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的方法与技巧。

随着竞技钓鱼活动的普及和提高,浮钓已成为钓手们普遍采用的钓法。

悬坠底钓法的规律是调的目数越多越灵敏,钓的目数越少越灵敏。浮钓时钓组的灵敏与迟钝的规律是什么呢?

调的目数越多越灵敏是在钓的目数相同的条件下进行比较的,研究对象是悬坠底钓法。而且是同一钓组(坠的重力除外),相同的钓饵,同一时间、同一钓点,浮漂每目的浮力相同(本文假设每目浮力为F)。

如果钓的目数相同,调的目数多的浮漂漂尾产生的浮力大于调的目数少的浮漂漂尾产生的浮力,因而在静止状态下调的目数多的钓组对水底的作用力小,调的目数少的钓组对水底的作用力大。

例如:如果单饵的重力为1.5F(能使浮漂下沉一目半)。调五目钓二目钓组对水底的作用力为零。调四目钓二目钓组对水底的作用力为F。调三目钓二目钓组对水底的作用力为2F。

鱼只有克服了钓组对水底的静阻力才能吸动钓饵。钓组对水底的作用力越大静阻力越大,鱼越难吸动钓饵,钓组中的浮漂越难运动。

显然:调五目钓二目灵敏,调四目钓二目次之,调三目钓二目迟钝。

在运动状态下,鱼吸饵时钓组在受到相同的向下分力的情况下,钓组的质量越小,钓组向下运动的加速度越大,钓组越灵敏(调的目数多的钓组的质量比调的目数少的钓组的质量小)。

在钓浮时,钓组的双饵不落底,钓组对水底没有作用力。因而在使用相同的钓饵时不会出现悬坠底钓法的垂钓范围,即:

1.调的目数相同,钓的目数不同。

2.调的目数不同,钓的目数相同。

例如:当单饵垂力为1.5F时浮钓,调五目只能钓二目;调四目只能钓一目;调三目只能钓平水。

由于调五目比调四目,比调三目坠的重力分别小F、2F(质量小F/9.8、2F/9.8)。因此,调五目灵敏;调四目次之;调三目迟钝。所以浮钓只能是调的目数越多越灵敏,不存在钓的目数越少越灵敏(因为在确定调的目数和使用相同钓饵的前题下钓的目数是一个不可改变的定数)。

浮钓也和悬坠底钓法一样,灵敏或者迟钝都不是万能的,钓手只有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才能出奇制胜。

钓鱼技巧扩展阅读

钓组的灵敏与迟钝对钓鱼效果的影响


钓组的灵敏和迟钝的联系以及如何调整是垂钓新手必须要了解的一个方面,不少人被灵敏和迟钝整的一头雾水,这里就谈一下本人对这方面的一些见解,希望对钓友有所帮助。

第一、从一个现实例子来反映一下问题,台钓时空钩半水调4目,用拉饵钓一两以下的小鲫鱼,所以搭配的钓钩和饵料都比较小,钩饵入水后漂目最多下去一目多点,然而上了双饵之后却露出2目半甚至3目,怎么也钓不到2目,若是换了较重的苞米面饵却又没商品饵效果好,调4钓3却又比较钝,若是换了好一点的浮漂是不是就能实现调4钓2了,其实这么多疑问主要还是调钓的灵敏和迟钝没弄明白也可能还受到了一些误导。

第二、了解灵敏和迟钝

1、若是用比较通俗的话来讲就是,鱼儿的动作力度小而浮漂反应很明显说明钓组很灵敏,相反的鱼儿力度大饵浮漂反应不明显,说明钓组比较钝,灵敏和迟钝之间是相对的,若是钓同一个鱼儿,浮漂越明显就越灵,反之则越钝。

2、有人喜欢用钓获的多少来衡量钓的灵顿,但是钓获量不仅仅受到钓组的影响,还有天气环境,钓法技巧和鱼情状况以及饵料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这种衡量方式是不对的。

第三、决定钓组灵敏和迟钝的因素

1、钓组的灵敏度和钓组的结构组成、以及钩饵和子线的状态有关,并且还有浮漂等各个分部件的特性,若是钩饵少悬浮多,子线处于绷紧状态,鱼儿轻微张口就能把钩饵吸入口中,说明钓组灵敏,若是钓钩卧底,子线弯曲,鱼儿在吸食的时候就会需要更大的力道才能把钩饵吸入口中,说明钓组迟钝。

2、双钩一触底一悬浮和一卧底一悬浮以及全部卧底是底钓时的三种截然不同的状态,并且其中还有钩饵触底的程度以及子线弯曲的幅度等因素,所以钓组的灵敏状态存在着多种结果,浮漂和铅坠以及主线等各个部件也会有所影响,比如说相同状态的钩饵,使用细尾漂就会比粗尾漂反应更灵敏,所以选用浮漂时要根据鱼情和需求来选择合适的型号。

第四、如何调整钓组的灵敏度,其实也就是调整钩饵和子线的状态。

1、通过调整浮漂的浮力来改变钩饵的悬浮状态和子线的松紧。

2、调目和钓目之间的漂尾会产生一定浮力,若是调钓目数距离越大,浮力相应也越大,钩饵在水中悬浮的就越多就会越灵敏,整体来说就是通过调整调目和钓目来调整钩饵和子线的状态适应鱼口,还有就是鱼口的好坏也会受到钓线柔软性的影响,最好选用优质较细腻柔软的钓线才能够让调钓和垂钓更得心应手。

第五、钓目受到钩饵重量和漂尾粗细的影响,并不是想钓多少就能钓多少,若是饵重小于1目的话,底钓时就难以实现调4钓2,垂钓时无需太过固守于调4钓2,只要选好饵料让鱼儿乐于进食,才是保证上鱼率的先决条件。

第六、根据鱼情来决定需要调钓的灵敏度,不少垂钓新手认为钓组越灵上鱼率就越高,其实这比较片面,虽然越灵敏就越容易发现信号,但是有很多外界因素也会让浮漂出现动作,最好根据鱼情来决定,这就需要对鱼儿吃钩的真实漂相有足够了解,并且及时提杆刺鱼才能保证钓获量,最好选用杆体较轻的钓竿,容易控杆,并且有鱼口动作时能够及时反应。

如果气温水温合适,鱼儿活性高吃口猛,或者是小杂鱼比较多,经常出现有信号却空杆的情况,此时最好钓的钝一些,而低温或者闷热的天气,鱼口比较轻,就要钓的灵敏一些,天气温度在变鱼情状况也一直变化,调钓的灵敏度也要随时变化,不要死守不变。

第七、调目和钓目的不可分割性,确定了调目和钓目也就确定了钩饵状态和钓组的灵敏程度,所以在决定钓组灵敏度的时候不要只通过调目来决定钓目,要结合调钓目来决定钓组的灵敏度。

钓组的灵敏度取决于调目和钓目的目数差,而所谓的调灵钓钝或者调钝钓灵、以及调高目灵、调目越大越灵敏等等一些特殊的钓法是把调目和钓目分割开的,没有考虑到调目和钓目之间尾漂产生的浮力,要知道钓之前必须先调,而调则是为了钓,完整的调需要兼顾调目和钓目,这样把钓组调的越灵敏就会钓得越灵,调的越钝就会钓越钝。

浮漂的灵敏与迟钝区域划分


在01年的时候有幸受邀老鬼钓鱼学校讲解浮漂原理。有天训练期间发现A班一位学员A的浮漂有很多动作,但扬竿中鱼率很低,我看了一会儿发现他用的是漂尾长度约20厘米、15目的硬尾浮漂,我问这位学员浮漂调几目,他回答是三目,我告诉他应该修剪铅皮调六目,钓目不用改变就可提高中鱼率,学员照方法改变调目之后,问题得以解决。

之后我到对面鱼池巡视发现有另外一位学员B的浮漂亦有很多动作,扬竿中鱼率也很低,更巧的是这两位学员是同一个地方来的朋友,使用的线组、鱼钩、鱼饵都相同,也是同一池的鱼,但我发现他使用一支浮力较大的空心漂尾浮漂,加上漂尾是改装以后只有约9厘米长,刻度六目的浮漂,我问他调了几目,他回答亦是三目。

我告诉他应该增加铅皮的重量到调二目半或二目,钓目不用改变,动作会更加明显,中鱼率亦会提高,学员采取了这方法后问题也解决了。老鬼钓鱼学校开学四五天后,鱼池的鱼变得又刁又滑、伤痕累累,任凭你怎样加铅,减铅,改调目,钓目,浮漂推高拉低信号还是乱七八糟,中鱼率很低,这两位学员碰到我之后说:用了很多方法都解决不了。

问我怎样处理,我观察了一下,坐到他们的钓位上,先把铅皮修剪了一点增大浮漂的调目,再把浮漂的钓目推高到接近调目的位置,大约在调五目钓四目半以上的位置。下竿之后连中2尾鱼,由学员自己试钓问题也得以解决。

以前我在其他报刊上曾经写过一篇关于何谓灵敏、何谓迟钝的文章,由于编排及版面关系未能将这问题详细的表达,趁这机会作一补充。

在此文章中我曾提到浮漂的调目如果调得太高,钓目太低的话,浮漂剩余浮力的预留太大,这种向上走的剩余浮力大于鱼儿吸食鱼饵的力量就造成浮漂没有下沉动作的迟钝。有些人认为浮漂的调目调得越低越灵敏。

从表面看,这种理论是成立的,因为我们将浮漂调成水平的话,只要任意增加轻微的重量在鱼钩上,浮漂都会做出反应向下沉没,但这种表面的灵敏并不能代表浮漂在钓鱼的时候会灵敏。我认为台钓的调漂标准应该以浮漂控制鱼饵在池底处于轻触底的状态为中心,以这中心再分离一饵到底一饵悬空;双钩卧底或半水浮钓等其他理论。

如果我们只追求表面的灵敏,不考虑鱼饵在池底的状态及池底对鱼饵承托力的作用,会出现不管什么情况下把浮漂的目数调得很低而造成因为浮漂的上浮力不够,鱼饵的重量大部分由池底承担的现象,严重者会双饵陷于淤泥里。鱼儿无法准确的找到鱼饵,光冒鱼星不上钩。

甚至会因为浮漂的上浮力不够,令线组无法绷直,导致松弛,影响第一时段鱼讯传递到浮漂的过程,更严重的会在传递过程中把信号消耗殆尽,无法得到信号提示。

在多年的施钓及制作浮漂的过程中,我认为领悟了一些道理,试着对我们以前所接触的所谓调灵敏钓灵敏;调灵敏钓迟钝;调迟钝钓灵敏;调迟钝钓迟钝这一直沿用的理论作重新划分。这理论只是个人的意见,正确与否,与大家共同研究。

在划分之前我还要重提一下调漂的人门方法:在施钓前我们会选用一支认为合适的浮漂使用,有经验的人就可以大约估计使用鱼饵的重量、状态、钩重、鱼情等方面因素决定调几目钓几目。但初学者及经验不足的往往不知道应该怎样调漂,不知道把调目定在哪里,钓目定在哪里。

不管什么浮漂,什么鱼饵一概是调四钓二,或者是别人告诉过他这支浮漂该怎样调,日后不管什么情况就是这样调了,所以我们在尚未熟悉这支浮漂之前应该以最稳妥的方法去调漂,去保证浮漂能控制鱼饵在池底处于轻触底的状态。

方法是半水一钩带饵,空心尾漂或漂尾太短的硬尾漂可以调水平或1/4目,长尾漂调一目至二目。双饵找底钓二目(这一理论在其他报刊已经详细的解释过,这里不再重复)。以此轻触底状态为中心区域,分划出其他三种区域状态。

一、下迟钝状态的划分及应用

文章的前面我提到老鬼学校一位学员A使用一支20厘米长漂尾的浮漂,浮漂只调了三目,用于搓饵施钓。当时他并未计算鱼饵鱼钩的重量,很明显因为浮漂的剩余浮力不够,线组的张力不够和鱼饵的重量大部分由池底承担,造戚鱼儿吸食时鱼饵滑动困难的现象,特别是鱼的个体较大,很容易引起在鱼儿接近线组和鱼饵时所产生的水流造成了浮漂的无故下沉;还有浮漂对鱼饵的牵引力不够,鱼饵就很容易陷于池底的淤泥及已雾化的鱼饵之内,造成鱼儿很难找到鱼饵,老是在线组旁游动而产生不必要的假动作。

在我们主要施钓对象的家鱼之中,除了鲢、鳙鱼这类滤食性的鱼类,其他鱼基本是对于已雾化开的雾状鱼饵因为吸食困难而不感兴趣,鱼饵的雾化只是我们引诱鱼儿追食、寻找、靠近鱼饵的手段,而当时这位学员是处于因为浮漂的调目不够而造成浮力不够形成下迟钝,假灵敏的现象,所以我们在这个时候应该剪去部分铅皮以解决以上的问题。

我把这种因为调目太低,剩余浮力不够造成鱼饵在池底的压力和鱼饵的重量大于鱼吸食的力量,或者鱼饵藏于淤泥里令鱼儿无法顺利进食的现象统称为下迟钝状态,所以我们不能说浮漂是调得越低越灵敏的。

下迟钝的应用:下迟钝区域多用来解决无法在正常状态下解决的问题。例如天气较差、缺氧、鱼儿厌食、水温太低等一些造成鱼儿游动的速度缓慢、吸食动作轻微的时候,多数时候我们都会将鱼饵做得较轻,挂得较小,线组、鱼钩都选用比平时小一些,更重要的是我们一定要选用一支浮力较小,较灵敏的浮漂去配合下迟钝的区域使用,因为上述问题的发生,鱼儿游动的速度很慢,对线组干扰的水流较小,造成碰线的机会少,加上钩轻饵小,鱼饵陷于淤泥的机会也少。

这种鱼情相对来说要求鱼饵在池底的稳定度增大。特别在北方的冬天,鱼已处于不是游动只是移动的状态,吸食的动作变为慢慢的吞食,可想鱼讯是多么轻微,如果滑动性能较好的轻触底状态就会因为鱼饵的容易移位反而不能让鱼儿准确及稳定吸食鱼饵,优点变成了缺点。

为什么冬钓时传统钓法那种用动物鱼饵躺在池底的钓法经常钓况较好呢?第一是动物鱼饵在这段时间较吸引鱼儿,第二是这种鱼饵较经得起鱼儿的轻吞细嚼,更重要的是鱼饵稳定状态让鱼儿安心享用。

在正常的情况下,小鱼闹窝,或者是小鱼之中钓大鱼,或者像两广沿海一带钓罗非、鲮鱼等特定的鱼类,我们也经常故意使用下迟钝状态的钓法去施钓。这时候我们要选用一支浮力较大的造型不要太灵敏的浮漂,让鱼饵快速到底。因为调目的不太大,剩余浮力对鱼饵的牵引力也不太大,让鱼饵故意部分藏进人淤泥及已雾化的鱼饵内,令小鱼无法第一时间找到及吃掉鱼饵,让大鱼有时间赶走小鱼。

在正常的情况下大鱼是有能力把鱼饵从淤泥中吸食上来的,特别对罗非、鲮鱼有先将鱼饵拱起来才吸食习惯的鱼类更有效。但要采用这种方法之前一定要考虑到池底的情况及鱼情,如果池底实在太烂的话,鱼饵藏于淤泥太深就会产生反效果,连大鱼都找不到鱼饵。光冒鱼星不上鱼的时候就要修剪铅皮了。

这个状态之下有人会担心调目太小会造成线组的松弛,小鱼抢吃或大鱼游动的水流干扰造成假动作。我们看问题,什么都有它的另一面的,如果鱼饵的全部重量由池底承担之后,亦是说浮漂完全没有了鱼钩及鱼饵的重力去平衡,浮漂等于放弃了钩、饵的重量,这状态形成了线组转化为浮力向上走的局面,这种重力的消失和力的方向转变反而令线组的张力增大。

另外因为下迟钝的现象形成子线在池底的弯曲,鱼饵与铅坠之间的距离拉远,抗干扰的能力加大,但对付较刁滑、试探性及警觉性高的鱼儿就未必实用。只能说非常时期使用而已!

二、上迟钝的区域及其应用

以前我们所接受的理论认为浮漂调得越高越灵敏。但文章的前段亦提到另一位学员B浮漂有信号但扬竿中鱼率低的现象,原因是他使用的浮漂是浮力大、漂尾短的空心尾浮漂。要知道一支长20厘米的硬漂尾,同一支长10厘米的空心浮漂相比,未计算漂尾重量时它的浮力一样的话,如果装上漂尾之后,两个都是调三目,后者的三目剩余浮力足足比前者大1~2倍。

很明显空心尾调三目的浮漂因为浮力过大,令鱼饵有点离底,鱼饵在池底就很容易前后摆动,鱼儿不能准确地吸食鱼饵,越吸食越急躁,造成很多假动作的出现,亦即形成了另一个上迟钝、 假灵敏的现象。我们研究浮漂时一定要弄清楚,鱼吸食鱼饵的力度一定要大于浮漂的剩余浮力,亦即是说如果浮漂剩余浮力是4克的话,而鱼儿吸食的力量只有3克,浮漂是不能让鱼顺利将鱼饵吸食进口而产生下沉的动作。

反过来鱼的吸食力量是3克,而浮漂的剩余浮力只有2克,鱼就容易吸食和浮漂容易产生下沉动作。如果剩余浮力3克,鱼儿吸食力量3克的话,浮漂的信号会因为它们的力相等而互相抵消,信号只有轻轻震动,而钓手没有足够的信号提示扬竿,鱼儿成功盗饵而去。所以我将浮漂的剩余浮力调整等于或大于鱼的吸食力量的状态统称为上迟钝状态。所以说并不是浮漂调得越高而越灵敏的!

上迟钝的应用:既然我们知道上迟钝的成因就能利用它的原理对付某种鱼情。

1、在鱼儿十分活跃的时候

鱼群集结太多,更有可能是几尾鱼抢食同一颗鱼饵,这时候我们就可以选用一支浮力较大或空心尾的浮漂去应付。目数可以调整多一些。通常在这情况之下,鱼儿的游动速度及抢食的速度较快,窝内的水流及鱼情都比较混乱,如果施钓的速度和鱼饵的物理状态控制不好的话,由于浮漂的浮力对鱼饵和线组的牵引力不够,造成浮漂很容易受干扰,出现胡乱下沉的现象,这时候我们反而应该剪去部分铅皮,采用迟钝的状态加大线组的张力,减少不必要的假动作。

这种鱼情下,使用上迟钝的状态还有一个好处,就是鱼儿吸食鱼饵之后,溶化后的鱼饵重量突然消失,浮漂有力下沉的同时马上快速回漂,浮漂的浮力将鱼钩有力地牵扯着鱼嘴,鱼儿较难吐出鱼钩,扬竿动作慢一些鱼儿还在,有时还有一竿双尾的惊喜给你。这原理和我们使用海竿浮球半水钓鲢鱼的道理是相同的。

2、在池底情况太烂的时候

我们亦可以采取上迟钝的方法去应付,但如果鱼情不是十分活跃,吃饵动作较小的话,我们只能选用浮力较小、造型较灵敏的浮漂调整出上迟钝的状态去应付,这时候我们应该选用一支漂尾较长的硬尾浮漂去钓。方法是双饵半水调水平,钓一两目,尽量控制鱼饵不要陷于淤泥里去。

但这种调法如果除去鱼饵之后,调目的外露可能在8--9目上,样子有点吓人,有些人未必能接受,担心浮漂的浮力过大而不能产生下沉讯号。这种担心是有道理的!但浮力小而漂尾长的浮漂,可以表达的剩余浮力也小,浮力小的浮漂体积一定小,浮漂在水中的排水量也小,受力下沉的阻力也小;

更因为硬漂尾的重量,受到吸食力量的时候,加速了浮漂的下沉惯性幅度,可以将浮漂的讯号放大。使用这种浮漂去处理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浮漂的调目较高,对铅坠的牵引力更大,下沉的速度会减慢,可以配合鱼儿半水追食鱼饵的速度,长漂尾有更多时间观察下沉时鱼讯的产生。

但无论怎样说在这种淤泥过厚的池底,鱼儿是不会喜欢在池底抢食的。只要不太饿的时候,鱼儿接近这种淤泥遍布的池底,变得小心起来和吃食轻微,这种鱼情是钓鱼人较难对付的:浮漂调不好,可能鱼饵跑进淤泥里去;亦可能由于浮力过大,离底太多造成上迟钝太厉害的现象,使浮漂不能产生正确的下沉动作。真正考验钓鱼人的调漂技术就是在这种淤泥过厚的鱼池!

三、 双迟钝及双灵敏

浮漂在正常的轻触底状态下分离出上迟钝、 下迟钝的区域,但这三种区域的状态并不代表可以应付任何的鱼情。像文章的开头提及老鬼钓鱼学校这种职业比赛及训练的鱼池,鱼儿变得又刁又滑又伤,不管使用轻触底、 上迟钝、 下迟钝,去应付这种鱼情都不太理想。浮漂有动作还是十竿九空,在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将上迟钝及下迟钝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双迟钝、 双稳定的状态。

其实道理很简单,我们知道上迟钝的形成是鱼钩、鱼饵的重量大部分或全部由浮漂的浮力向上牵引形成的:而下迟钝的形成是鱼钩、鱼饵的重量由于浮漂调整的浮力不大,重量大部分或全部由池底承担所形成的。所以我们在碰到上述鱼情的情况下,应该调整铅皮增大浮漂的调目,之后相应的把钓目推高。

例如你今天使用的浮漂配合所使用的钩、饵重量调四钓二可以做到轻触底的状态。如果钩、饵不变,改成调三钓二,浮漂的控制鱼饵状态就偏向下迟钝状态;如果改成调五钓二,浮漂控制钩、饵在水下状态就偏向上迟钝状态。

但如果改成调五目钓五目或调六目钓五目半,浮漂所控制鱼钩、鱼饵及线组的受力状态都有所改变。在调六目钓五目半的状态下,鱼饵、鱼钩的重量应该大部分处于由池底承担的状态。窝内鱼儿窜动所产生的水流及试探鱼饵的动作不容易移动鱼饵的位置,让这种又刁又滑的鱼儿放心享用。

而调到六目,浮漂的剩余浮力增大了,浮漂对线组、钩、饵的牵引力令线组不容易受外力干扰的影响无故下沉,产生不必要的假动作。在这状态之下,只要浮漂产生有力的一顿,就是真实信号的反应,它的信号动作有别于其他状态的浮漂信号,幅度较为短促有力。但对付这种鱼谁也别想竿竿中鱼,只是别人十竿中三尾,自己能中五尾就算成功了。

双灵敏的形成也就是双迟钝的反面。既然我们知道把浮漂调高钓高可形成双迟钝的状态,如果鱼儿不活跃,或者冬季的时候,鱼儿移动及吸食轻微,在使用的鱼饵较轻、鱼钩较小的情况下,我们就可以采取调低钓低的方法去增加浮漂的灵敏度及放大浮漂的下沉讯号幅度。但这双灵敏的状态应用应该以钩小,饵轻,鱼饵体积小为首要条件,如果钩大饵重很容易变成钓饵都跑进淤泥里去的下迟钝了。

在钓鱼的过程中,很多人都有一种习惯,只要浮漂下沉几次杨竿不中鱼,不分青红皂白,要不就增加铅皮,要不就把钓目推高。变成越加铅皮,假动作越多;或者把钓目推高到很多动作都消失了,只有送漂扬竿才中鱼,失去了很多鱼讯和机会。更甚者风吹草动胡乱扬竿,钩着鱼儿的尾部及身体,拉得钩线呼呼乱响,线断鱼逃。

还有部分人不管自己的浮漂调几目钓几目,发现动作不明显就改成钓一目或钓半目,如果动作还出不来的话又去修剪铅皮,越剪越没有动作,一直剪到浮漂的浮力连鱼儿吃饵都无法拉动,还说是鱼池的鱼儿吃食轻微,这样还怎样钓得到鱼呢?所以我们在钓鱼时不但要把鱼情弄清楚,把浮漂的性能、作用弄清楚,更要把当时的浮漂控制鱼饵在池底的状态弄清楚,才能正确修正及转化成另一状态去应付不同的鱼情,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多年的施钓及制作浮漂的过程,总结了浮漂与鱼情的关系,使我斗胆编了个口诀,希望对钓友有所帮助,不足之处还望多多指正。

一、调高钓高,双迟钝;

二、调低钓低,双灵敏;

三、调高钓低,上迟钝;

四、调低钓高,下迟钝;

五、不高不低,轻触底;

六、淤泥池底,最难调;

七、刁滑鱼儿,最难钓。

钓组灵敏度与漂相、饵态的关系


垂钓钓组的饵、钩、坠、漂之间的连结,是以柔性连结为主。在这种状态下,钓组中的某一元件的位移,并不等于整个钓组的位移。因此,如果孤立地分析浮漂的长短粗细、饵钩对水底的压力大小,得出的结论一定有误。同是调四钓二,钓一漂深的钓组和钓十米深的钓组的灵敏度是不一样的。同是脑线弯曲,弯曲的程度不同,钓组的灵敏度也会不同。在许多情况下,钓组的灵敏度与饵钩的大小、饵钩对水底的压力大小是没有关系的。

去年夏天,一个远隔几千里的钓友出差路过我处,我们在水库边一起讨论半水调漂问题。这个钓友半水调目后,又放长水线去确定钓目。在这时候,我说:请你检查一下,你现在的调目是多少。他去掉钓饵一试,调四目变成了调二目,这个钓友好不奇怪,不知这是怎么回事。我说,这是因为你的调漂方法有问题,你没有注意调目的水线长度。

现在以调四钓零为例来分析。在调四目的时候,钩与水底的距离必须精确确定。正确的方法是,第一步,在铅坠的重力小于浮漂浮力的前提下,先在长脑线钩上挂一铅皮,让长脑线钩触底,调整浮漂,让浮漂的漂尖与水面齐平。第二步,保持浮漂在水线上的位置不变,调整铅坠,让漂尖露出水面四目。

在单粒饵重能压沉二目漂尖的情况下,钓组在调四目后,长脑线钩与水底的距离必须是漂尖四目的长度。如果小于四目,下一步的钓目会大于零目,无法实现调四钓零。如果大于四目,挂饵后的饵重稍大,哪怕是大万分之一毫克,漂尖就会沉入水中,不会与水面齐平,也无法实现调四钓零。

有些人在调四目时,只是让双钩不挂饵,悬浮于半水就行了,这样调出的调四目太不准确了。在实验室的条件下有时也许可以将就,一旦到了野外,调出的四目就会出现大的变化。

钓目可以多于调目,这是钓界在浮漂有灵敏点之后闹出的又一个笑话。空钩时漂尖露出水面的目数为调目,有饵时漂尖露出水面的目数为钓目,只要饵的比重大于水,就绝不会实现钓目可以多于调目。

你可以说,我的调目只以半水调出的那个调目为调目,或者说,我把水线、脑线的重浮力差忽略不计。是的,我们可以设想一种情况,不计算水线、脑线的重浮力差。但是,在调漂时,钩与铅坠的重浮力差却万万不可忽略。铅坠、双钩落底,不就等于调漂时去掉了铅坠、双钩吗?如果调漂时去掉了铅坠、双钩,调目不会发生变化吗?还会是调四目吗?

脑线的长度,决定着钓组的饵钩运动盲区的范围大小,脑线越长,饵钩运动盲区的范围越大,钓组越迟钝。水线的长度,决定着钓组的饵钩运动盲区中心的高低,水线越长,钓组的饵钩运动盲区中心越低,钓组越迟钝。

钓组在钓一标深时,如果要确定钓组的调目(或钓目),其水线、脑线的总长就要等于一标的长度,否则,就不是钓一标深的调目(或钓目)。钓组在钓一米深时,如果要确定钓组的调目(或钓目),其水线、脑线的总长就要等于一米,否则,就不是钓一米深的调目(或钓目)。钓组在钓十米深时,如果要确定钓组的调目(或钓目),其水线、脑线的总长就等于十米的长度,否则,就不是钓十米深的调目(或钓目)。

同是调四钓二,钓组钓一标深的调目和钓十米深的调目是不同的,其不同之处首先是水线的长度不同;同是调四钓二,钓组钓一标深的钓目和钓十米深的钓目也是不同的,其不同之处也首先是水线的长度不同。

在确定调目的时候,要首先精确确定水线的长度。其原因不只是因为一般情况下钓线比水重,有时能明显影响标尖沉浮。在钓线在水中的重浮力差为零时,我们还是要先确定钓线的长度。水线的长度,是确定调目、钓目的必要条件。这就和我们穿的鞋子一样;它不但分左右,还有大小号码的区别。鞋子的左右之分,等于调目、钓目之分,鞋子的号码大小,等于水线的长度不同,如果把鞋子只分了左右,而不管号码大小胡配对,穿在脚上就不一定合适。一些人说的调四钓五、调四钓六,就是把调目、钓目配错了对。

所谓的调四钓五(或调四钓六),是在半水调四目后,又放长水线,使一钩或双钩落底。在钩的重力不对标尖发生作用时,标尖露出水面五目或六目。这就象人的一双鞋。调四的水线长度与钓五(或钓六)的水线长度不同,这样胡乱搭配,一定会出现错误。

人们一提起调四钓零、调四钓一、调四钓二、调四钓三、调四钓四,就知道调四是说钓组在无饵时标尖显示四目。而钓零、钓一、钓二、钓三、钓四,是说钓组在有饵时标尖显示零目、一目、二目、三目、四目。可在钓组在调四钓五、调四钓六后,钩上无饵时标尖显示多少目呢?能显示四目吗?

钓组在调四钓五、调四钓六后,如果继续放长水线,只要铅坠不触底,标尖不会有明显变化,可以调出无数个调四钓五、调四钓六。如果不确定这些调目、钓目的水线长度,就无法区别它们,无法比较它们的灵敏度。

因为铅坠落底,我们常用的传统钓法钓组可称为底坠钓组。钓组的主线和脑线一般较细较软,铅坠、饵钩入水落地后,如果推动一下饵钩(只要推动的距离不超过2倍的脑线长),铅坠一般不会运动。钓组的这种连结方式,我们称为柔性连结。在分析钓组灵敏度的时候,我们把钓组的这种连结方式理想化,不考虑钓线在纵向推力作用下的支撑力。

如果把漂相与饵态综合分析,我们可以用如下方法提高台钓钓组灵敏度:

1)尽量缩短脑线。

2)让钓组中的脑线尽量拉直。

3)将调目调多些,钓目调少些。

子线的钩饵状态与钓组灵敏度的探讨


在垂钓中大多都关心钓组的灵敏度问题。线组是由主线、子线、浮漂、坠子、钩、饵等元件组成,当然,这些元件的大小、结构、性能等对钓组灵敏度都有一定的影响。例如,浮漂的大小、造型、光洁度、漂尾直径等对钓组灵敏度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究竟什么是决定钓组灵敏度的主要因素呢?这个问题好像早有定论,用不着多说。但是,一段时间,连篇累牍的关于盲区的文章,推导出了一个全新的结论:子线长短是决定钓组灵敏度的主要因素。孰是孰非,不得不说点看法。

笔者认为,决定钓组灵敏度的主要因素不是其中的某一个元件,而是各种元件的组合方式。钓组灵敏度是钓组总体的,最最重要的是决定于水下钩饵状态和子线状态。所谓调漂,从水面上看,是调整调目和钓目;从水下看,就是调整钩饵、子线的状态钩饵悬浮多少、卧底多少,子线弯曲松弛程度。钩饵状态、子线状态又是紧密联系的。钩饵悬浮多,子线绷紧程度大,反之,钩饵卧底程度大,子线弯曲松弛程度大。子线完全弯曲松弛,钩饵完全卧底。根据鱼情,如果想钓得更灵敏一些,就拉长调目、钓目之间的距离,从而使钩饵悬浮得更多些、子线更绷直绷紧一些;反之,想钓得更迟钝一些,就调整调目、钓目之间距离更短一些甚至钓目大于调目,从而使钩饵卧底程度大些、子线更弯曲松弛。

为什么钩饵悬浮越多、子线越是绷紧,钓组就越是灵敏?道理很简单,钩饵悬浮多,对水底压力小、与水底摩擦小,吞饵比较省力;子线绷紧,能够直接快速传导拉力,使钩饵和浮漂移动同步。反之,钩饵卧底多,对水底压力大摩擦力大,吞饵比较费力;子线弯曲松弛,传导拉力延时、减弱。一个钓组的灵敏度,不是完全、但是主要决定于钩饵、子线的状态。其他的任何因素都是次要的。例如,钩饵完全卧底子线完全弯曲松弛,即使用最高档最灵敏的浮漂,钓组还是显得相当迟钝而不可能显得很灵敏,更何况子线长短乎。

从钓鱼实践来看,大家都是通过调漂调整调目、钓目,调整钩饵、子线状态来实现钓组灵敏迟钝状态的改变,以适应鱼情。很难想像,如果真的是子线长短是决定钓组灵敏度的主要因素,那么,在钓鱼过程中怎样调整灵敏度?是不是一会儿把子线换长点一会儿把子线弄短点?脱离实际,太离谱了。

在传统沉底钓组中,盲区论似乎有些道理,但是,也存在问题。大家都知道,一般说来,短子线比较长子线灵敏。这是因为,长子线弯曲松弛的机会比较多些。如果长子线绷直绷紧、比较短的子线弯曲松弛,这种情况下就不能以子线长短论灵敏迟钝了。又如,长短子线都绷直绷紧,鱼儿向外吞饵,也不能以子线长短论灵敏迟钝。在沉底钓组中,长短子线因为弯曲松弛机会不同而出现灵敏迟钝的差别,大家都明白,这已经足够了。本来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没有必要搞得那么复杂。

在悬坠钓组中,双钩饵一拖一触、一触一悬等几种情况,短子线钩饵比较长子线钩饵灵敏一些,也是相当简单的问题:下钩饵子线比较上钩饵子线弯曲松弛程度大一些,传导拉力的效果差一些,所以下钩饵比较上钩饵灵敏度差些。问题本来就是这样简单。按照盲区论的解释,是因为长短子线盲区大小范围不同,而且不同状况下,盲区的设定又不同。有的钩饵在盲区边缘,有的钩饵在盲区下方有一段距离。这个距离又有分别,有的决定于子线长短差,有的决定于钩饵重量,有的决定于调目钓目差。如果盲区论真有点什么道理,这一套又一套的设计也会令人感到一头雾水。谁能够记住,记住了又有什么用?

再说一个小小的例子。甲用30厘米长子线调单钩饵轻触底、子线绷直绷紧,乙用10厘米短子线调单钩饵完全卧底、子线弯曲松弛,其他条件相同,请问,他们哪个钓组比较灵敏?这个问题是不是太幼稚了?我只是想说,盲区论推导出的全新结论完全脱离实际。

盲区论的长篇论述中的细节问题很多,没有必要进行逐一讨论。评驳一两个问题就足够了。

盲区论错误的又一个原因,是只注意到子线的长短而忽视了子线的状态。子线的状态〔以及钩饵状态〕联系着力的传导。所以,归根结底,还是缺乏力学分析。研究调漂,研究灵敏度,最要紧的是抓住浮力、重力平衡,着重进行力的分析。

不同鱼种吃食时的浮漂动作与规律介绍


一、鱼类的摄食方式和程序

1.试探:当鱼儿发现食物后,就游近食物,以身擦、尾扫、鳍碰,探其有无异常。

2.触知:以触觉探明食物之软硬、新陈,是否可食。

3.品尝:以唇半含饵食,反复品味。

4.吞饵:若食物味道适合口味,则食欲大振,而易燃吞之,若不适合口味,则弃而游走。

二、各种鱼儿吃食的特点及其浮漂的反应

1.鲫鱼:属底层鱼,是在水底觅食。鲫鱼吃食是最斯文的,当发现食物后,一般先用身体蹭或用尾巴扇,待查明无异常后,才借助水流吸入口中,随即抬头。水面浮漂显示点几下,而后被托起。这是鲫鱼咬钩典型的表现。

2. 鲤鱼:鲤鱼吃食与鲫鱼截然不同,它爱拱泥寻食。当它发现食物后,只要对其口味,就会一口叼住拖走。水面浮漂出现先微微点动几下,即便就将浮漂拉入水中(黑 漂)现象:有时由于微微点动看不清,只见浮漂拉入水中;有时也会出现送漂或打转的现象。当黑漂或走漂时提竿十拿九稳得鱼。

3.草鱼:属中下层鱼,在水中游动速度极快,见到可食的食物,见饵便吞。它动作突然,拉着就走,边走边吞,拉近十足,不像鲫鱼、鲤鱼先有小动作,水面浮漂反应是突然被拉黑。当水温较低又是底钓时,它咬钩动作就较轻,水面浮漂反应是在一两目之间升降起伏,不拉黑漂。

当在深秋,水温进一步降低时,草鱼吃食就会在口中含着不动,水面浮漂反应是出现悄然上升一目并停在那里不动。出现这种情况时,必须先抖动一下,而后提竿将其钩牢。

4.鲢鳙鱼:鲢鳙鱼是滤食性鱼,吃食不靠咬和吞,而是张大嘴吸吮,连水带食一起喝入口中,水面浮漂反应是迅速下沉。

5.鲶鱼:因生性凶猛,见到食物不商量,不计后果,吞下就走,水面浮漂的反应绝大多数为黑漂。

浮钓的线组搭配与用饵方法介绍


对于垂钓者来说,风吹日晒算什么,刮风下雨算什么,高温严寒算什么,没有什么是可以阻挡我们这一颗追求垂钓的心的。

所以啊,即使是温度偏高的夏季,你也总会看到钓场或者鱼塘里有那么几个垂钓的身影,总是这样坚守在岗位。

不知道这些坚守在第一线的垂钓爱好者们在垂钓时使用的是什么方法?

不知道他们的垂钓效果好不好?

不知道他们是否真的是痛并快乐着?

其实我想,这些钓友们的内心还是很崩溃的吧,没有使用好的垂钓方法还是很少有鱼获的吧。

对于这些为垂钓痴迷的钓友,其精神值得嘉奖,但不建议大家效仿。

为了表示敬佩,小编为这些钓友们推荐一套夏季浮钓鱼儿的方法,说不上保证收获良多,但至少效果不会太差。

第一、进行浮钓所必备的条件

第一个条件就是夏季经常出现的这种情况,天气闷热气压低,水里的氧气含量也偏低,鱼儿在水下很难进行呼吸,纷纷到水面浮头呼吸。

第二种就是水域内的鱼的数量过多,小体型的鱼儿与大个头的鱼儿进行争抢自然是处于下风,所以都被挤得到水面进行活动。

当然还有一些鱼天生就喜欢到水面进行觅食活动的,对待这种鱼自然是使用浮钓法最好了。

第二、使用浮钓法的线组搭配

垂钓的线组最好是根据目标鱼以及所处钓场的水情鱼情而决定。夏季垂钓鲫鱼的钓友偏多,我就说一说在黑坑使用浮钓法垂钓鲫鱼时线组该如何进行搭配。

用浮钓法对付黑坑里的鲫鱼,垂钓的主线与子线最好要使用同号的,粗细相宜,子线的长度最好保证小于十五厘米。另外,在实际垂钓时可根据鱼儿的吃口问题适当的调整线组。

第三、浮钓法的用饵问题

使用浮钓法进行垂钓,饵料的状态一定要好,不能太散、粘性要够、附钩性要强,否则饵料一入水就散了,变成空钩了,如此一来又怎么能垂钓到鱼儿呢?

并且饵料的大小也要合适,太大太小都不好,要根据自己的目标鱼选择合适的。

第四、浮钓法该选用何种浮漂

使用浮钓法时选用的浮漂大多就是硬尾浮漂和软尾浮漂了。

可能会有人要问这两种浮漂正好相对立怎么可以都能使用?

况且硬尾浮漂在钓底的时候使用效果极佳,浮钓怎么也能使用呢?

浮钓时使用硬尾浮漂多是由于我们在钓底时发现鱼情变化后将钓底改为离底钓或者浮钓了,只要上鱼的速度适中,我们能应付过来,浮漂稍微的做一下调整也是可以作为浮钓的浮漂的。

使用软尾漂则是因为鱼儿比较狡猾,吃口比较差,软尾漂能帮助我们排除许多虚假的讯息。

需要提醒的是浮漂的具体型号和大小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好了,给大家推荐了浮钓法,相信各位钓友在夏季垂钓时虽然天气热但却有不错的鱼获。

北方初春钓鱼的规律与妙招


冬季接近尾声了,但是我国的北方春季较短,初春还是跟冬季没有多大的差别,所以初春钓鱼还要延续冬末的技法。虽然北方春季较短,但如果遵循冬末钓鱼的一般规律,仍是能够有所收获的。

一、出钓时机的掌控

由于纬度的差异,地表接受光热辐射的不同,各地的气温回升也有一定的差别。对于北方地区来说,日均温能在零度以上就已不觉得特别寒冷了,气温达到五摄氏度以上,对出钓来说是很好的,如果气温能稳定在十摄氏度以上,则是最适合出钓的。但是初春一般还不会达到这种气温条件,所以钓者宜选无风的晴天出钓,气温适当地高一些。若仍有寒潮侵袭,遭遇大风天气,则是不利于出钓的。单日出钓不必早起,可在上午十时左右出钓,午后两三点收竿回家,因为这一时间段气温水温稍高。

二、怎样找鱼窝而钓

早春仍延续了冬末的寒冷,只是人稍微感觉舒服一点,但是水下的鱼儿并不感到特别舒适,所以它们仍显得不够活跃而活动的范围较小。

对于钓者来说,就要找鱼窝而钓,哪里水温稍高,哪里食物较多,鱼群就会栖息于哪里。

我们可以找旧的钓点垂钓,也可在向阳背风处下钩,再就是寻找水草较多、障碍物也较多的岸边垂钓。

早春的水草浅滩是不错的钓点,水体的深度也不深,在两米之内,阳光照射后水面升温较快,尤其是小水面的水温升高较快,在此施钓是比较理想的。

还可在水库的上游以及水库的浅水区域找鱼而钓,有水草覆盖则是最好的了。

主河道的支流与主河道交叉的口子,水经常流动,含氧量较高,又是鱼儿需要经常路过的地方,所以在河道的交叉口选择钓点是十分有利的。早春过后会有大大小小的鱼群从此经过,若有水草则会聚集更多的鱼儿,在此觅食,当水温升高到一定阶段,它们就会依托水草区繁衍后代。

三、钓组搭配特点仍是偏于细小

冬季的钓组通常是小钩细线、轻坠轻漂,早春也要沿用这一特点,因为水温还来不及升高到一定程度,所以鱼口仍是较轻,需要偏于细小的钓组来垂钓。

推荐三四米的短竿,主线使用0.8号的细线,甚至还细一点也无妨,采用小于0.4号的子线,钩子选小号的伊豆钩或者袖钩都可以,选一到三号的细尾小号浮漂。倘若碰到大水面就可改用矶竿,使用串钩施钓。

小钩细线理当挂上体积较小的钓饵,以适应鱼口轻的特点。不仅钓饵要小,其质地也要软一点,以方便鱼儿不费力地吸入嘴中,比如较小较细的蛆虫或细红的蚯蚓、以及红虫都是腥味较浓的饵料,适合不够活跃的鱼儿,因为这个时节的鱼儿仍需要较强的诱惑力度。

虽是早春,但是仍有上大鱼的可能,所以小钩细线的钓组要做好这个心理准备,万一上大鱼了,一定要控鱼得当,耐心遛鱼才能成功获鱼。在可能有大鱼的水域,可以将钩子与钓线的号数适当增大,做好上大鱼的准备。

四、饵料的选择与钓法

冬季最普遍的垂钓对象是鲫鱼或鲤鱼,早春也是一样,早春的鱼儿最需要的是蛋白质含量丰富的饵料,所以我们要首选红虫或红蚯蚓,一般气温还没有升高到一定程度,是不适合使用素饵的。如果是挂钩红虫,最好钩子上只挂一只红虫,将钩子穿住即可。

饵料一定要鲜活,最好能在水中有蠕动的现象,诱鱼效果就好一些。打窝量也跟冬季差不多,量要适当地少,但是一定要重视起诱鱼作用的味儿,在窝料中可适当添加红虫粉或蚯蚓粉。

窝料最常用的就是使用酒米打窝了,早春的一段时间一过,就是垂钓鲫鱼的黄金时节了,鲫鱼也要主动吃面饵了,那么这一时节荤饵素饵就可以交换起来使用了。除了交替使用,还可以将荤饵与素饵揉合在一起施钓,效果一样地好。但要记住,早春的饵料仍是要偏于腥香的。

垂钓时,当然也要像冬季垂钓一样,适当地采用逗引之法诱鱼上钩,不能像夏季钓鱼那样固守在一处施钓,久候无鱼还是要更换钓点的,因为水温低就要找鱼而钓。

因为鱼口较轻的缘故,钓者垂钓时注意力一定要集中,盯漂要仔细,浮漂轻微上送或下顿(往往只在一目左右)往往就是中鱼的讯号,可及时扬竿,但是扬竿的力度不可过猛,不然由于鱼嘴较脆,被拉缺的话自然会跑鱼。正确的做法是先抖腕刺鱼,再用适当的力度稍慢地扬竿。

早春的鱼儿习惯了安静的环境,钓者在岸边就尽量不要惊鱼,抛钩扬竿的动作力避发出较大的响声,或造成较大的动静。

浅谈浮钓的钓组配置和应用技巧


浮钓,有很多种用法,比较受钓鱼人熟悉的一种作用就是用来钓中上层的鱼类,比如鲢鳙,比如白条;但它的作用不止这些,在鱼情较好,鱼儿上浮抢食的时候,浮钓也有不错的效果。下面笔者就来和大家简单的说下浮钓的钓组配置和应用技巧,希望能给钓友带来一些帮助。

一、使用条件

(1)浮钓,一个方面是用来垂钓生活在水体中上层的鱼儿,比如说白条,鲢鱅以及草鱼这种鱼儿,也可以垂钓中下层的青鱼翘嘴鲳鱼一类鱼儿,当底层的鲫鱼鲤鱼上浮的话也可以用浮钓,简单来说,只要鱼儿在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在水体的中上层活动的话都是可以浮钓的。

(2)不过浮钓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情况符合的时候才适用,若是情况不符合水平再怎么好也难有作为,需要在鱼群随着温度变化而上浮到水体上层的时候,以及鱼群密度大,鱼儿种类多,小鱼被迫上浮的情况下,还有就是底钓时接口比较多,或者是窝点鱼群受到大鱼攻击而上浮,最后就是钓场鱼群上浮很多的情况下。

二、钓组和饵料搭配

(1)钓竿和钓线

先说钓线,主线和子线最好一个品牌,这样处于同样标准下型号容易搭配,并且会比较合理,一般主线会比子线大0.5-1.0号左右,子线的长度在7-8厘米左右,而钓竿没有什么特别限制,但是一定要趁手适用,操控起来比较舒服的。

(2)钓钩

双钩钓配小漂轻坠,钩饵入水后能够如同一个整体,处于非常灵敏的状态,当鱼饵吃钩时,能够快速有效的反应,钓钩型号可用4-5号。

(3)浮漂

浮钓的关键就是浮漂的动作信号掌控,主抓的动作就是浮漂本身动作之外的异常动作,钓者只有多用多了解,才能知道所用浮漂自身动作以及外力动作的区别,进而确定有效的鱼口,所以一个优质的浮漂是必不可少的。

(4)饵料

浮钓的饵料要注重两个特点,就是有足够的雾化效果并有一定的附钩型,这需要在搭配饵料时注重饵料的雾化和比重以及附钩能力,还有味型方面,具体如何搭配需要根据钓场的鱼情状况决定。

三、浮钓实用技巧

浮钓需要手持钓竿,并让风线在水面漂浮,不需要竿尖入水,在提竿的时候要注意发力的技巧和力度,平常要多加练习,这里说三个浮钓钓法。

(1)钓翻身

俗称钓水皮,鱼儿上浮到水表层之后,能够看到水面上游动的鱼群,当钩饵入水之后,立即就有鲫鱼来抢食,所以垂钓的频率非常快,在钓场能够看到垂钓高手基本上不通过浮漂来确定鱼口,而是根据节奏和感觉,当然这种境界是需要刻苦磨练的。

在近距离钓翻身的时候,使用短身竹脚的细尾漂,具备翻身速度快,信号传递快,中鱼效率高的特点,但是钓者一定要集中注意力,抛投到提竿收鱼整体连贯熟练,远距离钓翻身的话,需要用长竿短脚粗长尾的搭配,具备较强的抗风浪能力,当出现上下轻微抖动、上升下沉以及偏移动作时立即提竿刺鱼。

(2)钓半水

在水位较深或者是较深的水坑中垂钓时,主钓70-80厘米的水位,对鲤鱼以及大鲫鱼有很强的针对效果,也可以用来垂钓草鱼大青鱼或者鲢鳙鱼,其他上浮鱼种也可以垂钓,需要注意的是钓饵需要用比重稍大、雾化适中的饵料,另外浮漂动作方面也要注意,如果浮漂翻身站立后停顿时间长、下沉时停止或者上送,以及上下抖动走漂等动作时,就需要注意了,要仔细分辨鱼口,抓取有效的吃口动作提竿,不然会影响到上钩率。

(3)钓离底

生活在底层的鱼儿上浮幅度非常小或者是偏离水底进食的话,可用钓离底技巧进行垂钓,这种钓法和钓半水有很多相同之处,饵料的比重和粘度需要加大一点,调目小一点,浮漂到达调目期间的异常动作不需过度在意,主抓调目以下的动作,浮漂需要选用浮力较小或者是软尾的浮漂,另外最好用搓饵垂钓,主抓急速下顿以及上送的动作。

其实这三个钓法都属于悬坠钓,只是根据鱼儿所在水层而进行针对性的钓法,只要掌握了其中一种,剩下两种钓法都能够很快掌握,最后提醒钓友掌握浮钓法并不是排斥底钓,重点是在根据鱼情选择合适的钓法。

适合浮钓的鱼情与浮钓的操作技巧


垂钓爱好者们想要在垂钓的时候有个不错的垂钓结果,有个好的收获,自然是要灵活的根据垂钓水域的水情、鱼情来改变垂钓方法的。很多的垂钓爱好者总是抱怨自己在垂钓的时候饵料用的没有问题、浮漂也调整的没错,可就是不见有鱼儿过来咬钩。

其实啊,像这种情况就是垂钓的方法使用的不当。之前小编我也给大家总结了很多关于垂钓的方法,但有些垂钓爱好者们反应方法不是很详细,不知道该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并且具体的使用方法也记得不太清楚了,在垂钓的时候总是出现问题。

今天,小编就帮助大家解决这些困惑,详细的跟大家说一说关于浮钓的具体使用技巧以及在何种情况下使用浮钓是最好的。

这次各位钓友们可要记清楚了。

第一、关于何种情况下使用浮钓

同常当我们在垂钓的时候遇到这四种情况的时候就需要改变垂钓方法,使用浮钓了。

第一种是我们本打算钓底,但是在抛竿入水后,钓钩还未达到底部钓饵就被鱼儿们在半路吃了。

这说明鱼儿们都在中上层,所以要改为浮钓。

第二种同样是在进行钓底的时候,我们将钓钩抛入水中半天却也没有见到任何的动静,但是却总能看到水里有鱼儿非常频繁的活动。

此时,我们也是要改钓底为浮钓的,这样才能有不错的收获。

第三种就是我们垂钓的水域内鱼儿的数量比较多的时候,垂钓者根本就不需要多想,使用浮钓就是保证你频频上鱼的关键。

第四种是垂钓者们在黑坑等水域进行垂钓的时候,尤其是垂钓生口鱼,除了选择钓浮其他的垂钓方法根本不能保证你的垂钓结果。

第二、关于浮钓的饵料使用

浮钓的饵料垂钓者们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搓饵还是拉饵,不过我们要使用的饵料最好要入水后能很快的散开,并且饵料还要有较好的附钩性,粘性也要不错。

第三、关于浮钓的技巧

在浮钓的时候我们同样要打窝,但并不同于平时的打窝,浮钓的打窝是需要垂钓者通过频繁的抛竿用钓饵而形成一个诱惑鱼儿的窝子。

所以,在浮钓的时候重点就是要把握好抛竿的频率和速度。

第四、关于浮钓的调漂

在进行浮钓的时候,对于浮漂的选择也是很重要的,不然是很难有好的收获的。

通常在进行浮钓时,浮漂出现这几种漂相的时候,垂钓者们就要及时的进行提竿了。

第一种是浮漂处于一个正常的状态,但是突然就出现了黑漂的现象或者是频繁的上下晃动,此时就说明鱼儿上钩了。

第二种是浮漂在入水后还没有达到该到的位置就出现了停顿或者是上浮的现象,这也说明是鱼儿咬钩了。

第三种就是浮漂本应在我们预算的时间内到达位置的,但是却一直没有到达,这也可能是中鱼的表现。

钓组使用的三要素(强度、速度、灵敏度)


在我的垂钓观点里,习惯把钓鱼的钩、漂、线在内的线组称为钓组;而线组只是大线和子线。

不同的鱼种、不同的鱼情、不同的钓竿、不同的环境,甚至个人不同的手法,对钓组的要求可谓千差万别。所以,针对各种不同的需求,科学合理地配备钓组,是垂钓四项技术(钓位、钓铒、钓具、钓法)钓具部分中最重要,也是最繁琐的内容。

钓组的性能包括强度,速度和灵敏度三个方面,它们是一个统一而又矛盾的连环套。要想结合实际地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实乃垂钓综合素质的突出体现。下面先说说钓组的强度。

一、钓组的强度

主要是大线、子线和钩的关系,其中尤以大线和子线的关系最为突出。

请记住:钓组强度的核心问题在于各个环节强度的匹配!

1.5配1.0;1.0配0.6是极其常见的线组。如果我问:1.5配1.0和1.2配1.0,哪个结实?答案绝对是后者。那么1.5配1.0和1.0配1.0呢?答案更绝对是后者!因为子线通常是钓组的薄弱环节,大线与子线的强度越接近,拉力的分配就越均匀,对薄弱环节的保护性也就越强。

请记住:各个环节的强度越接近,匹配的程度就越好!

象1.5配1.0这类正常线差的线组,在休闲钓中是恰当的,目的在于保护心爱的浮漂和昂贵的钓竿,而且是多次使用。但在涉及到速度或灵敏度的竞技钓中就不应该出现了,丢个漂或折根竿与冠军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除非你是本着奥林匹克精神去的--重在参与。

对于竞技钓来说,大线的粗细和子线的粗细毫无关系,二者的选择都只针对目标鱼。确定大线的原则是:在足以承受目标鱼拉力的前提下越细越好;确定子线的原则是:在不影响目标鱼吃食的前提下越粗越好。

大线细好处多多,以后会多次提到。子线尽可能粗除了提高薄弱环节的强度外,另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好处在于,可以放大浮漂的动作。因为浮漂产生动作的动力源泉,是铒团移位过程中子线兜水时的阻力,子线越粗,兜水时的阻力就越大,浮漂下顿的动作也就越明显。

千万不要因为听到一些说法比较新鲜就忘记了问题的实质。在上述两个原则中,前提才是最最重要的,也是最见功力的。在了解了具体鱼情后,如果你能够马上确定前提,问题基本就解决了。剩下的只是全面考虑一下其他因素的影响做些调整就是了。那两个原则如果翻译成普通的白话就是:大线没必要太粗了;子线没必要太细了。哈哈,就这么简单。但如果要问什么是太粗;什么是太细?原则就告诉你了。

前面讲述匹配的原理,也并不是说线组的配置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子线和大线的粗细越接近越好,只要是针对鱼情,子线完全可以比大线粗。90年代初北京一次大赛就有这样的战例。2~3两的鲫鱼,时速50尾左右,底加底截,水深1.8米,3小时,就一场,不换位。最后冠军的成绩是277尾,亚军是204尾。当时绝大多数人的线组都是1.0/0.6,而冠军的线组是0.6/0.5!这是将近20年前的事。

现在不是很讲究频率吗,上铒、抛竿你可以通过强化训练来提高频率,但大线切水的速度您是没法练的,那是科学,和20年前一样。当然,在更多数的情况下,子线还是细于或等于大线的,只要记住它们的确定都是针对鱼就行。

大线和子线越接近,切大线的可能性就越大,咱们这儿应该没有人傻到连这个都不知道,问题是如何对待。加大线号是最消极的做法。高手们总在找最好的线,目的还不就是为了尽量把线往细了用吗。有一天超级面问我一事儿:你说这线组怎么往轴上卷才好往下捯呀?如果先挂钩,铅坠老刮线;如果后挂钩,就得先把线捯下来才能往竿尖儿上挂。我觉得这才是正道,应该在提高换线的速度上动脑筋,设法使换大线和换子线的时间差不多才行。对竞技钓选手来说,换大线没那么可怕。我听老面说过,有一哥们,为了一次比赛,准备了500多条大线!虽然有点过分,但这才是专业钓手的精神。

至于调漂,如果换线后还要现调漂,那实在是跟竞技一点儿边儿都不沾了。充分的准备绝对是竞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再说说钩的强度问题。由于刺鱼的瞬间爆发力很强,而这个力又首先作用在最弱的环节子线上,如果钩太硬,子线的负担就过大,受损的程度也就相对严重。所以,有一定的韧性但又不易变形的钩才是比较理想的选择。

关于线组的内容,主要是针对竞技钓的,于休闲钓意义不大。其中的一些思想仅仅是个人的理念而已,谈不上教。如果你觉得对,那就是你的了;如果不对,可作为反面教材。

二、钓组的速度

原理非常简单,但与实战关系密切,对竞技钓来说尤其如此。虽然原理简单,可是在处理上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它牵扯的因素较多,不像钓组的强度那样只是针对目标鱼。

钓组的速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一摆、二摆和三摆;其次是浮漂的立水;此外还有抛竿和回鱼。

一摆是指从铅坠入水到水线垂直的过程,其速度主要取决于浮漂的吃铅量和大线的粗细。吃铅量越大,一摆的速度越快;大线越细,一摆的速度越快;否则相反。另外,一摆的速度与浮漂的立水速度也有很大关系。

二摆是指从一摆完成后到子线及钩铒垂直的过程,其速度主要取决于子线的长度和钩铒的重量(当然也包括比重)。

三摆是指从二摆完成后到钩铒落底的过程,其速度主要取决于钩铒的重量及比重,同时与线组的灵敏度也有一定的关系。噢,对了,还有个行程的问题,这就涉及到漂形和漂尾的长度了。

浮漂立水的速度,就其本身而言,首先取决于浮漂整体的长度,越短,立水越快。其次,浮漂的立水速度与漂体浮力中心点的位置也有很大关系,而这一点的最佳位置又与一摆的速度关系密切,实在无法说得清清楚楚。一般来讲,一摆的速度越快,中心点的最佳位置越可以偏下一些;一摆的速度越慢,中心点的最佳位置越应该偏上一些。由此可见,一摆和浮漂立水的过程是重叠在一起的,因此,其速度也是一个混合产物。但无论如何,吃铅量越大、大线越细、漂体越短,一摆和立水的混合速度越快是毋庸置疑的。至于浮力中心点的最佳位置,实操中能感觉出来,但若用文字来加以科学的描述,实在是做不到。我见过很多人选漂时用食指担在中间,好像是在找平衡点,并以此来判断其好坏。不能说一点关系没有,但也意义不大。

一摆、二摆和三摆的过程完全可以从浮漂上看得清清楚楚:浮漂入水到立水完成基本上就是一摆的过程;之后有一个明显的停顿,再开始缓慢下降,这段停顿的时间就是二摆的过程;从停顿后的缓慢下降到下降停止,即为三摆的过程。

最后是抛竿和回鱼的速度,非常简单:抛竿的速度和一摆的速度成正比;回鱼的速度和钓组的强度成正比。

了解钓组的速度与实战有着密切的关系,举一个例子:比如底钓生口鲫,速度通常很快。其他方方面面的细节暂且不说,单就子线长度这一项,便与钓获量有着很大的关系,因为子线的长度对二摆的速度影响极大。漂早就立起来了,点颗烟后才开始往下沉,到底就见口,起码耽误了一个上食的功夫。所以,底钓生快,子线绝不应该超过16公分(单钩长度)。可根据鱼的大小在15公分左右选择。

三、钓组的灵敏度

顾名思义,亦即钓组对鱼吃饵反应的敏感程度。在钓组的三要素中,灵敏度是最重要的,因为它直接关系到鱼吃饵的信号是否能够在浮漂上反映出来的问题。同时灵敏度也是相对复杂的一项内容,因为这是最后平衡全局的关键。

对钓组灵敏度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大线,其次是浮漂和子线.

大线越细灵敏度越高,这是毫无疑问的.还记得确定大线的原则吧:在足以承受目标鱼拉力的前提下越细越好.其中的越细越好,意义即在于使钓组保持尽可能高的灵敏度,以及抛竿和一摆的速度。

浮漂对钓组灵敏度的影响也很大,但其关键在于适合!好坏关系倒不是很重要.所谓适合,有两重含义:一是浮力大小的适合,这是最重要的;二是漂形的适合.浮力的大小应该有一个范围:其下限是确保将水线绷直,需要考虑的因素主要是大线的粗细,水深,水温等等;其上限则是要根据鱼情,口越好,浮力的选择就应该越大.适当地选用大漂,不仅能够提高速度,同时还可以将水线绷得更紧,对灵敏度也是一个有利因素.可以抵消因漂身增大所增加的阻力,其结果是白赚了一个速度.当然这也是有一定限度的.漂形的适合完全是根据鱼情,此乃另外一个极其敏感的话题,这里不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子线对钓组灵敏度的影响主要是其长度,子线越长灵敏度越低,但对鱼吃食的干扰性越小,并且在降落的过程中还有一定的诱鱼作用;子线越短(当然也是有一定的限度)灵敏度越高,但对鱼吃食的干扰性越强。子线的粗细对钓组的灵敏度也有一定的影响,在不挡口的前提下越粗灵敏度越高。但子线粗细的选择完全是根据目标鱼,而且强度的优势远远胜过灵敏度的优势,因此可以不在灵敏度的考虑范围之内。

了解钓组的三要素,对于我们根据鱼情合理地配备钓组是很有帮助的.比如:灵敏度只是在中鱼前有意义,中鱼后就没用了;而强度在中鱼前毫无意义,只是在中鱼后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当中鱼是关键时,就应该突出钓组灵敏度的优势,适当放弃钓组的强度,诸如各种难钓的鱼.相反,如果鱼口很好,灵敏度的意义就不大了,便应该在钓组配备上突出速度和强度的优势.

然而,优良的钓组并不等于良好的鱼获,正确调钓的效果远胜于钓组本身.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理想的钓组,又何谈调钓.中医基础理论里有这么一段话: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淤。调钓与钓组的关系恰似中医里的气血

线组灵敏度的非调漂因素分析


线组的灵敏度不是越高越好,根据鱼情进行变化,调整得最合适才算最好。然而,如果没能选择合适的钓具就妄谈调漂,必然是无根之水、无本之木。不少自学台钓 的钓友,包括笔者当年自学台钓时,都发生过钓具使用不当的现象。

无论怎样调漂,也难得把那猾鱼钓将上来;即使是现在,有时不能够正确选择钓具,也会发生搞 错方向,反复调灵调钝而不上鱼的情况。灵敏度必须建立在选择合适钓具这一基础上的,选择正确的鱼竿、浮漂、钓线、鱼钩和坠子,这是调好漂的前提。

垂钓时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可以影响到中鱼率的因素。用一句老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

鱼竿、鱼竿的摆放、钓线长短和提竿方式,都可能影响灵敏度。鱼竿和钓线,无论太长太短操作都不方便,再加上操作的不留神,提竿速度迟缓,再灵敏的线组都错过了机会。

主线的软硬。一般鱼情,主线硬点是无所谓的,如果气温很低,张口本来就小的鱼讯,就被抵销去了很多。用硬线、再灵敏也成了迟钝。因为再粗的软线也很硬,即使是用很软的粗线,灵敏度也会降低。

子线的粗细。粗子线结实,钓中鱼后不容易断,但是粗线质硬入口性差,也就是灵敏度差。细线的灵敏度是高,中鱼多是多,但是中鱼以后能否保得住,却又是另外 一说。同事黑冰教练谈在和我谈到他在贵州钓那种不开口的混养鲤鱼时的钓例。

那是一次比赛的后期,黑教练发现只有用0.2号标准子线(恕我直言,市场上 95%以上的钓线上标注的线号都会比实际的小一个号)、3号细条袖钩拉小饵时,还能见到清晰的中鱼信号。靠着扎实的遛鱼基本功,在一场难得碰一尾的比赛 中,黑冰硬是连干六七尾大鱼取得大胜。

鱼钩的大小和粗细。休闲钓,主要在乎的是注重钩子的大小。钩太大入口困难,钩太小容易从口腔脱钩,但是也容易张开。钩条的粗细也非常重要,细条钩轻、入口性好,灵敏度自然高,冬钓吃口轻的鱼灵敏度很高。

鱼钩的锋利度。这是灵敏度的又一重要因素。休闲钓用大鱼钩,一只钩常常能用很长时间,钩子变钝是常有的事。休闲钓时上鱼频率不高,脱钩后往往以为是提竿时 机不对,这是广大的休闲钓手需要注意的。竞技钓的细条钩重量轻、锋利度好,最大的缺点是硬度不够,非常容易倒尖。

钩条倒尖后失去锋利度,脱钩率会陡然 增加。这和底钓时灵敏度调整不当的脱钩完全是两码事儿。垂钓中如果发现连续跑鱼,用手摸摸钩尖就知道了。从笔者数年来接触的各种品牌鱼钩看来,真正的好钩 非常少见,不仅细条钩容易倒尖,很多粗条钩也会出现倒尖。

坠子、太空豆等。浮漂上下的信号,受阻力影响。各配件中,水滴形或橄榄形的太空豆,阻力是最小的;有心的钓友,还会将铅坠的上下削去一些成锥状,以减少水阻。

浮钓鲢鳙调漂和线组图解与饵料分析


鲢鳙鱼是鲢鱼和鳙鱼,或者说大头鱼,花鲢的统称,是中上层鱼类,浮钓是主要的垂钓方式。今天将从浮钓鲢鳙需要涉及到的九个方面来说说,希望对大家有所用。

一、浮钓鲢鳙调漂1、找底

挂一个铅坠在下钩上,让漂沉下去,然后上捋浮漂直到露出漂尖就找到底了,没必要很精确,大致就行,然后留一太空豆在主线上面记住底的位置。

2、调漂

使用短脚长身长尾的大浮力漂(形状见下面台钓线组图)时,有如下两种调漂法(其他浮漂大致相同):

A.挂饵调漂法

一般采用半水挂双饵,调1~2目露出水面最好。这里的半水是指要垂钓鲢鳙的水层深度,不是真正水层的半水。

B.不挂饵调漂法

一般让漂露出水面7、8目就行,如果漂尾很粗,6目也够;想节约饵料,就调低点,要挂大饵就调高点。不能调过低,比如调3目,稍微挂饵料漂就沉没了。

二、浮钓鲢鳙线组图解

线组可采用爆炸钩、诱饵笼爆炸钩、台钓等线组。鲢鳙力道十足,钓具的选择要强强联合。主线3号以上。鲢鳙嘴大,用锋利的较大号的钩,选用伊势尼钩6~12号。浮漂要用大浮力的。

1、大漂无坠与有坠线组

A.大漂无坠钓法

   此法较常用,其组合是:钓线上先扎上一个定位棉线结,用于挡住大鱼漂上移和调整钓浮的深度,然后穿上能在钓线上滑动的大鱼漂,再穿上一粒太空豆(预防鱼 漂与钩饵相缠,或断线时滑丢),最后在钓线前端拴一个死扣,用于挂钩饵,最后挂上钩饵(可以用钩饵笼、爆炸钩或双钩)。优点:方便快捷,钓深钓浅自 如;缺点:风大时,漂钩饵易偏离窝子。

B.大漂有坠钓法

在有大风时,在上面大漂无坠钓法的基础上,可在扎定位棉线结之前,先穿上一个在钓线上能任意滑动的大孔坠子,风浪大时,用100克以上的铅坠;风浪不太大时,50克的就行。变漂游钓为定点钓。因为需要较长的钓线,所以只能用于海竿等有绕线轮的鱼竿。

2、改装爆炸钩线组

一般进鱼嘴的都是炸弹钩的尾钩。所以,有人在炸弹钩上再拴一只长子线的尾钩,或者自制2~4棵长子线钩的鲢钩。

3、台钓线组

A.竿

可选4.5~6.3米超硬手竿,要硬一点的,方便溜鱼控鱼。

B.线

主线用3~4号。子线2号以上,长50厘米左右较好,因为鲢鳙头较大。整个鱼线比钓竿稍长就可以。

C.钩

用伊势尼钩6~12号,使用双钩,钓浮时,两钩之间的距离一般3个钩距(钩距即钩底到钩柄圆头顶的距离),3斤以内的3个钩距,鲢鳙鱼每大一斤就放大一个钩距,最大不要超过15厘米。

D.漂

选4~7号短脚长身长尾的大浮力漂,漂尾要醒目,以便于观漂。

三、浮钓鲢鳙饵料

鲢鳙饵料要有酸臭气味,且须易溶散雾化。鲢嗜酸,鳙嗜臭,更详细的说,白鲢更喜欢酸、甜、臭的混合气味,而花鲢则更喜欢腥、香、臭的混合气味;鲢鳙摄食 是采取喝吸滤食水中浮游物的方式,所以,饵料在保证附钩性的同时,还要雾化性能好,这也能起到掩护炸弹钩(裸钩)的作用。饵团的用料,越细越好,雾化 后的浮游物粉状要比片状好得多。

1、自制饵

方法一

最快最简单的就是,豆腐渣+玉米面+醋+草莓香精,豆渣、玉米面可以1:1,草莓香精不要加太多,有点草莓味就行了。

方法二

可用豆浆机过滤后的豆腐渣,用矿泉水瓶或者塑料袋密封后沤臭备用;另外,用小鸡饲料以冷水和好并适当加点糯米酒,同样密封沤酸;这个过程大概 3~5天就行,垂钓时最好加一包鲢鳙香精(蒜香味)和一包白粉(雾化粉剂),如果状态太散则适当加点面粉。垂钓时,把以上所需饵料搅拌混和。装钩饵时,饵 料捏成拇指般大小。

方法三

用2斤面粉炒香,炒黄冷却后,把2两大蒜、半斤红糖和一斤半醋用豆浆机打碎,倒在炒黄的面粉里和匀,然后分几个小袋装好。

2、商品饵

饵料雾化状态必须呈雪花状,在水中飘落,在钩子四周形成雾化的料柱。在自然水域以蒜香和酸臭味较好,不仅有强烈的诱聚效果,还能避免和减少小杂鱼闹钩的影响。在气压偏低时,草莓香型的饵料有促进鲢鳙食欲的作用。

如果饵料附钩性不好,就加拉丝粉。若要加大雾化,白粉、雪花粉就加点。开饵后,别把饵料揉成团,挂钩之前才捏,想化快点就捏松点,想化慢点就捏紧点。

3、诱饵

在大水面要打重窝,立体地诱鱼,要充分考虑诱饵的悬浮和立体雾化性。常用经济型窝料的主料多采用深度发酵的玉米面、豆腐渣等粮食作物,辅料多添加商品饵料,增加香型和雾化等适口性。在自然水域,如果条件允许,一次性打窝最少也要10~15斤窝料。

四、打窝和挂饵1、饵挂钩做窝

轻捏饵团上钩,轻轻丢到钓点,20秒左右化完比较好。一旦鲢鳙进窝,要及时增强饵料的附钩性,可在挂钩时捏紧饵团,一般保持饵料1~2分钟左右雾化完为 好。这时候因饵料雾化减弱,可能导致引鱼力度不够,可以每钓三四竿就手抛一颗饵料来弥补,手抛的饵团状态要散,雾化要好。

2、用手抛饵打窝

则开好饵料后,先用1/3或者1/4的饵料轻捏成许多小团,抛到钓点,让饵在钓点雾化散开,然后就可以开钓了。

3、使用爆炸钩

爆炸钩钓饵一般在十五分钟雾化完为好。雾化状态必须呈雪花状,在水中飘落,在钩子四周形成雾化的料柱。

五、海竿浮钓鲢鳙

鲢鳙鱼生活在深水区的中上层。海竿的优点是可抛投得更远,非常适合垂钓鲢鳙。其线组可采用上面的大漂线组、改装爆作钩线组、台钓线组,之外,还可用串钩线组。

六、手竿浮钓鲢鳙

手竿可采用上面的大漂无坠线组、改装爆炸钩线组,或者台钓线组。手竿抛竿时,预留长度不抛满竿,以方便提竿中鱼时立竿弓鱼。利用钓竿的弹性挺过大鲢鳙的前几次猛烈的冲击。

七、浮钓鲢鳙技巧1、找鱼层

从水深的1/3深度,或者在二米深左右开始钓;如果是塘钓则看水深,一般是钓水深的一半。

1.如果有顿口打不到鱼,说明鱼在钩的下方,一般是因为鱼在饵下面吸食,离钩饵远了点,钩还没到鱼口里,漂已出现顿口,还有可能是因为饵料太大。这时需 要将漂上捋,加深往下找鱼层;水深比较深的钓点,以每次10公分往下找;如果水浅,就每次5公分往下找;也可适当减小饵团或铅坠大小。如果在往下找的过程 中出现口消失,或者挂鱼,或者漂晃动,说明判断与实际相反,要大幅度下拉浮漂,往上面找鱼层。

2.如果出现漂左右晃动,或者漂无力地、幅度较大地下滑,或者起竿挂到鱼身上的情况,说明鱼在钩子上方,就要将漂下捋往上找鱼层。反复操作直到中鱼或者漂象出现别的变化。中鱼后如果停口,先往下找。

3.遇有小杂鱼闹钩突然鱼漂停止不动,而且没有卧伏水面(说明钩上有饵)时,表明大鲢鳙已进入窝点了,而小鱼被惊跑了。

2、提竿

鲢鳙食饵时,多数是小幅度颤抖,有点类似于小鱼闹窝,应耐心等待;有时会上升1目或半目,然后就一动不动,此时也不宜提竿,要等到浮漂有小幅度下顿,或者出现黑漂时,才是最佳提竿刺鱼时机。

3、遛鱼

中鱼的那一刻,应迅速的将杆子往一边斜倒,以迅速的将鱼扯离鱼窝,改变鱼前冲的方向,化解其力道,并且可快速进入8字溜鱼过程。

八、适钓时间

垂钓鲢鳙,每年的5、6月至9、10月,是绝好时机。鲢鳙生活的适宜温度为18℃以上,25℃时它们比较活跃,30℃左右食欲最为旺盛,喜欢较高水温, 冬季逃入深水越冬。一天之中摄食旺盛的时间是上午8时至下午4时。15℃以上就能上鱼了,晴天上得好些,雨天略差,但温度更重要。高温之后的大风降温天鲢 鳙最疯狂。

九、钓位选择

1、选深水区的中上层。

2、选下风口,那里溶氧充足,有大量微生物食物。

3、如果在池塘,选进出水口,或水底较平、无杂草的水域,身后左右不要有障碍物,要静一点的。

4、长水面选择细腰的地方,那里是鱼的通道。

以上钓鱼技巧就介绍到此,希望《浮钓时钓组的灵敏与迟钝的规律》的内容能满足您的需要,同时欢迎您阅读我们精心准备的专题:钓鱼的方法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