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钓鱼鱼饵配方。

鱼类对饵料的反应,取决于它们的感觉器官。不同的鱼类,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水域对饵料的反应也不尽一致。

肉食性鱼类对小鱼、小虾等荤饵感兴趣,草食性鱼类对藻类、水草等植物饵料感兴趣。但,这并不是绝对的。一般鱼类都有贪食期、厌食期和绝食期。有些鱼类在产卵后不久的一段时间里特别贪食;有些鱼类在产卵后却停止进食。鱼的种类不同,其贪食期、厌食期和绝食期也不尽相同。鲤科鱼类,一般在水温18~30℃食欲旺盛;鳟科鱼类,在水温26℃以上则难以生活,例如大麻哈鱼,即在水温4℃左右时产卵;尼罗罗非鱼的生长贪食期,水温必须在30℃以上。

在贪食期垂钓,效果自然大增;在厌食期垂钓,效果要差些,在停食期垂钓,只能使用锚钩、蜈蚣钩拖拉钓法,才偶尔有些收获。很明显,钓获量的多少,直接与鱼类的吞饵进食有关。而鱼类的吞饵进食,又直接与它们的感觉器官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和听觉有密切关系。本文就此简介如次。

第一、视觉与钓饵的关系。

大多数的鱼类,一般视觉不敏感,呈近视状态者占绝大多数。视觉良好的个别鱼类绝无仅有,比如黑鲷,在清澈的水质中能见力竟达数十米,不但能观察到钓饵的种类、形状、大小,还能判断出二毫米直径钓线的存在。因此,垂钓黑鲷的钓线必须十分讲究:细而与水同色。而垂钓其他鱼类,钓饵则应适应其视力弱的特点:必须用其光泽、色彩、形状、动作等条件来吸引鱼类吞饵进食。

第二、嗅觉与钓饵的关系。

一般鱼类的嗅觉比较灵敏,其嗅觉器官也很发达:例如,圆口类的鳗鱼,其鼻孔通到咽喉部;软骨鱼类的嗅觉能力更强,在施钓过程中,钓线接触过血腥饵料的部位,常常被鲨鱼咬断。但是,大多数的硬骨鱼类的嗅觉较为迟钝,有的甚至因为疲劳而失灵。

为了提高钓获量,必须迎合鱼类的嗅觉口味,选择与其相适应的浓味饵料,势在必行。例如:施钓贪食性的凶猛鱼类,必须选用腥味大的动物性钓饵;施钓淡水中的鲤鱼、草鱼、鲫鱼等,应该选用面食之类的植物性钓饵,并且在饵料中应掺加些豆饼、白酒、香油等具有芬芳气味的佐料;使用腐败的肉类作钓饵,可以垂钓鳗鱼;而黑鲷对死鲍的臭气极感兴趣,用以作钓饵,垂钓黑鲷的效果颇佳。尤其在能见度较低的混浊水域施钓,从嗅觉角度选择钓饵比从视觉角度选择钓饵更为重要。

第三、味觉与钓饵的关系。

鱼类味觉的感受是由味蕾引起的。味蕾一般分布在鱼类的唇缘上、牙齿中间、口腔内和触须上。一般鱼类,大都用口唇摄食。其进食过程,通常是吞进吐出再吞进再吐出,从味道上反复辨别,直至确认可食时才咽下。实践证明,选用新鲜、洁净的钓饵,上鱼率较高;如使用具有辛酸味和过咸的钓饵,钓获效果欠佳。

第四、触觉与钓饵的关系。

鱼类的触觉器官主要是触须和侧线。它和雷达一样,能够敏感的感知外界事物。在水域中如果有凶猛鱼类和危险信号,即可由触须和侧线通过神经系统迅速传到大脑,大脑马上发出指令,传给运动系统,立即采取避开措施。在水域中如果发现美味可口的食物,即可游上前去吞食。因此,钓饵需注意选用软硬适度、粗细粘滑合宜、新鲜度较好者,方能提高钓获率。

第五、听觉与钓饵的关系。

一般鱼类大都具有感受声音的能力。日本学者通过实验发现,鲤鱼对投竿时竿体发出的颤音极感兴趣。因此,反复投竿,其声音能招徕鲤鱼向钓点集聚。在养殖场的鱼池中,饲养员投料喂鱼时往往发出噼里叭啦的声响。这声响给池鱼一信号,即刻迅猛游到投饵地点,这已形成条件反射。现在市场上销售的声振集鱼器,就是根据某些鱼类对一定的音频敏感程度研制而成的。因此,在施钓过程中,向钓点投放钓饵发出的声响,往往能够诱集鱼群。

值得注意的是,在施钓过程中,鱼类吞饵进食,通常是利用各种感官共同协调来完成的。但各种鱼类大都有主要感官辨别食物。例如,狗母鱼多用眼睛观察,鲤鱼的化学性感觉比较灵敏,鲟鱼多用触须来探知食物。因此,在垂钓对象鱼时,按不同对象鱼的感觉特征配备的饵至关重要,必须十分注意。

编辑推荐

了解鱼类的感官 看鱼怎样吃鱼饵


鱼类也有自己的感官系统,它们通过视觉、嗅觉、味觉及听觉来判断水体中的食物。鱼种不同,通过感官对食物判断也不同。肉食类的鱼只会注意小鱼小虾等荤食,素食类的鱼则多注意藻类与水草等素食。

各种鱼对食物的需求量是分不同阶段的,某一阶段需求的食物量大,某一段时间需求量又很少甚至无需求。比如鲤鱼,只有在18-30度水温额环境下才食欲旺盛,而鳟科鱼类在超过26度上水温就难以活命,大麻哈鱼在四度左右水温时产卵,罗非鱼必须在30度以上水温才摄食旺盛。想要钓有成效,在鱼儿食欲旺盛时施钓效果最好,钓效与鱼儿进食的习惯密切相关,如果我们能了解鱼儿的感官与进食的微妙关系,我们就能更好地让钓饵投其所好。

一、鱼儿怎样看食物

多数鱼种的视觉并不发达,且近视眼占去了一大半。视力好的比如黑鲷,就能在清水中看到几十米开外,不仅能看清食物的种类与状态,而且能观察到钓线的存在。所以,针对它的这一特点,就要十分细致地使用很细的鱼线,还要与水的颜色一致。其它一般鱼种都是近视眼,那么饵料就必须色彩鲜亮,形状与动态也要符合它们的感官所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诱鱼。

二、鱼儿怎样闻气味

多数鱼儿的嗅觉是很灵敏的,因为它们的嗅觉器官比较发达。一般软骨鱼类的嗅觉要比硬骨鱼类的嗅觉灵敏,垂钓时如果钓线碰过比较血腥的饵料,软骨鱼类都会将钓线咬断。而硬骨鱼类嗅觉极不灵敏,有时都会由于疲劳而没有嗅觉能力。

作为钓者,就要将饵料的气味做成鱼儿喜欢的味道,有些鱼的饵料越浓越腥就越好。比如垂钓比较凶猛的鱼,就要使用腥味很重的荤饵。而垂钓淡水鱼,比如鲫鱼草鱼与鲤鱼,使用面食类的钓饵,适当加一些豆饼、白酒或香油到饵料之中,让钓饵气味芳香。对付鳗鱼就要使用腐殖质的肉食来挂钩施钓,黑鲷极爱臭气熏天的死鲍鱼,挂死鲍做钓饵效果最好。当我们在水质较为浑浊的水域施钓时,注重嗅觉选饵要比注重视觉选饵更好一些。

三、鱼儿怎样尝味

鱼儿的唇缘与牙齿中间以及口腔、触须上都分布着味蕾,鱼儿进食的时候一般都是用口唇吸食,先吞进,后突出,然后又吞进,再次吐出,这样反复的动作可以让它们辨别食物的味道,直到它们认为味道合适才一口吞下。所以饵料的味道是含糊不得的,一般要选用新鲜干净的钓饵,才会受到鱼儿青睐;如果让钓饵过咸或有辛酸味,就会降低钓效。

四、鱼儿怎样触探食物

触须和侧线是鱼儿的触觉器官,能感知水体中的物体。当水体中有凶猛鱼类来袭,这种危险的信号就会由触须和侧线收集,迅速通过神经系统传到大脑,大脑几乎同时命令运动系统,采取逃跑的方式保命。同样如果水中有美食,就会趋之若鹜。所以,钓饵要能被鱼的触觉传给大脑良好的信号,才能有机会被鱼吞食。我们就要选择软硬合适,粗细黏滑合适的饵料,而且还要新鲜,才能确保钓效。

五、鱼儿怎样感知声音讯号

多数鱼种对声音有一定的感知能力,鲤鱼对抛竿发出的声音就很感兴趣,垂钓时反复地抛竿,发出的声音就能将鲤鱼诱进窝点。在养殖池塘,塘主投放饲料会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这一响不要紧,鱼儿像得到了统一的指令,会迅速地奔至投放点,由于长时间的适应,鱼儿已经形成了一种条件反射,只要一感知到这种声音,就会马上游达。

以上是单方面的分析,在实战的时候我们要知道,鱼儿进食,是综合各个感官系统来实施的。作为钓者,针对不同的对象鱼,就要配置与之相适应的钓饵,才能百战百胜。

降温天气对钓鱼的影响 解析降温后鱼类的活动规律


钓鱼最好的季节是春秋两季。秋季降温的表现并不是一定的,往往初秋只是早晚稍微凉快一些,中秋后气温逐渐下降,以后则多有大风降温天气。按常理来说,气温下降,鱼的食欲会慢慢下降,总体上来说,进入秋季,时间越往后鱼口会慢慢减弱。但是有时候在大风降温的几天内,又是很好的钓鱼时机。有时气温反弹,也很好钓鱼。所以秋季钓鱼不能一概而论,还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虽然春季中鱼率高,但是最好的出钓时机其实是很短暂的。而秋季就明显要好得多,由于鱼是变温动物,在秋季鱼儿需要大吃特吃来为过冬做好准备,所以大面积中鱼的时段很长,一般要超过一个月,特别是几次大风降温后更是给鱼发出了积极进食的信号,再不好好进食可就不好过冬了!

一、气温低,转向小水域施钓

深秋降温比较厉害,喜欢钓水库的钓者手竿越变越长,直至鱼儿游到水体中央的水深处,岸边就很少看见钓者的身影了。水温确实很低,这只是原因之一。其实此时钓鱼不适宜到大水库实施,而应该转到小水库。为什么呢?事实证明,秋季最晚停口的是小水库。想一想,水的比热是最大的,水体越大,升温与降温相对慢一些;水体越小,升温与降温越快。这是很有道理的,事实证明小水库的鱼情确实要好一些,深秋的低水温虽然抑制了鱼的食欲,但是并没有让鱼完全停口。

水库的鱼群并不是只呆在一处,而是游动比较缓慢,只不过大水库难以发现它们的踪迹,很少近岸,钓者的钓竿就鞭长莫及了。而小水库就比较容易发现鱼儿的踪迹。气温低的时候比较大的水库确实难钓,因为水中的食物大都沉积在水底,大水库水面很大,而小水库只要气温回升一点,水温就会很快的升高,这是一个很好的优点。

所以我们还是应该转向钓小水库。虽然鱼的体温决定着新陈代谢的速度,鱼的体温高时代谢快一些,体温低时代谢慢一些。但是,只要鱼还活着就要消耗能量,消耗了能量就需要靠进食来补充。所以即使水温低,还是能钓到鱼的,只不过要选对钓点。只要秋季的某天阳光普照,小水库的水温就会明显升高,鱼的代谢速度也就加快,换句话说,同一天内,小水库的鱼要比大水库的鱼代谢速度快一些。气温回升的几天内,小水库的水面就能经常发现鱼儿游动,往往正午时分气温最高,此时垂钓小水库,上鱼率一定不错。

二、选对出钓时机与钓具应对低水温

随着水温的降低,鱼的活动会变得缓慢,摄食的动作也会比较轻,而且多数时候钓小鱼的概率高。针对这种情况,需要配置比较灵敏的钓组,考虑到鱼一般游向深水区,使用6.3米的手竿是明智的选择,如果再加长的话灵敏度就不够了。但是不适合在大水库施钓,只适合水域面积较小的水域,比如池塘。虽说这样的手竿是气温低时的明智选择,但是如果小水域的水面略大时,还是可以选用抛竿类的钓竿,比如筏竿或者矶钓竿,针对吃口相对轻的鱼就非常适合。水温低时钓不到鱼,不是水域选的不对,就是方法不对。

在大风降温时,在池塘或者野坑内往往会出现鱼儿觅食的高峰,因为在最初降温时,水温不会马上降下来,所以在大风降温的前一天甚至当天仍然是施钓的好时机。气温在降,有些竿坑可能不再会放入新鱼,就很少有钓者去垂钓,但是往往这些竿坑还有残留的鱼,说不定会有意外的收获。再就是野坑,没有多少鱼,很少有人去施钓,也不妨去试一试,多转几圈、多打几个窝试钓,有时也有收获。

三、打窝要注意面积稍大

到了深秋必须讲究打窝的方法,此时鱼儿虽然没有停口,但是已经受水温的影响而抑制了食欲,所以要注意打窝时少用窝料,但面积一定要稍微大一些,可以把将窝料均匀撒入水面,目的只是吸引鱼儿游来就可以了,一般不需要补窝。

最后提醒一下,不是每次大风降温前或当天都是能施钓的,随着气温的继续下降,除了极少数坑塘可以一直钓下去,一般的地方还是不适合施钓的,只有耐心等待下一轮钓鱼时机的出现了。

水温、气压、等天气因素对鱼类摄食的影响究竟有多大?


钓鱼是一项十分综合的运动,俗话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一次好的出行,离不开钓者对天气的判断。在没有气压表、温度计的年代,老钓友们主要靠经验来判断是否适合出行作钓,选择垂钓中的黄道吉日,比如,夏季温度高,雨天放晴后选择岸边涨水处作钓,往往能够有较好的收获。而在春天,大家都选择背风向阳的浅滩进行垂钓,这些常识在当时十分奏效。到了今天,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钓友们在钓鱼时更加关注天气的变化。可以说,钓鱼离不开天气,没有好的天气,我们无法有特别良好的钓获。在下文中,笔者将根据自己多年来的垂钓经验,为大家带来一些有关水温、气压、等因素对鱼类摄食的影响,希望能够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水温对鱼类摄食情况造成的影响

在实际垂钓当中,钓友们会十分明显的感觉到一个现象,即,温度高,鱼类开口好,温度低,鱼类开口情况差。特别高温的天气和特别寒冷的天气,水中的鱼类不开口。直观看来就是,春秋季好钓鱼,而夏天和冬天垂钓情况不稳定,鱼儿们有时开口有时闭口不吃饵,这都是由水温的变化造成的。

我国地域辽阔,北方、华北地区主要处于温带。属于温带鱼类生活的最佳水温一般在15摄氏度到25摄氏度之间,在这个温度区间内,鱼群活跃,鱼儿们食欲旺盛。而如果水温地于10摄氏度或者高35摄氏度,鱼体不舒服,鱼类活动量减少,食欲降低,基本不开口吃食。这是温度对鱼类摄食造成的明显影响。

二、气压变化对鱼类摄食情况造成的影响

随着科学的进步,气压参数被引入垂钓运动中。在从前,大家出门垂钓主要看天气,假如天空灰蒙蒙的,远处的大山和建筑物看不太清楚,这种天气就不适合钓鱼,也就是钓友们常说的天气有点闷。实际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气压降低,地面水蒸气上升造成。气压低直接造成水中氧气含量较低,鱼儿们普遍感到不适,摄食状况不佳,有时鱼儿们为了获得必要的氧气,甚至游到水域中上层进行呼吸。

如果在鱼塘垂钓,遇到气压下降造成的闷热天气,我们甚至直接可以看到水面上的波纹。水中鱼儿四处游动,看起来很活跃,许多钓友们看到这种现象,就会误以为鱼塘里的鱼儿多,而且特别好钓。其实这是由于气压降低,鱼群缺氧,水中鱼儿们的身体普遍感到不适,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求生方式,此时作钓,钓友们必定要吃亏。因此笔者认为,在实际垂钓当中,我们一定要选择气压较高的天气进行垂钓。

在水库和鱼塘等各种水域垂钓时,气压的高低对鱼类摄食影响比较明显,笔者建议,我们可以选择气压稳定上升好几天的天气进行垂钓,遇到气压突然升高,气温升高或者骤降的天气,笔者认为,水中鱼儿开口可能较差,建议等气温和气压稳定下来后再去进行垂钓。

三、地域变化对鱼类摄食情况造成的影响。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我国地域辽阔,鱼类资源丰富,养殖场地众多。由于各地温度和水质差异都比较大,长期生活在甲地的一种鱼,对甲地的水土和气温就逐渐有了适应性。比如,最普遍的例子,罗非鱼在南方比较容易垂钓,但在北方只有夏季高温天气才能有良好的钓获,这是因为罗非鱼对环境的适应温度为10摄氏度以上,低于这个温度,很难开口觅食。尤其是在温度偏低的北方,特别容易死亡。

我国大部分地区为温带性气候,水中所生长的多为温带性鱼类,如鲫鱼、鲤鱼、草鱼等我们比较常见的鱼种。但即使是一个鱼种,在甲地长时间生长后,运输到乙地的鱼塘中,让钓友们去垂钓,这些刚放入鱼塘的鱼类也会因一时难以适应新的环境而导致食欲不佳,对钓友们的钓获造成影响。因此在垂钓中,特别是坑塘垂钓时,我们应该重视地域条件对鱼类造成的影响,积极寻找应对方法,如喂养此种鱼所使用的原塘颗粒等饵料。针对鱼类习性进行作钓,选择良好的天气进行出钓,必定会有良好的收获。

垂钓肉食性鱼类的鱼饵制作技巧


我们在江河湖泊中垂钓肉食性鱼类时,基本上都会选择使用肉类来制作鱼饵,比如动物内脏的肝类、肠类甚至是心脏和肉类脂肪类等等。同时大多会选择使用抛竿来作钓,比如手车竿、筏钓竿、矶竿、海竿等等,因为这种可以垂钓更远水域的钓组,在钓肉食性鱼类时非常有优势。其次就是要求我们一定要掌握串钩、爆炸钩、灯笼钩、盒饭钩等等钓组的使用技巧了。今天笔者主要是来介绍一下垂钓肉食性鱼类时,我们所使用的鱼饵,还有就是鱼饵制作的技巧。

当我们使用抛竿来垂钓肉食性鱼类,如钓黑鱼、鲶鱼、鳜鱼、鲈鱼、鲳鱼、黄颡鱼等等鱼类时,比较常用的鱼饵就是动物内脏中的肝脏类鱼饵了。这种鱼饵无论是制作成本还是使用难度,都要比其它动物脏器要低很多,其中效果比较好的肝类鱼饵就属羊肝、鸡肝和猪肝了。这些脏器类的鱼饵颜色非常鲜明、肉质细嫩,而且带有浓重的血腥味和膻味,对于肉食性鱼类的吸引力是毋庸置疑的。甚至有时还可以钓到一些杂食性鱼类,如鲮鱼、鳟鱼、罗非鱼,鲤鱼也会中钩。

几种肝类鱼饵的制作方法:

1、鲜肝用来制作鱼饵

鲜嫩的肝脏富含血液非常多,当我们使用这种肝脏来制作鱼饵时,利用的就是它的鲜和血腥气,所以要尽量随用随去。这样可以保证它有足够的血腥味道,能够引诱周边的肉食性鱼类来摄食。

2.发酵后的肝类制作鱼饵

另一种肝类鱼饵就是通过人工发酵的方式来实现了。我们主要垂钓的肉食性鱼类都具有食腐的习性,这里以大体型鲶鱼和黄颡鱼最为典型。当我们主要垂钓这两种鱼类时,在制作鱼饵时,可以将买来的肝脏切成小丁或是肉条,然后用视频袋子装起来,尽量把封口处弄紧,放在阳光直射的地方进行发酵(提示一下,发酵后的味道极其恶臭,但是这种制作鱼饵的方式,在民间垂钓肉食性鱼类时非常常用,常见的还有发酵肠类鱼饵)。使用时捧一些水边的干土或是沙子装在袋子里,制作好的鱼饵就比较好装在鱼钩上了。这时制作好的鱼饵有着非常浓烈的刺激性气味,这对于食腐习性强的鲶鱼和黄颡鱼而言,非常致命!其实如果是专门钓大鲶鱼的话,将整只鸡来进行发酵效果比较好;如果是主钓黄颡鱼的话,用鸡肠、鸭肠来制作鱼饵比较好。

对于如何使用肝类来制作鱼饵的方法,暂时介绍到这里。其实钓肉食性鱼类的话,笔者还是比较习惯使用蚯蚓,毕竟心理压力和嗅觉压力都要小很多。最后推荐《野钓使用红蚯蚓和黑蚯蚓你用对了吗》给大家,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借鉴一下。另外推荐一篇《垂钓肉食性鱼类的钓点选择技巧》给大家,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