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技巧与饵料。
每个钓鱼人在学习钓鱼的过程中肯定要学习怎么调漂,现在有很多调漂方法,比如空钩调漂法、带饵调漂法、无钩调漂法、单钩调漂法等,但哪种调漂方法才是最好用的呢?
其实不论是什么调漂方法,都是以上鱼为目的,最主要的就是为了如何能很好的控制两饵在水中的状态,饵料在水中的状态无非是两饵卧底、一触一卧、一悬一触、两饵悬浮四种。但在实际的钓鱼活动中,饵团在水中的状态不是直观可见的,它只能通过浮漂钓目的多少来间接的反映出来,而要完整地实现饵团在水中的那四个状态,又与浮漂的调目和饵料的比重有关。可是钓友们或许已经注意到了,加了个饵料的比重进去,这一点非常重要。有些钓鱼高手,在有某些条件制约时(如比赛进程中、浮漂选型不当、线组搭配不当等),往往可以通过改变饵料的比重来对钓目进行调整,以实现多获的目的!但这个比重的调节仅是一种应变,应用起来可是比较困难的。原因是钓手必须要对所用饵料特性非常了解,且如何配比也是决定因素,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然而,在不改变手食的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调整浮漂来达到多获的目的。而许多钓友在实际的钓鱼过程中经常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我找到底了么?、我的饵团在水底是个怎样的状态?。通过实践对调漂有了一些体会,基本上对饵团在水底的状态(手食不变的情况下)。
施钓前要先确定调目。不论用何种调漂法,先确定调目是前提条件。每位钓友都有自己对调目的认识和习惯,调几依据鱼情和自己的习惯即可。我觉得用一个例子来说明比较直观、快捷、易懂。只要掌握、理解了这种方法的实质,再融合到自己的调钓法中就可以了。
具体操所过程如下:
一、粗调找底找好钓位后,根据对象鱼先开饵,利用发饵的时间进行调漂。先在下钩挂大点的铅皮找底(水底可能有浆层,挂下钩找底有利于后面的精确找底),让视漂露1目,并在以钓点为圆心,半径15厘米的圈内,前后左右多试几次充分掌握钓点的水底情况。
二、粗调调目粗调找到底后,将浮漂下移15厘米(一定要超过预定调目的长度),修剪铅皮直到调目为4。
三、精调找底这一步非常重要!切记这时先不要上移浮漂,而是先在下钩搓上单饵抛出,看看这个饵球是否能让浮漂刚好没入水中(最好是平水)。称此饵为基饵(一定要用手食,其它的代用品不可取,会对调钓有很大的影响),并记住这时饵团的大小。找好基饵后再将浮漂上移15厘米,下钩挂基饵进行找底。我让浮漂露出4目(即等于调目)。找好后,再于上钩挂基饵抛出,看看此时浮漂露几目假设此时漂露2目。这时我们可以知道上下两钩的间距在浮漂的示目上大约是差2目,而这2目就是我们判断上钩是否离底的依据。若此时开始垂钓(所上钓饵一定要小于等于基饵重量),还必须进行一定的微调。原因是:如果水底的浆层厚的话,钓目肯定要发生变化。若浮漂稳定后,钓目大于4目(底有浆层),则需要我们下移浮漂将钓目调整为4目。则下钩肯定是触底、上钩悬浮,我们可以通过调整上钩钓饵的大小来控制上钩离底的程度。若钓目小于4目(底部浆层薄),只要钓目在2~4目之间,上钩饵一定是离底、下钩饵是触底状态。而钓目小于2目的情况,几乎是不可能产生的(我们用上钩挂基饵人为使其到底,浮漂才显示2目)!钓友们应该注意到了:上面所说的是以始终有一饵触底为出发点的。因为钓鱼一定要先从底钓起这一原则,再根据鱼情,上下改变钓目来适应鱼口的变化。
四、精调找口如果鱼口不确定,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调整来进行应变。首先要说明的是手食是固定不变!若你改变了手食,就要从新校漂精找底和找钩差。
1、如有口无鱼,个人认为是钓的灵了,上饵方式和大小不变,我们只需通过上移浮漂来找鱼的实口就行了,找到实口后,再在上钩挂上基饵抛竿看看与刚才上鱼时的钓目有何区别,若钓目变小了,就说明上钩是悬浮的,并记住这个目数,它在接下来的钓鱼过程中,上钩是浮是触,你就有了一个很好的依据。若钓目不变,则说明双钩均是触底状态。
2、若没有鱼讯或鱼摄食强烈,我们可以下移浮漂钓灵找口!这时就要求你所上的两个钓饵的总重一定要小于基饵重量。假设用下钩挂上基饵将目数定在3目(或更低),那我们在施钓时,钓目小于3目(下钩挂基饵所定目数)且大于1目(上下钩差为2目的示漂精调找底中已对钩差有说明),则下钩触底、上钩悬浮。小于1目则一触一卧。若钓目大于3目(下钩挂基饵所定目数),则双钩悬浮。
3、截口频繁鱼明显上浮。用此漂此调目打浮,尽可根据需要将钓点定在所需水层。既然已经明确要打浮,就不必挂基饵找底了,只要所上饵团不将浮漂全部拉入水中,你尽可随意发挥,最好将手食加些鬼5成为拉饵。当然,此时双饵是悬浮的(呵呵)。
简单的流程是:粗找底离底定调目定基饵下钩挂基饵找调目上钩挂基饵找钩差(调目减此时的示目,手食、漂不变,此差基本是个常数)用钓饵微调找鱼口。
从上面就可以看出,其实我们只是把调漂过程做了一些改变,虽然多了一些环节,但也是有规律可以遵循的,如果我们能掌握钩饵与浮漂示目的对应关系是离是触,我们就能做到灵活调漂了。
编辑推荐
根据鱼情灵活掌握调漂技巧
对于很多垂钓者而言,调漂方法对其来说都有着很大的挑战。而这种挑战主要表现在很多垂钓者对什么情况下适合使用什么样的调漂方法在认知上存在一定的不足。而且垂钓者对于调漂方法在认知上的不足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垂钓者最终的调漂效果,从而进一步影响到垂钓者对浮漂的观察准确性。
今天,小编在这里主要介绍鱼情不同对垂钓者调漂方法的影响,以便垂钓者可以在不同的鱼情状况下,选择合适的调漂方法,调出理想的浮漂状态。
第一,鱼情不同对垂钓者调漂的影响
常去垂钓的垂钓者都应该明了,浮漂在垂钓过程中就是垂钓者的眼睛,因而浮漂的状态是否良好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垂钓者最终的渔获情况。当垂钓者调整出来的浮漂状态能够及时反映出水里面鱼儿上钩的情况的时候,垂钓者就可以抓住最佳的提竿时机,从而保障垂钓者成功垂钓的几率。
而若垂钓者调整出来的浮漂状态不能及时反映出水里面鱼儿上钩的情况的时候,垂钓者很可能就会错失最佳的提竿时机,从而进一步影响到垂钓者最终的渔获情况。而垂钓者对浮漂的调整状态在很大程度上是和垂钓者所选择的垂钓水域以及垂钓者所面临的垂钓鱼情状况直接相关的。
当垂钓者所选择的垂钓水域不同的时候,垂钓者所采用的调整浮漂的方法就要发生一定的转变,从而促使其调整出来的浮漂状态可以满足垂钓者进行垂钓的需求。同时,当垂钓者所面临的垂钓鱼情发生一定变化的时候,垂钓者也要及时调整其浮漂的状态,以便可以帮助垂钓者抓住最佳的提竿时机。
第二,垂钓者常见的鱼情状况解析
不同垂钓者在垂钓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鱼情状况都是不同的,因此小编在这里主要想向大家介绍几种比较常见的鱼情情况,以便于垂钓者在今后的调漂过程中可以应付自如。
第一种鱼情就是生口鱼。生口鱼顾名思义就是指那些还没有被垂钓者垂钓过的鱼儿。在这种情况下,这种鱼儿在吃食上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其吃食比较凶猛。第二种鱼情就是滑口鱼。滑口鱼不同于生口鱼,这种鱼儿大多是被垂钓者曾经垂钓过又被放回去的鱼儿,因此其在吃食上的特点就主要表现为其吃食比较谨慎。
第三种鱼情就是乱口鱼。乱口鱼不同于生口鱼和滑口鱼,乱口鱼大多是指垂钓者在垂钓过程中会遭遇很多小杂鱼闹钩的情形。第四种鱼情就是轻口鱼。轻口鱼和乱口鱼、生口鱼、滑口鱼等都是不同的,轻口鱼主要是指一些鱼儿在吃食上的动作非常轻。
第三,不同鱼情垂钓者需要使用不同的调漂技巧
通过介绍生口鱼、滑口鱼、乱口鱼与轻口鱼等四种鱼情,主要目的在于帮助读者认识到鱼情的不同就会直接反映到其吃食特点上。而鱼儿吃食特点的不同又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垂钓者对于浮漂漂相的观察,最终可能就会影响到垂钓者最终的渔获情况。
对于生口鱼这种鱼情,垂钓者在垂钓过程中可以选择调灵的方式,以便于垂钓者可以及时抓住生口鱼吃食的漂相,从而保障垂钓者提竿中鱼的几率。对于滑口鱼这种鱼情,垂钓者在垂钓过程中可以选择不灵不钝的方式,避免错误的浮漂信号给垂钓者提竿带来的影响。
对于乱口鱼这种鱼情,垂钓者在垂钓过程中就可以选择钓钝的形式,这主要可以降低小杂鱼闹钩给垂钓者准确判断浮漂信号带来的影响。对于轻口鱼这种鱼情,垂钓者在垂钓过程中就可以选择调低钓低的形式,以便垂钓者可以及时抓住轻口鱼吃食的漂相。
饵料,浮漂,铅坠与顿口漂相的关系
漂是钓鱼人的眼,所以辨识漂相是每一个钓鱼人都必做的功课,有钓友也称呼漂相为漂语,在钓鱼圈子里,对于漂相的解读,是分为两类的,第一类,自称是不见黑漂不提竿,什么顶、顿、沉、点、移,统统都是胡扯,只有黑漂死口才是王道;第二类,反而不怎么看得上黑漂,认为顿口才是钓鱼的乐趣,在鱼吸食钩饵的瞬间,主动提竿刺鱼,比被动的让钩饵刺中鱼唇后,再提竿,才是真正的钓鱼乐趣所在。
要说哪一种观点,更符合主流,又或者说,更正确,这是没有办法给评价的,因为支持这两种观点的钓友,几乎是平分秋色,谁也无法彻底说服谁,但是不可否认的,就是顿口刺鱼,确实是主动行为,黑漂再提竿,这就是被动行为了,当然,哪种的乐趣更大,这就没有办法做置评了,因为在实战中,清晰而漂亮的顿口,也不是轻易可以做到的。
顿口的形成,有很多的文章讨论过这个问题,但是不管如何分析,顿口是因为,鱼在吸食钩饵进嘴的一瞬间,钩饵、铅坠、浮漂之间的力量突然达到一个暂时平衡,导致了浮漂的动作停滞,而调漂时,各种外力因素影响都有,不可能随便调调,就有清晰的顿口,那么我们就需要在精找底后,有鱼口出现后,再做一些微调,看看能不能找到清晰的顿口了,那么我们该如何操作呢?
方法一:饵重和铅重之间的比例问题需要注意
我们知道,浮漂的钓目,是浮漂的浮力,和铅坠加钩饵的重量之差,我们在调漂时,铅重决定了调目,饵重加铅重,决定了钓目,这两者之间,因为还有子线长度的因素,所以老钓友在调漂时,会非常注意饵重和铅重之间的关联,调目越高,铅坠离底的距离越长,如果钓高目,那铅重和饵重比例会接近,换而言之,当鱼吸食钩饵时,受到铅坠、浮漂的影响,相对于其他情况而言,是最低的,所以调高钓高,往往容易出现顿口。
如果是铅重大于饵重,最常见的情况,是调目低,那么极易出现子线弯曲,那么鱼在吸食钩饵时,即使出现顿口,也不是很清晰,因为钩饵轻、铅重,先拖钩饵再拖铅坠,很可能铅坠、浮漂、鱼唇托饵之间的平衡还没形成,就拉着浮漂动作了,所以调低钓低,多为钓略钝;那么换做调低钓高,其实也是一样,漂组极钝,很难出现顿口的迹象。
方法二:出现碎小的顿口,多是鱼钩钩号过大导致的
如果没有小鱼闹窝,经常性出现碎小的顿口,那多半是鱼钩钩号导致的;鱼钩的大小,其实决定了饵团的大小,顿口的形成是很有意思的,饵团小了,鱼的吸食力度大,下沉迅猛,很难形成钩饵、铅坠、浮漂的平衡,饵团会被快速的吸入鱼唇中,随后的,要么就是抬漂,要么就是黑漂;饵团大了,进嘴的异物感强烈不说,吸食的力度相对大饵团来说,也偏小,那么顿口必然出现,但是幅度不会很大,漂讯很是碎小,具体的形容,就是顿口很无力;
所以在出现碎小无力的顿口时,先调整饵团,做小一点,记好钓目的变化之后,试试鱼口,如果都是抬漂或者黑漂,那就说明饵团有点太小;如果出现了有力的顿口,说明饵团调整的思路是没有问题的,如果一直都是小顿口,没有清晰的顿口,那只能换小两个号的鱼钩了,因为小一个号的鱼钩,对饵团就没什么影响。
方法三:饵料的软硬程度,影响了顿口的效果
钓鱼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个过程中,钓点的物理特性发生了变化(如密度、浮力、水深),浮漂的浮力虽然不变,但是钓点的水底情况,是随着垂钓时间在发生变化的,那么最明显的,就是饵料,可以说时时都发生着变化,气温越高,这种变化越明显,最为明显的,就是饵料的软硬程度,会有明显的区别。
饵料附钩后,被鱼吸食的瞬间,顿口形成时,饵料的状态应该是不软,不硬的,过硬的饵,异物感非常强烈,可能还没有等到顿口形成,就会被快速吐出来,而太软的饵料,适口性是有了,会因为过于绵软,没等顿口形成,就溶散了,那么在调漂、调整饵团体积之后,还是没有明显顿口时,那就建议从这个角度去尝试一下,先软后硬,直到清晰的顿口出现为止。
方法四:必须先有鱼进窝,然后再考虑顿口的问题
其实这一点尤为重要,鱼的进食情况,是复杂而多变的,不客气的说,和赌石比起来,也丝毫不差,我们在琢磨如何调整钓组、浮漂、饵团大小、状态时,其实首要考虑的是,先把鱼引进窝子里,有了密度,然后还能留鱼,这样才能琢磨如何调出顿口,这就很考验饵料味型了。
调整味型,是调顿口中鱼的一个必要先决条件,包括味型比例调整、腥味浓度调整、香味浓度调整等诸多调整思路,当然,有钓友说,我就只用玉米、麦粒、蚯蚓、红虫,怎么调整,那还得前面说的先决条件,有鱼进窝,并且有口,还得是连续的鱼口,要不然,就算用美金做钓饵,鱼都没有,谈什么顿口呢?
在实战中,所有的钓技、钓法,大前提就是一定要有鱼进窝,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可以尽情的尝试各种思路,然后,对钓组、饵料进行微调,找到顿口,其实也不是特别困难的一件事。
如何调漂找底?谈谈钓饵与调漂的关系
很多钓友钓了很久都搞不懂如何调漂,这其中可能就有一个道理没搞明白,今天我就谈谈我对钩饵与调漂的理解,让大家明白如何调漂。
调漂的目的是什么?就是想知道钩饵在水底的状态,让鱼在就饵的动作能体现在漂上。特别是冬季,鱼就饵动作弱,那我们在调漂时适当的调低点,让一钩躺底一钩触底使鱼就饵可以更容易,那么怎样达到这种状态就需要学会调漂。
调漂首先要学会找底,当然找底也有很多方法,重铅铅皮直接找底,钩挂铅找底等。平时我比较喜欢上钩挂橡皮找底,确保饵能到底(橡皮也只需很小一颗)找底好了下拉大于支线长度,慢慢剪铅皮到你要的调目。现在冬季建议调1.2.3目或平水,当然这中间就与你的漂大小及饵的重量有很大的关系了,首先你要知道你的钩有多重,也就是单钩能压几目,再则你要测出拉单饵能压几目,知道了钩重与饵重调漂就心里有数了。
例半水调4钓2,这时漂所受的是整副线组的重力(包括双钩的重量),挂饵垂钓时如果单饵的重量小于1目,那此时饵就没到底。单饵约2目,下钩触底。饵重于钩才能把上钩下拉,钩重于饵上钩是不可能到底的。那如何让上钩也到底呢?这时我们可以调3钓2,或调2钓2,甚至调平时钓2目等,这就让上钩触底到躺底。所以同样的调钓,不同的钩重,不同的漂大小,饵在水底的状态是完全不一样的。
这是我昨天写的一篇`谈谈钩饵与调漂的关系的再度修整,睡了一晚感觉好多都没写进去,今天一早修整后再分享给大家,说的不对地方欢迎拍砖,这样才能提高大家的钓技。
总结一下心得:
1.必须清楚自己钩饵的重量
2.如果一钩躺底这时下钩饵的重量不作用于与漂上的
3.如果野钓不需要调的非常精细,因走水什么的没用。
希望这点心得对新手有点启发。感觉有启发的请点赞、评论,你的认可才是我写文章的动力,谢谢!
图解钓鱼调漂与浮力的关系
钓鱼浮漂的调钓难吗?所谓的调漂调的是什么?调漂方法五花八门,有没有共同之处?在调漂中拥有一点浮力以及地面支持力的知识,一切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
调漂要调出两种目──调目和钓目。
一、 调目和钓目有什么不同(以空钩调目而且钓目小于调目为例)
二、调目、钓目之间漂尾受到水的浮力有多大
钓目调目之间那段漂尾的浮力,向上牵引饵团,使饵团全部或者部分悬浮于水。调目钓目之间距离越大,漂尾越粗,饵团悬浮越多,反之越少。
饵团除了受到向上的所有浮力的作用以外,还受到来自地面的支撑力的作用,形成二力平衡。
饵团重力,科学的、准确的说,应该是饵团的重力与浮力之差。为简单方便起见,这里也就不必说得那么认真了。
地面支持力为零时,饵团完全离底悬浮。饵团完全卧底时,即是饵团重力等于地面支持力,钓目调目就重合了。
三、钓目大于调目时 ,怎样看目差浮力
四、怎样知道钩饵悬浮多少?卧底多少?
我们已经知道,钓目调目距离大,钩饵就悬浮多,反之悬浮就少、卧底就多。要想进一步比较精确一些估计钩饵悬浮、卧底多少,还需要测定一个饵的重力相当于漂尾的几目浮力(假定漂尾粗细均匀、目长均等)。例如,一个饵团能够下压漂尾4目(单饵重相当于4目浮力),那么,当调目钓目差为5目时,就知道一饵悬浮,一饵1/4悬浮3/4卧底。当调目钓目差为2目时,就知道一饵完全卧底,另一饵1/2卧底1/2悬浮。 种种因素的影响,这种估算只能是个大概,不可能十分准确,更由于忽略了钩重的影响,推算时必然有一定的误差。追求十分的准也没有必要。
五、调目钓目的距离是决定钓组灵敏迟钝状态的主要因素
人所共知,钓组的灵敏迟钝状态主要取决、于钩饵状态和子线状态。既然调目钓目目数的距离、漂尾粗细决定了目差浮力以及地面支持力,决定了饵团悬浮卧底多少和子线弯曲松弛程度,那么,调目钓目的距离也就决定了钓组的灵敏迟钝状态。
另外一些次要的、不可忽视的的因素也影响钓组的灵敏迟钝,例如,浮漂造型、表面光洁度、漂尾粗细、浮漂体积、坠子大小形状、子线长短粗细等等。
六、调漂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调漂,表面上是调整漂尾上的调目和钓目多少,实际上是调整钓组的浮力,从而调整水下钩饵、子线状态,调整钓组灵敏迟钝状态。调漂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容易看漂提竿,一方面是为了适合鱼儿的吃口。
定调目的方法很多,共同点是半水悬浮。不同的是,有的是无钩饵,有的是空钩,有的是挂单饵,有的是挂双饵。调目有的平水,有的在漂尾中部,有的在上部,有的在下部。钓目也是多种多样。无论它们怎样变化,万变不离其宗──调目钓目之间有个距离(特殊情况下距离为零)。有距离的这段漂尾产生的浮力不同,对钓饵的牵引力就不同,这就决定了钩饵状态、子线状态和钓组灵敏迟钝状态。明白了这个道理,无论什么调漂法,我们都能够懂得它的道理,明白它的状态,看出它的优劣。纷繁复杂也就变得简单容易了。
季节、时间、地点不同,鱼情、水情千变万化,适应鱼情的钓组状态绝对不应该是一种固定的模式。这就决定了调漂必须多样而灵活。张三这样调,李四那样调。昨天那样调,今天这样调。哪种调钓法上钩率高,那种方法就是最好的调钓法,最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灵活应变应该是钓鱼技术的精髓,灵活应变也应该是调漂的精髓。不仅要根据鱼情、水情、浮漂、饵料、钓者个人情况等灵活调漂,而且在垂钓过程中,情况发生不断的变化,为了使自己适应新的鱼情、水情, 也应该应变调漂。即使鱼情不变,如果浮漂吸水变重,或者换了鱼钩、鱼饵(比重变化),也应该重新调漂。学习他人经验,不必千篇一律,切忌生搬硬套。
罗嗦这么多,没有讨论具体的方法,只是希望初学者明白一些调漂的道理。在实际操作时,究竟调目是多少、钓目是多少,应当根据漂尾粗细、钩重、饵重(饵料比重、大小)、鱼情、设想的钩饵子线状态等等具体情况决定。当然应该把我说的这些罗嗦话(重力、支持力、目差浮力)抛到九霄云外去。按照自己的理解,开辟自己的思路,放开自己的手脚去适应鱼情,适应水情。
钩饵的重量与浮漂调钓的关系
论坛上离不开关于调漂、调目、钓目与钩饵状态的话题今日天闲来无事,写个帖,专门针对调、钓目,小作分析。
关于浮漂的挑选,什么鱼情用什么漂,已经有很多这方面的内容。要想调好漂,必须知道你所用钓组的单钩,单饵,甚至八字环所能压下的目数,不然你永远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要想知道钩重,饵重,很简单,空钩半水调好目数X,剪去双钩,看看是Y目,两次目数之差X-Y除以2,就是单钩重,单钩挂饵仍半水,看到是Z目,X-Z就是单饵重。
关于调目、钓目,其实很简单,设定调目、钓目的意义,在于控制饵在水中的状态。
饵在水中的状态:
1)两钩饵都浮 ;
2)下钩饵落底(落的程度不同),另一钩饵悬浮 ;
3)下钩饵躺底,上钩饵落底(落的程度不同);
4)其实也在第3条中,就是双饵刚好全躺了;
5)八字环轻触底;
既然设定调目钓目的意义在于控制饵在水中的状态,那么调目就要有能力起到这个作用,为什么这么说呢,比方说你调3目,你单饵能压9目,那这时,明显,设定的调目低了,无论怎么调,两饵只能全躺底,就算钓漂尖也是这样,所以这样搭配调钓不合理。相反,如果饵轻,钩轻,鱼开口轻(如冬天),就要调得低,比方你两饵加起来只能压3目,你再钓个10目,那调10钓7,就只能钓浮了。
调目设定好了,钓目就简单了,主要是看你想要你的双钩饵在下面呈什么状态。
两饵都悬(打浮):钓目=无钩调目-(双钩+双饵重)
下饵落底:无钩调目(双钩+双饵重) 〈 钓目 〈 无钩调目-单钩单饵重
上饵落底:无钩调目-单钩单饵重 〈 钓目 〈无钩调目
双饵躺底:钓目=无钩调目
八字环轻触底:钓目稍超出无钩超目。这两个状态的变化,漂座要移动子线长度的距离。
打个比方:
半水调4目,无钩是8目,半水挂一个饵是2目,得出单钩重2目,单饵重2目,那么,这个漂只有钓平水才可能双饵离底,钓有目数至4目,下饵落底,上饵悬的,钓4到8目是下饵躺底,上饵不同程度落底,8目就双躺底。注意钓目由4目,变成4目多,所要移动的距离是钩距。
以上说的都是完全理论上的,但如果是静水,无风,线较软,实际和理论基本完全符合,不过你知道了这个完全的理论,别的就好办了,
除了钩饵重量,影响钓目的因素在实战中你会慢慢学会去克服,如:线的硬度,水的暗流,风力的影响,水面漂浮宵的影响等等。 有人可能会说,文中并没有讲到调漂的灵顿,事实上灵钝都是相对的,以上饵刚开始擦底为界,实际中不一定,比方说,大冬天的,你如果调得一饵悬一饵落底,那中鱼的基本都是落底的那钩,为什么呢,因为冬天的轻轻鱼口,根本吸不动你认为灵的那个饵。
钓鱼调漂的讲究与技巧掌握
冬季钓鱼调漂技巧是每一位垂钓爱好者都想了解的。漂未见动作,提竿却钓中一尾鱼。窝中有鱼、饵料对路,然而为何鱼吞饵却不见浮漂动呢?这些都是困扰垂钓爱好者的问题。
浮漂相当于钓鱼人的眼睛,鱼吸饵浮漂却没有反应,岂不成了盲人钓鱼。关于调漂的理论很多,有的神乎其神甚至用了飞机、潜艇制作理论,空气、水流麽擦系数、还有复杂的计算公式,其实,只需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牢牢把握一点鱼吸饵的力量一定要大于浮漂的剩余浮力就足以了。虽然是简单一句话,但要达到这一点却不是简单的,它包括整个钓组、饵料状态、调漂等方方面面。是一个系统工程,每一个细节都不可掉以轻心,尤其是冬季垂钓小鲫鱼。
冬季,由于鱼活动的范围小,动作迟缓开口小,吃饵似乎成了鱼的一种本能反应,鱼吸饵的力量十分微弱,很难有进嘴的明显动作,在这种情况下调出清晰的口更加至关重要,否则就会成为瞎子钓鱼,上鱼还不知怎么上的。冬季钓鱼的时候,调漂是需要掌握一定技巧的,冬季钓鱼调漂技巧如下
一、 钓钝不易钓灵
例如调四钓二拉小饵,两钩在水底是一钩轻触底一钩悬空,鱼吸饵时,在浮漂剩余浮力的上牵下,它微弱的口腔压力是很难将饵吸进嘴里的,一吸漂尾向上一拉,漂相上就会出现很模糊的上下颤动的信号,甚至没有信号。在这种情况下,有的钓友可能认为有鱼无口钓灵,会向下推漂改为钓一目,结果会适得其反。如果改为调四钓四多一点,这时钩在水底的状态应该是一钩触底子线弯曲,另一钩轻触底。在这种状态下鱼吃饵不需要克服剩余浮力,自然地将饵吸进嘴中然后抬头,浮漂就会出现下顿或顶漂的动作。
二、 从钓灵找起
如何找准你要设定的钓目,或者说如何找准底、找出口来,那就必须按照王化德老师所说的从灵找起。其一,可避免水线倾斜找过底,冬季钓鲫线组较小,子线一般在0、20、1之间,细软的子线支撑力很弱,只有保持水线一定的垂直度从灵找起,慢慢触底,方可避免子线过于弯曲找过底。其二,从灵找起在鲫鱼离底的情况下可出现加速或顿口,这正像王老师所讲的辩证的底。
三、 冬钓鲫鱼浮漂的选择
漂型的差异也会影响到调钓目的设定,一般说冬季钓鲫选用瘦身超细硬尾为好。它瘦身的特点在漂启动及下行时阻力变小,超细硬尾使浮漂的剩余浮力大大减小,这两个特点可以使浮漂的动作幅度加大、清晰。不同的漂、不同的线组、不同的饵料状态,调钓目也是不一样的,切不可认为高手调几钓几我就调几钓几,要因地制宜。
四、 莫把浮漂表现语言定式化
同一浮漂、同一线组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条件下其语言表现形式也是不同的。万不可凭想象鱼吞饵就是下挫一目,守株待兔的等待那一个动作。即便是同一天,随着上午、中午、下午气温的变化以及水下鱼群的变化都会带来浮漂表现形式的差异。
例如窝内聚鱼较多,出现争抢索饵时,浮漂的动作就会大而有力,反之个别过路鱼处于本能性的吸饵,反映到浮漂上可能仅是下或顶一线,所以观漂切不可定式化,要抓住浮漂的每一个异常表现不放过,方可收获颇丰。总之钓鱼不能以不变应万变,要以变应变,永无止境,这就是钓鱼的魅力。
精调钓目的双调目调漂法
钓鱼要调漂。一般的方法,有一个调目。调目是钓目的参照物。根据调目再确定一个钓目。调漂方法,五花八门,各有千秋。这里给大家介绍的双调目调漂法有两个调目,有两个参照物,钓目的调整就比较方便比较精细。
一、上调目的确定
首先,空钩悬浮调整铅皮确定一个适当的临时的调目,例如6目(目数的多少视漂尾粗细长短酌情而定)。为下面的操作做好准备。然后,挂双饵(中等大小硬饵),浮漂下沉到例如2目。说明双饵重相当于4目浮力。记住这两个目数,以后还要用到它。放长水线找底,直到漂尾显示6目。浮漂座上面有两粒太空豆,固定最上面的那粒太空豆。这时的目数可以叫做上调目。为什漂尾会显示6目?是因为双饵受到地面的相当于4目的支撑力,也就是说,双饵已经完全卧底。上调目标志着双饵完全卧底。
二、下调目的确定
向下移动浮漂座,缩短水线,直到浮漂显示3目然后2目。浮漂座下面有两粒太空豆,固定最下面的那粒太空豆。这时浮漂显示的目数可以叫做下调目。下调目标志着双饵完全悬浮,而且接近水底。
三、钓目的确定
浮漂座可以在固定的那两粒太空豆之间任意移动。在其中的任何点位显示的目数就是钓目。每一个钓目都可以钓鱼,但是,有灵敏迟钝的差别,钓鱼的效果不一样。浮漂座靠近固定的最上面的太空豆,钓目靠近上调目,比较迟钝;浮漂座靠近固定的最下面的太空豆,钓目靠近下调目,比较灵敏;浮漂座在两个极点之间的中间,钓目在上调目下调目之间的中间,则是不灵不钝。
四、关于操作难易
确定上调目下调目位置不难吧!因为固定了两个极限点,调整范围和方向都很明确。
浮漂座在主线上的每个点位对应着相应的某种钓组状态。浮漂座在最上面太空豆位置对应着双饵完全卧底,对应着很迟钝的状态;浮漂座在最下面太空豆位置,对应着双饵完全悬浮而且刚刚离底,对应着最灵敏的状态;在两粒固定的太空豆之间的中间,对应着一饵卧底一饵悬浮;在靠近最下面那粒太空豆1/3处对应着一饵卧底另一饵部分触底部分悬浮,等等。
既然如此,调整钓目、调控钓组状态也就十分简单而明白了。有一些调漂方法也很好,但是继续调整就心中无数了。
五、关于调漂精确程度
钓组灵敏迟钝的状态,即坠子、子线、钩饵的状态,千姿百态,哪种最好?没有固定的标准,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一切都要看鱼说话。
鱼情万千,变化多端。因为鱼的大小品种经验教训、水的深浅肥瘦、气温的高低变化、气压的高低变化等等诸多的因素都要影响鱼情,影响吃口,所以没有一成不变的鱼情,也就应该没有一成不变的钓组状态。
浮漂座在两个极点之间上上下下移动,可以使调组呈现多种多样的状态(双饵完全卧底、一饵卧底一饵半卧底、一饵卧底一饵轻触底、一饵卧底一饵悬浮等等几十种状态)。
哪一种钓组状态适合当时的鱼情,它就是当时的最佳状态。这个状态不可能是预先精确调漂调出来的,而应该是通过试探鱼情不断修正调出来的。开始固定两粒太空豆是粗调,移动浮漂座位置是精调。
在粗调时,饵重、水线长度、浮漂等等因素都有影响但影响不大可以忽略不计。因为还有一个精调,精调可以消除那些影响,达到调整出最佳状态的目的。
六、关于适用范围
适用范围广。适用于细尾漂也适用于粗尾漂。粗尾漂是很难调漂的,这个方法可以克服粗尾漂调漂难的问题。对于视力不好需要粗尾漂的老年人特别有用。
适用于搓饵,也适用于拉饵,也适用于小饵。上调目固定了水线长度,钓目贴近上调目时鱼钩在水底,拉饵或者小饵虽然很轻,也能够保持在水底。
要钓底浮,浮漂座向下移动超过固定的最下面那粒太空豆若干厘米;要钓半浮,向下继续移动适当距离;要钓大钝,浮漂座向上移动超过固定的最上面那粒太空豆若干厘米,直到坠子触底。
浅谈台钓找底与调漂的关系
许多钓友在找底时经常遇到一个困惑:找底时浮标露出水面3目,挂上饵怎么就变成4目了?对浮漂的使用多数人始终把关注点放在调几钓几。但确定调目和钓目最终是要以控制钩饵在水底的状态为目的。如果不能正确找底,就无法实现这一目的,因此找底的意义是重要的。遗憾的是,多数人忽略了这一点找底时不认真。当然,多数情况下影响不大,但对钓糗鱼其影响将会是致命的。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复杂,要看你是挂什么东西找的底,它的体积、重量同你使用的钓饵有多大区别。如果是自然环境中长期稳定的静流区域和积淤较厚的养殖池塘,水底一般都有厚度不等的粥酱状虚底。用比较重的铅皮裹在钩上找底,钩很容易穿过虚底落在较硬的实底上,当你换上钓饵时因饵的重量比铅皮轻了许多,钩沉底不是落在虚底的表面就是埋在浅表,浮标露出水面的目数自然就增加了。我曾用与钓饵体积相仿的橡皮块找底,但必须强调的是橡皮块的大小和重量应该与钓饵的体积接近,一旦橡皮块的重量超过钓饵达到一定程度时也会出现以上现象。于是,不难想象,用既硬又重的钓饵在虚底较厚的水底钓鱼,饵会穿过虚底落在实底上,鱼看不见、吃不着饵,还怎么钓?
一、我喜欢用小橡皮块找底,理由有二1)使用橡皮,橡皮块取材方便,取学生擦字的橡皮用刀片切成大小不等的立方体就行。橡皮重量大于铒重1-2目,过重或过轻都不好,别太大,否则容易馅进淤泥里. 使用橡皮就不会脱落,底找得准。如果是钓灵,可把橡皮块挂在下钩上找底;想钓钝,就挂上钩。为了确保能找准底又不过了底,可以采用反向验证法来检验。
2)在确定了调目后挂大饵找底。这种方法为多数钓友所采用。其优点是找底的同时兼顾了打窝,而且方法简单易学。缺点是找底不准,多数情况下会找过底。
1、原因是
1)使用的饵重大于实际垂钓的饵重,当用正常饵垂钓时钓目会增加。
2)大饵在钟摆式下行时由于饵重使饵过早触底,造成水线同浮标不在同一垂线,而是钩饵在前下浮漂在后呈斜线状态,这种情况也是造成找过底的一大原因。
2、解决的方法
1)尽量使用同垂钓时相同的饵找底。
2)抛竿时尽量不要打满线,掌握抛竿手法,让钩饵同浮漂在同一点入水,如果不能掌握这种方法,应在线组入水后迅速压线后拉,当浮漂到位后前推,尽量使浮漂同水线垂直。
3)要养成称钩饵的习惯,这样才能找到正确的底。
比如半水调5目,双饵重等于4目,双钩等于3目,延长水线调5钓2时已经到底,而且有相当于1目的饵重由水底承担,缩短1目水线变成调5钓1,上饵离底下饵刚触底,饵重全由浮力承担,这种状态是钓灵的极限;延长水线调5钓3,一粒饵重由池底承担;调5钓5时双饵重全由池底承担,长子线弯曲钩卧底短子线直立钩直立落底;再延长水线调5钓8,双饵重同3目的钩重全部由池底承担,此时短子线仍然是直立,这种状态是钓钝的极限。再延长水线钓目不会增加但双子线都开始弯曲。通过这种方法可以保证到底又不会测过头。
二、无饵找底1、确定调目。比如半水调3目。
2、剪掉双钩称钩重。比如剪掉双钩为5目,即双钩重为2目。
3、延长水线,当漂尖为4目时表示下钩到底,且一个钩的重量由池底承担另一钩重由浮力承担,即一钩到底一钩离底,找底完成。这种方式也可以确定钩饵在水底的状态,大家想想就明白了。
以上方法忽略了子线的硬度影响,实际上子线有硬度就有向上的支撑力,因此理论上应该双钩都到底的情况由于子线的硬度有时短子线的钩饵不一定到底。这种影响的大小取决于线的粗细和质量。最后我的看法是,宁可再花些时间,一定要把底找实了,千万别凑合。
了解鱼类吃饵习性 掌握浮漂调灵与调钝
鱼儿就饵,拉动鱼线,带动浮漂,讯号传递至钓者眼中。鱼儿对钓饵的动作不同,漂讯就有不同的反应,所以只有了解鱼儿的吃食习惯,才能正确读漂。首先要了解浮漂本身的动作,浮漂本身的动作不是鱼讯,浮漂落水后一般有正常的起身直立、然后下沉一点再返回原位,最后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比较容易识别的。在守钓过程中,如果浮漂出现了上顶、下顿、不停地颤动、走漂、没入水中等动作,一般扬竿即可中鱼。这些非浮漂本身的语言,就是我们要抓住的鱼讯,读漂准确上鱼率必高。那么要想读漂十分准确,我们必须首先了解鱼儿的吃食习惯,因为鱼儿怎么吃饵,浮漂就有怎么样的反应。
一、了解鱼儿的吃食习惯
鱼儿吃食有时很直接,有时又很繁琐,总的来说分为几种具体的动作。
一是嗅探,尤其是被钓滑了的鱼,它们发现钩饵后并不会马上吸食,而是在钩饵旁边挨擦嗅探,游来游去并不离开。有时只是轻轻地吸在嘴边品其味,并不直接吞下,接着又吐出钩饵,如此这般地不断试探。还有些鱼如草鱼与鲤鱼,还喜欢触碰钩饵,或者用嘴去拱,不停地在饵团周围嬉戏玩耍。
二是吞饵,嗅探结束后,水中鱼儿觉得是可以果腹的安全食物,就会吸食入嘴并一口吞下,吞饵的时间就是那么一刹那,比较迅速。
三是吞饵后准备离开,鱼儿吞下了钩饵,不会长时间停留原地,吞饵后一般会抬头或者转身准备游向其它地方。
四是游走,鱼儿完成了嗅探、吞饵与转身的动作,就准备像平时一样游向他方继续觅食,往往此时鱼儿才感觉异样。
这四种动作并不一定全是按这四步程序进行,比如生口鱼在腹中饥饿觅食活跃时,就会一口直接吞下钩饵。再比如有时鱼儿正准备就饵,突然听到不正常的动静,就会吓跑而丢下钩饵,如果要避免这种情况,就要保持钓场的安静,再就是要中鱼后立即将鱼引出窝点。
二、根据吃食习惯调漂
鱼儿吃食的几个动作都会通过浮漂表现出来,所以钓者要根据鱼儿吃食的习惯动作来调漂。调得灵或钝的状态不同,都要了解浮漂反应的动作特点,以便准确识别鱼讯,确保钓效。笔者比较赞同根据浮漂的浮力调灵或调钝的方法,将调目调小一点让其剩余的浮力不多,从而灵敏度越高;调目大一点则浮漂剩余的浮力越大,从而灵敏度越低。
一般情况下浮漂调得越灵,鱼儿就饵的动作反应得越不明显且十分紧凑;浮漂调得越钝,鱼儿就饵的动作越清晰且十分松散。钓者观漂时就要注意灵或钝的情况下鱼讯的区别,读漂时就要十分细致。
三、灵与钝的选择
浮漂调灵之后调目必定减少,剩余的浮力就不大了,所以挂饵的重量大小一定要准确,不然即使是鱼儿在嗅探钩饵,也会出现中钩的漂相。换句话说,调灵之后,鱼儿在水下的嗅探、吞饵与转身的漂讯区别很不明显。因为鱼儿的这三个动作都会比较灵敏地传到浮漂上,显现出来,所以读漂时很难加以区分。至于怎样区分,就需要反复地实践与观察,才能将其微妙的差别了解清楚。
再就是如果在调目范围之内,仍然是空竿较多,我们就必须增大钓目而钓钝,一直增大到有鱼讯即可。此时一般是双钩卧底而子线没有绷直,本人不喜欢抓鱼儿就饵后游走的老口,因为抓老口容易造成很迟的提竿,鱼儿在游动之中突然被刺,一定疼痛难忍并十分惊恐,就会拼起命来挣扎,不仅容易断线跑鱼,还会吓走窝点中的其它鱼儿。所以一般不提倡抓这种老口,抓老口一般是对付被钓滑的鱼或糗鱼时用的。如果在调目之内没有鱼口,我们就必须重新调漂,适当剪掉一点铅重来调钝,直至能上鱼才算调好,不放过任何中鱼的机会。
总结,垂钓时不要为了调灵而调灵,为了调钝而调钝,必须根据鱼儿的进食习惯来调整,灵与顿之间只有漂讯与中鱼相互吻合才是最佳的状态。有漂讯但空竿多,就表明没有调到最佳状态。漂讯随鱼情而变,不能简单地固定调几钓几,只有根据鱼儿的吃饵习惯,并注意鱼口的变化,灵活调漂,才能找到最佳的状态。
调漂的目的是什么 应该如何精准调漂呢
调漂,尤其是精准调漂,是每一名专业的钓手必须具备的技能。很多钓手都忽略了调漂这个细节,只有老钓手才会从容不迫地调好漂再上饵下钩。然而,面对五花八门的各色浮漂,钓手们应该如何精准调漂呢?其实,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我们了解了浮漂的特性便轻松上手啦。
首先,我们要了解调漂的目的。浮漂在钓鱼中堪称为钓鱼人的第二双眼睛,其浮力的大小与方向均是钓鱼人判断水域与鱼情的一个风向标。饵料在水中的位置因为水的浮力所以难以控制,此时便需要通过调漂来达到控制饵料位置的目的。漂的浮力由主要由漂尾决定,漂尾的浮力分为动态浮力与静态浮力,这个浮力是指调目与钓目之间那段漂尾的距离处于静止状态时的浮力。而动态浮力则是指鱼儿有了吞钩的动作之后,浮漂会整个或部分浸入水中,这时会产生一个新的浮力便为动态浮力。这些基础知识,都是新手们需要掌握的要点。
其次,调漂的方法。调漂的步骤主要有三步,为了测试水的浮力,钓手需要先找底。其方法是在铅皮外加固一层大于浮漂浮力的铅皮,使其抛入水中后浮漂整个没入水中。经多次抛投后,直到浮漂露出水面一目或一目以上,就说明底已成功确定。
然后钓手便可以着手调漂啦,通过减轻铅皮重量来调漂是一种常见的方法。在大约2倍的子线位置开始修剪铅皮,以减轻铅皮重量,使得浮漂露出相应的调目。这个过程不可一步到位,钓手需要多次抛竿,检查调漂的结果,同时也要检验漂在水中的稳定性。
最后,钓手们需二次找底,二次找底的目的是进一步确定钓点、钓位。其方法是在底钩上挂上饵料、或橡皮泥、或铅皮,抛入钓点,这时浮漂往往会继续没入水中,这就说明还需要找底。钓手同样需要多次抛竿,找到浮漂露出一目以上的钓点,那么就说明找底成功。
影响漂浮力的因素有许多,材质便是其中一个。许多新手换了漂就立即用于垂钓,殊不知许多浮漂的材质都具有吸水性,吸水之后的浮漂浮力会受到极大的影响,从而影响了垂钓的结果。所以老钓手们在使用新的浮漂时,通常会用水浸泡24小时之后方投入使用。
除此以外,调漂的过程中,由于钓手们的熟练程度不一,常常会出现铅皮在抛投动作中就已经脱落,所以新手在无从操作时,可以用橡皮泥来代替铅皮使用。如果一定要使用铅皮,则把添加上去的铅皮夹在最里层,面积也需略大于之前的铅皮。待需调整修剪铅皮时,则由外至内先修剪添加进去的那部分铅皮。
总结一下,调漂首先要找底,找好底后通过改变铅皮的重量来达到调漂的目的。最后再二次找底,进一步确定钓位。这部分的内容非常重要,新手们在操作时可以多向老钓手请教。
钓鱼调漂技巧,调目与钓目之间有啥关系?
台钓的调漂由于讲究比较多,所以很多新手还是不能完全理解,今天继续把调漂再说一说。有钓友问,调目和钓目有啥关系?这个问题不是几句话就能说清楚的,所以专门写一篇关于调目和钓目的内容,供各位钓友参考下,如有不当轻批评指正。
一、调目调目,根据不同调漂方法,调目也是有所不同的。比如空钩调漂,调目指的是半水状态下空钩的目数。带饵调漂,调目指的是半水状态下带饵的目数。不管带饵还是空钩,调目都是我们预设的一个目数,这个目数预设的高、低,需要考虑饵重和预设钓目。如果最终想钓目低一些,那调目就不能高,如果饵比较重,调目就要高。总体来说,钓目=调目-双饵重,注意这里的钓目是钓底的最灵钓目,是理论的依据。
如同调四钓二一样,空钩半水调4目,挂饵找底钓2目,双饵重是2目,其实可以反过来理解,因为想钓2目,双饵重也是2目,所以调4目,如果双饵重4目,那就需要调6目。所以调目绝对不是拍脑袋确定的,需要认真考虑钓目和饵重。否则就会出现2种常见的情况,要么钓不到自己想要的钓目,比如想钓2目,饵重2目,你空钩半水调8目,那必须钓6目以上下饵才是到底的。或者你饵重6目,空钩半水调4目,那肯定是没办法钓浮的。
调目调整好以后,需要反复验证一下。首先需要保证半水调漂中的半水深度接近水深,比较常用的方法就是粗找底的时候浮漂只露出1、2目,然后下拉浮漂2倍左右子线长度。保证了半水深度接近水深,调目就不会因为水深的大幅度变化而变少。比如水深4米,在0.5米半水调4目,放到3.5米水深可能就是2目了。其次就是需要多次抛投,在钓点和钓点周边反复验证下,看看是不是每次都是你调的目数。
二、钓目钓目是个变化的量,并非一成不变的。比如说调四钓二,根据这种调漂方法,在钓底钓2目的时候一饵微触底,一饵悬浮,这种双饵在水底的状态未必适合实际鱼情,可能灵了,那就需要增加钓目,钓的钝一些,最终上鱼的目数可能是3目甚至是4目。所以我们常说的钓几目,其实是一个预设的值,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调整到最终上鱼的目数。
钓目的高低,对灵敏度也有一定的影响。比如钓浮的时候,双饵状态一样,钓2目和钓4目,灵敏度是不一样的,钓2目会更灵一些,不过差别非常小,对于野钓来说不讲究这相差2目造成的浮力差别。关于钓目,主要是个人看漂的习惯问题,比如鱼口轻,漂相微弱,那钓目低会比较明显。鱼口好,漂相幅度大,钓目高一点也是可以的。
其实关于调目和钓目的关系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调目是根据饵重和预设的钓目来确定的,所以有饵重决定调目的说法。钓目,我们调漂后钓几目,都是预设的一个目数,这个目数未必适合当前的鱼情,需要调整钓目来找口,所以有鱼口决定钓目的说法。
钓鱼如何调漂找底以及调目钓目的设定
初学钓鱼调整浮漂是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渔获的好坏很大程度是由浮漂的调整是否正确决定的。要调漂先找底,因此如何找底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下面从如何找底及浮漂调目钓目的设定来讲解一下浮漂的调整。
调漂之前粗略找底
线组上面先不挂子线,在铅皮座上面加多点铅皮(铅皮要重于浮漂的浮力),装好后抛竿入水,由于铅皮太重,浮漂会全部没入水中,然后逐渐上调浮漂不断抛竿入水直至浮漂露出一目,这时最上面的太空豆位置紧挨着第二颗太空豆,完成定位,记住最上面的太空豆至本次垂钓结束前不要再去动它了。
浮漂调目的调整
浮漂下拉20~30公分,抛竿入水,此时浮漂应该是全部没入水中,逐渐剪铅皮至露出需要的目数即调目。
由于各种浮漂的漂型以及材质不一样,下面只将一下调目及钓目的设定大概原则:
7目软尾浮漂搓饵垂钓时:调4-5目钓2目
7目软尾浮漂拉饵垂钓时:调3-4目钓2目
硬细尾浮漂搓饵垂钓时:调7-9目,钓2-3目
硬细尾浮漂拉饵垂钓时:调5-7目,钓2-3目
钓目设定的高,一般钓钝;钓目设定的低,一般钓灵。
根据天气、季节、钩重、饵料比重及饵团大小针对上述调目再予以微调
垂钓之前进一步精确找底:
挂 上子线,移动浮漂,调整浮漂座位置与已定位的上太空豆的位置的距离与子线的长度大致对等,下钩搓饵挂大饵团来找底(同时也是打窝),使浮漂露出水面2目, 继续上拉浮漂2公分,如果浮漂显示3目以上,则代表已经过底,浮漂往下拉回2公分,此动作称为反向找底,再挂正常施钓大小的饵团抛竿入水,微调浮漂至钓目 在2目左右进行试钓。
试钓调整过程
有口无鱼:钓太灵,上拉浮漂2CM(可以连续上拉5次以内),以上唇连续中鱼2次以上为找到正口。
中鱼为嘴边上或下颚,此为钓太钝,每次上拉浮漂1公分,至上唇中鱼两次以上为找到正口。
钓底无口:每次下拉浮漂15公分,找到鱼所在的水层,此已属钓离底--钓浮--钓一标深的范畴,另述之。
以上钓鱼技巧就介绍到此,希望《掌握饵料与浮漂示目的对应关系才能灵活调漂》的内容能满足您的需要,同时欢迎您阅读我们精心准备的专题:钓鱼技巧与饵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