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钓水域是什么。

气温逐渐降低,对钓鱼人的技术也十分的考验,在窝料和饵料的选择尤其关键,但不能说明打完锅之后,就一定要有好的鱼获。有时候打好了窝,把鱼引诱了过来,却迟迟等不了鱼吃饵咬钩,当然一部分的原因也跟冬天鱼口轻有关系。首先要想想什么原因导致的呢?根据以往作钓经验来看,遇到鱼无口时,牢牢记住这三点,相信鱼马上就上钩。

1、饵料味型不正确

当钓友打完窝,诱来鱼之后,却发现无鱼咬钩时,应该最先考虑的还是饵料的味型。因为在寒冷的冬季,鱼基本上靠嗅觉来觅食,如果饵料过于清淡,即便饵料状态再好,也会无鱼吃饵。

2、打窝方法不对路

即便诱来了鱼,也只能说明窝料的味型对路,并不能代表打窝方法完全正确,见过太多的新手钓友,一来到钓场,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决定打大窝,以导致最后有鱼无口,所以冬天钓鱼,遇到窝点内有鱼却不吃饵,很有可能是窝料打的太厚太多。

3、水底有较厚酱层

另外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水底有淤泥层,如果钓友此时的浮漂调的过于钝,饵料比重又大,两钩饵很有可能会陷入泥底,导致鱼只能闻到饵料气味,却吃不到饵,所以才会导致有鱼无口。

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在冬天这种寒冷的季节里钓鱼,首先饵料的味型一定要偏腥,而且要浓,其次状态要较轻较软,而且要小。

二、另外在打窝的时候,注意提前量,少量,多补,为了渔获,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多打几个窝。

三、由于冬天鱼口轻,吃饵力度不是很大,所以在调漂的时候,调目和钓目都不能过高,同时也不能钓的太钝。Diaoyu007.coM

延伸阅读

钓鱼时鱼不吃饵什么原因


一、饵料是否雾化过好

饵料雾化太好,鱼诱过多,窝过大、过乱,水的能见度过差,鱼儿只闻得到气味而食不到饵。这时,应果断地换饵,控制雾化,让鱼来之,安之,食之。

二、鱼饵是否过腥、过香,味道是否过重

如果是这种情况,你会明显地觉得窝中鱼偏杂、乱,鱼只在窝边游动,不进窝中食饵。调整配方,重新拌饵是最好的解决办法。这一点尤其要提醒那些平时喜欢用麝香、羊油、阿魏等小药的钓友,千万注意加小药的量。

三、鱼饵是否对路、适口

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出现在有喂食习惯,偏口厉害的池塘中。最好的解决办法是采用常喂的饵,或以常喂的饵为基本饵来调配你的钓饵。同时注意不要把饵拌得过硬、过松。过硬,适口性差,就是有个把讯号,你一提竿,整个饵原样从鱼嘴中提出。在水的阻力的作用下,饵虽然在上行的过程中化掉了,但中鱼是不可能的;过松,钩饵到底,只剩空钩,这也是漂不动,不上鱼的一个原因。

四、窝料是否打得过重、过厚

打窝料也是有讲究的,打少了,鱼不聚窝;打多了,留在水底,特别在天气热的时候,随着气温升高,窝料发酵,氧气被大量消耗,窝中严重缺氧,鱼儿大多在窝上或窝边穿梭,不爱进窝,偶尔进窝,也不咬钩。

五、水底淤泥是否过厚

如果是塘底淤泥过厚,则应改用载铅量大的,能称得住饵的漂;或者减少铅皮,把漂调到能把饵称在淤泥之上;或者改用较轻比重的饵料,总之,要把饵团落在淤泥之上,否则,饵入淤泥,犹如石沉大海,鱼想吃吃不到,自然也就不会出鱼讯。窝中有鱼有什么用?

六、子线是否过粗、过硬,钩子是否过大,钩条是否过粗,坠子是否过重

子线过粗、过硬,跟棕丝、胡须一样,不利于鱼索饵,特别是对那些被钓过多次,刁滑的鱼儿;钩子过大,鱼口小进不去;钩条过粗,鱼体小吸不动;坠子重了,钓组过钝或陷入淤泥。这些情况,鱼没法咬钩。但只要小试就能找到问题,然后换换钓组或作些相应的调整即便OK。

七、鱼层是否起了变化

钓鱼人一定要留心,在垂钓中鱼层的变化也是常有的事。只要你脑中有这概念,就不怕。它变你变,谁怕谁;它变,你不变,当然钓不到鱼。如果鱼层较乱,我们还可以试试打穿程。一句话就是用积极的态度,尽量使你的钓棚和鱼层一致,鱼讯自然也就有了。

八、鱼儿是否受惊

鱼受惊一样会影响食饵。鱼受惊有好几种原因,有时是因为突然的震动和响声或提竿中鱼又跑鱼,有时是因为鱼被钓了又放,放了又钓,嘴巴都受伤或发炎,有时是因为在比赛期间不注意,被钓上的鱼又直接放入水体,等等。这时,作为钓手应该做的是尽量小心谨慎,鱼中钩后要迅速提离窝点,尽量不跑鱼。在钓的过程,还应该主动并不厌其烦地逗引。

九、有鱼而不就饵的主要原因如果是来自气候的骤变和综合因素(气候骤变、受惊、缺氧等)

这种大环境的影响,对一个钓鱼人来说,那是最为悲惨的事,你将真正面临着一场考验,真正体验到鱼口难开的滋味。碰到这种情况,我认为一定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采取积极的态度。只要措施得当,也没什么可怕的。要有信心、耐心,线、钩、坠、漂等细化、小化,要用拖、提、抖等不同方式不断引逗,集中精力,抓住每个微小的讯号,变被动为主动。相信吧,“天道酬勤”、“功夫不负有心人”是我们至理的名言。

冬季野钓无鱼咬钩的三种可能


这个天真是一天比一天冷,但是好像各位钓友们的兴趣却一直未减,还是能在野钓的时候见到很多钓友,高兴之余又有些许的惆怅,因为现在鱼儿开口小,去野钓的时候经常空手而归,其实野钓无鱼,不仅跟天气有关,也跟我们自身有关,一起来看看下文吧。

一、装备选的不好

很多小伙伴在去野钓的时候都是精挑细选好钓位的,但是往往会发现还是无鱼,其实这跟你选的装备有很大的关系,比如很多小伙伴还是使用大钩大饵,觉得是钓大鱼,但就是这个小小的动作,导致最终的空军。

二、钓点选的不好

在去野钓的时候,很钓友还是喜欢选择大水域,但是大水域水面大,热量散发快,水温低,导致鱼儿密度小,开口难,这样使很难聚鱼的,所以在寒冷的冬季还是尽量不要选择大水域了,一般选择乡村里的背风朝阳的小池塘、小溪流、小坑就可以了。

三、耐心不够

冬季不比其它季节,选好钓点撒下适量的诱饵后,一般需要1-2个小时才会有鱼进窝咬饵,但是很多钓友对此都没有耐心,等不了太长时间,太急躁的话往往会没有鱼获的。

所以朋友们,冬季野钓有很多的注意事项,一个小动作做错,都可能会导致无鱼,只有细心做好功课,才有可能爆护。

自制酒米易结块,发窝慢,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酒米,顾名思义,是用酒泡过的大米、碎米、小米、玉米渣后的产物,酒米的使用历史到底有多久,这个不好考证,也没有办法来考证,为何呢?使用酒米打窝诱鱼,从近代史上,袁世凯于彰德洹上隐居,据说钓鱼时,用的就是酒米打窝,所谓野老胸中负兵甲,钓翁眼底小王侯;再久远一些,如剁椒鱼头的由来,据说最早也是用酒糟泡碎米后,打窝诱鱼,才钓上来的大鲢鱼,那再往早一些,虽无明文实录,但是想必总有一二渊源牵扯。

那么到了现代,抛开改革开放之前不说,那段历史基本上除了政治就是生存,和咱们钓鱼,也没有多大的关系,但是改革开放之后,从沿海到京城,从两湖到江浙,钓鱼的文化开始兼容并包,酒米又重新开始流行起来,而动手能力一向不弱的钓友们,自制酒米也就成了常事;但是也有不少钓友反馈,说是按照网上的配方,大多数开罐之后,结块很严重,用手搓巴一下,酒味很浓郁,但是打窝之后,几乎就不发窝,反而不像渔具店购买的商品酒米,一把撒下去,很快就有鱼星鱼花,这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要说自制酒米,在网上的配方,可谓是花样百出,而且看文章介绍,也不像是有多难,最简单的,直接把放进容器,然后倒上酒就可以,至于想加什么味型,什么蜂蜜、红糖、味型饵、染色剂之类的,全然是随心,但是做出来的结果,就很不尽人意,三两次之后,也就心灰意冷了;所以说,自制酒米这个事,还是得拎个一二三,倒不是舍不得作废的材料,实在是浪费钱、物是小事,打击人的积极性,就很郁闷了,那么我们在自制酒米的时候,有哪些地方,需要我们额外注意一二呢?

细节一、不管什么材料做酒米,一定要炒、烘、烤

酒米的主材,有用小米的,有用玉米渣的,有用碎米的,也有干脆就用大米的,高级点的还有用糯米的,其实不管哪一种,在制作之前,务必要经过一个脱水过程,可以是炒,可以是烘烤,但是就是不能直接下罐子里,原因很是简单,做酒米的主材,大多数都属于材质紧密,但是还有含有一定比例的水分,不经过炒制或者烘烤,根本无法融合酒味或者其他味型,这样做出来的酒米,闻起来酒味十足,其实一进水,然后再闻一下,什么味道都没有了。

适合做酒米的主材,大多都以淀粉和碳水化合物为主,内部结构很是紧密,只有炒或烘烤之后,会脱水,这样处理过之后,不管是用酒糟浸泡,还是直接用酒来浸泡,这样味型才能渗进去,这样的酒米,进水之后,味道还能持久,所以甭管什么配方,这一个步骤切记一定要做一下,不管是炒,或者烤箱烘焙,只要能把主材颜色变略黄一些,香味出来,就算可以了,不要把主材炒的焦黄,或者烤出糊味了,这样就用不了了。

细节二、制作酒米,优先推荐玉米渣,其实是糯米,然后是碎米和大米,最后才是小米

前文咱们说了,酒米这个东西,不一定非要用小米来做,事实上做酒米效果最好的,就是玉米渣,其次是糯米,再下来是碎米,反而是用小米做的酒米,往往效果都不如前面几种,其实这是因为这几种主材的淀粉含量有区别,这其中玉米淀粉含量最高,其次是糯米,接着是大米,最后才是小米,别看小米营养价值高,但是对鱼来说,饱腹才是最主要的,也就是说,都是酒米,制作工艺、流程差不多的情况下,用玉米渣制作的酒米,诱鱼的效果最好,这就和我们吃饭一样,高粱米、黍米、稻米都能做米饭,要说营养肯定是前者更好,但是我们还是习惯吃大米,因为大米的淀粉含量最高,饱腹感最强。

细节三、制作酒米的主材中,本身就带甜香味,再添加蜂蜜、红糖水,肯定容易结块

制作酒米的主材,颗粒紧致小巧,换句话说,就是本来就碎,而且粮食类材料本身就自带甜香,再添加红糖、蜂蜜,别管比例多高亦或者多低,只要泡酒米的水被米吸收,那必然会结块,而结块之后,导致的后果就是吸收不均匀,不管是味型、染色,尤其做的量越大,这种情况越明显,这样结块的酒米,就算搓碎了,仔细看看就会发现颜色不一,那扔进水里,除非鱼的密度不错,否则必然发窝很慢,甚至会引起死窝。

细节四、味型不可过于浓郁

很多文章一说酒米诱聚鱼群,必然要说味型,其实酒米诱鱼,味型只是其中一个层面,严格来说,酒米属于饱腹感特别好的饵料,其饱腹感才是能留鱼的,而且比较直白点说,也就是对小体型鱼有诱聚效果,个头稍大一点的板鲫,可能用未经过泡制的新鲜米来诱鱼,效果可能都会更好一些。要说原因,其实也很是简单,鱼的嗅觉是狗的几百倍,狗的嗅觉能甩人类几条街,大多数用白酒浸泡的酒米,我们闻起来都是一股刺鼻的酒味,味觉远超人类的鱼,闻起来是什么感受,就可想而知。

事实上,大厂子出品的酒米,除了麝香味比较浓郁的,大多数酒味都很一般,这不是没有道理的,对于鱼来说,相对清淡、自然的酒味,再略带点其他味型,在大老远就能闻的到,反而比较刺鼻、浓郁的味型,别说诱聚了,基本上都是死窝的份,所以宁淡勿浓,可能有钓友说了,比例不好控制啊,其实白酒放到10%就可以,如果用啤酒的话,那就放到50%左右,剩下的就用凉开水倒进去,刚超过材料1~2厘米就差不多;如果实在不好掌控,那就放甜曲粉或者酒糟,按照5~6斤材料放8g(甜曲粉一般都是8g一袋)按着这个比例加就可以了。

细节五、切忌添加乱七八糟的东西

什么叫乱七八糟的东西呢?比如麝香、比如蜂蜜、比如维生素、比如虾粉等等,这世界上没有那么多的高大全,味型越多越复杂,死窝就死的越快,如果经验丰富,出于探索的目的,那多加一些奇怪的东西无可厚非,但是对于大多数没有经验的钓友来说,宁可配方简单,就是米加酒,也不要自作主张,加些奇怪的东西进去,现在连蜂蜜和糖都有造假的,更别提什么麝香之流的,到了最后,没鱼都是小事,把身体弄坏了,这乐子就大了去了。

最后,在自制酒米的时候,要说多复杂,多高的难度,那也是胡说八道,但是如同钓鱼一般,自制酒米,其实也建议少量多次尝试,一次玩上1斤左右,把流程熟悉了,效果验证了,最多3~5次之后,就能做出效果不错的自制酒米来,仔细算算,也花费不了几个钱,这样经验有了,乐趣有了,也不至于心灰意冷了。

钓鱼记住以下几个要素


垂钓作为一项休闲运动,深受不少钓友的喜爱。但垂钓并不是件简单的事,不仅要掌握熟练的技巧,丰富的经验也是非常重要的。今天就跟钓友们分享几个有关出钓的要素,希望能够帮助钓友们少走弯路。

钓饵

当钓友们去到一个地方垂钓的时候,最好能跟当地的钓友打听一下,看看这个地方的鱼儿比较适合用什么样的钓饵。

一般来说,鲫鱼、鲤鱼都比较喜欢腥香味的饵料,草鱼喜欢谷香、草香、微酸、发酵之类的饵料,青鱼喜欢浓腥、谷香型的饵料,白鲢喜欢酸香型粉饵,花鲢喜欢香臭型粉饵。

另外,季节不同,鱼儿所喜欢的食物也会有所不同,尤其是鲫鱼鲤鱼这些变化性比较强的鱼儿。冬季,因为气温、水温都比较低,垂钓鲫鱼、鲤鱼比较适合用那些腥香型的饵料;而夏季,因为气温水温都比较高,就比较适合用谷物型或者是以香为主、以腥为辅的饵料了。

钓位

春钓滩、夏钓潭、秋钓荫、冬钓阳。

一般鱼儿有趋氧性、趋温性、趋食性等特征,所以当钓友们在选择钓位的时候,要选择那些溶氧富足、水温合适、食物丰富的地方当做钓位。像有风的天气、有浪的水面、水岸突出的地方、洄水湾等等,都是比较适合垂钓的。

钓具

鱼竿:鱼竿的种类有很多,台钓竿、鲫鱼竿、鲤鱼竿等等;如果按调性分的话,有软调、硬钓、超硬调、极硬调,也可以称为五五调、四六调、三七调、二八调。具体选择什么样的鱼竿,钓友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

鱼线:在选钓线的时候,应该重点考虑钓线的强度跟耐磨性。主线要在有较强的拉力的基础上,有较好的的切水性;子线要在保证拉力的前提下,有一定的柔软性跟抗卷曲性。在搭配方面,主线要比子线大一两个号。

浮漂:不宜过多、过乱,选择几种稳定性好的,适合钓底的,灵敏度高的,就可以满足日常的垂钓需求了。

钓钩:钩尖要锋利,钩门开度要适中,钩条的质量要好,钢性不能太脆可以不能太软。大小按鱼儿的大小来配置,大鱼用粗条钩,小鱼用细条钩。

鱼不咬钩的原因详细分析


鱼不咬钩,打窝一两个小时浮标仍是没有动作。鱼不咬钩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要确定是窝里有无鱼,还是有鱼不咬钩,需要认真分析和查找,只要找到了症结,对症下药,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一般应从钓点、用饵、钓组等几个方面查找:

鱼不咬钩解决办法之一:钓窝点之外。有很多的时候为了能钓获更多的鱼,有不少钓友喜欢采取打大窝打重窝的方法来诱鱼。殊不知,诱饵多了,并不是一件好事情。虽然大量的诱饵可以诱来很多鱼,但是鱼多了咬钩频率便会下降,众多的鱼集中在一起,时常会蹭线蹭钩影响鱼讯的识别,加上鱼与鱼之间的争饵会频频出现假信号,使空竿频率上升,窝里有鱼星却无鱼咬钩时,你不妨将钩饵抛至窝点之外,以便施钓窝点之外的鱼,如用提竿的方法使钩饵悬浮在离底的位置,或是不停地拖带,加强钩饵的诱惑力,就可以改善上鱼不佳的情况。钓点选得是否合适也是鱼是否咬钩的前提。如果钓位选择不当,水下有隐蔽的暗草,既使窝里有再多的鱼,鱼也没办法咬钩。对于陌生的钓场,垂钓前,不要急于下钩,一定要先转一转,看一看,或是跟其它的人打听一下水情,用钩试出水深水浅,通过轻拉回拖,观察判断水底有无坑沟坎和暗草。如果发现有不利于钓鱼的地方,便要立刻更换钓位。这样可以避免饵落在水草中,造成鱼不咬钩的错觉。

鱼不咬钩解决办法之二:试钓各个泳层。春夏之交早晚温差较大,天刚放亮时,鱼大多数都潜在较深的水下,这时施钓咬钩率较高,但一到上午9-11时,伴随着日照的加剧,温度上升使水体上下出现明显的温差,有趋温习性的鱼就会趋温上浮,或悬浮在钓点的上方,这就需要钓手悬钩试钓不同的泳层,以找出鱼实际底浮的高度,将钩饵稳定在鱼的视线之中,一旦找准鱼所上浮的泳层,通过逗口鱼仍是会咬钩的。然而能导致鱼改变泳层的原因不仅仅只局限在温度上,轻度缺氧和水体上层有鱼类可食的饵料时,鱼也会离底上浮,因此,垂钓时鱼不咬钩就应尝试钓不同的泳层,针对不同的鱼情采取逗钩、拖钩、引钩等不同地手段诱其咬钩。如果,浮标在水中既没有蹭线也没有蹭标的,而且水面上连鱼星也没有,那你就不妨继续诱鱼,再向窝点里抛投一些鱼饵,再耐心地等待一些时间。直到窝里出现鱼星,便能够证明鱼在窝中。窝点里有鱼星,浮标便会出现轻微的晃动,主线也会有微微的晃,此时证明窝点里有鱼。但是,鱼就是不咬钩,就把你带去的饵料逐一做个试验,看哪一种上鱼。只要有一条鱼咬钩,就说明该种饵食是对路的。

鱼不咬钩解决办法之三:换饵改钓组钓饵。窝里有鱼星却无鱼咬钩,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饵料可能不适应鱼的口味,或是鱼从未食过这种饵(鱼对饵有认熟不认生的习性),应考虑到改换钓饵,或在鱼饵中添加腥味或香味来刺激鱼的感官,激起鱼的食欲,直到鱼开口咬钩。但需注意不同地方的鱼口味是不一样的,不同的鱼种口味也是不一致的,不要在某一个地方用某种饵钓得好,盲目地迷信这种饵的作用,换个地方钓鱼,就算鱼不咬钩也认为问题不是出在钓饵上,这样想法是错误的。在确定可钓的对象鱼中有不少鱼是没有咽齿的,鱼饵太硬不适合这类鱼的口感,适口性差,鱼就不爱咬钩。故此开饵时,尽可能将钓饵调得稍软一些,这对多上鱼是有帮助的。此外,鱼对钓线还有一定的戒心,在常见鱼中,除草鱼、青鱼、黄颡、鲶鱼等鱼种不在乎线径的粗细,鲫鱼、鲤鱼是有认线的说法的,在能确定钓点内有鲫鱼、鲤鱼时,不妨换一根线径较细的线或小钩试试。这样的尝试可为你增加钓获。再者,鱼在水中的分布不可能是机械的、均匀的,在一处无鱼咬钩的地方不要死守,换一个地方可能就会柳暗花明。当鱼咬钩迟缓时,可适当地将钩饵抛远一些(过钓点),或是抛近一点(不超过钓点),或许你就能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垂钓打窝诱鱼的三点个人体会


看了钓友分享的钓鱼经验,说的是打窝的东西不要太复杂,由深受启发,在此也想谈谈自己对打窝子和窝子料的观点体会。

为什么我们在垂钓前要打窝子?目的只有2个:一是诱鱼进窝子,二是留鱼在窝子。至于能不能钓得上来,就交给饵料、钓组、钓技去解决了。

一、先说诱鱼

从理论上讲,诱鱼就是根据季节、水情、对象鱼的种类、嗜好等不同条件,充分利用鱼类的视力和听觉、嗅觉等因素,投其所好,把鱼引诱过来。

那么,要想诱到鱼,我们就要对鱼在不同季节、不同环境时的嗜好(爱吃什么)以及各种窝子料对那些鱼起作用了如指掌。

不管鱼情、不分季节,各种窝料乱打一气,往往收效甚微。我国水域广阔,鱼类众多,且南北差异较大,一一列举诸鱼类的嗜好和各窝子料的对应,实属我之不能,众钓友只能慢慢体会了。

二、再说留鱼

对象鱼通过听、看、闻、尝,发现了感兴趣的窝料,想吃却吃不到,吃到了又吃不饱,欲罢不能,就会长时间地在窝子逗留。如果你打的窝子料很适合鱼口,鱼想吃就吃得到,鱼吃饱了,就不上钩了,就离开窝子玩耍去了,您也就成了默默无闻的优秀饲养员了。

三、把握窝子料的量也很关键

有些钓友很喜欢打大窝子、重窝子,这样对吗?这样是打窝子发展的方向吗?

我的钓友郑沉气经常用一种打窝子的方法:到达钓点后,他只在双钩上挂上2颗带皮筋的颗粒饵料,刚开始不停地扔下、提起,再扔下、再提起,入水的声音有节奏、有规律。然后慢慢放慢节奏,浮漂上有动作时,他会等一等,有时也会拖动一点。浮漂有明显吃钩动作时,他会不失时机地挥杆刺鱼。他就用这种方法,夏天在小浪底垂钓时屡试不爽,屡创奇迹。

我在用酒米做窝子时,现在也习惯了开始只打一点点,以后慢慢再续,反而比一次打很多窝子料效果好的多。使用拉饵时也不用打窝子,随着一竿竿拉饵入水,不就就会形成一个立体的雾化窝子。可见,窝子并非越大越好。

总之,打窝子一定要考虑相关因素的制约,窝子料一定要和饵料有机地结合,因地制宜、随机应变,才能使我们的垂钓变得更加顺利,更加过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