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现在的气温有所下降,可总的来说还是比较适合垂钓大物的,因为在冷空气来临前,无论是草鱼还是鲤鱼,它们都会疯狂进食。所以有时只要鱼情好,一人一竿都忙不过来,当然千叮咛万嘱咐,以下这套法“专攻”大草鱼的钓法千万不要忘,因为它在秋季非常受欢迎,而且据说试过的人不一般哦!

1、钓位挑选应遵从两大原则

众所周知,要想在大水面钓到个体偏大的草鱼,钓位选择以及饵料搭配都不能被忽视。虽然找钓位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可根据以往的作钓经验来看,仲秋要想钓好草鱼,只要遵从两个原则就可以。

首先第一,要找到食物偏多的地方,由于草鱼天生有食草的习惯,所以水草旁边可以说是最佳的钓位选择,第二就是找到氧气充足的地方,结合以上两点,由此可判断出,一些进水口处,桦尖位置以及下风口都是不错的钓点选择。

2、窝饵搭配尽量精挑细选

其实钓草鱼的窝料非常容易搭配,由于它天生有食草的习惯,所以钓者不妨在周围割一些杂草芦苇,然后用一根粗绳进行捆绑,另一端绑上石块或砖头即可投放到钓点处打窝。当然在秋季,无论是鲤鱼还是草鱼都比较喜欢发酵味型的饵料,所以发酵玉米加上少许鸡饲料进行打窝,无疑是最佳选择,至于钓饵方面,既可选择草鱼商品饵,也可直接挂钩玉米粒作钓。

3、浮钓与底钓的调漂方法

由于草鱼属于全泳层鱼类,它活动水层会由气温的变化而变化,就比如气压比较稳定,气温不是很高的情况下,就可无钩调漂水,然后挂上两颗玉米饵或商品饵进行底钓即可!可若是作钓当天气温高,早晚温差较大,在钓底鱼口不是很好的情况下,也可直接更换一支浮力大于铅坠重力的浮漂进行浮钓。

延伸阅读

《钓鱼入门》 新手如何学调漂?


一:粗调找底

找好钓位后,根据对象鱼先开饵,利用发饵的时间进行调标。先在下钩挂大点的铅皮找底(水底可能有浆层,挂下钩找底有利于后面的精确找底),让视标露1目,并在以钓点为圆心,半径15厘米的圈内,前后左右多试几次充分掌握钓点的水底情况。

二:粗调调目

粗调找到底后,将浮标下移15厘米(一定要超过预定调目的长度),修剪铅皮直到调目为4。

三:精调找底

这一步非常重要!切记这时先不要上移浮标,而是先在下钩搓上单饵抛出,看看这个饵球是否能让浮标刚好没入水中(最好是平水)。我称此饵为基饵(一定要用手食,其它的代用品不可取,会对调钓有很大的影响),并记住这时饵团的大小。找好基饵后再将浮标上移15厘米,下钩挂基饵进行找底。我让浮标露出4目(即等于调目)。

找好后,再于上钩挂基饵抛出,看看此时浮标露几目假设此时标露2目。这时我们可以知道上下两钩的间距在浮标的示目上大约是差2目,而这2目就是我们判断上钩是否离底的依据。若此时我开始垂钓(所上钓饵一定要小于等于基饵重量),还必须进行一定的微调。

原因是:如果水底的浆层厚的话,钓目肯定要发生变化。若浮标稳定后,钓目大于4目(底有浆层),则需要我们下移浮标将钓目调整为4目。

则下钩肯定是触底、上钩悬浮,我们可以通过调整上钩钓饵的大小来控制上钩离底的程度。若钓目小于4目(底部浆层薄),只要钓目在2~4目之间,上钩饵一定是离底、下钩饵是触底状态。而钓目小于2目的情况,几乎是不可能产生的(我们用上钩挂基饵人为使其到底,浮标才显示2目)!钓友们应该注意到了:我上面所说的是以始终有一饵触底为出发点的。

因为我坚信钓鱼一定要先从底钓起这一原则,再根据鱼情,上下改变钓目来适应鱼口的变化。

四:精调找口

如果鱼口不确定,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调整来进行应变。首先要说明的是手食是固定不变!若你改变了手食,就要从新校标精找底和找钩差。

1.如有口无鱼,我个人认为是钓的灵了,上饵方式和大小不变,我们只需通过上移浮标来找鱼的实口就行了,找到实口后,再在上钩挂上基饵抛竿看看与刚才上鱼时的钓目有何区别,若钓目变小了,就说明上钩是悬浮的,并记住这个目数,它在接下来的钓鱼过程中,上钩是浮是触,你就有了一个很好的依据。若钓目不变,则说明双钩均是触底状态。

2.若没有鱼讯或鱼摄食强烈,我们可以下移浮标钓灵找口!这时就要求你所上的两个钓饵的总重一定要小于基饵重量。假设用下钩挂上基饵将目数定在3目(或更低),那我们在施钓时,钓目小于3目(下钩挂基饵所定目数)且大于1目(上下钩差为2目的示标精调找底中已对钩差有说明),则下钩触底、上钩悬浮。小于1目则一触一卧。若钓目大于3目(下钩挂基饵所定目数),则双钩悬浮。

3.截口频繁鱼明显上浮。用此标此调目打浮,尽可根据需要将钓点定在所需水层。既然已经明确要打浮,就不必挂基饵找底了,只要所上饵团不将浮标全部拉入水中,你尽可随意发挥,最好将手食加些鬼5成为拉饵。当然,此时双饵是悬浮的!

简单的流程是:粗找底离底定调目定基饵下钩挂基饵找调目上钩挂基饵找钩差(调目减此时的示目,手食、标不变,此差基本是个常数)用钓饵微调找鱼口。

简单易操作的野钓找底方法,正向找底和向找底法


野钓难,一难找钓点,二难难聚鱼,三难难找底,如果钓点好找,鱼好聚,底好找,说实话,野钓的难度就真的不怎么高了,所以大多数钓友野钓,基本上就被这三大难给折腾得死去活来,钓点还好说,哪里钓友多,那说明钓点肯定还不错,至于聚鱼,舍得扔粮,哪有聚不来的鱼,但是唯独找底,这个事就很纠结了。

野钓之所以有一个野字,并不仅仅是野外的意思,更多的无序、杂乱、未知的意思,因为无人打理,所以野外水域,水草杂生,水底是什么情况,根本就没有办法了解,如果鱼的密度相当,那还好说,怎么不是个钓,关键是鱼密度很稀,如前几天新闻报道,长江流域已经进入无鱼的等级了,母亲河都是如此,那么其他水系是个什么情况,那就更别提了,所以找底,这种最有效提高中鱼率的手段,就显得很是重要了。

但是很多钓友在实操起来,其实是很郁闷的,因为野外水域最大的特点,除了水底高低不平,腐泥淤泥多、水草多,乱七八糟杂物多,找底的时候容易挂底都不说了,光一个水底高低起伏,就想很多钓友戏言,精找底找完了,太阳也快下山了,所以传统的四步找底,亦或者重铅不带钩找底,属于说起来简单,操作起来就麻烦了,那么有没有更简单一些的操作呢?当然有,野钓老鸟们,比较常用的找底方法有两种,分别是正向找底法和方向找底法。

一、正向找底法

第一步,测单饵重,我们随便做一个调目之后,测一下单钩带饵压漂目数,比如我们调一个钓目是6目,单饵压2目,双饵压4目,验证没问题之后,直接带双饵下抛,然后一直推漂,露出水面以上的漂目,应该都是2目,然后我们一直推漂,一直到钓目露出大于2目,取个整数,钓目露出3目,那么这个时候,下钩必然躺底,至于上钩状态,那就看双钩钩饵和上饵之后,两个饵团的间距了。

这种找底法,因为始终是用底钩来找底,其原理就是当底钩带饵触底,钩饵到钓目平水部分,是相对紧绷,饵是由子线轻托的,但是当下钩带饵躺底时,钩饵时由水底托着的,子线相对没有受力,所以浮漂的余量较大,只要超过调目部分,那么下钩必然是躺底的,这种找底方法,几乎没有误差,相对于钩饵落点的位置,几乎就是精准的实底,操作起来很是简单。

二、反向找底法

正向找底是用钩饵往上找水深,确定实底,反向找底法则是截然相反,从上往下找底,首先做的是不带钩做调目,同样用调目6目来举例,不带钩调6目,挂上子线后,假设双钩压2目,那么水面之上就是4目,然后向上推漂,一直到水面之上的钓目大于4目,取个整数,也就是5目,那么这个时候,下钩一定是到底。

然后我们验证一下,先是下钩带饵,那么钓目应该还是5目,然后双钩带饵,钓目应该还是5目,原理和正向找底法是一致的,当下钩躺底时,不管带饵还是不带饵,钩饵的重量都由水底承担,子线是不受力的,所以钓目不会发生变化,如果双钩带饵,钓目还是5目,则说明双钩是一钩躺底、一钩触底,如果钓目变成4目半不到5目,则说明一钩当地,一钩离底,这样操作,不仅找底精准,对钩饵在水底的状态还一目了然。

以上这两种调钓方法,在实操的时候,各千秋,正向找底法,主要以钓灵为主,反向找底法,主要以钓钝为主,因为都是带饵找底,所以挂底、挂草的几率很低,而且操作起来,并不复杂,可以说对新手非常友好,只要能明白调钓的原理,调钓转换非常轻松,最主要是精确度高,对增加中鱼率来说,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新手学钓鱼开饵注意事项分享


很多商品饵在外包装袋上都标注了饵水比为1︰1,那么我们在开饵时是否一定要遵循这个比例呢?不尽然!假设你要调配一份拉得很小的拉饵,如果按照1︰1的比例可能达不到要求,这时若是减少加水量(如1︰0.9),开出的饵感觉是硬些,但拉出的饵却很小,而且不影响钓效。反过来讲,你想拉大些,又没有拉丝粉了,完全可以多加点水(如1︰1.1)来达到要求。

在气温、水温均低的情况下,开饵要提前30~60分钟,且加水量需略多点。假设在常温下的饵水比是1︰0.9,在冬天时就可按1︰1开饵。在高温季节开饵,一定要现用现开。尤其是高脂肪的饵料,由于它会破坏拉丝成份,所以开拉饵时一定要格外注意。

很多钓友开饵都用量杯,但如果身边没有量杯怎么办?不要紧,可先按饵料多少大概加水。但要注意,饵料充分吸水后不要将其团起来或是打死。如果是水加少了,以手沾水淋其表面,然后将饵划拉开。这时不能急于将饵揉成团,要待饵料充分吸水后才能打饵或团饵。如果是水加多了,先将饵料划拉开,在其表面均匀地撒上干粉,然后搅拌,待干粉充分吸水后即可正常使用。

很多钓友在开拉饵时认为:多加拉丝粉,拉出的饵团就大。其实这样开出的饵料不是残留物多,就是拉不出饵来。也就是说,拉丝成份过多,反倒影响拉饵的质量。拉饵时如果出现一饵大、一饵小的情况,可先将饵团握两把。如果情况没有改善,必须要看看绑钩的子线是不是在钩柄的内侧(子线在钩柄外侧肯定会影响拉饵)。如果没问题,则说明拉饵中的拉丝粉放少了。

以上钓鱼技巧就介绍到此,希望《草鱼这个钓法最近火了,简单易上手,新手一学就会》的内容能满足您的需要,同时欢迎您阅读我们精心准备的专题:新手钓鱼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