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钓鱼技巧。

很多时候,我们钓鱼打窝之后迟迟不来鱼,但是只要我们一换钓位或者收拾东西走会发现别人在我们的窝子里面连杆上鱼。也有的时候鱼儿进窝我们根本没有发现,尤其是一些没有什么经验的钓友,真的很难知道鱼儿到底有没有进窝。

鱼儿吃食我们可以通过漂看到,那么鱼儿进窝我们可不可以看到呢?不能直接看到,但是我们可以根据它们进窝产生的动静间接的看到。下面蓑笠哥盘点几种鱼儿(大)进窝的信号,如果遇到一定要多等一会儿别急着走,大概率会有鱼儿上岸,如果走了那窝子真的就是白打了!

有小鱼惊慌跳出水面

标准的大鱼进窝的信号,基本只要小鱼在窝子里面惊慌的跳出来就可以确定有鱼来了。之前蓑笠哥在如何避开小鱼的那一篇文章有讲到过:根本不用费尽心思去避开小鱼,只要一直抽窝大鱼来了小鱼自然会走。

这小鱼跳出水面我们可以确定来鱼,但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白条类水面系的小鱼跳出水面,这可能是来了翘嘴和鲢鳙;如果是罗非、小鲫鱼等这些底层的鱼类跳出水面这证明是鲤鱼、草鱼、胡子鲶等这些鱼来了。

如果水底没有黑鱼捕食形成的那种长条的鱼星,基本就是可以确定有目标鱼进窝。如果有长条形一片的鱼星,那么证明黑鱼进窝,我们要想办法把黑鱼钓上来才行。这一点在前几天的文章里面有仔细讲如何钓窝里面的食肉鱼,关注蓑笠哥后看历史文章即可。

有小鱼慌乱撞线

小鱼撞线和大鱼撞线的在浮漂上面的样子完全不一样:小鱼撞线持续时间短、速度快,也就是说浮漂很快就恢复;但是大鱼撞线不一样:比较慢且沉稳。大鱼进窝之后小鱼会慌忙逃窜,只有很少的几条会逃到水面,在水底小鱼不算少的话大概率会撞线。普通没有慌张的小鱼撞线只是让漂稍微斜一下,惊慌下的小鱼撞线会比较激烈。这个不太好描述,但是请相信蓑笠哥,你一定可以从浮漂上分清它撞线的时候慌不慌。

小鱼闹着突然停口

这是明显的大鱼进窝信号,基本上遇到这种情况接下来会上鱼大概率是没有问题了。蓑笠哥二十多年钓鱼生涯中,无数次遇到小鱼吃着闹着突然停口,然后换一个大点儿的饵料(或者颗粒)不一会就能上一条比较大的鱼。

这一点和前面几个一样,大鱼进窝之后小鱼就会跑掉,大鱼如果一直在窝子里面它们也不太敢像之前那样嚣张的闹窝。大部分的鱼儿都是如此,但是有一种鱼不同:大罗非进窝之后,小罗非不会跑,其他大鱼进窝之后小罗非还是会跑。

如果你确定钩子上面还有饵料的话,最好不要提竿更换饵料,这样做有可能在提竿和抛投的时候吓跑大鱼,尤其是水质很好能见度很高的情况下。如果没有了饵料,那么可以更换一团比较大或者是颗粒饵料。

窝子附近有鱼星DiaoYU007.COM

有鱼星也是一种鱼进窝的信号,只不过小鱼也可以产生鱼星,所以我们要从鱼星上面弄清楚进窝鱼儿到底要有多大,之前蓑笠哥写过一篇《观星识鱼》的文章有详细介绍每种鱼的鱼星是什么样子。有兴趣的钓友可以关注蓑笠哥之后看历史文章,今天就简单介绍几个常见的鱼类进窝之后的鱼星:

黄豆至花生米大小的单个或者三两个;这种是大板鲫进窝之后的鱼星,鲫鱼在吃食的时候会从腮里面吐出气泡(不是每次都吐),一般情况下是1个或者2-3个左右。成群进窝的话鱼星会变多,但是这种情况很少见,大部分情况下就是一两条进窝。

乒乓球大小的一个;这种是典型的鳙鱼星,也就是平常我们所说的大头。大头的鱼星大部分情况下是一个,而且比较大,鱼星的大小和鱼儿的个体成正相关。如果是一群鳙鱼进窝,那么在窝子附近会陆续有乒乓球大小的鱼星出现。

指头大小鱼星碗口大一片;这是白鲢星,有一次蓑笠哥在一条江里面手竿抽白鲢的时候窝子附近像是煮粥一样,陆陆续续的白鲢星很多,那天收获120+白鲢。

大拇指大的单个或者两个星;之后如果再出现一些小一点的那就是草鱼星,如果水域有草鱼基本是它进窝没跑了。

一片两边大中间小的鱼星;这是鲤鱼在水底拱泥找食物吃,鲤鱼越大这片鱼星也就越大,当然也要看水底的情况一般沙底的话再大的鲤鱼也很难有大片星。当然了,有时候青鱼也能产生这样的鱼星,不过大多数情况下青鱼的鱼星不是圆形而是有点儿长的那种。

很密的小星伴随几颗大点儿的鱼星;罗非,而且是窝里面有稍微大点儿的罗非才会有这种情况。

很密的芝麻大小一片;小罗非闹窝没得泡了,基础高强度抽窝吧!大罗非迟早会来。

一串星陆续上来;这种被很多人误认为是鱼星,其实不是基本都是沼气星,水底的沼气溢出而已。

最后愿钓友们大鲫大鲤!上面说到关于鱼儿进窝给你发的信号你下次能发现了吗?当然你可能早已成为老手,对这些信号早已熟谙于心。如果你觉得文章对你有帮助,别忘了分享给其他钓友哦,如果你也喜欢钓鱼欢迎你关注蓑笠哥一个非常爱钓鱼的人。

小编推荐

这款自制钓鲫鱼酒米窝料,错过可惜


钓鱼的乐趣肯定不仅仅是坐在那里钓鱼啦,研究渔具、饵料窝料等也是不少钓鱼人的一种爱好,自己去配制饵料去尝试效果其中的乐趣也是妙不可言的,那么现在就介绍一款自制的钓鲫鱼的酒米窝料供大家参考一下。

制作材料:碎米3斤,50度白酒一瓶,来得快或牛逼鲫一类的小药3包。先把小药跟白酒混合,倒入碎米中,记住一定要一边倒一边搅拌均匀,让每粒米都沾上酒,观察碎米吸收情况,做出来的碎米要干的。找一容器密封即可!

可以选择自己泡的酒,50克丁香加50克山奈,倒入3斤50度白酒,泡制一礼拜以上。等颜色变深棕色就可以用了。

然后取出之前做的干的酒米,加入50-100毫升药酒,适量加,干酒米微微变湿就可以了。

酒米状态请看下图

冬季加入一些粉饵,可以减少发窝时间。一般钓友用的都是腥味商品饵加香糠(塑料瓶是香糠),没有香糠的钓友可以用菜籽饼,花生饼一类的代替!切记,粉饵不要跟酒米做在一起,容易发酵变酸,影响效果。随钓随取最好。

天气冷温度比较低的时候这款酒米尤其有效,适当地加大酒的用量加上粉饵的雾化跟动物蛋白,能够做到诱鱼和聚鱼的效果,而且制作起来非常简单,大家可以自己动手去尝试一下。

垂钓中哪些现象表示已经有鱼进窝呢?


在日常垂钓中,我们信心满满的抵达钓场,做好一切准备工作之后,开钓,打窝子,抛竿,一丝不苟。但是没钓多一会儿,却是无鱼问津时,我想大家都会很急躁。更有甚者,一看鱼不开口,就疑神疑鬼的急忙更换线组,重新调钓、重新开制饵料调整味型比重等等。结果一天垂钓下来,饵盘上一坨坨五颜六色的饵料却比鱼护里的鱼还要多。

其实我认为,遇到鱼不开口或是浮漂没有什么明显动作时,钓手首先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通过仔细的观察周边钓手的情况,和自己窝点的情况,甚至很多水面的细节来判断自己的窝子中到底有没有鱼,只有当窝子里有鱼时,才有可能钓到鱼。当我们确定有鱼进窝之后,再根据自己掌握的情报和往日的经验,来慢慢进行测试鱼口的工作,才能达到渔获丰收的结果。如果我们仅仅是发现问题以后就盲目的进行调整,真的是很不明智的做法。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判断窝中到底有没有鱼呢?下面我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分享给大家,同时希望各位有好的经验和心得也能共同交流探讨!

1、观察水面是否有鱼翻花

我们在垂钓中,需要时刻留意钓点附近的水面。风平浪静的天气下,如果发现水面有水波纹交织、水花翻动或是突然有较大的涟漪时,这些现象说明钓点周边的中上层水域有鱼类搅动水面或是翻花。只要我们多注意观察,其实是很容易区分开大体型鱼类和小体形鱼类翻花的。

当我们确定钓点周边有大体型鱼类翻花之后,要进一步尝试区分它是不是我们想要垂钓的目标鱼,因为水表的鱼类翻花多是中上层鱼类,假如我们想要垂钓中下层的鲫、鲤等鱼类时,成群的鲢鳙鱼闹窝是令钓手很头疼的一件事情。

鲢鳙鱼在水表翻花时通常会把半个身或是背鳍露出水面,之后头部入水时会发出沉闷的咕咚声,泛出的水花偏大,过程快。有时鲢鳙鱼还会用尾巴啪啪的击打水面,声音相对小且清脆,泛起的水花小。还有一种情况是当有较多的鲢鳙鱼浮在水表面时,经常会突然加速的在水面上互相追逐,搅动的涟漪非常明显。

鲤鱼翻花会跃出水面,有时甚至会整个跃出水的表面,这有点类似于鲤鱼跳龙门的现象。当它入水时由于尾部击打水面会发出极大的啪啪的声。当我们发现有鱼类在钓点周边翻花时,就要提起精神来准备战斗了。

2、观察水的浑浊度和水草

当我们在浅水区域垂钓时,俗话说水清则无鱼,浅水区域里,有鱼群聚集的地方大多水色会相对浑浊一些。首先相对浑浊的水体,会保证水底光线较弱,鱼类可以较好的隐蔽自身,不会被掠食者捕杀。其次是因为鲫鱼、鲤鱼这类底息鱼一般都是在水体的中下层游动的,常常在淤泥中掘食、搅动,会使得水底的污泥被搅动起来。当我们在浅水区域垂钓时,尽量挑选光线较弱的暗水区、水色相对浑浊的区域,这些都是渔获的保障。

有时我们野钓中会选择有水生植物的周边作为钓点,这也就是钓鱼钓草的原因。水中有比较密集的水生植物时,鱼类藏身其中,既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屏障。同时水生植物有极强的光合作用,为鱼类提供氧气。一般来说水生植物较为密集的地方,鱼类的可食用的美食也是最多的。

当我们选择有水草、水葫芦、浮萍甚至是树枝等杂物等钓点做钓时,鱼类游动时会使得这些植物晃动,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这些物体的运动状态来判断钓点周围是否有鱼。

3、观察鱼津和浮漂动作

鱼津(鱼星、鱼泡、鱼筋儿)是鱼呼吸或者游动过程中产生的气泡。通过观察鱼津来判断窝中是否有鱼时,首先要学会区分鱼津和地津。地津通常是水底淤泥、杂物、沉积物等等发酵后产生的沼气,当高温季节来临时,由于水温的升高,水底沉积物会加速发酵耗氧的过程,同时产生沼气甚至一些有毒的气体,这就是导致水底缺氧和鱼类起浮的一种原因。

一般情况下,鱼津通常大小比较均匀,因为鱼类自身有粘液的存在,所以鱼津相对于地气而言不宜破裂,位置也不固定。沼气的气泡大小不等,当露出水面以后比鱼津容易破裂,且位置是相对固定的。

当我们垂钓时,如果发现窝子周围有慢慢移动的鱼津时,一定要提高注意力,这是战斗打响之前最好的提示!当我们发现钓点周围有点点鱼津时,浮漂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体现。这是鱼类在窝子中游动、煽动鱼鳍搅动水体甚至是鱼体蹭到钓线的漂像动作。比如,突然的黑漂、浮漂缓慢的上浮或者下沉、浮漂连续的颤动、抖动,均是代表窝中有鱼的表现。

我们发现浮漂出现动作之后,需要迅速的尝试区分,是闹小鱼、鲢鳙闹窝还是我们期待的目标鱼了。

当闹小鱼时浮漂会出现反复上浮下顿感,哆哆嗦嗦等非常不稳定的漂象,但是我们提竿刺鱼时往往没有中鱼的感觉,这时多是代表窝子周围没有聚集到我们的目标鱼,需要继续尝试诱鱼进窝或是直接更换钓点。

当鲢鳙鱼闹窝时,我们提竿刺鱼会偶尔锚到鱼体,当浮漂出现标准的顿感动作时,虽然没有中鱼的感觉,但是偶尔子线上还会带有粘液,这是鲢鳙鱼闹窝比较好的一种证明。发现鲢鳙鱼闹窝时,如果它不是我们的目标鱼,我们就要通过调整饵料的味型刺激、调整饵料的雾化程度等操作了,甚至如果发现是一群鲢鳙鱼闹窝时,还需要停止垂钓,等窝子中高度雾化的饵料散去,鲢鳙鱼离开窝子之后,我们再进行垂钓。

当浮漂出现标准的顿感动作时,我们尝试提竿刺鱼,有中鱼的感觉,但是很快脱钩,或是挂到鱼鳞等等现象时,这些有可能是我们的目标鱼,我们需要考虑饵料味型、饵料状态甚至是浮漂的调钓准确性了。

4、观察小鱼闹钩的情况

以笔者的垂钓经验来看,尤其是野外垂钓时,同等大小个体的相同鱼种,往往会成群聚集,尤其是当这种鱼类体形较小时更为明显,因为这种聚群的行为是生物躲避天敌攻击的一种有效手段。小鲫鱼是最爱聚群觅食游动的,但是比较大个体的鱼习惯单独行动,因为个体越大的鱼对食物的需求量越大,与其它个体的鱼在一起活动、觅食的话不容易吃到足够的食物。这是我们在野钓时经常发现的,往往小鲫鱼进窝就是一群,而相对大一些的鲫鱼、鲤鱼则通常是偶尔才会碰到几尾。

当我们在野外垂钓大体型目标鱼时,往往先要经历的是蝗虫般的小杂鱼闹窝,这时的漂像会非常混乱,使人心烦意乱。但是笔者的经验是:只要我们相信自己的判断(包括天气因素、钓位因素、饵料因素、浮漂调钓等因素)没问题时,一定要沉住气,即使小杂鱼闹的再疯狂,我们也要尝试垂钓一段时间,通过不断的抛投饵料来诱惑大体型目标鱼进窝。当我们发现原本混乱的漂像趋于安静时,一定要盯紧浮漂,打起精神,令人激动的目标鱼很可能已经到窝子周围了。

上面介绍的内容,是笔者判断窝子中是否有鱼的经验,希望对大家有用。同时如果大家有更好的方法,我由衷的希望您能够分享给大家,我们共同探讨,共同进步!

鱼儿入窝为什么不吃饵料


钓鱼钓的好,诱鱼是关键,相信这点钓友都是认同的。只有把鱼诱过来以后,鱼儿才会上钩。但是有的时候窝子里面明显是来鱼了,但是鱼就是不吃饵。

在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钓友不经过思考,单方面的认为是饵料的问题,胡乱开饵。结果就是饵料浪费不少,另外还把聚过来的鱼弄炸窝了,或者离开窝点。

黑坑有的鱼为滑口鱼,经常钓放以后对商品饵产生了很大警惕性,受到饵料味道的诱惑进入窝点,但是却不敢吃饵。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将饵料里面多加入一些原塘饲料,下药的使用量减少或者不用。将饵料调整的比较清淡一点,以达到减低鱼的警惕性目的,促使鱼吃饵。还有就是饵料雾化的太好,就会引诱来很多鱼,随而来的就是窝会很大、窝内也会很乱,从而导致水比较浑浊,鱼类只能味道很难咬到饵。所以如果是这种情况,就需要换饵料,控制好雾化的度,使引来的鱼可以吃到饵。

还有一种情况却恰恰相反,因为天气、气压、温度、水肥等一些原因导致了鱼虽然进窝,但是就饵欲望不强烈,我们就需要将饵料的味型提高,大腥大香这个时候就会起到很好的效果,至于小药方面,可以适当加。如针对水肥,塘底淤泥浆层厚,老鱼、滑鱼、回锅鱼多的情况下适量添加小药花香诱,这样会使鱼吃口更猛。

一、鱼层与水底

常钓鱼种为鲫鱼、鲤鱼、草鱼。为底层鱼类但是在特定的情况下还是会上浮。鱼已经离开水底了,而我们继续钓底的话,自然是效果不佳了。当出现挂鱼、截口、黑漂不中鱼以及蹭线情况比较多的时候,就说明鱼已经离开了水底上浮了。这个时候调整饵料比重改为钓浮,通过调整浮漂位置来寻找鱼所在水层进行作钓。因为钓浮在有的时候容易把鱼打乱层或者说成功率不高,毕竟鱼在底层就饵上钩成功率高一点(鲫鱼除外),这个时候我们在找到鱼层以后,慢慢的将浮漂向上一点点的移动,使其作钓水深增加,减少抛竿频率的同时附带底散,把鱼往底层压。

水底的淤泥浆层比较厚的话,饵料落入淤泥。鱼儿找不到饵,还怎么吃啊。我们在作钓淤泥浆层较厚的坑的时候。可以采用钓离底将饵料提离淤泥几公分,或者一钩到底一钩离底。这样就便于鱼能很快的发现饵料而就饵。这需要很好的把握浮漂的调校了,以及饵料的比重把握。

二、窝点与钓点的关系

正式作钓之前都会做窝,而做窝也就两种:手抛和竿抽。而现在很多黑坑是禁止手抛的,使用散炮是必须熟练掌握的一种技能了。有的钓手在使用散炮的时候,抛竿比较满,而且是入水或者是半水炸开,这样就造成在钓点前面也留下了很多的散炮,形成了一个小窝点。鱼会先停留在钓点前面的小窝点。因为存在散炮炸开点不一样,这个小窝点有的比较靠近我们的钓点,有的却离的有一点远。不管这个距离远近都会使鱼没有真正的进入我们的钓点,但是给人的感觉是鱼在窝子周围以及钓点了。这样也延缓了鱼进入我们真正钓点的时间了。等鱼进入钓点时间也所剩不多了。

三、窝料是否打的过重

在打窝料的时候是比较讲究的,如若打的数量少,鱼不容易聚窝;如若打的数量多,就会留在水底,尤其是在天气热时,伴随着水温升高,窝料会发酵,因氧气的大量消耗,窝里会严重缺少氧气,这时鱼类多数会在窝边或者窝上游动,不喜欢入窝,就算有的入窝,也不会咬钩的。这种现象通常容易出现在钓鱼比赛的后面的2场,需要大家能注意到。

四、钩线坠是否合适

鱼钩如果过大,对鱼口小的鱼就没办法进去;钩条如果过粗,鱼类体型小就吸不动;坠子如果过重,钓组可能会过钝或者会陷到淤泥之中。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没有办法中鱼的。但是找到问题所在之处,然后对其做一些相应的调整就可以。

五、是否受外界影响

一般来说有鱼而鱼鱼却不咬饵的主要原因也来受自然天气环境的突然变化影响,如果遇上天气气温低、鱼又由于鱼岸边的动静受到或者缺少氧气等情况是很难中鱼的。遇见这种情况要保持耐心,可以细化、小化所用的线、漂、钩等,采用提、拖、逗等不一样的方法来引逗鱼,善于捕捉细微的动作,让被动变为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