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技巧浮漂。

1、材质

孔雀羽去壳软尾:对付滑口和乱口稳重,动作小而正确。不过不太结实,不耐用价格昂贵。

芦苇标:材质轻、浮力大、灵敏度高、能准确捕捉微弱鱼讯,轻口过于刚性、灵敏,鱼迅语言动作夸张。

巴尔沙木:巴尔莎木是现在最为普遍的材质,可以用机械来代工,方便大量生产,所以价格非常便易化,但它的缺点是毛细孔间隙较大,在打防水漆时容易疏忽,而使上漆过多而迟钝,材质易龟裂而进水。上漆最好是透明的,可以看纤维。

2、漂尾

实心尾比重大于水,信号幅度大,苗子长,下降快,适合钓中上层及底层轻口等。空心尾有浮力,降迅平缓,稳定性好,适合钓底层轻口猾鱼及动水等。

3、漂脚

浮标脚的材质可分为:玻璃纤维脚、碳纤维脚(卡梦脚)。竹脚浮标脚越细,它的水阻力越小,比重越大,可以使重心降低而更稳定,就可以快速的反应微弱鱼讯,碳纤维是现在最实用的浮标脚了。

4、不同浮漂的特点

长标尾:到位前的行程长,适宜钓接口短尾标---到位快,适宜钓滑口和乱口鱼。

细标尾:灵敏度高,适宜钓对象鱼和轻口

粗标尾:醒目,适宜钓混养

竹脚:翻身快、水阻大、鱼讯准确、顿口清晰。适宜钓浮和快鱼。

短碳脚:翻身适中、水阻小、鱼讯敏捷、清晰。适宜钓快鱼。

钢脚:翻身极快、水阻小、鱼讯幅度大,稳定性好。适宜钓快鱼和有风或者有一定暗流的环境。

粗短身软尾浮标:适合钓翻身(翻身快、一二下摆间隔慢、适钓控层)

粗短身硬尾浮标:适合钓中下层(翻身快、下沉也较快)

短身短尾浮标:翻身最快、适合钓水皮

长身细硬长尾浮标:适合钓中下层快鱼(可逮截杀、抓停口)

小号细长身细硬尾浮标:适合钓底层滑鱼(可钓得很钝)

细长身短软尾浮标:适合钓底层轻口滑鱼(以去皮孔雀羽浮标为最佳、苗子自己改造)

急收肩(端肩膀)长身细硬尾浮标:适合钓涮口滑鱼(下沉快,回升慢)

竹脚短身细硬尾浮标:立起快(较碳脚)到位也快。

钓鱼技巧扩展阅读

用好浮漂的关键在于理性认识浮漂


谈到浮标,先要了解浮标的结构及功能,即理性理解认知浮标,最终目的最利用浮标的结构与功能来适合钓鱼情即浮标的使用技巧问题。浮标一般分三个部分,脚、体、尾。这三部分的参数不同,形成了不同功能的浮标,下面就结合浮标在垂钓中的运动,来论述浮标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即理性认识浮标。

在标翻身阶段:

在垂钓过程中,我们首先要把钓组抛到水中,浮标先是平卧在水面,当钓饵下落到一定深度,水线被拉直时,浮标开始被铅坠牵动而翻身,当标翻身直立到无钩调目后标的翻身即结束,这个过程是坠拉钩饵及浮标翻身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快慢是由浮标的重心的高低决定的,而标脚的长短又是一个浮标重心高低的主要因素,因此在这一段运动时决定浮标翻身快慢的主要因素就是标脚的长短,一般标脚越长,浮标翻身就会越慢,标脚越短,浮标翻身就会越快,这里所说的长短只是相对的一个概念,实际上浮标的重心是由脚、体、尾三部分共同产生决定的,只不过标脚的长短起的是主要作用,当标体、尾一定时,标标脚的长短更是起决定性的作用。

标脚长的翻身慢,铅坠在下落中(在标翻身阶段)减速的就越慢,钩饵在下落的这一段行程就会越长,这就利于引鱼。同时标体、尾一定时,标脚越长,标就越长,这样水线就会越短,标翻身铅坠减速的高度就会越高,就不会惊扰下层窝中鱼,所以长脚标利于引鱼和留住窝中的鱼,在钓鱼的初期或钓大型的生口易惊的鱼还是长脚标好,在这个阶段标体、尾的长、短、粗、细、外型等对标的翻身也会有影响,只是影响较少罢了。

在停顿阶段:

标翻身后有时有一个停顿阶段,这里是有时有个停顿,说明有时没有停顿,形成这种运动的原因是什么呢?这是还要从钓组的运动中去寻找,当标翻身后到达到无钩调标目,标坠达到二力平衡,没有外力的作用下,浮标就会停顿在无钩调目。当标翻身过快,坠高速下落,短期内减速为零时,钩饵可能还在坠上,只有当钩饵下落到坠下,钩饵牵坠下行才能重新打破在无钩调目的平衡静止状态。

从上可以看出浮标翻身后停顿,是由标的翻身快慢决定的,浮标翻身越快,翻身后停顿的时间就越长,也就是说标脚越短浮标翻身后停顿的时间就越长,在这个停顿期间钩饵不受外力牵制,在水中自由下落,此时鱼就饵时不但易追上钩饵,还入口较深。对于不太涮口的鱼或生口鱼,此时见到标迅,中鱼率最高,这就是用短脚标钓生口、钓快鱼的物质依据。

一般在标尾示目上的表现是停顿时间变短、超时停顿、上顶或左右晃动等。现在钓极快的生口时有人把铅坠拉到标脚下,加快标的翻身,让钩饵下落减慢,几乎能达到90%以上的双尾,时速能过400尾,也是利用了这个原理。

当标脚长到一定程度,标到无钩调目后钩饵已到坠下,并牵钩饵下行,此时浮标翻身后就没有停顿了。所以长脚标遇到鱼迅极少时常不会掩盖鱼迅,特别是对涮口鱼,能及时发现鱼迅而提竿刺鱼。

在无钩调目后的下行阶段:

这一阶段是钩饵拉坠下行阶段,钩重饵重一定时,标的体积越大标的下行就会越慢,钩饵是先起动,加速直到减速为零,当钩饵直接减速为零时,坠及以上钓组由于惯性可能还将继续下行,此时子线有个短暂受力减少或不受力的阶段,此时鱼就饵时中鱼偏高。在钩饵牵坠下行阶段一段在会掩盖鱼迅,但当用标过大时弱小的鱼迅有可能看不到,所以主抓底层这段接口时,浮标不能用的过大。

以上所有运动均能通过标尾的运动变化来判断钩组运动的阶段,在垂钓时我们可以改变浮标在不同阶段的运动,以适合鱼情的需要;也可以选择不同结构的浮标来适合鱼情的需要,说到这里只是谈了浮标的动态过程,可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钓鱼都是在浮标静止状态下发现鱼讯而钓鱼。

下面就继续讨论钓组静止下来以后再运动时的变化。

钓组在水中运动过程中,如果没鱼就饵,最后钓组将静止在水的任何深度或钩饵到塘底,需要鱼就钩饵的力重新启动钓组,我们通过示目的变化来提竿刺鱼。钓组在水中静止下来后再次起动钓组就需要一个最小的力,鱼就钩饵的力必须等于或大于这个力才能起动钓组。这就要求对钓组有个特定的搭配,在这个特殊的钓组中浮标将显得尤其重要,而在一只浮标中,标体是标的核心,是浮标浮力产生的主要部位,是钓组灵敏度的主要决定因素。

所以钓鱼选标,首先要决定的就是标体。广大浮标商根据标体的不同来生产不同功能的浮标,为我们对标的选择提供了更多选择的机会,但也有一些商家把标体几乎做成了另类,并片面地夸大其违背客观规律的作用,不免有些自作聪明。关于标体无非就是有比重、粗细、长短、形态的不同。关于比重,主要是选材的问题,当然在制作过程中,附加材料的比重及用量也很关键。

一般来说材质越轻,同等吃铅标体积就会越小,在水中起动它就会越易,钓组也会越是敏,当然做标选材要轻但也不能忽视材质的可塑性、强度及在不同温度下的稳定性。

关于标体的粗细,标体越粗的浮标,标体就会越大,标的吃铅就会更大,钓组的灵敏度就会越差,但我们操纵这样的钓组会更快,对鱼口较好、迎风、大风大浪、鱼上的比较快时,此种标是比较合适的选择。

关于长短,标体的长短直接影响浮标体积的大小,也影响浮标在水中的稳定性,一般标体越长,吃铅就会越大,在水中的稳定性就会越好。这里所说明标体长短的稳定性和浮标体积大小不同的稳定性是有明显区别的,浮标体积大钓组的灵敏度就会越差,但标体长钓组稳定,但对钓组的灵敏度影响却很小,标身长而细,稳定而又不失钓组上下运动的灵敏性,这样的标越来越多。

关于标体的外型,标体的外型对钓组在水中的灵敏度影响是比较复杂的,它的影响不象标体的长、短、粗、细看起来那么直接,但对标的运动的影响肯定是存在的,我们选标时先选体的长、短、粗、细,再选标型可能性更合乎逻辑些。

不管浮标是在运动中还是静止状态下,我们都是通过标尾来判断鱼迅及钓组运动状态的。所以对标尾的要求最主要的是要看得清和能分辩出标尾与水的相对运动。浮标选择的再合适,反应出的鱼迅再明显,我们看不到标的运动,一切都是枉然。

首先,为达上述目的标尾一定要达到一定粗细度。现在有许多钓手怕标尾粗了影响钓组的灵敏度反应不出鱼迅。其实,鱼迅的出现是鱼就钩饵的力带动整个钓组的运动,标尾在水外的示目在水中运动时对整个钓组影响很小,相比之下可以忽略不计,示目的变化影响不了钓组已发生的运动。

现在有些人把露在水外的示目对钓组的灵敏度片面的夸大,所以示目越做越细,特别有些标做的脚粗体大而尾细,十分自相矛盾。

其次,标尾要示目分明、醒目,标要反应出极小的鱼迅,我们还要能看得到,才是我们选择的正确。目前大家比较公认的黄色(阳尾),绿色(阴尾),黄绿相间的阴阳尾,就是考虑到这一点。

目前市场上的滑尾,可以很好地保护标尾颜色的老化变浅,可由于标尾反光,在尾与水接触的地方形成光晕,使我们观察时很受影响,不利于轻口小口鱼迅的观察判断。

关于软硬尾的区别,无数的事实及实验都已证明只要粗细长短一样,对反应鱼迅是没有区别的。关于标尾的长短,当标体、脚一定的条件下,标尾越长标越稳定,钓同一深度的水深时,水线就越短,钩饵减速就越早,利于引鱼且不惊下层之鱼,鱼就饵的机会也会越多,我们在示目上观察到的鱼迅也会越多。

总之,标尾就象微机的显示屏,所有的内容都在主机里,显示屏的目的就是能看的更多、更清,提供我们操作及操作的依据。

钓鱼怎么选择浮漂?新手怎么选择浮漂


新手无论是在黑坑还是野外水域作钓,总是用一直用一只浮漂作钓,这样对很多钓友产生误解,因为不同的水域适合不同的浮漂,今天就来讲讲浮漂的理解和认识,先来讲讲材料,目前来看市面上游四种常见的浮漂,巴尔沙木浮漂、孔雀羽浮漂,芦苇浮漂,纳米浮漂。

在同等的漂型和同等吃铅的情况下,纳米的漂型的重量和体积较小,而且纳米材料的抗水性和密封性是同等浮漂最好的,孔雀翎虽然也不错,但是造价和工艺复杂,价格偏贵。如果是新手垂钓还是建议选择用纳米材料的浮漂,而且经济实惠,吃水情况较较。其他类型的浮漂多多少少都会吃水,影响钓鱼人观察浮漂,对于新手没有必要追求过多的浮漂,要针对不同的对象鱼和环境作钓。

第一种:纳米浮漂

枣核形行程漂;吃铅建议0.8-1.4左右,漂长建议45Cm左右,该漂型优势就是底钓兼顾中成接口。因为漂型的原因。饵料会从浮漂翻身慢慢的下沉。直至钓点。适合快鱼,黑坑。

第二种:速降浮漂

速降漂型;吃铅建议0.8-1.4左右,漂长建议35Cm。该漂型优势在于迅速到底,主攻底部,避开中上成小鱼、鲢鳙等等。

第三种:顿口漂

顿口漂;建议吃铅0.8-1.4左右,建议漂长35Cm左右,该漂型特点就是钝口很明显,因为漂型本身的特征。下沉速度稳定,上浮速度缓慢。所以顿口很明显,适合野钓。

第四种:混养漂

混养漂;建议吃铅1.5-2.2左右建议漂长45Cm左右,这种漂身椭圆随长。下沉和上浮都比较稳定。适合钓大个体型的鱼,甚至打浮都可以用到。

第五种:浅水漂

浅水漂;其实这种漂可有可无,专攻浅水,一般漂长在15-25Cm左右。我这只是在当地渔具店买的。10块钱,纳米材料。至于其他的漂我就不一一介绍了。比如长一米的流氓漂,专门针对走水的异型漂等等。

新手有个三四种类型的漂基本就完全够用了!至于其他的什么漂尾目数。漂身长度,漂脚长度,这些就看你自己喜欢(注意漂脚和漂尾越短翻身越快,漂脚和漂尾越长,翻身越慢)

第六种:走水漂

走水漂:走水的区域虽然有很多鱼聚集,但是调漂用饵要非常注意。如果只是轻微的走水区域,选择用常规漂即可;如果走水严重,可以使用速降漂;如果在走水严重的区域垂钓,可以使用重量较大巴尔衫木的浮漂。

钓鱼浮漂的选择与浮漂知识讲解


判读漂讯,也就是读懂、看懂鱼漂的各种不同动作所传达给我们的鱼的信息。关于漂讯,记得著名制漂大师许木村先生分为五种:

其一,浮。 即所钓目数往上升浮;

其二,沉。 即所钓目数往下沉;

其三,摆。 即往两边左右摇动;

其四,拖。 即往旁走动;

其五,点。 即有啄的感觉,有时很不明显,要以直觉来判断,但大部分是鱼入口的第一时间,此动作是扬竿中鱼最适当之时间。

许先生说:以上动作有当做钓鱼人眼睛之作用,所有动作综合后来判断鱼食饵是否入口,其入口鱼讯不一而定,千变万化,有一点即中,有浮后点,有时是点再点或沉再点,沉再浮,沉再沉等等,入口动作是没有固定的,而且每分钟每秒随时都在变化。这也可做灵敏或迟钝之判断,点的动作激烈不中鱼,是为太过灵敏,没有点的动作,只是浮沉即中鱼,那就是过于迟钝。因鱼种类不同会影响浮漂鱼讯动作不同,或是鱼受到惊吓而入口动作也瞬间即变,鱼吃饵越稳定时,同一种入口鱼讯动作,也就越能持续长久,其变化是奥妙无穷的。此为钓鱼人之最大挑战,也是所有斗鱼乐趣之全部精华所在。

关于观漂,还有一些经验可以提供给钓友们参考。

1、漂上升,但浮起的速度不快,表示鱼在饵的周围转,漂慢下,回到原钓目,表示鱼后退了,或认为饵不合口或因为害怕。有时会有反复,4、5次上升又下沉。

2、真正的鱼吃食(小杂鱼如川丁、爬虎,甚至白鲦,钓友们都不认为是正经鱼),应是有份量的,因再小的鲫鱼,吞吸鱼饵进口的力也要比小杂鱼们大,即使浮漂下沉的幅度一点点,哪怕1/4目,l/5目,一个韭菜叶那么厚一点点,也正好。也许没速度,但有份量,向下一顿、一挫,即是鱼在吞食,可马上扬竿。

3、漂的动作正常如鱼吃食,但提竿无鱼,首先应考虑饵的大小,硬度是否合适,以及是否有小杂鱼闹漂。

4、小杂鱼吃食在漂上反应出来的状况与鲫鱼相似,不同的是小杂鱼吃食有速度但无力度,且吃前漂会有一些杂乱的小动作。既有速度又有力度的必是正经鱼。

5、钓平水时,即漂尖与水平面齐时,不见了小红点或顶漂了,可扬竿。

6、顶漂、漂上下动,几乎没有预警信号即突然的顶起(不论快慢)又下降,都不要理它,但它在上下沉浮中停止时,那一瞬间要马上提竿,这一点很重要。

7、漂该下的时候不下,也是鱼已吃钩的表示。在这一点上也有个典型的案例。在一次比赛后,一直站在北京著名钓手王建中身后观看的一位钓友问王建中:很多时候漂并投有动作,可您提竿了,且钩上有鱼,您怎么知道鱼已经吃钩了?王建中说因为水有多深,漂由触水到沉入预定位置需多长时间,他都心里有个数,所以,当略超过时间(极短暂)漂还没到位,当漂应下沉而没下沉、停住时,就说明饵已被鱼半路截住了,吞在口中了。

8、漂下沉时有短暂停顿或浮起半目,该下不下,不下反升等异常表现都是鱼已吃钩的信号。

9、漂向上抬起l目、半日,甚至更少,旋即马上变为向下有力地一顿、一挫,是最标准的鲫鱼吃食动作。漂之所以抬升l目、半目,是因为当鱼冲向或游向鱼饵时,鱼体排开的同等的水量,造成水压的变化,使铅坠及饵暂时失重或失去一些份量,漂受到的坠、饵的拉力,重力减轻,因而上浮些许。如果漂上浮后又慢慢下降了,表明鱼在后退、撤离,铅坠失重状态消失,见例1。有力的一顿是鱼吞吸鱼饵入口,拉动漂造成的,是鱼吃饵的力作用于。饵钩,又传导到漂上的结果。也有人认为漂抬升是因鱼冲向鱼饵时的冲击力、压力造成的,此可研讨。

10、钩、线被鱼体碰挂着时,漂也会有力度地下沉,区分其与鱼吃钩时的漂讯,可看漂在下沉动作的前后,有无铺垫动作。鱼吃食时,因鱼游向鱼饵,会有力作用于饵坠,使它们有些失重,所以,漂会有相应的反应信号,故有力度下降前有预警信号的是鱼吃钩的反应;没有的,是鱼从铅坠以上的线旁游过时碰线造成的。从坠下子线旁穿过触线,信号与鱼吃时的很难区别。

11、有时鲫鱼吃钩,漂上反应出的动作微乎其微,1/l0目,甚至几乎看不到,这时就要凭第六感觉钓鱼。笔者曾参加一次大型比赛,第四场就是靠的感觉。因经过前三场的较量,全国各地几百名高手,包括台湾高手的拼力发挥,池中的鱼已基本上都被钓上过了,放回池中后的鱼在第四场时吃饵的动作已微得不能再微(一场比一场吃得轻微)。笔者左右附近钓手的漂都一动不动,如在水缸中一般,大家都睁大眼睛尽量不分神地盯着漂讯,笔者也一样,可怎么也没看见漂动一丁点儿。快结束时,突然感觉到鱼吃了,但漂上什么动静也投有,一提竿,果然有鱼,之后尽量去追求、寻找这种感觉,最后大概是以l0尾的成绩,位居那场小组第二还是第三。四场下来拿了个鼓励奖。如果不是第一场时相邻的那位台湾钓友违规将竿子伸到笔者窝边一尺许垂钓,干扰了笔者,并偷走了不少笔者窝中的鱼,笔者在第一场能再多上三条鱼,积分再少一点,小排名再前一点,四场下来,笔者就可跻身前20名了,又能获一份奖了。不过,做为女性,完完全全独立作战,并与各地众男性高手大联排,排了个第21名,笔者也还是蛮开心的。总之,因有这次凭感觉钓鱼的亲身经历,所以,笔者相信第六感在垂钓中的存在和作用,也想对众钓友们说,不妨挖掘一下自己的潜力。

12、浪很大时,如钓l目,浪来时漂尖应没入水中不见的,但没有没入水中,或浪退时漂尖应又露出水面1目的可也没露,都表示中鱼了,应扬竿、提竿。

13、硬尾漂无预警信号,要特别小心,得有坚强的神经和敏捷的反应。

14、漂横移或斜拉入水,提竿。一般是饵被鱼吞吃后推拉走的反应。

15、因硬尾漂的漂尾是实心的,漂尾无浮力,细,所以会有假动作,杂动作,正经鱼吃食时,动作还会放大(即同样大的鱼同样大的力吃食吸食,在软尾漂是下去1目半目,而在硬尾漂则可能是下去2目3目4目,动作幅度反应加大了)。而软尾漂,因漂尾是空心的,本身即有一定浮力,且粗,上下时受到的阻力比硬漂尾的细长条受到的阻力也大,所以可过滤一定的假信号。当软尾漂调3目半5目时,由于铅坠轻,浮力大,假动作上不来,看不到,有动作,一定是鱼吃食,一定是真动作。

16、漂左右晃动,表示鱼在饵周围打转观察,搅动饵周边水晃动,铅坠晃,漂跟着晃,等等。

入口动作是没有固定的,而且每分每秒随时都在变化。搞清漂的各种动作所代表的含意,是需要长期地实践总结,绝非这简单的区区几条可以解决。不过,也正因为在用漂、调漂,用饵、调饵等方面有如此大的变数,才使钓鱼如此吸引人。笔者想,有人将垂钓称为高级智力运动,也盖因于此吧!

浮漂的特点分析及选用技巧


浮漂的应用在垂钓过程中非常重要,它作为钓组的一环,能够清晰的反馈出水下的鱼情讯息,因此它也被称为钓鱼人的眼睛。在实际垂钓的时候,想要浮漂反馈的信息足够真实,一来跟浮漂的调钓有很大的关系,一来跟浮漂的选用有很大的关系。一款合适的浮漂足以在垂钓的过程带来很好的体验,因此笔者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些关于浮漂的选择技巧。

一、浮漂材质和种类

市场上出售的浮漂有多种材质的,垂钓的时候可根据需求来决定,一般来说常见的浮漂材质有碳素纤维棒,这种材质分量非常轻,还有玻璃纤维棒,这种材质透明度比较高,以及拔塑成型管材质和涂装材料。

浮漂种类最为常见的有孔雀羽、芦苇、巴尔衫木以及纳米和其他种类材质的浮漂,最为常用性能合适的材质为孔雀羽芦苇和巴尔衫木,而芦苇漂要比巴尔衫木的浮力更大一点。

二、浮漂质量的分辨技巧

浮漂质量的好坏主要可以通过手感和外观特点来分辨,一般优质的浮漂材质非常轻,具备很高的灵敏度,漂身整体看起来圆滑均匀,具备很好的韧性和耐折力,仔细观察漂身的涂层会发现均匀光滑且又细致。

优质浮漂的耐腐蚀能力很强,色着时间也很长不容易坏裂,漂尾出挺直且有很不错的弹性,标目清晰又均匀,从上到下的格目变化均匀,在转动的时候同心度也很匀称。

三、不同浮漂适用的范围

每个材质的浮漂都有其适应的环境,只有根据自身垂钓情况来选择浮漂才是最为合理的。

比如说刚开始接触垂钓,或者垂钓经验缺乏的钓友,可以选择巴尔衫木这种信号动作迟钝一点的浮漂,而对于一些分辨信号准确的垂钓高手来说更适合使用体型比较小灵敏度比较高的芦苇材质浮漂,能够满足钓者对于鱼情的掌握和对浮漂性能的需求。

在垂钓的时候浮漂的灵敏度和线组型号的大小有很大关系,搭配的时候要合理。

还有一种孔雀羽材质的浮漂,这种浮漂具备很好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在垂钓的时候能够享受其带来的舒畅感,比较适合垂钓修养高要求精确的钓者,当然了价格也是偏高的。

第四、类型和特点介绍

从浮漂的形体上来区分的话,可以分为底钓漂、浮动漂以及降讯漂,虽然区分的这么明显的,但是在实际垂钓中也可以使用底钓漂来钓浮,当然使用浮钓漂也可以钓底。

底钓漂的特点是漂身比较长、漂肩较小,漂脚短翻身和下沉到位的速度快;浮钓漂的漂身则相对大一点,翻身速度也快了很多;而降讯漂的漂身又短又粗漂肩也宽,受到的阻力较大下沉速度慢,主要用来在行程中出现动作。

其实简单的来说,漂身越长漂肩越宽的话,启动比较慢下沉速度也慢具备很好的稳定性,在有风浪或者是鱼口混乱的环境下垂钓,而漂身越短漂肩越窄的浮漂具备很强的灵敏度,在鱼口好或者浅水区适合使用。

五、软尾和硬尾的使用

使用过软硬尾浮漂的钓友都知道,当漂尾折断之后,软尾的会漂浮在水面而硬尾的则会沉入水中,这两种不同特点浮漂在使用方面也大有不同,硬尾浮漂启动快动作幅度大,适合垂钓生口鱼和快鱼,并且调钓方面并不是特别严格,使用范围更加广泛。

软尾漂启动速度慢动作幅度小,不过钝感很强,在垂钓滑口鱼的时候能够过滤很多虚假信号,在小杂鱼捣乱的情况下也很适用,不过在底钓的时候调钓时需要精准一点。

长短身软尾漂的区别在于,长身的稳定性要比短身的更好一些,而短身的灵敏度则越高,具体的选择需要根据自身条件决定。

注意:

在选择浮漂的时候,最好按照垂钓的环境来选择,这样能够给你的垂钓带来很好的体验。当然一根长短调性合理的钓竿也是必不可少的,且线组的搭配也要合理的调整,这样你的垂钓过程就会非常的舒适。

认识浮漂的运动与变化,适应多变的鱼情


浮漂各位钓鱼人呢肯定不会陌生了,大多数情况之下钓鱼都要用到浮漂,鱼咬钩的信号首先是表现在浮漂上面,由此可见它有多重要,能够影响我们对于上鱼的判断是否准确。因此观察漂相也成为了我们学习钓鱼必须经过的一个过程,懂得钓鱼的人都知道,从浮漂下水之后的表现来看可以分成3个部分,分别是翻身、停顿和下行阶段,当我们能够准确地把握浮漂在垂钓过程当中是怎么运动的,就能更好地运用浮漂来为我们钓到更多的鱼。

一、翻身阶段

在垂钓时,浮漂入水后运动的第一阶段是翻身阶段。抛钩入水,浮漂的状态先是平躺在水面,当钓组入水到达一定深度后,水线被拉直,浮漂由于铅坠牵动而翻身,当漂翻身直立到无钩调目后标的翻身即结束,这个过程的快慢是由浮漂重心的高低决定的。

而决定浮漂的重心高低的因素是漂的长短,通常情况下漂的长度越长,浮漂翻身的速度越慢,相反浮漂越短,翻身的速度就越快。一般在垂钓时要选充分发挥诱鱼,引鱼的效果,就可以选择长脚漂,长漂翻身慢,铅坠下落时减速就慢的,导致钩饵下落的时间增长,被鱼儿发现、或者吸引它们的几率就变大了。

二、停顿阶段

在垂钓时,浮漂入水后运动的第二阶段也就是是翻身之后就是停顿阶段。那么停顿阶段是如何形成的呢?当浮漂翻身后到达到无钩调漂目,浮漂与铅坠的力量互相平衡,此时如果没有外力作用,浮漂就会停顿在无钩调目。

当浮漂的翻身速度太快,铅坠急速下落,铅坠下降到速度为零时,钩饵可能还停留在坠上,这样就会形成静止状态,只有钩饵下降到铅坠下方,钩饵和铅坠继续下落才能到这种无钩钓目的静止状态。

所以说这个停顿阶段的时间是由浮漂的翻身速度决定的,翻身越快,停顿的时间越长,翻身越慢,停顿的时间越短。停顿期间钩饵不受外力牵制,在水中自由下落,这个时候如果有鱼吃饵的话,不但能够及时咬到饵,而且吃口还比较深,不容易跑鱼。

三、无钩调目后的下行阶段

在垂钓时,浮漂入水后运动的第二阶段是钩饵拉坠下行阶段。当钩和饵的重量一定时,浮漂的体积越大,浮漂子在水中下沉的速度就越慢。虽然钩饵是先入水但是钩饵的运动是先加速后减速,当钩饵直接减速为零时,铅坠及以上钓组由于惯性会继续下行,这个时候子线就出现了短暂受力减少或不受力的阶段,如果这个时候有鱼吃饵,中鱼率就很高。

在垂钓时,我们可以根据浮漂的运动与变化来适应多变的鱼情,在垂钓时多使用几种不同的方法,就可以有意想不到的效果。除了根据动态的浮漂的运动去判断什么时候中鱼和鱼的吃口最好,也可以选择使用不同结构的浮漂去适应不同的水域,水情,鱼情。用好一支漂钓好一窝鱼!这样才能够提高鱼获,多尝试总是有机会去选择更好更适合的垂钓方式和最适合的钓具、钓组。

选择浮漂的方法


近年来,随着钓鱼运动的深入发展,钓鱼人对钓鱼各项技术和理论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视,特别是对浮标理论探讨、争议的文章更是层出不穷。这其中不乏大师、名人的精品之作,给了钓鱼人很多有益的指导,但有些纯理论性的探讨总给人深奥且复杂的感觉,有时会让初学者感到很困惑和无所适从。就此,我想能不能换个思路,把浮标理论上的方方面面具体到钓鱼的实践中去,从而正确地认识浮标、了解浮标,进而破解浮标的奥秘,不再为浮标所累。以我钓鱼多年的实践经验以及对浮标的认识,钓鱼啦认为是完全可以的,这也正是我想在此和大家一起进行交流的真正目的。

浮标在钓鱼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可以通过浮标的各种细微反应,很清楚地了解鱼类吃饵的各种举动,从而钓获它们。正确地了解浮标、读懂浮标的真实语言,在实际钓鱼中达到人标合一的境界,是我们每个钓鱼人的追求,也是钓好鱼的关键所在。

一、浮标的作用

若想用好浮标,首先就要对浮标有一定的认知。浮标在钓鱼活动中的实际作用是什么?我认为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控制鱼饵在水中的运行速度及在水下的状态,通过浮标上所表现出的颤动、上升、下顿等信号,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知道哪些是鱼吸饵进嘴的反应,同时也可大概了解到鱼的大小和种类等。

2.我们可以利用不同类型、大小的浮标,结合不同的调标方法钓到生活在不同水层的鱼类。

3.我们可以通过不同造型和用途的浮标,在复杂的鱼情下较容易地钓到对象鱼。

借助浮标自身的浮力大小,在风大或钓远时选用中、大号的浮标,配上较重的铅坠,就能把钩饵很顺利地投到预定钓点。

二、浮标的材质

想拥有一支或几支高品质的好浮标,就一定要知道如何挑选浮标。这就需要了解制作浮标的材质都有哪些,同时也要了解什么样的材质优,什么样的材质差。用于制作浮标的材质有很多种类,这里就不一一向大家介绍了,我主要说说目前使用最多、也是最为流行的三种材质的浮标。

芦苇标

制作芦苇标所用的上等材质,通常是经过了一年的风干或次年生的芦苇,其纹理美观、截面圆滑,节长的芦苇应该是最好的。用芦苇制作浮标有多种方式,更多的是把芦苇剖成两片或多片,然后再重新粘合,当然也有在实心芦苇杆中间插入一支碳纤棒后,再用刀具全手工削制而成的。如果制标人的手艺高超,涂漆配制技术也很到位,那这种浮标就是难得的精品,这主要表现在浮标自身的重量轻、比重合理、灵敏度高、信号准确。

孔雀羽标

用孔雀羽制作的浮标分为去壳和带壳两种。上等的孔雀羽外皮薄、色泽白、内质紧,可取用的部分也大。一般孔雀羽的浮标采用两片拼成,也有多片拼成的。两片拼成的浮标对孔雀羽的材质要求很高:单片孔雀羽的半径要圆,且两片半径需一致。这样拼合在一起后,浮标的直径圆,且粗细相对好处理,在制作时方便对标形的把握。带壳孔雀羽浮标不容易渗水,弹性好、浮力大,硬度和稳定性都不错,但没有去壳孔雀羽浮标灵敏,而且耐撞击性较差。目前市面上的高档孔雀羽浮标都是去壳后加工制作的,耐用性相对较强,在轻微的外力作用下就有很灵敏的标相反应,可以说是有灵性的浮标。

巴尔杉木标

巴尔杉木有质地柔软、浮力大、比重小、质轻多孔等特点,是世界上最轻的木材之一。高品质的巴尔杉木浮标具有洁白的自然色,所含的木筋少,同时也具有重量轻、强度大等特点。用巴尔杉木制作的浮标可集芦苇标和孔雀羽标的优点于一身,主要表现在标的浮力大、稳定性好、鱼讯明显、灵敏度高,是目前使用最广泛也是综合性能最强的一种浮标。

枣核型浮漂的种类特点及优点分析


市面上的浮漂虽然有很多种,但我们垂钓的钓组只能容纳一支漂,如果不明白所选浮漂的特点和优势,那么在垂钓过程要么失去很多有用的讯息,要么多出很多无用的讯息,导致我们垂钓效果不太理想。所以,就为钓友介绍一下枣核型浮漂的种类特点及优点分析,为大家挑选浮漂分享一些经验。

一、枣核型浮漂的种类和特点

1、枣核型浮漂的种类大致来说有两个主流款式,一个是短尾的小枣核型浮漂,这种造型的浮漂翻身速度很快,自身的盲点也非常的少,在水皮垂钓的时候反应速度是非常迅速的。

2、还有一个是长尾枣核型浮漂,这种造型的浮漂综合能力非常优秀,调目也比较高,在搭配比重大的饵料入水之后,浮漂在下沉的过程中翻身,能够对整个水层的鱼儿活动踪迹进行搜寻,作战范围非常的广泛。

3、枣核型浮漂的整体特点就是中间粗大,两头尖,身子比较短,入水之后阻力比较大也比较缓慢,但是整体的造型非常小巧,在水中翻身以及站立的动作非常的迅速且清晰,垂钓的过程中浮漂处于正常状态之下如果出现一些异常动作都能够迅速发现,辨别起来很简单,通常都是有效的鱼儿吃口,这两种浮漂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具备进可攻退可守的特点。

4、短尾和长尾的浮漂从应对的鱼情来看,一般长尾的枣核型浮漂比较稳定,动作比较缓慢笨重,垂钓大鱼的时候效果很好,抓死口的效果很明显,因为长脚长尾的浮漂在入水之后下降速度很慢,给大鱼留下了足够的接口时间。

5、而短尾浮漂的特点就是非常的灵敏,浮漂反应动作很迅速,在鱼情快的时候能够有效发挥迅捷的特点,不管是在深水或者是浅水区钓快鱼的时候都有很不俗的表现,上鱼时的动作信号几乎没什么迟缓,动作体现非常迅速,所以我们在垂钓的时候可以根据鱼情需要选择合适的浮漂。

二、枣核型浮漂的优点分析

1、枣核型浮漂入水之后的漂相动作是非常稳定的,当鱼饵吃钩有力度作用到浮漂上时,能够很清晰快速的反映出来,所以半水之中抓接口的效果非常明显,不过使用的钓线质量要好一点,细腻柔软度要好。

2、有动作产生的时候,枣核型浮漂反应的时间几乎不迟缓,具备很高的灵敏度,并且出现的信号非常真实,垂钓的时候要选用合适型号的钓钩,有的时候鱼儿吃钩时原本能吞入口中的钩饵却因为钓钩偏大档口而导致提空竿,这个需要注意。

3、在有风浪的天气也有很多钓友喜欢使用枣核型的浮漂,因为这种造型的浮漂重心比较低,对风浪有不错的抵抗能力,但是风浪天抛竿会受到影响,垂钓的时候钓竿要选用合适,并且多加练习增加控竿能力。

4、枣核型浮漂的浮力也非常大,相同体积的浮漂,枣核型浮漂的浮力要比其他浮漂浮力大一倍以上,在有小杂鱼捣乱的水域垂钓时,也很适合使用枣核型浮漂,因为浮力大,所以吃铅量比较重,下沉的速度非常快,能够有效躲避小杂鱼的截食。

5、枣核型浮漂入水后翻身的速度很快,站立过程需要的时间很短,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反映出窝点鱼儿吃钩的信号动作,综合上述的优点不难发现枣核型浮漂应用的广泛性,其实也有不少钓友只使用枣核型浮漂在各个水域垂钓,大有枣核浮漂在手,水中鱼儿我有的气概。

浮漂的漂型特点与调钓原理


不断有人提出浮漂方面的问题,也不断有大师煞有其事地解答,其实听人讲述始终是云里雾里的,反而可能糊涂混淆,背记下来也不容易,不如自己从原理上搞明白它,这并不是个难题。所需的只是很基础的几何学、物理学知识,我制作了两张图,希望对新手学习有用。

示意图一

一、浮漂漂型特征

理解示意图一只需要简单的几何学知识:对于相同的体积,各种形状中圆球具有最小的表面积,所以越接近圆球的形状表面积越小。短枣核、中枣核、长枣核、中长身、细长身等各种漂型可以看作是漂身由圆球体向两端拉伸逐渐演变而成(两端拉伸多少并不一定等同,一般上少下多,由此也形成端肩、滑肩之异),设立前提为漂身体积、漂脚、漂尾粗细、漂尾长度和浮漂总长不变,只是漂身在拉长、漂脚在缩短,则漂肩(指漂身最大直径部位)在依次缩小,表面积却在依次增加。漂肩缩小则向下运动时水的阻力小;表面积增大则表现为与水在水平方向接触面扩大,使得水的水平阻尼作用大,且受力点分布也更为均匀。由此可以很容易看出:

1、适应的鱼情: 越是肩宽身短的浮漂下行得越慢,行程时间越长,方便鱼发现和接住饵团,所以钓浮、钓接口自然以短枣核为最好,中枣核次之,细长身最不利,越长则留空时间越短,钓浮钓接口方面就不具有优势,钓底则应选用细长身、中长身。打浮与底钓的性能是一对矛盾,不能兼顾,长枣核综合性强些,也只是两方均有所牺牲换来的。

2、稳定性: 这个稳定性是指受到风浪扰动、小鱼啃食时浮漂左右上下摇晃不定的情形,无位移情况,漂身越长,表面积越大,水的阻尼作用更大、分布更均匀些,当然更稳定。

3、抗走水能力: 这其实是另一种稳定性,水在总体上呈一个方向持续性的流动趋势,浮漂有位移,表面积小的短枣核、中枣核就表现出更少的受力,更好的抗走水能力,要注意这与前一点的不同之处。

4、坚固耐用性: 这就不用解释了,漂脚接口越是粗壮的越不容易爆裂。当然长身漂漂脚接合强度也是满足要求的,关键在于个人扬竿力度控制。

5、翻身速度: 翻身时是浮漂表面积的受力,所以短枣核、中枣核相比于长枣核、中长身、细长身漂自然更快捷些。另外,如果浮漂总体长度加多,翻身也是越慢的。

6、灵敏度: 浮漂的灵敏度正好是与它的下行特性相一致的,下行越快的漂型当然灵敏度越高,因为悬坠钓主抓的就是下顿口,长身当然比短身更为灵敏。

这里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浮漂越大,配铅越重,线组惯性、水阻相应增大,灵敏度越差,这比漂型上的影响大,所以选用合适大小的浮漂比选用什么漂型的浮漂意义大得多;二是,长枣核漂已经具有相当的灵敏度,长身漂做到多长也是受一定限制的,一个是强度问题,二个是再长也不一定能提高灵敏度,因为漂肩的缩小作用已经不明显,而表面的水摩擦力也是一种阻力,拉伸长了也就突出出来,越长的浮漂意味着需要更多的漆水加以保护,这会增加浮漂自重而反降低浮漂灵敏度,所以这里就可能存在一个灵敏度转折的临界状态,那么我们底钓选择一个适度身长的浮漂就行,并不需要想着越长越好。

7、抗小鱼干扰能力: 灵敏度低些的浮漂本身就具有些过滤小杂鱼信号的能力,另外,漂肩越靠上,形成端肩,以此增加浮漂上升阻力,也有一定的抗干扰作用,应付滑口鱼与此是一个道理。

示意图二

二、调钓原理

理解示意图二需要的只是物体学中基本的二力平衡原理。图中所画的是以调3目钓3目为例、正常悬坠底钓双钩触底状态时铅坠受力和上钩饵触底点地面受力二个受力图。

1、受力图一,铅坠的受力图。向上的力只有一个,来自主线,因为浮漂浸入水中的体积维持不变,所以主线给的向上拉力也不变。向下的力则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铅坠在水中的重量,显然也是不变的;二是子线的拉力,情况便有所不同,合力大小没变,为2个钩重,但调目状态是长、短子线各给予一个钩重的拉力,而钓目状态长子线已经松驰,短子线就得给予2个钩重的拉力才能达到平衡,除了自身1个钩重,另外1个钩重的拉力则是来自于饵重(N)。

短子线在调3钓3、调4钓4、调5钓5等俗称的不灵不钝状态拉力始终是2个钩重大小,与饵重无关,饵重影响的只是对地面的压力大小,这才是理解调钓灵敏度的关键知识点。这个基准点太重要了,其它的调钓方法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推演才好理解。

当然,若上钩饵重小于一个钩重,那调几钓几的不灵不钝状态就实现不了,钓目必然大于调目才能让上钩也到底,这就是用红虫、蚯蚓以及轻质小饵团为什么要调2钓3、钓4的原因。

2、受力图二,上钩饵触底点地面的受力图。向下的力只有一个:饵重+1个钩重(称为钩饵重)。向上的力是两个:一是子线拉力,调几钓几时是2个钩重;二是地面承载力,由前两个力相减而得,所以在调几钓几时是饵重-1个钩重。

地面承载力=钩饵重(饵重+1个钩重)-子线拉力,这个公式是揭示调钓灵钝原理的要害。我们调整的目的可以说是调整短子线的拉力大小,也可以说是调整地面承载力的大小,都可以,两者是一加则一减的。

先搞清调几钓几不灵不钝的受力情况,就好分析其它的调钓方法,一切都遵循两个受力平衡铅坠与上钩触地点,改变的量则是调钓差(调目与钓目之间产生的浮力)。下面还是以调3钓3为例进行一个说明:

(1)调目3目不变(即不剪铅皮),浮漂依次一目一目地下拉,即在改为钓2、钓1、钓平水,则主线拉力依次增加1目、2目、3目,短子线拉力就得相应增加1目、2目、3目(从受力图一上看),导致地面承载力相应减小1目、2目、3目(从受力图二上看);

如果浮漂是依次一目一目地上推,即在改为钓4、钓5、钓6,那就是主线拉力依次减小1目、2目、3目,短子线拉力就得相应减小1目、2目、3目,导致地面承载力相应增加1目、2目、3目,与上面是相反的变化;

这里要特别注意钩轻或饵团轻时不能这样顺序变化的问题,出现上钩悬起、短子线弯曲的情况,这时推动的浮漂不能准确在钓目时体现出来,不说太复杂,可自行研究。

(2)看懂了调3目时的灵钝变化,研究其它的调目就很简单了。比如调7钓3,可以在调7钓7的短子线拉力2个钩重的基础上叠加4目调钓差而得。

精确的调钓在钓鲫鱼时是必要的,作钓鲤鱼、草鱼等个头比较大的鱼则只要按照饵团大小大致设定个调目、钓目,关键是通过作钓中浮漂信号和上鱼情况做进一步的小幅调整。

可见,先弄明白调几钓几不灵不钝状态的受力情况,再理解调钓演变过程是很简单的。

浮漂的选择方法与观察浮漂信号的技巧


浮漂被广泛的使用在各种不同的垂钓方法上,如何挑选一支合适的浮漂就是至关重要的了。现在市面上售卖着多种类浮漂,根据不同的钓法、不同的钓竿、垂钓的不同鱼种以及钓场水域具体情况,正确的使用浮漂,可以起到及时接收鱼讯的效果,从而获得更好的渔获。

一、 浮漂的功能

浮漂是向钓友传达鱼吸食钓饵信号的工具,一般都是采用色彩鲜艳的颜色制作而成。当鱼碰触或者是吸食钓饵的时候,钓饵的位置就会发生改变,这种改变通过钓线传到浮漂上,钓友通过浮漂的颤动,上下浮动来判断鱼的种类以及吃饵的鱼的大小。

浮漂的浮力可以让钓友在不同的水层进行垂钓,而且浮漂自身的重量,还可以起到铅坠的作用。

二、 浮漂的挑选

浮漂是垂钓时鱼咬钩吃饵的讯息传递工具。钓友通过浮漂的上下浮动情况,来判断鱼吃饵情况从而决定提竿时机,还可以通过浮漂的浮动情况来判断是什么鱼在咬钩。因此,浮漂在垂钓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挑选合适的浮漂,这是令很多垂钓新手头疼的一件事。

1. 外观检查

钓友在购买浮漂时首先要查看一下漂身的平整程度,这个可以使用手指从上到下的在漂身上划过感受到;观察整支浮漂选用的材质是否统一;然后要看一下漂尖上的色母环颜色是不是清晰,色母环间距要挑选适中的;最后要看一下浮漂漂身的对称度,要选择两边对称的,漂肩高低一致的。

2. 选好口碑的品牌

就品牌本身而言的,好口碑的品牌很多,比如阿卢,化绍新,千川,达摩等等。光是品牌好还是不够的,主要是选对漂型最重要。就算是同一品牌里也是有很多不同浮漂种类,还是要根据钓友垂钓钓场,垂钓的鱼种这两个方面来挑选合适的浮漂。一般的说浮漂的质量好坏的话,只要结构合理,材料扎实,油漆过硬的话都可以说是好浮漂,不一定是越贵的越好,要选择适合的才是明智的。当然了,品牌是选择合适浮漂的基础,品牌浮漂的质量都是非常过硬的。

3. 颜色

浮漂要选择颜色鲜明的,无论天气如何,光线强弱,鲜明的色调都是便于钓友观察浮漂信号的。早晚做钓以白色黄色浮漂为宜;中午可以选用橙色色或者荧光红色系浮漂;绿色和蓝色的浮漂不建议使用,因为一般垂钓水域的颜色都是偏绿色或者蓝色的,选用这两个颜色的浮漂不便于观察鱼讯。

三、 如何观察浮漂的信号

想要有好的渔获,学习观察浮漂信号是非常重要的,由于气候、水域环境、浮漂材质等多方面因素,在抛竿后,浮漂呈现出来的信号也是不尽相同的,下面小编就把自己观察浮漂的心得和大家分享一下。

1. 浮漂的漂身幅度较大,速度较快的向水面上顶起,就在在漂身快要倾斜的时候,钓友就要及时提竿了,这个信号就是中鱼啦。漂尾缓慢顶起,只送半目左右,浮漂就不动了,这种情况也是可以提竿的,中鱼的机率也是很大的。

2. 鲤鱼咬钩的时候,一般浮漂 会先轻轻的抖动几下,然后整个漂身就会慢慢下沉。根据小编自己垂钓经验,这种情况下浮漂抖动的越沉稳,漂身入水下沉的越慢,说明咬钩的鲤鱼个头越大。有很少的时候草鱼和青鱼咬钩也会出现这种情况,但是出现的机会不大。

3. 浮漂入水后长时间没有翻身,或者出现快速或者长时间的横向浮动,这个时候就要提竿了,这个现象十有八九是抛出去的钓饵呗上水层的鱼吸食了。

常见的浮漂造型特点以及适合的鱼情


由各种不同的漂身、漂尾和漂脚可以整合成各式各样造型的浮漂,并且各自具备相应的特性,其目的当然是为了针对各种各样的鱼情。下面对市面上常见的有代表性的几种浮漂作一些简单的介绍。

一、传统标准型:

软 身、软尾的老达摩,或硬身、硬尾的老王冠(二者均为孔雀翎漂身)堪称传统标准型之经典,鳙鱼规规矩矩的钓底优势最大,同时可在一定程度上兼顾其他:当鱼情 对灵敏度要求较高时,可选择小号漂型;当上鱼速度较快时宜选用较大好的漂型。这类浮漂各部位配比合理,对速度、灵敏度、稳定性以及耐用性兼顾的程度最大。 软身、软尾者偏重于稳定性,硬身、硬尾者偏重于灵敏度。

灵敏度与稳定性其实是一对矛盾的因素,灵敏度越高,稳定性就越差。打个比方说,在 相同鱼情的垂钓中,使用稳定性好的浮漂,一个小时内可能有30次抬竿的信号,中鱼率可达到80%。使用灵敏度高的浮漂,一小时内可能有40次抬竿的信号, 但中鱼率却是个未知数,完全取决于钓手的技艺,可能超过30尾,也可能不足20尾。所以说,灵敏度极高的浮漂像一把双刃剑,善用者只伤敌,不伤已;不善用 者,既伤敌,也伤已。

目前,市面上各种品牌的浮漂几乎都有这类漂型,但由于漂身的材料不同,导致性能上略有出入。苇身硬尾的灵敏度最高, 较难把握;巴尔杉木软尾的灵敏度最低,对信号的反应可能不够充分,巴尔杉木的浮力本身就偏小,再加上坚固性较差,所以巴尔杉木漂身大都偏于短粗,如果使用 通心地尾脚,坠可使其坚固性大大提高,但浮力下降又是使其最大的弱点雪上加霜。

二、漂身、长尾、长脚型:

这类漂很多人将其称为全天候,亦即除了水皮钓浮外,其他均可应付,最大的优势在于黄金降落的行程较长,同时以极细的硬尾来弥补因整体过程对灵敏度造成的影响,当水深条件理想,鱼吃饵的机会增加时,这种漂确实厉害。

如果在限定竿线长度的比赛中,这种长体浮漂还有另外一个极大的优势,亦即可将钓点向前推进!由于漂体商都增加可减少水线的长度,这样无形中便增加了风线的长度。

这类浮漂的芦苇漂身硬尾者为主流,苇杆的强大浮力可使漂身最小化,加之较细的硬尾,完全可以使其灵敏度得到充分的保证。

三、短身、竹脚、长尾型:

竹脚本身就属于短脚,并且还是短身粗漂,但却配上长长的漂尾,初看之下似乎有些令人费解,但仔细想来,这种造型有两大优势:第一,这种漂的黄金降落时间更 长!因为短身、短脚都对灵敏度不利,所以在相同距离的黄金行程中它的速度更慢。第二,当水深不足时,这种漂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黄金行程。可以说,这种漂是 将其优势最大化,较少顾及其他,因此只限于在特定情况下使用,目前市面上行喜马诺的高手属于这种漂的典型代表。短粗的巴尔杉木漂身、竹脚、细长的硬 尾,是不是有些怪异呢。

四、短身、短尾、竹脚型:

这种漂不必多说,仅仅鳙鱼表层钓浮。

五、长身、短尾、短脚型:

这种漂的漂身细长,很短的碳脚,有软尾的,也有硬尾的,通常都只有小号。这是灵敏度最高的浮漂,仅仅用于糗底。在夏季伏天气压低,鱼不爱吃食的情况下,这是唯一的选择。

总结来说:长尾利于旋饵中鱼(水平钓浮除外);小、硬、细利于灵敏度;浮力大利于速度。当鱼情确定后,漂型要针对鱼吃食的层面,大小和灵敏度要针对鱼的单尾重以及吃食的轻重。

不同种类浮漂的特点及选用技巧


浮漂的种类有很多,因为要适应不同的鱼情和水情,不同特征的浮漂就能发挥出不同的作用,所以有些钓鱼人在作钓的时候会准备几个不同的浮漂,在鱼情发生变化的时候可以根据实际来更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不同的浮漂各自有些什么不同的特点,以及在作钓时如何才能选择到更合适的浮漂。

1、各类浮漂的特点

孔雀羽去壳软尾---对付滑口和乱口稳重,动作小。

芦苇标材质轻、浮力大、灵敏度高、能准确捕捉微弱鱼讯----轻口过于刚性、灵敏,鱼迅语言动作夸张

巴尔沙木纤维孔间隙较大,材质可能也不均匀,在打防水底漆时,易涂装不当(以机器上漆)而造成吸水现象;材质易碎,应用不当会破损、折断。上漆最好是透明的,可以看纤维。软的好,硬的上漆多,降低了浮力。

长标尾:到位前的行程长,适宜钓接口

短尾标:到位快,适宜钓滑口和乱口鱼。

细标尾:灵敏度高,适宜钓对象鱼和轻口

粗标尾:醒目,适宜钓混养

竹脚:翻身快、水阻大、鱼讯准确、顿口清晰。适宜钓浮和快鱼。

短碳脚:翻身适中、水阻小、鱼讯敏捷、清晰。适宜钓快鱼。

钢脚:翻身极快、水阻小、鱼讯幅度大,稳定性好。适宜钓快鱼和有风或者有一定暗流的环境。

2、浮漂的选用

常用的淡水钓浮标应分四大类:长身软尾、长身硬尾;短身软尾、短身硬尾。它们分工各有不同:

长身标稳定性好,适合钓底;长身软尾适合钓滑鱼,长身硬尾适合钓快鱼。

短身标灵敏度好,适合钓浮;短身软尾适钓鱼讯极弱之鱼,短身硬尾适钓浮打快鱼。

孔雀羽受温差变化后的膨胀度比巴尔沙木要大,应首选巴尔沙木浮标。

钓浮:

钓浮通常得用6-7号的大漂。3-4号的白鲫漂因浮力较小,很难控制饵大饵小。

钓底通常4-5号即可。

大小漂的选择:

主要取决于对象鱼和水深。如白鲫,因其要求特别灵敏,且饵和钩都很小,用3-4号即可,但用来钓罗非似乎就太娘娘腔,要我说就有种小白脸的感觉。

因为罗非饵粒和钩通常要大得多。此外,水深也是重要因素。我通常以1.5米为标准。1.5米以下的,通常以小号漂为多;1.5米以上,特别有时在3米水深时,大号漂是唯一选择。

因为这不但可以缓解钓深时,饵粒半水被小鱼抢走的麻烦,而且有利于缩短沉底时间。但是,用大号漂仍然应特别注意灵敏度问题。可大可小时,应小。

怎样检验一支浮漂的优劣,如何选择浮漂?


今天整理渔具的时候,看到了自己的几盒浮漂,感受颇深:这些漂数量不少,可能是真正好用的也就五六支,其它的都是被奸商忽悠买来的垃圾漂,其中不乏百元的高价漂。我想这和咱以前的选漂经验不足是有关系的。我以前选漂过分看重价格,认为只要价格到位,质量就能到位,其实不然,浮漂在生产过程中的人工环节很多,如果品控不好,高价漂里也是有可能出现垃圾货的。所以说选漂不能只看价格,档次再高的浮漂在购买时也要进行检验,要根据多方面的因素去评测其优劣。下面我来分享检验一支浮漂优劣的方法,供钓友们参考,希望诸位日后买漂少花冤枉钱。

最直观的检验方法就是看,眼见为实嘛!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借助放大镜看。看什么呢?首先要看看漂漆是否有光泽,这往往能体现出漂漆的质量来;其次要看漂漆中是否有气泡和杂质,这能体现出浮漂的涂装工艺好坏来;最后看一下浮漂的目格涂装是否均匀,尤其要着重看一下目格衔接处,这里体现了涂装精致与否。

浮漂的一些问题光凭看是发现不了的,所以我们还要动手摸一摸。主要是摸一摸浮漂是否光滑,是否有不均匀的凹凸感。一般好漂摸起来都是光滑顺畅的,即便是有凹凸感也会很均匀。

看也看了,摸也摸了,这样就能确定一支浮漂的好坏了吗?no,no,那些都是表面文章,检验浮漂最关键的一项还没有进行,那就是---试!只有能通过实验检验的浮漂才会是一支好浮漂。那么应该进行哪些实验呢?①测试浮漂的吃水情况如何,也就是检验浮漂的稳定性如何。测试方法很简单:在漂脚裹上一块铅皮,让浮漂露出总目数的一半,然后每过一个小时观察一次,看看浮漂目数的变化幅度,变化幅度大表明稳定性不好,变化幅度小表明稳定性好。②检验浮漂的同心度如何,同心度好的浮漂传达的鱼讯才灵敏。检验方法也很简单:用左手轻轻捏住漂身,用右手旋转捻动漂脚,然后观察漂尾的转动情况,漂尾的转动范围越小表明浮漂的同心度越好,反之表明同心度不好。

总起来说,检验一支浮漂的优劣,有很多方面需要考量,以上方法只考量了几个基本方面,这些方法也许没能帮您选到一支好浮漂,不过我觉得帮您滤掉50%的垃圾漂还是没问题的。

以上钓鱼技巧就介绍到此,希望《浮漂选择攻略,认识这些浮漂的特点》的内容能满足您的需要,同时欢迎您阅读我们精心准备的专题:钓鱼技巧浮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