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的方法和技巧。

钓鱼时,相信不少钓鱼人都曾经发生过这种情况,觉得非常烦躁。和同伴用的钓具规格一模一样,在同一个钓点钓鱼,渔获量却有着很大的差别。如果鱼饵方面不存在差异,时间和施钓环境方面也没有明显的不同,就很可能是钩距方面出现了问题。

好多人都只知道鱼钩的规格会给施钓带来影响,却不知道在我们用双钩施钓的时候,两个钓钩之间的距离也是会给施钓带来影响的。所以,我们在用心挑选鱼钩的同时,还应当学会调整钩距。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让钩子和钩距在施钓活动中都很给力呢?一起来瞧瞧。

一、选出对施钓很有利的钩子

了解钩子,是选好鱼钩的一大要点。鱼钩是由钩的柄部、钩的端部、钩的尖部、以及钩刺共同构成的。柄部又可以划分为头、背两个部位。现如今,市面上的钩子种类繁多,不同种类的钩子很可能在某个部位或者某几个部位有很大的差别。钓鱼人在挑选的时候,若是没有仔细比对,难免会因为对钩子的了解程度不够而导致所选钩子不利于作钓。

了解鱼情,是选好钩子的第二要点。若是钓鱼人对鱼情没有足够程度的掌握,是很容易在选错钩子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这里所说的鱼情,主要是指鱼儿就饵时的开口程度。包括鱼儿张口的大小、鱼儿就饵的方式等,以及吃口的轻重、鱼儿的谨慎程度等等。

将不同种类钩子的特点和施钓时多变的鱼情结合起来,是选好钩子的第三要点。如果所选钩子不合适,在施钓的时候跑鱼情况出现的概率是极高的。有时候,钩子还有可能变形。所以,钓鱼人一定要做到心中有鱼情、心中有钩子特点、心中藏着何种鱼情对应何种钩子的原则。

二、调出对施钓有利的钩距

在挑出了合适的钓钩之后,要用双钩施钓的钓鱼人需要做的就是调整钩距了。不过,钩距的调整可并非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要想调出合适的钩距让渔获量大增的话,钓鱼人是需要知道确定钩距的因素以及调整钩距的方法的。

1、对钩距大小的有影响的因素主要有三个。首先,钩子的型号对钩距的确定有很大的影响。钓鱼人都知道,小型号的钩子用来钓小一些的鱼,大型号的钩子用来钓大一些的鱼。所以,在用大型号的钩子钓鱼时,钩距应当适当大一些;相反,在用小型号的钩子钓鱼时,钩距不妨适当小一些。

2、目标鱼的的一些就饵习惯对钩距的确定也有很大的影响。一般情况下,钓小鱼的时候,钩距不宜过大;相反,钓大鱼的时候,钩距不宜过小。如果钓大鱼的时候钩距不够大,在鱼儿吞噬鱼饵时另一个钩上的饵,很可能干扰到它们。

3、鱼儿咬钩的速度对钩距的确定有很大的影响。如果上鱼比较快,钩距就应当大一些。不过,当上鱼的速度变慢时,并不需要钓鱼人调整钩距。那么我们在什么时候要缩小钩距呢?应该是在底钓的时候。

4、调整钩距的技巧虽然有很多,但原则却是不变的。在调钩距的时候,钓鱼人如果是想钓吃口偏大的生口鱼,不妨将钩距调得大一些;如果是想钓吃口偏小、吃饵较慢的滑口鱼,不妨将钩距调得小一些。那么我们所说的大一些、小一些是以多大的钩距为标准的呢?答案是:1.5个钩距。在钓浮的时候,钩距可以适当加大;在钓底的时候,钩距就需要适当缩小了。因为钩上的鱼饵在水底的显眼程度,是和钩距有直接关系的。

钓鱼技巧小编推荐

钓生口、混养鱼的钩距调整技巧和注意事项


垂钓成绩不好,很多钓友都从钓竿的性能和浮漂、饵料、钓位等因素上面找原因,很少注意到钩距对垂钓的影响。但实际上,不同的鱼情,钩距的调整对垂钓有很大的影响,如果没弄好,钓获少则是一定的。下面笔者从钓生口鱼和混养鱼情的钩距调整来说说这方面的技巧和注意事项,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一、钓生口鱼的钩距调整技巧

钓生口鱼快鱼的时候,需要把钩距调整的大一些,在2-3厘米之间,因为钩距加大之后钩饵在水中会变得更自然,摆动的时候会更加明显,就容易引起鱼儿的注意力,最主要的是中双尾的几率会提高很多,但是距离调整的不能太大,在钓鲫鱼的时候,如果钩距超过3厘米的话,很容易出现假口动作,所以钩距的距离要适中,另外在钓猾口慢鱼的时候,保持1.5-2厘米的钩距即可。

二、钓混合鱼情的钩距调整技巧

钓混合鱼情时,由于鱼儿种类不一样,要考虑到鱼情状况不同,鱼嘴会偏大,饵料也需要适当加大,所以钩距的距离也要适当的加长,这样的话加大饵团之后也更容易引起鱼儿的注意,钩距增加之后能够减少鱼儿大口吞食时吞双钩饵的几率,避免在摘鱼的时候比较麻烦浪费时间,最好多准备几幅钓钩,若是摘钩困难时可以直接更换新鱼钩,免除摘钩时浪费钓鱼时间。

三、钓鲫鱼的注意事项

在垂钓鲫鱼的时候,如果鱼口比较快并且是生口鱼的话,可以把双钩之间的距离加长,若是滑鲫鱼比较多的时候就要根据情况减小钩距。

需要注意的是两钩的钩距太大的话,会出现上钩太灵而下钩很钝的情况,此时如果下钩有鱼儿吞饵的话,浮标很难显示出有效的信号,而上钩太灵,有鱼儿蹭线或者探饵的时候,浮漂的信号动作会很大,这样的话下钩鱼儿吞饵浮漂没动作,上钩鱼儿蹭线浮漂动作加大,也就导致了频繁提空杆并且错过多次鱼讯。

钓猾鱼的时候,线组的型号也要适当减小一些,可以增加入水后的隐蔽性,减少水阻力,有利于猾鱼吸食钩饵。

四、钓混养鱼的注意事项

钓混养鱼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就是饵团的比重比较大,鱼嘴也比较大,所以需要把钩距的距离调整的大一些,如果钩距过小的话,双钩饵可能都是卧底的状态,如果垂钓的水域泥浆层较厚的话,钩饵就会陷入泥浆层中,鱼儿闻到饵料味道却找不到钩饵,就会影响上鱼率。

需要注意的是在钓混养鱼把钩距加大的时候,同时也要把浮漂的目数调高一些,加大浮漂的浮力之后会拖动饵团,让下钩在接触到水底之后能够有一个支撑,会增加钓组的灵敏性,此时有鱼儿吃钩浮漂就会快速的反应出来,能够有效的提升钓获。

什么是钩距及悬坠钓法钩距的调整


悬坠钓,不管是自己休闲野钓还是约上几个钓友打算比试一下,两个鱼钩之间的长度的选择很重要,稍微有一些长或者短,对整个钓鱼的过程都会有着很大的影响。不过钩距也不是固定的,需要根据水里的情况和鱼儿的反应做出适当的调整才行。

钩距对上鱼的速度、鱼获的多少,都有着不小的影响。如果相同的钓具和鱼饵,但是使用的钩距有所差异,这样出来的鱼获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表面上看起来什么都是一样的,一样的鱼钩、一样的子线、一样的饵料,只在钩距上有着一点不同,出来的结果就有着比较大的差距。所以说钩距对钓鱼这个过程有着很大的影响。

一、什么是钩距

钩距是什么,就是在钓鱼过程中使用双钩在水中钓鱼,两个鱼钩之间从下边一个钩子的钩柄处到上边鱼钩的钩底之间的长度。

二、影响钩距的原因有哪些

钩距的长短不是凭空自己想出来的,还是有几个因素影响着钩距的长短的。

1、首先影响钩距的一个原因就是鱼钩选择的大小了,目标鱼决定了使用的鱼钩的大小,而鱼钩则影响着两个鱼钩之间的长度,如果鱼钩比较大,为了两个鱼钩之间的活动比较方便自然就需要把距离拉长了;相反,小的鱼钩自然也不需要太大的钩距,否则浮漂的信息就会有所延迟。

2、钩之间的活动比较方便自然就需要把距离拉长了;相反,小的鱼钩自然也不需要太大的钩距,否则浮漂的信息就会有所延迟。要遵循垂钓大鱼时加大两钩之间的距离。避免阻拦鱼吞饵进口。例如:垂钓鲢鱼时加大两钩之间的距离这是为了符合鲢鱼摄食下方雾化钓饵的吃食习惯。垂钓体型较小的鲫鱼时需使两尾鱼在分别吞饵时不会产生干扰。所谓垂钓鲫鱼时对两钩之间的距离并无规定性要求,大多数时两钩之间距离基本合适。

三、悬坠双钩钓法,两钩之间距离的调整

悬坠双钩钓,调整两个鱼钩之间的长度时需遵循垂钓口大且口生时,两钩之间的距离需加大,垂钓口小、口滑且口慢的鱼时,两钩之间的距离可减少些。大概有下面这几个情况:

1、正常的双钩钩距大约为1.5-2个钩;钓浮时双钩之间的距离可加大,大约为2-3个钩;采用底钓法垂钓口滑的鱼时,应减少双钩的钩距,大约为1-1.5个钩。

2、垂钓口生且口快的鱼时,可加大双钩的钩距,大约为2-3cm即可。两钩之间的距离较大时,会使饵钩在水下的状态比较自然。而且更容易被鱼儿发现,提高中双尾鱼的几率。但并不是说两钩之间的距离大就代表着合适。在钓鲫时,两钩之间的距离超出3cm时就会导致虚假信号出现。

3、垂钓口慢且口滑的鱼时,以两钩之间正常的距离为宜,大约是1.5-2cm。也可以减少些双钩之间的距离,如果两钩之间的距离过大时,容易出现下饵钩过顿,上饵钩过灵的状况。

4、垂钓混合鱼时,可加大两钩之间的距离,大约为1.5-3个钩为宜。这时许开率钓饵的体积大、鱼嘴较大的因素,如果两钩之间的距离偏小时,会导致双饵钩同时呈卧底的状态。如果遇到水底存在酱层时,那么就会导致双饵钩陷进酱层内。

而且在垂钓混合鱼的时候,不但要加大两钩之间的距离,还要调高鱼漂的目数,使鱼漂的浮力加大托起体积较大的钓饵,让下饵钩呈轻触底、上饵钩呈悬浮的状态。而且两钩的距离较大时还能避免鱼将双饵钩一下吞进嘴里。

拉饵钓鱼用多长钩距最合适?其实和鱼钩大小无关


拉饵是我们钓鲫鱼的时候最经常使用的一种钓鱼手法,使用拉饵钓鱼的时候,饵料上钩速度快,可以方便我们打出频率,同时因为拉饵的饵团比较小,也很适合小鱼咬钩,尤其是最近是冬季,天气比较凉,钓鲫鱼的时候我们基本都是使用的拉饵。

最近有好几位钓友问我关于拉饵钓鲫鱼的钩距问题,因为现在我们用的鱼钩都比较小了,他们发现按照之前钓鲤鱼的那套钩距方法好像非常不好用,我们来分析一下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相信很多钓鱼人都听过这个说法,包括很多钓鱼大师在视频节目里也是这样说的,那就是钩距应该是2个钩子或者3个钩子的长度,很多钓鱼人都是按照这个方法去做的,那么现在问题出来了,夏秋季节我们用大钩钓鲤鱼,留出的钩距感觉非常合适,但是到了拉饵钓鲫鱼的时候,用的鱼钩非常小,此时我们再以几个钩子的长度来作为钩距,发现并不合适,距离好像有点太短,拉饵也不方便,入水以后鱼咬钩的情况好像也不是很理想,经常出现刺不到鱼或者锚到鱼的情况。

我们在用拉饵钓鱼的时候,选择的钩距的第一个要求就是一定要便于拉饵操作,这个操作主要就是指当我们在拉饵盘上将两个鱼钩分开,饵团压下去的时候,只有钩距合适了,才能同时拉出差不多大小的饵团。如果钩距太大,那么可能有一个鱼钩只被饵料盖住一部分,那么拉出的饵团肯定不能合适了,所以这个距离标准是首要满足的!

拉饵选择钩距的第二个要求就是一定要满足子线在水底弯曲的状态,如果两只鱼钩之间的距离太长,那么就很容易导致一条子线在水底躺底的距离太长,而另一只鱼钩可能是刚好触底的状态,这样的话我们的下钩就钓的太钝,会导致出现锚鱼或者鱼咬钩但是不能及时反映到浮漂的现象,严重影响钓获。

综合以上两点要求,我们可以大致判断出拉饵作钓时的钩距大小,并非就是根据鱼钩大小而不断变化,其实只要有个固定的参照距离就可以了,我们一般以手指的一个指节的长度来作为参照,作为两只鱼钩的钩距,不管是大钩还是小钩,只要以这个距离作为钩距,拉饵钓鱼的时候就不会有任何问题!

竞技钓鱼的钩型选择与钩距搭配


鱼钩是垂钓必备部件之一,很多时候鱼钩的大小、钩型及两钩间的距离会直接影响到钓获量,因此根据鱼情选择合适的鱼钩以恰当的钩距是垂钓必修课,那么其中的学问又是怎样的呢?看看高手汤晓波又是如何说的吧!

一、钩型的选择:

鱼钩以钩体的部位来说,可分柄头、钩柄、钩背(底)、钩端、钩尖、钩刺六个部分。很多新手在垂钓之初遇到不同的鱼情习惯采用相同的鱼钩作钓,如此就很容易出现脱钩跑鱼或鱼钩变形的现象,因此为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考虑钩型及钩条粗细对垂钓的影响。

在竞技钓中最常用的钩型:袖钩、金鲫、海夕等

1)袖钩是竞技钓手最喜欢使用的钩型

专门针对小鲫鱼设计,钩条细、钩柄长、钩门窄、钩尖直、重量轻,垂钓时灵敏度高,刺鱼迅速、摘鱼快。当然袖钩也有粗条和细条之分,一般鱼情快钩条可以稍微粗一点,鱼情慢钩条可略微细一点。

2)金鲫在钓小混养中使用的较多。

因为小混养中有鲤鱼、鲫鱼及其他鱼种,鱼情稍微慢一点、个体不是很大,很多钓手作钓时可能就会选择金鲫鱼钩作钓,因为金鲫的钩型带一点弧度,钩条不是很粗,能够兼顾大小个体的鱼,即使钩用的小一点也不易跑鱼。

3)海夕在垂钓大混养中使用的较多。

大混养中的鱼体大多在一斤以上,还包括十来斤的草鱼、青鱼等,而海夕钩条结实,而且钩型不宜跑鱼。

二、钩距的确定:

选择合适的鱼钩后,钩距的确定也需多加思虑,特别是很多垂钓新手老是疑问钩距多长才最为合适。确定钩距长短我们需要了解觉得决定钩距长短的两大因素:鱼体大小及鱼情快慢。一般原则是鱼体大、鱼情快钩距大,鱼体小、鱼情慢则反之。

如钓大体型的生口鱼,吃口好,可以放大到两至三个钩距;而作钓小鲫鱼鱼速快钩距同样可以放到两至三个,鱼情慢则放到一个半到两个钩距。当然也会有特殊情况存在:

1)钓浮时

不管是快浮还是慢浮,钩距都会稍微大一点,一般是三个到三个半。钓浮鱼情密度较大,上浮的鱼并不会老老实实的呆在同一个水层吃饵料,因此大钩距会大大提高双尾率。

2)钓底时

钓底时钩距也有所讲究,因为有的鱼喜欢吃顿,也就是喜欢吃下钩的饵料,而子线绷直后鱼不太敢吃钩上的饵料,因此作钓时可以将钩距适当放小到一到两个钩子的距离,钓的稍微顿一点,让双子线在水下弯曲,方便鱼吃饵。

影响钩距调整的三个因素


影响鱼钩钩距调整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

一、鱼钩大小

鱼钩大小决定目标鱼大小,大钩本身就大,钩距随之变大,小钩钩距也小。

二、目标鱼习性

鱼小钩距小,鱼大钩距大,钓大鱼时拉大钩距。钓鲢鱼钩距大是为适应鲢鱼吃下方溶散饵料的习性。钓小鲫要保证2条鱼分别吞钩时不会相互干扰。钓鲤鱼钩距一般2个钩高度就够了。钓鳊鱼钩距是根据所用钓饵来决定的,如饵料以商品饵或颗粒饵类为主,2个钩距足够;以草类浮钓,钩距可放大至10~30厘米。

钓青鱼和草鱼的钩距也不复杂,只要在两个钩高的距离上放大半个就行,也可没有钩距,增加稳定性。

浮钓草鱼也可采用钓鳊鱼的钩距。很多钓友底钓青鱼和草鱼时,大都是放大钩距。

三、上鱼速度和调标

这方面在比赛中使用较多,鱼情越快钩距越大,最大时可达3~4个钩距。慢则不用减小钩距,钓底时要适当缩小钩距以方便调漂。

悬坠双钩钓法钩距的调整

总原则是钓口大且生,钩距相对大一些;钓口小口猾且慢,钩距小一些,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情况:

1、正常钩距为1.5~2个钩高,浮钓钩距可略大,2-3个钩高;底钓猾口鱼时可相应小一些,1~1.5个。

2、钓生口快鱼钩距可大一些,2~3厘米为宜,因双钩距离大,钩饵在水底自然张开宽阔,饵目标明显,中双鱼几率提高,但不是越大越好,钓鲫鱼钩距超过3厘米易出现假口。

3、钓慢而猾的鱼正常钩距(1.5~2厘米)为宜,或缩小一点钩距,如钩距太大,易出现下钩太钝,上钩太灵的现象。

4、钓混合鱼可钩距拉大,用1.5到3个钩高。考虑因素主要是饵团大,鱼嘴大。如钩距太小,双饵可能同时卧底,如遇淤泥底,双饵会陷泥中。钓混合鱼时,在钩距拉大的同时,要同时将浮漂的目数调高一些,让较大浮力能承托起大饵团,使下钩刚触底,上钩悬浮,提高浮标的灵敏度。双钩距离大能避免鱼把双饵同时吞入口中。

5、底钓合理钩距,一般1.5到2个钩高。浮钓快鱼时拉大钩距,提高速度追求双尾,以2~3个钩高为好,鱼越大钩距越应适当拉大。

钩距和所用漂的目距大小详解


发现钩距和所用漂的目距大小息息相关。否则非常影响双钩在水下的状态和上鱼时的漂相。

如果1饵压2目为例,钩距2目,双钩挂饵,调4钓2,效果是下饵曾底,上饵悬空。

调4钓3,效果是下饵略躺底,上饵曾底。

调4钓4,效果是下饵躺底,上饵略躺底。(双钩到底,调几钓几)

我们常说的钩距,一个或一个半其实也包含了钩的大小。殊不知钩的大小是以鱼情决定的,鱼情又决定了用漂,票大小不同,票目相差很大。

我最近就发现,钓同样的大小鱼,用的线组(子线,包括子线长度,钩,钩距),调钓完全相同的情况下,我的票(长度一样,但我的一目相当于朋友的一目半)在鱼吃钩下顿时,两票下顿的距离是一样的,但我的票下顿3分只2目,朋友的票下顿一整目(比我票相清晰)。得出的结论就是人家的两个钩距恰巧是两个目数,而我的两个钩距只是一目多一点。

所以我认为钩距的大小应按照鱼情用票的目距(钓距)大小来定。

有兴趣的钓友可以试一试,看看上鱼效果。注:这个季节应该用硬长尾小目漂。一饵压几目,钩距几目从调目的水平线向上算起,如果从漂尖向下就不准了。因为所有漂尖第一目都长,那为什么第一目都长?大家都知道。漂目分格越往上越大,是因为漂身受铅坠重力进水越深,自身浮力就会越来越小。

鱼吃钩(受外力打破平衡)时,才呢能保正与浮力的对应。这样一来,同样加一个目的重力,无论漂在水面露到那一目,都会下沉一目。第一目长,是为了平衡目距,也不全是为了看的更清晰。

钓鱼最关键的,也是最容易被钓鱼人忽视的就是双钩在水下的状态。钩距小于所用漂的两目(如果一饵压两目),调4在钓2时就已双钩到底了,如果再加大钓目,只会越钓越顿,钩在水下的状态全无,鱼讯无法清晰的传递。

不同对象鱼的钩距选择技巧


鱼钩,虽然只是小小的一点,但是垂钓必不可少的就是鱼钩,可是钩距如何选择呢?好像并没有确切的说法,这些都是相对的,没有对错,只有合适。那什么是钩距呢?

钩距就是在钓鱼界,垂钓时,利用双钩钓鱼,两个鱼钩之间的距离。在垂钓时,钓友喜欢把钩距称之为一个钩、两个钩、三个钩那面对什么情况,什么样的钩距才是最合适的。而且钩的大小也不相同,钓法的多种多样,对钓鱼时的钩距的要求也各不相同。所以,钩距到底如何选择呢?

一、以鲤、鲫、草、青为目标

鲤、鲫、草、青一般都是北方垂钓的主要对象,这时,钩距一般选择在三个钩子左右,如果离得太近了,鱼钩上的子线会绕在一起,哪怕用到了八字环,还是对子线会有损伤。如果钓鲤鱼,一般都会选择黑坑,而黑坑都有很厚的酱层。如果钩距离得太近了,容易钩子都弄到酱层里。所以在钓鲤、鲫、草、青时,一般都会选在三个钩距。

二、以大小为例

钩距的选择,除了以鱼的种类来判断,还会以鱼的大小来确定钩距的。当钓大鱼的时候,钩距的选择一般都在3个到5个钩距。这个距离是最佳的钩距。因为大鱼在出水时非常容易逃窜,而这个时候很容易搭桥,也非常容易因为操纵动作不恰当造成搭桥。如果钩距选择太近了就会造成两个钩的饵料重捏,没有办法上大饵,也就没有办法钓大鱼了。也就失去了受大鱼的意义。

三、野钓的选择

许多钓友喜欢野钓,野钓时,也喜欢用双钩。这时,子线,长度比较灵活,最长的距离不能超过25厘米,而最短也要10厘米以上。因为野生的鱼儿虽然警惕性很高,但是只要饵料味道选择的有吸引力,状态也不错的话,一定会上钩的。而且子线的柔软度也是会影响鱼的进食的,有条件的话,子线还是应该选择拉力好,又抗打卷的子线。

四、底钓和浮钓

底钓的时候,钩距一般选择在一个半的鱼钩到两个鱼钩的距离为标准。当浮钓的时候,一般都会是钓快鱼,这时为了提高速度、追求一竿双鱼的效果,就要拉大双钩之间的距离,选择在两个到三个鱼钩的钩长为好了。

五、小钩距的弊端

什么属于小钩距呢?那就是小于一个钩子的距离称之为小钩距。那小钩距有什么不足呢?那就是很难挂饵料,而且拉饵的时候还容易勾到一起。分辨不出来是单钩还是双钩。容易造成双钩挂在同一条鱼上,起不到钓鱼打窝同时进行。所以钩距在选择上一定要拉大,不管是浮钓还是钓低,选择双钩作钓时一定要选择在两到三倍时最佳的钩距。

钩距的选择,并不是由钓鱼人自己决定的,而是经过长期的与水库、池塘、河湖中的鱼儿的斗争决定的。是由鱼钩的大小、鱼类的品种、鱼儿的活动速度决定的。

无论是竞技类还是休闲的钓鱼,在悬坠钓的时候,双钩的钩距还要根据水域的鱼情、天气状况进行适合的调整,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我么的上鱼率。所以在钓鱼这件事情上,没有小事,只有没想到的细节。

台钓选择鱼钩的大小和钩形的方法


通常钓鱼人外出垂钓,用钩的号数一般都是提前根据垂钓对象鱼的大小来决定,一般选用鱼嘴大小的四分之一、最大不超过三分之一的鱼钩,但这也仅仅是最基本的择钩参数。我们还要根据当时的鱼情、水环境等综合判定所用鱼钩的大小,钩形。

一、钩的大小

光是在养殖塘钓鲫鱼,我们就可以细分出多种用钩参数。比如冬钓,水冷鱼开口小,用钩号数偏大显然是不行的。春季钓鲫,早春、仲春和暮春,所用鱼钩的号数各不相同。

现在大家钓鱼都喜欢用小号鱼钩,小号的鱼钩适口性更好,浮漂稍一点动提竿即上鱼,拿夏季钓冲撞力较强的鲫鱼为例,配合使用软调性竿、细线,钓近和钓较合适的水位,我们可以适当选用小号数的鱼钩。但如果竿硬、钓点距离远、水体深,则应适当加大用钩号数。

如果是钓野河的野生鲫鱼,还要考虑其冲撞力和流体的压强阻力。用钩的原则是:对象鱼较温顺,用钩号数可偏小。对象鱼为掠食性鱼类,则用钩须加大。在大小鱼儿混杂的钓点钓鱼,应加大所用钩号专攻大鱼,我们没有必要连小鱼儿也一并钓上来,给嘴上扎个洞,然后再丢到鱼护外边。

二、钩形的选择

钩形的选用也是重中之重,实际上,伊势尼的钩形并不适合手竿用,尤其是钓鲤鱼,但现在钓鱼人普遍在用,很难说用的人多了就肯定是对的。伊势尼的内抠形钩尖,用在爆炸钩、葡萄钩、串钩上再合适不过了。

但是用在手竿上,从提竿的角度上看,伊势尼的钩尖很难深入鱼唇口腔内壁,多数情况下钩尖只是穿透鱼口腔内软组织、钩着少许肉,造成遛鱼过程中鱼钩在其内扭动、极易脱钩。

手竽用钩还是要用伊豆钩,其直钩尖、稍内倾,刺入鱼口腔的角度和深度均在合理范围内,是手竿钓圆口鱼的利器。

白鲦鱼从形态上看,其口形口位更适合用秋田狐或者是万能袖钩,二者钩尖短,内倾角度接近30度,较适合钓尖吻类鱼。用钓手的话说:只要搭上就没跑。

丸世钩适用掠食性鱼类的狭长口形,而袖型钩除去用于钓小型圆口鱼外,钓其他小型鱼种,须用尖嘴钳将钩尖修理成三角形。

就钓鲫鱼来说,鱼钩的颜色也是一个独立的方面。通常,上红色钩配合红色饵料使用,黄色鱼钩配黄颜色的饵料使用,纯白色钩一般是用在发亮的拟饵上的,而上黑钩则是通用型。

分享鱼钩选择技巧和保养方法


1、钩尖要锋利

钩尖应光滑、尖锐无毛刺,并且不秃头、不虚尖,尖而圆正。

判断其锋利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将一块棉布平放在桌子上,把一只钓钩随便放在布上,然后提起布,如钩从不上落下来就不算是锋利的钩;另一种是用手指轻轻触摸钩尖,如果钩尖粘连手指,即为锋利的钩尖,也可用钩尖在手指甲上轻轻划动来检查钩尖是否锋利,划动后留下痕迹就是锋利的钩尖。

2、钩柄要适中

钩柄过大、过厚,容易磨损绑钩线;过小,绑线容易松动、脱落;过薄,刃口锋利,则容易切断绑钩线。

3、钩条要坚韧有弹性

钩条的硬度和韧性要适宜。检查时,可用手捏住钩尖部分向外推拉,如发现钩易断或腰部变形,则说明钩的热处理不好。

钩条细要有较好的防氧化层。在相同的拉力情况下,越细的钩越容易扎透鱼嘴,所以上钩率也越高。一般认为白色的防氧化性能较好。

4、倒刺分明

角度要适宜。倒刺是由钩尖偏下部的钩条斜角开裂而制成的,因此制作工艺十分重要,开裂多深形成倒刺的角度过大或过翘;开裂小,则倒刺不明显,有的钩背部也有倒刺,角度以30为宜,钓钩角度以48-50为好。

5、钩口弯度要适中

钩柄圆正,厚薄适宜。钩的弯度会影响鱼的上钩率,过于内曲鱼不上钩,过于外弯又容易跑鱼。钩柄上端形状,应以光滑圆正、易于结牢钓线为准。

6、钩帽要宽

这是指钩的顶端压扁处,如果钩帽过窄,则绑钩的线容易脱掉而跑鱼。

在选择鱼钩时,有的钓友喜欢单钩,有的钓友则喜欢双钩。

喜欢双钩的人认为:双钩双饵增加了鱼吞食的机会,两钩可用不同的钓饵,增加吃不同食习惯的鱼的上钩机会。

喜欢单钩的人认为:双钩的致命弱点是当水中杂草、杂物多时,钓了大鱼而另一只钩可能挂在草或杂物上,大鱼会乘机逃跑。再就是摘钩不小心,另一个钩容易扎手或者抄鱼时另一个钩挂在抄网上增加摘钩的麻烦。

有些钩没有倒刺,鱼咬钩后,扎进鱼嘴方便,取鱼也方便,鱼受伤小,成活率高。有倒刺钩,摘鱼困难、鱼受伤严重,成活率低,优点是不易跑鱼。

鱼钩的保养和磨法

1、钓钩的保养

钓钩每次用完都要及时清除掉钩上及倒刺沟内的杂物,及时用干布擦干,放在盒子里或涂上油脂,外面用锡箔包好防止生锈。保存时不要放在机油或粉中,因为这些物质会在钩上留有一尾。

2、钓钩的磨法

一般而言,钩尖磨成渐狭锐角状都是钓小鱼的钓钩。钓中型鱼的钓钩钩尖的磨法有两种:一种是刀型的锋口,从钩骨直接磨出两条锋利的角;另一种是先收狭再突然磨锋利。钓大鱼的钩尖主要考虑其强度而避免脆弱的锐角。

子线长短和钩距大小简析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都知道钩线装备的选择对于作钓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那么在选用好钩线的同时,为了得到更满意的渔获,了解钩线之间的关系,更好地搭配使用钩线,更会让我们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子线状态如何体现浮漂灵钝?

浮漂的灵和钝由子线状态来体现,子线在水中的状态一共有四种,一是双钩悬浮;二是上钩悬浮,下钩轻触底;三是上钩轻触底,下钩躺底;四是双钩都躺底。通常说子线传导漂讯越快,即越灵,是由于此时的子线状态处于双钩都紧绷,因此鱼儿一旦咬钩,便可立即体现在浮漂漂讯之上。相反,子线状态越松弛,传导信号的速度便越慢,即越钝。一般而言,在子线状态处于双钩躺底时,状态最松弛,视为最钝;而双钩悬浮时,子线状态最紧绷,视为最灵。在一般钓底时,选择使子线处于上钩轻触底,下钩躺底这样的状态,是较为灵敏,也较为理想的选择。

子线的长短对于作钓有何影响?

一般而言,子线较长,下摆幅度则较缓慢,隐蔽性较好,能降低鱼吃食的警惕性;而子线较短,则传递信号相对更灵敏。黑坑作钓个体在二三斤左右、吸食动作较大的猾口鲤鱼,为使浮漂在体现漂讯的同时,又能减少对鱼的惊扰,因此选择50cm的子线长度作钓相对合适。子线的长度,可根据鱼体大小来做出相应的选择,比如作钓个体偏小的鲫鱼,子线长度宜选择在2536cm之间,而作钓个体较大的鲤鱼,常用的子线长度则在5080cm之间。

钩距大小应当如何调整?

钩距大小与子线的长短相关,钓底时,若钩距过大,则下钩易处于松弛状态,不利于子线传导鱼吃食的信号; 若钩距减小,则下钩处于较为紧绷的状态,传导信号相对灵敏。一般而言,子线越长,钩距可相应加大,子线越短,则钩距应相对缩小。如40cm的子线,钩距可定在1.52cm之间,而80cm的子线,则钩距定在22.5cm之间较为合适。

钩距


我们所说的钩距是指上钩钩肚到下钩钩柄端的距离,在实际垂钓中我们喜欢把钩距设定为:一个钩、一个半钩、两个钩等。这一个钩、一个半钩是多大距离?钩的大小不同很难一致。且钓法不同对钩距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钩距

设定钩距的依据首先是以对象鱼的大小和鱼的品种为前提并根据鱼情来调整的。一般规律是:鱼小则可小,鱼大则需大;口快则应小,口慢则益大;底钓要适度,浮钓可加大。

除此之外尚有两点重要规律应该了解的是:

1、钩距大小是为了适应钩饵在水下位置的需要。即:当下钩到底,上钩处于悬浮状态时,钩距则决定上饵在水下的位置是否适合鱼所在泳层。

2、钩距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钓组的灵钝。即:当上钩触底时,钩距决定下钩的灵钝。钩距越小,下钩越接近上钩状态[既灵],越大则越钝。

有了这些概念,相信在确定钩距时就有了基本标准。那么究竟钩距多大才合适,可以按照各人理解来确定。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钩距的大与小也同样有利有弊,在一些特殊鱼情下,利与弊是可以转化的。所以要在掌握基本规律前提下,因鱼情调整为好。

钩距在正常的情况下,为你所钓鱼钩的整体高度(钩底到钩柄圆头顶)1.5~2个为准,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钩距还是要有变化的。通常在不熟悉的水域作钓时,老钓手会通过多方的考查与了解,来求得所钓水域的鱼情状况,并根据所得到的信息来选择线组,所使用的鱼钩其钩距大小也视鱼情来定。经验丰富者大都知道:钓口大且生的鱼,钩距相对可大一些;钓口滑且慢的鱼,钩距可短些。

决定钩距大小的因素

钩距大小是为了适应钩饵在水下位置的需要。即:当下钩到底,上钩处于悬浮状态时,钩距则决定上饵在水下的位置是否适合鱼所在泳层。钩距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钓组的灵钝。即:当上钩触底时,钩距决定下钩的灵钝。钩距越小,下钩越接近上钩状态[既灵],越大则越钝。

笔者认为,钩距的距离大小是以以下三个方面来决定的:

第一点是钓鱼人选用鱼钩的大小来决定

第二点是钓鱼人所钓的目标鱼种来决定

第三点是钓鱼人中鱼速度的快慢来决定

关于鱼钩钩距问题引发的思考


在钓鱼过程中,往往有一些细节问题常被钓友忽视了,这就是两只鱼钩的钩距问题。在他们看来,这个问题无关紧要,对垂钓结果没有多大影响,往往就把它忽视了。实践证明,野钓时,由于鱼情,地形,以及其他影响垂钓效果的多种因素的存在,所以我们必须注意这些很细微的问题。在各种复杂地形垂钓,在同一垂钓场所是用同一种钓法垂钓同一种鱼,由于使用的饵料发生了变化,钩距就应该随着变化。

一、台湾钓法钓野生小鲫鱼时的思考

记得以前在潮白河垂钓小鲫鱼,使用的是比较标准的台钓,两只钩子的钩距是一只钩子,换一句话说,就是两只鱼钩占据了三只鱼钩的长度,中间空着一只鱼钩的长度。这种钓法,使用搓拉饵时很好用,只要完全按照标准的台钓操作使用就行了,但是由于野生水域的鱼密度很低,个体也比较小,使用搓拉饵有时效果并不好,尤其是在一些坡度很大的钓位,根本就没办法使用搓拉饵。

在这种情况下,使用蚯蚓和红虫效果会好的多。但是在垂钓过程当中,经常会发现一种现象,就是一条鱼经常会吃掉两只钩。有的钓友会问,你的鱼漂是怎么调的,简直是太迟钝了。不是我的鱼漂调得不灵,而是在这种地形钓鱼,水底的变化太大,有的沙坑的坡度超过四十五度,只要你的鱼漂位置相差一百毫米,水深的变化最少也要相差一百毫米,在一些坡度更大的坑里,还要差得更多。在这种水底垂钓,必须要使两只鱼钩都要到水底,假如你是以最远距离设定的鱼漂,当你的鱼漂近于设定的位置时,两只鱼钩都倾斜在水底的斜坡上,相比之下就迟钝的多了。如果你是以近距离设定的鱼漂,那么当你把鱼钩打得远一些的时候,挂在鱼钩上的蚯蚓的重量,会把鱼漂压进水里,你就不得不再把它拉得近一些,使鱼漂露出水面。

大家都知道,鲫鱼的肚子是圆形的,由于体型的限制,鲫鱼吃东西时是头向下俯冲的,当它把鱼饵叼在嘴里之后,就会调整身体的状态向上抬起头,利用重力帮助鱼饵更快的到达体内。但是在坡度较大的水底,鲫鱼基本上不会从离水面较近的高处,向坡下的鱼饵俯冲,因为由于体型的限制,这时它必须使身体基本达到直立状态,才能使嘴吃到鱼饵,而这样做的时候,它也会感到很困难。如果它不这样做,它是吃不到鱼饵的。相比之下,从坡下向坡上吃食就简单得多了,只要它从下边向上边一游,美味的鱼饵就会很轻松的到了嘴里。一个鱼饵很容易的到了嘴里,另一个鱼儿就摆在眼前,他根本不必做任何调整,只要再吸一口,就会吃到另一个食物。甚至它猛吸一口,两个鱼饵会基本同时到达它的嘴里。

使用标准台钓钩组挂蚯蚓或红虫,经常会发生一条鱼吃两个鱼儿饵,这既耽误了时间,也耽误了多钓鱼的机会,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通过实践,我认为最简单而又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加大两只鱼钩的距离,使两只鱼钩的距离在最少要在三十毫米以上,距离超过五十毫米的我也用过,效果还很不错。

为什么钩距加大了,就会避免一条鱼吃两个饵呢?这是因为在这种有很大的坡度的特定地形,鲫鱼吃食的时候根本就不用费很大力量来吸食,往往轻轻的吸一口,就会把距离很近的两个鱼饵同时吸进了嘴里。但是在加大了鱼钩的距离以后,鲫鱼一次只能吃到一个鱼饵,它想要吃另一个鱼饵,就必须调整身体状态,这时鱼漂就会有反映,只要抬杆就会把它钩住。由于加大了鱼钩的距离,会加大两条鱼同时吃饵的机会,也会加大钓获量。

二、使用红虫拉饵时的钩距

红虫拉饵,是一种春季钓鱼的好鱼饵。每年春季,冰雪融化,大地回暖,在冰层下冬眠了一个冬季的鱼儿感到了春季的温暖,开始从冬眠中醒来。这时的鱼类,基本上不吃素饵,大多爱吃荤饵,红虫拉饵正适合这个季节鱼类的口味。

红虫拉饵,就是把几条红虫捆在一起,然后再捆在鱼钩上,作为钓鱼时的鱼饵。拉饵的作用就是把散碎的活红虫沾合在鱼钩上,以利于增加垂钓效果。拉饵的作用除了沾合红虫以外,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要起到打窝子的作用,鱼饵的味道和飘散在水里的红虫,会吸引鱼的注意力,刺激它们的食欲。

在使用红虫拉饵垂钓过程当中,只有一个钩距的两只钩子经常会沾合在一起,使鱼类吃饵比较困难,减低了垂钓效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也可以加大两只鱼钩的钩距,使它们之间的距离,从一只鱼钩加大到三只鱼钩,这样就可以有效的防止两只钩子的粘连了。使用红虫拉饵,由于两只鱼钩上的虫捆有一定的重量,再加上拉饵的重量,大多是以钓底为主。钓底时,由于不同长度的两根脑线打出的距离是不一样的,再加上压水线的动作,脑线比较长那只鱼钩,打出的距离要远于脑线较短的,两只鱼钩先后落在水底以后,两只鱼钩会呈人字形拉开距离。 如果钓浮,由于很难控制每一个拉饵的重量,鱼漂的反映忽高忽低,在操作当中会感到比较困难。

三、怎样分开传统钓钩组的两只钩子

以前使用传统钓双钩钩组,一般是使用气门芯或细塑料管分开两只钩,由于它们在钩组中没有固定,每次用里抬杆以后,都要调整它们的位置,很是麻烦。现在我使用的传统钓钩组,基本避免了这种麻烦,解决的办法是,在绑钩子的脑线上,加了两个比较粗的太空豆。

具体方法是,先在适合长度的脑线上,穿上两个太空豆,然后绑好两只鱼钩。移动两个太空豆,分别靠近两只鱼钩,在脑线的中部,根据不同的需要的长短,留出脑线的长度,其余的线打一个八字节,然后把两个太空豆移动到八字节的根部,使两个太空豆挨在一起,这个钩组就做好了。这样捆钩组,不宜使用很软的脑线。

以上钓鱼技巧就介绍到此,希望《选择钓鱼钩和调整钩距的技巧》的内容能满足您的需要,同时欢迎您阅读我们精心准备的专题:钓鱼的方法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