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技巧知识。

去伪存真学习钓鱼知识

有了网络,学什么东西都很方便了,想学钓鱼,网上文章与视频有的是,给我们快速提高钓技确实带来很大的便利。但网络是个开放的平台,任何人都可以发表文章的,就不免鱼珠混杂,真假难辨。正确的知识于我们有益,但一些错误的理论却往往令我们陷入迷途,甚至指导着我们钓鱼实践往错误的方向走,要走一段很长的弯路才能明白过来,所以我们不能不认真分析,多加思考,小心求证,以求去伪存真。

包括一些成名高手的理论,往往也不能轻信的。有三种情况不能不想到:一是钓鱼装备、钓法和理论会不断进步发展的,前人的一些钓法、理论会局限于当时的认知能力,已经过时或部分过时,或是错误的,但那些理论文章还在,有人就看到了,以为学到了好知识,不断地转载出来,反而害人,这在论坛是经常出现的;二是一些钓鱼高手可能会自然科学学得不好,逻辑思维能力欠缺,分析能力弱,提出的理论凭着想象、表面化因素多,经不住推敲,他们的历程就象很多运动员、影视演员一样,从小走偏门,另寻路径求名求利,自然心思不在学习上,不可能搞出象科研人员那样反复试验、论证才形成理论;三是商家和为其代言的钓手为促销产品,故意夸大某些功能,或搞些中看不中用的东西,再牵强附会一些理论,欺骗消费者,带来钓技理论的混乱。

就此,我想举几个例子来说明我的看法,这种例子可以说随处可见。当然可能我的看法也不对,只是希望以此引发钓友们的关注,多作甄别,完善自己的钓鱼理念,起码在论坛里转发别人的文章要郑重,对自己、对他人负责。

一、浮漂理论的乱象,钢脚漂的笑话。

浮漂样式多变,不容易看懂,也容易被所谓的高手拿来忽悠人,所以理论也是最乱的。下面几句话摘自百度文库专业资料的一篇文章,能进入百度文库,自然是认为好文章,可作经典,但仔细推敲一下就挺有意思了。

1、空心塑料不合适的原因是自重问题,自重太小而上牵力太大而致使讯号出不来,不合适作为好台钓漂的材料。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塑料的热胀冷缩相当大。

这段话只有后半句说到点子上,前半句会给学习者带来很大的误解。

任何一根浮漂,我们可以这么来理解和研究它:一是体积,把它当成只有形状与大小,没有重量的真空体,二是重量,忽略体积只有重量的质点,浮漂看成纯体积和纯重量的结合体(物理学里有这种研究方法吧?)。如果能把这个质点下移到铅皮座附近(就想象成一个咬铅吧),主线是不是绷得更紧?灵敏度是不是更高?怎么可能自重太小致使讯号出不来呢?浮漂浮力与配重的铅坠两力平衡后,只有下钝的那一段漂尾的浮力才形成上牵力,其余的只存在惯性和水阻力,与自重太小是没有关系的。不用空心塑料做浮漂的真正原因是易碎而不耐用,里面是气体,热胀冷缩大,浮力不稳定。

还有类似说法,象自重小不容易抛投、自重大稳定性更好、下钝幅度大等,都是缘于这种错误的认知。自重小了,配坠就得相应增大,哪个更好抛竿啊?自重大更稳定这理论不知是怎么得出的,在风浪的强大力量面前,是巴尔彬还是芦苇做的漂,相差那么点的重量又算得了什么呢?肉眼能分辨得出来吗?反正我是看不出来。也许材质更轻,配铅更大,牵引力更强,浮漂就更稳定呢?从杠杆原理角度讲这种可能是成立的。至于走水,是整个线组受到的横向力,与体积有关,材质不同的漂可能也不会有区别,如果这理论成立,那飞铅钓不就比悬坠钓更稳定吗?

要我说,只要浮力的稳定性、浮漂的耐用性在我们可以接受的范围,希望浮漂自身能尽可能轻些。太灵?信号太暴躁?这又成了所谓高手给芦苇漂找的缺点,甚至说成是因其材质较硬,所以体现出来的讯号刚硬、暴烈,我们不是可以通过调目与钓目的调整来降低灵敏度吗?而灵敏度差的浮漂可是你怎么调也不能超出它自身的限制的,何况还涉及双钩水下状态、鱼吸食时子线绷起过直的挡口问题。

有人可能想到浮漂的重心问题、平衡性问题,认为我这说法是错误的,其实完全相同的外形和体积,用巴尔彬、孔雀羽、芦苇还是更轻的材料制作,重心仅在三五毫米的差别,可能对翻身有些影响,在上下运动方向所受水阻和运动的均匀性方面是没什么区别的。

2、孔雀羽去壳后的质量相当轻,这种材质应该是目前做漂的材质中最轻的软尾去壳更是钓滑口鱼的利器。

去壳孔雀羽需要采用贯通式玻纤强度才有保障,两头塑形时又要损失密度,整体灵敏度是最低的,是这些浮漂中最差的材质,之所以成为钓滑口鱼的利器,不就是因为它笨、灵敏度差、小信号反应不出来吗?

灵敏度本就没有明确的概念,我们常念道的灵敏度,其实是在讲产生下顿的难易和鱼同一吸力能产生的下顿幅度,从这角度讲,软尾漂比硬尾漂更灵敏的说法就是错的,因为硬尾可以做得很细,而软尾不可能很细;但浮漂是用来给人观察的,细尾在3.6竿上能看得很清楚,换到5.4米竿上都看不清了,还有什么灵敏可言呢?这种灵敏度有什么意义呢?软尾因为尾粗,视目复位更及时,鱼讯上下抖动时显得更有节奏感,是便于择口的,所以用于钓滑口鱼,细硬尾此时则会给人软绵无力、跟不上节奏的感觉,从这个角度讲软尾漂比硬尾漂更灵敏又是成立的。因为灵敏度概念的错乱,经常混淆使用,给人带来很多的困惑。

3、竹脚,翻身快,水的阻力大,鱼讯准确,尤其是顿口。适合底钓、浮钓快鱼。钢脚,翻身快,水的阻力小,稳定性好,适合钓快鱼和有风天气。

这里面有多处的逻辑混乱,不能细述,说重点。一支钢脚漂,把漂脚换成碳脚,节省出的重量相应增加到铅坠上,哪个到位快,哪个翻身早?这不一目了然吗?就整个线组而言的浮漂翻身早晚与针对浮漂自身特性所讲的翻身快慢不是一个概念,前者无疑更有意义,铅坠大降得快,牵引力也大,自然翻身早,铅坠没走到浮漂近下方,浮漂能开始翻身吗?而在此之前的信号是很难抓的。所以通过这样的设计改变浮漂自身重心引起的的翻身快慢有什么意义呢?纵使当初是为了翻身更快,也是因为当初还没有飞铅、半飞铅的钓法出现。竹脚漂也是与钢脚漂相同的问题,所以都淡出了市场。如果现在还津津乐道这个理论,不是一场笑话?可惜类似的文章还经常被钓友转载出来。

4、短脚长身长尾,这种浮漂是使用最多也是比较好掌握的漂种,是刚学习钓鱼的朋友的首选。

不要忽悠人啊,别的漂也不会比这种漂更难掌握的,似乎使用这种漂的就是低手,高手就不用这种漂,改用其它的漂种了。实际上,这种漂是设计最为科学、灵敏度与稳定性等多方面综合性能最好、应对水情鱼情范围最广的漂型,属于一支漂打天下的漂型,高手如果搞野钓,钓鲫鱼用得最多的也是这种漂,只不过他们都去打比赛、钓黑坑,赚钱去了,才感觉别的漂更趁手。

这一类浮漂的问题还很多,都可以好好去琢磨的。

二、小鲫鱼喜腥,大鲫鱼喜香、小鱼喜腥,大鱼喜本味、冬春用腥,夏秋用素

食物中所含的三种基本物质:糖、脂肪、蛋白质。葡萄糖直接参与新陈代谢过程,提供生存所需热量,糖类以淀粉形式存在于食物中,是最容易消化吸引、提供热能的,多余的能量才会转化成脂肪积存下来,动物基本上都喜甜,钓鱼加点糖有不错的诱惑力就是这个原因;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是构成细胞的基本有机物,也是动物必需摄食的物质。

有文献记载,经长期实践证明,荤饵的钓鱼效果大大优于素饵,因为荤饵中含动物蛋白更高,营养物质更多。动物对荤食的偏好总体明显多于素食,这是千万年生物进化形成的。即便是草食性的草鱼,在秋天蚂蚱、油葫芦等虫类多起来的季节,吃惯了荤饵,再用素饵去钓,效果也不如荤虫。

腥味饵料投入水中,未必是大鱼不喜欢,而是没机会。小鱼总是大大多于大鱼,机动能力又大大高于大鱼,好东西还不疯抢吗?留给大鱼的机会就不多了,即使大鱼诱过来了,我们频繁地扬竿,令谨慎的大鱼疑虑不敢就饵。如果鱼大了就不喜腥,那为什么蚯蚓、红虫钓大鲫鱼效果杠杠的?为什么用大青虫、蚕蛹、虾肉块钓大鱼效果也很好?而且不仅冬春好使,夏秋也好使?

但大鱼喜本味可能也有道理,因为好吃的荤饵常被小鱼抢光,水中的荤食存在总是少的,大鱼不得不长期靠吃粗茶淡饭过日子,久而久之形成偏好。酒味、酸味,这样食物发酵产生的气味,引领鱼儿找寻水中开始分解的食物,我们投之所好,用加酒、轻度发酵饵料,往往比添加其它香精有更好的效果。

素的麸类粕类饵料中加入腥味饵,是不是就会引起大鱼的警觉?钓鲫鱼的商品饵中加了腥,是不是就会引起大鲫鱼的警觉?还真是说不清楚。那么把几种饵料掺在一起,即使没加腥,就不引起大鱼的警觉?在它日常的生物链中也没遇上过这样乱掺合的东西哦,按此推断,是不是只有纯玉米、纯地瓜等原质原味的东西才能钓到大鱼?所以大师所教给我们的配饵理论是不是也有问题?8斤、10斤的鱼大吗?相比几十斤、上百斤的鱼,它还是孩子。杂鱼少的水域,用腥是不是对鱼更有吸引力呢?夏天用腥是不是也很好呢?

鱼饵中有太多值得思考的东西,所以说配制饵料没有固定的模式,不要固化自己的思维,完全可以大胆的尝试,只有试用得来的、实践证明好用的才是好饵料。

三、细线小钩搏大鱼

细线小钩搏大鱼是人最喜谈论的,因为显得水平高嘛。会不会有人把本来是3号线钓起的鱼,说成是用2号线?推崇细线小钩作钓效率高,有人说,1.0的子线,钓10斤以内的鱼是有把握的,不知这种把握有多少?是10次成功3条2条,还是10次成功7条、8条?很多高手在作钓介绍、演示时,我们也会看到小线组,但我从电视里看到,野钓比赛,高手也常用3号4号的线,超过10斤的大鱼却还真不多。细线小钩搏大鱼是高手可以吹嘘的技术,还是偶然的运气?成功上岸的鱼我们看到了,断线跑了的鱼会不会被剪辑掉了?起码平时钓鱼我看到切线的不知有多少。粗线大钩比细线小钩隐蔽性差、灵敏性差我承认,上鱼速度更慢也承认,但未必不是更好的选择,与其断线跑鱼那么多,不如少些咬口,弄上一条是一条。线粗了鱼就不敢吃,那海竿爆炸钩那么粗的大力马线不就成了废物?真希望大家不要被忽悠。

一些厂家出售的钓竿上会标称适合于多粗的主线、多粗的子线,超过了就容易断竿,其实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平地能吊起2公斤的手竿是不多见的,那不是3号以上的线都不能使用了?溜鱼时手竿的受力是受控于人,竿子立起90度时,横向受力最大、容易断的是弯得最厉害的那一节,竿子立90度吃不住劲,不会把手前伸一下?若还不行,不会逐渐放倒竿,70度、50度直至放平、拔河断线跑鱼,竿还能断?断竿与线多粗无关,与手的把控力相关,受力太大容易卡节倒是应该注意的。

四、螺鲤、红虫鲫、蚯蚓鲫,多少真来多少假?

鱼粉、贝类粉、虾粉、藻类粉,我相信是有真的,因为存在海洋捕捞业,能够得到并加工,田螺那么少,鱼饵厂家那么多,哪来的这么多原材料呢?红虫、蚯蚓,或许是我孤陋寡闻,没听说有大规模养殖并加工生产干粉的,成本得多高呢!难不成也是模仿腥味的化学剂?要是这样就难怪一些大师教我们夏天开饵时,腥味饵不加或少加,说味太浓,鱼不爱吃,大概怕把鱼熏跑了吧。这里面有多少真的多少假的,到底含了多少真材实料,值得我们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