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上鱼技巧。

自古以来,钓鱼都离不开鱼钩鱼线,即便姜太公钓鱼也用了直钩。所以它的重要性想必每个人都很清楚,但随着钓鱼的人慢慢增多,发现100个新手中就有99个,在用钩方面都很随意,结果导致在作钓过程中,空竿率高的惊人,因为他们不懂以下这3个用钩技巧才是最正确的姿势。

1、根据线组搭配用钩

众所周知,钓鱼的精髓就在于灵活多变,不同的鱼情就应该采用不同的应对策略。就比如在选用鱼钩时,一定要根据子线的粗细来选择。由于此时鱼口比较轻,线组搭配为0.8+0.6时,鱼钩就可使用3到5号袖型,可若是发现鲫鱼的个体偏大,当线组加大时,鱼钩号数也要随之而增加。

2、有无倒刺鱼钩

经验丰富的老钓手都明白,无倒刺鱼钩的优势就在于卸鱼快,就算钩子挂到裤子衣服上,也能很快将它取下来,而且鱼在吃饵时也比较顺畅。

只不过事物都有两面性,由于没有倒刺,所以跑鱼的机率会比有倒刺的鱼钩大,并且钓者在使用能动的蚯蚓饵,无钩刺鱼钩很容易使饵料滑下来,所以实践表明,野钓更适合使用有倒刺的鱼钩。

3、绑钩注意细节

当然有鱼钩并不是可以直接钓鱼了,它还需要通过用子线进行捆绑,虽然过程看似很简单,可却有很多的细节需要注意。就比如绑钩缠绕圈数时,并不是缠绕的圈数越多越好,一般情况下,绕个四五圈就可以,因为绕多了,会很容易挂满残留物。还有还是绑钩后,一定要把多余的线头给剪掉。

精选阅读

怎么选择鱼钩?鱼钩选不对,鱼获自然少


在垂钓的过程中,鱼钩的型号也会影响鱼获,无论是垂钓鲫鱼还是鲤鱼,要适合的鱼钩才能垂钓,例如垂钓鲤鱼,较小的鲤鱼可以用四号钩,较大的鲤鱼可以用七号钩。选择鱼钩大小最爱好选择在,鱼嘴长度三分之一左右,既能勾住鱼嘴还能把防止脱钩跑鱼,所以选择鱼钩要跟距鱼的大小和习性选择。

不会选择鱼钩,只要根据大鱼用大钩,小鱼用小钩这个定理即可。还有,除了大小之外,鱼钩的形状也会和鱼获挂钩,同样型号大小的鱼钩,形状不一样也会影响上钩率。接下来为大家,鱼钩怎么选择和使用,以及什么样的鱼适合什么的鱼钩。

以野钓鲫鱼举例,一般大小的鲫鱼在二到五两左右,此时鱼钩大小虽然没有特别的要求,使用3号钩即可,但在钩型选择上就大有文章,除了选择袖钩外,还可以伊势尼鱼钩,因为伊势尼的穿透性好,刺鱼有很好的方向,上鱼率会更高。

先说说袖钩,广泛的被钓鱼人使用,甭管是野钓还是坑塘,来者不拒。究其特点,袖钩的钩柄长,钩门窄,钩条细,所以在钓鱼的时候当鱼咬钩的时候适口性很好,而且摘鱼也很方便,所以尤其适合鱼口轻的鱼情,比如说冬天钓鲫鱼,但是袖钩同样是有缺点的,很多新手操作不当的话就比较容易跑鱼。

再说说海夕这款鱼钩,但凡有些水准的钓鱼高手都比较青睐的一款钩型,其特点也十分明显,钩柄短,钩门款,钩条也细但是同比袖钩是要粗的,一般用海夕鱼钩钓鱼的最大优势就是钩型较圆,所以当鱼入口的话不容易脱钩跑鱼,尤其是在钓比较慢的鱼情的情况下,同样适用于野钓斤八的鲫鱼,一般用到3号钩就可以了。

这两种鱼钩,都是野钓和黑坑中常见的鱼钩,各位钓友要学会分辨和观察它的优缺点,重点在于不同钩型适合不同的鱼情要学会掌握,所以选择正确大小鱼钩外,还要选择适合大小的形状,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中鱼率。

应该怎么去判断被钓的鱼已经离底,有个好办法


对于大多数鱼种来说,我们一般的是采用的底钓法,尤其是钓鲫鱼这种常见的鱼类。到底正口,漂像简单,吃口轻晰,一提一个准,那感觉的确是妙不可言。可是在实际的垂钓过程中,真的能事事入我们所愿,鱼儿们不会出现我们计划之外的变化吗?答案是否定的。

鱼儿也是有感知的动物,它会随着环境的变化,比如水温、气压、未知的危险等因素而改变它们原来正常的生活和栖息方式,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鱼情变化了。重要的事说三遍,鱼情变化了,这个也是为什么在相同的地方钓鱼,有经验的钓手,能很快正确分析出鱼情,然后对钓法、饵料、线组做出正确的变化。而你虽然和他相距一个钓位,但无法获得好的鱼获的重要原因。

话不多说,我们就来讨论下鱼儿离底吃食的表现和轻口鱼的问题。钓着钓着发现鱼不吃饵了,这时有可能鱼已经离底了,实际判断鱼是否已经脱离水底,还有其它一些根源,我们今天就简单的讲讲怎么来判断被钓的鱼已经离底。

停口也就是钓底时,底层鱼突然间不吃饵,一方面可能受天气等影响,另一方面可能是鱼已经被钓完,受天气的影响多数情况下会出现离底上游的现象,特别是在夏季垂钓的钓友都知道,往往早上是钓底层鱼,可到了中午就不得不改变钓法,钓浮层鱼了。因为天气热,鱼已经上浮了。

其次要看行程中是否有鱼接口,这个问题一般是最有说服力的,如果离底了,那么肯定是一点点的往上移动,所以,当我们浮漂即将到位时,出现了漂亮的接口动作,而且扬竿中鱼的话,这基本上就能说明鱼儿已经脱离底层,这就需要我们调整钓法,来应对鱼情的变化。当然如果接口的鱼不对我们要钓的对象鱼,如小白条等杂鱼,这就需要我们多打几竿看看,三五竿后,发现接口的仍然是小白条,那么说明底层鱼没动,只是小杂鱼中下层闹钩而已。

搭配建议:黑坑盛宴基础料或本地饲料粉+大红饵+金版超诱+尺上(或大新或激活)水比1:0.8-0.9,如果想增加饵料香味,可用一窝或钢3代替超诱,如果想增加腥,可用6号鲫或冬钓鲫等。鲤鱼饵添加适量鲫鱼饵,状态、味型、入口性都会更好,根据其他料的多少决定拉丝添加量,少可不再添加。

最后,我感觉如果调钓都比较合理情况下,出现的漂像让我们迷糊不解时,可能已经脱离底层,如在钓底时发现漂的抖、颤、横向小幅位移等。因为这时鱼在钩饵的上方,鱼刮线或是在鱼线旁边流动都会使我们很灵敏的浮漂出现异常的现象。

常见的离底施钓,其实也并不是完全鱼儿离底了,我们在离底的情况下垂钓上了底层鱼类,正确的说是我们在不断的抛饵施钓过程中把底层的鱼儿诱至了离底, 或者鱼群不断增加开始抢食,对还未落底的雾化饵料吸引上来,施钓时不难发现,当鱼儿开始接饵时,鱼层感觉会越来越浅,甚至钓着钓着可以达到半水及水表。

但相对来讲,底层鱼类觅食的信号换做在离底的状态下,我们看到的浮漂信号会大大失真,尤其是在鱼群密度较低的情况下,空竿率也会大大增加,所以一些有 经验的钓者会很好的控制饵料的雾化状态与抽竿的时机,能把鱼留在水底尽量不要诱至离底。当然我们在密度较高的鱼塘及鱼口较生时,当然还是改变战略,尽量把 鱼诱至离底,这样可以更加快速的上鱼。

离底施钓是一个过程,不是像钓中层鱼那样直接找鱼层针对施钓,尤其是鲫鱼。鲫鱼品种很多,除了河内鲫外,大部分 品种的鲫鱼都是底层觅食,故此我们诱鱼要从底层开始,钓离底我们必须用拉饵,拉饵的状态好坏直接影响到渔获,既要有散落的雾化饵料又要有留钩的被吞钩饵, 这个必须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才能做到,设想要钓离底时,就低的鱼口必须放口,至少在初阶段钓底层时出现鱼口我们必须放一半以上,慢慢的我们便会看到一些接 口,这个信号就代表我们可以进行离底阶段。

此时适当的减去铅坠,把浮漂往下拉5cm左右,饵料既要比钓底时拉的大些,还要不断留意浮漂下沉时的动作,尽量 到位就把钩饵拉掉,慢慢的我们会看到更多的接口,此时我们再往下拉一浮漂距离,开始正常施钓,鱼群因为底层就不到饵料会抬头上浮接饵,每一个浮漂下沉的停 留、点钝、上顶、甚至黑漂均是上鱼的信号

冬天钓鱼选漂攻略,出口清晰且上鱼率高


进入冬天已经有了一段时间,最近看到不少的钓友在一些钓鱼人的社交媒体上问:“冬天钓鱼,要如何调漂”、“冬天钓鱼该用吃铅多少克的漂”诸如此类的问题。也有些粉丝会在以往的文章下面评论或者私聊这样的问题。今天就在这片内容里面统一说说蓑笠哥的观点。

其实从这些问题里面我们不难看出:部分钓鱼人不够自信!这可能也是不少效果和白开水一样的昂贵小药能卖得如此好的原因。关于调漂蓑笠哥几乎是耳提面命:用你最擅长的调漂方法就行!不管你如何调漂,水里面的鱼儿都是那样吃,只不过信号反应到漂上面表现不太一样。那么只要擅长某种调漂的方法,你看得懂它,你知道这种信号是什么口那不管灵顿都没有什么太大问题。

下面说说蓑笠哥自己的冬天选漂和调漂的经验,希望能给还在冬天坚持钓鱼的你一些思路。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各种奇形怪状的浮漂它们本质上没有太大区别。什么长身、枣核、橄榄形、短脚、长脚、粗尾、细尾等等这些在野钓上面区别真的不是太大!在前些年各种浮漂都买一点儿回来,然后看了不少关于浮漂区别的文章,觉得自己悟出了些什么。但是到头来发现,这些似是而非的感觉其实对钓鱼没有什么太大帮助。只不过翻身速度、抗风、观测度等这些不一样。不论什么漂只要你调好了顿口还是顿口,顶漂还是顶漂,并不会让顶漂变成跳起来自动刺鱼!

再贵的浮漂也不会让鱼的口来得好一些,哪怕你放大了信号它还是那样吃,不会用好漂就一口吞进去。哪怕是某位名师手笔的浮漂他对钓鱼实践也没有太大帮助,只不过可能有收藏价值和装X的价值。没有道理高科技生产线上面出的产品,会比手工制作来的差!没听说过纯手工的苹果手机是不是?当年的手工章丘铁锅炒作过后还不是一地鸡毛?

浮漂也是这样,听蓑笠哥的一句劝:再贵的浮漂该打龟的时候还是会让你打龟,不过要是被鱼拉走了肯定比十块钱包邮的更心疼!几块钱一套的鲫鱼浮漂,蓑笠哥用来钓过草鱼、鲤鱼、鲮鱼、白条、翘嘴、罗非、黑鱼、胡子鲶……,也打过龟也爆护过!可以说我换任何一种浮漂都可能是这种结果,和浮漂关系不大,和我出钓的天气、钓点、窝料、饵料这些关系很大。

也就是说,冬天选漂和其他季节一样就行了,你包里面有什么浮漂就用什么,不用去特意买什么“对付口轻”、“灵敏度高”、“冬天专用”的浮漂,那都是智商税。你不会调、你不会看、你把握不住时机,就算有这种传说中效果的浮漂也是没有用的,练好基本功最重要,看懂你调的漂特别重要。

不过话又说回来,冬天普遍风多,还有阴天也多,所以优先选择阴天尾可以让我们看的清楚一点,选择防风的细尾一点的也有一定的优势。不过就算是有风,冬天用到细尾的情况不太多,下面会详细讲到。

冬天调漂推荐调钝,前几天有专门讲到关于冬天如何调漂,以及为什么要选择调钝的原因。很多钓友留言表示不错,而且他们正是这么调的在冬天收获不错。感兴趣的可以看看前几天的文章,今天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但是前面我们又说到了,选择你最擅长的调漂方法,如果有钓友一直喜欢调灵那怎么办呢?

这种情况也不用调钝,解决起来也很简单,你还是可以调灵,如果你钓虫饵的话尤其如此。只不过你需要在冬天适当放口才行,因为冬天的鱼儿口轻,这并不是因为它谨慎。而是冬天太冷,它活跃度不高,嘴巴张不了太大,所以吃东西比较慢。其他季节一个顿口可能就是它吸进去了,在冬天它可能吃吃了一截,需要连续几个小顿口才吃进去。

所以冬天如果调灵的话你记住一个关键词:放口!也就是钓鱼人常说的调灵钓钝,完全可以等鱼儿多吃几口或者观测到明显的死口了之后再刺鱼。冬天鱼儿死口包含但不限于下面几种漂相:原地打转、顶起来两目后颤动、原地轻微持续颤动、慢慢黑漂、斜拉漂、大顶漂、走漂、斜走漂。

冬天钓鱼调漂推荐1:无钩调平水滑铅钓两目。这个调漂的方法可以说最适合野钓和冬天钓鱼,无钩调平水是调钝,但是滑铅的话有能让让浮漂出清晰的口,钓两目铅在水里面是斜躺方便死口后出顶漂或者斜入水。

当然了,如果是晴天钓草洞钓浮的话这个调漂方法就不太合适了,还是调灵钓灵的比较好。

冬天钓鱼调漂推荐1:调6钓3-4。这个调漂方法是钓浮的时候使用,钓友们在冬天钓鱼选择的浮漂五花八门,不同的天气钓的水层也不一样,上面推荐的调漂方法是钓底的时候使用,这个方法就是钓草洞的时候使用了。其实如果你是钓虫饵,调两目以上都是可以的,但是如果钓拉饵的话就需要调的高一点了,因为拉饵比虫饵要重一点。

引起钓鱼空竿率高的三个原因


垂钓这种事情,有些人甘之如饴的享受,有些人避之不及的拒绝。享受的人更在意垂钓的过程,拒绝的人更喜欢丰硕的成果。但是有一种情况大家都不喜欢放空竿。

大热的天儿忍着蚊虫叮咬,满怀期待地等半天,然而空杆的现实却糊了你一脸恶意。这种情况谁都喜欢不了。特别是新手,从前辈那儿和网上攒了一肚子经验,蓄势待发的准备大获成功,然而却只收货了大宇宙满满的恶意。

但是,空杆怪谁?当然是怪你咯。要记住,细节决定成败。尤其是钓鱼这种精细活儿,稍有不慎就是空竿。那么又要注意哪些事项呢?

没动静

忙活半天没动静这种事情是最让人郁闷的了。其实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很多。首先是你的位置选对了吗?

老手选好位置钓鱼什么的轻而易举。菜鸟选错位置能白忙活几个小时。所以说,选位置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老话说的好,树挪死,人挪活,实在钓不上鱼的话咱们换个位置也是极好哒。

当然选位置也不是随随便便选的。最好是先用空钩上下左右试探几次,如果有暗草的话就得注意了。千万不要把饵料撒在了草上,否则鱼儿们就会纷纷表示我们根本没有看见鱼饵。如果有暗草的话最好还是换个位置撒料打窝。

如果说位置选好了,窝也打好了,但是还是没动静,那么可能是你的饵料没选对。别死扛,赶紧换饵料。

不咬钩

钓鱼最重要的是什么?耐心!耐心!耐心!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新手的你千万不要盲目起杆,否则很容易就前功尽弃了。尤其是像鲫鱼这种特别喜欢跟小伙伴们成群结队的,一定要有耐心,等鱼都进窝了再说。

如果窝里有比较凶恶的鱼种或者是大鱼,那么也会增加你钓鱼的难度。要么就是放弃换窝,要么就是换杆换饵将它擒拿归案。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最好注意一下。那就是钓到鱼以后一定要擦手。

为什么呢?

因为鱼跟人不一样。鱼在受惊的时候,鱼的侧听器官会有一种受惊液的产生,其他的鱼儿如果闻到这种味道,那么肯定会逃之夭夭。和美味的鱼饵相比,肯定是逃命更重要啊。所以,如果钓鱼上来以后擦擦手,然后再换饵,上钩率据说会提高不少。

扬竿不中

扬杆不中的原因也有好几种。比如说时间没把握好,提前扬杆了。可怜的鱼连鱼饵都没吃到,你又怎么可能会钓得上来!所以说,耐心最重要!

如果你的鱼钩出现问题了,那么肯定也是扬杆不中的。老司机钓鱼之前都会检查一下装备,鱼钩都钝了,还不换还能留着过中秋吗?还有就是鱼钩比较小,钩门比较窄,这样也是钓不到鱼的。同理,换个大鱼钩就没事了?那么只能说你还是太天真。鱼钩太大也会钓不起来的。即使有鱼上钩,命中率也不会很高。鱼钩一定一定要合适!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当然,如果仅仅是鱼钩OK了,鱼饵不行,那么肯定也是然并卵。而且不但要鱼饵合适,穿饵的方式也要正确。鱼饵太多或者太硬,把钩门给堵了,那么你只能当作请鱼儿吃了顿大餐。因为阻塞了钩门,钩尖就刺不进鱼嘴,鱼儿吃完了美食肯定就撤了。

有口不连竿,提竿空竿多上鱼率差,怎么处理?


野钓的时候,总会因为种种原因,导致鱼口不好,具体什么原因,却是很不好确定,具体的表现,多为不连竿,鱼口时有时无,有漂讯时,空竿多,刺鱼成功率不高;这其中,固然有没有精准调钓的原因,但是更多,则是我们没有掌握灵活应对这四个字的精髓,而事实上,在正常的野钓过程中,连竿爆护不是常态,鱼口少、刺鱼成功率低,这才是常态;

但是多数钓友认为,既然这些情况才是常态,那干脆一动不如一静,耐心守钓,其实大可不必如此,我们可以通过调整饵料、调整钓组、调整浮漂灵敏度,从这三个方向,试着找准真实鱼层、鱼口,从而改善刺鱼成功率,而这些思路的具体操作,其实说白了,也并不复杂、繁琐,稍费点心思,就能快速见效。

【方向一】改善饵料的比重,比改变饵料雾化状态更有效

饵料的雾化,一向和饵料的味型,都被认为是饵料的两大重要因素,味型决定了诱鱼的速度,状态,决定鱼吃口的效率,而一旦我们认为饵料出了问题,要么判断为味型出了问题,要么认为饵料的雾化速度出了问题;饵料味型出了问题,要么会导致进窝鱼和目标鱼不符,常见的情况,是小鱼闹窝,亦或者吸引肉食鱼、错层鱼进窝,亦或者香型过于香浓,导致进窝鱼不敢进食;而状态不对,要么雾化太慢,根本无法将窝料的香型及时扩散出去,导致发窝极为迟缓,要么雾化太快,窝子中虚料太多,进窝鱼吃不饱、吃不到,还极易招惹小杂鱼进窝闹窝。

其实,比这两者更重要的,是饵料的比重,再具体一点,就是饵料进水后,到底会落在什么位置,是水底、还是离底;如果我们使用种饵、颗粒饵时,会发现并不需要这样的考虑,因为饵料比重很大,肯定是会落到水底的,但是这也就导致了种饵、颗粒饵打窝也好、充作钓饵也好,发窝慢,给口迟;而我们配置了合适的味型,控制了适当的雾化溶散速度后,饵料的比重,带来的结果就很意思了;

如果水域底泥厚,而饵料比重过大,那导致的结果,就是饵料深陷泥底,底鱼虽然会拱食,但是找到陷入泥底的饵料,就会多花费不少时间,相对应的,刺鱼的成功率自然就会低很多;而乱石底、水草地,都是会发生这类情况,我们能做的,就是尝试改善一下饵料的比重,让钓饵、窝料,上浮虚底,这样底鱼觅食的成功率大增,那么刺鱼的成功率自然就高了。

【方向二】调整钓组,主要是主子线搭配、钩号

在野钓时,我们经常会准备多付主线、子线,并相应的,准备至少2个以上配套的钩号,可能有钓友说,习惯了一套线号,一个钩号,事实上在实战的时候,鱼情、水情,基本上都是未知的,我们也不可能心想事成,计划目标鱼是什么,就准备相应的钓组,然后就一定能用得上;而实际的情况,进窝鱼太大,主线不合适、子线不合适、鱼钩不合适,进窝鱼太小,也是诸多不合适,我们不可能临场做线组,能做的,就是按照大中小,至少携带6~9付主线,按不同的钩号,至少准备6~12付子线,

逐步被这么多,其实我们除了切线比较严重,实际上能用到一半,都算是鱼情很不错了,因为在实战中,鱼钩过小,刺鱼不成功,导致吐钩率过高,但是也会有漂讯;而鱼钩钩号过大,进嘴的异物感比较强烈,更不容易刺鱼成功,所以我们再遇到有口不两岸,空竿率高、上鱼率差等情况,确定不是饵料的问题时,那么改变钩号、主子线搭配,中鱼成功率,马上就能显著提高。

【方向三】浮漂的调整

别看网上钓鱼的文章,一多半都是在讲调漂,在实战中,其实并不建议频繁调整浮漂,浮漂每次调整,实际上钩饵离底的实际情况,都会发生变化,更别提每次抛投竿,钩饵落到了差不多的位置,会导致水底的情况发生轻微的变化,这样导致的后果,其实说白了,就是钩饵在水底的具体位置,我们也不确定,而这种不确定,导致的进一步结果,就是底鱼在什么位置吃饵,子线到底是弯曲、紧绷,这些其实都是在发生变化的。

而我们说钓组的灵敏度,其实这本身是一个伪命题,但凡有鱼给口,不管是死口还是虚口,其实都说明鱼在吃饵时,拖动了铅坠,其实这就足够说明钓组的灵敏度是足够的,只是刺鱼成功率或高或低;那么这个时候,如果确定了饵料、钩号都没有问题;那么,其实能做的就只剩下调漂,而调整浮漂,其实就是让钩饵离底的位置,发生变化,通过这种距离变化,达到让进窝鱼能高效给口,这样刺鱼的成功率自然就提高了。

在钓鱼时,只要有鱼进窝,那么不漂讯是什么反应,只要出现没有连续的鱼口,上鱼率差、空竿率高,其实都是上文这三个方向,出现了问题,但是,这其实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因为野钓时,什么情况都是未知,不出现意外,发窝快、连竿爆护,这才是不常见的事,而出现了问题,我们挨个试一下;因为有鱼进窝,才会遇到这些情况,所以只需要做上文的调整,动作不要太大,都能很快改善。

秋季垂钓鱼情不好上鱼率少的原因


一般来说,钓友们在春季钓鱼的收获率比较高,而在整个秋季作钓过程中收获率偏低。并且有时候在秋季作钓过程中还会出现空军这种情况。

面对秋钓鱼少的这种情况钓友们又该如何去应对呢?要想轻松地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就要先弄明白上鱼率少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来。

一、食物数量的差别

在初春温度偏低、湖面才刚刚解冻,许多水生植物才开始生长,水中的昆虫、浮游动物也很少,相对鱼类来说正处于一个食物匮乏的时节。这时的鱼类会大范围地寻找食物,因此钓友们使用诱饵钓取鱼类的机会很多。

等到了秋天,岸边的水草生长十分茂盛,而且水中的浮游生物也比较多,尤其是到了傍晚许多飞虫落入水中。这些都为鱼类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因此鱼类就不会在冒着被抓的风险来咬钩。

二、生理需求的不同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鱼类在冬眠苏醒后需要大量摄食来满足自身生长的要求,尤其繁衍后代更需要大量高蛋白的食物来补充能量。而到了温度较低的秋季,鱼类大多是在夜间觅食况且又不是交配繁殖的季节,所以吞钩食饵的情况要比春天差。

三、温度变化的不同

在春季,温度一直处于上升的趋势。鱼类在适宜的温度下比较活跃,食欲也十分旺盛,而且自身代谢速率也在加快,所以它需要不断地补充能量。而到了秋季,温度逐渐降低,有时候在一场小雨过后温度就会突然下降,鱼类不是恒温动物,温度越低它的体温就会越低,鱼类就会自动地减少不必要的活动来节省能量准备冬眠,基本上也就不会在进食了。

四、作钓时间长短的差别

在春天几乎一整天都可以作钓,而到了秋季,很可能由于一阵凉风或者一场秋雨导致鱼类觅食不活跃,钓友们不得不早早收竿。另外,如果按气象上根据日平均气温来划分的话,秋季的白天要比春季短,那春季作钓自然要比秋季作钓鱼获高了。

当我们在大致了解了秋季上鱼率较少的具体原因之后,我们就来说说具体的对策。

一、增加铒料的色、香、味

秋季鱼类的食物很多,因此大多数鱼类的口味都比较刁。所以我们要在铒料的色香味上做文章。钓友们在秋季最好选择红色的铒料。因为颜色比较醒目,容易吸引鱼类的注意力。钓饵的香气要比平时更浓一些,最好选择腥香味的铒料,可以在铒料中添加一些香精,只要钓友们投其所好,对上鱼率有一定有帮助。

二、根据目的鱼来准备

钓友们要根据作钓目的鱼的不同,有针对性地选择铒料。初秋的时候以鳙、魅为主,钓友们在垂钓这类鱼时可以准备一些臭豆腐或者酸菜汁添加到铒料里边。仲秋的时候作钓以各种淡水鱼为主,钓友们可用腥味较重的蚯蚓来作钓。晚秋的时候要以耐低温的鱼为主,比如鲫鱼和鲤鱼。钓友们可以选用谷物类的铒料,红虫也是不错的选择。钓友们不论选择什么种类铒料,都要加重铒料的重量,以延长诱鱼的时间。

三、防止水中鱼类扰窝

在天然钓场中,一般情况下较小的鱼类非常多,这些鱼类都是春天才开始生长,到了秋天才开始活跃起来的。要想防止小杂鱼的干扰,钓友们就要选择雾化程度低,硬度高的铒料。

四、选鱼多的钓点作钓

钓友们都知道秋天的气温比较低,大多数鱼类的觅食欲望并不高,所以我们要找鱼类密度较大的地方来作钓,鱼越多咬饵的可能性就越大,鱼获量也就会越高,比如说近岸处或者水草旁都可。

diy钓组解决流水垂钓挂底的好办法


我经常去山区野钓,在流水情况下垂钓多次遇到鱼钩挂底的问题,深受其扰。用尼龙线吧,野钓经常遇到大物,导致鱼切线逃走,很遗憾!用大力马子线吧,又太结实,挂底到石头或杂物,常常导致拔河、切大线、甚至突然拽出线组,鱼漂抽到杆子上折断。为了应对这些情况后来自己想了一个小办法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有同样挂底情况可以参考!

备注:

下面我是以栓单钩为例说明的,当然大家也完全可以用双钩,然后再同时栓一个子线挂太空豆和铅坠。另外在垂钓前,确定好单饵的重量比较重要以便于浮漂能让鱼饵离底。

1.材料准备大力马线太空豆鱼钩.

2.一端栓好太空豆两个中间便于放置铅皮

3.太空豆顶端注意栓一个大结避免太空豆滑出

4.子线另一端栓鱼钩

5.给子线打好结注意鱼钩和太空豆保留较大间距便于调整鱼钩离底高度

6.加上铅坠效果

7.铅坠可自由滑动确定鱼钩离底高度便于垂钓中随时调整

空竿率高时,尝试做3大改变,瞬间开启狂拔模式


老司机们都知道,钓鱼空竿虽然很正常,可如果空竿频率过高,就该考虑是不是杂鱼所为,或者想想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差错。根据以往的作钓经验来看,其实要想从空竿到竿竿中鱼,这期间万万不可心急,而且必须做出以下这3大改变,才有可能开启狂拔模式。

一、合理选择鱼钩大小

俗话说得好:钓大鱼用大钩,钓小鱼用小钩,尽管用错钩,只要上面有饵料,同样也能钓鱼。可要想提高上鱼率,降低空竿率,并且不跑鱼的话,最好还是注意些用钩技巧。因为如果只是钓钓小鱼,鱼钩用的过大,上的饵团也就大一些,这时鱼儿只要对钩饵猛力一吸,却因为钓钩过大而未能成功吸入口中,所以空竿率较高也与鱼钩大小有关系。

二、灵活调整饵料状态

另外空竿率高也与饵料有很大的联系,比如在春冬两季钓鲫鱼,由于水温低,鱼的活性不是很强,所以鱼吃饵的力度并不大,吃口也很轻,这时如果饵料上的过大,并且比重较大的话,饵料没有一定入口性可言,即便有吃口,也很难将鱼钓上来。

另外在杂鱼较多的水域中,饵料的雾化不能过大,饵料状态不能过轻,否则也会经常造成空竿。

三、浮漂调钓不能过灵

然要想在野钓中降低空竿率,提高上鱼率!还有一个关键点值得注意,那就是在浮漂调钓中,绝不能钓的太灵太钝,所谓物极必反,因为如果钓太灵,两子线处于垂直或者离底的状态,这时鱼只要轻碰鱼线就会有漂相传递,误导钓友扬竿刺鱼,以此造成空竿。

另外野钓中的鱼比较谨慎,所以一般情况下,都要以钓钝为主,当然也不能钓的太钝,否则会失去很多扬竿刺鱼的机会。

虽然以上讲述了:关于野钓空竿率较高的一些原因,以及相应的破解方法,可钓无定律,不同的鱼情就有不同的应对策略,如果你对此有不同的观点,还请多多指教。

做到抛竿不惊鱼,还愁不上鱼


大多数鱼类的视力并不好,它们甚至都分辨不出水中鱼饵的颜色与状态,除非是铒料的颜色非常鲜艳。鱼类在水中主要是通过听觉和触觉来感知世界的。

鱼类和陆地生物并不相同,它们没有外部耳廓,但是这也不能代表鱼类就没有听觉感官。实际上鱼类不仅有听觉感官而且听力的灵敏程度远远超过人类。

鱼类拥有内耳并且鱼类的内耳位于头两边的鱼囊中,而鱼囊就在鱼类眼睛的正后方,只有当我们打开头骨时才能看到。它不仅仅可以感受到声波振动频率的高低找出声源地,而且还可以调解身体的平衡度,感受到水中压力的细微变化。

除了上述讲到的听力敏感之外,鱼类的触觉也是极其敏感的,这是由于鱼类身体左右两旁细线存在的原因,它被人们称之为侧线管,属于鱼类的神经系统。它能够感受到水流动的快慢、水层的轻微震荡并且具备准确判断出前方障碍物的功能。

鱼类的侧线管中充满了液体,鱼类的感觉神经浸泡在其中,当水中有任何波动时,鱼类都会通过感觉神经来传递信息给大脑。

当我们在了解了鱼类产生警戒性的原因之后,我们就来进一步研究到底该如何来降低鱼类的警戒性。

这可以从听觉与触觉两方面来说。

一、就听力而言

鱼类的听力十分敏感,这对于垂钓者来说即使一种考验又是一种机会。钓友们要知道鱼类在听到声音后往往会有两种表现:一种是鱼类四散而逃,钓友们在窝点等了很长时间也未曾发现鱼类的踪影。

另一种结果是鱼类顺着声音找到了声源地,并且会在声源地逗留。出现这两种不同结果的原因是因为声音在水中扩散的频率不同。为什么鱼类在听到声音后会向声源地游动呢?

这是因为第二种声音的振动频率与不慎落入水中飞虫挣扎产生的频率相似。有些新手们一看见鱼类就直接将鱼坠猛投入水中,这时鱼类定会由于鱼坠入水时声音振动频率太高而被吓走。有经验的钓友们都知道,在作钓投饵时要轻拿轻放,以避免钓组落入水中的声音太大惊动鱼类。

在这里小编建议钓友们利用由远及近法来抛投,当我们将铒料抛向钓点时要比实际距离远一些,之后在将入水后的钓组缓慢拉到钓点,这样相比较之前声音要小很多。如果钓友们在投抛时用力过度,可以在钩子落水前向上轻提一下,这样可以减小鱼钩撞击水面发出的声音。

二,就触觉来说

钓友们在作钓时要尽量选择长竿作钓,虽然长竿配用的大坠入水时声音较大,但是窝点距离岸边较远受人为干扰也就少很多,鱼类本身也会觉得湖泊中心要比近岸安全性高。长竿在落入水中时,由于不是跟方便投抛,因此钓鱼者所使用的力气会小一些,水的震荡程度也会轻一些,在钓组入水时,鱼类感觉不会太明显。另外,钓友们在户外作钓时要尽量钓深水,因为由于作钓具有一定的深度,当钓友们在投抛时对水面产生的撞击到深水区已经减弱了很多,当然对鱼类的刺激也会小很多,它们的警惕性会大大降低。

总之,小编觉得要想让鱼类的警戒性下降,就先要找到问题的关键点。钓友们可以从鱼类的触觉、听觉甚至是味觉多方面来考虑。但如果要是单单从投抛这方面来说的话,钓友们就要学会正确地使用侧面斜抛抛法。

五个技巧教你避免跑鱼,提高中鱼率


天冷了,出钓容易空军,但是空军往往不是最恐怖的。中了鱼却又被鱼跑了,然后导致的空军,这才是真正的透心凉啊!今天说几个防治跑鱼的方法,不让你败兴而归。

当鱼被提出水面时基本上挣扎的力度已经非常小了,正常情况下只要抄网准备好,动作不出错,按理说跑鱼的概率已经很低了,但是如果有以下几种情况时,基本上跑鱼是必然的:

第一种,使用无倒刺鱼钩时提竿太狠导致竿稍多次弹起来,我们在中鱼的瞬间一般都会再三对新手强调两件事,第一件事是抓口看到符合中鱼漂相后不要着急提鱼,而是要通过迅速抖动鱼竿幅度不能太大,从而保证刺鱼成功,第二件事则是溜鱼时不要和水里的对对着来,尽量我们来主导溜鱼的方向,同时提鱼的时候千万不要抖动幅度太大,现在比较流行无倒刺钩,那么在提鱼出水面的瞬间,多次抖动导致竿稍回弹,是很容易让钓线在竿稍回弹的瞬间松弛下来导致跑鱼,这个基本上是新手经常犯的一个小错误。

第二种,用硬竿猛提鱼,自打黑坑钓法流行之后,二八调都是软竿了,一九调6H以下基本上也大多认为偏软,所以厂家基本上也不怎么推广三七调的杆子,有是肯定有,但是肯定都不多,所以不少刚接触钓鱼或者已经有不少出钓经验想尝试硬竿作钓的钓友就经常会出现这种问题,因为竿子硬,所以竿身几乎不怎么打弯,所以中鱼刺鱼瞬间提鱼一气呵成,但是因为竿子太硬,完全不卸力,导致鱼唇被拉烂,所以野外水域中的很多滑口鱼大多都是这么来的。

第三种,钩号不匹配或者钩尖磨损的很厉害,钩太大或者太小都容易导致中鱼时刺鱼的位置太靠前,也就是说非常接近鱼唇外边的位置,如果是软竿可能在中鱼的瞬间有竿身的弹性保证刺鱼的效果,但是硬竿基本上没有这个可能,因为鱼唇最外一圈相对较厚,刺鱼的效果一般,所以一旦提鱼出水面的时候,鱼自身的重量加上杆子抖动向下的弹力瞬间脱钩是很正常的事情,而钩尖磨损的太厉害,则属于根本就没刺上鱼,跑鱼自然也是很正常不过的事情。

第四种,过硬或者不雾化的饵料包住钩尖了,当饵料的状态太硬,而且雾化不好,把整个钩尖全部包裹住,会导致中鱼后刺鱼很少的一点点,在提鱼出水的瞬间会拉伤鱼唇内部,鱼越大越会脱钩;玉米粒和麦子作钓时,也经常会遇见这种问题,玉米扎的太厚,钩尖露不出来,导致鱼在吸食时很少的一点点钩尖刺中鱼,跑鱼的概率非常高。

第五种,漂太过灵敏,中鱼刺鱼的深度一般,基本上没有完全刺中鱼漂相就给出抓口成功的信号,此时提鱼自然跑鱼的概率非常大。

那么说了这五种情况,其实都属于我们细节没有做好,如果在水下跑鱼,那情况相对复杂,我们得一一排除,但是如果经常鱼被提出水面还跑鱼,那就比对这五种情况,根据原因一一处理就能避免。

3个细节能让上鱼率提高50%,新手们请来学


钓鱼是很讲究效率的一项活动,听起来像废话,但却是实打实的道理,一天钓3条鱼和一天钓30条鱼是无法相提并论的。这个钓鱼效率呢,也是很多很多钓鱼新手所头疼的一个问题,和人家高手相比,都羞于站人家旁边钓,人家上5条了自己1条也没见呢,如何快速提高上鱼率呢?本期咱来说道说道。

一、从饵料上下手

天较热的时候,香甜饵是比较好用的,而到了冷天,腥味饵是比较好用的。如果在钓鱼时鱼饵的味型坚持主味不变,对于饵料的要求则就在于状态上了。鱼饵的状态一般就是指饵料的软硬度、雾化度,如过于干散、过于雾化,附钩性就差,就会让鱼钩在水下短时间内就无鱼饵了。如过于软粘、欠缺雾化,则会让鱼饵在水下成为一个大疙瘩,诱鱼性又会降低。怎么办呢?根据水情和我们的经验找到这之间的一个平衡,不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二、做好线组搭配

首先,线组的搭配要根据目标鱼而来,大鱼用粗线小鱼用细线。其次,要遵循“宁细不粗”的原则,尽可能用细线,因为不管是主线还是子线,细的总比粗的更灵一些,另外细线也不会出现挡口的情况,面对老滑鱼时也更有优势。但也不是线越细越好,起码不能总是切线吧,这个也是要根据咱们的熟练程度来定。

三、抛竿时要注意的

不少钓鱼新手嘴上在说嫌自己钓的少,但手上却做着把鱼都赶跑的事,什么事呢?抛竿动静太大。由于抛竿技术不过关,让钩饵在水面发出很大声响,有的人抛窝饵时也会发出极大声响,这样就会让鱼窝长期不进鱼,也留不住鱼,因此在抛竿和撒饵时一定注意,让动静越小越好。

没有这用饵技能都不叫冬钓,上鱼快不空竿


钓鱼用饵,始终是一个聊不完的话题,在不同季节,不同鱼情况下,所用饵料的味型与状态也不尽相同。就比如冬钓鲫鱼时,有人说腥饵好,可有的人却认为香饵更有效,那到底哪种说法比较正确呢?在冬季,又该如何正确用饵呢?感兴趣的钓友,不妨看看以下这套用饵技能吧!

根据气温变化,灵活搭配腥饵与香饵:

众所周知,香与腥,是每次搭配饵料必须添加的味型饵,但在冬钓鲫鱼期间,它们又该如何选择呢?我们都知道,腥饵里一般都含有大量的动物蛋白以及贝类的提取物,据我了解,这类饵主要用在低温季节和钓小体形的鱼类使用。

但南北气温有差异,气温不同,用到的饵料也不一样,故此有着南香北腥之说,当然冬天不管在哪里作钓鲫鱼,气温高时,小杂鱼活性较强,腥饵就要少用,而气温越低,所用腥饵比例也就越多,毕竟冬钓鲫鱼,饵料主张的还是浓,不是腥。

根据鱼情变化,随时调整饵料状态:

另外一款好的饵料,不仅味型要对路,同时它的状态也不容忽视!一般情况下,冬季气温偏低,鲫鱼的吃饵欲望又不是很强烈,即便有口也会很轻,所以大多数情况下,都会使用又轻又软的拉饵。

不过野钓中的鱼情时时刻刻都在变化,如果作钓当天气温高,小杂鱼闹钩严重,此时就要将饵料多揉打几下,并且减少雾化,改拉饵为搓饵,因为搓饵比重大,到达水底速度快,能够很好的避开杂鱼层。

野生水域作钓,优先考虑用活饵:

当然冬钓鲫鱼,除了可以用商品饵,同时还可考虑用虫饵,比如面包虫,红虫,蚯蚓等活饵。因为自然水域中的鱼,一般都喜欢吃天然的饵料,特别是那种很少有人垂钓过的地方,有时鱼钩刚入水就有口,使用效果特别明显。第二个原因是,虫饵挂钩后,在水底的蠕动动作能够很好的吸引鱼儿进行觅食。

以上钓鱼技巧就介绍到此,希望《鱼钩选不好鱼获少?教你3个好办法,上鱼率高不空竿》的内容能满足您的需要,同时欢迎您阅读我们精心准备的专题:钓鱼上鱼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