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钓鱼的技巧。
万能饵料蚯蚓,因为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加上身上的那份土腥味,令多种对象鱼都无法抗拒,因此它在垂钓中被许多钓鱼人运用过。虽然蚯蚓的诱鱼性能不错,但是如果钓鱼人不能以恰当的方式去运用它们,是很难让蚯蚓的诱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的。那么,蚯蚓在垂钓中怎样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呢?下面给大家分享几个方法。
一、用来垂钓的蚯蚓要精挑细选
1.春季施钓挑蚯蚓时,要以瘦为贵。在春天的时候,鱼儿的开口小、吃口轻。如果这时我们选用的蚯蚓过肥,鱼儿就饵时所面临的困难就会加大。此时出钓,选那些长期没有吃到东西被饿的很瘦的蚯蚓做鱼饵,是相当明智的。
2.夏秋两季施钓挑蚯蚓时,要以肥为贵。初夏来临之后,天气一天比一天热,鱼儿的活跃度高,吃口重,开口也大。此时,挑选肥肥的粗粗的蚯蚓去垂钓,往往能取得不错的效果。
3.在寒意浓重的冬日,用小一些的蚯蚓垂钓比较好。所谓的小蚯蚓,是指得如同牙签一样的蚯蚓。此时鱼儿的摄饵动作往往比较缓慢,用这种蚯蚓能让鱼儿更加顺利的吃到钩饵。
二、用蚯蚓垂钓时,要选用与鱼情和蚯蚓相符的渔具
1.鱼钩的大小和形状要适合挂蚯蚓。正常情况下,如果鱼儿的体重小于2kg,用7号左右的丸世钩就可以成功钓到鱼了。如果鱼儿的体重大于2kg,用9号左右的丸世钩就可以成功钓到鱼了。
2.鱼线的粗细要和蚯蚓和钩子的大小相符合。正常情况下,用1.5号左右的母线,1.0号左右的子线施钓就可以了。不过总体来说,鱼线还是要以鱼儿的体重高低为依据来确定的。
三、用蚯蚓垂钓时,如何挂钩更靠谱
1.在人工养殖的鱼塘里边钓鱼,穿筒式挂钩法更靠谱。先把身体比较长的蚯蚓用剪刀剪成两段,接着拿出其中的一段开始穿钩(穿钩的位置没有明确的要求,从两端中的任何一段穿都是可以的)。等到蚯蚓的整个身子都平稳的从钩子上边穿过去了以后,就可以正式抛竿施钓了。
2.在将黄颡鱼或者小体型的鲤鱼定为垂钓目标之后,钓鱼人就无须将蚯蚓分段了,直接将整条蚯蚓挂到钩上就可以了。挂钩之际,将鱼钩从蚯蚓身体的中间部位穿过去,就可以抛钩施钓了。
3.在去野水中垂钓的时候,用尾式挂钩法挂蚯蚓更科学。需要留意的是,所选的蚯蚓最好比鱼钩长一点,然后找到蚯蚓的尾端、从此处将蚯蚓穿进去。穿到蚯蚓已经把整个鱼钩包覆住了时候就可以停下了。如果此时,蚯蚓的脑袋和腰部正好裸露在鱼钩之外,就是最好的状态了。因为用此法挂蚯蚓的目的,就是要预留出一部分身体来诱鱼。要知道,动态诱鱼的效果可是很棒的。
4.在以鲶鱼为垂钓目标的时候,用腰式挂钩法很明智。用这种方式挂钩时,用整条的蚯蚓比较合适。只要找准蚯蚓的腰部,轻轻的将钩子穿过去,蚯蚓就很可能会因为感知到了疼痛而条件反射般的缠绕到了鱼钩上。
5.在将钓点定在了深水区域时,钓鱼人可以用缠绕式挂蚯蚓法挂钩。用此法挂钩时,蚯蚓也不用分段。找到蚯蚓身体大概五分之二的位置,并从此处穿钩。然后把余下的那部分绕到鱼钩上边就可以了。
精选阅读
鱼饵在钓鱼过程中起到的作用
在钓鱼活动中,有些人说是三分钓点,七分钓饵,也有些人说是七分钓点,三分钓饵,不论何种说法,这都说明了钓饵在钓鱼中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钓饵是人与鱼之间的媒介物质,鱼首先是由吃诱饵再到吃钓饵然后中钩的。试想,若饵料不对鱼的口味,即使是再高级的饵料也无济于事,使用再高级的钓具也钓不到鱼。
饵料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是钓鱼过程中最为复杂,知识性最强的一个环节,因为鱼的生活,食欲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受气温,水温,水的溶氧量,水质的影响。不同的鱼种有不同的食性,有时,在外界生存环境起了变化时也会改变食性,食荤饵的也食素饵,食素饵的也可能食荤饵。鱼对饵料的质量,气味,颜色都很挑剔,因此说,钓鱼人中是根据气象的变化,所钓的对象鱼的不同和鱼的生存环境的不同而是用不同的饵料,如果不分情况,一贯的使用一种饵料是笨人,其做法是不可取的。
因此说,钓鱼人一定要重视和研究如何配置和使用饵料。
(一)饵料选料、配制、使用方法和技巧
1、使用原料丰富
可用来配制饵料的物质非常丰富,有动物性质的,也有植物性质的,有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土里长得,水中生的;有粉末状的也有颗粒状的。常用的原料也有几十种乃至上百种,种类虽多,但挑选仍有科学规律可循,并不是信手拈来把集中原料混合在一起就可以配制饵料的。要配的比例适当,味道对口,主次分明,软硬适度才行。
2、配制方法多样
笔者归纳配制饵料的方法有九种,即:调拌法,烘炒法,蒸煮法,发酵法,浸泡法,暴晒法,捂闷法,混合法(成品饵与自配饵混合),就地取材法。这些方法有的单独使用,有的可以集中配合起来使用,如蒸煮法长与发酵法配合使用,先蒸煮,再晾凉,然后用酒曲发酵。钓什么鱼配什么饵,配什么饵用什么方法。
3、使用方法和技巧多样
鱼饵配制方法不一样,其用途和用量也不一样,有的做诱饵,有的做钓饵,有的做蘸饵,有的做模拟饵,有时只用那么一小团花生仁,有时可用数十千克的量。使用诱饵的方法也不一样,投饵时可投成圆形饵区,也可投成扇形,四方形饵区,还要连续不断的抛投。但先投的量和后来续投的量的大小也不同,台湾钓法是用钓饵代替诱饵,先诱后钓,诱钓合一。
使用钓饵的技巧更多,如饵团的大小要合适,软硬要适中,黏散度也要掌握好,饵料太硬了,太黏了,鱼咬不开,鱼钩触及不到鱼唇,自然难以中钩,太软了,太散了,钩一入钩上的饵料就脱钩,鱼钩成了光钩,鱼自然也不会要光钩,有时还要通过浮漂的动态变化,判断鱼钩上是否还有鱼饵,台湾钓法使用钓饵时更要求熟练的技巧,如果钓鱼是在比赛钓获鱼的数量时,更要求钓手在几秒钟之内就搓好大小适合的钓饵。
鱼饵在钓鱼过程中起到的作用详解
在钓鱼活动中,有些人说是三分钓点,七分钓饵,也有些人说是七分钓点,三分钓饵,不论何种说法,这都说明了钓饵在钓鱼中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钓饵是人与 鱼之间的媒介物质,鱼首先是由吃诱饵再到吃钓饵然后中钩的。试想,若饵料不对鱼的口味,即使是再高级的饵料也无济于事,使用再高级的钓具也钓不到鱼。
饵料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是钓鱼过程中最为复杂,知识性最强的一个环节,因为鱼的生活,食欲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受气温,水温,水的溶氧量,水质的影 响。不同的鱼种有不同的食性,有时,在外界生存环境起了变化时也会改变食性,食荤饵的也食素饵,食素饵的也可能食荤饵。鱼对饵料的质量,气味,颜色都很挑 剔,因此说,钓鱼人中是根据气象的变化,所钓的对象鱼的不同和鱼的生存环境的不同而是用不同的饵料,如果不分情况,一贯的使用一种饵料是笨人,其做法是不 可取的。
因此说,钓鱼人一定要重视和研究如何配置和使用饵料。
(一)饵料选料、配制、使用方法和技巧
1、使用原料丰富
可用来配制饵料的物质非常丰富,有动物性质的,也有植物性质的,有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土里 长得,水中生的;有粉末状的也有颗粒状的。常用的原料也有几十种乃至上百种,种类虽多,但挑选仍有科学规律可循,并不是信手拈来把集中原料混合在一起就可 以配制饵料的。要配的比例适当,味道对口,主次分明,软硬适度才行。
2、配制方法多样
笔者归纳配制饵料的方法有九种,即:
调拌法,烘炒法,蒸煮法,发酵法,浸泡法,暴晒法,捂闷法,混合法(成品饵与自配饵混合),就地取材法。
这些方法有的单独使用,有的可以集中配合起来使用,如蒸煮法长与发酵法配合使用,先蒸煮,再晾凉,然后用酒曲发酵。
钓什么鱼配什么饵,配什么饵用什么方法。
3、使用方法和技巧多样
鱼饵配制方法不一样,其用途和用量也不一样,有的做诱饵,有的做钓饵,有的做蘸饵,有的做模拟饵,有时只用那么一小团花生仁,有时可用数十千克的量。
使用诱饵的方法也不一样,投饵时可投成圆形饵区,也可投成扇形,四方形饵区,还要连续不断的抛投。但先投的量和后来续投的量的大小也不同,台湾钓法是用钓饵代替诱饵,先诱后钓,诱钓合一。
使用钓饵的技巧更多,如饵团的大小要合适,软硬要适中,黏散度也要掌握好,饵料太硬了,太黏 了,鱼咬不开,鱼钩触及不到鱼唇,自然难以中钩,太软了,太散了,钩一入钩上的饵料就脱钩,鱼钩成了光钩,鱼自然也不会要光钩,有时还要通过浮漂的动态变 化,判断鱼钩上是否还有鱼饵,台湾钓法使用钓饵时更要求熟练的技巧,如果钓鱼是在比赛钓获鱼的数量时,更要求钓手在几秒钟之内就搓好大小适合的钓饵。
让蚯蚓保持安静的保存方法
蚯蚓是对环节动物门寡毛纲类动物的通称。是无脊椎软体的蠕动爬行物种,喜阴、喜潮湿,特别是红蚯蚓,是垂钓的万能饵。
通常,但凡垂钓的人,都会在家里常备一些,以备说钓就走之需。
但是,问题来了!
蚯蚓是一种非常会逃的物种,尽管用于装蚯蚓的盒子为蚯蚓透气的孔很小,而它们依然能够从这些小孔中钻出盒外来;有时,头一天买回来准备第二天用于垂钓的、或者是已经垂钓一次还剩些蚯蚓,结果第二天大部分都钻出来爬的满地皆是,出来迟的都还是活的,而出来早的就成为蚯蚓干啦!
经过多年的摸索,我终于找到了一个极为简单的方法,就可以让蚯蚓在一定时期里保持安静,至少在20天左右是可以使它们既不外逃、也不会被饿瘦。
下面,我就用几个图片来推荐一下保存的方法,将我的体会供大家参考下。
图文示例:
蚯蚓从渔具店买回来后,大多数用这样专门的蚯蚓盒保存比好。
但是,单单这样滴就放在里面是不行的!它们那柔软的身体是可以从盒子上方的小孔里钻出去逃之夭夭哦!
因此,我就将盒子里的土稍稍倒去一部分。
取几张如厕用的卫生纸。
将卫生纸放在水里弄湿。
拿出来稍稍挤去部分的水分,再将湿卫生纸盖在上面。
就这样,盖上盖子,再用一块砖压在上面就大功告成啦!
若干天后,当垂钓需要用蚯蚓时,打开盒盖您就会发现:盖在最上面的卫生纸已经让蚯蚓舔食殆尽了
这时取出的蚯蚓会比刚买来时更红!
温馨提示:
一、蚯蚓喜阴、喜潮湿,所以,应该放置在阴凉处。
二、特别是夏天,一定不能长期在太阳下暴晒。
三、如果放置超过20天没有用于垂钓的,可适量在卫生纸的下放撒点腐烂的食品,为蚯蚓提供足够的养分,否则,虽然蚯蚓会舔食卫生纸、但不能使蚯蚓保持良好的成长,反而会逐渐瘦小,最终将导致饿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