈,几乎一晚上鱼口就停止了。打个比方,同样一杯热水,放电风扇下吹凉的快,还是直接掺凉水凉的快?

二、降温后的升温

1、太阳升温

2、地温升温

与之前说到的降温一样,降温后的升温也有两种。太阳升温,顾名思义是降温后呈现晴朗天气,光照充足。此种升温较快,温度上升由上而下,大多三天之内,升温完毕。快的时候,降温的寒冷还没延伸到水底,水面的温度已经在上升。并在追赶水下的寒流。此种升温鱼儿适应过程很短,大多一天便能适应。而靠地温升温就会慢很多,因为要靠地温升温,降温后的天气必定连续阴雨。此类的升温过程怎能快的起来?一般要足足等上二日以上鱼才可能真正适应过来。

三、降温与钓深钓浅的关系

1、大风降温。当天水表面温度开始下降,鱼儿开始沉底并且随时间的推移逐步向深水迁徙。此时的水底层温度基本没有变化,鱼儿摄食欲望不变,这时你钓上的鱼捏在手里会感觉它比你手还热。如果此河较深,第二天水底温度依然没有下降,你会选择浅水还是深水作钓?当然了,全河都只有一米深,或更浅。那你降温第二天开始就可以另找水位较深的河下钩了,时间宝贵,切勿浪费!

2、下雨降温。这种降温方式来的更加凶猛。当日可寻1.5以上水深冒雨作钓,第二日您还是在家里取暖吧!深浅皆不易。

四、升温与钓深钓浅的关系。

1、太阳升温

因为降温后天气晴朗,这样的降温鱼适应较快。但要注意的是,鱼永远随着适合的温度在迁徙,故日照一段时间后,浅水处和水表面必定是升温最快的区域。鱼会随着太阳光而来,先照到阳光的地方必定是鱼喜欢待的地方。比如十点过后,浅水处的水温已经渐渐升高,往往仅有50公分深的浅摊,只要没有外界干扰,水下其实很有可能已经暗波汹涌了。或是中午时分,大家常常看见水面会集聚成群的鲫鱼晒着太阳。这些现象都说明,在冬季,哪里水温高,鱼就聚集哪里。此时,水面的鱼你是休想钓到的,那你应该钓浅水还是深水呢?

2、地温升温

这样升温必定是降温后连续阴雨天,没有太阳的补助,地温从河底慢慢往上传递,这样的升温是极慢的。除了选择较深的水域,几乎没有更好的办法去获得好收获,还必须要等鱼适应水温。所以遇见这样的回温天气,还是在家养精蓄锐比较靠谱!

以上降温与升温的理论仅针对静水,走水河道另当别论。

友情提示

1.都说冬钓阳,说说容易,但要真正利用好太阳却并不容易。就拿冬天钓朝阳这句话来说,很多新手都会以为太阳东边升起,河的东面就是朝阳的地方,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朝阳朝阳,意思是面朝太阳,也就是说人在西岸,面朝东边太阳升起的位子。虽然太阳是从东边升起,但真正先晒到太阳的水岸,却是河西岸。故此长久一来,冬天鱼必定是靠西岸栖息的为多,这样早出钓的朋友也应该知道冬季窝该打在哪里比较靠谱了吧!

2.寒冬雨雪天好钓鱼。天空飘雪,预示着一个新的降温循环即将开始,大家小学都学过,下雪天不冷,化雪天,雪吸收热量才冷。而寒冬的下雨天又说明有暖流经过,而且下雨天温差小,大多温度在610的样子。这样的时候出钓相对有冰霜的日子要强上许多。这样的天气也不用去看什么气压,深秋至来年初春气压变化不大,秋天不用看气压。其实老祖宗早就告诉我们了,秋高气爽,我理解这个高字就是指的气压。

3.上海马上就要进入真正的寒冬季节了,只要保持晴冷天气,大家出钓千万不要放弃11点至15点的浅水区,那看似不深的地方,在太阳光下,往往就是带给你惊喜的地方。

浅析传统钓与台钓的关系


传统钓

台钓

我传统钓和台钓都用,怎么说呢?个人感觉,传统钓花费要少些,主要是指装备,至于饵料,不好说,因为有时候全套台钓装备也可以挂蚯蚓,传统钓也可以挂商品饵诱鱼,钓法是死的,人是活的.只有那些爱比较呆板的人才把台钓和传统钓严格到对立的程度.

钓鱼和打牌有类似的地方,有的人喜欢随便拖张桌子摆几个板凳就打牌,但也有人喜欢到麻将馆用全自动码牌机码牌才能打。如果你的目的是上鱼,那么传统钓和台钓都行,如果你还要追求一下杆轻,还要坐着钓,而且还要象个钓鱼专家的样子,那么你一定要搞台钓。

其实把台钓和传统钓对立起来的只有两种可能,一是玩起台钓就彻底看不起传统钓的所谓发烧友,发烧的是装备和感觉以及一大堆的小鲫鱼,另一种是默守陈规的刻板的传统钓,标准长杆短线蚯蚓,别的一点都不改进,好象改进一下就辱没了传统钓似的。这是两个极端,都不好。

在我周围,传统钓高手和台钓高手都不少,也没有谁比谁牛的绝对优势,传统钓适当调整,灵敏度不一定比台钓差,台钓适当调整,照样可以野钓,只不果钓草洞相对麻烦而已。另外,钓高密度的地方,台钓有优势,起下杆速度快,但在钓获的鱼的种类上来讲,传统钓有很大优势,传统钓各种鱼无论大小通杀,但单攻对象鱼比台钓略逊色。

个人感觉,台钓和传统钓只是两种不同的方法,真正对立的,不是方法,而是使用这两种方法的钓鱼人的思想。台湾和大陆都快三通了,台钓和传统钓有什么不可以统一的呢?

对两种方法,可以适当讨论,讨论的重点,应该是怎样运用这两种方法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成熟的钓鱼人其实包里传统钓和台钓装备都齐全,适合传统钓的地方就取传统钓的组合,适合台钓的地方就用台钓装备。而不是无论什么地方都牵强的坚持台钓或者死守传统钓。

鱼吃食与浮漂调整的关系


浮漂是钓鱼人的眼睛,它反映了鱼儿吃食时动作的媒介,除浮漂的自身语言(翻身站立、匀速下降、到位、返弹、静止)之外的任何动作,包括缓升、急降、晃动、移位、下落时的超时停顿等等。这些反常的动作都有可能提杆中鱼,这些有异于浮漂自身语言的动作我们习惯性的称之为浮漂的鱼讯语言。

我们也正是根据这些浮漂的鱼讯语言来进行垂钓的。了解了浮漂的鱼讯语言,那么这些鱼讯语言又是怎么来的呢?答案其实很简单,是鱼吃食时的动作在浮漂上的具体体现。鱼又是怎么吃食的呢?为了简单,我把鱼吃食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并逐一定义了名字。

首先是鱼触碰、试探饵团阶段,我称之为探口。在这个阶段中,有些鱼习惯先吞进去但又马上吐出来,再吞再吐,反复多次。如鲫、老、滑鱼等。而有些鱼习惯先用鳍或嘴触、拱动饵团,并围着饵团游动。如:鲤、草等。

其次,就是鱼在认为安全的情况下一口将饵吞入嘴中,我称之为吞口(这个阶段时间很短暂)。

再有就是鱼吃饵后的抬头或转身阶段,我称之为走口。

第四,就是鱼吃食、转身(抬头)后的游开阶段,我称之为死口。

这四个阶段贯穿鱼吃食的全过程,即连续又不完整。

说它不完整是因为:当鱼处于饥饿状态、觅食欲望很强的情况下,见饵就吃,不再小心翼翼的试探是否安全,其探口阶段就不存在了(如:生口鱼)。再有就是,鱼在觅食的过程中突然受到惊吓,也会马上放弃觅食,多好的美味也留不住它逃走的现实。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中鱼后要马上领鱼出窝的原因。

鱼吃食的四个阶段,与浮漂的鱼讯语言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它又是怎样通过浮漂来具体体现的呢?这里就涉及到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如何调整浮漂。我们也正是通过调整浮漂来认知鱼类的觅食过程,从而达到和实现钓获的目的。

说到调标,我比较认可浮漂的剩余浮力之说,即调目越小剩余浮力就越小,剩余浮力越小越灵敏,也就是说浮漂越接近于调平水越灵。反之则为调迟钝。

在垂钓的过程中,我发现:浮漂调的越钝,鱼吃食的四个阶段越明显、越松散;浮漂调的越灵敏,鱼吃食的四个阶段就越模糊、越紧凑。

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就拿调成5目的浮漂来说说。假设(注意!我说的是假设)每次挂钩的两饵大小相同,重量也一样,且每个饵都能拉下2目的浮漂。则双钩挂饵后,我们通过调整浮漂与水底之间的距离,使下钩饵刚好触底,此时的浮漂应露出水面1目。

由于饵料的重量被浮漂的浮力全部承担,两饵均处于悬浮状态,且浮漂的剩余浮力基本上等于浮漂被调成1目时的浮力。若此时有鱼探饵,饵团就会晃动,当浮漂的剩余浮力不足以平衡掉鱼探饵的吸力时,标讯也就随即产生。这时浮漂的鱼讯语言就是鱼的探口讯息。

如果我们再对浮漂进行调整,让上钩饵触底,底钩饵呈卧底状态,浮漂应露出水面3目。此时有鱼探饵的话,由于浮漂的剩余浮力增大了,加上两饵一触底一卧底,饵团受水底的制约,晃动的幅度小了许多,而且此时鱼探饵的力量能很好的被浮漂的剩余浮力所平衡,则浮漂的探口讯息就不明显了,也许只是轻微的晃动,上下的动作几乎没有。

鱼经过探饵之后再吞饵入口,鱼吞饵时的力量大于浮漂的剩余浮力,浮漂随即产生的鱼讯语言就是鱼的吞口讯息。如果此时再增加钓目,使浮漂处于不灵不钝状态,即浮漂露出5目,双饵均卧底。此时饵团的全部重量均由坑底承担。

在鱼吃食时,其探口讯息就看不到了,鱼的吞口讯息也会由于受到浮漂剩余浮力的影响变得非常小。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此时浮漂的剩余浮力能平衡掉鱼吃饵后的残余力量,所以浮漂没有明显动作。而且鱼吞饵的这个过程时间很短,鱼很快就进入下一阶段转身或抬头。而鱼的转身(抬头)会把子线拉动,则鱼讯产生。此时浮漂的鱼讯语言就是鱼的走口讯息。

如果我们再次调整钓目,使浮漂露出67目,此时双饵均卧底,而且子线呈弯曲状态。鱼的前两口讯息当然就被过滤掉了。那走口讯息为何不明显呢?原因是鱼转身(抬头)的时间也不长,而且子线是弯曲的,在鱼转身(抬头)时也仅仅是把子线拉直了,浮漂的讯息也不会产生。而当鱼游走时,就会产生位移,从而拉直、拉动弯曲的子线,随即产生浮漂的鱼讯语言死口讯息。

由此不难看出,在浮漂调钝后,钓目由钓灵到钓钝,鱼吃食的四个过程是很清晰的。

简单的总结一下:单饵离底钓探口讯息;上饵触底,下饵卧底钓吞口讯息;双饵卧底钓走口讯息;双饵卧底且子线弯曲钓死口讯息,但这些只是一种理想的假设。在实际的钓鱼活动中,由于鱼体的大小、饵料的可口性、饵团的大小、浮漂的材质等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鱼的这四口讯息并不会固定在某一钓目上,需要我们根据实际情况来不断的变化和调整。

接下来我们再说说把浮漂调灵后的情况。在我们将浮漂调灵后随着调目的减少,要想钓全鱼吃食的四个阶段,对所上饵团大小的要求也就越来越严格,而且由于浮漂的剩余浮力的减小、饵团的减小,使浮漂出现鱼讯语言所需的力量也就变小了。

有时即使双饵卧底,体形适当的鱼的探口也有可能使浮漂出现鱼讯语言。原因就是浮漂的剩余浮力已经不足以平衡掉鱼吃饵后的残余力量,而此残余力量恰恰使浮漂出现了鱼讯语言。也就是说在浮漂调灵之后,鱼的前三个过程所出现的三口讯息,在浮漂的钓目上很难区分清楚。

为什么说是前三个过程不好区分呢?原因就是,鱼在前三个吃食过程中,子线都是垂直的(钓目在调目以内),在浮漂的剩余浮力加上饵团的重量不足以平衡掉鱼吃饵的力量时,鱼探饵、吃饵后所剩余的力量能很快地传至浮漂,导致鱼讯。如何滤掉其中的假口抓准实口?就要求我们总结和吸取多次垂钓的经验和教训,通过长期的实践和摸索来很好的掌握它们。

还有就是,在调目范围内,若空杆仍然多于中鱼,就需要我们继续往钝了钓(即钓目要大于调目了),直到有讯息即中鱼为止。此时你所钓的一定是鱼的死口讯息(双钩卧底、子线弯曲)。

但我不主张抓鱼的死口讯息,一定要抓鱼的前三口讯息,这是因为抓鱼的第四口死口讯息,就如同我们常说的起杆晚了,即鱼已经开始游动,再起杆中鱼,钩对鱼的刺痛是很大的,使鱼在未离窝前就受惊而发力逃窜,如同在窝子里遛鱼一样,不但容易惊窝,还很容易切线跑鱼。

所以,除了钓老、滑鱼、糗鱼之外不建议大家钓死口。所以说,如果我们在调目之内无法找到很好的上鱼点,就应该重新来调整浮漂的调目,往钝了调(减铅皮),直到鱼讯与上鱼率几乎一一对应时的钓目在调目以内为止。不能犯懒钓死口,而错过上鱼的最佳时间。

单纯的追求调灵、调钝、钓灵、钓钝都是不可取的,而是要根据鱼口与标讯对应中的真假程度,来适时调整浮漂,找到最佳的上鱼点,而获取骄人战绩。

特别注意:最佳的上鱼点不一定就是钓组的最灵点,而是有标讯就中鱼的最灵点,它对应的是鱼的吃口(或探口、或吞口、或走口、或死口),随着鱼情的变化它不是固定的。所以很难说你应该钓几目、钓灵好还是钓钝好。有许多钓友就是没有弄清浮漂的鱼讯语言与鱼吃饵之间的关系,而走入了追求调几钓几钓灵还是钓钝的误区。

明确了浮漂的调目、钓目与鱼吃食过程之间的关系之后,如何很好地在实际的垂钓之中运用得当,需要钓友们不断的实践和摸索。认真地分析浮漂所提供的每一个鱼讯语言,很好地理解实际垂钓过程中鱼吃食的状态,充分调配好鱼讯与上鱼率之间的对应关系,是提高鱼获的关键所在。明确你的上鱼点对应的是鱼吃食的那一个阶段,是你在鱼口发生变化时,应该如何应对的主要依据(是该钓灵还是该钓钝)。

详解钓鱼与气压之间的关系


经常钓鱼的朋友可能会遇到这种情况,钓场不变,钓位不变,饵料不变,垂钓时间段不变,天气情况也非常接近,而且就是前后2周之内,一切都正常,可是有的天鱼儿狂咬,而有的天鱼儿就是不开口!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那是因为鱼类对气压变化的敏感程度是很高的。

作为我们钓鱼人出钓的重要参考,晴、雨、阴、大的降温、风向风力等现象我们都能及时明显感受到,而气压的变化我们往往不能及时地感觉到而容易被忽略。但是我们都有一些通过观察累积出来的一些经验,

例如:蜻蜒贴近地面飞行,燕子低飞觅食,鸟儿也不再唱歌了,山林中昆虫静寂无声,这样的天气是很难钓到鱼的。

雷雨之前,云层很低,抑或大雾弥漫之日,空气中水气很重,这样的天气更难钓到鱼。天空中出现积云,积雨云,天气变黑,这样的天气鱼儿烦燥不安,很少咬钩。

还有闷热天、下雨前,人都能感到气压很低,这时鱼儿也一样,表现在钓鱼上就是鱼浮头,缺氧!

在炎热的夏秋季节,常有雷阵雨,而雨后鱼儿活动觅食特别活跃,这样的天气我们都会抓住机会,这时鱼儿特别容易上钩。若是久雨初晴,或是雾散云收,鱼儿更是食欲旺盛,让我们拉到手酸。

到了秋天,轻风阵阵,天高云淡,是全天候的垂钓季节,是鱼儿的第二个掇食高峰期,而在这个季节中,又尤以秋高气爽之时最为好钓,鱼儿到处觅食且又贪食,非常容易上钩。

其实以上这些现象无不与气压相关。这也就是说,气压的高低直接影响垂钓的效果。

那么气压究竟是如何影响鱼情的呢?

气压,是指大气的压力,大气压力的产生是地球引力作用的结果,由于地球引力,大气被吸向地球,因而产生了压力,靠近地面处大气压力最大。气象科学上的气压,是指单位面积上所受大气柱的重量(大气压强),也就是大气柱在单位面积上所施加的压力。

气压的单位是什么?

气压的单位有毫米和毫巴两种:以水银柱高度来表示气压高低的单位,用毫米(mm)。例如气压为760毫米,就是表示当时的大气压强与760毫米高度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相等。另一种是天气预报广播中经常听见的毫巴(mb)。它是用单位面积上所受大气柱压力大小来表示气压高低的单位。1毫巴=1000达因/平方厘米(1巴=1000毫巴)。因此,1毫巴就表示在l平方厘米面积上受到l000达因的力。气压为760毫米时相当于1013.25毫巴,这个气压值称为一个标准大气压。

气压的高低与鱼类摄食欲望有很大的关系,这是缘于气压与水中的含氧量直接相关。实验证明,气压高时鱼儿摄食旺盛,好钓;气压低时鱼儿食欲大减,少食甚至不食,难钓。大家知道,鱼类需要氧气,它们是靠鳃来呼吸的,若水中含氧量丰富,鱼儿就活跃,摄食欲望强烈;若水中含氧量少,鱼儿呼吸感到困难,甚至危及自己生存,那它们又怎能有食欲呢?而气压高时,水中溶氧丰富,鱼儿食欲旺盛;气压低时,水中溶氧少,鱼儿也就不活跃了。唐代垂钓名诗曰:斜风细雨不须归。意指在毛毛细雨时是垂钓的最好时机,这是因为细雨打在水面上,使水中溶氧大大增加,鱼儿呼吸了充足的氧气,显的特别活跃,因此很易上钩。

另外,除了气压的绝对值对垂钓有很大的影响之外,气压的升降趋势则是鱼儿摄食欲望强弱变化的关键。如果气压在某时间内处于持续上升的趋势,水中溶氧量也在增加,这时鱼类活跃,觅食活动频繁,是钓鱼的好时机。若气压虽高,但却呈下降趋势,水中溶氧下降。鱼对这种变化十分敏感,它们的摄食欲望将降低,势必影响垂钓效果。我们在气压不适合的时候钓鱼,鱼类对食物不感兴趣,少索食甚至不索食,那么收获小甚至当空军就不足为怪了!

什么样的气压适合钓鱼?

大气压力在1002--1054毫巴为好钓;其中在1006--1028毫巴为很好钓!那么,怎样才能了解气压的高低变化呢?不要再去凭经验了,我们就直接查一下天气预报的大气压值就好了。中央气象就有大气压的实时情况。

我们应该怎么把握气压与钓鱼的关系呢?

1、气温骤降,气压升高,往往钓效佳

鱼属于变温动物,对于自然界的气温气压变化很敏感,它们对于天气的预测甚至比最资深的天气预报专家都准确。鱼类生存的根本是围绕食物展开的,凭借长期的自然进化,对于生长环境的微妙变化能够很敏感的捕捉到,并且指导自己的摄食行动。气温骤降,气压升高,一则鱼舒适度增加,活性增加,摄食欲望强;二则鱼类感受气温下降,为了食物抓紧进食。这就是很多钓鱼人喜欢在冷空气前一天或当天出钓的原因。

2、气压升高,水中溶氧量高,鱼索饵积极

氧气对于水生动植物的影响,已经引起了更多钓友的关注和研究。气压高时,即使无风,人也感觉很舒服,同样的水中溶氧量亦充足,鱼类感觉舒适,摄食状态积极。但是气压高的天气下影响最大的还是浅层水面的溶氧量,超过一定深度的水域则影响不大。另外,水域水质的肥瘦对溶氧的程度也不同,浮头,乱层的情况也多发,应此任何时候都不能割裂气压与其他钓鱼因素的关系。

总之一点,光靠出钓时间的气压并不能完全判定可钓指数,而是根据出钓时间前后的各种天气环境和地理环境综合考虑。

白天拉白条,夜晚与巨物大战三百回合


天气:晴天

钓场:野钓(江河)

鱼种:鲤鱼 鲫鱼 翘嘴

钓法:台钓

竿长:4.5米 5.4米

最近气温越来越高,我这边本来资源就不理想,鱼也越来越难钓。就连昨日的雨天也是空军收场,今天还是决定去白条基地,看看还有没有翘嘴入侵。发现沿河边的工业区挖掘机正在往河里倒填土,水面又缩小了。看着青山绿水被现代工业发展一寸一寸埋没。

好山好水是越来越少了!

首先来到岸边看看上次清理钓位时丢的草堆,发现草尖还是完整的,没有被鱼吃过的痕迹。主要还是这边之前迎水面没有草,所以这边草鱼很少来活动,再看看对岸边的草大部分被草鱼吃过。可是那边又过不去呢?

清理钓位丢了一大堆草。

青山绿水鱼儿肥,可都在对岸活动啊!

这边对岸还能看到鱼头游动呢?

下午6点的太阳热情似火,可依然阻挡不了我钓鱼的心,赶紧支起伞再开始开饵调漂,等饵料醒好后拉饵先抽抽白条,看看翘嘴有没有再次入侵。先用4米5的钓底,再用3米6的拉白条抽了十几竿,白条还是没有出现。想想这资源真没法比,别人都嫌白条闹着烦恼,我这想拉白条确不多呀。

4米5的钓底!

也不知道抽了多少竿,突然的一个黑漂终于迎来一口,扬竿打中,一尾十几公分大白条首先上岸,活泼乱跳的抓了好几次才抓到手,手上还粘了不少鱼鳞,最后终于精皮力尽安静了下来。这么大的白条拉着可过瘾了,只是数量太少了。

大白条确实不错吧,

要说饵料雾化不好,不够诱鱼。可我看到拉的饵料入水后慢慢下沉过程形成的雾化带,应该是不错的呀!可还是聚集不到什么鱼,只有偶尔才会有口。来个突然袭击,这一尾就差点错过了,刚刚给4米5的竿换饵时来了个黑漂。还好我手快拉上来了。个头还不小吧?一两足够。

再来一尾。

虽然是下午6点多了,但是天气还是有点闷热,汗水依然湿透了我的衣背,之后的鱼获也没拍照,口还是不多,上了几尾白条后又迎来小翘嘴,白条自然消失,几尾翘嘴过后又停口了。干脆又拔了一些草捆起来丢进水里,打上草窝。

白条加翘嘴收获惨淡呀!

草窝继续补上!

打上草窝又在旁边换了个点继续钓钓,中午老表说晚上会过来陪我夜钓。所以换点后打上窝子,为夜钓做准备。边钓边等老表的到来,不久后等来一口,一个大黑漂,马上扬竿刺鱼,有点份量,这次遇上个大点的,两三个回合后成功上岸。一尾鲤鱼首开记录,目测七八两左右吧?

鲤鱼一尾。

后来一直等到天黑后,夜钓灯都用上了,怎么老表还没过来呀!正准备打电话,他先打电话来了说公司领导有事相约来不了。为了安全起见叫我也回去别钓了,下次再钓。这个小树林确实不是夜钓的好场所,而且孤身一人。正准备收获东西时,突然来了一个送漂,扬竿一尾鲫鱼到手,三两左右吧!这边还是第一次上鲫鱼呀!

鲫鱼一尾,回家才发现没拍好!

有鲫鱼吃饵了,那就再钓一竿,刚好可以先收拾其它鱼具。这个时候来了一个不速之客,正在我收拾东西时,听到竿子响了往下滑落的声音,心想不好赶紧一把抓向鱼竿,电光火石之间还算幸运呀!竿子到手马上扬竿,只听到鱼线呼呼大响,那种美妙的声音让我等待许久呀!这是钓鱼人最幸福的时刻,鱼一个劲的往前冲,我马上往一旁倒竿,这时鱼居然掉转了方向被我拉了回来。拉回鱼赶紧将竿竖起来,小树林里真不好溜鱼呀,而且又是晚上,跟着鱼斗了十几回合还不知道是什么品种呢?不过那声音跟手感不下于上次6斤大鲤。

可最后溜到岸边,正准备抄鱼时,单手举竿控制不住,鱼最后一个挣扎,鱼竿倒向一边树枝被挂住了,大鱼冲我一摆尾消失不见了。十几分钟的战斗就这样结束了,只能拉断线组打道回府吧!一尾鲤鱼也放流了,留下白条和翘嘴回家油炸。

最后以跑鱼收竿!

最后总结:本次一个人夜钓由于地形有限,夜里视线不好加上控制不当致使跑鱼。一年中的秋老虎到了,钓友们夜钓还是要以安全为主,结伴同行。就算遇上大物也能有个帮手不至于跑鱼。最后祝钓友们大鲫大鲤好爆护!

回家油炸准备下酒。

钩大小与跑鱼的关系分析


很多人都认为小钩容易跑鱼,包括许多老钓手都这么认为。而我十几年的体会是大钩大饵才容易跑鱼。

当我钓鱼老跑鱼时,就会换更小的钩,而不是象许多老钓手那样换上更大的钩。换上更小的钩以后,跑鱼现象立即得到遏止甚至完全消失,信号变多、变大、变实,中鱼率与上鱼率都能提高。除了鱼吃口凶并且鱼群乱口时迫不得已换大钩塞满鱼嘴逮死口,我是不会换大钩钓鱼的。跑不跑鱼,关键是看鱼是否吃得深。大钩重且大,鱼吃口刁滑时不容易深入鱼嘴,提竿后钩子来不及翻转刺牢或者是根本无法刺中鱼唇内部,这样才容易跑鱼。鱼只要吃得深,多小的钩都不容易跑鱼。

我甚至用0.5的鲇钩,可以钓虾的那种,连连钓上2斤多的鲤鱼。在赌塘多数人光头时,鱼太滑,不用极小的钩是很难拼出成绩的。我搓干散的料铺在水底一片,鲤鱼过来很快就会把极小的钩随饵料一起喝进嘴里。鲤鱼的嘴圆阔,极小的钩都还能钩牢,其它鱼就更不在话下了。

一般夏天我不使用超过伊势尼1号大小的钩,冬天不使用超过伊豆1号大小的钩,数斤的大头、鲤鱼或者是孟加拉鯪照杀。是否担心钩子被拉开呢?1.2号的子线能拉开伊豆1号钩吗?拉不开的,而我几乎从不使用超过1号的子线。过份追求细线小钩那是变态,过份担心而一味使用粗线大钩是愚昧,合适就好。跑鱼就换更小更轻的钩,慢鱼空竿也换小钩,乱口空竿才换大钩。

图解钓鱼调漂与浮力的关系


钓鱼浮漂的调钓难吗?所谓的调漂调的是什么?调漂方法五花八门,有没有共同之处?在调漂中拥有一点浮力以及地面支持力的知识,一切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

调漂要调出两种目──调目和钓目。

一、 调目和钓目有什么不同(以空钩调目而且钓目小于调目为例)

二、调目、钓目之间漂尾受到水的浮力有多大

钓目调目之间那段漂尾的浮力,向上牵引饵团,使饵团全部或者部分悬浮于水。调目钓目之间距离越大,漂尾越粗,饵团悬浮越多,反之越少。

饵团除了受到向上的所有浮力的作用以外,还受到来自地面的支撑力的作用,形成二力平衡。

饵团重力,科学的、准确的说,应该是饵团的重力与浮力之差。为简单方便起见,这里也就不必说得那么认真了。

地面支持力为零时,饵团完全离底悬浮。饵团完全卧底时,即是饵团重力等于地面支持力,钓目调目就重合了。

三、钓目大于调目时 ,怎样看目差浮力

四、怎样知道钩饵悬浮多少?卧底多少?

我们已经知道,钓目调目距离大,钩饵就悬浮多,反之悬浮就少、卧底就多。要想进一步比较精确一些估计钩饵悬浮、卧底多少,还需要测定一个饵的重力相当于漂尾的几目浮力(假定漂尾粗细均匀、目长均等)。例如,一个饵团能够下压漂尾4目(单饵重相当于4目浮力),那么,当调目钓目差为5目时,就知道一饵悬浮,一饵1/4悬浮3/4卧底。当调目钓目差为2目时,就知道一饵完全卧底,另一饵1/2卧底1/2悬浮。 种种因素的影响,这种估算只能是个大概,不可能十分准确,更由于忽略了钩重的影响,推算时必然有一定的误差。追求十分的准也没有必要。

五、调目钓目的距离是决定钓组灵敏迟钝状态的主要因素

人所共知,钓组的灵敏迟钝状态主要取决、于钩饵状态和子线状态。既然调目钓目目数的距离、漂尾粗细决定了目差浮力以及地面支持力,决定了饵团悬浮卧底多少和子线弯曲松弛程度,那么,调目钓目的距离也就决定了钓组的灵敏迟钝状态。

另外一些次要的、不可忽视的的因素也影响钓组的灵敏迟钝,例如,浮漂造型、表面光洁度、漂尾粗细、浮漂体积、坠子大小形状、子线长短粗细等等。

六、调漂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调漂,表面上是调整漂尾上的调目和钓目多少,实际上是调整钓组的浮力,从而调整水下钩饵、子线状态,调整钓组灵敏迟钝状态。调漂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容易看漂提竿,一方面是为了适合鱼儿的吃口。

定调目的方法很多,共同点是半水悬浮。不同的是,有的是无钩饵,有的是空钩,有的是挂单饵,有的是挂双饵。调目有的平水,有的在漂尾中部,有的在上部,有的在下部。钓目也是多种多样。无论它们怎样变化,万变不离其宗──调目钓目之间有个距离(特殊情况下距离为零)。有距离的这段漂尾产生的浮力不同,对钓饵的牵引力就不同,这就决定了钩饵状态、子线状态和钓组灵敏迟钝状态。明白了这个道理,无论什么调漂法,我们都能够懂得它的道理,明白它的状态,看出它的优劣。纷繁复杂也就变得简单容易了。

季节、时间、地点不同,鱼情、水情千变万化,适应鱼情的钓组状态绝对不应该是一种固定的模式。这就决定了调漂必须多样而灵活。张三这样调,李四那样调。昨天那样调,今天这样调。哪种调钓法上钩率高,那种方法就是最好的调钓法,最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灵活应变应该是钓鱼技术的精髓,灵活应变也应该是调漂的精髓。不仅要根据鱼情、水情、浮漂、饵料、钓者个人情况等灵活调漂,而且在垂钓过程中,情况发生不断的变化,为了使自己适应新的鱼情、水情, 也应该应变调漂。即使鱼情不变,如果浮漂吸水变重,或者换了鱼钩、鱼饵(比重变化),也应该重新调漂。学习他人经验,不必千篇一律,切忌生搬硬套。

罗嗦这么多,没有讨论具体的方法,只是希望初学者明白一些调漂的道理。在实际操作时,究竟调目是多少、钓目是多少,应当根据漂尾粗细、钩重、饵重(饵料比重、大小)、鱼情、设想的钩饵子线状态等等具体情况决定。当然应该把我说的这些罗嗦话(重力、支持力、目差浮力)抛到九霄云外去。按照自己的理解,开辟自己的思路,放开自己的手脚去适应鱼情,适应水情。

以上钓鱼技巧就介绍到此,希望《论月光与夜晚垂钓的关系》的内容能满足您的需要,同时欢迎您阅读我们精心准备的专题:钓鱼的方法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