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钓鱼要打窝吗。

钓鱼要不要打窝,一些人说不打窝是因为受竞技钓的影响,在竞技比赛受规则限制,只能这么用。反之如果休闲钓周边有人打重窝,你将输得很惨。竞技之所以不准打窝就是考虑到窝料聚鱼的杀伤力有可能使旁人无鱼可钓。休闲钓鱼密度有限,用饵料做窝、抽窝,因量少引鱼速度慢,同时饵料里的酒米等粗颗粒毕竟有限,聚引力度不够,因此休闲台钓前打窝是必须的。

要想钓好鱼,必先聚来鱼,要想聚来鱼,必需先诱鱼,这个诱鱼过程就是聚鱼的过程,也就是常说的打窝。打窝在整个的垂钓过程中窝子料的使用时是至关重要的,打什么窝子,打多少,打在什么地方,是很多钓友关心的大问题。

一、探鱼情

有部分钓鱼人,垂钓心情急迫,到达钓位后马上打窝,想趁着准备钓具的时间进行诱鱼,此种争分夺秒的心情可以理解,这样的打窝方式适合在熟悉的钓点打窝。在陌生水域,水底情况不明、鱼情不清楚的地方,此种做法很有可能是错误的。​

实际范例:首先到达钓场选好钓位,支好钓具,建议先用红虫或者拉饵抽钓几竿,如果已经有鱼上钩但是鱼体偏小,吃口偏少的话,可以打一些酒米+颗粒豆。大概一把酒米二把颗粒豆就可以了。颗粒豆应选用那种小颗粒,以避免颗粒入水声音大惊鱼的问题。​

​如果到达钓点垂钓5~10竿拉饵跟红虫都没口的话,首先考虑换个钓点,如果几个钓点效果都差不多,鱼很少的话,可以采用一些猪骨头跟鸡肠子的极端方法,这样会招来很多小虾的,小虾来了鱼自然来了。

二、看风向

饵窝所以能够聚鱼,是因为诱饵在水中散发某种鱼类所喜欢的气味。静水里,在无风浪的条件下,这种气味的传播并无一定方向,是缓缓地向四周扩散;而在有风浪的情况下,这种传播却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即向着顺风方向迅速传播。如果下风处鱼多,集鱼就多,鱼群会循味顶浪而上,聚到窝点;反之,下风处无鱼或鱼少,窝料就不能直到较好的聚鱼作用。(注:如果你坐的位置风吹脸,那么这个地方就是下风处;如果风吹后脑勺,这个地方就是上风处)一般来说,下风一侧为宽阔水域的侧风一岸打窝效果较好。

三、看鱼种

出去钓鱼都会有个主钓鱼种,或者此处水域什么鱼最多。比如,钓鲤鲫的,用酒泡小米、颗粒饲料、碎豆饼打窝,这些东西颗粒小,入水后即沉入稀泥之中,水中只留有香味,这两种鱼有拱泥觅食的习惯,它们会在窝内寻找食物,达到久留的目的。钓草鱼鲂鱼则用草打窝(在草鱼吃草的地方),追着鱼儿打草把窝,打成底窝、半浮窝或将草就浮于水面,钩子就跟着草把走。如果是养鱼池还用颗粒、发酵的微酸碎豆饼、麸皮等。钓鲢鳙主要用发酵酸饵。钓鲶鱼嘎鱼等肉食鱼类,把小鱼用石头砸碎,多砸些,拌水库边的稀泥打窝子可以多打些。主要是鱼血的腥味能把鱼引来。面饵很少能钓到,除非你用了很多虾粉。这些只是大概而言。打窝时一定要根据现场的具体情况,做到投其所好,才能引鱼进窝。

四、看时间

准备在某大面积水域连续几天,长时间垂钓大鱼,就要打大窝,用窝子饼或大粒状的粮食作物,打好窝再做其他准备,或第二天再钓,形成窝点就不要再打窝了。如鱼多,可选适当时机补一下,如鱼少,甚至小鱼也不多,就不能再打,打了也白搭,证明此点形不成鱼路。

如果是在短时间垂钓、或者是低温垂钓,要是大量的窝料虽然可以诱到更多的鱼,同样使得诱来的鱼吃的过饱,对钓饵不闻不问,吃完就走了。因此,短时间垂钓鲫鱼、小鲤鱼等小型鱼时,更建议少量打窝,边钓、边诱、边补窝的方式。如果窝子已经发窝了,建议2小时左右补窝一次,量不要太多,30克酒米50克小颗粒就可以了!

相关知识

从四个方面分析影响鱼儿开口的原因


有时候钓友们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就是明明能够看到窝里有鱼,但鱼就是不要钩,那么鱼儿开口难是因为什么原因呢?是饵料、鱼钩、鱼线还是自然因素的影响?鱼的开口情况并不是从早到晚都好的,鱼的食欲、食性到底是怎样变化的,影响鱼儿食欲的因素有哪些呢?那么我们就从四个方面来看看影响鱼儿开口的原因。

一、水质影响

鱼儿开口难有可能是水质问题,如果水质太差,水里浮游生物多,鱼儿几乎不需要游动就可以随意吃食,所以就更不会开口吃钓友们的饵料了!还有水质容易受外界自然条件的影响而改变。如遇暴雨洪水,水里进入大量泥沙,水色浑浊不堪,也不利于鱼的生活,水生植物过多,或腐烂变质,也会影响到水质。鲤鱼居多的水质为土黄色,草鱼呈现青绿色,因为鲤鱼是塘底拱食吃,土黄色正常,草鱼食草粪便为绿色,所以水色发绿。但大多数野塘子或者是黑坑都是混养塘,因此,我们要注重水色呈现土黄色为最佳!其次呈现青绿色,最差就是墨绿色。

二、水温影响

水温过低过高都会影响到鱼儿的食欲。适合温带鱼生活水温是15度到25度,水温在这个范围内,鱼群的活跃度强,食欲旺盛。如果水温高于35度或者低于10度,鱼就会感到不适,活动量减少,食欲很低甚至不吃食。大自然的气象变化也会影响鱼的生活环境,从而影响鱼儿的生理变化。如果气温下降,微风细雨,水中的溶氧量增加,鱼儿就会由呆滞变得活跃,就会增加食欲,这时钓鱼的效果自然会好。

三、饵料的影响

判断饵料的状态是否过度雾化,饵料雾化的太好,会招来很多鱼,搅乱窝子,窝里太浑浊,导致鱼儿很难咬到饵,这也是有可能的。因此需要勤换饵料,使用的饵料保持良好的状态,控制好雾化的度,使引来的鱼可以吃到饵。

判断饵料是否对味,如果饵料的味道过重的话,能够起到诱鱼的作用,但也会导致鱼的种类繁多,吃饵的鱼少,大部分鱼儿只是在窝边转,在调制饵料的时候,要适当的加入添加剂和小药。

单一的饵料也是鱼儿不咬钩的原因之一,在出钓的时候最好多准备几种类型的饵料,如果觉得鱼儿不喜欢,可以随时更换,多尝试几种饵料,也会有好的收获。

四、鱼儿自身的原因

一些地方钓鱼的人多了,鱼儿被钓的次数多了,警惕性就高,吃饵也就更小心了,因此会越来越难钓,还有难免会有一些被钓过挣扎跑掉的鱼,这些鱼儿已经被钓怕了,一般不会再去咬钩。应对这种情况需要改变原来的钓技钓法,最好是鱼儿不熟悉的,这样才会有咬钩的可能。在一些经常喂食的水塘,最好的垂钓方法就是使用喂养的饵料做饵,这样鱼儿就会以为是在喂食争先的去吃饵。

从定义、分类、使用及误区四个方面了解小药


很多钓鱼人都想拥有一款所向披靡、战无不胜的小药,这也是人之常情。下面分别从小药的定义、分类、现状及使用以及常见使用误区四个方面来让钓鱼人更好的了解小药。

一、小药的定义

钓鱼小药的种类繁多,按制作过程可以分为中药浸出物、提取物,水果发酵物、提取物,动植物提取物和化学合成。所以我给钓鱼小药的定义是:在一定浓度下,可以引诱并促进鱼类前来就饵的所有物质总称。

小药是利用鱼类的神经系统,或者高度灵敏的嗅觉和味觉系统,引诱鱼类聚集到饵料周围,刺激鱼类食欲,提高鱼类摄食速度和摄食量,促进鱼类完成摄食过程,最终以提高钓获量为目的。

二、小药的分类

钓鱼小药根据其对鱼的作用机理不同,大体上可分为两类:

1、神经刺激类小药

此类小药均为化学合成产品,作用于鱼类的中枢神经,可以使鱼类兴奋,加快新陈代谢。产品以沙丁胺醇和西马特罗等为代表的,此类产品在动物养殖曾广泛使用,用来提高动物体内的蛋白质含量,俗称瘦肉精。

沙丁胺醇和西马特罗等是肾上腺素、受体兴奋剂,大量服用对人体有害,2002年以来国家已限制动物养殖使用瘦肉精,对钓鱼来说,此类产品也要尽量少用。

2、味、嗅觉刺激类小药

此类产品主要是利用了鱼类高度灵敏的嗅觉和味觉系统。鱼类的嗅觉到底有多灵敏?科学家曾研究,在北京颐和园的昆明湖里滴入l克酒精,这个湖中各个角落里的鳗鱼都会对其产生嗅觉;鲫鱼对丙氨酸的感应浓度是l0~l0摩尔/升,也就是小数点后有7到8个零的浓度。打个比方来说:人类对气味、味道的感受是通过鼻子和舌头,接触的是物质分子;而鱼类对于气味、味道都是通过鼻腔里面的感受器,接触的是物质溶于水后形成的离子。

三、小药的现状及使用

目前市场上的小药,以味、嗅觉刺激类小药为主,神经刺激类基本已经不再使用。味、嗅觉刺激类的小药分为以下几类:

1、中药浸出、提取物;

2、水果发酵、提取物;

3、动植物提取物;

4、化学合成物。

小药的使用分为几种具体的情况:

1、鱼在受到惊吓惊吓后,使用小药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例如,野外池塘里的鱼,由于经常受到捕鱼者的光顾,电鱼、网鱼等等手段层出不穷,导致鱼受到惊吓,嗅觉系统减弱,如果使用普通的饵料,鱼很难嗅到,这是就需要添加小药,通过小药来增加饵料的味道,引起鱼的注意,刺激它的食欲,从而起到聚鱼的效果。

2、天气冷的时候,鱼的活性降低。由于气温降低,鱼的运动能力减弱,相应鱼的嗅觉也会减退,这时就需要钓友使用大剂量的小药,来增加饵料的味型。

3、水深的时候,鱼的活动的立体空间变大。这时就要求饵料要有一定的穿透性,能够将味道传到较远的距离,这也需要钓友使用大量的小药。

4、天气闷热的时候,气温高,气压低。这个时候鱼的活性也会变低,开口性变差,此时选择小药不能靠剂量,因为此时的鱼,其嗅觉是正常水平的,如果使用味道大的饵料,很可能会引起它的反感。这时要选择比较清淡的饵料和小药搭配,比如用发酵类的饵料,小药选择果酸类的或者药酒都是比较好的办法。

四、小药使用的误区

1、不要用自己的味觉感受来选择小药。人类和鱼类对味道的分辨方式是不一样的,对于人来说无色无味的东西,对鱼来说也许是酸甜苦辣各种味道。所以在选择小药时,首先考虑这款小药在水中的溶解度,鱼类生活在水中,对水中溶解的物质嗅、味觉最为灵敏,小药的水溶解度决定诱鱼范围和诱鱼效果;然后确定这款小药对鱼会不会有作用。

2、目前市场上没有万能的钓鱼小药,一些商家所谓的神药,只不过是在某一特定条件下,能够达到突出的效果,是一种营销的手段。各种钓鱼小药,因其制取方式不同,针对的目标鱼不同,使用时的鱼情、水情、气候、地理等因素,其作用效果也很难有统一性。

3、钓友们在选择小药时,一定要确定自己的使用条件,不要盲目去选择。对于新手来说,选择准确、针对性高的小药会比较困难,这时可以选择一些相对比较广谱的小药。

总结:小药就像我们平常煮菜需要用到的油盐酱醋,油盐酱醋可以丰富我们对食物不同口味的最求,而小药就是鱼类的油盐酱醋,它可以将饵料的味道丰富,从而引起鱼的食欲。对于钓鱼人来说,小药是我们丰富鱼的食谱的,而不是提高我们钓技的关键。钓技不好,就算你使用对了小药也会空竿连连,提高了钓技,再来有效地利用小药,才能将它的效果体现出来。

钓鱼打窝续窝的四个要点


钓鱼打窝的目的就是将鱼儿诱聚在我们定好的窝点里,通过数量的堆积提高我们的中鱼率。做窝子有一个原则就是窝里要保证始终有鱼,但是鱼儿永远吃不饱。只等我们钩饵落水后,馋嘴的鱼儿食味知髓便会咬钩被钓。当然,窝料迟早是会吃完的,因此我们要先把握好续窝的技巧,这样我们才能做出一个合适的窝子。

一、续窝频率要稳定

养窝的时候,必须保证一定频率的投放窝料的频率,这个频率往往和目标鱼的觅食习惯,以及预期能够聚集到鱼群的多少有关。只有保障窝子里面一直有饵料,才能够长时间的有鱼群过来觅食,如果没有固定频率,时少时多,那么窝子就太容易散掉了。

在频率保证的前提下,续窝料的时候撒放的量要少,保证鱼类肯定吃不饱原则。不过这就对于窝料的质量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窝料的选择上,最好坚持小,散,慢。小就是比较松散,颗粒状但是提醒较小,入水的声音也会随着变小,不至于吓到了窝子里面的鱼类。第二个散就是要雾化的效果好,雾化的范围越大越好,能够吸引来更多的鱼群。而慢就是说雾化的速度方面,因为越是小的饵料沉底速度越慢,在雾化的过程形成的一个立体的诱鱼范围,速度越慢形成的诱鱼范围越稳固。

二、打完窝要等鱼

打窝起到的是诱鱼的效果,但并不是打窝了,窝子里面就有鱼,往往还有很多的干扰因素才行。更重要的是窝子想起到效果,需要一段时间才行,把窝子内的鱼类密度提高到一个比较大的程度。

一般来说,才打好的窝子,能够进窝的鱼类较少,吃食的速度较快。不要担心它们吃饱了跑了,因为它们就是活广告,只有第一批收益了,才能够吸引到更多的鱼群。闻到食物的味道,听到吃食的声音,都会招引来更多的鱼类。只有密度达到了的时候,才可以开始钓鱼,而且钓鱼和续窝要结合在一起,保证窝子里面鱼类的密度才行。

三、续窝切忌串味

和饵料能够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更换不同,窝料只要一经使用,基本就意味着不可改变了。

更换窝料是打窝当中的大忌,不同的窝料之间很容易串味,降低对目标鱼之间的吸引力。更主要的是还会造成闹窝的可能性。

除此之外,为了保证窝子的稳定性,只要打窝开始,就不要再动窝子周围的任何事物。如果有阻碍钓鱼的障碍物,最好是打窝之前就清理好,窝子打好之后,有多大的障碍都不要补救了。

四、打窝要保持安静

安静在钓鱼当中的重要性不用多说,声音大,惊动了一条鱼,那整个窝子的鱼恐怕都会跑完的。所以在打窝的时候,减少走动,避免其他无关的声音的出现。

还有在中鱼以后,也需要掌握一定技巧,提竿的时候要减少鱼类在水面挣扎怕打水面的机会。把鱼极快的拉倒窝子外面,是遛鱼的第一要务,也就避免了可能存在的闹窝的结果。

钓鱼打虚窝的四个技巧


钓鱼打窝有实窝、虚窝之分。根据多年实践,我更偏重打虚窝。因为虚窝以虚为主,味大、量大、面积大,聚鱼多,不易被破坏。鱼进窝后,围着窝子团团转,见钓饵必食,上钩率极高。怎样才能发挥虚窝的效率,笔者认为应从如下四方面加以讲究。

一、讲究味。“味”是虚窝的主要方面。各种鱼都有各自喜欢的味。如鲫鱼喜欢奶香味,草鱼喜欢草香味,鲤鱼喜欢蒜腥味,鲢鲸喜欢酸臭味,罗非鱼喜欢浓腥味道。因此在制作虚窝诱饵时应从这几方面加以考虑。水剂、粉料均可。蒜味用蒜汁,腥昧用捣碎的蚯蚓膏或中药的鱼腥草,奶味用牛奶或奶粉。

二、讲究细。虚窝诱饵中也有三分之一真饵,主要应是粉碎粒料为主。使鱼能见到吃到,但不能使其吃饱。主要是米糠、玉米面、碎米及麸子等。在细料中也要掺少量粒料(如大米粒),当鱼拱窝时,时而也能吃上几颗可口的真饵,否则什么都吃不到,也留不住鱼,特别是留不住大鱼。

三、讲究色。鱼均有各自喜欢的颜色。鲫鱼喜欢黄色,鲤鱼喜欢红色,草鱼喜欢绿色,鲢鱼喜欢灰色,罗非鱼喜欢褐色。因此在制作虚窝诱饵,要适当的讲究一下这方面的问题。如用炒香玉米面解决黄色问题,用切碎韭菜或青草解决绿色……

四、讲究窝。窝量要大。其主要办法是向饵料中掺入三分之二的潮土。其作用有二:其一是真饵变成虚饵;其二是把窝量加大了。值得一提的是,这种虚窝,留鱼持久,耐用打一次窝,可钓半天。如果在静水沟、塘垂钓,头天晚上打窝,次日晨去钓,可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初秋钓鱼应当注意的四个方面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不光收获粮食,鱼因为吃食丰富而变的肥美起来。现在刚刚立秋,正好处于初秋时节,而初秋一般还属于三伏天,这时候天气与夏天没有太大的区别,除了早晨和傍晚有些凉意外,中午还是酷热难耐,遇到秋老虎比夏天还难过,这种情况下垂钓还是有很多方面需要注意。

一、通过水花分辨鱼

在垂钓之前需要先观察水面,无风的天气,如果看到水面也是平静的,没有任何波动,说明此地不是好的钓点。因为鱼在水中游动,尤其是中上层鱼在游动时都会让水面出现波纹。如果预钓水域的水面不停泛起涟漪,说明这一区域的鱼活动的比较频繁,如果看到水面的小鱼突然四散开来则说明有大鱼游来。

仔细观察还可以看到鲤鱼游动的情况,它会跃出水面,而入水时尾巴会拍击水面,形成啪啪的声响。当然如果看到的情况是透过水面看到很多鱼浮游,说明这块水域比较缺氧,在这种情况下鱼觅食的积极性通常不高,垂钓的结果通常不佳。

二、垂钓时要观察水色

古诗有言:水至清则无鱼,不光是过于清澈的水中鱼毫无安全感可言,还在于过于清澈的水比较瘦,而瘦水中的食物是比较匮乏的。所以在非常清澈的水中是没有鱼的,即便是有鱼的数量也极其少,垂钓的结果不佳。在垂钓时要寻找比较浑浊但是又没有刺鼻气味儿的水域来垂钓,这样的水下通常隐藏着大量鱼类。

一般适合鱼生存的水的颜色会呈现淡绿、淡蓝或者是淡清色,有的水塘的水还会呈现出淡褐色或者淡白色,通常是颜色越深的水域水质越肥,水越肥的水中鱼的食物会越丰富,当鱼不缺乏食物时对饵料没有多大兴趣,所以越是肥水区的鱼越难钓。

三、通过水草来了解鱼情

水草区是春夏秋三季可选的好钓点,因为水草不仅是各种鱼类的粮仓,还是它们安身立命的屏障。小鱼平时在水草区积极寻觅蛋白质丰富的食物,而大鱼则在水草区的边缘等待小鱼的出没。小鱼依靠自身优势在水草中穿梭逃过大鱼的追击,而大鱼隐藏在水草的阴影中而不被人所发现。

但是垂钓水草区时对所选择的区域也要做一下甄别,如果水中的水草比较茂盛,说明这一片水域中鱼比较少,尤其以草为食的鱼类则更少。相反如果看到的水草的状态是杂乱的说明附近的鱼比较多,尤其是以草为食的鱼比较多,是个不错的钓点。

四、分辨鱼星与地星

所谓鱼星是指鱼在游动、呼吸、摄食时从鱼嘴中所吐出的泡泡。鱼的种类不同所吐的鱼星状态、大小都会有所不同。经验丰富的钓者可以通过鱼星的形态来分辨鱼的种类与大小。根据观察到的情况可以有提前做好钓组、饵料等方面的准备。除了鱼所吐的泡泡外还有一种情况水面也会形成水泡,那就是水底淤泥或者腐烂物在发酵时所产生的沼气。

地下所产生的水泡大小不一,到达水面后也非常容易破裂,而且与鱼到处游动所产生的移动水泡不同,地星产生的水泡位置相对固定。在垂钓时要注意分辨鱼星和地星,看到有移动的大小不一的水泡时则表示可以选择此处垂钓了。

已经立秋,虽然中午时分天气还是炎热,但早晚已经凉爽,钓友们可以赶在一早一晚两段时间,及早上的六点到九点,傍晚的四点到七点来垂钓,渔获必然不菲。

四个技巧,教你冬季钓鱼怎么打窝


钓友们都知道,野钓想要有好的渔获,打窝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水广鱼稀,你如果不提前打窝聚鱼,那么很容易就空军了。然而,打窝可不是说随意撒上一把窝料就算是打窝,这其中还有不少技巧。

1.多

这里所说的多,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窝料的量多,而是打窝的点要多,就是一次打好几处窝,轮流垂钓,不要只坚守一处。特别是在冬季,人要主动去找鱼,才能避免空军,所以多打几处窝,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2.准

咱们打窝的时候,注重的就是一个准字,就是说窝料要打得集中,如果打得太散,窝中间就不会有鱼,因为鱼儿都是按照由外到内的规则吃窝料。你如果打得太散,聚不到鱼就只能继续打窝,这样会导致鱼儿吃窝料饱了,饵料也就吸引不到它了。如果是在冬天打窝,除了需要打得准,量还得少,因为冬季的鱼儿胃口不怎么好,很容易吃饱。所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是买个打窝竿比较实用。

3.轻

冬天钓鱼一定要记住,不管做什么动作都要轻,大多数都是中午趁温度稍高,阳光较好的时候出钓,此时鱼儿也会游到浅水区休息,但是浅水区靠近岸边,一旦有异响就很容易让鱼受惊,所以打窝的时候动作一定要轻,声音要小,不要把鱼儿吓跑。

4.精

不管什么季节,打窝的窝料都要少一点,但是质量要精良,因为窝料多那纯属在喂鱼,鱼儿吃饱了怎么会再咬钩呢。而又少又精的窝料鱼儿永远有欲望,越吃越想吃,这样开口也会更好。有利于我们上鱼!窝料精不精主要进行以下几方面调整:味型、雾化状态,留底量等等。

冬季,确实是一个难钓鱼的季节,特别是北方,想钓个鱼还得玩冰钓。而南方,虽然没结冰,但是鱼窝也不好找。所以,想要在冬天出钓的钓友们,冬钓技巧必须得掌握,尽量避免空军

自制粮食类鱼饵的四个心得


家庭自制饵料有很多乐趣,很多钓友都在不断尝试和制作一些饵料。我也进行了很多尝试,虽然平时工作忙时间较少,但是家里也摆满了瓶瓶罐罐。各种尝试下来,多少也算是有了一点心得体会。

首先谈一下在制作饵料原料选择上的一点看法。我们知道,平时家庭中对自制饵料的价格方法有限,一般就是炒制、蒸煮或是微波炉打一下。这些方法对原料的特性会产生不同的影响。那么,对于原料的加工有哪些需要我们注意的呢?

一、面粉类的选择,宜粗不宜细。

为什么这么说呢?就以我们常见的饵料成分豆面和玉米面为例,这两种面粉是我们常用的,但是市面上销售的大多是用于制作主食的,状态非常细,有一些里面还添加了高筋面粉。而且玉米、豆类品种不同,粘度也不一样。通常颗粒比较粗的粘度会低一些,颗粒比较细、颜色比较白的粘度比较大。粒径稍微粗一些的面粉经过炒制出香味后,其黏度会降低,而最终作为饵料成分添加的时候不会过黏,状态会比较好控制。有条件的钓友也可以尝试自行加工面粉,比如用豆饼、花生饼等,粉碎并过筛后即可应用。要注意的是,直接使用含油量高的作物自行加工面粉,会因为这些原料在家庭中无法去皮脱脂,干燥也不完全,用于鱼饵使用时所受影响较大,也无法长时间保存。自行加工的粉状物,建议过80目筛,经过加工后使用。

二、颗粒选择宜细不宜粗。

整粒的谷物做钓饵除非当独挂钩,否则都是作为窝料主打诱鱼和留鱼的,作为钓饵通常都需要粉碎到适合挂钩垂钓的体积。这些粗粗粒径的成分在鱼饵中通常起到留鱼的作用,比如各种常见的泡制酒米,鲤鱼、草鱼饵料中未经完全粉碎的谷物类成分,这就类似胡辣汤中的花生米和海带丝,也就是我们说的嚼头儿。它和面粉一样,是我们饵料中不同功能的成分。面粉的作用是调整黏度和细腻化,颗粒就是起到散落、留鱼作用的原料,与面粉不同的是,它还能把自身作为载体将吸附的香味释放出来,这对鱼饵而言是重要的功能。但是过于粗大的原料颗粒,不但后期加工起来较为困难,使用成本增加,还会让钓饵状态和持钩性出现问题。同样是作为原料的豆饼和花生饼,加工成碎颗粒用于钓饵时,我都会有意地将它们过筛,把这些原料得颗粒粒径控制在小米的大小范围内。这样无论炒制还是微波炉打过后,它们都能在鱼饵中有持久的香味,保证脱落型雾化,完善了鱼儿的性能。

三、麸皮、粉片状原料大小要合适。

麸皮其实是自制鱼饵中经常用到的一种原料,市面上销售的麸皮多数是作为饲料用于喂鸡的,也有些作为酿造原料销售。喂鸡的麸皮事先并没有进行加工筛选,买来后建议炒制后过筛一下,一是因为过大的片状物对饵料状态有一定的影响,另一点是通常麸皮在销售运输中的存放条件不像面粉那样严格,不提前炒制一下,不易存放。麸皮的处理方法是先过一遍用来筛面粉的40目的细目筛。然后用大筛网筛出偏细的成分。然后用1.5*1.5(毫米)的粗目网筛出合适的片状物。大的过不去网目的,过一遍粉碎机再筛。这样筛出的麸皮比较细小,且片径均匀,既可以做拉饵钓鲫鱼作为状态支撑,也能用于搓饵钓混养增加雾化。而筛出的细小成分,同样经过炒制出香后,因为其片径小,发酵后结合其他原料,会产生细腻的雾化,可以作为鲢鱼饵的雾化成分加以使用。

四、米粮等颗粒状泡制品宜干不宜湿。

很多钓友自行泡制的酒米和市售的一些米制品钓饵都是湿润的。就自制饵而言,酒米还是干燥一些比较好。干燥的酒米保存期比较长、使用方便,能够适用于所有潮湿酒米的应用环境。而潮湿的酒米应用到千米的环境就非常受限制了。以50克高度白酒去泡制大约400克干酒米,装在矿泉水瓶子里经过一夜的吸收,米倒出来的时候就是干的。而潮湿的酒米用瓶装就很难倒出来,除了放更多的就,效果无论是作为钓饵还是窝料的成分,都比不上干米的效果好。有些香料和药材泡制的酒米是潮湿的,但是这类酒米用量大了效果反而不好,得少量配合干燥米和其他窝料、钓饵使用。适合速用,主要是辅助钓饵。窝料的一些主体原料,起到某种提升味道的效果,是调和味型用的辅助品。不能像干燥的酒米那样既能辅助诱鱼,又能作为窝料主打的多面手。

以上都是我自己对自制饵料方面的一点认知,其中多有不足,还望各位钓友多多指正,愿能共同探讨,进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