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夏天不好钓鱼。

总看到有人问:为什么别人钓鱼下去就来口,而自己的浮漂却阴上阴下墨迹半天,一个像样的动作都没有,偶尔中一条鱼可能还是矛的。这时有人就会建议换小漂、改细线、用小钩或者重新调整浮漂。确实,浮漂出不了顿口有很多种原因,以上方法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大家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饵料!

一、为什么浮漂出不了顿口会和饵料有关?

道理很简单,任何动物包括人都一样,喜欢吃的东西就多吃点,不喜欢吃的东西就少吃点或者一口不吃。饵料是有味道的,而且有雾化、散落等状态,这些都能够将远处的鱼诱进窝点,但最终决定吃还是不吃,靠的是饵料本身!如果鱼不喜欢吃然后在窝里转悠,或者吃了感觉不合口味又迅速吐出,浮漂都会产生阴上阴下的动作,起竿矛到窝里的鱼也属于正常情况。

二、饵料真的有那么重要?不是说鱼只要进窝,什么都会吃嘛?

很多人包括我都曾经说过,钓鱼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把鱼诱进窝,只要进了窝,什么饵都会吃。但这句话的前提是饵料大体上能过的去才行啊,凡事有个度,一旦超过某一个界限肯定出问题。鱼饵也一样,适口性好一点的饵,浮漂出来的动作会漂亮些,顿口沉稳有力。

适口性差一点的饵不是说一条鱼都钓不上来,只是出口没有前者那样干脆,可能浮漂墨迹个半天才能出个顿口,也可能需要我们挑一下竿尖逗一逗才能钓中一条鱼。如果饵料实在太差劲连一般水平都过不了,鱼就直接不吃了,可能你看窝子里全是鱼星,但就是钓不到!那什么样的饵料才能差劲到如此地步呢?最常见的就是胡乱使用添加剂,导致饵料味道过浓!

三、饵料的适口性包括了哪些?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叫做适口性,适口性是一种饲料的滋味,香味和质地特性的综合,适口性主要是指动物对食品的采食积极性和采食频率。这些是百科上的介绍,大家有兴趣可以自行了解一下。

咱们在钓鱼中,影响饵料适口性的因素主要有两点,即饵料本身的成分和使用时的状态。

1、先说饵料的状态

饵料的状态主要有软、硬、黏、散、轻、重、粗、细、干、湿等等,在使用时也不能忽略饵料的大小和附钩性。

2、以饵料的大小来举例,

如果钩子上的饵料上包的太大,肯定会影响鱼儿咬钩的效率,本来一口能吞入的东西就得分成四五口。如果钩子上的饵料太小,则延长到位时间,容易被小鱼截食,且影响留鱼性。至于软硬黏散等问题也差不多,这里就不一一解释了。

概括一下:越大的鱼饵料可以相对粗糙,越小的鱼状态越得讲究;生口鱼可以不讲究,滑口鱼得讲究。

四、再说饵料本身的成分

1、饵料是不是真材实料。

大家都用过虾粉吧,优质虾粉是以南极磷虾作为原料,而劣质虾粉可能是用锯末+香精配出来的;再比如钓鲤鱼常用的蚕蛹粉,要想作假也很简单,用菜籽饼+香精就可以。假货能骗得了人,但骗不了鱼!毕竟咱们只是靠闻,而鱼儿是吃进嘴的!

差的饵料或者使用劣质的小药,刚开始可能因为香精的味道重诱鱼的速度会快一些,但鱼儿进窝后吃几口马上就能发觉,来得快去得也快,留鱼性太差!好的饵料可能诱鱼的速度慢,但因为都是真材实料,鱼儿爱吃,进窝后不会走。

2、饵料的选择

饵料的选择就是咱们经常说的配方问题,配方很重要但其重要性不是体现在用多少种饵,而是看你用的对不对!我们都知道饵料有植物蛋白和动物蛋白之分,前面提到的虾粉、蚕蛹粉就是动物蛋白极高的饵料,像现在产卵季鱼儿需要补充营养、体力的时候就要用高动物蛋白的饵料,小鱼需要成长也得摄入大量动物蛋白,这也是为什么腥饵钓小鱼比较好。但是富含动物蛋白的饵料一般比较腥,容易招麦穗等杂鱼,天热的时候尤为明显,这时反而一些素饵会比较好用。

五、另外配饵前还得了解鱼的习性、水质还坏、钓场环境等等,只有符合鱼情才能得到满意的结果。说了这么多,怎么样才能配出适口性好鱼儿爱吃的饵料呢?

1、饵料尽量通过正规渠道购买,且不要贪图小利,防止买到过期、仿造的产货。

2、野钓尽量少使用添加剂,掌握不好量就死窝;劣质小药多采用工业香精,用多了会烧手。

3、根据当地当时的鱼情、水情来配饵,不迷信配方。

4、如果没有杂鱼,饵料尽可能软,装钩时不可过大,以刚好包住鱼钩为宜。水深附钩性要好,水浅多一点雾化;如果杂鱼多,饵料的状态以先趋避小鱼为主。

5、自然水域的鱼对腥味通常不会抗拒,尤其是小鲫鱼、小鲤鱼,有时候鱼口弱、浮漂下顿不明显,加点虾粉或赤尾青能够增加适口性,但唯一的问题就是容易招杂鱼。

以上仅仅是饵料的适口性对浮漂产生信号的影响,但绝对不是唯一的影响。线组粗细、浮漂吃铅大小、调钓问题都会导致顿口出不来或不明显,希望大家客观看待问题。

相关知识

为什么不要以饵料的香型来判断适合什么鱼?这里有答案


钓友们,你有没有想过,饵料中的香味,腥味等等咱们人类可以闻到的气味,在水中能不能被鱼察觉到呢?下面咱们就来聊一聊。

大多数钓友们在开饵时,把饵料袋打开后先闻一闻是哪种香味,哪种适合钓鲤鱼,哪种适合钓鲫鱼,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完全正确的。有些人能闻到的味道,但在水中不一定溶散扩散、能起到诱鱼作用。

而真正起到诱鱼作用的、在水中溶散扩散的物质,我们并不一定能闻出味。比如钓友们都熟知的糖、盐等,在水中都能溶散扩散,并能起到很好的诱鱼作用,但我们并不能闻出它们是什么味道。

网上有关饵料专家对诱鱼剂进行的探讨:有些专家曾经从水中的动、植物中,从一些物质中提炼出可以诱鱼的成份,最后得出的结论,这些诱鱼的物质在空气中基本上没有挥发作用,也就是说这些有效的诱鱼物质,人是闻不到任何味道的。

比如氨基酸。像这些诱鱼成份都是在水中可以溶散,它诱鱼的效果取决于在水中溶散的浓度、速度达到一个合适的标准的时候,它的诱鱼效果最好。

浓度低于或高于这个标准的时候,就起不到诱鱼作用或起到相反的作用。所以这些专家的观点证实了一个问题,就是饵料中诱鱼的成份,并不一定是人闻到的香味,而人闻到的香味,并不一定能诱鱼。

所以我们在实际垂钓中,不要以饵料的香味去判断适合钓什么鱼,而要通过对饵料的实际使用的效果去判定

鱼儿入窝为什么不吃饵料


钓鱼钓的好,诱鱼是关键,相信这点钓友都是认同的。只有把鱼诱过来以后,鱼儿才会上钩。但是有的时候窝子里面明显是来鱼了,但是鱼就是不吃饵。

在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钓友不经过思考,单方面的认为是饵料的问题,胡乱开饵。结果就是饵料浪费不少,另外还把聚过来的鱼弄炸窝了,或者离开窝点。

黑坑有的鱼为滑口鱼,经常钓放以后对商品饵产生了很大警惕性,受到饵料味道的诱惑进入窝点,但是却不敢吃饵。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将饵料里面多加入一些原塘饲料,下药的使用量减少或者不用。将饵料调整的比较清淡一点,以达到减低鱼的警惕性目的,促使鱼吃饵。还有就是饵料雾化的太好,就会引诱来很多鱼,随而来的就是窝会很大、窝内也会很乱,从而导致水比较浑浊,鱼类只能味道很难咬到饵。所以如果是这种情况,就需要换饵料,控制好雾化的度,使引来的鱼可以吃到饵。

还有一种情况却恰恰相反,因为天气、气压、温度、水肥等一些原因导致了鱼虽然进窝,但是就饵欲望不强烈,我们就需要将饵料的味型提高,大腥大香这个时候就会起到很好的效果,至于小药方面,可以适当加。如针对水肥,塘底淤泥浆层厚,老鱼、滑鱼、回锅鱼多的情况下适量添加小药花香诱,这样会使鱼吃口更猛。

一、鱼层与水底

常钓鱼种为鲫鱼、鲤鱼、草鱼。为底层鱼类但是在特定的情况下还是会上浮。鱼已经离开水底了,而我们继续钓底的话,自然是效果不佳了。当出现挂鱼、截口、黑漂不中鱼以及蹭线情况比较多的时候,就说明鱼已经离开了水底上浮了。这个时候调整饵料比重改为钓浮,通过调整浮漂位置来寻找鱼所在水层进行作钓。因为钓浮在有的时候容易把鱼打乱层或者说成功率不高,毕竟鱼在底层就饵上钩成功率高一点(鲫鱼除外),这个时候我们在找到鱼层以后,慢慢的将浮漂向上一点点的移动,使其作钓水深增加,减少抛竿频率的同时附带底散,把鱼往底层压。

水底的淤泥浆层比较厚的话,饵料落入淤泥。鱼儿找不到饵,还怎么吃啊。我们在作钓淤泥浆层较厚的坑的时候。可以采用钓离底将饵料提离淤泥几公分,或者一钩到底一钩离底。这样就便于鱼能很快的发现饵料而就饵。这需要很好的把握浮漂的调校了,以及饵料的比重把握。

二、窝点与钓点的关系

正式作钓之前都会做窝,而做窝也就两种:手抛和竿抽。而现在很多黑坑是禁止手抛的,使用散炮是必须熟练掌握的一种技能了。有的钓手在使用散炮的时候,抛竿比较满,而且是入水或者是半水炸开,这样就造成在钓点前面也留下了很多的散炮,形成了一个小窝点。鱼会先停留在钓点前面的小窝点。因为存在散炮炸开点不一样,这个小窝点有的比较靠近我们的钓点,有的却离的有一点远。不管这个距离远近都会使鱼没有真正的进入我们的钓点,但是给人的感觉是鱼在窝子周围以及钓点了。这样也延缓了鱼进入我们真正钓点的时间了。等鱼进入钓点时间也所剩不多了。

三、窝料是否打的过重

在打窝料的时候是比较讲究的,如若打的数量少,鱼不容易聚窝;如若打的数量多,就会留在水底,尤其是在天气热时,伴随着水温升高,窝料会发酵,因氧气的大量消耗,窝里会严重缺少氧气,这时鱼类多数会在窝边或者窝上游动,不喜欢入窝,就算有的入窝,也不会咬钩的。这种现象通常容易出现在钓鱼比赛的后面的2场,需要大家能注意到。

四、钩线坠是否合适

鱼钩如果过大,对鱼口小的鱼就没办法进去;钩条如果过粗,鱼类体型小就吸不动;坠子如果过重,钓组可能会过钝或者会陷到淤泥之中。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没有办法中鱼的。但是找到问题所在之处,然后对其做一些相应的调整就可以。

五、是否受外界影响

一般来说有鱼而鱼鱼却不咬饵的主要原因也来受自然天气环境的突然变化影响,如果遇上天气气温低、鱼又由于鱼岸边的动静受到或者缺少氧气等情况是很难中鱼的。遇见这种情况要保持耐心,可以细化、小化所用的线、漂、钩等,采用提、拖、逗等不一样的方法来引逗鱼,善于捕捉细微的动作,让被动变为主动。

玉米饵钓鱼,有的狂拉,有的人没口,为什么?


每年到了夏秋季节,钓鱼人用得最多的饵料还是玉米粒,毕竟天气热,大体型的鱼种都偏爱于清淡或谷物香的饵料。可能提到这,不少钓友就会吐槽用玉米饵从没钓到过鱼,但仔细想想,为啥有的人用玉米饵就会狂拔,而有的人却没口呢?其实这与用法有直接的关系,所以用它钓不到鱼,十有八九是用法不对。

使用玉米饵有哪些注意事项?

一、在选材上,虽然老玉米和鲜玉米都可以钓鱼,但如果用它来作为窝料,最好还是选择老玉米,因为它的价格要比鲜玉米低,并且这种东西主要针对得还是大鱼,所以要想利用玉米钓大鱼就必须得打大窝。

二、当然如果是用来作为钓饵,不管老玉米还是鲜玉米都可以,只不过老玉米一般用于发酵,而鲜玉米也最好用来浸泡。

挂一颗好还是挂多颗更合适?

经常户外野钓大鱼的人就知道,有些人在使用玉米钓鱼时,总喜欢挂两颗或多颗,虽然看上去,它会比挂一颗更显眼,但如果这样挂钩,即便鱼有吃饵黑漂,钓者一旦扬竿刺鱼,就会因为钩尖露出不够而刺不透鱼嘴,所以才会有跑鱼的现象。另外如果目标鱼很小,吃饵力度并不大,也可将一颗玉米粒分为2份或多份来使用。

浮漂调钓时,钓灵还是钓钝?

虽然玉米粒饵一般用来垂钓大物,而越大的鱼,警惕性就越高,对悬浮的饵料并不太感兴趣。况且野钓中的杂鱼较多,如果调钓的过灵,只要杂鱼轻碰鱼线,浮漂就会有很多假漂相出现,所以用玉米粒垂钓大物时,一般调钓的都比较钝。

但凡事无绝对,不管用饵还是调漂,都需要结合作钓环境与鱼情来灵活调整,就比如水底酱层较厚,就可适当钓灵一些。

滑口与轻口鱼的钓灵、钓顿运用


滑口与轻口鱼的灵顿钓法运用。前几年的钓界是非常热闹的,一直围绕着钓轻口鱼和猾口鱼这个问题应该钓灵还是钓钝而争论不休,虽然现在竞技钓圈内的大部分钓手经过多年实践,认可了钓钝的观点,但一些休闲台钓族至今是观点不一。

特别是拜书为师学习台钓的一些钓友,常问:当双饵离底,饵的重量被浮漂平衡后,饵等于没有重量,鱼游到饵边时,浮漂都能感应到,这种呼吸式钓法是最灵敏的,此时鱼吸饵入嘴应该是最省力的。为什么这样钓不到轻口鱼和猾口鱼呢?我开玩笑地回答说:你们那种呼吸式的钓法只能钓上幼小无知,我们双钩卧底钓的都是老奸巨滑。钓灵有它的优点也有它的缺点,片面强调钓灵正是忽略了它的缺点一面。

鲫鱼吸饵时身体有多种角度,但身体垂直向上,在钓饵下方吸饵是几乎没有的。所以鱼在吸饵时,饵和浮漂不是在同一垂线内运动。无论是钓饵悬浮或是到底,饵都是被鱼吸动后,在移出平衡系统时托动浮漂的。

当饵和钩被浮漂的浮力平衡后悬在水中,确实没有自重。但是,在饵被鱼吸动使其离开二力平衡的这条垂线后,钩、饵的自重马上恢复。并且因为线组被浮漂和钩饵绷得很直,只要钩饵稍一移动立刻托动浮漂下顿,浮漂浸入水中的体积随之增大,水向上托举浮漂的浮力也同时增大,并且在浮漂移动的瞬间,水对浮漂形成的阻力也很大,使浮漂对钩、饵产生一种向上的拉力,造成饵在入鱼嘴的途中又增加了阻力。如果鱼的吸力小,不足以克服钩、饵重之后又出现的反向拉力,那它只好顺水推舟、弃饵另图了。

而猾口鱼,对线吊着的钓饵是极为敏感的,反复被钓的教训,使它看见那根线就引起本能的警觉。即或为了生存的需要而觅食,它也不敢把饵真的吸入口中,只是吸到嘴边立即吐出,通过反复吸吐,吃那些被它喷碎的渣子,也就是我过去说过的猾鱼在涮饵。钓猾鱼要用影子小的细线也有这个原因。猾鱼对认为有异常的钓饵进行涮饵时,饵进嘴后连嘴都不闭,直接快速吐出。从水下拍摄的鱼吃饵的片子中发现,猾口鱼吃悬饵时的一吸一吐快达零点三秒,再优秀的钓手也很难钓到它。

如果钓得稍钝一些,鱼要等到饵入口的后期才能感觉到拉力的存在,这时再想吐饵,为时晚矣。如钓得更钝一些,让子线弯曲度加大,并离开钓饵一定距离,减少对鱼的影响,使鱼在整个吸饵过程中只能感觉到正常的钩、饵重,等鱼含饵调头或抬头牵动浮漂时才能感觉到这个阻力或额外的重力。在鱼口乱、小杂鱼多的情况下,这种钓钝是卓有成效的。如今一些钓小滑鱼的比赛中,钓手已发展到调平水钓四目或五目了。

当钓钝,钓到浮漂没有下顿或下滑(缓慢下沉)的动作,只剩送漂了,这说明已钝到相当的程度了。一般情况下没有必要这样钓。但是,遇到浮漂下顿和下滑全都空竿这种特别情况时,就非得钓这送口才行。正像钓手之间开玩笑说的:这鱼,点头不算,抬头算。

以上这些,只是对特定鱼群的特定钓法,并非所有轻口鱼、滑口鱼全适用。

另外,钓钝也不是越钝越好。就是钓钝,也分调灵钓钝和调钝钓钝;在技术运用上还有升漂钓死钝和加铅钓活钝之分,况且使用不同的浮漂、线组,不同的鱼钩、鱼饵时,同样的钓钝,会出现不同的效果。这一切还需钓手自己去用心体会,去积累经验。

关于浮漂的翻身快慢问题之见解


说到台钓中的浮漂翻身快慢与浮漂翻身早晚实际上是两个不同概念,与钩饵到位快慢的概念就相差得更远。翻身早晚是个时间点的概念,是看重钓组特性的问题,主要取决于垂钓水层深度和铅重,与翻身快慢关系远没有这两者大;翻身快慢是个速度的概念,是看重浮漂特性的问题,主要取决于吃铅重(即浮力大小)和浮漂长度,与漂身外型(即漂身长短)关系很小,可以说是微乎其微。

浮漂翻身快慢是最不值得研究的问题,一些所谓高手在各种漂型的翻身快慢上写得极为细致,乐此不倦,赚足了稿费,给初学台钓者很大的困惑,甚至引入歧路,成天专注于漂型的琢磨,选漂用漂无所适从,是很有害的。我们应该摒弃琢磨漂型,只看大小和长度。浮漂很简单,不用花过大精力去研究。要把精力放到水情、鱼情的钓法应变和鱼饵研究上。

找一根浮力比较小、长度比较长的浮漂,到水边调好漂,抛抛看看,可以很明显看到,因为水面张力、阻力的关系,浮漂开始翻身时,水面对视标有一种粘的感觉,好象翘起很困难,但一旦摆脱束缚,从翘出水面到直立,时间很短暂,最多二秒钟的事,漂型影响在其中不过几分之一的关系,有必要研究吗?换一根同样长但浮力明显大点的漂再实验,就感觉明显快了,翘起不那么困难了,直立更迅速,漂型影响更感觉不出。由此可以看出,吃铅大小和长度对翻身速度是主要的,其中又以吃铅大小影响更大(因为重力惯性越大,水阻影响越相对不明显)。

长度上,因为杠杆效应,视标与漂身的结合部到插漂座的距离(即身长+脚长)又是主因,因为翻身点一般是在视标与漂身的结合部附近,大多是翻身时露出漂身,漂尾长影响又小点,这就是大家说的重心低翻身快。看清楚这些特点,就不会去计较粗短身还是细长身漂型上的差别了。

钓浮和打行程讲究翻身早,以增加观漂时间。这两种钓法针对的是快鱼,鱼口好是不用说,再加上要速度,浮漂不会用很小的,也不会很长,一般11目以下三十几厘米的中短长度的鲫鱼漂,不管是粗短身还是细长身,翻身是很快的。这两种钓法野钓用得不多,钓白条时还能用用。钓底时,到位时间主要取决于水深、铅重量、子线长度、视目下行距离,前两个是主要因素,翻身基本没人去考虑。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就别去想翻身的事了,让那些专家去琢磨吧。

台钓浮漂顿口信号分析


对于台钓,众多钓友即爱之又恨之。特别是刚刚学玩台钓的钓友们,更是对台钓调漂有着极大的困惑,不知道是调灵钓钝,还是调钝钓灵。今天我们先不是别的,就说说台钓调漂如何调出清晰的顿口。

对于台钓来说,主要是要讲究钓技,然后是对象鱼。接下来才是讲究装备。那么台钓与传统钓的区别在哪里?传统钓最大特点就是漂像为顶漂中鱼,当然黑漂中鱼机率也蛮大。调漂方法一般铅重于漂的浮力,露出目数就算找到底了,也就装饵开钓。或者铅略轻于浮漂浮力,铅坠在悬着,但中鱼的漂像还是顶漂为主。不能因为是悬坠我们就把它叫台钓,道理很简单,台钓表现中鱼的漂像最大特点是顿口。传统钓的这两种调法都能中鱼,但不是最佳点,换言之,找到最佳点,鱼获更多。

那么最佳点在那里呢?一般是带钩半水平水。钓呢?可以钓一到三目任何一目,也就是说,钓一目可以,二目也可以,三目还行,但尽量不要钓离这三目。个人经验,不管是台钓,还是传统钓,调钓的目数越离漂尖近,信号准确好使。举个例子,台钓中调1钓1就比调2钓2空竿率少。传统钓最佳信号点也在漂的上端,也就是近漂尖处这几目。看过一篇文章,题目叫三分钟让你成为钓鱼高手,里面的东西很实用,讲的都也对,通心坠,调平水钓一目,讲究顶漂中鱼,应该是传统钓吧,不过坠子是悬在水中的,这跟钩子大小有关,钩大小跟重量成正比,钩越小越轻,越大越重,如果用小的绣钩调平水钓一目的话,说不定坠子会落底,既然是传统钓,用那么小钩子干啥?说到这里,大家也都应该明白,以后钓鱼该调几钓几了吧!

下文主讲台钓,先说装备,花多少钱才能备齐一套台钓装备呢!看个人理解了,什么小钩细线,炮台钓箱,外加长节台钓竿了什么的,都是瞎扯淡,哥一套装备不到30块钱,下水钓鱼,三个才一两的鲫鱼顿口超漂亮,什么叫台钓,有顿口才叫台钓,拿着上千的装备光看见顶漂起竿才中鱼,那不叫台钓,叫传统钓。哥这一套装备中一根竿十五元,溪流短节三米六的,四米五二十元,也备的有。漂三元二角七分一支的,淘宝价巴木的悟道。线是4元一盘的红狼。也是淘宝价,两盘,一主线用,一子线用,加起来8元各一百米,够我做十几副主线,几百套子线,线号我用的是1.5主,0.8子。线号绝对超标。但不影响出顿口。这几样加起来大概二十七元,剩下三元买小零件,还怕配不齐一套钓具吗!记住坠要通心坠,有一种八字环上裹铅皮的,不要用,上下不能活动,影响顿口表现。这几样配置中,最主要的是那根三元二角七分的巴木漂。

提到漂,这几年也用了不少材质的漂,懂行的都知道,漂大概分三种材料做的,一是巴尔杉木,一是芦苇,一是孔雀羽,当然也有通草和茅草以及塑料的。性能呢?网上一搜一大堆,大多都是大师的言论,什么芦苇的暴烈,巴木的沉稳,孔雀羽的介于二者之间啦,是我承认,讲的实实在在的对,但跟钓鱼关系有多大呢,怎么应用到实际钓鱼中去呢。云山雾罩,各有各说法,就是让学习者闹不明白,怎么学都不得要领。我个人这几年实践经验!芦苇的用作台钓不要用,不合适。其次不合适的是孔雀羽。最合用的是巴木的。网上大多建议初学台钓者用巴木,漂沉稳,易掌握,说的对,但我个人建议就不要用另外两种了,不是价格问题,而是综合性能另外两种根本比不过巴木的,巴木更适合台钓。

巴木适合台钓不是根据它的稳定来讲,主要是每目承载力,这一点,少有人提及,也少有人关注.如果你经常钓鱼,你可以比较一下,半水调漂时,先不要挂钩子,调一定目数后,再挂钩子,比较下挂钩后各能下沉几目。本人实践过,同样两个三号钩,压沉芦苇五目,巴木上是三目。在实践钓鱼中,压的目数越少,鱼顿口更能清晰表现出来。压芦苇五目,怎么调钓顿口都不能很好表现出来。也可以这样说,芦苇的台钓中更适合小钩子。但本人也测验过小钩芦苇漂不敢遇见一点走水情况,稍微走水,芦苇信号就表现不出来。很不适合野钓。芦苇价格一般在30到50不等。但没有10到20元的巴木好用。这是漂对顿口的影响,下面说个人技术对顿口影响,此点也正是我们要谈的技,从技术层面讲,影响顿口出现的因素有三,调漂,子线,和饵。

调漂要半水,一般玩过台钓都应该知道,这里有两个要点要说,一是前面提到的调一钓一比调二钓二好用,道理说不上来。只是长时间钓鱼经验告诉我们的。调四钓二,没调三调一准确。二者顿口,调三钓一会多中些鱼。综上所术。调漂目数尽量低点好,但限于野钓水中情况复杂,一般调三目为宜。

第二,半水调漂没临近水底调漂准确,半水你调三目,临近水底目数就五能会变为二目半。这时漂的调目应以二目半为准。再说子线对顿口影响,子线越细超好,但实践证明,我用的巴木漂,配合超标的零点四子线,三个一两的鲫鱼,顿口一样清晰。另外子线一定不能打卷弯曲,如果曲了,有顿口,空竿机率也会加大。用饵方面,以拉饵雾化好为主。以前和一个钓友在一起钓,相同配置,老是人家有顿口中鱼,我这边老没顿口,偶尔才出现个小顿口,或者下阴中鱼,经过多次观察实践,最后也用拉饵才有明显顿口。事实证明沾在双钩上的饵料越少,或者比重越轻,顿口效果越好。再者调漂时一定要压水线,也就是漂到竿稍这一段线,钓时也一样要压在水中。

再告诉大家一点,就是上面提到的为何要用通心坠,而不用八字环裹铅皮,把通心坠上方的太空豆上推一厘米,让坠变为活坠,有一厘米活动空间,这样走位准,顿口更明显,千万不要忽略。只要坠能活动,上推太空豆一厘米以上也可以,没有固定标准,推的超过一厘米就行。明日更新鱼对漂调钓的影响,可以说是台钓中重中之重。

接上讲鱼对漂调钓的影响,一般大家都看到过关于台钓的贴子,有顿口拉空该怎么办,大多是告诉你钓的灵了,上推漂钓顿点。方法告诉我们了,但是原理却没讲。其实原理也简单,钓灵可以看做是上迟顿,浮漂牵引力过强,鱼索饵瞬间感觉到了向上拉力。所以钓灵并不好。

钓灵还有一个弊端是减少了鱼口,很多玩台钓的理论知识撑握一大堆,但最后又回归了传统钓,应该是两大难过关未过,一关则为用漂上,一关则为灵顿上。关于灵顿先讲一下我个人的一次感悟,那次之后彻底对台钓有信心,也增加了对台钓喜爱度,长期练台钓,越钓越没感觉,真想放弃的时候,出现了一次意外转机。这个转机让我认识到台钓特别是野钓应该钓顿。那次是在一高架桥下,外面下着雨,四个桥下都站了好多人在钓鱼,当时我和我朋友也在一个桥下开钓,我们两个都是玩台钓找不到感觉,只不过我在坚持,他见那天鱼口好,台钓不上鱼,干脆传统起来。对了是夜钓梅雨季节,用的夜光灯,蓝光,比白天看的还清晰。他陆续上大板鲫,我这边是有一口没一口瞎逮,直到三个鱼到来,让我彻底大悟,确切说应该是两个吃口一条鱼。第一口,调四目标,快速上顶,扬竿只挂了一下鱼,第二口也是快速上顶扬竿无感觉,此时心中已有小悟,鱼对漂浮不定,未沉实底的饵料有着很大的警惕性,传统钓鱼吃死口,漂是缓慢上扬。给钓手充分闲暇的扬竿时机,而此时,用台钓法出现传统漂像,但漂上扬过快,在此能充分感觉到鱼想吃却也感觉到了危险。钓灵鱼感觉到了危险,导致其不敢入口,果断钓顿验证自己感觉是否对,第三条鱼先是两个顿口都没扬竿,因为以前顿口不中鱼太多,导致不是很真实顿口就不敢扬竿,两顿口后,明显感到漂下有鱼,漂在不停点动,感觉是鱼吃死口想摆脱钩的动作。扬竿中鱼,心中有悟。以后的几天天天钓顿,在这之间又反复试钓,找到了最佳钓顿点,调多少目钓多少目,带钩调。我一般调四钓四。网上说的调灵钓顿,调顿钓顿,什么调灵钓灵,调顿钓灵的,就没遇到过这样鱼情,我的感觉是鱼永远对钓灵的饵,近乎漂浮,警惕性大,钓灵只会让鱼围绕着饵转,却不敢下口。

由其是野鱼,只要稍有危险就不索饵。钓顿,饵不乱动,沉于底,只等时间消除鱼警惕性,就会下口。还有漂浮的饵,也就是钓的稍微灵的饵,远远没有沉底饵,也就是钓的顿的饵来的鱼口快。两种状态饵相比,沉底饵,更容易索到。钓灵饵不稳,鱼去吃,推动水流饵就乱动,要稍费力追逐一下才能吃到。长期对比发现鱼索顿饵比灵饵快。调多少目钓多少目,在不影响鱼吃出顿口同时,最大限度钓钝,而增加鱼吃口。

调四钓四虽说也是调钝,但没调三钓三好使,前面也提到长期实践中发现,视标露出水面越少越好使,信号准备。也就是说调一钓一胜于调二钓二,再胜于调三钓三。但野钓鉴于水情地势复杂多变,这儿些精细调钓法不可能实用,所以最大限度用漂尖处这几目且能适用于水情,就调三目吧,钓目就以三目或二目为准,就算稍深点成一目也一样能钓,不必太拘泥。当然调三能钓三是最好,都是带钩调。

钓顿不但鱼口多上鱼率也高,但不能过于顿,过钝就顶漂了。极限值是钓目不能高于调目,比如调四钓五,钓的五目高于调的四目,顿口基本无。继续侃关于漂的应用。

第一感悟钓顿鱼获多,所用漂为芦苇漂,因为芦苇漂网上大师们都在说它很灵,但也很难驾驭,为了钓好鱼,为了提高到更高技术,我是孜孜不圈的用芦苇,想去征服他,直到有一次我另外一爱钓鱼朋友因为搬家,鱼具先放我这里,也是机缘巧遇,我拿了他装备杀到河边钓起鱼来。其结果,结合我以往技术,用他的巴木漂,顿口漂亮,充分感觉台钓之爽,几乎所有鱼中上鄂出水。

从这之后开始用巴尔杉木浮漂,摆脱用袖钩细线老跑大鱼的尴尬。以前用芦苇还有一个不好处就是下钩怎么调难有顿口,后来才发现合两个因素有关,一是芦苇漂的原因,另一个是搓饵原因。巴木漂虽然能避免用小钩的不爽,但搓饵一样在巴木漂上不好使,再加上雾化不好,底钩一样的没顿口。

总之呢,理论知识是一堆一堆的。但是理论必须要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先了解了相关的理论知识之后,以垂钓的过程中,结合这些理论知识,仔细的去推敲与研究,就会发现,理论上的东西,与实践,虽然大部份的地方能相辅相承,但是实际上还是有少许的地方是不一样的。我们要抓出这些不一样的地方,然后仔细思考,想出相应的策略。这就成了自己的经验。一个善于思考的人,不管做什么,都已经成功了一半,相信你也会成为一个垂钓高手。

怎么准确调出顿口的经验之谈


 调标对手竿钓者来说绝对是重要的,不懂调标而能钓好鱼者,但鱼饵也不可偏废,同一个人、同一时间与钓点、同样的标、同样的调法、同样的饵比重,当饵味不一样时,百分之百有不一样的咬度,不信此者,自说钓鱼功夫有多么厉害时,终会让人存疑的。

但是,好饵易求,钱花下去即可得,好标难觅,所花金钱高低与标之好坏并无绝对关系。

标之好坏鉴于制造时配比之得宜否、与适用目标鱼种鱼情的定位有关,反与外观美丑无必要关联,许多制标者不懂调标,实是误人误己,买标者若不解其中奥妙,认为浮标应该都是一样的话,那钓鱼功夫要登大雅之堂很难。

标绝对有好坏之分,没办法自己制做者,也要花一点时间去实钓测试,才能觅得称手好标来。得好标后,仍要懂依鱼情、顺标性来调标,调钓视野要放大, 不必坚持于灵钝间,观标讯要知鱼心、懂鱼情,想象自己就是水中鱼,今日食欲如何?愿出多少力道来拉动饵料?原因何在?换不同鱼饵或比重是否会改善其拉 力值?

在实钓过程中,配合鱼情使用适当钓组只算是基本功,但如能在最短时间内,将浮标残存力道调与当时鱼嘴拉力值相近的话,方称得上是得鱼心、会调标!钓者能明此理,即知真正灵与钝何在万事皆动态,不必苦守在某点。

钓鱼者贵知鱼,而非单纯聚焦于标、饵、钓组而已,懂得个中原委,对浮标各种讯号背后所代表的意义,自然一目了然,一切问题皆可迎刃而解矣。

一顿的发生不外乎两情况:鱼吞饵瞬间或衔饵甩头(大多属此类),因此漂调钓的适合鱼情就会有力一顿,只是幅度大小有别而已。标相有没有一顿,跟能不能抓住一顿,这是二回事。

能否抓得住一顿,的确是要苦练加经验,没有不二法门,所谓观标与扬竿的基本功夫是也。

至于标相会不会产生一顿,除了鱼要肯就饵外,调钓的残存得当否才是关键,能调至最佳点者,可忠实反应水底状况,往往顿点多而明确,轻松即可抓住; 调至次之者,鱼食口大时顿点突出、食口小时顿点隐晦,标讯上上下下居多,要抓好顿点会辛苦些;调不好者,有鱼没鱼难分辨,浮标会动、久久有这么一顿点就算 不错了。所以,这顿点清晰否操之在我,不要寄讬在鱼儿的捧场否。

个人作钓习惯抓第一鱼讯,因此调钓时对一顿即能中鱼的要求非常高,先前提出的依鱼嘴拉力值调残存的说法,也是由此衍生出来的,不论冬夏,只要鱼儿有靠肯就饵,必有一其偏好的残存力范围存在,此范围冬窄夏宽,刁嘴时窄、好嘴时宽,时时在变。

在下名之曰: 鱼嘴拉力值,是浮力的反作用力,钓组残存若能调到此范围内(过高过低都不宜),鱼讯必定最漂亮,轻脆的顿点于焉产生。

所谓观标知鱼,就是作钓时,要迅速找出或测出此值来,这个区间过小时,调钓常会减一分太瘦、增一分太肥,拿捏间不好掌握,零浮力点之说可能就是这样传开的。

一些不好的浮标,甚至永远调不到此一范围内!

如何观标知鱼?

以下举简单例子,希望借此抛砖引玉、钓出大鱼:

首先要知道,鱼儿并非每次看到饵料都是一口吞食的,大多时候会先透过轻吸来感应下一步是否要真吞食,感觉不对时,甚至光碰不食。所以,当看见标讯连续轻点却无顿点,感觉鱼有食欲但不太肯出力时,排除饵料不对味的因素后,最可能的原因,就是钓组的残存调太大,超过鱼嘴拉力值的范围了,这时可加铅或朝调钝的方向去修正,尽量向下趋近该范围。

如果出现大动作的下顿讯号,扬竿却不中或巴到鱼,或者浮标的讯号非常迟钝微弱、似有还无时,那可能是残存太小或成为负值,把A线或非吸饵等动作,放大成为漂亮的假鱼讯了,或者是饵料过于贴底,鱼懒得出力去吸上来所致,这时透过剪铅或调灵些,可向上趋近鱼嘴的拉力范围。

如此一来一往的调整,必会找出漂亮鱼讯的区间所在,此即所谓依鱼情调标的具体作法是也。不过,这区间是会随着时间的经过、鱼饱食度与戒心的增加、天候变化等,动态位移的,这也是为什么一些老手,明明已经在上鱼了,还会不断调钓的原因

因为好,还要更好吧! 依鱼情调标,算是对调标基本功熟悉后,另一境界的调钓心法,初学者仍要对基本功用心体会学习,才比较容易感受出来,如把基本功丢一边,直接凭个人直觉调标,可能到头来还是不知其所以然。 关键还是要多实践。

鲫鱼为什么不吃饵


当鲫鱼不碰鱼钩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如果我们等了一阵时间之后还没有鲫鱼前来咬钩的话,那就要想一想是不是在钓位的选择方面出了什么问题,如果不能够确定钓位的准确性,那就换一个钓位试试看。

如果可以肯定自己选择的钓位是合适的,那就有可能是自己的饵料使用的不符合鲫鱼的口味,这样的话鲫鱼当然是不会轻易咬钩的,所以如果是出现这样的问题就要及时的更换钓饵。有的时候我们明明都可以看见鱼儿就在我们的窝点附近活动,但是它并不咬钩,我们就要分析鱼窝周围的环境,看看是不是不存在威胁到鲫鱼的生物在附近。

其实有很多时候,是我们的一些错误操作导致鱼儿不咬钩的,最常见的就是提前提竿,这个时候往往鱼儿还没有来得及咬钩,所以我们要先保证自己的操作标准。

还有的时候,明明已经出现了顿口,但是提竿的时候并没有看见鲫鱼,我们就要先想一想使用的鱼钩大小是否符合鱼儿的体积。鱼钩的重要性不必多说,刺鱼全靠它,所以鱼钩的大小是不是合适就很关键了,如果我们钓的鱼儿是体积比较大,重量比较沉的,结果鱼钩使用的是小型的,那么跑鱼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可是如果我们使用的鱼钩大了,但是钓的鱼儿却是小小的,那么是不方便鱼儿将鱼钩吸到嘴里面去的。出现上面的两种情况的话,要想中鱼也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还存在一种可能就是鲫鱼根本就是没有确实的咬钩,它只是进行一些试探,因为鲫鱼的胆子有点小,警惕性很高,所以有的时候可能会用身体去触碰饵料,或者是用嘴唇去轻轻的吸食,但是不会放心的咬饵。

或者是会来回反复的将鱼饵吸到嘴里又吐出来,这样一来,我们就会看到顿口现象,但是如果我们贸贸然的提竿了,那也是一场空。我们经过一段的时间观察可以发现鱼儿常常会发生涮饵的情况,它们非常的狡猾,常常会将鱼饵真的全部都吸进嘴里面,但是还不等鱼嘴完全的闭上,就又很迅速的将鱼饵吐出来,由于鱼儿在做这个动作的时候非常的流畅,速度也十分的快,所以我们遇到这样的情况的时候,就要适当地改变一下调钓。

细说钓鲢鳙鱼饵料配方的状态(上)


鲢鳙是鲢鱼和鳙鱼,二者同属于四大家鱼,并且这两种鱼都有着特殊的摄食手段,他们的吃饵方式是吸食,因此钓者在制作鱼饵的时候,不但对味型有特殊的要求,还对其物理状态有着一定的要求,今天,笔者就来给大家说说鲢鳙饵料的调配要点,然后再给大家分享一些自制鱼饵的配方。

一、鲢鳙饵料的味型

这些年,大家在垂钓鲢鳙鱼的时候,用到的饵料一般都是采用鲢鱼嗜酸、鳙鱼喜臭这一标准,就好像说,出了酸臭味型的饵料,其他味型的饵料鲢鳙都不肯接受似的。

事实上,在近几年的研究实践表明,鲢鳙除去酸臭味,对香甜腥等味道也不排斥,由此,笔者认为,之所以大家会认为鲢鳙喜欢酸、臭味道的原因,是由于有机物质变质后发酵,多数会散发出酸臭味道,比如说食物放久了会变酸,在久一些又会变臭,变酸和变臭的食物投放到水里以后,可以形成大量的微生物群,在最终成为鲢鳙的食料,所以看上去就和鲢鳙喜欢酸臭味似的,实际上,鲢鳙喜欢的是酸臭食物产生的浮游生物。

只要钓者可以在鲢鳙经常栖息的水域,比如说江河、水库的某一特定区域,制造成片的类似浮游生物聚集的现象,就算是没有酸臭味道的吸引,仍旧是可以将鲢鳙引来的,因此,若是饵料雾化状态好,即使钓鲢鳙饵料是香、甜、腥等味型的,都可以钓得到鲢鳙的。当然了,笔者的这种解释,并没有排除饵料味型所产生的诱鱼作用。从鲢鳙的习性来看,由于微生物丰富的水域多数都是扩散酸臭味,自然就使得鲢鳙与酸臭味的食物联系起来,所以钓鱼人采用散发着酸臭味道的诱饵窝料诱鱼,自然能将其诱惑来。

二、鲢鳙饵料的物理状态

1.浮钓鲢鳙的饵料特点

首先,是浮钓。浮钓时用到的饵料,要求其状态是溶散快,就是雾化性要好,还要有相当一部分的成分漂浮在设定的水层,这样才能把分散的鲢鳙聚集在鱼窝里。

想要达到这个目的,饵料里必不可少的就是片状的成分了,比如说雪花粉,还有就是没有粘性的白粉,因为它在入水后,会很快扩散成雾状。在钓鲢鳙饵料的溶散雾化性能好的前提下,还要保证鱼钩上边有一定的饵料残留,否则连钓饵都没有,就别想钓到鱼了。

按照这些特定的要求来看,浮钓时使用的钓鲢鳙饵料主要的成分一定要比重轻一些,溶散性要强一些,在这个基础上还要保证鱼钩上有钓饵残留,这就需要钓者来控制好拉丝粉或粘粉的比例了。具体到钓鲢鳙饵料溶散速度,要保证钓饵可以雾化到一定的区域把鱼留住,又要让钓饵具有一定的附钩性,饵料就一定要在20秒到1分钟能够完全化散,这就十分考验钓者鱼饵制作的技巧了。饵料化散的速度加上抛竿的时间,做窝的时候基本上就能保持在一两分钟一竿的速度了。

2.底钓鲢鳙的饵料特点

然后是底钓,底钓鲢鳙时所用到的钓饵,虽然其溶散雾化的速度不像是浮钓时那么快,但是,底钓对饵料仍旧是有一定的溶散雾化速度要求的,还有就是,底钓时用的钓鲢鳙饵料,比重不能过重,也不可以过轻,饵料太重,鱼很难把它搅动起来,底层的雾化区就比较难形成,太轻的饵料在半水就溶散了,很容易把鱼层弄乱,所以,底钓时的钓鲢鳙饵料最好是中等的比重,溶散雾化全部化完最好不要超过2分钟。

今天的钓鲢鳙饵料的调配要点,就先给大家分享到这里,在下篇文章中笔者将为大家分享开饵技巧以及几款钓鲢鳙饵料配方,敬请期待。

为什么钓鱼都爱用双钩?


钓鱼技术中,有些简单的问题,如果要进行解释,反而会说不出所以然来。比如有人问,为何要用双钩?

很多人理所当然的回答是:上钩率。其实用双钩的目的确实是这样,为多钓鱼。但更进一步想,只考虑多钓鱼的话,为什么不像海里的渔民一样,同时下成千上百只钩?

双钩钓法是随台钓法普及的,之前大陆地区的传统钓,习惯用单钩钓底。自从台钓法传入大陆,配合立式浮漂,双钩绑法被逐渐认识和推广,然后影响到传统钓法,在休闲钓和野钓中许多人使用双钩钓鱼,以致成为大多数钓友的习惯。有钓友表示,单钩总觉不踏实,怕减少上鱼机会。也有钓友不以为然,因为双飞的情况毕竟少,而且往往发生在鱼密度非常高的养殖池,大多数时候还是每次只上一尾鱼。

钓鱼用双钩,好处是非常多的:双钩双饵增加鱼吞食的机会;双钩可用不同钓饵,比如一钩拉饵,一钩搓饵,增加不同吃食习惯的鱼的上钩机会;一个鱼饵被鱼吃掉或抛竿时抖掉,仍有被鱼咬钩的机会。池底如有石块、瓦砾、杂草、淤泥等杂物,有时单钩被掩住,而另一个可以露在外面,增加上鱼机会;鱼群抢食鱼饵,双钩常常同时被两条鱼分别吞吃,从而同时钓上来。混养比赛项目,钓到大鱼时常常一只钩吞入鱼嘴内,另一只挂在鱼腮或鱼身上,这样减少大鱼脱钩的机会;在钓鱼比赛中,双钩钓法的这些优点非常重要。而在野钓时,如果双钩用面食作饵,鱼咬钩时另一只钩的面饵常会脱落,无形中成为诱饵,吸引鱼群不离去。双钩常可采用两个不同型号、大小的鱼钩,在钓鱼时试验哪种更为适用,加以选择。

鱼钩掉入石缝卡住,如是单钩则拽出较困难,而双钩稍等片刻,等另一只钩被鱼吞食,常会将被卡住的钩带出石缝。正是如上的诸多好处,使得双钩钓法能够在野钓中迅速流行,成为主导钓法。

不过双钩钓法也有缺点,比如水中杂草、杂物多时,钓到大鱼可能另一只钩挂在草或杂物上,弄不好大鱼乘机逃掉。再就是摘钩时不小心,多一只钩容易扎手或抄鱼时另一只钩挂在抄网上增加摘钩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