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的方法与技巧。

对于很多最初从事矶钓运动的朋友,都会被浮波负重与夹铅之间的关系弄得一头雾水,究竟3B浮波负重是多少?3B夹铅的重量又是多少?2B是否就是两个1B?而3B又是否等于三个1B或者系2B加1B?

在日本发展矶钓期间,他们为浮波的负重量与夹铅定下了一套标准单位,详见下列图表:

浮波负重量与夹铅重量表(由轻至重):

浮波/夹铅:G7-J7 G6-J6 G5-J5 G4-J4 G3-J3 G2-J2 G1-J1

负重量/重量:0.09g 0.12g 0.16g 0.20g 0.25g 0.31g 0.40g

浮波/夹铅:B 2B 3B 4B 5B 6B

负重量/重量:0.55g 0.75g 0.95g 1.20g 1.85g 2.65g

浮波/夹铅:0.3号 0.5号 0.8号 1.0号 1.5号 2.0号 3.0号

负重量/重量:1.13g 1.87g 3.00g 3.75g 5.62g 7.50g 11.25g

注意:0.3号与3B及0.5号与5B并不相同,0.3号与0.5号较小出现在浮波与夹铅规格上,反而较多出现在一种矶钓用也会使用的中通铅产品上。

从以上图表,网友可以看出此种浮力/重量规格并不是以倍数增加的,即是2B(0.75g)并不等如B(0.55g)+B(0.55g),所以假如你准备使用一颗2B浮波,如果想将浮波的残存浮力尽量除低及需要采用两粒夹铅时, 2B浮波(0.75g浮力)应该由B(0.55g)+G4(0.2g)=0.75g或者G1(0.40g)+G2(0.31g) = 0.71g又或者G1(0.40g)+G1(0.40g),便能产生相等于浮波浮力,略轻于浮波浮力或略重于浮波浮力的几组由两颗夹铅组成的钓组,当处于海水咸度或密度有变的场合(海水越咸浮力越大,反之亦然),例如香港西面近珠江三角洲附近水域海水较淡的钓场或香港东面海水较咸的钓场,便能透过夹铅控制去影响钓组表现,达至最近效果。

所以各位初学矶钓网友,可以将上述夹铅表抄写于迷你记事簿中,或者好像某些钓手买一个有6格/12格的小物盒,然后将G7至5B的编号与重量贴在每一格上,每次上礁要使用夹铅时便一目了然,十分方便。

精选阅读

详解钓鱼与气压之间的关系


经常钓鱼的朋友可能会遇到这种情况,钓场不变,钓位不变,饵料不变,垂钓时间段不变,天气情况也非常接近,而且就是前后2周之内,一切都正常,可是有的天鱼儿狂咬,而有的天鱼儿就是不开口!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那是因为鱼类对气压变化的敏感程度是很高的。

作为我们钓鱼人出钓的重要参考,晴、雨、阴、大的降温、风向风力等现象我们都能及时明显感受到,而气压的变化我们往往不能及时地感觉到而容易被忽略。但是我们都有一些通过观察累积出来的一些经验,

例如:蜻蜒贴近地面飞行,燕子低飞觅食,鸟儿也不再唱歌了,山林中昆虫静寂无声,这样的天气是很难钓到鱼的。

雷雨之前,云层很低,抑或大雾弥漫之日,空气中水气很重,这样的天气更难钓到鱼。天空中出现积云,积雨云,天气变黑,这样的天气鱼儿烦燥不安,很少咬钩。

还有闷热天、下雨前,人都能感到气压很低,这时鱼儿也一样,表现在钓鱼上就是鱼浮头,缺氧!

在炎热的夏秋季节,常有雷阵雨,而雨后鱼儿活动觅食特别活跃,这样的天气我们都会抓住机会,这时鱼儿特别容易上钩。若是久雨初晴,或是雾散云收,鱼儿更是食欲旺盛,让我们拉到手酸。

到了秋天,轻风阵阵,天高云淡,是全天候的垂钓季节,是鱼儿的第二个掇食高峰期,而在这个季节中,又尤以秋高气爽之时最为好钓,鱼儿到处觅食且又贪食,非常容易上钩。

其实以上这些现象无不与气压相关。这也就是说,气压的高低直接影响垂钓的效果。

那么气压究竟是如何影响鱼情的呢?

气压,是指大气的压力,大气压力的产生是地球引力作用的结果,由于地球引力,大气被吸向地球,因而产生了压力,靠近地面处大气压力最大。气象科学上的气压,是指单位面积上所受大气柱的重量(大气压强),也就是大气柱在单位面积上所施加的压力。

气压的单位是什么?

气压的单位有毫米和毫巴两种:以水银柱高度来表示气压高低的单位,用毫米(mm)。例如气压为760毫米,就是表示当时的大气压强与760毫米高度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相等。另一种是天气预报广播中经常听见的毫巴(mb)。它是用单位面积上所受大气柱压力大小来表示气压高低的单位。1毫巴=1000达因/平方厘米(1巴=1000毫巴)。因此,1毫巴就表示在l平方厘米面积上受到l000达因的力。气压为760毫米时相当于1013.25毫巴,这个气压值称为一个标准大气压。

气压的高低与鱼类摄食欲望有很大的关系,这是缘于气压与水中的含氧量直接相关。实验证明,气压高时鱼儿摄食旺盛,好钓;气压低时鱼儿食欲大减,少食甚至不食,难钓。大家知道,鱼类需要氧气,它们是靠鳃来呼吸的,若水中含氧量丰富,鱼儿就活跃,摄食欲望强烈;若水中含氧量少,鱼儿呼吸感到困难,甚至危及自己生存,那它们又怎能有食欲呢?而气压高时,水中溶氧丰富,鱼儿食欲旺盛;气压低时,水中溶氧少,鱼儿也就不活跃了。唐代垂钓名诗曰:斜风细雨不须归。意指在毛毛细雨时是垂钓的最好时机,这是因为细雨打在水面上,使水中溶氧大大增加,鱼儿呼吸了充足的氧气,显的特别活跃,因此很易上钩。

另外,除了气压的绝对值对垂钓有很大的影响之外,气压的升降趋势则是鱼儿摄食欲望强弱变化的关键。如果气压在某时间内处于持续上升的趋势,水中溶氧量也在增加,这时鱼类活跃,觅食活动频繁,是钓鱼的好时机。若气压虽高,但却呈下降趋势,水中溶氧下降。鱼对这种变化十分敏感,它们的摄食欲望将降低,势必影响垂钓效果。我们在气压不适合的时候钓鱼,鱼类对食物不感兴趣,少索食甚至不索食,那么收获小甚至当空军就不足为怪了!

什么样的气压适合钓鱼?

大气压力在1002--1054毫巴为好钓;其中在1006--1028毫巴为很好钓!那么,怎样才能了解气压的高低变化呢?不要再去凭经验了,我们就直接查一下天气预报的大气压值就好了。中央气象就有大气压的实时情况。

我们应该怎么把握气压与钓鱼的关系呢?

1、气温骤降,气压升高,往往钓效佳

鱼属于变温动物,对于自然界的气温气压变化很敏感,它们对于天气的预测甚至比最资深的天气预报专家都准确。鱼类生存的根本是围绕食物展开的,凭借长期的自然进化,对于生长环境的微妙变化能够很敏感的捕捉到,并且指导自己的摄食行动。气温骤降,气压升高,一则鱼舒适度增加,活性增加,摄食欲望强;二则鱼类感受气温下降,为了食物抓紧进食。这就是很多钓鱼人喜欢在冷空气前一天或当天出钓的原因。

2、气压升高,水中溶氧量高,鱼索饵积极

氧气对于水生动植物的影响,已经引起了更多钓友的关注和研究。气压高时,即使无风,人也感觉很舒服,同样的水中溶氧量亦充足,鱼类感觉舒适,摄食状态积极。但是气压高的天气下影响最大的还是浅层水面的溶氧量,超过一定深度的水域则影响不大。另外,水域水质的肥瘦对溶氧的程度也不同,浮头,乱层的情况也多发,应此任何时候都不能割裂气压与其他钓鱼因素的关系。

总之一点,光靠出钓时间的气压并不能完全判定可钓指数,而是根据出钓时间前后的各种天气环境和地理环境综合考虑。

子线长度与钓的对象鱼之间的关系


20世纪80年代随着海峡两岸的经济交流的便利,一下文体活动也开始了交流,体育竞技类的钓鱼比赛也走进了海峡两岸的同胞中来,在几次的竞技钓鲫比赛中,都是台湾同胞包冉了所有名次,这使得大陆钓鱼爱好者郁闷不已。

在赛后的交流中慢慢台湾钓法一时间风靡大陆,距今台湾钓法传入大陆已经10余年了,大陆钓鱼人在原先的台湾钓法中不断精益求精,融会贯通,台钓已经走进千家万户普通老百姓家中了!

本人就是一个钓鱼爱好者,接触台钓几年了,在此聊聊关于双钩子线的话题!

子线多长相信每个钓鱼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我认识很多钓鱼人,比较懒,一直是到渔具店买那种绑好的钩子,发展到现在,我老家的渔具店,只要买好鱼钩和鱼 线,他们就会帮你免费绑,其实这是很方便,但是渔具店绑的鱼钩千篇一律,不过鱼钩大小子线都是一样长,除非你特殊制定,而且有时候为了方便,你规定长度的 话一时半伙还拿不到,所有本人一直是自己绑鱼钩。

从开始鱼钩绑的都不齐,到现在可以完全控制子线长度精准度达到0.3厘米,手工绑钩可以借助绑钩器,十分方便。

子线的长度取决于你要钓的对象鱼,记得一篇报道,具体哪里的忘记了,在山东一个水库,一群日本钓鱼高手专门想钓大青鱼,打下重窝后,选12号伊势尼 钩,开始子线选择28~~32厘米,一直抓不到口,后来改用35~~38厘米还是有滑口,最后用到了48~~52厘米的子线,就开始上鱼了,而且基本都是 死口。

其实一般很难理解,子线短的话加长水线不是一个道理嘛。其实具体道理专门解释我也不清楚,总之钓大鱼用长子线,我现在最长的子线就是48~52厘米,最短的子线3.5~~8厘米,这么短的子线是在很急流水的情况下活坠到底用的,灵敏度很好!

一般子线的一个公式,短子线是对象鱼全长,长子线和短子线距离是一个半鱼钩的距离!钓竞技滑口鱼子线最好选择30厘米以上!

解析子线长短与鱼情之间的关系


很多的垂钓爱好者都在纠结子线的长度,尤其是刚刚接触垂钓的一些钓者,实际上,不同长度的子线有着不同的优势,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利的条件,我们在选择子线的时候,应该充分结合当地的水情以及鱼情灵活的控制其长度。今天,小编简单的跟广大垂钓爱好者谈一下子线长度的问题。

一、水情

通常情况下,水情一般指的是水流的速度,水体的深度,以及水域的浑浊程度等等。在水情不一样的地方有着不一样的鱼种,也就是同样一类的鱼儿在不一样的水域内部的进食方法也有很大的不一样,水流的速度对于鱼儿吃饵的影响也非常大,在水流速度非常大的地方,鱼儿通常情况下是不逗食的。在流水中进行钓鱼的时候通常使用重坠。钩坠在水域底部存在的位置一般是石头上或者是小坑里面,这这样的时候,为了使得鱼儿发现目标尽可能的使用长一点的子线。

在比较平静的水面进行垂钓的时候,一般来说钓饵和鱼不会受到特别大的影响,会比较稳定,鱼儿吃饵的时候一般有着比较强的选择性。吃饵的动作也比较平稳,在平静的水里面进行垂钓的时候,使用细漂或者轻坠的时候比较多,这样的时候,漂子的反应一般十分灵敏,子线应该尽可能的短一点。这个时候因为坠子有点小,因此子线可能会造成鱼儿的警觉,会对我们的垂钓活动造成一定的影响,水体的流速越快的话,越应该使用长一点的子线。

二、底情

底情也就是水底的一些情况,水域底部一般包括:沙底,碎石底、乱石底等等。

1、沙底一般来说是以沙子为主的水底,钩坠不要沉入到沙子里面去,这样才可能被鱼儿发现,进而进行吞食,因此子线应该短一点。

2、碎石底是有卵石存在的河底,石块通常比较多,石缝可能会有点小,石缝里面一般鱼很少,为了不让料落到石块上,因此应该使用长一点的子线。

3、乱石底通常是存在一些比较大的石头的一些河底,这样的河底饵料通常在石头周围的一些缝隙里卖弄寻找食物,吞食之后就会逐渐的钻进石缝里面去,在这样的河水里面进行钓鱼,钓饵应该尽可能的放在石头下方,绝对不能放在石头上,因此这样能够的情况下子线应该短一点。

三、鱼情

鱼情也会对子线的长度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行垂钓活动的时候应该充分结合不同的目标鱼用不一样的饵料,饵料一般来说主要包括:荤饵以及素饵,通常情况下,素饵比较容易入口,但也可能从钩子上面掉下来。因此我们在使用素饵的时候,提竿的过程应该格外的小心,一不留神就会失去良机。从这样的情况考虑,使用素饵的过程中应该使得漂子的反应尽可能的灵敏一点。

所以这个时候应该选择短一点的子线。用荤饵的时候,和素饵不太一样,鱼儿在吸入的时候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往往需要反复吞食,因此这样的情况下子线应该尽可能的长一点。此外,除了鱼儿的类型之外,还包括鱼儿体型的大小,鱼类的密度,进食特性等等,这样的情况下,鱼儿的体型如果比较大,鱼儿也比较多的时候,就可能会出现抢食的现象,这样的情况下子线应该稍微长一点。

悬坠钓法中浮钓和钓浮之间的区别有哪些


在钓鱼活动中,我们发现很多人都不了解浮钓和钓浮之间的区别,因为名字的相似,而将其视作一体。

在实际钓鱼活动中,浮钓和钓浮是两个概念,一个是动态条件下的活动,而另一个则是静态中的活动。这里的浮是相对于触底,或者底钓而言,但是在具体的操作和意识方面却完全不同。

1、状态的不同

首先浮钓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浮漂入水之后,如果没有鱼类吃钩,那么钓鱼人就会选择提竿,更换饵料后重新抛竿。而钓浮,则是指在水域当中,通过短暂的活动后,定位于某个位置的钓鱼活动。

前者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钓鱼人需要不停的提竿抛竿,来维持钓鱼的效果。而后者是一个固定的状态,它和底钓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在水域当中的位置变化而已。

2、调漂的不同

虽然两者看似都是根据入水后的深度因素作为判断,但是在调漂方面,却有着巨大的区分。首先钓浮,因为需要找到一个固定的水层,钓鱼人调漂是一个适宜度的改变过程。比如目标水域在一米左右,那么在调漂就以一米为标准。它具有调目,和钓目两个准确的行为。

而浮钓,因为是一个动态的状态,它的调目并不固定。在浮钓当中,鱼类的吃钩位置是不可控的因素,在钓浮当中,鱼钩是固定的位置,所以可以有一个固定的目数。而浮钓当中,鱼类可能在任何情况下吃钩,比如刚入水时,或者提竿时,在不可控的条件下调目是没有价值的行为。一般来说,浮钓也是可以调漂的,但是从必要性来讲,大多数钓鱼人都不会如此选择,因为固定的漂目就变成钓浮了。

3、使用环境的区别

在使用上,看似相同的钓法,却有着相反的应用领域。首先是钓浮,它比较合适在鱼类觅食不积极,以及鱼类密度较低的情况下选择。因为鱼类觅食积极性差,通过引诱也挑动不起鱼类的觅食欲望,只能够通过持续的打窝,诱鱼来满足鱼类的觅食欲望,增加钓点附近的鱼类密度来提升钓获。

而浮钓,则比较合适鱼类密度大,觅食积极性较好的环境,轻微的引诱,就足以让鱼类前赴后继的咬钩了。如果使用浮钓的情况,肯定也能够上钩,但是钓获却不如有着固定提竿频率的浮钓。

4、饵料的区别

在钓浮当中,因为有着固定的钓点位置,以及固定的水层。一般来说,在达到钓鱼人预定的位置之前,咬钩的可能性较小。所以在雾化,和松散程度上而言,需求并不是第一位的,而饵料团的牢固性则比较重要,保证达到钓位之后,鱼类能够从钓饵上吃到食物。多数钓友会选择搓饵,因为持钩性,饵料的牢固程度都有保证。

而在浮钓当中,就是通过不断的引诱鱼群来满足钓鱼的频率,所以诱鱼效果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在不断的抛竿当中,形成一个立体的小窝子。所以频率方面需要得到保障,以及固定的诱鱼范围,也就是雾化条件的满足。所以多数使用拉饵,能够创造一个稳固的立体诱鱼区。

5、频率和操作

从频率和操作上来看,钓浮的难度相对较小,更重要的是把握准确的漂相,根据漂相选择提竿时机。而浮钓则更重视提竿的频率,以及饵料的雾化效果,虽然漂相本身很重要,但是相对比钓浮而言,重要性稍次。论及两种方法的操作难度,也是浮钓的难度更大一点,需要更好的技术。

图解钓鱼调漂与浮力的关系


钓鱼浮漂的调钓难吗?所谓的调漂调的是什么?调漂方法五花八门,有没有共同之处?在调漂中拥有一点浮力以及地面支持力的知识,一切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

调漂要调出两种目──调目和钓目。

一、 调目和钓目有什么不同(以空钩调目而且钓目小于调目为例)

二、调目、钓目之间漂尾受到水的浮力有多大

钓目调目之间那段漂尾的浮力,向上牵引饵团,使饵团全部或者部分悬浮于水。调目钓目之间距离越大,漂尾越粗,饵团悬浮越多,反之越少。

饵团除了受到向上的所有浮力的作用以外,还受到来自地面的支撑力的作用,形成二力平衡。

饵团重力,科学的、准确的说,应该是饵团的重力与浮力之差。为简单方便起见,这里也就不必说得那么认真了。

地面支持力为零时,饵团完全离底悬浮。饵团完全卧底时,即是饵团重力等于地面支持力,钓目调目就重合了。

三、钓目大于调目时 ,怎样看目差浮力

四、怎样知道钩饵悬浮多少?卧底多少?

我们已经知道,钓目调目距离大,钩饵就悬浮多,反之悬浮就少、卧底就多。要想进一步比较精确一些估计钩饵悬浮、卧底多少,还需要测定一个饵的重力相当于漂尾的几目浮力(假定漂尾粗细均匀、目长均等)。例如,一个饵团能够下压漂尾4目(单饵重相当于4目浮力),那么,当调目钓目差为5目时,就知道一饵悬浮,一饵1/4悬浮3/4卧底。当调目钓目差为2目时,就知道一饵完全卧底,另一饵1/2卧底1/2悬浮。 种种因素的影响,这种估算只能是个大概,不可能十分准确,更由于忽略了钩重的影响,推算时必然有一定的误差。追求十分的准也没有必要。

五、调目钓目的距离是决定钓组灵敏迟钝状态的主要因素

人所共知,钓组的灵敏迟钝状态主要取决、于钩饵状态和子线状态。既然调目钓目目数的距离、漂尾粗细决定了目差浮力以及地面支持力,决定了饵团悬浮卧底多少和子线弯曲松弛程度,那么,调目钓目的距离也就决定了钓组的灵敏迟钝状态。

另外一些次要的、不可忽视的的因素也影响钓组的灵敏迟钝,例如,浮漂造型、表面光洁度、漂尾粗细、浮漂体积、坠子大小形状、子线长短粗细等等。

六、调漂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调漂,表面上是调整漂尾上的调目和钓目多少,实际上是调整钓组的浮力,从而调整水下钩饵、子线状态,调整钓组灵敏迟钝状态。调漂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容易看漂提竿,一方面是为了适合鱼儿的吃口。

定调目的方法很多,共同点是半水悬浮。不同的是,有的是无钩饵,有的是空钩,有的是挂单饵,有的是挂双饵。调目有的平水,有的在漂尾中部,有的在上部,有的在下部。钓目也是多种多样。无论它们怎样变化,万变不离其宗──调目钓目之间有个距离(特殊情况下距离为零)。有距离的这段漂尾产生的浮力不同,对钓饵的牵引力就不同,这就决定了钩饵状态、子线状态和钓组灵敏迟钝状态。明白了这个道理,无论什么调漂法,我们都能够懂得它的道理,明白它的状态,看出它的优劣。纷繁复杂也就变得简单容易了。

季节、时间、地点不同,鱼情、水情千变万化,适应鱼情的钓组状态绝对不应该是一种固定的模式。这就决定了调漂必须多样而灵活。张三这样调,李四那样调。昨天那样调,今天这样调。哪种调钓法上钩率高,那种方法就是最好的调钓法,最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灵活应变应该是钓鱼技术的精髓,灵活应变也应该是调漂的精髓。不仅要根据鱼情、水情、浮漂、饵料、钓者个人情况等灵活调漂,而且在垂钓过程中,情况发生不断的变化,为了使自己适应新的鱼情、水情, 也应该应变调漂。即使鱼情不变,如果浮漂吸水变重,或者换了鱼钩、鱼饵(比重变化),也应该重新调漂。学习他人经验,不必千篇一律,切忌生搬硬套。

罗嗦这么多,没有讨论具体的方法,只是希望初学者明白一些调漂的道理。在实际操作时,究竟调目是多少、钓目是多少,应当根据漂尾粗细、钩重、饵重(饵料比重、大小)、鱼情、设想的钩饵子线状态等等具体情况决定。当然应该把我说的这些罗嗦话(重力、支持力、目差浮力)抛到九霄云外去。按照自己的理解,开辟自己的思路,放开自己的手脚去适应鱼情,适应水情。

矶钓钓点的水深与钓组配重的关系


矶钓钓点的水深与钓组配重的关系。以岸矶海鲋为例,多深的水,该用多大浮力的浮漂?这似乎没有一定之规,但也有章可循。在资源日益匮乏的今天,随便串个钓组就能钓到目标鱼的机会越来越少。

在施打诱饵和操控线组有一定基础的前提下,并且外界因素又比较配合的情况下,(这里面包含风,浪,流)如何根据钓点水深来搭配你的钓组配重,就显得非常重要。因为这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你的渔获。

基本上水深每增加一米(注意:这里的一米不是指水深一米,而是指主线的游动距离一米),就增加1B的配重(注意:这里的1B不是0.55克的念,而是1B-2B或者2B-3B的概念)。也就是说,主线一米的游动距离就用1B的浮漂,2米的游动距离就用2B的浮漂,3米的游动距离就用3B的浮漂。。。。打个比方:

1)钓点水深4米,风,浪,流都很舒缓,用3米子线全漂,主线的游动距离是1米,这时就用1B的浮漂。。。。如果涨潮钓点水深增加至5米,子线长度不变,这时主线的游动距离增加到2米,就用2B的浮漂。

2)而有的时候,需要在子线上夹G1(约0.4克)的配重来稳定钓组,同样1米的主线游动距离,就要用到3B的浮漂。这是因为子线上有一个0.4克的配重,遵循配重下小上大的大原则(毕竟大原则不能违背),8字环附近就要夹大于0.4克的配重,比如1B(0.55克),两个配重相加基本就是所用浮漂的载重0.95克,就选用3B的浮漂。这时如果水深增至5米,子线配重不需要变,而主线的游动距离增至2米,2米的游动距离就用2B(0.75克)的配重,所以就要选用4B(1.20克)的浮漂。

3)假设现场情况需要在子线上夹2B(0.75克)的配重,主线同样一米的游动距离,遵循配重下小上大的原则,8字环附近就要夹3B(0.95克)的配重。两个配重相加是1.70克,这时就需要选用5B(1.85克)或者0.5#(1.87克)的浮漂。

4)有时甚至需要在子线上进行1B(0.55克)和2B(0.75克)的分段夹铅,这时同样一米的主线游动距离,同样遵循配重下小上大的原则,8字环附近就要夹3B(0.95克)或4B(1.20克)的配重,这三个配重相加是2.25克和2.50克,这时就需要选用0.6#(2.25克)或者6B(约2.65克)的浮漂。

还有很多状况,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不难看出,同样4米的水深,要用到这么多的钓组配重的变化,用到这么多种规格的浮漂。。。。

所以说,矶钓考验的是一个钓鱼人的现场应变能力,能够根据自然因素的不断改变而改变自己的钓组,让你的钓组始终处于最佳的状态。

钓鱼调漂技巧,调目与钓目之间有啥关系?


台钓的调漂由于讲究比较多,所以很多新手还是不能完全理解,今天继续把调漂再说一说。有钓友问,调目和钓目有啥关系?这个问题不是几句话就能说清楚的,所以专门写一篇关于调目和钓目的内容,供各位钓友参考下,如有不当轻批评指正。

一、调目

调目,根据不同调漂方法,调目也是有所不同的。比如空钩调漂,调目指的是半水状态下空钩的目数。带饵调漂,调目指的是半水状态下带饵的目数。不管带饵还是空钩,调目都是我们预设的一个目数,这个目数预设的高、低,需要考虑饵重和预设钓目。如果最终想钓目低一些,那调目就不能高,如果饵比较重,调目就要高。总体来说,钓目=调目-双饵重,注意这里的钓目是钓底的最灵钓目,是理论的依据。

如同调四钓二一样,空钩半水调4目,挂饵找底钓2目,双饵重是2目,其实可以反过来理解,因为想钓2目,双饵重也是2目,所以调4目,如果双饵重4目,那就需要调6目。所以调目绝对不是拍脑袋确定的,需要认真考虑钓目和饵重。否则就会出现2种常见的情况,要么钓不到自己想要的钓目,比如想钓2目,饵重2目,你空钩半水调8目,那必须钓6目以上下饵才是到底的。或者你饵重6目,空钩半水调4目,那肯定是没办法钓浮的。

调目调整好以后,需要反复验证一下。首先需要保证半水调漂中的半水深度接近水深,比较常用的方法就是粗找底的时候浮漂只露出1、2目,然后下拉浮漂2倍左右子线长度。保证了半水深度接近水深,调目就不会因为水深的大幅度变化而变少。比如水深4米,在0.5米半水调4目,放到3.5米水深可能就是2目了。其次就是需要多次抛投,在钓点和钓点周边反复验证下,看看是不是每次都是你调的目数。

二、钓目

钓目是个变化的量,并非一成不变的。比如说调四钓二,根据这种调漂方法,在钓底钓2目的时候一饵微触底,一饵悬浮,这种双饵在水底的状态未必适合实际鱼情,可能灵了,那就需要增加钓目,钓的钝一些,最终上鱼的目数可能是3目甚至是4目。所以我们常说的钓几目,其实是一个预设的值,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调整到最终上鱼的目数。

钓目的高低,对灵敏度也有一定的影响。比如钓浮的时候,双饵状态一样,钓2目和钓4目,灵敏度是不一样的,钓2目会更灵一些,不过差别非常小,对于野钓来说不讲究这相差2目造成的浮力差别。关于钓目,主要是个人看漂的习惯问题,比如鱼口轻,漂相微弱,那钓目低会比较明显。鱼口好,漂相幅度大,钓目高一点也是可以的。

其实关于调目和钓目的关系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调目是根据饵重和预设的钓目来确定的,所以有饵重决定调目的说法。钓目,我们调漂后钓几目,都是预设的一个目数,这个目数未必适合当前的鱼情,需要调整钓目来找口,所以有鱼口决定钓目的说法。

矶钓钓组搭配:水中和咬铅的关系及使用原则


矶钓线组应该是大家比较烦恼的一件事情,很多矶钓新手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就被线组搭配搞得晕头转向,毕竟矶钓当中线组的搭配有各种各样的小配件,不同的搭配方法又适用于不同的场景,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矶钓线组当中,水中和咬铅的关系以及怎么使用。

一个老问题,一斤棉花和一斤铁落下来,哪个先落地?科学的回答是:在真空的条件下同时落地。现实当中,由于空气阻力,铁先落地。看似和钓鱼毫无相关的问题,也正是验证了矶钓当中水中和咬铅的关系。

水中,有木质的塑料的合成材料的。最初的水中,是真正的黑檀沉水木,因制造成本过高,后来采用桐木加上金属配重,也能达到沉水的效果。钓组配置水中,因为水中的体积比咬铅大,可以稳定钓组状态,乘水流加快钓饵行进速度的作用。水中的重量比咬铅要大,能增加钓组的整体重量,更容易抛投。咬铅就是软夹铅,质量好些的较软,对钓线的损伤也小。

同号的水中和咬铅,产生的负载浮力基本是相同的。简单说,一个0.5号的阿波,配置一个0.5号的水中和配置一个0.5号的咬铅,反映到阿波的吃水状态是一样的。既然吃水是一样的,为什么又有水中又有咬铅呢?答案就在一斤棉花和一斤铁谁先落地的这个问题上---表现结果是一样,都可以产生同样的负载浮力,但是由于体积不同,在下降过程中,速度不一样,在水下,两者的体积不同,受到的水流推力不一样,带动钓组行进的速度也是不一样的。想要抓住更多的水流状态,更好的伸展钓组,两者都要兼顾考虑。在水流激荡的场合,子线或者钩子的末端,夹上咬铅,就能起到稳定钓饵的作用。

两者的使用原则是:想要钓组出状态,使用水中,想要快速拿鱼,使用咬铅。深场使用水中,浅场使用咬铅。水中配置钓组的时候,至少要在阿波以下30公分以上。如果阿波下面,紧贴着水中,就会造成钓组分离,甚至水下的钓饵上扬,影响到钓棚的定位深度。

铅坠大小与抛竿底钓大鱼的关系


常听闻:放长线钓大鱼,看来这句话是经历长久以来无数次考证才成为人们的共识的,实际上放长线也确实能够钓到大鱼。笔者也是屡试不爽。但在放长线的过程中钓组中铅坠的作用往往被人忽视,有的钓友甚至认为有个重东西坠着就可以了用螺丝母等代替,实际上是不可取的。

通过多年来钓鱼实践,笔者认为铅坠重量的大小和鱼钩,钓线,竿,轮子选择搭配的关系是密不可分滴,尤其是选择的对象鱼个体比较大的时候。铅坠过小会直接影响中鱼率和渔获。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一般在大型水库钓大鱼,很多钓友会选择划船送钩,这样不仅会更准确的把钓组送进事先打好的窝里面。也可以把窝作在抛竿最大的抛投范围之外,这里离河岸更远,水位比较深,更适合大鱼栖息。在送钩的过程当中,如果铅坠过小,钓组会因为水比较深,下降速度比较慢,着地的时间比较长,加上水流和主线阻力的影响,不能够准确的送至窝点,从而丧失了中鱼的机会。

2、大鱼吞饵后中鱼的第一动力就来自于铅坠,如果铅坠过小,会因为大鱼嘴上的角质皮肤过于坚硬,难以马上刺穿鱼嘴中鱼,只是搭在皮肤表面。这样大鱼感觉嘴中有异物的时候会拼命大口吐水,将钩吐出,便丧中鱼的机会。

3、铅坠过小会因为水底暗流,水库中行船造成的水流,或因风浪过大造成主线将钓组拖离开窝点,或在收紧风线的时候有紧不住的感觉,轻轻的将钓组拖离钓点。

4、用大号的铅坠还可以防止鱼儿突然前冲脱钩,大鱼上钩后,因为中钩处被牵引,疼痛造成大鱼惊慌前窜,有时会直冲向岸边,象突然鱼儿脱钩一样,这时大号铅坠的重量会将鱼钩牢牢地挂在鱼嘴上。防止鱼儿脱钩。

在水库钓大鱼钓组的配置笔者一般会选用一竿一线一坠一钩,主线先穿过铅坠,最后系大号钩一只,要用12公分左右长的软脑线,这样更容易使钩饵入口。铅坠一般选用100克以上的大号铅坠。送出200米远,风浪再大也不必担心钓组会移位。

以上是笔者拙见,不一定正确,请各位在实践当中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同时也愿与各位钓友共同讨论这个话题。

解答竞技钓中飞铅钓法与半飞铅的区别


飞铅又称之为提铅,也就是在不改换钓组的条件下,仅仅是把铅坠整体上移一定距离的钓法。那么铅坠上移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为了缩短铅坠与浮标的距离(缩短水线的长度),同时也就加大了钓饵与铅坠之间的距离(加长子线的长度)。缩短水线是为了减小铅坠下摆的摆幅摆幅减小了,浮标翻身站立的速度就相应的得到了加快;而加长子线,就是增加了钓饵的摆幅,也就是减缓了钓饵下摆的速度。因此,飞铅钓法的突出特点就是:浮标的翻身速度得到加快、浮标翻身站立后的停顿时间加长、钓饵的下落速度减缓这就是飞铅的变化。 飞铅分为两种,一种是全飞铅和半飞铅,这两者之前的区别在哪里?本文就为大家解答一番。

半飞铅铅坠推多高合适?

答:一般是将铅坠推到八字环和漂座的中间位置即可。

用散饵会不会使鱼层变浅?

答:应该不会,因为有的鱼就算不加散饵也会上浮,但是有的鱼则依然喜欢呆在原来的鱼层。

半飞铅与调目有关吗?

答:半飞铅与浮漂调几目关系不大,正常来说钓一米深,感觉鱼有截口便可以将铅皮飞起来,而且飞铅的目的就是延长子线,增加钓饵的摆幅,减缓饵料下摆的速度,因此调钓无需改变,正常钓浮调四五目即可。

半飞铅的聚鱼方式有哪些?

答:一是通过加快抛竿频率聚鱼,基本上入水后三四秒便可提竿,最晚不超过十秒;还有一种方式是通过散饵聚鱼,前期可以竿竿带散饵,但是感觉鱼量够了便可以不加,钓着钓着感觉鱼量不够又可以加几竿,如此反复。

全飞铅与半飞铅的区别?

答:主要是垂钓鱼层的区别。全飞铅是钓水皮,而半飞铅是钓水皮以下较浅的水层。

半飞铅适合怎样的鱼情?

答:半飞铅适合水面以下10公分到半米左右的鱼层,所以找鱼层是钓半飞铅的关键,可以通过上下调整浮漂和铅皮寻找,一般鱼吃口稳定、持续、舒服的鱼层比较合适,也可以通过上鱼率来判断,如果某个鱼层十竿有八竿中鱼就是比较理想的。

半飞铅打快鱼如何抓口?

答:抓口时注意放大动作抓小动作,因为一般的猾鱼命中率很差;还有一种是通过频率抓口,抛竿入水后三四秒钟即提竿。

半飞铅钓快鱼是跟着节奏、感觉打还是看口打?

答:结合着打,如果没有看到口,到了时间点也是要扬竿的,除此之外还有牵线打和放竿打,牵线打适合鱼情乱、开口不是很好的时候,主要针对很少一部分的白鲫和老鱼,而放竿打则适合鱼口比较好的新鱼,当然也跟个人习惯有关。

浮漂吃铅量与浮漂灵敏度的关系


相信许多钓友都喜欢选择吃铅量大的浮漂,而我也不例外。那么吃铅量与浮漂的灵敏度有何关系呢。

先举个例子,如果俩辆同样的货车,一个空车,一个装满一车沙子。以同样的速度走下坡路。那个这个装满沙子的车要比空车的煞车难度大的多。(惯性与质量等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中学物理学过,我就不再说了。不信就站在火车前500米看情况,开个玩笑。)

说到这我们就少不了说浮漂的灵敏度与惯性的关系了。当然这必须要用俩个只有材质不同,其他都一样的俩款浮漂做比较了。一只浮漂我们要想把它拉下水,需要的铅皮要比浮漂的本身质量要大的多。我们以调平水为例(钩离底下同),也就是说吃铅量大的这只浮漂加上所需铅皮的质量要大与吃铅量小的浮漂。

说到这我们就可以这样理解,还是以调平水为例,由于吃铅量大的浮漂的线组的整体质量要大与吃铅量小的。在受到向下的同样的力时,吃铅量大的浮漂是不是就像装满沙子的货车难以煞车呢。有些人也提过空心浮漂吃铅量大而没人用的问题,我没用过,我只能说空心浮漂里面是空气,空气受温度的影响极不稳定。这也许就是原因。

对浮漂吃铅比的理解

浮漂吃铅比,是整支浮漂的重量与调平水时全部配铅的比例。早年一次初冬钓小鲫鱼,折白雪公主漂且无备品,只好用大小相仿的桐木漂替代,配铅减一小半,不想顿口渔汛更加敏感、清晰,不是说浮漂吃铅比越大越灵敏吗?当时十分疑惑。浮漂吃铅比是一个很有议论的题目,2支外形完全相同只是吃铅比不同的浮漂对悬坠钓线组有哪些影响或作用呢?讲点自己的理解。

一、浮漂材质对吃铅比的影响。

浮漂分为漂身、漂脚和漂尾三个部分。

漂脚可用实心尼龙棒、玻璃钢棒、碳素材料棒制成,这几种材料的比重(比重范围大致在1.42.1)都大于水的比重。

漂尾可用实心尼龙棒、玻璃钢棒、碳素材料棒和空心塑料管制成,只有空心塑料管的比重小于水的比重。

漂身作为主浮体是决定吃铅比的核心因素。现在做漂身的材料主要是孔雀羽、巴尔莎木和芦苇。

孔雀羽因自身比重较大很难做出2.5倍以上吃铅比的浮漂;

巴尔莎木和芦苇可做出3倍以上吃铅比的浮漂(如泛宇出品的:巴尔莎的罗汉Ⅱ伏的3号漂,自重0.8克、吃铅重2.5克,芦苇的如来LB-0301的4号漂,自重1.16克、吃铅重3.56克)。

同时,漂身、漂脚、漂尾长短、粗细,特别是空心尾,都对整支浮漂的比重有很大影响。单纯追求高吃铅比的浮漂与水情、鱼情无补也需要很高的代价。

二、浮漂吃铅比的物理含义。

浮漂吃铅比就是整支浮漂比重的外在反映,相互是反比关系,吃铅比越大意味着整支浮漂的比重越小,比重小的浮漂能为线组提供更多的承载浮力。

三、浮漂吃铅比对线组的影响。

线组是一个柔性的水下系统,通过线组的整体运动使浮漂产生目视信号,浮漂吃铅比决定了线组的配重分布,吃铅比小配铅少,吃铅比大铅坠重(就是俗话说的大头在下),对线组的定位功能、诱聚功能、信号功能都会产生不同影响。浮漂吃铅比大、线组铅坠(为说话方便,将其它水下组件一并归入铅坠讨论)配重就大,线组的质量分布更加不均衡,反之亦然。

1、对线组定位功能、诱聚功能的影响。用吃铅比大的浮漂,有利于线组快速定位提高垂钓效率,同时也使两摆行程加快减低了部分诱聚功能,两者不可兼得。

2、对线组信号功能的影响。由吃铅比大的浮漂组成的线组好比是用绳子连接着的由火车头和一节空车厢组成的列车,显然,让你先拉动惯性很大的火车头再带动车厢肯定不容易,鱼咬钩要先拉动铅坠然后再带动整个线组,道理是一样的,换句话说,这样的线组在鱼保持相同吸食力的情况下,出动作给人的目视特点是:顿感弱下行幅度大。线组整体重量越小越易启动,丛杰讲授的大棚冬钓瓜子鲫线组即为典型案例,但线组重量分布越均衡越易启动、漂像顿感越明显的观点常被忽略。

我个人理解:浮漂应放入线组这个系统中,根据水情、鱼情动态考量,吃铅比12的浮漂有利于线组重量分布均衡,打深打快打远是大吃铅比浮漂的长处,扬长避短,用好不同吃铅比的浮漂应是长进钓技的一个方面。

饵料,浮漂,铅坠与顿口漂相的关系


漂是钓鱼人的眼,所以辨识漂相是每一个钓鱼人都必做的功课,有钓友也称呼漂相为漂语,在钓鱼圈子里,对于漂相的解读,是分为两类的,第一类,自称是不见黑漂不提竿,什么顶、顿、沉、点、移,统统都是胡扯,只有黑漂死口才是王道;第二类,反而不怎么看得上黑漂,认为顿口才是钓鱼的乐趣,在鱼吸食钩饵的瞬间,主动提竿刺鱼,比被动的让钩饵刺中鱼唇后,再提竿,才是真正的钓鱼乐趣所在。

要说哪一种观点,更符合主流,又或者说,更正确,这是没有办法给评价的,因为支持这两种观点的钓友,几乎是平分秋色,谁也无法彻底说服谁,但是不可否认的,就是顿口刺鱼,确实是主动行为,黑漂再提竿,这就是被动行为了,当然,哪种的乐趣更大,这就没有办法做置评了,因为在实战中,清晰而漂亮的顿口,也不是轻易可以做到的。

顿口的形成,有很多的文章讨论过这个问题,但是不管如何分析,顿口是因为,鱼在吸食钩饵进嘴的一瞬间,钩饵、铅坠、浮漂之间的力量突然达到一个暂时平衡,导致了浮漂的动作停滞,而调漂时,各种外力因素影响都有,不可能随便调调,就有清晰的顿口,那么我们就需要在精找底后,有鱼口出现后,再做一些微调,看看能不能找到清晰的顿口了,那么我们该如何操作呢?

方法一:饵重和铅重之间的比例问题需要注意

我们知道,浮漂的钓目,是浮漂的浮力,和铅坠加钩饵的重量之差,我们在调漂时,铅重决定了调目,饵重加铅重,决定了钓目,这两者之间,因为还有子线长度的因素,所以老钓友在调漂时,会非常注意饵重和铅重之间的关联,调目越高,铅坠离底的距离越长,如果钓高目,那铅重和饵重比例会接近,换而言之,当鱼吸食钩饵时,受到铅坠、浮漂的影响,相对于其他情况而言,是最低的,所以调高钓高,往往容易出现顿口。

如果是铅重大于饵重,最常见的情况,是调目低,那么极易出现子线弯曲,那么鱼在吸食钩饵时,即使出现顿口,也不是很清晰,因为钩饵轻、铅重,先拖钩饵再拖铅坠,很可能铅坠、浮漂、鱼唇托饵之间的平衡还没形成,就拉着浮漂动作了,所以调低钓低,多为钓略钝;那么换做调低钓高,其实也是一样,漂组极钝,很难出现顿口的迹象。

方法二:出现碎小的顿口,多是鱼钩钩号过大导致的

如果没有小鱼闹窝,经常性出现碎小的顿口,那多半是鱼钩钩号导致的;鱼钩的大小,其实决定了饵团的大小,顿口的形成是很有意思的,饵团小了,鱼的吸食力度大,下沉迅猛,很难形成钩饵、铅坠、浮漂的平衡,饵团会被快速的吸入鱼唇中,随后的,要么就是抬漂,要么就是黑漂;饵团大了,进嘴的异物感强烈不说,吸食的力度相对大饵团来说,也偏小,那么顿口必然出现,但是幅度不会很大,漂讯很是碎小,具体的形容,就是顿口很无力;

所以在出现碎小无力的顿口时,先调整饵团,做小一点,记好钓目的变化之后,试试鱼口,如果都是抬漂或者黑漂,那就说明饵团有点太小;如果出现了有力的顿口,说明饵团调整的思路是没有问题的,如果一直都是小顿口,没有清晰的顿口,那只能换小两个号的鱼钩了,因为小一个号的鱼钩,对饵团就没什么影响。

方法三:饵料的软硬程度,影响了顿口的效果

钓鱼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个过程中,钓点的物理特性发生了变化(如密度、浮力、水深),浮漂的浮力虽然不变,但是钓点的水底情况,是随着垂钓时间在发生变化的,那么最明显的,就是饵料,可以说时时都发生着变化,气温越高,这种变化越明显,最为明显的,就是饵料的软硬程度,会有明显的区别。

饵料附钩后,被鱼吸食的瞬间,顿口形成时,饵料的状态应该是不软,不硬的,过硬的饵,异物感非常强烈,可能还没有等到顿口形成,就会被快速吐出来,而太软的饵料,适口性是有了,会因为过于绵软,没等顿口形成,就溶散了,那么在调漂、调整饵团体积之后,还是没有明显顿口时,那就建议从这个角度去尝试一下,先软后硬,直到清晰的顿口出现为止。

方法四:必须先有鱼进窝,然后再考虑顿口的问题

其实这一点尤为重要,鱼的进食情况,是复杂而多变的,不客气的说,和赌石比起来,也丝毫不差,我们在琢磨如何调整钓组、浮漂、饵团大小、状态时,其实首要考虑的是,先把鱼引进窝子里,有了密度,然后还能留鱼,这样才能琢磨如何调出顿口,这就很考验饵料味型了。

调整味型,是调顿口中鱼的一个必要先决条件,包括味型比例调整、腥味浓度调整、香味浓度调整等诸多调整思路,当然,有钓友说,我就只用玉米、麦粒、蚯蚓、红虫,怎么调整,那还得前面说的先决条件,有鱼进窝,并且有口,还得是连续的鱼口,要不然,就算用美金做钓饵,鱼都没有,谈什么顿口呢?

在实战中,所有的钓技、钓法,大前提就是一定要有鱼进窝,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可以尽情的尝试各种思路,然后,对钓组、饵料进行微调,找到顿口,其实也不是特别困难的一件事。

以上钓鱼技巧就介绍到此,希望《图解矶钓中浮波与夹铅之间的关系》的内容能满足您的需要,同时欢迎您阅读我们精心准备的专题:钓鱼的方法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