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钓水域的选择。

水域环境有些什么天然饵料,对鱼的喜食性有决定性的影响。这就叫“什么地方的鱼爱吃什么食”。譬如,北方人的主食是馒头,北方鱼也爱吃面食;南方人主食是大米,南方鱼也爱吃米饭粒、年糕粒。四川多产甘薯,重庆、成都一带用白薯为饵能收奇效;藏族同胞爱吃酥油糌粑,在藏族地区钓鱼,酥油糌粑是最佳的钓饵;海南岛产木薯,在海南岛钓鱼,木薯是上等饵料。同一种鱼类也因地区不同,对饵料有偏爱,最有趣的例子就是鲫鱼,云南滇池的高背鲫,四川天然湖泊的野生鲫鱼,爱吃米饭粒、蚕豆粉饵;广东、广西的须鲫,喜吃水生昆虫和各种昆虫的幼虫饵;东北的银鲫和松花湖的野生鲫,却喜食红蚯蚓和面食饵。

按照鱼的食性配饵,这是多数钓者都懂得道理。但是同样一种鱼,食性一样,在甲地用这种饵上钩率高,而换了一个地方,一条鱼也钓不到。这一点,在鲢鱼和鳙鱼配饵方面尤为突出。养殖他们的鱼塘水质肥瘦不同,它们的口味也不一样。以养殖鲢鱼、鳙鱼为主的塘,若是肥水养鱼,则施放大量粪肥。肥料充足,浮游生物生长繁茂,这也成了鲢鱼、鳙鱼的天然饵料。这种池塘水有一股腥臭味,用普通的酸味钓鲢鱼根本钓不到。必须增强饵酸臭味的浓度,才能奏效。可是,换一个地方,那里投放的饵料不是以粪肥为主,二是投以粮食类饵料喂鱼,水不肥,没有很浓的腥臭味,如果仍用酸臭味很浓的饵区钓鲢鱼、鳙鱼,即使把饵投放在它嘴边,它也不上钩。dIAOYu007.cOm

精选阅读

水位的变化对选择钓位的影响


在一些自然水域,水位会根据季节变化进行涨幅,水位涨落情况会对鱼的游动和吃食有很大影响。

而且鱼儿对水位变化非常敏感,水位上涨时,很多食物都会流失,所以鱼儿会有些紧张感,生怕没有东西吃。所以鱼儿在水位上涨时,会急迫并且大量到岸边觅食,并且因为水位上涨,水的溶氧量增加,鱼儿也会变得异常活跃。

不仅水位上涨会有紧张感,当水位下落的时候,鱼儿也有一种惊慌感,因为害怕被搁浅。所以鱼儿会在水位下降的时候急迫躲到深水区。可能鱼儿怕自己一旦游得慢,游的速度跟不上水下降的速度,就会留到了岸边。

鱼越大,逃得越快,而且在逃的过程当中,根本不会觅食,而且一头往前冲,但是一些小鱼,会在逃的过程当中,还会边逃边觅食。这就是看大鱼与小鱼有没有经验的区别了。

其实一个水域,水流速度快慢,对鱼类的游动有很大影响。如果在一些水面广阔的湖泊、江河、水库里,鱼一般在0.5到1米/秒流速的水域里活动,如果水流速度过快或者过慢,鱼儿都不会过于活跃。

所以如果在一些水流过大的自然水域,鱼儿会躲在支流或者是河湾处,这些流速较小的地方觅食。如果水流速度过慢,鱼儿一般会在中下游水流较快的地区活动。

所以在水位变化的季节垂钓,一定要先综合考虑,只有选好钓位,才能有爆护的可能性。

浅谈不同时节水温鱼性对用饵的影响


浅谈不同时节水温鱼性对用饵的影响。时节是影响水体温度的重要因素,而水温又是影响鱼类摄食的重要因素。这种连锁的反应会使鱼类随水温的高低而使其机体的生理代谢产生变化。

鱼类的摄食与生长是随水温上升而呈正相关。一般在12℃以上摄食生长,以18~23℃时的摄食量最大,生长也最快,水温升至26℃以上,摄食量下降,28℃以上就进入夏眠。另外,水体呈味度的高低与时节有着直接的关系,鱼类的嗅阈值和味阈值又会因水体呈味度的高低而变化。那么,垂钓用饵与时节的关系就显得惟妙惟肖了。

当然,选用鱼饵的前提还是要首先确定其垂钓的水域和水体,然后再进行已确定范围之内的调整。先从不同时节的用饵技巧说起。

一、冰钓

冰钓是指当水体表面结冰封冻后,人们在冰面上掘出冰洞后再进行垂钓的一种垂钓方式。

因受地理位置的影响,冰钓形式一般只出现在我国的北方。冬季是太阳距地面的最远时节,加上受冰面的阻断,阳光照射水体的强度和深度均大幅减弱。由于缺少了阳光的照射,水中的大部分植物已不再产生光合作用。水温也随之下降的很快,冰面下的水温最低可达到4℃度。

水在0℃~4℃之间,热缩冷胀。水在4℃以上,热胀冷缩。水在4℃时体积最小,因而4℃时水的密度最大,含氧量也最高。在低温条件下,水体中的有机化合物的分解也变得十分缓慢,从而导致了水体呈味度的降低。因此,鱼类在这一时节其嗅阈值可以达到最大,也就是说,在这一时节鱼类的嗅觉灵敏度最高。

鱼类的嗅觉灵敏度越高,垂钓时所选用的鱼饵的呈味度就应该越低,这就是垂钓用饵的规则之一。所以,在冰钓时尽量不打窝或少打窝,钓饵也应该选用纯天然或与天然等同的物质原料所制作的鱼饵。冰钓常用的钓饵有红虫、蚯蚓等,但鱼类在冬季并不是不吃素饵,有时用小米等粮食作物打下的窝子会被鱼类一扫而光。

二、春秋钓

在春秋两季垂钓,虽然气温和水温很接近,但用饵仍有区别。春节的水温由低转高,水体呈味度也开始回升。鱼类的嗅觉则开始进入由灵敏到迟钝的渐变过程,但其嗅觉依然很灵敏。

所以,在春季垂钓仍需选用呈味度略低的饵料,以营养类原料含量高的鱼饵为主。另外,以蚂蚱、蝈蝈、蟋蟀等昆虫为饵钓草鱼,在这一时节其效果最佳。因为昆虫的体液和血液一样都在鱼类的敏阈值范围之内。

暮春初夏,雨水增多,气温上升较快且昼夜温差也较大,水体环境变化尤为显著。随着水温的回升,鱼类的摄食量和耗氧量也会相应增加,水体的呈味度自然也会升高,所以在垂钓时可以提高鱼饵的呈味度。

秋季的水温由高转低,水体呈味度开始回落。鱼类的嗅觉也开始由迟钝走向灵敏,但这种鱼类嗅觉的渐变过程很慢,秋季的鱼类其嗅觉仍很迟钝,只有到了深秋,鱼类嗅觉的灵敏度才会有明显的提高。因此,在秋季垂钓,用饵仍需选用呈味度略高的鱼饵。

三、伏钓

由于水体温度的关系,夏季是鱼类嗅觉最迟钝的时节,也是鱼类嗅阈值最小的时候。如果水温达到18℃以上时,鱼类的嗅阈值会比冬季缩小一倍。因此,很多以天然及营养类为原料的鱼饵,如以鱼粉、虾粉、肉骨粉和蚯蚓粉以及其他以氨基酸、维生素和蛋白质为原料制作的饵料因其呈味度低,对鱼类均不能起到很好的诱食作用。而营养类含量少但呈味度偏高的鱼饵,如以各类香精香基来提味的饵料却能引起鱼类的注意。这就是为什么天热时用香饵及天冷时用腥饵的主要原因。

虽说香与腥是区分饵料气味或味道的惯用俗语,但真正意义上的区分还是应该是以鱼饵呈味度的高低来见解,因为绝大部分腥饵其呈味度都接近于天然,而香饵大都含有香精成分,其呈味度要比腥饵高出几倍、几十倍或几百倍不等,所以单纯使用香与腥从气味或味道上来区分饵料是不正确的。

水体温度与鱼类敏觉的关系也是成反比的,即水体温度越高其鱼类的敏觉就越低。因而在伏天垂钓时,如使用红虫、蚯蚓等含有血液和体液的活饵,其效果远不如在早春或晚秋时突出。

注意声响对钓鱼的影响


声响、声音不仅在空气中传播,而且在水中也能传播。这就要求我们钓鱼人要尽量避免发出大的声响,以免惊扰人入窝之鱼。要做到控制志声响(或声音)对钓鱼的影响,要做到三要三不要。

一、 要做到小声说话轻步走路:对钓鱼活动来说,还是尽量少说,小声说,绝不能大声喧哗。因为声音大了,鱼儿会受惊,特别是稍大一点的鱼,它们的警觉性很高,听到声响,便不敢靠近岸边觅食。小鱼也是如此。例如某年春季我们单位组织老同志举行钓鱼比赛。开钓后,我们在较短的时间内连续钓了4条大鲫鱼。可就在此时,我身边的一位钓友突然钓上了一条大草鱼。他未带抄网,我也未带,于是他便大声喊叫求助他人帮忙。带抄网的人持抄跑步前来救急,大鱼是抄到了。可是左邻右舍再也钓不到鱼了。

二、 摘鱼入护国轻拿轻放:钓鱼人的鱼护有长有短,有粗有细,网口有大有小。有些钓友使用的是陈旧鱼护,网口小,又短,每钓上一条鱼总要将鱼护提上岸来,才能将鱼入到护里,然后再将鱼护放回到水底。由于急着钓下一竿,随便将鱼护往水里一扔,扑通一声,势心惊吓正在水不觅食的鱼。这不仅会影响自己的垂钓,而且还会影响别人钓鱼。

三、 钓上鱼要轻提不要过猛:有的钓友,当钓上鱼后怕鱼跑了,用力去提竿,总想将鱼直接提上岸来。大鲫鱼势必会在水面上扑腾一会才能提上岸来,而这种水面的扑腾声,使正在水下觅食的鱼受到惊吓而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