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水钓鱼技巧。

水草、芦苇、浮萍、藻类等水生植物,对鱼类的生存活动, 关系极为密切。水生植物白天在阳光照射下,经过光合作用, 放出氧气,供鱼类需要,同时吸收水中的二氧化碳;夜间光合 作用停止,又大量吸收水中的氧气,并放出二氧化碳。这就是说,鱼类离不开水生植物,何水生植物又会夺去一部分鱼类生存所必须的氧。我们时常可以看到入夏以后,水草茂密的池塘在黎明之前出现鱼儿浮头的情况,太阳出来以后,这种情 况又逐渐减少这就是水生植物在夜间大盘吸收水中的氧, 致使整个池塘缺氧造成的。

水生植物本身是鱼类喜吃的饲料,同时在它的周围还有 许许多多的虫、蛾类饵食,更是鱼儿的美味佳肴水草等水生植物还是鱼类生育繁殖的天然产床同时 也是鱼儿的避风港;冷天到此取暖,热天来此纳凉受到惊扰或袭击时,躲藏于此当掩护,此外,水生植物还有调节水温的作用,水草处昼夜温差相对要小一些,适合鱼类的需要。

总之,鱼类离不开水生植物,与之有不解之缘。

编辑推荐

分析水流对垂钓活动的影响


水流主要来自于雨雪,水体的涨落、水位的变化,对鱼类觅食活动具有重要影响。在江河、湖泊、水库,只有水流源源不断地输入,水中的溶氧量得以提高,鱼类才能够生存。鱼类呼吸需要氧气若 水流中断,水中含氧量会越来越低、水质逐渐恶化,最后会形成一潭死水造成水中生物缺氧甚至死亡。鱼类对自然界中的各种变化非常敏感,它们能够感觉到人 类难以觉察到的细微变化。因此,学习气象、水温、水流等等对鱼类活动的影响;学习并掌握这些规律,不仅直接影响垂钓成效,避免垂钓中的盲目性。同时也是野钓爱好者由初始垂钓,走向野钓高手的必由之路。

气温的高低会影响到水温,水深、水层、之间的水温差,而水流却能够消除它们之间的制约关系。

流速過快時水体多为混浊,在强水流的冲击下不利于鱼类覓食、栖息活动。水的流速同水温同样有关连,各种冷血性鱼类,总会寻找自己最适宜的水温。

天然水域其水源主要来自雨水和溶化的冰雪。在秋冬时节降雨减少水流随之减少,水位相对稳定。春季到来农业灌溉需要大量用水,因尔会出现枯水期。特别是夏季来临雨水增多,汇集成水流涌入江河、湖泊、水库,水流顺应鱼类逆水而上的生活习性,对垂钓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给垂钓带来正负影响。

水流的强与弱直接影响到水位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对鱼类摄食活动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水流给水体带来大量可食物,同时水中的含氧量随之增高,鱼类觅食活跃。而在退水时期,由于水中食物链发生变化,鱼类熟习的栖息空间改变及大片浅水区可食物裸露地面,引起鱼类的惊恐,逐会游向深水区。渔谚:宁钓涨水前,不钓落水后,已表明其中的科学理念。

夏季高温炎热,水流的自身温度与江河、湖泊、水库的水温基本相同,对鱼类活动影响相对较小。而在春季水温逐渐升高、秋季水温呈下降趋势、冬季水温偏低的不同特点;应根据水流在不同季节强弱及水流温度差异,采取春季钓浅水、夏季钓深水、秋季早晚钓深午钓浅、冬季垂钓深水,顺应鱼类的寻温特点以获取最佳垂钓效果。

风力与风向对垂钓活动的影响


现如今气温已经开始回升了,想必是十分利于出钓的。这使人想起了刮风天气对钓效的影响,我们不妨熟悉一下风力与风向两大因素对垂钓的利弊,以后出钓时可据此选择有利的出钓时机。

一、刮什么风利于垂钓

刮风的天气,我们能容易地辨别出风向,风力的大小也是可以测定的。气温水温对钓效的影响是最为明显的,其次就是风向与风力的影响。尤其是在面积较大的湖库,水面的风浪十分明显,也直接影响着垂钓活动。

在实践中人们摸索出了一般规律,就是刮北风与东风或者西北风时,钓效比较好;而刮偏东风或西南风时钓效较差。

尤其是人们普遍认为刮西南风不利于出钓,但少数情况下刮西南风却比较好钓。比如冬日连续的北风转为西南风时,气温会有一定的回暖,在晴天出钓往往获鱼很多。可见刮风天气对垂钓的影响并不一定全都是不利的,有时还需要综合考虑其它自然的因素,比如鱼群的密度,有无阳光照射,温度是否适宜,以及钓位的选择等。

刮风天对部分鱼种的活跃度有直接的影响,比如草鱼与鳊鱼,还有翘嘴等。这与这些鱼的觅食习惯有关,因为它们喜欢在水体的中上层寻找食物,风力使很多天然的食物落于水面,它们就会浮上来抢食。

刮风会使水体的溶氧量有所增高,鱼儿一般活跃度较高。多数鱼儿喜欢比较合适的水温,一般哪里水温较暖就会游向哪里觅食,但炎热的夏季水表温度太高,鱼儿是耐不住的

二、风向随意的改变不利于垂钓

一般刚进入夏季时,风向在同日都要变换几次,这样的刮风天是很不理想的。此时南方地区的气压较低,天气十分地闷热,而且此阶段多南风与西南风,这是受太平洋与印度洋的两股夏季风影响的结果,早晚虽然感觉比较舒适,但是中午前后气温上升较高之后,就到了鱼儿浮头的时候了。因水体缺氧,草鱼鳊鱼以及鲢鳙鱼等就耐不住缺氧的水体环境,即使有丰富的食物,它们也是不会吃的。

初夏往往西北风与夏季风形成对抗的局面,寒冷干燥的西北风吹来,遇上北上的东南风或西南风,就会形成锋面,降雨就是锋面雨,这种雨来临之前天气是十分地沉闷的,水体就十分地缺氧了,因此鱼儿才会浮头,人们才以为是西南风直接导致了钓效的不好,其实究其原因还是水体溶氧太差的缘故。

这两种风向的较量,使水体上下不断进行热交换,但是水中的氧气始终得不到有效的补充,尤其是下雨之前沉闷的天气。再就是水体的温度范围不适合鱼儿活动,鱼儿只有浮头寻找氧气充足与水温合适的地方,此时是难以钓获它们的。

聪明的钓者会在刮西南风时用拖钩与逗口之术诱鱼上钩,或者改到下风口守钓,因为下风口风力大,容易使水体增氧,鱼儿也能轻易获得水面的天然食物。水草是鱼的主要活动场所,一是光线较暗,水草利于它们隐蔽,食物也多,所以钓水草是常用的方法。

三、不同的天气(包括风向)对钓效的影响

刮东北风时预示着天气将要发生变化,鱼儿集中于水底,咬钩率很高。刮北风或西北风时次之,刮东风或东南风时就要看气温如何了。刮西南风的一般规律是不上鱼的,鱼儿浮头是不会进食的。刮西风或南风钓效一般较差,只有在春季钓鲫有点效果。

春季到来后,刮风天多是对垂钓有利的,风浪使水体含氧较高,鱼比较活跃,而且水中掉落的小虫等天然食物很多,春季除了刮北风与西北风钓效稍差之外,其它风向一般都有较高的上鱼率。

雨后天晴刮南风,钓浅滩尤为合适。当然春日晴朗无风,是最适合垂钓的了。只要不是寒潮来袭,春日基本上是钓鱼的黄金时期。春夏秋三季,一般午后刮南风与西南风钓效不太好。

最后看看天气,有很多不适宜垂钓的天气,比如雷阵雨即将到来之前,炎夏高温时段,气温陡升与陡降的时候,浓雾的低气压天气,春季寒潮来袭,秋季刮西北风与冬季的阴雨天等,都是钓效较差的天气。

低气压对钓鱼活动影响详细介绍


众所周知,气压低时鱼不咬钩。但是,为什么不咬钩,低到什么程度才不咬钩呢?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对气压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气压,即大气的压强,是指单位面积物体所承受的大气压力。气压的形成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地球的引力;二是流动着的空气分子对物体的碰撞。它的计量单位为百帕。

气压不是一个固定的值,它随三个度的变化而变化。首先,随海拔高度而变化。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海拔越低,气压越高。例如,广州海拔6.3米,年平均气压是1012.3百帕;西安海拔397米,年平均气压970.0百帕;拉萨海拔3658.0米,年平均气压就只有652.0百帕了。

其次,随大气温度而变化。一般情况下,温度越高,气压越低,温度降低则气压升高。因此,同一地区,每年1月气温最低,气压却最高;反之,7月或8月气温最高,气压则最低。一日之中,下午气温比上午高,气压相对较低;某一时段气温特高,气压便特低。

再次,随大气密度而变化。空气密度大时,气压高;空气密度小时气压低。而空气密度又与湿度紧密相关:空气湿度大时,密度变小,气压也会低;湿度小时,密度增大,气压增高。

所以,雨天、雾天、阴云密布等天气气压较低;晴天、多云天气压较高。一日之内,早晨湿度较大,气压相对较低,随着气温升高,湿度小了,温度便逐渐高了,到上午11时出现最高值。随后,湿度对气压影响小了,气温影响增加、气压又逐渐下降,到下午3-4时出现最低值。此外,还有一个次高值和一个次低值,分别出现在21-22时和3-4时。

由此可见,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时段,气压是不相同的,都有高低之分。那么,低到什么程度鱼不咬钩呢?原来,低气压是与高气压相对而言的,

当某一地区,气压比周围地区气压低时就是低气压。至于低多少鱼不咬钩,气象界、钓界似乎均未提出具体数据。不过,有资料显示,一日内,气压高低之差一般不超过5百帕,若在一日或者两日内下降5百帕,鱼就很难咬钩。是否可以由此推断,甲地比乙地气压低5百帕,鱼就不咬钩呢?恐怕还值得研究。

低气压所以影响钓鱼,主要是水中的含氧量会因气压降低而减少。水中含氧量少了,鱼难以吸入足够的氧气,血中含氧也会减少,就会感到不舒服,其行为目的会有所改变。在正常情况下,它们一边游玩一边寻找食物,而现在却要寻找氧气多的地方,如水的上层、水草下、进水口、出水口等处。如果这些地方氧气多,能使它们舒服,它们就在这里居留并觅食;如果这些地方氧气也不够,又无法找到其他好地方,它们就只能强行忍受缺氧带来的痛苦,咬钩的积极性降低甚至没有了。

那么,气压低为什么会引起水中缺氧呢?原来,水中氧气的来源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水生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新鲜氧气;另方面是空气中氧气溶入水里。空气溶入水里主要通过三种途径:

一是气压。空气与水的表面接触,空气中的氧分子与水面碰撞而进入水中,气压越大,碰撞力度越大,溶进水的表面的氧气就越多,否则即少。

二是对流。氧气溶解于水的表面后,要靠水的上下对流到达整个水体。水对流需要温差,只有水的表面温度低于水的中下层温度才能形成,否则对流停止。

三是风的推动。刮风,能使水形成波浪,波浪使水的表面面积扩大,氧气可溶解更多;刮风也使表层温度降低,有利于水的上下对流。更重要的是风把水推向对岸后,水又从下层反涌回来,从而形成上下对流,把氧气带人到水体之中。

在这三种途径中,气压是前提和必要条件,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空气中的氧气是通过大气压把它压到水中去的。如果气压不高,氧气就很难进入水里,即算有风,即算水能上下对流,但水表含氧很少,对流到下层也没有什么意义。所以,缺少大气压这个根本条件,水中必定缺氧。这种情况在夏天表现得特别明显:由于气温很高,气压相对较低,水中氧气就会减少;加上水表温度高,对流难以形成,氧气会更少;再加上无风,氧气就会少得出奇,鱼几乎难以生存,严重时就会浮头,甚至死亡。这就是低气压时鱼不咬钩的原因。

低气压影响钓鱼,高气压鱼就好钓吗?不一定!

其一,气压所谓高低是相对的,而且是就同一时间段而言的。

例如笔者所在地,夏季气压一般为990百帕左右(每天不一样),冬季则在1020百帕左右,相差约30百帕,就不能认为夏季气压都是低气压,鱼就不咬钩,冬季都是高气压,鱼就一定好钓。同样的道理,不能认为广州气压高,鱼一定好钓,西安气压相对较低,鱼就一定不好钓。生活在低气压地区的鱼习惯了那里的自然条件,不会因气压低而感到难受,就像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的人不感到缺氧是一样的道理。

其二,气压只是影响鱼咬钩的一个因素其他因素同样可以使鱼不咬钩。以冬季为例,气压相对夏季要高得多,但若气温很低,鱼是难以咬钩的;夏季气压低,但气温高,鱼的新陈代谢旺盛,食欲强,水草生长茂盛,光合作用强,能制造大量氧气,又为咬钩创造了条件。此外,还有其他许多因素,如气候、水情、鱼情、饵料等等。

其三,气压走低是鱼不咬钩的重要原因。气压与钓鱼关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当气压由低往高上升时,鱼咬钩积极;而由高往低下降时咬钩不积极,甚至不咬钩。其原因主要是气压的变化直接影响水中含氧量的变化,而鱼对水的含氧量十分敏感,这一点已为无数事实所证明。例如,夏秋季节的午时鱼为何难钓?就因为午时气温最高,气压从11时起逐渐走低。下午4时后又何以好钓?也就是从那时起气温下降,气压逐渐升高。雷阵雨前何以不好钓鱼而雨后又好钓?同样是因为雨前气压低,雨后气压回升。这种气压上升与下降的现象在任何季节任何时段都有可能发生,而且不论气压是高还是低,只要下降鱼就不好钓,一上升,鱼就好钓。在炎热的夏季,若有半个小时不刮风,天气就闷得使人难受,气压很快下降,鱼立即停止咬钩;随后刮风了,情况很快就发生变化。即使是冬天,同样可以发生类似情况。记得有一个冬日,晴天,预报气温8~17摄氏度。我和老李一起去钓鱼,上午钓得很好,到中午鱼忽然不咬钩了。照理,冬季的中午,应该是最好钓鱼的时候,为什么反而鱼不咬钩呢?不久,我们发现,鲫鱼都在对面的树荫下浮头了。原来,这是一个山塘,三面环山,唯南面缺口。而当天刮的是北风,山窝里没一点风,阳光强烈,晒得池塘周围暖烘烘的,实际气温远远超过17摄氏度。气温突然升高,气压无疑下降,所以,水中缺氧,鱼浮头而不咬钩。

气压走低实际上也就是低气压;它同样是相对高气压而言,只不过是相对不同时段的气压而已。或者说,它是一个由高到低的变化的过程,其最终结果就是低气压。它同样会引起水中含氧量减少,使鱼不舒服,难以咬钩,我们讲低气压,应该包括两方面:一是相对周边地区的低气压;二是相对邻近时时段而言的气压走低。

低气压是困惑钓鱼人的重要天时因素,这不仅因为它使不咬钩,而且常常很难被人现。它既看不见,又摸不着,不咬钩时究竟是不是低气压造成的弄不明白。很多时候,天气晴朗,气温并不高,而且又有风,与低气压似乎毫无关系,人们也很难想到低气压,而事实恰恰就是低气压。记得有一年春暖花开的时候,我和朋友一起去钓鱼。天空没一丝云彩,34级南风,预报气温15~25度。开始两小时钓得很好,而后就怎么也不咬钩。大家不知道什么原因,只好提前回家。到家一看,冰箱、地板都冒汗了,才知道天气回潮。天气是因为气温回升太快,室外气一下晒热了,遇到室内的冰箱、冷地板便凝结成水。气温回升太快,气压无疑很快下降,鱼不咬钩的原因就在这里。由此可见,低气压的天气也有好天,只不过对钓鱼人来说却是看不见的坏天。

那么,怎样判别低气压呢?

首先还是要关注天气预报。不但要看是晴天还是雨天,气温是多少,更要关注关注气压。虽然天气预报不报气压,但气象形势分析时常常透露出气压的高低,比如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冷高压控制,有一条高压脊等,这就是高气压;又比如说热带气旋,这就是说的低气压。低压槽也是低气压。有时预报员也会直接提到低气压。此外,还要注意温差,温差大,气压差也大,就可能出现低气压时段。

其次看天气。一般来说,雨天比晴天气压低。即算未下雨,天上云层很厚、很黑,气压也都是很低的。特别是黑云压城,山雨欲来时肯定是低气压。天气回潮、桑拿天以及天空有浓雾、浓霾等,气压无疑也低。

再次,凭感觉。天气湿闷或者热闷,人觉得不舒服,往往是温度高、湿度大、气压低。此外,冬季和早春,人感觉特别暖和时,也有可能因气温升高太快引起气压走低。

其四,看动物表现。低气压时,人感觉不舒服,严重时甚至胸闷、呼吸困难、头昏、乏力等等。许多动物同样有感觉、有表现,最明显的是蜻蜒。蜻蜒和直升机很相似。直升机要上天就靠螺旋桨转动压迫空气,产生强大气流把机身抬上天去,其原理和蜻蜓升空是一样的,所以,蜻蜓飞不高就是低气压的具体体现。燕子是捕食蜻蜓的能手,蜻蜓低飞,燕子也同样低飞。低气压时,许多鸟都不叫了,少数鸟有时也叫一叫,但叫声急促,有一种难受的感觉。

其五,看风。低气压有时无风,有时有风,而且常是大风。因为风是空气流动产生的,空气流动的原因往往就是由于气压的差别,高气压地区的空气向低气压地区流,和水从高处往低处流一样。但低气压时,空气是向上升的,因此,风也是由下向上吹的。这时,飞尘往上扬,树叶也向上翻卷。

识别低气压是为了应对低气压。当确定是低气压之后,应对的办法首先是对天气形势进行分析,看造成低气压的原因是什么,是局部低气压还是大面积低气压,是一时性问题还是长时间问题,天气是向好转还是向坏转,等等。如果是整个地区处于低气压控制,一时间无法改变最好放弃钓鱼,或者不打算钓上鱼;

如果只是一时性的低气压,则可稍事休息,等待天气变好。其次,也可从技巧上作一些改进。

一是应对缺氧。可以寻找流水处、水草边、下风口一些含氧丰富的地方施钓。

二是改变钓法。如由钓底改钓底浮、钓半水、钓浮等。

三是从饵料上做一些调整,选择更适合当时、当地、当种对象鱼的一些饵料。

此外,也可从钓具上调整。如增强灵敏度,使用上下钩、串钩等。不过,气压特低,缺氧很严重的话,这些措施都不太见效,只能等待天气变化,气压回升。

子线绑制好坏对钓鱼活动的影响


子线绑的好与不好,不光是看钓鱼时的效果,更多的时候我们用眼就可以观察出绑出的子线是否是适合钓鱼的最佳状态,下面就来看看我们是根据什么状态什么情况下来分辨绑出来的子线是否完美,是否合格。

当然我们知道所谓好与不好,都是比较而言的,而且更多的时候我们不可能只绑出一幅子线,大多外出垂钓都是备上十多二十套也不稀奇。

一、检查绑钩的圈数

首先检查子线绑的钩子,是否满足最少有5圈,最多不得超出8圈,多的话拉出的饵料会粘在钩柄的子线上,增大了浮标出现的假动作。太少了不牢固,容易松动和脱线。

二、每一根子线的长短是否一致

钩距是否一样,如果绑出来的子线有长有短,钩距不大有小,直接影响的当然就是我们的钓目,本是钓三目,换了比原子线长三公分的子线,肯定变成了钓六七目了,这时候如果再调回来,不光影响时间,而且严重时还要从新调漂。是竞技比赛的重点注意事项。

三、子线本身控制钩距顶端是否打结

打结一方面控制钩距不移动,另一方面还能更好的防止子线和八字环连接时出现松脱的现象。我曾亲眼看到一钓友子线和8字环的连接图个省事,只打一扣,连续三竿,丢失三付子线的惨剧。

四、放在子线盒中不要太紧

还有就是绑好子线后,放入子线盒时不要太紧,稍微感觉有点拉力就可以,否则长时间不用此线的强度受影响,在垂钓的时候容易断。

鱼塘池水酸碱度对鱼类的影响


池水是鱼类的生活环境,其酸碱度(即pH值)是鱼池水质的主要指标,它对鱼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

鱼类最适宜在中性或微碱性的水体中生长,其pH值为7.88.5。但在pH值69时,仍属于安全范围。不过,如果pH值低于6或高于9,就会对鱼类造成不良影响。

鱼类在养殖过程中,如果pH过高或过低,不仅会引起水中一些化学物质的含量发生变化,甚至会使化学物质转变成有毒物质,对鱼类的生长和浮游生物的繁殖不利,还会抑制光合作用,影响水中的溶氧状况,妨碍鱼类呼吸。

如果pH值过高,鱼类生活在酸性环境中,水体中磷酸盐溶解度受到影响,有机物分解率减慢,物质循环强度降低,使细菌、藻类、浮游生物的繁殖受到影响,而且鱼鳃会受到腐蚀,使鱼的血液酸性增强,降低耗氧能力,尽管水体中的含氧量较高,但鱼会浮头,造成缺氧症,还会使鱼不爱活动,新陈代谢急剧减慢,摄食量减少,消化能力差,不利于鱼的生长发育。同时,偏酸性水体会引发鱼病,导致由原生动物引起的鱼病大量发生,如鞭毛虫病、根足虫病、孢子虫病、纤毛虫病、吸管虫病等。如果pH值过低,在56.5之间,又极易导致甲藻大量繁殖,对鱼的危害也较大。

pH值对鱼类繁殖也有影响。pH值不适宜,亲鱼性腺发育不良,妨碍胚胎发育。若pH值在6.4以下或9.4以上,则不能孵出鱼苗。若pH值过低,可使鱼卵卵膜软化,卵球扁塌,失去弹性,在孵化时极易提前破膜。若pH值在56.5之间,又遇适宜的温度条件(22℃32℃),饲养的鱼种还极易得打粉病。

由于池水酸碱度对鱼类的生长、发育和繁殖都有密切关系,所以,要经常对池水作pH值检测,并根据检测的结果,采取必要的相应措施,以保证池水的pH值正常。

分析天气对鱼情与钓鱼活动的影响


谚语云:三分钓技、七分天气;又云:三分天气、七分钓技;还云:三分钓技、七分饵料;最后云:三分饵料、七分钓技从上述我们可以看出,谚,一天到晚扯淡,不干正事。

个人认为,影响渔获的四个主要因素:钓场、天气、饵料、钓技,起决定作用的是钓场和天气,即客观因素,占比各30%,饵料和钓技属于主观因素,可以通过钓手的经验和判断灵活调整,占比各20%。技的涵盖面非常广泛,一切主客观层面上的认知都可以归纳为技,定位钓场、研判天气、选择饵料,都是技的构成部分,下文只谈天气,对一些常见的注意点简单加以阐述。

天气因素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天气实况(即阴、晴、雨、雾、霜等)、温度变化、风向风力、气压趋势和大气湿度,这些因素互为因果,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我们研判天气,决不能只看一点而忽略全面,要结合实际,针对不同季节的特性加以综合判断。

一、天气状况

先说说天气,我一直认为,持续平稳的天气状况是好鱼情的最基本保证,骤然的升温降温或大风大雨,鱼口都不会太好,至于网上传言的降温之前好钓鱼,并不是放之四时而皆准,这点在温度一节细述。

(1)下雨天

雨天是否好钓鱼,主要取决于是哪种类型的雨。

①阴雨绵绵,下不透的感觉,体感潮湿闷热,气压低,肯定不是钓鱼的好天气。阴雨天主要出现在初冬和梅雨季节,气温变动不大,视线差,空气通透度不好,对钓鱼来说,是极难钓的坏天气。

②小雨天气,一般体感微凉,无闷热感,视线尚可,小雨天四季都会出现,无论春夏秋冬,一般都是不错的钓鱼时机。

③中雨也是不错的钓鱼天气,前提是气温下降的速度和幅度不能太大。夏季下中雨,天气清爽,气压上升,肉食鱼类,如黄颡、鲶鱼等会大肆开口。冬季下中雨,常伴有大幅降温,此时出钓,一则伤身,二则鱼况不佳,不建议出行。

④大雨或暴雨,夏季或梅雨季节常见大雨或暴雨,雨前低压,鱼口不好,雨中多有大风雷电,也不宜出钓,雨后降温升压,鱼口大开,是不可多得好天气。

⑤长时间的阴雨天气之后,忽然的升温大晴天,鱼口极差。记得多年前我胡诌过一首冬钓的打油诗,里面有一句:久雨忽逢晴天日,效果大多不咋的,切记。

(2)阴天

阴天,一般气温较稳定,无持续风向,风平浪静,密云压顶,气压长时间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是最难钓的天气状况。

(3)晴天

雨天不冷晴不热,最是开口好时机。晴天总体来说效果不错,云量少,空气通透度也好,暮春至初秋,中午气温高,最好钓早晚,仲秋至仲春,只要温差不是太大,可钓全天。

(4)多云

多云,要辩证的对待,南风向的多云天气,气温上升,云层难以消散,清晨常见雾或霾形成,气压下降,一般不好钓。北风向的多云天气,气温略降,温差小,微风习习,全天可钓。

(5)雾天

春雾雨,冬雾晴。有句鱼谚:春钓雨雾夏钓早。春雾也分湿雾和干雾。湿雾:半雾半雨,一般只出现在惊蛰到清明之间的一个月时间,气温相对平稳,全天鱼口都不错。干雾消散后气温上升,这个时间节点一般出现在上午九点钟左右,雾气刚刚散去的一两个小时比较好钓,雾中和近午时都不太好。

冬雾是干雾,雾后晴天,当天一定是南风升温大温差天气,除了早晚很短的时段有几口之外,全天停口,十分难钓。

(6)霜天

霜大多是出现在初冬的一两个月时间里,本地十二月下霜比较常见,降霜说明夜间气温较低,白天多是升温晴天,昼夜温差大,也是较为难钓的天气。

二、温度变化

温度条件涵盖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绝对值,二是变化趋势,三是温差大小。温度一般都是和气压联系在一起来判断鱼情的好坏,也是最基本的判断依据。温度上升,气压随之下降,无论是以天为计时段,还是以小时为计时段,这一点都是不容怀疑的。

一天里,早晚温度较低,那么此时的气压就处于相对较高的位置,一般早晚的鱼口会较中午时段为好,冬天极寒时是个例外,鱼类活性随温度上升有所提升,中午较早晚要好钓一些。

剧烈的温度变化,常伴有大风大雨,网上流传的降温之前或当天好钓鱼,要根据不同的季节和实际情况区别看待。剧烈的降温一般出现在秋末冬初或春夏之交,秋末冬初,降温之前多见西北风天气,体感微凉,鱼类感知到温度即将大幅下降,为了过冬储备能量而大肆开口吃食,确实是难得的爆户天气。

但是,秋冬降温之前如果是南风升温天气,钓况会非常的差,这种情况并不少见,要区别对待。

春夏之交也常见大幅降温,大多伴以阴天或阴而不雨的低压天,此时鱼感觉躁动不适,即使是喜欢阴天的黄颡等肉食鱼类也很少开口。

温差大或昼夜温差大的天气,一般都不是钓鱼的好时机,我为什么要用一般这个词,是因为单日温差和昼夜温差还是有区别的。昼夜温差大,夜寒昼暖,多为南风升温大晴天,确实难钓,但大幅降温的当天,气温在一天的时间里会下降很大的数值,体现在当日的预报上也是十几度的温差,降温之前的数个小时却往往是极好的开口时段。机会转瞬即逝,等温度降下来,水温触感高于气温,钓上来的鱼手感温热,离停口也就不远了。

温度也是平均最好,不宜过高或过低,夏天极高温的天气或冬天极寒的天气条件下,鱼情都不好。

三、风力风向

风向与温度、气压值相辅相承,南风向升温降压,北风向降温升压,大致的规律是不会变的。一年四季,正常都是北风向的天气比南风向的天气好钓。本地东风常见于春秋两季,并伴以东南或东北的跑偏,东北风一般优于东南风。西风常见于南、北风向的过渡,个人不太喜欢西风天钓鱼,除非是略带一点西北风向,西风是把双刃剑,总叫人琢磨不透。

南风向的天气,西南风最次,南风其次,东南风要结合季节和温度等综合分析。北风向的天气,西北风最佳,北风次之,东北风最怕是长时间的阴天或阴雨天气。

本地春季常见东南风向,这一时段气温基本在二十度上下徘徊,虽然气压等因素都不是最佳,但是因为鱼类刚从一冬的休眠中苏醒过来,急需补充食物和能量,即使不是最好的天气,早晚时段还是会鱼口大开。

西北风好钓鱼也有个例外,冬季强降温后的一至三天时间,气温强势下行,虽然是西北风天气,这种情况下鱼类无法适应天气如此剧烈的变化,会有一段停口期,只有当气温趋于平稳之后,才会逐渐开口。

大风之前是否好钓鱼,网上说法不一,甚至有风前雨后的谚语,雨后大致不错,风前我认为应该是指降温之前。刮大风或台风,空气从高压区向低压区运动,也就是说,大风之前,你所在的地区是气压相对较低的区域,这样解释,就不难理解风前为什么不好钓鱼了。

四、气压

气压摸不着,看不见,但却是影响鱼情的最关键因素。我们看气压,其实应该看一段时间内气压的变化趋势,升压趋势好钓,降压趋势反之。拿一天来说,到晚降温升压,第二天清晨还有一个升压的过程,所以早晚是一天中鱼口最好的时段。上午九、十点钟之后,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气压随之下行,鱼口也随之变差,这一点在暮春和夏季尤为明显。

气压每天的变化规律有迹可循,一段时间内的气压,往往与风向、温度、阴阳晴雨等息息相关。北风降温晴天升压,南风升温阴雨降压,大致是不会错的。有一点要注意,长时间的低压位,即使早晚气压略有上升,鱼情也不会太好,而长时间的高压位,即使是中午时间,也不会断口。

五、湿度

老实讲,我很少考虑湿度,了解了雨雾阴晴,湿度的值就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概念。晴天湿度小。阴天或阴而不雨湿度上升,下雨天,随雨量增大,湿度最终到达百分之百的极值。用湿度来衡量钓鱼的指数,大致是有迹可循的。

排除外界干扰减少对鱼类的影响


我们常常会忽略掉了一个对鱼影响极大的一个因素噪音.

对于噪音,不需要多说,大家都明白,多大的声音属于噪音呢?白天正常的情况下60分贝以上,晚上超过40分贝就是噪音,噪音对人体的危害我也不细数了,重点还是谈下噪音对鱼的危害,很多人感觉这就是个小事,其实不然,鱼的听觉要比人要灵敏很多,很长时间人们认为鱼什么都听不见,因鱼不长外耳,从外面看鱼好像没有耳朵。实际上鱼止是有耳朵,且多数鱼听力甚好

鱼类大多数害怕惊扰,一有动静便逃散。鱼类的听觉器官相当灵敏,岸边人的走动、喧哗,往水里抛东西,机械震动的声响,凶猛鱼类的骚扰等等,都会引起鱼群的无序迁徙,危险消失后,隔上一段时间,又可回复原处。还有岸边众多人影和竿影晃动,通过光的折射映人水中,也会吓跑鱼群。此外,同伙被钓或脱钩逃走,鱼运用自身的侧线发出信号 通知伙伴赶快逃离险境。钓场上常常出现一鱼被钓,群鱼 皆逃的局面,恐怕就是这个缘故。

谈各种鱼类水温变化对垂钓影响图解


鱼属冷血变温动物,它们的体温随生活水域的水温变化而变化,而水温的变化主要受季节及太阳辐射的影响而变化。在我国生长的鱼类,主要有温水性、冷水性和热带鱼类三种,各种鱼类的活动、摄食、繁殖,都有一定的温度要求,适温范围也不相同。

1.温水性鱼类有哪些

温水性鱼类主要包括鲫鱼、青鱼、草鱼、鳊鱼、鳙鱼、鲤鱼、乌鱼、鳜鱼、鲶鱼、鲌鱼等。这些是在我国分布最广的鱼类。其中多数鱼类生活的适宜温度在15-33℃之间,当水温低于10℃、高于33℃时,鱼即停止进食,而鲤鱼、鲫鱼在水温低于4℃、高于30℃时,才停止进食,是适温性较强的鱼类,几乎全年都可垂钓。

2.冷水性鱼类有哪些

冷水性鱼类主要包括狗鱼、雅罗、铜锣、法罗、胡罗、哲罗等鱼。它们主要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适温范围是7℃-20℃,超过30℃则会死亡。

3.热带鱼类有哪些

在我国生活的热带鱼主要包括罗非鱼、鲮鱼等,适温范围25℃-35℃,水温低于18℃时即停止摄食,水温低于10℃时即会死亡。这些鱼类主要生活在我国南方。

水温对垂钓有很大的影响,要想获得好的垂钓效果,应当考虑各种鱼的适温范围。熟悉了解这些钓鱼知识,可以有效的提高我们钓鱼人的渔获。准确把握对象鱼的习性,应对自如。

浅谈鱼类对不同颜色的敏感程度和影响


自然界中多数淡水鱼类,为了躲避其它鱼类侵袭,要把身体隐蔽起来鱼体会出现不同颜色,通常称为隐蔽色。有些鱼类具有较暗的花纹,如带、条、点和斑纹等。但更多鱼体上方呈黑色,由上往下视觉如同水底颜色。反之下方呈现白灰色,由下向上视觉相似天空,其作用同样是为了隐蔽。对于一些凶猛性肉食性鱼类的体色,为了保护自己或者便于利用体色的隐蔽性,而不易被猎物所发现。鱼类除自身的保护特征,对外界仍有识别色彩的能力。

对于色彩的感觉,鱼类与人类也有不同的趋向。人对于红、黄色较敏感,但鱼却对水色、绿色比较敏感。这是因为水层吸收大部分的光线,仅让水色透过的缘故。在自然界中,人见到红色便感觉是红色,但在厚层的水中,就变成近于黑色。

试验、实践表明,不同鱼类对各种颜色,所作出的反映会有所差异。杂食性鱼类大多喜爱黄色、红色、而肉食性鱼类大多偏爱黑色。在水体比较深的区域,红色难已呈现,在那里只会反映出兰和绿的冷色。绿色和兰色,在同样深的水里仍然会保持其原色。到了更深的地方,它会同水底暗绿色的背景混成一片,这才不容易被鱼发觉。

一般在淡水垂钓,如果不是在水草区钓草膛,还是用无色钓线与黑色钓钩比较适宜,用带色的钓线及白色钓钩,如与水色不相适应,反倒会影响垂钓。分析研究鱼类对于颜色的敏感性,可有针对性配制饵料,以获取最佳垂钓效果。

钓鱼中水的清浊与肥瘦对鱼的影响


水体的清浊,是由含泥沙的程度来决定的;水体的肥瘦, 则主要取决于浮游生物的多寡。这两者都对鱼类的摄食状态构成重要因素。

一场大雨过后,陆地上的泥沙与杂物冲进水体,使水体变得浑浊起来。如果水色浑而不浊,呈现淡黄色、橙黄色、青黄色、白黄色或是黄绿色、深青色,表明水色良好、肥痩适中。鱼儿在这样的水体中感觉舒适,十分活跃,食欲也好。

如果水体呈褐色泥浆,表明过于浑浊,这样的水体,鱼儿视觉受阻,难以发现食物。大多数鱼类(主要依靠触觉与嗅觉 器官觅食的如鲶鱼等除外),不习惯这种环境,便会逃往与此相连接的其他水域之中。

如果水体绿褐色,说明水质太肥,水体中有机物含量太高,浮游生物太多。尤其是投放人畜粪的池塘,水质过肥,微生物大量繁殖,水色变得青绿或墨绿,水面 上漂浮一层黑乎乎的东西。几乎隔断了空气中的氧溶于水的路。故水质过肥的池塘大都缺氧,尤以入夏以后更为突出。水中缺氧,鱼儿憋闷难受,不想吃食。在肥水 中钓色,饵食必须对路,且优质上乘, 还要选择适宜的天气与时间,否则难以奏效。

如若水体呈黑紫色,腥臭气熏天,水面I上漂浮着一 层黑色的油脂,说明污染严重,鱼儿性命朝不保夕,不可能有胃口。

如若水色过清,眼望见水底,说明水质太瘦,水体中藻类植物与微生物含量很少。太瘦的水域有鱼也不会很多。况且水过清,人影竿影会把鱼儿吓跑,不敢上前索饵。

综上所述,凡纯净的水质、浑如泥浆的水体、清澈见底的水体、绿褐色的水体以及污染严重的黑紫色的水体均不适宜垂钓

鱼类的条件反射对垂钓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细心一点的钓鱼人会发现,当我们到放养塘钓鱼时,有时候会看到塘主定时定点地向水中抛洒饵料的时候,鱼类听到饵料入水声后不是逃避而是蜂拥而至前来抢食,这就是长期以来水声与食物同时出现所引起的鱼类的条件反射行为,鱼类只要听到水声马上就会联想到食物。

我们在垂钓过程中会发现,鱼类觅食时常出现两种现象:

第一,当你在一个新钓点垂钓的时候,初次垂钓的效果可能会不好,但当你连续几次在同一钓点垂钓以后,你就会感到鱼的密度明显增加,进而有一种越钓越多,越钓越好钓的感觉。

第二,当你在老钓点垂钓时,随着垂钓次数的增多,你会逐渐感觉到鱼儿越钓越少,越少越难钓,以至于你会发现窝子边仍有很多鱼星,可鱼就是不进窝。

其实,这两种现象都是鱼类的两种条件反射,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我们先来分析第一种现象。当我们在新钓点第一次打窝子的时候,鱼类对打窝子的水声以及饵料的形状、颜色、气味、口味等还不熟悉,因此会躲避

之后,它们会对饵料进行观察、辨别,并试探性地品尝,特别是鲫鱼、鲤鱼这些胆小、谨慎的鱼类,它们并不是见饵就抢,而是在多次试探性尝试后,感觉没有危险才开始觅食,这些我们在相关的钓鱼视频中能够看到。

所以,在新钓点钓鱼的时候,鱼的上钩率最初是较低的。之后,随着垂钓次数的增加,鱼类在多次吃到同一种饵料,感觉没有危险以后,或者看到同类在争抢饵料时没出现危险时,它们的警惕性才会逐步降低。逐渐地,它们再听到打窝子的水声,再看到某一种饵料或闻到该饵料的味道时,就形成了条件反射,就会大胆觅食甚至抢食,从而增加我们的钓获量。

我们再来分析第二种现象。当你长期在某钓点垂钓或多人同在一片水域垂钓时,随着垂钓过程中发生的挂伤鱼、跑鱼以及放生次数的增加,鱼类就会将这种饵料的状态、气味与危险联系在一起并产生短期记忆,从而产生躲避行为。

久而久之,鱼群甚至会对你垂钓的钓点避而远之,我们习惯称之为烂窝。此时,鱼类已经产生了新的条件反射,从而使我们的钓获量下降甚至空军。

我们之所以探讨鱼类的条件反射及其对垂钓的影响,主要是为有的放矢地研究相应的对策。在此,笔者结合多年的垂钓体会,提出以下几点对策供钓友参考。

1.另辟蹊径

在进行了减少跑鱼、伤鱼次数的努力之后,如果你的老钓点依然成了烂窝,那么不要恋战,你应该果断放弃老钓点,另辟蹊径开辟新钓点,哪怕只是相距几米,情况也会有所改变。

笔者喜爱野钓,到一个新地方喜欢留意钓位周围的环境,那些岸边有被人踩踏过的痕迹的老窝子我一般不钓。一般来说,这些钓点首先鱼的密度低,二是老钓点即使鱼的密度可以,但由于常有人钓,鱼也多被钓滑了,因此我大多会远离它而开辟新窝。

2.更换饵料

前面说了,鱼类对饵料的色泽、状态、气味有短时的记忆。当你用以前的饵料发现窝子里没口而窝边冒鱼星时,很可能是鱼被钓滑了,它们对你常用的饵料已经有了戒备,这时你就要更换饵料味型(非季节性的更换),从饵料的颜色、形状、味型等多方面进行更换,以淡化鱼的反射行为。

3.围点打援

若使用的是传统钓法,钓饵不要放在窝子中心,应该围着窝子的边缘下竿,具体离多远,要视当天的鱼情而定。因为当鱼被精时,敢进窝觅食的往往都是小鱼,稍大点的鱼只敢在窝子外边转悠,捡拾散落的饵料,因此让钓饵离开诱饵区,围着窝子钓,上鱼的概率要稍大一些。但由于钓点中大多是滑鱼,吃饵多是快吸快吐,因此钓灵空竿率会很高,笔者建议稍微钓钝一点,过滤一些小讯号抓实口,上钩率要高很多。

4.走钓

随着钓鱼人的不断增多,水中的饵料也是五花八门。当大家都不上鱼时,说明鱼已经被钓滑了,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们到水边就不宜打窝子了,而是应该持竿追星钓,但由于鱼群已经有很高的警惕性,所以钩、线、浮标应以细小灵敏为宜,以提高隐蔽性;另外不宜频繁提钩引鱼,以防惊吓鱼群;饵料最好用活饵,以增强诱惑力。

5.重返老窝

条件反射是有机体因信号的重复刺激而发生的反应,当这种刺激长时间停止后,这种反应也将慢慢淡化或消失。当老钓点很长时间没人垂钓,鱼类不再受到危险信号的重复刺激时,它们将逐步淡化反射行为,恢复天生的觅食习性。

此时你重返旧地,会发现情况大有改观。至于相隔时间的长短,这与鱼的密度和个体大小有关,鱼密度越大,相隔的时间就越短,因为在食源一定的情况下,密度大的鱼群,个体的饥饿程度就大;而鱼的个体越小,相隔时间则越短,因为相对来说,个体小的鱼胆子大;反之则越长。在无人垂钓的情况下,一般相隔20-30天左右可以重钓老窝。

鱼类的条件反射贯穿于我们垂钓的整个过程,从前期的大胆接受饵料到后期的拒绝饵料,鱼类的条件反射无时不在,即使你开辟新钓点,这个过程也会重复发生。所以,我们要不断探索应对方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占据主动,钓出好收获。

不同天气物候变化对钓鱼活动的影响(观天看物断钓情)


大凡出门垂钓的野钓者,近者跑上十公里,远者几十甚至上百公里,为的是钓有所获,钓中取乐。可往往事与愿违,不仅累了个汗流夹背,还落得两手空空。气也,脑也。究其原因不外有三:其一,钓场无鱼;其二,天气作怪;其三,技术不精。

钓场是否有鱼,那是垂钓者信息掌握准确度的问题;技术不精,有待继续提高。在此,我们姑且不去讨论。可天气是否作怪,出门前或垂钓过程中我们应该有一个初步的判断。判断天气情况,除了收听天气预报,了解阴、晴、雨、雾、风外,还要学会观天看物,全面了解天气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才能准确预测钓情,从而作出是否出行或提前返程的决定。

一、观天

通过观察天气状况判断钓情。

①观云

卷云跑,鱼难钓,天高云淡鱼大咬。

②辨风

风带西,别出击,北、东、南风有好戏。

③断雨

雷雨前,天气闷,雷雨过后鱼欢腾。

④测天

寒潮前,鱼大咬,寒潮来时鱼归巢。

二、看物

观察物侯的异常变化判断钓情。

①看天上飞的

燕(燕子)蜻(蜻蜓)蚊(蚊子)蜢(蜢子)低空飞,水中鱼儿晕晕睡;鹰击长空,鱼儿欢腾。

②看地上走的

蚂蚁搬家,蚯蚓出洞,鱼儿无踪。南方垂钓者大多自养蚯蚓,早上起来,看到蚯蚓池的蚯蚓无缘无故地向外爬,你这一天就最好别出门了。

③看物体

冷水缸,直冒汗,今天鱼儿就难缠。

④看自己

身上热,吹风冷,今天你就别远行。

三、听声

虫蛙大鸣鱼无踪,十个钓来九个空。

从上述的观察判断中可以发现,这些自然现象与鱼类的摄食强弱存在着某种必然的关联,但这种关联并不是直接的。鱼类的摄食强弱说穿了还是通过大气压强、湿度与温度所表现出来。鱼类作为自然界的一个物种,与其它物种一样共同受制于气侯的影响。当其它物种在这种影响下表现出异常现象时鱼类同样也表现异常。因此,我们通过由此及彼的推理,从我们自身所能感知到、观察到的事物的表象推断鱼儿摄食强弱的反应,这就是我们预测钓情的理论依据。

以上钓鱼技巧就介绍到此,希望《水植物生长对鱼类的活动影响》的内容能满足您的需要,同时欢迎您阅读我们精心准备的专题:半水钓鱼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