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钓鱼窝料。

随着天气转凉,鱼的活性下降,很多钓友都应该意识到了一些问题,比如发窝越来越慢、吃口越来越轻。关于吃口轻的调整方法我在前几天已写过相应文章故不再重复,今儿个咱们来聊聊发窝慢的问题,当然也包括解决办法。

发窝慢其实有好几种原因,天气变凉只是其中一种,这个非常普遍也容易理解,因为气温下降导致水温下降嘛,水温又影响着鱼的觅食活动。但如果你发现自己每次出钓,发窝速度总比别人慢,那就不是天冷的问题了,应该好好研究一下这几个方面。

如果从大方向开始说,那么排在第一位的肯定是鱼的数量,准确地来说应该是鱼的密度

这也是很多钓友非常喜欢说的一句话:水里有鱼怎么都好钓,水里没鱼挂什么都没用。不可否认这句话确实很有道理,不过同时它也是句废话,因为水里没鱼的话谁还会去钓呢?

我知道很多钓友口中的“没鱼”其实是鱼少的意思,鱼少口差发窝慢,就应该更讲究垂钓的方法,要思考下同样的资源,为什么人家就能钓起来、能钓的比你多。这个再扯下去没意义,鱼资源也不是个人能够决定的,咱们直接下一条吧。

第二条是钓位,从实际垂钓来看,这一点远比鱼资源重要的多,因为鱼资源不可控,钓位可控

尤其是对于资源不太好的地方,更要注重钓位的选择,不过真正想把选位技巧掌握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对于那些你熟悉的地方选个位置不难,毕竟你三天两头在这个地方玩。困难的是在陌生水域选钓位,这需要钓鱼人有足够的经验,会根据当下的季节、当时的气温,再结合水深、鱼体大小、环境地形来确定下竿的位置。

秋冬季节的选位技巧网上一搜一大把,我也写过,大多是围绕“水草”等障碍物做文章,还有一点是把握好深浅。

这里就提醒两点:

1、尽量不要坐在下竿很久的钓友旁边,因为如果他没鱼你坐下去大概率也不会有鱼,弄不好是人家窝料打的不对,自己把自己搞死了,你如果坐的太近容易受牵连。

2、要考虑到鱼的巡游习惯,别被人家截了鱼道。很多淡水鱼都是逆时针巡游觅食,所以有些时候人家坐在你的左边就有可能把鱼道截了,导致你窝料打下去半天都没反应,还以为是窝料不行。

有人可能有疑问:平常钓小野河,大家挨着坐在一条边上,为啥都有鱼钓呢?这是因为鱼儿们未必就一定按时按点整齐划一地排着队贴着岸边逆时针游动觅食啊,我只是说有这样的可能,也有的是从深水直接游向岸边觅食,还有像野河水草比较多,可能有些鱼就抱团藏在你钓的那片水草丛里,它只是从草中间跑到外面吃饵罢了。

如果整个水域就你一人在钓,发窝相对会快,在这个基础上如果你选位本领高强,坐在了一个本来就有鱼的地方,那么发窝更快。

第三点窝料的种类及作钓方法会影响发窝速度

正常来说,有雾化有散落味道大的东西诱鱼速度会快一点,比如说你拿个菜籽饼打窝,窝料入水后就会随着水里快速飘散,如果稍微有点走水,窝料散的更快,这样一来沿途的鱼马上很快能发现。像酒米、长时间不会散开的颗粒、玉米、小麦这一类饵,入水没有雾化、散落,诱鱼就比较差。

可现实中,纯用商品底窝料或者菜籽饼等农作物直接掺水打窝的却很少见,颗粒、酒米倒成了主流,这是为啥?因为溶散性好的窝料,虽然诱鱼很快,但留鱼不久,好不容易把鱼引进窝留不住还是白搭,特别是大鱼或者大群体的鱼进窝,对窝量的需求量是很高的,没得吃马上走;另一点,自然水域小杂鱼数量远比咱们的目标鱼多,用粉饵打窝,来的最快的是杂鱼,然后可以闹到你怀疑人生。

了解了不同种类窝料的特性,对垂钓是很有帮助的,比如像秋冬季节小杂鱼少了,那咱们就可以将粉饵与酒米颗粒相结合,快速诱鱼进窝同时也能把它们留住。如果不想搞出大动静,你也可以只用酒米颗粒打窝,然后采取饵料抽窝的方式诱鱼,这样还可以更持续一些。

第四点打窝的量有讲究,必须和鱼的密度、水深结合起来

窝料绝不是打的越多越好,有时候窝料多了甚至起反作用,让鱼不敢进窝或进了窝只吃诱饵不吃钓饵。窝料打多少一是根据鱼的密度决定,二是看水深,鱼越多、鱼越大、水越深窝料就得越多,反之则少。

正常野钓鲫鱼,水深2米左右,我一般都是撒两把,也就三五十克吧,冬天的鱼食量本就小,如果真的引来很多鱼,在一个窝里钓起了几十条,那可以后面补一些,但你要是开始一下子就打多了,那可不好办。

第五点新钓位和老钓位的发窝时间不一样

老钓位因为经常有人垂钓有人打窝,所以很有可能水底附近就有鱼,鱼儿们每天按时按点会上这找东西吃,这样的话你打下窝子很快就会有口,有些鱼资源尚可的地方也许抽两杆就来口了。

而新钓位则不一样,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你位置选的好找到了鱼窝那发窝速度也会快,二是你找到了鱼道,这样鱼在巡游过程中发现窝料就会停留,三是位置极差窝点附近没鱼、也不是鱼道,这样的地方可能钓一天都没口,除非你不惜成本打窝、天天守在这个地方。

大家都知道,在江河湖库守大鱼时经常有人会在一个地方连续打窝多天,窝料也是几十斤上百斤地投放。原因是大鱼的巡游路线比较稳定、觅食也有规律,或者有固定的地方找东西吃,此时要想把它们诱到你的钓点还想钓得多,就需要长时间的守候+重窝。

第六点,对于刚“发窝”时的一些小细节要注意

钓鱼最好是能提前打窝,但有些地方钓鱼人多,提前做窝不现实,怕钓位被抢。现钓现打的话,建议到钓位后先测试水深,快速把窝料打下去,天冷尽量精准一些,打完窝再慢慢调漂、开饵、摆弄渔具,弄好后还可以逛两圈看看风景,等它个半个小时。有些人不愿等,打完窝直接拉饵抽窝,这也可以。

但不管是用哪种方法,当你发现窝子里有鱼星或者浮漂开始出现目标鱼的信号时就要小心了,理论上来说这是发窝的表现,可如果抓口不到位,不小心矛到了鱼,很有可能把鱼全给吓跑,窝子里鱼越少炸窝的可能性越大。

最后提醒各位钓友

天气转凉,野钓还是要多一些耐心,就像我前天的经历一样,前面两个小时一条鱼都不上,还好没放弃一直有节奏地抽着窝子,到后面终于如愿连杆。而另外几个钓友,有些因为鱼口不好早退了,有些失去信心开始破罐子破摔式的打窝,最后一样妥妥空军回家。

文章就到这了,以上是我个人对发窝慢的一些看法,欢迎各位钓友批评指正,如有什么问题也可以在下面留言咱们一起讨论。

钓鱼技巧扩展阅读

枯饼窝料、酒米窝料配方,鲤鱼连杆上鱼


桂花飘落一秋香,正是垂钓好时光,天蓝景美鱼口旺,带上鱼竿钓四方。

秋天是钓鱼黄金季节,也是我们钓巨物的好时机!想一想那些大鲤鱼、大草鱼,简直可以让我们过足手瘾!如何垂钓大鲤鱼、大草鱼也成了大家非常关注的问题。

其实,上鱼的原因都是相似的,其中,好的窝料饵料当然是必不可少!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高手是如何钓起水库巨物。

1、秋季钓鲤鱼,窝料要给力

秋天到了,如果我们选鲤鱼作为目标鱼,我们首先要对鲤鱼习性进行了解:鲤鱼即将过冬,急需能量补充,所以觅食欲望比较高。

很多人钓鲤鱼都喜欢采用玉米打窝的方法,其实,化氏老酵也是不错的选择!不仅可以吸引鲫鱼,对鲤鱼也有很强吸引力。

道理很简单,野外食物在水底自然发酵后会带有一股酒香,所以,酒米也是鲤鱼非常喜欢的味道。

并且,使用酒米垂钓鲤鱼还有很多好处:酒米的饱腹感非常低,不会出现鲤鱼吃饱窝料以后不咬钩的现象。酒米入水以后沉底,颗粒状能够吸引鲤鱼长期停留觅食。

2、垂钓鲤鱼窝料配方之枯饼窝料

秋季是农作物收获的黄金季节,也是制作菜籽饼窝料的最佳时节,等到秋季钓鲤鱼的时候正好可以派上用场。

不光是菜籽饼,还有一些玉米、花生、豆子、米糠等都可以压榨制作成食用油,而剩下的废料就被称为枯饼。这种枯饼废料因为是谷物的残渣,所以自然带有谷物的香味。在吸收水分之后膨胀雾化效果比较好,而且可以在水底留存很长时间,长时间留有谷物芳香的窝料,对秋季垂钓鲤鱼有着非常好的诱鱼效果。别忘记多加点蜂蜜对鲤鱼更有诱惑力。

3.秋季垂钓鲫鱼窝料配方之酒米窝料

酒米想必是秋冬野钓鲤鱼时,钓友们必用的一款窝料了。

我的制作方法是:

购买到茴香、神曲、桂皮、丁香这四味中草药,各取出10克,再加点蜂蜜放入空的可以进行密封的瓶子中,将酒精浓度在50度以上的曲酒倒入在放有草药的瓶子中,稍微没过中草药就可以了,盖好瓶盖密封保存,泡制的时间越长越好。

随后用饮料瓶装入大米和小米,比例为60%和40%,将之前泡制好的中药酒倒入装入米的饮料瓶中,中药酒没过米就可以了,加蜂蜜盖好瓶盖密封保存。每天需要将酒米倒立过来,使瓶中的米和中药酒进行完全的渗透融合,泡制半个月左右就可以使用了。在秋季垂钓鲤鱼的时候,本款酒米窝料可以混合一些腥味的商品饵料一同做成窝料使用,效果更佳。

请注意,钓鱼中不能忽视的几个细节


一是调钓方面,调漂后作钓一段时间后必须再校调一次。漂体、钓线甚至铅皮卷在入水后其重量会发生变化,这个不容忽视。我习惯调六钓三,但作钓一小段时间后复校时发现,调目已从6目变成5、4甚至3目了。还有就是调漂时夹在铅皮卷上的那很小一块铅皮非常容易丢失,必须常检查并将其卷紧。再就是除开始抽窝子外,正式作钓中饵团要做得尽可能一样,避免忽大忽小忽轻忽重,否则会有影响。

二是水线必须真正入水。有些鱼线切水性较差,有些地方水较浅,必须注意每打一竿都将水线压水到位,否则漂相会有假动作。

三是每次更换子线后,一定要至少两次检查原先绑的钩是否有松动。我们自己绑钩时,当时觉得绑好了,但置于子线盒一段时间后,少数的可能松动,如不注意,一旦跑鱼后悔莫及。所以,更换子线时和用新子线作钓几竿后,分别要认真检查一次,确认是否结实。我有时跑鱼,就是因为自以为绑好了却确有少数子线与钩没有绑好或没有抽紧,上鱼后脱钩跑鱼,还搅了好不容易打成的窝子。

四是必须经常检查子线、主线是否有打结现象,竿梢处是否有缠线打结现象。这一点非常重要,前者会造成轻易切线,后者会使抛竿不准,打不到窝子里。我自己就多次遇到过这种情况:感觉抛竿不准,钩饵打不到窝子里,总以为是有点刮风产生的影响,多次出现后仔细检查才发现是竿梢处主线缠了一小截。这既影响上鱼,也容易造成一旦中鱼时竿子第一节断掉。

五是必须经常检查鱼漂(程宁老师非常忌讳漂的说法,而坚持叫标,在我看来其实只是个名字,没有那么深奥和严重)。作钓时所用的浮漂,也许在我们刚开始使用时就用局部的裂口,或者是在作钓过程中产生了裂口,如不及时发现,后果非常严重!特别是在漂体下方那个连接处,最容易裂口并且不易被发现,因此要特别注意勤检查着点儿。

还可以举出一些。所谓细节决定成败,本人在垂钓中对此感受犹深。特地写出来,希望钓友们务勿蹈本人之覆辙啊!

为何野钓深水,发窝总是很慢,是深水无鱼还是窝料不够


野钓到底钓深放到多少,对每一个热衷野钓的钓友来说,都是比较纠结的选择,都知道浅水多小鱼深水多大鱼,但是小鱼经常见,大鱼则不多见,但是架不住钓鱼人就喜欢博大物、上大鱼,所以能钓深,不钓浅,可是深水钓的多了,总是觉得发窝迟缓,按照窝料的数量,要是在浅水区,鱼群的口癖都养出来了,可是深水区连个鱼泡都很少见,那么这是因为深水大鱼太少,还是窝料不够呢?

对鱼来说,随着体型的增大,对水域的要求是不同的,当体型小的时候,对周边水域,最大的需求就是食物量一定要充足,水温一定要适宜,所以浅水的水草区域,一般多聚集着大量小体型鱼,因为浅水区,溶氧很充沛,所以食物来源很丰富,加上水浅,很容易受气温影响,日间温度高,有效减少鱼群的新陈代谢;但是随着鱼的体型增大,对溶氧、食物来源需求进一步旺盛,对生存环境要求就更高了,但是与此同时,被自然界淘汰一大批,这其中就包括病死、猎杀、饿死等等,所以对安全转为第一要素,其次就是溶氧,最后就是食物,因为这时候,鱼的体积已经足以长时间不进食,也能满足生存需求了。那么顺着这种逻辑,我们再看看深水钓鱼,需要怎么做呢?

一、深水区域鱼的密度稀少,必须要学会布窝

深水区为什么鱼少呢?有三个因素,第一是溶氧不行,水越深,水中的溶氧越低,一般以3.5米为界限,超过3.5米的水深,水中的溶氧会下降到一个非常低的数值,除了体型特别的大的鱼,因为脂肪存量较大,可以通过不运动,或者低密运动能适应低氧环境,对于大多数中小体型鱼种,基本上很难存活;其次,就是因为大体型鱼的存在,对小体型鱼构成了生存危险,很多文章都说大鱼吃小鱼是错误的,其实这个观点才是错误的,淡水鱼中,迄今为止还没有种族伦理观念的产生,只要两条鱼的体积差异超过1.5倍以上,而食物又不充足的时候,大体型的鱼就是捕杀小体型鱼,将其当做食物来源,所以水越深,小鱼越少,也正是如此;第三,则是水越深,水温越低,除了体型较大的鱼,因为脂肪多、低密运动能存活,对大多数小鱼来说,偶然游曳一下尚可,长时间存活,被冻死都有可能。

那么基于此,在深水区打窝,尤其要讲究诱鱼区域的布设,钓深水,很少有只打一个固定的大窝,除非是积年的老窝子,否则一般至少要2~3个,甚至数量更多的窝点,讲究多窝点扩大诱鱼区域,比较常见的是一字双窝,左右相隔1米左右,窝量等同,要么就是是大三角窝,相聚1~1.5米,做一个大钝角窝,钝角为主窝,窝料最大,锐角为辅窝,窝料较少,这样有效扩大诱鱼区域,不管哪个窝先发窝,都会到主窝进食。

二、深水区做钓,应以守为主,切记频繁抽杆

前文我们说了,因为深水区的诸多客观因素,导致大鱼在深水区的密度是很少的,所以很难像浅水区一样,窝料打下去之后,快点的话,几分钟就发窝,慢点的华话,1~2小时左右也会有鱼进窝,深水区守钓,半天没动静,3~5天不发窝是常态,这里面既有鱼密度稀少,可能窝点附近根本没鱼,也有可能是打窝时动静太大,大鱼受了惊吓,躲在远处不敢进食,别小觑大鱼的警惕性和耐心,除非百分百确定安全,大鱼绝对会在没有确定安全的情况下,进窝觅食。

鉴于此,在深水区守钓,一定要耐得住性子,窝子布设好之后,就耐心等着,有经验的老钓友们,会把窝子打好之后,把杆子一架,钓椅摆设好之后该干啥干啥,如果罕有之人迹的钓点,甚至打完窝就走,等上1~2天之后,补一次窝,然后下次再来钓;不用担心人走了,鱼把窝料给吃完了,一则窝料在深水区味型扩散很慢,二则鱼的警惕性很足,除非2~3天都没有任何动静,否则大鱼绝对不会轻易进食,就算把窝料吃了,只要下次还在相邻的位置打窝,那鱼还是会进窝的,

三、上鱼后的窝子,只需要及时补窝,那么窝子就能继续使用

但凡在深水区做钓,都有这么个情况,就是窝点只要起鱼了,那至少在2~3小时左右基本上没啥口了,以前的说法,是大鱼被钓上之后会分泌一种信息素,后来用水下摄像机多次对比观察之后,发现是大鱼被钓上之后,在遛、抄的过程中,把窝点的窝料完全打散,很难起到窝点集中诱聚的作用,比较简单的理解,就是窝子散了,就算有进窝鱼,也不一定集中在一处进食,这样窝点的诱聚效果就被降到了最低;

那么以前的做法,就是在老窝子附近相隔1.5米左右的位置打个新窝,很快就有鱼进窝了,试想如果真有信息素这么高大上的玩意,又不是船锚,固定在一处不扩散,怎么相隔1~2米的地方打新窝就有鱼进窝,原地就没有鱼进窝了?鱼这么厉害,早都进化了;其实就是在起鱼之后,重新在原来的窝点,继续补窝料,把窝料变得集中,这样再有大鱼进窝,也依然会找窝料最集中的地方进食。

在深水区做钓,其实还真没有过多的技巧可言,除了要有耐心,就是要把窝子打好,有好窝子,大鱼才会进窝,有鱼进窝,我们才有机会能钓上大鱼,循着这两个基本要求,小心、细致,再多二分耐心,那大鱼上钩,必然也是迟早的事。

打窝之后不聚鱼,是什么问题了?


钓鱼要打窝,不打窝的钓鱼,是没有灵魂的;但是大多数时候,不管是新手还是老鸟,总会面对这么一个问题,我们或是精心配制,或者重金购买的窝料,打下去之后,1~2小时不发窝很常见,3~5小时没动静也不奇怪,7~8小时浮漂纹丝不动更是屡见不鲜, 那么问题就来了,到底是窝料不行,还是水里干脆就没有鱼,这种疑问,其实就算是大师们也不敢拍着胸口说能给个准信,那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打窝这个事,要说简单,那就是一抓、一捏、一扔,复杂点,可以铅皮带窝打频率、可以打窝器、打窝袋打窝,可以打窝船铺窝;但是不管复杂还是简单的,打窝是钓鱼的基础,想要鱼钩上挂颗麦子,或者挂颗玉米,亦或者挂条蚯蚓,甚至随便挂点手食,就想着不停的连竿保护,这就纯属幻想了,那么打窝后,没有鱼进窝,到底是哪几个层面出现了问题呢?

【一】窝料进水后的状态,要符合水情

其实这一点,是比窝料的味型更为重要的,很多钓友认为窝料最重味型,其实不然,在不同的水情,窝料进水后的状态,很是重要;比如在黑坑垂钓,我们用玉米、麦粒等打窝,虽说黑坑的养殖鱼,也会进食玉米、麦粒,但是在黑坑垂钓环境里,更受青睐的,应该是雾化区域广、雾化效果好,有自水面开始垂落到水底的雾化状态出现;比如我们湖库野钓,如果用雾化极快、雾化区域广的商品饵用来打窝,虽说也能吸引目标鱼进窝,但是最大的可能性就是招惹来无数的小鱼闹窝,等到大鱼觅味进窝时,渣滓也留不留下。

但是,任何事都是有两面性,全种饵、素饵,下沉快、没雾化的窝料,发窝必然很慢;而雾化太快、太过于溶散的窝料,就算是在黑坑打窝,除非保持一个固定频率的抽窝,否则发窝后也会很快就散掉,所以打窝这个事,一要符合水情,二要虚实结合,就算是黑坑,也要保持一定的实料,不仅保证要诱鱼,还要聚鱼、留鱼;就算是野钓,大量的玉米、麦粒、红薯做窝料,最好还是多少搭配点能雾化的饵料,促进发窝的速度,能让鱼快点进窝。

【二】窝料的味型其实要看钓饵的味型怎么搭配

很多钓友配窝料时,是先配钓窝料然后配钓饵,换句话说,窝料是窝料,钓饵是钓饵,两者之间可能有些味型相符,但是整体来说,全然不是一回事,这在野钓、黑坑都很常见;但是,这种做法本身就有一定的误区;窝料的目的,是吸引鱼进窝,留住鱼的同时,有味道略突出的钓饵吸引进窝鱼,然后吞食钓饵;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果窝料和钓饵的味型,完全是两回事,那么进窝鱼到底是被窝料吸引来的,还是被钓饵吸引来的呢?

如果是被窝料吸引来的,那么钓饵和窝料味型差异较大,那除非鱼是傻子,否则多半是不会进食的;如果鱼是被钓饵吸引到钓点的,那么我们的窝料不就白费了么?所以正确的做法,是先配钓饵,在钓饵的味型浓度基础上,多家一些基础料,也就是比钓饵味型浓度淡许多之后,就是比较成功的窝料,这样窝料和钓饵,在味型方向上是整体一致的,窝料来诱鱼、钓饵相对味型浓郁一些,更吸引鱼开口进食。

【三】钓点和窝点是不是重合,其实也是有讲究的

很多钓友都认为,钓点和窝点是一回事,其实这是黑坑、竞技钓实战出来的一种观点,但是在野钓或者混养塘垂钓时,钓点和窝点合一,其实并不是这么回事;因为在野钓、混养塘出钓时,窝料中实料的比例,也就是渣状料、不易雾化的料比较多一些,论诱鱼效果而言,那肯定是约在窝子中间,那诱鱼的效果鱼越好;但是要说安全,那肯定是越靠近窝子外边,越安全;

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果目标鱼是大鱼,那么进窝鱼的密度必然不会很大,可能好半天才会有1~2条进窝鱼,进窝的大鱼必然会为了安全,从窝子外面慢慢蹭到窝子里,那钓点放在窝子边缘,效果肯定最好,如果钓点放在窝子中间,那多半是只会有轻微的漂动,但是很难抓住实口;如果是钓小鱼,如鲫鱼、鳊鱼,那就不同了,因为小体型鱼习惯抢食,那必然是窝子中间的鱼比窝子外边的鱼多,那钓点自然放到窝子中间效果是最好的。

打窝这个事,做得好,做的到位,那就算水域中鱼的密度稀疏,那多少也会有点渔获,如果做的不好,做不到位,在窝料的味型、状态,甚至是钓点和窝点的关系没有处理好,那就算是水域中鱼的密度再大,渔获就算有,也不见得有多好,所以多花费点功夫,多琢磨一下,渔获肯定有区别。

冬季打窝来鱼慢?不是窝料味道差,不是钓位不够好


要想钓的多必须要打窝,这个观念已经深入钓友的心,现在资源越来越差钓鱼不打窝的很少,即使不打窝,也要用饵料抽窝子,或者找鱼泡钓鱼。

钓鱼最关心是打窝后鱼儿多久才进窝,特别在冬季,鱼儿长时间没有进窝,有些钓友会以为窝料效果不好,那么在不考虑其他因素下鱼儿多久才会进窝呢?

个人觉得这个问题有许多答案,因为水温不同,鱼儿的活跃程度不一样,打窝后进窝的速度不一样。水域面积大小不一样,鱼儿进窝的速度也是相差很大。想要了解鱼儿进窝的速度,要从为什么打窝说起。

一、为什么要打窝

自然水域鱼儿的密度是很小的,不管是小水面还是大水面,鱼儿都很少。在钓鱼圈就有一个顺口溜,要想钓的多必须要打窝,打窝是为了钓获更多的鱼,也是诱鱼进窝、留鱼持久的一种方式。

1、快速诱鱼:

打窝的最大目的是为了快速诱鱼,窝里有没有鱼,是一个好收获的前提。打窝的窝料一般为谷物饵料比如:小米、大米、玉米或者颗粒饵料等。通过在这些谷物内添加各种味道,用它的味道来诱鱼进窝,这就和厨师做饭一样,添加各种调料,使食物味道更好。

特别在大水面钓鱼,水广稀少,不打窝是不行的,甚至打窝少了都不行。不管是商品窝料还是自己泡制的窝料,里面添加各种添加剂,和高浓度白酒,这种味道在入水后散发很快,鱼儿闻到味道后进窝,从而达到快速诱鱼、快速上鱼的目的。

窝料为什么诱鱼快?这是因为鱼类的鼻子十分灵敏,水域内的味道即使相隔很远,(几十米内)它都能闻到。鱼类学家表明,鱼儿的嗅觉是人类的几十倍至上百倍。难怪人们常说,鱼类的鼻子要比它的眼睛灵的多,鱼类能够通过鼻子闻到并且分清各种食物的味道。

打窝后鱼儿在水底首先闻到气味,然后通过气味寻找食物的方位。找到食物通过视觉发现食物,从而觅食。而钓友使用的窝料味道很浓郁,恰恰是鱼儿喜欢的美食,鱼儿闻到食物的味道后,追寻食物的味道从而进窝,诱鱼进窝是打窝最大的好处。

2、留鱼持久:

打窝的另外一个目的是留鱼持久,由于小米、大米、玉米等窝料很细碎,鱼儿进窝后根本吃不饱。在野外环境鱼儿的食物比较少,每天都在为食物奔波。而窝内美味的食物就在眼前,它们是不会轻易放弃食物而离开窝子。

除非是有大型鱼类,或者钓友提竿后脱钩跑鱼造成跑鱼,或者其它食肉性鱼类进窝后,它们受到惊吓才会离开。这也是打窝的另一个目的,让鱼儿吃到窝料,但是不能吃饱,只能在窝内慢慢吃饵,从而达到留鱼持久的目的。

不管是小米、玉米还是其他颗粒饵料,都能够达到留鱼持久的目的。这些饵料虽说份量轻,但是数量太多了,鱼儿在水底吃饵,是一个一个吃。想要多吃,是不可能的,想要吃饱就要大量的时间,鱼儿在窝内时间越长,钓友钓获它们的机会也就更大。

3、抽窝子:

有些钓友说,不打窝抽窝子也不错,这种方法在小水面确实可以,通过饵料的雾化、散落来诱鱼。其实和打窝效果差不多,同样是鱼儿闻到气味,追寻气味进窝,进窝后吃饵料的散落物,效果也不错。有可能比打窝上鱼还要快,因为窝内饵料很少,进窝后只能吃钩。

但是这个钓法有一个缺点,钓小个体鲫鱼效果不错,如果鲫鱼过大,或者大群鲫鱼,很容易窝子就散了。因为窝内食物太少,鱼儿也不傻,不可能排队吃钩。其他鱼儿长时间吃不到饵料,慢慢也就游走了,在小水面钓小鱼效果不错。

在大水面水广鱼稀,抽窝子的方式效果不太好。指望抽窝子前期诱鱼效果很差。大水面很少有钓友用短竿,水面大浅水近水鱼儿相对来说没有深水多。用长竿抽窝子太累了,那滋味麒麟臂也受不了。大水面为了快速诱,持久留鱼,还是打窝效果比较好。

总体上来说,不管是小水面钓鱼,还是大水面钓鱼,打窝只有两个目的,快速诱鱼,持久留鱼,都是为下一步钓鱼提供便利,这是打窝的目的,那么打窝后鱼儿多久能进窝呢?这要看温度的高低。

二、温度的高低

温度高低不一样,鱼儿的活跃程度相差很大,鱼儿是变温动物,体温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当温度高的时候鱼儿很活跃,进窝比较快。温度低的时候鱼儿活跃程度大大降低,鱼儿进窝的时间被延长。

1、温度高:

温度高鱼儿很活跃,一直在游动需要消耗大量的食物。水温的合适,很适合鱼儿生长发育,它们满水域游弋觅食。这时候钓鱼,打窝后鱼儿进窝很快。1个小时左右就有可能有鲫鱼进窝,或者时间更短。

2、温度低:

温度低鱼儿活性很差,即使它们能够闻到窝料的香味,也不一定会进窝。水温低,鱼儿比较慵懒,不活跃。它们活动量少,吃东西也比较少,进窝的速度很慢,即使在小水面,鱼儿几个小时才进窝也很正常。

​比如:夏季温度高鱼儿十分活跃,为了补充身体的消耗,为了生长,需要大量的食物,在鱼儿闻到食物的味道后,很快就会进窝。甚至不打窝用抽窝的方式,鱼儿进窝也会很快,真正是人为财死,鱼为食亡。

比如:冬季温度低经常打窝几个小时后也不见鱼儿进窝,水温低鱼儿不活跃,即使钓位附近有鱼它们会不会进窝也是一个问题。我们在冬季天冷的时候也不想动弹,鱼儿也是如此。它们进窝都有一个过程,有些钓友等不到鱼儿进窝,就已经收竿了。

鱼儿具体的进窝时间很难把握,这和当地的鱼情、水情、温度息息相关,只能说温度高鱼儿进窝块,温度低鱼儿进窝比较慢。除了温度影响鱼儿进窝的时间长短外,水域面积大小对于鱼儿进窝时间影响也很大。

三、水域面积大小

水域面积的大小和鱼儿进窝的速度有很大关系。大水面水广鱼稀,水域面积越大,鱼儿越少,进窝速度就越慢。小水面鱼儿比较小,虽说进窝速度比较快,但是也需要一定的时间。

1、大水面:

大水面诱鱼进窝需要比较长更长。水面越大鱼儿进窝越慢,即使窝料味道很大,短时间鱼儿不一定闻到窝料的味道,即使闻到味道,进窝也需要一个过程。特别在湖泊、水库等大水面,有时候打窝后半天也不一定有鱼。很多钓友在大水面钓鱼,提前打窝都是为了节约诱鱼时间。

2、小水面:

小水面钓鱼打窝诱鱼时间比较短,这是因为小水面没有大鱼,只有鲫鱼白条之类的的小鱼。这些鱼儿很是活跃,有可能打窝后几分钟就能诱鱼进窝,特别是白条,鳑鲏、麦穗等小鱼。在小水面钓鱼相对于大水面来说,打窝诱鱼时间更短。

水面越大打窝后诱鱼越慢,水面越小诱鱼越快,大方向是这样。不管在哪钓鱼,有没有鱼吃钩不要着急,说不定下一竿就是目标鱼吃钩。钓友享受的是钓鱼的过程,结果是次要的。那么冬季打窝后多久能诱鱼进窝呢?

四、冬季钓鱼打窝后多久能来鱼

冬季大水面钓鱼,当天钓当天走想有个好收获不容易,水面大水温低,鱼儿进窝很慢,特别在新钓位,鱼儿进窝更慢。小水面几个小时内鱼儿没进窝也正常,鱼儿不活跃。

1、大水面:

冬季北方的温度很低,白天没有太阳的天气,温度可能还在0℃左右,温度低水温也低,即使深水水温也不会太高。大水面钓鱼鱼儿进窝速度很慢,一是水面大不知道鱼儿在哪个位置躲藏。二是水温低鱼儿不爱活动。

大水面鱼儿在哪谁也不知道,只能凭感觉找钓位,找鱼窝,选好的钓位也不一定正确。如果鱼儿距离钓位比较远,再加上水温比较低,短时间内鱼儿进窝的几率不大。这也是很多钓友冬季在大水面钓鱼,提前打窝的原因。

大水面水体无论是升温还是降温都很缓慢,即使阳光明媚的天气,水表层水温上升,中层底层水温并没有上升。如果有风的天气,水面波浪很大,水体温度不会上升,鱼儿在温度低的水体内,活跃度大大减少,这也是大水面鱼儿进窝慢的一个原因。

2、小水面:

小水面钓鱼鱼儿进窝也不会很快,这是因为水体面积比较小,又比较浅。水温随着温度的升高降低而变化。当白天太阳照射,水体升温很快,晚上气温低,水体降温很快,鱼儿在短时间内不能适应水温的变化,从而进窝慢,开口也慢。

鱼儿是变温动物,自身的温度随着水温的升高降低而去变化,这个变化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有可能需要几个小时,当早上我们来到河边打窝钓鱼,早上水温比较低,鱼儿活动量很小。到中午随着温度的升高,太阳直射水面,水温升高,鱼儿体温升高它们才可能活跃起来。这也是冬季打窝几个小时候后才有鱼吃钩的原因。

冬季钓鱼不要着急,鱼儿短时间不进窝也正常,如果想节约诱鱼进窝时间,有条较的话打隔夜窝子比较好,晚上打好窝子第二天去了就能钓鱼,要不然只能慢慢等。当然了也不否认有些人运气好,鱼儿就在窝子旁边,打窝后短时间就有鱼吃钩。

综合:打窝后多久鱼儿才会进窝,这并没有完整的答案,附近有没有鱼或者附近有多少鱼,我们并不知道。虽说有时候能判断出来,但是经验和实际鱼情也是相差很大,有时候靠经验很容易误导,只能做一个参考。即使是小水面,几个小时才有鱼吃钩也正常。大水面一天没有鱼吃钩也是很正常,不要着急。

不可忽视的打窝学问,提前打窝不但上鱼快 而且钓获多


和同行的钓友出钓,大多时候我都先上鱼,而且最终钓获多,因此被钓友们冠一外号“钓得快”。其实,钓得多,是因为找对了钓位、用对了饵料、调准了浮漂以及瞅准了提竿时机的结果。但是,钓得快,先于其他钓友上鱼,是因为其他钓友在钓点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后才开始打窝钓鱼,而我是选好钓点后,先打窝,然后再做垂钓的准备工作,发窝需要一个过程,当我的准备工作完备正式作钓时,往往下竿先上鱼。

长期以往的实践中,使我认识到:野钓环境下,先打窝后钓鱼,不但先上鱼 而且钓获多。所以,现在已经养成了垂钓的习惯,那就是每次垂钓我总是先打窝,然后再轻手轻脚的做垂钓的各种准备工作。下面,仅就手竿野钓在一天中如何提前打窝的细节问题分享一下个人的经验与体会,以供钓友们参考。

先打窝后钓鱼的优势所在

众所周知,打窝是垂钓获鱼的一个重要的环节,通过打入钓点的窝料的诱惑力把水域中分散的鱼儿集中到钓点中,从而形成鱼儿觅食的窝点,鱼儿便会陆续进入窝点,而且还会因此在窝点中滞留,当钓饵落入窝点时,不但容易被窝中的鱼儿吃到,而且当鱼儿密度大时,往往会出现争抢钓饵的情况。

由于打窝诱鱼需要一个发窝的时间过程,野钓中很少出现刚打窝立即就上鱼的情况,所以打窝后窝料在水中还需一个散发诱鱼的过程,这个过程快则十分钟,慢则一两个小时,特别是在早春或冬季水温低的情况下发窝的时间可能会更长。如果钓者在钓点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后打窝再垂钓,那么,很大一部分的时间就会被浪费在窝料发窝的过程中。一天中钓鱼的时间本来就很金贵,这样浪费掉岂不是很可惜。

但是,如果钓者选好钓点,在钓点中先打下窝料,然后再轻手轻脚的做其他准备工作,既很好的利用了窝料发窝的时间,又利用这段时间完成了垂钓的准备工作,最大化的发挥了垂钓金贵的时间,一举而两得,何乐而不为。

先打窝后钓鱼很好的利用了窝料发窝诱鱼的时间

窝点的形式

①单点窝

即从第一次打窝到收竿,只打一个窝点。作钓期间,根据上鱼的情况,可适当、适量的补窝若干次。

②多点窝

垂钓前先打好2~4个窝点,然后根据实际的上鱼情况轮番在这几个窝点垂钓,每个窝点所打窝料以乒乓球大小的一两团为宜,多打无益。

窝料的运用

垂钓先打窝,怎样运用窝料很重要。野钓环境下,肯定少不了小杂鱼的生存,因此选则窝料首先要考虑的必须是入水不易散化,还能有效的防止小杂鱼啃食的,不然,还没等对象鱼或者大鱼入窝,诱鱼的窝料早已被小杂鱼抢食而光。如果窝料过于散化,则起不到较长时间的诱鱼以及诱大鱼的作用,所以,在什么情况下用易散化的窝料,什么情况下用较硬、易于存留的窝料,以及窝料投放量的大小,都是有讲究的。我在小杂鱼少的水域使用的多为易于散化的窝料,而在小杂鱼密度大的水域使用小米、大米、麦粒以及玉米粒等较硬耐泡的窝料。

总之,窝料的施用,应根据不用水域的不同情况适当选择。一般而言,小杂鱼多的水域,使用的窝料应稍微多一些,反之,则少一些。

①单点窝窝料的运用

钓单点窝,因只是一个窝点,为利用有限的垂钓时间,需要争分夺秒,使窝点及早发挥作用,因此应以易于散化的饵料为主打窝,易于散化和较硬的窝料兼用效果会更好。在开始打窝时应将易于散化饵和硬饵同时投送进窝点,易于散化饵散发较快,易于快速诱鱼入窝;较硬的饵料则长时间的留鱼在窝,垂钓期间视鱼情适当补窝,一般用酒米即可。

②多点窝窝料的运用

多点窝窝料的使用,第一个作钓的窝使用易于散化的饵料,后几个备钓的窝则易于散化饵和硬饵同时投送。如果其中某个窝出鱼情况好,则补窝时以散化窝料打窝为佳。

打窝后易静不易动

根据本人的多年垂钓实践,野钓环境下发窝快时,需要二十分钟左右;发窝慢时,则需要1~2个小时。当然,也有始终诱不到鱼,不发窝的“死窝”。

由于大鱼的警惕性极高,要想把已经进入窝点的大鱼留在窝内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安静的环境。所以,当垂钓前打下窝料后,钓者一定要轻手轻脚的做将要垂钓的准备工作,切不可在钓点大声喧哗或者动静较大,以防止鱼儿不敢入窝,或者将已经入窝的鱼儿惊跑。

除综上所述的情况外,发窝时间的早与晚,窝子效率的高与低还同以下三点有关:

①同窝料的质量有关

钓鱼的诱饵讲究鲜活,不能使用发霉、干瘪、虫蛀以及变质的食材糊弄鱼。不仅如此,还要给窝料添加适量的诱鱼添加剂等办法,尽量的提高窝料诱鱼的效率。如用酒泡制过的窝料就比没有泡制过的窝料的效力要好得多。

②同窝点位置的选择有关

窝点在垂钓的环节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能把窝点选在鱼儿经常藏身、栖息、觅食的地方,窝子发窝就很快,反之就慢。

③同打窝时间的选择也有关

一天中的早、中、晚都有鱼活动、觅食和嬉戏的旺盛时间。如果能把打窝时间选在鱼儿最为活跃,特别是觅食的主动性高的时间段,窝子就会发的快,而且鱼儿索饵也会很积极,如果打窝错过了鱼儿活动的黄金时间,那么发窝就会非常慢,甚至根本就无鱼入窝。

2020冬钓鲫鱼怎么打窝?窝料不能随便撒


大家都很清楚钓鱼前先打窝对于聚鱼来说有多重要,很多钓友在打窝这一个垂钓环节更多的关注在窝料怎么搭配、怎么制作才能更有诱鱼效果,但其实你有了一款很好的窝料,却没有好好地利用,把它撒在了没有鱼或者是一个鱼儿都不怎么会游到的地方,或者打窝的方式不太对,那也是浪费了这款窝料,所以今天就想说一说冬天钓鱼在打窝这一环节上面应该要注意些什么。

冬季我们通常以鲫鱼作为目标鱼,这时打窝用碎米和干饭粒会比较合适,因为鲫鱼是属于一种个体不是很大的鱼类,相应的鱼嘴也不大,用碎米和干饭粒作窝料比较容易入口,鱼儿更容易会产生兴趣。打窝的数量不受限制,钓友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定,一般可以打3-5个,然后轮换垂钓。

冬天的鲫鱼一般多生活在水域比较深的水底,所以钓友们首先要找到水域比较深的水底。在打窝的时候,要在距离池塘岸边4-5m,水体不深不浅的地方打上诱鱼的窝子,最好能够多打几个,并做上记号。一般来说,深水塘中较浅的水域是大鲫鱼比较喜欢聚集的地方。窝子应该打在离岸边不太近又不太远的水域,不能太靠近岸边,否则鱼儿会害怕,离岸边太远的话也不好,垂钓起来会比较的吃力。

另外,最好还是有水草或者是其他能使鲫鱼喜欢生活的水域,要弄清楚池塘的什么部位有水草,撒饵打窝一定要靠近水草生长处不远的水域,因为鲫鱼的胆子比较小,不肯在光照强的地方停留,总喜欢藏在那些有遮蔽物的地方。如果在没有遮挡的地方钓鱼,那就尽量在太阳光侧照的位置可以好点,大家都知道光线直接反射到钓友们的眼睛,没有办法看清鱼儿的动静,如果阳光从垂钓友们的后面射过来,那么钓友们的影子又会倒入水中,会把鱼儿吓跑。

多找几处大鱼喜欢生活的池塘是有必要的,而且大鲫鱼并不是什么池塘都有。因为大鲫鱼生长的比较慢,五千克的鲫鱼需要3-4年左右才能长成,所以更大的鲫鱼就需要更长的时间了,因此,在垂钓之前,钓友们一定要先做一番了解,摸清池塘的底细,一般只有那些多年没有清过的池塘才是垂钓的绝佳位置。

上面就是给大家分享的一些冬天钓鲫鱼打窝技巧,虽然看起来很零碎很细微,但正是这些细节的地方决定了我们的整个垂钓过程,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钓友。另外还想要提醒一下各位,冬钓注意保暖,不要因为钓鱼而影响自己身体健康哦。

用调四钓二调漂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调漂可以说是对初学者来说最困难的一件事了,而往往就是因为调漂调得不够恰当,对我们无论是作钓过程还是最终的渔获量都有很大的影响,而一个钓鱼人最基础的功力就是要会调漂,不说每次都能够灵活运用调漂知识来调到最精确,尽量地减少因为调漂的失误给我们垂钓带来的影响还是应该要做到的。鉴于初学者开始学调漂都是从调四钓二开始,那么下面就来说说调四钓二的一些问题。

1、调四钓二半水调漂?

在调漂之前,对水位深度的探测很重要,因为这直接影响着铅块和鱼漂之间的关系,并且还会影响着对线组的搭配。另外,一些刚接触悬坠钓法的钓友,在调漂时会习惯将铅坠沉底下拉鱼漂,知道鱼漂在水面露出4目,这即为调4目。

但我们要明白一点,在自然水域进行垂钓时,由于水位深浅不一因此会导致投竿出现偏差,这时鱼漂在水面露出目数自然也是不一样的,半水垂钓时,铅坠不能沉底,双钩也不能触底,这才是调漂。

另外在调漂时,铅坠悬浮于水中,钓钩未接触水底,这就是所谓的半水。根据水位深度,漂尾与钩底之间的距离,鱼漂不触底;另外下鱼钩与漂尾之间的距离不超出水位深度,就是半水调漂。

2、浅水、深水垂钓时,线重影响调四钓二的差别?

浅水钓小鱼或竞技赛中调漂时需注意,线体的长度及直径,都会影响着鱼漂的目数。若是采用长线或粗线进行垂钓时,可将鱼漂稍微下调一些。选用6号主线+3号鱼漂,便能调整鱼漂目数。

深水垂钓调漂时,水位越深线组的直径就越大,线组的比重能够令鱼漂沉下去。其实,调漂以及目数变化,是由鱼漂浮力,以及饵料、铅坠、线组的比重来决定的。

3、调四钓二时发生空竿,该如何应对?

大部分垂钓者在进行调4钓2以后,常常发生空竿的现象,尤其是钓2目时,空竿的频率极高,这就导致演变处朝上推漂,改为钓3目的钓法。调4钓3的垂钓方法,令饵料的落水点发生了改变,而且还让鱼儿降低了警惕性,让漂相更明显一些,这时提竿中鱼的几率明显提高了。其实,这就告诉了我们,在垂钓过程中,要根据实际鱼情进行判断以及调整,这样才能成功获得高鱼

发窝之后有口,始终不能连竿,还动不动就停口


打窝后就发窝,而且还能给实口,按理说,这应该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因为只要发窝了,就说明附近有鱼,只要有鱼给口,那就说明窝料的味型、浓度没毛病,只要耐心守钓,就算没有大物,渔获也是可观的;可是有钓友留言,说经常遇到这么个情况,就是窝子也发了,发窝后给口了,还是死口,可是不知怎么回事,没办法连竿,最多连上1~2竿,然后就停口,再过好一会才有一口,然后估摸着差不多发窝后半小时,再补一次窝,马上又有口,但是脸上1~2竿之后,鱼口又慢起来了,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是鱼群的密度很稀疏么?

进窝鱼,我们认为有两种,一种是因为窝料味型、状态适宜,附近的鱼群被窝料吸引进窝;另一种,我们戏言为过路鱼,也就是单独的1~2条鱼,因为某种原因路过窝子,给了一口,也说不上算不算实口;一般我们分辨是过路鱼还是进窝鱼,只要看鱼口能否连贯,如果鱼口不连竿,就给一两口,随后不管是补窝还是调钓,都没动静了,那基本上可以断定是过路鱼;如果是进窝鱼,那鱼口可能间隔会慢一些,但是一直能连续,但是钓友所反馈的情况,其实形成的原因,则有这么几个可能,钓位不合适、窝料不合适、钓饵味型不对这几个原因导致,这几个原因,都亦可能导致窝子不留鱼。

【情况一】没有精找底,钓点不合适

我们在挑选钓位时,很多时候都强调有草、水流因地形被阻碍、避风等有利因素,但是,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往往都被钓友们忽略,就是不精准找底,尤其是在野钓的时候;野钓之所以建议精准找底,无外乎两个原因,第一,清晰了解水底地形,知晓我们的窝料、钓饵打到了水底的什么位置;第二,当漂讯有动作时,对应钩饵在水底的位置,我们能判断鱼情是个什么情况;而第一点,往往被很多钓友认为可有可无,认为无非就是会不会挂草、挂底,实际上,精找底,尤其是在野钓时的精找底,还真心不能忽视。

野外水域,既然称一个野,多半都是少人打理,甚至是无人打理,所以水底不可能一马平川,有淤泥、有水草、有乱石,以及其他乱七八糟的东西,最大的问题,是水底高低不平,而精准找底的最后一个验证步骤,是以钓点为重心,前后左右各30~40厘米测一下水底,是不是地势大致平坦,而不精准找底,是做不到这一点的;那么如果遇到了淤泥底、乱石底、水草底、起伏底、坡底的时候,要么钓饵和窝料不在一个位置,要么钩饵和窝料陷入淤泥中,要么钓饵勉强拖底,窝料早都滑落坡底了。

那自然会出现上述情况,打窝后,鱼群被窝料吸引,都进窝了,但是钓饵和窝料不在一起,或者滑落到坡底了,那自然是偶然给上1~2口,只有打窝、补窝、续窝时,因为窝料和钓饵大致一处,才会给上几口,这就是很正常的情况;处理意见,也很简单,先别着急调漂,重新精找底,确定一下水底的具体情况,只需要以钓点为圆心,前后左右各30~40厘米就足够了。

【情况二】窝料状态不合适

什么是饵料的状态呢?其实就是虚实和溶散,所谓的虚实,就是指窝料中,能雾化的料和不容易雾化的料,溶散,就是指窝料进水后,散开的速度、和区域;我们就算使用玉米、红薯块这类不雾化素饵打窝,也希望把窝料投放区域,控制在一个相对集中的区域,这就是控制溶散,那么易雾化的窝料,更是如此,这一点还好,那么很多钓友,在野钓时,往往都忽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窝料的虚实问题。

要么就是实料太多,要么就是全是虚料,实料太多,进窝鱼容易吃饱,比如我们钓鲫鱼,往往鸡蛋大小的窝料,分开使用就够我们钓一整天,如果一次性打下去,并不会让我们连竿一整天,而是最多给上七八口后,鱼口就停了,因为进窝鱼都差不多吃饱了;而虚料太多,进窝鱼觅味而来,但是始终吃不到实料,鱼群中只有几条鱼能抢食到钩饵,大部分吃不到实料,也就散开了,所以我们在配置窝料的时候,讲究虚实结合,就算是用玉米、红薯打窝,那最好也辅以一定的粉饵,这样粉饵溶散、雾化以味型诱鱼,不宜雾化的实料留鱼,虚实结合,饵料集中,及时补窝,这样才能让窝子里持久留鱼。

【情况三】饵料味型大杂烩

曾几何时,老鸟和菜鸟之间的区别,就在于饵料配方的复杂性,貌似越是高手,就越是把饵料味型比例搞得复杂无比,美其名曰,复合香型,效果如何,那自然有好有坏,但是这就给很多新手带来不好的习惯,总觉得自己水平高,就要多味型搭配组合,才能尽显高手本色,结果是乱七八糟大杂烩,什么味型都往里面凑,不讲主副之分,不讲层次,反正跟着感觉走就没错;

带来的结果就很糟糕了,因为饵料一进水,不管多复杂的味型都会被稀释,这就会吸引附近的鱼群进窝,但是组合在一起的味型,十分奇怪,尤其是添加了莫名其妙的药酒、小药,鱼的嗅觉器官十分发达,这么乱七八糟的味型,只会导致进窝鱼不敢进食,毕竟这么奇怪的食物,就和人第一次吃螃蟹一样,也是得有巨大勇气的,所以进窝鱼就会在窝子内外来回窜,就是不给口,或者给口很少;这种情况,我们称为死窝;如果以上两种情况都不符合,那多半就是这种原因了,我们摒除那些乱七八糟的组合,挑其中1~2种味型最浓郁的,闻起来最舒服的,就使用这1~2种就可以了。

钓鱼这个事,其实真的和很多钓友评论的一样,真心不是什么复杂的事,大多数问题,其实都是我们在钓鱼过程中,某些细节不到位,或者干脆被忽略了,仔细想想,再捋一捋,就会发现,原来就是这么回事,所以细心、耐心,再细点,大多数问题,其实都可以有效处理。

野钓选择钓位,这几个地方千万不能选


选择一个好的钓位,不仅能让我们的上鱼速度大大提升,而且很可能让我们的最后鱼获翻倍,可想而知一个好的钓鱼对于整个垂钓过程有多重要。我们经常会看到教我们怎么选好钓位的技巧文章,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在选择钓位的时候一定不要选的几种地方,这种钓位会让我们的收获大打折扣。

1.小水面的最凹处

这样的位置一般比较浅,水下可能会有草,春天钓鲫鱼之类的小型鱼种还是可以的,但是不利于大体型鱼种的光顾,使用长竿效果会好一点,小水面向大水面靠近的位置就不错。

2.大面积浅滩

水库有的位置往水里延伸几十米,水深都不超过2米,近岸处就更浅了,可能只有几十厘米。如水库库尾,多是大面积浅滩,这种位置不是春钓浅所指的区域,一般只有白条之类的杂鱼,其他鱼种很难有所收获。

3.直岸的中间部位

这样的位置一般没有鱼道,而且两边容易被其他钓友夹击,想诱来鱼很难。想在这样的不理想位置有收获,唯有靠窝料和饵料,或者使用更长的钓竿,一寸长一寸强。

4.有人用小药的钓点

自然水域是很少用小药的,就算用,也是不一样的用法。有些长年玩黑坑的钓友很少钓水库,随时都往饵料里添加各种小药,很是刺鼻,如果遇到这样的钓位尽量避开。

5.重窝钓友的附近

有些人钓鱼喜欢打重窝,几十斤上百斤的窝料往下倒。这样的钓位旁边很少能有好的收获,即使跟着打重窝,也不可能很快发窝,何况如果两个重窝在一起也不是好事。

6.炸了窝的老钓点

普通的跑鱼是不会炸窝的,但是跑了大鱼,甚至断了竿的钓位,通常都会炸窝,因为动静太大,这样的钓位几天之内都不会缓过来,所以避开,哪怕就隔开几米远都可以。

7.非常深的水域

一般这样的钓位不适合手竿作钓,比如6.3米的鱼竿,钓6米深,这是很难操作的,不利于抛竿和上鱼。如果真的像钓这样的深水,可以考虑矶钓竿或者筏钓竿。

8.很少有人光顾的钓点

有些钓点比较偏、远、难到达,这种钓位发窝相对较慢,如果作钓半天建议不要考虑,而且太远可能出现状况其他钓友很难照应,但是这种地方也有可能连竿爆护,有同行伙伴并确保安全的情况下还可以。

9.异常浑浊的水域

风浪拍打岸边,或者流水冲出的泥土,使水体异常浑浊,鱼不喜欢在这样的浑水里,避开这里,浑水清水的交界处,超出浑水一两米下钩就很好。

10.电工网工药师光顾的钓点

这个不用多说,大家都知道的,他们的行为属于破坏生态,他们折腾过的地方,咱就不要去了。有一次网工居然把网从我的竿子下面穿过去,被我果断呵斥,这些人实在是太过分了。

迟迟未见鱼进窝?降温天钓深水,这几个地方都要改变


最近我们这边天气十分不稳定,一会儿阴一会儿晴,一会儿五六级的大风呼呼地刮,两个小时前刚看了天气预报好像明后天又要降温了。理论上来说天气越不稳定,鱼就越难钓,因为水温和溶氧发生变化了。所以对于这样的降温天、大风天,很多钓鱼人会选择去钓深水,理由是水越深受外界的影响就相对较小,水温会相对恒定一些,

咱们先不去讨论降温天钓深水的可行性,就假设鱼真的在深水,那应该怎么去钓?深水钓鱼和浅水不同,有很多方面是需要改变的,如果你懒得变或者不善于调整,那么渔获肯定不会如意,尤其是在这种本身就不好钓的天气里

钓深水装备要改变,不是换粗也不是换细,而是要更加合理地搭配

就拿钓鲫鱼来说,有些人认为降温了、鱼的活性低了,就要用小浮漂增加灵敏度、放大鱼口,可是他换漂不换线,于是就导致小浮漂绷不直粗钓线,从而信号微弱,久久看不到顿口。虽然浅水钓鱼也存在这个问题,但水越深水线就越长,浮漂的牵引力不够,漂座到八字环这部分的主线弯曲幅度就会很大。反过来,大浮漂搭配小线组也不行,这样很容易找不准底,钓的过灵或过钝,此问题我详细地写过图文

什么算小浮漂什么算大浮漂,什么算小线组什么算大线组,这个没法说,但是钓鲫鱼的线组基本上也就是主线0.8~1.5,子线0.4~1.0,浮漂吃铅量0.8~2g这些个范围。钓组整体的灵敏和迟钝,大家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就行,但是搭配要合理。主线正常要比子线大一二个号,也就是1.0+0.8或者1.0+0.6。主线与子线号数太接近,挂底或拉中大鱼会断主线;主线和子线号数相差太大,其实也容易断,但断的是子线,因为力量传导不均衡。浮漂吃铅量的选择,实在不会选就用那个老公式,即主线的线号加上水深,然后除二

打窝需改变,窝量、窝料种类、打窝方式、远近都要考虑到

深水打窝,窝料的量一般是需要比浅水多一些的,因为在下沉过程中会飘散,如果有水流的话情况更严重。这样一来首先不太建议打粉饵窝,如果要打就加点泥土、玉米粉增加粘性,不至于在入水瞬间就炸开。其次为了保证窝料投放的准确性,可以选择借助沉底型打窝器

如果钓点水底呈斜坡状,而你又是采取手抛打窝,最好将窝料打近一点,不能刚好丢在浮漂附近,否则窝料向前滚落,你的实际窝点就会在钩饵落点的前方。

既然说到了窝料,就顺便提一下饵料,深水钓鱼我们就要考虑到饵料附钩性,防止在下落过程中遭小鱼截食或水流冲刷,如果你使用拉饵,在浮漂没有动静的前提下,提竿后钩上应当还有一些残留。使用搓饵,要放粘粉、玉米粉增加粘度、减少不必要的雾化,也少招点小鱼

抛竿方式要改变,尽量不要打满竿

无论是浅水还是深水,打满竿都是一种坏习惯,能改就改,否则中大鱼拔河秒断线时可没地方后悔。而在一些坡度比较大的深水区,如果你抛满杆同时饵料比重又很大的话,极容易造成钩饵与线组不在一条直线上。检测方法也很简单,当浮漂到位后你可以将鱼竿往前送一段距离,如果浮漂随之上顶,那么就可以说明线组是倾斜状态,这对作钓是有影响的

还有一个很明显的弊端是如果你每次都抛满杆,那么饵料入水开始雾化或散落,这些碎屑会形成一个小窝子,而这个窝子是在钩饵的前面,鱼可能就不会游进来或者诱进来的又被你给引出去了,也就是咱们经常说的“把鱼越钓越远”

观漂抓口的时机要改变

水越深,饵料的行程就越长,行程长了小杂鱼截食的机会就越多,也就是说饵料在第一次下摆时就有可能被杂鱼吃掉,浮漂根本起不来,或者在二次下摆中,浮漂翻身站立后出现各种花里胡哨的动作

浅水的截口抓了也没事,就算饵被小鱼抢了去,照样会有一些碎屑它们来不及抢而落入水底的石缝中、水草间,但深水不一样,鱼把饵料抢了后,还会去抢食散落的碎屑,即使有少部分落下可能被水流一冲也冲散了。也就是说,钓深水不太建议频繁地抓截口,除非是浮漂起不来、下不去、顶上天,否则尽量放口,要么索性加铅,让饵料快速到底

钓深水,心态要调整

深水发窝普遍比浅水慢,而且很多人钓深水的原因是降温,降温天鱼口也许本来就不好,发窝更快不了,等一两个小时都有可能,所以切勿心浮气躁。实在耐不住性子的,不如在打下窝后去周围逛一圈,等上个半小时、一小时的,给足鱼儿进窝时间

第二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是关于人生安全的。在一两米的水深钓鱼人比较胆大,因为你知道掉下去也没事,即使是2米水深,已经超过身高,掉下去大不了扑腾两下也就到岸边了。但三四米深的钓点不同,我觉得需要加强安全意识,千万不能大意,掉下去容易上来可就难了

最后咱们回到开头,说一说降温钓深水的可行性

气温影响水温,气温低水温就会降低,通常肯定是浅水降温比较快,深水区降温慢且水温相对恒定,从这个角度看,鱼往深水转移是说的通的。不过根据实际作钓来看就未必了,比如在天气不好、受到危险时,鱼儿还有一个非常好的去处,那就是障碍区。钓鲫鱼肯定是草洞为主,只要钓点的草够密够厚,即使天气恶略,还是会藏鱼

去年冬天在野河与一钓友聊天,该钓友就吐槽过这个问题,他说:都说天冷了要钓深水,可是你看我钓三四米水深一点口都没有,人家钓一米多反而钓到大板鲫了。当时他钓的那个位置是老钓位,4.5的竿子打满大约三米多水深,水面很干净水下有些许淤泥,水草很少;而他说那个钓大板鲫的地方,是在该条河的下游,钓点虽然普遍较浅,但水草很密,去的人基本都是钓草洞,口不多上的鱼却是“精品”

所以我觉得,钓鲫鱼首选还是水草,在降温时尤其不能放过那些不起眼的边边角角,只要你耐心点、安静点,肯定有惊喜。在温度很低,水的能见度很高且没有任何遮蔽物的情况下,鱼儿们才会往深水转移。

没有几个钓鱼人能将这几组鱼分清,野钓大师也不例外


​ 胡子鲶和塘鲺

这个应该说是革胡子鲶和蟾胡子鲶的区别,但是大家都习惯用塘鲺和胡子鲶来区分。真的有不少钓友很难把它们分清,不少钓友也是云里雾里。有的用胡子数量来区分、有的用体型来区分、有的按颜色来区分,其实这都不对!它们之间最明显的区别是背鳍:大口鲶(胡子鲶)后背除了一根小鱼鳍之外后背光滑,但是塘鲺背上和腹部都有长长的鱼鳍。

鳑鲏和大鳍鱊

大鳍鱊被很多钓友误解为母鳑鲏,说是公鳑鲏的颜色深一点,母鳑鲏的颜色浅一点。其实是完全不同两个品种,鳑鲏不论公母颜色都很漂亮,而大鳍鱊不论雌雄都是颜色比较淡体型比较大。大鳍鱊可以长到半斤,但是鳑鲏一两的都很罕见。除了颜色上的区别大鳍鱊的尾鳍要比鳑鲏大得多。

鲫鱼与工程鲫

市面上常见的鲫鱼品种很多:湘云鲫、白鲫、土鲫鱼。可以说鲫鱼的哎中国有很多不同的亚种,但是钓鱼人常常分不清的就是工程鲫和其他鲫鱼的区别。工程鲫可以算是转基因品种,它携带了不少鲤鱼的基因,所以生长快速个体大,蓑笠哥就掉过3+的工程鲫,但是土鲫鱼只钓到过一斤半左右的(小时候钓到一条3+的,但是不记得是什么品种了)。工程鲫,长得像鲫鱼又像鲤鱼,鱼鳞比较软比其他鲫鱼要小,腰(尾巴前面一段)按比例来说要稍微细一点。

吉利慈鲷和罗非鱼

吉利慈鲷可以说长得非常像罗非,事实上罗非的品种也有很多种,目前蓑笠哥在野外就钓起来过三种:白罗非、七星罗非、翘嘴罗非。它和其他的罗非鱼一样都是物种入侵,只不过在野外罗非的生存繁殖能力比不过吉利慈鲷。吉利慈鲷长不大,目前野钓最大记录是六两,但是比罗非鱼要好吃,不论是清蒸还是香煎远超罗非。

吉利慈鲷的食性比罗非鱼还要杂乱,用嫩玉米和腥味的饵料都很好钓。它们的区别就是吉利慈鲷比罗非漂亮得多,钓上来的时候肚子是红色或者暗红色。罗非和慈鲷是亲戚,他们都是慈鲷家族的一员。

鳊鱼和华鳊

华鳊在珠江水系很多,而鳊鱼在长江水系很多。它们的样子确实有点儿像,只不过华鳊的眼睛更大一些(不少地方叫它大眼贼)、色更白一些、身体比例要长一些。华鳊的个体也长不大,就蓑笠哥自己来说没有钓过超过一斤半的,但是鳊鱼七八斤的常有出现。

重唇和花骨鱼

重唇鱼和花骨鱼的体型很像,但是其他的区别可就大了去了!花骨鱼要比重唇鱼漂亮,身上的颜色虽然不显眼,但是自然的花纹非常好看。重唇鱼体色偏白,个体偏大,就价值来讲花骨鱼是重唇鱼的好几倍。

黑鱼和蛇鱼

它们长得也是挺像,不少地方对这两种鱼的名字也很混淆。不过蛇鱼在长江以北很少,大部分分布在两广湖南一带。蛇鱼体色偏黄,黑鱼基本是黑色和白色的花纹或者黑色和淡黄色的花纹,蛇鱼的头要比黑鱼大很多。蛇鱼生长缓慢,而且长不了太大,目前钓获最大的蛇鱼4.3斤、黑鱼13斤。

这几年这两种鱼都钓获不少,但是黑鱼普遍比蛇鱼的个体要大。蛇鱼的味道鲜美,肉质比黑鱼的嫩,煲汤营养丰富特别好喝!下面盆子里面只有一条黑鱼其他的都是蛇鱼,蓑笠哥一天的渔获哦!土炮挂泥鳅,放那里就不管了,过几个小时来收。

黑鱼和蛇鱼

黄辣丁和三角峰

钓友们都会把类似于黄骨鱼的鱼统统称之为黄骨鱼,其实这也没有错他们都是黄颡鱼属的。但是从味道和体型上面来讲,黄颡鱼属有很多亚种,其中我们常见的就是黄辣丁和三角锋。三角锋就是我们菜市场时常可以买到的那种黄骨鱼,而黄辣丁就很难买到身家也比三角锋贵得多!他们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体型和尾巴:黄辣丁的尾巴像泥鳅尾巴和三角锋有明显的区别。黄辣丁的体型比起三角锋来说比较细长一点体色偏黄,三角锋体色偏暗。

青梢和翘嘴

青梢和翘嘴是在是太像了,简直是他太像了,不论是食性还是体型上面来讲,唯一比较明显的区别是:青梢的体色要比翘嘴深。其他一些不明显的区别有:翘嘴比青梢的背窄一点、青梢活跃水层比翘嘴深、翘嘴的个体比青梢要大。一般情况下我们钓到的翘嘴居多,青梢比较少,哪怕钓到了青梢都会认为这就是翘嘴。蓑笠哥钓最大的青梢只有3斤多一点,翘嘴18.3斤。

​今天就盘点到这里,这些鱼是一千没有盘点过,但是很多钓鱼人都分不清的鱼种,下次如果你钓到了可不要搞错哦!虽然叫对了它们的名字不能增加你的渔获,但是能提升你的专业度不是吗?

以上钓鱼技巧就介绍到此,希望《打下窝料半天不上鱼?发窝慢这几个问题不能忽视》的内容能满足您的需要,同时欢迎您阅读我们精心准备的专题:夏天钓鱼窝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