矶竿钓鱼的技巧。

在沿海矶钓时,齐全配置一些常用的辅助装备会使得我们的垂钓得心应手,辅助装备包括钓鱼时的一些辅助工具、服装和安全装备。下面跟着笔者一一介绍及其的用途

一、辅助工具类。

包括:诱饵箱和软冰箱、饵料盒、勺立桶、诱饵勺、虾铲、配件盒和浮标盒、打水桶、捞网、钓竿包、子线夹(剪刀)、止血钳、擦手巾等。

1)诱饵箱和软冰箱。

诱饵箱在来回途中用来装诱饵粉、虾砖、食物、饮用水、渔获以及其它零散物品,现场钓鱼时用来装搅拌好的诱饵。

由于在实际使用中经常用它来装各种杂物,因此,选择诱饵箱时不要太小,按照装四块南极虾砖和两袋诱饵粉的容量,其长度至少应该在40公分以上。另外,诱饵箱的材质要结实,以硬质EVA塑料为好,底部最好有隔热层,可以避免天气比较热的季节放在礁石上时,礁石的热量传导到诱饵内导致诱饵过早变质。

目前市场上有一种能够取出内桶的诱饵箱,实际使用时可以用内桶装诱饵,外壳用来装鱼,一件能够当成两件用,洗刷也比较方便。

在炎热季节,为了防止饵料、食品以及钓到的鱼变质,建议带一个软式冰箱。虽然软式冰箱保温效果不如硬冰箱好,但它重量轻、携带方便,而且如果只是在当天用,其保冷力也没有大问题。

为了尽量减少装备的携带量,建议购买软式冰箱最好能够同诱饵箱配套,这样就可以套在一起,方便携带。

2)饵料盒。

用来装钓饵。建议采用有上盖、中间有隔板的饵料盒。盖子关上后可以保证饵料不过早被晒干,中间安装隔板可以分别放置不同的饵料。另外,饵料盒最好有挂钩能够固定在诱饵箱或服装上,以免被浪冲入海中。

3)勺立桶。

内部装水,主要作用是用来放置、清洗诱饵勺。由于诱饵勺在使用时经常会出现一部分诱饵粘在诱饵勺头内壁上的现象,导致诱饵不容易被抛出或者抛不准,因此有必要使用勺立桶。使用勺立桶有三方面优点:一是不使用诱饵勺时可以将其放进装上水的勺立桶里,不容易丢失;二是当需要使用诱饵勺时,由于勺头内壁沾上了水,使用的时候不会发生诱饵同勺头粘连现象,有利于抛散诱饵;三是诱饵比较松散时,可以利用诱饵勺在勺立桶壁上将诱饵拍实以利于抛投。

(图一:诱饵箱、饵料盒、勺立桶)

4)诱饵勺。

用来抛散诱饵的重要工具。长度上自50公分到75公分分为不同型号,钓的近时选择短柄的,远投时选择长柄的比较有利;勺头一般有半个鸡蛋大小,钓研生产的勺头还细分为S、M等不同规格,小勺头比较适合少量勤散诱饵的策略,大勺头则适合集中抛散策略;另外,勺头同勺柄还设计有一定倾角,目的是为了保证抛投时诱饵能有一条合理的运动轨迹。

在材料的选择方面,勺头最好选带有特氟龙材料的,可以避免诱饵同饵勺的粘连;诱饵勺整体最好能浮水,避免不慎落入海里下沉丢失;诱饵勺的杆弹性要强,腰身不要太软,以利于远投。建议平时出钓时选择小勺头,长度上至少准备长短不同的两把诱饵勺,以适应不同环境要求。

5)虾铲。

用来铲碎南极虾砖、搅拌诱饵用。购买时建议选择头部角度能够调整、铲头有刃的不锈钢材料产品。

(图二:诱饵勺、虾铲照片)

6)配件盒和浮标盒。

配件盒用来装一些矶钓小配件和鱼钩比较方便,选择时要选择格数多、防水性好的产品;浮标盒用来装浮标,属于可有可无的东西。

7)打水桶。

拌诱饵、清洗装备或冲刷钓场都需要取水,在有浪的环境不使用打水桶直接到水边取水会存在一定的危险,因此打水桶也是必备装备。打水桶最好选择EVA材料的硬质产品,平时能够折叠存放,使用时能够很容易地撑开。

8)捞网(包括捞网头和捞网杆)。

当中了大鱼后,由于岸边地形或者大浪影响没法靠近水边取鱼时,必须使用捞网。为了适应矶钓环境,要求矶钓的捞网都比较长,网口也比较大,一般伸展长度在5米左右,网口直径在55公分以上,这样比较方便捞鱼。

对捞网头的要求是网框结实、耐腐蚀,网袋有一定深度且不容易挂钩或挂鱼身,材料一般采用不锈钢或铝合金网框、单丝尼龙织成的网袋;对捞网杆的要求是腰身挺、接口锁松自如。因为坚挺的捞网杆不会随着大风、大浪来回摇晃,当抖开捞网时每节的接口应该能够自动锁住不转动,有利于准确捞鱼,收捞网时要求能够比较轻松地将每节回收。当然,捞网杆的重量轻点更好,但由于捞网只在捞鱼时使用,平时都是放置在身边,因此,对重量的要求不必过于计较。

(图三:捞网)

9)钓竿包。

矶钓环境经常需要来回乘船跳礁,因此需要一个结实的竿包保护昂贵的钓竿、线轮、捞网。对矶钓竿包的要求是长度能够容纳钓竿和捞网柄、便于长期背负、上下船时递送方便、经得住摔碰。因此,竿包体最好采用硬质壳体,背带要结实并且可调整,竿包前端应该安装有提手,方便上礁时递送使用。

10)剪刀、子线夹和止血钳。

剪刀、子线夹用来剪线,止血钳用来取被鱼吞入喉咙的鱼钩比较方便。

需要注意的是:用止血钳取鱼钩有时候会夹伤子线,因此有必要取出鱼钩后对拴钩处的子线进行检查,否则就会为下一条鱼留下逃脱隐患。

11)擦手巾。

每次上饵或者摘鱼手上都会沾上饵料、鱼体黏膜,不擦拭干净会将钓具、服装弄脏,因此必须有一条能够挂在身上取用方便的擦手毛巾。

二、服装和保护装备。

1)遮阳帽和钓鱼服。

遮阳帽可以用来抵挡太阳曝晒,是外出钓鱼的必备装备,这里就不多讲了。

关于钓鱼服,虽然它并非矶钓的必备装备,但在大海里矶钓时碰到大浪海况是很正常的事情,大浪常常会将站在海边的矶钓人全身打湿。再说天有不测风云,矶钓时碰到刮风下雨也不可避免,这时如果穿一套具有防水透气功能的钓鱼服就比较舒服,因此建议有条件的尽量准备一套。

选择钓鱼服装时,除了要求其必须具备基本的防水透气功能外,色泽方面一定要避免太鲜艳的色调,应力求同矶钓环境相一致,这样才不至于惊吓到鱼。

2)护臀、矶钓手套。

护臀具有防水、耐磨功能。矶钓时臀部扎上护臀坐在礁石、防波堤上,能够凭借护臀厚度阻隔高低不平礁石对人造成的不适感,保护臀部不被岩石扎伤,也可以避免直接坐在冰凉的礁石上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矶钓手套主要采取露指设计,拇指、食指、中指前半部分能够从手套中露出,比较方便进行挂饵、拴钩等操作,手掌部分则采用皮革加厚处理,在攀爬礁石或者抓鱼时可以避免手掌被划伤、扎伤。另外,很多海边的蚊子、小咬猖獗,戴上手套可以避免矶钓时被咬伤。

3)偏光镜和照明设备。

白天垂钓时,海面的碎浪常会造成大量反射光使人看不清钓组,这时就需要一副能过滤反射光的偏光眼睛;矶钓有时会起早贪黑,拂晓、黄昏或者夜晚就需要有照明设备,因此一个可以夹在帽子或固定在头上的头灯就显得非常重要。

4)矶钓鞋。

其主要作用是防滑。由于矶钓环境的礁石表面很滑或者长满藻类,普通鞋底踩上后非常容易滑倒造成事故,因此,除了在码头或防波堤垂钓外,只要登礁则必须穿上矶钓鞋。

矶钓鞋的底分为钉底、毛毡底、毛毡加钉底。钉底适合在长满藻类的礁石使用,毛毡底适合在无海藻的礁石上穿着,毛毡加钉底能够适应绝大多数钓场环境。另外,鞋的形状上还分为短帮和长筒两种,长筒鞋可以避免海水打湿,有利于保暖,短帮鞋比较适合夏季穿着。

5)救生衣。WWW.dIAOYu007.COM

救生衣是矶钓必备装备,这一点务必引起高度重视。可能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救生衣真正的救生作用一辈子也用不到一次,因此很多人平时不穿救生衣或者不正确穿着救生衣。但是,一生中哪怕只有一次需要救生衣发挥作用时,穿与不穿的结果就可能是生死之间的区别,这一点笔者有切身体会。

笔者曾在矶钓时被一个突如其来的疯狗浪打倒,后脑重重地磕在身后的石头上,正是由于穿着了救生衣,救生衣高高的护领缓冲了撞击的力量才使笔者大难不死。为此,笔者曾在网上发过一个死里逃生海钓的安全问题的帖子,该帖子在各大钓鱼论坛被转载。

由于救生衣属于安全装备,因此选择救生衣时要尽量选择品牌大厂的产品,其浮力等安全指标才有保障。另外,救生衣的颜色多数从落水后容易被发现角度考虑,主要以比较鲜艳的颜色为主,这符合救生道理却不符合垂钓要求,因此,如果不上外海荒岛等极端恶劣环境矶钓,还是建议选择灰暗些的色调,暗色调可以避免近岸的鱼受惊。在穿着救生衣时,务必注意要将两腿部位的裆带扣紧、拉链拉紧,这样落水时才能保证救生衣牢固穿在身上发挥其作用,否则穿与不穿没什么区别。

编辑推荐

海钓入门之浮游矶钓的钓竿选择


钓竿是钓鱼渔具装备中的重要部分之一,更是钓者手臂的延伸。好的钓竿必须具有良好的操控性和化解力量的能力,这需要弹性、持重感、竿身受力分布的完美结合。

弹性

是指竿子受力后恢复原状的能力,弹性越强化解鱼冲劲的能力越强,越有利于操作,而一只弹性差的竿子在溜鱼时必然表现为腰身乏力,不足以有效控制鱼的冲刺。良好地弹性在制造上的要求是刚柔相济,刚而不柔则脆,柔而无刚则弱。要使竿子具备良好弹性,需要的是采用高品质素材和良好设计的有机结合;

持重感

指的是拿在手中的轻重感觉,持重感越轻越节省体力,竿子传递信号的能力越强,越能够敏锐地感知竿子传到钓者手中的各种信号。持重感同竿子的长度、重量以及重心在竿身的位置分布有关,其中,重心在竿身上的位置是反应这一指标的核心;

竿身受力分布

指竿子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各部位承受力量的均匀程度,这一指标要求竿子在受到外力作用时能够整体受力,不出现集中受力点,使竿子所有部位的弹性都能够得到彻底发挥。

浮游矶钓更讲求人竿一体的完美结合,钓手借由竿子可以感知到潮流的大小和流向,通过竿子操控钓组以获得钓组的理想状态和感知细小的咬饵信号。因此,对于浮游矶钓竿(以下简称矶竿)来说,为了应付各种环境、鱼种、鱼体大小、钓法需要,对竿子的基本要求是:便于施展各种操控手法和能够在各种环境下成功起鱼,同时还应具备灵敏地感知信号功能,有相对轻松地持重感。

一、矶钓竿的长度

矶钓竿的长度主要由钓法和环境决定。以环境来说,进行矶钓的钓场水下多密布礁石和沟嵌,在这种场合一旦中鱼,如果钓竿过短便不能够顺利控制鱼的逃窜方向,鱼钻洞、线绕礁的情况就会经常发生,这种不利状况在钓者站位越低的环境中愈发突出。

另外,在有风浪的环境下竿,从安全角度考虑,钓者的站位一般选择离水边远或者站位比较高的钓座,如果竿身太短便无法控制钓组,特别是大风天位于站位比较高的陡岸钓位,钓者为了减轻风对母线的影响,必须将竿梢插入水面以便于将母线压到水下,这显然不是短竿可以胜任的。

既然长竿有如此多的优点,自然是越长越有优势啦?其实也并非这么简单,竿身长自然重心点就靠前,重量上也自然更重,拿在手里的持重感就比较差。而矶钓不同于抛投重矶钓那种将竿子置于地上的等鱼上钩钓法,浮游矶钓需要频繁精细地进行操竿控线,如果抱着一支持重感很差的长钓竿来实现这一目标,消耗过多体力不说,操竿控线的细腻手法也无法施展。

在现代工业尚不发达的早年间,钓竿的材料主要是原始竹制钓竿,使用这种钓竿进行矶钓时,一般人钓一天能够承受的长度在4米左右还可以勉强,再长就有些吃力了;随着工业水平的提高,制竿素材由玻璃钢替代了竹,生产出了在同样钓力下持重感更好的玻璃钢材料矶竿,钓竿长度也就进一步加长为4米5以上;而随着强度更高、重量更轻的碳纤维以及轻量化钓竿配件的出现,制竿技术又有了一次质的飞跃,从而使矶钓竿发展到目前的5米到5米3的主流产品。

以目前5米3的长度,实际上是平衡了使用环境要求和操作便利性二者关系的折中选择,如果希望进一步增加长度,即使目前的顶级大品牌厂家生产出的产品也会或多或少地出现重心偏上和竿梢下沉的问题,从而导致使用上的不便,而在一些以仿冒为主的小厂,目前能生产出不头沉腰软的5米3长度矶竿已经是不小的挑战了。

虽然目前矶钓竿的长度主要以5米到5米3长度为主流,但是否在任何环境都需要这样长度的产品?个人认为也不尽然。比如在风平浪静的环境靠近水边下竿或在码头等外界条件比较安全的场所垂钓,4米5的钓竿由于竿身短、重量轻,竿子反应竿稍传来的信息会更为直接,操作时对钓组状态的掌握也更明确,在使用时也更为得心应手。

当然3米6甚至更短的竿子又比4米5更轻便,但我们还要考虑到钓组对竿子长度的要求,比如采用3米以上长子线固定钓组时(比如阿达力钓法),如果竿子过短便不利于抛投和起鱼,收线时也容易造成浮标顶到竿尖导环将竿梢顶断的事故。

为了进一步使矶钓竿的持重感同长度要求达到完美结合,厂家还生产出可以伸缩调节长度的ZOOM钓竿。这种钓竿通过将手柄上面一节缩进或拉出达到改变钓竿长度的目的。在需要注重持重感时就将钓竿第二节插入手柄节,当需要尽量发挥长竿优势时又可以立即拉出被插入的竿节使钓竿变长,比如日本SHIMANO公司生产的BB-X系列矶竿就是这种设计,可调长度区间为4.85.3米。(图一:ZOOM竿)

二、浮游矶钓竿的号数

根据对象鱼的挣扎力度,厂家将同一系列钓竿划分为很多号数,小到0号大到远征系列的5号矶钓竿。那么不同号数体现的差别在哪里?从制作方面来讲主要体现在使用材料的多少或者说竿壁厚度的不同,而在使用上体现出的就是强度的差异,这种差异是通过锤负荷和适正子线这两个参数来表示的。

锤负荷

就是钓竿可以承受的铅坠重量。被抛投的钓组重量如果超过钓竿规定的最大锤负荷就可能会导致竿子的损伤甚至断竿事故的发生,如果小于规定的锤负荷则不利于抛投。锤负荷具体相对应的重量值是1#=3.75克,2#=7.5克,3#=11.25克,依次类推以倍数增加。

如果一支1号矶钓竿标明的锤负荷在1#到3#之间,利用它抛投一些超过12克的大自重浮标时,再加上钓组咬铅、钓钩、连接环的重量,整个钓组重量就会超过钓竿3#锤负荷11.25克的限制,显然这种做法就非常不明知。

适正子线

是指钓竿适合使用的子线区间,子线号数小于规定数的最小值比较容易断线,而子线号数大于这个区间就可能导致竿体损伤甚至断竿。比如标明适正子线在0.8到2.5号之间的1号竿,使用这一区间的子线就比较能很好地发挥竿和线的作用。

三、矶钓竿的调性

根据钓竿受力时最大弯曲点在竿身的分布位置,矶钓竿也分为不同的调性。弯曲点趋近竿稍者被称为先调子,或者叫二八调或三七调,而弯曲点接近竿腰者则被称作胴调子,或者叫四六调、五五调。日系矶钓竿有通过不同对象鱼力量大小进行调性设计的特点,比如同样号数的黑鲷竿、黑毛竿,二者的调性就呈逐渐递增趋势。

不同的调性在使用中的意义在于:先调子传递信息更直接、清晰,但竿身硬度大,缓冲能力低,容易断线或脱钩;胴调子传递信息能力差,需要硬撑鱼时也缺乏腰力,但缓冲能力好,搏鱼也比较省力。

四、目前高档矶钓竿的发展方向

除了上面提到的一些主要技术指标外,矶钓竿还需要竿梢敏锐,有良好地信号传递能力,能比较清晰地反应钓组状况、水流形态、咬饵信号;有较轻的持重感,方便操控且减少体力消耗;有很好地防钓线缠绕和防粘连功能等。

1)竿梢

对竿梢的要求是灵敏、轻量、韧性强,钓手可以借助竿稍传来的信号感受到水流情况、钓组状态和吃饵信号。围绕这一要求,除了选择轻量、韧性强的素材外,在制造方面重点是从降低先径大小(以0.6到0.8毫米居多)、设计成全部中通的空心尾或后端空心前端实心的龙凤尾等方式来解决,目前甚至出现了合金制造的竿稍,以实现韧性、轻量化、灵敏度的统一,达到降低头部重量的目的。

2)导环

矶钓竿安装的导环很多,导环的性能对使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A.由于矶钓主要采取释线放流形式进行,使得主线不是绷的很紧,因此经常会出现主线缠绕在导环上的困扰。

B.在大浪或雨天,竿身如果被钓场的大浪打湿或者被雨水淋湿,这时假如导环内的主线离竿身太近,很容易同竿体发生粘连现象影响出线。

C.过多的导环会使竿子整体重量增加、重心前移,影响竿子的持重感。因此,对矶钓竿导环的要求是结实、轻量、耐用、不伤线、防缠绕。围绕这一要求,导环采用的基本都是重量轻的单脚支架导环,目前高档竿主要发展方向是高脚钛合金斜向支架并配以SIC瓷环。

支架采用高脚设计可以使主线同竿体间隔距离加大,从而减少线同竿体的粘连;支架向竿稍倾斜设计可以降低主线同导环缠绕的几率;采用钛合金材料是看中了这种材料既轻且强度高的特点,有利于提高导环强度、降低重量;采用SIC环是因为其具有导热性好、耐磨性强的优点,有利于保护主线以及增加导环使用寿命。(图二:导环对比)

3)防粘连设计

为了解决主线同竿体粘连问题,除了从导环设计上加以解决外,生产厂家还采取在竿体设计防粘连涂层或者喷涂高拨水防粘连喷剂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比如SHIMANO、GAMAKATUS采用的是在竿节上制造出凹凸起伏的涂层,DAIWIA则经常采用定期喷上高拨水防粘连喷剂的方式进行解决。(图三:防粘连设计)

四、普通外走线矶钓竿同中通竿的性能对比

竿线缠绕问题是矶钓时最令人心烦的事情,处理起来不但费力费时,有时甚至是断竿的主要罪魁祸首,特别是在夜钓时,一旦发生线缠竿问题,在照明条件差的环境中更是不易处理。对于外走线矶钓竿,虽然通过设计能够尽量避免这一现象,但彻底解决是不可能的。而中通竿由于采取竿体内走线,竿身没有导环,从而能够彻底解决竿线缠绕问题。

但事物总是一分为二地。由于中通竿的内走线设计,相比外走线竿而言,中通竿体内壁同钓线的接触点成倍增加,海水浸湿的钓线同竿内壁的粘连变得更加严重。另外,由于内走线对竿体内壁直径的要求,使得中通竿的竿稍普遍粗于外走线竿稍,自然也会降低竿梢灵敏度和加重头沉现象。

目前,部分高档中通矶钓竿通过采用高科技的高拨水材料和内壁螺纹设计等方式使粘连问题得到了进一步缓解,竿子的总体性能得到进一步提高,但从方便释线放流角度讲,无论如何中通竿在操作方面也不会优于外走线竿。

五、如何合理选择钓竿

前面已经提到过矶钓竿方面的一些知识,因此,这里只简单介绍一些选择竿子的基本常识。

1)竿子质量的选择

选购一支矶钓竿时,除了对外观的喷漆、配件质量及牢固程度进行挑选外,首先要打开竿子后堵观察每节的竿壁厚薄以及厚度是否一致,然后持竿水平振动,通过振动细听竿子是否存在杂音并检验竿子恢复静止的能力,然后再使竿梢受力、弓起竿子模仿中鱼状况观察竿子的整体弧度。竿壁厚则表明用料扎实,强度高,竿壁厚度不一致则非常容易折断;竿子振动有异常声音可能是接口处理有问题,竿子振动后恢复静止的能力越强越表明回弹力出众;竿子弓起后弧度顺畅则表明竿子整体受力指标优异。

2)竿子号数的选择

出钓时选择使用多大号的竿需要根据对象鱼种类、大小、钓场环境、个人技术水平等条件进行综合考虑。基本的原则是鱼的挣扎力量大、钓场水底障碍物多、溜鱼水平差就选择大号竿并配以粗线,反之则可适当减小矶竿的号数。

以黑鲷来说,它们基本不属于暴力族,因此在一些水下环境不十分复杂的钓场,0.8到1.5号的黑鲷竿子(适正子线在0.8到4号之间)应付起来已经是绰绰有余,南方一些钓手甚至喜欢使用0号竿子对付黑鲷以图获得最大的搏鱼趣味性。但如果在某些防波堤等乱石头堆钓场,由于水下乱石密布,黑鲷中钩后又喜欢钻入石缝导致断线跑鱼功败垂成,这时候如果对付30公分以上的黑鲷就需要增加竿子的号数,有时候甚至需要用到2号以上竿子。

而如果对付大真鲷,使用2号以上竿子就是正确地选择;再进一步,如果在大本流中对付大洋洄游性鱼,这些鱼体型大、力道足,就需要更大号数的竿子才足以应付。

3)竿子调性的选择

钓黑鲷以黑鲷竿子为主,钓黑毛以黑毛竿子为首选,这是基本的选竿原则。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钓场环境和使用习惯来选择不同调性的竿子。比如同样是钓黑鲷,有人喜欢溜鱼有人喜欢中钩后迅速拉出水面飞鱼上岸,前者就适合用黑鲷调性而后者更适合黑毛调性的竿子;再比如水底比较平坦的钓场同乱石底多沟嵌钓场相比,前者用黑鲷竿足以应付而后者采用黑毛竿才能保证成功率。

六、钓竿的保养

每次出钓用过的钓竿都难免会被海水打湿或附着上诱饵、南极虾、鱼体粘液等杂质,这些东西不及时清除就会腐蚀钓竿外漆或配件。因此,收竿时请务必用毛巾将竿子擦拭干净,清除掉这些杂质。回家后要将竿子后堵打开,用水龙头反复冲洗,进一步冲洗掉竿上的海水盐分和杂质,然后不盖后堵将竿子立于阴凉处慢慢阴干。

海钓入门之潮流对浮游矶钓的影响


要想搞清楚潮流对浮游矶钓有什么影响,就必须首先对海水潮流有一定的了解。

海水潮流的成因是受风的影响、地球自转和公转形成的潮汐现象、密度差异造成的对流、陆地轮廓等几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最主要的潮流是洋流,而洋流则主要包括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

一、风形成的潮流。

一定强度的风从海面吹过后会使海水表层产生移动,表层海水的移动带动下层海水同时移动就形成了潮流。潮流的强度和方向取决于风力的大小和方向,稳定持续的风会形成方向稳定的潮流,而小范围短时间的风对潮流的影响并不十分明显,因此往往容易被忽视。

我国所处的北太平洋海域最典型的因风作用形成的洋流是北太平洋暖流,它的形成是在赤道附近常年吹拂的东北信风和地球离心力的共同作用下,北赤道的温暖海水由东向西流动,经亚洲大陆阻挡后流经太平洋沿岸的台湾、日本并一路北上,最后降温为寒流,经由美国西海岸返回赤道海域。

由于洋流是从赤道形成,因此海水温度比较高,造成了洋流经过的海域海水温度普遍高于同纬度其它地区的现象,这也就是高纬度的日本有很多海区冬季钓况仍然非常好的原因。

局部短时间的风虽然形不成洋流,甚至连近岸海流的方向都不容易改变,但它同样具有增加或减缓潮流的作用,仍然对潮流的速度甚至方向有一定影响。

二、潮汐形成的潮流。

潮汐是指海水的涨落现象。发生在白天的涨落称为潮,发生在夜晚的涨落叫做汐。潮水涨落时大量海水涌入和退出在沿岸地形的影响下形成了潮流。这种由潮汐形成的潮流是沿岸最主要的海流,其方向、速度随着潮水的不同涨落阶段有不同的变化。为便于掌握这种潮流的规律,我们必须对潮汐现象有进一步了解。

1)潮汐的成因。

我们都知道,太阳与地球、地球与月亮之间都存在着吸引力(万有引力),这两个吸引力的大小不同。对于呈流体状态的海水,在吸引力的作用下必然会向吸引力大的一方聚集,使得这一地区的海平面要高于其它地区的海平面。

但不幸地是,由于地球的自转使这一地区所处的位置并不固定,这就将问题搞复杂了。由于地球每天24小时自转一圈,对于同一个海区来说,每天海水就要经历2次补充到别的地方和两次被别的地方海水所补充的经历,这就形成了每天的潮汐涨落。也就是说,万有引力和地球自转二者结合起来构成了潮汐的成因。

2)潮汐的大小。

除了地球的自转外,月亮还要绕着地球转、地球还要绕着太阳转。在三者运动的过程中,它们的位置关系也在不停地发生变化,有时候三者运动到了一条直线上,而多数时间太阳地球月亮三者之间存在一定夹角。

由于相互位置关系的不同,使得对海水的吸引力也不同,在三者呈一条直线时吸引力的方向也在一条直线上,因此吸引力最大,海水的涨落幅度也最大,而在三者位置关系呈直角状态时吸引力方向是直角方向,吸引力互相抵消使得对海水的吸引力最小,涨落幅度最小。

每个月三者呈一条直线的时间有两次,即农历的十五和三十,这两个日子理论上讲应该是最大的潮汐日;每个月三者呈直角状态的时间也有两次,即初八、二十三,这两个日子是理论上最小潮汐日。

实际上,最大潮汐日和最小潮汐日往往能延后2、3天,也就是最大潮汐日可能出现在农历初二、三或者十七、八,最小潮汐日出现在初九、十或者廿四、廿五,而最大潮汐日同最小潮汐日中间的时间是潮汐逐步减小或者增大的日子。

3)潮汐的周期。

按照每天24小时两次涨落计算,自干潮到满潮的时间段应该是6个小时,但实际上真正需要的时间是6小时12分种。也就是说,每天干、满潮的时间并不一样,一天能相差48分钟。比如今天早晨是4点干潮,明天早晨就会是4点48分干潮。

另外,理论上每天都应该有两次涨两次落,但实际上有些海区受地形等外在因素影响,其中有一次涨、落潮发生的非常不明显,海水涨落仅仅在十几厘米的幅度,给人造成的错觉就像是一天只有一次涨落。我们将每天有规律的两次涨落称作半日潮,而后者则叫做全日潮。

4)潮汐形成的潮流规律。

潮汐的每次涨落给具体海区带来的结果是海水的增加或减少。涨潮时海水涌入,落潮时海水流走,在涨潮和落潮的转换阶段有一个不涨不落的时间段(称之为平潮)。这种现象使得沿岸主要海流(本流)呈现涨潮流向一个方向、落潮流向相反方向、平潮海水停止流动的固定规律,而且在海水流动过程中,每一个时间段的流速也不相同。

通常是潮流自平潮后开始流动起一直到涨、落到一半(称之为半潮)的阶段流速呈逐渐加快趋势,自半潮开始到平潮这个阶段流速又呈逐渐减慢趋势,到了平潮阶段,海水就不流动了(称之为停流)。而停流的时间长短也随不同地区或者不同日子而不同,有时候会停1、2个小时,有时候则很快转流。

三、海水密度差异形成的潮流。

海水由于含盐量、温度等方面的差异会造成密度上的差异,这种密度上的差异同样也会形成流体运动而形成潮流。比如说,地中海海水密度比大西洋密度高,表层海水就从大西洋流到地中海去,底部海水则由地中海流进大西洋。

四、潮流对浮游矶钓的影响。

在所有的外界条件中,潮流对钓鱼活动的影响是最大、最直接的。除了像大的洋流会影响到整个流程范围的生态环境外,沿岸因潮汐涨落形成的潮流对浮游矶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潮流影响鱼的吃饵时间。

假如某一特定海区的流速很急,鱼如果选择潮流最急的时间段出来找东西吃就会消耗大量的体能,这显然得不偿失;反过来,假如某一海区水流很缓,海水只有在潮流最急的时间段才具备将远处的食物冲过来的可能,鱼在这个时间段就会表现的索饵积极性很高。并非说鱼只在涨潮时吃食而退潮就停口,常年生活在特定海区的鱼对于潮流的把握已经形成了自然反射,它们会选择适合自己吃食的潮时开饭,有的地方涨潮鱼活跃,有的地方退潮鱼活跃,而且一般是不会违反这一规律的。

2)潮流影响鱼的觅食地点。

鱼都清楚海流会带来食物,同样也清楚不同方向和速度的海流会将食物带到不同的位置。因此,鱼会根据不同海流找到食物容易聚集的位置,却不会傻到漫无目的到处乱跑或始终呆在一个地方。比如本来潮水自左向右流,在右面某个位置形成洄流区,鱼就都跑到那里去开饭,但海流转变为自右向左后,鱼还会继续等在那里开饭吗?

3)潮流影响水温,水温又影响到鱼。

这一条我们前面已经说过。

4)潮流影响水的浑浊度,浑浊度又影响到鱼。

如果岸边被大浪翻搅成浑水,这时有潮水带进来深海的清水就会迅速改变岸边的水色;反过来也是同样道理。

5)潮流影响鱼的活性。

大潮日(也叫做活汛或生流)外海的鱼会选择背流点躲避流水,吃饵欲望低,而近海岸的鱼则吃饵欲望非常旺盛;小潮日(也叫做死汛或死流)海岸附近的鱼不愿意活动,外海的鱼却非常兴奋。

6)潮流的搬运能力影响矶钓的操作。

浮游矶钓的诱饵、钓组都需要借助海流力量运输到某个设定的区域或位置,潮流的方向、速度、大小对此具有决定性影响。

海钓入门之浮游矶钓的浮标种类与使用


海钓入门之浮游矶钓的浮标种类与使用。矶钓浮标的功能不外乎利用自身重量适应抛投需要,利用自身承载力平衡钓组的重量使钓组活动于某一水层区间,利用自身体积借助海流的运动力量将钓组搬运到钓点,另外还担当反应各种信号的作用。这些功能在矶钓过程中多数情况下由一个浮标承担,当然也不外乎像阿达利钓组、双丹锥钓组、子线浮标钓组等将这些功能分别由两个或多个浮标承担的钓法。

矶钓浮标的种类常见有椭圆形、棒形、椭圆形顶部加标示竿的复合型以及其它一些很小的辅助浮标,使用最多的是椭圆形的丹锥浮标和棒状长标,二者从实际使用效果方面看,丹锥浮标便于操作,更能适应各种复杂海流条件,而长标则在敏感性方面更胜一筹。

一、丹锥浮标。

丹锥浮标钓组是适应阿波钓法的主要钓组形式,丹锥浮标是钓组的标志性组件。在具体研究丹锥浮标之前,首先我们搞清楚阿波和丹锥这两个概念。

很多人以为阿波就是浮标,或者阿波就是丹锥,实际上,阿波是日本四国的一个地名矶钓的发源地德岛县。当地钓手根据本地岩礁海岸流水通畅的特点形成的浮标钓法由于其特色鲜明被称为阿波钓法。后来,这种钓法引进到台湾等地后逐渐以讹传讹,竟然将钓组中的浮标称作了阿波。

其实,阿波钓法中的浮标在当时被叫做円锥,翻译成中文大概是圆锥的意思。流传进来后,円字变成了丹字,也就被称作了现在的丹锥浮标。这种浮标在最初外部形状设计为上小下大的水滴型(下膨型),内部有调整浮力和重心的内置铅,采取中间走线的中通形式。

后来在外部形状上又出现了三角型、船型、上大下小的倒水滴型(上膨型)和两头小中间大的椭圆形或者圆形(中膨型),目前,所有这些都被统称为丹锥浮标。

按照丹锥的功用,对它的要求除了结实、耐用、漆面抗撞击外,影响实战使用的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1)丹锥的形状与灵敏度。

上面说过,丹锥分为上膨型、下膨型、中膨型,不同的形状在使用时会造成灵敏度的些微差异。按照一般人理解,上膨型由于下端细上端粗的造型,相比于下膨型丹锥,其在受力下沉时迎流面同水的接触面积小,因此上膨型会更灵敏。实际上恰恰相反,流线体在水中运动时会在后部产生涡流形成压力阻力,而恰恰下膨型丹锥产生的涡流形成的压力阻力小,反应更灵敏。

由于此问题涉及流体力学原理,不在这里做过多讨论,我们不妨观察海豚、鲨鱼的形状以及根据仿生学原理制造的潜艇形状就会得出答案。在这里我们只需要清楚下膨型灵敏、上膨型迟钝、中膨型介于二者之间。

除了上面的对比外,丹锥根据长短同粗细的比例还分为短胖造型和瘦长造型。瘦长型破水能力相比于短胖型更强,因此更灵敏。

(图一:三种不同形状丹锥对比)

2)丹锥的重心位置与稳定性。

我们已经知道,丹锥采取体内安装铅块或者铜块增加重量,从而达到调整承载力大小、重心高低以及方便远投的目的,而内置铅块的位置与形状又决定了这颗丹锥是否稳定。

这里所指的稳定是指丹锥在水中抑制晃动的能力。理论上讲,丹锥的重心越偏向底部越稳定。但是否越稳定就越好?也不尽然。当钓者采用拖摆控线时,丹锥应该能够适度体现水流造成的钓组打斜状态,同时,能够具备适度打斜能力的丹锥也有利于操控动作的施展,更能体现丰富的信号语言。

3)自重与体积。

同一型号的丹锥重量有5、6克的也有10几克的,有体积很小巧的也有俗称恐龙蛋的大家伙。自重和体积对使用的影响有哪些?答案是:同样体积情况下,自重小的比自重大的在海水中乘流性好但在空气中的抛投距离近;同样重量情况下,体积大的比体积小的在海水中乘流性好但在空气中抛投距离近。实际应用中的不同要求决定了丹锥的不同使用取向。

(图二:丹锥体积对比)

4)号数与灵敏度。

丹锥号数从000到G、B号数再一直到1.0以上分为很多型号,其承载力呈逐渐递增,也就是说负铅量逐渐增加。小号丹锥承载力小负铅少,000号丹锥组成的钓组在海水中甚至表现为负浮力的沉式钓组。钓组的负重越小其信号反应能力越突出,因此,小号丹锥灵敏、大号丹锥迟钝。

5)丹锥的准确性。

一般人理解的丹锥准确是指将某号数的丹锥选配上同号数的咬铅(水中)后基本能够达到顶部平水状态就认为比较准确。当然,能够达到这种状态是最好的,在实际使用中可以避免很多调整方面的麻烦。但不容忽视的是,海水由于温度、淡水注入、阳光照射、水温高低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会导致各海区密度都不尽相同。因此,厂家在生产丹锥时都会留出一些浮力余量以适应不同海区需要。从这个角度讲,手中的丹锥即使配上规定的咬铅还剩下一些浮力余量也是正常的,不能说这个品牌的丹锥就不准。丹锥到底准不准确关键是要看同一号数不同种类的丹锥是否残留的浮力余量一致。比方说一个厂家生产的两个不同形状的5B丹锥如果都配上5B咬铅,它们剩下的浮力余量都是G3,就说明这个品牌的丹锥比较准确。

6)丹锥的视认性。

丹锥体现信号的能力除了灵敏度外,还体现在是否便于观察,这一能力称作视认性。这一性能的好坏是由颜色和顶部形状决定的。

丹锥的顶部颜色多数涂漆为红色、橘红、黄色等,光线充足时,一般采用红色、橘红色即可,但在早晚或者阴天光线较暗时,黄色比较亮丽,视认性比较好。

丹锥的顶部基本以尖顶或平顶两大类为主,当钓者的站位比较低又需要放流钓的比较远时,尖顶丹锥顶部能够露出水面多一些,比较有利于观察,当钓位比较高但钓的又不太远时,平顶丹锥视认性就好一些。(图三:颜色、顶部形状对比)

7)中通式丹锥和外挂式丹锥。

中通式丹锥采取从中间走线方式,而外挂式丹锥则采取从下部的小环中走线方式。从主线通畅效果上看,外挂式丹锥由于主线同丹锥只是点接触使得主线更容易通过,而中通式丹锥主线要穿过整个丹锥体,主线通过能力就差一些,体现在具体使用过程中则是外挂式钓组相比于中通式钓组,外挂式的线组下沉更顺畅、迅速。另外,由于中通式丹锥顶端总会有一段主线竖起在水面以上,外挂式丹锥的主线则是在丹锥底下通过,在风力较大的情况下,外挂式丹锥钓组受风的影响比较小,抗风能力强。最后,外挂式钓组在更换钓组时更加方便。

(图四:中通式和外挂式钓组比较)

但有利则有弊,外挂式丹锥的弱点是:如果做的号数小、自重轻、形状长,在使用中就很容易受风浪的影响不停地摇摆晃动,因此外挂式丹锥一般都做成比较粗短的形状,这种形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钓组的灵敏性。另外,在操控钓组时,外挂式丹锥具有的过于顺畅的主线通过能力在控线或提拉时容易导致钓饵上扬幅度过大。

8)丹锥的选择。

很多人使用丹锥常常是根据喜好来选择,甚至还有人一个丹锥走天下。这种丹锥选择原则虽然在正常情况下也能钓到鱼,但钓场条件稍微恶劣些,则常常是事倍功半瞎忙活,因此有必要掌握一些丹锥选择的基本原则:

A.灵敏度选择原则。

在阻击点不远、浪流不大、水不太深的钓场选择丹锥应以灵敏度为主要参考要件,基本原则是选择号数小、自重低的细身丹锥。

B.抗风选择原则。

大号丹锥稳定性好,抛投能力强。在钓场风比较大时,由于风会拉动母线使钓组就位困难,有时候甚至会使钓饵到达不了钓棚,还会使丹锥露出水面部分受力导致丹锥偏离正确流道,另外从抛投角度讲,大风还会增加抛投难度。因此,为了很好地应对这些不利因素,应该选择自重大、号数大、体积小的丹锥或者采用外挂式丹锥以提高钓组稳定性,抵抗风的影响。

C.远投或放流选择原则。

这种情况同样需要丹锥的稳定性,应该选择自重大的丹锥提高远投能力并提升钓组稳定性。

D.浪大、流快选择原则。

这种情况下应该选择自重大、型号大的丹锥以抗击浪、流干扰,提高钓组稳定性。

E.根据水深选择原则。

正常情况下,钓棚深度在3米以内选择0号到B;35米选择B到3B;58米选择3B到5B;8米以上选择0.8以上丹锥。以上选择还需考虑主线号数,主线细则丹锥号数可以小一些,主线粗则要适当增加号数。

9)丹锥调整。

正常情况下丹锥调整时要尽量通过咬铅或者水中将丹锥调整成接近平水状态;大风天必须将丹锥调整成平水状态或者稍微沉水状态以抵抗风的影响;中等浪况可以使用号数稍大的丹锥并稍微减少咬铅重量,以适当的承载力使丹锥能够吸附在水面便于观察,而大浪情况下则应调整为平水状态,使丹锥能够克服钓组随波浪起伏造成的钓棚变化太大的不良影响;鱼口很轻时应将丹锥调成平水或稍微沉水状态以减轻鱼的警惕性;有下潜流的钓点,鱼会躲在流水的下面等着送到嘴边的食物,这时不妨将丹锥调整成平水或者沉一些让流水将钓组吸进去,以达到将钓饵直接送到鱼眼前的目的。

二、立式浮标

浮游矶钓的立式浮标相比于淡水钓的浮标在体积上要大得多,这主要是考虑到大海中波浪起伏较大,垂钓时又需要远投或者放流,如果用钓淡水那样的小浮标在大海里垂钓,浮标的起伏摇摆会产生许多假信号,也不利于抛投和放流时操控钓组。

从浮标构造上分,浮游矶钓的立式浮标分为本身带配重的自立式浮标和自身不带自重的立标。自立式浮标由于本身已经配置了调整浮力的置重铅,因此可以做的型号较小,调整时按照号数夹上适当大小咬铅就可以,因此既可以用于组成长子线半游动式钓组又可以组成短子线移动式钓组;而非自立浮标则需要在钓组上使用比较大的转环铅或者咬铅才能将浮标的承载力平衡掉,因此浮标的号数一般比较大,多用于组成短子线的移动式钓组。

(图五:不同的立式浮标)

虽然浮游矶钓的立标不像淡水浮标那样灵敏,但相比于丹锥的短粗形状,立式浮标的瘦长外型仍然使其破水能力比较强,在体现信号的视觉效果上还是略胜丹锥一筹,因此,在对付索饵信号小的鱼情时具备一定的优势。不过,立式浮标的钓组容易同浮标体缠绕,钓组乘流性也不如丹锥钓组,这些缺点是人们常常诟病的主要方面。

三、子线浮标或其它小型信号标。

这类浮标灵敏度很高,但由于自身重量轻、体积小,一般不能单独使用,线组中还需要组装一个大浮标起到助投和乘流作用。

线组中使用子线浮标或者其它小型信号标主要是为了应对轻口或滑口鱼情,在鱼不开口或警惕性高时,子线浮标或其它小型信号标具有阻抗小、体现信号能力强的特点。另外,子线浮标或其它小型信号标的使用还比较有利于钓组伸展和操控,能够使钓组比较容易达到顺畅自然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