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坑自然水域垂钓鱼饵。

在走漂的水域垂钓,首先要看看走漂的原因,正常情况下走漂:一是水流,二是风大。

流水走漂

一、流水走漂主要有以下表现特点:

1.钓组重力大于漂的浮力。在钓组的重力大于漂浮力时,漂(包括线)随水流方向顺流而下,漂坠之间的水线随漂的走动方向倾斜。由于漂的浮力小于钩坠重量,漂的浮力不能带动沉入水底的钩坠,相反被钩坠重量向下斜牵拉走动的漂,漂被水流的横向拉力和钩坠的下沉压力,逐渐下斜沉没于水里,是不能看漂钓鱼的。

2.坠重力小于漂的浮力。在钩坠总重力小于漂浮力时,漂随水流方向走动而逐渐下沉。待漂下沉到其浮力略大于钩坠的总重量时,钩饵坠被漂的浮力拉起离开水底地面,并顺着水流走动方向跳跃式地移位而再沉落在水底地面上,漂随即向上浮出到调漂定位的目数高度,好像是有鱼吃饵上钩时送漂动作一样。接着就是下一个的漂走动、下沉、浮起和钩饵坠的跳跃移位,直至远离窝位而去。如果饵钩未能沉触水底地面而处于一种悬浮状态的情况下,这时的饵钩坠和漂好像是未扎根的浮萍那样,随水漂流而下。当钓窝距离超过竿长时,漂会带动饵钩坠顺由水流方向移动,并以竿梢为轴心划弧似的慢慢移向浅水近岸来。

解决方法:

1.加大浮标调目

利用增加浮标调目的方法来加大钓组的剩余浮力,来降低水流干扰,使逐渐下沉的钩饵在剩余浮力的帮助下,抗衡水流对线组的影响,能够长时间地保证标尖浮在水面,延长等待信号的时间,以便钓手更好地观察浮标的动作。

2.延长钓目

在水流不大、浮标沉降的速度不快的情况下,为了增加线组的稳定性,可采取在不改变调目的方法,适当延长钓目,把线组变得较为迟钝,就可以改善水流对钓组的影响程度。但是这样做可能会出现提竿略迟的情况。不过钓手可注意捕捉浮标的小动作,以弥补这种方法的不足,避免错过扬竿的最佳时机。

3.改变线径

在水流不是很大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改变主线的直径,来实施减少水流对钓组的冲击带来的影响。由于细线的截面小,受到水流的干扰也小,这样可以减弱水流对主线冲击而造成的走标。这是一种比较简单的调整方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走标的问题,特别在水流较大水时,会没有作用。

4.另配副坠

在整体水流都比较强的环境下,使用上述方法都不能奏效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另配副坠的方法来克服水流对钓组的影响,具体方法:在取下钓组原来的子线,另置的副坠增加铅坠的重量,使钓组的重力大于浮力,将浮标找到合适的钓目即可。

另配副坠方法的有利的一面是:抗水流、抗风作用强,浮标的灵敏度高,便于抛投,以捕捉抬标的信号为准。不利的是:铅坠重,体积大,钓组入水时的动静也大,对钓点里的鱼有干扰,钓饵雾化散尽时无法从浮标上反应出来,不利于钓手对钩上有无饵存在的识别。还容易降低钓点诱鱼的效果。

5.使用跑铅

在水流都比较强的环境下钓鱼,针对走标的强弱还可以采取跑铅钓法。这种方法就是在钓组主线上限制活坠的上下太空豆拉开4至8厘米,让主线在一定的范围内有活动的余地,并将铅坠着地,读标时以大送标作为扬竿的信号。

风大走标现象分为顺风向走标和逆风向走标。

1.顺风走标

顺风走标又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种是风浪不太大、水体表层和下层温差不太大或者稍小于下层水温时产生的走标。这时表层的风浪仅作用于标尾(示标竿),风作用于钓目,浪作用于钓目和钓目以下的部分示标竿,浅层顺风流也作用于稍深一些的示标竿。由于温差较小,或者表层的水温较低,水体自身正在进行着垂直对流。

逆风流层必然发生在较深的部位,流层厚,流速小,作用在标脚和标脚以下的水线上,对钓组的作用力远小于上层的顺风流,就导致了标尾顺风倾侧并缓缓顺风走标。这是常见的一种走标现象,常常发生在早上、上午或者阴雨天,秋季和刮西北风的冬季较为常见。

另一种是风浪较大如4~5级左右的大风天。风、浪和顺风流层很厚,不仅作用于标尾,还作用于标身。逆风流层必然在标脚以下较深的部位,作用于水线,不论上下层的温差大小,都无法抗拒风、浪和顺风流对浮标的作用力,浮标顺风走标也在必然之中。

2.逆风走标

主要发生在风浪中等如3~4级风、水表层温度明显大于下层温度时的走标。风、浪和顺风流层作用于示标竿,逆风流温度较高并不下行,紧贴着顺风流逆向作用于标身。由于标身的迎水面积大于示标竿,所以对浮标的作用力大于顺风流的作用力,这时的浮标就会出现示标竿顺风歪斜而整个浮标却缓缓逆风而上的奇特逆风走标现象。逆风走标多发生在太阳高照的中午、下午,春季、夏季较为常见,秋冬季节也能发生。

解决方法:

1.浮标的平均密度平均密度越小,浮标的负载能力越大,稳定性越好。在相同负载(铅坠、钩饵等)条件下小密度浮标的体积小,迎水的面积小,受风浪和对流层的影响小,大密度的浮标特性和此相反。

2.标尾标尾越粗,受上层风、浪和顺风流的影响大。标尾越长,标身越靠下,标身受上层顺风流的影响减小,受下层逆风流的影响增大。

3.标身标身越粗,迎水面积越大,流水作用力越强。标身越长,在对流层不同时所受到的力不同,对浮标的位移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4.标脚标脚较细且位置靠下,对走标产生不了太大的作用。但它的长度却可以确定标身和标尾在对流层中的位置,对抑制走标也有着一定的作用。

5.风线风线的影响很大,为了减小风浪的影响,钓友们常常把竿梢插入水中,其目的就是将风线压入水中,以减少风浪摇摆风线造成走标。切水性较好的钓线能沉入水中,沾有污垢或者切水性不好的钓线很难入水,就是入了水也会受到对流层的作用,对浮标有较大的牵制作用。

6.水线水线主要受逆风流的影响,但其迎水面积较小,就是有作用你也很难改变它。

7.调钓状态这里主要指铅坠的大小和钩饵在水底的状态。铅坠和钩饵在水体的最底层,受风浪和对流层的直接影响较小,它们主要受浮标的牵制作用。显然,铅坠悬离水底越高,子线躺底程度越小,钩饵对水底的压力越小,和池底的摩擦力越小,浮标对铅坠等的牵制作用越强,甚至会带着它们顺风或者逆风漂移,这时就不光是走标了,同时还走坠走钩饵。这也说明如果是钓离底、钓半水直至钓一标深等钩饵离底的时候,整个钓组处于悬浮状态,在遭受风浪时更容易发生浮标连同铅坠钩饵等一同位移的状况。如果铅坠、钩饵等的位置处在水体的中上层,对流层尤其是逆风流层对它们的作用就不可小看了,甚至有可能成为逆风向走标的动力。相反如果调钓在较迟钝状态,如双子线躺底甚至铅坠躺底,对池底的压力大、摩擦力大,即使浮标受风浪作用产生走标,甚至遭受灭顶之灾,但钩饵等不偏离窝点。

抑制走标最好的办法是选择风浪较小的钓位,如背风的钓位、东西向的河道等,或利用水中的杂草、树木、乱石和其他障碍物。但室外钓鱼尤其在大水面钓鱼会受到各种条件限制,即使有这样的钓位,由于水流的不稳定性,也会碰到不同程度的走标现象。水体还会发生各种不同程度的紊流作用,有时看似风平浪静,浮标却在缓慢漂移,钓鱼人感知不到这种紊流,悬浮在水中的浮标却很灵敏,尤其是稳定性较差的浮标。

1.发生在风浪较小、水体上下温差较小或者上层温度低下层温度较高时的走标现象,我们关注的重点应在浮标自身。细长标尾是首选,可有效减弱风对钓目的作用,还可减弱浪.顺风流对标尾的作用。标尾长了可以向下推移标身,增大其受逆风流层的可能,减少受顺风流作用的可能。其次选择大标身,例如同一套标中选大号的,增大标身迎逆风流层的面积,增强受逆风流层的影响,抵消标尾受顺风流层的影响,同时增大了浮标的质量即增大浮标的惯性(惰性),减缓其漂移速度。三选择平均密度大些的浮标,如实心贯通性孔雀翎、巴尔杉木、桐木等材料的浮标,相同负载时标身较大,道理同上。四选择短标脚的,可以使标身靠下,增大受逆风流层的可能。五增加铅皮,减少钓目也就减少了其受风的影响,同时增加了铅坠、钩饵等对水底的压力和摩擦力,即使浮标走标,但钩饵不动。

2.在风浪很大时,整个浮标都处在风、浪和顺风流层中,最好的办法是减小浮标的体积,同时增大铅坠的重量。选择平均密度较小的浮标,如芦苇浮标。体积小了,迎风迎水的面积小,受风浪作用力小。选择细长尾、细长身的,减弱上层风浪的影响。短标脚能把整个浮标下拉,减少上部的作用力。增大铅坠,减少钓目,必要时钓跑铅,或者钓负目,虽然在浪峰时淹没浮标,但浪谷时还是可以看到标尾的,不得已而为之。

3.风浪中等、水体上层温度较高时的逆风走标现象,可以采取如下对策:首先选择粗短标尾.标尾粗能增大迎风和上层顺风流的面积,加大对标尾顺风的施力,抵消一些下层逆风流的力量。尾短能向上提升标身,减少逆风流对标身的作用力。二选择小标身,减少标身受逆风流的作用。三选择平均密度小的浮标,如芦苇浮标,相同负载时标身较小。四选择长标脚的,标脚长了可以向上抬升标身,减少逆风流对标身的作用。五上捋浮标,加长钓目,增加钓目受风、浪和上层顺风流的力量。尽管标尾可能顺风歪斜,但能减缓逆风流层对浮标的作用。上捋浮标同时还使钓组变钝,增大和水底的摩擦力,减少钩饵位移的可能。稍加留心我们可以发现逆风走标采取的措施和顺风走标几乎是相反的,并不是笔者有意这样作文,其理使然。

4.减少风线的影响,可以适当调整架竿的角度和高度,给风线施加一点力牵制浮标,适当控制竿梢入水的深度,有时在逆风走标时有意让风浪对风线施加一点力反倒是有益的。在风线上加上一二粒太空豆,以使切水性不好或沾有污垢的钓线自动入水。风线的影响在顺风施钓、逆风施钓和风向900夹角施钓时是不同的,钓友们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5.错位抛钩,朝走标方向的相反方向一定夹角抛钩,给钓组刚入水时的走标预留一定的漂移区间,待钓组相对稳定后刚好到达窝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