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钓鱼钓深水还是浅水。

一、清晨和傍晚时分:夏季不仅天气炎热,还有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即昼长夜短。钓手可利用早晨和傍晚的时间段出钓。这两个时段光照少且弱,水温较适宜,这些都符合鱼类的生活习性。无强光,鱼类可大胆向近岸浅水区游动觅食。另外,这个时段由于水温适宜,加之弱光,有一种天然屏障,它自觉有一种安全感,便向浅水处聚集。其次,在此时段无强光水温较低,众多浮游生物也会向浅水区转移。

二、蒙蒙细雨的天气:夏日里时常有时雨时停的小雨天气,而这种蒙蒙细雨之时正是暑意消失降温的大好时光,鱼类非常喜欢这样的温度,便乘机游到浅滩处觅食。此外,淅浙小雨不时飘落于水面有两点好处:一是激活水体,使水域增加溶氧量,尤其浅水处更易提高溶氧量;二是雨天岸上活动人少,水边有种静悄悄感,沙沙的小雨声,掩盖了其它噪声,鱼类大胆放心进入浅滩。友情提示:从长期实践来看,鱼讯的多寡常与雨的起止有着密切关系,即降雨时,鱼咬钩几率相对就高,其浮标讯号快捷有力:如果雨停止时,鱼也随之停止食饵,或浮标讯号较弱,这可能与自然界条件反射有关,当再次降雨时,鱼咬钩又欢快起来。

三、汛期溜边钓浅水:汛期多降雨天气,水中溶氧足,鱼类活动频繁,气温比较适宜,钓手只要带上雨具可全天候出钓。那么,汛期究竟在何处选点,如何做窝呢?1.在杂草丛生处。2.在大水体与小沟渠接壤处的洄水地段。3.注意掌握深浅、远近。一般沟渠、河道近岸(1.5~2米左右处)流速适中,可作钓点;反之,不宜在此垂钓。4.有倒树和其它障碍物处。众所周知,这些地方既有隐蔽性,对水体流速还起到抑制作用,与此同时,此处常汇集丰富食物。在汛期浅水处布窝也要本着恰到好处的原则,一般要做3~5个为妥,一来可轮番垂钓,二来可选择上鱼几率较高的窝点重点进攻,三、采取广种薄收法可有一定量的鱼获。

四、阴天和有倒伏芦苇、茭草处:阴天(只要不是闷热天)有两个特点,一是天气比较凉爽,二是无较强紫外线照射。在气温上,因云层较厚,使温度适宜,同时也促成水温符合鱼类习性的需求,此时鱼类大多都会栖息于较浅的水域,尤其鲫鱼、草鱼,若有适量水草覆盖,更是鱼类喜爱的场所。

钓鱼技巧扩展阅读

夏钓遇到这几种天气,可以选择钓浅水


我发现有很多钓鱼人出钓之前虽然会留意一下天气状况,但是如果不是天气特别不适合都不会放弃每一次出钓的机会,毕竟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中,还要看准一个合适的时机才能出去钓鱼实在是太难了。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天气对于我们垂钓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下面我们就来说说在夏季时,不同天气状况的特点以及如何如果更好地适应天气使我们能钓到更多的鱼。

一、清晨和傍晚时分

夏季不仅天气炎热,还有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即昼长夜短。在我们苏北地区夏季早晨四点多天就亮了,而夜幕降临则在晚上8点多钟,这对垂钓抓两头放中间极为有利,钓手可利用早晨和傍晚的时间段出钓。为什么清晨和傍晚在浅水处好钓鱼呢?主要原因这两个时段光照少且弱,水温较适宜,这些都符合鱼类的生活习性。无强光,鱼类可大胆向近岸浅水区游动觅食。另外,这个时段由于水温适宜,加之弱光,有一种天然屏障,它自觉有一种安全感,便向浅水处聚集。其次,在此时段无强光水温较低,众多浮游生物也会向浅水区转移。鱼类见有食之不尽的美味,有如此好的水环境,便会在此暂时栖身,无忧无虑地嬉戏、游玩、觅食,若留意观察,几十厘米或1米左右浅水处常会呈现浑浊状,这就是很好地验证此处有鱼。

二、蒙蒙细雨的天气

夏日里时常有时雨时停的小雨天气,而这种蒙蒙细雨之时正是暑意消失降温的大好时光,鱼类非常喜欢这样的温度,便乘机游到浅滩处觅食。此外,淅淅小雨不时飘落于水面有两点好处:一是激活水体,使水域增加溶氧量,尤其浅水处更易提高溶氧量,众所周知,鱼类是趋温性极强的动物,此时的水面不时有水花翻动,这就是鱼儿十分活跃的象征,鱼类食欲旺盛也在情理之中。二是雨天岸上活动人少,水边有种静悄悄感,沙沙的小雨声,掩盖了其它噪声,鱼类大胆放心进入浅滩。

友情提示:从长期实践来看,鱼讯的多寡常与雨的起止有着密切关系,即降雨时,鱼咬钩几率相对就高,其浮标讯号快捷有力;如果雨停止时,鱼也随之停止食饵,或是浮标讯号较弱,这可能与自然界条件反射也有关,当再次降雨时,鱼咬钩又欢快起来。

三、阴天和有倒伏芦苇、茭草处

阴天(只要不是闷热天)有两个特点,一是天气比较凉爽,二是无较强紫外线照射。在气温上,因云层较厚,使温度适宜,同时也促成水温符合鱼类习性的需求,此时鱼类大多都会栖息于较浅的水域,尤其鲫鱼、草鱼,若有适量水草覆盖,更是鱼类喜爱的场所。因鱼类有趋光的本能,惧怕强烈光线,这不仅理论上是这样讲,实践检验并非夸张。由于阴天,比较柔和的光线投入水体中,经水体阻隔,必然大大减少亮度,这恰好给鱼类一个安全的弱光,适时在此垂钓,通常引来颇多鱼类咬钩。遇有这样天气,不仅早晚好垂钓,有时中午也有不错的鱼获呢。

四、汛期溜边钓浅水

夏季是多雨的季节,一旦汛期来临,沟渠、河道、湖泊等大小水系均呈水满态势,给人们出行和农作物生长造成一定影响。但喜欢钓鱼的朋友却迎来了垂钓良机。汛期多降雨天气,水中溶氧足,鱼类活动频繁,气温比较适宜,钓手只要带上雨具可全天候出钓。那么,汛期究竟在何处选点,如何做窝呢?现将本人在汛期中如何钓浅水,且有满意鱼获的具体做法作一简述,以供同好们垂钓时酌情参考。

1.在杂草丛生处。因此处有部分杂草已长有籽,其中还掺杂少数嫩草、各类昆虫和微生物等隐蔽此处,一旦这些杂草没入水中,这些生物便自然而然成了鱼类的美味佳肴。鱼类见有可食之物且回味无穷,在其广告的效应下,其它鱼类也会纷至沓来,于是,此处的鱼就会愈聚愈多。

2.在大水体与小沟渠接壤处的洄水地段。此处不仅溶氧足,也适应鱼的生活习性,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天然饵料在水体中盘旋。鱼类在此游玩见有可食之物,便乐此不疲在这里逗留、嬉戏和尽情的觅食。

3.注意掌握深浅、远近。汛期大多水域在泄洪作用下流速较大,显然,湍流处是不适宜垂钓的。一般沟渠、河道近岸(1.5~2米左右处)流速适中,可作钓点;反之,不宜在此垂钓。因为,这样的钓点通常都在1米左右深,各类浮游生物相对集中于此,也正是大多鱼类乐意在此逗留、觅食、游玩的水环境。

4.有倒树和其它障碍物处。众所周知,这些地方既有隐蔽性,对水体流速还起到抑制作用,与此同时,此处常汇集丰富食物。譬如:倒树处是一道天然屏障,草鱼、鲤鱼、鳊鱼、大鲫、鲶鱼等鱼类会在这里逗留、聚集、觅食。

在汛期浅水处布窝也要本着恰到好处的原则,一般要做3~5个为妥,一来可轮番垂钓,二来可选择上鱼几率较高的窝点重点进攻,三来采取广种薄收法可有一定量的鱼获。当然也要本着从实际出发,因水域而异的精神。钓手也可凭视觉,判断该水域中鱼类密度情况来确定窝点数。当然,这要有一定实践经验方可做到,对初学钓鱼的朋友来说有一定难度。

浅水路亚找鱼标点分析


推测出鱼的藏身处,也许不是一定能钓到鱼,但是至少比光靠运气有希望的多...各个水库和湖泊面积和和地形都有很大的差异,但他们通常都有小湾或较浅的障碍物水域...

鱼类聚集于障碍物较多的水域,比如石堆,木桩或岸边沉在水里的树枝附近.并以居住在上面的水藻,蜗牛,昆虫幼虫或其它无脊椎动物为食.饵鱼通常会栖息在附近,大概是认为有障碍物的地方比较安全.而掠食性的鱼同时也巧妙的通过各种隐藏方式隐藏于此,找机会捕食。另外一个地方就是深水和浅水的交接处,掠食性鱼类会在此等候寻找事物的饵鱼群。

1.植物(最常见应该说的芦苇丛)

芦苇丛具我个人观察一般都是生长在水域的边缘...其高度不一...它们水下径到根或周围是非常多鱼栖息的地方...分析一下大概就能明白,这样的障碍物是很多鱼躲避外敌非常好的地方.同时,这些地方也是他们捕食的好地方...不易被猎物发现,是一种非常好的自然伪装....(PS,如果在没有风的情况下看到苇径移动,那可能是鱼在水下造成的..)

2.荷花

在夏天炎热的天气里,鱼通常会比较喜欢待在宽阔的荷叶下面....掠食性的鱼通常埋伏在里面等待猎物出现...查了一下资料,一般来讲其生长深度不会超过1M8...所以钓友看到有这些植物就可大概知道水深.

3.岸边的植物

在岸边通常会看到一些树木或是灌木类的植物垂在岸边...这些植物给鱼提供了阴凉的地方,同时也是很多事物的来源.例如小蜘蛛,毛毛中,或小型昆虫从树枝,树叶掉入水中...

4.水草

一般来说,水草是很多小鱼小虾的庇护所...也是它们的家....经常会吸引鱼前来觅食...一般大致可分为两种.第一种就是浮在水面上的草丛 (不知道怎么形容,就是绿色一堆滑滑的水草).第二种是水底的,水底生长的水草不容易发现,可以通过细心观察水面找到(因为通常水底水草较迷的地方水流相对平缓).

天气因素如何影响鱼口?何时出钓有讲究


有时我们钓鱼会遇到一些很无奈的情况,明明钓位差不多,饵料都一样,但是为什么前几天就鱼获满满,今天却颗粒无收?影响因素都差不多,到底是什么会导致两天的钓获截然不同?我们钓鱼经常会会关于用什么渔具、用什么饵料、选哪里的钓位会好一点,却很少会留意天气因素对垂钓的影响。其实天气因素对我们垂钓过程影响也非常重要,它能够影响鱼儿的活跃度以及活跃的水层等,这直接影响我们的垂钓策略。影响鱼开口吃食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水温

水温变化受气温变化影响,只是它的升温降温过程比较慢,(例如:气温上升了6-8度,但水温只升高了1-2度,要3-5天后水温才慢慢上升4-5度,降温也一样,比气温慢半拍。)水温是影响鲤鱼活动和开口吃食最为关键的因素!水温适宜,鲤鱼身体感觉舒适,便会四处游动,开始活动觅食!如果水温受天气影响,变化不定,波动频繁,鱼类自身调节适应不来,自然就会影响鲤鱼的活跃和开口觅食!就像突然间的天气变化(南风突然间转北风),人的身体适应不了会感冒一样!身体不舒服感冒了哪还有食欲,吃东西!水温过高让鱼觉得烦噪不安,过低鱼儿慵懒少动不活跃,均会影响开口吃鱼饵欲望!

2、气温

以春季钓鱼为例。春季分为早春,仲春,暮春三个时间段。早春虽然较冬天气温有明显的回升,但乍暖还寒,天气气温不稳定,起伏变化大,鱼仍处于冬眠状态,几乎是不吃不活动。因此,早春想钓到鱼几乎是很困难的,大多数会选择钓鲫鱼,因为鲫鱼耐寒,但是我们也要找到鲫鱼的窝点才能钓到很多的鱼。仲春,也就是惊蜇以后,温度气温回升至8一20度左右,而且气温波动幅度不是很大,鱼儿开始活动开口吃食,但有时气温也会降至8度以下。建议仲春出钓,选择连续多日的气温较为恒定且温差小的晴好天气,鱼儿开口积极,垂钓效果较好!暮春,清明至立夏前,是一年中钓鱼的黄金时间,此时气温基本回升至15--26度左右,这是最适宜鱼儿生存活动觅食的温度,鱼儿因春季产完卵后肌肠辘辘急需补充大量能量,而积极觅食,吃食那是来者不拒。兄弟们切莫因正事而耽误了一年中最易上鱼的美好时光!

3、溶氧量

溶氧量也是影响开口吃鱼饵的一个重要因素,水中溶氧量高,鱼儿身体机能健康,新陈代射旺盛,充满活力,主动四处游动觅食,开口积极。相反水中含氧量不足,鱼儿身体缺氧,身体机能下降,无心觅食,自然更不会开口吃食了,甚至因水中缺氧而导致死亡!就像人一样,高原缺氧会感到头晕脑帐,四肢无力,哪还会有食欲。影响水中溶氧量的因素有很多,如:水质,气压,风力,气温!

4、其它因素

如果鱼儿生存环境发生变化,或人为因素的影响,那么鱼的生活习性也会改变,也会导致鱼儿不开口吃食。例如:野钓地点水质受到污染,因电鱼、网鱼受到惊吓,等等。

冬季选漂绝对有讲究,钓友:你不早说


我们现在在冬季垂钓的时候都已经用上了小漂小线了,在选择浮漂的时候是有很多讲究的,到了冬季鱼口太轻了,我们该如何在漂上反应出漂相呢,这个我们选漂的时候就要注意了。

一选漂的材质

在冬季来我们选择浮漂一般都会选择芦苇和孔雀羽这两种材质的浮漂,这两种材质的浮漂相对来说是比较灵的浮漂了,适合我们在冬季作钓。

二浮漂的形状

关于漂身的形状上,建议大家选择漂身越细长越好,细长身的浮漂在下降过程中的阻力会很小,所以鱼口就会被放大。如果你用的过于粗大的漂身,它的阻力就会比较大,反应出来的漂相就不是那么的明显。

三漂的碳脚

这个季节我们在选择漂脚的时候就不宜选择过长的漂脚,虽然说他的稳定性很好,但是由于漂脚太长,翻身也比较慢,出现口的时候漂相就会显现的比较迟缓。

四漂尾

对于漂尾,我们在选择的时候,只要能看的清,越细越好。越细的漂尾,在水下的阻力就越小,在反应鱼口的时候就会变得相对灵敏些。

在选择浮漂的时候,也不要忘了我们的铅坠,只要在我们抛竿的时候,能精准的抛竿部受影响,在这个基础上选择一个吃铅量比较小的浮漂,对于冬季垂钓有很大的帮助的,希望以上内容能帮助到各位钓友,如果有不同意见的也可以来一起探讨学习!

铧尖、钓草、饵料的颜色有什么讲究呢?


钓鱼中有很多有意思的技巧,不过部分钓友知道这些说法,但是不知道原因是啥。从科学的角度,来聊聊一些钓鱼中比较有用但是又经常被钓友忽略的一些知识,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

一、铧尖钓左不钓右

铧尖钓左不钓右,这个说法由来已久,具体表现就是在比较大的水域中垂钓,铧尖是非常好的钓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鱼道。鱼沿岸觅食,到了铧尖,由于铧尖深入到水中,所以成了鱼觅食肯定会经过的地方。铧尖伸到水中,手竿就刚好能够到鱼的觅食路线。但是很多钓友都发现一点,就是铧尖钓左边比钓右边渔获要好很多,这个现象主要是在比较大的水域中。其中的原因就是大水域的水面积大,虽然看起来是平静的,其实是顺时针微微流动的,鱼多有逆流而上的习性,所以会逆时针游动觅食。到了铧尖,自然先到左边,所以钓左边比钓右边更好。经常钓黑坑的钓友应该比较了解,刚放鱼的黑坑,鱼也是逆时针沿着岸边游动,熟悉环境后就跑中间的深水中。总之,鱼喜欢逆时针游动。

二、水草区域并非什么时候都好钓

我们常说钓鱼不钓草,等于瞎胡跑。水草对于鱼来说是食物的来源,也是躲避天敌的地方。很多鱼类的繁殖也离不开水草,比如鲫鱼和鲤鱼。水草在冬季可以保温,夏季可以遮阳,是在是鱼非常喜欢的地方。在加上水草白天会吸收二氧化塔,在水中释放氧气,所以水草对于鱼来说十分重要。不过并非什么时候都适合钓水草,比如夏季的小雨天,钓明水比钓水草区域好很多。原因就是夏季高温,下雨水让水温度降低,但是水草区域由于水草的保温效果,反而不如明水凉爽,鱼都是逐温的,哪里舒适就喜欢在那里。还有就是夜钓,白天水草释放氧气,晚上水草会释放二氧化碳,所以晚上不宜钓水草,容易缺氧。更何况夜钓光线不好,钓水草也不方便。

三、鱼能分辨鱼饵的颜色吗

我们常见的商品饵都是各种颜色的都有,事实证明鱼是可以分辨颜色的。鱼比较喜欢的颜色,是经常可吃到的食物的颜色。灰、白两个颜色是大多数淡水鱼都喜欢的颜色,但是还是略有差别的。比如鲫鱼,喜欢白红黄,用什么颜色的饵也要看具体的水域情况。水质好,三种颜色都差不多,水质不好比较肥,可以用白或者黄,尤其是白色的饵料钓鲫鱼是最通用的。比如草鱼,草鱼经常进食水草、芦苇之类的食物,所以绿色是草鱼的最爱。再比如说鲤鱼,鲤鱼是底层鱼类,喜欢在水底寻找食物,淤泥或者砂底是鲤鱼喜欢的水底,翻找出来的食物多为褐色,所以鲤鱼饵通常是土褐色的。而肉食性鱼类多偏爱红、黑色,其实红色在深水或者水质不好的地方,就会变成黑色。

钓鱼中有非常多有意思的知识,基本都有一定的科学原理,注意这些小知识,鱼也可以钓的更好一些。

台钓打窝有讲究,好窝就要勤补窝


撒饵打窝,通常都是垂钓过程中重中之重的第一步,也是决定钓客渔获量的一步。虽然说个人有个人的方法和配方,但是归根结底,万变不离其宗。

第一,虚实结合

总体来说,窝料大致分为粉状和颗粒状这两种形态。粉状为虚,颗粒为实。粉状的窝料一旦雾化开来,可以在味觉方面引诱到鱼。颗粒状的窝料则是用来影响鱼类的视觉以及触觉。这两者必须虚实结合,不缺一不可。

因为粉末状的窝料只能让鱼浅尝其味,却留不下鱼。颗粒状的窝料则是很容易会让鱼群吃饱,从而失去了钩饵的吸引力。同样也是留不住鱼,咬了不钩。要想窝料能诱来鱼,又能留得住鱼,一定要注意虚实配合,比例恰当。

第二,因地制宜

在垂钓之前,一定要根据季节、鱼情、水情、天气等诸多客观因素来准备工具。饵料也应该综合考虑到这些因素。毕竟不同的水域、钓场、鱼种都是会造成鱼群有不同的偏口。有很多钓鱼达人在配制饵料的时候都会有个小秘诀,就是尽量选择本地出产的材料制作。举个例子,像是特产稻米的地方就可以大量使用稻米。特产芝麻,也可以在窝料里加一点。

除此之外,在不同的水域打窝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在较为宽广的河流水库钓鱼,建议提前几天打窝。因为这种水域水广鱼稀,聚鱼不易。反之,如果是在自己熟悉的钓场、水域面积不大的地方钓鱼,则是可以临时打窝,钓鱼亦不受影响。不过在打窝的时候窝料不要太多,勤打多补即可,同时还要注意窝料和钩饵必须保持一致。

第三,深浅有别

在撒饵打窝之前,要根据具体钓点水域的深浅来决定用量的多少。然而在选择钓点的时候,又跟鱼情与温度有关。比如说温度适宜的春秋两季,打窝的时候要打在一米左右的水位就行。夏冬季节气温酷烈,鱼群更加偏爱深水区。所以打窝的时候也要选择在一米五左右的水层。

如果是从目标鱼群来分,小鱼宜浅,大鱼宜深。水浅窝料少(鸡蛋大小),水深窝料多(拳头大小)。在有风浪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在上风口撒饵,距离预设钓点的前后半米左右,用量也比平时稍微多些。

第四,勤打多补

有些新手喜欢偷懒,撒饵打窝的时候会一次撒很多。其实这是错误的做法。试想一下,当鱼窝里的鱼都吃饱了以后,肯定会对钩饵失去兴趣,而且鱼窝里也留不住鱼。所以打窝以后,一定不能投放过多的饵料。春秋季节半小时补一次窝,夏冬两季则是一小时左右补一次即可。

还有个小窍门是在夏冬两季的时候,钓客可以多选几个钓位,同时打窝,同时补窝。这样的话,虽然一个鱼窝可能鱼不太多,但是综合起来,数量就会非常客观了。

常用饵料配方:

1:小麦、玉米渣、大米、曲酒、钓鱼专用氨基酸、蜂蜜、味精、维生素、香草香精。先将氨基酸、蜂蜜、味精、香精以及维生素溶于水后,再与主料混合搅拌。密封静置24小时即可使用。这种窝料又香又甜,诱鱼快,上鱼大,也能留得住鱼。但是容易招来小杂鱼。

2:丁香、曲酒、麦麸、碎米、白糖、味精。先将丁香在曲酒里浸泡10天左右,直到酒液成红棕色。然后将碎米浸于药酒之中,时间越长,效果越好。麦麸则是混合味精白糖炒香。此种窝料易抛投,诱鱼快,而且还能使鱼群前来抢食。

鱼滋鱼味:烹鱼用酒有讲究


很多人都知道,做鱼要加点酒,可以去腥增鲜、杀菌消毒,还能促进鱼的营养更易被吸收。其实,除了大家熟悉的料酒之外,不同的鱼,用不同的酒,味道更好,营养更佳。

清蒸、水煮和糖醋鱼放黄酒

做清蒸鱼、水煮鱼和糖醋鱼前可用精盐、黄酒、胡椒粉等将鱼腌制入味。在腌制过程中,黄酒既更好地保持鱼的鲜味,有利于咸、甜各种味道充分渗入鱼中,还能在烹调过程中去除鱼腥味。

料酒是以黄酒为酒基,经过调制加工的一种调味品。在烹饪中,黄酒和料酒可以通用,但料酒不能当黄酒喝。

炖煮鱼增香用啤酒

酒类之中,啤酒是增香之王。因为啤酒中的酶能把肉中的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使鱼肉更加嫩滑鲜美。将鱼加工整理好后,加入适量啤酒炖煮;或者先将鱼放在啤酒中浸泡10分钟,捞出调味后炖制,炖煮时再次加入少量啤酒。

白酒能烹冰冻鱼

白酒去异味效果最好。带鱼等冰冻鱼不太新鲜,异味较重,烹调时用白酒腌制才能更好地去除腥味。

烧烤、煎炸鱼用红酒

做烤鱼加红酒不仅能增香、加鲜,还能增色。还可以用红酒制成味汁,将鱼放在汁中浸泡20分钟左右再烤。

在煎炸鱼时加入红酒,不但可口,还能减少营养损失。

秋天垂钓换漂有讲究,五招给你解决


秋分已过,天气逐渐凉爽起来,除了中午气温较高之外,其它时间均比较适宜。水下的鱼也很适应环境,不仅能积极地觅食,而且觅食的范围也较大。河沟湖库等野水中的鲫鱼更是欢快地嬉戏,到处游弋觅食。

我们认为,秋季在野外垂钓,要有比较灵活的处理方法,关于钓点的选择,还有饵料的运用,以及钓技的施展,都要有灵活的思维。

一、出钓时机:分秋季的不同阶段

第一阶段是初秋,初秋的水温仍较高,延续了夏季的尾声,如果天气正常我们应该钓早与钓晚,所谓钓早的时间段指的是早晨六点至上午九点,钓晚指的是下午三点至七点。避开中午时段的原因是,水温较高。而早晚水温较凉,十分利于鲫鱼的活动,它们食欲很好,一边游弋一边觅食,很是活跃。

第二阶段是中秋前后,中秋时节,酷暑的感觉已然退去,人体感觉凉爽舒适,水温自然也十分适合鱼儿生存。这一时节是钓鱼的黄金时节,自然因素正常的话,基本上整天都可以施钓。

第三阶段是晚秋时节,只要还没有冷空气猛烈地南下,都不至于让人感觉到寒冷,仍是比较舒适的天气。但早晚的水温还是较低的,所以我们应选择在早晨七点之后出钓,下午五点左右收竿回家。

二、钓点的选择也要看不同的时节

秋季的鲫鱼相对好钓,其中正确选择钓位钓点是好钓的前提,毕竟人们总结的三分钓技、七分钓点是经过实践检验的。那么,钓位钓点的选择,也要根据不同的时节而定。

初秋时节,早晚时段我们一般要在浅水区域钓边钓近,中午气温高应钓远钓深。早晨和晚上水温不高,水中溶氧充分,近岸天然的动植物饵料丰富,小鱼小虾,植物种子与浮游小生物,还有昆虫汇集在近岸浅水区,鲫鱼自然要奔向食物丰富的水域。到了中午,水温明显升高,鱼游向深水区栖息,我们应在树荫下,或者有建筑物阴影处,桥下石墩等地方施钓。

中秋前后,气温只是稍有转凉,与初秋的区别还不是很大,所以钓点只需离开岸边稍远即可。

到了晚秋,平均气温降低较为明显,水温快要接近初冬的状态,所以早晚必须要钓深,到了中午,气温稍有升高,可适当钓浅。可谓随着时间段的不同,钓点要跟着改变。

三、饵料的选择

选择饵料,首先要对口,再根据不同时节改变腥味与香型。初秋的饵料要偏向清淡一点,我们可选用清淡的基础料,只是适当添加少许腥味,比如用面饵做基础饵,再适当沾点药米,或者在基础饵中添加少许骨粉,也可加鱼粉或虾粉,也有同样的效果。

中秋前后,我们就要适当加重饵料的腥味,此阶段荤饵素饵都能派上用场,在试钓时酌情使用。到了晚秋,水温已然很凉了,此阶段必须较重饵料的腥香味,使之达到浓腥或浓香的效果。我们可采用红虫或者细红的蚯蚓挂钩,保证钓饵的鲜活,才能提高实际的钓效。

四、战术的变换

刚刚进入秋季,我们可事先打好三个窝点,进行守钓。首先,进行逐窝试钓,淘汰掉不好的窝点,守钓上鱼多的窝点,根据实情进行底钓或者浮钓。

中秋前后,不妨将守钓与走钓协调起来。先打好几个窝点,窝料量不要太大,然后在几个窝点中轮番施钓。如果守钓时间稍长而无鱼上钩,可轻动竿稍,逗引鲫鱼上钩,将钩饵稍稍提起十至十五公分,然后轻轻放下,就好像钩饵是水下活动的食物一样,这样使鲫鱼容易发现钩饵的存在,从而提高中钩的机会。钓者要集中注意力,仔细观漂,不放过中鱼的机会。鲫鱼咬钩后,要先抖腕刺鱼,再扬竿获鱼。

到了晚秋,我们可不必事先打窝,边走动寻找合适的下钩点,边抛出钩饵入水试钓,发现上鱼效果好,可坚持守钓。若能寻到草洞或草缝,还有池塘底部较为坑洼的钓点,即可采用逗引之术引鱼上钩,若逗引三五次仍无什么实效,可继续寻找新的钓位与钓点。

时节的不同,钓者采取的策略都应随着时节的特点而变换。秋季在野外钓鲫,还要摸清鲫鱼自身的活动习惯与吃食特点,选配合适的钓具、饵料,为上鱼率提供有力的保障。

前脚放生后脚下网,放生有讲究捕捞更不该


前脚放生后脚下网,放生有讲究捕捞更不该。23日下午,在滨海新区海河海门大桥到安阳桥河段的彩带公园亲水平台上,有人在此放生20多袋鱼,引来不少市民围观。就在放生者离开后不久,几名男子就撑着轮胎,手拿捕鱼器具下河大肆打捞放生鱼,引来市民的争议与谴责。

配齐装备等待时机

23日15时许,在彩带公园的亲水平台上,几名自称是环保者的年轻人,从车内卸下20多个大塑料袋。经了解,袋里装有各类鱼种,这是他们特意挑选到此放生的。每个袋子装有几十斤鱼,有鲢鱼、鲫鱼、草鱼等十几种,粗略估计也得数百条。市民马先生说,当时距此几十米远处坐着几个男子抽烟聊天,他们身后摆放着渔网和轮胎等捕鱼器具。马先生表示事后才知道他们是在此等待放生并寻找时机捕捉放生鱼。

疯狂围捕当街叫卖

据目击者刘女士称,放生者们刚离开,几名男子就开始用渔网捞了几条鲫鱼。随后,一名男子将充气旧轮胎扔进河里,坐在轮胎上用网捞鱼,而另外几个男子则将面包、饼干等食物抛到河中,鱼追逐食物时在水面跳跃,轮胎上的男子趁鱼吃食之际,开始疯狂围捕。一网下去,就网住了好几条鱼。他们打捞上来的鱼,有的被直接扔在亲水平台上,不一会儿就死了,随后被装在袋子里;还有的被放进盆里,当街叫卖。刘女士说。

合理放生加强治理

一名曾参加过此类放生的市民称:遇到有人捞鱼,我们会上前劝说并制止,一旦离开了那就没办法了。买放生鱼的钱是大家凑的,本来是一种善意,但看着鱼被捕捞,心里很不是滋味。

本市渔政部门工作人员表示,放生者或可选择本市渔政部门许可在海河流域放养的小鱼苗,一方面可避免放生鱼过大,难以适应水域环境条件而死亡并造成污染,也可相对减少被捕捞的几率。同时他强调,虽然目前法律上对民间放生鱼类没有限制,但并不是什么鱼都能放生,乱放生可能会破坏生态链。一般官方投放鱼种都需在渔业部门指导下进行,因此,他建议市民在放生前先咨询渔业部门。同时,相关部门也表示会加强对在河道捕捞者的治理。

高手分析浅水区域的春季路亚技巧


春风送暖,受阳光照射后浅水处的温度上升快,鱼儿趋温游向浅滩,所以在晴朗的春季选择浅水区域作钓效果不错。那么初春路亚选择浅水作钓,有何注意事项?看看路亚高手托马斯的支招吧!

浅水水库如何路亚?

Q:小水库,水深一到四米之间,水清,能见度大概一米多,水底和中间层有稀草青苔,其余大多地区为沙底和泥底。采用小胖子和卷尾蛆钓过几条,效果不好,请问在这样的钓场如何作钓?

托马斯:小水库水深一到四米,并不太深,水底稍微会长一些水草,可能泥沙也相对多一点,但总体上属于比较平一点的水域,没有太多的层次化。而且这片水域的水色清澈,基本上能一眼到底。所以在水草和青苔中作钓很简单,甚至都能够看得到鱼。

针对这样的水域,可以根据水草的密集程度指定作钓计划。如果水域亮水点很广阔,可通过反应饵,搜索时可以比平时快一点,钓组入水后尽量不要让鱼观察太久,因为浅水区的鱼,活性会偏高一些,如果鱼能看见饵,在观察越久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要吃不吃的状态,戒备心较强。建议在清水条件下,多用些移动性的拟饵,可能效果会更好。

此外,常规情况下,在较浅的水域作钓,如果采用小胖子和卷尾蛆钓过几条,效果不是很好话,可以先找到比较明显的结构物体,比如水草这种软结构处,考虑用德州钓组,通过无铅式的挂法作钓。如果担心钓组挂到水草青苔,可以稍微降低子弹坠的重量,1.8克或者3.5克即可,当然也可以尝试更多元化一点的作钓方式,如复合亮片,一般水草不是太厚,复合亮片很容易穿越水草区产生的亮水点。

初春如何路亚鲈鱼?

Q:初春季节水库作钓,黑鲈应会在哪个水层?搜索时用哪种拟饵较好?

托马斯:春季作钓首先要了解到黑鲈的春行,也就是:产卵期预期、产卵期、产卵后阶段、立夏阶段,通过这四个阶段,判断鱼的泳层。进入春季,很多钓组和作钓的模式都可以使用,而且鱼的定位会相对浅一点,所以不管用胖子、复合亮片、米诺甚至其它移动性拟饵,只要找到合适的结构或泳层,效果都会不错。

钓位选择有讲究,铧尖咀作钓应钓左不钓右?


在我们野钓的时候,选择钓位时会喜欢选一些水边突出的地方做钓位,而这些地方因为地形特点很像耕作用的犁铧尖,被称为铧尖咀。不过也有一种说法是在铧尖咀应该要钓左不钓右,为什么这样说?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钓位选择的哪些技巧?下面我们就拉详细地说一说。

我们常讲,人有人路,鱼有鱼路。鱼类的生活规律,往往跟鸟类一样,随着一年四季的更替进行着迁徙,于是产生鱼类的洄游。鱼类的洄游,可分为产卵洄游、索饵洄游和越冬洄游。而洄游的路线,即使在水库、湖泊等相对封闭的一个自然水体中,它们也能凭借着敏感的味觉器官味蕾,和十分灵敏的嗅觉器官嗅囊及侧线,追随着水域中的气味,沿着父母先前开拓的路线前进,周而复始,钓鱼人称之为鱼路。我只依稀记得,早年曾读过一篇文章,讲北半球鱼类的游动多呈逆时针方向前进。这个论断出自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先生,还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上海少儿出版社编撰的首版《十万个为什么》丛书,我就记不确切了。

如果鱼类洄游呈逆时针方向的论断成立,那在铧尖咀钓左优于钓右,就很容易解释了。鱼儿觅食,特别是在自然水体中,以它十分敏锐的嗅觉觅到食物,不会像家禽那样,急急地直奔而去,狼吞虎咽起来,往往是一边戏谑一边寻食。当鱼儿呈逆时针方向游动时(往往会在前行中时而回头时而前行),通常会沿着库岸陡坡与水库相对平坦的底部交接线,或以季节、水温、气压等天气因素,或以食物源还有生理需要(如产卵)等因素而选择适当的深度前行,这就是鱼道。当鱼儿行至铧尖咀左侧地形时,往往会因铧尖地形的影响在此逗留戏游,形成钓鱼人所讲的鱼窝。然而,当鱼儿离开鱼窝,继续呈逆时针方向前行时,它们是不会绕过铧尖尖端,再机械地紧贴铧尖右侧前行的,而是向铧尖尖端前宽阔的水域游去。

关于北半球的鱼类常呈逆时针方向游动,我也曾作过长时间仔细观察,的确是一个事实。这与地球的自转有关。我们知道,地球的自转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呈逆时针方向转动,与地球磁场有关。这是科学家们早有明确论断的,并进入中小学教材。由于潮汐和洋流的影响,以及海洋气候的复杂性,所以海水的流向较为复杂;而北半球陆地上的湖泊、堰塘,以及一些中小型水库,即在一个相对静水的自然水体内,水流多为顺时针方向流动。不知钓友们注意观察过没有,我们北半球的水的漩涡(无特殊障碍情况下)是呈顺时针方向旋转的,都是受地球磁场影响,即地球自转所致,多数鱼类(不论海洋鱼类还是淡水鱼类)有逆水游动的习性,所以说,北半球的鱼类在群游时常呈逆时针方向游动。

鱼类学家已经把(北半球)鱼类呈逆时针方向游动这一问题作了明确的论断,所以我认为,就一般情况而言,钓铧尖咀,钓左优于钓右是成立的。

确定了鱼类逆时针方向游动,还解开了我心中的另一个谜团:我从多年的实际施钓中,感到河钓中也存在钓左与钓右的问题。民间有句渔谚:七上八下九打坨。意思是说鱼类的洄游,往往在每年七月份溯江而上,游向河流上游,八月又开始洄游而下,到了九月份,鱼儿会找个较深的潭中歇凉了。那么,在河钓中,七月份到河流的左岸优于右岸,八月份钓右岸又优于左岸了,这原来也是因鱼类多呈逆时针方向游动所致。

钓位选择有讲究,“铧尖咀”作钓应钓左不钓右?


在我们野钓的时候,选择钓位时会喜欢选一些水边突出的地方做钓位,而这些地方因为地形特点很像耕作用的犁铧尖,被称为铧尖咀。不过也有一种说法是在铧尖咀应该要钓左不钓右,为什么这样说?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钓位选择的哪些技巧?下面我们就拉详细地说一说。

我们常讲,人有人路,鱼有鱼路。鱼类的生活规律,往往跟鸟类一样,随着一年四季的更替进行着迁徙,于是产生鱼类的洄游。鱼类的洄游,可分为产卵洄游、索饵洄游和越冬洄游。而洄游的路线,即使在水库、湖泊等相对封闭的一个自然水体中,它们也能凭借着敏感的味觉器官味蕾,和十分灵敏的嗅觉器官嗅囊及侧线,追随着水域中的气味,沿着父母先前开拓的路线前进,周而复始,钓鱼人称之为鱼路。我只依稀记得,早年曾读过一篇文章,讲北半球鱼类的游动多呈逆时针方向前进。这个论断出自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先生,还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上海少儿出版社编撰的首版《十万个为什么》丛书,我就记不确切了。

如果鱼类洄游呈逆时针方向的论断成立,那在铧尖咀钓左优于钓右,就很容易解释了。鱼儿觅食,特别是在自然水体中,以它十分敏锐的嗅觉觅到食物,不会像家禽那样,急急地直奔而去,狼吞虎咽起来,往往是一边戏谑一边寻食。当鱼儿呈逆时针方向游动时(往往会在前行中时而回头时而前行),通常会沿着库岸陡坡与水库相对平坦的底部交接线,或以季节、水温、气压等天气因素,或以食物源还有生理需要(如产卵)等因素而选择适当的深度前行,这就是鱼道。当鱼儿行至铧尖咀左侧地形时,往往会因铧尖地形的影响在此逗留戏游,形成钓鱼人所讲的鱼窝。然而,当鱼儿离开鱼窝,继续呈逆时针方向前行时,它们是不会绕过铧尖尖端,再机械地紧贴铧尖右侧前行的,而是向铧尖尖端前宽阔的水域游去。

关于北半球的鱼类常呈逆时针方向游动,我也曾作过长时间仔细观察,的确是一个事实。这与地球的自转有关。我们知道,地球的自转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呈逆时针方向转动,与地球磁场有关。这是科学家们早有明确论断的,并进入中小学教材。由于潮汐和洋流的影响,以及海洋气候的复杂性,所以海水的流向较为复杂;而北半球陆地上的湖泊、堰塘,以及一些中小型水库,即在一个相对静水的自然水体内,水流多为顺时针方向流动。不知钓友们注意观察过没有,我们北半球的水的漩涡(无特殊障碍情况下)是呈顺时针方向旋转的,都是受地球磁场影响,即地球自转所致,多数鱼类(不论海洋鱼类还是淡水鱼类)有逆水游动的习性,所以说,北半球的鱼类在群游时常呈逆时针方向游动。

鱼类学家已经把(北半球)鱼类呈逆时针方向游动这一问题作了明确的论断,所以我认为,就一般情况而言,钓铧尖咀,钓左优于钓右是成立的。

确定了鱼类逆时针方向游动,还解开了我心中的另一个谜团:我从多年的实际施钓中,感到河钓中也存在钓左与钓右的问题。民间有句渔谚:七上八下九打坨。意思是说鱼类的洄游,往往在每年七月份溯江而上,游向河流上游,八月又开始洄游而下,到了九月份,鱼儿会找个较深的潭中歇凉了。那么,在河钓中,七月份到河流的左岸优于右岸,八月份钓右岸又优于左岸了,这原来也是因鱼类多呈逆时针方向游动所致。

以上钓鱼技巧就介绍到此,希望《夏钓浅水有讲究分析》的内容能满足您的需要,同时欢迎您阅读我们精心准备的专题:夏天钓鱼钓深水还是浅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