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钓鱼钓腥还是钓香。

钓灵与钓钝只是相对而言,不能绝对化。

因为钓灵与钓钝是纯技术范畴,把握得好坏与否,反映出一个钓手的技术水平。换句话说,钓灵与钓钝也有刚性与柔性之分,钓鱼社,也就是说,该在鱼竿点头时提竿,就不能等到其弯腰;就如上面提到的牡蛎钓法等。

同样,必须等到鱼竿弯腰时提竿就不能在只是点头时提竿,比如使用活虾钓黑鳍鲷等。这是其体现出的刚性,违反了这个铁律,或者提空,或者提到又脱钩。

而其柔性则是体现在有时或对某种鱼来讲,既可钓灵也可钓钝,比如对于吃死口的鱼类。吃死口意味着鱼对饵料志在必得,钓灵钓钝反而无足轻重了。

有时对吃死口的鱼钓灵是为了钩住鱼的嘴巴防止其吞钩,这些鱼的牙齿锋利,吞钩后逃跑时的挣扎会将鱼线磨断。

所以,钓鱼社需要在这里特别强调的是,无论钓灵与钓钝,挂嘴才是硬道理和真功夫,垂钓中能处处挂嘴,那说明你的技术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了。

当然,这需要一种火眼金睛般的洞察力和随机应变的捕捉技巧。相对来说,钓钝显得较为简单。因为很多情况下,当出现鱼竿弯腰状态大部分说明鱼已吃死口,此时提竿中鱼是手到擒来的事,即使对于一个新手来说,这个时候想不收获也难。

延伸阅读

海钓怎么钓灵钓钝?史上最全海钓技巧都在这里


河钓的钓灵与钓钝是以浮漂表现来决定提竿时机的。浮漂动几目提竿谓之钓灵,下沉多目或黑漂提竿谓之钓钝。而海钓的钓灵与钓钝是以鱼竿的表现来提竿的,鱼竿只点头未弯腰提竿谓之钓灵,鱼竿弯腰提竿谓之钓钝。两者区分的标准一个是漂一个是竿,钓鱼社,而钓理却是互通的。河钓的钓灵与钓钝本人接触少,也没有发言权。而海钓则经过多年摸索,有那么一点切身体会和经验。下面,钓鱼社的钓友们根据实战经验的积累,对海钓如何钓灵与钓钝提出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海钓受到季节、气候、海域、潮水等自然环境和条件的影响,以及鱼种、饵料、抛竿的远近和鱼竿的硬度等等因素的影响,鱼竿表现情况非常复杂。

如何区分不同情况掌握提竿时机,是一项技术性很强又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一篇短文能说清楚的。有过海钓经历的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在鱼竿有一定弯度的情况下提竿是非常稳妥的,基本可以百发百中。而有时却并非如此,反而在竿尖点头时提竿有收获。

再有就是竿尖出现1~2次点头后又出现一次幅度较大的点头(还不等于弯腰),此时提竿也有比较好的效果。凡此种种,原因何在?我们知道,河钓的钓灵与钓钝是根据浮漂的目为判定依据,有量化标准,易于掌握。而海钓的钓灵与钓钝是以竿尖的点头与弯腰为依据,标准比较模糊,随意性较大。比如从架竿的角度来看,鱼竿平放时的点头与弯腰差别不大,钓灵与钓钝就难于把握。

另外,鱼竿还有硬调和软调之分,点头和弯腰的幅度也有差别,硬调竿的点头可能就是软调竿的弯腰,这些都构成判断上和操作上的困难。可以这么说,海钓的钓灵与钓钝的难度甚于河钓。如何将这个点头或弯腰的度把握到位,光有理论是行不通的,必须经过长期实践,认真摸索,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方能从中找到一定的规律。

当然,这种规律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此处有用在彼处则并不一定行得通;对某种鱼可对号入座,对其他的鱼就不能照搬照套了。另外,在如何钓灵与钓钝问题上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客观因素如环境条件和鱼的习性会经常发生变化,主观上就要及时进行调整从而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说通俗一点就是不管何种情况,人是决定一切的。

主观因素发挥得好,完全能在复杂的情况下,透过现象看本质,在灵钝间运用自如。比如河钓中因为漂的缘故,想动竿诱鱼很难,吃不吃在鱼。海钓却可通过移动、伸缩鱼竿起到诱鱼效果,主动性在人。

钓鲫鱼都有哪些饵料技巧?用饵分析


鲫鱼因其肉质鲜美,口味好,且活动不怎么受温度和水域的影响,受到了广大钓友们的喜爱。那么要想钓鲫鱼那就得掌握其口味,用对饵料,接下来小编为你介绍一下钓鲫鱼的用饵技巧。

在钓鱼初期,钓友们会喜欢在渔具店或者是通过网购的方式直接购买饵料,但是每次作钓的渔获却时好时坏,在慢慢琢磨以后,就会发现鲫鱼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天气和不同的位置的口味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根据这些因素来选择不同的饵料也有助于提升渔获。

春季钓鲫鱼时,主要选用五粮诱腥香味型单品饵,其目的是给鱼体补充跟多的蛋白质。而在进入夏季以后,随着鱼儿们的摄食量暴增,再加之野钓水域普遍有很多小鱼,想钓大个体鲫鱼,就要考虑增加饵料中的粗颗粒成分,味型方面也不能太过高调,因此在选择鲫鱼饵料时,可以多用以五粮诱本味加百搭为主,同时还可以多用五粮诱酒米,来补充钓点内的诱饵窝料,这样可以不让小鱼把饵料快速吃光。

在冬季垂钓鲫鱼选择饵料时,可用五粮诱腥香味型作为主攻饵。基础饵则可以用养殖鱼常常食用的原塘颗粒。此外黑坑中普遍有酱层,气温稍加回升时鱼经常会起伏。所以针对这一现象需要及时调整拉饵的比重,让它的下落速度更加缓慢,这样可以保证在落底之后不会陷入酱层之中。这时候可以使用状态饵轻麸了,它的添加量也需要根据不同鱼情、水域深浅来适当增减。能准确掌握饵料的使用方式是需要通过不断地试钓进行具体分析,所以今天就先不过多的进行讲述了。

配制完冬季钓鲫鱼饵料后,可以多用谷物类型的自制窝料进行诱鱼。这种饵料的要求是在诱饵窝料中谷物的成分粒径有粗有细,这样可以保证饵料在入水后可形成不同下落速度的散落。为了增加诱饵窝料横向与纵向的雾化,在向钓点不断抛投后,形成立体散落效果,也需要一定程度的添加轻麸与雪花粉状态饵料。所以最后配制好的窝料和鱼饵味型应该遵循浓引淡钓原则,鱼饵营养成分应优于诱饵窝料。

雾天的认识与海钓的影响


雾天、风天、雨天其实都是一种气候现象,垂钓中经常会遇到。这些气象或多或少都对垂钓构成了一定的影响。雾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交通,在能见度极低的条件下,稍有不慎,容易发生事故。拿厦门来说,每遇浓雾天,厦鼓渡轮停摆,高速公路关闭,飞机航班也受影响。

雾让世界显得虚无缥缈,其实隐藏了许多自然奥秘。比如:雾的出现往往预示着天气的变化,或晴或雨,因此有看雾如天一说。另外,雾多发于春天和秋天这两个垂钓旺季,其对垂钓的影响几何?这对海钓爱好者来说是必须弄清楚的问题。

归纳一下雾天垂钓遇到的问题,主要有几点:

1)行车安全系数低。

2)找点困难,海面雾茫茫,东西南北都分不清,更别说找点了。

3)起雾的时候,往往没有风,海面死气沉沉,鱼在这样的环境下干净不爽,吃食欲望也不高。

4)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天也茫茫,海也茫茫,鱼在水中觅食犹如雾里看花一般。

长期海钓的人都有这种经验:丰收的日子总有阳光相伴。鱼觅食既靠嗅觉也靠视觉,嗅觉定方位,视觉定点位。茫茫大雾遮蔽了阳光,当然也遮住了鱼的视线,使其难以发现食物。

那么是否有雾就无法垂钓呢,也不尽然。雾的种类很多,罗列出来有七八种,但常见并与我们垂钓密切相关的主要有辐射雾和平流雾两种。辐射雾是日落后地面的热气辐射至天空,冷却后的地面冷凝了附近的空气。形成无数悬浮于空气里的小水点。

主要在天晴且风弱的秋冬清晨出现,日出后不久以及风速加快后自然消散,民间有早晨地罩雾,尽管晒谷物一说。平流雾是指暖而湿的空气作水平运动,经过寒冷的地面或水面,逐渐冷却而形成的雾,多发生于春天(秋天也偶然可见)。平流雾范围大,浓度高,持续时间久(可持续一整天或更久)。

民谚有大雾不过晌,过晌听雨响的说法,因此平流雾常常预示要下雨。两种雾起因相似,但结果不同。把握了这些,你就可以对雾有个清晰认识,从而拨开云雾见太阳,出钓也不会被雾所误。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形成一个基本观点:辐射雾多发于秋天,日出或起风时消散,预示着天晴,对垂钓影响不大。平流雾多发于春天,范围广持续时间长,预示着下雨,对垂钓产生一定影响。为了支持以上观点,我举两个亲身经历的例子。

一次是09年10月,去列屿垂钓,那天海面大雾笼罩,能见度不足10米。原来我指定船工去一个叫老树林的钓点,但船工迷失了方向,在海上瞎转悠,罗盘也不起作用了。等最后找到地方,已经过去了两个半小时,错过了垂钓黄金时间。但天不负人,10点左右天气放晴,出现盛大鱼情,那天获鱼近210斤,并意外捕获一条狗鲨。

另一次是今年的2月,去厦门周边的镇海水域垂钓,恰恰遇到平流雾天,整个天空及四周雾气笼罩,遮天蔽日,太阳只见到一个暗红的轮廓,时不时还隐去,能见度只有100米左右。那情那景,仿佛雾里看花水中望月。

尽管海面刮起了3级左右的东北风,但雾实在浓密,经久不散。我们约清晨6点半下竿,足足等了4小时,一点动静都没有。垂钓人都有这样的体会:不怕鱼小,就怕不咬。没有咬口,时间难熬,后来在风的影响下,将近11点时,雾散见日,陆续有了吃口,上了一些黄鳍鲷。

最后,从大概率的角度,本人总结出两句话,听不听由你:春天遇到雾,最好在家做家务;秋天遇到雾,出海垂钓别停步。

浅析淡水垂钓的素饵种类都有哪些


素饵一般用于垂钓杂食性和素食性魚类。进人90年代以来,随着钓鱼事业的蓬勃发展,鱼饵的研制与开发达到了空前的地步。尤其是从日本进口的饵料,摆满了鱼具商店的柜台,品种之多,令你眼花缭乱。在众多的饵料当中不乏精品,但也有不少花哨货,中看不中用。有些价格偏高,效果却很一般。 

花很多钱买来的钓饵未必就好。什么是好鱼饵?鱼儿爱吃的就是好鱼饵。好多自己配制的鱼饵,就地取材,价格低廉,有的甚至可信手拈来,不花一分钱,效果却相当不错,甚至有竒效,原因就在于对路,鱼儿爱吃。笔者嗜钓多年,偏爱自己动手配制饵料,很少去买现成货。这倒不是单纯为了省钱,主要是自己制作心里有谱,即使有几次不成功,也可从中找出原闪,吸取教训,以利下次垂钓。

常用的素饵,谷物性原料有:面粉、玉米粉、小米粉、黄豆粉、蚕豆粉、豆饼屑、米饭、豌豆粉、麦麸、奶粉、红薯、年糕、混合饲料、菜子饼、豆腐渣、酒糟等;动物性原料有:蚕蛹粉、鱼粉、虾壳粉、猪血粉、羊骨粉、山羊油等;植物性原料有:青草、苇尖、菜叶、枸杞子、桑葚等;除此之外还要用一些添加剂,如酒曲、白糖、蜂蜜、香油、芝麻酱、食用香精、白酒、曲酒等。

玉米粒挂钩都有哪些方法(图)


玉米粒挂钩都有哪些方法(图)
玉米粒有哪些形式?玉米粒一般可以钓哪些鱼?玉米粒挂钩都有哪些技巧?笔者为钓友讲讲有关玉米粒挂钩的方法图解。玉米粒钓鱼往往钓获的是比较大个体的鱼,在钓小鱼的过程中不妨用一竿打窝后挂玉米粒守钓大鱼。玉米粒有哪些形式?玉米粒一般可以钓哪些鱼?玉米粒挂钩都有哪些技巧?这也是很多初学玉米粒钓鱼的钓友比较困惑的问题,笔者就这个问题为钓友做个玉米粒挂钩图解的知识普及。
一、玉米粒钓鱼的形态与不同季节的分类
玉米粒有很多种形态,有生玉米粒,也有熟玉米粒,有嫩玉米粒也有老玉米粒,有中药泡制的玉米粒也有原味的玉米粒,有商品饵玉米粒也有现摘玉米粒。
生玉米粒常见于夏季钓鲤鱼时所用,这时的玉米粒具有鲜嫩,带有淡淡的清香和腥味,是夏季大鲤鱼的最爱,熟玉米粒一般是成熟后的老玉米煮熟后泡制的,分为自制玉米粒和商品饵玉米粒,如西部风玉米粒就是典型的商品饵玉米粒。从口味上说,最受欢迎的就是新鲜的煮熟的黄色粘玉米,它芳香宜人、肉嫩鲜美,对鲤鱼、草鱼、鲫鱼、鳊鱼有着极强的诱惑力。

二、玉米粒垂钓的对象鱼
玉米粒可以垂钓什么鱼?比较有意思的是笔者有次在鱼塘里钓鱼,挂的是颗新鲜的小玉米粒,不曾想刚抛竿下去就发现浮漂在水面上颤抖,然后漂在水面上被拉走,提竿上岸一看是个大白条吃了玉米粒,以前还不知道玉米粒还可以钓大白条,不过用小麦粒子钓白条更合适,但白条也吃玉米粒让我很吃惊,后来了解多了,玉米粒可以钓草鱼、鲤鱼、翘嘴、大白条等。
三、玉米粒钓大鱼的挂钩方式图解
我们在使用玉米粒垂钓时,特别是用玉米粒钓大鱼时就要清楚的了解玉米粒的特性以及挂钩的形式,弄不好容易跑鱼,比如在使用老玉米粒和嫩玉米粒怎样挂钩?如果使用老玉米粒挂钩采用钩尖后挂法时很容易造成刺鱼不深,玉米粒在鱼钩上不能自由移动位置,这样刺鱼浅就很容易造成跑鱼。下面是有关玉米粒挂钩的技巧总结,有单颗玉米粒挂钩方法和多颗玉米粒挂钩方法图解。

1、单颗玉米粒挂法
即把玉米粒挂于钩柄绑线的位置,这是玉米粒较大而鱼钩较小情况下的一种挂法。需要稍有一定硬度的玉米粒来完成。钩柄挂法分为单粒、双粒和多粒三种形式。单粒挂法适用于小钩、钓中小型鱼;双粒挂法用在主钓较大的中大型鱼,多粒挂法多挂在较大号的钩上,主钓大型、特大型鱼。比较而言,双粒和多粒挂法更显眼,具有突出的诱、钓双重作用。上饵时,玉米粒通过钩尖、钩弯到达钩柄时,在往钩柄(绑钩线部分)上穿时,要顺着绑钩线向钩柄后部旋转着拧着上饵,这样,玉米粒在钩坠在空中飞行中也不会脱落。
这是最常见、最普遍的用法,有人也把它叫做“挂钩尖”,其实并不是真的挂在钩尖之上。正确的挂法是,把玉米粒通过钩尖后挂于鱼钩倒刺的后面,然后左右旋拧两下,使玉米粒处于灵活的状态,鱼一旦吸入,玉米粒就会顺势后滑而把整个钩尖部分让出,使钩尖能瞬间扎入鱼嘴。钩尖后挂法,最多只能挂一粒。
即把玉米粒挂在鱼钩的后弯位置,把钩尖完全露出来,这需要比较软的玉米粒,以便在鱼嘴触及钩尖时,丝毫也不妨碍鱼钩的顺利刺入。许多人都认为,鱼在觅食时,对鱼钩并不能理性地加以认识、理智地区别对待,即所谓的“眼中无钩”说。在专家得出相反的结论之前,我们钓鱼人当然乐意如此。实践表明,把玉米粒挂在钩弯处,是安放钓饵的最佳选择:完全裸露的钩尖,能在第一时间扎到鱼嘴的任何部位,没有任何阻碍;鱼在吸入钩饵后,即使已经感到异常而想吐出鱼钩,也因钩尖锐利毫无遮拦很难得成;一旦钩尖搭在鱼嘴上,在鱼试图摆脱的挣扎中,钩尖就会快速地扎深,穿透鱼唇并扎牢。钩弯处挂法,最多只能挂两粒,多了就会阻碍鱼钩的正常运行。
2、多颗玉米粒挂法
两颗钩尖钩柄分挂法,当鱼钩比较大时挂两颗玉米粒,分一前一后两颗,前面挂熟或嫩的玉米粒,后面挂老玉米粒,露出钩尖尖。

多颗绳子悬挂法,当挂三颗以上的玉米粒时,鱼钩无法实现同时挂三颗以上的玉米粒,这时候该怎么办?笔者推荐一种鱼线悬挂法,上饵的方法特别像将太空豆移到鱼线上的过程。

准备的材料有:带缺口的钻头,软管、大力马线。上饵挂钩的方法是:将带有缺口的钻头钩刺刺穿三颗玉米粒的中心部位,将大力马线穿过气门芯软管,然后套在鱼钩中间,气门芯软管将大力马线牢牢的套紧在鱼钩上,然后将钩刺的缺口部分套在大力马线的圆圈中拉紧,将玉米粒从钩刺上转移到大力马线上,整个过程很想将太空豆拉到鱼线上一样。

海钓入门之季节与温度对浮游矶钓的影响


海钓入门之季节与温度对浮游矶钓的影响。浮游矶钓活动受很多大自然因素的影响,其中,尤以季节、温度、潮流、风、浪、光线、海水浑浊度等几方面的影响最为明显。认真研究这些影响,对于我们在什么时间出钓、到什么地方钓、钓什么鱼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季节对浮游矶钓的影响

一年四季中,什么时间适合钓鱼、钓什么鱼都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就鱼而言,春夏秋冬的四季决定着它们繁殖、生长、育肥、避寒的不同阶段,这种现象在海鱼身上体现尤为明显。海不同于水库湖泊,海里的鱼生活习性也不同于淡水鱼的生活习性,其中最大的差异就是海里的鱼会根据季节进行长距离洄游,而淡水鱼只能在同一水库的不同水深间移动。

一、春季

春季对于大多数动物来说都是繁殖的季节,同样,大多数海鱼也有类似习性。但不同海区根据纬度、水深、水温的差异,鱼的繁殖时间却有相当大地差别,而且,有些鱼在长期进化过程中甚至按照食物链的要求并不选择这个季节进行繁殖。

多数矶钓对象鱼的繁殖活动都会发生在近岸水域,这就给钓鱼人提供了机会。以中国北方的山东半岛、辽东半岛来说,春天,各种鱼近岸繁殖的季节集中在4月到6月,因此有谷雨前后百鱼靠岸的说法。而在港、澳、台、浙、粤、闽等南方沿海,由于所处纬度高、有些地区受北太平洋暖流影响,更早的时间就已经到了钓鱼的黄金季节。

二、夏季

是多数海水鱼的主要生长季节。在这个季节,海洋浮游生物丰富,为生物链的完整性提供了保证。这个季节各种鱼都大量进食,生长速度很快。

但对于矶钓活动,夏季却并非一个好季节。一是夏季海水温度升高,沿岸浅水区并非鱼的最佳活动场所。二是海中食物丰富,鱼可选择的食物很多。三是海里大量充斥着各种小杂鱼,钓鱼时它们盗饵非常猖狂。四是炎热天气对人的生理提出严峻考验。五是天气多变,台风施虐,雷雨天比较多,海上钓鱼不利于安全。这五条原因给夏季垂钓增加了不少难度。

三、秋季

是各种鱼进一步生长育肥的季节。

这个季节沿岸水温适宜,食物丰富,鱼也需要在秋季储存体能为迁徙过冬做准备,因此索饵积极性非常高,再加上秋高气爽,天气稳定,垂钓活动相对变得非常轻松,是多数地区矶钓活动的旺季。

四、冬季

纬度较高海区的鱼类已经洄游到深水暖流中,低纬度地区沿岸仍有相当数量的鱼。

这个季节在北方的黄、渤海水域,沿岸冰天雪地,海里的鱼也迁徙到深水暖流中,适合沿岸的浮游矶钓活动基本结束,只能乘船到深海进行船钓。而南方低纬度地区由于海水温度仍然在鱼生理可以承受的范围,而且小杂鱼骚扰降低,矶钓活动却仍然可以如火如荼地开展。特别是受北太平洋暖流影响的海区,这个季节甚至是浮游矶钓黑毛的旺季。

其实,季节的更替对浮游矶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不同季节的温度差异上。由于我们上面已经进行了讨论,我们就不再多罗嗦了,这里只对局部温度变化对浮游矶钓的影响进行讨论。

温度对浮游矶钓的影响

鱼是冷血变温动物,当外界温度变化时并不能像人一样增加或减少衣物,也不能像很多哺乳动物一样利用体毛调节体温。鱼类适应温度变化的途径只有两条:一是迅速找到适宜的水温环境,二是将自己的体温调整到接近外部温度。但这两种调整方式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或者说体现了一个逐渐调整的过程,在这一过程完成前,鱼就会感到非常不适应,这种情况下它们就会缺乏主动吃食的欲望。

鱼的这一生理特点对钓鱼的影响是显而易见地:如果我们在水温发生显著变化(特别是突然降温)这段时间去钓鱼,钓不到鱼就丝毫不应该感到意外。而如果在一段水温持续稳定的时间段钓鱼,鱼的进食欲望就会很强。

但如果我们只能选择水温发生变化的日子去钓鱼怎么办?答案只有一个:找水温变化小的水域。比如初冬冷空气过境时,找本流能够影响到的区域就比钓沿岸浅水区要有利得多。这里应该注意,前面关于温度的一些词语我只用了水温而没有用气温。二者有什么不同?一般人理解会认为,气温变化一定会影响到水温变化。

这个答案也对也不对,短时间的气温剧烈变化对于淡水水库等小水域的水温影响可能会立即显现,但对海水温度的影响就不是十分明显,海的面积很大,调节温度的能力很强,而且海水会有海流不停地进行置换,因此,短时间的急剧温度变化只能对表层海水起点作用,只有持续一段时间的气温急剧变化才能真正对沿岸较大区域的海水造成影响。

如09年11月中旬,北方经历了一场持续20多天的剧烈降温,但在降温的前十天内,我连续冒着大雪出钓了3次,每次都可以钓到10条左右大黑鲷,而且鱼出水时身体热乎乎地。而半个月后再到同一地点下竿,只有小杂鱼偶尔中钩,而且鱼体冰凉。

既然气温对水温的影响并不能马上显现,也就是说海水温度一般不会在短时间内出现剧烈变化,哪我们讨论水温这个话题还有什么意义?

我认为,持有这种疑问的人是对大海没有深刻地认识。虽然气温对水温的影响不会立即显现,但海流却可以使局部海区的温度短时间内发生变化。不同的海流具有不同的温度,这个问题对于经常在海里游泳的人来说丝毫不觉得意外,有时候游到某条海流边缘时会立刻感到温度的明显差异。

明白了这个道理,你就明白了水温对于浮游矶钓的意义。比如:有时候我们感觉各种条件都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但却出现了头天爆钓第二天一口不咬的现象。其实,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极有可能就是水温,也就是说某股潮流流经钓点使钓点水温迅速发生了变化,导致鱼离开钓点或者不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