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技巧浮漂。

其实有很多钓鱼人钓鱼这么久了,还是对浮漂相关的知识一知半解,毕竟就算不太精确还是能钓到鱼的,不过如果我们能够对浮漂更加了解,鱼获可能就会大不相同。调整浮漂的灵敏度对我们钓鱼来说其实是比较重要的,因为浮漂就是钓鱼人的眼睛,如果浮漂传达出来的信号误导了我们的判断,那么就很容易导致我们提竿失误。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什么因素会影响浮漂的灵敏度。

1、体积

浮漂自身的灵敏其实只和体积有关。这个体积包括漂尾、漂身、漂脚整体组成的体积。体积小的浮漂,如:冬钓小漂,自重不能太重,否则绷不直线组。体积大的浮漂不能太轻,如:芦苇浮漂,因为材料轻,所以搭配粗脚和粗尾和厚的漆皮,增加自重。材料重一点的巴尔杉木浮漂,则需要细尾和细脚去减少体积、从而减少自重。

选漂,是根据鱼情选择浮漂的大小,浮漂的大小,看的是体积(自重、线组和吃铅)。体积小的浮漂,加之线组细、铅坠小,整个质量体系容易拉动。而体积大的浮漂,整个质量体系大,惯性大,不易启动但启动后顿口明显。

2、目数

浮漂,一定不是越细越灵敏,细只是一部分,是极端鱼情下不得不细(低密度惊恐小口)。但粗也有粗的用处,需要酌情看待,该细细,可以粗的时候,不需要过细。以漂目而言,同样长度的一目漂尾,细了,体积小,鱼一拉,生口可能就是三四目。而粗点,体积大,同样的鱼一拉,可能只出一目两目。那么换成滑鱼,可能细尾漂拉下去一目,而粗尾就只有半目,三分之一目了。

但是,如果同样是生口鱼,或者大量滑鱼,口大,就不一定要这么细的漂了,一口下去三四目?其实粗尾一二目也可以看清。鱼情允许的情况下,宽目漂、粗尾、更好看,过于将就手艺,把浮漂弄的无限细,看小口,其实是无奈,是鱼情的不允许。在鱼情允许的情况下,还是粗点的尾好,不费眼睛。鱼情不允许,密目漂、细尾也都是好办法。

3、体积和漂尾要配套

合理的体积和漂尾很重要,比如体积很大的漂,钓鲢鱼,吃铅四克(吃铅能侧面反应体积大小),配个0.45mm的细尾那就只会一个顿口,整只尾拖进水里。而体积小吃铅不到1g的鲫鱼漂,如果尾过粗,达到1.0mm,那口就看不见了。因此根据鱼口设计浮漂,不同参数的漂也就有了不同的用武之地。

4、吃铅和自重要合理

同样,同体积,自重轻和自重重的漂。过轻的漂易窜跳,过重的漂线和坠可能绷不直,根据鱼情厂家设计合理的体积自重和吃铅才是要紧的。所以同样的体积和造型的浮漂,自重和吃铅做的不同,出口会有所不同。有的设计合理,有的过轻或过重。尽量选择设计、做工过关的即可。

延伸阅读

钓鲫鱼浮漂灵敏度的调整


我们在使用台钓钓法钓鲫鱼时,有时候会遇上这样的情况,每次垂钓,窝中鱼还是不少,但是总是觉得跑鱼情况严重,有时候明明剌中鱼,但是还没来得及拉回来,一下重量感就没有。有时候是中鱼之后飞到半空,却也掉了。经常会觉得跑的鱼比钓上入护的鱼还多。这究竟是怎么回呢?其实,钓鲫鱼时这种情况与浮漂灵敏度有很大关系。

一般来说,浮漂灵敏度没有调整到位,或是子线过长,钓得有些偏钝就有可能出现这样的问题,还有就是有可能选择粗漂尾,漂尾浮力过大,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现在就这浮漂灵敏度及漂尾的问题,仔细的分析一下。

1、浮漂灵敏度与跑鱼的关系

跑鱼的原因,一般是鱼钩剌入的位置不理想,导致没有钩牢或是只钩到一点皮肉而跑鱼。没有钩牢或是只钩到皮肉,表示抬竿时间没把握好。为什么抬竿时间没把握好呢?哪就是我们浮漂的信号反馈不准确。钓鲫鱼,一般情况下不会黑漂再拉,所以抓口要抓得准,既然浮漂信号不准确,哪自然抓不准,钩不到鱼嘴理想的位置,自然容易跑鱼了。

也就是说,我们在钓鲫鱼时,浮漂灵敏度不够,信号的表达滞后了,即鱼吃饵的动作没在第一时间反应在浮标上,鱼的吃饵动作继续时,浮标才开始有信号,此时鱼很可能已经发觉异常,准备吐钩,这种情况下提竿虽然会中鱼,但是鱼已经开始吐钩,所以钩得较浅,手上刚有重感鱼就脱钩而去。这并不是说浮漂本身质量不好,而是有可能我们浮漂灵敏度调整得不够理想。

很多钓友说,钓大体型鱼,可适当钓钝,而钓小体型鱼,鱼口很活的这种,就要钓灵。子线越长相应的灵敏度就要差些了。用长子线悬坠钓,钓钝就意味着至少有一根子线弯曲了,子线弯曲时,钩和饵的重量未作用在浮漂上,鱼叼着鱼饵上行的过程浮标不会有反应,只有上行到接近于两个子线的高度时才会拖动铅坠,浮标才开始上升,这时提竿就会发生上述情况。黑标中鱼率高也佐证着这一推论,同样是子线弯曲,鱼吃饵 入口后转身离开,发生很小的位移拉直子线,浮标就会出现动作,所以黑标时及时提竿,跑鱼率就低。

2、钓鲫鱼时浮漂选择要合理

一般情况下,钓鲫鱼要求浮漂灵敏度相应比较高一些。因此在浮漂的选择上面,就要注意选择灵敏度好一些的浮漂。很多钓友为了看得更加清楚,所以选择漂尾很粗的浮漂,这样的漂尾同样影响浮漂灵敏度。粗尾浮漂就算钓得很灵也会比细尾浮漂信号反应要迟钝很多,为什么呢?

钓鲫鱼的饵小,漂尾的浮力大,一粒鱼饵能压下去多少浮漂?假设是半目的话,那么就意味着浮漂上升半目就有一颗鱼饵的重量消失了,很可能就是被送漂鱼含在了嘴里。如果不提竿,鱼带着鱼饵继续上行,直到高出铅坠一个子线的长度才会拖动铅坠,使浮标出现大幅的送标动作,此时浮标的表现却是标准的送漂,但是提竿时却跑鱼了,话说这个时候再提竿,其实却已经晚了。

3、钓鲫鱼解决跑鱼的办法

钓鲫鱼时,要解决跑鱼的办法,其实也很简单,可以使用短子线,然后将钓组调灵一些,要么则更换灵敏度更高的浮漂。

这些知识,说起来当然也是比较简单,钓鲫鱼浮漂灵敏度要调整到位,或是换更灵敏的浮漂,这些只是一个笼统的理论。但是真正的做起来,就不是这么容易了,这必须要多次实践,跟据实际情况,比如不同的天气,鱼情,以及季节来做出适当的调整与改变。不过话说回来,咱们不玩竞技钓,玩玩野钓或是塘钓,其实要求不需要太高,娱乐嘛,差不多就行了,要求太高,这就不是钓鱼娱乐。

浮漂灵敏度对鱼儿吃饵信号的影响


经常垂钓的垂钓者都应该明白,鱼儿和人类一样,对食物的需求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并不是说这个时间段喜欢这个食物就代表一直会喜欢这种类型的食物。就拿我们人类来说,夏天的时候,我们可能更喜欢吃食一些素一些的食物,而冬天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更喜欢一些荤一些的食物。

对于鱼儿来说,除了季节对其食谱的影响之外,鱼儿自身的状态、生活水域的特点及鱼儿的体型大小等可能都会影响到鱼儿对饵料的需求。由于鱼儿是一种变温动物,因此鱼儿的趋温性特征是非常明显的。当气温比较适宜的时候,鱼儿的活跃度就会比较强。

而伴随着鱼儿活跃性的增强,鱼儿自身体内新陈代谢的速度可能就会大大增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快鱼儿对食物的消耗量。而当鱼儿对食物的消耗量比较大的时候,鱼儿对食物的需求量也会随之增加。当鱼儿对食物的需求量增加的时候,很可能就会出现鱼找食的情形,从而为垂钓者获得好的渔获提供一定的可能。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当鱼儿对食物需求量大大增加的时候,鱼儿在吃食的状态上可能也就会表现得更为急切,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也会增加垂钓者成功垂钓的几率。虽然我们在这里说出现鱼找食这种现象的时候,鱼儿在吃食上可能会比较急迫,但是这也是相对而言的。

鱼儿对其所吃食的食物或者是饵料等在这种状况下也还是会有着一定的选择的,即那些比较符合其生活水域食物链特点的饵料更容易受到鱼儿的青睐。而一些不符合其生活水域食物链特点的饵料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就会遭受到不少鱼儿的冷落。此外,当鱼儿状态不佳的时候,鱼儿很可能就提不起来吃食的兴趣了,无论垂钓者选择何种味型及状态的饵料。

此时即使鱼儿吃食饵料,其表现得也会比较缓慢或者会力度非常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浮漂不会发生变化或者只是很小的变化,最终影响垂钓者对浮漂的准确判断。所以说,鱼儿的吃食轻重等就会影响到垂钓者对浮漂信号的准确判断。只有当垂钓者准确判断了浮漂的位移情况之后,垂钓者才有可能提竿中鱼。

另外,有些垂钓者在面对不同鱼儿吃食轻重的差异时,也会通过调整浮漂的大小、粗细及材质来进行。一般而言,小一些、细一些的浮漂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就可以提高浮漂的灵敏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垂钓者的渔获。

而当垂钓者选择吃食状态比较轻的鱼儿作为垂钓目标鱼的时候,垂钓者除了要对饵料及相应的垂钓工具进行一定的选择之外,垂钓者还要对其浮漂的状态进行一定的调整。当然了,若垂钓者在垂钓过程中采用的垂钓方法不同的话,垂钓者对浮漂状态的调整也就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当垂钓者采用台钓这种垂钓方法进行垂钓的时候,垂钓者就可以通过增加浮漂与铅坠之间的拉力来增强浮漂的灵敏度。而且,垂钓者在使用台钓这种垂钓方法进行垂钓的时候,垂钓者还可以选择调灵钓灵,以便使得垂钓者及时抓住提竿的最佳时机。

而若垂钓者使用传统钓这种垂钓方法进行垂钓的时候,垂钓者就可以选择使用调灵钓灵,以便可以在鱼儿将整个钩饵吞食进去且还没有吐出来的时刻将鱼儿成功钓上来。

总之,鱼儿在吃食上的选择及其轻重等会对垂钓者调整浮漂的状态产生一定的影响,垂钓者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浮漂灵敏度进行垂钓。

浮漂吃铅量与浮漂灵敏度的关系


相信许多钓友都喜欢选择吃铅量大的浮漂,而我也不例外。那么吃铅量与浮漂的灵敏度有何关系呢。

先举个例子,如果俩辆同样的货车,一个空车,一个装满一车沙子。以同样的速度走下坡路。那个这个装满沙子的车要比空车的煞车难度大的多。(惯性与质量等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中学物理学过,我就不再说了。不信就站在火车前500米看情况,开个玩笑。)

说到这我们就少不了说浮漂的灵敏度与惯性的关系了。当然这必须要用俩个只有材质不同,其他都一样的俩款浮漂做比较了。一只浮漂我们要想把它拉下水,需要的铅皮要比浮漂的本身质量要大的多。我们以调平水为例(钩离底下同),也就是说吃铅量大的这只浮漂加上所需铅皮的质量要大与吃铅量小的浮漂。

说到这我们就可以这样理解,还是以调平水为例,由于吃铅量大的浮漂的线组的整体质量要大与吃铅量小的。在受到向下的同样的力时,吃铅量大的浮漂是不是就像装满沙子的货车难以煞车呢。有些人也提过空心浮漂吃铅量大而没人用的问题,我没用过,我只能说空心浮漂里面是空气,空气受温度的影响极不稳定。这也许就是原因。

对浮漂吃铅比的理解

浮漂吃铅比,是整支浮漂的重量与调平水时全部配铅的比例。早年一次初冬钓小鲫鱼,折白雪公主漂且无备品,只好用大小相仿的桐木漂替代,配铅减一小半,不想顿口渔汛更加敏感、清晰,不是说浮漂吃铅比越大越灵敏吗?当时十分疑惑。浮漂吃铅比是一个很有议论的题目,2支外形完全相同只是吃铅比不同的浮漂对悬坠钓线组有哪些影响或作用呢?讲点自己的理解。

一、浮漂材质对吃铅比的影响。

浮漂分为漂身、漂脚和漂尾三个部分。

漂脚可用实心尼龙棒、玻璃钢棒、碳素材料棒制成,这几种材料的比重(比重范围大致在1.42.1)都大于水的比重。

漂尾可用实心尼龙棒、玻璃钢棒、碳素材料棒和空心塑料管制成,只有空心塑料管的比重小于水的比重。

漂身作为主浮体是决定吃铅比的核心因素。现在做漂身的材料主要是孔雀羽、巴尔莎木和芦苇。

孔雀羽因自身比重较大很难做出2.5倍以上吃铅比的浮漂;

巴尔莎木和芦苇可做出3倍以上吃铅比的浮漂(如泛宇出品的:巴尔莎的罗汉Ⅱ伏的3号漂,自重0.8克、吃铅重2.5克,芦苇的如来LB-0301的4号漂,自重1.16克、吃铅重3.56克)。

同时,漂身、漂脚、漂尾长短、粗细,特别是空心尾,都对整支浮漂的比重有很大影响。单纯追求高吃铅比的浮漂与水情、鱼情无补也需要很高的代价。

二、浮漂吃铅比的物理含义。

浮漂吃铅比就是整支浮漂比重的外在反映,相互是反比关系,吃铅比越大意味着整支浮漂的比重越小,比重小的浮漂能为线组提供更多的承载浮力。

三、浮漂吃铅比对线组的影响。

线组是一个柔性的水下系统,通过线组的整体运动使浮漂产生目视信号,浮漂吃铅比决定了线组的配重分布,吃铅比小配铅少,吃铅比大铅坠重(就是俗话说的大头在下),对线组的定位功能、诱聚功能、信号功能都会产生不同影响。浮漂吃铅比大、线组铅坠(为说话方便,将其它水下组件一并归入铅坠讨论)配重就大,线组的质量分布更加不均衡,反之亦然。

1、对线组定位功能、诱聚功能的影响。用吃铅比大的浮漂,有利于线组快速定位提高垂钓效率,同时也使两摆行程加快减低了部分诱聚功能,两者不可兼得。

2、对线组信号功能的影响。由吃铅比大的浮漂组成的线组好比是用绳子连接着的由火车头和一节空车厢组成的列车,显然,让你先拉动惯性很大的火车头再带动车厢肯定不容易,鱼咬钩要先拉动铅坠然后再带动整个线组,道理是一样的,换句话说,这样的线组在鱼保持相同吸食力的情况下,出动作给人的目视特点是:顿感弱下行幅度大。线组整体重量越小越易启动,丛杰讲授的大棚冬钓瓜子鲫线组即为典型案例,但线组重量分布越均衡越易启动、漂像顿感越明显的观点常被忽略。

我个人理解:浮漂应放入线组这个系统中,根据水情、鱼情动态考量,吃铅比12的浮漂有利于线组重量分布均衡,打深打快打远是大吃铅比浮漂的长处,扬长避短,用好不同吃铅比的浮漂应是长进钓技的一个方面。

野钓避小鱼闹窝技巧及浮漂灵敏度选择


在野钓中,问题有很多,但被钓友经常所提起的除了钓位饵料,就是小杂鱼闹窝和浮漂灵敏度的问题。下面笔者整理了相关的一点技巧,钓友参考一下,或许能给钓友带来一点帮助。

一、如何解决小杂鱼

第一就是饵料的使用。建议使用黏度比较大,而且有一定硬度的面状饵料。不要太大,芝麻大小就足以了。

第二是如何解决小杂鱼抢食的问题。首先是可以使用大些的浮漂和铅皮坠,这样可以迅速沉入水底,不给小杂鱼抢食的机会。

还有一种挂颗粒饵或是粮食饵,底钓大鱼,只要钓钝点,就可以忽略小杂鱼闹钩的轻微信号。

二、掌握钓组的灵敏度

台钓钓组的灵敏度非常重要,如果有钓钩钝了或是浮漂鱼线不合适,都会造成灵敏度降低。型号的配合也非常重要,所以要是更换配件,一定要注意其他钓组的配合是否默契。

浮漂的灵敏度表现在大小、线条、稳定性以及尾部的粗细。大浮漂灵敏度略差,小浮漂灵敏度就非常高。

从浮漂的特性来看,稳定性略高的浮漂,灵敏度就会略差。稳定性好,那么在遭受到风浪和小杂鱼干扰的时候能够迅速恢复平衡。但是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鱼讯的反应会比较迟钝,钓客接受不到信号。但是如果稳定性不好,钓客就会对鱼讯造成误判,也会错失很多钓鱼的机会。

浮漂的稳定性是根据其重心以及浮心所影响的。重心包括许多方面,包括鱼钩、铅皮坠、鱼线以及钩饵的影响、浮心则是浮漂入水部分的体积中心。浮漂越轻,配重又比较大,那么浮漂的重心就会越低。浮漂入水部分的面积越大,就意味着浮心的位置越高。反之亦然,自重大,体积和负重又比较小,浮力泡的位置有比较底的浮漂,稳定性会稍微低一些,但是灵敏度会非常高。

但是要注意的是,灵敏度太高的浮漂,稍有风吹草动就会开始乱动,而且头重脚轻,不但会错失鱼讯,严重的都会造成无法钓鱼的损失。所以在选择浮漂的时候也要根据水情以及天气。水浅风小,用灵敏度高的浮漂。水深风大则是相反,用稳定性好的浮漂。

空心的塑料浮漂重量最轻,稳定性也不错,可以选择小型的塑料空心浮漂,灵敏度也很高。如果是选择普通的木质浮漂,就不能太小,大一些的稳定性会高一些。两种材料各具特点,肯定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

尾部比较细的浮漂灵敏度比较高,但是浮漂也不是越细越好。过于细小的漂尾在会使浮漂在水里的幅度过大。但是也不至于过大,一般钓客看漂差不多也就是2-4目就差不多了。太过于细的浮漂看漂难度会比较大。有些经验丰富的钓客总结出1-3目的漂尾就非常合适了,不但方便看漂,送漂也比较合适。但是具体的选择方式还要根据其他的客观的因素来选择。钓小鱼的浮漂选择细小的,钓大鱼则是漂尾比较粗大的。

钓组的灵敏度可以理解为钩饵被鱼吸食的难易程度。如果钩饵基本上处于悬浮的状态,鱼类比较容易吸食,那么灵敏度就高。相反,钩饵在水下,鱼类吸食不易,那就是灵敏度低。怎么样调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总的来说就是合理选择钓组的配件,钩饵悬浮力度大,露出的目数比较少。

什么是浮漂的灵敏度与稳定性?


浮标的功能是让钓鱼人了解与读懂鱼吃饵的过程,所以灵敏度与稳定性是浮漂的第一选择。浮标是钓鱼人的眼睛,那曼妙的身姿、灵动的身影是无数钓鱼人的最爱,所以今天小编要为大家介绍什么是浮标的灵敏度与稳定性,一起来看看。

一、灵敏性

最灵、很灵、较灵、灵、不灵不钝、钝、较钝、很钝这是台钓的八种最基本的调标状态,其中后七种最为常用。

很灵悬坠悬钩,即钓饵离开水底;

较灵悬坠,一钩刚刚直线触底,一钩离底;

灵悬坠,一钩斜线触底,一钩刚刚触底;

不灵不钝悬坠,双钩斜线触底。双钩斜线触底的角度不同,会产生多种不同的灵钝状态,不难理解的是,斜线与地面的夹角越小,灵敏度越趋钝;

钝8字环触底,如有分钩器则分钩器触底,双钩斜线躺底;

较钝铅坠刚刚触底,双钩斜线躺底;

很钝铅坠躺底,双钩躺底。

鱼用相同的吸力吸食钓饵时,浮标的升降幅度越大,说明浮标调得越灵,反之则调得越顿。标尾的钓目变化是鱼吸食钓饵时的视觉显示器,钓目变化越大,给我们的视觉感应就越清晰,抓口就越准。

而鱼用同样的吸力吸食钓饵,若标身相同,标尾不同,则浮标升降的目数就不同,其原因主要在于标尾粗细存在差异。调标时,标尾会露出水面一部分,鱼吸食钩饵会带动钓线牵动标尾上下起浮,因此不难理解,标尾越粗,水阻越大,鱼用同样的吸力吸食钩饵时,标尾的升降幅度就越小。

同理,若配铅重量、标尾粗细相同,那么鱼用同样的吸力吸食钓饵时,细标身的浮标升降幅度会大一些,粗标身的则相反;而同一种浮标,标尾露出水面越长,其灵敏度就越钝。因此钓者在选标时,标尾的粗细是判断其灵敏度的首要参考。

由此我们可知,最灵敏的浮标状态是当整个标身完全浸入水中,不裸露标尾,且钓组处于悬坠悬钩状态的时候。

在这种状态下,鱼吃饵所带动的浮标变化完全发生在水中,不存在标尾在水面以上的变化,也就是不会有水体外的浮标排开水体入水的情况出现,因此鱼用最小的吸力即可吸饵入口,浮标的反应也最迅捷。当然,这种最灵敏的调钓方式只适用于钓近岸较清澈的水体或冬季冰钓,如果近岸边水体浑浊或钓得较远显然不可行。

实际上,除了浮标的水阻外,钓线、8字环、铅坠形状、分钩器和钩条粗细大小也会对浮标的灵敏度产生一定影响,这类配件体积越粗大,水阻就越大,反之就越小,同理,标身截面的直径越大,水阻就越大。因此,钓者若想实现钓灵,就要选择枣核型细身细尾浮标。

二、稳定性

浮标的稳定性主要由标脚、标身决定,尤其以标身对浮标的稳定性影响最大,标身越粗越长,浮标的平衡性就越好,入水后比较抗风浪,钓者很容易抓到鱼就饵的信号,反之稳定性就越差,容易出现假信号。因此,在大水面有风天垂钓时,钓者宜用标身粗长的浮标。

总结

综上,浮标的灵敏度主要取决于标身的粗细、形状和标尾的粗细。当然,要想将浮标调整至最稳定且最灵敏的状态是相对困难的灵敏则浮标的水阻必须减小,抗风抗浪性就必然受损;而增加了稳定性,浮标的水阻必然增大,灵敏度就要打折。

因此,要想调得灵敏,就要牺牲一些浮标的稳定性,比如选择标身细长,标尾很细的浮标,这就是竞技钓手钓快鱼的首选浮标。

一般来说,如果钓者想要钓灵,那么钓线、铅坠、8字环、分钩器、钩子都应尽可能地精细,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水阻,达到较为理想的灵敏度,使鱼能够轻而易举地将钓饵吸入口中,让钓者抓口变得非常容易,这样上鱼率自然就提高了。

确定浮漂灵敏度的分界点 自由选择钓灵与钓钝


浮漂的调与钓都有灵与钝的区别,在调钓中钓灵一般是指双钩饵离底;钓钝一般是双钩饵到底。在竞技钓中钓灵一般是指双钩饵离底;介于不灵与不钝之间是指一钩饵躺底,另一钩饵触底;钓得最钝是指铅坠触底站立。

竞技钓与台钓的区别有两处比较明显,一处区别是竞技钓中灵与钝之间有明确的分界点,第二处区别是竞技钓钓钝的范围较大,钓钝最大限度地做到了让铅坠触底的状态,人们称之为钓底 坠跑线的方式。

一、确定灵钝之间的分界点

竞技钓不比休闲钓,竞技钓中滑口鱼较多,吃口杂乱无章,为了应对这一复杂的状况,我们一定要将读漂的调钓范围扩大。很明显,如果仅仅只是双钩饵离底与双钩饵到底,则其灵与钝之间的可调范围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们需要定好灵与钝之间的分界点,可将漂尖的首目看作是最低的目,也就是最灵的一目;将漂尾的最后一目看作是最高的目,也就是最钝的一目,然后决定调几目钓几目作为一个灵与钝之间的分界点。

比如调四目钓四目,这样调钓基本属于灵与钝之间的分界线,也就是折衷后的既不灵也不钝的状态。那么我们就可以在此基础上灵活变化,在灵与钝之间灵活选择。

假如我们将调四目钓四目变化成调四目钓三目,这就属于从灵钝之间的分界点出发,逐渐趋向于钓灵;然后继续可改为钓二目、钓一目,也就是继续越来越钓灵。

假如我们将调四目钓四目变化成钓四目半,这就这就属于从灵钝之间的分界点出发,逐渐趋向于钓钝,随着钓目逐渐增大,最终铅坠触底,也就是一直到越来越钓钝。

所以我们确定了灵与钝之间的分界点后,就可以熟练地掌握并运用了,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即调目大于钓目就属于钓灵,调目小于钓目就属于钓钝了。

二、把握灵或钝的不同层次

调2钓2时就要比调3钓3要灵些,而调3钓3就要比调4钓4灵些,依次类推至最高的目数。换句话说,浮漂的目数有多少,可供我们判断的分界点就有多少,从第一目算起越往上就越钝。

这么多的分界点可让我们调出许多的灵钝之间的类型,比如钓灵就有不同的类型,可调5钓4,也可调4钓3,也可调3钓2,其中最后的调3钓2就是最灵的钓法。

再比如钓钝也有不同的类型,可以调5钓6,也可调4钓5,也可调3钓4,其中最前面的调5钓6就是最钝的钓法。总结起来也是一句话,即不管是钓灵还是钓钝,高目要比低目钓得钝。

三、根据鱼情调整,归纳总结直至熟练运用

现在我们明白了灵与钝的调整规律,我们在进行竞技钓时,就能十分精准地知道自己的浮漂的灵钝状况,灵,究竟灵在哪个层次上;钝,究竟钝在哪个层次上。

同样是钓灵,但程度有细小的区别;同样是钓钝,但程度也有细微的差别。不要小看这微小的差别,当池中的鱼儿情况发生变化时,我们就能通过微调调目与钓目,找到最精准的调钓方式。根据变化的鱼情,有必要的时候还要及时更换别的浮漂。

做一个有心人,每次垂钓时,心中记下调钓的过程,灵与钝在哪一个层次上,回家后做好笔录,以便以后归纳总结。如果我们一直这样用心,时间一长,我们就会对灵钝的处理了然于胸,就能十分灵活地根据鱼情而调漂了。

四、注意事项

浮漂的目数有多少,就有多少个分界点,灵或者钝的层次就有多少个。但在实际操作时,由于浮漂的类型不同,钓者就要先熟悉浮漂,在使用中领悟其不同的层次,达到熟练的状态。

这种确定灵钝之间的分界点、自由选择钓灵、钝的范围的调钓法,是十分灵活的,它没有机械地告诉我们去调几钓几,而是一种规律,需要钓者根据自己的浮漂特性去灵活把握,鱼情变化时,钓者就可运用这种规律去微调或修正。

钓线的强度会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我们平时通常都是在淡水水域里面钓鱼,使用的钓线大多都是尼龙线,尼龙线又称作锦纶,是由含有酰胺基的单体物质经开环聚合后制作而成。如果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尼龙钓线的性质以及它的特点,那么就能更好地运用在垂钓当中。我们在选择钓线的时候,会比较留意它的强度,那么钓线的强度又是受哪些方面影响的呢?

一、内部结构的影响

1.分子量的影响

刚刚我们说过,尼龙线是经开环聚合后制得。这种聚合体的大分子成链状,聚合前的单体物质就成了链状大分子的链节。受加工工艺限制,聚合体大分子链的长度不可能相等,所以分子量也不相等,而是呈一定范围分布。在一定条件下,尼龙丝的强度会随大分子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到一定程度后,强度的增加就不明显了。所以,聚合体的分子量分布范围决定着钓线强度:分布范围越宽,钓线的平均强度越低,伸长率越高,而耐疲劳性越差、强力不匀率越大。所以,制作钓线时,材料分子量分布越窄越好。

2.氢键的影响

锦纶材料大分子之间的氢键较多,所以它是合成材料中强度较高的一种。锦纶本身又分为多种,不同的锦纶材料内在的氢键数目并不相等,强力差异也较大。制作钓线的材料多是大分子间氢键较多的品种。

3.超分子结构中非晶区结构分子的影响

按钓线内部超分子结构划分,可分成晶区结构和非晶区结构。晶区结构内部,由于有较强的氢键,所以结晶度和晶体大小对钓线强力的影响不大,钓线断裂主要是发生在钓线内部最薄弱的环节,即:无定型区(非晶区)分子的多少,直接影响钓线的强度。

4.取向度的影响

取向度是指钓线大分子与钓线轴线的平等程度,是反映钓线超分子结构的一个重要参数,是决定钓线物理机械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来说,取向度高,钓线的断裂强度就高,伸长率就低;反之,取向度低,丝的断裂强度就低,伸长率就高。这也是我们常将钓线分为高强低伸、低强低伸、低强高伸等类型的内在原因。当然,钓线当以高强低伸型为好。高强低伸的尼龙分子量分布窄,晶区分布均匀、大小一致且取向度高。

5.热和酸的影响

钓线内部大分子酰胺中的c-n键和大分子主链中的c-c键受热后均易断裂,使大分子聚合度下降,从而引起强度下降。另外,大分子两端的氨基和羧基对光、热、氧较敏感,特别是氨基,在氧化热裂解过程中数目下降,会引起线的强度下降。再有,大分子链上的酰胺基容易发生酸解,导致大分子链断裂、聚合度的下降,因此锦纶不耐酸,特别是无机酸。

二、与外力息息相关的因素

影响钓线强度的外界因素很多,如伸长过度、磨擦、挤压、缠绕、结节等,都会使内部结构发生变化,产生内伤,最终使钓线抗拉强度降低。

1.弹性和塑性变形

钓线在使用过程中,会因承受拉力而伸长。伸长部分能恢复的,叫弹性变形;不能恢复的伸长叫塑性变形。钓线的弹性变形随恢复的时间长短又分为急弹性和缓弹性变形两种。钓线受力后,伸长部分能迅速恢复,即为急弹性变形;要等上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就叫缓弹性变形。

2.回弹率

回弹率是衡量钓线的稳定性、耐折绕、耐疲劳恢复性能的重要指标。回弹率高的钓线,每受拉伸一次,其塑性变量小、伸长积累少,使用寿命就长。

综合以上两项指标,我们便可以理解:当钓线受到拉力拉伸,随着外力的增加或受力时间延长,当可继续伸长的量已不多,此时线已变细,虽仍有一定的抗拉强度,但受塑性变形的影响,抗拉力、耐折绕和抗卷曲能力已大大下降,加之回弹率不足,即使本次未断,那么在下次使用时也易断线,理应舍弃,更换新线。

三、钓线的老化

所谓钓线老化,是指高分子化合物性能逐渐变坏的过程。所有钓线都存在老化现象。尼龙钓线耐光性能较差,所以导致钓线老化的主要原因就是日光照射。根据资料显示,尼龙材料在日光照射200小时后,强度会下降36%。

当然,在避光、正常室温下,钓线也会存在一定程度的老化。笔者认为,钓线只要外观光洁度好(呈正常的透明或半透明状)、用手拉扯强力合格、触摸折绕有很好的柔顺感,就可认为尚未老化。一般来说,在避光、正常室温下,钓线存放5年以内是没有问题的。

四、来自厂家的线性参数

事实上,厂家对钓线的质量要求并不像多数钓鱼人那样,他们在综合考量钓线的几项指标中(柔软度、弹性、韧性、恢复性、切水性、耐磨性、耐久性),其中并没有强度这一项。不过,钓线生产厂家会用NT(xx)来表示线的强度。NT是英文直强的缩写。目前,钓线最大的直强拉力是NT80。高于NT80的线,其结节强度就不高,即钓线特别脆,仅相当于NT20线的结节拉力。

作为钓鱼人,在选择钓线时,强度这一特性固然重要,但在实际垂钓中,我们还应科学看待和选购,不可仅通过钓线强度而判断线的质量好坏。

线组灵敏度的非调漂因素分析


线组的灵敏度不是越高越好,根据鱼情进行变化,调整得最合适才算最好。然而,如果没能选择合适的钓具就妄谈调漂,必然是无根之水、无本之木。不少自学台钓 的钓友,包括笔者当年自学台钓时,都发生过钓具使用不当的现象。

无论怎样调漂,也难得把那猾鱼钓将上来;即使是现在,有时不能够正确选择钓具,也会发生搞 错方向,反复调灵调钝而不上鱼的情况。灵敏度必须建立在选择合适钓具这一基础上的,选择正确的鱼竿、浮漂、钓线、鱼钩和坠子,这是调好漂的前提。

垂钓时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可以影响到中鱼率的因素。用一句老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

鱼竿、鱼竿的摆放、钓线长短和提竿方式,都可能影响灵敏度。鱼竿和钓线,无论太长太短操作都不方便,再加上操作的不留神,提竿速度迟缓,再灵敏的线组都错过了机会。

主线的软硬。一般鱼情,主线硬点是无所谓的,如果气温很低,张口本来就小的鱼讯,就被抵销去了很多。用硬线、再灵敏也成了迟钝。因为再粗的软线也很硬,即使是用很软的粗线,灵敏度也会降低。

子线的粗细。粗子线结实,钓中鱼后不容易断,但是粗线质硬入口性差,也就是灵敏度差。细线的灵敏度是高,中鱼多是多,但是中鱼以后能否保得住,却又是另外 一说。同事黑冰教练谈在和我谈到他在贵州钓那种不开口的混养鲤鱼时的钓例。

那是一次比赛的后期,黑教练发现只有用0.2号标准子线(恕我直言,市场上 95%以上的钓线上标注的线号都会比实际的小一个号)、3号细条袖钩拉小饵时,还能见到清晰的中鱼信号。靠着扎实的遛鱼基本功,在一场难得碰一尾的比赛 中,黑冰硬是连干六七尾大鱼取得大胜。

鱼钩的大小和粗细。休闲钓,主要在乎的是注重钩子的大小。钩太大入口困难,钩太小容易从口腔脱钩,但是也容易张开。钩条的粗细也非常重要,细条钩轻、入口性好,灵敏度自然高,冬钓吃口轻的鱼灵敏度很高。

鱼钩的锋利度。这是灵敏度的又一重要因素。休闲钓用大鱼钩,一只钩常常能用很长时间,钩子变钝是常有的事。休闲钓时上鱼频率不高,脱钩后往往以为是提竿时 机不对,这是广大的休闲钓手需要注意的。竞技钓的细条钩重量轻、锋利度好,最大的缺点是硬度不够,非常容易倒尖。

钩条倒尖后失去锋利度,脱钩率会陡然 增加。这和底钓时灵敏度调整不当的脱钩完全是两码事儿。垂钓中如果发现连续跑鱼,用手摸摸钩尖就知道了。从笔者数年来接触的各种品牌鱼钩看来,真正的好钩 非常少见,不仅细条钩容易倒尖,很多粗条钩也会出现倒尖。

坠子、太空豆等。浮漂上下的信号,受阻力影响。各配件中,水滴形或橄榄形的太空豆,阻力是最小的;有心的钓友,还会将铅坠的上下削去一些成锥状,以减少水阻。

调整浮漂灵敏度与看鱼情选饵料的方法


垂钓活动中,钓组的结构相对固定,容易产生变化的两个点集中在饵料和浮漂上,更容易因为时间变化而调整。

饵料的雾化,不但是一种饵料状态选择,更是关于钓饵诱鱼效果的关键。而浮漂的调漂,则影响到了操作的方方面面,依照灵顿来影响钓组。这两者最大的特点就集中在改变,不停的改变以适应环境。

浮漂调漂

调漂,就是调整浮漂的灵敏度,低灵敏度的称为钓钝,高灵敏度称为钓浮。灵顿就是浮漂活动,对应水下鱼类吃口的动作的反应速度,钓组的平衡性越好,外界作用在浮漂时,反应越准确。

浮漂灵敏度的调整,往往以是否阻碍鱼类吃口为标准,举个例子,在双钩钓中上钩离底,而下钩触底时,鱼类咬钩后,浮漂会有一个下沉的过程,这时整个线组的浮力加大,钓饵就会朝外扯去,自然会阻碍进入鱼口。所以在双钩底钓,上钩离底下钩捶地这种情况时,浮漂就需要调钝一些,才不会干扰鱼口。

不过,灵顿和吃口阻碍之间是博弈的过程,应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并非任何一方就比另外一方更重要。

常态中,常见的鱼情状态主要有四种:垂钓生口鱼、乱口鱼、乱口滑鱼、轻口鱼时。在垂钓生口鱼时,鱼类吃口大,速度快,调高钓低,选择高灵敏度的浮漂反应;而在乱口鱼时,则需要钓钝一些,避免一些无关的漂相影响,毕竟乱口鱼,它们的活动影响力大,容易造成过多的虚假漂相,钓高一些,反应阈限稍高,就不容易被骗了;乱口滑鱼时处于中间值,不高不低,铅坠不变的情况下,浮漂调高目,增加浮力,降低虚假漂相的出现频率;最后,是轻口鱼的漂相选择,以钓灵为主,它们吃口轻,漂相弱,越灵越能看清漂,最好是搭配一个细线小钩的线组。

最后,浮漂的调漂绝对不仅仅是浮漂本身的问题,阻碍浮漂状态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饵料状态,钓饵的比重、状态都会干扰到浮漂的漂相。在垂钓调漂时,钓组的拉力一定要合理搭配,状态合理才能保持稳定的上鱼频率。

看鱼情选饵料

饵料雾化,就是为了提升诱鱼效果,随着鱼情、水情而动。并且,饵料雾化水平也会影响到调漂的效果,合理的雾化水平才能保证饵料诱鱼顺利,钓组上鱼顺利。

在这里首先介绍一些雾化和溶散两个概念,溶散是饵料自内到外的脱落,而雾化则是饵料呈松散状的散开,两者关系深厚,溶散好自然雾化好。

而雾化太快,味道仅局限于上层水域中,下层闻不到味道,自然无法诱鱼。而雾化太慢,到底了才开始雾化,有无法影响上层水域,都是对诱鱼效果的削弱。保持稳定的雾化才会如此重要,形成一个稳定的立体化钓窝,将全水层鱼类一网打尽。

尤其是在诱钓合一时,对饵料的溶散和雾化都有很高的要求,随着雾化的进程,饵料会越来越轻,浮漂状态也会发生改变。所以雾化速度又会受到饵料团大小和调漂目的的相关影响,饵料团越大,雾化越好,才能满足调漂的需要。

在面对鱼类密度较高时,配合调钝的要求和鱼情,将饵料雾化速度降下来,而在鱼类密度较低时,就需要提升雾化,加快诱鱼范围。

另外,想要做到诱钓合一,一定要因循当时的鱼情特点,选择比重适宜的饵料类型,做一个好窝子,调整好浮漂状态才行。

冬天钓鱼,怎样提高灵敏度和放大浮漂信号


大多数人冬季坐钓时都因为气候因素和环境因素很难准确把握到浮漂的动向,或者说就算有动向即鱼儿有口时也很难准确的接受到信号及时上鱼,因此错失了好多好的鱼情,今天我们就来给大家介绍些小技巧给大家,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第一种做法,将线组的搭配进行必要的调整。

所谓的鱼儿吃口轻,就是说它们在吸食钩饵的时候力度特别小。如果钓客一开始准备的钓组是鱼钩较大且鱼线偏粗的那种,就要及时更换了。不然的话,本来就没多大设施欲望的鱼类一旦一次吸食不成功,就很难再第二次去吸食了。

虽说不至于像言情小说里边写的一次擦肩而过就能错过一生,但是只怕此次出钓的收获会被其影响。所以说,一定要选用那些切水迅速但声音又特别沉寂的那种细鱼线,配合钩尖锋利的小型鱼钩来作钓。这样的话,才会达到一个较好的隐蔽性和不错的灵敏程度。

第二种做法,将鱼漂换成灵活性能高的那种。

正因为鱼儿吸食钩饵的力度偏弱,会导致漂相反应不明显,所以为了提高对漂相的识别准确率,钓客就需要将鱼漂更换为灵敏度很佳的那种。一定程度上,鱼漂充当着钓客眼睛的角色,所以其重要程度自然是很明显的了。

第三种做法,将鱼饵的状态、色泽、味道调整到鱼轻口鱼最为符合的模式。

钓饵状态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其入水以后雾化速度的快慢以及雾化效果的优劣,因此钓客一定要留意,不能用过大的力道去捏鱼饵。

正确的方法是用除了小拇指之外的四个手指去均匀施力揉搓鱼饵,接着充分利用鱼钩的特点将鱼饵稍微用点力道拉一下子,最后将鱼饵用钓客自己的大拇指慢慢揉搓一会儿就好了。

这里要注意,揉搓的力道要轻一些。经过上述处理后,不出意外的话鱼饵此刻的状态为呈一个三角形的样子,同时越靠近下方的鱼饵越松一些也越软一些,这很好的保证了鱼类吸食钩饵的容易性。

第四种做法,调漂的过程中要谨记一个度。

针对轻口鱼,虽说钓灵是百试不爽的,但如果一味追求最大限度的灵也不是什么良策。毕竟这做事都有个道理,那就是物极必反。如果将鱼漂调的灵到了很高的境界,那么虚假信号就离我们的眼睛不远了。那样的话,识别漂相同样会收到影响,更有甚者不必轻口的鱼儿们带来的影响小。

 第五种做法,整个过程中,尤其是将钩饵抛投到钓点以后,钓客万不能左顾右盼忙着欣赏风景而将鱼漂置之不顾,而是要充分集中自己的注意力,用心等待并观察鱼漂的变化。

因为本来天气不暖和之后,鱼儿吃口特别轻微的特点就造成了识漂相上的不少难度,如果钓客这时候再一心二用,自然会增加将轻口的鱼儿钓上来的难度。所以,集中精力是最要紧的事了,毕竟它直接关乎着一次出钓中最终的获鱼情况。

台钓子线长度对灵敏度的影响


钓鱼子线的长度对钓组灵敏度可产生极大的影响,我们据此可以很容易地比较垂钓时经常遇到的几种钓组的灵敏度情况。

图一(1)

是台钓钓组钓浮时的示意图,图中A、 B饵钩大小相同,两个钩的脑线长度不同。在这个钓组中两个饵钩的灵敏度是不同的:这是因为当鱼分别等距离下拉A、B饵钩时,漂尖下沉的距离相同;当鱼水平横拉A饵钩时,漂的下沉距离大,当鱼等距离水平横拉B饵钩时,漂的下沉距离小。

图一(2)

当鱼等距离上拉A饵钩时,漂先上浮一小段距离,进入小盲区。小盲区以O为球心,以短脑线长为半径。当鱼等距离上拉B饵钩时,漂先上浮一小段距离,后进入大盲区。大盲区以O为球心,以长脑线长为半径。综合看鱼的这三种吃饵动作,由于长脑线的盲区范围大,还是A饵钩的灵敏度高些。

图一(3)

是台钓钓组钓浮的另一个示意图,图中A、B饵钩大小不同,钩的脑线长度相同。在这个钓组中两个饵钩的灵敏度是不同的:这是因为当鱼分别下拉A、B饵钩时,漂尖下沉的距离相同;当鱼等距离水平横拉A、B饵钩时,漂的下沉距离相同。

图一(4)

当鱼上拉A饵钩时,漂先上浮一小段距离,后进入小饵盲区。小饵盲区以O1为球心,以脑线长为半径。当鱼等距离上拉B饵钩时,漂先上浮一大段距离,后进入大饵盲区。大饵盲区以O2为球心,以脑线长为半径。因为大饵盲区的中心位置高,饵钩的送漂距离大,综合看鱼的这三种吃饵动作,还是B饵钩的灵敏度高些。

如果有这样一个钓组钓浮,我们假设A、B饵钩大小相同,钩的脑线长度相同,调钓目数相同。他们的不同之处在于,水线的长度L不同。在这两个钓组中,他们的灵敏度是不同的:这是因为当鱼分别等距离下拉A、B饵钩时,漂尖下沉的距离相同;当鱼等距离上拉A、B饵钩时,漂尖的上浮反应也相同。当鱼等距离水平横拉A、B饵钩时,漂的下沉距离不同。

水线长度对钓组灵敏度的影响分析,与脑线长度对灵敏度的影响分析相似,这里不再细述。

图二 (1)

是台钓钓组钓底时的示意图,图中A、B饵钩大小相同,两个钩的脑线长度不同。在这个钓组中,两个饵钩的灵敏度是不同的:当鱼水平横拉A饵钩时,漂的下沉距离大,当鱼等距离水平横拉B饵钩时,漂尖不下沉或下沉距离小。当鱼上拉A饵钩时,漂先上浮一小段距离,后进入小盲区,小盲区范围以O2为球心,以短脑线为半径。当鱼等距离上拉B饵钩时,B饵钩在盲区范围之内,漂不上浮。B饵钩的盲区以铅坠的位置O1为球心,以长脑线为半径。综合看鱼的这三种吃饵动作,还是A饵钩的灵敏度高些。

图二 (2)

是台钓钓组钓底双脑线弯曲时的示意图,图中AB饵钩大小相同,两个钩的脑线长度不同。在这个钓组中,两个饵钩的灵敏度是不同的:当鱼等距离水平横拉A饵钩时,漂尖先不动,后能位移稍大距离,当鱼等距离水平横拉B饵钩时,漂尖先不动,后位移稍小距离;当鱼等距离上拉A饵钩时,进入小盲区范围小,当鱼等距离上拉B饵钩时,进入小盲区范围大。综合看鱼的这三种吃饵动作,还是A饵钩的灵敏度高些。

图二(3)(4)

是台钓钓组钓底脑线弯曲时的示意图,图中A、B饵钩大小相同,钩的脑线长度相同,铅坠离水底高度h不同。在这两个钓组中,它们的灵敏度是不同的:当鱼等距离水平横拉A饵钩时,漂尖先不动,后能位移稍大距离,当鱼等距离水平横拉B饵钩时,漂尖先不动,后能位移稍小距离;当鱼等距离上拉A饵钩时,进入盲区范围虽然大,但盲区的下端范围小,当鱼等距离上拉B饵钩时,进入盲区范围虽然小,但盲区的下端大。综合看鱼的这三种吃饵动作,还是A饵钩的灵敏度高些。

钓组的灵敏度是可以比较的,它和钓组的水线长度、脑线长度、饵钩运动盲区范围大小、盲区中心高度等条件密切相关。同是调4钓2,钓组可以钓浮,可以钓底,钓浮的调4钓2与钓底的调4钓2的灵敏度有区别。同是灵敏,灵敏的程度不同;同是迟钝,迟钝的程度也不同。仔细分析,所谓的灵敏极限、迟钝极限、不灵不钝的钓组是不可能存在的。

从浮漂、鱼线、鱼钩全面分析台钓钓组的灵敏度


钓鱼是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现在台钓法早已普及,因为台钓法有不可阻挡的优势,其灵敏度较高,读漂容易,操作十分稳定,且一般情况下钓效较好。台钓普及后,许多钓友逐渐掌握了台钓的调漂技法,调灵或调钝都能轻松自如地运用。今天这里我们就来说说对台钓灵敏度的认识。

一、钓钩、钓饵与鱼线都对灵敏度有影响

浮漂时不时地传出讯号,但总是提竿无鱼。当取下钩子,换上一只同样的新钩后,就立即能上鱼了。原因是旧钩已经磨损了,较钝了,换上的新钩使灵敏度得到提高。

如若换上一只同样的新钩,仍是提竿无鱼,可试试换一只号数小一点的钩,一般又会重新上鱼,原因是旧钩型号偏大。

对象鱼是小鱼,但是钩上挂的面饵却较大,扬竿一般无鱼。换上小一点的饵料后,明显就能提高钓效,因为小饵使灵敏度变高。钓线的粗细,也是一样的道理。

二、浮漂对灵敏度的影响

浮漂种类繁多,浮漂的个体有大有小,其线条与外观各不相同,稳定性能也不尽相同,再就是不同粗细的漂尾,都对灵敏度有直接的影响。浮漂的大小不同,灵敏度不同,一般较大的浮漂比小的浮漂灵敏度低。

浮漂的稳定性与漂尾的粗细对灵敏度的影响具体如下:

一是浮漂的稳定性对灵敏度的影响,如果浮漂的稳定性好,即使受到外力的干扰,也会在短暂的失衡后,快速地恢复到平衡状态。如果浮漂的稳定性能差,外力的作用下,浮漂的动作就显得特别地大,重新回到平衡状态也需要较长的时间,那么钓者在其恢复期间,就不能正常地读漂识鱼讯,容易错过咬钩的讯号。

我们使用浮漂时,要选稳定性能稍好的浮漂,但不要过于追求其稳定性,因为稳定性太好,鱼儿咬钩的讯号就会变得极其微弱。

二是漂尾的粗细对灵敏度的影响。如果漂尾较细,那么浮漂所受的浮力就较小,钩上挂饵之后,在浮漂上反应出来的目数要多一些,鱼儿就饵时,如果上送浮漂,浮漂上浮的目数也就多一点。

细尾漂的确要灵敏一些,但不要太细,因为浮漂的上浮与下顿没有必要显示出太大的动作,漂尾太细,隔得远的话,也看得不是太清楚,不利于盯漂。漂尾较细细,使下面的钩饵悬浮在水中,鱼儿就饵容易,有较高的灵敏度。漂尾粗,灵敏度就低一些。

除了钓钩、钓饵与鱼线对灵敏度有影响之外,钩饵在水中的状态也有影响,浮漂露出水面的目数越少,就越灵敏。

三、对灵与钝的认识

调漂对灵敏度也是直接影响的,调漂的目的就是为了让钓组对鱼吸食钩饵的动作反映出灵钝合适的状态。那么,想调出最灵敏的状态,可采用长脑线的悬坠钓法,就是让双钩悬浮。双钩悬浮时,钓饵的重量全部承托在浮漂上,只要钩线稍有外力施加,浮漂就会立即反应出来,因为钩饵与浮漂之间平衡的力很容易被打破。

钩饵躺底或触底时,其灵敏度就是较低的了,因为鱼儿在底部吸食钩饵的力度不会全部传递到鱼线上,所以浮漂反应就比较微弱,就属于较钝了。

判断钓组的灵敏度可观看漂尾露出的目数,一般露出的目数多就较钝,露出的目数少则较灵。因为露出的目数多,拉动浮漂下沉需要克服的浮力就大,因而较钝。再则钓者读漂时的感觉也会很形象,露出的目数多,浮漂下沉几目区别好像不大;而露出的目数少,钓者观漂时就感觉浮漂全部没入水下了,感觉就显得较灵。此时,钓者一定会提竿。

本人觉得,假如钩饵的拉力使浮漂下降一目,台钓时调二目半而钓半目是比较灵敏的;调四目而钓八目就是很钝的了。严冬与酷暑时节,鲫鱼口轻,有时钓饵被咬了而浮漂却好像没有反应,这是因为钓组较钝,我们可以下拉浮漂,钓一目半直至半目。而春季鱼儿比较活跃,有时鱼儿只是在钩饵旁经过,浮漂就会晃动不已,这是因为钓组较灵,我们可以上拉浮漂,钓三目直至六目。要钓得钝一些,还可使用附钩能力强的钓饵挂钩,比如蚯蚓等荤饵,在刮风的天气更要这么做。

以上钓鱼技巧就介绍到此,希望《浮漂的选择技巧:浮漂灵敏度由哪些因素影响?》的内容能满足您的需要,同时欢迎您阅读我们精心准备的专题:钓鱼技巧浮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