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的方法与技巧。

钓过鱼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就是调钓目数在昨天钓鱼收获还颇多,第二天还是用相同的调钓目数,就会一条鱼都收获不到。在同一天,上午的时候通过看漂提竿钓到了很多鱼,可是到了下午浮漂就出现各种反映迟钝,甚至都没有鱼的讯息传递出来。所以要会钓鱼,首先得要学会读懂浮漂,摸索出鱼咬钩的规律来。

浮漂每天或者每种不同的天气都会呈现出不同的状态来,浮漂如此地阴晴不定那么该如何快速又准确地找出浮漂的规律和感觉呢?要找到对浮漂的规律和看漂的感觉,不能单单从鱼咬钩这一点去摸索规律,还要从你的所有钓鱼装备,如:钓饵、钓线、剩余浮力还有钓点水深等这几个方面去了解,去观察和总结规律。仔细观察出鱼饵的状态、钓线的粗细大小、剩余的浮力和钓点的水深。要是能清楚掌握这四个关键,你也就能读懂浮漂了,明白浮漂所呈现,传递的讯息了。

一、调漂关键剩余浮力

什么叫剩余浮力呢,打个比方钓鱼人在钓鱼时常遇见浮漂下挫且动作大,这时就会急忙提竿,但却发现只是空竿,而且这样的情况接连不断,钓鱼人就会不停地提竿,却始终都是空竿,这说明剩余的浮力很小,小鱼才刚刚把饵料吸过来,还没到嘴里,就使浮漂下沉了。或者有时候大鱼游了过来,引发的水流都会影响到浮漂,使得浮漂下沉,从而造成一些假动作,让钓鱼人判断不准确。这时候要做的就是要及时修剪一下铅坠,来加大剩余的浮力。相反的,有时候鱼咬钩多是送漂,提竿时却是空竿,也就是体现不出下挫的信号,这时就要减少剩余浮力。钓不同的鱼所调剩余浮力也是不同的。

夏天太阳灼眼,且浮漂离人又远,不容易看清楚浮漂的目数,传递的讯息,可以给自己配备一副钓鱼眼镜,方便看清浮漂,能完美地调出准确的钓目,让你随心所欲地钓鱼!

二、鱼饵的状态

在垂钓中,鱼饵的状态对鱼获的效果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所以没有办法笼统地评价一个鱼饵状态的好坏,鱼情不同用的饵料状态也是不一样的。所有无法直接判断是黏饵好,还是松散的饵料好。打个比方说打好窝后,窝内诱鱼过多,这时要是用松散的饵料就会被窝里游动的鱼冲散了,所以这种时候应该用黏性的饵料;又比方窝里有鱼星,但是没有鱼咬鱼钩,说明鱼饵的比重大了,所以应该及时更换好鱼饵的比重。

三、钓位深浅和渔线大小的关系

钓点的水位很深的话,鱼传递的讯息就很慢;钓点的水位浅的话,鱼传递的讯息就快。那么如何钓深水和浅水就要根据鱼线了。鱼线是具有吸水性的,且吸水性是不容忽视的。一米长的3号线在水中浸泡的时间长了,产生的重力能将浮漂拉下一目。所以要是钓深水用的是粗鱼线的话,就要把浮漂的剩余浮力加大。如果钓点的鱼不是很大,可以改用细的钓线,细线吸水对浮漂的影响不大。

精选阅读

饵重对调漂的影响,不同饵重有哪些好用的调漂方法


关于钓鱼的调漂技术,一直有个说法,就是考虑了饵重调漂会更靠谱,不考虑饵重很容易出现钓不到自己想要的双饵状态的情况。比如说最简单的钓浮调漂,如果钓目太低,饵太重,挂饵后连钓目都没有,那只能继续修剪铅皮了。或者说钓底,想钓2目,空钩半水调4目,饵重只有1目,那就没办法钓底钓2目了。所以如何把握饵重,对于调漂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饵重找底方便,饵轻找底比较困难,所以不同的饵重在调漂上也是有所区别的。

一、比靠谱的调漂思路

我们知道,调漂有带饵、空钩、无钩、无子线等方法,其中带饵和空钩需要充分考虑饵重,而无钩和无子线调漂方法并非是不考虑饵重,而是忽略饵重的一种方法,也就是说使用这两种调漂方法,不管饵轻还是饵重,对于钓目是没有影响的。甚至挂饵或者不挂饵,对钓目也是没有影响的。

考虑饵重的调漂方法可以带饵直接调调目,或者空钩调漂然后挂双饵称重,如果挂双饵后没钓目,就需求继续修剪铅皮,只有挂双饵还有目数的情况下,才能调整出更多的双饵在水底的状态来,同时兼顾钓底和钓浮。所以还是那句老话,考虑饵重的调漂才是靠谱的。

二、使用轻饵应该怎么调漂

到了秋季,面饵虽然还能用,但是随着秋意渐浓,在野钓鲫鱼中不少钓友已经开始使用蚯蚓了。使用蚯蚓,如果传统钓的话调漂比较容易,因为传统钓的调漂类似台钓的无子线调漂,讲究的是铅坠到底,所以不管是使用蚯蚓还是面饵,挂饵后对钓目都没有影响,双饵、双钩都是躺在水底的。

但是台钓讲究的是铅坠悬浮,当然使用蚯蚓这类饵料的时候也可以参考传统钓的铅坠到底。但是很多钓友还是喜欢使用铅坠悬浮,这样调漂的话最大的问题就是轻饵不方便找底,想调四钓二此类调目大于钓目的方法都不太合适,所以为了找底方便,保证饵料到底,通常都是使用调低钓高的方法,比如调平水钓1、2目,钓目大于调目,饵可定是到底的。除了蚯蚓,红虫、冬季小比重的小拉饵等,都可以使用这种方法。

三、使用重饵应该怎么调漂

如果饵比较重,当然不是说很重,就是通常的搓饵垂钓的情况。使用重饵调漂更加容易,找底也更加方便。个人感觉野钓比较好用的调漂方法就是挂单饵、或者称单饵重的调漂方法,因为这种方法讲究的是双饵到底,在野钓的钓底中是十分实用的。比如说空钩半水调漂,调6目,挂单饵后目数为2目,我们挂双饵找底,钓目比2目多一点点双饵就全到底了。或者是直接带单饵调钓目,然后挂双饵找底,钓目稍稍大于带单饵的调目,那上饵就开始微微触底了。两种方法基本没多大区别,都是随着钓目的增加子线开始变弯曲。

所以饵重的不同对调漂的方法是有影响的,这也说明就算线组相同、浮漂相同,用饵不同,同样是调几钓几,双饵在水底的状态就未必相同了,当然鱼口也会有所差异,渔获自然就有多有少了!

空心尾与实心尾浮漂的剩余浮力探讨


关注剩余浮力的探讨,做了一个实验,用体积相同而材料不同的球体(乒乓球和实心木球),各绑上一根线,线下缠铅皮,使它们在水面下达到二力平衡。你会看到乒乓球的铅量明显比木球多。这说明乒乓球的浮力比木球大。

有几个问题需要讨论一下:

1)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是物体浸入水中排开了一定体积的水,是水对物体产生了向上的浮力。但一定不要忘记物体是浸入水中,是水对物体产生了作用力。据此,不难明白露出水面的标尾(无论目数多少,无论空心实心)是没有丝毫浮力的,是没有向上的牵引力的,是与坠子、钩饵的悬浮毫不相干的(产生浮力的是浸入水里的那部分标体)。露出水面的标尾,并不具有真实的浮力,只不过是一种虚幻的浮力,严格地讲,称之为剩余浮力未必合适。

2)浮力有多大

也引出了阿基米德定律,既然两个球(不管实心、空心)体积是相同的,完全浸入水中后,排开水的体积也是完全相同的,被排开的水受到的重力也完全相同,也就是说,两个球受到水的浮力是完全相同的。说乒乓球的浮力比木球大明显背离了阿基米德定律。

3.铅量与浮力

乒乓球下面的铅量比木球下面的铅量多些,是必然的,也是最迷惑人的。这一现象给人一个印象:重力既然大些,浮力当然也大些。但这是一种错觉,剩余浮力的产生与这种错觉有关。重力、浮力达到二力平衡时,重力当然与浮力相等。

除了铅皮重力之外,不要忘记两个球自身有一定的重力,自重也应计算在总重力之中。简言之,两个球在水面下达到重力浮力二力平衡时,重力是一样的,浮力也是完全相同的。认为乒乓球浮力比木球大些,同样也就误认为空心尾的剩余浮力就一定比实心尾的剩余浮力大。

对阿基米德定律关于物体的理解也值得商榷。说但我理解的应该是指相同的物体又说空心尾与实心尾应该视为不同的物体(言下之意是空心尾与实心尾可以不遵从阿基米德定律)。

我们仔细斟酌一下这句话:

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这部分液体所受到的重力。物体排开水一定的体积,这与物体什么有关?与体积有关呢?还是与材质、密度有关?乒乓球能排开水,实心木球也能排开水。木块能排开水,铁块也能排开水。物体并非指同一物体而是指任何物体,不管材质、密度如何,浮力大小只与排开水的体积有关,空心尾、实心尾无一例外地必须遵从阿基米德定律。

再回到空心尾与实心尾的具体问题上来,分两种情况:

一、相同的标体且空心尾与实习尾粗细长短相同

1)浮漂剩余浮力的问题

在剩余浮力论看来,这样的空心尾浮标与实心尾浮标浮力或剩余浮力是不相同的。

按阿基米德定律,它们的体积相同,不论空心实习、只要等体积地浸入水中,它们的浮力或剩余浮力完全是相同的。举例说明,两支浮标,结构和体积相同,标尾直径相同,只是一支是实心尾一支是空心尾。半水空钩调标后,调目都为4目。这时重力浮力达到二力平衡。实心尾浮标(自重稍大)的配铅重稍小而空心尾浮标(自重稍小)的配铅重稍大。

但两支浮标的总重力和总浮力是完全相同的,露出水面的4目,所谓的剩余浮力,也是完全相同的。现在,在两支浮标下面增加适量的铅皮调至标尖平水。请问:哪支浮标下新增加的铅皮多些?剩余浮力论证认为,当然是空心尾浮标了。

然而,按阿基米德定律,却是两支浮标下新增加的铅皮应该完全相等。这就是剩余浮力原理与阿基米德原理的分歧之一。两支浮标从标尖到四目的体积完全相同,完全浸入水中时,排水量完全相同,即可受到的浮力完全相等。在达到二力平衡时,新增加的重力当然也完全相等。这不仅是道理,也是事实。如果有谁不相信,可以去实际验证一下。

2)空心尾、实心尾浮标在钓鱼中的表现

当鱼儿向下拉动铅坠和浮标时,相同的力拉下的标尾的长度是完全相同的。这还是要说到二力平衡。下拉力使标尾下沉,同时,下沉的标尾浸入水中后产生向上的浮力,直到新增加的向下拉力与新增加的向上的浮力相等时为止。

既然标尾直径相同(不论实心、空心),那么,下行距离也应相同,才会有浸入水中的相同体积。在浮标的表现上(下沉的多与少、快与慢)也就一样,不可能实心尾灵敏,空心尾迟钝。

二、标体相同而空心尾粗实心尾细

1)两种浮标在钓鱼中有不同的反应,标尾较粗的空心尾浮标的表现是迟钝,能过滤掉一些杂乱信号,也就是在鱼儿拉动浮标时,相同的力,空心尾的位移是较小。实心尾的表现相反:灵敏,位移量较大。

2)两种不同的解释。剩余浮力原理认为,空心尾浮标剩余浮力大,向上牵引力就大,鱼儿拉动困难,所以位移量小,就显得迟钝。而实心尾剩余浮力小,向上牵引力小,所以鱼儿易拉动,位移量大,就显得灵敏。这种解释的根本错误就是把虚幻的剩余浮力看成了一种真实的向上的牵引力。

按照阿基米德定律原理,两种浮标的根本差异是标尾粗细不同。下行同样的距离,粗尾标体积变化大,产生的浮力大,而细尾浮标相反。在鱼儿下拉力相同时,产生相同的体积变化和浮力变化,粗尾标下行距离较小而细尾标下行距离较大。也就是说,浮标的灵敏与迟钝主要决定于标尾的粗细(直径大小)。

标尾粗的表现较迟钝而标尾细的表现较灵敏。如果将两支标体相同而标尾都是实心的但粗细不同的浮标,先调出调目为4目,然后都增加等重的铅皮,你将会看到细尾下沉距离大而粗尾下沉距离小。

或者粗尾用实心、细尾用空心,同样也会看到空心的细尾下沉距离大,而实心粗尾下沉距离小。理论和事实都说明,在相同下拉力作用下,下沉的多与少只与标尾粗细有关而与空心实心无关。如果说空心尾浮标表现沉稳、迟钝还不如说粗尾表现沉稳、迟钝。

三、不同现象凸显的分歧

解释空心粗标尾与实心细标尾的不同现象凸显了两种原理的分歧。

剩余浮力的观点已经被称之为理论、原理。但剩余浮力原理与阿基米德原理是根本对立的,分歧点很多,这里只列举了一部分。笔者的认识是:我们钓鱼时,使用及调整浮标是以适合鱼的习性和觅食规律为标准的。

钓鱼浮漂的归零点(剩余浮力)


在讨论浮漂的时候,我们经常会提及浮漂的剩余浮力。这个专用名词一般是指空钩不挂饵,两钩悬离水底时浮标露出水面的状况,并习惯于用露出水面的标尖目数来说明浮力。例如 调空钩5目,从这个刻度到标尖顶端平齐水面所承担的鱼饵重就习惯地称为剩余浮力。

由此又产生错觉:标尖每一目代表的浮力都是一样的,而事实是与标尖靠 得越近的目浮力越大。以长10目的标尖为例,假设每一目的长度是平均的,那么,调标尖完全出水时这10目标尖的浮力就是它能承担的重量,记数为10, 于是标尖第一目代表1/10,第二目表示2/10的重量。

然而,浮标设计专家并没有把标尖的目用平均长度来表示,而是把顶端的一目涂了3厘 米,靠着标身的一目只有0.3厘米。厂家的这一设计正是为了提醒我们:浮标标尖每一目所代表的浮力是不同的。所以,调整浮标要有正确认识。

有人认为,调6钓5与调3钓2没有什么区别。然而,只有区分一下这两种情况的鱼讯反应就可以发现,动作截然不同。用调3钓2的鱼讯认识去指导调6钓5,结果是同样的反应后者屡屡空钩。

与剩余浮力搅在一起还有一个归零点,也是模糊认识。著名钓手程宁曾 提出过归零钓法,且不论大家是否接受,对其设定归零点这个名词我持肯定态度。不过,我对归零点是作另一种理解的。有人问我:挂双饵调标尖平水 是不是就是归零了。我说:不是,这只能算负重归零。我们知道,要作到每次挂饵的重量、大小绝对一样是不可能的,既然饵有差异就不可能做到真正归 零。归零点的划分应该在调目。你调几目,这个被你选定了的目就是浮标的归零点,它不是固定在标尖的某一刻度,而是随坠钩重量的变化在标尖上下移动中最终被钓者确定的,我们不要刻意规定它在哪里。

调标不能凭空想象,更不能跟着感觉走,选择浮标犹如配鞋,大了走不快,小了挤得难受,是不能随便的

记得98年全国俱乐部杯广东站比赛时,我在赛场调标已经很晚了,偏又天公不作美下起了狂风暴雨。 与我一起的一位钓手一时心急,将调3目的浮标调到了5目。从他使用的浮标类型看,调5目已经偏高了。我告诉他:这样也可以,只是明天比赛时要从2目钓,如 果调5调2没有动作或动作不明显,可以改钓3目,但要注意钓3目有假动作,如此则应改为钓4目或4目半。这时候,有清楚的有力一顿的扬竿提示动作就会有稳 定的中鱼率。赛后,这位钓手对我说:果真和你说的一样。

或许有人要问:不是调5钓2是灵敏吗?怎么你说调5钓2没有动作呢?回答是:判断鱼讯要将鱼的吸食习惯和浮标的动作表达方式结合起来考虑。以鲫鱼为例,它在进窝找到鱼饵之后的第一个动作是将口腔内的水或气体呼出,然后才能吸食。这个吸食前的呼出压力,加上鲫鱼的警觉性以及对饵料作味觉及安全 试探的习惯(职业比赛塘的老鱼更堪),构成了鲫鱼的前期吸食动作。

有些人施钓时在调5钓2或调4钓1的所谓灵敏状态下,不是浮标下沉乏力就是急速下沉 而不能判断鱼钩是否入口,胡乱扬竿的结果是空钩连连。原因就是对鱼吸食的前期动作缺乏了解。在鲫鱼的吸食动作中,如果鱼饵着底的稳定性不够,鱼吸时饵就会 向前滑动一次,一次又一次的吸推鱼饵还是进不了口,在标尖就是黑标扬竿不中鱼。如改调6钓1又会怎样呢?我的判断是连下沉的动作多不明显了,因为浮力 也就是向上的牵引力越大,鱼饵在水底的稳定性越差,甚至离底悬起。

对于食饵欲念不高或警觉性、试探性高的鲫鱼来说,鱼饵在水下像荡秋千一样来回摆,要吸进 嘴去就更难了。然而,水下鱼饵的大幅摆动在露出水面的一目标尖却只有轻轻的摆动,并始终不能下沉。

数年前,一位学物理力学的钓手同我讨论过这个问题,他说:物体在悬空时比固定时更容易破坏它的稳定性和移动它的位置。从理论上说他是对的,但把鱼 吸食的习惯及我们要的浮标提示动作加进去,纯理论的正确就未必适合于钓鱼实践。我们在钓鱼时只能从浮标的上升或下沉动作去提示扬竿,而没有办法看透水下的 鱼饵,作为钓手,看问题一定要客观。我认为,钓鱼时浮标的灵敏应该以能表达准确的信号为基础,而不能硬说调几目为灵敏,不要被以前定下的名词或口诀吓 倒而限制了自己的思维,有时是调5钓1比调2钓1还迟钝,还没有动作。调目要合理,关键在钓目。

关于浮标所产生的问题,我的见解与读者所接受及理解的可能不一样,但不管我的理论是否完全正确,重新思考我们以前所接受的理论及习惯已在钓鱼实践中得到证明。然而,钓无定法,我的见解也不是什么金科玉律,可能有些朋友对台钓有更新的研究及发现,愿与诸同好共同讨论。

许多从现象上看很复杂的问题不妨从简单的角度去思考一下,就可能海阔天空了,如果施钓过程中有较强的应变能力,那更是条条大路通北京。鱼情千变万化, 因鱼种及鱼体大小的差异,浮标所产生的动作也会不一样,公式及理论只是一条道路的中间线,或左或右偏离一点,只要理解正确是无伤大雅的。关键是用浮标配合 鱼情,配合到你的习惯。

有些钓友把 本来很简单的总是分析得很细,反而复杂了,一大堆的公式计算得很精确固然有益,但现实中既不可能将每粒鱼饵的重量称过,也不能想象鱼儿会象小学生们一样身 体高矮都差不多,按着指挥排队进窝,更不可能统一从某个角度吸食,去产生标准的浮标动作。春夏秋冬季节不同,鱼类索饵的方式及角度、力度都有所区别,是不 能统一规划的。一味追求精确而缺乏应变,全按照公式就失去指导意义了。标还怎么调?鱼还怎么钓?连挂钩上饵都头痛了。

将鱼类社会比作人类社会,就是一部分鱼聪明一些,一部分是呆头呆脑的,还有一部分像惹事的流氓一样,搞得你昏头转向,更有一些像强盗利用你的帮忙去谋害其它鱼类的生命,如黑鱼之类偷袭掠食,经常守在你的窝子边弱肉强食,上窜下跳,搞得你无法施钓。我认为钓鱼的最大乐趣是永远有许多弄不明白的问题,永远有钓不到的鱼,永远让你不能完美,让你伤脑筋。

钓者:骗也。钓鱼人精心设定了很多假象、圈套,施放许多迷惑鱼儿的烟雾,制作了鱼类的美味大餐,目的就是骗鱼进窝,咬你布下的钩。一支调整得好的浮标犹如先进的监视设备,鱼儿的一举一动都在标尖上反应出来。然而,上当太多鱼也会聪明起来,甚至耍弄起人来,反过来骗你了。在反复钓放的钓场,可以连钓王、大师、全国冠军都会被功力深厚的鱼儿修理到没了脾气,甚至狼狈不堪。看他们频频扬竿,双饵下去,两钩上来,处身其间是一大乐事。

十钓九吹,都是大鱼。自己无能偏怨鱼儿狡猾,嘴上净挑些光宗耀祖的事来吹,一段段风光背后隐藏着多少失落,多少遗憾,引来多少的追忆回味,空竿而返,碰到熟人只说去试饵。告诉别人是什么厂家的鱼饵不能用,也是一乐。

钓鱼又是一场人鱼智力火拼的游戏。开始是你的浮标未调好,鱼儿盗饵饱食而走,也可能是你的鱼类大餐没做好,鱼儿不愿光顾;尔后是心满意足,满载而归,抑或是人钓鱼,还是鱼钓人,谁能作出定论?周而复始,其乐陶陶。

行文至此,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将我们以前的误区修正一下,尽量正确的道路走去。

浮漂的浮力与调漂技术分析


经验丰富的钓鱼人都知道,在钓鱼的时候,鱼漂就像钓鱼人的眼睛,所以鱼漂的重要性是非同一般的,钓鱼人想要有好的收获,需掌握以下调漂技巧:

(A--B)挂饵以后漂尾下沉的距离

从水面上看,露出水面漂尾目数不同。从水面以下看,漂尾排水体积不同,或者说钓目时比较调目时增加了浮力,就是AB段所产生的浮力,AB段浮力姑且叫做目差浮力,即调目钓目的差距产生的浮力。

另外的不同是调目时无饵,钓目时有饵,钓浮时双饵悬浮,钓底时双饵完全或者部分卧底。

(A--B)为负数即是浮力减小:

1、双饵悬浮调平水;

2、双饵调平水钓两目,浮力减小,地面支持力增加;

3、空钩调目;

4、钓目比较调目大,双饵受到地面支持力作用。

5、钓目更加增大,双饵卧底,子线弯曲,坠子轻触底,钓跑铅。

总之目差浮力为负,浮力减小,地面支持力增大,目差越多卧底越多,地面支持力越大。

讲析浮漂浮力的变化及影响


平时的休闲垂钓现在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欢,不论是男女老少,上班一族还是退休在家,都可以在垂钓当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垂钓不仅需要足够的耐心,还是需要一定的技巧的,要仔细把握好各个因素。

钓鱼需要考虑到钓具、饵料、天气等等诸多因素,其中就有浮漂浮力这么一个重要因素,它的变化对于最终的收获成果是有很大影响的。我们一般都说浮漂就是垂钓的眼睛,我们通过浮漂的反应来获得鱼讯,但是这个鱼汛有的时候也不是全部都十分的准确,如果得到了假的、不是很准确的鱼汛,那么就白白错过了最佳时机。

一般来说,只要是质量稍微好点的浮漂,在它吃透水分之后,它的浮力就会保持一个固定状态,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但是它的价格相对来说就会贵一些,很多人都会因为这个原因而不选择它。但是也不要着急,还是有性价比比较高的浮漂的,这种浮漂虽然不能算得上是绝好的,但是也禁用,好用,价格也相对来说要便宜一点,让人好接受一些。

但是注意一点,不要选择价格过于低廉的浮漂,这种浮漂在使用了一段时间之后,它的外面的一层会慢慢因为水分的侵入而逐渐脱落,这样一来,我们得到的结果就会不是那么的准确,因为它的自重增加了,浮力减少了。

我们在学习物理的时候可以了解到,一个物体它受到的液体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量,我们钓鱼的时候,浮漂处于一个静止不动的状态,也就是一个平衡的状态,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到一个等式:浮漂的浮力=浮漂自身的重量+坠的重量+鱼钩的重量+饵料的重量+导线的重量+其他附加重量(入水之后产生的)。我们为了找到这种平衡,就要使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调漂。

上面提到的液体一般来说都是水,但是在我们进行垂钓的时候,水并不是一样的,它有清水和浊水之分,两者是混合在一起的,只是看浑浊的程度的不一样。浮漂在比较清澈一点的水里面的浮力比较小一些,而在浑浊的水里面就是比较大的。

我们只有在调好漂之后才可以有效的判断信号是否真实准确,当我们发现信号时,就立马提竿,这样才不会错过时机。我们常用的调漂方法就是两种,一种是换另外一支漂进行调试,还有一种是用原来的漂,调整铅坠的重量。即使是使用比较贵、质量比较好的浮漂,我们还是要不断地查看浮漂浮力的变化,因为这一点真的是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我们的上鱼率的高低。

我们平时不要因为不耐烦而不去检查浮漂浮力,有句俗话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们用一点时间检查一下也不会怎样,但是如果我们不去检查,那么就会得到一个错误的讯息,那就更加得不偿失了。

钩重和饵重对垂钓的影响因素


我们在进行垂钓的时候常常都知道需要注意钓位的选择,钓具的选择,线组的搭配还有饵料的制作,但是有很多人,有很多时候都忘记关注饵重还有钩重的影响了。其实这两个方面是很重要的,它对于我们其他方面都会产生影响。

我们在钓鱼的时候常常会碰到以下的问题:

1、已经开始垂钓了好长时间,但是还是不了解水下的钩饵是什么状态。曾经有过一位钓友去参加竞技垂钓,一直等到比赛结束才发现钩饵并没有到底,自己之前都是在白白浪费时间。这就是因为没有考虑到饵重的重要性,我们只有将饵重以及漂目都调整到一个合适的关系才可以将鱼钩沉到底。

2、并没有了解到钓灵还是钓钝,我们会常常观察别人的调目,还可能询问别人使用什么型号的子线,什么样的饵料,其实仅仅是了解这些还是没有太大用的,我们还要仔细地观察他们用饵的轻重以及大小,还要注意漂尖的粗细程度。只有这样做,才可以全方面的了解到别人的钓灵还是钓钝。

3、找到底之后,换饵之后,调目也已经不是之前的那个了。这是因为我们的饵重发生了变化,当我们使用的橡皮块的重量与钓饵重量是不一样的时候,钓饵的状态就会与之前发生变化,那么自然调目也就会发生变化。

4、我们不要老是使用同一种调漂法,我们要学会变化,在使用不一样的饵料,钓不一样的鱼儿的时候都要改变调漂的方法,这样才可以做到心里面有数,一切都在掌握中,有一个不错的收获。

上面是我们常常遇见的一些问题,所以我们在调漂的时候,必须要注意钩重和饵重的情况。

我们会根据不一样的水情、鱼情来选择不一样的钓饵,不一样的状况下可以使用腥味的饵料,香甜味的饵料或者是混合的饵料,还要注意饵团的大小,一般都是在钓大鱼的时候采用大的二团,在钓小鱼的时候使用小一点的饵团。

因为我们使用的饵团的大小不一样,所以调漂也是会有不一样的。而且我们还可以使用像红虫,蚯蚓之类的虫饵,使用这种饵料,就不要将钓组调的过于灵,而是要要钝一点,这样我们才不会有一点动静就会显示出来。还有一种更加特殊的拉饵情况,这种拉饵很是轻盈,而且进入到水里面就会发生雾化情况,所以最后到达水底的饵料的多少是不清楚的。这就需要我们仔细地调漂。

我们在垂钓的时候经常会遇到水情变化或者是鱼情变化,所以我们就要在垂钓的过程当中及时调整钓组的状态,所以我们也可以通过改变饵料的重量来改变钓组的灵钝,一般来说,饵料稍微多一点,触底就会更多一些,饵料少一点就会产生相反的状态。

希望上面的这些介绍可以在垂钓的过程当中对我们有一些帮助。

图解钓鱼调漂与浮力的关系


钓鱼浮漂的调钓难吗?所谓的调漂调的是什么?调漂方法五花八门,有没有共同之处?在调漂中拥有一点浮力以及地面支持力的知识,一切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

调漂要调出两种目──调目和钓目。

一、 调目和钓目有什么不同(以空钩调目而且钓目小于调目为例)

二、调目、钓目之间漂尾受到水的浮力有多大

钓目调目之间那段漂尾的浮力,向上牵引饵团,使饵团全部或者部分悬浮于水。调目钓目之间距离越大,漂尾越粗,饵团悬浮越多,反之越少。

饵团除了受到向上的所有浮力的作用以外,还受到来自地面的支撑力的作用,形成二力平衡。

饵团重力,科学的、准确的说,应该是饵团的重力与浮力之差。为简单方便起见,这里也就不必说得那么认真了。

地面支持力为零时,饵团完全离底悬浮。饵团完全卧底时,即是饵团重力等于地面支持力,钓目调目就重合了。

三、钓目大于调目时 ,怎样看目差浮力

四、怎样知道钩饵悬浮多少?卧底多少?

我们已经知道,钓目调目距离大,钩饵就悬浮多,反之悬浮就少、卧底就多。要想进一步比较精确一些估计钩饵悬浮、卧底多少,还需要测定一个饵的重力相当于漂尾的几目浮力(假定漂尾粗细均匀、目长均等)。例如,一个饵团能够下压漂尾4目(单饵重相当于4目浮力),那么,当调目钓目差为5目时,就知道一饵悬浮,一饵1/4悬浮3/4卧底。当调目钓目差为2目时,就知道一饵完全卧底,另一饵1/2卧底1/2悬浮。 种种因素的影响,这种估算只能是个大概,不可能十分准确,更由于忽略了钩重的影响,推算时必然有一定的误差。追求十分的准也没有必要。

五、调目钓目的距离是决定钓组灵敏迟钝状态的主要因素

人所共知,钓组的灵敏迟钝状态主要取决、于钩饵状态和子线状态。既然调目钓目目数的距离、漂尾粗细决定了目差浮力以及地面支持力,决定了饵团悬浮卧底多少和子线弯曲松弛程度,那么,调目钓目的距离也就决定了钓组的灵敏迟钝状态。

另外一些次要的、不可忽视的的因素也影响钓组的灵敏迟钝,例如,浮漂造型、表面光洁度、漂尾粗细、浮漂体积、坠子大小形状、子线长短粗细等等。

六、调漂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调漂,表面上是调整漂尾上的调目和钓目多少,实际上是调整钓组的浮力,从而调整水下钩饵、子线状态,调整钓组灵敏迟钝状态。调漂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容易看漂提竿,一方面是为了适合鱼儿的吃口。

定调目的方法很多,共同点是半水悬浮。不同的是,有的是无钩饵,有的是空钩,有的是挂单饵,有的是挂双饵。调目有的平水,有的在漂尾中部,有的在上部,有的在下部。钓目也是多种多样。无论它们怎样变化,万变不离其宗──调目钓目之间有个距离(特殊情况下距离为零)。有距离的这段漂尾产生的浮力不同,对钓饵的牵引力就不同,这就决定了钩饵状态、子线状态和钓组灵敏迟钝状态。明白了这个道理,无论什么调漂法,我们都能够懂得它的道理,明白它的状态,看出它的优劣。纷繁复杂也就变得简单容易了。

季节、时间、地点不同,鱼情、水情千变万化,适应鱼情的钓组状态绝对不应该是一种固定的模式。这就决定了调漂必须多样而灵活。张三这样调,李四那样调。昨天那样调,今天这样调。哪种调钓法上钩率高,那种方法就是最好的调钓法,最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灵活应变应该是钓鱼技术的精髓,灵活应变也应该是调漂的精髓。不仅要根据鱼情、水情、浮漂、饵料、钓者个人情况等灵活调漂,而且在垂钓过程中,情况发生不断的变化,为了使自己适应新的鱼情、水情, 也应该应变调漂。即使鱼情不变,如果浮漂吸水变重,或者换了鱼钩、鱼饵(比重变化),也应该重新调漂。学习他人经验,不必千篇一律,切忌生搬硬套。

罗嗦这么多,没有讨论具体的方法,只是希望初学者明白一些调漂的道理。在实际操作时,究竟调目是多少、钓目是多少,应当根据漂尾粗细、钩重、饵重(饵料比重、大小)、鱼情、设想的钩饵子线状态等等具体情况决定。当然应该把我说的这些罗嗦话(重力、支持力、目差浮力)抛到九霄云外去。按照自己的理解,开辟自己的思路,放开自己的手脚去适应鱼情,适应水情。

钓鱼达人分析饵重变化对浮漂钓目的影响


浮漂调整过程中究竟是一颗饵还是两颗饵把浮标由调目拉到钓目,这是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许多在一 个池塘里钓得很熟的钓友,换了钓场就钓得一塌糊涂,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把握好饵重问题。调4钓2没有明显的下顿动作,只有缓慢无力的下降或轻微上升,提竿不 是鱼吞钩很深,就是中鱼后又被鱼挣脱了。前一种现象是线组太钝,后一种现象是钓得太灵。可是,同样的线组、钓目,仅仅是搓的饵小了。刺鱼的情况却大大改 善,咬钩也出现了下顿。调4钓2是搓饵底钓的基本格式。如果前一次搓的饵和后一次搓的饵重量不同,钓目就会改变。许多人并没有 注意到是饵重的变化导致了钓目的变化,总认为是水底不平造成的。事实上,引起钓目变化的原因还有很多。例如,调4目后不顾饵重与钓目的关系,搓大饵能找到 底、搓小饵也能找到底时,就不问线组状态,不管两钩差距,相差2个钩高和3个钩高都是调4钓2,结果总是鱼到半水就脱钩。再如,抛钩后不压水,一颗饵的重 量就能把标尖拉下2目,两饵到底后水线与浮标不在同一垂直线上,虽然还是钓2目,却是虚的,因为竿往前推一下,就成了钓3目了。

同是钓2目,空心标尖的浮标要调4目,而实心标尖的浮标就要调5目或者6目。一种解释是空心标尖内留有空气,剩余浮力(此处不争论这个定义正确与否)大,实心标尖 的剩余浮力小。所以,同样饵重在空心标尖拉下2目,在实心标尖就会拉下3目或者4目。另一种解释是,浮标设计时就预设了灵敏点,4目位置最灵敏。但是,这 两种说法都撇掉了饵重,仅就浮标而论浮标:浮标在钓组中的运动是由饵重决定的。当一颗饵的重量能将浮标拉下2目时,短子线钩触底,长子线钩肯定卧底。对 此,理论上称之为不灵不钝,其实钓组已经偏钝了。此时,鱼触动的若是长子线钩,饵重减少对浮标是不会有影响的,只有鱼吸入钓饵并向远离短子线钩的方向 运动,浮标才会有动作。鱼咬短子线钩的情况就不同了,饵重消失,浮标上升,饵重减少一半,另一半被浮标牵引着,钩由平底变为直立,标尖上升1目或半目,钓 组处在轻触底和上钩离底的偏灵状态,鱼咬钩会出现短促有力的下拉动作,所以,调4钓2钓组多为短子线钩中鱼。如果调标后能精确测量饵重,记住一颗饵将标尖 拉下多少,两颗饵又拉下多少,并以此确定钓目,那么钓组的灵敏和迟钝就任由你把握了。

有人说:标尖升起1目是一颗饵化了,升起2目是两颗 饵都化了。这是对钓组的大概认识。其实,饵重不同,标尖升1目并不一定表示一颗饵化了。例如抛钩后水压得太紧,风线会对水线产生牵引,即使长子线钩上的 饵全化了,标尖也不一定浮得起来。饵重对钓组灵敏度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因为是搓饵,钓手可以在无暇调整线组时,用搓大饵和搓小饵的办法来改变钓组的灵敏 度,也可以用改变钓饵比重和松散效果等办法来改善标尖的升降程度,像一上钩轻触底多下顿鱼讯就是调整出来的。

钓鱼10多年,未必清楚钓线对调漂的这些影响


调漂尽量讲究精确,这是台钓的必备基础。不过调漂精确并非就能钓到鱼,因为能否钓到鱼不止跟调漂有关系,但是调漂准确一些有诸多好处。比如你清楚知道你是在调几钓几,双饵在水底是什么状态,如果换鱼钩、换鱼饵对调目和钓目会有哪些影响,需要怎么调整才能达到更换前的状态。前几天有钓友问半水深度到底多深?所以今天把钓线对调漂的影响总结下,希望能帮助到各位钓友。

一、线组是有重量的

首先要说明线组是有重量的,虽然线很轻,但是始终是有重量的。我们常用的钓线是尼龙线或者碳线,尼龙线的比重大概在1.1-1.2之间,比水的比重要大,所以线是会沉底的。虽然线很细而且很轻,但是要注意的是浮漂漂尾也是很细很轻的,一目所产生的浮力基本也是按照毫克来计算。比如冬季钓鲫鱼,浮漂的全部吃铅量也就在1克左右,浮漂产生的浮力自然非常小。所以线虽然细而且轻,但是达到一定的长度自然会对浮漂的漂尾目数产生影响。还有碳线,比重比尼龙线还要大,所以更重。了解了钓线的重量,再来看看对浮漂有什么影响。

二、对浮漂的影响

1、水线

前几天有钓友问啥是半水深度,关于半水深度以前也多次强调过,所谓的半水深度并非是水深的一半,也并非是一漂深,而是在保证鱼钩不到底的情况下,距离水底越近越好,在这个深度调漂才是比较准确的。调漂首先要找底,找底的时候让浮漂只露出1、2目就足够了,切记不要让浮漂躺在水面,这样还是不能知道水深到底是多少。确定好水深,下拉浮漂大概1.5-2倍子线的长度,这个深度调漂就比较合适。之所以说半水,是因为调漂都是半水,如果半水深度确定的不合适,自然对调漂有影响。举例来说,钓3米的水深,如果你在1米的半水深度调漂,当浮漂达到平衡以后就需要挂饵找底,那水线就从1米左右变成3目左右,增加的这2米水线的长度就会作用在浮漂上,让浮漂承受更多的拉力。简单来说比如你半水调4目,放长水线以后就可能变成了2目。

2、风线

风线其实跟水线类似,重力和浮力达到平衡以后,对浮漂的拉力增大,浮漂的目数自然会发生变化。风线对调漂的影响主要在压风线上,如果调漂的时候压风线,钓的时候也必须压风线。如果不相信下次钓鱼你可以试下,开始调漂不压风线,调好了浮漂压风线看看调目是否有变化,可能调的4目,还是变成了2目。如果所以线组比较粗,那对浮漂的目数影响更大。

所以很多新手在调漂的时候随便弄个深度半水调漂,这明显是不准确的。其实影响上鱼主要在以下的情况,比如说你采用调四钓二的方法钓一饵到底一饵悬浮,结果因为半水深度的问题变成了你一直在调二钓二,而调二钓二可能就是双饵躺底的状态,其实对钓鱼可能影响不大,但是不得不说你调漂不准。

关于钓鱼中浮漂的上浮力解析与说明


在许多浮漂的相关理论文章中都有提到了浮力和上浮力两个概念。很多人对上述概念并不清楚,甚至连上浮力的创造者,对上浮力也是很难认识清楚、说得明白。笔者收集了一些资料,经过一番比较分析,终于有了一些比较明确的认识和判断,愿提供给大家研讨,并希望对有关浮漂的理论研究有参考作用。

一、上浮力的产生是对漂浮现象的一种误解

有人告诉我们:浮漂的浮力概念与阿基米德原理中的浮力是有区别的。钓鱼人所说的浮力和评判浮漂时说这支标浮力大包含着两个内容,一是浮漂入水排斥水体所产生的向上托的力,二是选用比重小于水的材料制作浮漂而具有的向上浮的能力,并包括造型赋予它的适合表达上浮的能力。是在浮漂制作时就赋予的能力,是天生的。钓饵将浮漂由4目压沉到2目后,在空心标尖仍具有一定的上浮力。

有些人为什么要把浮力分成两种(阿基米德定律中的排水浮力与浮漂本身具有的上浮力呢?)我想,必定是有特殊原因的。这个原因就是对物体在水中的漂浮现象产生了误解。

把一个物体完全浸入水中,松开手以后,可能出现三种状态。

一种是悬浮在水中,既不沉底也不上浮。

第二种是沉底。

第三种是向上浮起,最终漂浮在水面上,也就是物体一部分浸入水中一部分露出水面。

物体密度等于水密度的,是笫一种悬浮状态;物体密度大于水密度的是第二种沉底状态;物体密度小于水密度的是第三种漂浮状态。

为什么物体的密度不同,在水里它们会有三种不同的状态呢?按阿基米德原理(浮力定律)和重力、浮力二力平衡原理是很容易解释的。

笫一种悬浮状态,物体重力和浮力相等,二力平衡。浸入水中的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既不上浮也不下沉。

第二种沉底状态,是因为重力大于浮力,物体沿着重力方向向下运动,直到沉底,受到地面支持力作用,又达到新的平衡状态,最后也静止不动了。

第三种状态,是浮力大于重力,完全浸入水中的物体会沿着浮力方向向上运动,从水里冒出来,使一部分体积露出水面,一部分体积仍浸入水中,处于漂浮状态。在漂浮状态时达到新的二力平衡,这时重力没有变化而浮力因排水体积减少而变小且等于重力了。

漂浮现象确实与物体密度有关。究竟有什么关系?

两个体积相同密度不同的物体甲和乙,甲密度较大、乙密度较小。它们完全浸入水中时排水体积相等,浮力相等,但重力不等。乙的密度小于水时就上浮。而且密度越小,上浮露出水面越多。请注意,是因为什么原因上浮?不是因为密度小、浮力大(两物体受到的浮力一样大),而是密度小、重力小。重力小于浮力就会上浮,密度越小、重力越小上浮得越多。甲的密度较大,重力较大,即使上浮也比乙上浮得少。简而言之,在一定体积时,密度大小决定了重力大小而不能决定浮力大小。密度小、重力小的物体产生漂浮现象。换句话说,物体在水中漂浮的原因是密度小、重力小以致重力小于浮力(全部浸入水中时的浮力)。从以上几种情况的力学分析中,我们看到:

1)在悬浮和漂浮状态,只有重力和浮力两种力在起作用,没有另外的第三种所谓的上浮力参与作用。沉底状态除重力和浮力外还有地面支持力,也没有另外什么力。

2)重力和浮力不相等时,物体处于运动状态。物体向上或向下运动的结果,最终会由二力不平衡状态转化为二力或三力平衡状态。

3)浮力大小决定于物体排水体积多少,而与物体密度无关;重力大小与物体排水体积无关(无论漂浮还是悬浮,重力都一样),而与密度有关(相同体积,密度越大重力越大)。

有的人看到了漂浮现象与物体密度有关,没有从重力、浮力二者的关系去分析,没有看到上浮的根本原因,而认为密度小的物体自己就有上浮力,显然是一种误解。

二、比较浮力和上浮力

为了更深入了解上浮力是否具有合理性,我们来比较一下浮力和上浮力。

1)受力体和施力体

物体之间力的作用,有施力体和受力体。物理学中的排水浮力,施力体是水,受力体是排水的物体。漂浮的物体,若有上浮力, 上浮力的施力体是什么呢?就是物体自己,受力体呢,也是自己。这在力学上是说不过去的。正如一个人自已抓住自己的头发想把自己的身体提起来一样不可思议。

2)力的大小

物理学中的浮力,方向向上,大小等于被排开的一定体积的流体的重量,是可以计算的。上浮力方向也是向上,但大小怎样确定呢?有人说浮漂的上浮力大小是用吃铅重来衡量的。有人认为漂尾露出水面越多上浮力越大,调8钓4比调6钓2上浮力大。注意:调8比调6吃铅量小,按吃铅量来衡量,应是调8钓4比调6钓2上浮力小。两种衡量上浮力大小的方法(按露水体积与按吃铅量)确定的上浮力大小是互相矛盾的。怎么可能说得清道得明?调8钓4比调6钓2上浮力大,随便说说容易,究竟大多少,谁计算得出来?

3)力产生的原因

力的种类有重力、弹力、摩擦力、浮力等等。这些力在科学上都有其产生的原因。例如,重力来自地球的引力,弹力来自物体的弹性形变,浮力来自水对物体的作用。浮漂本身具有的上浮力来自什么?来自想象?笔者认为,所谓的上浮力是臆想出来的、自然界根本不存在的力。

所谓的上浮力与物理学中的浮力是截然不同的。浮力是水作用产生的,与排水体积大小有关。物体排水体积多,露出水面体积少则浮力大。而上浮力论者认为物体露出水面体积多上浮力大。以浮漂来说,漂尾露出水面多,上浮力大。这就为剩余浮力找到了合理的依据。

露出水面的漂尾虽然没有排开水、没有浮力,但本身具有上浮力,所以说剩余浮力是客观存在的,作用是改善和调整两饵与水底的接触,使之处于被鱼接受的最佳状态。露出水面的漂尾,本身具有上浮力,可以利用上浮力多平衡掉一部分钩饵的重量。

通过前面三个方面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浮力是科学的,浮漂本身具有上浮力是不科学的。

三、上浮力论的尴尬

臆造出的上浮力脱离了客观实际,因此,使上浮力论者在应用上浮力时处处不能自圆其说,处于尴尬境地。

前已提及,为什么密度小的物体能产生上浮力?漂浮的物体,如果说有上浮力,那么,受力体、施力体各是什么?上浮力的大小怎样进行计算和测量?面对这些问题,上浮力的创造者是无能为力的。

大家经常在谈论二力平衡。如果有了上浮力,二力平衡就说不清了。通常说的是重力与浮力二力平衡,那么,上浮力这种力怎么就不参与力的平衡?或者,说浮力包含物理学中的排水浮力和浮漂本身具有的上浮力,那么,它们怎样共同出力去与重力平衡,各占多少?上浮力的创造者能说清这些问题吗?

本文具体分析、指出了浮漂本身具有上浮力的错误,并设想了产生这个错误的原因对漂浮现象的误解。目的只有一个,诚恳希望我们的理论工作者以后慎用类似术语。

野钓调漂技巧:钩重饵重和调漂的关系


在竞技钓里面,很多概念都跟休闲钓不一样,竞技钓的一切调整都要做到十分精确,因为在竞技钓里面大多数都是小鲫鱼,如果调得不够合适的话少钓一条就是输。我们在休闲钓当中经常会用到调四钓二,竞技钓就是调2钓2+一黑线(标尾上的黑线)。不过虽然两者都有很大的不同,我们仍然可以从竞技钓当中钩重饵重对浮漂的影响用在平时的野钓当中。在野钓中也要找底但不一定要那么精确,你要想了解你的钩饵在水底的状态,你就必须知道钩重及饵重。

1、称钩重

我们在平时可以留意下,野钓的时候,什么钩对应相应的标应该是几目。例如知道双钩对某一标是4目,当你带钩调标为2目时,你就知道无钩时是6目,当你的钓目小于6目时你水下的一根子线肯定是直的,在16目之间钓都是灵,从1目钓到6目是灵中找顿。当你钓到6目时你再把标往上拉,你的标会一直保持在6目,当标出现6目多时那你的铅坠就到底了,这个过程才叫钓顿呢,但在这个顿中我们也可以找灵。6目向上就是跑铅了。所以说知道双钩重很重要。

2、称饵重

野钓的时候,了解不同的饵料在应该压下标多少目。我们把钩重和饵重相比较,我们就能很清楚地知道,在一特定的调钓下钩饵在水底的状态。例如钩重和饵重相同,我们调几钓几就是不灵不顿。如果饵重大于钩重,找不灵不顿只有从调目向标尾的方向上找。如果饵重小于钩重,找不灵不顿只有从调目向下找,调几钓几上钩都可能离底。饵料到底的状态绝对影响钓鱼成绩。

我们必须知道了饵重才能找到不灵不顿这个点,所以我们的调钓是相对一个定量,而饵重是随时变化的,我们必须控制好饵重才能更精确地控制好钩饵在水底的状态。这样我们在抛钩后的等鱼过程中根据标目的变化就能很清楚钩上饵的残留。

以上文字有点枯燥复杂,哈哈想想阿基米德和牛顿的几个定律,很快就能像清楚。

为何吃铅相同,漂型不同,对调钓的影响却明显不同


新手选漂看吃铅,老鸟选漂看漂型,这是钓龄不同,对调钓的认知不同导致的,比如老鸟选漂,有大吃铅的,就不会看小吃铅的,然后在确定吃铅之后,再选择合适的漂型;而新手选漂,往往先看吃铅,总是会在1.2~1.5g之间犹犹豫豫,至于漂型是什么,那就考虑不到了;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吃铅相同时,漂型不同,会对调钓的灵敏度,带来很直观的影响。

要在说这个问题之前,就要先了解一个圈子里并不广为人知的说法,就是吃铅比,什么是吃铅比呢?就是浮漂的质量和铅坠配种的比例,因为浮漂的吃铅在允许误差范围之内,比如1.5~1.8的吃铅,其实对漂相的影响并不是多明显,但是吃铅范围确定之后,漂型不同,就对钓组的灵敏度变化,差异就很是明显了,比如同样1.5g吃铅,细立身枣核型的浮漂,和粗枣核短身型的浮漂相对,前者给口灵敏,后者适合打行程,完全就是两种调钓思路了,所以有钓友为了总结这些区别,就提出了一个吃铅比的概念。

但是在实际统计中,因为浮漂的材质、会发现这个统计很难得到一个相对精准的概率,因为浮漂由三部分组成,漂尾、漂脚、漂肚,漂肚有纳米的、巴尔杉木的、芦苇的、孔雀羽的等,而漂脚有尼龙实心、空心,玻璃纤维、碳素等,漂目材质多相似,但是形制有细圆尾、细扁尾、三角尾、加粗尾、空心尾等等,漂脚的密度,漂肚的形制,漂尾的形状不同,统计吃铅比,其实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因为样本数量太庞大,而浮漂本身的重量和吃铅的重量,实际上并没有多大的数据差异,但是其统计、分析思路,却对我们实战选漂、用漂,有着指导思路。

比如我们对浮漂材质的选择上,因为漂肚的体积,决定了浮漂的吃铅,根据这个特性,如果我们要选择吃铅大的浮漂,那么巴尔杉木和纳米材质,就是第一选择,因为芦苇、孔雀羽材质的浮漂,是无法做到自身重量2.5倍以上配重的浮漂,巴尔杉木的漂型最大可以做到自身配重3.5倍的浮漂,而纳米材质的浮漂,根据工艺要求,上限倍数就更高了。我们确定完材质,我们再选择漂型时,就可以从浮漂的实际需求来考虑。

一、浮漂在钓组中的定位,是诱聚,还是传导讯号

很多钓友对浮漂的定义,都是传导讯号,其实浮漂在钓组中,主要有两个重要作用,第一自然是传导讯号,将水底任何能打破钓组静态平衡的讯号反馈到钓目上;但是第二个作用则是诱聚辅助作用了;钩饵在从水面落到水底的过程中,除了钩饵沉底,通过雾化、味型等手段诱鱼之外,钩饵从水面到水底的行程,除了钩饵、铅坠的自身重量之外,还有浮漂的拉扯,导致钩饵在水中的摆幅,摆幅越大,动态诱鱼效果越明显,摆幅越小,诱鱼效果越差。

那么造成这种摆幅效果的,就是浮漂的漂型,当浮漂的吃铅一样,体积越大,漂肚横截面越大的浮漂,造成钩饵的摆幅越大;反之,体积约小,漂肚横截面越小的浮漂,造成钩饵的摆幅越小,但是同理,一旦水底有打破钓组平衡的讯号,传导到钓目时,就越灵敏,钓组的灵敏度就越高。

二、漂型对调钓的灵敏度影响很明显

当调钓结束,钩饵、铅坠、浮漂在水中形成动态平衡后,如果有鱼吃口,将这种平衡打破之后,鱼在中钩之后是先拉动铅坠,再带动线组,然后才能带动浮漂,换句话说,当鱼吸食力度大于铅坠加浮漂的浮力时,漂目才会有变化,不考虑漂型,这个说法就有破绽,比如细立身的浮漂,和短枣核型的浮漂,在同样吃铅的情况下,前者鱼吃口的力度要小,后者鱼需要花费更大的力气来吃口,那么我们再深入一点来考虑,浮漂的下沉速度、停滞感(也就是顿口形成)、钓目下沉幅度、抓口的灵敏度,其实都和漂型密切相关。

如果漂肚截面越小,那么浮漂的下沉速度越快,幅度越大,顿口形成越困难,抓口灵敏度越高,如果漂肚横截面越大,浮漂下沉速度越慢、顿口形成越容易、抓口就容易出现意外,结论就很显而易见,我们选择什么样的漂型,就取决于我们想要什么的样的讯号反馈,如果我们期望顿口多一些,那漂肚不妨一些,如果我们希望抓口灵敏一些,那不妨漂身长一些,诸如此,就能挑选到适合我们用的浮漂。

总结语,经验不是桎梏我们眼界的原有,在一个讲科学的时代,任何有利于我们提高上鱼几率的环节,如果能用科学的角度分析出前因后果,那就能让我们少走不少弯路,而浮漂的选用也是如此,多点耐心,多挑选一下,挑选出适合自己钓法、调钓的浮漂,不说能钓更多的鱼,至少观漂、提竿的感觉,就明显不一样。

以上钓鱼技巧就介绍到此,希望《浮漂的剩余浮力 饵重与水深对调漂的影响》的内容能满足您的需要,同时欢迎您阅读我们精心准备的专题:钓鱼的方法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