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钓鱼技巧。
小时候在农村,喜欢下河捉鱼摸虾,经常听上了年纪的老乡讲水清不养鱼,意思是水质太清澈,往往就不能提供野生鱼生长的食物来源和藏匿场所,所以太清澈的水里,往往没什么鱼虾生存。可是在广西的一处深山里,这个几乎没有任何杂质的水潭里,却生长了许多稀奇古怪的野生鱼。
这个水塘,其实本是一个古老的天然矿坑(当地有人说是铜矿、有人说是金矿)。里面的水都是山泉水和天然降雨,里面都是石头,也没什么淤泥,因此水质清澈无比,以前的乡民们,曾经直接饮用其中的潭水,据说水质冷冽甘甜而且因为富含矿物元素,呈现一种纯净澄碧色。
里面的鱼不好钓,太深了,而且一上钩就往石头缝里钻,很难搞上来。生活在这个水潭边上的老乡老宋,也是位钓鱼爱好者,他说在这个水潭里,常见的鲫鱼、鲤鱼很少反而是各种叫不上名字的怪鱼很多。
老宋展示的鱼获,一条大鲶鱼和一条大蛇鳅(当地人又叫光鳅、刀鳅)。不过,这里面生活的最神奇的一种鱼,被老宋叫做光鱼体型像草鱼,但是鳞片粗大、厚实,而且嘴角像鲤鱼一样长了须子。
据说这个鱼只有每年的3-9月份能钓到,一到10月份,这种鱼忽然踪影消失,也不知道去了哪里。经常钓鱼的人,都知道一些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里,确实生长了许多奇鱼。
这种光鱼看起来有些像是传说中的淡水之王军鱼!不过,似乎鳞片和体型都有些差异,老司机们,你们见过这种鱼吗?是军鱼吗?
军鱼
编辑推荐
山中溪流水太清澈,白天看不到鱼,夜晚却钻出各种奇鱼
经验丰富的钓鱼人,在江河里选择钓鱼地点时,可能都会选择水浑、草多之处。这是野生鱼大都以各类水藻、浮游生物为食,倘若水中过于干净,则往往没有鱼群生存,因此农村俗语称水清不养鱼。
然而在贵州的这些群山里,看起来清澈见底、水清可喝的溪流中,却生活着大量别处罕见的奇鱼!白天看不到的,晚上就全都出来了,嘎牙子,鲶鱼,黄尾鳅什么的都有。贵州钓友黄先生是资深的溪流钓爱好者,他说这种溪流,白天空空荡荡,完全看不见鱼,然而一到夜晚,许多躲藏在石头缝里、山崖底下的野鱼,就全部出来活动了。
夜晚有大量溪鱼出来活动。这些鱼之所以昼伏夜出,其实是一种进化结果白天溪流里清澈见底,在其中游动、觅食很容易被其他掠食者捕获。而黑漆漆的夜幕,则给了它们天然的保护色。因此,当地经验丰富的钓鱼人,都会趁夜出动,往往会有不错的钓获。
(晚上鱼多,但蚊虫也是极多!)黄先生一夜的鱼获,种类五花八门,许多他都叫不上确切的名字。
一般用小虫、蚯蚓做饵,什么(鱼)都能钓到一些,只要没碰到电鱼的,一晚上钓个半盆没问题。黄先生介绍说,这白天看起来无鱼的溪流里,晚上却热闹无比,鱼极多,但现在当地电鱼的人多,一旦有电鱼的人出现,一条溪流基本一年就钓不到鱼了!
不过,这些鱼个头都不大,即使是其中以体型庞大著称的鲶鱼,在这种小溪里,也只能长到筷子长。虽然这些鱼体型较小,垂钓的手感不如水库钓大青鱼、大鲤鱼,可是也别有一番乐趣。而且,善于烹饪的话,这些不起眼的小杂鱼,吃起来口感也是不错的。
网友们,你们当地有这些鱼吗?
深山里马口鱼快要成精,竟长到一斤多重,力气堪比大鲤鱼!
深山里马口鱼快要成精,一斤多一条,力气堪比大鲤鱼!马口鱼,是一种溪流里生活的小型掠食鱼,然而在一些人迹罕至的群山之中,这种掠食者却疯狂生长,体型大得吓人!比如下面这两位钓友,就在一处深山溪流里,发现一群快成精的马口鱼。深山溪流路亚,遭遇巨型马口鱼群。竟有不少体重超过一斤!这些溪水清澈可见底,看起来很浅,一般来说不大可能有大鱼藏身。然而在水面拖拽假饵(亮片),却会被猛然拖入水底,紧接着一股大力瞬间将鱼竿拉成半圆巨大的冲击力仿佛数斤重的野生大鲤鱼上钩。
这种疯狂的冲击力,竟然是一条马口鱼。相信许多钓友钓了很多年的鱼,也从未见过体型如此吓人的马口鱼。
确实令人难以置信,马口鱼竟能长这么大?
其实,作为一种掠食鱼,马口鱼确实可以一直生长不过它们对水质要求很高,且需要充足的食物来源。一般的江河、小溪里,捕鱼的、钓鱼的甚至电鱼的来往频繁,马口鱼的生长空间非常有限,因此常见的马口鱼个头普遍偏小。
但在这种渺无人烟的群山之中,它们却是溪流里的统治者,数量极多且体型惊人!而垂钓这种体型的马口鱼,其震颤的手感,也是令人迷醉甚至感动。
小溪里有许多鱼虾、软体动物供其捕食。马口于除了钓起来过瘾,其肉质也是非常的鲜美细嫩,不过钓友们还是将其放生,任其在溪流中继续完成剩余的生命之旅。
老司机们,你们见过这么大的马口鱼吗?
深山藏奇鱼!广西钓友,深潭钓获罕见岩鲶,鱼身近透明,非常漂亮
这是广西一位钓友,在当地的大山里垂钓时,带回来的鱼获竟然是清一色的鲶鱼,颇令人惊奇。
不过,这么小的鲶鱼也带回家吃?
其实,这些鲶鱼几乎就只能长这么大这是一种鲶鱼非常罕见的品种,岩鲶,也叫山鲶,石鲶。事实上,这种鲶鱼喜欢生活在水质清澈、水流较缓的山涧、溪流里。比如一些瀑布下的深潭、溪流的回水湾等等。
本来就是想钓点马口鱼,找了几个(钓点)没钓到,然后越走越深,到一个很深、很窄的水潭里钓到这些鲶鱼。这位钓友表示自己也很惊喜确实,山涧里的野生鱼种类很多,五花八门,能碰到这样一大群山鲶鱼,可以说非常幸运了。
山鲶鱼一般躲藏在大石头底下的缝隙里,伏击各种溪流中的小鱼小虾、软体动物。而这种纯天然生长的掠食者,其肉质细嫩丰腴无比可以看到,它们的肤色成一种接近透明的淡褐色,非常的漂亮。
虽然说垂钓的乐趣更大在于钓鱼、探索的过程,不过能收获的这些深山奇鱼,也是非常令人垂涎了。
钓友们,你们钓到过这种山鲶鱼吗?什么鱼饵钓它们最好用?
深山里钓的“虹鳟鱼”,听说是水中人参!有朋友认识吗?
现在随便去某处鱼市,相信卖的鱼大部分都是养殖鱼,很难见到一些真正的野生鱼,虽说养殖鱼肉质肥厚,价格公道,但是对于真正爱吃鱼的人来说,养殖鱼真的没什么吃相,这也是很多美食爱好者喜欢蹲守河边买人家钓的鱼,或者干脆自己去亲自钓鱼的原因,就是为了迟到一些美味的野生鱼。
我有位朋友,既是钓鱼发烧友又是美食爱好者,平时没事的时候就去野外钓几条鱼,偶尔钓多了就会拿几条给我尝尝鲜,什么马口、柳根鱼、乌头鱼都拿来过,本来并不对钓鱼感冒的我竟然因此认识了不少野生鱼类,当然,也将因此尝到了很多美味。
不过上周末,朋友又拿来了几条鱼我却从来没见过,朋友说他也没怎么见过,应该是几条虹鳟鱼,这次他跑的比较远,因为朋友喜欢钓野生鱼,所以经常回去一些偏僻的钓点,这次就直接跑到了乡下的一座深山里,钓到了这几条非常罕见的鱼。
就是图中这几条,首先这种鱼非常的漂亮,鳞片极为细小,身上密密麻麻的布满了芝麻一样的小黑点,而且体侧有一条非常鲜艳的橘红色线条,非常的漂亮。
后来我上网查了一下,才发现虹鳟鱼竟然十分有来头,味道极为鲜美不说,而且极富营养价值,甚至有水中人参的名头,这种鱼一般生活在溪水湍流,对水质要求较高,极为少见,不知道朋友是怎么钓上来的。
各位朋友钓到过这种鱼吗?
野钓怎么分辨水里有没有鱼
最近逛好钓鱼论坛的时候,发现了很多新鲜血液(钓鱼新手)的注入,让这个平台更加的壮大、活跃,垂钓的气氛更加浓烈了。那么我也讲一讲自己的垂钓经验,以此来欢迎新钓友们。
识水对垂钓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怎么样的水有鱼,直接关系到垂钓的效果。一般情况下,水清则无鱼,一条河流或池塘,一眼能看到河底、塘底的,可以肯定地说这里没有鱼。如果清中带浊,即上层水清,下层浑浊,则有鱼,还有清水河塘中的局部范围带混浊的也有鱼。
为什么说水浑浊的河塘有鱼呢?因为鱼在啃吃河塘底下的水生物时,把河泥翻腾起来呈烟雾状或升降状所致。所以在这种河塘或湖泊、水库里的鱼是非常多的。有的河塘水质呈淡绿色,井带有腥昧,这种河塘不但鱼多,而且鱼大,垂钓时不用打窝子,也能获得丰收。
另外,通过看水域表层餐条鱼的大小,也能知道该河塘里其他鱼儿的大小,假如餐条鱼像筷子那么长,那么这里的鲫鱼一般都在3两以上,草鱼、青鱼、鲤鱼一般都在4~5斤。如有较多筷子长的串条鱼在游动,那么这种河塘至少有三年以上没有干了。如果水域表层多数是7厘米左右的小餐条鱼,那么这里的鲫鱼只有1~2两重,草鱼、青鱼、鲤鱼的重量约7~8两左右。还有通过观察小毛鱼的大小,也能知道鲫鱼、草鱼、青鱼、鲤鱼的大小,如果小毛鱼有5~6厘米长,耶么这种河里的鲫鱼在3两以上,草鱼、青鱼、鲤鱼的重量在了一斤左右。
水质与鱼的关系及择塘概要
没有水的鱼就成了死鱼一条,水中没有鱼儿也成了死水一潭,所以说鱼儿离不开水。鱼儿是终生与水为伴的水生动物,水的质量状况,对鱼的繁殖、生长和摄食等生理活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为钓鱼爱好者,不了解鱼生活的环境,不掌握鱼和水质的一些基本关系,也不容易取得好的钓绩。人们钓来的鱼大多要食用,怎样判断鱼有没有被污染,食用是否安全,更是广大钓鱼爱好者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笔者仅就这两个问题与钓友们进行交流,错误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老钓手都有肥水鱼难钓的经验。其实,不是肥水中的鱼滑,而主要是肥水的水质不好,对鱼的摄食等生理活动产生了不利影响所致。根据科研人员的研究结果,在水质清新、溶氧高(5毫克/升以上)的水体中,鱼24小时的摄食量,在生长旺季可达自身体重的50%以上。草鱼在溶氧量为56毫克/升时的摄食量,比溶氧量2.53毫克/升时高20多倍。水好鱼活跃,吃食又多又猛,食谱也较宽,自然好钓。水质不好,鱼食欲不振,用什么饵也不爱吞钩。
钓鱼归来,拣条大的或清蒸或红烧,一家人围桌下酒,自然其乐融融。可是,鱼做熟了还腥味颇浓,或者打开鱼腹时,看到鱼腹内的一层黑漆般的黑膜而不敢下锅,就十分扫兴了。其实,鱼的腥味难去和腹壁膜发黑,也都与水质恶化脱不净干系。
一、水质恶化的原因一般情况下,水质恶化是由于水体中有机物质或腐败物过多引起的。流水不腐、死水易坏是人们都知道的常识。流动的水体含氧量高,有机物质也不易淤积,所以大江大河的水质一般都比较好,而死水塘和流速缓慢的小沟小河,水体就容易变质。
自然的水具有自我净化的功能,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水体污染,大都是由于人类缺乏环保意识,人为地破坏了水体的自然生态平衡所致。就拿鱼塘来说,如果施肥、投饵过量,或者用未经净化的污水补水,都会使水体产生大量的额外耗氧,不仅造成水体严重缺氧,还会产生大量的氨、甲烷和硫化氢等有毒有害物质,从而导致水质的恶化。
二、水质恶化的特征水体是否恶化变质,一般可通过水体生态的变化(如水生动植物种类的变化)和水的理化特性变化(如颜色、气味、溶氧量等变化)来进行初步的判断。根据水体污染的不同程度,鱼塘的水一般有4种较典型的颜色变化。
1)蓝绿色水质轻度恶化
施肥、投饵过量或污水灌塘,会促使水体中耐肥性强的蓝绿藻大量繁殖,在水体表面漂浮一层膜状物,水体浑浊呈蓝绿色,这种假肥水现象是水质开始恶化的典型特征。
2)灰黄色水质次重度恶化
投施过量且未经发酵的有机肥或淤泥过多的老塘,夏季会产生大量的耗氧和甲烷、硫化氢、氨氮等毒、害气体,致使水体中的浮游生物和各种藻类大量死亡并产生毒素,呈灰黄色并形成发出臭味的臭清水。
3)暗绿色水质重度恶化
夏季高温季节,由于不断投施有机肥或补充生活污水,不能被鱼类利用的蓝绿藻反复形成大量繁殖失去活力死亡的恶性循环,造成水质浓绿而浑浊,水中重度缺氧,水生植物、浮游生物的生长繁殖受到抑制,产生较明显的腥臭味,水质出现较严重的腐败恶化。
4)黑褐色水质极度恶化
多年未清淤的老塘,塘泥深厚腐殖质过多,又不能补充新水,夏季高温时会产生大量甲烷、硫化氢气体,水色黑褐,水面漂浮一层黏稠的泡沫,发出较强烈的腥臭味。这种水体的生物循环几乎停止而成为死水。
我们在垂钓实践中遇到的水质问题和颜色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的污染就有许多差别。同一种污染源,对江、河等流动水体和非流动水体的影响,表现也不尽相同。如上表述的为非流动水体的鱼塘4种比较典型情况,只能作为参考。
水体的酸碱度也是判断水质的一个途径。水体的酸碱度(PH值),是反映水化学反应变化及生物作用的一个指标,它由污染物的含量、理化特性以及二氧化碳与重碳盐的比值所决定。淡水鱼类较理想的PH值为78之间,低于6或高于9,都会对鱼类的生理活动带来不利影响。如水体PH值在56(偏酸性)时,鱼类的抗病能力会大大降低,极易感染疾病。PH值高于9时,夏季鱼容易发生氨中毒。
三、食用鱼的安全性问题水是鱼生活的惟一环境,水的质量必然决定着鱼的质量。像北京的金海湖、密云水库等处,水质没有任何污染,鱼又鲜又香非常好吃,食用是不必有任何顾虑的。可惜这样的自然水体在北京已如凤毛麟角般的难求,大多数钓迷经常只能去一些商业性鱼塘过把瘾。而正是这些商业性鱼塘,容易因管理不到位出现水质污染现象。因此本文对鱼食用的安全性分析,主要以商业性鱼塘的鱼为对象。
首先了解一下造成鱼塘水体污染的原因。造成鱼塘水体污染一般有三种情况:(一)用各类污水作为补充水源;(二)多年未清淤,塘泥暗黑厚度在60厘米以上的老鱼塘;(三)鱼塘过量投施有机肥和饵料。
鱼塘淤泥含有大量未分解的有机物质,它对水质的影响主要有二:一是增加耗氧量,二是产生氨、甲烷、硫化氢等对鱼有毒的物质。据研究,养过鱼的塘底淤泥的耗氧量和产氨量,比没有养过鱼的要高34倍。硫化氢为易溶性有毒气体,对鱼的危害很大。 过量投喂饵料和有机肥,会产生大量的氨氮。多数的氨氮变成氮气(N2)散逸到空气中,部分氨氮可通过硝化作用转化为非离子态的NH3N,能破坏鱼机体的代谢功能,使鱼的活动失常、食欲减退,严重影响鱼的生理活动和正常生长。
污水中含有铅、铬、镉等重金属元素,此种水体中的鱼体会形成重金属的沉积,因此用污水灌塘的鱼塘,鱼根本不能食用,最好也不要去钓。硫化氢、氨氮中毒的鱼,不仅鱼肉的肉质松散、难于保存,而且腥味大,严重的还会有一股臭味,也失去了食用价值。
蓝绿色水体中作祟的主要是蓝绿藻,鱼一般还可以食用。灰黄色次重度污染的水体中的鱼腥味大,鱼腹壁膜发黑,鳞片暗淡,表明受到了硫化氢、氨氮类有毒物质的侵害,不适宜食用。暗绿色水体已属重度污染,水中的鲢鱼、鳙鱼、草鱼等上层鱼会先后发病死亡,只有部分鲫鱼、鲤鱼、黑鱼、鲶鱼、泥鳅等抗性较强的鱼还能存活,但腥味难去,腹壁膜深黑,鳞片发黑,体形失常(肚大、肉薄、刺粗硬),绝对不能食用。
四、不同水质中鱼的差别没有被污染的鱼体形正常,鳞片有光泽,鳃部鲜红干净,鳍、尾完整透明,鱼体颜色正常(鲢、草背青腹白,鲤鱼身白或金黄,腹鳍与尾部发红,鲫鱼银白或金黄);鱼吃食贪、猛,漂相表现符合规律(经验);鱼活跃,遛鱼感到十分有力,做熟后肉有弹性,味鲜而不腥。
污染水体中的鱼,以上特征就会发生变化,一般表现体形失常变形,体色暗淡发黑,鳃部发灰有杂物,鱼不爱吃食、不活跃,遛鱼无力,吃起来缺少鲜味,腥味大而且难去,鱼肉弹性差。对于鱼的腹壁黑膜,笔者没有找到有关材料,但根据经验而言,好水质水体中的鱼腹壁膜一般为浅灰色,水体的水质越差,鱼的腹壁膜颜色越黑,因此认为倾向于把北方淡水鱼鱼腹壁膜的颜色深浅作为衡量受污染程度的一个视觉指标,供大家商榷。
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就能初步清楚应选择什么样的鱼塘去过把瘾了。笔者把这种选择归结为五个不要钓:以污水为水源的鱼塘不要钓;长期不清淤的泥底老塘不要钓;使用有机肥(人畜粪便)的鱼塘不要钓;池塘水色发暗绿、灰黑、灰褐的不要钓;鱼塘水体发出腥臭味的不要钓。当然, 那种为图利而偷偷向塘里投小药的鱼塘,就更不能去钓了。
怎么知道水里有没有鱼?5个小妙招
钓鱼的前提是有鱼可钓,钓到鱼的前提是找得到鱼。在广阔的水域野钓,如果不想白白浪费精力和时间,最好先确定水中有鱼。那该如何判断水里有没有鱼呢?接下来看看小编为钓友们整理的5个小妙招。
1.看看水是什么颜色的。一般来说,太清澈的水里是没有鱼的,也就是说鱼多的水里,水体的颜色会有些变化。比如,鲫鱼密集的水域里水色为褐色,若水体偏青黄色,很可能有许多草鱼。在春天钓鱼,如果水色不是特比清澈,但也不是格外浑浊,站在岸边往水里看,隐约可以看见水下一米左右的杂草,就说明水中很可能有鱼。
2.看看水里有没有鱼星。鱼类在呼吸或者寻找食物的时候,很可能会产生鱼星。如果水里出现了大大小小的鱼星,就说明水域里有鱼儿的存在。经验丰富的老钓者,还可以根据鱼星初步判断水中的鱼种和体型呢。若是看见许多和小米粒差不多的泡泡,多表示水域里有鲫鱼。如果看见有连续不断的鱼星带着浊水往上冒,则很可能有鲤鱼在水域中活动。
3.看水面的波动幅度。一般水面特别平静的话,水域里有鱼的可能性不大。就算有鱼,鱼的食欲也不高。如果水面有小的波纹出现,则有鱼的几率比较大,比较适合作钓。
4.看水草是否完整。如果水草的叶子特别完整,没有缺角或小洞,则说明有鱼的可能性不大,反之则表明水域中有鱼,可作钓。
5.闻闻水里有没有腥味。有鱼的水里,往往带有腥味,若是水没有丝毫的腥味,有鱼的概率也不大。
水里的美味:河蚌的加工方法
水里的美味:河蚌的加工方法。首先当然是摸回来了,哈哈!
其次是用薄片刀把河蚌剖开,河蚌的肉主要是靠四块小肌肉固定在壳上,把这四块小肌键割开,肉就能完整地取出来。贴着一边的壳下刀,先割开钝头的一边,再割开另一边,然后换到尖头的一边,然后再是另一边。其间最好戴副手套,以套伤到皮肤。
第三步尤其重要,要去年河蚌的胰与肠。胰是我们这边的说明,有点像鱼的腮,介于蚌肉与蚌皮之间那层软软的都是,要摘除,一边一个共两个。然后是蚌肉后端的一小段管状的东西,往往呈青色,就是我们所说的肠子,需要细心摘掉。直接用指甲掐赶紧即可。
第四是盛在盆中,加入盐,量可适当加大,可以是正常做菜的二到三倍量,用力抓捏,搅拌均匀,放置十分钟左右。这个过程主要是除去河蚌里面的寄生物,尤其是蚂蟥及其他。有条件的还可以多加些醋,目的是去掉泥腥味。
第五步是去年蚌肉外边沿的黑边边。这个黑边边是河蚌在泥中游走时产生的硬茧,经过上面的抓捏后往往会自行翘起。将上一步抓捏淹过的河蚌用清水反复套洗后可以看到不少黑边边,捏住扯掉就可以了。有些人嫌麻烦会省略这一步,也能吃,只是黑边边吃到嘴里会很糙,影响河蚌温润温滑的口感,到时吃到嘴里还是会吐掉,形象也不雅观啊!
第六步是用刀背拍打河蚌的肉唇,这个肉唇是河蚌在泥中游走时的肌肉,很硬,如果不拍打一下,很难炖烂。同时对大块的蚌肉进行改刀,火柴盒大小即可。太小就夹不住了,哈哈!
下一步是关键。是把汤锅加热,先放些菜油,润润锅底,油热后加小半锅水,水开后倒入河蚌,每隔三五分钟要用铲子操操锅底,以免沾底,因为一旦沾底,就会焦糊,一旦焦湖,整锅的河蚌都会染上焦味,就没法吃了。一直到河肉像饺子一样的浮起离底,此时就可以不操底了。一直用火炖到蚌肉烂熟,加盐,盛起,滤水。这一步可以先加入葱姜及料,也可以不加。
待冷却后用食品袋分装,一般是七八两到一斤为一袋,以一次性够为准。河蚌本身不含脂肪,单独吃一般味道稍差。最好是与其他肉食混合红烧为最佳。因为此时已基本是成本,待其他肉烧差不离直接加入,再烧上个十至二十分钟即可以出锅上桌了。如单独做汤,比如丝瓜汤等,应多放些菜油,加些葱姜酒之类的。
[春季探钓] 野塘遇奇鱼
天气:晴
钓场:董家梁杨家堰(野塘)
饵料:商品饵 (前次剩余) 土蚯蚓(今挖)
鱼种:鲤鱼 鲫鱼 其他鱼
钓法:传统钓
竿长:4.5米
线组:1.5+0.8
钩型:金袖4号
今天上午阴沉沉的,在家闲得无聊,便上平台观帖、答题从而学学钓技,过过渔瘾。千万钓友那华丽诱人的文采,频频暴护的鱼获更勾起了我那深中的渔毒,马上看看天气预报,还
好气温、气压、钓鱼指数都适合钓鱼,于是决定下午再寻一野塘探探鱼情,为今后娱乐休闲多找一些钓点。
早就午餐,穿田野,过山林,途经3里多的山间羊肠小道,下午两点赶到董家梁杨家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美丽诱人的场景,塘内淡米汤色水质,细看还挺清澈,塘四周青山绿草
这塘目测约两亩大小,两沟汇一坝,水中处处有水草,看水色,看水草,一定藏有不少小宝贝,真是休闲垂钓的好地方。不知水中鱼情如何?下竿探探便知
我正寻思在哪落钓位,忽见一角露一木杈,近观之,原来是那位好心钓友为我支好了炮台,我那劈具又多余了。我习惯地先酒米打窝,重铅找底,水不深,1米多点,轻铅调漂
首先我挂拉饵架竿待鱼情,然后欣赏欣赏四周景色。你看塘中这团水草中一定藏有不少鱼宝吧,对面山嘴也是好钓位,下次就那里;山间那绿树丛下该有不少的小动物吧?
抛竿多时不见有口,我改挂蚯蚓抛钩等待鱼儿报到。然后再看看左边那山色倒映在水中言不尽,道不完,还是看看鱼情吧。
哟哟哟,不看不知道,一看惊一跳,只见浮漂在水里一黑一顶,起伏不定,上大鱼了,好欣喜呀,赶紧抓竿,心想小心小心,不对劲,手感不重啊,扬起再说--小家伙上岸了。
再挂蚯蚓,等了好一阵,又来一尾小鲫。虽小但皮毛挺漂亮的。
还是蚯蚓诱钓,又过来好一阵才上一尾,看来这满塘的野草之中鱼儿并不多,还都是小小的。
你看又来一位,奇不奇:小小的个子像婴儿,满身金甲似老翁;似圆非圆的胖身子,嘴里叼着蚯香烟,活像一个精气神儿十足的胖老头儿
再看看这位是怎么回事?不知他经历了哪次战斗,身负重伤,幸好死里逃生活到了现在。太可怜了,快回去好好养伤吧
送走了伤病员,不多时又来一位,趁我不注意在水面跳起舞来,好吧让你跳跳。表演得差不多了,好,起来。
一个飞翻,重重地落到了岸边地上,幸好地上有草伤不着,不然太残忍了。好漂亮啊,哪来的这宝贝,全身透明,体内的什么骨头呀、血呀、内脏呀等等一清二楚。你说这鱼奇不奇?
稀有稀有,不忍让你多留,回你的宝地去吧
送走两奇剩下的就这七八条小小鲫,还有一尾小小鲤。(回途才了解到去年有人放干水弄了一次)
小鲤先去吧,找找你自已的窝去吧。
都去吧放了鱼获,收好残物返程。 最后总结一下:①渔重在娱,对异鱼,孕孕鱼尽量放流; ②爱护环境,带走垃圾; ③野好活动注意安全。
好钓鱼春季探钓镇楼
水质清浊决定了鱼摄食的状态
水质的清浊程度,完完全全是由水中的泥沙程度来决定的。水体的肥瘦, 则主要取决于在水中浮游生物的多与少。这几点因素都是决定了此水中鱼的摄食状态如何,摄食情况是怎么样的。
一场大雨过后,陆地上的泥沙与杂物冲进水体,使水体变得浑浊起来。如果水色浑而不浊,呈现淡黄色、橙黄色、青黄色、白黄色或是黄绿色、深青色,表明水色良好、肥痩适中。鱼儿在这样的水体中感觉舒适,十分活跃,食欲也好。
如果水体呈褐色泥浆,表明过于浑浊,这样的水体,鱼儿视觉受阻,难以发现食物。大多数鱼类(主要依靠触觉与嗅觉 器官觅食的如鲶鱼等除外),不习惯这种环境,便会逃往与此相连接的其他水域之中。
如果水体绿褐色,说明水质太肥,水体中有机物含量太高,浮游生物太多。尤其是投放人畜粪的池塘,水质过肥,微生物大量繁殖,水色变得青绿或墨绿,水面上漂浮一层黑乎乎的东西。几乎隔断了空气中的氧溶于水的路。故水质过肥的池塘大都缺氧,尤以入夏以后更为突出。水中缺氧,鱼儿憋闷难受,不想吃食。在肥水中钓色,饵食必须对路,且优质上乘, 还要选择适宜的天气与时间,否则难以奏效。
如若水体呈黑紫色,腥臭气熏天,水面I上漂浮着一 层黑色的油脂,说明污染严重,鱼儿性命朝不保夕,不可能有胃口。
如若水色过清,眼望见水底,说明水质太瘦,水体中藻类植物与微生物含量很少。太瘦的水域有鱼也不会很多。况且水过清,人影竿影会把鱼儿吓跑,不敢上前索饵。
综上所述,凡纯净的水质、浑如泥浆的水体、清澈见底的水体、绿褐色的水体以及污染严重的黑紫色的水体均不适宜垂钓
怎样的水质鱼情才适合钓鱼?
鱼类生活与水的变化有密切关系。下面的一些垂钓经验,是讲钓鱼和水情关系的,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一、水清如镜钓鱼不灵;水像泥浆,钓鱼泡汤水清如镜为什么钓鱼不灵?鱼在水里生活,是需要适宜的生存条件的。广阔的天然水域,因为水底有大量的水生植物、底栖动物和浮游生物,为鱼类提供了丰富的天然饵料,鱼类才能在那里栖息、生活和繁殖。如果水域中水清如镜,既没有水草,也没有浮游生物,鱼在那里无法栖息和生活,早已迁移了,自然钓不到鱼。水至清则无鱼就是这个道理。若是水质很浑浊的水塘,或是原来水质并不浑,下雨以后,带泥浆的水流入塘中使水质浑浊,鱼在水里看不见食饵,自然难钓到,就不必下钩了。
二、溪水响动,鱼儿活动;溪水流动,鱼儿欢动这两句是说活动的水域是鱼喜欢去的地方。一般地说,适用于垂钓喜欢在流水中捕食小鱼、昆虫的上层鱼,如翘嘴红鲌、小鲦等。鲤鱼有时也喜欢在流动的水中游弋,其他鱼类也有顶水上游的习性。在小型水库进水口、出水口附近,静水鱼塘有流水的地方,由于水的流动,水中浮游生物多,也是垂钓较好的钓点。
三、鲇干鲤湿、鲫鱼主水这句说的是鲇鱼喜欢在水浅靠边的地方栖息;鲤鱼喜欢在水深的地方游弋;而鲫鱼常在河水暴涨的时候逆水而游。
四、清明一滴水,河里一条鱼清明落雨,主水,鱼产必丰富。北方也有谚语说:涨水的鱼,落水的虾。阐明河里涨水,鱼必多;河里落水,虾必多。这些钓谚都说明,鱼的活动和水的涨落有密切关系。所以,按照水情变化的情况下钩,是垂钓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好钓鱼,让你钓技逐渐成长的避风港。
大山里的精灵溪石斑,溪流钓这种鱼的技巧
大山里长大的孩子,打小都是在山沟里玩耍长大,山区比较偏远的原因,一切资源都保存得很好,小溪泉水四季流淌,溪鱼品种也很多。在石岭、深溪等幽静的山间小溪中,生长着一种不大却十分灵活的小鱼,身体的纹路与石头极为相似,这种鱼的叫法比较多,我们那统称溪石斑。
此鱼对水质要求比较高,喜静喜激流,多藏匿于水底乱石下。环境污染的小溪里是很少有它的踪影的。只是这小鱼十分狡猾灵活,不易逮到。常有钓客自己带一根钓竿,到这山间小溪中悠然垂钓,其鱼性急力猛,钓获出水后斑驳的条纹,衬以银鳞秀目,一句话:漂亮。可叹的是由于她肉质细嫩,蛋白质含量相当高, 与名贵鱼类比绝不逊色。就是做这鱼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此鱼的鱼籽,有毒绝对不能食用。
老饕无不尝之而后快。捕者更是网、电、炸无所不用其极,所以很多溪流中的石斑鱼已经是芳踪难觅,只在少数人迹罕至的河段才能看到她优美的身影。如果你的家乡还有这种鱼存在,证明你们那是山青水秀。
溪石斑如何垂钓?
1、鱼饵
溪石斑,天上飞的各类昆虫,水中的小鱼小虾,土中的蚯蚓都是她喜欢的饵料当然它也吃腥香的素饵。曾经在浙江西部山区,钓溪流中的石斑鱼,先用熟地瓜拌菜籽饼打窝子,后将熟地瓜切成绿豆般大小的丁做钓饵,用袖型上黑1号或伊豆1号钩施钓,日均钓获此鱼5斤多,约150条。
除此之外我认为最好用的还是螺蛳饵,这种壳很薄一捏就碎的螺狮,要么不中,中必是一两以上的鱼。要在急水里钓,流动的,坝下这种流水的地方多一点,钩石沉底,七星漂也是在水下的,靠眼神!要是在静水里用螺狮这个鱼很难吃钩。
2、钓法
溪石斑在静水很难上钩,急水相对容易点,要么不吃,上必定是一两以上的鱼。但是在激流里钓鱼,浮在水面的漂会随着水流流动,更严重的时候会被水流拉进水里,根本看不到。所以立漂就有了局限性,这时候有的钓友提出竿尖钓法,就是看绷紧的竿尖,我并不认同这种方法。
其实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不难,看竿尖对于传统钓手杆来说,太困难了,因为杆太长,有感觉传到手上时机都已经晚了,而且竿太长,也看不太清楚。不如采用七星漂沉底急水钓,就看这两粒浮子了,只要有动静就可以提了,有鱼的动静和水流的动静是很容易分得出来的。而且这种方法比看竿尖尖要灵敏得多啊,你想想,竿尖都弯了,那得多大的力啊。鱼嘴一痛,马上就会跑了,而鱼线动就很正常了,而且只要是鱼线在动,基本上都是含在嘴里正在跑,一提一个准。
补充一下,如果水流很急,你最好把所有的浮子都提起来,这样水对线的阻力最小,影响力最小,信号最真实。
后话:此番生硬的文字并无说教的意味,在座的大多为高人。这就权当是给喜欢垂钓溪石斑的同志们一点小小的经验之谈。
以上钓鱼技巧就介绍到此,希望《深山里天然矿坑,水质清澈见底,水里暗藏大量“奇鱼”》的内容能满足您的需要,同时欢迎您阅读我们精心准备的专题:深海钓鱼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