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的方法与技巧。

一、鱼的体温

鱼类是变温动物,其体温随水温变化而变化,一般比其所在水温高12摄氏度。鱼不能象人类那样通过新陈代谢活动来保持自身温度的恒定,而只能与水温保持相对的稳定(鱼的最佳生理代谢温度是1525摄氏度)。低于4度或高于30度鱼儿就停止进食甚至死亡。所以,是水温决定着鱼儿的生死存亡。鱼能自主的主动寻找适合它生理活动水温区域。

二、水温与水的导温特性

自然水体的温度主要来自太阳的照射和地壳温度的散发,太阳的照射有四季变化与昼夜变化,受水体流动的影响;而地壳散热是恒定的。

水在4摄氏度时密度最大,高于或低于4摄氏度时密度依次变小、质量变轻。在阳光照射下,浅水增热快,水温比较高,密度变小,质量变轻,体积增大;而深水增热慢,密度较大,质量较重,体积缩小,这时会形成两个相反方向运动的对流,这就是水的导热特性。由于水的这一特性,便使不同温度的水层、水域产生了垂直对流或环流运动。

三、水的导热特性

根据自然水温的来源以及水的导热特性,我们将自然水域分同温水域、正分层水域、逆分层水域。

1)同温水域

同温水域是指在此水域的24小时中,水体的上下层温度都是相等的。也就是不分表层、中层、底层。只有四季变化与昼夜变化,没有分层变化。

水能形成24小时上下同温,是由水的导温特性形成的:白天在阳光照射下,浅水增热快,深水增热慢,使浅水区与深水区有了较大的温差,便形成了两个方向相反的环流。到了夜间,水面失去了阳光照射,水温也会随之下降,浅水处与岸边此时降温快,而深水处却降温慢,水中又形成了两个相反方向的环流运动,使整个水域水温达到了同温。

鱼在水温的这种运动中,不是静止的,而是随环流而移动,游向适合自己生存水温的地方,即水温为1530摄氏度的水域。所以,我们在钓鱼时要特别注意水在环流运动时鱼的走向,选择什么时候钓浅水,什么时候钓深水,找到了鱼的这个游向,也就找到了鱼群,这样选好的钓位方可丰收,否则是难以钓到大量鱼的。

但是,这样的环流怎么个找法不能说不是个难题,这样的环流何时才能出现又使钓鱼人难以捉摸,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水温的下降与上升处是调温区,也就是凉水与热水的交汇处。在这种情况下,可行的方法是多打几个窝,一个窝一个窝的试探,这样才能找到鱼的游向。

有些钓鱼人好守窝,认为鱼是四处游动的,到时候就会游到窝点,这种看法有片面性。不能说死守不是一种钓鱼的技巧,但是,这种方法只限于钓者熟悉的水域,曾经经过多次摸索,弄清了鱼的走向,也就是说通晓了鱼路,用这种方法守鱼是有道理的,因为是鱼路总会有鱼经过。

但是,在初去的、不熟悉的水域,或天气剧变的水域这种方法就难以奏效了。本人就有过一次典型的经验教训,那是几年前的一天,天气十分的热,气温达36摄氏度,钓友约我去了一个大水塘钓鱼,钓友把他上次钓到大鱼的钓位让给了我,并帮我打窝,因为他上次钓鱼就是在这个点内。心想我是肯定会钓到鱼了。

但是恰恰相反,一个多小时也未见鱼吃钩。钓友选另一个钓点钓鱼,比我强些,钓到一条小鱼。后来又来了一位钓友,他选下钓位后也是半个小时不上鱼。但他没有死守,而是又选了五个点打窝,结果他找到了鱼群,一上午钓有好几斤鱼。钓友看不行,便又找了个他附近的钓点,结果也钓到了不少鱼,我一直死守不动,最后只钓到四条小鱼。

钓友很是奇怪,再三解释他确实在那儿上几次都钓了不少鱼,当然我相信他之所言。但是当我问起他上几次钓鱼时的天气时,他说那天刮北风,气温28摄氏度,这时我才明白过来,鱼之所以不在此处,此处的气温不适应它,它只好移位到别处适合自身体温的地方去了。而那位钓友多次试验找到了鱼移位调温合适的水域,所以收获较多。看来找鱼移位调温水域比凭经验选钓位更为重要,特别是在气温剧变或不熟悉的水域钓鱼的时候。

同温层水体存在于江河小溪等流动的水域,和北方春秋两季的静止水域、南方秋季的静止水域、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春秋与冬季的静止水域。在同温水体中,鱼儿可以不调节体温就全水域立体方位觅食。所以,春、秋两季是钓鱼的黄金季节。而春、夏、秋季的江河小溪是垂钓的黄金水域。

2)正分层水域

在盛夏节,太阳直射水表面长,表面水升温便特别快,密度也就小,重量轻,只有浮在上层,很难下沉;相反,底层水因水的隔离,升温就很慢,水温度低密度大而质量也重,它只好留在水底。这种上热下凉的水域,就是正分层水域。这种水域上面的水密度小、质量轻;下面的水密度大,质量重,上下无法自由流动、混合,于是就形成了跃温层,其特点是:水的深度增加不多,温度下降却很快,温度梯度比较大。但是,当有大风时,因为风卷起水浪,分层不变温的水也会因水的大幅波动而混合,但是混合的深度也不一,取决于风力的大小和上下水的温差,温差太大的也难以流动混合。

关于正分层水域,鱼类专家曾做过试验测量。正分层水域的上层与下层水的水温相差较大,当表层水温达到22摄氏度时,水面以下5米的水温为21摄氏度,下到10米水温为18摄氏度,下到15米深处时,水温便为9摄氏度,下到20米时水温便成了5摄氏度,下到20米以后就为4摄氏度了。这个水温测量对于我们钓鱼者来说很有启发作用,因为鲫鱼的觅食水温为1530摄氏度之间,1520摄氏度为最合适。从科学测出的水温看,所谓的夏钓深,亦不能深过10米,3至5米为最好。

夏天,北方的水温成为正分层,也就是表热底凉,鱼便移位于凉水处,此时的鱼聚集的地方在下层,钓者所选钓位主找凉水区,或深水区。冬季南方静止水域的水温,因为气候暖和,有时有如北方的夏季,它的水温处在正分层状态,上热下凉,上轻下重,南方春日钓鱼应参照北方夏日的方法。南方的夏天仍为正分层,鱼儿多聚集在深水底层,在此下钩,收获毕丰。

3)逆分层水域

所谓逆分层水域,是与正分层水域相对而言的。正分层是上热下凉,就是说,在湖泊、水库的水域在阳光的照射下,表面浅水温度高,水深处难得日照,所以温度低,是夏日的气温所形成。但是到了冬季,北方的天气变寒,下层的水温散出慢,表层的气温散发快,所以便形成了与夏日相反的水层温度,同样因为水的密度不同,形成不了大的环流运动,保持了上凉下温的水温层,这就叫逆分层水域。

有人做过试验,逆分层水域的水温温差没有正分层那么悬殊,冰面为0摄氏度,下降5米水温上升为2摄氏度,下降到10米,水温为3摄氏度,10米以下到15米水温为4摄氏度,再往下水温不会上升,一直保持4摄氏度。

有人对冰厚20厘米,水深1米的水体加以测量,冰下表层的水为0摄氏度,底层水温为6摄氏度。冬季鲫鱼的摄食水温亦不要低于5摄氏度。从这些测量来说,这个暖水层便是鱼儿的活动区域,也就是说,在这个水层里会有鱼群集中,由此联系到钓鱼选位,从理论上来讲,冬天钓鱼不能深过10米。

冬季北方的静止水域为逆分层水体,深水底层较温和,鲫鱼、鲤鱼仍能觅食,为冰钓爱好者提供了用武之地。

四、综合归纳

1)同温:水温不分层温,深浅都处于同等温度,鱼的体温与水温相同,此时鱼最为活跃,进食也快,是钓鱼的黄金时期。

2)移位调温:水温变化时,春、秋、冬季鱼向暖水移位,夏天,鱼向凉水移位,所以,春、秋、冬季找鱼群时,先找暖水区,找到暖水区就找到鱼群了,因为此时的鱼都向暖水区集中。

3)养鱼塘因为水面小,水温升降快。水库、河流因为面大水深,水温升降慢,但浅水又比深水升降快。要根据气象、水温来选择钓场和钓点。

4)小温差天气,鱼比较活跃,非常适合垂钓。

钓鱼技巧扩展阅读

夏季水温变化与垂钓时应注意的几个环节


夏季水温变化与垂钓时应注意的几个环节,大家都知道水中的鱼类对于气温及水温是比较敏感的。水温是随着气温的变化而变化,在水温过低或过高情况下,人们就很难钓到它们。也就是说,当气温下降到8度以下或上升到35度以上时,几种主要的淡水鱼类如:鲫鱼、鲤鱼、草鱼、鲢鱼、鳙鱼的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受到抑制,甚至会引起死亡。它们没有摄食欲望或很少摄食。

淡水鱼儿最为活跃的水温应为1528度,在这样的水温下,鱼的食欲最为旺盛,也是垂钓的理想水温。这个温度的时间,大体从晚春的4月底到仲秋的9月底。夏天,最好的钓点是深水区。7、8月份,气温高达30度以上,1米多深的浅水区被强烈日光晒的滚热,水温超过了鱼的适宜温度,这时23米以上的深水区,由于吸收太阳能量少,比浅水区凉爽,它们都游到深水区避暑去了。所以,我们在夏季垂钓时,要根据水温的变化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这样才能事半功倍,才能收到理想的垂钓成果。

笔者认为,夏季垂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一、钓具的选择使用

夏季是垂钓大鱼的黄金季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钓具的选择和使用是垂钓大鱼的重要因素。冬天蛰伏在水底的虫类和水生植物,每年一到春天首先在浅滩水温高的区域复苏,为鱼类提供了饵料,鱼儿常到靠近岸边有水草的浅水区活动觅食产卵,人们大多喜欢在小水面近岸10米以范围内用手竿垂钓,所以,在春天里应以手竿垂钓为主。然而,到了初夏,大地披上了绿装,各种大型鱼类开始活跃,它们大多生活在大水面(湖泊、水库)等远离岸边的深水区;到了盛夏,大鱼更加活跃,食欲大增,此时人们仍使用手竿垂钓,就显得相形见绌、鞭短莫及了。此时使用海竿垂钓,就有了发挥远投威力的用武之地,所以说夏季钓大鱼应以海竿为主。

二、钓饵的配制

夏季气温较高,加之雨季涨水,水库大小湾子都有水草被淹没,水底天然饵料丰富,这时个体较大的鲤鱼、草鱼、青鱼等都成群游到此处觅食。由于水温适宜,食欲大开,此时使用粮食类的饵料,可获大丰收。下面就笔者多年的垂钓实践,现推荐几款既经济又实用炮制炸弹钩糟食的配方,如果此方对您能有所帮助,俺就感到欣慰了。配方原则:按季节配饵;按所钓鱼的食性配饵;按喂养习惯配饵。更要因地制宜,灵活掌握,随机应变,以不变应万变。

1)豆饼粉糟食

将豆粕用文火炒黄至有香味,钓鱼前一天晚上,按1斤豆粕加1两红糖(白糖也行)的比例,用开水沏泡。使用时,掺些膨化玉米粉(面粉也可)作粘合剂,饵到水里5分钟化开为宜。但要注意粘度不宜过大,否则影响程度效果。

2)二合一糟食

豆饼粉、玉米面各二分之一。将豆饼粉炒黄至香后,加水煮沸35分钟,然后将玉米面边撒边搅,撒完后小火焖5分钟出锅。使用时,视粘度情况添加粘合剂。

3)三合一糟食

豆饼粉、麦麸子、玉米粉各三分之一。将豆饼粉、麦麸子分别用文火炒香。将玉米粉用凉水调成糊状,用文火煮成粥状,趁热将豆饼粉和麦麸子倒入容器内搅拌。粘度调整同上以上几种糟食是主饵料。还要根据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地域,不同的鱼种添加不同的佐料

三、钓位钓点和垂钓时间的把握

夏季天气炎热,白天阳光直射水面,水深12米水温很高,超过了鱼儿生活的适宜温度,鱼儿都游到背阴的地方。另外,由于近岸人声吵杂,水浅等因素,大鱼很少光顾此处觅食游弋,因此,钓位钓点,应选择在南岸深水区或有背阴的地方,此地要比别的地方好的多。另外,要注意垂钓时间的把握。从天刚朦朦亮到上午9时前和下午4时到天黑这两段时间是垂钓的黄金时段,垂钓者要严阵以待,不失时机,切不可懈怠大意。

四、钓法

夏季使用海竿垂钓是不错的选择,它既可以钓近点水域又可以钓远点水域,既可以使用炸弹钩又可以使用串钩,还可以悬浮钓等,海竿垂钓可谓灵活多样,适应能力强。夏季海竿垂钓,在辽宁地区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划船打重窝(甚者,将几块豆饼、几百斤玉米全部倒入钓点)送线串钩钓,还有由此演变发展为墩地雷新钓法;一种是炸弹钩抛投钓法,我更倾向于后者。原因在于后者的技术含量更高,(此处无意贬低其他钓法)首先是饵料的科学配制和使用;第二是抛投诸多技巧的掌握;第三是科学选配钓具

夏季垂钓,相约35知心好友,置身于大自然美丽的怀抱,那是相当的惬意!当东方见白,水雾缭绕,心随美景而美妙;当艳阳高照,在树荫下或遮阳大伞下,背靠着青山,面对着绿水,吃着适口小菜,喝着醉心凉啤,品着绿色佳茗,欣赏着旖旎风光,神侃、吹牛、聊天,此乃悠然自得,给个县官都不换;当夜幕拉开,仰望天空,星罗棋布,苍穹的深邃,宇宙的魅力,使你浮想联翩,流连忘返神仙也不过如此也!

漫谈水温变化对垂钓的影响


在春秋季节钓鱼,天气越好鱼越难钓。我们几位钓友也谈过这问题,大家一致的看法是,觉得还是温度在起作用。由于我们居住在北京,只能以当地气象条件为依据。我们有这样一种感觉,就是头天晚上的气温低,第二天定是一个好天气;如果晚上气温较高,第二天可能就会出现阴冷。也同样感到天气不好人不舒服,可上鱼却不错,这是为什么?有鱼和水两个方面的原因,但根本的原因还是水温的变化在导演这一切。

先说鱼。它是变温性动物,它的体温随水温的变化而升降。在变化的过程中鱼儿有两种表现,一是鱼的趋温性,哪里水温合适它就向哪里游。二是在水温突然发生变化时,鱼儿会调整体温,在调整过程中,它不会好好咬钩。如果按照这样的理解去看待这个问题,就比较容易找到答案。

天气好,昼夜温差大,气温必定会影响水温,但水温的。变化不如气温变化明显,气温说变就变:刚才还暖洋洋的,一阵西北风吹个透心凉。水温的变化可没有那么快,但还是在变,人一时还感觉不到水温在变的时候,长期蜗居于水的鱼儿感到了,在这骤变的过程中,鱼儿不舒服,表现就是不进食。头天晚上气温低,鱼儿处在低水温条件下过得正常。当第二天天气变暖,水温在慢慢升高,鱼儿要调整体温,在这调整过程中,它不会好好进食,这就是天气好鱼倒不爱咬钩的原因之一。

另外就是鱼的趋温性。在早春或晚秋,草、鲢、鳙等鱼都不爱咬钩,只有底层的鲫、鲤还会咬钩。所在北京地区,这个时候在室外垂钓通常是以钓鲫为主,也能钓上鲤鱼来。鲤鲫都是底栖性的鱼,当水温正常时,它们一般都待在水底,所以在底层鱼的密度大,这时将钩下到水底,较易上鱼。如果天气变好,太阳出来,水面升温快,鱼儿会趋温上浮,离开水底,这时还将钩子下到水底,等于将钩下到无鱼区,难以收获。如果此时追着鱼下钩,采用钓浮的方法,效果也不会好,这是因为鱼儿还在调整体温,再者表层水温虽高一此 但达不到鱼儿适宜的温度,它也不会正常拿食,所以这时钩虽下到有鱼的水层,鱼儿仍不会咬钩。

那么早春和深秋在天气不好的时候为什么上鱼倒好,这就是与上面说的情况相反,白天天气不好,水温不论白天和晚上,上下层的变化都不大,鱼儿不会上浮,水底鱼多易上钩。这些就是我们在春秋季节钓鱼的体会。

水温突变,鱼不爱咬钩,这是垂钓者能经常体会到的事。在我们生活中有时偶然会遇到这种事。许多年前我家养了一缸小鱼,时间长水脏了,当时也未作任何考虑,就将原来所有的水都倒掉,换上新水,结果冰凉的水,使小鱼都趴底不动了,鱼儿就像得了一场大病,经过很长时间才缓过来。

鱼儿怕新水,也就是因水温突变之故(也有水的其他质量的变化),鱼儿不适,要进行体温的调整,去适应新的水温,如果温差太大,且变化迅速,鱼儿经不起这样的刺激,就和鱼缸换水一样。有些不大的山塘小水库,因农业用水,或因下大雨,水的增减变换非常明显。我们在垂钓时也经常遇到这种情况,上当多了,也得到一些经验,就是新水很难钓到鱼。

因水温突然改变而钓不上鱼的例子很多,也以春秋为例,早上上鱼还不错,等到太阳升高气温也随之上升,水面经太阳照射,水温自然也会提升,可这时上鱼倒不好了。这也是因为鱼儿趋温向上浮,水底无鱼,底钓效果当然不佳。

钓友中还有一个普遍应用的经验,就是选进水口为钓点这是因为鱼有顶水上游的习惯,再者流水会起到增氧的作用,所以进水口鱼多,钓友们往往作为首选的钓点。我们循着这个经验,但上了一次当:有一次我们占了这么一个进水口,久钓之后并无收获,原来放进来的是冰凉的深井水,鱼儿不仅不来,反而远离这股冷泉。

总之,水温的变化,就像魔术师在施展魔法一样,捉弄我们这些钓鱼人,搞清楚这些变化很难,但又很有吸引力,这恐怕也是钓趣之所在。

谈各种鱼类水温变化对垂钓影响图解


鱼属冷血变温动物,它们的体温随生活水域的水温变化而变化,而水温的变化主要受季节及太阳辐射的影响而变化。在我国生长的鱼类,主要有温水性、冷水性和热带鱼类三种,各种鱼类的活动、摄食、繁殖,都有一定的温度要求,适温范围也不相同。

1.温水性鱼类有哪些

温水性鱼类主要包括鲫鱼、青鱼、草鱼、鳊鱼、鳙鱼、鲤鱼、乌鱼、鳜鱼、鲶鱼、鲌鱼等。这些是在我国分布最广的鱼类。其中多数鱼类生活的适宜温度在15-33℃之间,当水温低于10℃、高于33℃时,鱼即停止进食,而鲤鱼、鲫鱼在水温低于4℃、高于30℃时,才停止进食,是适温性较强的鱼类,几乎全年都可垂钓。

2.冷水性鱼类有哪些

冷水性鱼类主要包括狗鱼、雅罗、铜锣、法罗、胡罗、哲罗等鱼。它们主要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适温范围是7℃-20℃,超过30℃则会死亡。

3.热带鱼类有哪些

在我国生活的热带鱼主要包括罗非鱼、鲮鱼等,适温范围25℃-35℃,水温低于18℃时即停止摄食,水温低于10℃时即会死亡。这些鱼类主要生活在我国南方。

水温对垂钓有很大的影响,要想获得好的垂钓效果,应当考虑各种鱼的适温范围。熟悉了解这些钓鱼知识,可以有效的提高我们钓鱼人的渔获。准确把握对象鱼的习性,应对自如。

浅谈水温与钓位选深选浅的关系


很多朋友常常为钓多深而犯愁,有时候钓深效果不错,有时候钓浅也有意外的惊喜,究竟是钓深好还是钓浅好?迷茫了。要想解开这个谜团,我们先要了解下面这些常识。

我们知道,一般的对象鱼比较喜欢的水温大约是25℃,如果是冷水鱼,它们喜欢的水温还要低一些。鱼的趋溫性体现在:当水温较低的时候,它们喜欢游往高温区,当水温太高的时候,它们喜欢游向低温区。其实这是所有动物(包括人)的本性,夏天总想找个阴凉处纳凉,冬天就想在太阳下晒。

在一天当中,凌晨的气温是最低的,所以上午九点以前,水上层的温度往往不是最高的,这个时候我们一般都需要钓深一点的地方。

随着时间的推移,太阳把表层的水温提高了,这个时候浅处的水温有所上升,鱼儿开始向浅处移动,这个变化有点复杂。小杂鱼胆大,靠边也毫无顾忌。鲫鱼刚开始是离底,慢慢开始上浮、靠边,进而浮面。这个时候,如果我们是专钓鲫鱼,可以从原来钓的两三米深逐步向一两米转移,甚至可以钓半米左右。但是有一条,相对来说深一点的地方的鱼总比浅一点的要大一些。

鲤鱼比鲫鱼更谨慎、胆小,它们往浅水区游动比鲫鱼要慢几步,靠边的程度也要差一些。所以,如果想钓鲤鱼,还是尽量钓深一点。

钓鱼要灵活,要根据鱼的生活习性、季节气候的变化以及食物源的分布特点等诸多因素来选择钓深还是钓浅,千万不要一厢情愿的或是盲目的认为鱼在哪里,我们选择钓点的因素,一是水温,找出哪里的水温更适合鱼停留。二是找食物,哪里有更多的自然食物可供鱼食用。三是哪里更安全、更隐蔽,哪里是鱼儿的藏身之地。第三条很矛盾,鱼儿的藏身之地也是挂钩的高发区,在这样的地方下钩,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相适应的钓组准备。

尽量不要用长竿去适应水深,因为这个时候水下的地形往往是缓坡。陡坎下面是鱼道,就是四米五的竿长也足够了。这个时候要注意岸边地质的可靠性,千万不要站在沙石沉积物上垂钓,这样的地方很容易坍塌。这和不要在高压线下钓鱼一样,这些地方都是垂钓的禁区。

四季温度与水温变化对路亚鲈鱼的影响


一些有经验的钓手及有关专家学者都会注意到水温与鲈鱼生活习性之间的影响,下面介绍一下关于这方面的知识,因为现在正值严冬时节,有很多朋友的作钓也因年底的工作以及邻近春节和寒冷的原因而渐渐停止作钓,所以就以这个机会来总结四季变化对于鲈鱼的影响,供大家做为参考。

引言:钓手在作钓时所面临的挑战或许有70%是如何找到鱼的藏身之所。

春季时鲈鱼将会四处洄游寻找产卵处,在产卵期开始的前几周,大嘴黑鲈会从深水处移动到水温较高的浅 水处准备产卵。一般而言,雄性大嘴黑鲈比雌性会先巡游 到浅水处,这一段时间我们称之为〔前阶段产卵期〕, 大嘴 黑鲈会靠近浅水处,但藏身在深一点的水里,当水温上升到10度大嘴黑鲈会移动到较浅水处,水温如果下降时它们又会移动到较深处,但是仍会尽量维持接 近产卵区。

在〔前阶段产卵期〕中这种来回的洄游可能会重覆很多次,当水温稳定下来在10度左右,大嘴黑 鲈猎食的频率将会升高,但是因为它们必须为即将到来的 产卵储备能量,所以对那些游得比较快,要花较多的力气去追捕的猎物就兴趣缺缺.因此要在这段时期让它们上钩 最好是用泳速,泳形较缓慢的拟饵,要让它们觉得:这 一餐来得容易,咬它一口又何妨。

当水温慢慢上升到12度左右,大嘴黑 鲈猎食的频率及食量大增,在这段期间钓手通常可以在浅 水钓获在此觅食的大嘴黑鲈,大型的雌性大嘴黑鲈也大部 份在这段时期被钓获。而且只要光线不是太强烈,此时期 的大嘴黑鲈不太会躲入深水或掩蔽物内,这种情形将会持续到水温升高到将近15度左右。

水温升高到15度左右的时候,它们开始产卵.雌鱼产 完卵後,它会立刻弃巢离开,在接下来几个礼拜是它们的 复原期,在这段时间,雌鱼减少摄食。〔前阶段的产卵期〕里疯 狂进食所储存的营养将可以支撑它们渡过这段复原期。而 雄鱼在此时开始执行牠们护巢的任务。

为了保护牠们的巢 穴,雄鱼会攻击所有可能对牠的巢产生威胁的拟饵,所以一些模拟掠食者类型的路亚拟饵此时最有效(如各类鱼型的硬饵)至于在大嘴黑鲈的产卵区作钓是否道德呢?这一次我们将暂不讨论,请各位读者自行判断,我们以後会有专文讨论这一个问题, 也许所发表的一些统计数字可以帮助各位做出正确的决定.

随着夏季的脚步逐渐接近,当水温升高到21度左右的时候就到了所谓的后阶段产卵期。在这时期里,雌性 已经从产卵後的虚弱中恢复了,准备开始觅食,而雄性也 完成了护巢的任务,它们会在黄昏及夜晚在浅水处大量的觅食,此时期水面式拟饵最有效。在白天它们会停留在深 水处或藏身在掩蔽/藏匿处所,在美国的南部,春季会从每年的二月一直持续到四月底止,但是在美国北部的地区 春季也许只有五月这一个月而已。

正因为各地的季节区分并不相同,所以想要正确的了解水底下到底发生了什么, 大家可以注意观察记录钓场的水温变化. 在同一个钓场里,即使是在每年的同一个时期,今年 的水温也不一定会跟去年的水温相同,较长的冬季,比较 多的降雪(如果有的话),较低的春雨温度,水位高低等 因素都会影响水温的变化,而钓场水域的深度及水体的大 小也是影响水温的关键因素。

所以您必须要实际观察、记录您所要做钓水域的水温,分别量测水面及水深5. 10,15,20,25寸处的水温:我个人较偏好在前 10寸深度时每3寸测一次(1寸=3.3厘米),再深则是每5寸测一次,只要用一条线在所要的深度做上记号就可以做了。

水温上升到21.1度以上的时候,大嘴黑鲈们知道夏天到了,食物的供应充足,它们觅食的时间 会缩短.而且因为晚风会把水面的温度降低,所以觅食的 时间会集中在黄昏,夜晚及清晨.温暖的水和强烈的光线 会把它们赶到深水里,但是如果掩蔽物够浓密而且水温不 是太高的话,它们还是可能会停留在浅水处。

除非因为水 里的含氧量不足,否则超过26度左右的时候的水温 会把大嘴黑鲈赶到深水里,即使它们停留在含氧量较高的 浅水里,也会变得懒洋洋的不想活动。如果法令允许的 话,此时在日落後或日出前做钓是最有希望的。

在这段日子里因为食物供应充足,所以它们可能会数天才进食一 次,但是别忘了,钓点水域里通常不只一条鱼而已,这条 鱼今天不饿,但可能6米外就有另一条鱼是今天开饭, 所以千万不要放弃!

秋季到了,水温开始下降,经过一整个夏季的攫掠, 食物来源渐渐的减少了,在深水里的大嘴黑鲈开始逐渐回 到浅水水域觅食.因为日光强度变弱了,大嘴黑鲈可能整 天都会在浅水水域逗留觅食。每年此时段偶而出现的狂咬 绝不会输给前产卵期的摄食高峰.

过不久後,水面的水温将会和深水处一致,且整个水域各处的水温和密度完全相同,我们称它为秋季大逆 转时期,通常它会持续1到2周,这时比较难找到大嘴 黑鲈的踪影。到了秋末,因为风的泠却,水面的水温将会 比深水处低.大嘴黑鲈此时会开始回到深水里。此时可以 再次测量钓场不同深度谁的温度.

整个冬季大嘴黑鲈都会栖息在深水里,即使水面全部结涷了也是如此。但是在春季的洄 游特性是可以全年通用的。那也就是说:如果秋季中有数 天的晴天使水温昇高到约10度左右的时候,大嘴 黑鲈会游到浅水处觅食,这时候如果进行施钓的很有可能会猎捕到大型的BASS哦 总而言之,大嘴黑鲈较喜欢在12度左右到 21度左右的水温下觅食活动。

所以您 自已必须找出您所在的钓场在全年每一个时段里,这个水温范围的深度是多少?如此一来您就可已依照水深及觅食 、攻击特性选择正确的拟饵.就不会发生12.8度水温的深度是在10-15尺的深处,但您竟 在2-3尺深,水温是10度的泳层做 钓。

测量水温并不会用去您太多的时间,投资一个可防水 的温度计是绝对值得,甚至只要一般常见家用挂在墙上那 一种温度计就可以了。现在网上购买比较方便了,所以准备一个水温计应该提高作钓效率和经验的好工具。但为了避免量测误差,当温度计沈 到了所要的水深且测量好了後必须尽快把温度计拉出水面 读取读数。

春季水温与路亚鲈鱼四个阶段的关系


每年的四月份的1921号之间太阳到达黄经30时为谷雨,此时段谷雨断霜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气温回升加快,不仅利于农作物生长同时也是垂钓佳季,但户外作钓想要好的收获仍需提前做好功课,判断春季鲈鱼所处的阶段.接下来高手许彬就从水温方面跟大家谈谈春季鲈鱼的四个阶段及路亚方式.

第一阶段:找产床又称为做窝

水温1314度时鲈鱼开始慢慢往浅处移动,找寻适合产卵的地方.一般情况是公鱼找好产床之后等待母鱼过来产卵,如果水深24米,有平滩、大颗粒沙子、石子的地方,产卵前的鲈鱼会在这里徘徊很久,平滩周边有结构或者障碍的话,便是它们春季最好的地方.

这一阶段我们可以使用复合亮片、VIB以及CRANK这些高效率的饵进行搜索,此时鲈鱼会主动攻击食物,它们需要为下一阶段产卵补充好体力.

复合亮片一般会采用7克、10克的水滴型,进行慢收,沿底部开始搜索,遇到底部硬结构之后会做出短暂的停顿,然后继续搜索.轻一点的复合亮片在底部搜索时遇到硬结构停顿时下沉速度比较的缓慢,让底部结构中的鲈鱼有足够时间进行攻击.

CRANK则采用下潜三米左右的,在搜索底部的鲈鱼,而手法和使用复合亮片相同,但是唯一区别就是遇到硬结构停顿,CRANK会慢慢上浮,停顿之后我会小抽一下,这样会让饵尽快贴底搜索.

第二阶段:产卵中

水温稳定在15度左右大约一个礼拜,鲈鱼就会在平滩处进行产卵,如果水温忽高忽低还是会等到水温稳定后才产卵.产卵时一般公鱼守护,母鱼进行产卵,如果有威胁的物体经过公鱼会上前驱赶.母鱼在产卵完成后会退回到有结构的地方悬浮不动,产卵消耗母鱼太多的体力,只能躲回到结构区休息,等待体力的恢复.

这个阶段可以选择德州、JIG等钓组进行产拖停作钓,选择鲜艳的拟饵对产卵中的鱼起到一定的威胁作用,致使其前来驱赶拟饵.

德州钓组可采用5克钨钢坠,挂上色彩鲜艳的卷尾或者T尾鱼进行底部慢拖、小跳相结合手法,如果进入产床附近一定要停顿观察切水线,如果线开始走动则立即扬杆.因为这时期的鱼完全是以驱逐为主,危险物离开产床后就会吐饵返回产床继续守护.

JIG采用1.8克、3.5克为主,最大用到5克,为其搭配T尾鱼或者虾型饵,使用L调或者LUL的杆子来进行抛投,个人感觉小饵在鲈鱼驱逐时更容易含入嘴中.手法依然采用在产床附近进行拖动、停顿这类的挑逗.

第三阶段:产卵后又称护窝

水温到达20度以上时产卵完全结束.母鱼走后公鱼会继续在窝边上守护着,直到鱼卵慢慢孵化成小鲈鱼苗后才离开.

最后阶段基本选择无铅、悬浮米诺、小JIG进行做钓.

无铅选择摇摆鱼或者SENKO,一般可选3寸、3.5寸、4寸.这个时期的母鱼产卵完之后处于悬浮状态,自然摆动、下沉的饵有很大的诱惑力,而公鱼处在守窝时期对饵攻击欲望不是很大,也不排除对自然沉落到产床边上的美食进行攻击.

悬浮米诺选择10克左右的饵,灰色、白色底,深色系背即可.手法抽动、停顿为主.

JIG这个时期还是采用轻型的,搭配T尾鱼,手法持续跳跃在鱼悬浮的水层游动.

第四阶段:产后恢复

鲈鱼产卵后需要4周左右的恢复期,不过水温越高鲈鱼的恢复越快,恢复后鲈鱼为进食慢慢移动到浅水区域,然而这个时期并不会进行活跃的捕食,而是在栖息地周边后水草等障碍物地带停留,等待猎物游过,伺机而动.

春季作钓时切记钓上鲈鱼之后请及时放流,为了以后有更多更好的资源可用,让我们保护好鲈鱼.

浅谈水温变化对钓鱼的影响


水温也是水情的一种,水情虽然不能决定钓鱼的收获,但是也起到了一个重要的作用,一个善钓的人必然也是深知水情的人。

水温有着时间,位置,深浅等各个方面的变化和影响,温度的变化深切的影响着鱼类的生存环境。跟着水温的特性走,钓手们才有可能不断的上鱼,否则,就要无获而归了。

位置不同升温速度不同

因为水位液体,随着光照和地表升温的速度而升高,在大多数水面中,水面的水温都比水底高。这是因为水面长时间受到太阳的直射,而快速的提升温度,而水是一种最原始的液体,它的导热性能并不好,在很多时候导热速度较慢,所以位置较深的深水区升温较慢。

在初春,这叫决定了鱼类喜欢前往浅水区活动,而在正中午就是鱼类在浅滩活动最频繁的时候。而到了夏天,大鱼多躲在深水区,只有在气温下降后才上升到浅水区,这都是基于不同水层水温不同的原理而产生的。

水温梯度变化很明显

梯度变化的意思就是不同深度的水中,水温的变化幅度也是不同的,在浅水当中,水温之间的差距相对较大,而在深水当中,水温的差距则相对较小。

这和上文当中提到的水的导热性是相关的,因为水的导热性差,所以在浅层水当中,随着水深的变化,温度之间传导的差异越大。而深水区由于本能能够传导的水温较低,所以变化层次反而越低。所以水温的变化与太阳直射的关系,往往是深层水受到的影响小,而浅层水受到的影响大。

根据简单的测试,可以发现,在春季里面,随着水面的水温已经高达十几度,但是随着水深在半米一下的水位,温度多在个位度数。这几十厘米当中水温下降了最高可能达到十几度,下降的速度非常快。而到了深水区域,尤其是一米以下的水域则不容易降温,往往只有几度的差距。

这也就说明了一件事,为什么冬日里面鱼类都需要到深水区生存。其一的原因确实有温度的高低之间的区别,但是最重要的任然是深层水的水温不容易变化,长时间保持一定的水温更合适鱼类的生存,所以鱼类在深水区中能够更契合生存的需要。

季节原因最关键

水温的变化和季节原因应该是最密切的一种,在北方区域,水温呈现倒U型分布,在全年当中夏季水温较高,而冬春两季都相对较低。两极的差距较大,最高温的夏季和最低温的冬季之间的水温差距最大能高达三十多度。

而在南方地区,虽然也是夏季气温高,冬季较低,但是两者之间差距较小。最低也不会低于零度,多是在五到七度之间,全年最大的温差不过二十多度。

所以说,在南方地区,冬天时虽然水温仍然不低,但是仍然需要钓深水区。原因正是因为温差变化,深水去里面温差变化较小,而浅水区受到阳光照射的原因温差变化大,不合适鱼类生存。

在冬天时,越是晴天可能越是钓鱼困难的原因,就是在温差的变化过快,鱼类不愿意轻易变换生存环境。

而夏天的时候,夜钓有时候反而不如春夏之交也是因为温差变化的幅度过大,而如果是阴天就会好很多,因为温差变化的幅度降低了,反而适合鱼类的生存了。

温度的变化是一个干系到鱼类生存的重要指标,准确的把握水温的变化,切合水温的变幻才能够把握到鱼类的活动轨迹。

鱼类的鱼星特点与垂钓关系


钓鱼人钓鱼时都会留意到一样东西,就是水面上有大小不等的水泡泛起。这是鱼类在呼吸、游动、觅食、逃跑或触动水底泥沙等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水泡,它也可以被称作为气泡。这些气泡,便是鱼星。

一、鱼星在垂钓中的作用

从气泡中可以通过鱼星的形状较为直观的发现,鱼类的品种、大小、密度的高低及鱼类的游动方向。在水体较为平静时,当看到某处水体颜色与临近水体颜色形成反差,水体颜色中呈现较黑并出现大小不等成团成片,不易消散的气泡;说明水体上层浮动鲢鱼、鳙鱼,其范围越大鱼的聚集量越高,水体颜色最深处便是鲢、鳙鱼活动中心区。

鱼星又称作鱼讯,是鱼类在活动中产生的上升水泡。这种气泡是鱼在张开口腔摄食时,所形成的一种冒出水面含碳的粘性气泡。当鱼类发现食物并准备摄食时,在大多数状况下,首先会把鳃盖关闭,然后再张开口腔,此时口腔内已形成含碳气体。这种气体上升后浮出水面不久会破裂。

发现鱼星出现说明该处有鱼的存在,鱼星多说明鱼也会多,通过对鱼星的识别可判断出鱼的种类及觅食状况。鲫鱼的鱼星,在觅食品尝界段会发出,星星点点、大小相同在原地小范围,气泡会慢速许许上升。当受到惊吓逃走时,气泡会突然产生移动,改变成大小不齐整气泡。

二、不同鱼种的渔汛

鲤鱼喜欢栖息在水底有淤泥水域,在拱动水底污泥寻食过程中,会产生许多大小不均的密集水泡同时上浮;出现在水面呈现出成片状态,同时伴有浊水,其鱼星细密并连成串状缓慢移动。当受到惊吓逃走时,气泡会迅速冲出到水面。

草鱼来临水面首先出现几个大的气泡而后有几个较小气泡会陆续浮出水面并呈现出片状泡沫状态。当受到惊吓逃走时,气泡会直接冲出水面,并会出现明显波纹。

淡水鱼种类繁多,在垂钓中比较常见鱼类,其鱼星的浮现会有所差异。

青鱼:鱼星中除有小碎星外,气泡位置变换没有规律,会有数个较大的气泡,拌随植物碎屑浮起一般泛起后随即消失。

鳊鱼:气泡小而且分散,个体如同黄豆大小,无规律陆陆续续浮出水面。

乌鱼:又称黑鱼气泡小而切密集,上升速度很快,呈条形状上升到水面后会很快消失。

鲶鱼:气泡浮出水面仍呈现条形状,又细又密,同时气泡在不断地移动。

甲鱼:在水底爬行时会产生,二条密集成双气泡,其大小不等并在缓慢地移动。

黄鳝:它的气泡只有在头部伸出水面后呼吸时产生的,每个气泡个体如同豌豆大小,其数量只有数个。

三、区分鱼星与沼气

在江河湖库水体中,还常常会见到有许多沼气泡浮出水面,容易同鱼星相互混淆。鱼星和沼气泡是二种有着本质区别的气泡,沼气泡大多出现在天气炎热的夏季。

在水底有淤泥的水域,水下物质在遇高温时极易腐烂而会发酵,产生大量的水泡浮出水面。

其气泡特征:散乱无规律可寻并到处出现,大小不等、出水后会很快破裂;

其位置不变固定在同一地点,而鱼星在受到外界干扰时即会立刻消失。鱼类在天热时期的活动量大,需要吸入大量氧气自然排出的气泡增多。进入寒冷冬季鱼类很少游动,新陈代谢变得缓慢,气泡除冰中可见,在水上难以再寻找到气泡的踪影。

论月光与夜晚垂钓的关系


在一篇钓鱼杂志上登载了瞿高兴先生的"月光影响夜钓?"一文,读后颇有感触。其实,大凡经常夜钓的人,都或多或少地明白点儿月光与夜钓的关系,只是还没人提出过为什么?渔民的结论显然是毋庸置疑的,那是他常年观察的结果,但是这种结论并没有科学实践为依据。瞿先生是位老钓手了,其文章有案有据,但是就是这样的资深钓手都没整明白,可见,作为钓鱼人,想回答这个问题,的确是免为其难了。

本人也很喜欢夜钓,对于这个问题也曾百思不得其解,但随着钓龄的増长,对其有了一定的认识,但遗憾的是,我们钓鱼人不可能是鱼类学研究方面的专家,由于掌握专业知识的局限性,所有的结论只能是合乎逻辑的推敲,本文欢迎钓友商榷!

要想讨论这个问题,我想不妨用用排除法,摒弃不合理的,剩下的就是合理的。归纳起来,可能也就是着落在下文的这3点上。

一、避光说

最初,我也是从月光如织的钓场上产生怀疑的,鲤科鱼类儿本身就畏惧强光,避强(光)趋暗是它的习性。从钓手自身上找原因,当圆月正在你身后时,很可能是被放大了的人的身形和晃动的竿影,其黑黑的剪影落在了鱼儿的视觉影像上,使之避开。

但是我很快发现:在满月时隐藏身形后,和在月亏时的大部分例子当中结果都不一样,满月时夜钓当空军的时候多,而月亏时或多或少都会有鱼获,尤其是在年轻的时候,当时夜钓时普遍都使用电石灯,没见得月亏时电石灯对钓鱼有影响啊?可见,避光说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不全面。

二、光线说

鱼对光线强弱的不同反映,是我在夜钓鲶鱼当中总结出的经验,当时我用的是坠下钩上的钓组,单钩单子线,绑于铅坠上端距主线约40CM处,子线在主线上是可以上下活动的。我发现,在月光较强的夜晚,鲶鱼很少吃口,但是将子线在主线上上捋,将钩饵提离水底还是有口的。月光暗淡的时候将子线下拽,钩饵落底较好!可以推理的是,在强烈的光线下,鱼眼当中的食物上的可见光,可能隐藏在较亮的光照中不为其所见。

但是将饵料提离在鱼眼的上方却可见,正如被光照放大了的剪影!对于鲤鱼,我认为还是应该从它是属于羞光性鱼类上考量,那么,月光的强弱对于其觅食的积极与否,还是应该有一定的影响的。但是,日光的强度与月光的强度,究竟是否对鲤鱼的影响相同?此点目前还不为我们所知,上述观点仅为合理推论。

三、月球引力说

近些年来,由于丛林内的冷水鱼资源已近物种临界点,所以也多了些时间蹲大水库,在钓大水库当中我注意到这么一个现象:本来调好的浮漂会在不知不觉当中下降1一2目,通常的解释是浮漂经过水的浸泡,浮漂的材质吸水,质量加重从而产生的现象,这是个合理的解释!但是,我用的是塑料浮漂啊!我的好漂一大堆!然而近几年都送人了,原因就是塑料浮漂稳定性强!一时不解。

不久,我还发现另外一种现象,就是钓着钓着,浮漂竟然会自动长目!记得关系浮漂自动长目的原因,有钓友曾在钓鱼杂志上撰文,文章中将其归于不断沉积的饵料托住了浮漂,然而,真像确实如此吗?

于是,在钓鱼当中我悉心观察,发现这种观点显然不能让人信服,原因是大水库的水体是时常流动的,或左或右,它如何留住成桶状漂浮的饵料粉末?即便有沉积,铅坠重还是粉末重?而且我试用过虫饵,浮漂同样会长目。这种长目现象与浮漂的降目现象发生在同一天,同一水域,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自相矛盾,让我若有所思。

之后我又发现:大水库当中的水流涌动也很不正常,我们在打抛竿中,经常使用于白色的发泡浮子用作窝子的标记,如果綁线过长,它会时而向左漂浮,时而又向右。当然,如果它向前或后漂浮,因为它与我们的视线为直线,我们很难发觉,但可以肯定地说,它同样在您不知不觉当中发生!有人将其归罪于风,但是很多时候水底下的暗流并不是风力现象引发的,由此让我们不得不怀疑;上述3点现象的解释,是否掩盖了其发生的真正原因呢?

还是适用排除法,我们设定上述3种解释完全不成立!剩下的就是水了,水能发生什么?这么大的水库,如果发生人类不能解释的现象,那它就一定是自然发生的了!想到自然2字,我的脑海中浮现出"引潮力"这一词,在困惑之中,我似乎窥见到了一丝曙光!

其实,还是在中学时,我们就接触到过这类自然学科,即然月光与鱼类都归属自然科学这一范畴,我们就在这方面找找原因吧!

我们知道:月球是具有引力的,海水的潮涨潮落,都是月球的引力在主导,那么,月球的引潮力能否影响到湖库的水位变化呢?果然!根据百度文库的专业资料:月球的亏缺与满月,同样也引导着地球上的湖泊与河流的水位变化,美国海军的实验也表明:在一天当中的不同时差里,月球的引力在地球的自转偏转中,可以引起内陆湖泊的水位变化,使之具有上升或下降2一5CM的水位差。而地球在自转当中,由于受月球的引力影响,湖水会在某一时间段内发生逆时针或顺时针的流动,这足以解释上文3点表面所掩盖的事实!我猜想:很可能是水库水位的变化,影响到鲤鱼儿的索饵和停口。

水库水位的变化虽有,但要想证明它与鲤鱼的活动息息相关还有些难度。但即然月球的引潮力能改变潮涨潮落,如果不是涨水与落水的关系,那么,能否继续推论下去,在鲤鱼的自身上找找原因,于是,动物体内的生物钟又出现在我的脑海里。

据国外最早的、关系月球引力与动植物体内生物钟的科学研究表明:月球的引力直接控制着陆地野生动物和水中鱼儿的觅食规律。毫无疑问,陆地上的所有物种都具各自的生物钟节律,有和昼夜相适应的日钟,有和月球运动周期相适应的月钟,还有与地球公转、季节娈化相适应的年钟。月球规范潮汐,潮汐则规范物种的习性。

上述理论似乎让我们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依据大部分喜欢夜钓鲤鱼的钓手们的经历:上弦月至满月垂钓,月光的亮度逐渐增强,鱼儿活动频繁,摄食积极,鱼儿上钩多集中在前半夜。而后半夜因为夜空清彻月光较强,鱼儿活性较差。满月至下弦月,月光亮度逐渐减弱,鱼儿上钩多集中在后半夜。

从这点上看,月亮的光照强弱对于鲤鱼的活动,影响的确很大!但是依据瞿先生的记载与我多年夜钓的经验看,鲤鱼对于夜晚的光照的强弱,在觅食上没有严格的规律,显然它不受生物钟的影响。而对于月亮的亏缺,在觅食上却有着定律可循!因而,我们不难看出:鲤鱼的觅食规律,受月球近地距离远近的影响,有着较稳定的时间节点,这样看来,鲤鱼的作息时间,是在受生物钟的影响!

我国的农历历法以"朔望月周期"来计算一个月的天数,"朔望月"是指月朔到月塑,或者是月望到月望,新月到新月之间的长度,即月球运行的周期为29,5天。但是,由于太阳、月球与地球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并非一成不变,因此"朔望月周期"有长有短,农历一年当中就会出现了大月30天,小月29天的情况。

同时,为了保证农历每月的初必须是朔月,所以大小月的安排也不是固定的,也就是说:月亮的圆亏并没有统一的时间节点,所以鱼类的觅食规律也并不墨守成规,这也是瞿先生的日记中自相矛盾的地方。

下文是我国渔民在长期的渔猎活动中观察并记录下的、鱼群倚月相周期的活动规律,相信对我们的垂钓活动有一定的帮助,现摘录如下:

1) 朔月

农历初一,日出月出,日落月落。(月亮的引潮力大,鱼群全天的活动较为积极)

2)新月

农历初二、初三,月见于傍晩西方近山处。(鱼群全天活动频繁)

3)上弦月

农历初七、八,中午月出,子夜月落,(月亮当空,夜晚鱼群在上半夜活动较多)

4)望月

农历十五、十六,日落月出,日出月落,(鱼群消声匿迹,故有"十五、十六不打鱼"之说。

5)下弦月

农历二十二、二十三,子夜月出,中午月落,(鱼群多在下半夜活动)

6)残月

农历二十六、二十七,清晨见于东方,(鱼群活动积极)

水库涨水的原因与垂钓效果的关系


在水库中,一般认为水库涨水后是最佳垂钓期。但笔者多年的垂钓实践并非如此。有时好钓,有时还不如涨水之前。个中原因,值得探讨。

一、 水位上升与垂钓的关系

几年来的实践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钓获量随水位上升而增加,超过一定范围,则随水位上升而直线下降。这一定范围数值,随水库大小而定。在小型水库,大约是2025厘米;在中型以上水库,大约是15 20厘米。不管哪种情况如果一次水涨量超过30厘米,垂钓效果都差;涨水越大,效果越差。

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这是因为水库涨水后,水中溶氧量增加,从岸上冲到水中的事物增多,鱼儿呈积极觅食的活跃状态,所以垂钓效果好。但如果涨水过大,水域面积增加太大,鱼儿密度呈反比例下降;冲入水中的食物也相对增多,鱼儿咬钩的机会自然下降,因而垂钓效果不好。

二、 涨水原因与垂钓效果的关系

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是非降水性涨水,没有引起温度、气压等气象条件的变化,鱼儿在正常觅食的基础上随水位在一定范围的上升而更加活跃,是垂钓的大好时机。

第二种是由于雷阵雨引起的涨水,一般出现在夏季,由对流云引起降水,来势凶猛,历时较短,涨水不大,往往雨后放晴或或阴转多云,温度下降不大,气压迅速回升。这是鱼儿觅食最旺盛期,也是垂钓的最佳时期。一般所说涨水后好钓鱼,多指这种情况,钓友切莫错过。

第三种是连续中到大雨甚至暴雨引起的涨水。这种情况往往由于高空低气压槽侵入,带来大片浓密雨层云滞留于某一地区上空所致。雨量大,降雨时间长(35天或更长),水库容水量饱和或溢出,水域面积达最大值。温度下降较大,又持续维持低气压天气,水中溶氧量锐减。鱼儿相对密度下降,又不积极觅食,这时出钓定无收获。

三、垂钓时机的选择

不论哪种情况造成的涨水,都要正确的选择垂钓时机。一般来说,在降雨过后,水库水位迅猛上涨时,鱼儿从相对静止状态转变为十分活跃状态,大多浮游于水体中上层;此时泥沙大量冲入,水质浑浊,能见度很低,除能钓到鲶鱼、黄颡之外,难于钓到其他鱼类。当水位稳定不再上涨或缓慢下降,水质浑浊程度好转时,鱼儿才开始大量觅食咬钩。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中雷阵雨引起涨水后的12小时以后至48小时之前;大雨或暴雨导致的涨水,则延迟到48小时以后,并能延续34天。

因此,有经验的钓友,在涨水开始时,并不马上出钓,或者在咬钩高潮到来之前耐心等待。例如去年7月4日夜,笔者所在之地喜降中雷阵雨。第二天十几位钓友同到一小型小库垂钓,整整一上午,基本没有收获。于是钓友纷纷离去,只剩下笔者和另两位继续坚持。下午2点后,鱼儿开始频频咬钩,待到天黑收收竿时,三人都满载而归。

四、钓位与钓饵的选择

水库涨水后,鱼儿的活动规律是靠边,游到出入水口处。因此,理想的钓位应选出水或入水处的小沟、僻静的湾汊、有乱石或岩穴的石壁处、以及水库狭窄或通道地段。水位的深浅,如钓鲫鱼应在11.5米的地方;钓鲤鱼,应在23米左右;抛钩距离,一般在4.5米手竿可及的范围内或更近一些;若为海竿,15米左右足矣。至于钓饵,应视水质而定。若水质浑浊,可见度低,应用腥味较浓的荤饵如红蚯蚓、蚕蛹等,可钓到鲫鱼、鲶鱼和个头不大的鲤鱼。当水质逐渐澄清以后,要改用玉米粑、面粉团、嫩玉米粒等素饵,可钓到鲤鱼、草鱼和鲫鱼。

入秋以后水温的变化对钓鱼有影响吗


随着夏季的结束,马上就要入秋了,入秋之后,就没有了夏日的炎热,更多的而是秋天的凉爽,这时候,就成了大家一个钓鱼的好时节。很多朋友认为,钓鱼的技巧是你是否可以钓上鱼的关键,但是我要在这里说明一下,外界的环境因素,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特别是水层的温度,到了秋天,天气变化,很容易影响到上鱼的效率。

大家都知道,一般情况下,鱼是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身体温度来适应水层温度的,但是,这种调节对于鱼儿来说并不像吃饭那样简单,更多的情况下,如果温度变化太大的话,鱼会选择游到一个比较适合自身活动的温度的水域,而不是去花费能量来调节自己的身体来适应变化的水温,原先的水域不会残留多少鱼。所以,温度的大范围变化会给垂钓者带来不小的麻烦。

水温的变化会影响水中氧含量的变化。一般来说,接近水面的水域氧气含量要比深水层的氧气含量高很多。水会通过上下对流的方式来向水底层提供氧气。比如说水面的温度偏低,然而水底的温度较高,导致水底的水密度减小,这样底层的水就会向上移动,表面的水就会自动的填补下去,顺便带去丰富的氧气。但是,一般说来,都是表面的水温要比水底的高,这样水是不会发生对流的,而且一旦气温变化大,会导致水的温度变化大,会使水体严重缺氧,而鱼在缺氧的状态下是不会进行进食的,那么,这是钓鱼就很难能够钓的到鱼。

下面我给大家说几点水层温差的特点,方便大家分析什么时候适合去钓鱼?

1、水表面的温度变化通常都会比水底层的温度变化快

因为水的传热性能不能称得上好,所以,早上,太阳出来,水表层能够接触空气,受到阳光的直射升温迅速,但是水传热不好,底层的水温变化慢,升温也慢,就出现了表层的水温度高于底层水;到了晚上,太阳下山,温度开始下降,表面的水最先降温,而底层的水温度慢慢降低,就出现了表层的水温低于底层的水温。所以,选择不同的时间段进行垂钓,对垂钓的成果也是有影响的。

2、水的温差大小和天气有着密切联系

晴天,太阳好,对水面的照射充足,就会导致表层的水温比水底的高很多;阴雨天,失去了太阳的照射,表层温度变化不会太大,所以表层的温度和底层的基本上不会有区别。笼统的来说,水面和水底的温差会在0℃~10℃之间。

3、深水层温差小,浅水层温差大

道理和上面的差不多,浅水层,升温快,降温也快,导致温差变化很快,大多数鱼都不会选择在这种水层生活。相比较来说,深水层升温慢,降温也慢,总体的温差不会很大,鱼儿更加喜欢在这种水层进行生活,游动。

秋天到了,昼夜温差越来越大,这时候一定要选好时机再进行垂钓,别让水温坏了你的雅兴。

野钓鲫鱼应与水温变化选择钓点


由于淡水河流存在各种不同的鱼,其自然选择进化而形成的各种习性都会有很大的差异,有的吃荤食比如鲶鱼、黑鱼、鳜鱼和翘嘴,有的吃素食比如鲢鳙鱼,有的荤素皆吃如鲤鱼、鲫鱼、草鱼,有的喜高温高溶氧环境如鲢鳙鱼、草鱼,有的喜冷水环境(抛开冷水鱼外,鲫鱼相比来讲比较耐低温、耐低氧),会导致不同的鱼种其选择主要生存水域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我们野外垂钓,就要根据你所钓的对象鱼种的习性来选择钓位。

鲫鱼是生长非常缓慢的中小型鱼,底栖杂食性鱼类,是我们钓友野钓常钓的对象鱼,有的钓友可能从人生第一竿开始钓的就是鲫鱼,从而喜欢钓鱼的。但钓友并不一定都了解野生鲫鱼生长是非常缓慢的,20克的野生鲫鱼就东北地区来讲起码要两年以上,一般1斤的纯野生鲫鱼北方起码生存年限7、8年以上,当然人工研究出来的工程鲫除外。

为什么我们感觉钓到的鲫鱼一年比一年个体小,皆源于鲫鱼的生长速度赶不上人们的过渡捕捞速度,如果不是20克的鲫鱼就可以繁殖的话,如果没有人工繁殖,那么鲫鱼在我国水域这么多年的狂捕滥捞,恐怕早就绝迹了,因此在这里呼吁广大的钓友,垂钓时留大放小,以保护我们的资源。

下面说钓鲫鱼选钓位。钓鲫鱼选钓位会随着季节的不同、水温的不同有所差异,换句话说,初春能钓到鲫鱼的钓位,夏季不见得能钓得到;夏季能钓到鲫鱼的钓位,深秋不见得能钓得到。为什么这样所呢?事实上有经验的钓友会有过这样的体验。其根本原因在于鱼的长期进化所形成的各种习性,对于绝大多数淡水鱼来说,趋温、趋氧、趋食物是其最基本的主要特征。趋温,就是选在自己适宜的温度,趋氧就是选在水中含氧量最适宜自己的舒适水域,上诉条件满足的情况下,鱼儿要找的就是食物丰富处作为自己的喜爱的生存水域了。

对于东北地区来说,初春,冰刚刚融化,风还大,近岸水温不高甚至接近零度,而深水处由于接地气的存在,水温要比近岸高一些,所以初春钓鲫鱼,就要将钓饵投到深水处,近岸边就很难钓到,因为没有鲫鱼会光顾这非常冰冷的近岸水域;初春一过随着气温的升高,近岸水温开始升高,一些浮游生物和水中嫩草开始从冬眠状态下苏醒生长,鲫鱼也会随之来到近岸,因为鲫鱼主要是以各种浮游生物和鲜嫩的水草为食的,这时选钓位就要选在近岸,是可以钓到鲫鱼的,相反如果还像春初一样选在深水处很难钓到鲫鱼,因为近岸边水温要比深水处高,鲫鱼呆在深水处不但不舒服而且还没有多少食物。

仲春以后随着气温的节节攀升,近岸的水温会进一步升高要比深水处升高得快,水中的各种浮游生物会来到近岸生长繁殖,近岸水中嫩草也开始快速生长,这时钓鲫鱼选钓位就要选在近岸食物丰美处,比如近岸有水草或水中有暗草的地方、倒下的树桩和大树的根须下、乱石堆等,因为这种地方成了各种浮游生物的首选之地,而鲫鱼是以这些水中浮游生物和水中嫩草为主要食物的,所以鲫鱼会选择在这里安家,如果你选择的钓位离这样的位置越远,就越难钓到鱼,因为没有鲫鱼会选择在食物很少的地方生存。

就北方地区而言,暮春后一直到中秋,一般流动的水体温度都可以达到20-25℃之间,其深水处和浅水处的水温几乎没啥差异,而这种温度正是鲫鱼最为舒适的温度,所以这时不但近岸可以钓到鲫鱼,深水处也可以钓到鲫鱼,而且从时间上来说可以全天候垂钓,其关键因素是你选的钓位要在水中食物丰美处,钓位近不近岸是最主要的,这时最主要是看水下情况,是否能留存有丰富的食物。

但是,在静水的池塘、沟渠就有所不同了。由于静水,水体上下左右不易交换,导致水浅的近岸水温会很高,也会暂时地缺氧,特别是盛夏,水温会高出25℃,由于鲫鱼不耐高温,这时鲫鱼呆在近岸浅水处就会感觉不舒服,就会离开这里,即便这里食物丰美也会暂时离开一段时间。

可以想象一下,盛夏高温时给你端上一盘热气腾腾的饺子,你肯定也没有食欲,而是想尽快找凉快的地方凉快一下,鱼也一样要找凉快的地方,所以这时选钓位就要追温而钓,就是要找到水温适合鲫鱼生存的水域做钓位,才能有所收获。如果你还在烈日炎炎的高温中午前后近岸浅水(小于2米深)练竿,你是很难钓到鲫鱼的;如认准近岸钓,那么就要钓早晚和夜间。我们说,盛夏降雨过后鱼好钓,其原因除了水中溶氧充足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近岸水温降低了,鱼儿感到舒适活跃。

中秋以后随着天气的一天天变凉,水温也随之下降,近岸浅水处的水温相比深水处要下降得快,各种浮游生物都会离开近岸浅水处到深水处,鱼儿也会离开近岸到深水处,所以这时选钓位就要选在相对的深水区域,时间大致可以从暮秋到来年的初春。

以上钓鱼技巧就介绍到此,希望《水温变化与垂钓的关系》的内容能满足您的需要,同时欢迎您阅读我们精心准备的专题:钓鱼的方法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