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有雾对钓鱼。

钓鱼人常常有这样的体验:在夏秋高温季节,人感到气闷,有汗又出不来的时候,鱼也往往不愿咬钩;而当天气较凉爽或有风时,人感到呼吸顺畅,鱼也非常愿意咬钩。经过长期探索和研究发现,除了温度、气压、天气等因素变化的影响外,还有一个因素是空气湿度。那么空气湿度对钓鱼到底有什么影响呢?笔者最近把本人和钓友关于空气湿度对钓鱼影响的一些体会整理成文,供大家在垂钓中参考和借鉴。

一、空气湿度的概念

空气湿度就是表示空气中所含水汽多寡(亦即干湿程度)的物理量,天气预报中最常用的是相对湿度。相对湿度:指在特定温度下的水汽分压和饱和水汽压之比,换句话说就是空气中实际水汽含量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湿度的百分比值。相对湿度小,说明当时的空气远没有达到饱和状态,空气干燥;相对湿度大,表明接近饱和,空气潮湿。相对湿度只是一个相对数字,并不表示空气湿度的绝对大小,其单位是百分数(%)。

二、空气湿度对钓鱼的影响

空气湿度对钓鱼有直接影响,空气湿度越大,越不上鱼,尤其在中国北方地区,比南方地区更明显。

那么空气湿度为什么会影响钓鱼呢?空气湿度大时,直接作用水体,影响水体的温度自然变化,影响水体与大气之间的空气交换,影响水体的光合作用,也就影响了鱼的正常生活和摄食。

首先,由于气温高时,水的蒸发量大,空气的湿度大,水中溶氧量低,影响钓鱼。大家知道,水体温度和鱼类的生存条件密切相关,水温越高,水体溶氧量越低,鱼类新陈代谢越强烈,需要的氧气越多;反之,水温越低,水体中溶氧量越高,鱼类新陈代谢越弱,氧气消耗减小。在夏秋高温季节,水的蒸发量大,空气湿度大,由于水的相对分子量(18)比空气的平均相对分子量(29)要小,当空气湿度增大时,空气的密度会变小。另外,由于热膨胀的作用,热空气的密度小于冷空气的密度。因此,一年四季中夏季的湿度最大,气压最低。由于氧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减小而变小,故湿度大时,水中溶氧量低,不利于钓鱼。在夏季高温季节,水的蒸发量大,在养鱼密度大的鱼池,夏季开着增氧机有时也会翻塘,冬季只需在冰上打个透气孔,就是这个原因。

其次,气温高时的夏秋季节,不仅使水的蒸腾作用加大,还能使水蒸气不易凝结咸水,空气湿度加大后,在无风的条件下也不利于水的蒸发,从而不利于水体降温。白天水体在受外界温度的影响下湿度会随着变化,水体温度越高蒸发得越厉害,蒸发会降低水温。然而在空气湿度较大时,蒸发作用会减弱,这和在桑拿浴室里晾衣服,很长时间也晾不于是个道理,也和在闷热的天气里感到排汗困难是一个道理。夜间湿度一般要高于白天,这是因为夜间的温度低于白天,单位数量的水蒸气在气温降低时,它的湿度值是升高的。夜间升高的湿度会更加减少水体的蒸发,从而更加不利于水体降温。在闷热的天气里,当水体温度高于鱼的正常生活要求时,水体含氧量低于鱼类最低需要,达到每升两毫克时,水体较肥的鱼塘会翻塘,鱼不喜欢摄食也就是很正常的事了。

水体和大气之间时刻都在进行着置换,水体在吸收空气的同时也在释放空气。在大气压正常的情况下,它们是维持在均衡的状态下的每升五毫克左右,适合鱼类的正常的生活条件;当大气压小于正常值时(表现方式之一就是空气温度增加),水体吸收的空气较少,释放的空气较多,破坏了平衡,造成了不适合鱼类生存的条件。由于水体的含氧量的减少,鱼类会感到呼吸困难,哪里还会去吃食呢?

最后,当空气湿度增大时,云和雾就会增多,影响到照射水体的光线强度,使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变化受到抑制,从而使水体缺氧。

水体里生长着大量的绿色藻类,在太阳的照射下会进行光合作用,产生大量的氧气;但由于较大的湿度挡住阳光的照射,使它们不能光合作用或减少光合作用,不能补充水体中鱼类所需要的氧气。在不能光合作用时,甚至还要消耗氧气,使鱼类得不到合适的生存条件,造成鱼不愿游动和觅食,甚至出现浮头现象。

如前所述,相对湿度是空气中所含水分的指标,空气温度的变化直接影响空气湿度的变化。换句话说,同一单位的水在不同温度的空气中,相对湿度是不一样的,空气湿度越大,地面水汽越大,日出的时间越晚,越影响鱼类的正常摄饵觅食。以在静水里垂钓野生鲫鱼为例,太阳每晚出半小时,钓获率至少降低10%;空气湿度在70%以上时,就有薄雾,湿度越大雾气越大:湿度在95%以上时,就是漫天大雾了,雾不散,鱼一般不吃食。所以雾天不要出钓,不上鱼,交通也不安全。

三、应对湿度变化的措施

既然空气湿度对钓鱼活动有很大影响,为了降低空气湿度对钓鱼效果的影响,就要求钓者要学会观察、了解和掌握空气湿度变化的规律,趋利避害,选择湿度适宜的季节、天气和时间进行钓鱼,才会把湿度变化对钓鱼影响降到最低,并取得好的钓鱼效果。

一是选择湿度适宜的季节出钓。由于春秋和冬季湿度低,可在这三个季节出钓;夏季(包括早秋)高温季节由于湿度大,水中溶氧量低,白天特别是中午时段应尽量少外出钓鱼,想钓鱼时可选择下雨、雨后、有风天和早、晚及夜间进行。二是选择湿度适宜的时间出钓。初春和冬季可在中午高温时段出钓;仲春、晚春和中秋后可全天出钓;夏季和早秋可在早、晚和夜间出钓。三是选择适宜的钓场和钓位进行钓鱼。选择四周开阔、有阳光长时间照射、有风吹进的池塘或选择有进出水口的水域和迎风的岸边;在高温季节选择阴凉、深水处及流水中钓鱼,因为这些地方溶氧量较丰富,受空气湿度影响小一些。

钓鱼技巧小编推荐

浅谈刮风天对钓鱼的影响


影响垂钓的因素很多,季节,时间,天晴下雨,刮风下雪等。我们在这里,浅谈一下刮风天气对钓鱼的影响。

刮风天气对钓鱼有什么影响呢?一般情况下刮风,只要是4级以下,基本上可以说对垂钓有利。当微风刮起时,上层水随风流动,底层水逆风流动,形成水层对流,加速了水中的溶氧量,这时鱼儿觅食活跃,极易咬钩。

四季中常刮的风有东西南北风和东南风、东北风、西南风、西北风。每一种风向、风力对鱼的活动都有不同的影响。

炎热的夏季,因为天气闷热,水中的鱼儿一般都是深水,阴凉处,并不活跃,此时想要有很好的掉获,就变得很困难。可如果刮起了西北风,此时闷热的空气将会变成凉爽舒适,水中溶氧增加,鱼儿明显变得活跃,极易咬钩,此时垂钓,必有收获,所以,要有好收获,在这个时候,就必须要知道刮风天气对钓鱼的影响。

当刮三级以下的东风、东北风、东南风时,白天与夜间都利于垂钓。而刮南风与西南风时,除夏天的早晚、冬天的中午外,其他季节不利于垂钓。而刮西风、西北风、北风时,只有在夏天雨后且风力不大时才有利于垂钓。

出钓时,多关注天气预,了解当天的风力,风向。明白哪种风力与风力,会有比较好的鱼口。哪种风力与风向,没有什么鱼口,不要不管是什么天气,什么风向及风力,皆盲目出钓,从而影响钓获。有的钓友出门几乎不看天气,盲目的出钓,抛开天气的情况,如果是遇上不适合垂钓的风向,不仅仅浪费了时间,而且是根本钓不到鱼,从而影响垂钓的心情,所以,了解刮风天气对钓鱼的影响,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经常听说,大风吹,大鱼动;小风抚,小鱼涌;风力相对较大时,大鱼喜欢随着波浪到较浅滩处觅食,这时有经验的钓友,经常会把目标放在大物身上。而当微风抚面的时候,小鱼是很活跃的时候,所以此时垂钓小鱼较为合适。但是如果风力大于五级以上,那么鱼儿都会觉得害怕,会在深水处躲起来,此时会影响垂钓。

当东风刮起时,一般都会有雨下。如果是刮东风的时候不下雨,那么此时将不利于钓鱼。如果刮东风下雨,或是下雨之后刮起东风,则还是适合出钓。

轻风吹抚,看准风向,出钓下风口,会有不错的钓获。因为风会把微生物等都吹向下风口,这时鱼儿都会在此处觅食,这样会增加咬钩率。

刮风对钓友最大的影响是什么呢?我觉得是对标相把握不准,经常看到浮标随着水波上上下下,不知道是否有鱼口。那么这时推荐一两种钓法:

1、钓钝法,可以将浮标向上拖,让浮标呈60度左右的角度倾斜在水面上随风摆动,如果浮标直立并下沉,或是已经倒下浮在水面上,则起竿吧,中鱼机会非常大。

2、钓抬头:可以说是一种浮钓法,让饵料浮在水底大约3-4cm处,因为风的原因,浮标不停摆动,致使水底的饵也不停摆动,这时鱼儿则更喜欢会动的活物,这样增加咬钩率。

浅谈水温变化对钓鱼的影响


水温也是水情的一种,水情虽然不能决定钓鱼的收获,但是也起到了一个重要的作用,一个善钓的人必然也是深知水情的人。

水温有着时间,位置,深浅等各个方面的变化和影响,温度的变化深切的影响着鱼类的生存环境。跟着水温的特性走,钓手们才有可能不断的上鱼,否则,就要无获而归了。

位置不同升温速度不同

因为水位液体,随着光照和地表升温的速度而升高,在大多数水面中,水面的水温都比水底高。这是因为水面长时间受到太阳的直射,而快速的提升温度,而水是一种最原始的液体,它的导热性能并不好,在很多时候导热速度较慢,所以位置较深的深水区升温较慢。

在初春,这叫决定了鱼类喜欢前往浅水区活动,而在正中午就是鱼类在浅滩活动最频繁的时候。而到了夏天,大鱼多躲在深水区,只有在气温下降后才上升到浅水区,这都是基于不同水层水温不同的原理而产生的。

水温梯度变化很明显

梯度变化的意思就是不同深度的水中,水温的变化幅度也是不同的,在浅水当中,水温之间的差距相对较大,而在深水当中,水温的差距则相对较小。

这和上文当中提到的水的导热性是相关的,因为水的导热性差,所以在浅层水当中,随着水深的变化,温度之间传导的差异越大。而深水区由于本能能够传导的水温较低,所以变化层次反而越低。所以水温的变化与太阳直射的关系,往往是深层水受到的影响小,而浅层水受到的影响大。

根据简单的测试,可以发现,在春季里面,随着水面的水温已经高达十几度,但是随着水深在半米一下的水位,温度多在个位度数。这几十厘米当中水温下降了最高可能达到十几度,下降的速度非常快。而到了深水区域,尤其是一米以下的水域则不容易降温,往往只有几度的差距。

这也就说明了一件事,为什么冬日里面鱼类都需要到深水区生存。其一的原因确实有温度的高低之间的区别,但是最重要的任然是深层水的水温不容易变化,长时间保持一定的水温更合适鱼类的生存,所以鱼类在深水区中能够更契合生存的需要。

季节原因最关键

水温的变化和季节原因应该是最密切的一种,在北方区域,水温呈现倒U型分布,在全年当中夏季水温较高,而冬春两季都相对较低。两极的差距较大,最高温的夏季和最低温的冬季之间的水温差距最大能高达三十多度。

而在南方地区,虽然也是夏季气温高,冬季较低,但是两者之间差距较小。最低也不会低于零度,多是在五到七度之间,全年最大的温差不过二十多度。

所以说,在南方地区,冬天时虽然水温仍然不低,但是仍然需要钓深水区。原因正是因为温差变化,深水去里面温差变化较小,而浅水区受到阳光照射的原因温差变化大,不合适鱼类生存。

在冬天时,越是晴天可能越是钓鱼困难的原因,就是在温差的变化过快,鱼类不愿意轻易变换生存环境。

而夏天的时候,夜钓有时候反而不如春夏之交也是因为温差变化的幅度过大,而如果是阴天就会好很多,因为温差变化的幅度降低了,反而适合鱼类的生存了。

温度的变化是一个干系到鱼类生存的重要指标,准确的把握水温的变化,切合水温的变幻才能够把握到鱼类的活动轨迹。

浅谈气压高低对钓鱼的影响


作为钓鱼人想必都有过在低气压的沉闷天气钓鱼空手而归的经历吧!那么你知道为什么气压低会影响我们的渔业收获吗?下面我就和大家浅谈下气压高低对钓鱼的影响吧。

一、水中溶氧度对鱼的影响

首先我们要明白,水下不同的鱼对水中溶氧度有着不同的要求,如塘鲺、罗非鱼可以在溶氧度很低的水中正常生活,而鳊鱼、鲮鱼对水中的溶氧度要求却非常高。即便是鲫、鲤等鱼在溶氧度低的时候,也会非常难受,开口欲望不大。因此,在气压低、光照又不好的情况下,水中溶氧度低的情况下,要求含氧高的鱼就很少进食或不进食,而罗非这类鱼却影响较少,照样进食。

水中的含氧量,主要有两种形式获得:1、与空气接触,2、水生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二、气压高低对鱼的影响

气压直接影响水中的溶氧量,影响鱼的吃口。气压高则水中溶氧量大,鱼儿舒畅活跃,吃口好。气压

低则水中的含氧量地,鱼儿缺氧、难受、无心吃食。

鱼儿对气压的敏感度比人更高,气压低于1000百帕,水中溶氧量大大降低,此时,鱼儿食欲(吃口)

大减,甚至完全没有吃口,钓鱼收获不大。

所以一般来说,我们得选择那些清凉的天气出钓,避免炎热闷热的天气,如果无可避免,那么随着气

压的降低,钓层应渐渐上升,早晨钓底,到下午难钓了,可以钓浮,甚至可以钓半水。

附气压高低钓鱼分值表

三、察觉气压变化的技巧

察觉气压变化,对我们出行施钓有一定的帮助。

(1)感官判断气压高低

雷雨前乌云密布,云层低,气压低,这时候我们感觉闷,闷就是气压低的感受,从视觉上,我看到云层低就是气压低(这也是雷雨大风天过后,鱼儿好钓的原因)。

(2)季节判断气压高低

一年四季,春夏气压低,夏季气压最低,而且不稳定,24小时当中气压会变化很大。早晨气压升高,中午气压下降。秋冬气压高,冬天气压最高,因此秋天是钓鱼的一个黄金季节。

(3)时间判断气压高低

一天中,气压有一个最高值、一个最低值,分别出现在9~10时和15~16时,还有一个次高值和一个次低值,分别出现在21~22时和3~4时。

低纬度的热带地区日气压变化明显(前面说春夏气压低而且不稳定),高纬度寒带地区日气压变化小。

天气对钓鱼有哪些影响


最近有钓友信得过我,问了些我有关天气对钓鱼影响的问题,我也把自己多年钓鱼经验分享给他了。我自己今年21.还在西昌读大学,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和外公野钓,从此走上不归路,从那时起寒假暑假都在河边水库度过,到现在野钓也有12年了,这里我就把分享给他的经验分享给大家,先说明一下钓鱼经验没有绝对的,只能说是一般情况是那样。钓鱼谁也说不准今天这样的天气能不能钓到鱼。觉得我会说废话或者乱说的就不要再看下去了。

(1)夏秋季,白天只要不是闷热低气压,口就不会差,一般夏季都是晚上钓鱼,鱼口7:30-9:30是鱼口最好的时间,太阳出来后口就会变差。晚上钓鱼有月亮是好钓的,说明第二天有是晴天,也说明今晚不会下雨气压不会太低,鱼的开口不会不好,推荐夏季野钓河流还是钓流水。

(2)初春白天出太阳钓浅滩,水草边鲫鱼口很好,夜钓晚上有月亮是不大好钓的,因为初春气温还没有完全提升,白天太阳温度升起来了,看到月亮说明今晚天上云层稀薄,大气保温作用弱,温度会下降很快;过了九点草上会有露水,水面会起雾,此时日晚温差变化大,鱼开口会很差。

(3)冬季夜钓要在阴天,云层厚,大气对地球保温作用强,降温慢,温差不大。虽说阴天冷,但是晚上和白天温差不大,鱼能适应,开口比有月亮的冬季晚上好。白天钓鱼出太阳过后连续两天阴天就好钓了,总的来说冬天钓鱼,不能温度变化太大,要么持续出太阳,要么持续阴天都好钓,只是冬天出太阳的天气夜钓不好钓,主要是日晚温差太大,冬季钓鱼,我还是推荐阴天,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像前两天阴天口怎么也比昨天出大太阳好吧。冬天突然出太阳嘛,鱼虽不好钓,但天气这么好,不要在乎钓多少,钓多大,能在山水之间晒晒太阳,放松疲乏的心态,静下心思考今年一年的得失。才是钓鱼人该有的心态。

浅谈饵料的雾化效果对钓鱼影响


常于玩台钓的朋友都知道,往往在饵料方面的雾化效果都有着极其的重视,因为饵料的雾化效果直接影响诱鱼效果,不仅聚鱼快聚鱼的层次也较广,因而常被钓友所青睐。但通过多年的用饵经历,我感觉到,雾化是把双刃剑,雾化效果使用的正确可以起到良好的诱鱼留鱼效果,而如果不能根据鱼情的实际需要,过分追求雾化效果,则会将鱼层、鱼口诱乱,给择口和提杆时机的把握造成错误的判断。

玩台钓的基础知识里说到在垂钓的开始时段,需要用较松散的饵料来频繁的抛饵,利用饵料的雾化效果不断的诱鱼进窝,当发现已经有鱼进窝并已经开始上鱼了,这时候,就要看钓者对鱼情的观察了解和对雾化程度的合理把控了。那么,在什么情况下追求雾化效果在什么情况下应该控制雾化效果呢?在此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应根据鱼群的密度用好雾化

底钓鲫鱼的情况下,当还处在诱鱼阶段由于鱼群的密度还很小,这时候加大雾化效果快速诱鱼是正确的。良好的雾化效果可以更快的诱鱼聚鱼提高上钩率,但当你发现鱼群的密度已经很大,常出现有讯号而频繁空杆的时候(排除其他因素),很有可能是窝子里诱的鱼太多,而过分的雾化又促使鱼群被引兴奋而出现了乱口,它们常在窝子里上下翻飞来回蹭线,只抢食飘荡的细小颗粒而很少吃絮状的饵团,这样,经常出现的虚假讯号给择口带来难度。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就要及时控制饵料的过分雾化,应该一边适当降低抛竿频率,一边改拉饵为搓饵减少雾化,压制鱼群泳层控制鱼的兴奋度。特别是小鲫鱼较多的情况下,更要注意把握这一点。

二、应根据鱼群的泳层用好雾化

当你看到,当天的鲫鱼既有一定的密度又有变泳层追饵觅食愿望的时候,为了追求钓快鱼多钓鱼,你就应该采用浮钓方式来应对。钓鲫鱼除了在钓组和用漂上有针对性以外,你应该努力保持较大的抛竿频率、选择小比重饵料并将饵料开的软、散一点,充分发挥饵料雾化诱鱼的优势,使源源不断的微小颗粒将鱼群诱、留在中上层便于钓取。这种情况下,如果你的饵料颗粒较大或开的较粘雾化效果差,就很难诱到鱼更难留住鱼。

三、应根据鱼群的个体用好雾化

我喜欢野钓,自然水域里鱼的个体大小混杂,要在这样的环境里钓取稍大的个体,也要用好雾化技术。常玩台钓的钓友估计都有这样的体会:在钓个体混杂的鱼群时候,用拉饵钓的人钓取的个体偏小但条数偏多,用搓饵钓的人钓取的个体偏大但条数偏少。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饵料的状态决定的。

我们一般在钓取大一点个体的时候,常常是搓大饵团下水,而搓饵一般开的比较硬,这样饵料的状态是:大、硬、雾化效果差(搓揉导致),这样,小鱼吃这样的饵料较困难,或对这样的饵团不感兴趣,从而给个体稍大的鱼提供了机会,钓取大一点个体的机率就多。当你只为了追求乐趣不问个体大小或比赛钓条数的时候,你可以追求饵料雾化效果的最大化,将饵料开的软、散、小,这样的饵料状态对个体混杂的鱼都有很好的诱惑力,从而增加钓获条数增加乐趣。

四、应根据鱼群的口相用好雾化

雾化状态的把握也要根据鱼群的口相即:生口、猾口情况决定。我感觉,在鲫鱼吃钩尚处在生口的状态下,可以适当增加抛竿频率和雾化效果,以保持窝子诱鱼的强度和诱鱼的持续性。而窝子里的鲫鱼如果已经处于猾口状态下,就要慎重使用雾化效果。过分的雾化所产生的无数细小颗粒在水体中飘荡,会使本已经容易见饵就兴奋的猾口鱼群不安宁,它们常会上下快速追食雾化后飘荡的微小颗粒而很少吃钩,从而给垂钓带来很大难度。

我常能听到有钓友议论:窝子里鱼泡直冒就是不吃钩,。我通过观察发现,

1.是他们垂钓的泳层不对:

配制的窝料里粉饵的比重过大,当打过窝子后,无数的细小粉状饵料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到底,这个过程中鱼群被饵料雾化到中上层追逐粉饵不下底,而他们基本上又是钓底的,结果,垂钓的泳层与鱼所处的泳层不对应,有鱼泡而无吃口就不难解释了。

2.是遇到猾口鱼雾化把握不当:

有的钓友看到有鱼泡无口,错误地认为鱼的密度不够,鱼多了自然抢食了,于是加大抛竿频率诱鱼,结果,雾化的效果越强越是无鱼吃钩。我多次在钓鱼教学视频里看到,水底的猾口鱼多是喜欢吃窝子周围散落的细小粉状饵料,只有吃不到粉状饵料的情况下才吃钩上絮状饵团。这一点提示我们,在钓取猾口鱼的时候,一定要控制好雾化效果,将饵料开的稍软、粘一些或改拉为搓,只有尽量控制饵料的过分雾化,使鱼没有碎饵可吃,才会增加吃钩的机率。

饵料较强的雾化状态具有很明显的诱鱼效果,这是个不争的事实。但我们更要重视雾化效果的针对性,不能什么鱼情都一概追求雾化效应。雾化是把双刃剑,用的好可以 伤鱼,用的不好反而伤自己。根本的是要用好它,而要正确地把握好雾化技术就要求我们在钓中不断的观察探索总结经验,以尽快把握好雾化技术提高自己的用饵水平。

大风天气对钓鱼的影响很大


不管什么时节,一旦刮起了大风,鱼儿都会惊惶失措,游到深水处躲藏起来,自然就顾不上摄食了;如在隆冬寒流袭来时,刮起了刺骨寒风,鱼儿即进入半冬眠和冬眠状态,自然就不会咬钩了。但是在大风天气中我们是能够钓鱼的,那就要看你怎样钓了。

只要熟习与控制了本地域在什么时节刮什么风,鱼儿最爱咬钩,刮什么风不利于钓鱼才好。选择可出钓的有风天(必需及时收听当地的天气预告,除气温外特别是要留意风力微风向以防止自觉性,进步出钓的效果)。有经历的垂钓者,经常应用刮大风谋取钓大鱼的战略。

水库的风浪比沟河、池塘在同样的风力下要大的多,针对较大风浪,浮标应选择阻力小的细长身、长尾的。型号要略大,这样吃铅量大,在水中定位较好,不易因风浪而形成移位。浮标的调整宜钝不宜灵,以10目浮标为例,调5目钓5目,挂饵找底,这时分你会发现浮标在下沉到底的时分,在5目的中央有一个短时的停顿,然后随着风浪的方向又下沉两目,这是由于线组的阻力形成浮标的中心位移的结果。

由于风浪较大,这种调整会发作走浮标的现象,无法定位,把浮标向上挪动一个子线的长度,使铅坠到底,这样就不会走浮标了,水面上浮标还是3目,而且浮标坚持了一定的灵活度,下沉上送,提竿中鱼。假如这样还是走浮标,那只要加铅钓大钝,把固定铅皮座上方的太空豆上移5厘米,这样鱼吃饵拉动鱼线就不动铅皮座而直接传送到浮标,从而进步了浮标的灵活度。有一点要留意,这种状况下钓鱼,子线一定要短,10厘米左右就能够了,这样鱼就饵的信号能够很快的传送到浮标上。

饵料的调整也很重要,有的钓友惧怕鱼饵被风浪冲掉而把饵料开的很硬,这样鱼饵是不掉了,可鱼却钓不上来,由于鱼儿吃饵十分慎重,饵太硬鱼儿会以为是异物,它会重复的涮饵,在风浪中原本看浮标信号就十分艰难,鱼儿细微的涮饵动作在风浪中浮标反映很小,你很难抓住。我在这种状况下开饵,用1-2种颗粒较大的主饵,然后参加粉状饵料或是雪花粉,把饵打的又软又粘,这样的饵料入水后很快会收缩象棉絮状,鱼儿吸食容易入口,同时鱼钩也容易扎入鱼嘴。上鱼率就大大进步了。这里请求鱼钩要用钩门宽的,同时号数也要比平常略大,这样鱼钩被鱼吸入口中不易吐出来。

台钓子线长短对钓鱼的影响


在钓鱼比赛时,对子线的要求就要精一点,多一点,但也有规律可寻!(此也适用于野战)

1、根据鱼的大小情况:鱼小则短,鱼大则长;

2、根据鱼的滑口情况:滑口则短,生口则长;

3、根据鱼的咬钩情况:速度快则短,慢则长;

4、根据鱼的泳层情况:水面则短,水底则长;

5、根据池塘水深情况:水深则短,水浅则长;

6、根据池塘喂饵情况:颗粒则短,麸类则长;

7、根据池塘肥瘦情况:水肥则短,水瘦则长;

8、根据池塘走水情况:走水快则短,不走则长;

9、根据池塘饵重情况:饵料轻则短,饵重则长;

10、根据天气和季节情况:夏天则短,冬季则长;

在已知子线长短的情况下,钩距也是你要所需了解的。钩距大小的失误,在钓鱼过程中对鱼获的多少占有很大的比重。有的人用你一样的钓组饵料,但钓的比你多很多,但在整体上又看不出与你有二样的地方,问题恰恰就是出在钩距上,钩距的大小是以下三个方面来决定的:

1、 因鱼钩的大小;

2、 因所钓之鱼的品种;

3、 因速度快慢来衡量的;

而不是以其它一些因素来决定的,如风力大小,水流,水的肥瘦,生滑口,鱼塘底部情况,人为因素等。

一、 因鱼钩的大小来决定钩距:

鱼钩的大小决定了你所钓鱼的大小。大型钩的本身钩型就大,钩距也会随之变大,而小型钩的小也带来钩距的小,如:一枚3#白袖,它的整体高度是0.8厘米,那它的钩距乘以2,一般是1.5厘米左右,一枚伊始尼10#钩,它的整体高度是1.5厘米,那它的钩距就应是3厘米。

二、 因所钓之鱼品种来决定钩距:(我们就以常见的7种家鱼来一一解说)

鲫鱼的要求是最简单不过的,我们所提的二个钩距大都是可以适用。

鲤鱼的钩距在一般情况下2个就够,但现在,江湖上还有那么一些钓鱼人,喜欢把钓它的钩距放小,他们的解说是:在鲤鱼中单钩单子线时,子线受力不足以抗衡鲤鱼瞬间冲力带来的影响,利用鲤鱼贪婪的本性,所以把子线放到同样长度,几乎没有钩距,增加中双钩的机率,以确保命中率,这招有时也可一试。

鳊鱼的钩距是根据你所用钓饵情况来决定的,如用饵料以商品饵或颗粒饵类为主,2个钩距足够了,而以草类浮钓,那它的钩距可尽量放大至10_30厘米之间。

青鱼、草鱼的钩距也不复杂,只要在2个钩距上稍微放大半个就行,也可利用钓鲤鱼的方法而没有钩距,增加稳定性!浮钓草鱼时,也可采用钓鳊鱼时的钩距!鲢鳙的钩距在底钓时是一样的,二个就够,而钓浮时,是根据鱼的大小来决定的,鱼头越大钩距就越大,二钩之间的钩距一般放的都比较大(3个钩距),如碰上特殊天气,鲢鳙不开口,但经常蹭饵时,上钩撮雾化很好的饵料,下钩则不放饵,用于刺鱼,钩距在10厘米之间为好。可以这么做,3斤以内的3个钩距,鲢鳙个体每大一斤就放大一个钩距,最大不要超过15厘米就行。

三 因速度快慢来衡量的钩距:

这种说法大都使用于竞技钓鱼比赛中,鱼情越快钩距就越大,最大时可达3_4个钩距,而慢则不用减小钩距。当然,在以上几点还未概括全部的鱼情,希望在钓鱼的过程中,活学活用,勇于创新,要敢于用新,才能出其制胜。

细说水色与水情对钓鱼的影响


此文章根据观察水色与水情选择钓位,着重分析了水情对鱼产生影响,各种水情下产生的鱼汛及需要注意的问题等,文章非常详实准确,对选择钓位,准确施钓非常有帮助!

一、垂钓为什么要观察水情?

因为通过对垂钓水域水情观察能大概知道水域中有鱼无鱼、是什么鱼、鱼的多少等问题,以便正确选择下钓水域、垂钓地点,确定饵料及垂钓方法。

观察水情一是了解水温:水的热容量较大,当气温上升后水里仍然凉快,而气温很凉了,水温却仍然较高;一般情况下水温上升,鱼儿呼吸加快,摄食增多,新陈代谢增强,生长加快。在四川,气候温暖,一年四季均可垂钓。

观察水情二是了解水色。适合垂钓的水色一般是:淡黄、黄白、青黄、深清色的水体。生活在这些水体中的鱼类,行动自由,可随时、随意摄食,垂钓易成功。水色浑浊,不宜钓;水色过清,人影、倒影容易惊动鱼鲜。发绿的水太肥,缺氧,上钓率不高,因此纯净水、泥浆水、深绿及被污染的水都不宜垂钓。

根据水色判断鱼群:青黄色草鱼多、深黄色鲤鱼多、水浅小鱼多、水深大鱼多、水不深不浅大小鱼均有。

二、鱼儿活动的规律是什么?

一般规律是:水清鱼下沉,水混鱼上浮;水的温度下降,鱼下沉,水的温度上升鱼上浮;冬季寒冷,阳光充足鱼上浮,阴天鱼下沉;夏季酷热,阳光充足鱼下沉,阴雨天鱼上浮。

三、为什么水面呈褐色下钓必有收获?

水中浮游性生物分为两类。夏秋两季,动物性浮游生物以植物性浮游生物为生,多呈褐色。鱼儿喜欢动物性浮游生物,一般说来阴天、阳光较弱的地方或日出、日落时动物性浮游生物才浮到水上层觅食,在浮游生物的下面必定有鱼,所以在水面呈褐色的地方下钓必有收获。

四、肥水钓鱼的窍门是什么?

肥水水体饵料生物多,水肥缺氧,水的透明度低,用饵下钓,不会有收获,但肥水域中垂钓要掌握以下窍门:

1)是选择雨后下钓:因雨后水中溶氧量增加,也带来丰富的食物,鱼儿活跃。

 2)是钓点应设在进出水的两侧。

3)是宜用素饵。多用钓浮法,其深浅应根据当时的气温、水温而定。

五、在流水中如何钓鱼?

在溪河流中钓鱼抓住以下几点:

1) 钓点应设在水流缓慢、有回流的地方、溪河弯道的内侧、支流的入口处、城市生活污水及农田排水口。

2) 要识水性、知鱼情。根据水性、鱼情确定浮钓或半浮钓的垂钓方式。

3) 钓具要求竿的弹性好、线粗、钓大,而且匹配合理。

4)使用蚯蚓、各种昆虫和鸡鸭肠做钓饵。因为这些饵料不易被水冲走。

5)适时提竿。当浮漂沉入水中或水面不流动的时候便可提竿。

六、鱼窝一般在什么地方?

冬天鱼儿要寻找水深、向阳、避风的地方做窝;在鱼窝处下钓才有收获。天然鱼窝在溪河转角、流水缓慢、向阳、水深的桥头脚、桥柱旁。人工鱼窝是钓翁们夏、秋有意在向阳外挖的。鱼儿自己也可造窝。冬钓应在鱼窝处下钓。

七、为什么鱼儿露头时钓不到鱼?

鱼儿露头说明天气闷、气压低、水体中溶氧少,这时下钓鱼儿根本不咬钓,只是将头伸出水面,贪婪地吸吮空气。所以在鱼儿露头时下钓不会有什么收获。

八、水体中水的颜色变化说明了水质什么情况?

水本是无色的,但水中如混入了其他物质,水色就会发生变化。

水色 水中含有何物

绿色 | 绿藻等浮游生物

黄绿或淡棕色 | 浮游动物

褐色、酱色 | 腐殖质含量较多

白、黑、蓝、棕色,且有扑鼻臭味 | 含有毒物质

九、水体中水色与鱼况有何关系?

水色与鱼况的关系,有以下规律:

水色 鱼况

无色、透明度高 | 水中鱼儿不多

浅黄色、透明度厘米30-40厘米 | 鱼儿食欲旺盛,喜荤饵

浅绿色 | 鱼儿食欲旺,荤素饵皆可

黄绿色、透明度20厘米左右 | 鱼儿食欲好,底钓、浮钓、悬钓皆可

深褐色、透明度10厘米以内 | 鱼儿浮头,难以上钓

十、水中有鱼,水面有什么反应?

在平静的水区:如水体上层有鱼,远看,水的颜色会因此而变化。

水体中层有鱼:水面不时会泛层波纹。

水体下层有鱼:

1)冒一两个气泡,说明鱼在吐气。

2)有成串气泡,说明鱼在水底觅食。水域中也有自然水泡,但它与鱼泡的区别在于:

a.冒成串气泡时如撒饵;冒泡可停止的是鱼泡。

b.鱼泡成片,没有规律;气泡成串,早冒不停。

c.鱼泡到水面后不破;气泡一到水面就破。

十一、水底情况对垂钓有什么影响?

水底有泥底、泥沙底、鹅卵石底、碎石底、岩石底等。

水底的情况对其垂钓的影响一般有以下规律:

水底情况 对垂钓影响

淤泥底(松软): 需加长脑线,或用钟形砣

泥沙底:常规钓法

石底:易夹蛇、断线

十二、水面冒泡情况说明是什么鱼种?

鱼种不同,反应到吐气、进食时冒到水面的气泡的状态也不相同,一般有以下规律:

鱼况 冒泡反应

鲤鱼 | 吐泡多、连成串,出水后成泡团

草鱼 | 冒泡星单泡,泡小、量多,常连成2平方厘米-3平方厘米的泡沫片。

鲫鱼 | 单泡或三五个,黄豆大小;鱼大时水泡稍大

鳊鱼 | 单泡或三五个,黄豆大小;鱼大时水泡稍大

鱼多时 | 水中频繁冒星子,正好钓鱼

鲫鱼逃走 | 水泡大小不齐

鲤鱼逃走 | 有小水泡溢到水面

草鱼逃走 | 直窜,水面有水痕

鳊鱼逃走 | 有一溜水泡,并有响声

鲶鱼逃走 | 有一条细泡

甲鱼移动 | 有一溜水泡泛出

十三、鱼儿在水面跳跃说明什么?

鱼儿在水面跳跃:直接反映了鱼的活动情况:如:

鱼儿在某频繁跳跃:说明鱼多;可垂钓。

多时出现鱼跃水面:说明鱼聚此处,可垂钓。

鱼遇障碍物则翻出水面:说明水面翻花有鱼,可垂钓。

春季水草间水面翻花:说明鱼儿产卵,可垂钓。

水面掀起黑色水波或波纹:说明有鱼群行动。

水草间忽然晃动,水鱼逃窜:说明大鱼即将光临。

十四、鱼在水中活动有哪些规律?

影响鱼类活动的因素很多,如水质、水流、季节、风、日光、气候、声响等都对鱼的活动有很大影响。下面仅就一般情况列表介绍:

水情 鱼况

水清 下沉

水浑 上浮

水温下降 下沉

水温上升 上浮

冬季阳光足 上浮

冬季阴天 下沉

夏季酷热 下沉

夏季阴雨 上浮

十五、怎样的水情中易钓到大鱼?

一般浅水中少有大鱼出没。欲钓大鱼,需选择深水旁的钓位。另外根据惯常经验,水底有较厚青苔的水域,往往有大鱼存在。也可专门选择这样的钓位垂钓。

十六、怎样根据小鱼的信息,判知有否大鱼?

在水中,小鱼是很怕大鱼的。若某一水域可看见较多小鱼,则表明此处无大鱼。若能见度较差的水域,又通过浮漂杂乱而轻微的颤动,得知此处小鱼很多。若小鱼忽然慌乱散去,说明大鱼来了,可设钓垂钓。另外若钓黑鱼,反倒该选择水面上小鱼众多的钓点。因为黑鱼在产卵后游动不大,在离小鱼不远的深处休息。有关黑鱼的谚语水面子女众多,水下还有22条,讲的正是这个道理。

水文(水色、动静、气味、水温)对钓鱼的影响


1、水文观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即水色、动静、气味、水温、深度和流动变化等。水文的任何变化都可以反映出水中鱼儿的活动情况。所以,在垂钓之前观察水情尤为重要。这也是垂钓进行前的第一项重要的准备工作。首先要观察水体的颜色。水体颜色是指水的颜色和浑浊程度,水体应该是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但是水体中生活着大量的浮游生物。在鱼塘中通常会投放各种饲料和肥料,时间长了便产生了溶解和悬游物质。也有受到生活污水和工厂废水的污染等原因,使得水体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水体颜色与垂钓的关系密切。有经验的钓者能够根据水体颜色来判断鱼类的活动选择诱饵的投放。下面我们就来介绍几种常见的水体颜色。

2、淡黄水

水体颜色呈浅黄色,透明度在30~40厘米左右。水中生长着无隔藻、黄丝草、合尾藻和金胞藻。在这种水体中的鱼儿食欲旺盛,喜爱动物诱饵;

3、黄绿水

水体颜色呈黄绿色,水质为中性,透明度在20~30厘米左右。水中生长着裸藻、褐藻、绿藻等藻类。此类水体比较适合鱼儿生长。水体中的鱼儿喜爱动、喜植物诱饵;

4、深绿水

水体颜色呈深绿色。水质较肥,水中透明度在10厘米左右。水中生长着绿藻、小球藻等。在这种水域,无风以及低温的阴雨天气时,鱼儿会因为缺氧而到水面呼吸,因此这时不适合垂钓。反之,气温在20C左右时,水体中的鱼儿食欲旺盛,这时可以考虑进行垂钓;

5、淡褐水

水体颜色呈淡褐色,水中透明度在20厘米左右。水中生长着褐藻、甲藻和绿藻等。正常情况下,这种水中的鱼儿食欲旺盛,喜爱植物诱饵;

6、深褐水

水体颜色呈深褐色。水中透明度不到10厘米。水中生长着甲藻、褐藻等藻类,同时还含有较多的矿物质和腐殖质物质。在这种水域,每逢阴雨天,鱼儿会因为缺氧而浮至水面吸氧,此时不宜垂钓。反之,在风和曰丽的天气,水体中鱼儿食欲旺盛,喜食植物诱饵,利于垂钓。也有些深褐色水体是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的,水体中的鱼儿不吃食,有些甚至会中毒死亡,在这种水域禁止垂钓;

7、铜绿水

水体颜色呈铜绿色。水体中鱼腥藻、念珠藻等藻类大量繁殖,使水质变得混浊。此种情况多出现在夏季。遭遇异常天气,造成藻类死亡,死亡后在水中分解时会消耗水中氧气,并产生有毒物质,从而影响鱼类生长,甚至中毒死亡。故此时不适宜垂钓。当水体颜色转为微蓝色,透明度变高时,表示水体中的蓝藻减少,藻类在光合作用下会产生氧气。

风对钓鲫鱼的影响


秋未入冬时气温较低。鱼在水中不活跃,所以风向对鲫鱼的活动没有多大的影响。如果遇到睛空万里气温较高时,风就很重要了。在背风处鱼儿就集中在水的中上层了。活动范围也不大,这时撒饵不会有什么作用。而在徽风起浪处。鱼会在水底活动。撒窝垂钓是会有收获的。

清明以后天气渐渐变暖,鱼也活跃起来。清明至秋后,是垂钓的最佳时期。这时风力风向对鲫鱼进窝咬钩的影响很大,春季多刮偏东风。一般三级左右的风对垂钓最有力。这选在风能吹到的钓位。

入夏后烈日炎炎,天气酷热,多南风,这时期的风力对垂钓的影响最大。清晨无风,天气约在九点前鱼进窝咬钩,而九点以后鱼上钩率明显下降,同时常常可看到成群的鲫鱼在水面游动。此时选风拂水面处垂钓仍可以上鱼。因此钓位不要选在周围有树,芦苇,房屋的地方。夏季风向不定,只要气候不异常,钓位都应选在风吹浪起的水面。

在刮2--3级风时,迎风垂钓效果颇佳,而背风处虽然风平浪静,但鱼很少咬钩。鱼多集中在风浪拍击的近岸浅水中觅食,尤其是在没有水草生长的水库中,鱼更喜欢出没在这里,而背风处的情况则相反。

气温对钓鱼的一些影响解析


尽人皆知,气温水温影响着鱼类的活动。仅仅知道这一点是不够的。气温水温的变化趋势对鱼类活动有重大影响,对鱼获多少至关重要。气温水温的变化,体现在月、日平均气温差及水温差,昼夜气温差,夜间气温差,水层温差,气温水温温差,等等。

为了观察温度的变化趋势和探索温差对钓鱼活动的影响,笔者一次又一次地去一家药店买了好几支温度计。营业员可能都有点诧异了。在水边测水温,有时忘了收拣,有时失手落水,有时一脚踩断,上了点年纪,糊涂啊。很想通过测量各种温度寻找些客观规律出来,但至今还没有重大发现。不过,通过零星的积累,也注意到一些不太成熟的小规律,公之于众,供钓友参考。

一、夜间温差值对钓鱼的影响

一天之中,从黄昏到笫二天拂晓前,温度逐渐下降。下降的幅度有大有小。在下把黄昏以后,晚上7时左右和笫二天早晨7时左右的温度差值叫做夜间温差值(早晨5时可能更准确,但需一早起床,观测不便)。室内温差值较小,我用的是阳台窗外的温差值。

我注意到,夜间温差值与钓鱼有密切关系。晚秋、冬季、早春,夜间温差值大于5摄氏度时,很难钓鱼,很可能打白板(当空军)。去到塘边、河边,常常看到岸边的浑水变清了,甚至清彻见底。这是因为夜间降温多,特别寒冷,鱼儿躲在深水处一动不动,不会游动到岸边,所以岸边水特别清彻。笫二天鱼儿仍觉寒冷,懒动懒开口。出钓一天,常常是不见浮子动一下。相反,夜间温差值小于2摄氏度,夜里降温很少,鱼儿不觉得特别冷,夜间仍四处游动,笫二天正常觅食。这样的天气出钓会有收获。

2005年2月20日,晚上室外4度,21日晨室外3度,夜间温差值1度。何钓友在一小塘钓获6斤。2月24日晨2度,头天晚上7度,夜间温差值5度,我和另一位钓友去该塘,效果极差,两人共获半斤。2004年3目26日,阴雨,降温天气,夜间温差值为4度(1614),去东兴一塘垂钓,蒋钓友获4尾鲫鱼(半斤),我和另一位获4尾,2尾。第二天,夜间温差值为1度,(1312),蒋又去该塘,据说获5斤。

虽然夜间温差值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但确实举足轻重。多次验证,该温差值大于5度时不宜出钓,出钓不是打白板也是难钓几条。而夜间温差值小于2度时,倒不一定定获丰收,因为影响因素多多。但可以出钓,收获或多或少。

可以推想,夏季夜间温差值也同样会对钓鱼有影响。不过,应是夜间温差值越大,笫二天越是好钓鱼。夏季夜间降温较多,鱼儿感觉凉爽,夜间活跃,笫二天早上适宜垂钓。常说的夏钓早,是普遍规律。夏钓早的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夜间温差值的大小。这一点,只是推测,相信可以得到验证。

二、昼夜温差对钓鱼的影响

全天24小时温度最高值大约在下午23时,最低值大约在拂晓前56时。24小时之内最高与最低的温度差值越大,越难钓鱼。温差差值大的主要原因是大晴天,大太阳。红日高照,使水表层温度迅速升高,造成水表层水底层温差拉大,影响鱼的觅食活动。

天气预报提供的每日最高最低温度可作参考。如果两者之差较小,比较适宜出钓。反之,如果昼夜温差值很大,出钓的收获可能不多。

2005年3月10日的钓况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头晚天气预报:晴转多云,720摄氏度(高低相差13度)。测得夜间温差值为2度(1311)。从夜间温差值看,似乎3月10日很好钓鱼,但去董家河垂钓,感觉上午还可以,中午以后极难钓,几乎不上鱼了。8时测气温为9度。由于太阳大,下午3时测气温为25度,升高达17度之多。上午太阳刚升起,对温差影响小,较好钓鱼,而下午温差增大很多,很难钓了。

冬日,无冷风的阴天或只有花花太阳(微有阳光)的多云天,之所以易上鱼,就是因为昼夜温差值较小。相反,艳阳高照,晒得人脱衣服,昼夜温差大,鱼很难咬钩。

夜间温差值大,昼夜温差值也大,就简直休想上鱼了。2004年12月31日,前日夜间温差值为5度,当天又出大太阳。闫钓友等4人去东田坝一无所获。廖钓友等6人在汤家沟二道堰,竟无一人浮子动一下。

三、水层温差对钓鱼的影响

水体各层次的温度不相同,而且随着季节、天气(阴晴风雨等)而发生变化。这对鱼类活动有重大影响。前述的昼夜温差直接影响着水层温差的变化,特别是光照起着决定性作用。

从测定的一些数据中,笔者注意到水层温差有如下的一些特点:

⑴一般情况下,水表层温度高于水底层温度。水表层受到太阳光的直接照射,较容易升高温度。水是热的不良导体,水底层温度变化比较缓慢。两年中,我只遇到过两次水底层温度高于水表层温度的特例。一次是2005年2月19日,下雪天,在东田坝,10时左右,气温0.5度,水表4度,水底6度。因为气温急速下降,水的比热大,水温还来不及降得很低,水底层降温更是缓慢,造成水温高于气温,水底层温度高于水表层温度这样的特例。

寒潮刚来临时,可能也是类似情况。另一次是3月13日10时,在黄家坝,气温7度,水表层9度,水底层11度。当天的前两日降雨降温。这两次,都明显地感觉到鱼获比平常多。还有一种情形,水底层温度比水表层要高,那就是水面结了冰。水表面结冰的温度在零度,而水底未结冰,当然温度高于零度了。破冰钓鱼效果甚好,其原因恐怕就是水底层温度较高。(最新资料:今年元月7日,钓不起鱼兄在江苏南通实测气温-5摄氏度,水表层0度,水下1.8米处6度)。

⑵水层温差与季节天气有关。在四川北部地区,一年中水表层最高温度达34度,最低7度;水底层最低温度6度,最高29度。水表层水底层温度差值最大为9度,最小为0(特殊情况下如下雪、结冰等有逆差)。大约在112月水表层水底层温差较小,甚至可以趋于一致。大约在310月温差值较大。

一天之中,早晨气温通常低于水表层温度。随着太阳升起,阳光照射之下,气温比水温升高快,水表层比水底层升温快。中午以后,通常气温高于水温,水层温差增大。水层温差变化主要决定于太阳光照射的时间和强度。大晴天,大太阳,水层温差变化大。这可以解释冬季大晴天难钓鱼或大晴天上午尚可下午难钓。

说夏钓早是很有道理的,但夏钓晚就值得具体分析了。2004年8月17日,晴,在沙溪一塘几乎钓不上鱼。9.30时,气温27度,水表30度,水底(2米深)27度。下午6时,气温32度,水表34度,水底29度。期望太阳西坠时有点收获,但傍晚时候根本钓不上鱼。原因是傍晚时,仅管气温略有下降,但水表温度仍居高不下(由于水散热慢),水层温差又大,造成水体严重缺氧,鱼不开口。可见,在多数情况下,夏天只适宜钓早,不适宜钓晚。在阴或多云天气,或许亦可钓晚。当然,晚上9点以后的夜钓,又当别论了。

⑶水层温差变化呈梯形变化。离表层越近,变化幅度越大;离底层越近,变化幅度越小。

以一次日记片断为例,进行分析。2004年4目4日,晴,室温21度,相对湿度75%,昨晚室外21度,今晨14度,夜间温差值7度,说明夜晚寒冷。今日晴,水层温差大。下午4时,气温27度,水表24度,水下30厘米处21度,水底2米处17度,水表水底差7度。鱼浮水面,难钓。又测堰口4米水深处,温度与2米深处基本相同。

上例不仅说明了夜间温差值、昼夜温差值和水层温差值对钓鱼的影响,而且也说明各水层温度呈梯形变化。阳光照射下,水表面升温快,而光线穿透力不强,水导热本领小,所以下层温度变化小,这就导致表层水温较高而且变化较大,底层水温较低而且变化较小。

在上例中,离水表层30厘米处下降温度3度,从30厘米处到1.5米处(深度差1.2米)下降温度只有4度,从1.5米到4米深处(深度差2.5米)温差小到可以忽略不计。总之,水层温差变化不是平均变化的,而是从上到下呈几何级数衰减的,在深水处温度变化甚微,甚至难以测定有什么变化。

笔者以前有种错误的观点,认为水底冬暖夏凉,冬天鱼儿游向深水处是因为那里更暖和。通过水层温差的测定,不得不否定在不结冰的日子水底冬暖的观点。

冬天鱼儿为什么要潜入深水处呢?可以这样解释:深水处温差变化极小甚至没有什么变化,最适宜鱼儿的生存和生活。

今年夏季,我和阆中市老年钓协几个朋友常在白鹤水库钓鲢。感觉立秋(8月7日)前后特别好钓。平常,一天能钓3、5尾3斤左右的白鲢。8月10日,王大禄钓友钓了20尾,创造了本地的最高纪录。8月6日,二流水平的我,也钓了11尾,创下了自已的最高纪录。其他钓友均获丰收。

究其原因,是秋凉降温,水表层温度降得较多,水表层水底层温差变小(约为4度),导致鲢鱼十分活跃。而立秋前,例如7月23日,水表水底温差高达7度,我钓了5尾。立秋以后,气温水温逐渐下降,即使水层温差变小,也渐渐难钓了。

四、当日平均温度与10日平均温度的温差对钓鱼的影响

当日平均温度等于或略高于10日平均温度则比较好钓鱼,反之,低于10日平均温度则难钓。说得通俗点,就是一段时间的温度变化比较平稳,气温稳定,鱼儿已经适应,则宜出钓,反之,正在降温过程之中,鱼儿还不适应气温水温的变化,则不宜出钓。例如,寒潮来了以后,短时间不宜出钓,必须经过较长时间,温度比较平稳以后,方可出钓。不怕冷,只怕不稳。

五、几种温差对钓鱼有影响的理论依据

鱼是变温动物。鱼类的侧线能测知水温很微小变化(比人体敏感得多)。当水温发生变化时,鱼儿要调节自身体温去适应环境温度。这个生理调节过程,不仅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且需要消耗能量,想来也许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温度变化越大,这个生理调节过程时间越长,越艰难痛苦。在这个生理调节过程中,鱼儿有气无力,不吃不动,就象垂危病人,对山珍海味也不感兴趣了。

另外一个原因,水层温差对溶氧量影响很大。水里的氧气主要来自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空气。空气与水表面接触,只有一点点氧气溶解于水。水表层溶解的氧气,主要通过水的上下对流而转移到水底。水的上下对流的条件是上层水温低(密度大)下层水温高(密度小)。

前述下雪天仅管温度很低也好钓鱼,正是因为水底温度较高,容易对流,导致水底层含氧特别丰富。但是,一般情况下,表层水温高于底层,不利于水的上下对流,而这种水层温差越大,越不利于水的对流,换句话说,水层温差越大,水底层缺氧越严重。严重缺氧,鱼儿奄奄一息,还有什么食欲。

理论和实践都说明:夜间晚差大、昼夜温差大、水层温差大、时段温差大,以及气温水温温差大,不宜出钓。反之,温差小,鱼儿已经调节好了体温,精神来了,食欲来了,出钓必有收获。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会注意从温度的变化趋势中捕捉出钓的最佳时机。在实际垂钓活动中,我们也可以不去测定各种温差,凭着对温度变化的感觉,对气象变化的观察,作出恰当的分析和判断。

温差对钓鱼确实有重大影响,值得研究和重视。但是,钓鱼与很多因素有关,温差趋势的影响不是唯一的因素。要想鱼获丰厚,还必须重视其他天气因素及水情、鱼情、地情及钓具、钓法等等。

在下虽然测定了一些温度变化,但是,断断续续,既不全面系统,又不精确,摸索的点滴规律未必正确。在下对温差与钓鱼关系的探索,才仅仅开始,但愿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水库中的含氧量对钓鱼的影响


我们在使用手竿在水库野钓的时候,有时上鱼量非常好,可有时整个水库都会不好钓,这就是和水体中的含氧量有关。水体中的含氧量的缺乏,轻则使鱼停止进食,重则死亡。水库水体内的含氧量的分布,从来都是不均匀。

同一水域,同一水深的含氧量也各不相同,所以各种类的鱼按照自身对氧含量的需求,选择了不同的水域,比如:花白鲢在水体上层,草鱼据中,鲤鱼鲫鱼占据最底层。下图中是几种常见鱼类的含氧量的图表。

我们了解水中的氧气形成的原因,是为了在以后更理性上选定钓点。水体中的氧份主要由三个方面形成,即:水草排放的氧份,风浪产生,以及降雨所带来的。其中七成以上是由,水中的植物(如:水草,水藻等)排出的,同一个水库中,水草生长茂密的地区的水体,含氧量高于水草少的和没有水草的水域。

这也是钓鱼要钓草的谚语的由来。风,是形成水中氧气的第二大来源。空气中的氧气在风的作用下,搅动表层水面形成波浪,使整个跃温层混合(水深三米以内)。形成类似于充氧泵的效应,使空气中的氧份融合在水中。风力越大,溶氧面积也越大,溶氧量也越大。

反之越小。形成水中氧气的第三大来源是降雨以及雨后形成的入水口,前两种产生的氧份,大多是以缓慢,局部的方式进行,而降雨则是全面迅速的提高,水域中的含氧量。所以雨天出钓,相对会有比较乐观的收获。对于垂钓者而言,气候给我们开了很大的一个玩笑:风和日丽,垂钓者感觉很舒适的天气,上鱼往往并不乐观,而暴风骤雨或者小雨绵绵的天气,往往有可观的收获。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人好过,鱼难钓,鱼好钓,人却难过。

水中的氧气的生产过程对于垂钓是有利的,而消耗却是不利于垂钓的因素。

氧份的消耗主要来源于:

一、微生物,浮游生物的消耗;

二、水底的沼气,青苔上升时带走的;

三、鱼类消耗以及自然挥发。

前两种的消耗占氧份消耗的八成,鱼类消耗,水体自然挥发则微乎其微。这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前两者:微生物,浮游生物需要大量的氧份,它是依附在水草排放的氧份基础上的,水草越密集,微生物,浮游生物也就越多,所产生的消耗越多。一整片水草中突然出现的亮水的含氧量,往往高于水草最密集处。这个在我们以后讨论地势的文章中会提及,在这里就不叙述了。其二:肥水水域近处多有沼气,青苔,垂钓时应注意钓远,钓亮。

含氧量的生产和消耗,牢牢的控制着鱼的生活习性。鱼的进食,休息是按照含氧量的高低而进行的。每天清晨56点钟(冬季稍晚)日照出现,水中植物开始光合作用,排出新的氧气,补充夜晚所消耗的氧份,鱼类并不比我们笨多少,利用新鲜的氧份即时进食。

这也是垂钓出现的第一个高峰期的由来,即:10点以前的上鱼期。产生的氧份,随日照的增强而增强,大约在接近中午1点左右日照最强,氧份量达到当日顶峰,跃温层水温升高(夏季特别明显)鱼由浅水转向深水。这也是神仙难钓午时鱼的由来。正午过后,气温开始回落,含氧量开始减少,下午47点鱼类又回到浅水区域进食,垂钓出现的第二个高峰期。

太阳落山,一天的产氧结束,消耗开始。由于鱼类对氧份的消耗只占总消耗量的15%,所以鱼类仍然可以坚持开口,晚上11点后逐渐停止进食。深夜12点早上5点是为含氧量最低的时段,(绝大多数塘库增氧机也是这个时候开始增氧)直至次日太阳升起。夜钓:如水域鱼密度大,可以和白天一样选择钓点,如果水稠鱼稀,选择亮水和水草较少的区域,原因在于,产氧高耗氧也高,反之则低。

图表很清楚的告诉我们,水深的不同,水中的溶氧量成倍的递减,显而易见的越接近水体表面含氧量越高。水体本身最接近风面的区域,受风力的搅动为最大,钓场四周散落的颗粒,杂质,等质量轻的物质,大都聚集在水体上层,同时以这些物质为生的浮游生物,微生物大量聚集在上体上层。起到了屏蔽光线的作用,使整个水域受光的不均匀,自然形成了上高下低的现象,也使水中出现上下层含氧量之差。

水温的升高和降低,将水分子密度改变,使密度大的下沉,密度小的上升,这个上下混合的过程中也把含氧量带走了,水温越高含氧量差值越大,含氧量差值越大,鱼浮头不爱开口。夜晚光合作用停止,气温为最低,含氧量差值最低时鱼类留底休息。

含氧量差值相对较小时,鱼类可以在全水层游动觅食。温差越大,含氧量差值大,反之越小。从鱼觅食的高峰期来看就形成了,夏季:往往是早晚两次,而其它三季全天都有可能出现高峰期。而含氧量差值是于当日温差成正比的。

以上钓鱼技巧就介绍到此,希望《空气湿度对钓鱼的影响说明》的内容能满足您的需要,同时欢迎您阅读我们精心准备的专题:夏天有雾对钓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