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的方法与技巧。

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为生存和繁衍后代,有种各种各样的生存手段。在水体生态系统中,鱼类之间与其它生物之间,既相互依存,又会弱肉强食。因此,牙齿则是它们猎食的重要武器,对它们的生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鱼类在水下四处游动,其主要目的就是觅食,这是它们赖以生存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水层环境的特殊性和各种鱼类不同的食性,使鱼类的牙齿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其结构变得复杂和形状多种多样、从而导致鱼类各种不同的觅食方式。

1、鲢鱼、鳙鱼是典型的中上层滤食性鱼类

它们的牙齿是滤食器官,在觅食时每个鳃弧的内外两列鳃耙不断地张开或合拢。当张开时水同食物一并进入口腔,通过鳃耙、鳃耙两侧的侧突起和鳃耙网,把一定大小的浮游生物等滤积在鳃耙沟中,被水流不断向后冲去,加上口腔顶端的粘膜突出形成的腭褶的波动,使其沿鳃耙沟向咽喉移动。食物到了腭褶变低处靠近咽喉底时,鳃上的鳃耙管壁肌肉收缩,压出水流把食物驱集一起而进入腹中。

2、吸食性类多为底层鱼,如.鲫鱼、鲤鱼

它们的口腔中虽然没有牙齿,可是它们却生有咽喉齿。它们的咽喉齿特别发达,其主要功能是把食物切断或压碎作用。咽喉齿的形状也不相同,有的牙齿扁而薄,有的呈指形,有的尖端锐利,有的带钩,也有的表面带锯齿,还有的和哺乳类的臼齿相似,这些不同形状的牙齿与鱼类的食性有很大关系。鲤鱼属于杂食鱼常栖息在水的下层,喜食:螺、蚬、蚪及水生昆虫幼体和其他动物性的食物,同时也食有机碎屑其食性广泛。在水体生态系统中,它们用生长在上下颌骨、犁骨、腭骨和舌上;有固植于喉间左右两块下咽骨上的咽喉摄取食物。鲫鱼也是杂食性常栖息在水体中底层,食性也较广泛但偏食植物饵料。其摄取食物方式大体雷同。

3、咬食性鱼类大多生活在上中层水域,如,鲈鱼,马口鱼

这类掠食性鱼类,虽然没有尖锐牙齿,但口腔内周围却布满许多非常细小齿牙显得格外粗糙。在大多数状况下,对鱼类进行攻击时;依靠颚部力量,首先从头部开始先咬住鱼以防止逃窜、然后再吃掉。

4、吞食性鱼类大多生活在中层水域,如,黑鱼,狗鱼

这种肉食性鱼类,幼小时以水生动植物为主要食物来原,当成长到2至3年成为大鱼后,随着不断增长会逐渐变得更加凶猛。它们的牙齿呈圆锥形、臼齿状或门齿状,虽然它们的牙齿并不十分锋利但,见到可食物会直接吞入腹中。

5、挤食性鱼类生活在多层水域,如,鲇鱼、黄鳝

它们的牙齿像锯齿一样,密密麻麻,但非常坚硬。成年鱼仍会以肉食为主要生存手段。它们不是十分凶猛性鱼类。怕强光、喜欢弱光,平日栖息在江河湖库近岸的石隙、坑凹、土洞或岩石洞中。当它们见到鲜活可食生物形同陆地蛇类那样,首先将可食生物挤住,待可食物处于死亡或半死亡状态后方吞入腹中。

延伸阅读

早春钓鲫鱼的技巧与鲫鱼觅食路线


春季鲫鱼偏于滩,这是古书上说的,但具体的位置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较难确定。本文就春季钓鱼的一些细节作一个概述:

一、钓鱼的天气

总体天气情况,我一直坚持认为初春中最好的天气是温差较少的阴天,总体感觉不太冷的天气是比较合适于钓鱼的,忽然降温,或者出太阳,都是变温幅度较大的天气,鱼本为活性较差,加上变温影响,肯定吃口不算好,阴天只要不下雨和吹风,鱼是比较靠边 的。反之,鱼将前往较深的鲫鱼与参子交汇的区域,导致收获不好。

二、钓位的选择

位置选择之灵活应变,我们垂钓的地形,要么是水下较平的田块,土块或者坡度不大的斜坡,要么是较陡的坎,要么是中等斜坡。

我们将二十度以下的定为较平底,二十度到六十度的称为较陡底而六十到九十度之间的称了陡坎底。一般无风的天气宜选择较平的底部,如一般弯子的中间离岸较远,较向阳的地方等如果在这种地方能找到陡变 的坎位,在上午可以钓坎的下面,而下午可以钓坎的上面。

如果风较大,宜选择弯子的顺风口,一是好抛杆,二是这样可以将窝料气味传播到较远的地方,吸引活性高的鱼儿来觅食,不必顶风选择。如果陡然降温宜选择较深的较陡的坎下,那样的区域才是鱼儿降温喜欢呆的场所。至于深度,各个水域都不尽相同,所以根据实际情况来。

三、鱼路的寻觅

在大多数弯子,鲫鱼进入弯子大多路径是一致的,这条路我们称为鱼路,大多数情况是沿着水下的低点前进,如沟道,如田坎边缘,如乱石边上等,但也有例外,这个例外一般是水下营养较丰富 区域,如较肥沃的底部,鱼会直接从较深的水中直接进入这样区域,找到这条路,你就找到较好的收获了,春天主要是找这样的位置,鱼的进退一般都会从这个位置上通过。

四、鱼的食性

有过养鱼经验的人都知道这样一个事情,鲤鱼草鱼鲫鱼只要冬天有较合适的食物一直喂起,就是气温平稳的达到零度,他会一样找食,而且动口的时间比平时早,我们钓鱼人根据这样的特性,养成了做老窝子的习惯,这样的方法一样适用一初春,这种窝子上的鲫鱼个体一般比其它水域 的鲫鱼肥,也好钓一些,喂的方法有下,一是酒糟类的物质,如果量较少,可以将酒糟打烂后喂,如果酒糟较多,如超过五十斤,可以直接喂在鱼路上,这样的收获往往大于平常。如果乱喂,一样可能收获平平。

五、点、线、面

1、点

指的是鱼星点,在食物偏少的区域,一般杂鱼较多,可能很好的找到鱼星点,这些点与温度变化有较大的关系,温度较高,鱼中恢复活性的比例较大,鱼星稍多,而温度较低,偶尔能看见些鱼星,不要轻易 的放过这样的鱼星,他可能是一群鱼的信号。在这样的鱼星处做上一个窝子,将给你带来较好的收获,而杂鱼较少的区域,鱼星只有在下午或者天黑的时候才偶尔显现,

2、线

指的参子与鱼的重合线,这条线有以下特点:

一、在中午气温升高后,一般这个重合线较为明显。一般处在离开岸边二十到四十米远的地方,这是鱼儿春季苏醒之后靠边的信号,这条经会随着气温水温的升高而向边上移动,这条线中的杂鱼密度相当高,鲤鱼鲫鱼的密度也高,在线内为鲫鱼觅食的区域,在线外,有少量的鲤鱼觅食。在线外较远的地方,一般就成了鲤鱼鲫鱼的真空区域。

二、这条线的形成,水温升高后底部发酵物质的增多,参子,鲤鱼,鲫鱼等拱食底部的物质造成一些气泡与鱼星的混合体。

三、这条线中 有明显的聚集区,在这种聚集区,明显宽度大于其它地方,鱼星也较密集,这样的区域适于小爆炸等。抬线抬鲤鱼也应当加在这样的线附近。

四、这条线中弯拐,这条线基本上处在同一深度的区域,中间可能因为地形变换而有的较靠边, 有的较远岸,靠边的地势一般较陡,远岸的地势一般在弯子中间,在这条大路与弯子中的沟道,就是鲫鱼与鲤鱼觅食的路线如果说重合线为高速公路的话,那这条小路我们可以称为村道。也是我们选择钓鲫鱼的最佳钓点。

3、面

指的是水面,鱼儿较易聚集的区域,有的水域水暖,鱼儿聚集较多,但钓的人也多,常有钓烂了的现象,所以暖水也不是万能的,暖水中及食物丰富的区域杂鱼的密度也明显高得多,所以在窝料及钓法上得选择好才行,如,同样钓线虫,双钩在鱼多的时候有用,在鱼少的时候可能就没有多少用了,这个时候换成单钩,将线虫洗一下再抛入水中,让线虫散落的少一点儿,窝子上聚集的杂鱼明显少得多。

水暖的区域一般指的是背风向阳的区域,如果你在华尖上钓鱼,可以明显的感觉到,背风有多重要了,水面风较小的水域,鲫鱼的口明显要高得多。向阳也是,如果背对大山,水面太阳照射的时间较短,鱼动口的时间明显比阳面水域要晚得多,稀得多。

六、剖析鱼的食物

主要分为肥鱼及瘦鱼,如果瘦鱼,春季随着气温的升高,雌鱼体内的卵开始生长,体内的蛋白明显会向卵转化,这个时候鱼体会消瘦,鱼刺明显的变硬,而由于食物的稀少,鱼会较猛的进食,一般进食的量会将肚子撑得很胀,打开鱼的肠道得知。

这些物质主要为苔类物质,就是水底泥表面形成的一成营养物质,有青苔类,黑苔类,这些食物是鱼儿仅能得到的主要营养,如果这种水域以大信号的大窝方式做窝聚鱼,有较明显的效果。

肥鱼,指鱼的体背较肥,脂肪较厚,这种鱼活性较低,觅食懒散,需要较对口的食物,才会进食,这种鱼可的环境一般杂鱼较少,鱼的食物充足,对外界的食物 有较高的警惕性,打开鱼的肠道就可以知道,鱼场道内的食物较少,基本没有苔类物质,不像瘦鱼那样饥饿,为瘦鱼一半的食物量。

所以这种水域垂钓需要非常好的天气,鱼习惯的食物,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肥鱼在摄取食物的难度上要小得多,所以很难发现较密集的鱼星,但随着气温的升高 ,鱼的进食量也会加大,鱼星也会越来越明显。

鱼类的鱼星特点与垂钓关系


钓鱼人钓鱼时都会留意到一样东西,就是水面上有大小不等的水泡泛起。这是鱼类在呼吸、游动、觅食、逃跑或触动水底泥沙等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水泡,它也可以被称作为气泡。这些气泡,便是鱼星。

一、鱼星在垂钓中的作用

从气泡中可以通过鱼星的形状较为直观的发现,鱼类的品种、大小、密度的高低及鱼类的游动方向。在水体较为平静时,当看到某处水体颜色与临近水体颜色形成反差,水体颜色中呈现较黑并出现大小不等成团成片,不易消散的气泡;说明水体上层浮动鲢鱼、鳙鱼,其范围越大鱼的聚集量越高,水体颜色最深处便是鲢、鳙鱼活动中心区。

鱼星又称作鱼讯,是鱼类在活动中产生的上升水泡。这种气泡是鱼在张开口腔摄食时,所形成的一种冒出水面含碳的粘性气泡。当鱼类发现食物并准备摄食时,在大多数状况下,首先会把鳃盖关闭,然后再张开口腔,此时口腔内已形成含碳气体。这种气体上升后浮出水面不久会破裂。

发现鱼星出现说明该处有鱼的存在,鱼星多说明鱼也会多,通过对鱼星的识别可判断出鱼的种类及觅食状况。鲫鱼的鱼星,在觅食品尝界段会发出,星星点点、大小相同在原地小范围,气泡会慢速许许上升。当受到惊吓逃走时,气泡会突然产生移动,改变成大小不齐整气泡。

二、不同鱼种的渔汛

鲤鱼喜欢栖息在水底有淤泥水域,在拱动水底污泥寻食过程中,会产生许多大小不均的密集水泡同时上浮;出现在水面呈现出成片状态,同时伴有浊水,其鱼星细密并连成串状缓慢移动。当受到惊吓逃走时,气泡会迅速冲出到水面。

草鱼来临水面首先出现几个大的气泡而后有几个较小气泡会陆续浮出水面并呈现出片状泡沫状态。当受到惊吓逃走时,气泡会直接冲出水面,并会出现明显波纹。

淡水鱼种类繁多,在垂钓中比较常见鱼类,其鱼星的浮现会有所差异。

青鱼:鱼星中除有小碎星外,气泡位置变换没有规律,会有数个较大的气泡,拌随植物碎屑浮起一般泛起后随即消失。

鳊鱼:气泡小而且分散,个体如同黄豆大小,无规律陆陆续续浮出水面。

乌鱼:又称黑鱼气泡小而切密集,上升速度很快,呈条形状上升到水面后会很快消失。

鲶鱼:气泡浮出水面仍呈现条形状,又细又密,同时气泡在不断地移动。

甲鱼:在水底爬行时会产生,二条密集成双气泡,其大小不等并在缓慢地移动。

黄鳝:它的气泡只有在头部伸出水面后呼吸时产生的,每个气泡个体如同豌豆大小,其数量只有数个。

三、区分鱼星与沼气

在江河湖库水体中,还常常会见到有许多沼气泡浮出水面,容易同鱼星相互混淆。鱼星和沼气泡是二种有着本质区别的气泡,沼气泡大多出现在天气炎热的夏季。

在水底有淤泥的水域,水下物质在遇高温时极易腐烂而会发酵,产生大量的水泡浮出水面。

其气泡特征:散乱无规律可寻并到处出现,大小不等、出水后会很快破裂;

其位置不变固定在同一地点,而鱼星在受到外界干扰时即会立刻消失。鱼类在天热时期的活动量大,需要吸入大量氧气自然排出的气泡增多。进入寒冷冬季鱼类很少游动,新陈代谢变得缓慢,气泡除冰中可见,在水上难以再寻找到气泡的踪影。

扬竿的方式与扬竿的关键点


不管是去哪里钓鱼,提竿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步骤。若是在提竿的时候出了问题的话,是很容易对最终的中鱼情况造成负面的影响的。如果提竿不够精准或者不够成功,那么从到达目标水域的那一刻起钓客为了寻找钓点、抛竿诱鱼而付出的努力都会变得徒劳。

钓鱼过程中的许多道理,都和我们生活中的很多道理是相通的。有些失误造成的后果是可以通过后续的努力来弥补的,而有些失误带来的不良后果是我们没有办法补救的。所以,为了不让作钓存在遗憾,我们应该多掌握一些提竿的小技巧。

一、提竿之前的几大关键点

第一个关键点,是钓客要在正式提竿之前调整自身的心理状态。我们这里说的心态,既包括提竿之前的态度,也包括提竿之时的心理。为了将心态调整到最佳位置,小编建议各位观察鱼漂的时候一定要细心一些。
这样的话,有利于钓客根据漂相来更准确地分析鱼汛。经验丰富者是能够根据漂相判断出上钩鱼儿的种类的。判断出了上钩之鱼的种类,就意味着提竿的成功率已经有了一半的保障。

第二个关键点,是钓客最好在提竿之前对鱼竿本身的长和短以及软和硬有一定的了解。为什么要强调钓者对钓竿长度和硬度的了解呢?这是因为鱼竿这两项指标在提竿过程中都是对提竿的影响较大的。

一般情况下,当我们用来施钓的鱼竿长度较大硬度降低的时候,在提竿的之际挥动手臂部位所用的力气就要大一点;当我们用来施钓的鱼竿长度较小硬度较高的时候,在提竿之际挥动手臂部位所用的力气就要小一点。

第三个关键点,是钓客一定要在提竿之前对线组有足够的了解。我们都清楚,线组在施钓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而线组本身所能够承受的拉力直接决定着钓客在提竿时所表现出来的爆发力的幅度。

二、提竿之时的几大关键点

首先是刺鱼环节。刺鱼有一个要领,那就是钓客需要在某一个时间点上把大臂挥往上方。至于挥动的程度,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以头斜上方部位的四十到五十度之间为宜。也就是说,刺鱼的方法一定得合适,不然的话刺鱼是很难成功的。当然刺鱼的力度也需要到位,切忌太小。

其次是提鱼环节。所谓的提鱼,就是要把已经上钩了的鱼儿从窝子里边提到窝子外边去。想必不用多说大家也明白我们这样的目的是为了降低惊窝情况发生的概率。这个环节的关键点是钓客要将所用力度控制到刚刚好的境界才好。因为这个力度若是太大的话,也是会惊到鱼儿的。

最后是控鱼。当成功地将鱼儿带离窝点后,钓客要想切实控制住鱼儿,是需要有一定的技能和章法的。一般情况下,当我们把鱼儿带离出鱼窝后,它们是会奋力挣扎以求脱钩的。这时候我们不能和它硬碰硬,因为若是硬碰硬的话,我们的钓具会比较危险。所以最好的控鱼办法是看似随鱼而动,实则带鱼而动。

三、几种扬竿方式

虽然扬竿的总原则是一致的,但扬竿的方式可并不是千篇一律的。下边说两种最常见的扬竿方式。

第一种是用小力气提竿。这种方式多用于钓近且钓线较短的情况。因为一般钓近的时候上钩的鱼儿个头都不会很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提竿的时候所施出来的力会大部分作用到鱼钩上边。这样的话,我们完全没有用太大的力气去提竿。

第二种是用大力气提竿。这种方式适合用在水域深度很高、鱼较大的情况下。当水体深度偏高的时候,水是会对钓客扬竿时所施的力量产生抵消作用的。所以此时提竿,力度不宜小。

鱼类的昼夜垂直移动行为与集群行为


许多鱼类在水体中有上下垂直移动的习性,学习并掌握鱼类的垂直活动规律,便可以依据其所在水层进行垂钓、对垂钓具有重要意义。集群是大多数鱼类较为普遍的行为,在整个生命中都会显现出阶段性的集群,尤其对于徊游性鱼类集群行为会更加明显。掌握鱼类这两方面的知识,对垂钓有重要意义。

一、鱼类的昼夜垂直移动行为

鱼类的垂直移动行为,不仅会受到水深、水温、季节、天气变化因素的影响;并且也会受到浮游生物和光照因素的影响。鱼类喜欢栖息在光照较弱的环境中生活,水体的浮游生物同样喜欢弱光而惧怕强光。因此,光照的强与弱造成水体的浮游生物发生垂直移动,对于水体鱼类会产生明显的影响。夜间光照减弱,大量浮游生物上浮、鱼类随之转移到水体上层或上中层;白天光照加强浮游生物下沉,鱼类同样会随之转移到下层。

水体中的浮游性物大体可分为,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两大类。浮游植物与浮游动物,昼夜垂直移动的范围及深度相对会较小。由于鱼类生活习性的不同,垂直移动会有所差异。

生活在水体上层,以浮游生物为主食性的鲢鱼、鳙鱼,它们主要是依靠口内密集的鳃耙过滤水中的浮游生物。不同的是鲢鱼主要以植物性浮游植物为主体食物,而鳙鱼主要以动物性浮游性物为主体食物;垂直移动对鳙鱼影响较大,对鲢鱼影响相对会较小。生活在水体中层,以水生植物为主要食来源的的草鱼、团头鲂、长春鳊以及生活在水底层的鲫鱼、鲤鱼等杂食性鱼类,昼夜垂直移动会相对影响较小。因此在垂钓中,应依据鱼类的、昼夜垂直移动特点选择垂钓水深。

鱼类的昼夜垂直移动各种鱼类在昼夜之间有相对稳定的移动规律,而且这种垂直移动行为的发生时间基本是固定的。鱼类垂直移动行为也会受到季节影响,一般而言:约在5月初到10月上旬,即在春季、夏季至仲秋时节。气温开始上升,适宜水体中的浮游生物繁殖生长,鱼类垂直移动行为也会随之加强。仲秋以后逐渐进入严寒冬季,气温也开始逐渐下降,水体的浮游生物活动会随之减弱和减少鱼类逐进入深水区;鱼类的垂直移动行为减弱,也是冬季鱼难钓的主要原因。

二、鱼类的集群行为

鱼类同样有自己独有的表达方式,如,在受到惊吓后会散发出特殊异味或发出不同声响,其它同种鱼类嗅到后会四散奔逃。这种信息是鱼类从事一切生命活动中必不可缺少的先天条件。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同种鱼类,集群生活表现了同种鱼类之间的互助关系,这对鱼类的生存起着十分有利的作用。集群可以更好地防卫敌害的袭击,同时还有利于发现饵料生物和繁殖需要。鱼类集群的数量由于种群不同、个体大小不同,从数条、数百甚至成千上万条集群。不少鱼类尤其是底栖鲫鱼、鲤鱼它们一生或大部分时间分散的生活,或者只按家族形成聚集。底栖鱼类形成这种生活方式,显鲫鱼、鲤鱼它们一生或大部分时间分散的生活,或者只按家族形成聚集。底栖鱼类形成这种生活方式,显然有利于个体找到适宜的栖居地和摄取到足够的食物。上中层的鲢鱼、鳙鱼它们会成群结队生活在一起,以抵御其它鱼类侵袭。

在一般情况下,个体小的鱼类极易形成集群;以抵御较大鱼类或食肉性鱼类,当遭到攻击时,小鱼瞬间会四散奔逃去分散被攻击目标。在同一水域某地较浅的水域里,随着鱼类栖息时间的增长,排泄物会不断地增多,尤其是鱼类密集区域,排泄物显著增加,会造成水底水质的恶化,从而产生底层缺氧,造成鱼类上浮现象发生。或者鱼群已吃完饵料生物,周围可食物出现短缺,只能迁移到其它水域去索取饵料,从而形成鱼类集群迁移。因此,在垂钓活动中,应根据鱼类的集群特点去选择钓场、以取得最佳垂钓效果。

春季浮钓鲫鱼与底钓鲫鱼的方式


经常垂钓的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垂钓方式,在垂钓的过程中也会发现钓法技巧方面的不足之处,会到处寻找攻略技巧或者请教高手来提升垂钓水平,正是这样不断进取才有了一步步的成长,在这里说下个人在春季垂钓鲫鱼的方式,不足之处希望钓友能给指正出来。

第一、春季鲫鱼钓浮

1、春季垂钓鲫鱼是需要根据天气状况来决定钓法的,比如说在太阳晴好的天气垂钓时,早晚间水温比较低,鱼儿在水深处活动可以钓的深一点,到了中午太阳强烈时水面温度上升,鱼儿会上浮到水表层活动,此时可以钓浅钓浮。

2、如果中午依旧钓底的话基本没什么好收获,到了下午三点之后表层水温随着太阳强度减弱而降低,鱼儿又会到深水处进食,此时可以钓底,具体垂钓的深度可根据鱼儿活动的水层决定,并选择合适长短的钓竿。

第二、钓浮的要点

1、在钓浮的时候最好的钓点就是草洞,鱼儿的趋温性会促使鱼儿到水温高的表层活动,但是此时的鱼儿是非常谨慎的,钓点可以选在草区,有水草的阻隔鱼儿看不到岸边的人影就会相对大胆一些,不容易惊扰到鱼儿。

2、浮漂方面需要注意的是垂钓的水位比较浅,如果使用太长的浮漂会影响垂钓,可以使用鹅毛漂或者其它类浮漂。

3、提竿刺鱼的力度一定要掌握好,最好不要用台钓那种刺鱼动作,不然的话很容易惊扰到鱼儿。

4、垂钓的时候要静心静体保持坐姿,尽量避免走动或者出现声响惊扰到鱼群,另外最好不要穿反光的衣服,可以穿深色的衣服减少惊鱼现象。

5、打浮的时候需要频繁打杆来诱鱼聚鱼,所以散鱼的速度也比较快,如果使用红虫或者蚯蚓垂钓的话,难以起到留鱼效果,最好根据鱼口偏好选择合适的商品饵料垂钓。

6、钓浮不使用虫饵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小杂鱼经常在上层水体和浅水区活动,就算使用鲫鱼爱吃的红虫饵垂钓,也很难落入鲫鱼口中,因为相对于吃相文雅的鲫鱼来说,疯狂的小杂鱼就像是饿死鬼般看到能吃的就会蜂拥而至,连残渣都不会有。

第三、春季鲫鱼钓底

鲫鱼的适应能力是非常强的,所以就算钓底钓深也不需要钓的太深,底也不要钓的太底,一般离底10-20厘米的效果会比较好,属于鲫鱼底层活动的范围。

1、在钓离底的时候,钩饵悬浮空中很容易引起鲫鱼的注意力,吃钩的动作上鱼的速度都会比较快。

2、另外钓离底的时候鲫鱼吃钩的多做基本上都是黑漂,观漂的时候会更加容易,如果钓底的话鱼儿咬钩后会上浮,浮漂就会上顶,相对于钓底来说,钓离底的漂相更容易掌握。

3、如果钓底时使用的子线太长,漂相动作就比较微弱也不准确,提杆的时机就会难以掌握,影响上鱼的命中率,因为鲫鱼吃口比较弱,吸饵的动作经过长子线传递到铅坠上的力度更弱,反应到浮漂上几乎看不清。

4、如果把子线缩短的话,就会钓得非常灵敏,短子线容易惊鱼的弊端就出现了,尤其是台钓快速抽竿的刺鱼动作,很容易惊扰到钓组所在范围的鱼层,如果离底钓使用长子线的话,铅坠会飘浮在鱼儿活动层的上方,提杆刺鱼的动静不容易被鱼儿发现,所以说在钓底的时候可以加长子线进行离底钓。

第四、离底钓的缺点以及解决办法

当然万事都有利有弊,离底钓的缺点就是容易引起小杂鱼的注意,尤其是在野外小杂鱼数量多的水域,离底钓的饵料不仅会引起鲫鱼的注意,更多的是引起小杂鱼的注意力,这个时候最好把钓组调整到双钩卧底的状态,也可以铅坠卧底,钓的越钝越好,把铅坠重量适量加大,让钓组快速到位减少被小杂鱼截食的几率。

调漂的基本步骤与常用的调漂方式


在钓鱼的时候,我们决定何时提竿的依据主要是鱼漂呈现出来的鱼汛。而调漂是决定漂相准确与否的关键所在。由此可见,调漂的结果好坏直接影响着作钓中钓获量的多少。

若是调的太灵了,就会一不小心提了空钩;若是调的太钝了,就会错失许多提竿好时机。为了让我们更好地更快地钓到更多的鱼,今儿就在这里罗列一些经常用得到的调漂的技巧。

一、基本的调漂步骤

首先,把鱼漂调到七目或者八目的状态,接着在调好鱼漂后添一小块铅,并把鱼漂调到两目或者三目的状态。然后就可以开一款雾化效果不错的鱼饵通过搓饵的方式来找底了。找底的时候,最好钓两目或者三目。

然后,在结束了找底工作之后,我们就可以把之前加上去的那一小块铅拆下来了。需要注意的是当铅块被卸下来之后调目就会恢复到七目或者八目的状态,这时候我们需要把太空豆往下边拉一段距离,再接着钓两目或者三目。

最后,需要我们留意的是钓组最上方的那个太空豆最好不要动。

二、常用的调漂方式

第一种是调四目钓两目。在没有特殊情况的时候,调四目钓两目是最好的方法了。而且,若没有意外这种调漂方式用来作钓都会有不错的效果。只是若鱼儿的吃口情况或者水域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更或者是天气方面除了变化,这种调漂方式就不灵了。

第二种是调四目钓三目。我们说的调四目钓三目,其实就是在钩上不挂饵的情况下半水调四目,即我们用肉眼看去鱼漂露出水面的目数为四。然后在两个鱼钩上都挂上鱼饵,将鱼漂调整到露出水面的目数为三就可以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两钩处在水域底部的状态最好保持为下边的钩躺底,上边的钩触底。

第三种是调四目钓四目。用这种方式调漂作钓的时候,最好让两个鱼钩都保持在躺底的状态。

第四种是空钩情况下调平水。用此法调漂的时候,需要钓客将鱼漂的可视目数调到以零为标准,并且让鱼漂的浮力降低到可视范围里的最小值。这样的话,鱼儿吞钩的时候漂相会更真实。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调平水的时候很有可能遇到水域底部有很多淤泥或者不少浆层的情况,此时若是我们的调目很低且钓目也不高的话,钩饵就会特别轻易陷到淤泥里边。在这样的情形之下,钓客很可能可以清楚地看到水域中有鱼星,却迟迟等不到有鱼来咬钩。此时,最好的办法是把原来的搓饵改成拉饵。

第五种是在没有钩的情况下调平水。用此法作钓的时候,需要钓客确认铅坠处于轻触水域底部的状态,子线处于躺在水域底部的状态。这种调漂方式因为简单被不少钓客所喜爱,又因为适用性比较强大鱼也可以钓小鱼也可以钓,所以常被钓客用于野钓。

另外,调平水的时候,不管我们要钓一目还是打算钓两目哪怕是准备钓七目或者八目,都要以确保八字环处于轻触水域底部的状态为重。只不过,当我们打算钓一目或者钓两目的时候,八字环要以轻轻触底为佳;当我们打算钓七目或者八九目的时候,八字环最好躺底。若是施钓的时候发现钓组的灵敏度不够,钓客可以适当减短一下子线的长度。

以上这五种方式,都是我们使用频率较高的调漂方式。对调漂尚不熟悉的钓客,闲来无事可以多琢磨一番。

路亚结构的作钓方式与思路探讨


初学路亚时相信大家都会带着狂热的心频繁的出钓路一番,多会有一些朋友在抱怨今天的鱼很难钓,或者直接说此处无鱼,**完毕。在这样的时候我们可曾思考和探索过那些我们肉眼不可触及的变化万千的水下奇妙世界?在我初学路亚的时候也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和疑惑,通过几年的探索和向更多高手的学习,在某些方面也颇有了些心得。在此我想把我的一些感受和微薄的经验拿出来和刚刚接触路亚并喜爱路亚运动的朋友们分享并探讨。

以钓黑鲈为例,很多初学路亚的朋友会通过各种渠道对于黑鲈进行了解。那我想最先了解到的就是黑鲈是伏击性鱼类,喜欢躲藏在障碍区(如:水草、倒树、乱石等等)伺机对猎物发起攻击。所以很多朋友就会把障碍作钓作为作钓时的重点,去对黑鲈进行搜索。

但是我想一定会有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在障碍区里我们使用了各种拟饵和方式都一无所获,这时很多朋友会去思考鱼都去了哪里?可能有些观点认为鱼因为天冷鱼都躲到深水去了,或者说今天天气不好鱼不开口,更甚至有些朋友会认为是鱼被捕获的越来越少了。首先我不否认会有以上的情况出现,但是假如我们排除了这些问题,那么鱼又会在那里呢?

我想鱼躲到深水这个观点可能还比较靠谱吧!但是也不能说绝对正确。可能有些朋友会觉得我说的完全摸不到头脑是在故弄玄虚。其实我想要说的就是我们在对于黑鲈习性更加了解以后的的一些新的思考模式。就好比在没有障碍区的水域鲈鱼如何生活等问题。那么我就从这里开始聊起吧。

何为结构?

我的理解就是构成一个水域地理特征的元素,这里包括水库周边的地质变化、水坝、地势起伏的变化、水中植物分布以及山体的走势等。以上的一切元素的交替变化称之为钓场结构,以国内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钓场为例,一个是山西省境内的神山水库,另外一个是杭州的拓野路亚基地。

这两个钓场所拥有的一个共同点就是水库水下地形简单,缺少标点,水下几乎没有任何水生植物。我本人对于这两个钓场环境还算比较熟悉,这两个水库虽然一南一北,地理位置的气候环境完全不同,但是在这两个水库我所选用的作钓黑鲈的模式确是十分相似的。

这里我们就要探讨一下这样的钓场环境下黑鲈会在那里?正如上面所说,在一个没有太多障碍区为黑鲈提供隐蔽和休息的钓场里,黑鲈会停留或移动的区域必备的条件首先应该是能让它们感到安全的位置。

那么依据水的能见度和水温而定黑鲈必然会悬浮在一个温度适宜并且不易被发现的水层,而这个区域又能让它们找到更多的食物和提供一些掩护。这时无疑岸边蔓延向水下的岩石或者水坝就是一个很理想的选择。

在天气气温突然变化的日子里,黑鲈也会依靠着类似的结构对于栖息的水层做出相应的变化。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朋友在早春和晚秋山西神山水库水位很低的时候在大坝上可以频繁中鱼而水库其他地方钓到鱼就很难。

同理,在11月底拓野路亚基地的全国比赛中我们的参赛队也多是在大坝上捕获咬口中鱼。这点也可以很清楚的说明,在水库的大坝位置多数时候会有鱼长期停留。因为在修建大坝的时候多会修建一个坝基而留下人为的水下结构(见图1)。而往往水库大坝附近的水也是最深的,再加上如果大坝附近的地势结构本身又够复杂的话,那这里必然是一个黑鲈绝好的栖息环境。

大坝示意图

除去大坝,那就是水下的一些岩石结构以及深浅变化了,例如水下的沟壑,山体走势形成的台阶,也是绝好的水下结构(见图2)。在配合了气温、季节、阳光等因素以后再这样的位置捕获一些咬口也是非常容易的。

沟壑示意图

山体阶梯示意图

但是这时也许大家就会提出疑问,这些在水下的结构我们如果没有鱼探的话该如何去探知?这里就要牵扯到一个我们练习路亚基本功的问题了。

记得今年的6月份,在宁波参加比赛之后在随风钓场钓鱼时巧遇深圳的tonny老师并和他一起钓鱼。在同船作钓时候他对我讲过路亚钓法使用jig的问题,jig钓法在中国的钓场并不是最有效的中鱼方式,而在练习jig作钓的最大作用在于,在操控jig时候我们可以通过jig在水下清晰的触碰感去感知水下地形的变化和地质环境。

同时在我们通过jig练习的时候也可以去培养出手上更准确的触感,有利于我们捕获水下的信息。那么当我们能够熟练的掌握这一技巧的时候再去了解水下的地形就已经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了。而我们对于jig的操控越熟悉。对于水下的地形结构变化的判断也就更加的准确了。这也就回答了上面的问题。

黑鲈除了会固定栖息在一些位置以外,他们一样需要去寻觅食物,尤其在秋季黑鲈准备过冬之前和春季产卵期之后,这时黑鲈需要需素的补充自己的能量。他们会不停的在栖息的地方向四处寻觅食物,这时就会出现一个航道的概念所谓航道就是在黑鲈从某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时所要经过的地方。通常这种地方会是一些水岸线很长并且一直延伸至水下的山体岩壁,这也是构成钓场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黑鲈可以根据一些外界环境变化随时改变自己的水层。

在我们通过逐渐的了解黑鲈的习性,并对能够对于水下的变化作出越发准确的判断的时候,那么我们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去对于我们手中拟饵的了解了。什么样的拟饵可以再什么样的水层通过什么样的手法展现什么样的状态,当我们真正的去了解了这些以后那么找到黑鲈并钓到它就有了一个基础的保障。

在使用拟饵方面,可能很多朋友会误解成找到了水下的结构就要使用水下的拟饵去施钓,其实这也是不对的。因为很多的水下结构会从山体或者岸边延伸至水下的,而黑鲈会依靠着这一结构根据不同的季节、天气、温度、阳光等因素的变化而改变他们所在的水层以及距离结构的远近。

这也就是说,当我们找到一个很好的结构以后还要通过很多外界环境的细微变化来尝试着找的黑鲈的水层以及距离岸边的远近。换做完全在水下的结构也一样存在着这个问题,黑鲈并不是会经常紧贴着结构在水的最底层栖息的,而更多的时候他们会依托于结构而悬浮在水的某个恒温层。所以在我们作钓时候依然需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选择不同类型和泳层的拟饵去尝试找到它们。

在大家看完以上的内容以后,现在我们再返回到开头的问题。当我们在一些障碍丰富的水域的障碍区里找不到黑鲈踪迹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就会获得新的启发和思路呢?的确!我肯定在合适的天气时间和季节里岸边的障碍区钓到黑鲈是一个最快最高效的方式,但是我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让大家在作钓的过程中寻找到更多的不一样的方式,以便能让我们所掌握的路亚技法有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

这篇文章里我只是很局限的介绍了一个作钓的方式和思路,其实还有更多的东西需要我们去配合很多的周边环境才能将我们的路亚技术变得更加的强大。至于更细节的东西我觉得很难用一篇文章的空间来纳入囊中,在这里也只是想通过介绍我个人的经验来给一些新学路亚的朋友一些启发。

至于更多的东西还需要大家在自己作钓的过程中不断的去思考去总结,在我们学习路亚的过程中应该更多的去思考。在我本身学习路亚的过程中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举一反三的思考模式能让我们通过一个技术理论去悟出更多的东西。我想这才是我们研习路亚钓法的乐趣所在。

海竿钓的钓组选择与挂饵方式


野外环境生活的鱼类,他们的食物来源于自然界和水域中动植物的生长。为了更好的吸引鱼儿,不同的季节、不同的环境、主钓不同的鱼类,都有着不同的挂饵方式。总体而言,早春和晚秋时节水温尚低,鱼类活动量较小;而夏季和仲秋时节水温偏高,鱼类活动量增加觅食活动频繁。因此,根据鱼类这种不同的活动规律,应该选择不同的挂饵方式。

一、钓组选择

钓组的正确选择,对垂钓成效起着重要的作用。荤饵、素饵相互搭配方法,来自串钩组合钓法。即在铅坠下方位置系6枚伊4--5号短柄的组钩,取一核桃大小面食钩尖朝外依次嵌入到面食内;捏成薄圆饼形状再将面饼捏紧,挂在铅坠下方连接环上。

然后在铅坠的上方位置,分别系2--3枚已拴好的同号长柄钓钩而形成串钩。上挂红虫、蚯蚓等动物性饵料,这种组合方式对鱼类觅食活动起着诱钓合一的作用。特别在低温时节鱼类常在水底生有青苔或水草根处寻食,串钩中的红虫、蚯蚓对鱼类具有更大的诱惑力。

同理在上述基础上,同样可改变成为组钩垂钓;去掉串钩部分,将钓钩数量增加8--10枚。其中仍旧采用几枚钓钩上挂植物性面食饵料,剩余的几枚钓钩仍然上挂动物性红虫、蚯蚓等饵料。这种组合方式对鱼类觅食活动,同样起着诱钓合一的作用。

二、海竿钓不同情况下的挂饵选择

盛夏时节鱼类更喜食植物性饵料,同样可采用串钩进行、也称葡萄钩垂钓。取葡萄般大小的面球,捏成葡萄状将钓钩完全包住即可。但此种钓法仅可应用在静水域,以免水流冲击。

所谓糟食,是指豆饼、花生饼、麦麸、玉米面等合成的饵料。其特别点在于,入水后3--5分钟彻底化开。海竿糟食挂饵方式,主要应用在组钩底钓吸食性鱼类。

糟食挂饵时,取乒乓球大小糟食一团并挤成圆形饵团。再将饵团分成二半中间夹入组钩线,6--8枚钓钩外露;再将外露钓钩依次嵌入饵团,拉紧钓线即可。

组钩向里向外有讲究:使用组钩即炸弹钩多用6支钓钩,见许多钓鱼人采用下列方式:将6支钩依次向饵料约中心位置嵌入未拉出钓线按实后抛出。饵入水化开后会变成如下状况态:原6根绑钩线此时会变成为12根线,鱼吸食时不仅增加阻力、更易产生脱钩发生。

将钓线拉出饵料入水化开后,6根绑钩线和6支钓钩,会依次排列在饵内减少阻力与混乱、鱼吸食时直接中钩。

鱼类的嗅觉、味觉、触觉以及皮肤与垂钓的关系


了解鱼类生理与习性,更加了解我们的目标对象,对我们的垂钓活动大有益处,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鱼类的嗅觉、味觉、触觉以及皮肤与垂钓的关系。

一、鱼类的嗅觉器官与垂钓关系

鱼有鼻子吗?在鱼头两侧一边一个小孔状的东西,那就是退化了的鱼鼻子。一般的鱼类都有一对鼻腔位于头的前方,嗅觉器官主要集中在这里。不同的是,鱼类的鼻腔和人的鼻腔可不一样。人的鼻子主要用来呼吸,而鱼的呼吸依靠的是--鱼鳃,鱼鼻子只能起到闻的作用。它不和口腔相通,鱼类每一个鼻腔有两个孔,中间有一薄膜分开,成为前后两个鼻孔。前面的孔叫入水孔,后面的孔叫出水孔。当鱼游动时,水从入水孔流入,然后再由出水孔流出,这样,鱼类就能嗅到水中的气味了。

鱼类的嗅觉器官是重要的化学感受器之一,由鼻孔、鼻腔和位于鼻腔内的嗅囊构成,鱼类嗅觉器官的进化与发展也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鱼类的嗅觉器官在鱼类的生活中,诸如摄食、御敌、生殖和集群等行为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它们对于同种鱼类在受到重创时,发出溶解于水的特殊气味极为敏感。对未受到重创的同类鱼同样有阻吓作用,其它鱼闻到后便会迅速逃之夭夭。

古人云: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能引起鱼类嗅觉的物质需要具备的主要条件--对于喜食植物性饵料鱼类,饵料应作到:容易挥发、能溶解于水中。而对于攻击性肉食性鱼类其饵料,则应反其道而行为宜。当我们停留在具有某种特殊气味的地方,过一段时间之后,对此种气味就会完全适应,当闻到另一种特殊气味则需要适应过程。水中鱼类同样对气味,会作出不同反映。甲地鱼已习惯某种气味会放松警惕,但到乙地此种气味未必奏效、特别对曾经中钩鱼会进一步加强警惕。因此在垂钓中应根据各地鱼的特点,制造饵料同时不断地提高垂钓技巧。

二、鱼类的味觉器官与垂钓关系

鱼类对食物的品尝直至吸或吞下食物,主要是依靠味觉器官中---味蕾。人类的味觉品尝主要表现在舌头表面、而鱼的味蕾分布在鱼体中分布很广,不仅局限于口内,同时也分布于鱼的唇和头部,甚至分布于体侧和尾部。在体内除了分布于口腔、舌外,还分布于咽、鳃、食道等地方。味蕾分布的范围因鱼的种类而有所不同,有唇须的鱼味蕾的作用是辨别食物的味道,具有分辨甜、咸、苦、辣、酸的能力鱼的身体各处有各种味觉器官。例如口中与嘴唇周围的表皮都是味觉器官,称为味蕾;在体表的皮肤上也有味蕾散布着。味蕾能分辨酸、甜、苦、咸等味道。人类或其它动物,必须用舌头接触到食物,才能尝出个中滋味。而鱼的表皮味蕾只要接触到食物,不必张开大口就可以大致辨出食物的味道,品尝后才能作出最后选择。

鱼类的味觉也很发达,很多鱼类,如鲫鱼、鲤鱼等,它们发现食物后,首先把食物含在嘴里,经过几次吸吐过程品尝后,合口味的方会吞下,不合口味的便会立即吐出。此时浮漂初始阶段会产生几次小幅度升降过程,说明鱼正在进行品尝。当浮漂出现较大幅度上升或下落,说明鱼饵已被吞下。各种鱼类对味皆有不同程度偏爱,杂食性鱼类:鲫鱼偏爱浓香浓甜、鲤鱼则偏爱微腥、鲂鱼和草鱼偏爱微酸及曲酒气味。而肉食性鱼类多以血腥气味更加偏爱,因此在垂钓中应针对主钓鱼类对饵料作出,不同选择避免盲目性以取得最佳效果。

三、鱼类的触觉器官与垂钓关系

触觉器官是动物重要的定位手段之一,主要表现在以触觉来认识生活及其相对应的环境。动物中称为触觉动物。以动物为例老虎和狮子猫和老鼠,如果去除掉它们的胡须,行为会变得莽撞。鱼类的触觉器官主要是触须和侧线。分布在口腔、口唇、触须和侧线等处密度最多。鱼是靠嗅觉、触觉、视觉和味觉的总体功能完成觅食活动的。鱼体的触觉器官主要感受来自压力和水流的变化。鱼体表面上的侧线触压觉非常敏感,可以探测出水中极微小的振动:如果岸上出现行人的脚步声,和高空中的飞机、飞鸟、及很远地方的开山炮声均可引起整个水域内的鱼迅速作出逃盾的反应。鱼的触觉主要用于同类间的,情感交流和环境适应与防卫。它如同一架雷达,能够敏锐的感觉到外界事物。在水域中如果出现凶猛鱼类危险信号,会立即采取逃避。而对比它小的鱼类则会采取驱逐。如果发现美味可口的食物,即可游上前去觅食。

鱼类的触觉器官的侧线和触须,能使鱼类在昏暗的水中游动自如。鱼类虽然都具有感觉器官,但其灵敏度却差别很大。总体而言,中上层鱼类,视觉比较灵敏,但味觉和触觉反应相对迟钝。而底层鱼类如鲤鱼,则主要靠嗅觉和触觉觅食。了解鱼类的感觉器官,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不同鱼类发现食物的方式,以便于垂钓中应变能力。因此钓饵应注意软硬适度、粗细粘滑适宜。垂钓较大鱼饵料可以稍硬,饵团大时一定要软些。钓小鱼则一定要软,饵团小时则可以稍硬些,去适应主钓鱼类进行选择。同时注意垂钓时要尽量寻找安静噪音较小的环境,尽量避免吵杂声,以取得最好垂钓效果。

四、鱼类的皮肤感觉器官--侧线与垂钓关系

鱼类的皮肤感觉器官--侧线,是鱼类以及水生两栖动物所特有的感觉器官。它是一种埋在皮下的特殊结构,主要分布在头部后方,在身体的两侧,每侧各有一条侧线。少数鱼类每侧有二条甚至更多。侧线的主要作用:确定游动方位、感觉水流和水压变化、及低频率声音。由侧线沟状或管状的开口处--溢出粘液--再由粘液传递到感觉结节--使感觉结节的顶端发生偏移--经侧线神经传递到大脑,而作出迅速反映。

鱼类在水中仅凭视觉是难以正确测定物体的方位,而侧线则能够配合视觉测出远处物体的具体位置。当一个生物游近时,周围水体会产生震动,鱼体侧线就能感觉到并会作出反应。如测得游近是凶猛的肉食性鱼类,及所处的位置便会立即逃离。鱼类在游动中所形成的水波,传至物体后又会被反射回来。侧线可以感受到并且能正确知道物体的存在,和它的具体位置。依着水流的方向来确定游动的方向,许多鱼类有逆水而上的习性,鱼可以用抵销水流的速度作出逆流游动,而且能够停留在水域中予定的位置。因此,也可认定侧线是鱼类趋流性的辅助器官。一些鱼类的侧线能感受低频率声波和对温度起感觉作用.即所得趋流性反应,对集群和洄游行为都有一定的影响。鱼类在生殖季节侧线感觉器特别发达,产卵后又会随之消失,这说明鱼类在结群移动与产卵追逐活动中,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侧线对振动的感觉作用。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鱼类的侧线功能,在垂钓中必须加强应对,同时从中能得到某种启示。岸边任何嘈杂声响都会使水体产生波动,水中鲫鱼、鲤鱼等温合性鱼类会因此产生警觉。而垂钓黑鱼、鲇鱼等肉食性鱼类则无过大影响,适当声响所产生水体波动,甚至有利于垂钓。同理在鱼类密集时,如果其中一条鱼中钩,应尽快领向一侧较远区域。否则在密集区内出现脱钩现象发生,受到惊吓的中钩鱼会发出声波,其它同类鱼闻讯后会迅速四散奔逃,几小时内很难从新汇集对垂钓极为不利。

特色珠珠钓法的三种方式与技巧


珠珠钓是四川特有的钓鱼法,目前珠珠钓大致有三种方式,每一种珠珠钓法都是针对不同的钓场鱼情和鱼种,各具特色和优势:

1、长竿定点逗钓法:

选用八米以上矶竿,配2号7星漂,浮漂的作用主要是判断水线,确定鱼钩已到底,起鱼靠的是手感,轻坠小钩小珠珠,钩、坠间距2 公分,在竿梢处做窝下竿,一般先打重窝后见鱼星才出手,从5 钱到20斤的鱼都上钩,此法的优点一是能够确保鱼钩准确落在窝子里,二是手法以上下提动为主,在水底比较复杂的钓点不易挂底。缺点是在保证一定距离前提下必须用重量级大炮竿,对多数人的体力是个挑战,没有超于常人的体魄操作一天可吃不消。

2、远投无漂定点死守法:

也叫死珠珠,配海竿警报器,大钩配大珠珠,3.5-6#胶丝线作主线,4#火线做子线,千又6-8#钩。钓点距岸30-50米,大窝引鱼,人在帐篷里守株待兔。优点是人比较轻松,易上寻常难得一见的极品莽莽,以鲤鱼为主,缺点是发窝慢,需要至少钓2天以上,做窝也比较麻烦,一般需要用船,窝子上的水面要做标记。

3、矶竿滑漂拖拉法:

采用球形有较大中心孔的专用浮漂,上面不加太空豆限制,钩和珠珠较第一种大,比第二种小,钩、坠间距20公分左右,3.6-4.5米矶竿均可。具体操作是喂近钓远,抛竿在10米左右,见浮漂出水说明钩已经到底,开始有节奏地提拉,边拉边收线,当拖拉到竿长距离时可以原地上下逗钓一会儿,上鱼往往在这时,然后重复上述操作。

此法优点是竿的配置和操作比较灵活,钓远也无需端大炮,老年人也可以轻松操控,缺点一是对水底平整度要求高,必须确定钓位无障碍,否则必定收本钱。二是钓组活动范围大,对窝料的利用率没有第一种高。

珠珠钓的几点技巧:

1、逗珠珠对鲤鱼尤其是滑鱼有独到优势,本人在同样窝点对比试验,用滑漂钓饵料也上鲤鱼,但是个体普遍偏小,珠珠上鱼普遍偏大,说明大鱼对珠珠的警惕性低于饵料。

2、就第三种方法而言,钓点必须保证足够的水深,一般在6米以上,浅了鲤鱼十分警觉,容易散窝,开始还翻江倒海,过一阵就风平浪静了。第一种方法不苛求水深,80公分也可以钓。

3、上述1-3无论哪种方法都必须以打大窝、重窝为要诀,同时让鱼钩落在窝料中或者窝边1-2米,要有相当比例的固体粮食,如玉米、小麦等,以免短时间被小鱼抢光,大鱼不光顾。

故要定时补窝,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打窝的量与钓获量成正比。如果旁边有人紧挨着你频繁大量投食,你倒可以粘点光,不必那么努力喂鱼了,大鱼的活动范围是很大的,别人的窝边鱼可能正是你的猎物呢。窝料我将续发帖子介绍。

4、为什么鲤鱼会青睐又硬又无味的珠珠呢?这是目前大家没有完全弄明白的问题,各有各的见解,但似乎都缺乏有说服力的科学依据来佐证,难怪有指责推崇路亚和珠珠者是骗子的。我认为似乎不妥,不轻信并没有错,但是轻易下结论否定别人的观点却难保公允,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还是多看看、多想想再作判断为好。

我的分析是,在密不透光的水底鱼觅食主要不是依靠视力,而是以嗅觉和侧线感知为主,被大量诱饵招过来的鲤鱼在大饱口福时,对于身边运动的小物体感觉很敏感,习惯性地予以捕食,而且对于这种骗术还未形成防范经验,这正是其优势所在。有趣的是其中有近一半的鱼是外挂上钩的,此现象值得深思。

那么静止不动的死珠珠也上鱼又作何解释呢?只能推测鲤鱼有用嘴尝东西的习惯,感觉不对立即吐出,并且可能在吐的同时还有一个摔头摆尾的剧烈动作,但外露的钩尖十分锋利,含了就欲吐不能了,动作稍大就被刺入,这也提示了一定要选择最锋利的新鱼钩。

搓饵与拉饵的应用技巧及上饵方式


搓饵与拉饵的结合使用

手竿钓对象鱼主流技术。搓,搓饵;拉,拉饵。主要形式为先搓后拉,先搓松散大饵离底或沉底抖散,作用是诱鱼。窝做成后搓小饵钓底,当出现钩到底就有口并伴有离底接口鱼讯时,搓饵显得慢了,此时改拉饵,快速抛钩。可是钓了一段时间后鱼口少了,于是改回搓饵,重新招鱼。如此循环,鱼少用搓,鱼多用拉。另外还有:鱼沉淀用搓,鱼上浮用拉;钓钝用搓,钓灵用拉;快钓生口鱼用拉,慢钓伤嘴鱼用搓;钓过程或搓或拉,钓定层、钓离底用拉:钓泳层不定的穿层鱼,口猾用搓,口实用拉

受竞技影响,休闲钓鱼也用上了搓拉结合。受天气影响,野钓经常遇到搓饵钓底无口,不妨改拉饵:窝里鱼星不绝,鱼不咬钩,用拉饵;冬天鱼口轻,搓饵钓底长时间无口,改拉饵钓底,饵变轻了鱼就吸得进了;天热无风,水体溶氧量不足,就是底层鱼也会离底,不妨搓改拉;底层鱼不咬钩却有鱼撞钩擦线,那是鲢鱼,搓雾化饵离底抖散,一竿搓饵、一竿拉饵,甚至空钩也能钓上鲢鱼。

搓拉结合,搓饵重,拉饵轻,因此需要线组、浮标、钓饵的配合,如打浮用短身标、钓过程用加长标尖的橄榄标,钓底用两端尖的梭形标。另外配两坨饵,一坨搓、一坨拉,就是标志可搓可拉的鱼饵也要重新配置。

搓饵与拉饵的应用

搓饵拉饵的搓是诱、聚、留鱼,同时也兼有试探鱼口,把鱼压在水底钓的特点。有经验的钓手,在一场70~90分钟的钓鱼比赛中,前期都是高频率搓松散的大饵团打窝,然后再边诱边钓,诱钓结合。搓饵拉饵的拉是钓。因拉饵拉出的饵球小,比重轻而蓬松,入口性好,并且线细钩小,子线摆幅大,下沉缓慢,是全泳层捕捉鱼讯,所以中鱼率高。故而在池钓中形成的共识是:鱼慢用搓,鱼快用拉;鱼大用搓,鱼小用拉;口猛用搓,口轻用拉;口少用搓,口多用拉。

搓饵拉饵怎样应用于休闲钓?无论是池钓,还是休闲钓,诱都是钓的前提。区别是池钓鱼多,搓十来竿的松散大饵团,即可见到鱼讯,然后视鱼情决定搓还是拉。休闲钓水旷鱼稀,发窝慢,耗时长,注定诱饵要抛的多,靠量的累积请鱼入瓮。然而,休闲钓的鱼是间歇性聚群,钓完这一波,又要等下一波,其间隔时间长短,取决窝子里诱鱼成份的多寡。为了避免鱼口稀,甚至断口,当鱼群进窝之后,要边诱边钓,诱钓结合。别拉的忘乎所以,等到口少,甚至断口,才想到搓大饵团续窝时,又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将鱼诱来,得不偿失。正确的选择是,当连续中十来尾鱼后,马上搓几竿大饵团补窝,使窝里保持有可食之物,鱼才会源源不断的诱来。善钓者,善养窝,好的钓手,不但鱼钓得好,窝也养护得好。

无论是竞技钓,还是休闲钓,基本功的好坏,决定鱼获量的多少。基本功包括:1.根据天气、水情、鱼情,选用针对性强的饵料;2.具有娴熟的制饵技巧;3.线组的最佳搭配及浮漂的造型、号数大小的选择;4.瓣别鱼口,准确把握扬竿时机等,这里重点谈制饵技巧。

具体来说,用于主诱时的搓饵,既要有粉状的物质,也要有粗颗粒的物质,粉饵是虚诱,粗颗粒是实诱。用于主钓的拉饵,也要粗细搭配,兼而有之,细饵(粉饵)是横向招鱼,粗饵是纵向招鱼。全是粉饵,呈烟状漂散,鱼吃不到有型的食物,哪来鱼上钩?净是粗颗粒饵,雾化小,比重大,下沉快,半水鱼追不上,只能钓底层鱼,所以,必须虚实参半,既有一定的雾化成分,又有一定的可食之物,量却不多,从而更加刺激起鱼的摄食欲望,使其长时间留在窝中,不肯离去。调配饵料时,诱、钓饵一起配制,首先将干粉饵倒入饵盆中,如果饵料包装袋上说明的饵水比是l:1,那么按1:0.7的量兑水,五指张开,快速搅拌,让其充分吸水3~5分钟后,取出1/3的饵作为诱饵置于旁边待用。

再将饵盆里的饵加少许水稀释,均匀的撤入一定比例的拉丝粉快速搅拌几下,然后团拢,静置3~5分钟后,快速打饵至不粘饵盆,再用双手攥成团挤出饵中的空气后即可使用。最后,将分离出来的诱饵放入饵盆内(切忌添加拉丝粉,因为国产饵基本上都含有适量的小麦蛋白),顺时针反复搅打至饵具有一定的黏性后,搓板栗大的饵球开始布窝。紧一阵、慢一阵的抛二十来竿大饵团后,改搓小花生米大的饵球抛竿,2~3分钟抛一竿即可。待鱼进窝,改搓为拉,但要搓拉结合,诱钓兼顾。采用手上饵,首先要搓成球型或近似于球型,将钩包于其中,再捻成椭圆型或橄榄型,钩上的饵黏性增大,抛入水中,要在半水以下才开始雾化,就将习惯于底摄的鱼压在了水底钓。并且,钩饵的落点半径一般不会超过15厘米,诱饵集中,进窝之鱼围着饵抢食,中鱼率就大大提高了。

搓饵与拉饵的上饵方式

搓饵和拉饵作为两种不同的上饵方法,如能根据鱼情合理选择,会对促进鱼儿就饵,从而提高中鱼率、增加鱼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搓饵:顾名思义,就是将和好的饵团根据需要的大小取一部分,搓成不同形状(如:圆、椭圆、菱形、水滴等)的小球上于钩上的一种上饵方法。其中,也包含将和好的散饵取相应的部分捏于钩上的方法。

拉饵:简单说就是将经过适量添加了拉丝粉(或含有小麦蛋白的商品饵)的饵料和好并经过适时的醒饵后,将其放在拉饵盘上,用钓钩直接在饵团上拉的上饵方法。

搓饵单竿饵料投放量大,上饵大小好控,但上饵速度稍慢、钓饵在水中雾化慢。搓饵多用于深水、鱼体较大、鱼密度小、鱼口较慢等情况钓底时采用,可诱钓结合。

拉饵具有上饵速度快,饵料雾化快、适口性好等特点。拉饵多用于鱼密度大、鱼口快、对象鱼鱼体相对不大等情况下采用,钓浮钓底均可。

根据以上两种上饵方法的不同特点,很多钓友都采用将两者结合的方法垂钓。诱鱼阶段鱼少、口慢,采用搓饵。等进窝的鱼多了、口快时改用拉饵。搓拉结合,效果很好。

搓饵与拉饵及钓底与钓浮的应用

1、搓饵钓底

搓饵钓底是最基本的垂钓方法之一。钓底需要掌握的技术要点有:调整规范的调目,找到底的准确位置,设定适当的钓目,把鱼压在水底,尽量不要让其乱层。

把鱼压在水底尽量不要让其乱层是个比较重要的技术,这需要饵料方面的配合,比如不能使饵料雾化的过快。基于这个要求,我们在选配钓底的饵料时,就要多选用比重较大、雾化性较慢的饵料。另外,也可以使用比重较轻、雾化较好的饵料,但需要在开制饵团时,进行多次反复的揉搓,直至其黏性增大为止。

在钓法上,也要注意不能频繁地过早扬竿,尤其是不可在钩饵未到底时就扬竿;遇有过早出现的鱼讯时,要尽量放口。一定要把鱼层控制在水底位置,这样才真正达到搓饵钓底的目的。搓饵钓底是我们主攻猾口鲫鱼、稳守狡猾大鱼的重要手段!

2、搓饵钓浮

搓饵钓浮技术的出现源于速钓钓法的流行,把那些习惯于生活在水层底部的鱼(如鲫鱼)引诱到水体的中、上层来垂钓,是目前悬坠钓术中比较常见的技术。

搓饵钓浮的技术要点是饵料的搭配和浮漂的调整,它分为常规的静态钓浮和非常规的动态钓浮两种流派。其中采用静态钓浮时,需要将钩饵的重量与浮漂调整间的关系处理好,也就是说钩饵、铅坠等要与浮漂的浮力相适应,浮漂可以顺利地漂浮在水中。而采用动态钓浮时,需要钓手很好地掌握线组入水及鱼吞食饵料的规律,把握浮漂短暂停留在水面的时间,捕捉有效地鱼讯动作,是速钓技术的一个标志性体现。

搓饵钓浮的饵料选择一定要注意----轻质、适度雾化和缓慢散落的综合特性,确保能够把鱼引诱到我们需要的钓棚。有代表性的饵料主要有:各类轻麸系列、雪花粉系列和其他不含拉丝粉系列的综合性饵料。

在调整浮漂调目时,应根据即时的鱼情和钓法进行合理的设置。一般在鱼量较多、生口鱼大咬的情况下可以调低目,以便钩饵快速到达设定的钓棚,且可提高中鱼率。如果是在上浮鱼量不够,或是有受惊吓、不适等症状不敢大胆吞饵的鱼情,钩饵需要在水体中上方适当等待的情况下,可采用调高目的方式,将铅坠、钩饵等牵拉住,便于战术的顺利实施。

3、拉饵钓底

拉饵钓底技术也是广大钓鱼爱好者最为喜欢使用的一种常规技术。它主要的特点是上饵方式简单、速度快;饵形自然(无人工捏揉的痕迹)利于麻痹鱼类;饵团雾化适中便于多层次立体诱鱼;饵芯残留恰到好处,利于鱼的吞入....综上所述,使用拉饵钓底技术的人越来越多。

拉饵钓底一般可分为钓小鲫鱼和钓综合鱼两种分类。在选择钓小鲫鱼时,尽量控制浮漂的调目,不要太高,钓目的目数不要太低,确保钩饵顺利到底。在钓综合鱼时,要尽量控制拉饵的饵形,不要过太松散,尤其要考虑饵料的黏度。

拉饵底钓小鲫鱼时,浮漂的调整可根据鱼情做多种选择:当鱼口较好、需要刻意捕捉双尾时,可以采用调3目钓3目半或4目乃至更多;如果鱼口较猾,空枪较多时,可以采用调2目或1目乃至平水的方式,钓2目、3目。或许可以改变一些命中率不高的问题。

拉饵底钓综合鱼时,浮漂的调整基本都是变化不大,多参照钩号的大小做适当的调整:比如使用3号台钓竿什么牌子好袖钩时,可以将调目设定在4目左右,钓2目或4目;如果使用4号或5号袖钩,可将浮漂调至5目或6目左右,钓目根据鱼情自行选择。

4、拉饵钓浮

拉饵钓浮技术是在竞技钓活动中诞生的最有生命力的产物之一,它对于钓鱼活动的贡献不亚于台钓技术在中国大陆的流传,也更能够代表竞技垂钓的核心技术!

拉饵钓浮技术有如下几个特点:

1、上饵速度快:2、钩饵入水频率高;3、带入窝点的饵量足:4、饵料扩散迅速,诱鱼能力强:5、饵形自然无人工搓揉痕迹,隐蔽性强,等等。所以,采用这个战术用于速钓快钓是多数竞技高手克敌制胜的法宝。

拉饵钓浮饵料的制作,要尽量考虑饵料的比重、溶散性和入水后的散落速度,要以轻比重、快溶散和慢散落为主要参照指标。同时还要针对不同的鱼情选配好适当的味型,这样一来,就为我们聚集大量的鱼进入窝点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保证。

在浮漂的调整方面,可以参照搓饵钓浮时的基本规律执行。具体的标准还要以当时的实际鱼情做最终的决定!

矶钓晃饵的鱼类视觉判断与进食行为


在矶钓的作钓技巧中,晃饵是重要的技巧之一,有很多其他矶钓概念及技巧是钓人需要於事前弄清楚的,否则钓人就算明白了晃饵的原理及技巧但并不能配合其他基础技巧同时使用,只会事倍功半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严重者越晃越差,到时又有人话晃饵无用,名不符实!所以此篇乃系列性文章,依照次序为1)鱼类觅食生态与条件,2)鱼类觅食形式,3)钓组伸展之重要性,4)钓组适度打斜之重要性,5)钓饵在海中之实际形态,6)晃饵之手法与技巧。

今次因为主题环绕晃饵,故主要集中讲鱼类的视觉及侧线器官的功能。大部份鱼类的首要觅食感官为视觉,黑毛与腊鱼也不例外,但是鱼眼(以下提及皆以腊鱼为準)的基本构造是和人眼不同的,最大分别是视野,人的水平视野最大只有180度,但是鱼类眼睛的水平视野却有270度(见图1)

所以鱼眼视野某程度上可说是全方位,那样你会说水中只要有腊鱼我又何需晃饵呢,只要将饵放下海它就看到了!其实除某些完全依赖视觉觅食的鱼类,其他鱼类的视力并不是太优秀的,而且水的透明度很多时比空气差,如果你说腊鱼可以看到水中30尺外的一角有一只南极虾,我就觉得有些存疑。

另外鱼眼视野虽然广阔,但它也有其弱点,就是判断距离的能力,众所周知,距离感是需要用两只眼同时看一件东西作出比较才能在脑海中计算出距离感的,可惜鱼不像人,它的双眼是分别生於头部两侧的,这样它的有效判断距离视野(简称判距视野)就比人差得多了(因为双眼视野交叠的区域有限,请见图2)。

但偏偏进食是需要有距离感的(你试试单著眼将筷子上的菜放进口中便知道)!在图中你会发觉腊鱼的判距视野是很有趣的,它的有效垂直判距视野为水平向上60度及水平向下40度,而更有趣的是越向下其有效水平判距视觉便越阔!为何我说有趣?看到这裡如果你习惯一边看一边思考的话便会对腊鱼大部份进食的某一种进食行为有了一个解释,是那一种行为?就是头部向下的进食的行为(请见图3)。

以上钓鱼技巧就介绍到此,希望《鱼类的牙齿与觅食方式》的内容能满足您的需要,同时欢迎您阅读我们精心准备的专题:钓鱼的方法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