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钓鱼的技巧。

传统的手竿法也有灵敏与迟钝之分。垂钓时选用灵敏钓法还是迟钝钓法完全要依当时的水情和鱼情而定,固执地采用一种钓法不善于应变,对钓技的提高是没有益处的。钓者运用灵与钝的钓法得当与否,是衡量钓者技术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方面。

怎样做到调灵敏:

1、脑线要箴短,可调为3厘米左右;或者更短,如朝天钩法,坠子焊在钩柄上。

2、用硬脑线,只要鱼触动钓饵,坠子便有所动作,牵动浮反应。现在市场上出售的尼龙单丝都是硬脑线。

3、校漂方法:总的来说,传统钓法的灵敏度最高时是不装钩的情况下,坠不落底时调多少目,垂钓时漂尾露出多少目。实际垂钓时一般都装有鱼钩,以风漂为例,调2目半,垂钓时钓2目,两个鱼钩的 重量大约相当于半目漂的浮力。此时坠子对水底的压力趋近于零,其重量几乎全部为浮漂承担,坠子稍一受力,便会迅速反应在漂尖上,灵敏度是最高的。

调灵敏可以钓灵敏,也可以钓迟钝。钓灵敏是调目等于钓目,钓饵的选用要合适,用蚯蚓作钓饵的话,钩尖外拖出的蚯蚓不要超过0.5厘米。这种钓法钓小鱼效果较好,钓草窝时因钓点面积小,长竿短线落点准确,调目等于钓目很容易实现。在风浪大、有缓慢水流的情况下要钓迟钝,垂钓时只要上捋漂加长水线,钓目大于调目越多就越迟钝(当然不能倒漂)。与调灵敏相反,调迟钝或是坠重大于漂的浮力过多,或是漂的浮力大于坠重过多。坠重大于漂的浮力时,实际上和调灵钓钝是一样的原理,只不过是坠子对水底的压力更大,更显得迟钝,这样的漂坠配比抗流水能力更强。调迟钝还可以通过使用软而长的脑线来实现。这种钓法因钩距坠、距主线距离长,脑线软而且接近水底色,鱼摄食少受干拢,大鱼更容易上钩。冬季里用多股尼龙线作脑线,因不会弯曲,很有可取之处。

调迟钝的钓组无论钓多少目,都属于迟钝钓法,只不过迟钝的程度不一样。在用饵上区分一下,钩尖外拖蚯蚓少,相比之下灵敏一些,钩尖外拖的蚯蚓长,相比之下要迟钝一些。调迟钝钓迟钝时小鱼的上钩率比较低,咬钩后不容易挂中鱼嘴。钩尖略处露要好一点,能够钓到小鱼。不过,调迟钝钓迟钝的钓法并不是钓小鱼的方法,钓小鱼还是调灵钓灵法为好。江里小鱼多大鱼也多,找到好钓位后用于大青虫、船丁鱼切成条状、瘦肉条等结实耐咬的钓饵垂钓,使用这种钓法可以说是最好选择。

钓友们垂钓时不必过分拘泥于上述方法。比如说调灵钓灵,调时漂露出水面2目半,应钓2目为最灵敏。而抛钩时钩刚落在浅一点的地方,漂露出3目,此时您大可不必提竿后重新抛竿,因为此时的灵敏度仍然是比较好的,频频提竿调整水线长度,会惊散鱼儿,影响钓绩。至于调钝的方法,我一般很少用,只有在水流较快,钩坠稳不住时才加点保险丝,垂钓时少留风线,竿上游稍稍带紧垂钓。

延伸阅读

如何提高投放诱饵的技巧


垂钓者如何提高投放诱饵的技巧。垂钓者为了提高钓绩,采用选点投放诱饵,把分散的鱼诱集到窝点里来,再集中力量按点垂钓。但如何科学用饵,在垂钓中显得十分重要。诱饵用量只有依据水情、鱼情、季节等多种因素加以综合分析,才能作出科学判断,只有合理用饵才能收到理想的垂钓效果。下面就诱饵如何科学应用这一课题,与钓友们作一交流和探讨。

一、饵料过剩现象

就是说我们打窝时投放的诱饵过多,鱼儿食之有余,结果造成鱼的饱不思食现象,这种现象在垂钓活动中是屡见不鲜的。但据观察,此种现象以发生在经验欠缺的新手之中居多。他们以为诱饵抛投越多、越勤,窝子里鱼越多。结果把鱼喂得七荤八素,不思饵食,自然对钩饵也无食欲感。这就是饵料过剩现象产生的负面影响。

二、饵料空白现象

我们时常发现在垂钓中,刚开始频频上鱼,但钓不了一会儿,窝子鱼越来越少,以致无鱼咬钩,往往使一些钓者产生一种厌战情绪。对此,有些钓友误认为该水域鱼已不多了,其实并非如此。此时窝子里诱饵很可能已被鱼吃光,形成窝子里无饵的空白现象,自然无鱼问津。为改变这种情况,使原来窝子起死回生,钓者还应把握时机,适时进行补窝。

三、诱饵用量要恰到好处

诱饵用量多与少的得失问题,曾在钓界有过争议,但不论争论到何等程度,也难以有个定论。因为诱饵用量在垂钓中是个动态反应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水域大小、鱼密度大小、鱼的种类、诱饵质量和不同的季节等多种因素。临场垂钓有时需施重饵,有时常施轻饵,具体情况具体用饵,不好定个标准。

但在通常情况下,大水域鱼相对分散,为起到诱鱼效果,宜采用重饵打窝。重饵,一是目标大,二是持续时间长。鱼密度小的水域也应投放重饵,以扩大招鱼力,提高垂钓效果。而鱼密度大的水域则应轻施和勤施诱饵。小饵团足以把鱼引入窝点。

当上鱼率明显减少时,表明窝内已无诱饵,此时只要及时补投饵团,又可使窝子焕发生机,保持继续上鱼。若超量用饵,把鱼喂饱,必将影响鱼的咬钩效果。作为钓者,一般不吝惜饵料,但用饵如何掌握恰到好处,这是关键。用多了形成饵料过剩,用少了又因饵料空白失去机遇。因此,诱饵用量是否恰到好处,是影响钓获的重要因素。

四、把握好补窝时机

在鱼密度较大的塘口中,常常开始垂钓时不停地上鱼,但钓了一会儿就不怎么上鱼了,再仔细观察,窝子鱼星渐少。这个信号告诉我们,窝子里诱饵已无,此时应及时补窝,但只需补投小饵团,以防饵料过剩,鱼不咬钩。

在鱼密度大的水域里垂钓,采用小饵团、勤补窝,既不让鱼吃饱,又不让鱼离窝,这不失为提高钓获率的好方法。但在大水域里则应投放重饵,其理由有二:一是大水域鱼相对分散,重饵目标显著,招鱼力强;二是大水域大鱼多,重饵有利于鱼进窝后逗留时间长,有利垂钓。大水域补窝时间,一是视上鱼情况而定,上过大鱼后应及时补窝;二是对于已等待了一段时间仍不上鱼的窝子,则应改换门庭,重新布窝。

五、养鱼池与野生塘用饵

养鱼池一般采用混养,鲤、草、鲢、鳊、鳙、鲫混养一体,鱼密度大,摄食旺,故在养鱼池垂钓诱饵用量要多,饵团不应小于拳头,方能延长进窝鱼停留的时间。在垂钓中随时注视上鱼率稀密程度,若上鱼明显减少,应适时补窝,以保持良好的上鱼势头。野塘用饵则与其相反。

因为野塘中鱼种比较单一,并以小型鲫鱼为主体,摄食量少,加上野塘本身水质比较清澈,诱饵下去十分显眼。鲫鱼进窝多爱泛起细小、密集的鱼星,极易判别窝中是否有饵。当窝中出现无鱼星或鱼星渐少时,则应适时补窝。野塘中鱼密度也有大小之分。鱼密度大,窝点数量宜少;鱼密度小,则应增设窝点,以便寻鱼星下钩,避免垂钓空手等。

六、诱饵用量随季节而异

随季节、水温、鱼情的不同,鱼的摄食量也不相同。冬季鱼儿处于休眠或半休眠状态,摄食量较少,但诱饵用量则不因其食少而量少。相反,低温季节为增加诱惑力,则应重施粉状细饵,促鱼进窝。到了春天,水温渐渐回升,鱼的摄食量也开始增加但诱饵用量宜适度掌握。

随着夏秋高温季节的来临,鱼的活动摄食趋向鼎盛阶段,此时宜投放粗饵重饵,如果饵量过少,极易出现窝潭内饵料空白现象,而留不住鱼。因此,依据不同水域、季节、鱼种,科学地掌握诱饵用量是衡量钓技水平的标志之一。

影响浮漂灵敏的几个因素自身材料和工艺分析


(一)钓友喜欢用倍数(吃铅的重量除以自重的结果)这个词来形容浮漂灵敏与否,这本身就是一种误区。吃铅0.6克的极细身大棚漂,做到1.5倍就可以称高倍,吃铅四五克的超大漂,做到四倍也是低倍,大棚漂的1.5倍比很多三倍的标准大鲫鱼枣核漂要灵敏的多,动作出的也要夸张,所以倍数是相对的,仅限于比较两只外观、体积都一样的漂,对于这样的,那么倍数高的灵敏。至于说那么我钓啥鱼都用大棚漂那是理论玩傻了,大鲫鱼枣核可以用0.8的主线,大棚漂可以用0.3的主线,但是你把大棚漂安在0.8的主线上,线组都绷不直还谈啥灵敏?所以这是实际垂钓的问题,今天不讨论。

(二)同等体积的浮漂,越轻越灵敏。所以把浮漂做轻是提高灵敏度的关键,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一般不做漂的人习惯认为漂身材料做轻是关键,其实漂脚和漂尾的选材对于浮漂灵敏度的提高不差于漂身材料。对于一支浮漂的成本,漂脚漂尾的成本比漂身材料的成本要大的多,漂身材料是最便宜最不值钱的,别听忽悠啥南非巴木以为多珍贵似的,其实用的基本都是南非巴木。

(三)浮漂材料与灵敏度的关系。传统的认为芦苇灵敏、巴木中庸、羽毛稳定的观点其实存在误区,常说的芦苇在做漂中有大概这么几类:南荻、云荻还有芒草等,芒草个人觉得不上档次不提了,荻类选材应该遵循表皮薄而光滑均匀、内瓤饱满而密实。有表皮的材料很大一部分自重都在表皮上,当然,强度和硬度也是靠表皮支撑的,芦苇不打磨、羽毛不去皮基本上都比优秀的巴尔沙目漂胚沉一些的,所以根本就不存在芦苇灵敏巴木中庸这一说法,不管你用芦苇还是用巴木去做同样一只枣核漂,漂脚漂尾都一样的话那么只要你漂身做轻就可以很灵敏,而芦苇通过认真选材仔细打磨、巴木通过脱脂(其实就是高温烘干一段时间)和漂白,都可以做到很轻,所以只要功夫到位,喜欢芦苇还是喜欢巴木是个人审美的问题。不过芦苇的一大突出优点在于表层的强度,这一点在细长身浮漂上尤为体现。

(四)漂脚、漂尾材料与灵敏度的关系。其实对于一支高灵敏的浮漂,漂脚、漂尾的自重能占很大一部分,我测过普通的一元多一根的不上漆的漂尾玻纤,先径0.4、元径0.8、长度24厘米,它的自重是0.25克,而好的台湾同尺寸自重大概在0.12克,这就是一倍的差距,漂脚碳棒同样。这俩加起来,对于一个自重0.几克的浮漂来说,已经是多大的比重了?当你自己做漂的时候纠结多打磨一下芦苇漂胚让它减轻0.0几克,降低强度的同时有换好漂尾好碳棒来的更好吗?啥样的漂脚漂尾算好的?简单一句话是弹性最好比重最小的,往细了说,直是肯定的第一要求,漂尾透光性要好,漂脚漂尾的弹性均匀而且弹性出色,弹性不好容易爆漂。用打火机将做漂用的碳棒烧开看看纤维密度, 好的碳脚,纤维更多更密。然后弯成圆形,好的漂脚没有不圆的地方。

(五)油漆与灵敏度的关系。油漆要做轻,首先是油漆本身比重要小,其次是遍数要多,但漆膜要薄,多打磨。又轻又薄防水又好那么加上前面的工序最后成品的浮漂才最灵敏好用。油漆不一定要去比较有多硬,保证强度的同时要韧性好。

(六)做工与灵敏度的关系。浮漂的灵敏度还得看工匠的心态与自己钓鱼的心得,不愿认真仔细做好每一步骤的一般也不会追求高灵敏度,一个做漂的,他如果连做工都不在乎你还指望他给你在乎每一材料每一部分的那微量的重量差别?漂厂的一个主管告诉我,他们做漂时对最后出品的同一批浮漂那一点点自重的差别没一点概念,但是钓鱼人用着能感觉这批浮漂灵敏与否差别很大。

传统钓遛边钓法分析


屈指算来,爱上钓鱼已有十几年了。十几年来,不管是春夏秋冬还是风霜雨雪,只要有时间,周末就必定去钓鱼,或到水库、或到沟渠、或到鱼塘。因为中度近视,所以在钓鱼时除用台钓外又用短竿短线,钓边遛边,每次钓获颇丰,被我们渭南钓友亲切地称为遛边王。今年五月初的一天,本人曾用2.7米的短竿短线,从早上8~9点在郊区赵家院天钓池连钓8条鲤鱼,引起轰动。端午节那天和随后的星期六,本人又用2.7米的短竿,在北阳水库连钓两只甲鱼,让众多钓友羡慕不已。

关于钓边遛边,古今论述甚多,在此不再赘述。本人仅从季节、钓点、钓组、饵料等方面谈点经验,给那些经常钓获甚少或当空军的钓友参考。

一、季节和钓点

每年春夏秋三季都可钓边遛边。春季冰雪消融,春暖花开,猫了一冬的鱼儿腹中极度饥饿,由于岸边水浅水温高且水草茂盛,纷纷到岸边寻食、摆籽产卵。此时,钓获的几率极大。春钓浅就是这个道理。

夏季,由于天气炎热,鱼儿多在水深的地方休息,一般人认为此时不好钓鱼,但是此时如果在水库的崖下、树下、各种建筑物下或进水处、出水处钓边遛边,钓获的几率依然很大。

秋季多阴雨且各种农作物纷纷成熟,水库塘坝边上天然饵料丰富,鱼儿进食方便,钓边遛边.钓获一般都很大。如在开放型鱼塘,可选周围有小树,岸边有芦苇或水草的边角垂钓,尤其在放鱼的当天或夏季气温高气压低的时候效果特别明显。

鱼竿一般选3.6米或2.7米的硬钓手竿,本人常用光威加岛2.7米的搏鱼竿或中逵时尚3.6米硬调竿。钓组主线用钓鱼王2.5号天丝武将线,线长不超过2米;子线为2.0天丝文臣线,线长15厘米左右,直接用8字环和主线连接。

荧光七星漂,七个漂之间距离一般为2~3厘米,七星漂最好选细如牙签、长为1公分的棒棒漂,颜色选醒目的黄色漂为宜。鱼钩为5号伊势尼钩,双钩上下间距为3厘米左右:用如此钓具和钓组,具有轻便、灵敏、快捷、观漂容易且起鱼迅速等优点,一旦上鱼,鱼很难逃脱。

二、诱饵和钓饵

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水情要用不同的饵料,这对钓边遛边同样适合。本人常用正大底窝料,分别有腥香型和蒜香型。春秋多用腥香型,夏季多用蒜香型,这在开放型鱼塘特别适用。如遇温度过低或过高,可在底窝料里适当加一些酒米即可。打窝动作要轻、要准,窝子直径不超过10公分。

饵料用棒棒料较好,优点是耐水泡,时间长,可多次逗鱼。棒棒料可根据个人爱好选择黑蚯蚓、水中星、酵鲤、红宝石等,挂饵原则是一红一灰或一荤一素。也可用各种商品粉饵和钓场水后挂面饵,可挂双面饵,也可在底钩上挂面饵,上钩挂棒棒饵。一般来说,小鱼闹窝时挂棒棒饵,小鱼不闹窝时挂面饵。

本人认为,钓边遛边是我国传统钓的一种钓鱼方式,它应和台钓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如果你台钓出鱼不理想时,不妨用一下传统钓钓边遛边,可能会让你有惊喜。

传统野钓如何选择钓位


资深钓友为大家分享传统野钓如何选择钓位,感谢大家的精彩分享。大家也许都知道春钓浅滩,夏钓荫,秋天溜边,冬钓潭。这个谚语吧?这是老祖宗总结了多少年所得出的宝贵经验,为我们今天的垂钓而开辟了一条启蒙的捷径。但根据本人多年的垂钓经验,这里面还有不少细节性的因素。不妨与大家一起探讨一下。

一、春钓浅滩

首先肯定的是;并不意味着在浅滩就都能钓到鱼。还要考虑到当天的温度,以及所处钓场的水域环境,风向、气压、雾等因素。因为温度能决定鱼的活动频率,风向决定鱼的活动范围,气压决定鱼的活动深度,而雾天就最好不要出行了。有句古话叫做十雾九不钓。早晨上大雾,渔翁在家蹲。一般来说灰色的雾大都有雨,白色的雾基本是没有雨的,但天气会燥热。掌握了以上这几个要素,我们对钓位的选择就有了大概的轮廓。然而,水域的环境也是一大要素哟。这就需要了解鱼的生活习性,才能知已知彼。一般水草较多的水域,选择水草较少或下风处为好,水草较少,那肯定是选择有水草的地方为好了,有流水口那就更好。如果说你所处的钓场一点水草也没有,那就选择有芦苇、蒲等水生植物丛的地方或是有障碍物的地方。一般野钓场都能找到类似区域的,实在没有也只好到背风向阳处了。

二、夏钓荫

夏季温度较高,一般以早晨或下傍晚这二个时辰为最好。中午最好选择在有大片树荫的地方,而且要求通风较好,如果没有树荫,那只好选择有水草的地方,水草不光能遮荫,而且还能释放氧气,对鱼来说有一定的助餐作用。也可利用水底环境,找死角,也就是阳光所不能照射到的角落。还有就是西南风最好到流动水域野钓,因为有句话叫做一刮西南风,渔翁在家蹲。

三、秋天溜边

秋季是鱼类准备越冬的追膘时期。此时,鱼类的食欲也是一年中最高的时期。大家都知道,秋天是收获的季节,随着各种杂草种子的成熟,四处飘落,经雨水冲刷,自然而然地流到河里去了。然而,有一个谚语不要忘记了,就是七上八下指的就是;鱼到八月就不随流而上,而且相反了。所以,这个时期,岸边是鱼的主要寻食地。

四、冬钓潭

冬天是寒冷的,然而,水越深,底部的温度就越高,不过,冬天的风向,可能是关键的,一般来说,长江以北,黄河以南这个区域的温差基本差不多,我们要想有很好的收获,就必须掌握天气的变化,冬天的冷空气毕尽有它的周期性,根据本人的经验,选择回暖晴好天气,以背风向阳处为好,虽然说水越深、温度越高,但是,只要温度适宜鱼的活动要求,鱼就要寻食,所以说,选择钓位要了解水域底部的地形构造,因为这个时期,鱼还是在背风向阳处的。钓位水深一般选择在2-3M深处的坡状地形为好。

以上几个问题,由于存在区域性的因素,仅供参考。

如何钓浮分析


钓浮,首先一条就是要浮起来,只要浮标的浮力大于坠、饵、钩、线和连接器下沉的力就行。也就是说浮力大于浮标及其以下所有钓具的重力。

其次,要找准鱼的泳层,确定所钓深度。鱼的泳层不但随气温、气压的变化而变化,而目各种不同鱼在同一条件下泳层是不同的。草鱼、鲢鱼、鳙鱼等喜温性鱼类,在夏季水温较高时,处于鲫鱼的层,而在春末夏初水温不太高时,鲫鱼反而处于它们的上层,

再次,善于识別标汛。钓底与钓浮的标讯有明显区別。钓底送标多于黑标。其中鲫鱼大多为送标,草鱼也基本上是送标,鲤鱼(尤其是小鲤鱼)很多时候也送标,而钓浮基本上是黑标,只有少数时候,鲫鱼或草鱼有送标动作。之所以如此,主要是由鱼所处的位置决定的。鱼在底层时,游动并非像汽车一样是贴在地上而行的。而是离水底尚有一定的距离。当它就食时,必须低下头去,而它的头又是不可弯曲的,所以整个身子就变成了头朝下尾朝上的架势。而吃食之后,它要重新摆平身子,头逐渐上升,尾却逐渐下降。头上升引起浮标上升,就看见鱼送标了。而在钓浮时,饵吃饵既可从饵的上方也可从饵的前后左右或者下方游来,除上方需要低头以外,其他方向均不要俯分低头,即使是从上方就食,低下身子,吃食后也可以继续向前游去,不必再摆正身子,所以送标就少了。因此,拉黑标就成了钓浮的主要标讯。

第四个技巧就是掌握提个时机。拉黑标是钓浮的主要标讯。但黑标拉多深才能起竿就要看鱼和标。鱼有大小,拉标的力度不一样,深度也不一样。例如,草鱼个体大,拉下深度也大,一般要到标入水后快看不见吋才提竿,而且草鱼吞饵有个动作,大草鱼一口咬定,最多试一两下便一口吞下往下拉标,虽然速度不快但力度大。小草鱼要连续几口才能吞下,反映在浮标上就是点儿下。鲫鱼也常有这样的点动动作。至于标,主要看标的形状和大小。大鱼可以不必考虑,钓鲫鱼时如果标太大,大粗,鱼不太大,拉黑标就比较困难,往往快拉下水时又浮了起来,这常常是鱼咬钩后又吐钩的表现,钓者一方面要及早提竿,不要等到完全黑标;另一方面最好用小标或者长尾标,以避免这类现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