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垂钓的时候,经常会遇到鱼情效果不是很好的情况,这种现象多数是鱼儿进食欲望不够强烈所引起的。这个时候弃而不钓不是我们钓鱼人的作风,所以我们要想点办法来让鱼开口。通常来说,用逗钓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通过轻微的抖动,使静态的鱼儿动起来,通常来说,活物对于水中的鱼儿来说的诱惑力远远要比死鱼饵大得多。

一、可用逗钓的情况

并不是鱼不吃饵就要使用逗钓,前提就是你使用的饵料味型是正确的,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再使用逗钓才会有效果,一定要记住这个前提条件。

在一些坑钓以及竞技钓时,因为鱼塘里的鱼基本上都是人工喂养的,不愁吃,对食物的需求很小,而且基本上都是娇生惯养,好东西吃多了,对一般的饵料不会有太大的兴趣,而且,心黑的老板会在开始钓鱼之前,事先投放饵料,将鱼喂饱,增加钓鱼人的垂钓难度。这些情况就只能通过逗钓来引起鱼的兴趣,从而使其咬钩。

除了这些坑钓,我们在野外钓鱼的时候也可以使用逗钓的方法。在野外,鱼的食物本来就不是很丰富,但是鱼的警惕性非常的高,它们不会轻易的接近自己不熟悉的食物。但是如果是活物,那么鱼的这种警惕心理也会大大的降低,更加容易去咬食钩饵。

碰到一些警惕的大鱼,它们会对于静止的食物吃食较为谨慎,但是对活物就是适当的降低警惕性。特别是肉食形的大鱼,特别的喜欢捕食小虾小鱼,对活动的食物会产生强烈的捕食欲望。这时就要通过逗钓,让钩饵动起来,一来放松大鱼对钩饵的警惕性,二来可以激起大鱼的进食欲望,大大提高大鱼的咬钩几率。

二、逗钓的技巧

把钩饵放入水中之后,用手轻轻地压竿梢,压杆的同时我们可以小幅度的将钓竿向其他方向拖动,制造出一个钩饵在水中游动的假象。手上不闲着,眼睛也不能闲着,一定要时刻观察好浮漂的情况,一旦有信号反映出来,一定要迅速的提竿刺鱼。有条件的话尽量的使用比较灵敏的浮漂。

钩饵的大小也有要求。鱼也是有脑子的,能够吃下去的食物,它们才会去吃。比如对于大鱼来说,大点的钩饵或者是小点的钩饵都无所谓,毕竟嘴巴大,都能够吞得下去,但是小鱼嘴小,当它看到大饵,虽然想吃,但是限于自己的体型,只能心有余而力不足。

逗钓时,自己的动作幅度和使用的力度一定要掌握好。如果用力太大,竿子打在水面产生波纹,很可能惊动到水中的鱼儿,让它们变得更加的警觉,反而增加了自己的钓鱼难度,就得不偿失了。

总而言之,逗钓对于我们来说是一项非常有用的钓鱼技巧,学会了你会发现其实很多时候钓鱼也这样有趣。

钓鱼技巧小编推荐

鱼不咬钩的原因分析


鱼不咬钩,打窝一两个小时浮标仍是没有动作。鱼不咬钩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要确定是窝里有无鱼,还是有鱼不咬钩,需要认真分析和查找,只要找到了症结,对症下药,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一般应从钓点、用饵、钓组等几个方面查找:

鱼不咬钩解决办法之一:钓窝点之外。有很多的时候为了能钓获更多的鱼,有不少钓友喜欢采取打大窝打重窝的方法来诱鱼。殊不知,诱饵多了,并不是一件好事情。虽然大量的诱饵可以诱来很多鱼,但是鱼多了咬钩频率便会下降,众多的鱼集中在一起,时常会蹭线蹭钩影响鱼讯的识别,加上鱼与鱼之间的争饵会频频出现假信号,使空竿频率上升,窝里有鱼星却无鱼咬钩时,你不妨将钩饵抛至窝点之外,以便施钓窝点之外的鱼,如用提竿的方法使钩饵悬浮在离底的位置,或是不停地拖带,加强钩饵的诱惑力,就可以改善上鱼不佳的情况。钓点选得是否合适也是鱼是否咬钩的前提。如果钓位选择不当,水下有隐蔽的暗草,既使窝里有再多的鱼,鱼也没办法咬钩。对于陌生的钓场,垂钓前,不要急于下钩,一定要先转一转,看一看,或是跟其它的人打听一下水情,用钩试出水深水浅,通过轻拉回拖,观察判断水底有无坑沟坎和暗草。如果发现有不利于钓鱼的地方,便要立刻更换钓位。这样可以避免饵落在水草中,造成鱼不咬钩的错觉。

鱼不咬钩解决办法之二:试钓各个泳层。春夏之交早晚温差较大,天刚放亮时,鱼大多数都潜在较深的水下,这时施钓咬钩率较高,但一到上午9-11时,伴随着日照的加剧,温度上升使水体上下出现明显的温差,有趋温习性的鱼就会趋温上浮,或悬浮在钓点的上方,这就需要钓手悬钩试钓不同的泳层,以找出鱼实际底浮的高度,将钩饵稳定在鱼的视线之中,一旦找准鱼所上浮的泳层,通过逗口鱼仍是会咬钩的。然而能导致鱼改变泳层的原因不仅仅只局限在温度上,轻度缺氧和水体上层有鱼类可食的饵料时,鱼也会离底上浮,因此,垂钓时鱼不咬钩就应尝试钓不同的泳层,针对不同的鱼情采取逗钩、拖钩、引钩等不同地手段诱其咬钩。如果,浮标在水中既没有蹭线也没有蹭标的,而且水面上连鱼星也没有,那你就不妨继续诱鱼,再向窝点里抛投一些鱼饵,再耐心地等待一些时间。直到窝里出现鱼星,便能够证明鱼在窝中。窝点里有鱼星,浮标便会出现轻微的晃动,主线也会有微微的晃,此时证明窝点里有鱼。但是,鱼就是不咬钩,就把你带去的饵料逐一做个试验,看哪一种上鱼。只要有一条鱼咬钩,就说明该种饵食是对路的。

鱼不咬钩解决办法之三:换饵改钓组钓饵。窝里有鱼星却无鱼咬钩,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饵料可能不适应鱼的口味,或是鱼从未食过这种饵(鱼对饵有认熟不认生的习性),应考虑到改换钓饵,或在鱼饵中添加腥味或香味来刺激鱼的感官,激起鱼的食欲,直到鱼开口咬钩。但需注意不同地方的鱼口味是不一样的,不同的鱼种口味也是不一致的,不要在某一个地方用某种饵钓得好,盲目地迷信这种饵的作用,换个地方钓鱼,就算鱼不咬钩也认为问题不是出在钓饵上,这样想法是错误的。在确定可钓的对象鱼中有不少鱼是没有咽齿的,鱼饵太硬不适合这类鱼的口感,适口性差,鱼就不爱咬钩。故此开饵时,尽可能将钓饵调得稍软一些,这对多上鱼是有帮助的。此外,鱼对钓线还有一定的戒心,在常见鱼中,除草鱼、青鱼、黄颡、鲶鱼等鱼种不在乎线径的粗细,鲫鱼、鲤鱼是有认线的说法的,在能确定钓点内有鲫鱼、鲤鱼时,不妨换一根线径较细的线或小钩试试。这样的尝试可为你增加钓获。再者,鱼在水中的分布不可能是机械的、均匀的,在一处无鱼咬钩的地方不要死守,换一个地方可能就会柳暗花明。当鱼咬钩迟缓时,可适当地将钩饵抛远一些(过钓点),或是抛近一点(不超过钓点),或许你就能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分析鱼不咬钩的几种原因


鱼不咬钩是什么原因?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供大家参考。

1、钓具不配套

首先是钩、线不配套:有些钓友担心大鱼上钩遛不住,一直使用粗线大钩垂钓。特别是在主钓鲫、鳊等中小型鱼类时,仍坚持使用0.5毫米以上直径的粗硬线,拴十几号以上的大号鱼钩。这么粗大的线和钩,中小型鱼是不好咬钩的。其次是钩、鱼不配套:钩大钩门必宽,鲫、鳊鱼生来嘴口偏小,就是饵料对路无所顾忌,但想吃也吞不下。第三是钩坠不配套:检查一下钩坠是否沉到水底。如果坠过轻或漂太大,会使钓饵有可能悬在水体中,如是悬在水中,一般情况下鱼是不会咬钩的,鱼类生活的泳层分上、中、下三层,但它们在实际生活中,分层而栖但没有严格的界限。鳊鱼在整个水体的上、中、下三层都能见到它们活动的踪影,当咬食浮萍等食物时出现在上层,但多数情况都会在水底索饵觅食。因此,钩饵是否沉到底是垂钓得失的先决条件。但也不能配坠过重,以致钓组反应迟钝,影响提竿的时机。

2、钓饵不对口

俗话说一方山水养一方鱼,鱼虽有吃某些饵的食性,但如果长时间没有接触过,是不会放心去吞食的。而鱼平时吃惯了的家常便饭正是鱼儿所喜爱的饵料,也是钓鱼佳饵。

另一种情况就是钓饵诱饵受污染,鱼不咬钩。鱼对异味较敏感,再好的饵料只要变味它就不吃。饵料的污染源很多,常见的有:一是盛装器皿不干净,或将饵料与有异味的东西混装在一个器皿中所致:二是吸烟钓者的手有尼古丁怪味,装饵时传给了饵料;三是摘钩的手沾染了鱼的惊液(鱼受惊时产生的黏液),装饵时使饵料受到污染。脱钩跑鱼的钓位也有这种惊液的污染.3~4小时内难在此钓到同类鱼。钓者应根据不同污染源采取不同对策。1

3、水中缺氧鱼不咬钩

在闷热的夏天或雷雨到来之前,成群结队的鲢、鳙浮在水面,伸头张嘴呼吸。此时,即使是将上等钓饵送到嘴边,它们也不会问津。这就是水中缺氧的征兆。但在同一水域中底钓,鲫鱼仍可上钩。这说明白鲢、胖头鲢对缺氧敏感,鲫鱼不够敏感,鲤鱼介于二者之间。据科学家研究表明,水中溶氧量有1%的变化,就会影响到鱼类的正常活动。在低气压下鱼不咬钩是很自然的。这也是出钓前要听天气预报的一个重要原因。

4、钓点没选准

谚语说三分钓技,七分钓点。这也是钓鱼成败的关键。例如春天大鲫纷纷从深潭中游向近滩的水草丛中索饵交配产卵,此时钓点宜选择在浅滩而不是在深水中。如果钓具组合合理,钓饵对口,仍无鱼咬钩,那么就要考虑到窝点是否有鱼,要及时弃旧窝辟新窝。

5、在繁殖期间鱼不咬钩

有些鱼种特别是鲤鱼和狗鱼,表现较为明显,前者在产卵期不喜进食,后者在交尾期不喜进食,但鲫鱼在产卵期则照吃不误。

6、受惊吓的鱼不咬钩

鱼受惊吓的原因很多,持续时间长短也各不相同。要针对具体情况区别对待。一时受惊吓的,持续时间较短,如飞机阴影、机器轰鸣等的惊吓,约半小时可恢复。持续时间长的惊吓,有的是因水位急剧下降,有的是因水域附近开山放炮,有的是因凶猛鱼类或鸟类的追捕侵袭,还有的是因在捕捞期险些落网,等等。这就要求钓者善于应变,因地制宜,选择鱼有安全感的水域垂钓。

7、鱼被钓滑

在温度、气象条件等都正常的情况下,鱼仍不咬钩,那就是鱼被钓滑了

首先是鱼的听觉分辨力提高。鱼的听觉来源于它的侧线,对声响十分敏感,如嘈杂沉重的脚步声、喧哗声以及噼噼啪啪的击水声等,这是传递危险的声响信号,这样的信号会使鱼闻声而逃。可见,鱼具有很强的听觉分辨能力,当它意识到危险将要来到时,就不敢冒险咬钩了。;

其次是鱼的嗅觉分辨力提高。鱼是靠其灵敏的嗅觉寻觅食物的,嗅觉是鱼的侦测器,它们在很远就能嗅到它要吞食饵料的气味,因此,要想多钓鱼,就必须首先从气味上刺激鱼,使其兴奋。基于这种认识,钓友们在制作饵料时添这加那,以此来博得鱼的欢心,这的确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随垂钓人次的增多,上当受骗、死里逃生的鱼也越来越多,久而久之,鱼便对某些气味的刺激产生了戒备,这种戒备在不断重复下得到了加强,进而使鱼形成了条件反射。此时,鱼再闻到这些气味后便会意识到有一种潜在的危险,其反应不再是兴奋,而是冷淡。结果是在一定水域范围内,经过一定的时间,最灵的钓饵在鱼嗅觉的辨别下也会变成失灵的钓饵,这时的鱼就不那么好钓了。

再次是鱼的视觉分辨力提高。当鱼通过嗅觉接近食物源后,就用视觉来观察,决定饵料是否可食了。那些经常有人光顾的鱼塘,尽管钓者为鱼儿准备了丰盛可口的食物,但这些见多识广的鱼一看便知,这些颜色、形态基本相同的鱼饵中暗藏杀机,鱼具备的这种观察能力使它们看到钓饵后便会敬而远之,因此,鱼就更加难以上钩了。

以上钓鱼技巧就介绍到此,希望《鱼儿不咬钩时的逗钓技巧分析》的内容能满足您的需要,同时欢迎您阅读我们精心准备的专题:钓鱼逗钓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