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的方法与技巧。

鱼儿们都是生活在水里面的,觅食也都是在水里面来寻找食物,所以我们在垂钓的时候采用水生的饵料,效果一定是非常棒的。

田螺是一种还算不错的饵料,但是以田螺为食物的鱼儿并不是很多,它的出名主要是因为体积较大的青鱼是以田螺为主食的。

田螺作为钓饵主要是应用于南方地区,这是因为在北方青鱼不是很多,又因为气候的原因,青鱼的生长周期比较短,很难出现体积巨大的青鱼,所以在北方关于青鱼的钓法并不算是很多。

但是在南方是很流行的,我们要钓青鱼首先就要用田螺打窝子,窝料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第一种是将田螺砸碎,再加上是田螺双倍多的老玉米,一起抛投进窝子里面,等到第二天就可以开始垂钓啦,后面的窝料也要不断的补上去,只要是窝子不断,那么我们就可以一直的垂钓下去,我们之所以要把田螺砸碎,是为了防止活的田螺在水里面四下逃窜。

第二种是使用田螺加水再加上小麦,也是每天都需要续窝。关于田螺的挂钩方法也有两种,一种是挂田螺肉,上鱼效果很好,中鱼率也要高一点,但是这样的做法很容易招惹小杂鱼,导致小鱼闹窝。

还有一种就是挂完整的田螺,用工具将田螺壳的边上面修剪一下,只是将鱼钩钩在田螺肉上。其实鲤鱼也还是较为喜欢田螺的,只是不同的水域会有不一样程度的喜爱。

河虾也是一个比较受鱼儿欢迎的饵料,在河虾生长较多的水域,不管是杂食性鱼类还是肉食性鱼儿,都是以河虾为主食的,使用那些小河虾来垂钓的效果是非常好的。适合使用河虾垂钓的鱼儿有很多种,其中包括鲶鱼、鲫鱼还有草鱼,其实草鱼是比较食素的,但是有的时候使用河虾来钓草鱼的效果也是很不错的,出乎人的意料。

我们大多数的钓友肯定是十分地讨厌小鱼的,因为它们闹窝,并且游动地很快、抢夺食物又快又积极,但是小鱼也是有它的妙用的,主要体现在使用小鱼当做钓饵来钓那些食肉性的鱼类,鲶鱼、鳜鱼还有黄颡是主要的垂钓目标。

我们遇见小鱼多的地方大部分都是在户外进行野钓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用小鱼来钓上面的目标鱼,可以说是非常爽的一件事情,收获绝对丰富。

泥鳅也是我们使用较为普遍的一种钓饵,主要用来钓鲶鱼,一般都是用串钩来挂活泥鳅。但是河蚌还有蚂蟥做钓饵就是比较稀奇的了,它们主要是针对生活在底层的肉食性鱼类的,而且蚂蟥还有专门的人工饲养来供我们使用,河蚌则是比较普遍的了,大家在河里面都可以找到。

还有一种是我们比较常见的饵料,那就是红虫,它的效果是非常不错的,而且适用的鱼类也比较多,价格也实惠,很是实用。

相关推荐

商品鱼饵与天然鱼饵搭配使用效果不错


饵料的结合是一门大学问,也是多数钓友要慢慢经历的,在没有商品饵之前,大多数钓友都是红薯,玉米,面粉这些家常食物。

鲤鱼爱吃什么,鲫鱼爱吃什么,其实能够选择的饵料范围并不算多。但是随着钓鱼的专业化,商品化的到来,各种商品饵的出现,以及丰富的添加剂,给钓鱼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饵料的味道和丰富性,也得到了大大的提升,过去单一的饵料种类一去不复返。

基础常识详解

饵料的配备是钓鱼过程中的一步,往往是需要和线组,天气等相搭配,在这之后,与季节相搭配是最关键的一点。季节的不同,饵料的松散,雾化等都有不同的标准,尤其是以口味的变化最为明显。

春季的时候饵料最适合腥味,是因为蛋白质较多,鱼类喜欢。而随着气温的升高,食物的丰富,鱼类逐渐抛弃了腥味食物,人们也需要根据鱼类的口味变化,逐渐转变饵料的性质。

除了这些大的方面,具体到每一个钓鱼人,不同的习惯也会有不同的结果。比如一些朋友粗枝大叶的,在揉搓饵料团时没有耐心,往往是捏两下就行了,下水后效果并不好。而有些朋友过于细致,总是追求最好的效果,捏来捏去,反而饵料团越来越劲道,就是不好咬。

饵料的制作,水的比重是很重要的,除此之外,拉丝粉等添加物的比例同样会干扰到饵料的性质。实践中出真知,如何调配一种合适的饵料,光是学习肯定不够,多多练习才是最重要的。

除此之外,小环境的干扰,远比大环境的作用来的更重要。钓位是坑洼,或者河水水道,周围有没有农田,农田里种的什么作物,都是重要的干扰因素。比如周围种的有玉米,那么选择玉米粒肯定是最好的,鱼类的警戒心降到最低,咬钩的时候才不会迟缓。

但是搭配饵料的时候,往往没有这么简单,商品饵有着自己的特性,口味,天然饵也有与之相对或者相反的特性。我们调配自己适用的饵料时,最关键的一点是在于饵料的搭配上,商品饵和自然饵并不是不相容的,而是取长补短,慢慢的调试。

通常情况下,商品饵本身也会有基础的主料,这儿往往也是一些常见作物,然后搭配一些添加物做出来。但是野钓当中,鱼类更喜欢自然味道浓的饵料,所以不得不二次添加一些鱼类喜欢的素食天然饵料。

具体介绍鱼类的饵料原则

首先是最常见的鲫鱼和鲤鱼,这两种春季出现的最早,也是整个春季,乃至贯穿全年的主打钓鱼目标。因为分布的范围广,钓的人多,所以关于它们的钓鱼技法已经非常的完备了。同为中下层水域的鱼类,饵料的味道也大体相似,都是以腥味为主,略有区别的是,鲤鱼的口味可能更重一点,开口也会更大一点,所以鲤鱼饵料颗粒大,腥味重。

草鱼是藻类为主的觅食原则,腥香型不是它的爱好,香甜两个原则相对一致。另外就是小药的使用,钓草鱼时是最常见使用小药的场合了。

鲢鳙是一种口味最重的鱼类,它的饵料调配也比较烦人,喜欢酸味和臭味的饵料,每次钓鱼时发酵过的饵料味道很重。不过夏天是制作鲢鳙喜欢的饵料的好时候,天气热,太阳足,很容易就可以进行发酵。如果因为味道不好闻,不想个人调配,可以直接去购买制作好的商品饵,不加入天然饵料效果也不错。

水生特效饵:小鱼、河虾、田螺、河蚌等


鱼,生活在水中。在自然状态下,陆上的食物很难出现在鱼的世界里,所以,它们的主要食物来源也一定在水中。

从钓饵的角度讲,田螺的排名应该比较靠前。事实上,以田螺为食的鱼种并不多,但是因为体型巨大的青鱼以田螺为主食,所以才会名声大噪。备受推崇。

关于田螺的使用,南方人其实更有发言权,而在北方,尤其是东北地区,目前还处在空白期,原因是,青鱼在北方本不多见,加上气候因素致其生长期短,所以“妖怪级”的青鱼更是少之又少,多数情况是,什么鱼咬钩就钩什么,所以北方很少有专门针对青鱼的钩法。这虽说是客观原因造成的,但是体型较大的青鱼毕竟还是存在的,并且在个别水库还有着一定的密度,所以,对于田螺的使用方法还是有必要科普一下的。

南方钓友用田螺钓青鱼,首先要打窝,窝料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几十斤砸碎的田螺加约双倍的老玉米,总重百十来斤,投进窝子,一天后即可垂钓,然后每天再续几十斤窝料,只要窝料不断,这个窝子就可以一直钓下去。之所以要把田螺砸碎,是因为活田螺入水后会从窝内逃向四面八方,为了使窝子更集中持久,一定要把田螺砸碎;另一种窝料也是以田螺为主---田螺加水泡小麦,同样是大手笔的重窝,第一次投料就约百斤或更多,然后每天续窝,打了窝子自然就可以钓了,但是,有经验的钓友通常还有个观察的过程。我的一位用前打竿专钓大物的扬州钓友曾和我说:“如果窝内很安静,基本上没戏,勉强下竿也只是消磨时间罢了,你想一下,几十斤甚至上百斤重的大家伙进了窝子,水面上能一点迹象都没有吗?有大的鱼星出现,这是大鱼进窝的标志之一,另外,大的漩涡也是一种标志,不但证明有鱼进窝,还能据此推测出鱼的重量,如果能多次看到大青鱼的身影,那么恭喜你,你很可能要连竿了”

田螺作钓饵时,有两种挂钩方法,一种是去壳,钩上挂纯粹的田螺肉,上鱼较快,中鱼率也高,不过,这种挂法闹小鱼,而且上钩的鱼通常是几斤重的幼年青鱼,那些打重窝的老油子对这种“幼儿园级别”的“小朋友”很不屑,他们钓大青鱼,挂钩的田螺都是完整的,钩子挂在田螺肉上,受到刺激的田螺会把整个身体紧紧的缩进壳内,这时,坚硬的螺壳无疑会成为刺鱼的障碍,钓者需用小刀或钳子把螺壳的裙边修剪掉一部分,有大鱼咬钩时也不是在第一时间提竿,而是延迟几秒,然后暴力刺鱼,那种场面是极为震撼的;在调钓上,一律使用迟钝钓法,钓几十重的大家伙追求灵敏度没啥实际意义。

田螺是青鱼的主要食物,但青鱼并不是田螺的唯一天敌,作为软体动物,田螺在水下生态金字塔中处在比较靠下的位置,很多鱼种都能随意欺负它,鲤鱼就是其中之一。不同水域的鲤鱼对田螺的喜爱程度也不同,一个基本的规律是,如果鲤鱼喜爱田螺,那么该水域一定盛产田螺,但盛产田螺的水域中的鲤鱼未必都喜欢田螺,原因很简单,这片水域内一定还有其他更易捕获、更美味的食物,比如河虾。鲤鱼毕竟不具备青鱼那么发达的臼齿,弄碎田螺坚硬的外壳显然是件麻烦的事,相比之下,吃河虾就省事多了,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在田螺较多的水域,钓者一定要试用后再做结论,或许会有意外收获。

河虾

河虾是笔者常用的钓饵,我的鱼护包里始终装着一个小虾笼子,到水边捞虾是我的主要“副业”,能挂钩的小河虾可作钓饵,大个儿的带回家是难得的河鲜。小河虾用得多了,其妙处我也就深有体会了。开始的时候,我以为用河虾主钓的鱼除了鲶鱼、黄颡,就是大一些的鲫鱼了,可一用起来才发现,在盛产河虾的水域,所有杂食性和肉食性的鱼类都以河虾为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草鱼,我一直以为草鱼的食谱是比较素的,所以当我用小虾钓获第一条草鱼时我认为是蒙的,就像玉米粒也能偶然钓获鲶鱼一样,纯属个例。但在随后的日子里,我在那座水库居然用河虾接连好几条草鱼,甚至还有难得一见的鲤鱼,要知道,那座水库里的其他鱼种已经少之又少了,收费10元都没人去玩,只剩少许野生鲫鱼,还远远躲在水库的深处,所以钓获草鱼、鲤鱼肯定不是偶然现象。后来,我和一个擅长野钓的江苏钓友聊天时谈及此事,不仅得到了他的肯定,他还讲了他曾在长江支流的一个闸口下用河虾作饵“暴连”70多条0.5-0.75千克的江鳊,这就更加坚定了我的用饵思路——水库食物链底端哪种小生物多,就用哪种钓饵。就像静养池中的鱼,每天都投喂饲料,时间长了形成惯口,原塘饲料就当仁不让地成了打开鱼嘴的金钥匙。同理,在盛产河虾的水域,河虾就有可能是那里的“原塘颗粒”。

无论是一座水库或者一条河流,它们都是一个小的生态链,尤其是水库,封闭起来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生态环境,一旦里面的某个条件发生改变,平衡就会被打破,这种变化在中小型水库中表现得最明显。比如水库中的河虾原本并不多见,但某年,该水库中的鱼类明显减少,河虾家族因为少了天敌的威胁,很可能会“虾”丁兴旺;另外,雨水充盈导致岸边的植被大量被淹,这为河虾的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甚至有可能造成河虾的爆炸式增长,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哪怕以前河虾在该水域并没有令人满意的表现,它也会变成万能饵,而且持续的时间至少一年,直到这座水库出现新的情况导致河虾数量再次下降为止。

小鱼

垂钓时,小鱼这个东西叫人讨厌,它们闹钩无度,游动迅速,抢食积极,无孔不入,能把好人逼疯,把疯人逼成崩溃。不过,这种小讨厌鬼同样可以加以利用,使之成为上佳的鱼饵。用鱼肉作饵,目标鱼无非是鲶鱼、黄颡、鳜鱼之类的偏肉食性的鱼类,这点人尽皆知,就不细说了,咱说点出人意料的。

前几年,某垂钓类杂志的一位湖南作者曾和我说起他们当地钓大鲤鱼的绝招:用小白鲦作鱼饵——或是用2寸多长的整条活鱼,或是把白鲦切成段挂钩,总之,白鲦最有效,因为那座水库白鲦泛滥。

笔者附近鲜有这样的水库,试了几次效果不明显,不过也有收获。

野钓嘛,最常遇见的事情就是闹小鱼,个别水库中小鱼的数量甚至可以用铺天盖地来形容,我就遇到过这样一座山间水库,里面小鱼无数,好在还有一定密度的黄颡鱼,用小鱼作饵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于是,我便去夜钓黄颡,意外的收获也随之而来。

鱼饵自然是不用愁了,于是天黑后,我就远远近近打了几把海竿,又取出一支手竿,靠钓鲫打发时间,之后就开始了漫长的等待。黄颡也算给面子,个把小时就来那么一两条,可手竿钓鲫鱼就显得太寂寞了。半夜时分,困意来袭,我想,只要能看见鱼口,人就能提起精神,不打瞌睡,于是干脆在钓鲫鱼的手竿上挂小鱼段,欲手竿的黄颡,不想饵一入水,马上就有了动作,不是黄颡经典的黑标,而是送标,提竿就中,轻飘飘的手感让我误以为是小黄颡,结果出水一看居然是鲫鱼,再抛竿还咬,还是鲫鱼,刹那间出现了连口,清一色1-2两的小鲫鱼。我双手不闲着,脑袋也不停地疑问:鲫鱼吃鱼肉,匪夷所思,为啥呢?

第二天早上煮完方便面,刷完小锅,我舀了一缸水库水准备涮一下,低头居然看到大茶缸里密密麻麻全是小鱼苗,我先是下了一跳,接着茅塞顿开——这座水库小鱼超级多,它们的后代也多得数不胜数,饥饿的小嘴到处掠食,于是,天然的食物就无法满足鲫鱼的需要,鲫鱼们不得不改吃河虾,不过,当小小的鱼苗数量多到鲫鱼随便打个哈欠就能吃个半饱时,小鱼苗就完全可以替代为数不多的河虾成为鲫鱼的主要食物了。试想,鲫鱼从小到大都以小鱼苗为食,对小鱼肉能不敏感吗?所以说,水库中食物链底端哪种小生物多,这种小生物就很可能成为这片水域内的鱼类的主要食物,钓友就该将其作为钓饵。不过,笔者经过几年的使用发现,小鱼肉仅在春天鲫鱼嗜荤腥期间有效,这期间,它在各种自然水域均有不俗表现,在个别水域的效果甚至能完胜蚯蚓,可到了夏天就不好用了。

泥鳅

众所周知,泥鳅也是不错的饵料,主要用于钓鲶鱼。不过,用泥鳅打窝,再用串钩挂活泥鳅拉钓翘嘴的钓法就鲜为人知了。使用这种钓法最拿手的当属辽宁抚顺地区的钓友,他们将活饵钓鱼发挥到了很高的水平——数十斤活泥鳅被一点点不间断地投进窝子,引来凶猛的翘嘴疯狂掠食,这时,串钩上的活泥鳅显然不会引起它们的警惕,于是,连竿的情况就发生了。

田螺和小虾、小鱼相对来说比较常用,可是蚂蝗和河蚌就是冷门了,这两样东西很少有人用,虽说剑走偏锋,但却贵在一个“奇”上,只有使用与众不同的鱼饵才有可能有与众不同的收获。很显然,用蚂蝗和河蚌肉作钓饵主要针对的是底栖的偏食肉性的鱼类,我曾看到辽宁开原钓友用蚂蝗钓大鲶鱼,收获之丰令人眼红心跳。于是,我便关心起蚂蝗作钓饵的事情了。后来得知,原来不仅是辽宁人用蚂蝗,南方很多地区也有蚂蝗钓鲶鱼的先例。以前,人们都自己去稻田或小水沟捉蚂蝗,现在有人工饲养的了,买起来更方便。

湖北钓友钓大青鱼除了用田螺作钓饵外,还用河蚌肉,事实证明,它同样很高效,针对性很强。不过,用河蚌肉钓鲶鱼的事例就很少见了,姑且算是我个人的小专利吧。大约20多年前,我曾钓获一条大鲶鱼,出于对它日常食物的好奇,我剖开了它的胃,发现拳头大小鼓鼓囊囊的胃里塞满了一块块手指肚大小的淡黄色肉块,这一发现令我兴奋不已——它竟然是河蚌肉。从此之后,河蚌就成了我的鱼饵之一。河蚌很好捉,到水边挽起裤脚,在浅水处踩一会就能捉到足够用的河蚌,至于效果,虽然没有太突出的表现,但总体感觉还是不错的。

红虫,同样生活在水里,使用的人、会用的人很少。在此不再细说。我要说的是一种“败家”的方法——把鲜红虫或者用作观赏鱼饲料的冷冻红虫用榨汁机榨成汁后开饵,用在普遍不让使用红虫的冬钓馆,效果出奇地好,当然,你的榨汁机肯定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