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和饵技巧。

在台钓过程中,饵料是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关系着鱼儿是否愿意咬住你的钩。因而台钓用饵对味型、材料、状态都有着不同的选择。虽然商品饵种类繁多,但是真正要学好台钓。钓友们都要自己学会正确搭配饵料和使用饵料。下面笔者浅析下台钓饵料的配置要点和用饵技巧,希望能给各位钓友带来一些帮助。

一、制作台钓饵的三大要点

同样几种饵料,制作者采用不同的比例、和饵加水的量有多有少,开出的饵料就是不一样的。想成功制作一款合适的台钓用饵,不妨注意以下三大要点。

(1)投鱼所好,选对味型

制作饵料的前提是明确对象鱼,还要了解对象鱼的大小和出钓的时节,才能对准鱼儿的胃口。

饵料的味型主要有腥、香、酸或臭以及原味的,腥与香结合时程度有所不同而千变万化。对象鱼是鲫鲤,一般北方的钓者习惯用饵偏腥,原料不同,腥的种类也不同,比如虾粉蝉蛹粉或蚯蚓粉;南方则偏香,有奶味香、水果香以及香精的香味等。

在考虑了天气与水情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味型。若垂钓面积较大的水域,一般采用浓香或浓腥的饵料,天气比较适宜的时候香腥味可以淡一点,有很多小杂鱼闹钩适合使用原味的饵料,尤其是体型大的鲫鱼喜欢天然的谷物香型的饵料,就不必再添加香味了。气温不够稳定的情况下,可使用腥香结合的饵料,味也不必太浓。

(2)饵料成分的配比

饵料的成分由主攻饵和味型饵以及状态饵组成,主攻饵是基础料,其比重有大有小;味型饵要化散较快,一般是细微的颗粒或粉状的;状态饵决定饵料的软硬粘散等不同的状态,添加时要灵活,注意添加状态饵搅拌成团之后不可再次反复揉搓,否则或破坏饵料中的丝状结构。

垂钓大鱼的饵团较重较大,如果适当添加雾化好易化散的饵,就能使饵料的适口性增强;垂钓小鱼时也可灵活调整饵料的状态,可以根据水情与浮漂而决定。开饵时主攻饵的占比是最高的,可占六成,其次占三成的是味型饵,最后是一成的状态饵。遇到特殊的情况时,其成分比例是可以灵活调整的,这需要实战的经验。

(3)开饵的加水量

若是商品饵可以直接按照说明书的比例加水,自己制作的饵料可按一比零点七的比例加水。配置饵料时,其成分不可随意添加,如果一种饵料你不了解它的状态,最好不要乱加。

自制一款饵料需要多次的试验,要检测饵料是否在两分钟左右化散开来,除了钓大鱼需要三至五分钟之外,其余情况饵料化散的时间最好在两分钟之内,以保证较好的雾化效果以诱鱼。

二、诱饵的使用

台钓的特点之一是诱钓合一,那么有人就认为台钓就不需要打窝了,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台钓同样要打窝,只是方式上有别而已。

首先诱饵与钓饵要是统一的,味型要一致,但诱饵的味不要浓过钓饵的味。诱饵的化散与残留的效果是最为重要的,可以直接在开钓饵时揪出一团,这一团加水少一点使之略为干散,然后打窝抽上几竿,抖落钩上的诱饵即可。

还可以直接将酒米或颗粒饲料加入钓饵中,制作成诱饵,适合钓鲫鲤。使用时把诱饵揉团捏在钩上抛入钓点,诱饵沉底后抽竿,这样连续抽上几竿即可。这算是打好了底窝,然后再投诱饵,看到浮漂直立的同时抽竿,也是连续抽上几竿。还没完,接着投诱饵,见诱饵一落水即抽竿,同样连续抽几竿。此时水体的上中下层就成为了一个立体的窝点,如果水比较浅,抽竿的次数可减少一点。

三、挂饵的正确操作

钩上挂饵入水后,饵料逐渐化散,如果搓饵时不注意其大小与形状,就有可能使钩饵不能顺利触底,也会影响到调钓。所以,挂饵时要将小饵团揉捏成形,让钩子处于饵团中间,钩饵入水之后压好水线并注意观漂,钓者的手最好不要有异味。

还有些值得注意的细节,饵料配置时品种不宜过多,不然饵味一定不正常,鱼是不会吃的。饵料的状态一定要正确,不能单一地用增大饵料量的方法来提高诱鱼效果。打窝时即使有鱼口也不必理会,垂钓时也要十分重视抛竿的次数,确保上鱼率。

扩展阅读

野外台钓饵料搭配及用饵技巧分析


一、所开饵团的状态把握

水色清、水浅、水流缓或是死水、鱼的密度小、鱼滑、鱼体小、无风或微风的情况下所搭配出的饵料状态应要雾化快、比重轻、饵团小、饵质颗粒细,颜色以红、白、黄均可,气味清香自然为宜。反之若水浑浊、水深或水流急、鱼体大、鱼密度大且多为生口鱼、风天,则应搭配出比重大、雾化较慢、饵料基质较粗的白色大饵团,饵料气味浓淡皆可的饵料为佳。

二、饵料的味型的选用与搭配

1、香型。在温度高的炎热夏季,鱼开口不好和鱼滑时,在味型上宜选用一些果味香型的(如草莓、凤梨、香蕉)或是蛋奶香型及一些天然谷物本香的饵料,且应依据气温越高所选用的饵味应越清香为佳,反之亦然。但在一般情况下都可随意选用香型饵,在严冬与初春时若选香型时宜选浓香。

2、腥型。在天气变冷、入冬、严冬及初春时应适气温、季节选用含有虾粉、蚕蛹粉、干冻蚯蚓粉、红虫等高动物蛋白的腥型或浓腥型饵为佳,以适应鱼儿在这些时节补充过冬或是初春生长的储能需要。气温越低、越寒冷的天气,选腥味越浓的饵料,反之亦然。

无论是香型饵还是腥型饵,在搭配时都要遵循相同或相近原则,即在搭配时味型与种类要相近或相同。反对多种搭配或大反差搭配,以免出现气味复杂,从而扰乱鱼儿的摄食欲望的情况。以二或三种搭配混合为宜。

三、开饵技巧及饵料的保存

野钓篇

在冬季常因天气寒冷,钓场的水温低而造成饵团的开饵速度慢,或出丝少或出丝效果不佳。此时可以用下面几种方法给予处理。

1、在家开饵。如家离钓场不远,可事先在家中开好饵团带入钓场。

2、温水开饵。可用家中带来的饮用热水与钓场水适当掺合以达到适温进行和饵。

3、温饵。在没带饮用热水,家又距钓场远的情况下,可一抵钓场后先用钓场水和饵,再用塑料袋装好。藏于衣内口袋用体温将饵捂热。完成此项后再去准备钓具,也可达到满意效果。

注意在用热水与钓场水掺和的同时,勿使水温过高以免造成开出的饵团饵质变黏,破坏其状态。

在炎热的夏季,饵料需注意保存,和饵量应少,即用多少和多少,用完再和。特别是含有大量植物蛋白和氨基酸的饵料,会因气温过高使饵团在较短的时间里就变黏或是改变饵料的原有状态影响上饵和垂钓。若是配制的饵量过多时一定要放置阴凉处,有钓箱者可存放于钓箱中,以免变质。

配制台钓饵料的要点及饵料用法


台钓法中,饵料确实占有较重的地位,大部分情况下鱼是被饵料骗上钩的,因为一般鱼儿抵挡不住色香味俱全的诱惑力。

台钓用饵不仅要在味型、材料上有不同选择,还要注意饵料状态的调整。商品饵虽然品类繁多,但其原料都是来自于各种粮食类作物以及其它添加成分,而钓者要重视的是正确搭配饵料与使用饵料。

一、制作台钓饵的三大要点

同样几种饵料,制作者采用不同的比例、和饵加水的量有多有少,开出的饵料就是不一样的。想成功制作一款合适的台钓用饵,不妨注意以下三大要点。

1、投鱼所好,选对味型

制作饵料的前提是明确对象鱼,还要了解对象鱼的大小和出钓的时节,才能对准鱼儿的胃口。

饵料的味型主要有腥、香、酸或臭以及原味的,腥与香结合时程度有所不同而千变万化。对象鱼是鲫鲤,一般北方的钓者习惯用饵偏腥,原料不同,腥的种类也不同,比如虾粉蝉蛹粉或蚯蚓粉;南方则偏香,有奶味香、水果香以及香精的香味等。

在考虑了天气与水情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味型。若垂钓面积较大的水域,一般采用浓香或浓腥的饵料,天气比较适宜的时候香腥味可以淡一点,有很多小杂鱼闹钩适合使用原味的饵料,尤其是体型大的鲫鱼喜欢天然的谷物香型的饵料,就不必再添加香味了。气温不够稳定的情况下,可使用腥香结合的饵料,味也不必太浓。

2、饵料成分的配比

饵料的成分由主攻饵和味型饵以及状态饵组成,主攻饵是基础料,其比重有大有小;味型饵要化散较快,一般是细微的颗粒或粉状的;状态饵决定饵料的软硬粘散等不同的状态,添加时要灵活,注意添加状态饵搅拌成团之后不可再次反复揉搓,否则或破坏饵料中的丝状结构。

垂钓大鱼的饵团较重较大,如果适当添加雾化好易化散的饵,就能使饵料的适口性增强;垂钓小鱼时也可灵活调整饵料的状态,可以根据水情与浮漂而决定。开饵时主攻饵的占比是最高的,可占六成,其次占三成的是味型饵,最后是一成的状态饵。遇到特殊的情况时,其成分比例是可以灵活调整的,这需要实战的经验。

3、开饵的加水量

若是商品饵可以直接按照说明书的比例加水,自己制作的饵料可按一比零点七的比例加水。配置饵料时,其成分不可随意添加,如果一种饵料你不了解它的状态,最好不要乱加。

自制一款饵料需要多次的试验,要检测饵料是否在两分钟左右化散开来,除了钓大鱼需要三至五分钟之外,其余情况饵料化散的时间最好在两分钟之内,以保证较好的雾化效果以诱鱼。

二、诱饵的使用

台钓的特点之一是诱钓合一,那么有人就认为台钓就不需要打窝了,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台钓同样要打窝,只是方式上有别而已。

首先诱饵与钓饵要是统一的,味型要一致,但诱饵的味不要浓过钓饵的味。诱饵的化散与残留的效果是最为重要的,可以直接在开钓饵时揪出一团,这一团加水少一点使之略为干散,然后打窝抽上几竿,抖落钩上的诱饵即可。

还可以直接将酒米或颗粒饲料加入钓饵中,制作成诱饵,适合钓鲫鲤。使用时把诱饵揉团捏在钩上抛入钓点,诱饵沉底后抽竿,这样连续抽上几竿即可。这算是打好了底窝,然后再投诱饵,看到浮漂直立的同时抽竿,也是连续抽上几竿。还没完,接着投诱饵,见诱饵一落水即抽竿,同样连续抽几竿。此时水体的上中下层就成为了一个立体的窝点,如果水比较浅,抽竿的次数可减少一点。

三、挂饵的正确操作

钩上挂饵入水后,饵料逐渐化散,如果搓饵时不注意其大小与形状,就有可能使钩饵不能顺利触底,也会影响到调钓。所以,挂饵时要将小饵团揉捏成形,让钩子处于饵团中间,钩饵入水之后压好水线并注意观漂,钓者的手最好不要有异味。

还有些值得注意的细节,饵料配置时品种不宜过多,不然饵味一定不正常,鱼是不会吃的。饵料的状态一定要正确,不能单一地用增大饵料量的方法来提高诱鱼效果。打窝时即使有鱼口也不必理会,垂钓时也要十分重视抛竿的次数,确保上鱼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