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钓鱼技巧。

在市面可以购买的浮标之中一般分为空心尾(软尾),实心尾(硬尾)二大类,还有一种特殊的是前段实心尾后接空心尾,我们俗称龙凤尾,在这里我着重与好钓鱼论坛的钓友们讨论一下空心尾与实心尾这两个问题,明白这个问题龙凤尾的问题自然就明白了。

台钓里空心尾,实心尾之分讨论了十多年,那个稳定那个灵敏,众说纷纭,我翻查了很多资料、杂志未发现有一个人发表的文章能确切的剖析里面的正确分别,更可笑的是一些大师级的钓手一辈子只会用空心尾,换了一支实心尾就不会钓鱼了,也有一些只习惯使用实心尾,换了空心尾,就出不了成绩,一些成名的高手一辈子只会对别人说空心尾稳定,实心尾灵敏,空心尾钓刁滑,信号乱时使用,实心尾钓食口小,动作轻微时使用,问题说得也有一定的道理,但确切的问题还不是空心尾轻,里面有空气、有浮力,实心尾重,浮力小这么简单。我们要确切的弄明白它们的根本区别,把它们两者之间的原理弄通,日后选择浮标的使用时这个问题才不会困扰你。

在区分空心尾较稳定,实心尾较灵敏这个问题时必须要有一个前提,两者之间要作比较,一定要用造型相同,浮力相同,比重相同,也就是说除了标尾的质材不同以外,其它什么都相同的浮标才能作比较。

假设两组浮标本来是一组的,规格尺寸都一样,只是一部份制作成实心尾,一部份制成空心尾。便变成了二组不同性能的浮标。

实心尾:标脚、标尾有重量,比重大于水,浮力体只有一个,很明显为两沉一浮。

空心尾:标脚有重量、比重大于水,浮力体及空心尾比重较水小浮于水,很明显为一沉两浮。

只要我们记住实心尾:两沉一浮;空心尾:一沉两浮这公式,无论空心尾是否一定浮于水,但比重一定小于实心尾,这是事实!

这两个问题说通了,区别也就出来了,问题就出在浮标的比重不同,而物体相同的情况下,浮标比重越轻,浮力就越大。众所周知,我们钓鱼时使用及调整的是浮标的剩余浮力,而不是阿基米德定律以物体排水量为浮力的公式。不明白这个道理,只会令我们钻进一个牛角尖出不来,。这里补充一下,浮标型号不同,比重就不同,浮标本身存在的剩余浮力都不一样(我说的是浮标未较时本身就存在固有不同的剩余浮力)。

也就是说剩余浮力越大,浮标向上的牵引力越大,破水能力越低,所以整体比重较轻的空心尾在受到鱼儿试探的动作或小鱼闹窝时的杂讯号就会过滤了一部分,浮标没有那么容易反应出来,减少了外力的影响而出现无故的下沉现象,等到鱼儿真正的吸食时浮标才会反应,才有明显的有力短速下顿的视觉效果。

反过来说实心尾的比重较大,自身的剩余浮力小,受外力影响时破水能力强,所以收到鱼儿吸食相同于空心尾的力量时,浮标反应下沉的幅度会增加,在鱼讯轻微吸食时使用实心尾,会收到将信号放大反应出来的效果。

但问题不仅于此,如果浮标在制作时选材不严谨,比重控制不好,用比重较重的标体制作成空心尾的话,出来的产品还是像实心尾一样只要有动作,下沉幅度一样很大,如果用质材很轻的材料制作成实心尾,一样会接收鱼讯时信号下沉幅度不大。换言之,如果质量不稳定的浮标,只要是空心尾,你就以空心尾的调法去调整,如果是实心尾,就以常规实心尾的调法去调整,有时你被浮标捉弄了还不知怎么一回事。浮标的稳定或者灵敏大多数是由浮标的造型,固有的比重及调较的剩余浮力所决定,如果不了解浮标的性能及原理,空心尾、实心尾之分,实在是见仁见智。

精选阅读

空心软尾浮漂之找底见解


钓鱼人都了解,空心软尾一般用来钓滑鱼,所为空心尾是指漂尾有一定的浮力,跟实心尾恰恰相反,使鱼在吃饵时产生一定的阻力,从而过滤一些夸张的信号,达到吃口漂像动作更加真实,而做到命中率较高的目的。

个人的一点浅见,关于找底,因尾部具有一定浮力,找底就不如硬尾那么轻松,钓滑鱼找底是关键,最好使用比重大的搓饵挂钩找底。 例如,空勾半水调3目,调漂当然离底约近越好了,调时千万不可触底。具体做法,挂饵先找到4目,就是说从钝向灵的钓法,要是新手从灵向钝找,直接挂饵钓1目半或2目,此时有可能是离底,由钝向灵就不会出现离底现象。

挂饵找到4目后,然后向下拉1目太空豆,此时漂显示可能还是4目,还处过底状态,再向下拉1目太空豆,使漂显示3目,现在还处于钝点,因为双脑线没有什么支撑力,粗,硬的除外,本身是一长一短,长脑线还处于钝的位置,也可以理解为过底,此时固定一颗太空豆做为调3钓3的钝点,再下拉1目半或2目太空豆,此时漂显示3目或2目半,跟钩距有一定关系,这才是理解上的调3钓3,处于不灵不钝之间,在后半场也是命中率比较高的钓法。

在上述基础上,下拉1目太空豆,漂尾显示就基本下降1目。开始要钓1目半或2目,找好底后下拉1目或1目半太空豆即可,就不必考虑过底了,最上颗的太空豆可固定在1目半的位置,这是钓灵点。固定的两颗豆之间有4目左右的距离,根据当时的鱼情而调出清晰的钝口。

用白饵,要在挂比重大的饵找好底的基础上,太空豆向上推1目到1目半的距离。个人的一点浅见,不对之处还请指教,希望对初学空心软尾浮漂找底的有所帮助.

冬季水温低选用空心尾浮漂的理由


冬天对于广大钓友来说,如何用漂,选漂可能是一个比较头疼的问题了,水温高鱼的吃口好怎么选怎么对,可是一旦水温比较低,鱼的活动力大大下降,吃口又非常弱的时候应该用空心尾还是实心尾呢?根据我自己几年来在低水温下垂钓的结果,我觉得,冬季水温低的时候应该选用空尾浮漂。

因为空心尾浮漂的灵敏度要高过实心尾浮漂,理由如下:

空尾由于比重小于水,故空心示标可以产生向上的牵引力,就是这微小的牵引力,可以很好的控制子线的张力和饵料在水底的状态,也由于尾的自重轻,在到达钓目后浮力和钓组重力相对平衡的条件下,根据惯性原理:空尾自重轻惯性小但容易启动,也因此那些很微小的信号在空尾上也可以体现出来,哪怕是1/3黑线的信号,而这些小信号恰恰是冬季轻口鱼就饵的真实信号,冬季用空尾小号浮漂,放弃大信号主抓小信号,这样就可以有效的避免空竿。

实心尾尽管可以做的很细,因其比重大于水,故自重比较大。由于实心尾没有向上的牵引力,对于控制子线和饵料在水底的状态不如空尾。同样根据惯性原理:实心尾惯性大自重必然也大,这个条件也是使它可以放大信号的必要条件,但是也带来了致命的缺点不容易启动,也正是因为它的尾比重大不易启动,所以一些细微的就饵信号往往被它丢失,象那些在空尾漂上出现的1/3黑线的信号,在硬尾漂可能就反映不出来,当出现一些撞线或涮口信号,由于惯性的作用信号被放大,而这些信号往往都是假信号,真实信号没有反映体现出来,假信号过多,造成空竿率过高,而使钓友无论在心情还是技术上都会大打折扣。

有朋友会问,那为什么都说实心尾信号多呢?其实实心尾所以信号多并不是因为灵敏度所致,而是因为实心尾一般比较长,浮漂翻身子线完成第二下摆至示标到达钓目还有一段距离,而那些假信号乱口就恰恰出现在这段距离,而一旦钩饵到底以后,由于实心尾对子线的张力控制不好,漂尾比重大又不易启动,所以那些细微的真实信号有很多被掩盖了。相信大家都有这个体验,当水温低到鱼极少游动的时候,即使使用实心尾浮漂,那些所谓多出来的信号便也多不出来了。

而空尾漂翻身第二下摆完成以后钩饵也基本到位,这样就减少了浮漂翻身后第二下摆完成至示标到达钓目的距离,从而也就减少了好多虚假乱的信号,再由于空尾可以很好的控制子线张力又容易启动,所以那些细微的信号便显现出来,有时甚至只是让你感到浮漂似乎是有一点变化提竿而中鱼。

所以好多朋友一直总会认为硬尾的灵敏度要高过空尾,其实恰恰相反。水温低的情况下如果大家手里有1#或0#的空心尾浮漂那么在换上0.4毫米的尾,相信会比浮力相同的实心尾浮漂钓的好。

软尾浮漂与硬尾浮漂的应用与选择技巧


浮漂的软尾与硬尾,真如世间的黑白两道,各有各的领地,各有个的行规,既对立,又融通。

由于浮力是浮漂的核心,所以比重小于水的软尾自然成为浮漂的主流。但软尾因其空心的局限性,不可能做得过细、过长,因而便给硬尾留下了巨大的生存空间。由此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能使用软尾的情况下,应尽量使用软尾;只有当软尾无法满足需求时,使用硬尾才是正确的。

那么都有哪些情况是软尾无法达到要求的呢?我们可以根据硬尾的特征来反推,亦即要求漂尾极细或较长、极长,再或又细又长时适合硬尾。极细象征着极高的灵敏度;极长(或较长)则表示浮漂整体较长,而长漂又有以下4种特殊的用途,亦即硬尾的长项:

1、狂钓风浪;

2、痛杀底截;

3、巧延钓点;

4、暴连深水。

长漂适合钓风浪道理很简单,不用多说。

长漂翻身立水后露在水面的部分较长,所以铒团离底的距离也比较大,因此三摆的行程也就相对较长,这样就为在近底吃截口的鱼提供了充分的觅食空间,或者将离底的鱼诱下来吃食。但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底钓快鱼时千万必要用长漂,也不能用长子线,前者三摆时间长;后者二摆时间长,都会严重影响上鱼速度。在水底状况良好的情况下,鱼只吃底食甚至只吃底钩是很常见的。

由于长漂可以减少水线的长度,从而增加风线的长度,于是使风线与水线的折角铅前移,这样就能使钓点更远一些。这在限定竿线长度的竞技钓中是十分有用的。

长漂钓深水,既可以增加稳定性;又能够减少水线的长度,使信号的传导更为有效,二者都有利于灵敏度的提高。

前面提到过,硬尾可以做得极细,这就意味着极高的灵敏度。所以,在对灵敏度要求极高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小的硬尾漂。

你看,上面列出的都是一些比较特殊或特定的情况,而在其他大多数正常的情况下,还是应该用软尾。软尾的优点在于:浮力相对比较好;在多种情况下速度快;在鱼正常吃食的情况下,软尾下顿的动作更为清晰。不过有一点必须要说:适合软尾的时候,硬尾大都可以代替;而适合硬尾的地方,软尾却较难涉足。

秋冬季节鱼口轻,又到了用软尾浮漂的时候,软尾与硬尾有啥区别?


水温低的季节,鱼口自然是比较轻的,因为鱼类都是变温动物,行动能力受到水温的制约。水温低的季节鱼的变现是身体僵硬,开口幅度小,进食动作缓慢。所以这时候钓鱼浮漂就要选择得当,否则漂相完全出不来。冬季选择浮漂,首先的一点就是注意吃铅量的大小,要选择一支吃铅小的浮漂,吃铅小的浮漂会让线组更加灵敏。在漂型的选择上最好选择两头尖、细长身的,这样的浮漂上下行的阻力小,信号也跟更容易出来。但是最关键的地方还是在漂尾的选择上,说起软尾浮漂通常认为只有2种鱼情比较适用,一是杂口,而是轻口,所以秋冬时节钓鲫鱼,又到了适用软尾浮漂的时候了。

一、关于冬钓鲫鱼漂尾的选择问题

浮漂漂尾可以说是衡量浮漂灵敏度的重要标准,漂尾首先有粗细之分,然后就是软硬之分。先说粗细之分,粗漂尾在传统钓中比较常用,因为传统钓通常钓的比较远,主要是出于看漂清晰的角度考虑。再加上传统钓往往是铅坠到底的,钓的比较钝,优点就是稳定,往往浮漂有动作就能中鱼。缺点也非常明显,就是鱼口轻的季节鱼往往拉不动浮漂。所以冬季要选择细尾浮漂,细尾浮漂的好处就是同样的力度作用在细尾上,细尾浮漂会有更大的动作幅度,这就是细尾放大信号的原理。前段时间看有钓友吐槽细尾浮漂的内容,其中有一点就是细尾浮漂挂一个拉饵就被压下去4、5目了,调漂不方便。冬钓鲫鱼在调漂往不建议调高钓底,而是建议调低钓高,调平水钓1、2目,跟饵重没半毛线关系。尾浮漂挂一个拉饵就被压下去4、5目了,这不正是细尾浮漂放大鱼口的原因所在吗?

除了选择细尾就是选择软尾了,但是其中的原理确完全不同。选择细尾是为了放大鱼口,前提是鱼口还没轻到拉不动浮漂。而使用软尾浮漂,完全就是为了适应鱼的轻口。如果两只浮漂完全一样,只有漂尾软硬不同,那软尾的浮漂自重会更轻一些,但是他们的吃铅量是完全相同的。软尾浮漂的自重更轻,物体的轻重不同,惯性不同。也就是说软尾浮漂漂尾更轻,更容易被拉动,但是由于自重比较轻,惯性比较小,难有比较大的运动幅度。有点绕,而且很绕,所以还是以举例子的方法来说说。

二、举个例子

软尾比硬尾轻,所以更容易被拉动,但是惯性小,动作幅度也小。假设一条鱼吃饵的力度是2,硬尾浮漂需要3的力度才能被拉动,软尾浮漂需要1的力度就能被拉动,所以可能会出现一种情况,就是鱼能拉动软尾,但是拉不动硬尾,不过就算拉动软尾了,软尾幅度也很小。假设另外一条鱼吃饵的力度是4,那可以拉动3的硬尾也可以拉动1的软尾,但是硬尾自身比重大,动作幅度大,这时候硬尾被拉动而且动作幅度比软尾大。总结下来就2点,软尾更容易被拉动,但是漂相不明显,硬尾不容易被拉动,但是如果拉动了动作幅度大。

卷尾蛆


卷尾蛆是路亚模拟饵中的最神秘最难玩最易中鱼的软虫类拟饵,往往有着很鲜丽的颜色,在浅层水域逗弄能够极大的刺激凶猛鱼种的扑食,因此深受各种路亚达人的喜爱。

卷尾蛆是什么

路亚钓鱼运动是近些年开发海外交流后传入国内的一种钓鱼方法,通过路亚钓鱼人操纵手中的渔竿让拟饵在水中做出各种动作来诱引鱼儿的扑食,让人无法自拔的喜欢这种以小博大的活动之中。

卷尾蛆是软虫类拟饵的一种,也是路亚运动中最难把握的一种拟饵。钓鱼人需要用拟饵在水中模拟出活虫的生态动作来瞒骗鱼儿前来猎捕,因此如何逗弄软虫拟饵是需要路亚爱好者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生动的手法。

卷尾蛆适用的对象鱼

用软饵作钓,对于大部分的对象鱼:鳜鱼、鲶鱼、翘嘴、红梢、青梢、黑鱼、鲈鱼、草鱼、青鱼、马口、鳟鱼、鳡鱼、罗非鱼等都能钓获。

卷尾蛆配铅头钩组装图解

1.在装配之前首先要选择大小合适的铅头钩和卷尾蛆来配合。大小相差不能太多,否则钩子的位置或太靠前或太靠后都会影响使用效果。

2.将卷尾蛆的头部抵住铅头钩的铅头部位来测量一下钩子应该从何处刺出虫体能保证软虫的身体在装配后依然能够保持原来的状态。

若刺出位置靠后会导致装配后软虫身体弯曲而影响钩组在水下的姿态,并且还会阻挡钩门,从而影响刺鱼。若刺出位置太靠前,则软虫不能完全到达安装位置,会导致鱼在攻击时不能触碰到钩尖。

3.将钩尖从软虫的头部沿虫体的轴向刺入。要保证钩尖进入虫体后始终保持按照虫体的轴线走向,不能偏离。

4.钩尖刺入虫体后,沿轴线前行。同时让软虫的身体按照钩身的形状套入,使钩子继续前行到达先前测量的刺出位置。

5.待钩尖到达刺出位置后,弯曲虫体使钩尖刺出。

6.钩尖完全刺出虫体后,安装并没有完成。铅头钩的颈部有一个铅铸的倒刺,这是为了安装后的软虫能够牢固地与钩体结合而不至于被鱼咬掉或者水下的杂物挂走。

7.用手指捏住虫体的头部,用力向前推。直到铅头钩颈部和倒刺全部埋入虫体,且虫体头部和铅头钩的头部贴紧为止。

8.这是最后组装完成的状态,钩子所在的位置不会影响软饵尾部的摆动,有鱼攻击时也会有效地刺入。

不同浮漂材质的区别及软尾硬尾的特征


浮漂在垂钓的过程中相当于钓鱼人的眼睛,是否有鱼儿吃钩是否是提竿刺鱼的时机,都需要从浮漂的反应上作出判断,所以浮漂的作用显而易见,如今市场上各种造型各种材质的浮漂让人眼花缭乱,各种种类也是数量繁多,那么如何在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浮漂中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有一个明显的目的让自己选择到适合自己的主打漂呢,那就需要对浮漂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并且通过水情鱼情来判断选择。

一、材质特点

市场上制作浮漂有三大主流材质分别是孔雀羽,巴尔衫木和芦苇,这些材质的浮漂的特点是密度较小并且同体积的情况下质量轻巧而浮力大。

1、巴尔衫木的特点

属于轻木类型自重比较合适,是作为浮漂制作业的主要材料之一,这种浮漂反应比较灵敏并且非常的沉稳。

2、芦苇的特点

芦苇的材质比较硬,反应出来的渔汛也非常的直接刚硬,所以相对于巴尔衫木和孔雀羽的材质来说,芦苇浮漂的反应会更加的灵敏。

3、孔雀羽的特点

这种浮漂分为软硬两种,带壳的孔雀羽浮漂属于硬羽漂,自身重量比较大,为了增大吃铅量体积比较大,所以它的灵敏度比较低。而去壳的孔雀羽软羽漂的重量和体积较小,做出来的浮漂漂型纤细轻盈。所以说用孔雀羽材质做成的浮漂产生的漂讯更真实沉稳。

根据上述三种浮漂的材质不难看出,从灵敏度方面来看,芦苇的最为灵敏而巴尔衫木次之,孔雀羽的最为沉稳,不过孔雀羽中的软性浮漂漂身轻细灵敏度也是非常高的。

二、漂尾和鱼讯的特征

浮漂的尾部分为软尾和硬尾,在漂讯的反应上有不同的特征。

1、软尾漂

这种浮漂的软尾处主要由空心塑管制作而成,所以它有较强的回复力,在鱼儿吃饵的时候浮漂就会显现出下顿的漂相反应,而当吐饵之后就会有送漂的反应并且回复原位,鱼儿吃饵时产生的点动力就会被过滤,所以软尾漂的漂讯反应是非常准确的。

2、硬尾漂

硬尾漂的漂尾与软尾漂相反是实心的,大多数都是用玻璃纤维树脂材料制作,所以漂尾都很长,而漂脚的部位会有碳脚硬尾漂和竹脚硬尾漂两种,竹脚硬尾漂的漂脚比较粗壮,所以重心会比较低,在入水之后会比碳脚的硬尾漂翻身相对快一些,能够提早快速的反映出鱼讯,所以多应用在打浮钓半水钓快鱼的情况下。而碳脚硬尾漂的漂尾比较细长,鱼儿吞食饵钩的漂相反应动作会非常明显,细长的漂尾有很好的防风效果比较稳定,在钓慢鱼滑口鱼深水鱼时有很好的效果。总体来说硬尾漂能够放大漂相动作显示的非常清晰,适合在鱼情比较单一的场所,若是鱼种较多比较复杂时就尽量避免用硬尾漂。

三、浮漂形状适应的鱼情

1、粗短身的软尾浮漂非常适合钓翻身。

2、粗短身的硬尾浮漂在应对中下层鱼群时有很好的效果。

3、短身短尾的浮漂适合浮钓上层鱼儿。

4、长身细硬长尾浮漂的灵敏性在中下层有快鱼出现时能够作出快速的反应。

所以垂钓时要根据鱼情和鱼层的分布来选择相应的浮漂,另外需要提醒的是不管是在哪种场合垂钓,浮漂是钓鱼人的眼睛选用时要谨慎,而钓竿是钓鱼人的武器选用时同样需要注重,有合适趁手的钓竿再加上能产生清晰易懂漂相的浮漂必定让你所向披靡。

软尾浮漂和硬尾浮漂的区别


钓鱼人都知道,漂在垂钓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要想好好垂钓,学会用漂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只有我们了解清楚各种漂的用法,才能够用好漂。随着垂钓行业的兴起,我们在市面上能够看到的浮漂也越来越多,五花八门的让人眼花缭乱,许多漂我们甚至都分不清它的用途,买来以后,往往使用效果并不理想,最后只能束之高阁。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软尾浮漂和硬尾浮漂:

一、软尾浮漂

先来说软尾浮漂,什么是软尾浮漂,就是指制作方法是:可更换的空心漂尾,以孔雀羽为主要材质的漂身,碳素材料制作而成的漂脚。软尾浮漂的自重比较轻,浮力大,漂身是软的,目数通常在七到八目。我们知道软尾浮漂在水中可以出现一种向上的回复力,什么是回复力,简单来说就是当鱼吃饵时候,浮漂会下沉几目,当鱼松口后,浮漂会即刻回复的原来的目数。这种回复力就是软尾浮漂和硬尾浮漂最大的不同之处。

使用软尾浮漂的时候,就是要放弃鱼的小动作,当鱼只是轻微碰触鱼饵的时候,不大口吞饵的话,浮漂在稍微下沉或上顶后,会迅速的恢复原状,这个时候就不扬竿。而当我们使用硬尾浮漂的时候,鱼很小的动作都能清晰的反应在浮漂上,小口吃饵的同时浮漂的动作也会很大,这个时候就可以扬竿刺鱼。所以相对而言,软尾浮漂的信号会更为准确,当我们台钓鲫鱼的时候,也就是调四钓二就是最经典的运用。当我们在小杂鱼多的时候,经常扬竿空钩时,换上软尾浮漂,效果会明显好上许多。

二、硬尾浮漂

再来说说硬尾浮漂,硬尾浮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实心漂,也就是说漂尾是实心的不可更换漂尾,多是由玻璃纤维和树脂材料制作而成的。市场上能够看到的硬尾浮漂大多数都有很长的漂尾,目数自然也比较多。从材质上来说,一般的硬尾浮漂又分为碳脚硬尾漂和竹脚硬尾漂两种。碳脚硬尾漂一般防风性能比较好,所以具有稳定性,十分适合垂钓底层鱼,也可以用来针对滑口鱼。竹脚硬尾漂一般来说重心低,漂脚比较粗壮,在入水后翻身快,适合打浮钓半水和钓快鱼。总体来说,硬尾浮漂适合垂钓鱼情比较单一的水域,如果小杂鱼多的话,最好不要使用。

软尾漂和硬尾漂的区别及用法


了解浮漂才能更好的用好浮漂,如今市面上的浮漂种类让人眼花缭乱,主要分为软尾漂和硬尾漂。今天我就给各位大家钓友们介绍下软尾漂和硬尾漂的区别及用法。

一、软尾浮漂

软尾浮漂经典的制作模式是:软尾,即空心漂尾。多为孔雀羽材质漂身,碳素漂脚。此种浮漂自重轻,浮力大,漂尾软,目数一般是七目或八目。软尾漂能产生一定的向上回复力,所谓回复力,专指应用于台钓组中鱼就饵、漂下顿、鱼松嘴、漂即刻回复原定目数,回复力是软尾漂区别于硬尾漂的主要特征。

用软尾漂就是要放弃鱼就饵的点动力,没力量,不大口咬,漂就要回到原定目数,就不提竿。而使用硬尾漂的所谓放大特点就是要抓鱼吃食的点动力,轻嘬一口漂即大动,即可扬竿。

故而软尾漂以信号准确而著称,钓鲫以调四钓二最为典型,使用中可钓1-4目,在表现鱼讯时,以连续下顿1目到2目扬竿中鱼率极高,浮漂的动作沉稳而连续。在杂鱼成堆的塘中或频频扬竿空钩时换上此种浮漂,情况就会大为改观。

二、硬尾浮漂

硬尾浮漂也叫实心漂,即漂尾是实心的,一般是玻璃纤维树脂材料制作漂尾。大多数的硬尾漂的漂尾都很长,目数也很多,硬尾漂因的漂脚材质多为碳脚,也有部分为快鱼设计的竹脚漂。

碳脚硬尾浮漂因其细长的漂尾有很强的防风性能,故非常稳定,很适合垂钓底部之鱼。又因其漂尾细长,故鱼讯的动作幅度很大,可用来钓慢鱼,钓猾鱼,钓深水鱼。

竹脚硬尾漂因其漂脚粗壮,重心低,故而在同等情况下比碳脚硬尾漂入水后翻身要快,可较早地观察鱼讯,一般情况下,竹脚硬尾漂用于打浮钓半水,钓快鱼。

总体来说,硬尾浮漂的特性是漂讯动作大,极其灵敏,具有放大信号的作用,很适合鱼情单一的钓点。

黄尾鱼


黄尾鱼又叫做鲴鱼,名字由来是因为此鱼鱼鳍与鱼尾分别呈青黄色与桔黄色,在其他地方有:黄姑子、板黄鱼、沙姑子、黄条、黄川、黄板刁等称呼。

黄尾鱼简介

黄尾鱼通常生活在江河、湖泊等开阔水域的中下层,是常见的典型河川性中小型鱼类,中国各主要江河流域均产。黄尾鱼下颌前有比较发达的角质边缘,能充分刮取和摄食能使水质污染的腐眉与底泥及各种固有的藻类。有净化水质,改善生态环境的特殊功能,因此被人称作生态鱼。

黄尾鱼特征

黄尾鱼体长而稍侧扁,腹部圆。头小而尖,眼居头侧上位,吻端圆突,吻长小于眼后头长,口小下位,横裂呈弧形,下颌有发达的角质边缘。体长为体高的3.2~3.6倍,为头长的4.4~4.8倍。头长为吻长的2.7~3.7倍,为眼径的3.7~4.7倍。下咽齿3行,主行侧扁,外形呈细条状。鳃耙47~51,短而侧扁,呈三角形,排列紧密。背鳍Ⅲ,7;有硬刺。胸鳍不发达。腹鳍起点位于背鳍起点下方稍后。臀鳍较小,有9~11根分枝鳍条。尾鳍分叉,上下叶近相等。侧线前部弯曲,后延至尾柄中央。鳞较小,侧线鳞63~68。肛门靠近臀鳍,肛门前有一小段不明显的腹棱,以此区别于细鳞斜颌鲴。体色背侧灰色,腹部银白色,鳃盖后缘有一条浅黄色斑块,尾鳍桔黄色。

黄尾鱼生活习性

黄尾鱼属底层鱼类,通常生活在江河、湖泊的中下层,尤其喜栖息于多水草、软泥底质的水域底层,一般少到上层水域活动,但在缺氧时会浮上水面而出现浮头现象。生存水温5℃~38℃,最适生活温度16℃~30℃。冬季群集在深水处越冬,春季水温回升时开始分散于水域下层,繁殖季节上溯至流水浅滩产卵繁殖。在池塘养殖条件下,最适生长水温18℃~25℃;水体最适溶解氧含量在3mg/L以上,当溶解氧含量低于1.5mg/L时出现缺氧浮头,甚至窒息死亡;适应pH范围在6.0~8.5,最适pH6.8~7.5。

黄尾鱼吃什么

黄尾鱼属杂食性鱼类,食性特点偏于植物性,主要食物以高等水生植物碎片和藻类为食,摄食方式以下颌角质边缘刮取。仔鱼阶段以浮游生物为食;体长达3cm以上转食附生藻类、水生植物的枝叶、有机碎屑以及一些底栖生物。在池塘养殖条件下,常栖息于水体下层,刮取有机碎屑、腐殖质及水体中的附生藻类等,也可摄食人工饲料(如米糠、麸皮、菜籽饼和配合饲料等)。若与其它鱼类混养,放养量适中时可不必增加投喂饲料,只靠其它鱼类摄食的剩余饲料残渣和天然饵料生物即可。

怎么钓黄尾鱼

夏季是钓黄尾鱼的好时节,因此下面来讲下夏天钓黄尾鱼的技巧。

1、鱼竿

比较倾向硬竿,2H~3H的硬度比较适合,长度2.1感觉短了些,2.4、2.7的比较合适,冬天要适当长些,可选3.6。软竿有个大问题就是把鱼抬起的过程中竿尖颤动过大,不好抓线/鱼,另外就是起鱼比较慢。当然,竿子的调性还要考虑目标鱼的大小,不过,建议3两以上的黄尾鱼最好动用抄网。

2、鱼饵

常见的鲫鱼饵都比较好用。要根据水温和窝子周边杂鱼的状况控制腥饵比例,否则会造成小鱼闹钩。钓黄尾鱼以拉饵为主,可以开得相对稀一点,饵球不能太大,形状要圆,抛竿频率要快,吃口下降的时候可用搓饵补窝。

3、线组、鱼钩

钓黄尾鱼尤其注意钩子不能粗,否则容易挡口。2两以下的黄尾鱼用0.2号子线2号袖钩足够,以上的最好用0.3号以上子线、3号以上袖钩。子线的长度不宜太大,否则鱼剧烈挣扎时容易把另外一副钩子甩到衣服或手上。条件允许的话建议戴防滑的丝网手套,用有倒刺的鱼钩,鱼飞起来后直接抓鱼摘钩,可以提高入护速度,同时避免切子线或钩子。

4、浮漂

因为黄尾鱼吃口小,我原先倾向于灵敏的竞技用鲫鱼漂,后来皮皮用廉价漂表演狂拔黄尾鱼,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浮漂的灵、顿固然有一些影响,关键还在于钓手对漂的熟悉程度,而且,比较顿的漂可以过滤一些杂鱼的信号。所以,带上你熟悉的漂就好。

5、调目和钓目

可以采用调零钓一目或两目,在实际垂钓中效果确实,但是必须要考虑水底的情况,如果水底是比较松软的泥质,这种调漂方式会导致饵料部分沉入泥中,效果反而不好,如果是沙底或者石头底可以采用。另外还可以采用经典的调四钓二。不过不管怎样,要根据鱼情、水情即时调整。

6、漂相

黄尾鱼因为嘴小,上颚比长,所以吃饵一般是先用上颚碰一下饵球,确认没有问题后叼起饵球上浮,转过来以后才开始把饵球吸进嘴里。反映到漂相上,就是浮漂下沉到位,黄尾鱼来后,先缓缓下沉一目,这时抓第一口命中率非常低,几秒钟后浮漂会慢慢顶起2、3目甚至更高,短暂停顿后向下出现一个1目左右的阴口。定讯语言是浮漂到顶停顿的瞬间或者阴口到底停顿的瞬间。少数情况下,黄尾鱼因为抢食在水底即被鱼钩洞穿,这时候它大多会迅速上浮,漂相上会出现非常快、幅度很大的上顶,极少数情况下不上顶阴漂后直接黑漂,这两种情况下不用客气,直接抬竿即可。

7、上鱼

黄尾鱼的上颚比较坚硬,所以刺鱼的时候要比鲫鱼加一些力,上鱼的过程最好一气呵成,尤其是竿子比较硬的情况下,一定要始终绷紧,不然鱼很容易在水面附近脱钩。可以先遛几秒钟鱼,消耗其体力,免得飞上来后挣扎太厉害,这种情况适合于2两以上鱼体,竿子比较软的情况下使用。

8、天气

黄尾鱼对水温的适应性很好,和鲫鱼差不多,但是它对溶氧量和水质非常敏感。所以,天气变化,准备下雨,尤其是一丝风都没有的时候黄尾鱼是绝对不开口的。另外,大雨过后涨浑水的时候也很难钓到。最好的天气是1、2级北风,气温15-25度,气压1000-1010,钓早晚气温相对比较低的时间段。

9、钓位

最好选在出水口的尖上,水深1.8-2.5米的位置,如果水底下有树桩之类的东西形成回水的位置也不错。

10、打窝

桂林人喜欢用米饭打窝,确实有一定效果,不过鱼的密度如果不大或者杂鱼较多的话慎重,尤其控制窝子食数量,否则会造成停口或者小鱼闹钩的情况。

钓黄尾鱼注意事项

黄尾鱼弹跳力大,如一次性飞鱼入护往往会伤及子线,正确的方法是在上鱼后马上向左侧倒竿,鱼不要拉出水面,划一个弧形,把鱼牵到面前的过程已消耗了鱼的冲击力,这时可以提鱼入护,大点的鱼可用抄网抄取。

另外,黄尾鱼的性情比较急躁,在钓到后不宜用手触摸(特别是夏天气温高时更要注意),鱼护以用大口为佳,且不要经常拉动,因为一旦用手取鱼或使用了小口鱼护,鱼在鱼护里不能自由游动,它很快就会死亡。

硬尾浮漂和软尾浮漂的区别和用法


我们目前使用的浮漂主要分为硬尾浮漂和软尾浮漂,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呢?它们又该怎么用呢?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一、浮力不同

一支硬尾的浮漂与一支软尾的浮漂如果其它地方都相同,就漂尾的材质不同的话,那么软尾的浮力要比硬尾的大3~4倍。

如果同时调到漂尖入水后,硬尾的在水中的状态是近似于悬浮,就是说所受浮力和自身重力基本相等,而软尾的基本上是漂浮的状态,就是说所受浮力大于本身的重力,然而我们正好利用他们的这些特性来应付不同的鱼情。

二、浮漂的用法

1.硬尾浮漂用法

因为本身的漂尾的自重大于水给它的浮力,所以受到鱼吃饵时的拉动力所产生的动作就大,适于放大下顿动作!所以可以用来钓轻口鱼。而且这种浮漂的动作很灵敏,也就是俗话说的贼!所以这种小号漂对付深秋和初冬的索饵极轻而迟钝之鱼极具杀伤力!

2.软尾浮漂用法

因为本身的漂尾自重小于水给它的浮力,所以适于过滤口乱与滑时的假动作,而使鱼口更真实!所以多用来钓滑口鱼和鱼口易乱的比赛!

浅谈硬尾和软尾浮漂的一些区别


浮标的三部分:

一是标脚,功能是用来把浮标插在标座上;

二是标身,标身的中间部分,产生浮力的主体;

三是标尾, 就是示标部分有目数的一端;功能是让我们能够通过观察视标目数的变化,及时发现钓点水情鱼情; 标尾又有硬尾和软尾之分

硬尾标:

也叫实心标,示标部分是实心的,一般是用玻璃纤维树脂材料制作。大多数的硬尾标的标尾都很长,示标的目数也很多,比如11目13目等等。硬尾标的标尾都很细,用手弯曲时感觉像鱼竿的前梢,有点费力,有点硬梆梆的感觉。因为硬尾标是实心标,所以相对于空心标在水里的浮力小,所以硬尾浮标的特性是启动后惯性大,所以标讯动作大,极其灵敏,具有放大信号的作用,硬尾标的所谓放大特点就是要抓鱼吃食的轻微动作,鱼轻嘬一口漂即有大的反应。 软尾标:

顾名思义标尾很软,是空心标尾。比较常见的就是孔雀羽材质标身、碳素标脚、软尾示标;一般示标是七八目,因为孔雀羽轻,软尾也轻,所以此种浮标自重 轻,但由于是空心尾所以浮力大。软尾标能产生一定的向上恢复力,所谓恢复力是鱼就饵时,标下挫,鱼松嘴,标马上又回复到原来目数,用软尾标就是要放弃鱼就 饵的点口,或是轻口,抓有力的顿口;实战中有鱼讯时,以下顿1目到2目扬竿中鱼率极高。

黄尾鱼的索饵方式与钓法之浅见


记得在三月的初期在一紧水做了一鱼窝。之后,隔一差三的施钓。起先也是以以往的方法垂钓,空钩调四,挂钩平水或一目,钓三或四目。尽管吃口频频,其漂象却多为轻轻的往上送标,即便有顿口,也是极其微小,既要紧盯漂象,起竿又要迅速及时,一天下来,真的是眼花腰酸,渔获也不甚理想,好累好懊恼。

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几日后,我想起前不久在网上看到有关钓黄尾钓组组合和钓法的帖子。其钓组的组合异处在于短子线(57厘米)。钓法的异处是无钩调3或4目,挂钩调平水或没水;施钓时,将铅坠上提(离8字环约2030厘米),钓3或4目,此时钓组在水底的状况是钩饵及子线的部分或全部卧底。漂象依然是有个缓慢的上送,然后一个下顿。其优点是假信号减少,顿口明显,上鱼基本上是钩入正口。按此钓组和钓法,鄙人作钓了几日,虽吃口真实,但还是要抓那个下顿动作,且假信号还是有。

一日,到了午时。虽有吃口,但真实有效的吃口却不多,人也累了。我就将原来钓3目调到810目,心想就钓死口,钓几条算几条,不求鱼只求轻松。然而见证奇迹的时候就这样发生了。此时,假动作几乎不见了,其漂象偶有轻轻的往上送13目,然后就是一个大幅度的匀速下沉,或是直接一个大幅度的匀速下沉,而且都是正口,钩刺入深。约4个小时,渔获21尾,单尾大的有8两。之后,时不时的午时出发,施钓约4-5个时辰,均按此法施钓,渔获都在20尾以上。

一、钓黄尾的一点思考

近日,鄙人对此法作了一点思考。认为确有合理之处

1)是符合黄尾索食的习性特点

在水库的陡坡,黄尾索饵的身体姿态是头触底,尾部斜着向上并不停的摆动,漂象经常看到的轻轻且不断的上送,大多为黄尾索饵时尾巴触碰主线,或尾巴摇摆形成涡流致主线抖动,在浮漂浮力和铅坠重力的作用下,拖动铅坠和钩饵顺着陡坡上移。

由于因黄尾尾部的触碰主线或涡流搅动主线,黄尾刚要吸入钩饵,钩饵在黄尾索饵动作的作用下又移动了,故它就不停的追逐饵料,反应到浮漂上就是不断的慢慢的上升,或慢慢的下沉。而下顿的动作也就是它追逐到钩饵时,为不使钩饵再次移动的一个快速的吸入的一个动作在浮漂上的漂象。

如果钓5目以上,此时钓组在水底的状态是钩饵、子线、连接环,甚至主线的一部是横卧水底,钩饵离垂直水底的主线就有了一定的距离,黄尾索饵时,其尾部就不易触碰到主线,黄尾索饵游动造成的水流对主线影响也不大,故假动作几乎很少,且钩饵也几乎是顺着陡坡静静的停留在一个位置,这就大大的方便黄尾索饵,当它吸入钩饵后,不致同类或其他鱼类抢食,就会快速的游离,故反应到浮漂上的漂象就是匀速的大幅度的下沉(上浮的情况极少)。

2)是短子线

(0.6号,57厘米)的作用就是提高钓组的灵敏度,以弥补钓顿的不足。如果子线过长,入水后就会呈弯曲状,,当黄尾吸入钩饵后,反应到浮漂上信号就要比短子线的钩组慢,,甚至入水后还会折返到垂直水底的主线附近,而短子线几乎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基本上是平直的卧于水底。

3)是不易惊动窝里的鱼

这样的钓顿法,黄尾可以稳稳当当的吸食,吸入钩饵后游动,带动浮漂匀速下沉,此时提竿,无需抓顿口那样突然有力,而是顺势的提竿,由于平卧水底的线组较长,提竿后就有一个缓冲,不致使黄尾突然的受惊,当它明白被擒,此时黄尾已离底有一定的距离了。

以往抓顿口,钓者是精神高度集中,目光紧盯浮漂,突然见到顿口,本能的就会猛的起竿,黄尾在原地突然被钩住,也会本能的激烈挣扎,这就势必惊动窝里的鱼群。

4)是这一钓法让钓者轻松了许多

钓时,不必紧盯漂象去抓那只有半目或一目,甚至是一个轻轻的不甚明显的微小的下顿,且一有风浪就更不易抓口。而此钓法,虽要看住漂象的变化,但不必紧盯那个顿口,只要黄尾有吃口,一般情况下都是较大幅度的下沉,且不是一下沉就起竿。

可以待其下沉3目以上再起竿也不迟,有时候甚至是没漂也能稳稳当当的中鱼,且大都为正口,钩刺入都较深。即便有些风浪、暗流也无碍,因为露出水面的浮漂目数较多,非常显眼,下沉动作也是如此。

在具体垂钓中,打窝后,先以34目施钓,搓大饵。当发现有吃口了,即调高目数致68目,改拉饵,并不时的以包食的方法施以几竿,做补窝。漂微动大致可不理,且往往是黄尾索饵后准备游离的前兆。如果,漂微动后久不见漂大幅度下沉,则提竿换饵时稍用点力,因为当窝里黄尾不多时,单个黄尾往往会将钩饵含在嘴里,在原地停留悠然的吸食,此时起竿偶有意外的收获。

二、关于对黄尾鲴索饵方式的重新认识

长期以来,人们从黄尾鲴嘴型特征的角度分析,对其索饵方式始终持这样的观点,即由于黄鲴鱼口裂小,口裂上长下短,以下颌角质边缘刮食,吃食轻微。如果钓灵,在钓饵未吸进嘴的那一瞬间,上口裂就已经碰到子线,故导致假信号多。这一分析,在鄙人看来,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黄尾鲴索饵时的身姿及索饵方式。

大家也许了解,黄尾鲴的食性较杂,主要以天然水生昆虫、浮游生物、底生硅藻、绿藻、兰藻等为主,是池塘水库的清洁夫。而上述食物大多与水底的泥土混合,或埋于水底的泥层之中,或粘附在岩壁上,这就导致黄尾鲴索食时不能像其他鱼类,如鲤鱼、鲫鱼那样贴着水底的地面保持与地面水平的泳姿到处觅食,而只能以与水底地面保持一定的角度或垂直的泳姿不停的啃食地底下的食物,其扁平细长的体型也为它以这种泳姿索食提供了先天的条件。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垂钓黄尾鲴时,假信号多的原因了。原来是黄尾鲴索饵时是以头部触地觅食,其身躯是与水底地面保持一定的角度,并不断的摇摆尾巴保持平衡,而假信号正是黄尾鲴尾部触碰主线,或黄尾鲴游动形成的涡流搅动主线摇晃,并在浮漂浮力和铅坠重力的作用下,使钓组不断的顺着水底陡坡上移或下移所产生的信号。

由于钓组的不停移动,拉动钩饵也在水底不停的移位,而黄尾鲴也不断的调整身姿追着钩饵啃食,当钩饵一旦被吸入嘴中,这就给正在上升的浮漂一个反作用力,出现了一个微小的下顿动作。

在实际垂钓黄尾鲴过程中,还有个现象也让众多的钓友百思不得其解,即中鱼有相当部分不是被钓上来的,而是被钩上来的。而且钩的部位大多是黄尾鲴的尾部和腹部,正中肛门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让人哭笑不得。如果我们从黄尾鲴索食时所持的身姿来分析的话,也就明白了为什么常常会出现这种情况。

有人认为是窝里鱼多抢食所致,起竿时偶然钩住其中的一条。其实不然,钩住的那条就是正在啃食钩饵黄尾鲴,之所以被钩住,也正是它在啃食钩饵时的身姿与垂直水底的主线形成了0角度,且尾部的朝向也正是主线的方向,当其在不停的啃食的时候,或有一个产生下顿或上升的信号,钓者迅速起竿,钩饵顺着黄尾鲴尾部的方向快速的向上,期间双钩在子线的带动下向上飘动触碰到了黄尾鲴的腹部或尾部,并在向上作用力的作用下刺入鱼身。

鄙人认为,正确认识钓对象鱼的索饵方式,对改进和提高施钓方式和技艺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以往对黄尾鲴的索食方式的认识是不是存在误区,鄙人认为值得广大钓者反思。而缘由就是这么多年来,黄尾鲴难钓怎么会一直成为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而鄙人作此文,也正是对这一问题的质疑而作的思考。对与错,恳望各位钓界英杰交流,讨论,并予赐教。

以上钓鱼技巧就介绍到此,希望《台钓新思考:空心尾与实心尾的分别》的内容能满足您的需要,同时欢迎您阅读我们精心准备的专题:新的钓鱼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