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钓鱼水深多少。

进入中秋时节,南方天气逐渐变冷且夜间水温较低,在日照充足的情况下,鲫鱼会离底。但是出于本能,我们知道野生鲫鱼一般又不会上浮到中上层,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钓底部截口是个不错的办法。

一、浅水短竿

钓位应当选择深度在1~1.5米的水域,使用3.6米的钓竿(太长的钓竿钓截口鱼相对来说反应较为迟缓,短竿使用灵活,便于迅速提竿),选择细线保证钓组的灵敏度。

二、选对饵

使用雾化好、比重适中的商品饵,在不闹小鱼的情况下可以做拉饵垂钓;如果小鱼闹得厉害,应当搓饵,保证钓饵顺利穿过水的中上层,从而避开小鱼的干扰。雾化好的钓饵经过中上层水域短时间的浸泡到中下层开始雾化,达到了钓底部截口鲫鱼的目的。

三、硬尾漂

选用浮漂是钓底部截口的关键。通常钓鲫鱼用的7目软尾浮漂在钓底部截口时就显示不出其自身的长处,选用长硬尾枣核型漂身在钓底部截口时有着不可代替的优势。因为长尾浮漂在入水后行程较长,有利于在鱼截口时观漂,枣核形漂身上部较为尖细,截口时如果是送漂动作较为明显。DIAOyU007.cOm

四、长脑线

对于脑线的长度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短脑线在钓截口鲫鱼时的灵敏度高,空钩率低,本人认为,在钓野生鲫鱼时使用长脑线较为合适。原因就是野生鱼基本都是生口鱼,长脑线在水中到位时间长,相对摆动大,诱鱼效果好。

五、注意事项

1.钓底部截口鱼并不是钓离底,调漂时应尽量调高一些,钓底一些,加大浮漂在底部的行程。找底就按照正常找底进行,由于鲫鱼喜欢追逐移动的钓饵,钓离底的钓过远远没有钓底部截口好。

2.浮漂翻身后要注意观漂。有时鲫鱼截口时浮漂的反应跟小杂鱼闹钩一样,当浮漂加速下沉或送上来都要提竿。

3.钓位水浅。中午温度高时,截口减少,就应当及时钓底。

编辑推荐

浅谈水温变化对钓鱼的影响


水温也是水情的一种,水情虽然不能决定钓鱼的收获,但是也起到了一个重要的作用,一个善钓的人必然也是深知水情的人。

水温有着时间,位置,深浅等各个方面的变化和影响,温度的变化深切的影响着鱼类的生存环境。跟着水温的特性走,钓手们才有可能不断的上鱼,否则,就要无获而归了。

位置不同升温速度不同

因为水位液体,随着光照和地表升温的速度而升高,在大多数水面中,水面的水温都比水底高。这是因为水面长时间受到太阳的直射,而快速的提升温度,而水是一种最原始的液体,它的导热性能并不好,在很多时候导热速度较慢,所以位置较深的深水区升温较慢。

在初春,这叫决定了鱼类喜欢前往浅水区活动,而在正中午就是鱼类在浅滩活动最频繁的时候。而到了夏天,大鱼多躲在深水区,只有在气温下降后才上升到浅水区,这都是基于不同水层水温不同的原理而产生的。

水温梯度变化很明显

梯度变化的意思就是不同深度的水中,水温的变化幅度也是不同的,在浅水当中,水温之间的差距相对较大,而在深水当中,水温的差距则相对较小。

这和上文当中提到的水的导热性是相关的,因为水的导热性差,所以在浅层水当中,随着水深的变化,温度之间传导的差异越大。而深水区由于本能能够传导的水温较低,所以变化层次反而越低。所以水温的变化与太阳直射的关系,往往是深层水受到的影响小,而浅层水受到的影响大。

根据简单的测试,可以发现,在春季里面,随着水面的水温已经高达十几度,但是随着水深在半米一下的水位,温度多在个位度数。这几十厘米当中水温下降了最高可能达到十几度,下降的速度非常快。而到了深水区域,尤其是一米以下的水域则不容易降温,往往只有几度的差距。

这也就说明了一件事,为什么冬日里面鱼类都需要到深水区生存。其一的原因确实有温度的高低之间的区别,但是最重要的任然是深层水的水温不容易变化,长时间保持一定的水温更合适鱼类的生存,所以鱼类在深水区中能够更契合生存的需要。

季节原因最关键

水温的变化和季节原因应该是最密切的一种,在北方区域,水温呈现倒U型分布,在全年当中夏季水温较高,而冬春两季都相对较低。两极的差距较大,最高温的夏季和最低温的冬季之间的水温差距最大能高达三十多度。

而在南方地区,虽然也是夏季气温高,冬季较低,但是两者之间差距较小。最低也不会低于零度,多是在五到七度之间,全年最大的温差不过二十多度。

所以说,在南方地区,冬天时虽然水温仍然不低,但是仍然需要钓深水区。原因正是因为温差变化,深水去里面温差变化较小,而浅水区受到阳光照射的原因温差变化大,不合适鱼类生存。

在冬天时,越是晴天可能越是钓鱼困难的原因,就是在温差的变化过快,鱼类不愿意轻易变换生存环境。

而夏天的时候,夜钓有时候反而不如春夏之交也是因为温差变化的幅度过大,而如果是阴天就会好很多,因为温差变化的幅度降低了,反而适合鱼类的生存了。

温度的变化是一个干系到鱼类生存的重要指标,准确的把握水温的变化,切合水温的变幻才能够把握到鱼类的活动轨迹。

野钓时水位变化时期应如何选择钓位


钓谚常有涨水鱼,落水虾钓鱼不钓草,等于瞎胡跑等,这些话钓友们都知道,可为什么涨水要钓明水,落水要钓草洞呢?

笔者搜集 众多钓友的野钓经验得出:涨水时由于水中的溶氧量大大增加,溶氧量增加会导致鱼儿觅食积极。涨水时一般会淹没一些草滩、庄稼地,这些地方会有各种虫子、草 籽等食物,水中食物增加并且符合鱼儿的进食习惯,因此鱼儿会四处游动觅食;而水草中明显是不适合鱼快速游动的,且涨水时冲入(带入)水中的食物也不易进入 密集的草洞中,因此涨水时钓明水就符合水情鱼情。

落水钓草洞的原因,是因为落水时鱼儿一般都有恐慌、受惊的表现,如果是落水幅度特别大、特别快,鱼儿甚至会全部停口不再进食,即使是慢慢落水,鱼儿 也会有不安全的感觉,而为了安全着想,鱼儿会在水草中藏匿,寻求庇护。落水时,水草中的食物要比明水中多,各种小虾、小鱼、虫子都要依靠水草生存,此外草 洞中的水温要高于明水的水温。

进入9月以后,气温明显下降,最高气温在30℃以下,最低气温在20℃以下,大水库中的水温不会超过 20℃,虽然还在鱼儿的最佳生存温度,但相比夏天和初秋,水温已经下降不少。明水由于大水库的风浪比较多且大,水体的上下交换会快一些,而草洞则可以少受 风浪的影响,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水温上升会比较快。综合了以上的原因,才有了涨水钓明水,落水掏草洞的经验之谈。

钓友们根据这个原理,在野外作钓时就可以更加清楚、明白的,选择合理钓位进行作钓了。要想提高渔获,首先就要找对钓位。因为就算你钓技在高超,所钓的水域根本就没有鱼,那也是会空军的。

水温变化与垂钓的关系


一、鱼的体温

鱼类是变温动物,其体温随水温变化而变化,一般比其所在水温高12摄氏度。鱼不能象人类那样通过新陈代谢活动来保持自身温度的恒定,而只能与水温保持相对的稳定(鱼的最佳生理代谢温度是1525摄氏度)。低于4度或高于30度鱼儿就停止进食甚至死亡。所以,是水温决定着鱼儿的生死存亡。鱼能自主的主动寻找适合它生理活动水温区域。

二、水温与水的导温特性

自然水体的温度主要来自太阳的照射和地壳温度的散发,太阳的照射有四季变化与昼夜变化,受水体流动的影响;而地壳散热是恒定的。

水在4摄氏度时密度最大,高于或低于4摄氏度时密度依次变小、质量变轻。在阳光照射下,浅水增热快,水温比较高,密度变小,质量变轻,体积增大;而深水增热慢,密度较大,质量较重,体积缩小,这时会形成两个相反方向运动的对流,这就是水的导热特性。由于水的这一特性,便使不同温度的水层、水域产生了垂直对流或环流运动。

三、水的导热特性

根据自然水温的来源以及水的导热特性,我们将自然水域分同温水域、正分层水域、逆分层水域。

1)同温水域

同温水域是指在此水域的24小时中,水体的上下层温度都是相等的。也就是不分表层、中层、底层。只有四季变化与昼夜变化,没有分层变化。

水能形成24小时上下同温,是由水的导温特性形成的:白天在阳光照射下,浅水增热快,深水增热慢,使浅水区与深水区有了较大的温差,便形成了两个方向相反的环流。到了夜间,水面失去了阳光照射,水温也会随之下降,浅水处与岸边此时降温快,而深水处却降温慢,水中又形成了两个相反方向的环流运动,使整个水域水温达到了同温。

鱼在水温的这种运动中,不是静止的,而是随环流而移动,游向适合自己生存水温的地方,即水温为1530摄氏度的水域。所以,我们在钓鱼时要特别注意水在环流运动时鱼的走向,选择什么时候钓浅水,什么时候钓深水,找到了鱼的这个游向,也就找到了鱼群,这样选好的钓位方可丰收,否则是难以钓到大量鱼的。

但是,这样的环流怎么个找法不能说不是个难题,这样的环流何时才能出现又使钓鱼人难以捉摸,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水温的下降与上升处是调温区,也就是凉水与热水的交汇处。在这种情况下,可行的方法是多打几个窝,一个窝一个窝的试探,这样才能找到鱼的游向。

有些钓鱼人好守窝,认为鱼是四处游动的,到时候就会游到窝点,这种看法有片面性。不能说死守不是一种钓鱼的技巧,但是,这种方法只限于钓者熟悉的水域,曾经经过多次摸索,弄清了鱼的走向,也就是说通晓了鱼路,用这种方法守鱼是有道理的,因为是鱼路总会有鱼经过。

但是,在初去的、不熟悉的水域,或天气剧变的水域这种方法就难以奏效了。本人就有过一次典型的经验教训,那是几年前的一天,天气十分的热,气温达36摄氏度,钓友约我去了一个大水塘钓鱼,钓友把他上次钓到大鱼的钓位让给了我,并帮我打窝,因为他上次钓鱼就是在这个点内。心想我是肯定会钓到鱼了。

但是恰恰相反,一个多小时也未见鱼吃钩。钓友选另一个钓点钓鱼,比我强些,钓到一条小鱼。后来又来了一位钓友,他选下钓位后也是半个小时不上鱼。但他没有死守,而是又选了五个点打窝,结果他找到了鱼群,一上午钓有好几斤鱼。钓友看不行,便又找了个他附近的钓点,结果也钓到了不少鱼,我一直死守不动,最后只钓到四条小鱼。

钓友很是奇怪,再三解释他确实在那儿上几次都钓了不少鱼,当然我相信他之所言。但是当我问起他上几次钓鱼时的天气时,他说那天刮北风,气温28摄氏度,这时我才明白过来,鱼之所以不在此处,此处的气温不适应它,它只好移位到别处适合自身体温的地方去了。而那位钓友多次试验找到了鱼移位调温合适的水域,所以收获较多。看来找鱼移位调温水域比凭经验选钓位更为重要,特别是在气温剧变或不熟悉的水域钓鱼的时候。

同温层水体存在于江河小溪等流动的水域,和北方春秋两季的静止水域、南方秋季的静止水域、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春秋与冬季的静止水域。在同温水体中,鱼儿可以不调节体温就全水域立体方位觅食。所以,春、秋两季是钓鱼的黄金季节。而春、夏、秋季的江河小溪是垂钓的黄金水域。

2)正分层水域

在盛夏节,太阳直射水表面长,表面水升温便特别快,密度也就小,重量轻,只有浮在上层,很难下沉;相反,底层水因水的隔离,升温就很慢,水温度低密度大而质量也重,它只好留在水底。这种上热下凉的水域,就是正分层水域。这种水域上面的水密度小、质量轻;下面的水密度大,质量重,上下无法自由流动、混合,于是就形成了跃温层,其特点是:水的深度增加不多,温度下降却很快,温度梯度比较大。但是,当有大风时,因为风卷起水浪,分层不变温的水也会因水的大幅波动而混合,但是混合的深度也不一,取决于风力的大小和上下水的温差,温差太大的也难以流动混合。

关于正分层水域,鱼类专家曾做过试验测量。正分层水域的上层与下层水的水温相差较大,当表层水温达到22摄氏度时,水面以下5米的水温为21摄氏度,下到10米水温为18摄氏度,下到15米深处时,水温便为9摄氏度,下到20米时水温便成了5摄氏度,下到20米以后就为4摄氏度了。这个水温测量对于我们钓鱼者来说很有启发作用,因为鲫鱼的觅食水温为1530摄氏度之间,1520摄氏度为最合适。从科学测出的水温看,所谓的夏钓深,亦不能深过10米,3至5米为最好。

夏天,北方的水温成为正分层,也就是表热底凉,鱼便移位于凉水处,此时的鱼聚集的地方在下层,钓者所选钓位主找凉水区,或深水区。冬季南方静止水域的水温,因为气候暖和,有时有如北方的夏季,它的水温处在正分层状态,上热下凉,上轻下重,南方春日钓鱼应参照北方夏日的方法。南方的夏天仍为正分层,鱼儿多聚集在深水底层,在此下钩,收获毕丰。

3)逆分层水域

所谓逆分层水域,是与正分层水域相对而言的。正分层是上热下凉,就是说,在湖泊、水库的水域在阳光的照射下,表面浅水温度高,水深处难得日照,所以温度低,是夏日的气温所形成。但是到了冬季,北方的天气变寒,下层的水温散出慢,表层的气温散发快,所以便形成了与夏日相反的水层温度,同样因为水的密度不同,形成不了大的环流运动,保持了上凉下温的水温层,这就叫逆分层水域。

有人做过试验,逆分层水域的水温温差没有正分层那么悬殊,冰面为0摄氏度,下降5米水温上升为2摄氏度,下降到10米,水温为3摄氏度,10米以下到15米水温为4摄氏度,再往下水温不会上升,一直保持4摄氏度。

有人对冰厚20厘米,水深1米的水体加以测量,冰下表层的水为0摄氏度,底层水温为6摄氏度。冬季鲫鱼的摄食水温亦不要低于5摄氏度。从这些测量来说,这个暖水层便是鱼儿的活动区域,也就是说,在这个水层里会有鱼群集中,由此联系到钓鱼选位,从理论上来讲,冬天钓鱼不能深过10米。

冬季北方的静止水域为逆分层水体,深水底层较温和,鲫鱼、鲤鱼仍能觅食,为冰钓爱好者提供了用武之地。

四、综合归纳

1)同温:水温不分层温,深浅都处于同等温度,鱼的体温与水温相同,此时鱼最为活跃,进食也快,是钓鱼的黄金时期。

2)移位调温:水温变化时,春、秋、冬季鱼向暖水移位,夏天,鱼向凉水移位,所以,春、秋、冬季找鱼群时,先找暖水区,找到暖水区就找到鱼群了,因为此时的鱼都向暖水区集中。

3)养鱼塘因为水面小,水温升降快。水库、河流因为面大水深,水温升降慢,但浅水又比深水升降快。要根据气象、水温来选择钓场和钓点。

4)小温差天气,鱼比较活跃,非常适合垂钓。

漫谈水温变化对垂钓的影响


在春秋季节钓鱼,天气越好鱼越难钓。我们几位钓友也谈过这问题,大家一致的看法是,觉得还是温度在起作用。由于我们居住在北京,只能以当地气象条件为依据。我们有这样一种感觉,就是头天晚上的气温低,第二天定是一个好天气;如果晚上气温较高,第二天可能就会出现阴冷。也同样感到天气不好人不舒服,可上鱼却不错,这是为什么?有鱼和水两个方面的原因,但根本的原因还是水温的变化在导演这一切。

先说鱼。它是变温性动物,它的体温随水温的变化而升降。在变化的过程中鱼儿有两种表现,一是鱼的趋温性,哪里水温合适它就向哪里游。二是在水温突然发生变化时,鱼儿会调整体温,在调整过程中,它不会好好咬钩。如果按照这样的理解去看待这个问题,就比较容易找到答案。

天气好,昼夜温差大,气温必定会影响水温,但水温的。变化不如气温变化明显,气温说变就变:刚才还暖洋洋的,一阵西北风吹个透心凉。水温的变化可没有那么快,但还是在变,人一时还感觉不到水温在变的时候,长期蜗居于水的鱼儿感到了,在这骤变的过程中,鱼儿不舒服,表现就是不进食。头天晚上气温低,鱼儿处在低水温条件下过得正常。当第二天天气变暖,水温在慢慢升高,鱼儿要调整体温,在这调整过程中,它不会好好进食,这就是天气好鱼倒不爱咬钩的原因之一。

另外就是鱼的趋温性。在早春或晚秋,草、鲢、鳙等鱼都不爱咬钩,只有底层的鲫、鲤还会咬钩。所在北京地区,这个时候在室外垂钓通常是以钓鲫为主,也能钓上鲤鱼来。鲤鲫都是底栖性的鱼,当水温正常时,它们一般都待在水底,所以在底层鱼的密度大,这时将钩下到水底,较易上鱼。如果天气变好,太阳出来,水面升温快,鱼儿会趋温上浮,离开水底,这时还将钩子下到水底,等于将钩下到无鱼区,难以收获。如果此时追着鱼下钩,采用钓浮的方法,效果也不会好,这是因为鱼儿还在调整体温,再者表层水温虽高一此 但达不到鱼儿适宜的温度,它也不会正常拿食,所以这时钩虽下到有鱼的水层,鱼儿仍不会咬钩。

那么早春和深秋在天气不好的时候为什么上鱼倒好,这就是与上面说的情况相反,白天天气不好,水温不论白天和晚上,上下层的变化都不大,鱼儿不会上浮,水底鱼多易上钩。这些就是我们在春秋季节钓鱼的体会。

水温突变,鱼不爱咬钩,这是垂钓者能经常体会到的事。在我们生活中有时偶然会遇到这种事。许多年前我家养了一缸小鱼,时间长水脏了,当时也未作任何考虑,就将原来所有的水都倒掉,换上新水,结果冰凉的水,使小鱼都趴底不动了,鱼儿就像得了一场大病,经过很长时间才缓过来。

鱼儿怕新水,也就是因水温突变之故(也有水的其他质量的变化),鱼儿不适,要进行体温的调整,去适应新的水温,如果温差太大,且变化迅速,鱼儿经不起这样的刺激,就和鱼缸换水一样。有些不大的山塘小水库,因农业用水,或因下大雨,水的增减变换非常明显。我们在垂钓时也经常遇到这种情况,上当多了,也得到一些经验,就是新水很难钓到鱼。

因水温突然改变而钓不上鱼的例子很多,也以春秋为例,早上上鱼还不错,等到太阳升高气温也随之上升,水面经太阳照射,水温自然也会提升,可这时上鱼倒不好了。这也是因为鱼儿趋温向上浮,水底无鱼,底钓效果当然不佳。

钓友中还有一个普遍应用的经验,就是选进水口为钓点这是因为鱼有顶水上游的习惯,再者流水会起到增氧的作用,所以进水口鱼多,钓友们往往作为首选的钓点。我们循着这个经验,但上了一次当:有一次我们占了这么一个进水口,久钓之后并无收获,原来放进来的是冰凉的深井水,鱼儿不仅不来,反而远离这股冷泉。

总之,水温的变化,就像魔术师在施展魔法一样,捉弄我们这些钓鱼人,搞清楚这些变化很难,但又很有吸引力,这恐怕也是钓趣之所在。

入秋以后水温的变化对钓鱼有影响吗


随着夏季的结束,马上就要入秋了,入秋之后,就没有了夏日的炎热,更多的而是秋天的凉爽,这时候,就成了大家一个钓鱼的好时节。很多朋友认为,钓鱼的技巧是你是否可以钓上鱼的关键,但是我要在这里说明一下,外界的环境因素,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特别是水层的温度,到了秋天,天气变化,很容易影响到上鱼的效率。

大家都知道,一般情况下,鱼是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身体温度来适应水层温度的,但是,这种调节对于鱼儿来说并不像吃饭那样简单,更多的情况下,如果温度变化太大的话,鱼会选择游到一个比较适合自身活动的温度的水域,而不是去花费能量来调节自己的身体来适应变化的水温,原先的水域不会残留多少鱼。所以,温度的大范围变化会给垂钓者带来不小的麻烦。

水温的变化会影响水中氧含量的变化。一般来说,接近水面的水域氧气含量要比深水层的氧气含量高很多。水会通过上下对流的方式来向水底层提供氧气。比如说水面的温度偏低,然而水底的温度较高,导致水底的水密度减小,这样底层的水就会向上移动,表面的水就会自动的填补下去,顺便带去丰富的氧气。但是,一般说来,都是表面的水温要比水底的高,这样水是不会发生对流的,而且一旦气温变化大,会导致水的温度变化大,会使水体严重缺氧,而鱼在缺氧的状态下是不会进行进食的,那么,这是钓鱼就很难能够钓的到鱼。

下面我给大家说几点水层温差的特点,方便大家分析什么时候适合去钓鱼?

1、水表面的温度变化通常都会比水底层的温度变化快

因为水的传热性能不能称得上好,所以,早上,太阳出来,水表层能够接触空气,受到阳光的直射升温迅速,但是水传热不好,底层的水温变化慢,升温也慢,就出现了表层的水温度高于底层水;到了晚上,太阳下山,温度开始下降,表面的水最先降温,而底层的水温度慢慢降低,就出现了表层的水温低于底层的水温。所以,选择不同的时间段进行垂钓,对垂钓的成果也是有影响的。

2、水的温差大小和天气有着密切联系

晴天,太阳好,对水面的照射充足,就会导致表层的水温比水底的高很多;阴雨天,失去了太阳的照射,表层温度变化不会太大,所以表层的温度和底层的基本上不会有区别。笼统的来说,水面和水底的温差会在0℃~10℃之间。

3、深水层温差小,浅水层温差大

道理和上面的差不多,浅水层,升温快,降温也快,导致温差变化很快,大多数鱼都不会选择在这种水层生活。相比较来说,深水层升温慢,降温也慢,总体的温差不会很大,鱼儿更加喜欢在这种水层进行生活,游动。

秋天到了,昼夜温差越来越大,这时候一定要选好时机再进行垂钓,别让水温坏了你的雅兴。

竞技钓的动态钓法之打接口技巧分析


各种鱼在水里都有自己特定的泳层,食时也有其特定的水层,且特定的情况下其泳层或进食时的水层也有其变化。竞技钓中,为了在单位时间内钓更多的鱼,我不得不研究各种鱼在特定情况下的泳层及进食时的水层。因此,在竞技钓中我们打接口就是针对鱼情而采取的相应措施。

打接口,也叫打过程,顾名思义就是动态钓法,是抓浮漂的动态语言,具体一点讲有过程就有距离,也就是说钓饵有位移;过程说明有时间,这个时间段是特定的;有过程说明就有动态,这个动态就是钩饵的运动。

其中钩饵的位移是指钓饵运动中鱼能就饵的这一段,是由漂及子线的长短决定的,对钩饵运动的速度与大小有讲究,速度要求鱼能追得上钩饵,钩饵的大小要求是钩饵当时易入口。

时间段也是指鱼能就饵的这一时间段,它与钩饵的特定的位移是相同的。是鱼就饵的这一段位移的时间段,也是由漂及子线长短决定的,但这个时间段时间的长短也可人为控制,那就靠我们在垂钓中提竿牵线,压水不压水等方法来控制。

关于钓饵的运动状态,也是指特定的那一段,在钓组上也是由漂及子线的长短来控制,当然我们也可主动来控制,目的是让鱼在此时此位置能追上钓饵并能吃进口中。

从上可以看出钓过程,就是指控制钓饵在一特定阶段的运动幅度、速度及运动状态。可以靠钓组来控制,钓组的控制达不到目的,还可人工控制,所有的这些努力目的是能在特定的区域内钓到鱼,所有这些都要靠漂尾的变化规律来表现,并结合中鱼情况来判断我们对钩饵特定的运动阶段的控制是否达到要求。

打过程虽然利于钓某一水层就饵的鱼,但其远不止于此。一是动态诱鱼,由于是过程,就不存在等鱼,抛竿频率就会快,在特定的区域窝就会比较实,同时还能调动不主动就饵的鱼的就饵积极性。二是抓的是漂的动态语言,鱼口的大小损失就小,漂的动作会更明显,丢口就会更少。三是窝在纵深有个距离,更利于窝里聚更多的鱼。

打过程不限于某一特定的水层,打上水浮可以打过程,打中水浮也可钓过程,在离底处也可打过程,具体在那一水层钓过程,是由当时鱼情决定性的,决定于在某一水层钓过程后,具体操作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在钓组方面:

1、长短漂的选择,鱼多口多选短漂,鱼稀,口少选长漂。选长漂相对于短漂来说,钓饵在特定的区域行程长,时间长、运动慢,利于鱼在特定的区域就饵。

2、子线的长短选择一段鱼多口多选短子线,鱼少口稀选项长子线,选长子线的目的是为了控制铅坠到底后的钓饵第二次摆动,长子线相对于短子线一般摆幅大,持续时间长,下落的时间慢,更利于鱼追钩饵,还利于鱼进窝就饵。如果子线长度有限,不符合当时鱼情要求,我们还可上拉铅皮等从而延长子线,其上拉的距离以鱼能在钓饵在某一特定区域追上饵并就饵为准,如果鱼就饵时间过早还可下拉铅皮座,以适应当时的鱼情。

具体钓过程所适鱼种,很难一言一蔽之,一般鲫鱼适合所有层,草鳊适全中上层,鲤鱼适合底层。

在钓法方面,一切控制钓饵下落度的方法都可应用,如提竿牵线,水平引逗,先风线不压水,待漂达一定目数后再压水等,都是控制钓饵下落速度的办法,风线提前压水可加快钓饵的下落等。所有的目的只有一个,中鱼中更多的鱼。

注:打接口和钓过程还是有区别的。打接口是钓一特定区域的过程;打过程可以是钓一特定区域的过程,也可以是全泳层的过程。

谈各种鱼类水温变化对垂钓影响图解


鱼属冷血变温动物,它们的体温随生活水域的水温变化而变化,而水温的变化主要受季节及太阳辐射的影响而变化。在我国生长的鱼类,主要有温水性、冷水性和热带鱼类三种,各种鱼类的活动、摄食、繁殖,都有一定的温度要求,适温范围也不相同。

1.温水性鱼类有哪些

温水性鱼类主要包括鲫鱼、青鱼、草鱼、鳊鱼、鳙鱼、鲤鱼、乌鱼、鳜鱼、鲶鱼、鲌鱼等。这些是在我国分布最广的鱼类。其中多数鱼类生活的适宜温度在15-33℃之间,当水温低于10℃、高于33℃时,鱼即停止进食,而鲤鱼、鲫鱼在水温低于4℃、高于30℃时,才停止进食,是适温性较强的鱼类,几乎全年都可垂钓。

2.冷水性鱼类有哪些

冷水性鱼类主要包括狗鱼、雅罗、铜锣、法罗、胡罗、哲罗等鱼。它们主要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适温范围是7℃-20℃,超过30℃则会死亡。

3.热带鱼类有哪些

在我国生活的热带鱼主要包括罗非鱼、鲮鱼等,适温范围25℃-35℃,水温低于18℃时即停止摄食,水温低于10℃时即会死亡。这些鱼类主要生活在我国南方。

水温对垂钓有很大的影响,要想获得好的垂钓效果,应当考虑各种鱼的适温范围。熟悉了解这些钓鱼知识,可以有效的提高我们钓鱼人的渔获。准确把握对象鱼的习性,应对自如。

钓鱼当鱼情发生变化时,鱼儿上浮常用的钓法有三种


第一、鱼当鱼情发生变化时,鱼儿上浮常用的钓法有三种。

1、首先说下钓离底,如果底层活动的鱼儿慢慢上浮,并且上浮的幅度不是很大的话,通常根据情况离底钓5-20厘米即可。

2、如果发现底层的鱼儿出现比较明显的上浮,钩饵入水后到水体中层经常出现截口,那么说明鱼儿已经在中层活动,此时可以多次寻找鱼口确定垂钓水层,也就是钓半水。

3、如果刚抛竿没多久,浮漂刚入水时就出现鱼口,有的时候浮漂还没直立就出现了异常动作,此时鱼儿已经在水体表层活动,可以采用飞铅钓法。

第二、钓离底

1、正常垂钓时钩饵到底之后,许久不见鱼口动作,而在离底十厘米左右的地方却频繁出动作,意味着鱼儿开始改变水层活动,此时就可以从之前的钓底变为钓离底。

2、先保持钓底的状态不变,把浮漂朝下拉,测试鱼儿离底有多长距离就下拉多长,然后把把浮漂抛入水中,再根据情况适当的修剪铅皮重量,让浮漂露出之前钓底的钓目。

3、在判断鱼儿离底的距离时主要靠平日累积的垂钓经验,并且在不同的水层反复寻找鱼口来确定,鱼儿泳层发生变化时,需要多次抛竿来寻找鱼口,不要嫌麻烦,只有找到鱼儿活动的水层才能提升钓获,使用的钓竿质量要轻一些,操控起来方便能够有利于抛投和控杆,节省体力。

第三、钓半水

1、在钓浮的时候其实并没有和钓底那般有太多的讲究,比如说垂钓中层的话,可以空钩调平水,再把双钩挂上饵抛入水中,适当的修剪铅皮,让双钩饵在水中层悬浮。

2、这种调钓方式,在浮漂入水后会迅速翻身到位,对垂钓中层鱼有很大效果,如果浮漂在到达设定的钓目之前出现加速下沉或者停顿以及上顶的漂相,通常就是中层鱼截口的表现,此时提竿刺鱼即可,最好选用标目清晰,动作准确的浮漂。

第四、飞铅钓法

1、竞技池中的鱼群非常密集,所以飞铅钓法已经成了非常流行的钓法,比如说之前钓半水的话,如果改为钓飞铅很简单,把铅坠推到漂座下方就可以了,这样调整的话,会让浮漂在水中翻身的速度更快,又能延长钩饵在水中下摆的时间。

2、因为把铅坠移动到浮漂座之后,重力就集中到浮漂坐上,当浮漂入水之后,受到漂座铅坠重力的影响会迅速翻身,但是把铅坠移动到浮漂座的时候又加长了子线的长度,子线受到铅坠影响更小,钩饵就会下摆就会比较缓慢时间比较长,使用的子线质量好一点,入水后要保证其柔软细腻的特性,不要使用劣质的钓线会影响诱鱼效果。

3、这样的话就会给中层的鱼儿有足够的就饵时间,不过这种飞铅钓法主要是在钓半水的状态下改变而成的,所以通常应用在中上层垂钓。

第五、全泳层飞铅钓法

1、全泳层的飞铅钓法和上述的飞铅钓法不同,是在钓底的时候做出的改变,同样是把铅坠推到浮漂座下方,加快浮漂入水后翻身的速度。

2、但是不同的地方在于,虽然同样影响到钩饵下降的速度,但是最终钩饵会落到水底,这样的话就会给整个水层的鱼儿有足够的时间来发现食物,提升鱼口,所以说就算在中上层没有鱼儿咬钩,最后也会落底,能够钓到底层的鱼儿。

钓鱼打行程的定义与操作方法


打行程是钓鱼时的一个专用名词,不知道钓友们对此的了解有多少?如果所知甚少,对其一知半解的话,可就得抓紧往下看了。

一、打行程的定义

按我的理解,所谓行程,是抛竿钩落水后,漂从横躺、站立、下沉到预定钓目时,在这期间由于鱼儿抢食,产生顶立、横移(下移)、上顶、加速下沉等信号,抓住这些信号,能钓起鱼来就是打行程。行程是一门技术活,要不断的练习才能找到感觉,提高技艺。

二、必要的装备

1、尽量用短竿

不要超过4.5米竿,竿长不好操作,费劲费体力,时间长了钓点容易瞄不准,出现偏差。2.7-3米轻手竿、前打竿是适合的,竿轻易操作,不感觉累。

2、尽量用枣形漂

枣形漂又称行程漂,行程就是一截距离,它主要体现在漂尾,所以行程漂漂尾一般较长,通常在15-17目。漂身则要求下沉缓慢,漂脚要求行程中需要稳定下降,因此漂身设计为枣形,漂脚则设计长漂脚,所以行程漂的漂型多为长脚长尾枣核型,当然长脚长尾型流水型也行。

3、子线不宜过长

我常年使用0.4、0.6、0.8号的子线。鱼儿中钩后往往会挣扎,长子线易打结,我一般子线在10-15厘米之间,钩距在3.5厘米,这是我个人习惯。

4、钩用细条袖型

我的主要对象鱼,是小白刁(翘嘴)、小鲫、小麻鱼等,要求钩门宽、钩尖锋利,细条的白袖、金袖0.5-4号钩为最佳。

三、技艺操作方法

1、调漂要低目

不管细尾漂、粗尾漂。最佳方式是带钩漂调0-1目。调目过高,不易判别鱼讯,想一想,调目高必然钓目也高,小鱼追抢食饵料时,由于漂的浮力大,钓目高,反应鱼讯很不明显。

行程目的是充分利用浮漂浮力对钓组的有效控制功能,延长钩饵在水体中的钟摆时间,争取更多的时间让钓者捕捉鱼讯。但如果用漂尾较粗的漂,细条袖型、细溪流型号0.5-2号的钩,本身自重非常轻,对调目几乎没有什么影响,也就是说带钩调平水与无钩调平水,没有什么区别。

2、确定好总行程

调好漂后,用搓饵、假饵挂下钩找底,确定总行程距离,用太空豆加以定位。在实践中一般不要超过总行程距离,可根据鱼层分布情况、鱼抢食疯狂程度等,不断调整行程的长度,也就是水线的深度。

3、增加子线摆幅

在实战中,把铅皮坠上推10-35厘米,变相延长子线的长度。操作中,子线落水后待漂刚翻身是把风线后拖10厘米左右。用于规避因铅坠快速下沉过长,导致子线与主线相缠的概率。

4、定好钓点方位

钓点最好在头部前面中间,也就是胸前方位,便于瞄准定位钓点。

5、尽量绷直风线

连接浮漂的钓线为风线,无力时尽量不压水,轻扬竿使风线与漂之间没有多余冗线。手轻轻一抬一扬,漂受力而动,凭手感可感知是否中鱼,可有效在第一时间内截杀鱼。

6、拉饵是王道

要想快速打到小鱼儿,拉饵是首选。首先,拉饵上饵的速度非常快。其二,取鱼的速度非常快,因为有挡针,无须用手捉住鱼再取鱼。其三,加快抛竿的速度,也就是频率。动作熟练后,可以单手抛竿,进一步加快抛竿频率。

7、手法要灵活

在打行程过程中,手法要多变。灵活一:从远打近,远则水深些,来探索鱼层分布情况,如果鱼被引上中层,则往近处钓,同时降低水线长度,逐步把鱼拉上水皮;灵活二:拉丝粉的比例要加到饵料的20%-30%左右,使饵料在水中呆的时间长些,经得起鱼儿的追咬,一次不中鱼,可在钩不出水面的情况下,实现二次、三次中鱼的机会;灵活三:常抖动钩饵,在垂钓过程中,不断轻轻的抖动手臂,牵动钩上的饵料像活饵一样活动,增加鱼儿上钩机率。

深秋手竿钓鲫鱼的这些变化,钓法得当更能钓到大板鲫


时值深秋,正是钓鲫鱼的黄金季节。深秋临近冬季,鲫鱼为了过冬正是大量进食的时候。虽然鲫鱼一年四季均可以钓到,但是想钓大板鲫往往是从这时候开始的,从深秋持续到来年仲春,都是钓大鲫鱼机会最多的时候。不过钓鱼讲究节气,因为气候的变化导致鱼习性有所不同,所以深秋初冬手竿钓鲫鱼跟仲秋在技术上有所区别。

一、钓场从大到小

先说钓场的选择问题,很多钓友在秋冬季节鱼获不佳很大的原因就出在钓场的选择问题上。在深秋时节,大小水域的鲫鱼都在大量觅食,甚至连平常“光头”的大水域在这时候也能钓到大板鲫,所以深秋时节钓场大小均可以选择,而且完全可以尝试平常鱼难钓的钓场,这时候肯定能有收获,因为深秋是鲫鱼大量觅食的最后时机,大小鲫鱼均会靠边觅食。不过到了初冬,水温下降到10度以下,这时候就不宜选择大钓场了,虽然明知大水面鲫鱼更大,但是多是躲在深水中,奈何明知道在深水,但是根本找不到鱼窝。所以随着温度的变化,钓场从大钓小是比较好的选择,因为在小水域中鲫鱼也会躲在深水,但是毕竟水域面积小,使用长竿还是有机会够到鲫鱼的。

二、钓点从浅到深

深秋时节昼夜温差已经很大了,虽然全天都可以出钓,但是收获好的时候往往都是中午前后。中午前后浅水升温,水温更适合鲫鱼的生存和进食,所以到了中午前后鲫鱼会到浅水来,这时候出钓时间就开始讲究晚出早归了。到了初冬水温下降,鲫鱼开始陆续离开浅水到深水中成群过冬,外出钓鱼只钓钓中午就可以,不过提前出门早点打窝也是可以的。这时候选择钓位要选择深水,而且最好选择向阳避风的钓位。

三、线组变小

钓鲫鱼是最讲究线组搭配的,尤其是对子线的选择上。主线的粗细会影响切水性,越粗切水性越差,换句话来说就是摩擦力会更大,容易导致轻口反应不出来。所以到了深秋时节钓鲫鱼,线组比仲秋要小很多,通常来说0.8-1.0的主线钓大小鲫鱼完全可以。子线的选择以0.6-0.8为宜,配合钓鲫鱼的软竿使用,应付大小鲫鱼均可。注意钓鲫鱼容易出现子线过硬而没口的现象,如果窝中明显有鱼星但是鱼不咬钩,在秋冬季节最大的可能就是子线用的粗了,换上小一号的可能会马上就有口。浮漂要选择细长尾的浮漂,吃铅往往不会超过1克。

四、饵料变浓

水温低的季节用饵讲究味道浓,这样味道的穿透会更好一点,有更好的诱鱼效果。不过这里有个误区,很多钓友认为水温低要用腥饵,其实大香或者大腥均可,所以搭配饵料不要只顾着使用腥饵,香饵也未必不好使。关键在于状态要好,饵料雾化可以好一些,但是要保证鱼钩上有少量残留,饵团要小,比重要轻,这样的饵料才更容易被鲫鱼吃进去。

以上是秋冬季节钓鲫鱼的一些技巧问题,不当之处请各位钓友批评指正。

钓行程是什么意思?台钓怎么钓行程?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文章说台钓在钓行程应该怎么怎么样,也有很多钓友在聊天的时候会提到钓行程,那么台钓当中的钓行程到底是什么?对我们钓鱼有什么用,以及需要注意些什么事项。下面我们就来一一解答你的疑问,跟大家说说台钓技巧中的钓行程。

1、什么是钓行程?

行程的饵料从入水到落底静置的整个过程中,饵料会完成三次下摆动作。第一次下摆是在饵料入水后并带动上方钓组缓缓下落直至浮漂翻身的过程,接着铅坠开始缓慢下沉并带动子线完成第二次下摆,最后铅坠到位与浮漂达成平衡点时,剩余的子线部分会接着向下摆动,直至双饵落底后轻轻回弹再次让铅坠与浮漂达成平衡。而台钓技巧中的钓行程,则是在行程过程中产生的吃口。

2、钓行程和钓浮有什么区别?

钓鱼新人很容易把钓行程和钓浮搞混,其实两者之间还是有区别的。我们常说的钓浮一定意义上就是除钓底层外的钓定层,它是建立在鱼情稳定的基础上。经常钓鱼的朋友都了解,鱼体在不适应水情、产卵期、缺氧时或出现身体不适等情况时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离底的表现。而钓行程是指从浮漂入水翻身站立开始到浮漂下降到设定的钓目为止的全过程,是在鱼情不稳定、鱼层乱、鱼口乱的情况下不得已而采取的一种应对办法。让饵料不断缓慢下落,恰恰可以激发起它们摄食的欲望。

3、行程钓法是否需要抛满竿?

我们学习的很多台钓技巧、钓法的时候都有讲过抛满竿的弊端。例如抛满竿后容易时窝子做得越来越远,导致最后够不到钓点无鱼可钓,或线组打满中鱼提竿时,未留过多的余地,容易造成脱钩跑鱼等情况。若使用软粘饵料诱鱼的话,则可以抛满竿,让饵料完成最大半径的摆幅以刺激鱼类摄食。否则在使用行程钓法时,不建议大家把竿抛满,并且一定要控制抛竿频率,如果抛竿频率与节奏跟不上的话,基本上可以直接认定为钓法失败。

从个人多年的垂钓实践看,渔事中的高难度活儿应算是钓行程,它既要求钓鱼人要具备一定的鱼类学基本常识,又要求垂钓者要有过硬的台钓基本功,其技术含量较高、掌握难度较大,没有长时间的历练和经验积累是很难得心应手的。

四季温度与水温变化对路亚鲈鱼的影响


一些有经验的钓手及有关专家学者都会注意到水温与鲈鱼生活习性之间的影响,下面介绍一下关于这方面的知识,因为现在正值严冬时节,有很多朋友的作钓也因年底的工作以及邻近春节和寒冷的原因而渐渐停止作钓,所以就以这个机会来总结四季变化对于鲈鱼的影响,供大家做为参考。

引言:钓手在作钓时所面临的挑战或许有70%是如何找到鱼的藏身之所。

春季时鲈鱼将会四处洄游寻找产卵处,在产卵期开始的前几周,大嘴黑鲈会从深水处移动到水温较高的浅 水处准备产卵。一般而言,雄性大嘴黑鲈比雌性会先巡游 到浅水处,这一段时间我们称之为〔前阶段产卵期〕, 大嘴 黑鲈会靠近浅水处,但藏身在深一点的水里,当水温上升到10度大嘴黑鲈会移动到较浅水处,水温如果下降时它们又会移动到较深处,但是仍会尽量维持接 近产卵区。

在〔前阶段产卵期〕中这种来回的洄游可能会重覆很多次,当水温稳定下来在10度左右,大嘴黑 鲈猎食的频率将会升高,但是因为它们必须为即将到来的 产卵储备能量,所以对那些游得比较快,要花较多的力气去追捕的猎物就兴趣缺缺.因此要在这段时期让它们上钩 最好是用泳速,泳形较缓慢的拟饵,要让它们觉得:这 一餐来得容易,咬它一口又何妨。

当水温慢慢上升到12度左右,大嘴黑 鲈猎食的频率及食量大增,在这段期间钓手通常可以在浅 水钓获在此觅食的大嘴黑鲈,大型的雌性大嘴黑鲈也大部 份在这段时期被钓获。而且只要光线不是太强烈,此时期 的大嘴黑鲈不太会躲入深水或掩蔽物内,这种情形将会持续到水温升高到将近15度左右。

水温升高到15度左右的时候,它们开始产卵.雌鱼产 完卵後,它会立刻弃巢离开,在接下来几个礼拜是它们的 复原期,在这段时间,雌鱼减少摄食。〔前阶段的产卵期〕里疯 狂进食所储存的营养将可以支撑它们渡过这段复原期。而 雄鱼在此时开始执行牠们护巢的任务。

为了保护牠们的巢 穴,雄鱼会攻击所有可能对牠的巢产生威胁的拟饵,所以一些模拟掠食者类型的路亚拟饵此时最有效(如各类鱼型的硬饵)至于在大嘴黑鲈的产卵区作钓是否道德呢?这一次我们将暂不讨论,请各位读者自行判断,我们以後会有专文讨论这一个问题, 也许所发表的一些统计数字可以帮助各位做出正确的决定.

随着夏季的脚步逐渐接近,当水温升高到21度左右的时候就到了所谓的后阶段产卵期。在这时期里,雌性 已经从产卵後的虚弱中恢复了,准备开始觅食,而雄性也 完成了护巢的任务,它们会在黄昏及夜晚在浅水处大量的觅食,此时期水面式拟饵最有效。在白天它们会停留在深 水处或藏身在掩蔽/藏匿处所,在美国的南部,春季会从每年的二月一直持续到四月底止,但是在美国北部的地区 春季也许只有五月这一个月而已。

正因为各地的季节区分并不相同,所以想要正确的了解水底下到底发生了什么, 大家可以注意观察记录钓场的水温变化. 在同一个钓场里,即使是在每年的同一个时期,今年 的水温也不一定会跟去年的水温相同,较长的冬季,比较 多的降雪(如果有的话),较低的春雨温度,水位高低等 因素都会影响水温的变化,而钓场水域的深度及水体的大 小也是影响水温的关键因素。

所以您必须要实际观察、记录您所要做钓水域的水温,分别量测水面及水深5. 10,15,20,25寸处的水温:我个人较偏好在前 10寸深度时每3寸测一次(1寸=3.3厘米),再深则是每5寸测一次,只要用一条线在所要的深度做上记号就可以做了。

水温上升到21.1度以上的时候,大嘴黑鲈们知道夏天到了,食物的供应充足,它们觅食的时间 会缩短.而且因为晚风会把水面的温度降低,所以觅食的 时间会集中在黄昏,夜晚及清晨.温暖的水和强烈的光线 会把它们赶到深水里,但是如果掩蔽物够浓密而且水温不 是太高的话,它们还是可能会停留在浅水处。

除非因为水 里的含氧量不足,否则超过26度左右的时候的水温 会把大嘴黑鲈赶到深水里,即使它们停留在含氧量较高的 浅水里,也会变得懒洋洋的不想活动。如果法令允许的 话,此时在日落後或日出前做钓是最有希望的。

在这段日子里因为食物供应充足,所以它们可能会数天才进食一 次,但是别忘了,钓点水域里通常不只一条鱼而已,这条 鱼今天不饿,但可能6米外就有另一条鱼是今天开饭, 所以千万不要放弃!

秋季到了,水温开始下降,经过一整个夏季的攫掠, 食物来源渐渐的减少了,在深水里的大嘴黑鲈开始逐渐回 到浅水水域觅食.因为日光强度变弱了,大嘴黑鲈可能整 天都会在浅水水域逗留觅食。每年此时段偶而出现的狂咬 绝不会输给前产卵期的摄食高峰.

过不久後,水面的水温将会和深水处一致,且整个水域各处的水温和密度完全相同,我们称它为秋季大逆 转时期,通常它会持续1到2周,这时比较难找到大嘴 黑鲈的踪影。到了秋末,因为风的泠却,水面的水温将会 比深水处低.大嘴黑鲈此时会开始回到深水里。此时可以 再次测量钓场不同深度谁的温度.

整个冬季大嘴黑鲈都会栖息在深水里,即使水面全部结涷了也是如此。但是在春季的洄 游特性是可以全年通用的。那也就是说:如果秋季中有数 天的晴天使水温昇高到约10度左右的时候,大嘴 黑鲈会游到浅水处觅食,这时候如果进行施钓的很有可能会猎捕到大型的BASS哦 总而言之,大嘴黑鲈较喜欢在12度左右到 21度左右的水温下觅食活动。

所以您 自已必须找出您所在的钓场在全年每一个时段里,这个水温范围的深度是多少?如此一来您就可已依照水深及觅食 、攻击特性选择正确的拟饵.就不会发生12.8度水温的深度是在10-15尺的深处,但您竟 在2-3尺深,水温是10度的泳层做 钓。

测量水温并不会用去您太多的时间,投资一个可防水 的温度计是绝对值得,甚至只要一般常见家用挂在墙上那 一种温度计就可以了。现在网上购买比较方便了,所以准备一个水温计应该提高作钓效率和经验的好工具。但为了避免量测误差,当温度计沈 到了所要的水深且测量好了後必须尽快把温度计拉出水面 读取读数。

以上钓鱼技巧就介绍到此,希望《深秋钓鱼水温变化时鲫鱼钓行程打接口》的内容能满足您的需要,同时欢迎您阅读我们精心准备的专题:夏天钓鱼水深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