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钓鱼味型。

现在钓鱼,使用饵料,整体来分为这么几类钓友,第一类,可以称为原生态类,否定商品饵,基本上都是自制,可以是种饵,比如酒米、药酒炮制的玉米、麦粒,也可以是蚯蚓、红虫,亦或者是红薯、玉米、豆饼等,倒不是说用不起,只是认为商品饵经过工业化处理,不怎么适合野钓,一般野钓钓友偏多;第二类,主要受条件限制,多去黑坑,基本上就用不上自制饵,只能使用商品饵,主要是竞技钓、黑坑钓的钓友;第三类,就没有那么多讲究了,只要能钓上鱼,别管是蚯蚓红虫,亦或者是玉米麦粒,还是商品饵,实用为先;

那么无所谓这三类钓友哪一种更好或者更不好,都纯属钓友们自个的习惯,所以也不做评价,就单从商品饵来说,确实是利弊皆有,但是严格来说,肯定是利大于弊,主要就是成品料,搭配简单,操作容易,可以应对多种鱼情,而且比重、状态都可以调整,可以这样说,玩好种饵、活饵,不一定能适应全水情,鱼情,但是玩好了商品饵,那基本上全水情、鱼情都可应对,但是要说起商品饵的使用,大多数钓友往往只看重味型、状态,最多就带一个颜色。

这种理解,就比较片面了一些,为什么呢?因为饵料这个东西,说白就是喂鱼的食物,如果直观一点理解,就相当于人类的饭菜,一定也要讲个色香味形,那么所谓的香型、味型,这个自不用多说,已经有很多文章介绍过,那么状态,其实也很好理解,黏不黏,溶散的速度,进水后是快速下沉还是上浮或者悬浮,这些我们统称为状态,但是唯独色这个角度,我们更多的理解,是开饵后饵料的颜色,但是在实战中,感觉多少还是会差那么点意思,这是为什么呢?dIaoYU007.com

首先要明确的一点,就是鱼在水中的视力很差,据研究资料表明,大多数淡水鱼的有效视距大约是1米,超过1.2米,基本上是分辨不出来是什么物体,用极度近视来形容,是一点不过分的,那么开饵后的颜色,对鱼来说,有实际效果么?还真有,别看鱼的视距近,但是鱼对色彩的感应程度很敏感,在20~50米的范围内,对于棕红色、白色、黄色的物体极度敏感,据说这是鱼眼的视角,和光谱反射到鱼眼的眼球后,形成的光谱刺激反应。

但是,这种反应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光线照射在水中,折射后照射到饵料后,反射到鱼眼后,才会形成这种光照刺激,也就是说,必须有一个前置条件,就是光线的亮度适宜;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实战中,我们使用红色、白色、黄色的饵料,感觉区别也不是很大呢?其实就是光线过强或者过暗,导致反射后的光线,要么刺激太强烈,就如同我们受强光刺激,基本上是分辨不出什么颜色,要么就是光线太暗,也会分辨不出来什么颜色,这种光照刺激,基本上就没什么用了。

那么问题来了,这个和我们实战有什么关系呢?关系还很大,当我们户外野钓时,在挑选钓位时,尽量挑选光线好,但是有遮挡物的区域,比如桥墩附近、堤坝附近、林带附近、水草丛附近,这些区域,整体来说光照充沛,但是有遮挡物,所以折射到水中以后,强度远不如明水时的状态,那么只要味型差不离,效果自然比明水区域要好。

除此之外,水质的肥瘦,除了在味型上有所区别,饵料的颜色选用,也要有所甄别,水质越肥,水中的杂质越多,光线折射越厉害,过暗的颜色,如绿色、土黄色、棕色的饵料就不太容易被发现,但是红色、白色、明黄色的饵料,就很容易被鱼群发现;如果水质比较干净,杂质比较少的水中,情况就相反了,过于鲜艳的颜色,反而容易刺激鱼眼,让鱼群不太敢进食。

钓鱼是个很有意思的事,如果把目标只放在渔获上,其实是很无趣的,但是如果我们主动一些,把钓鱼的方方面面都琢磨一下,不奢求变成专家,光是这些知识的了解、补充,就会找到不少乐趣。

延伸阅读

根据目标鱼选择鱼饵 饵料的味型与颜色分析


现在的一些商家为了买东西,把饵料的作用夸得是了不得,一些所谓的配方秘制都是百年传承的秘方,或者科学院院士的科技结晶。哪有那么神奇啊,鱼饵确实有技术含量,也有效果,但是红薯块和蚯蚓也不是钓不上鱼。

饵料的选择并不是一成不变,不存在说一种饵料适应所有的情况,首先是饵料的选择必须是适合目标鱼的。好的钓者必然也是好的厨师,不过是给鱼儿做饭的厨师,而有的鱼喜欢川菜,有的鱼喜欢鲁菜,要根据目标鱼的倾向选择鱼饵。

有些鱼饵虽然我们闻不到味道,但是放入水里以后,就会吸引到对这种饵料感兴趣的鱼儿。这里面有一个味道上面的差异,另外还有关于颜色刺激的差异,这些经常钓鱼的老钓手都有自己的诀窍。一般来说鱼儿对绿红黄白这几种颜色比较敏感,这些颜色在鱼眼里面的刺激更加的大。

不论是黑坑还是竞技,或者野钓,灵活的使用饵料是成熟的钓手的必备技能。什么饵料就要专攻什么鱼,一种饵料上面有多种针对其他鱼的饵料成分,绝对是一个大忌,反而是什么鱼都不喜欢来吃。还有就是不要死板硬套的使用鱼饵,不存在说所谓的鱼饵的天然属性针对某种鱼。有些厂家对于饵料的分类,并不代表现实世界里面鱼儿都会分得这么清楚。一种饵料不要有多种针对成分,和不要死板硬套的制作饵料两者是相互结合的,最终的鱼饵制作应该是慢慢调配出来的,不要想走捷径。

鱼儿的口味往往受到季节的原因影响,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鱼饵也是各有不同的。比如夏天的时候可以选择一些味道比较重的饵料,或者说比较香甜的饵料,这是因为夏天的鱼都喜欢躲在深水区度过炎热的夏天,想要鱼上钩就需要味道足够的吸引人。常见的比如丁香酒泡大米,然后玉米粉或者麦麸炒熟,加上一些蜜蜂等比较甜腻的东西,做出来的窝料味道非常的浓郁,在水里的影响范围可不是一般的广。

冬天的时候注意饵料的雾化情况,夏天要着重看饵料的反水情况,这些都是一些基础的技能。还有中国南北地区的差异,吃个豆腐脑还有甜咸党论战呢,鱼儿也有腥香口味的变化。从大范围来看南方的鱼更加偏向香味,鱼儿喜欢要一些想起比较重的鱼饵,而北方更热爱腥味比较重的鱼饵,香味比较重反而不好。

钓鱼可不是什么简单的事情,尤其是对于一些钓鱼发烧友来说,有的人全国各地的钓鱼,每到一个地方都是会重新配置饵料的。而且一些厂家的销售情况也是按地域分布的,某个产品在某个地方销量更好,这都和当地的鱼类喜欢口味有关。还记得前些年喜欢夜钓大家都喜欢用电子漂,现在又变成了蓝光灯,用夜光棒的基本上很少了。

钓鱼的方式是越来越独特了,不同风格的钓鱼方法都是利用的很到位,连鱼的趋光性都得到了科学的发挥,以后像我这种靠感觉的钓手是越来越少了。

鱼饵四大味型:腥香只是入门,那么酸臭呢?


钓鱼人有个通病,每次开完饵料之后都习惯自己先闻一闻,闻完以后还不忘自夸一句:就是这个味儿,鱼肯定爱吃!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以渔获来评判饵料的好差。开一款饵如果钓得好,从此以后便认定这个配方这种味型了;如果钓得不好,则认为鱼不喜欢这种味道,配方不行。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有一次在看《钩尖江湖》节目,当时小崔和刘云在一个黑坑钓鲤鱼,在全场鱼口并不是特别好的情况下,这两位却一直保持连杆状态。

于是身后的钓友越聚越多,都想一探究竟,看到底用了什么神奇的饵料或小药。其中一位钓友拿起了小崔身后的半包饵料,在闻了两遍之后一本正经地说道:这味儿正!我在想如果当时,小崔要是没有钓到,是不是这位钓友会把话换成:饵料味道不正,所以钓不到鱼。

饵料的味型确实能够影响鱼口,但钓不到鱼并不一定是味道不正,也不能因为一时的渔获就评判饵料的好差。

还有,饵料的味道都是人给定义的,鱼可没有说哪个是香哪个是臭,也许我们觉得臭的鱼吃着却很香呢。

鱼饵的四大主流味型:腥、香、酸、臭

饵料的味型有很多,但大体上分成腥香酸臭四类,其中腥和香的应用最广泛。

而如何开好腥饵、香饵,以及腥和香之间的合理搭配,这些就成了钓鱼新手入门的必修课。

腥饵分为虾腥、海藻腥、鱼骨粉腥等等,这种味型在野钓中的优势特别大,绝大多数淡水鱼都不会排斥带腥的东西,只不过喜好的腥味类型不太一样。

像鲫鱼白条翘嘴喜欢虾粉腥;鲤鱼青鱼喜欢螺肉腥;有养殖经历的鱼喜欢鱼骨粉腥等等。

用腥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鱼开口,所以在冬天或其他时间鱼口弱的时候会加大腥味饵料的比例。

另一个好处是用腥饵可以钓到鲶鱼、汪刺鱼等偏向于肉食性的鱼种。

香饵分麦香、薯香、奶香、复合香、以及各种水果香,需要提醒各位的是咱们平常所说的本味饵,其实也属于香型,只不过是偏向自然的粮食味道罢了。

比如超诱就透着一股浓郁的谷物香,但这种味道大多是靠香精调出来的。

香味的饵料虽然没有腥饵那样广谱,但是它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相对没有腥饵那样招杂鱼,钓上的鱼个头也会偏大一些。

另外大师们认为用纯浓腥饵去钓鱼,鱼儿会燥起来,所以香味饵也经常用来调整饵料总体的柔和度,如冬季、春季经常用奶香配合腥饵使用。

除了腥和香两种比较常用的味型之外,咱们再来说说酸和臭

酸和臭平常用的人不多,除非是钓特殊的鱼种,比如鲢鳙;或者是在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天气下使用。

反过来说也正是因为酸和臭的针对性比较强,广谱性比较弱,所以野钓的出场率很低。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自己闻着受不了,酸饵还好,臭饵的话可能鱼没招来倒把一堆苍蝇招来了。

酸饵最常见的是各种果味酸,在夏秋季节天气比较炎热的时候有效、在水质比较肥鱼开口弱、吃饵滑的情况下也有一定作用。

其次酸味的饵料对草鱼效果很好。我应该和大家分享过的,前几年玩黑坑钓鲫鱼的时候夏天总喜欢加果酸,但经常一加果酸草鱼就来。

后来去一些水库、河道专门钓草鱼,我都试探性的加几滴果酸或食醋,感觉确实有效果但没有黑坑明显。

当然了窝料也是发酵过微微带点酸的。

最开始钓草鱼的窝料特别简单,网上买点那种粗皮的麦麸,再买包酵母粉,温水化开酵母粉后直接倒入麦麸中,搅拌均匀放进塑料袋,扎紧袋口在太阳下放一天即可使用。

用的时候可以掺面粉或玉米粉或泥土增加粘合度,效果不能说神奇,但优点也显而易见方便又省钱。

另一种喜酸的鱼种是鲢鳙,可能鲢鱼比鳙鱼更喜欢酸味一些。

钓鲢鳙时使用酸饵其实也特别简单,要么就是像上面制作草鱼窝料那样微微发酵。

要么后期添加辅助品让饵料直接变酸,比如食醋,酸奶等等,简单又好用。

最后说说臭味,说到这种味型大家肯定又想到鲢鳙了,没错鲢鳙这俩货腥香酸臭都吃,但上面说到的鲢鱼偏爱酸味和腥味,鳙鱼则偏爱臭味。

想要饵料变臭的方法很多,钓鲢鳙时经常会用到臭水,制作方法:弄两个鸡蛋和几块臭豆腐,放进塑料瓶中晒两天太阳即可,保证你一辈子都忘不了这味道。

其实臭味饵除了钓鲢鳙,还可以钓大个体的鲤鱼,尤其针对自然水域大体型、非常狡猾的鲤鱼。

如果我没记错应该是化老师在一期视频中说的,说越大的鱼受过的伤就越多,就不太敢吃味道太大的东西,只有等食物腐烂发臭后,感觉没危险了再去食用。

不能说绝对,但也有一定道理,至少太香太腥的饵料在钓大鱼时总体的效果确实不佳。

钓鲢鳙时可以加臭水让饵料变臭,钓狡猾的大鲤鱼该如何使用臭饵呢?

大家可以用小麦、玉米、高梁等粮食加点水让其自然发臭即可,没有什么特别注意的地方,发酵个一周甚至更长以后,等到你闻着受不了时就算完成。

用的时候可以直接打窝也可以挂钩,优点不招小鱼、上的都是大货;缺点等待过程比较漫长,也许一天等不到一口。

鲫鱼饵料的味型选择


北方天暖的较晚,五月初的时候气温还比较低,在这个时候钓鲫鱼按说应该用腥或者腥香的饵料垂钓。四月底我去我们市郊的苇渔场钓鲫鱼,开始就用的腥饵,可是上鱼慢,换了腥香的比腥的快了点,我又换了香的比腥香又快了些,后来几次再去我就每次都用香的或者香腥的总比用腥耳的人钓得多,所以我觉得有些东西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钓鱼就要掌握随机应变的技巧,不可以按部就班。

饵料的味型对了还不行,关键是和饵的状态,就是说每种商品饵都有它的最佳状态,把它合成最好的状态才是关键。当单品使用时要严格按照说明制作,稍有大意状态就不理想,大家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和好了的饵料状态不好又舍不得扔(尤其是饵料又涨价了)就凑合着用,结果效果可想而知。如何才能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哪?我认为只要每次你都能认真对待和饵的过程,和的次数多了熟能生巧,你就掌握了制作饵料的技巧。

当两种和多种饵料加在一起制作时要记住他们的饵水比例,以及他们各自的成分,有些饵料是不能和其他饵料掺合的。比如颗粒饵料,如果你把小麦蛋白饵、含纤维多的拉饵掺在一起将失去颗粒饵料的作用,显得多此一举。

饵料的制作和用法千变万化,这需要钓友们自己去不断实践和探索。如果你遇到有人或者经销商和制造商这样说了,那你可别上当了,他一定是在说谎,因为天下没有一种不分区域和季节所向披靡的万能钓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