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的方法与技巧。

我很喜欢现在比较流行的枣核型浮标,有个浮标大品牌宣传枣核标型时用到了一个词人见人爱。哈哈!虽然我也喜欢这种标型,可还是要它实用才行呀!通过使用,我感觉这种标型改变了我对浮标的一些看法。

枣核型浮标在竞技钓小鲫鱼的行程时必不可少。这个家族的大号流氓标在水库用也有抗流水的作用。标型也比较讨人喜欢。但是这种标型由于翻身比较慢,也有很多朋友不习惯。我的想法是除了浮得很上的小鲫鱼以外,要那么快的翻身干什么?在大部分休闲野钓时候,我也希望把鱼压在底下钓,不喜欢鱼被拉起来。这样钓起来的鱼口又稳又大,上鱼也持续。况且快翻身的浮标,对自身浮力的损失显而易见。

在掐鱼比赛钓滑鱼当中,我也很喜欢用枣核型标。一般鲫鱼的活力很高需要钓浮的时候,枣核也可以和七目软尾标一样运用,选择小号十一或者十三目的枣核 标,调全部目数的一半以上,也就是六七目或者更高,出来的顶口动作不会比软尾差。这种调法自然也可以底钓滑鱼。如果对象鱼的个体比较小或者比赛后几场鱼活 力不够,就准备一块铅皮加到浮标上调平水钓行程。在绝大部分鱼情下包括钓滑鱼,我个人运用枣核都会调两目。钓目随鱼情变化而改变。片面来说,我曾经实验过的同一厂商出品的小号枣核和小号七目软尾,在饵料的影响下(鼻涕)枣核出来的动作比软尾好看得多。我认为枣核型的浮标在掐鱼比赛当中比很多其它标型对复杂对象鱼情的应用要广谱。DIaOyu007.cOM

当然,把浮标从饵料线组和钓法当中分离出来讨论是不合理的。任何造型的浮标必须和以上几点相配合出来的效果才会明显。饵料线组钓法浮标相辅相成,缺一 不可。比如钓密度很高的糗鱼又或者水底不干净的肥水,十五目以上的小号枣核配合长子线或者高提铅钓行程是钓这种鱼情不二的选择。而在水库垂钓时,无论翘嘴鲢鳙,还是鳊草鲤鲫,相信大号流氓标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现在市面上出售的枣核型浮标,已经不再是钓行程鱼专用了。出现了十一目和十三目的小枣核,美齐名曰钓小鲫鱼专 用。大家都知道小鲫鱼是很容易上浮的,上浮的鱼情会对浮标的翻身会有一定的要求。我买过一个著名一线品牌制作的十一目枣核,为了迎合一些钓友要求翻身相对 快,把浮标的标脚做的比较粗。追求翻身快,底浮通杀。我想如果要翻身,枣核标脚做的再粗,也比不过竹脚。同时也会失去枣核行程接口的特点。我觉得这样做对浮标的造型来说有点得不偿失。当然也不是全部品牌都会这么做,十一目枣核也有标脚制作相对比较细的。希望引起钓友的注意。

浮标在水中运动的力学原理,非常复杂。标的材质,标型,标尾标脚一点细微的变化,相同鱼情浮标出现的动作就会不一样。很多钓友都喜欢从标型的选择上下功夫,比如溜肩的标灵敏,收肩标稳定。长尾钓行程,软尾钓乱口滑鱼。但是我感觉在实际垂钓当中,浮标的造型相对于浮标的号数大小和调钓来说,对显示鱼口的影响比较次要。关键还是要熟练运用你所喜欢的浮标,无论使用什么造型的浮标对钓鱼都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效果。

相关推荐

高粱杆diy枣核漂和牙签漂(附制作方法图文)


最近一段时间,我们这里的钓友推崇枣核漂及牙签漂。枣核漂,是那种漂身短,中间肚腹大而两头尖,形似枣核。漂脚长(1012cm),漂尾更长(1620cm)。牙签漂,是那种漂身稍长(1012cm)而漂身直径小(34mm),漂脚也稍长(810cm),漂尾也长(1417cm),形似牙签。

枣核漂,具说网上和渔具商店有售。名牌的价格在120200元人民币左右。而牙签漂,好像还很少见。听说,这两种浮漂配重都不大(0.61g),而且都是硬漂尾,很能对付那种十分滑头的鱼,讯号十分灵敏、准确。

为此,自己DIY试一试。或许有兴趣、有条件的钓友,可以DIY,看看是不是好用。

一、制作加工小旋转床

由于高粱杆去皮后强度很差,因此,需要一种能高速旋转的小床子,以便在高速旋转中对漂体、漂脚、漂尾进行又快又好的打磨。这种小床子也是可以DIY的。

1.所需材料和部件(见照片一)

a.12V电吹风电机一只;

b.912V的小电源变压器一只;

c.桥式整流器一只,25V100F电解电容一只;

d.支承板、固定板及紧固镙丝若干;

e.可夹直径0.51mm的小钻夹头一只。

2.自制脚踏电源开关(见照片二)

a.电源插座板一只;

b.一只合适的塑料盒;

c.一只稍大一点的微动开关(机床上用的);

d.将电源插座板稍加改动,把微动开关加接进去。

3.将组装好的小旋转床夹在小台钳上(见照片三)

开关用脚来控制,以省去手频繁扳开关的麻烦。十分方便。

二、枣核及牙签浮漂的加工

1.漂身的加工

a.用直径1mm的钢丝捅针或直径1mm的碳纤竿尖子从高粱杆的中心捅过(见照片四)

b.将穿有去皮高粱杆毛坯的碳纤尖子或钢丝捅针的一头,夹在小旋转床的夹头上;

c.把0#1000#的砂纸(布),选择几种规格,粘贴在平面铁板(胶木板)上,在小旋转床的高速旋转中,由粗砂至细砂,砂磨成型(见照片五)

2.漂脚和漂尾的加工

a.分别将漂脚及漂尾砂磨至所需要的直径(见照片六)

规格:漂脚直径为0.70.8mm,漂尾元径0.7mm,漂尾先径为0.30.4mm。

b.分别加工漂脚、漂尾的凸头和凹槽,以便进行嫁接式的粘合(见照片七)

c.漂脚、漂尾用双份胶粘合,并用直径0.15mm的漆包线缠绕固定(见照片八)

d.当双份胶还未完全硬化(有点软,但不粘手)时,用带橡胶板的平面铁板压住粘接点,轻轻地来回搓动,将其校直(见照片九)

e.将嫁接固化的漂脚尾穿过漂体加以粘合,并及时调整漂脚、尾各自的长度直到自己满意(见照片十)

三、后续的加工(略)

1.枣核漂(见照片十一)

2. 牙签漂(见照片十二)

3.去皮高粱杆和巴尔杉(BALSA)木枣核漂(见照片十三)

四、枣核漂、牙签漂的测试

1.枣核漂的测试结果(平均值)

漂身长、漂直径、肩腰比、漂脚长、漂尾长、漂自重、漂配重、自重/配重比

68cm、68mm、1:1.21.8、911cm、1517cm、0.503g、0.998g、0.508

2.牙签漂的测试结果(平均值)

漂身长、漂直径、肩腰比、漂脚长、漂尾长、漂自重、漂配重、自重/配重比

1011cm、34mm、1:23、78cm、1214cm、0.460g、0.727g、0.656

五、结束语

根据上述的测试,枣核漂的配重值不大;牙签漂的配重值还要小。换算成所谓的倍数,枣核漂为1.6倍不到;牙签漂为1.5倍多点点。因此,漂的讯号反应,应该属于较灵敏的一类,如鱼轻轻就饵吞食,漂就会有明显的动作。在月赛的过程中,试用的体会也是如此。枣核漂、牙签漂好用!

认识拉丝粉以及拉丝粉使用技巧


在钓鱼界,提到拉丝粉,大家都不陌生,而且也都知道是做拉饵的种植物性蛋白质。但对它的分类和作用,恐怕了解的人就不多了。在这里略作探讨,也许对你的钓鱼能起到一定的帮助。

拉丝粉的学名叫谷元粉(俗称面筋粉),它是用上好的白面用水洗完后,再用高速运转设备瞬间脱水、烘干、磨粉。它主要运用在食品行业,方便面也以它为主。作用是拉紧面的力度,使面起到经煮耐泡,有口感十足的作用。后来被钓鱼人所发现,这一发现是钓鱼饵料的革命性和突破性发现,并且很快运用到鱼饵制作中。

在竞技比赛中,已经把它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程度。做拉饵往往是出其不意,连连夺冠。彻底打败了手上搓饵的竞技高手,从此得到了众多钓手的青睐,并且很快风靡全国钓鱼界。鱼饵生产厂家也同时看到了无限的商机,先后推出了诸如拉丝粉、小麦蛋白粉等产品。但也有很多的商家只看到了经济的利益,却忽略了产品的质量和对产品的认识,杂乱无章,混为一谈。认为只要是拉丝粉就行。其实谷元粉的本质有好有次,也有粗有细,有目数之分。如产品的目数越小,产品就越粗。目数越大,产品就越细。不同目数的拉丝粉对钓不同的鱼口是有区别的。

例如80目粗长丝的拉丝粉,是以粗纤维蛋白组成的,做炸弹饵深水钓大型鱼类(3~8千克之间)为主。它可使饵料高强度紧拉在一起,在抛竿饵料入水时不宜脱落,饵料到底3~5分钟后,饵体会快速吸水增大,成为圆体絮棉状态,易被鱼发现。100目中长丝拉丝粉,它是以中长纤维组成,易做搓饵,钓鲤鱼(750—2500克之间)为最佳。当饵料落入水底后,在1—3分钟内饵料开始吸水膨胀,犹如棉团一般,附钩性和入口性奇佳。120目短细丝拉丝粉,是经过特殊性的工艺加工而成的。是主钓大鲫鱼(150—500克之间)专用的款产品,它能使鱼饵拉出的形态如黄豆大小一般,吸水性强,反水性小,做拉饵100%圆球,既不影响饵料的雾化,也不挡鱼口,有微量的残留物。拉饵钓大鲫,打浮钓低,奇佳无比。135目超细丝拉丝粉,同样是经过特殊工艺加工而成的,是主钓小鲫鱼(10—80克之间)的拉丝粉。拉出的饵料形态,大到绿豆,小到小黄米,0.5号钩可拉钩尖,无与伦比。

按拉丝粉的目数去调整鱼饵,你会感觉到得心应手,如虎添翼。做为一名竞技钓手一定要在饵料的细节上多做文章,往往在比赛中,第一名和第二名只是差一尾鱼而已,取最后一名和关在门外的往往也是零点几分的界限。拉丝粉在饵料中起到了决定饵料状态的作用,有时也起到决定胜败的作用,一定要正确合理使用拉丝粉。

浅谈流水认识与海钓的关系


浅谈流水认识与海钓的关系。按连云港海钓高手的说法,有大流才会有大鱼,对于流大家好像都无法理解,今天就来认识一下流究竟是一种什么形态。

我们一般所说的流水可以分为以三种,第一种是最常见的,这就是潮汐涨退所造成;第二种是由海水温度差异所造成的;最后一种就是海流,海流是地球天气系统所产生的,但不要看轻海流,她是主宰了整个海洋生态系统,我们有没有鱼钓及可以钓到什么鱼,全是受到海流的影响。以上三种流水中,以海流的影响范围和力量为最大,潮汐涨退次之,海水温度差异最少。

流水和钓鱼有什么关系呢?

这样我们首先要知道鱼的觅食习惯,绝大部份的鱼都是逆流觅食的,在没有流水的情况下,鱼的食欲比较低。逆流觅食时,食品会被带到口中,就算不是正正口中,它只要调节头部向,或用最短的路径捕食,这样便可以节省体能,在大自然的环境下,这点其实是非常重要的。

而且在有水流的情况下,水中的含氧量会比较高,这也有利于鱼活动觅食等行为。加上在水流冲击下,水中的微生物及水藻漂浮,做成充满食物的环境,吸引小鱼或水中生物在这环境下觅食,大鱼也成机这段时间加入觅食。

所以水流对钓鱼是非常重要,浮游矶钓是在固定钓点上垂钓的,因此不能像艇钓一样,可以追着流水走,因此在选择钓点时,必需把流水考虑放在第一位,在我的经验告诉我,一级好的钓点必定有很不错的流水

那么我们怎么样选择有合适流水的钓点?

细心观察及经验是不二法门,我曾经不少过一次说选择钓点最好在天亮时进行,因你可以观察水流及变化,当然那时候可能尚未有流水,这样经验便变得重要,因为一些有形的东西,便会提供一些线索,给予判断水流方向及变化。因此除非你对所要钓的钓点非常熟悉,不然的话,最好在天亮之后才寻找钓点。

当你选择好钓点后,你便要开始制作诱饵,诱饵需要按当时的水流而制作,诱饵的比重要视乎当时水流速度而决定,速度越高则比重越大,反之则越轻,同时流速高时南极虾应该切碎,用意是增加沉降速度,这样可以增加在高流速时对诱饵的控制能力。《在没有高比重的诱饵粉的配合下,可以把诱饵的湿度增加,从而增加诱饵的比重,但不要忘记把南极虾尽量切碎。

在诱饵制作好后,建议在钓点打一些诱饵,然后观察诱饵在水中的状态,从而得到流速及流向的资料,这对于我们制作钓组,是有很大的帮助。制作钓组时,应考虑当时流速及流向来决定使用什么钓组,及钓组的组合。流速高时我会倾向使用高自重的浮波,而号数方面也会选用大一点的,例如5B、8B或1号,因为高自重的浮波会比较稳定,而大号数可以使钓组有较大的负重,这样有足够的空间来给钓组多一点的变化。

钓组除了反映鱼讯外,也有探流定位等作用,如双丹锥或二段式的钓组,就是可以反映当时水流状况的一些钓组。所以利用钓组把流水视像化,是观察流水变化的一大手段,因此在垂钓时,不要单单看钓组的鱼讯,也需要注意钓组反映的流水变化,从调整打诱饵方法及钓组组合,使钓饵不会离开钓层,同时诱饵不会离开钓手预设的位置,而使到失去同步的目的。一个钓手必须知道流水是每一刻都在变化,必须清楚掌握流水变化,才可做到诱钓同步。

钓点的流水会受到温度、风向及海水密度的变化而改变,所以同一个钓点的水流是每日不同的,虽然钓点的海底地形是不变的,因此基本上水流不会有太大的改变,但不要看少其它因素所产生的变化,因为这些小变化就足以做成打龟或爆钓的结果。如果要有稳定的钓果,我们在选择钓点时,就必须把这些因素都考虑进去。

一些很常见的关于水流的名称,其实都是这些变化而做成,如海水温度变化,会造成海水上升或下降,这时候如果浮波经过这些上升或下降的海水,这便会发生涌升流或吸入流。当然不单只温度变化会造成涌升流或吸入流,海水密度的变化也会产生这些现象,若果涌升流或吸入流是在不同时间同一地点发生的,这样便可以是由海底地形所形成的。

不过对水流影响最大的,就不是温度密度了,而是风。特别是本地这类浅水内湾型的地方,风对水流影响很大。各位钓友有没有尝试过,在生流的日子中,水流应该比较活才是,但奇怪的是结果水流比死流还要死,这是因为风产生的流和原来的流水相互低消,使到水流缓慢。又或是影响很多钓友的二层流情况,很多时便是由风所产生的,在冬天这个情况特别多发生的,而在大东风或东北风水干流时,这个情况时常发生。

所以选位时建议先考虑流水,其次是风向风力,最后才是石口的因素。水流在海中流动时,是会留下足印的,只要细心观察,便会发现它的存在及方向。

此外,由流水的颜色便能判断当时此水域的鱼群活性,例如海面呈现白色及好似浮着一层油脂一样反射着白色光线,这个水域内的鱼群活性很高,在此流水中作钓,中鱼率会比较高。

而当流水特别的清澈时,水中的微生物含量比较少,而且鱼可以轻易从水中看见岸上的钓鱼人及水中的子线,因此是不利于垂钓的,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验,钓鱼当天水清见底,但钓了一天,收获很差,在这个情况下,就要尝试远投,及选用比较幼及和水色相近的子线,市面上有一些品牌的子线,是经过特殊加工,使子线在水中的折光率比较低,这样便不易被鱼所发现,大家可尝试下。

而在夏天时,海水温度上升,这样会加速海水的流动。因为会做成我们时常会听见的蓝水,蓝水水中的含氧量高,有利于鱼群觅食,因此是一个垂钓的好日子,特别是钓水面鱼。

随着海水的涨退潮变化,鱼的上钓率也是千变万化的,在水深钓场一般在退潮时对钓鱼比较有利,反之,在水浅钓场,涨潮对钓鱼有利。暂且不考虑海水的流向,只是考虑到海水的涨退它们就影响着鱼的上钓率,那么海水的涨退潮同时又影响着海水的流向,若把这个因素加上,则鱼的上钓率将受到更大的影响。一般而言,如果在涨潮时候钓果好,那么在退潮时候,海水流向会完全相反,多数情况下钓果不好。

一天之内能够钓鱼的时间,会因应地域不同而有所不同的,姑且以钓十小时为例,那么潮水是每隔大约五、六小时发生一次变化。那么钓场只是在一段时间是对钓鱼有利,这样必须把握钓场最佳时间垂钓,断断不能错过钓鱼的好时机,如果把握得好的话,更可以有二次黄金机会呢。

还有要留意在涨潮的时候,也许鱼会随着海水或追食猎物而游到矶石附近,鱼的警戒心会比较低,所以标点可在脚边。但相反在退潮时,海岸的海水相对变浅,鱼的警戒心会提高,应改用远投,把标点放在离岸地方。

总括流水的特性,可以分为显隐二部份,显是指清楚可见的,很多时流水是清楚易见的,只要钓手细心观察,便可以察看流水的存在,有些时间甚至可以看出流水方向及流水速度,但实战时郄没有这样简单,钓手明明以为可以把握流水作钓,但往往会不如人愿,这是因为还有一部份隐性原因存在,隐性是指不容易用肉眼可以判断出来的,这包括海水温度、密度、风及水底地形,这些因素会影?水流方向、速度及颜色等,而最终会改变预定的钓果。所以一个好的钓手,会不停地留意身边流水的变化,随时作出应有的修改,使到中鱼率上升。

各位钓友在看完此篇文章,可能还不明白我所表达的,这可能是我词不达意、或钓友从来没有留心流水的变化、或不重视流水对钓鱼的重要性,希望钓友在看过这篇之后,可以对流水有重新体会。

认识拉丝粉以及拉丝粉使用技巧分析


在钓鱼界,提到拉丝粉,大家都不陌生,而且也都知道是做拉饵的种植物性蛋白质。但对它的分类和作用,恐怕了解的人就不多了。在这里略作探讨,也许对你的钓鱼能起到一定的帮助。

拉丝粉的学名叫谷元粉(俗称面筋粉),它是用上好的白面用水洗完后,再用高速运转设备瞬间脱水、烘干、磨粉。它主要运用在食品行业,方便面也以它为主。作用是拉紧面的力度,使面起到经煮耐泡,有口感十足的作用。后来被钓鱼人所发现,这一发现是钓鱼饵料的革命性和突破性发现,并且很快运用到鱼饵制作中。

在竞技比赛中,已经把它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程度。做拉饵往往是出其不意,连连夺冠。彻底打败了手上搓饵的竞技高手,从此得到了众多钓手的青睐,并且很快风靡全国钓鱼界。鱼饵生产厂家也同时看到了无限的商机,先后推出了诸如拉丝粉、小麦蛋白粉等产品。但也有很多的商家只看到了经济的利益,却忽略了产品的质量和对产品的认识,杂乱无章,混为一谈。认为只要是拉丝粉就行。其实谷元粉的本质有好有次,也有粗有细,有目数之分。如产品的目数越小,产品就越粗。目数越大,产品就越细。不同目数的拉丝粉对钓不同的鱼口是有区别的。

例如80目粗长丝的拉丝粉,是以粗纤维蛋白组成的,做炸弹饵深水钓大型鱼类(3~8千克之间)为主。它可使饵料高强度紧拉在一起,在抛竿饵料入水时不宜脱落,饵料到底3~5分钟后,饵体会快速吸水增大,成为圆体絮棉状态,易被鱼发现。100目中长丝拉丝粉,它是以中长纤维组成,易做搓饵,钓鲤鱼(7502500克之间)为最佳。当饵料落入水底后,在13分钟内饵料开始吸水膨胀,犹如棉团一般,附钩性和入口性奇佳。120目短细丝拉丝粉,是经过特殊性的工艺加工而成的。是主钓大鲫鱼(150500克之间)专用的款产品,它能使鱼饵拉出的形态如黄豆大小一般,吸水性强,反水性小,做拉饵100%圆球,既不影响饵料的雾化,也不挡鱼口,有微量的残留物。拉饵钓大鲫,打浮钓低,奇佳无比。135目超细丝拉丝粉,同样是经过特殊工艺加工而成的,是主钓小鲫鱼(1080克之间)的拉丝粉。拉出的饵料形态,大到绿豆,小到小黄米,0.5号钩可拉钩尖,无与伦比。

按拉丝粉的目数去调整鱼饵,你会感觉到得心应手,如虎添翼。做为一名竞技钓手一定要在饵料的细节上多做文章,往往在比赛中,第一名和第二名只是差一尾鱼而已,取最后一名和关在门外的往往也是零点几分的界限。拉丝粉在饵料中起到了决定饵料状态的作用,有时也起到决定胜败的作用,一定要正确合理使用拉丝粉。

雾天的认识与海钓的影响


雾天、风天、雨天其实都是一种气候现象,垂钓中经常会遇到。这些气象或多或少都对垂钓构成了一定的影响。雾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交通,在能见度极低的条件下,稍有不慎,容易发生事故。拿厦门来说,每遇浓雾天,厦鼓渡轮停摆,高速公路关闭,飞机航班也受影响。

雾让世界显得虚无缥缈,其实隐藏了许多自然奥秘。比如:雾的出现往往预示着天气的变化,或晴或雨,因此有看雾如天一说。另外,雾多发于春天和秋天这两个垂钓旺季,其对垂钓的影响几何?这对海钓爱好者来说是必须弄清楚的问题。

归纳一下雾天垂钓遇到的问题,主要有几点:

1)行车安全系数低。

2)找点困难,海面雾茫茫,东西南北都分不清,更别说找点了。

3)起雾的时候,往往没有风,海面死气沉沉,鱼在这样的环境下干净不爽,吃食欲望也不高。

4)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天也茫茫,海也茫茫,鱼在水中觅食犹如雾里看花一般。

长期海钓的人都有这种经验:丰收的日子总有阳光相伴。鱼觅食既靠嗅觉也靠视觉,嗅觉定方位,视觉定点位。茫茫大雾遮蔽了阳光,当然也遮住了鱼的视线,使其难以发现食物。

那么是否有雾就无法垂钓呢,也不尽然。雾的种类很多,罗列出来有七八种,但常见并与我们垂钓密切相关的主要有辐射雾和平流雾两种。辐射雾是日落后地面的热气辐射至天空,冷却后的地面冷凝了附近的空气。形成无数悬浮于空气里的小水点。

主要在天晴且风弱的秋冬清晨出现,日出后不久以及风速加快后自然消散,民间有早晨地罩雾,尽管晒谷物一说。平流雾是指暖而湿的空气作水平运动,经过寒冷的地面或水面,逐渐冷却而形成的雾,多发生于春天(秋天也偶然可见)。平流雾范围大,浓度高,持续时间久(可持续一整天或更久)。

民谚有大雾不过晌,过晌听雨响的说法,因此平流雾常常预示要下雨。两种雾起因相似,但结果不同。把握了这些,你就可以对雾有个清晰认识,从而拨开云雾见太阳,出钓也不会被雾所误。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形成一个基本观点:辐射雾多发于秋天,日出或起风时消散,预示着天晴,对垂钓影响不大。平流雾多发于春天,范围广持续时间长,预示着下雨,对垂钓产生一定影响。为了支持以上观点,我举两个亲身经历的例子。

一次是09年10月,去列屿垂钓,那天海面大雾笼罩,能见度不足10米。原来我指定船工去一个叫老树林的钓点,但船工迷失了方向,在海上瞎转悠,罗盘也不起作用了。等最后找到地方,已经过去了两个半小时,错过了垂钓黄金时间。但天不负人,10点左右天气放晴,出现盛大鱼情,那天获鱼近210斤,并意外捕获一条狗鲨。

另一次是今年的2月,去厦门周边的镇海水域垂钓,恰恰遇到平流雾天,整个天空及四周雾气笼罩,遮天蔽日,太阳只见到一个暗红的轮廓,时不时还隐去,能见度只有100米左右。那情那景,仿佛雾里看花水中望月。

尽管海面刮起了3级左右的东北风,但雾实在浓密,经久不散。我们约清晨6点半下竿,足足等了4小时,一点动静都没有。垂钓人都有这样的体会:不怕鱼小,就怕不咬。没有咬口,时间难熬,后来在风的影响下,将近11点时,雾散见日,陆续有了吃口,上了一些黄鳍鲷。

最后,从大概率的角度,本人总结出两句话,听不听由你:春天遇到雾,最好在家做家务;秋天遇到雾,出海垂钓别停步。

认识浮漂-漂的作用漂型以及吃铅量详解


1、漂的作用。

其实在我看来漂的作用无非是两个。其一:调整双子线和双饵(单子线单饵)在水底(离底)的状态。其二:产生鱼讯用以抉择扬竿时机。

调整好双子线和双饵在水底的状态,是任何一只漂都能做到的。双子线和双饵在水底的状态是否理想,关键在于钓者,而不是漂。钓者要考虑的因素很多,比如饵 重、钩距、子线柔软度、水底酱层状况、鱼情等等等等。双子线和双饵在水底的状态是否合理,是能否钓好鱼的一个重要因素。某些钓友在钓鱼时 没钓好就怪漂不好用,其实是有失偏颇的。漂啊漂,你明明只是个调整双子线和双饵状态的工具, 大神们却什么都往你身上扯,子线弯曲过多了信号不好,怪你不灵敏;饵还没到底提竿空枪,怪你信号不真实。。。你真的比窦娥还冤啊!当然不灵敏或者提竿空枪 与漂无关的因素还有很多,我在这里只是稍加举例,用意就是友情提醒某些考虑不周全的钓友,调钓真的不是漂一个人的事。我计划过几日会作一篇《你所忽略的调 与钓--探究调校双饵状态时最容易忽略的重要因素》,另外讨论这个话题。

2、关于漂形。

上面说到,漂的第二个作用就是产生鱼讯用以抉择扬竿时机,这就必须要说到漂形了。不同的漂形在同样的鱼情中产生的漂讯会有不同的细节差异,于是依据不同鱼 情需要会有各种不同漂形的漂。比如底钓漂,要求快速到底,那么她的水中的阻力一定要小,此时流线型身材一定是必备的。而专门用于打接口的漂,与底钓漂的要 求恰好相反,所以身材短粗,但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漂形的不同还关系到她的翻身速度,这方面我在上一篇里面已经粗略说了,这里再补充两点:第一吃铅量大的翻身肯定快;第二,如图:

当然这个问题没有绝对的,经验丰富的用漂人看一眼就知道哪个翻身快哪个翻身慢。

3、关于吃铅量。

首先要弄清楚是哪些因素决定了一只漂的吃铅量,而漂的排水量和材质就是关键因素。排水量很好理解,其实就是漂身体积,同样的材质,肯定漂身体积大的那一只 吃铅量大,因为排水量大。而材质呢,同样的漂身体积,肯定是漂身越轻的吃铅量越大,也就是说漂身平均密度越小的漂吃铅量越大。同样漂型的芦苇漂肯定比木质 漂吃铅量大,因为芦苇的密度比木质小。

那么,到底是吃铅量大好还是吃铅量小好呢?这里要分两头讲,关键是你着重于哪个角度去用漂,这句话很关键,下面开始细说。

用漂的时候,是哪些因素决定你去选择不同吃铅量的漂呢?大家都知道,竿子越长,乱风越大,水越深,杂鱼闹得越厉害,肯定要求漂的吃铅量越大。为什么呢,竿 子越长,铅皮多一些好抛竿;有乱风作怪的时候也一样;水越深,双饵到底时间越长,铅皮重一些利于快速到底;有杂鱼闹的时候也是要求双饵快速到底,同理。比 如说现在打算钓5米4,水深两米好几,微风,也有一点杂鱼闹,那么我计划用个吃铅量为2克多一点的漂比较合适。又比如现在钓3米6,水深一米多一点,无 风,杂鱼也少,此时用个吃铅量1.2克左右的已经绰绰有余了。那么现在你选漂的标准就是着重于吃铅量了,站在这个角度选漂,就是选材质轻巧的漂比较有优势 了,也就是常说的吃铅量大的漂。为什么呢,两只吃铅量同样为2克的漂,材质轻巧的那一只可以做到体型更加纤细,这样的话她在水中运动的阻力也就越小, 所以有鱼吃口的时候灵敏度自然就高了,如图:

那么,同样漂形同样体积的两只漂,只是因材质密度不同而导致吃铅量不一样,他们谁优谁劣呢?这里又要分两头讲。如果吃铅量小的那只漂因竿长水深杂鱼闹而达 不到抛竿顺畅快速到底的要求,那么肯定是吃铅量大一点的那只漂好,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如果吃铅量小的那只漂在外界因素并不太恶劣,而完全可以胜任这些要 求的时候,又是谁优谁劣呢?他的劣势还会是劣势吗?这里不急于找出答案,接着做如下分析:

同样漂形同样体积吃铅量小的那一只漂(下面简称A),铅皮用量越小。同样漂形同样体积吃铅量大的那一只漂(下面简称B),铅皮用量越大。当这样两只漂同时 入水作钓的时候,谁灵敏?这个时候起决定性因素的是什么?说到这里,可能就是争议比较多的时候了。一般一方认为,吃铅量大的B灵敏,因为这是常识。而另一 方认为,吃铅量小的A灵敏,因为铅皮重量越小打破惯性需要的力量就越小,所以就灵敏。其实,这两种说法都不正确。要我说就是:相差无几。首先我们分析一下 漂和铅皮在水中的情况。当A和B链接铅皮在水中达到平衡的时候,实际上可以认为他们加上铅皮的排水量的重量等于他们自身的重量加上各自铅皮的重量。由于A 和B的漂形和体积一样,所以他们的排水量也一样,所以A的重量+A携带的铅皮重量=B的重量+B携带的铅皮重量。他们区别只是一个头重脚轻,一个头轻脚重 (相对而言);而他们和各自携带的铅皮重量加在一起实际重量差不多。此时起决定性因素的是他们的漂形和体积因素而带来的在水中运动的阻力大小问题,而现在 他们的漂形和体积是一致的,所以灵敏度也就差不多了。当然,这里去除了一些极细微的影响因素,比如B所携带铅皮的体积肯定比A所携带铅皮的体积大,但 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还有,B所携带铅皮的重量大于A的,是不是鱼就难以吸饵入口一些呢?子线是软的,这一点也要忽略不计。还有就是B的主线因为铅皮重一点 而要拉得紧一点,理论上这样更有利于信号传递,但实际上这种影响也可以忽略不计。如图:

最后再说说漂吃水导致目数变化的问题。这个问题很烦人,但是目数变化的原因不止吃水一个,除了因漂身和油漆材质的质量以及工艺因素外,温度变化导 致漂身空腔内的气体的密度变化也会导致目数变化。一般解决办法有:用制作材料和工艺比较好的漂;垂钓一定时间后验一下漂;尽量不使用空心漂身的漂;定期保 养漂等等

关于海钓浮波的认识及使用见解


在笔者的垂钓理念中,于浮游矶钓领域内,浮波之地位是举足轻重的,会认为它不重要的人,可能只是单純、直觉地,把它视为让饵浮起与及顯示鱼讯的工具,而从未感受到不同浮波所产生的差异与影响吧!也许这正是好些钓齡不浅,但成绩却毫不合理的成因;有时候数人并排作钓,钓获上的差异,跟所选用的浮波也有著密不可分的关系!但若坚持浮波只需肩负这两个任务,其他都是多余的,那我就围绕这两事项作深层次一点的解释吧,不过在解说浮波之前,就让我说一说三十多年来,自己对海钓的整体观念与心得,与及为何把它定位为「矶之灵魂」吧。

异曲同工

还记得十来歲在玩手线的年代,因使用与旁人一式一样的组合,但却经常钓输別人!理解到这套看似简单的钓具,内里应该帶有很多不简单的学问!!于是常向长辈们讨教,如何才可以提升收获!?綜合所得到的答案,都是在鈎尖之上,也就是「饵」!但別误会,选擇饵的种类固然很重要,但如何把饵送到有鱼的地方、与及如何诱騙鱼去吃这个钓饵,.原来这才是重点所在x1

数年之后开始迷恋岸上的沉底钓法,钓点由船上转到后现代所称的「矶」;钓座由舺板变为礁石,工具由手线转为投竿;而操线的角度,亦由企头线(从水表下垂至海床)变为大斜线(由岸上投至海床)。虽然起了这么大的变化,但在使用同样工具的情況下,仍是逃不过钓输別人的命运!而更意想不到的是,相同的问题,竟得到同样的答案:懂得投放与把玩钓饵者,鱼获肯定较多,.原来这才是重点所在x2

自1986年起,整个人就沉溺于那个浮游的世界内,虽然同样是站在礁石上,但选位的基准则与沉底钓法相去什远,而拿在手里的工具,更是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唯一不变的..就只有仍是输给別人..唉..更可憐的是,这回找不到可以请教的前辈了,最起码在当年的香港沒有,一晃眼二十多年,对于如何才可以提升收获这一问,以这身资历找到之答案,竟又是一模一样的!!不过今回已学会了两个专用词:「钓棚」、「晃饵」,.原来这才是重点所在x3

假如让我写下去,大概可以x8、x9、x10,..还是別害大家心烦眼痛好了。返正吹了海风数十载,积得了一个总结:不管是从事什么钓法、用的是那种工具;使用的是真饵或是假饵;又或鈎上的是生饵还是死饵,会控制钓组与钓饵的人,就是比不会控的人钓得好,而造艺深者,也就大家统称的高手了!

支点、知点

在这些不同范疇内的高手,都是透过不一样的工具或手法,来达至操控、把玩钓饵之目的。而在浮游矶钓的领域中,所有人都必需透过钓组上不能或缺的媒体..也就是浮波,来完成这两项至关重要工作;因为不管阁下所用的媒体是亞波、天狗、长标、亞达利、二段,也不管是中通的还是外挂式、是浮的还是沉的、是站立的还是躺平的,它都肯定是竿尾至饵身之间的第一个支点!笔者所以称之为「支点」,除了有支撐点的意义外,还因它也是感知点的原因,简单说也就是我们第一个感应到有鱼讯发生的地方。同样是想感觉、晃动鈎上的钓饵,手线是最简单直接的,因其支点就在阁下的手指之上;

一般直感、沉底的钓具虽较魯钝,但其支点却就在最灵敏的竿尖之上,加上钓组相对简洁,只需人与竿之间有着良好的沟通,这点也不难做到。

只可惜浮游矶钓并不如此简单,我们要透过钓竿、主线、浮波、子线;以及綁、夹于整个钓组上的所有附件(由线擋起计,那些珠珠豆豆、夹铅、八字环、水中、潮受,等),最终才能摸得到、使得动这小小的钓饵。

假如看官大人能理解到小弟所言,也就不难理解到现今较尖端的一众零浮力、负浮力、超长子线,等钓法,都是遵从『轻、飘』的原因吧,即使是当下大热的「全游动」钓法,也不能逃离这法则;而人家最聪明与利害之处,就是研发出一颗与之匹配的横臥式浮波,来作其支点(但这畢竟是別家品牌的招牌生意,由我来评论不管是评是赞,都有点不合情理,请容许小弟就此收笔)。笔者还是那句話:「子线越长越自然、夹铅越轻越敏感,钓组还是越简单越好」!

所以作为接连水面上、海面下的媒体,不管上/下所遇到的一切状況,都是直接反应在它身上的;而我们对钓组所下达的一切命令,也都得透过对它的操控来完成,,,再说浮波不重要的人,真该打屁股了!

身负重任

除了支撐钓组的所有重量(包括它本身),浮波还有很多更重要的使命,其中之一便是「牵引钓组」;这得先说说我在设计浮波时,其中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乘流性】,以平面2維空间来说,也就是垂直横切面的形状与大小。这横切面受流水的沖刷下所产生之阻力(或可称动力),便即所谓的乘流性;原则上这跟輪呔和路面的关系相同,面积大接触面广者,其磨擦力也就更大,其获得、损耗的能量,都是按其接触面积比例而增、減。所以浮波的外形、面积、重心位置,.等,在实際垂钓时是会起著关鍵性作用的!相同总面积的浮波,则会因不同的外形特性,而产生不一样的乘流效果。

为什么那些矶钓名人们,都爱把他们的浮波调得尽量埋入水下呢!?在我十多年的採访经历中所知,除了求取较高灵敏度以外,让浮波所有的乘流性发挥出来,才是当中最主要的原因!试问假如都只需食水线(若然真有的話)以下的乘流性,浮波的外型何需如此千变万化;而那些名人浮波,大概只能全都是一模一样的了。

说到一模一样,也可以多举一例以增强大家的概念。在一众浮波的派別中,当中有个较另类的门派,其独特之处是这浮波可不是浮着作战,而是沉着应战的!对..就是大家惯称的「天狗浮波」;不论是始创者、追隨者以至到仿冒者,其外型都差异不大,.正確来说是不能差异太大!

这种外挂式的浮波小号也有贩卖,而笔者也曾经把它们调沉使用,沒多久就明白到,始创者为何要把整系列浮坡的外观设计,都以「三角形」为基礎,特別是底部的大片平面,更是经历数代进化(物料、外型)仍保留下来;因要潛入水下运作的浮波,只有这种造型才能維持最高的乘流性和稳定性。(笔者与高橋哲也先生算是熟絡,亦多次获他当面教授他的天狗浮波之应用,所以斗膽多写数笔)

天狗的外形在这二十年来,经历了多次的演变,唯一不变的就只有底部的平面设计。

所以在设计浮波时的每一笔,都在影响着它将来牵引钓组时的表现!差异就在于设计者是以使用经验、生意角度,什或只单純美观等来作依據了。但这些躲在办工桌上干的事,又与我等海钓人何干呢!?让笔者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假设两人平排作钓,所有主观、客观条件一致(钓具、环境以至到钓组落点等),而使用的同样是1.0号亞波,唯是其中一人浮波的个头,比另一人所使的大上一倍;再假设两人顺风顺流正前方30米处,有一处钓棚为10米深的暗礁区,当时流速中高至偏快,黄雞鱼群正在处于觅食状态,尽管两人对钓组完全不施以任何操控,一小时后你猜誰个的揚竿次数比较多呢?顯而易見是使用较大面积浮波者获勝,因他选擇了一个乘流性比旁人强的浮波,即使两人同时投下钓组至同一位置,每次他的钓组都比別人快到达标点,中鱼率怎可能不高于別人呢!?

那大家都赶快去改用大面积的浮波呀..可別给笔者误导了,不然明天我叫工场弄一颗跟「駝鸟蛋」一样大的,大家记得要来捧场啊..哈哈!

只要把水下环境稍作改变,例如把暗礁移至两人的前方5米处,在同样沒操控的情況下,勝出者应该换成是后者;因为即使两个钓饵同时到达钓棚,但乘流性低者,能让钓饵以较慢速度越过标点,反而增加了中鱼的机率!由此可見不同外型的浮波,都会根據其特性而产生既定的乘流效果,问题就是钓手选用时,有否把这事项列作考虑之一。就笔者过去二十多年的亲眼所見,再贵再有名气的浮波,在错配的环境下使用,都只会增加垂钓难度而绝不会增加鱼获!

流速、风向、风力、距离、主线,等等,都与浮波的应用有关,在这上面多花点心思吧,对提升钓技有莫大裨益呢!!所以在办工桌上的工作,跟使用者对成品的认识与演绎,绝对是相輔相成的。还在说浮波不重要的人,真该去敲他的头了!

迟钝、灵敏

灵敏度..从来都是大家对浮波的关注点所在,事实上这亦是设计浮波时的另一大难题!众所周知的一事,浮波直徑越细,下沉时阻力也就越少,不然淡钓的台钓标也不会是如此造型,这简浅的道理不再陳述了。刚刚说到浮波的大小,在一般情況下使用的,其实都著有其上/下限:太大的..钓竿、钓线承受不了,太小的,乘流能力不足,就变得不受控制。而这垂直横切面的限制,也就影响到另一个重要数據:縱向横切面,也就其直徑。

就以一个全圆型来作解说吧,若说要追求乘流性的优异,按比例放大面积之余,亦会同时增加其直徑,而直徑加大也就必然影响到灵敏度;在不改变其总面积之前提下,最佳補救办法,便是增加其长度即可減小其宽度,当中的差异就只是向上变型还是向下变型、最宽的位置又落在何处,,聪明的你可能察觉到,一颗亞波已在开始成型了,..

按比例放大面积之余,亦会同时增加其直徑,所以極少浮波是全圆形的。

聪明的你应该看出点头緒来吧!

所谓万变不离其中,摸亞波久了的人,都知道其造型实際上只分三大类:上尖下宽的「泪滴型」(天狗的做型也是由这延伸而来)、上下均秤的「鹅蛋型」,与及上宽下尖的「流线型」,在同一股流水推动下、同一个浪头沖擦下、什或同一个潛沉速度下,大家用幻想的也能推測到,三者的表现均各有不同吧,这也能再次伸延上文中的一句:不同外型的浮波,都会根據其特性而产生既定的下沉效果!

再说深入一点吧,同样以一个全圆型来作解说:先在其「东、南、西、北」四端都以一黑点为记,再把这四点以弧线相连,若把左、右两点往下移至与南点接近平衡,这时便会得出一个「天九形」;把左、右两点稍稍往上移便是「泪滴型」;回归中央时即「鹅蛋型」;再往上移便是「流线型」。换句話说,所有亞波的外观设计,其实都是这四点中的宽闊差距,与及点和点之间的弧度变化而成!至于,如何在这一切事项中作出最佳平衡,当中的艺術与哲学,可真不是三言两语能表达、交代得到,以后有机会再作详述吧。

若是能认同上述事项,相信阁下自能理解到,只需稍微改变其长度、宽度(包括最宽位置的所在),与及宽、窄之间的弧度,自会改变其下沉时的阻力与抵抗力,也就是大家口中的灵与钝;设计优良者,在正常情況下(最起码浮力和钓棚要调整正確吧)传来的鱼讯都是清析、明確的;相反设计不良者,下沉时非但拖泥帶水,更会「笨、钝」得让人对应否揚竿产生猶豫;而不合理的抵抗力,更有如通告对方这个饵存在问题,增加了牠反複试饵及吐出口中物的机会!钓黑鯛,这算是重点之一吧,仍是坚持说浮波不重要的人,小弟確实拿他沒办法了!

名人、明白的人

十七年前分別于日本与台灣,承蒙两位世外高人教导,算是学会了如何制造、应用这个小东西;而多年来站在那些高人、前辈身边,亦观察到他们都是透过各自独特的手法,来操控着海面上那个別人眼中的小不点。若以选用浮波的方法来分类,在笔者的印象中,他们大至可分成两大类:一种是沒有自家品牌,过来时帶着多款外貌迥然不同的浮波,到达钓场后视乎实際情況而交替使用者;另一类,则是有在贩卖单一、小量款式浮波的名人,不管什么环境都在使用它,改变的就是钓组上之其他配置与及实施手法。

这两类高手在笔者的攝影鏡头前,爆钓的有、打龟(空军)的也有,但因各人垂钓的季節、钓点、天气、潮汐等因素都不尽相同,所以其钓获根本不能作比较;事实上他们有否钓上鱼,亦从来都不是我所关注的,返而是垂钓过程中,他们所选用的浮波与及操控手法,才是我最想参透的一事!万幸能以採访编辑的身份,得到了这些问题的终極答案,因此亦令我更深深体会到当中的变化与差异。能夠亲自访问前辈们,实在获益匪浅。

这两类形高手的最大分別,就是前者不管綁上何种浮波,其操作方法基本大同小异,可说是完全依靠浮波的外型来作出变化;相反,后者则主要是透过改变操控手法,与及移动线组上的配置(水中、夹铅等),来达至控制钓组的状态。正如上文所述,两者无分高低,又或该说各有所长吧。在那些公开、私下的访问中,明白到前者因理解同一环境下,不同浮波的表现之差异,于当日首个,与及在需调整策略时,所选用浮波时的考虑因素,都是出于让钓组能达至自己所祈望的状态;而后者则是知道如何透过改变操控手法(控竿、控线的方法),来驾驶他所熟悉的浮波,最终让钓组能达至自己所祈望的状态,

又是异曲同工的故事!那到底何谓让钓组能达至自己所祈望的状态呢!?说穿了这就是对「钓棚、晃饵」的控制..还记得前文中的这个吗?如果有看过笔者的【矶千又实战教室】DVD,应该对我在使用外挂浮波的那一段有点印象:当日因在三米多的浅场,用上了较重较黏的黑鯛粉,加上太阳又有点大,判断黑鯛应该不会跑太浅,所以把钓棚定在水深的五份四左右;但因为流速偏快,笔者又不太喜欢使用缺点较多的重铅、短子线钓组,所以刻意的把整个钓组之总长度,设定得比实際深度多出了一米多,而我就是利用外挂浮波和主线只有一个接触点的好处,以间歇扣紧主线的手法,轻易就利用水流把饵托起;这样一来非但不会挂底,还成功的把钓棚(钓饵所在深度)控制在预定深度,更重要的是可把钓组控成鈎在前、浮波在后的合理状态,连打斜子线、晃动钓饵这些重要工作亦一拼完成,这就是笔者在当时对让钓组能达至自己所祈望的状态之演绎。

虽然总长度大于总深度,但适当的运用浮波特性,反而能轻易利用环境来创造佳绩。

所以,不管是用中通或外挂、垂直或躺平的;也不管你懂不懂操控钓组为何物,反正在你每次帶线或放线时,所有松、紧的力量都是经由它来传导到鈎尖上的;而钓场上的「风、浪、流」,也都是以各种模式的力量,直接/间接地撫摸著它,对于这些力量的反应,不同的浮波自会有不同的表现,因此,浮波的外型才需如此的千变万化!而那些名人们,都可说是明白了箇中道理,知道该如何利用手上浮子的特性,来发輝其最大功效,以达到最终控制钓组、钓饵之目的。

何时、何地

把这个小东西捧在手掌心细看了二十多年、替別人代工生产浮波来湖口亦十多载、站在一众名人们身边观摩、究问也不下于百回,对于何种环境该使用何种外形的浮波,说真的,我个人是越钓得久、越看得多,也就越不敢莽下定论!因为如果要我把这一切,用数学方程式来表达,那将会是:『因人而异的钓具组合与操控手法x数之不尽的浮波外型x时刻变化的垂钓环境』,所以莫说是笔者,即使换作任何人,相信也不可能在这议题上作蓋棺论定!

虽然不能有定论,但亦有些大方向大原则可供参考的,例如:个头大、自重高的,较适合于中、远距离时使用,这类浮波对较粗线组之影响,亦顯得较为包容;相反个头小、自重低的,则只适合于近距离与及风浪较小时使用,特別是当小浮波遇上粗壯的线组时,不管远近往往都会因其乘流性不足,只能无助的被风浪与主线帶着跑,而绝非隨流水而运行!

大攻远、小攻近;窄长攻激浪、圆顿攻靜流,这些老生常谈,老兵们可视作温故知新,新手们则请牢记于心,否则用上了错配的组合,必定是导至一直都钓不好的原因之一!但除这些之外..如果是笔者的老读者们,都可回憶到在过去的十多年来,我也从不愿触及「何时、何地该使用何种浮波」这話题,除了不想瓜田李下以外,最主要是因为明白到当中的变化太大、变数太多,除了上述数个简单的原则以外,再来的就是无穷无尽的变化,这..实在又该如何落笔呢!

顺便讲解一下笔者对三种形状的理解与应用心得吧。

泪滴型

浮力最大的地方在下端,只要调至接近平顶的情度,由于上方的残存浮力较少,加上流体力学的原理,这才是最易被拉下去与及反抗力(反作用力)最低的形状,也即所谓较敏感的才对;缺点是像「不倒翁」的外貌自有较易搖晃的问题,所以我不喜欢用于激浪中,只有在较平靜的海面中才能感受到它的威力所在。

因为浮力高峰点离开顶端较远,在波浪中起伏会较少。

流线型

即使调至接近平顶的情度,由于浮力最大的地方在上端,其残存浮力会较大,即较不愿意下沉,所以敏锐情度反而不及上者来得高。但其好处正是这不易出现假鱼讯的特徵,正好使用于常会因乱流而产生假鱼讯的浪涛区,因这一加一減、一正一负的感觉,正好与我棎钓白泡区(浪涛的正下方)时的手法很匹配,以我国太空人杨利伟先生的说法,就是「感觉良好」啦..哈哈!

因为浮力高峰点离开顶端较近,在波浪中起伏会较大。

鹅蛋型

这类较传统、老旧的浮波,既沒有上两者的优点,但同时也沒有它们的缺点,那不就属于万能型吗?哈哈..刚好相反!!由于它的浮力高峰在中央,加上上/下一至的沒个性表现,不管风浪如何钓手都要时刻对它施以操控,否则误入歧途、进错轨道是可以预見的!

但为何这般难以使用的形状仍能存在至今呢?因为只要控制得易,它是最易完成钓手指令的一种款式;而不同的重心设计之差异,也最能在这种形状中反映,所以不少人气产品,都是以此设计为依归呢。可以说是既无长处亦无短缺,属最难掌握的一类。顺帶一提,重心的摆放对浮波的表现影响什大!

所以请勿再盲目的、无意识的为钓组穿上隨意选来的浮波,因这就实在有如抽奖游戏,需看那天运气好,抽上了一颗能与现场环境匹配者,才能有所收获吧!对于浮波的选用,实不应该由笔者或任何人作意识型态上的決定,而是应由真正面对当时那刻的钓手,透过对实时情況的了解,再加上他个人对浮波、钓组设定的考虑等,縱合一切而成的!

我的手、我的心

海水,本身是死物,但在潮汐的帶动下,它却彷彿有了生命;浮波,本身也是死物,但在大海的怀抱内,它也彷彿有了生命;只要学会理解它的功能,便能解读浮波给你的讯息;只要和它们多作沟通,你便会像小弟一样爱上它,每日梦断魂牵的亦只它。现时在我的生命中,它的地位早已凌架了一切,足教我忽视身边的人、亦无视自己的贫穷,能看著自己亲手帶来这世界的儿女们,可按照自己的思惟在运作,再顺畅的滑入水下,塵世间,已经沒有比这更能让我感到快慰的事情,所以即使決定投身到钓具业后,在云云生意中,笔者仍是挑选这利润低、去流慢的项目来经营;而且明知道我那些艺術家的皮气、不妥協的个性,在现今一切讲求利益、效益的年代,这都是不合时而的,但耐何我对这片小木头,亦真的产生了不可言喻之微妙感情,所以,这一切亦塑造了今天的我,..

垂钓三十多年,终于煉造了今天的我,

事实上一颗亞波的价值,并不在于它多有名气或要卖多少钱,而是它能否能按照使用者的想法来运行、有否忠实传递水面上下的讯息、可否騙过鱼类的感官,而一颗好用的亞波,正是因为设计之初已考虑到实战时所面对的环境与表现,所以钓手只需施以最低情度的操控,便能隨心所欲的指挥它;相反设计不良者,由于外型、重心不匹配,整体比例不合理..莫说是经验生疏的新人,即使交由老手来运用,他也肯定发挥不到平时应有的水平。

结语

对浮波的认知越深,亦同时会增加了对钓组的认知;越对它下苦功,就越能参透浮游矶钓的真髓,这些都是笔者以二十多年青春,由一位初学者变成老练者的心路历程,与及在当中所悟到的道理,而最终这一切,也在我每次替鱼获拍照时得到証实..我更加坚信,即使拿售价高于一倍或更多的产品来对比,与我所设计的也不会存在太大的差异!虽然过了十多年贫困的日子,但能夠强烈支持自己留在这行业的,就正是这些原因,

如何正确认识和使用台钓饵料


饵料在实际垂钓过程当中是很重要的,钓鱼既考验钓技的,又考验钓者对饵料的理解。使用了不能适应当时鱼情水情和气候的饵料,钓鱼的效果肯定不会好的。

台钓大都使用进口或国产的粉状饵料,有专钓某一种鱼的专用饵料,也有兼顾几种鱼的通用饵,把水加进饵料里搅拌成团,就可以挂钩钓鱼了,简单的来看这与传统钓法中使用面团或其它粉状饵料挂钩钓鱼没有什么不同。这些钓法都有一个共同的优点,那就是所用的饵料容易取得,便于保存,携带和调制使用,饵料下到水里以后,容易溶散,诱鱼效果好,除了起到钓饵的作用外,还起到诱鱼和聚鱼的作用,也就是起到打窝的作用。所不同的是一些进口饵料,比较讲究色、味香,针对性比较强,使用对路的话,效果非常好的。

有的时候,常常听到某某人可能有方子这样的话。方子就是指配饵或者开饵时的一些具体原料和手法的记录。在条件都相差不多的情况下,旁边的人连杆子,而鱼就是不咬我的钩,一定有什么问题。但是,具体来说,有什么问题呢?说实在的,对某些钓鱼的人来说,秘密武器是存在的,主要表现在饵料的选用和调制上。虽然大家都可以在市场上买到同样的饵料和原料,但选用哪一种,用哪几种配合在一起,哪一种份量要多一点,哪一种要少一点,这就大有学问。钓者在配饵的时候就好比给鱼做菜的大厨师,同样的原材料调味品,随着各人选用和调制的情况不同,10个人能做出10种口味。这里面就可能包含着个人对饵料的理解和对鱼情水情以及气候的分析,这并不奇怪。例如当前市面上的鲫鱼饵,一般是国产或者日本台湾生产的鲫鱼饵,地瓜粉(甘薯粉或土豆粉)等,牌号较多,还有各种添加剂,例如:南极虾粉,香草粉,蚕蛹粉等等,由各个人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选用和调制。

总的来说,台钓除了在饵料上有它的长处外,在垂钓过程中对饵料的使用也是有讲究的。主要表现在:

1、讲究饵料的针对性

鱼的胃口爱好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正常情况下常常喜欢吃某一种东西,情况变化了就不一定喜欢。一般情况下,今天使用的鲫鱼饵效果比较好,但如果天气、水情、鱼情的变化,改天再用效果差了很多,这时就要根据条件的变化,改换饵料或加上某种添加剂。高手钓鱼,一般准备的饵料,配制种类比较多,到了现场可以根据天气、水情和鱼情等方面的情况来判断使用什么饵料好。垂钓过程中,根据鱼咬钩的情况及各方面条件的变化需要,及时更换饵料。也就是说,一种饵料不行,就换另一种。不能不顾效果的好坏,一种饵料从头钓到尾。

2、开饵也很讲究

同样的商品饵,有的开得好,效果就很好。换个人来开,效果就差了很多。这就是所谓的饵料状态上的差别。简单来说饵太硬了,下到水里不容易溶散,诱鱼效果不好;饵料过于稀软,诱鱼效果好,但投钩时容易脱落。饵料要在现场调制,现调现用,一般要按说明书要求加水,搅拌几秒后,静止几分钟,等它吸水膨胀后再进行揣揉,加水多,揣揉少就稀软,加水少,揣揉多就粘硬。软硬程度一般以下到水底后,一分钟左右能成片状溶化比较好。理想的情况是下水即溶化,沉到水底还剩1/2。原则是:水深,饵应该相对硬粘一点;水浅,饵料则应稍微软松一些。

3、重视饵料的保鲜

指的是注意保持鱼所喜欢的饵料的色、香、味等本色,继续保持饵料的良好效果。如果饵料变质则要立即更换,不能偷懒,你糊弄鱼那么鱼肯定糊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