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钓鱼的技巧。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此时太阳到达黄经345《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 节,万物出乎震,震内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二十四节气垂钓歌中说道:惊蛰鱼有情,温良恭俭让。从字面上理解。惊蛰前后天气 转暖,鱼类的躯体不再像以前那样僵硬,索饵主动性渐渐增强,但仍未达到最佳状态,吞食饵料依旧小心翼翼,吃口很轻微,鱼获只能是马马虎虎。

前几天,天气以晴暖为主,最高气温甚至升至10℃以上。询问其他钓友近日钓况如何,都说还可以,这让我欣喜不已。以为本周末出钓会有不小的收获,但是周五晚间的天气预报却让我下子跌入冰谷明日阴有小雨,西南风34级,最低气温3摄氏度,最高气6摄氏度。

周六早晨起床后,我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窗户看天气。果不其然,凛冽的寒风夹杂着丝丝细雨扑面而来,我不禁打了个寒颤。这样的天气还能不能去钓鱼了正在犹豫之时,钓友四有青年打来电话春钓雨濛濛,走吧!既然有人愿意陪我去,何乐而不为?出发!

到了水库边,已是9点多。濛濛细雨没有停下来的迹象,洒在脸上让人精神抖擞。常言道春雨贵如油,今年的第一场雨,正是万物复苏的催化剂。

我首先选择合适的钓位。上周末刮北风,我选择了水库北岸背风的位置;今天下雨,刮西南风,我不得不撑雨伞,继续在北岸施钓的话,恐怕抛竿、观标都不方便,于是选择了水库最东边的闸门处。

我依旧沿用上次的线组,测了下水深,附近几个钓位都在34米深,不是太理想。既来之,则安之,说不定大鲫鱼就在下面。我扬几把酒米打个寓,1根据雨水的钓况,还是选择用红虫作饵。打好窝子之后,我四处溜达一圈,诺大的水库就我们两个人在垂钓。

闸门外是悬崖深谷,从桥上望去有些发晕。每年夏季暴雨时节,滚滚洪流从这里倾泻而下,气势犹如万马奔腾,令人震撼。闸门旁的水边长着一棵野桃树,被细雨洗去尘埃的枝条已泛红发亮,孢芽也鼓了出来,估计用不了多久就会开花吐叶。

转了圈后,我问坚守岗位的四有青年收获如何。答曰:一口没有此时,细雨紧密了许多,打在雨伞上噼啪作响,水中的浮标随着波浪摇摆着,始终没有出现上顶或下浮的标相。

时 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我俩除了偶尔的简短对话外,大多数时间都在目不转睛地盯着水里的浮标,生怕错过丝毫机会。即便这样,直到接近中午时,我俩还是一对 空军司令。虽然说天气寒冷会导致发窝慢,但是上午连一条小白鲦都没有,我认为窝子里没有聚到鱼。针对这种情况,我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临时更换钓 位。为什么说是个大胆的决定呢,因为更换钓位需要再次打窝,而发窝需要时间,此时已是11点多,认时间上看恐怕有些来不及。

我俩冒着雨将钓位转移到水库的西岸,重新布窝。这里的水深在2米左右,风平浪静。去年夏天,我曾经在这个钓位搞过夜钓,收获还可以。不过附近的村民常在这里灌水打药,我担心水里有农药残留,所以不到万不得已不会选择这个钓位。

此时,淅沥的小雨渐渐停了,水面上雾气蒙蒙,但气温没有回升。裸露在外面的手冻得发麻僵硬,双腿也感觉到寒气彻骨,岸边依然衰草丛生,地表看不到一棵嫩草芽。

两个多小时过去了,四有青年收获了条1两多的鲫鱼,避免了空军的悲剧发生,而我依旧两手空空。其间浮标曾轻微颤抖过几下,但是提竿无鱼,应该是小杂鱼在闹钩。我打电话问其他钓友的情况,基本都没有收获。

下午2点半左右,雨又开始下了起来。我俩商量了下,一致同意收竿回家。回家的路上,我俩探讨收获不佳的原因,得出如下的结论:

1.天公不作美。初春钓鱼,晴天要比雨天给力得多。此外,同样是无雨天,是否有太阳对渔获的影响也很大。

2.气温骤降所致。前几天气温回升快,昨天夜里突然降温,鱼便停口了。

3.窝点过少。应该在不同的钓位多布几个窝子,给自己多一份选择。

4.在外界环境不适合垂钓的情况下,尽量还是不要外出钓鱼,实在太遭罪。

上周末钓鱼淋了天雨,结果铩羽而归,倍感遗憾。本周前几天气温不是很高,最高温度直在6-7℃左右徘徊。昨晚看了下天气预报,周六气温竟然飘升到19℃,我心中暗喜下不已,连夜收拾装备,准备周六大战一场。

今天早早地起了床,外面确实是阳光明媚。重新确定了一下气温:6~19℃,只是风力稍微有些大了,西南风45级。草草地吃了几口早饭,一颗心早巳飞向水库边。

途 中,可以明显地发现路旁的杨树已经鼓出芽苞,而且有不少人正在野地里挖野菜。我降下车窗,尽情感受着暖暖的春意,心里甚至已经盘算好今天的鱼获分配方案: 自己留几条熬汤尝尝鲜,绐老丈人送几条表表孝心,剩下的都送给楼上邻居小刘,他老婆刚给他生了个大胖小子,熬点鲫鱼汤好下奶。想到这里,我禁不住大喊了 声:鱼儿们,我来了!

到了水库边,已经9点多,有两个附近衬里的老者在垂钓。水面上的浪花可不小,岸边的树枝刮得呼呼作响,但风吹在脸上却感觉不到寒冷,春天真的来了!这样好的天气,搞不好鲤鱼都能开口。

按理说应该是钓顶风,可是这样一来连窝料都打不出去,更别提抛竿了。侧风的钓位也不能选,因为钓鲫鱼用的小钩细线小浮标,恐怕会走标,所以我选择了一个背风的钓位。这里水深大约1.5米,波浪相对小得多。用酒米打了两个窝子,一个生水中的枯草旁,一个在远处。

打 好窝子以后,我去拜访一下东边那棵桃树,一看之下,有些失望。这次跟次相比没有什么太大变化,可能是由于本周前几天温度太低的缘故吧。不过,如果未来几天 都是这样的高温天气,桃树开花日可待。岸边的青草开始发芽,个别位置已经长得很茂盛了,属于钓鱼人的真正的钓鱼时间即将开始。

这次,我没有准备红虫,用的是蚯蚓和腥味饵料,5.4米的竿子挂蚯蚓,4.5米的竿子用拉饵,两个位置的水深基本致,见这片水域是平底,能留住窝料。我准备过几天把这个钓位周围好好清理下,夏天的时候用来打重窝守巨物。

正在盘算间,5.4米的竿子拉了一个黑标,原来是一条大白鲦,没等我摘鱼下来,4.5米的竿子又顶起了浮标,是一条不足两的小鲫鱼。一时间我有点手忙脚乱,看来鱼儿进窝了,今天收成肯定不错。

鱼儿的吃口比前几次明显了许多,有几次饵料还没到底,就让白鲦拉得到处窜,不管是挂蚯蚓还是商品饵都如此。就这样,,东拉一条,西拽一条,中午的时候提起鱼护一看,已经有二三十条了,鲫鱼却收获甚少。怎么回事?这么好的天气,这么高的温度,鲫鱼怎么不给力?

中 午的时候,风力没有减弱,太阳晒得人昏昏欲睡。我伸手试试水温,感觉很舒服。我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前几天温度低,水温较低,今天是突然升温,表层水温升高 了,但水底依旧冰凉。是不是因为底层水温跟表层水温相差太大,鱼儿上浮了?想到这里,我果断调整钓组,钓半水。一个小时过去了,效果并不明显,不论是蚯蚓 还是商品饵,都闹白鲦,偶尔能钓获几条鲫鱼。照此情况下去,别说送给邻居小刘了,连老丈人那份能不能送去都是个问题。

下午3点多的时候,太阳晃得人睁不开眼晴,我没准备遮阳伞和偏光镜,鱼获也不是很理想,干脆打道回府吧!我想去问问同水库钓鱼的另外两位老者收获如何,却没找到他们,看来钓得也不太好,否则不会早早离开。

第二天的气温跟周六基本相同,只不过风由西南风4~5级变成了东南风3~4级。我因故未能出去钓鱼,傍晚时分钓友打来电话告知爆护,并发来图片作证,真是让致羹慕嫉妒恨哪!

只相隔一天而已,为什么鱼获差距如此巨大?难道是老天故意捉弄我吗?遗憾之余,我开始分析其中的缘故。通过我和朋友这两天的垂钓经历及鱼获来看,我做出如下结论:

1、气温突然升高,上下层水温相差较大,鱼都到高温层了,钓底效果不会太好。

2、连续高温后,上下层水温相差不大,鱼情大有改观。

3、西南风会导致气压过低,鱼不爱开口吃食,钓者应尽量避免西南风天气外出垂钓。

4、同样的气温度条件,东南风天气气压高,鱼的索饵积极性较高。

5、从这个节气开始,野钓时就可以使用商品饵料了,这对于那些不愿意接触红虫、蚯蚓的钓友来说是个好消息。

延伸阅读

夏季的六个节气对钓鱼的影响


二十四节气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我国流传下来指导农业生产的季节变迁划分方法,也就是说光有个春、夏、秋、冬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我们的先祖把每个季节进一步细分成六个节气,四个季节总共二十四个,其中意义重大。

如今随着科技发达,在农业生产上有更先进的手段,但是,二十四节气的细分程度对于钓鱼来说也是绰绰有余,下面以夏季为例,讲解下夏天六个节气对于垂钓的影响,刚好钓友们在时下也能做些参考。

立夏

每年5月5日前后为立夏。严格来讲,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在22度以上才是夏季的开始。立夏后,在近岸钓获的鲫鱼个体越来越小,白鲦等杂鱼也开始疯狂闹钩,而鲤鱼咬钩也变得频繁起来。这时的钓组要粗大一些,才能在钓上大鱼的时候安全点。在饵料上,可使用上荤下素的挂饵方法,此时的鲫鱼还是喜欢荤腥饵料的。

小满

每年5月21日前后为小满。夏收作物已经成熟或接近成熟,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在2023℃,降雨偏少。此时,鱼群已经散开,满水域都是,钓获的鱼种类也多了起来。

此时鲤鱼已经繁殖完了,为了补充损失的体能大肆觅食,是全年钓获鲤鱼的第一个黄金季节,可以说是全天候咬钩,喜欢钓鲤鱼的钓友,硬竿、大钩、粗线就是必然的选择。喜欢使用细小钓组的钓友,调性较软的竿子是必须使用的,失手绳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就要准备足够用的子线了。

芒种

每年6月5日前后为芒种。夏熟作物要收获,秋收作物要播种。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2325℃,节气降雨量相比前期要高一些,各种鱼儿都开口索饵。这个时节,早晚温度略低,中上午偏高,早晚鱼咬钩的机会大,中上午咬钩率偏低,小雨天会更高些。

在大水域垂钓,因经常有大鱼咬钩,使用矶竿就是最佳选择了。这个时节后,鲫鲤等鱼改变胃口,以素饵为主要食物,在饵料使用上,就要素饵为主,如果还是使用红虫或细红蚯蚓类荤腥饵料,大鱼一般是不会咬钩的。使用素饵,为防止小杂鱼闹钩,宜使用清淡钓饵,不要轻易使用浓香或浓腥型饵料,鲢鳙鱼除外。否则会适得其反。

夏至

每年6月21日前后为夏至,当天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夏至过后,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就要到了,是我国南北温度相差最小的时候,约在10℃左右,日平均气温2428℃。这个时节,钓获的鱼种是多样性的,可说是什么样的鱼都有,大小鱼都有。

夏至过后,因中上午气温偏高,一般情况下鱼就不好钓了,寻找阴凉处下竿,才是最佳选择。早晚也是获鱼的最好时机。因水温升高,耐高温的白鲦无处不在,深浅水都有它们的踪迹。在配制饵料上,要使用清淡型的饵料,多加拉丝粉,使钓饵变得又黏又软。这样的钓饵,因为较黏,白鲦在半水抢食的小动作可放弃,对付白鲦有一定的效果。

小暑

每年7月7日前后为小暑。小暑就是天气炎热,但不是最热的意思,日平均气温28~31℃,降雨量减少,此时水库防洪放水,水位一般会降到最低,导致水面鱼儿集中。要在小暑期间抓紧出钓,否则雨季来临后,水位迅速上升,水大鱼分散就不好钓了,再就小暑后闷热、空气湿度大的天气多起来,导致水中含氧量较低,鱼也变得不好钓了。

小暑时节,鱼都在阴凉处活动,可用粗大钓组在阴凉处、深水处守钓大鱼,是不错的选择。此时也是鲢、鳙鱼疯狂咬钩的时候,因此鲢、鳙鱼就成了钓鱼人的主攻目标,也是钓白鲦和鲫鱼的好时机。使用小钩、细线、短竿钓白鲦,技术好的话,时速过100尾不成问题,是练竿的大好时机。

大暑

每年7月23日前后为大暑。大暑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骄阳似火,万里无云,大多是又闷又热的桑拿天气,白天暑气蒸腾,夜晚闷热难寐,午后的最高温度常在35℃以上,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是炎炎盛暑。此时节是鲢鳙鱼生长速度最快的时候。

因这个时节的闷热天气多,气压较低,是鱼最不好钓的时候,尤其是大鱼,都在深水阴凉处避暑,不太吃食。此时节,是使用海竿糟食爆炸钩或串钩嫩玉米粒钓法,在深水处守钓大鱼的好时节。如果使用手竿钓法,早晚两个时间段是最佳出钓时间,尤其以临近清晨和黄昏前后,是大鱼咬钩的高峰期。

分析水流对垂钓活动的影响


水流主要来自于雨雪,水体的涨落、水位的变化,对鱼类觅食活动具有重要影响。在江河、湖泊、水库,只有水流源源不断地输入,水中的溶氧量得以提高,鱼类才能够生存。鱼类呼吸需要氧气若 水流中断,水中含氧量会越来越低、水质逐渐恶化,最后会形成一潭死水造成水中生物缺氧甚至死亡。鱼类对自然界中的各种变化非常敏感,它们能够感觉到人 类难以觉察到的细微变化。因此,学习气象、水温、水流等等对鱼类活动的影响;学习并掌握这些规律,不仅直接影响垂钓成效,避免垂钓中的盲目性。同时也是野钓爱好者由初始垂钓,走向野钓高手的必由之路。

气温的高低会影响到水温,水深、水层、之间的水温差,而水流却能够消除它们之间的制约关系。

流速過快時水体多为混浊,在强水流的冲击下不利于鱼类覓食、栖息活动。水的流速同水温同样有关连,各种冷血性鱼类,总会寻找自己最适宜的水温。

天然水域其水源主要来自雨水和溶化的冰雪。在秋冬时节降雨减少水流随之减少,水位相对稳定。春季到来农业灌溉需要大量用水,因尔会出现枯水期。特别是夏季来临雨水增多,汇集成水流涌入江河、湖泊、水库,水流顺应鱼类逆水而上的生活习性,对垂钓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给垂钓带来正负影响。

水流的强与弱直接影响到水位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对鱼类摄食活动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水流给水体带来大量可食物,同时水中的含氧量随之增高,鱼类觅食活跃。而在退水时期,由于水中食物链发生变化,鱼类熟习的栖息空间改变及大片浅水区可食物裸露地面,引起鱼类的惊恐,逐会游向深水区。渔谚:宁钓涨水前,不钓落水后,已表明其中的科学理念。

夏季高温炎热,水流的自身温度与江河、湖泊、水库的水温基本相同,对鱼类活动影响相对较小。而在春季水温逐渐升高、秋季水温呈下降趋势、冬季水温偏低的不同特点;应根据水流在不同季节强弱及水流温度差异,采取春季钓浅水、夏季钓深水、秋季早晚钓深午钓浅、冬季垂钓深水,顺应鱼类的寻温特点以获取最佳垂钓效果。

分析天气对鱼情与钓鱼活动的影响


谚语云:三分钓技、七分天气;又云:三分天气、七分钓技;还云:三分钓技、七分饵料;最后云:三分饵料、七分钓技从上述我们可以看出,谚,一天到晚扯淡,不干正事。

个人认为,影响渔获的四个主要因素:钓场、天气、饵料、钓技,起决定作用的是钓场和天气,即客观因素,占比各30%,饵料和钓技属于主观因素,可以通过钓手的经验和判断灵活调整,占比各20%。技的涵盖面非常广泛,一切主客观层面上的认知都可以归纳为技,定位钓场、研判天气、选择饵料,都是技的构成部分,下文只谈天气,对一些常见的注意点简单加以阐述。

天气因素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天气实况(即阴、晴、雨、雾、霜等)、温度变化、风向风力、气压趋势和大气湿度,这些因素互为因果,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我们研判天气,决不能只看一点而忽略全面,要结合实际,针对不同季节的特性加以综合判断。

一、天气状况

先说说天气,我一直认为,持续平稳的天气状况是好鱼情的最基本保证,骤然的升温降温或大风大雨,鱼口都不会太好,至于网上传言的降温之前好钓鱼,并不是放之四时而皆准,这点在温度一节细述。

(1)下雨天

雨天是否好钓鱼,主要取决于是哪种类型的雨。

①阴雨绵绵,下不透的感觉,体感潮湿闷热,气压低,肯定不是钓鱼的好天气。阴雨天主要出现在初冬和梅雨季节,气温变动不大,视线差,空气通透度不好,对钓鱼来说,是极难钓的坏天气。

②小雨天气,一般体感微凉,无闷热感,视线尚可,小雨天四季都会出现,无论春夏秋冬,一般都是不错的钓鱼时机。

③中雨也是不错的钓鱼天气,前提是气温下降的速度和幅度不能太大。夏季下中雨,天气清爽,气压上升,肉食鱼类,如黄颡、鲶鱼等会大肆开口。冬季下中雨,常伴有大幅降温,此时出钓,一则伤身,二则鱼况不佳,不建议出行。

④大雨或暴雨,夏季或梅雨季节常见大雨或暴雨,雨前低压,鱼口不好,雨中多有大风雷电,也不宜出钓,雨后降温升压,鱼口大开,是不可多得好天气。

⑤长时间的阴雨天气之后,忽然的升温大晴天,鱼口极差。记得多年前我胡诌过一首冬钓的打油诗,里面有一句:久雨忽逢晴天日,效果大多不咋的,切记。

(2)阴天

阴天,一般气温较稳定,无持续风向,风平浪静,密云压顶,气压长时间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是最难钓的天气状况。

(3)晴天

雨天不冷晴不热,最是开口好时机。晴天总体来说效果不错,云量少,空气通透度也好,暮春至初秋,中午气温高,最好钓早晚,仲秋至仲春,只要温差不是太大,可钓全天。

(4)多云

多云,要辩证的对待,南风向的多云天气,气温上升,云层难以消散,清晨常见雾或霾形成,气压下降,一般不好钓。北风向的多云天气,气温略降,温差小,微风习习,全天可钓。

(5)雾天

春雾雨,冬雾晴。有句鱼谚:春钓雨雾夏钓早。春雾也分湿雾和干雾。湿雾:半雾半雨,一般只出现在惊蛰到清明之间的一个月时间,气温相对平稳,全天鱼口都不错。干雾消散后气温上升,这个时间节点一般出现在上午九点钟左右,雾气刚刚散去的一两个小时比较好钓,雾中和近午时都不太好。

冬雾是干雾,雾后晴天,当天一定是南风升温大温差天气,除了早晚很短的时段有几口之外,全天停口,十分难钓。

(6)霜天

霜大多是出现在初冬的一两个月时间里,本地十二月下霜比较常见,降霜说明夜间气温较低,白天多是升温晴天,昼夜温差大,也是较为难钓的天气。

二、温度变化

温度条件涵盖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绝对值,二是变化趋势,三是温差大小。温度一般都是和气压联系在一起来判断鱼情的好坏,也是最基本的判断依据。温度上升,气压随之下降,无论是以天为计时段,还是以小时为计时段,这一点都是不容怀疑的。

一天里,早晚温度较低,那么此时的气压就处于相对较高的位置,一般早晚的鱼口会较中午时段为好,冬天极寒时是个例外,鱼类活性随温度上升有所提升,中午较早晚要好钓一些。

剧烈的温度变化,常伴有大风大雨,网上流传的降温之前或当天好钓鱼,要根据不同的季节和实际情况区别看待。剧烈的降温一般出现在秋末冬初或春夏之交,秋末冬初,降温之前多见西北风天气,体感微凉,鱼类感知到温度即将大幅下降,为了过冬储备能量而大肆开口吃食,确实是难得的爆户天气。

但是,秋冬降温之前如果是南风升温天气,钓况会非常的差,这种情况并不少见,要区别对待。

春夏之交也常见大幅降温,大多伴以阴天或阴而不雨的低压天,此时鱼感觉躁动不适,即使是喜欢阴天的黄颡等肉食鱼类也很少开口。

温差大或昼夜温差大的天气,一般都不是钓鱼的好时机,我为什么要用一般这个词,是因为单日温差和昼夜温差还是有区别的。昼夜温差大,夜寒昼暖,多为南风升温大晴天,确实难钓,但大幅降温的当天,气温在一天的时间里会下降很大的数值,体现在当日的预报上也是十几度的温差,降温之前的数个小时却往往是极好的开口时段。机会转瞬即逝,等温度降下来,水温触感高于气温,钓上来的鱼手感温热,离停口也就不远了。

温度也是平均最好,不宜过高或过低,夏天极高温的天气或冬天极寒的天气条件下,鱼情都不好。

三、风力风向

风向与温度、气压值相辅相承,南风向升温降压,北风向降温升压,大致的规律是不会变的。一年四季,正常都是北风向的天气比南风向的天气好钓。本地东风常见于春秋两季,并伴以东南或东北的跑偏,东北风一般优于东南风。西风常见于南、北风向的过渡,个人不太喜欢西风天钓鱼,除非是略带一点西北风向,西风是把双刃剑,总叫人琢磨不透。

南风向的天气,西南风最次,南风其次,东南风要结合季节和温度等综合分析。北风向的天气,西北风最佳,北风次之,东北风最怕是长时间的阴天或阴雨天气。

本地春季常见东南风向,这一时段气温基本在二十度上下徘徊,虽然气压等因素都不是最佳,但是因为鱼类刚从一冬的休眠中苏醒过来,急需补充食物和能量,即使不是最好的天气,早晚时段还是会鱼口大开。

西北风好钓鱼也有个例外,冬季强降温后的一至三天时间,气温强势下行,虽然是西北风天气,这种情况下鱼类无法适应天气如此剧烈的变化,会有一段停口期,只有当气温趋于平稳之后,才会逐渐开口。

大风之前是否好钓鱼,网上说法不一,甚至有风前雨后的谚语,雨后大致不错,风前我认为应该是指降温之前。刮大风或台风,空气从高压区向低压区运动,也就是说,大风之前,你所在的地区是气压相对较低的区域,这样解释,就不难理解风前为什么不好钓鱼了。

四、气压

气压摸不着,看不见,但却是影响鱼情的最关键因素。我们看气压,其实应该看一段时间内气压的变化趋势,升压趋势好钓,降压趋势反之。拿一天来说,到晚降温升压,第二天清晨还有一个升压的过程,所以早晚是一天中鱼口最好的时段。上午九、十点钟之后,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气压随之下行,鱼口也随之变差,这一点在暮春和夏季尤为明显。

气压每天的变化规律有迹可循,一段时间内的气压,往往与风向、温度、阴阳晴雨等息息相关。北风降温晴天升压,南风升温阴雨降压,大致是不会错的。有一点要注意,长时间的低压位,即使早晚气压略有上升,鱼情也不会太好,而长时间的高压位,即使是中午时间,也不会断口。

五、湿度

老实讲,我很少考虑湿度,了解了雨雾阴晴,湿度的值就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概念。晴天湿度小。阴天或阴而不雨湿度上升,下雨天,随雨量增大,湿度最终到达百分之百的极值。用湿度来衡量钓鱼的指数,大致是有迹可循的。

饵料的味型分析及天气对钓鱼的影响


现如今多种多样的饵料,大多数都是腥香味的。但这只不过是人自己闻的时候,严格来说,鱼儿是没有嗅觉的。空气传播气味的方式跟水里传播气味的方式也不一样,在水中完全是靠饵料的颗粒溶解来飘散味道,故此鱼儿可以感受到一个有限范围的水域传出的味道。但是既然鱼儿没有嗅觉,那它们是靠什么来感知味道的呢?

一、腥味的感知

首先我们要知道鱼儿对于腥味的追求,不仅仅是为了好吃,而是因为有腥味的食物通常会富有大量的氨基酸,所以这样说来,吸引它们的并非是味道,而是这种味道下涵盖的氨基酸。

二、香味的感知

1、上面说了,吸引鱼儿的东西并不是空气中传来的味道,而是饵料沉入水中溶解后的氨基酸。五谷杂粮的气味是清香,但是五谷杂粮中蕴含的氨基酸并不如动物腥饵那样丰富,所以这种饵吸引鱼儿的关键就是其中蕴含的淀粉以及纤维素。这种饵料都是磨成粉后又添入水融合成粘状,入水后挥发性更佳,虽说不如腥香饵那样令鱼儿吃食欲望大增,但也是鱼儿情有独钟的一种食物。

如此说来,拥有氨基酸和纤维素以及糖类丰富的饵料是不是就可以令垂钓者横扫鱼群了呢?其实也不尽然!

2、现如今的钓饵有着一个普遍性的要求,那就是要求下水后加快溶解的速度,即饵料的雾化性。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不管什么事有好的一面必然也会有不好的一面,如果当前钓位小杂鱼较多,那么雾化性好的饵料必然会引起小杂鱼闹钩,而且久聚于此不会散去,往往钓钩刚刚下水还没沉底就被小杂鱼吃个一干二净,根本来不及挥发到更远的地方吸引大鱼前来吃食。

3、钓钩下水时虽然我们的耳朵听不见太大的声响,但是钓钩跟水面的撞击声会在水下传播开来,然而鱼儿的各种感官灵敏度达到了很高的程度,所以稍微有一点点声响就会惊的四散跑开。但是鱼儿习惯了这种声音,并且尝到了甜头后就会一看到钓钩沉入水中立即游聚到钓钩处哄抢钓饵,所以选择合适的小药商品饵对垂钓有不小的帮助。

三、下面谈一谈天气对鱼情的影响

1、我们不难看到,在天气比较沉闷的时候,鱼儿多会浮到中上层,更有甚者会把头露出水面呼吸。这就涉及到一个水中氧气含量多与少的问题了,天气晴朗,微风习习,这种天气下水中的含氧量自然会很高,这种情况下鱼儿也会很活跃,食欲大增。

2、影响含氧量的因素有很多,还有一种会影响到含氧量的因素是气压。气压泛指气体对某一点施加的流体静力压强,也就是所谓的强对流天气。

3、除了气压影响含氧量,还有一种就是比较好理解的了,那就是氧气跟水面的接触。因为最先接触到的地方是中上层水域,所以越往下含氧量就会越低。尤其是水面这一层,含氧量极大。因为鱼儿活动有着极强的规律性,而且基本是反复游动,所以有时水域含氧量的不同也会改变它们的游动路线。

4、水域温度的高低也是影响含氧量的因素之一,水温越高,那么水中的含氧量也就越低。

5、有的时候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水草或者藻类的水域时不时有水泡冒出来,那是因为水植物在光合作用下开始产氧,也就是说这一类区域的含氧量也是比较大的,垂钓效果也非常好,但是水草区垂钓容易挂线,垂钓前要多准备几幅优质的钓线和钓钩,避免因为线组受损而影响上鱼。

综上所述的几点就是影响水中含氧量的重要因素,这几点因素有时可能是因为天气原因相互之间都会有所影响,所以我们垂钓的时候就综合一下考虑以上几个方面就行了。

四、不同季节的一天各个时间段的温度对鱼情的影响

1、众所周知,最适合鱼儿生活的水域温度在15-25度之间。这种温度下鱼儿会尽情的嬉戏、觅食,一天之中的温度变化也是垂钓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

2、初春时分,早起的时候气温还是比较低的。水温是随着气温的变化而变化的,气温低,水温自然也会低,此时鱼儿自然没有什么吃食欲望,也不会很活跃。上午从八九点开始,太阳开始摇摇东起,气温也就开始逐渐升高了。水跟空气接受热量传送的速度不同,空气面对热量的反应很直接,但是水就不一样了。水要是想让温度热量有明显的变化,这得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3、到了夏季,环境的整体温度都会有一个较大幅度的上涨。水温自然也不会例外,虽然相较于初春或者冬季温度提高了不少,但如果没有了太阳光的照射,水温还是会降低。水接收热量的速度缓慢,跟降温的速度是成正比的。

4、垂钓之前都要先找好钓点,不同的鱼儿有着不同的习性以及生活习惯。但是所有的鱼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比较笨。它们只会靠本能和单纯的感官来分辨威胁,即便是吃食也都只会是感觉这个东西它能吃,它才会吃。大多数鱼类都是栖息在深水区域,因为深水区域比较安全。但是觅食的话多数又会到浅水区,因为浅水区食物又多,含氧量又高,选择好好点之后要根据钓点远近选择合适长短的钓竿。

安静环境对野外垂钓效果的影响分析


野外垂钓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导致我们钓不到鱼,这里面问题有很多,其中环境嘈杂对水下鱼儿产生惊吓,往往是我们钓不到鱼的罪魁祸首,这一点我们下面细细的分析一番。

经常垂钓的人都知道一个安静的环境对垂钓是多么的重要,而嘈杂的环境对鱼情的影响有多大,所以在选择钓点的时候通常会优先选择僻静的地方,但是在一次垂钓的时候,刚开始鱼情比较好,后来一个钓友看到这边上鱼不错,也就跟过来一起钓,砰砰砰几声饵料入水,浮漂半天不见动静,后来小杂鱼开始捣乱,这种情况下说明大鱼被吓跑了,而小杂鱼又前来捣乱,就不怎么适合垂钓的。

也有人认为岸边说话不影响垂钓,其实这样认真思考一下就会发现岸边声响对鱼儿有多大的影响,因为鱼儿基本上都是在深水或者较远的水域中活动,只有发现岸边安静安全了才会到浅水处活动,这种安全程度跟岸边的声响动静是有很大关系的,夜间鱼儿好钓的原因就是人迹少,声响少,鱼儿才会放心到岸边活动。

另外鱼儿抗饥饿的能力也是非常强的,通常情况下宁愿不吃食物也不愿让自身暴露在危险环境中,所以也不能认为使用好的饵料能让鱼儿抛开安全去进食,只有在安全的环境下鱼儿才敢于进食,而选择好的饵料之后才会让鱼儿乐于进食。

如果清早起来的早的话,在钓场就会看到离岸边只有半米远的水草区,经常会有鱼儿在这些地方活动进食,但是稍微有动静产生,人一靠近的话,鱼儿就会迅速远离,这就是鱼儿对外界环境的警觉性,在垂钓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

鲫鱼和鲤鱼是国内常见的淡水鱼,在大部分水域里一年四季都可垂钓,虽然受地域性分布和季节影响会对吃钩有一定的影响,但大部分情况下,只要钓友用好饵料,这两种鱼还是愿意咬钩的。

但万事没有绝对,鲤鱼和鲫鱼这两种鱼儿其实吃钩非常的谨慎,如果被钓滑了,或者温度不适宜的情况下,咬钩会比较轻,有很多试探性动作,这个时候,钓友就要耐心垂钓。不要过多的逗弄,尤其是上面说的干扰影响,在垂钓的时候一定要保证一个安静的环境,在搭配上入口性很好的线组和钓钩配置,中鱼几率会大大的提升。

钓鱼达人分析饵重变化对浮漂钓目的影响


浮漂调整过程中究竟是一颗饵还是两颗饵把浮标由调目拉到钓目,这是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许多在一 个池塘里钓得很熟的钓友,换了钓场就钓得一塌糊涂,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把握好饵重问题。调4钓2没有明显的下顿动作,只有缓慢无力的下降或轻微上升,提竿不 是鱼吞钩很深,就是中鱼后又被鱼挣脱了。前一种现象是线组太钝,后一种现象是钓得太灵。可是,同样的线组、钓目,仅仅是搓的饵小了。刺鱼的情况却大大改 善,咬钩也出现了下顿。调4钓2是搓饵底钓的基本格式。如果前一次搓的饵和后一次搓的饵重量不同,钓目就会改变。许多人并没有 注意到是饵重的变化导致了钓目的变化,总认为是水底不平造成的。事实上,引起钓目变化的原因还有很多。例如,调4目后不顾饵重与钓目的关系,搓大饵能找到 底、搓小饵也能找到底时,就不问线组状态,不管两钩差距,相差2个钩高和3个钩高都是调4钓2,结果总是鱼到半水就脱钩。再如,抛钩后不压水,一颗饵的重 量就能把标尖拉下2目,两饵到底后水线与浮标不在同一垂直线上,虽然还是钓2目,却是虚的,因为竿往前推一下,就成了钓3目了。

同是钓2目,空心标尖的浮标要调4目,而实心标尖的浮标就要调5目或者6目。一种解释是空心标尖内留有空气,剩余浮力(此处不争论这个定义正确与否)大,实心标尖 的剩余浮力小。所以,同样饵重在空心标尖拉下2目,在实心标尖就会拉下3目或者4目。另一种解释是,浮标设计时就预设了灵敏点,4目位置最灵敏。但是,这 两种说法都撇掉了饵重,仅就浮标而论浮标:浮标在钓组中的运动是由饵重决定的。当一颗饵的重量能将浮标拉下2目时,短子线钩触底,长子线钩肯定卧底。对 此,理论上称之为不灵不钝,其实钓组已经偏钝了。此时,鱼触动的若是长子线钩,饵重减少对浮标是不会有影响的,只有鱼吸入钓饵并向远离短子线钩的方向 运动,浮标才会有动作。鱼咬短子线钩的情况就不同了,饵重消失,浮标上升,饵重减少一半,另一半被浮标牵引着,钩由平底变为直立,标尖上升1目或半目,钓 组处在轻触底和上钩离底的偏灵状态,鱼咬钩会出现短促有力的下拉动作,所以,调4钓2钓组多为短子线钩中鱼。如果调标后能精确测量饵重,记住一颗饵将标尖 拉下多少,两颗饵又拉下多少,并以此确定钓目,那么钓组的灵敏和迟钝就任由你把握了。

有人说:标尖升起1目是一颗饵化了,升起2目是两颗 饵都化了。这是对钓组的大概认识。其实,饵重不同,标尖升1目并不一定表示一颗饵化了。例如抛钩后水压得太紧,风线会对水线产生牵引,即使长子线钩上的 饵全化了,标尖也不一定浮得起来。饵重对钓组灵敏度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因为是搓饵,钓手可以在无暇调整线组时,用搓大饵和搓小饵的办法来改变钓组的灵敏 度,也可以用改变钓饵比重和松散效果等办法来改善标尖的升降程度,像一上钩轻触底多下顿鱼讯就是调整出来的。

分解影响钓鱼的自然因素季节气候与时辰


我们无法透视水下鱼情,白水茫茫,鱼在何处?何况鱼是极有灵性的生物,季候变化、水温冷暖、风向 风力、气压高低、朔望更替、水质清浊、水流大小、水位涨落、水体溶氧、饵物环境等所有大自然的变化,它们都有十分敏锐的感应,都会直接影响它们的迁移、栖 息。这是一门变化无穷,一辈子也学不完的学问。正因为女口此,我们才更要不断去探究摸索。

季节与气候

钓鱼是个季节性极强的活 动,不同季节的垂钓效果有明显差异。 在一个明水期内,有两个上鱼高峰。以北方为例,一是以五月为中心形成一个小高峰,二是以八九月份为中心形成一个大高峰,可谓两个黄金季节 第一个高峰期是鱼产卵季节,腹中营养奇缺,又是水温已升至可以大量摄食的阶段。第二个高峰期是高温伏天已过,又到了最适宜鱼类大最摄食的阶段,另外鱼也 需要利用适温季节抓紧摄食以备过冬。这个季节上鱼率大。当然北方也有天大热,鱼大吃的说法,上鱼的高峰基本以八月份为中心,如何因季施钓,中国天南地 北的钓友似乎都熟知这样一句垂钓谚语:春钓滩,夏钓潭,秋钓荫,冬钓暖。

时令时辰

钓鱼不仅季节性强,而且一天内的时辰也很强,两者相比较,时辰性更为明显。一天中有早钓,午前钓,午后钓,晚钓和夜钓之 分。实践证明,时辰不同效果也不不一样。所谓早钓鱼,晚钓虾,中午钓个癞蛤蟆的渔谚,典型的的说明了钓鱼的时辰性。一日之间有两个上鱼高峰,早钓和日 落前两三个小时。有两个低潮,无调微醉,太阳暴晒,气温高,有言语说;神仙难钓午时鱼;午夜至凌晨次之。关于按时辰施钓也有流传神光的谚语;上午钓东,下 午钓西,早晚钓边,中午钓远。

空气湿度对钓鱼的影响说明


钓鱼人常常有这样的体验:在夏秋高温季节,人感到气闷,有汗又出不来的时候,鱼也往往不愿咬钩;而当天气较凉爽或有风时,人感到呼吸顺畅,鱼也非常愿意咬钩。经过长期探索和研究发现,除了温度、气压、天气等因素变化的影响外,还有一个因素是空气湿度。那么空气湿度对钓鱼到底有什么影响呢?笔者最近把本人和钓友关于空气湿度对钓鱼影响的一些体会整理成文,供大家在垂钓中参考和借鉴。

一、空气湿度的概念

空气湿度就是表示空气中所含水汽多寡(亦即干湿程度)的物理量,天气预报中最常用的是相对湿度。相对湿度:指在特定温度下的水汽分压和饱和水汽压之比,换句话说就是空气中实际水汽含量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湿度的百分比值。相对湿度小,说明当时的空气远没有达到饱和状态,空气干燥;相对湿度大,表明接近饱和,空气潮湿。相对湿度只是一个相对数字,并不表示空气湿度的绝对大小,其单位是百分数(%)。

二、空气湿度对钓鱼的影响

空气湿度对钓鱼有直接影响,空气湿度越大,越不上鱼,尤其在中国北方地区,比南方地区更明显。

那么空气湿度为什么会影响钓鱼呢?空气湿度大时,直接作用水体,影响水体的温度自然变化,影响水体与大气之间的空气交换,影响水体的光合作用,也就影响了鱼的正常生活和摄食。

首先,由于气温高时,水的蒸发量大,空气的湿度大,水中溶氧量低,影响钓鱼。大家知道,水体温度和鱼类的生存条件密切相关,水温越高,水体溶氧量越低,鱼类新陈代谢越强烈,需要的氧气越多;反之,水温越低,水体中溶氧量越高,鱼类新陈代谢越弱,氧气消耗减小。在夏秋高温季节,水的蒸发量大,空气湿度大,由于水的相对分子量(18)比空气的平均相对分子量(29)要小,当空气湿度增大时,空气的密度会变小。另外,由于热膨胀的作用,热空气的密度小于冷空气的密度。因此,一年四季中夏季的湿度最大,气压最低。由于氧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减小而变小,故湿度大时,水中溶氧量低,不利于钓鱼。在夏季高温季节,水的蒸发量大,在养鱼密度大的鱼池,夏季开着增氧机有时也会翻塘,冬季只需在冰上打个透气孔,就是这个原因。

其次,气温高时的夏秋季节,不仅使水的蒸腾作用加大,还能使水蒸气不易凝结咸水,空气湿度加大后,在无风的条件下也不利于水的蒸发,从而不利于水体降温。白天水体在受外界温度的影响下湿度会随着变化,水体温度越高蒸发得越厉害,蒸发会降低水温。然而在空气湿度较大时,蒸发作用会减弱,这和在桑拿浴室里晾衣服,很长时间也晾不于是个道理,也和在闷热的天气里感到排汗困难是一个道理。夜间湿度一般要高于白天,这是因为夜间的温度低于白天,单位数量的水蒸气在气温降低时,它的湿度值是升高的。夜间升高的湿度会更加减少水体的蒸发,从而更加不利于水体降温。在闷热的天气里,当水体温度高于鱼的正常生活要求时,水体含氧量低于鱼类最低需要,达到每升两毫克时,水体较肥的鱼塘会翻塘,鱼不喜欢摄食也就是很正常的事了。

水体和大气之间时刻都在进行着置换,水体在吸收空气的同时也在释放空气。在大气压正常的情况下,它们是维持在均衡的状态下的每升五毫克左右,适合鱼类的正常的生活条件;当大气压小于正常值时(表现方式之一就是空气温度增加),水体吸收的空气较少,释放的空气较多,破坏了平衡,造成了不适合鱼类生存的条件。由于水体的含氧量的减少,鱼类会感到呼吸困难,哪里还会去吃食呢?

最后,当空气湿度增大时,云和雾就会增多,影响到照射水体的光线强度,使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变化受到抑制,从而使水体缺氧。

水体里生长着大量的绿色藻类,在太阳的照射下会进行光合作用,产生大量的氧气;但由于较大的湿度挡住阳光的照射,使它们不能光合作用或减少光合作用,不能补充水体中鱼类所需要的氧气。在不能光合作用时,甚至还要消耗氧气,使鱼类得不到合适的生存条件,造成鱼不愿游动和觅食,甚至出现浮头现象。

如前所述,相对湿度是空气中所含水分的指标,空气温度的变化直接影响空气湿度的变化。换句话说,同一单位的水在不同温度的空气中,相对湿度是不一样的,空气湿度越大,地面水汽越大,日出的时间越晚,越影响鱼类的正常摄饵觅食。以在静水里垂钓野生鲫鱼为例,太阳每晚出半小时,钓获率至少降低10%;空气湿度在70%以上时,就有薄雾,湿度越大雾气越大:湿度在95%以上时,就是漫天大雾了,雾不散,鱼一般不吃食。所以雾天不要出钓,不上鱼,交通也不安全。

三、应对湿度变化的措施

既然空气湿度对钓鱼活动有很大影响,为了降低空气湿度对钓鱼效果的影响,就要求钓者要学会观察、了解和掌握空气湿度变化的规律,趋利避害,选择湿度适宜的季节、天气和时间进行钓鱼,才会把湿度变化对钓鱼影响降到最低,并取得好的钓鱼效果。

一是选择湿度适宜的季节出钓。由于春秋和冬季湿度低,可在这三个季节出钓;夏季(包括早秋)高温季节由于湿度大,水中溶氧量低,白天特别是中午时段应尽量少外出钓鱼,想钓鱼时可选择下雨、雨后、有风天和早、晚及夜间进行。二是选择湿度适宜的时间出钓。初春和冬季可在中午高温时段出钓;仲春、晚春和中秋后可全天出钓;夏季和早秋可在早、晚和夜间出钓。三是选择适宜的钓场和钓位进行钓鱼。选择四周开阔、有阳光长时间照射、有风吹进的池塘或选择有进出水口的水域和迎风的岸边;在高温季节选择阴凉、深水处及流水中钓鱼,因为这些地方溶氧量较丰富,受空气湿度影响小一些。

浅谈刮风天对钓鱼的影响


影响垂钓的因素很多,季节,时间,天晴下雨,刮风下雪等。我们在这里,浅谈一下刮风天气对钓鱼的影响。

刮风天气对钓鱼有什么影响呢?一般情况下刮风,只要是4级以下,基本上可以说对垂钓有利。当微风刮起时,上层水随风流动,底层水逆风流动,形成水层对流,加速了水中的溶氧量,这时鱼儿觅食活跃,极易咬钩。

四季中常刮的风有东西南北风和东南风、东北风、西南风、西北风。每一种风向、风力对鱼的活动都有不同的影响。

炎热的夏季,因为天气闷热,水中的鱼儿一般都是深水,阴凉处,并不活跃,此时想要有很好的掉获,就变得很困难。可如果刮起了西北风,此时闷热的空气将会变成凉爽舒适,水中溶氧增加,鱼儿明显变得活跃,极易咬钩,此时垂钓,必有收获,所以,要有好收获,在这个时候,就必须要知道刮风天气对钓鱼的影响。

当刮三级以下的东风、东北风、东南风时,白天与夜间都利于垂钓。而刮南风与西南风时,除夏天的早晚、冬天的中午外,其他季节不利于垂钓。而刮西风、西北风、北风时,只有在夏天雨后且风力不大时才有利于垂钓。

出钓时,多关注天气预,了解当天的风力,风向。明白哪种风力与风力,会有比较好的鱼口。哪种风力与风向,没有什么鱼口,不要不管是什么天气,什么风向及风力,皆盲目出钓,从而影响钓获。有的钓友出门几乎不看天气,盲目的出钓,抛开天气的情况,如果是遇上不适合垂钓的风向,不仅仅浪费了时间,而且是根本钓不到鱼,从而影响垂钓的心情,所以,了解刮风天气对钓鱼的影响,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经常听说,大风吹,大鱼动;小风抚,小鱼涌;风力相对较大时,大鱼喜欢随着波浪到较浅滩处觅食,这时有经验的钓友,经常会把目标放在大物身上。而当微风抚面的时候,小鱼是很活跃的时候,所以此时垂钓小鱼较为合适。但是如果风力大于五级以上,那么鱼儿都会觉得害怕,会在深水处躲起来,此时会影响垂钓。

当东风刮起时,一般都会有雨下。如果是刮东风的时候不下雨,那么此时将不利于钓鱼。如果刮东风下雨,或是下雨之后刮起东风,则还是适合出钓。

轻风吹抚,看准风向,出钓下风口,会有不错的钓获。因为风会把微生物等都吹向下风口,这时鱼儿都会在此处觅食,这样会增加咬钩率。

刮风对钓友最大的影响是什么呢?我觉得是对标相把握不准,经常看到浮标随着水波上上下下,不知道是否有鱼口。那么这时推荐一两种钓法:

1、钓钝法,可以将浮标向上拖,让浮标呈60度左右的角度倾斜在水面上随风摆动,如果浮标直立并下沉,或是已经倒下浮在水面上,则起竿吧,中鱼机会非常大。

2、钓抬头:可以说是一种浮钓法,让饵料浮在水底大约3-4cm处,因为风的原因,浮标不停摆动,致使水底的饵也不停摆动,这时鱼儿则更喜欢会动的活物,这样增加咬钩率。

季节气候的变换对鱼习性的影响


一年分春、夏、秋、冬4个季节,春暖,夏热,秋凉,冬寒。气温的高低影响水温的冷暖变化,因此,水温和季节有着密切的关系。鱼儿离不开水,水温是直接影响鱼类生活都会对鱼类的生活习性产生直接影响。不同的气候,不同的季节,鱼的活动机能和摄食状况会出现明显的差异。

一般说来,春秋两季是垂钓的黄金季节。春季,大多数鱼类繁殖生育,产卵前后十分活跃,因而食欲旺盛;秋季温度适宜,鱼儿活动频繁,摄食量大;秋末鱼儿准备越冬,需要在体内储存足够的养料,非常贪吃;而夏冬两季则属于垂钓的淡季 了。夏季除少数喜热性鱼类食欲旺盛外,大多数成鱼食量减少;至于冬季就更不用说了,绝大多数鱼处于少吃少动或不吃不动的冬眠或半冬眠状态。

春季大约从惊蛰开始,气候逐渐变暖,水温相应上升。在水中煎熬了一个冬天的鱼儿,开始活动觅食。不过这时的气 温还低,鱼儿活动的范较小,一般只在中午前后的几个小时,在向阳、较深的水域活动到了清明前后,气温明显转暖,水体中的水草丛生,水生物大量生长繁殖,这时鱼儿纷纷游向水草丛生、1米左右的浅水区域觅食,并准备产卵,此时是一年当中的第一个垂钓旺季,从早到晚全天都可以钓。而在北方,由于气候与季节错位的原因,春天姗姗来迟,这个旺季大约要比长江以南滞后1个月到1个半月左右。

夏季日照强烈,气温高,中上层水温也高,鱼类大多潜人深水区域或荫凉处活动,摄食量也相应减少。这是因为一方面, 鱼儿在春季已完成交配产卵的任务,产卵后又大吃一阵子, 身体已经复原,吃得比较肥壮;另一方间深水植物生长繁茂, 水域中天然饵食增多,故对食物的需求量也相对减少,一般进食不多。这时成鱼处于繁殖后的休养生息时期,比较喜欢摄食一些鲜嫩草茎,换换口味。但刚刚孵化出来的幼鱼,情况却不同。他们需要长身体,故不停的摄食。所以,钓上来的多 是这类中小型鱼。此外一些游动性鱼类例如鳗鱼、鲈鱼、梭鱼等,此时正大量涌进与江河、湖泊相连的小水体之中,食欲正旺。

总的来讲,夏季仍属于垂钓淡季,钓获量少得多,尤其是中等以上的大鱼不大容易钓到。但在初夏,少数鱼还在产卵, 仍有利于垂钓。且初夏气温多在15~28摄氏度之间波动,这个温度对鱼类还是很适宜的,尤其是早晚,气候凉爽宜人,鱼儿游动觅食活跃,适合垂钓。但初夏中午气温偏高,鱼儿大多躲进深水层栖息,除少数鱼类如鲤鱼、鲢鱼外,很少吃饵。

秋季,天高气爽,鱼儿渡过了炎热的夏天,食欲逐渐旺盛,特別是秋分一过,深秋时节,水生植物的茎叶老化,水草枯萎, 浮游生物数量顿减,随着气温的明显下降,鱼儿预感到寒冷的冬季即将来临,便大量摄食,积蓄养料准备越冬。这时对于人工投放的饵料特别爱吃,摄食量很大,这是鱼类一年之中第二个摄食高峰期,同时也是钓鱼的第二个旺季。

严寒的冬季,北方天冷地冻,水凉草枯,鱼儿大多潜入深潭或泥层洞穴,少吃少动或不吃不动,处于休眠状态。要是在北方垂钓则只有适时破冰了。但在南方,此时气温仍不算太低。在风平浪静的中午,鱼儿仍会游至阳光充足、水深1.5~2 米左右的水域寻找食物,只是吃食的动作比较轻微而已。

浅谈水温变化对钓鱼的影响


水温也是水情的一种,水情虽然不能决定钓鱼的收获,但是也起到了一个重要的作用,一个善钓的人必然也是深知水情的人。

水温有着时间,位置,深浅等各个方面的变化和影响,温度的变化深切的影响着鱼类的生存环境。跟着水温的特性走,钓手们才有可能不断的上鱼,否则,就要无获而归了。

位置不同升温速度不同

因为水位液体,随着光照和地表升温的速度而升高,在大多数水面中,水面的水温都比水底高。这是因为水面长时间受到太阳的直射,而快速的提升温度,而水是一种最原始的液体,它的导热性能并不好,在很多时候导热速度较慢,所以位置较深的深水区升温较慢。

在初春,这叫决定了鱼类喜欢前往浅水区活动,而在正中午就是鱼类在浅滩活动最频繁的时候。而到了夏天,大鱼多躲在深水区,只有在气温下降后才上升到浅水区,这都是基于不同水层水温不同的原理而产生的。

水温梯度变化很明显

梯度变化的意思就是不同深度的水中,水温的变化幅度也是不同的,在浅水当中,水温之间的差距相对较大,而在深水当中,水温的差距则相对较小。

这和上文当中提到的水的导热性是相关的,因为水的导热性差,所以在浅层水当中,随着水深的变化,温度之间传导的差异越大。而深水区由于本能能够传导的水温较低,所以变化层次反而越低。所以水温的变化与太阳直射的关系,往往是深层水受到的影响小,而浅层水受到的影响大。

根据简单的测试,可以发现,在春季里面,随着水面的水温已经高达十几度,但是随着水深在半米一下的水位,温度多在个位度数。这几十厘米当中水温下降了最高可能达到十几度,下降的速度非常快。而到了深水区域,尤其是一米以下的水域则不容易降温,往往只有几度的差距。

这也就说明了一件事,为什么冬日里面鱼类都需要到深水区生存。其一的原因确实有温度的高低之间的区别,但是最重要的任然是深层水的水温不容易变化,长时间保持一定的水温更合适鱼类的生存,所以鱼类在深水区中能够更契合生存的需要。

季节原因最关键

水温的变化和季节原因应该是最密切的一种,在北方区域,水温呈现倒U型分布,在全年当中夏季水温较高,而冬春两季都相对较低。两极的差距较大,最高温的夏季和最低温的冬季之间的水温差距最大能高达三十多度。

而在南方地区,虽然也是夏季气温高,冬季较低,但是两者之间差距较小。最低也不会低于零度,多是在五到七度之间,全年最大的温差不过二十多度。

所以说,在南方地区,冬天时虽然水温仍然不低,但是仍然需要钓深水区。原因正是因为温差变化,深水去里面温差变化较小,而浅水区受到阳光照射的原因温差变化大,不合适鱼类生存。

在冬天时,越是晴天可能越是钓鱼困难的原因,就是在温差的变化过快,鱼类不愿意轻易变换生存环境。

而夏天的时候,夜钓有时候反而不如春夏之交也是因为温差变化的幅度过大,而如果是阴天就会好很多,因为温差变化的幅度降低了,反而适合鱼类的生存了。

温度的变化是一个干系到鱼类生存的重要指标,准确的把握水温的变化,切合水温的变幻才能够把握到鱼类的活动轨迹。

浅谈气压高低对钓鱼的影响


作为钓鱼人想必都有过在低气压的沉闷天气钓鱼空手而归的经历吧!那么你知道为什么气压低会影响我们的渔业收获吗?下面我就和大家浅谈下气压高低对钓鱼的影响吧。

一、水中溶氧度对鱼的影响

首先我们要明白,水下不同的鱼对水中溶氧度有着不同的要求,如塘鲺、罗非鱼可以在溶氧度很低的水中正常生活,而鳊鱼、鲮鱼对水中的溶氧度要求却非常高。即便是鲫、鲤等鱼在溶氧度低的时候,也会非常难受,开口欲望不大。因此,在气压低、光照又不好的情况下,水中溶氧度低的情况下,要求含氧高的鱼就很少进食或不进食,而罗非这类鱼却影响较少,照样进食。

水中的含氧量,主要有两种形式获得:1、与空气接触,2、水生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二、气压高低对鱼的影响

气压直接影响水中的溶氧量,影响鱼的吃口。气压高则水中溶氧量大,鱼儿舒畅活跃,吃口好。气压

低则水中的含氧量地,鱼儿缺氧、难受、无心吃食。

鱼儿对气压的敏感度比人更高,气压低于1000百帕,水中溶氧量大大降低,此时,鱼儿食欲(吃口)

大减,甚至完全没有吃口,钓鱼收获不大。

所以一般来说,我们得选择那些清凉的天气出钓,避免炎热闷热的天气,如果无可避免,那么随着气

压的降低,钓层应渐渐上升,早晨钓底,到下午难钓了,可以钓浮,甚至可以钓半水。

附气压高低钓鱼分值表

三、察觉气压变化的技巧

察觉气压变化,对我们出行施钓有一定的帮助。

(1)感官判断气压高低

雷雨前乌云密布,云层低,气压低,这时候我们感觉闷,闷就是气压低的感受,从视觉上,我看到云层低就是气压低(这也是雷雨大风天过后,鱼儿好钓的原因)。

(2)季节判断气压高低

一年四季,春夏气压低,夏季气压最低,而且不稳定,24小时当中气压会变化很大。早晨气压升高,中午气压下降。秋冬气压高,冬天气压最高,因此秋天是钓鱼的一个黄金季节。

(3)时间判断气压高低

一天中,气压有一个最高值、一个最低值,分别出现在9~10时和15~16时,还有一个次高值和一个次低值,分别出现在21~22时和3~4时。

低纬度的热带地区日气压变化明显(前面说春夏气压低而且不稳定),高纬度寒带地区日气压变化小。

以上钓鱼技巧就介绍到此,希望《实战分析惊蛰节气对钓鱼的影响详解》的内容能满足您的需要,同时欢迎您阅读我们精心准备的专题:惊蛰钓鱼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