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和饵技巧。

有钓友问窝里明明看到有鱼在转悠,但就是不吃钩,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垂钓中比较常见的一个问题了,原因可能涉及到方方面面,下面密探就来分析总结最主要的七个原因,并且抛砖迎玉,给出一些应对的思路。

一、气压低wwW.diAOyu007.coM

在没有刮风的情况下,有鱼不咬钩多数是因气压低所致。气压低导致水中含氧量低,从而导致鱼吸食无力,浮漂动作轻小,有鱼不咬钩。使用软竿、细线、小钩和小型号浮漂,主抓小动作,中鱼率就会提高不少。

另外还可加快抛竿频率,钩饵到位后稍等几秒钟就可提竿换饵,利用源源不断的饵料味道来刺激鱼的嗅觉系统,由钓深水改钓浅水、钓离底,主抓每个微小的浮漂信息,就会有不错的收获。

二、浮漂信号问题

在垂钓中应根据鱼情变化来调整所用浮漂的大小,以变应变才能抓住有效鱼口。鱼口变得轻微,有动作不中鱼,就是浮漂用大了,更换一支小号浮漂后,鱼口就会真实起来。所钓水域的鱼本来就小,如50克以下的小鲫鱼,如果使用的浮漂型号过大,小鱼咬钩时的真实动作表现不出来,换上小号浮漂,感觉立马就出来了。

在低气压的天气也不能使用大号浮漂,如果使用的浮漂型号过大,鱼咬钩了也很难及时反馈。

三、鱼的泳层问题

由于气压低,导致水底含氧量不足,鱼层上移,出现这些情况,就不能守着水底不放,钓离底、半水或浅水处,则会有比较好的收获。现在的商品饵料雾化能力都很强,饵料的雾化作用导致鱼层发生变化也是常有的事,这种情况在池钓中更为突出,往往出现底钓突然钓不到鱼的情况。此时就要下移浮漂,追鱼而钓。

四、考虑是否水底淤泥过厚

从浮漂动作上看,窝子里明显有鱼在活动,就是不上鱼,要考虑是否水底淤泥过厚,鱼嗅到味而发现不了钓饵,或吃不到钓饵,从而导致鱼不咬钩,此种情况在使用传统沉底钓法中更加容易出现。

传统钓法可换悬坠钓法,悬坠钓法应减轻浮漂的配坠比重,把饵调到淤泥之上或钓离底,把比重大的饵料改用比重较轻的饵料,保证饵料不会沉入淤泥中,鱼就会咬钩。如水底杂物过多,则把钓层设在乱杂物之上,鱼就会立马咬钩。

五、饵料状态问题

在垂钓中,饵料状态对鱼口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钓精养池的鱼,既要追求好的雾化效果,又要讲究所配制饵料的持钩能力。雾化太快,持钩性就差,易引起鱼层上移,再就是鱼只能吃雾化下来的饵料而吃不到钩上的饵,闻得到香味而吃不到饵。雾化过慢或不雾化,饵料就成了一块面疙瘩,适口性就差,鱼只吃诱饵而不吃钓饵,影响获鱼量。

在野钓中,尤其是在大中型水域钓鱼,一般不需要雾化好的饵料。如果是钓鲫鱼,假定水深3米的话,黄豆粒大小的饵团在两三分钟之内溶化完为佳。如果是钓鲤鱼,其雾化状态就要保证在5分钟以上,才会有好的效果。在野钓中,饵料要软,软饵的适口性好,要才会咬钩。

六、饵料味型问题

在钓鱼上,历来就主张春腥、夏淡、秋香、冬甜和肥水清香、瘦水腥香的饵料味型配置原则,但这只是一般原则。世上没有万能的饵料,根据垂钓当时的鱼口喜好来配制对口的饵料,才是正确的选择。

七、饵料对口问题

一方水土养一方鱼,一方鱼吃一方饵,应把鱼口喜好和吃食习惯考虑进去,尤其是在养鱼池和一些池塘,大多是喂一种饵料,鱼长时间吃某一种饵料,就会养成偏口问题,所以最好的钓鱼饵料,是要投鱼所好,这样就没有钓不上的鱼。野钓中要就地取材,岸边有什么饵就用什么饵料钓鱼,有时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如岸边成熟的桑葚、青虫、蚂蚱等自然饵料,都是很不错的钓饵。

扩展阅读

鱼不咬钩的原因详细分析


鱼不咬钩,打窝一两个小时浮标仍是没有动作。鱼不咬钩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要确定是窝里有无鱼,还是有鱼不咬钩,需要认真分析和查找,只要找到了症结,对症下药,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一般应从钓点、用饵、钓组等几个方面查找:

鱼不咬钩解决办法之一:钓窝点之外。有很多的时候为了能钓获更多的鱼,有不少钓友喜欢采取打大窝打重窝的方法来诱鱼。殊不知,诱饵多了,并不是一件好事情。虽然大量的诱饵可以诱来很多鱼,但是鱼多了咬钩频率便会下降,众多的鱼集中在一起,时常会蹭线蹭钩影响鱼讯的识别,加上鱼与鱼之间的争饵会频频出现假信号,使空竿频率上升,窝里有鱼星却无鱼咬钩时,你不妨将钩饵抛至窝点之外,以便施钓窝点之外的鱼,如用提竿的方法使钩饵悬浮在离底的位置,或是不停地拖带,加强钩饵的诱惑力,就可以改善上鱼不佳的情况。钓点选得是否合适也是鱼是否咬钩的前提。如果钓位选择不当,水下有隐蔽的暗草,既使窝里有再多的鱼,鱼也没办法咬钩。对于陌生的钓场,垂钓前,不要急于下钩,一定要先转一转,看一看,或是跟其它的人打听一下水情,用钩试出水深水浅,通过轻拉回拖,观察判断水底有无坑沟坎和暗草。如果发现有不利于钓鱼的地方,便要立刻更换钓位。这样可以避免饵落在水草中,造成鱼不咬钩的错觉。

鱼不咬钩解决办法之二:试钓各个泳层。春夏之交早晚温差较大,天刚放亮时,鱼大多数都潜在较深的水下,这时施钓咬钩率较高,但一到上午9-11时,伴随着日照的加剧,温度上升使水体上下出现明显的温差,有趋温习性的鱼就会趋温上浮,或悬浮在钓点的上方,这就需要钓手悬钩试钓不同的泳层,以找出鱼实际底浮的高度,将钩饵稳定在鱼的视线之中,一旦找准鱼所上浮的泳层,通过逗口鱼仍是会咬钩的。然而能导致鱼改变泳层的原因不仅仅只局限在温度上,轻度缺氧和水体上层有鱼类可食的饵料时,鱼也会离底上浮,因此,垂钓时鱼不咬钩就应尝试钓不同的泳层,针对不同的鱼情采取逗钩、拖钩、引钩等不同地手段诱其咬钩。如果,浮标在水中既没有蹭线也没有蹭标的,而且水面上连鱼星也没有,那你就不妨继续诱鱼,再向窝点里抛投一些鱼饵,再耐心地等待一些时间。直到窝里出现鱼星,便能够证明鱼在窝中。窝点里有鱼星,浮标便会出现轻微的晃动,主线也会有微微的晃,此时证明窝点里有鱼。但是,鱼就是不咬钩,就把你带去的饵料逐一做个试验,看哪一种上鱼。只要有一条鱼咬钩,就说明该种饵食是对路的。

鱼不咬钩解决办法之三:换饵改钓组钓饵。窝里有鱼星却无鱼咬钩,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饵料可能不适应鱼的口味,或是鱼从未食过这种饵(鱼对饵有认熟不认生的习性),应考虑到改换钓饵,或在鱼饵中添加腥味或香味来刺激鱼的感官,激起鱼的食欲,直到鱼开口咬钩。但需注意不同地方的鱼口味是不一样的,不同的鱼种口味也是不一致的,不要在某一个地方用某种饵钓得好,盲目地迷信这种饵的作用,换个地方钓鱼,就算鱼不咬钩也认为问题不是出在钓饵上,这样想法是错误的。在确定可钓的对象鱼中有不少鱼是没有咽齿的,鱼饵太硬不适合这类鱼的口感,适口性差,鱼就不爱咬钩。故此开饵时,尽可能将钓饵调得稍软一些,这对多上鱼是有帮助的。此外,鱼对钓线还有一定的戒心,在常见鱼中,除草鱼、青鱼、黄颡、鲶鱼等鱼种不在乎线径的粗细,鲫鱼、鲤鱼是有认线的说法的,在能确定钓点内有鲫鱼、鲤鱼时,不妨换一根线径较细的线或小钩试试。这样的尝试可为你增加钓获。再者,鱼在水中的分布不可能是机械的、均匀的,在一处无鱼咬钩的地方不要死守,换一个地方可能就会柳暗花明。当鱼咬钩迟缓时,可适当地将钩饵抛远一些(过钓点),或是抛近一点(不超过钓点),或许你就能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面食饵垂钓的七个辩证运用


在我国的众多钓鱼饵料里,面食饵在淡水垂钓中占有重要位置。面饵有很多的优点,可调味调色,可大可小,能软能硬等等。使用面饵也有很大技巧性,应用得不好,就不能发挥其优势。笔者认为,面饵垂钓要注意掌握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关系,辩证运用。

一、明和暗

明和暗是对面饵的颜色而言,如白面制饵醒目洁白,玉米面、豆面制饵金黄悦目,麸皮等混合饵色泽灰暗。吃面饵的鱼类多数是以看和嗅来觅食,因此,饵的颜色选择至关重要。常见垂钓水域,白、黄、红三色在水中反差大,易被鱼发现,但在一些江河中底部沙石颜色各异,白、黄、红饵反差可能不明显,就要选择与沙石色影反差大的面饵。还有一些鱼塘用人工合成饲料喂养,形成鱼类对此种饲料颜色的条件反射。在此垂钓就要使用色素调制与饲料颜色一致的面饵,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浓和淡

浓和淡是对面饵的气味而言。底栖鱼类大多嗅觉灵敏,如鲤、鲫、蝙鱼喜欢酒曲、香精、炒豆等气味,草鱼喜欢草汁、水果昧,它们对气味在水中溶解度有个最佳适应值,超过了限度又会把鱼吓跑。饵的味太淡,扩散范围小,诱鱼效果不好:太浓,饵产生异味,鱼会警觉,不敢或不喜欢靠近、吞食。垂钓时,饵要按所钓鱼种类添加适量曲酒、果味、香精、植物香料等具有挥发

气味的诱鱼物质。炒豆等天然味饵,则不必考虑浓、淡。水肥、水浊、水深、夜钓、鱼稀咬钩间隔时间长,应适当加浓钓饵的气味。经常有人垂钓的池塘,由于鱼被钓得很惊,有时使用淡饵或天然气味的饵效果更好,这可能是鱼减少了恐惧感的原因。

三、香和馊

我们人类有人喜食甜,有人爱食酸,有人好吃肉,有人愿喝酒。凡是自己喜欢的食物都会说香。鱼也是这样,鲤、鲫认为甜、腥的食物香,草鱼认为带微酸、果味的食物香。在不同水域、水质、气候条件下,它们又有不同口味。有些人工喂养的池塘,鱼形成自己独有的嗜好。因此, 垂钓中,钓饵的制作要根据所钓鱼种、不同季节、不同环境因时、因地、因鱼而定,投鱼所好。

四、粘和散

粘,即面饵的聚合度,聚合度小到一定程度,就是散了。钩饵粘合度大,不易溶化,上钩时粘手,但耐冲泡、小鱼啄食:粘合度小,饵松散,易溶化,长时间一处垂钓可形成鱼窝子,小鱼啄食后,易造成空钩。垂钓时,鱼头厚、咬钩勤,适合用散饵,这样会不断聚鱼:鱼头稀,咬钩间隔时间长、小杂鱼多,用粘饵。水深、流动用粘饵:水浅、静用散饵。粘和散也可在垂钓中调整,可先散后粘,形成鱼窝后,再用粘饵钓大鱼:也可将粘、散结合起来,里粘外散或双钩一粘一散,以发挥各自的优势。

五、大和小

鱼的大小与嘴的大小成正比,大鱼嘴大,小鱼嘴小,这是常识。自然大鱼能吃进大饵,更能吃进小饵:而小鱼只能是吃进小饵、啄食大饵了。饵的大小要根据钓场的实际情况在垂钓中调整。小鱼多,大鱼稀的水域,如选择钓小鱼为主,就应该用比小鱼嘴略小的饵,这样不误小鱼,运气好偶尔也能钓到大鱼。大鱼多,就要以钓大鱼为主,用小鱼吃不进的大饵。饵大目标大,易被大鱼发现。当小鱼频繁咬钩时,可先用小饵垂钓,并逐渐增大钓饵,尽量钓大一些的鱼。当小鱼突然都不咬钩了,这很可能是大鱼进窝的信号,要立即将饵换大些,钓大鱼。

六、硬和软

面饵硬,耐小杂鱼啄食,出钩难:饵软不耐啄食,出钩易。大鱼吞饵时力量大,适合用硬饵,小鱼力量小,用软饵。水温高,鱼活跃,用硬饵:水温低,用软饵。有些水域有大鱼,小杂鱼也多,如以钓大鱼为目标,必须用较硬的饵,反之则用软饵。钓鲫、蝙鱼用软饵:钓草、鲤鱼宜用较硬的饵。台钓使用的稀糊饵,实质上也是一种软饵,它是在鲫鱼密度大的水域钓鲫专用饵。饵的软硬是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在手里攥久的面饵感觉较软,投入水中由于温度下降则要变硬,在水温低时垂钓更要注意这一变化。用硬饵垂钓还要尽量使用较细的钩条,增加抖腕收竿的力度,以抵消出钩阻力。

七、胞和露

用面饵垂钓钩尖是隐蔽好还是露在外边好曾是我们讨论的话题。实践证明,面饵垂钓钩尖切不可外露,这已是定论,无须再议。这里所说的隐露,是指钩尖在饵中所处的相对位置。如果钩尖上部面饵较厚,则认为是钩尖隐:如果较薄,则认为是露。隐钩耐冲泡、小鱼啄食,长时间垂钓,钩尖不会露出来,增加了待鱼咬钩时间。露钩出钩阻力小,鱼唇钩得宽、牢。如何决定隐与露要根据垂钓情况。鱼稀咬钩间隔时间长用隐钩,鱼密咬钩猛用露钩:小杂鱼多、饵散、饵软用隐钩,小杂鱼少、饵硬、饵粘用露钩。

面食饵以上七个方面的关系没有严格科学的界定,都是相对而言。实际垂钓中要根据所钓鱼的种类、大小、密疏和水质、水温、水深、水流、生存环境、喂养条件等因素及钓具情况去选择,恰到好处。总的原则是让鱼看得见、闻得着、吃得香、吞得下、钩得牢、抗干扰、出钩易、钓大鱼、少跑鱼、多钓鱼,以充分享受垂钓乐趣。每次垂钓后,要认真总结,勇于探索,不断提高垂钓技艺。以上是用面饵垂钓的体会,如有谬误之处,敬请斧正。

打窝料多影响鱼咬钩吗?


打窝料多影响鱼咬钩吗?
打窝是钓鱼时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一般都在开始钓鱼前进行,至于要提前多久,中渔网有关于打窝多长时间有鱼进窝的文章,大家可以去查阅。打窝的多少要根据水域面积、鱼情特点来决定,并不是越多越好。

一、窝料的作用
窝料在钓鱼中主要起到两个作用,作用之一是诱鱼,常见的窝料有天然的粮食谷物类像糠皮、麦麸、玉米、小麦等,还有一些商品窝料,不管哪种窝料其实都是鱼的食物,只是针对的鱼不同罢了。打窝前我们应该了解水域鱼情,根据目标鱼对食物的喜好选择窝料,把握住了这一点,只要打窝就会有鱼来吃,只是时间问题。
窝料还有一个作用是留鱼。鱼在水中有固定的巡游路线,我们称之为鱼道,因为窝料的吸引,鱼改变以往的路线过来吸食窝料,只要窝点食物充足,鱼会一波接一波游过来吃饵,而且鱼在进食时会发出特点信号,这样窝点的鱼会越聚越多,当窝点食物不足时,鱼就会离去,这就体现了续窝的重要性。
二、窝料过多对鱼有哪些影响
1、窝料打的过多我们称之为打重窝,并不是每一个水域都适合。在一些滑鱼、回锅鱼较多的水域,鱼的警惕性高,窝料打的越多产生的味道就会越大,这样会引起鱼的警觉,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死窝,当然,死窝也可能是窝料气味过于浓烈导致的,在这种情况下,鱼不敢轻易进窝,对钓鱼是不利的。
2、还有一种情况是窝料打的太多,鱼只吃窝料不吃饵料,这就很头疼了。上面说到窝料对鱼也是一种食物,鱼最初是因为窝料进的的窝,当窝料十分充足,且饵料和窝料区别不大时,窝料更容易获取,就会出现鱼被喂饱的现象,我们都知道肥水鱼难钓,就是因为鱼不缺食物时一般不会咬钩,这也是同样的道理。

三、何时该打重窝
窝料并不是不能打多,我们熟悉的李大毛老师钓鱼前打窝的情况大家都见识过,那何时需要打重窝呢?在一些大的自然水域,例如水库、河流、大的湖泊,鱼的密度相对较小,如果要把鱼诱过来,需要足够的食物,而且打窝的量相对水域面积来说微乎其微,在打窝的量上面不仅要多,还要形成一个打窝周期,提前3到5天连续在同一个时间和地点打窝,培养鱼定时定点进食的习惯。
结束语打窝的学问很深,窝打好了钓鱼就像探囊取物一般,窝料的状态、味型、打窝的方式、续窝频率都需要我们了解和掌握,至于窝料打的多或少只是相对而言,没有绝对的好坏,只是说打的多适用于大面积自然水域。

鱼儿不开口咬钩的具体原因探讨


对于垂钓爱好者来说,垂钓时能够一帆风顺,从开始到结束不出现什么问题自然是再好不过了。

可是啊,有的时候啊就是事与愿违,你越是怕什么它反而还就来什么。

曾经询问过许多钓友在垂钓时最怕遇到什么问题,大家普遍反映的就是垂钓时害怕鱼儿不咬钩,一遇到这种情况就没辙了。

确实,对于鱼儿的咬钩问题其主动性在于鱼儿自身,我们只能去迎合它,掌握不了主动权。

有的钓友遇到鱼儿不咬钩的现象后不做其他的考虑,会直接选择更换自己的钓饵,可能有时是钓饵的问题,换了就改变了,可有时并不是钓饵的问题换了也是没有用的。

所以当我们在垂钓时遇到了鱼儿不咬钩的问题后,首先要分析一下原因,然后才能对症下药选择合适的应对方法。

通常鱼儿不咬钩主要有以下三种原因。

第一种是因为垂钓钓线的原因

可能会有钓友要有疑问了,垂钓时鱼儿咬的明明是钓钩,这根钓线有什么关系呢?

不错,鱼儿咬的的确是钓钩,可垂挂钓钩的确是钓线,有时我们在垂钓大鱼时会选择使用一些较粗的线组来保证垂钓的效果,可粗的线组却造成了鱼儿咬钩的困难。

这些鱼可不是什么有困难必克服的,见到咬钩有困难自然是不会再咬的,任凭你的钓饵再诱人,它们也是无动于衷的。

遇到因为线组的问题造成的鱼儿不咬钩现象时最直接简单的方法就是更换线组。

第二种可能是因为外界环境造成的

鱼儿之所以不好钓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鱼儿的警惕性太高,非常的多疑,一点风吹草动就会迅速躲避起来。而之所以会说外界环境会影响鱼儿的咬钩是因为如果我们在垂钓时总是发不出一些声响,不能安静下来,那么本来可能要去咬钩的鱼儿听到了声音就会怀疑自己接下来的动作会不会不安全,自然就放弃咬钩转而逃走。这也是在垂钓时一直强调的要安静的原因。

另外垂钓时也不要来回的走动,可能你自己感觉不到有什么影响,可是水里的鱼儿确是早有警觉,自然不会轻易的去咬钩的。

遇到这种情况造成的不咬钩只能靠安静二字解决。

第三种原因也就是大家通常认为的饵料的问题了

饵料的味道和形态对鱼儿咬不咬钩都是有影响的。如果你使用的饵料不是垂钓鱼所喜欢的味道,那么无论你用多少的饵料鱼儿都是不会咬钩的,另外,如果你不根据天气季节的变化来使用饵料,鱼儿自然也是不会光顾你的钓钩。

同样,饵料的形态也是关键。如果你不根据垂钓目标鱼的大小选择合适的饵料形态那你怎么要求鱼儿上钩呢?垂钓大鱼你用细小的颗粒饵,垂钓小鱼你用较大的硬饵,根本做不到对症下药鱼儿不咬钩自然是正常的。

遇到这种情况造成的鱼儿不咬钩自然就是更换钓饵了,选择合适目标鱼的饵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