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钓鱼饵料。

钓鱼饵料,即鱼吃的食物。是钓鱼时引诱鱼类上钩的食物,这在我们钓鱼环节中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下面我就给各位钓友讲一下钓鱼饵料的四要素。

1、色:即鱼饵的颜色、色泽、色度。鱼对饵料颜色的适应与接受是由其种类的遗传基因和生活的客观条件决定的,既有稳定的一面,也是可以随着环境的变化、变迁而改变的。如鲤鱼喜爱深色,鲫鱼喜爱浅色,草鱼喜爱绿色等等,但鲤鱼、草鱼也对浅色感兴趣,鲫鱼对深色感兴趣。

2、形:即鱼饵的外观形态。鱼觅食的安全感及其对饵料的接受程度与其遗传本能.生活经历及熟悉程度密切相关。与人一样鱼对奇形怪状的东西,尤其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过的食物,肯定要望而却步。

因此,味.色.质.形四要素就是鱼饵的整体质量,缺一不可,否则,实际垂钓中就会出现事倍功半甚至一无所获的结局。

3、味:即鱼饵的气味、口味、味道。不仅不同的鱼类、鱼种对味的要求有很大差异,就是同一种类的鱼因处于不同的客观环境对味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但不同的鱼类却可能有着类似或相近的要求,如鲫与鲤。所以,把握好本塘鱼最喜爱的味,是成功制饵的关键。

4、质:即鱼饵的质地、质感,指的是鱼饵的软或硬、粘或散、粗或细等等。鱼对饵料质的要求很挑剔,苞米粒的软硬度就直接关系到钓获的效果。无论如何,鱼是不会像狗一样去啃硬骨头的,吃软拒硬是自然界中生灵万物饮食的一般规律。

相关知识

野外钓鱼饵料味型选用的四个技巧


众所周知,饵料在垂钓中的影响是最为重要的,尤其是在野外水域环境比较复杂的地方,鱼儿密度小水域宽广,生口鱼对食物的需求更是非同一般,如何增加饵料的引诱能力并且在野外垂钓中能够有好的收获呢,这里就说下用饵的四个诀窍。

第一、根据鱼种选用饵料

我国地员辽阔各种水域更是数不胜数,其中淡水鱼中的鲤科类就有四百多种,当然鲤鱼,草鱼,鲫鱼和鲢鱅这四大家鱼占据主要地位,需要注意的是这些鱼儿的嗅觉和味觉是非常敏锐的,要超过人类500多倍,我们投放的饵料在入水后散发的气味会被喜欢的鱼儿察觉,当掌握这些鱼儿偏好的味型之后,在垂钓前要针对性的选用,并且要做到鱼和饵,饵和味互相结合,必须根据对象鱼的的需求选择最为合适的味型,才能让上钩率稳步增加。

第二、投其所好

确定好鱼儿偏好的味型之后,还需要知道各种鱼儿对荤素饵料的需求。

1、鲤鱼

拱食水底的食物为主,荤素不忌,不过一般都是以素饵为主,在垂钓的时候可以使用七分熟的马铃薯,嫩玉米,小麦粒,浸酒的小麦加上适量的面粉搅拌均匀蒸熟之后切成小颗粒。如果碰到水位上升浑浊水域较多时,可以用红蚯蚓或者菜青虫做饵,也会有不错的效果。

2、青鱼

属于杂食性鱼儿,和鲤鱼的喜好差不多,不过最好用嫩叶嫩草,瓜藤和竹叶类有更好的效果。

3、鲢鱅

主要以水面的浮躁类为食,基本不吃荤,所以可以用自然发酵的酸馊味饵料钓获。

4、鲫鱼,属于杂食性鱼儿,荤素都吃,可以用蚯蚓红虫之类的荤饵为主,也可以用米饭粒,面粉或者玉米等粮食类素饵垂钓。

5、甲鱼鲶鱼和黑鱼,属于凶猛的肉食性鱼儿,不吃素饵,可以用蚯蚓,青蛙,鱼虾,泥鳅,动物的内脏作为钓饵。

第三、根据气候天气调饵

鱼儿大体上喜欢的味型饵料基本如上述所说,只是根据气候环境的不同,鱼儿受到温度的影响,觅食习惯会有不同的变化,所以要根据节气来调整饵料。

1、春季的惊蛰,春分前和冬季的立冬,鱼儿收到寒冷气候的影响,觅食力度较弱,可以用细小的蚯蚓垂钓。若是使用素饵的话,可以用粘性好的面食性饵料,但是饵料的状态要注意,一定要软忌硬,捏成绿豆般大小即可,这样入水后才能长时间不雾化,让鱼儿容易吸食。

2、暮春的春分,谷雨后到晚秋的寒露和霜降前,这段时间鱼儿觅食比较积极,吃口比较好,但是用饵也需要注意三点。

A、杂食性鱼儿在温度不一样时需要注意温偏荤,热偏素的特点,水温适宜的时候多用荤饵少用素饵,若是在盛夏初秋温度较高时多用素饵少用荤饵。

B、在使用虫饵时要注意穿钩的方法,保证虫饵的鲜活性才能有效的诱鱼,素饵方面要注意对鱼儿的适口性,要让鱼儿容易吞食最好。

C、在温度较高的夏秋时节,要注意饵料的保存,在出发前饵料调制的正好,但是受到高温影响饵料可能会变味,就会造成鱼儿不咬钩的情况发生。

第四、鱼儿的基本规律性

觅食只能是一个大致方面的参考,在实践中垂钓的时候要根据地形环境气候的不同作出相应的调整,比如说以草鱼为例的话,在周边草类较多的环境下,垂钓时用青草做饵效果非常好,但是若是在周围草类较少的水域垂钓还是使用草饵的话,效果肯定会大不一样,所以要尽量避免理论和实际分割的情况发生。

1、多了解多应变,初到一个地方垂钓时要多观察多了解鱼儿偏好的食物,之前的地方鲫鱼可能偏好吃蚯蚓,但是到了这个地方可能用干饭粒做钓饵效果会更好,所以要根据情况需变则变,不变则照旧。

2、水边随俗,初到一个地方时入乡随俗能够少走很多的弯路,比如说发现附近的钓友普遍使用某种饵料时,我们在搭配饵料时也尽量大众化,降低鱼儿的警觉性,提高中钩率。

钓鲢鳙鱼饵料的四大味型特点


鲢鱼和鳙鱼都是滤食性鱼类,通过过滤水中浮游生物来摄食。一般它们的食物大致有水藻、水生生物、养殖饵料碎颗粒,其他鱼类的粪便等,多为有机物质。根据鲢鳙鱼的摄食习性,钓友们总结出使用酸、臭、腥、香的四种味型的饵料来垂钓鲢鳙的方法,以下是这四种味型的介绍。

钓鲢鳙鱼的饵料四大味型特点:

1.钓鲢鳙鱼的饵料味型之一是腥味,使用玉米面等制作海竿饵料时,我们应该在其中加入适量虾粉、鱼粉等、也可以加入豆腥味和蛤蜊腥味的添加剂,无论钓哪种鱼类,适当的添加腥味或准确的形容为蛋白质含量高的饵料,都有一定的效果。

2.钓鲢鳙鱼的饵料味型之二是酸味,也就是谷类,比如玉米面发酵后自然产生的酸味。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添加一些食用白醋,酸梅膏等。当然,也可以加入一些如香蕉香精等的人工合成物,增加酸味。

3.钓鲢鳙的饵料中最常见的是用香味,香主要是蛋奶香精、水果类香精等,一般比较常见的还可以加入钓鱼小药来增强饵料的味道。除此以外,这些香精往往配合一定的甜蜜素加入发酵的玉米面中被做成鲢鳙鱼饵,这也是一个钓鲢鳙的好办法。

4.钓鲢鳙鱼的饵料中还可以加一些带有浓烈臭味的添加剂,比如臭豆腐和韭菜水等,也可以加少量的中药药酒,比如阿魏来提高臭味。这些是目前比较常见的增加臭味的方法,也是垂钓鲢鳙比较使用的方法之一。

除了饵料的味型特点之外,在我们垂钓鲢鳙鱼时,更重要的就是饵料的雾化了,其实钓鲢鳙雾化是第一位的。我们在垂钓鲢鳙的过程中,一般可以加入大量的南北鲫或者浮钓鲢鳙等雪花粉类商品饵提高饵料的雾化程度。这些都是比较常见的垂钓鲢鳙饵料的使用方法。

以上就是笔者自己比较熟悉的关于垂钓钓鲢鳙鱼的饵料知识,希望对新钓手能有一些帮助。

饵料制作中常见的要素 天然饵料的特性介绍


在钓鱼活动中,制作饵料是非常有趣的环节,它不光充满挑战性,还具有一定的实验性,就仿佛生物实验一样,通过不断的调整剂量来提升对鱼类的诱惑力。

不过,正因为和实验有一定共性,实验室里面需要对各种物质的特性熟知才能开始实验,饵料的制作同样也是如此,也需要对各种不同的饵料进行了解,包括了其中的自然饵料。

今天,我将就一些饵料制作中常见的要素进行分析,给大家详细的进行介绍一番。

【酒泡素饵】 所谓的酒泡素饵,就是指以小麦,玉米,大米为主的一系列农作物,通过侵泡在酒中提味后的一种饵料选择。这是一种在传统钓中非常常见的饵料制作方法,通过添加曲酒,或者药酒,不但能够给饵料进行提味,还能促进饵料的发酵。

【啤酒饵料】 和上面的酒泡饵料有些相似,啤酒也是一种酒,但是它由于效用和制作上的区别,和所谓的酒泡素饵有所不同。啤酒本身由于是粮食发酵,在水中的诱鱼效果就很好,一般是在饵料制作好,出发钓鱼前进行添加调味。

【虾粉】 虾粉如其名字一样,是由海虾碾磨晒干制作而成的粉末,它主要是作为提味之用。因为包含海鲜的成分,并且碾磨后并无粘稠感,所以添加进饵料中能够提升诱鱼的效果,又不影响饵料的状态。尤其是针对鲫鱼,鲤鱼之类,能够提高不少咬钩率。不过在夏秋季节里面使用虾粉需要注意剂量,这个时间段里面小鱼较多,也容易被引来,会出现小鱼闹窝的情况。要秉持小鱼多加虾粉,钓大鱼反而少加,气温低的时候多加,气温高的时候少加,把持住这四点要求一般不会搞错添加的效果。

【蚯蚓】 这种饵料并不需要介绍太多,它是历史最悠久,效果最好的饵料。最好的使用时机多是气温较低时,尤其是春季是最佳的使用季节,不过随着这些年的饵料发展,单纯的蚯蚓已经不是最好的选择了,适当的和其他饵料配合制作才是王道。

【红虫】 和蚯蚓类似,红虫饵料也是在气温低时使用,春冬季节都可以,还可以用于冰钓当中。红虫可以达成肉浆使用,增加饵料的腥味,诱鱼的效果上佳。如果是只用红虫也是可以的,不过最好使用逗钓战术才能吸引到鱼类。

【红薯】 这里说的红薯包括了红薯面。红薯是钓鱼的大利器,尤其是对于钓鲤鱼来说,效果最好,纯粹的红薯可以通过蒸烤煮等各种方式进行二次加工,出来的饵料都很棒。它不容易散化,但是柔软度却很好,虽然雾化效果略差,但也不是不可弥补的。而由红薯碾磨成的红薯面,则消除了红薯雾化不好的缺点,也是常见的饵料选择。

【玉米】 和上面的红薯类似,玉米也包括了玉米粒和玉米面两个状态,玉米面的状态较为的均衡,而玉米粒则重在天然的谷物香味,能够聚集到更多的鱼类。

【面粉】 这种饵料不会单独使用,它不容易雾化,而且散化的效果同样不好,多是作为饵料当中的添加剂,调和饵料的黏度以及雾化效果。

红糖,蜂蜜:都是一种甜味物质,是用来给饵料提味用的,还可以提升一些饵料的黏度,是不错的添加剂。

除了上面介绍的,常见的还有蚕豆粉,黄豆粉,拉丝粉,雪花粉等等,但是由于篇幅的限制,今天就暂时介绍到这里,以后有机会继续给大家介绍这些饵料的特性。

钓鱼诱饵色、香、味少一样都会空军


诱饵的作用不仅仅只有诱鱼,它还可以在把鱼引诱过来之后把鱼留在鱼窝里,如果鱼儿来了之后能够一直待在窝里不走,那么就达到了诱饵的作用了。但是如果我们想要充分发挥出诱饵的作用,一定要注意诱饵的质量。而我们要去评价一款诱饵好不好,可以从色、味、散这三个方面去判断,接下来我们就来详细地看一看如何才能挑选或者是调配好一款好的诱饵。

1、色

色就是颜色,诱饵的颜色一定要够鲜艳,让鱼儿能够察觉。鱼的视力不是特别好,在水中能看到一两米的东西,但是鱼儿有很强的辨别颜色的能力,所以对于红色黄色,白色,绿色,蓝色等颜色是非常敏感的。所以准备诱饵时,一定要有足够鲜艳的色彩,红、黄、白最好,这样颜色的诱饵能够吸引鱼到窝里来,对鱼儿有很大的诱惑力。

2、味

味就是诱饵的味道,味道一定要鱼儿喜欢的。鱼的嗅觉也很好,鱼在水中能嗅出十几米、几十米远以外距离的气味。大多数鱼儿都是喜欢香甜味的饵料,比如说鲤鱼,鲫鱼,草鱼等等。有的鱼儿就喜欢腥臭味,比如甲鱼就很喜欢腥味。所以诱饵的味道一定要达到你目标鱼喜爱的效果。如果你的诱饵既没有鲜艳的颜色,又美味的气味,那鱼是不会想来的。所以钓友们在准备诱饵时,既要注重颜色,也要注意你目标鱼喜食的味道,在准备诱饵时,一定要以一种味道为主,投鱼所好。

3、散

散就要求诱饵能够入水即化,扩散得快,扩散的范围广,这样能诱来的鱼儿就越多。所以对诱饵的要求,就要求颗粒比较小,近似于粉末状,并且颗粒小的诱饵,鱼儿想吃,但是难吃饱,所以就会长时间留在窝里。如果鱼儿发现了钓饵,觉得钓饵比诱饵更好吃,更甜美,就会很容易上钩。

准备诱饵的这三个特点,记牢了没有?在调配时一定要符合鱼儿的口味哦!

水色深鱼饵味宜淡瘦水鱼饵料味要浓


水色深味宜淡

“水至清则无鱼”和“浑水摸鱼”,前者是说鱼借水色隐蔽活动,水色澄清一眼能看到底是钓不到鱼的;后者是说,鱼有视觉,浑水模糊了鱼的视线,适合摸鱼而不适合钓鱼。

钓鱼看水色,既不能太清也不能过浑。水至清则无鱼,必须垂钓透明度以下并有一定深度,但浑如泥浆,鱼看不清钓饵也不行。江河、行船的大中型湖泊水色浑浊,鱼以人类的废弃物和水生动植物为食,基本处于饥饿状态,摄食主要依靠视觉、嗅觉和味觉,具有摄食快、吞钩深的特点,用饵以腥为主。平原小型湖泊水深有限,风浪大时水比较浑浊,可是经常走水,导致鱼的行为没有规律,此时鱼不辨深浅,经常会在水深0.8—1.2米的近岸觅食。风浪小、走水慢的时候水色相对较淡,上层鱼不畏光线,但受竿影、人影干扰一般很少出现在近处;杂食性的下层鱼怕光,不是停留在中间的深水区,就是出没于深浅结合部偏下位置寻找食物,所以都要用长竿。为了把深水中的鱼诱来和将过路鱼留住,必须下重窝,不过钓饵要精,包括形状、大小、轻重都要有针对性,味则因鱼种而异,或淡腥或淡香,不追求浓腥浓香。水库一般都比较深,由于不喂食、地处偏僻、污染少的缘故,水色比江河湖泊清淡得多,这样时间长了,鱼有了固定的觅食场所和洄游路线就很难聚窝了。

水库多驻钓——选准一个钓位后坚持下重窝连钓几天。由于连续在一个地方找到食物,鱼有了记忆,然而钓饵的精和粗、浓和淡必须突出于诱饵,否则鱼会只食诱饵不食钓饵。另外,水库用什么饵还与钓位的生熟有关,如果是经常有人钓的钓位,则要打听常用的是什么饵,陌生钓位主要是靠守,即使是浓味饵也会因入水时间长而变淡了,所以水库钓鱼与味的浓淡无关。

池塘由于鱼密度高以及投喂饲料的原因,水色多比较深。如果投喂的是粮食类饲料,诱鱼用浓香,钓则主要考虑钓饵的重量和大小,与味的浓淡无关。然而商品饵的味主要是靠化学香精,虽然味型、浓淡不同,但为了不过分刺激鱼的嗅觉,避免聚鱼过多造成鱼口混乱,在鱼聚来后应改用淡味饵。钓鱼比赛都是先浓后淡,到最后用白色无味的钓饵就是这个道理。由浓趋淡虽是池钓规律,但它主要是针对鲫鱼的。如果是钓混养鱼,味的浓淡则要结合鱼种和饲料在偏腥还是偏香上作调整。主攻对象是草鱼,池塘又是喂粮食类饲料的,则减腥增香,加入炒麦香型的综合饵;主攻对象是鲤鱼,喂的是颗粒饲料,则减香添腥,适当添加一些虾粉或者鱼粉。

钓鱼人曾有一个禁忌——钓饵只能循着一个味道,还特别强调:腥和香不能串味。可是钓混养鱼无须讲究,不管是喂粮食类饲料还是颗粒饲料,鱼的嗅觉认同和味觉认同是有差异的。例如混养池塘中的鲤鱼,虽有闻香即来的特点,但不是浓香就吃,淡香就放弃,浓味能左右鱼的嗅觉,但接受食物是靠味觉。如果钓饵从外形到味道都是鱼平时没有接触过的,它会围着食物作长达数小时的试探。在这个过程中,钓饵的味已经不起作用,哪怕淡得无味它也会接受。一个比较:湖泊水库水色淡,就是鱼聚窝也很少见到鱼星,但鱼咬钩干脆,不问味淡味浓见饵就吞;池塘水色深,鱼来得快,可是鱼多了不是口乱就是不咬钩,都要等到钓饵被水泡软了,浸得没有昧了才咬钩。

瘦水鱼味要浓

比较而言,肥水是指养殖池塘,未被鱼完全消耗的饵料变质了,以及鱼的排泄物都会使水质变肥;瘦水主要是指水质清澄、透明,多水草而缺少自然饵料的水库湖泊。例如丘陵地区的小水库,透明度80—100厘米,作为水源,除生长着一些野生鱼类外,一般是不养鱼的。有些湖泊为保护水质,除了为清除蓝藻放养一些鲢鱼外,虽有自然繁殖的野鱼也因为缺乏食物而生长缓慢。

野塘、江河、水库湖泊都是瘦水,底层鱼吃惯了以腥为主的自然饵料,对食物的味和形有了记忆,所以在钓饵除了尊重鱼的习性用腥饵外,还要注意形的结合。例如,每年都有长江钓大鲇鱼的新闻,可是钓饵只有有限的几种:泥鳅、鸡鸭肠管和大黑蚯蚓。鲇鱼吃动物性饲料,但在商品饵有了腥膻型之后,怎么就没有人用它钓过大鲇鱼呢?这是因为鱼对腥的认识是同形结合在一起的,形似而味异,鱼会错把无味的饵吞入口中;味同形不同,鱼聚而不去,虽触饵频频却很少吞入。又如浙江北部山区的水库中生活着一种专吃小鱼小虾的小型鱼类——马口,传统用菜籽饼打窝,蚯蚓做饵钓底,然而用“悬坠”,使浓腥饵,可以把它提到半水来钓,就是认味不认形。另外,水库中还生活着一种身材瘦长的黄颡鱼,在黄颡鱼基本不吃商品饵的时候,这里的黄颡鱼却只认腥,不认形,屡屡被钓起。然而同样的钓饵换到湖泊,黄颡鱼就只吃蚯蚓,不认商品饵了。钓饵,特别是香饵都是人工改良的,从形状到味都是按人的意志尽可能地做到与鱼的习性相一致。生活在肥水池塘中的鱼,由于习惯了人工饲料,对食物的认知是味重于形,所以用商品饵搓和拉,鱼都能接受。

商品饵被鱼接受主要是出于味,即首先刺激鱼的嗅觉,然后以容易吸入的卵形来满足鱼的食欲。然而它只满足了有鳞鱼的需要,对于鲇、黄颡等肉食性鱼类来说,虽然嗜腥是天性,但在食惯了小鱼、小虾以及软体动物之后,如果钓饵是静止的,或缺少鱼习惯的食物形状,腥只能起到聚鱼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商品饵不是万能饵。然而瘦水鱼不同,由于经常处于饥饿状态,一旦发现食物就饥不择食了,并因此而显得嗅觉特别灵敏,同时对食物的形状也不像肥水鱼那么挑剔。所以同是黄颡,瘦水中吃商品饵,肥水中就只认蚯蚓等自然饵了。

钓饵用香是要刺激鱼的嗅觉,而腥是刺激鱼的味觉。嗅觉的作用是主导着鱼循味索饵,至于是不是食物则要通过味觉去辨别。比如水库水瘦鱼稀,钓大鱼却不用浓腥浓香,多用沤得发臭变酸的饲料下重窝,钓饵用螺蛳.红薯块就很难分清鱼对食物的追求是靠嗅觉还是味觉了。鱼寻找食物是嗅觉和味觉共同作用的结果,瘦水尤其如此。然而钓鱼人有个习惯,无鱼咬钩就以为引鱼不到位,于是不断抛钩补窝,同时增强钓饵的味道。至于有没有用就不管了。其实瘦水不需要经常补窝,应该多下几窝,一个窝无鱼换一个窝,这样一个窝一个窝轮流着钓。可是窝下久了味就淡了,能留在窝里的鱼都是靠味觉搜索食物,所以补窝又分为补味和补料,在需要诱鱼时用浓味,留鱼则补淡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