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钓鱼是钓底吗。

悬坠钓法现在已经被广泛应用在野钓中,但是野钓时使用悬坠钓法根据实际鱼情选择调钓方式非常重要。

比如,如果我们垂钓的水域小杂鱼较少,闹钩也不是很厉害,那这时应该将钓组调的灵敏一些,像调六钓二、调六钓三或者是调四钓二,这样鱼口信号都很醒目。

但是如果您所垂钓的水域小杂鱼成灾,或者这里的鱼儿都曾经被屡钓屡放,鱼口儿滑乱无章,这时就不适合钓灵敏。将浮漂上调,改为钓钝,如调三钓三、调二钓二,甚至调一钓二、调一钓三,都会另有一番效果的。

实际垂钓中也可以采用渐调法,渐调法就是在鱼口儿混乱、有口儿但提杆不中鱼时,把浮漂渐次上调,直至见口儿中鱼为止。这实际上也是由钓灵变为钓钝的一个调整过程。

如果遇到鱼口儿很慢,也就是大家通常所说的钓糗鱼,那么饵料的状态的调整则十分关键,饵团既不可过大又要适口性好,而且还要尽量选择钩条细、钩尖锋利、体积轻的钓钩。

小编推荐

状态调钓是悬坠进阶上基本技术要领


1.钩饵状态

钩重饵重,结合基本重浮力平衡原理调钓,便决定了悬坠钓组水下不同状态,逐步熟练后,可灵活用于应对千变万化的鱼情水情。状态调钓是悬坠进阶上最直接、也最实用的一项基本技术要领,是第一层窗户纸!

2.线组状态

线组状态不仅会影响到调钓钩饵状态,同时它也是系统灵敏度方面很关键的一项。水下直立的母线线组,有如电信号之间的导线一般,线路畅通,浮标信号真实强烈;线路受阻或中断,信号就变了或丢了。线组状态不在,再精细的调钓,也泡汤了。比如:早春深秋或南方冬季,大家比较习惯于追求小漂细线钓组,以应对冷水轻口鱼情。

但若是赶上两米以上的深水,仍用小号浮标来钓的话,信号则会明显变弱,原因是浮标小配铅太轻,水深线长母线很难绷紧,信号衰减过多所致。风平浪静的好天气还好些,如果有大风浪暗流陪伴,那您所看到的鱼口大概仅剩十分之三也未可知!其它十之七八的信号可能就会被传导中的衰减因素消耗掉。大风浪水下暗流会导致水线弯曲,有时呈C形甚至S形状态(不信咱也弄个水下摄象机看看),风线也会对浮标、水线造成很大的干扰。严重情况,钩饵或许连底都认不了(被下层水流推起,呈倾斜悬浮状态),视觉上的调钓目数已被弯曲的线组搞乱套了!

有海钓经验的朋友一定知道,10米左右水深,并不算太强的海流就能够将小型船钓竿上所配50克左右的铅陀,轻易地冲离下钩点几十米远而落不了底,我就吃过这亏!后来换上100或150克的铅陀才能勉强让钓组就近着陆。如果是30米的深水,手把线怕要用到500克的重陀才能使钓组击底,以求钓目标鱼。陀不够重,只好换边儿上玩玩了。淡水的水深和风浪暗流作用,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信号衰减导致没口,我记得是位钓友文章里的一句话,他说的特对!我身边也有类似的例子:两朋友11月中旬在一个2米多水深的开竿坑,大风天捂着棉衣傍肩钓大鲫。

两人饵料、线组、钓法差不多,但鱼获却相差悬殊。用4号红狐狸(粗软尾漂--视力原因)的前辈钓了40多斤;而用小号漂的哥们一上午没找着北(钓目低于调目却已经大过底),后来终于明白过来可能是铅轻所致,立刻换上大漂后信号出现,才努力追了十多斤!

再如,远深近浅的深水锅底地形,如果搓重饵抛满竿,压水动作没做到位的话,钩饵的实际落点可能就远了,浮标被风线牵拉着,造成水线前后倾斜。看上去钓目好象正常,但前推钓竿试一下,钓目会往上升说明已经过底了!这样的钓组信号,您能指望它真实吗?1.5米标准水深应该算个基准,一般是根据线组粗细来经验配用多大的浮标,小漂配细线,粗线用大漂,属正常选择。

鱼口比较大时线组粗点问题不大,鱼口小时尽量放细线为好。水比较浅鱼口又不好可以换小漂,鱼口好用大漂照钓。水深超过基准,为保证信号传导除换细线外,加大漂号往往利大于弊,同时也能加速下底。调目设置最好不机械,比如说一般鱼情您习惯于调5钓3,水深小于基准时,可适当降低调目;水深大于基准,您不妨增点调目试试

线组状态与水深、水流、鱼情、线组粗细、用漂大小及不同钓法等密切相关,应算是技术实践方面的第二层窗户纸。钓鱼人几乎众口一词地认为小漂轻坠灵敏,这本身并没有错,但万事别走极端,也别只知其一。

3.浮标状态

有关浮标调钓灵钝方面,钓鱼人中有两种相反的认识。对此话题,鄙人本不想涉及,但既然谈到浮标状态,硬着头皮写了

原始台钓理论认为:浮标调高为灵、钓低为灵;另一种所谓竞技派理论则认为:调低为灵,一直以来,江湖上不少钓友面对两种截然对立的灵钝观点何去何从,恐怕也有过困惑。

(1)浮标本身灵钝上的两种认识

同体积同漂形,自重越轻的浮标越灵敏,是许多钓友的一致认知。俺觉得,其中灵敏所指是浮标信号所表现的跳跃动感(即活泼度)自重越轻越容易启动、信号相对越多,所以谓之灵敏。但自重轻的浮标上浮反弹力较强,动态中不容易被大幅度下拉,是它另一特点。记得何蔚蓝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没有自重的浮标基本不能用。显然,他主要是从浮标的运动下行程,或曰动态下行能力方面考虑的在允许范围内,浮标自重越大,越利于破水下行(而不仅仅停留在有信号乱跳上),是另一角度的灵敏看法。比如在相同鱼口前提下,前者自重轻的浮标可能只是轻点、难以下拉;而后者自重较大的浮标,则可能是一目下挫

因此,信号活泼是浮标的一种灵敏认识;而稳定、准确地反映下行动作也是一种灵敏认识。此即所谓:看点不同,灵钝标准不同是也。

(2)浮标调态灵钝上的两种观点

关于浮标调目高低,当年程宁先生所做的浮标不同调态下的外力冲击实验,不少人可能都记得。施加同样大小、方向向下的电锤击力给浮标尾端,调目低的浮标下行程比调目高的大。因此实验结果,便有了浮标调目越低越灵敏的乙方理论。很明显,程宁理论中的 灵敏,是指下行幅度,而非灵敏度。

后来,钓界曾有不少人提出异议反驳该理论,认为浮标一般是上细下粗的锥形尾居多,调目越低,标尾越细,除受表面张力影响越小之外,尾径细因此才导致行程大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后来程先生曾忍痛把理论改良为:锥形尾,调低灵;而等径的标尾,调高调低一样灵 对此,个人看法如下:

浮标调高调低,除关系本身动态外,还牵扯系统配铅轻重和系统的自重。调目越高配铅越少,系统自重(质量)越小;而调目越低,则配铅越多,系统质量越大。自然界空气中悬挂的、或地面上的物体,质量越小的越容易移动,质量越大的运动惯性越大,应是最简单的物理上已知定律。水的阻力比空气要大,但道理相通!

调目高,因系统自重较小及浮标剩余浮力较大,因此动态中,信号多且活泼,是浮标调钓灵钝上的一种认识即台钓原始理论;而调目低,浮标剩余浮力小,系统自重大,足够外力作用下的惯性下行幅度必然大。这与上小节中浮标本身灵钝上的两种认识道理一样,是信号特点方面的另一种关注标准即钓鱼人灵敏的另角度认知。

综上:即使标尾等直径,浮标调高调低也同样具有剩余浮力和系统自重等方面的差异,因此,系统动态表现不应该一样

(3)系统静态平衡与动态趋势并非一回事

静态平衡,浮标调钓在任意目数上都可以达成,或曰调在标尾任意位置都可以使浮力与系统重力及池底支撑力正负抵消,平衡归零。但不同调钓目数下的平衡系统(甚至还可引申到不同配组的平衡系统),在有鱼口等外力施加之后的动态趋势却是不同的!

调目越高,剩余浮力越大,动态上浮趋势越强。当系统平衡被打破后,浮标的反弹力就大,信号特点为活泼且动感强;反之,调目低,剩余浮力小,系统下行趋势强。平衡打破后,较不易反弹,信号特点为稳定且惯性下行程大。因此,系统静态平衡与动态上下行能力不是一码事,不应混淆!

即使是圆柱形等径标尾的浮标,调8钓8与调2钓2,静态平衡和钩饵状态控制,可以是一样的,此乃表象;但系统动态效果不一样!

(4)浮标调态方面的个人认识

综上所述:浮标调态看似静态调整,但实际上浮标调高调低,却潜含着系统不同的动态趋势和能力设计若结合上述两极灵钝观点来谈,我认为两方说法都对!不过俺是不会一门心思倾倒于任何一方的,而是把灵钝虚词扔在一边,掐头去尾关注实质,只管聪明运用!如:

浮标调态高系统自重小,浮标回弹力强,信号跳跃动感强,抗下行假口能力强。因系统轻,微弱鱼口条件下较容易启动。上牵制力大,抗水流及虚底能力比较好等等

浮标调态低系统自重大,下行惯性大。浮标回弹力弱,在足够大的鱼口外力前提下,信号下行幅度大,相对可以起到放大鱼口的作用等等

悬坠钓法 :休闲垂钓拉饵术分析


近年来,随着各类钓鱼比赛的频繁开展和垂钓技术的广泛交流,广大的钓鱼爱好者特别是喜爱竞技垂钓的钓手们,大多已熟练地掌握了拉饵垂钓的技术特点,在竞技赛场上风头出尽,充分展示了这项新兴垂钓技术的无限魅力。

然而,在与竞技赛场特定的鱼情、水情和环境等诸多因素大不相同的休闲垂钓中,我们是否也能够将这些新技术、新方法巧妙地运用上去呢?在使用的过程中又该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我们就竞技垂钓中常用的拉饵技术如何运用在休闲垂钓中的问题,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结合垂钓水域的实际巧妙运用

休闲垂钓一般可在人工养殖水面和自然水域中进行,将拉饵术运用在垂钓过程中时,垂钓者必须要紧密地结合钓场的实际,进行巧妙的运用,方能取得较好的效果。经过长期的实践与摸索,我们发现在多数人工养殖的鱼塘内,运用拉饵技术垂钓是完全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的,有时甚至还会优于在高密度的专业鱼塘内进行的竞技比赛时的上鱼现象。

因为,它基本排除了比赛中钓位紧挨、饵味复杂、人声嘈杂和人影晃动等因素的干扰。所以,当个别钓友在这些鱼塘内进行休闲垂钓时,适时地运用拉饵战术,肯定是能够取得满意的效果。如果,你是在水广鱼稀的湖泊、水库、河汊或沟渠等自然水域中进行休闲垂钓,又该如何巧妙地使用拉饵技术呢?

一般来说,在这些水域内垂钓,你若是不问青红皂白地一味坚持运用拉饵技术进行垂钓的话,肯定不会有好的效果。原因是:过长时间地使用拉饵战术,对于窝点的投料量影响较大,使窝中缺乏足量的诱饵成分,不利于聚鱼。另一方面,由于频繁地扬竿,飘散在半水中的饵渣还会招来大批的小杂鱼,从而影响整个垂钓过程中的战术运用。

因此,在这些水域进行休闲垂钓时,应该要慎重地选择使用拉饵战术的时机。根据经验我认为:在垂钓初期、大鱼进窝或刚脱钩跑鱼的时候,一般尽量不要使用或慎用;当窝点群鱼进窝、下钩连中或出现杂鱼盗饵的时候,可以适时地使用拉饵技术。

但要注意,在自然水域垂钓时使用的拉丝饵应与在专业鱼池内垂钓时使用的拉丝饵,在饵味、饵形等方面应有所区别,不能过香过腥,不能太小太轻,应以丝多粘性强、比重大、味稍清淡为宜。

二、结合施钓的鱼种,有针对性地运用

由于自然水域鱼种复杂,其食饵特性也各不相同,此时若运用拉饵术进行垂钓,就应该要结合当时的上鱼情况,进行较为准确的判断,作出正确的选择,而不是一味地生搬硬套。比如:窝点鱼发,搓饵先后钓获几尾草鱼、鲤鱼之后,随即开始频繁地有鲫鱼上钩,且出现小**。此时,我们就应快速地改变上饵方式,以拉饵速钓为主。

若是窝点中经常有鲢鱼擦线、游动,证明已诱来了大批的鲢鱼。此时可在稍下拉浮标的前提下改搓为拉,进行离底浮钓鲢鱼(但要时刻观察窝中聚鱼的情况,稍有稀疏鱼讯时,就应赶紧改拉为搓,尽量将鱼留住,不可贪图一时之乐而贻误全局)。若是窝中出现小杂鱼(表现为搓饵时,浮标多次出现鱼讯而不中)时,也可立即改变上饵方式,拉出小饵后尽快地将它们钓出。

南京钓友老杨和小王,平常垂钓都是以水库、野塘等自然水域居多,可以算是休闲垂钓的高手了。自从他们学会了使用拉饵垂钓的技巧后,其钓技水平又迅速地上了一个新台阶。每年从深秋到元旦前的这一段时间,多数钓友在金牛湖的垂钓成绩肯定是不太理想。平日里经常钓起的青鱼、草鱼和大鲤鱼都已不见了踪影,只能钓获些还在近岸的石坝区觅食的鲫鱼、鳊鱼和翘嘴等。

本地人还是继续采用大钩搓大饵的老方法,结果效果很差。而老杨和小王每逢这个时候,就开始大显身手了,他们的钓获量往往比其他钓友多出一倍左右。原来,他们就是根据所施钓的鱼种(放弃大鱼而主攻鲫鱼、鳊鱼和翘嘴),巧妙地使用拉饵技术,利用其出色的粘附性和仿真性,在凹凸不平的石坝水域内,获得了全面的丰收。这在当地引起了很大反响,现在已有许多钓手纷纷效仿,据说效果不错!

三、结合气候条件灵活运用

天气状况的好坏,对于垂钓活动来讲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影响了鱼类的生活习性,而且有时还左右了钓手垂钓技术水平的发挥。特别是在气压低、温度反常的不良气候条件下,能否正确地选择有效的垂钓方式,是检验钓手技术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有的钓手除了采取诸如改换线组、调整浮标、变换饵料之外,他们还会根据垂钓技术的需要在上饵方式方面,进行灵活的改变。变搓为拉,钓难钓之鱼已成为他们获得佳绩的重要条件。

比如在天气逐渐变冷的现在(11月底、12月初),无论是池养或野生的鱼类们,大都不会出现像在夏、秋时节那样的旺盛食欲,吞食的动作明显变小,反应在浮标上的鱼讯也比较微弱,且对饵料的刺激也表现得较为迟钝。

特别是在窝中鱼数量较少的自然水域,又缺乏与同类争食的激情,因此,钓手在这些水域内进行休闲垂钓时,所遇到的难度会更大些。经过反复的实验和比较,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气温降低后,采用仿真性较强的拉饵技术进行垂钓,其效果要优于搓饵底钓。

钓友老贺是一位自学悬坠钓法多年的中年钓手,往年由于他还没有掌握拉饵垂钓的技术特点,每到现在这样气温急降的气候条件下,他的垂钓成绩总是不理想。不管使用何种高级鱼饵,窝中的鱼就是不愿动口品尝,这个烦恼一直伴随了他很久。

今年,他从一位好友那里学来了拉饵垂钓的基本技术后,很快就在钓技上有了较大的改观。前不久,笔者和他一同来到一处收费垂钓的鱼塘中进行休闲垂钓,他面对老问题,心中早已有了应对的方法:他在和好了一块常规性(无丝、易溶散)的饵料后,又熟练地调配出了一团纤维丰富的拉丝饵。

当窝点聚来群鱼之后,果断地采用以拉为主,搓拉结合的战术,短短的一会工夫,就快速地钓起了40余尾鲫鱼,令其开心不已!钓毕,他还感慨地说:别看就这么稍微改换一下上饵的方式,立即就会有明显的效果。真看不出竞技垂钓中的那些看似花哨的垂钓技巧,在合理地运用到日常的休闲野钓中,竟也会有这么神奇的功效啊!

长脑线悬坠是台钓的基本特征介绍


长期以来。人们在手竿钓鱼时一直使用落地坠和短脑线,也有人曾用过悬空坠,但却没有同时使用长脑线;或有人使用过长脑线.却没有同时使用悬空坠。是台湾钓友向我们展示了这种崭新的手竿钓鱼方法:悬在半空的铅队上,栓着两根一尺多长的脑线。把两种钓法相对比。人们发现台湾钓法与传统钓法的根本区别是脑线的长与短和铅坠的是否悬空。两者缺一不可;如果仅仅是用了长线而让铅坠落底,那么台湾钓法的灵敏度远远低于传统钓法,台钓也就不成其为台钓;而单是让坠悬空而不用长脑线,这种钓法也不科学。

传统钓法,钩与铅坠郁沉入水底,如有鱼咬钩,不可能一咬钩马上就反应到浮漂上,它必须牵动铅坠.然后再反映到浮漂上,不仅灵敏度大大降低,而且,往往就在那牵动铅坠的一瞬间.胆小的鲫鱼看到铅坠一动,误以为有敌人、有危险、会迅即吐钩离去。而悬坠底钓法关键是长脑线,坠与钩的距离至少10厘米,甚至30厘米,铅坠是悬在半水中,仅钩子着地,这样鱼咬钓,没有恐惧心理,而且立即就反映到浮漂上、灵敏度大大增加因此第信号出现时,马上提竿,必然中鱼

初夏野钓鲫鱼,诱鱼是关键


5月华丽初上,是炎热也带有一丝清凉,在这样一个闷热难消的天气里,钓鱼反而显得有点艰难,尤其是野钓。其实夏钓也是一个钓鱼的黄金季,众所周知,诱鱼进窝不管是野钓还是坑塘钓,都是一个很关键性的因素。接下来小编和大家介绍一下初夏野钓鲫鱼应如何诱鱼。

一、选窝料

对于初夏野钓鲫鱼,窝料选择也是很重要的一步,虽然渔具店的商品饵窝多的不计其数,但对于夏季来讲,窝料没有必要弄的太好。在南方通常都是以酒米或者糠饼为主。由于酒米的个体非常小,当它充分吸收了酒和其他香精之后,释放过程是非常缓慢而持久的。鲫鱼在窝子里会寻寻觅觅很久,这就等于增长了鲫鱼留窝的功效。

二、做窝料

当然鲫鱼窝料也可以自己在家制作,首先找一个干燥的矿泉水瓶,然后装入小米或者玉米渣,加入适量的曲酒和蜂蜜,最后密封保存即可!若是有条件的话,也可以将它们炒香之后再装瓶。

三、打窝量

窝料选择好之后,并不是打的越多越好,由于气温的升高,鲫鱼的摄食欲望也得到了提高,所以打窝的量一定要控制好,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过多易导致浪费,过少无法快速将鱼儿吸引至窝点,而且,在刚开始打窝时,窝料的使用量可多用些。

四、补窝量

别看补窝很简单,其实这里面也蕴含了很多技巧,比如在你鱼口很好的时候就不宜补窝,当然若是发现鱼口有明显减少,稍长一点时间不见有鱼咬钩,这时我们可以打上少许窝料来进行补窝。但补窝的量也不宜过多,一般情况下,是打窝量的三分之一左右即可!

悬坠钓法 练习扬竿(一)


看高手提竿?感觉是舒展、漂亮,即使是后撤式提竿,也是退臂小而灵,上扬刚寓柔身不动、腰不晃,使人不由得生出许多敬意。凡竞技体育项目,优美的造型和行云流水般的动作最让人欣赏,因为它给人以美的享受。竞技钓鱼同其他体育项目一样,也在符合钓鱼运动特定要求的前提下,展现着人体结构的运动特性,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创立的动作才会潇洒漂亮,才会赏心悦目。提竿在拿两条鱼回家的休闲钓鱼中或许并不重要,但竞技钓鱼是在规范、标准的动作中产生实用性,并展现着运动美学的规律。这样钓者舒心观者悦目。如果钓起鱼来张牙舞爪、前倾后仰的,不仅旁人看了不舒服,自己也会觉得很累。

要想练出漂亮的提竿动作?首先要明确提竿的重要性,要把每一次钓鱼都当成有目的的训练。不要到了水边就一门心思只想鱼了。如有机会要多观察那些钓得好的钓友的提竿动作,并用心摹仿他们。抛钩后不要光盯着浮标,还要注意自己的握竿方式和提竿预备动作是否正确、自然。如果感觉动作、姿势别扭,或与他人比较显得笨拙、不顺心,就要查明原因及时调整。

初涉竞技,最容易忽视竿架的作用,这是导致提竿动作不正确的直接原因。架竿时很随便,竿架伸出的长度、角度和后支架拔高以及前后移位距离等,不是随抛钩距离和岸高去调整并最后设定,而是以肢体的俯仰去凑合竿架的不合理设置。老钓手们对竿架的重视是在无数次训练中形成了基本的调整框架,但一入钓场仍需仔细调整。他们在下竿之前宁可耽误些时间,也要把竿架调整得妥帖,是绝不会凑合的。

正确的提竿动作来源于正确的坐姿,设定竿架要度身量体?根据自己的身高和臂长随遇而安不要刻意摹仿他人的动作。另外,选择适合自己身高和坐姿的钓箱或座椅也是很重要的,坐得舒服才能钓得舒畅,动作也因此而顺畅。我对钓箱的选择是坐下后小腿和大腿形成的角度可以在60~90之间自然调整,大或小于这个角度,操作起来就显笨拙了。

练习提竿要做

秋季野钓鲫鱼要灵活详细分析


和酷热的夏季相比,秋季的鱼确实比较好钓。这是广大钓友在长期的垂钓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是无需置疑的。经过炎热难耐的夏季,鱼儿备受煎熬,一旦到了天凉气爽的秋季,气温和水温下降,鲫鱼们感到非常舒适,加上为了储存营养准备过冬,鲫鱼的活动量、活动范围增大,食欲旺盛,便不停地到处(特别是浅水域)游弋、嬉戏、觅食,鱼确实好钓了。但是,我认为,在秋季里钓鲫鱼,要真正做到鱼好钓,应该做到四活,即灵活掌握出钓时间,灵活选择钓位钓点,灵活选用饵料,灵活运用钓技钓法。

一、灵活掌握出钓时间。初秋的气温、水温基本上与夏末的相似,在正常的天气情况下出钓的时间应早钓东方红,晚钓鸡进笼。即早上6点到9点,下午3点到7点,钓谚云:宁钓早晚一刻,不钓中午半天。在这个时间段里,气温和水温较低,鲫鱼感到舒适,食欲旺盛,喜欢到处游弋、觅食。仲秋,天气变得较凉爽,气温水温都较低,真正到了年中钓鱼的第二个黄金时期。在正常的天气情况下,一天都可以进行垂钓。到了晚秋,如果没有寒流来袭,气温和水温与初冬相似,早晚气温水温较低,出钓时间早上应为7点以后,到下午5点收竿。

一、灵活选择钓位钓点。虽说:秋天到,鱼好钓。但如钓位钓点选择不好,鱼也就不好钓了。正如钓谚所说:三分钓技,七分钓点。秋钓野鲫,必须根据初秋、仲秋、晚秋不同时段来灵活选择钓位钓点。初秋早晚钓近岸(浅水域),中午钓远岸(深水域)。因早晚近岸的气温水温较低,水中氧气充足,水中有小虾、小鱼、草籽、各种水虫,鲫鱼喜到那里游弋、觅食。中午钓点应选在较深的水域,因为气温和水温的升高,鱼都游到深水域避热觅食去了。钓点选在建筑物的背阴处、大树下、桥墩下、竹林边。仲秋钓点的选择与初秋差不多,只是离岸的距离稍微远些。晚秋的气温水温接近初冬。早晚选钓深水域,中午选钓浅水域。所以秋季钓野鲫选择钓点应该灵活,一日三换。

总之,不管是钓近,还是钓远,都应该把钓点选在水草的草缝、草洞、草隙处,选在草头的4050厘米处,选在倒树、断枝、败叶、杂物处,选在河底的小坑洼、小沟坎处,那里食物多,氧气充足,可以藏身避敌,是理想的居处。

三、灵活选用饵料。钓谚日:饵料对了口,鱼儿跟着走。秋季钓野鲫用饵,要根据三秋不同时段灵活选用对鱼口的饵料才能多钓鱼。初秋用饵可在纯清淡的饵里加一些腥味料,如用面蘸药米钓,可在面里加一些骨粉或虾粉、鱼粉。仲秋用饵腥味可适当浓些,也可素荤饵都准备,在垂钓中分别试用。晚秋诱饵要有浓腥、浓香味,钓饵用红虫或红蚯蚓,饵要鲜活,大小适中上鱼率才会高。

四、灵活的钓技钓法。初秋可守窝钓,打两三个窝子,在垂钓中汰劣保优,钓底和浮钓灵活用。仲秋,可采用守钓走钓相结合。打窝时可打轻窝,几个窝轮流钓。钓时可用引逗法,没鱼咬钩时,可将钩饵轻轻提起15厘米,再慢慢放下,把死饵变成活饵,引鱼吞饵。精力要高度集中,做到三不离,及时发现漂讯,抓住提竿机会抖腕抬竿。晚秋可不打窝,用游击战术甩大鞭,不断地移动钓位、钓点,把钩饵投到草洞、草头、河底的小沟坎、坑洼处,每个钓点引逗两三次,引鱼吃饵上钩。

野外悬坠钓的饵料调配技巧


悬坠钓相对于传统钓来说,更加注重用饵的方式,在野外玩悬坠钓同样离不开悬坠钓一贯的用饵方针,但是竞技钓中的用饵和野钓中的用饵是不同的,这里就说下野外悬坠钓的用饵技巧。

第一、竞技钓和野外使用悬坠钓以及传统钓用饵的不同

1、野外悬坠钓和传统钓用饵的不同除了饵料的味型和成分之外,还有饵料的状态以及雾化溶散和附钩效果都有一定的标准,传统钓则只保证饵料对味就行,状态方面基本不怎么考虑。

2、野外悬坠钓和竞技钓用饵不同主要体现在,野钓不像竞技钓那般严谨有一整套的规则限制,野钓要自由随性了很多,可以边诱边钓也可以做窝诱鱼,对饵料物理状态的掌握要更简单一点。

第二、饵料味型以及成分搭配

野外水域的食物比较缺乏,鱼儿主要的食物来源来自周边环境的供给以及水体中生物的补充,没有人为的干预,所以食物稀少,搭配饵料需要注意。

1、饵料的搭配讲究主次分明,要以一种主要味型诱鱼,其它味型为辅,不能搞混乱胡乱的掺合,也不能让主味型被其他味型掩盖。

2、根据鱼种选择味型,一般小鱼比较活泼对腥味食物非常喜爱,而大鱼则比较沉稳更喜欢清淡一点的自然食物,会觉得更加安全,如果碰到味型浓烈的食物会觉得不安,就很少会主动进食,根据鱼儿体型大小选择好味型之外也要选择合适型号的钓钩和钓线。

3、根据气温选择,在春冬深秋时节,水温低冷的时候,鱼儿寻食蛋白质成分高的饵料补充体能和脂肪,所以此时垂钓以腥味食物为主,夏季高温天气,鱼儿比较厌食,可用清淡素饵为主。

4、根据水质选择,在水质较肥的水域中食物并不缺乏,鱼儿对食物的兴趣不大,使用清淡味型的饵料诱鱼效果更好,而水质偏瘦的水域,鱼儿寻找食物困难,终日缺乏营养,使用蛋白质含量高的腥味饵料就足够了。

第三、不同类型饵料的搭配技巧

现在的商品饵虽然都具备一定的诱鱼效果,但是这些饵料针对性比较强,想要在复杂多变的野钓场合中取得好成绩,需要合理的搭配好不同成分、味型、比重以及溶散度的饵料,这对钓者用饵经验是很大的考验,虽然饵料的搭配没有具体的标准,因为需要根据鱼情来定,不过却有一个原则,都是需要有基础饵和状态饵以及添加剂来组合完成。

1、基础饵,就是鱼儿的食物,其中要包含鱼儿能够食用的成分,比如说垂钓鲤鱼的时候,由于鲤鱼通常是在水底拱食食物的,若是使用雾化快的饵料垂钓,鱼儿看不到食物就没什么兴趣,所以说垂钓鲤鱼需要保证饵料中含有足够的粗颗粒物质作为基础饵成分,让被引诱到窝点的鱼儿能够有食物可吃,具体的基础饵成分需要根据鱼口偏好来决定,比如说垂钓较大体型的鱼儿可用自然口味的大颗粒食料,钓小鱼则用细腻颗粒为主。

2、状态饵,是用来改变基础饵的状态,比如说饵料的比重、雾化效果以及附钩性等状态,用好状态饵能够改善饵料的入口性,如果使用的基础饵比重比较大的话,最好使用雪花粉一类轻质麸类饵料改变基础饵的比重,以及雾化效果。

3、添加剂,是用来改变饵料的味型的,让饵料更具备诱鱼效果,让鱼儿适口性增强,比如说某处养殖池塘中经常投放含有鱼骨粉比例大的颗粒料,投放过剩的食料沉入水底,鱼儿长期生活在鱼骨粉环绕的环境中,对鱼骨粉味型的食物警惕性就会比较低,若是使用了超级诱饵一类谷物香味饵料做基础饵,添加适量的鱼粉效果会非常好,也可以在腥味鲫鱼饵效果不好时添加浓香饵料,效果都是非常不错的。

总之,在搭配饵料的时候,一定要做好味型的主次分明,基础饵是鱼儿食物的关键,而添加剂和状态而则是起到辅助陪衬作用,让饵料味型和状态更好,饵料搭配好之后别忘记选择一款适合的钓竿哦。

悬坠钓双钩的钩距如何确定


不少垂钓者在垂钓过程中,总能发现一个特别奇怪的现象,那就是有时候其所选择使用的垂钓工具或者是其他垂钓用具是和其他垂钓者相同甚至是优于其他垂钓者的,可是其最终的渔获效果却会差于其他垂钓者。

这到底是因为什么呢?为什么垂钓工具相同或者是更优的时候,反而垂钓效果却大相径庭呢?在小编看来,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非常多样的。而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垂钓者在垂钓过程中钩距是不同的。

今天,小编在这里主要想向大家介绍一下钩距的大小如何确定,以便垂钓者在垂钓过程中都可以收获比较满意的垂钓结果。在具体讲述影响钩距大小的因素之前,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钩距以及钩距对垂钓者渔获效果的影响。

我们知道,垂钓者在垂钓过程中有时候会使用双钩来进行垂钓。而一旦垂钓者在垂钓过程中使用双钩的话,那么垂钓者所使用的两个鱼钩之间就会存在一定的距离。而垂钓者所使用的这两个鱼钩之间,其下面的那个鱼钩的钩柄到上面鱼钩的钩底之间的那个距离,就是钩距。

钩距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垂钓者在垂钓过程中上鱼的快慢状况,而上鱼的快慢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就会影响到垂钓者最终的渔获情况。看到这里,有些垂钓者可能会说,那么影响或者说是决定垂钓者所使用的两个鱼钩之间距离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呢?

这也就是说,垂钓者在确定两个鱼钩之间距离的时候,主要参考的一些因素是什么呢?其实,垂钓者所使用的两个鱼钩之间的距离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垂钓者所选择使用的鱼钩的大小来确定的。

当垂钓者所选择使用的鱼钩比较大的时候,其两个鱼钩之间的距离相对就要变大一些;而若垂钓者所选择使用的鱼钩比较小的时候,其两个鱼钩之间的距离可能就会小一些。

而两个钩饵之间的最终距离一般是垂钓者所选择使用鱼钩大小的两倍。除了垂钓者所选择使用的鱼钩大小会影响垂钓者垂钓时的钩距之外,垂钓者所确定垂钓的目标鱼也会影响到垂钓者垂钓时所确定的钩距大小。

这主要是因为若垂钓者选择垂钓的目标鱼体型比较大的时候,其钩距一般要大一些,以免一个鱼儿吞食钩饵之后,影响另一只鱼儿吞食钩饵。而若垂钓者所选择垂钓的目标鱼体型较小的时候,其钩距可能就会小一些。

同时,若垂钓者垂钓的目标鱼是滑口鱼的时候,垂钓者两个钩饵之间的距离可能就要小一些。而垂钓者在垂钓生口鱼的时候,两个钩饵之间的距离可以相对大一些,这主要是因为钩饵距离比较大的时候,其可能在水里就能更自然,从而吸引更多鱼儿的注意。

此外,若垂钓者在垂钓过程中上鱼速度非常快的时候,垂钓者所确定的钩距就要大一些,以便可以提高垂钓者的垂钓速度。而若上鱼速度比较慢的时候,垂钓者两个钩饵之间的距离可能就要小一些了,提高垂钓者中鱼的几率。

而具体选择什么样的钩距,是要由垂钓者根据其具体的垂钓情况来选择的。钩距的大小在确定的时候,垂钓者始终坚持两个钩饵之间上鱼时不互相打扰就可以了。

总之,当垂钓者确定了钩距之后,还要根据其具体垂钓的情况进行钩距的再调整,从而使其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垂钓者的渔获情况。

悬坠底钓与台湾钓法的渊源介绍


悬坠底钓,不是一种新的钓法,但是,自从大陆与台湾的钓鱼爱好者进行垂钓交往以来,我们可以看到悬坠底钓在台湾经过不断的实践、改进,已经向科学化、合理化、现代化方面迈上了个新的高度。说白了,台钓就是悬坠钓法的改进与提高。

最初的悬坠底钓十分原始,设备简陋落后。找一根小竹子做鱼竿,用麻搓一根钓线;鱼钩和坠干也很筒单,系好鱼钩后,再用一段浮漂,浮漂在线上的位音可以移动。在鱼塘静水里钓鱼的时候、可以根据浮漂的状态来判断鱼钩是否到底,判断鱼是否已经咬钩以及是否到达了起竿的火候。如果浮漂很平地躺在水面上、说明鱼钩到底了;如果浮漂一头沉人水中,一头翘起来,就可以根据翘起来的高度判断钓饵是否悬在水中以及角钩是否到底。钓鱼一般都是让浮漂呈半斜状态,每当浮漂翘起的一头上下摇晃时就说明鱼已咬钓了。如果要到小河溪的流水中去钓鱼、就把浮漂取下来,进行沉坠底钓,下钩后沉到水底,带饵的鱼钩随着流水原

地上下左右漂动,然后凭手感起鱼:

台湾钓友用手竿在鱼塘里钓鱼.虽然有时也采用悬坠浮钓,钓半水,但主要还是采用悬坠底钓。他们的悬坠底钓变化是很大的,使用高低双钩、细长脑线和可以增减重量的铅坠、灵敏而由可以调校的浮漂等,加上饵料和其他钓具装备以及操作上的一些改进、有效地提高了垂钓的效果。我们当前常常提到的学台钓,指的就是学习这些具体改进和提高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