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钓鱼钓点。

户外野钓,在圈子里有这么一句话,屁股决定渔获;基本功也好,饵料也好,调漂也好,这些其实都只能占很小的一部分因素,大头,还得是看钓点放在那里,而且,别说是野钓,就是黑坑也是如此,一直有圈子里人推动钓鱼进入全运,但是就是因为起步不一,无法以一个公平的起点,来营造一个每一个选手都接受的局面,所以一直都不得其法。

在实战中,我们发现,越接近鱼窝、鱼道,渔获就越好,但是,鱼窝也好,鱼道也罢,这也仅仅是我们钓鱼人自娱自乐,一个圈内名词,从生物学角度来说,有没有这么一种现象,都没有一个科学的结论,所以我们只能用经验来总结,来归纳,比如沿岸洄湾、蜿蜒、凹凸、铧尖等各种地形,总是被大家反复的强调,但是地形特殊的,有特色的,无不是人满为患,那么除了以地形来确定钓点,还有其他的方法么?

一、水温是鱼群活跃的重要指标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以气温为参照指标,总是忽略水温,而且总会有个下意识的误区,气温等于水温,但是现实就比较有意思了,很多我们看似不错的钓点,总是没有多少鱼,又或者是诱鱼没口,其实总结起来,还是水温的原因。

以前,我们把鱼称为冷血动物,因为鱼和蛇、蜥蜴等冷血动物一样,无法调节自身的体温,后来生物学家科普了一下,把冷血动物的称呼,改为变温动物,什么意思呢?就是这类生物,通过消耗自身的脂肪,达到体温适应水温,同时,水温的快速升高和降低,都会给生物带来极大的不适应性,因为温度对这些生物的影响很大,所以称呼为变温动物;由此可知,气温对鱼的影响是间接的,而水温的影响,则是直接的。

那么,在选择钓点上,我们就要综合日照、水草、风力等级、地形特点,根据这几个综合因素,可以大致判断出来,哪里的水温,会相对较高一些,需要注意的是,就算是相邻十几米的河段,也会因为南北岸不同,导致水温有细致的差异;但是总体来说,深水比浅水水温要高,较浅的浅水,经过长时间日照后,又比深水区水温高;有风的时候,有水草、建筑物遮挡的水域,比无遮挡的水域水温要高。

二、溶氧的高低,是鱼群活力的重要因素

鱼开不开口,水温和气压因素很大,但是鱼开口好不好,那就是溶氧的事,容氧高,那鱼群活性足,活性足,消耗就大,消耗大,鱼口就好;反之,溶氧低,那就活性不好,活性不好,消耗就低,鱼口自然就不好;

在正常情况下,水中的溶氧,是有固定比例的,但是遇到大风、流速改变、下雨,等现象是会发生变化的,这些现象出现时,水域整体的溶氧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但是在一些位置,影响会特别大一些,如下风处的水域溶氧,相对就会偏高,近岸处的溶氧,在下雨时就比较高,浅水区流速快的时候,溶氧就比深水区高。

其他的,如小沟叉汇入河道主干道的位置,湖库、渠道主干道泄水口,这些则是因为地形改变流速,从而导致水中溶氧增加的;除此之外,还有水草增加溶氧的,光合作用下,植物会吸收二氧化碳,排出氧气,暗草多的水域,溶氧就比明草多的水域溶氧高;顺便提一嘴,有钓友昨天留言,说是暗草都长在水面下,怎么才能看到呢?最好的方法是带一个偏光镜,有暗草的水域,在偏光镜折射后,看上去黑乎乎的一团,和周围的水域有明显的区别;没有偏光钓鱼眼镜,可以用找底的方法,看看挂草的情况判断。

三、天然食物来源聚集地,才能诱鱼群聚集

淡水鱼大多数是有消化系统而没有胃袋,因为不能做食物存储,所以会一路游、一路吃,很少会在某一固定位置驻留很久,但是整体来说,会沿着食物来源地,不停的洄游,这种食物来源地,并不固定,因为鱼的主食,是水藻、水草、浮游生物、草籽、昆虫等,但并不是说有这些东西存在的地方,就一定有鱼,因为鱼群,大多数是按照一个相对固定的路线,巡游过程中,进食、消化,再进食、再消化,可能食物来源多,会驻留时间久一点,食物少,或者没有食物的时候,鱼群会快速游走。

那么根据这种特点,透过现象看本质,会发现和水流有很大的关系,为什么呢?除了水草是固定的,其他所有适合鱼群进食的物品,都是无根的,换句话说,水流带到哪里,这些食物就会跟着到哪里,再直接点,凡是有流速差,导致这些食物被留滞的地点或者地形,统统都是鱼群必经之处,那么传统定义的铧尖、凹凸、洄湾等地形都是符合的,但是又不局限于这些地形。

以上三个重要因素,都不参照地形,在熟悉的或者陌生的钓点,都可以综合来做对比,符合条件越多的钓点,藏着鱼群的几率越大,我们不必一定遵循地形、地貌的特征,可以试着自己去发掘一些优质的钓点,当然,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环境的噪音,因为大多数淡水鱼,都是喜静的,越是安静,对鱼来说,有外界危险的时候,就越容易发现,所以这一点,虽然没有多说,但是在实战时,也是非常需要注意的一点。

钓鱼技巧扩展阅读

关于爆竿,仅仅是握竿姿势就可能会导致爆竿


我们在挑选使用鱼竿时,总是很着紧各项参数,比如我们总是期望杆身要轻,钓重要大,调性要适中,最关键是韧性要好,千万不要爆杆,因为断节一多半是操作的姿势有问题,一多半是超出极限钓重,剩下的才是不可预估的其他因素;但是爆杆,则要么是质量问题,要么是就是握竿姿势不对导致的,质量问题就没办法多说,但是握竿的姿势,这就值得说道一下了。

在说道握竿姿势这个问题之前,就不得不提一下钓竿的长度问题,因为国内目前主流的钓竿,都是建立在台钓钓法基础上,而台钓钓竿的尺寸,多以日制为主,就是30厘米为一尺,所以我们一般都说多少尺,这是其一;其二,就是在选用长度上,别说国内没标准,就算日本也没有什么标准,所以就有了长短之分,根据钓距的远近,我们把竿长4.5米,也就是15尺以内的鱼竿,称为短竿,而竿长15尺以上的,称为长竿,至于8.1~9米以上的,都称之为炮竿,在这个基础上,握竿的姿势,也分为两种。

一、短竿掌握底,双手之间间距不宜过长

我们在挑选鱼竿时,其实是遵循着短竿钓小鱼,长竿钓大鱼这样的原则,但是实战的情况并不是一成不变,短竿钓大鱼,长竿钓小鱼也不是不可能,如果是短竿钓小鱼,这就没有什么好多说了,单掌窝大把底部,刺鱼、提竿,全靠手腕抖动,就足以完成刺鱼、提竿的动作,可要是大鱼中钩,因为竿身短,大鱼挣扎时传导的力量,就很难尽数通过竿身卸完,如果超出鱼线拉力值,竿身又过硬,脱钩、跑鱼是小事,切线都是很常见的,而因为大鱼挣扎力度过大,导致竿稍断节,也就不奇怪了。

在撇开竿身软硬的问题,就握竿姿势而言,一旦中大鱼的时候,要及时双手握竿,因为单靠一只手握住大把底部,很难控住鱼竿,而双手握竿,则能很好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在这里,就要提及一下双手之间的间距了,因为双手握竿时,靠近大把的手,和杆身的手,再到挣扎的大鱼之间,形成了一个角度,如果双手之间的间距比较近,吃力的地方就在大把底部,而双手之间的间距较宽,超过30厘米以上,那吃力的地方就变成了大把中间位置,这时候是很容易爆杆的。

至于具体的间距,这倒是也没有什么指导规范,因为每一个钓鱼人的臂长、手掌大小都不一致,原则上,双手握竿时,双掌之间的间距不宜短于一个手掌的长度,但是不宜长过两个手掌的长度,因为短于一个手掌的长度,大鱼挣扎时,双手和单手的效果其实没有什么区别,而且姿势还很别扭;但是超过两个手掌的长度,则极易导致爆竿。

二、长杆握竿,底压前抬

黑坑用竿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不用我们自己挑选鱼竿的长度,而是由塘老板我们确定,因为黑坑有限竿这个要求;但是野钓,这个范围就很大了,从2.7钓边短竿,到18米的大炮竿,都是有可能的,同样的,一旦中小鱼也没什么特别好说的,只要竿身能立起来,不是背竿,什么姿势都能把鱼提起来,但要是中了大鱼,这就比较讲究了,这是因为竿身越长,在制造大把及大把以上二三节时,就会参杂了一定比例的玻璃钢纤维,来保证竿身的硬度和韧性,这就导致了单手握6.3米以上鱼竿时,手腕是无法发力的,一旦大鱼挣扎时,很容易让大鱼把竿稍、竿身拉成一条直线,导致脱钩。

那么最省力也是最有效率的姿势,总结起来就是底压前抬,什么意思呢?就是在中鱼的第一时间,双手握竿,前手想上台,后守向下压,这就是底压前抬,这样做的好处,能第一时间让大把底部、前手握竿点,竿稍、和大鱼之间,形成一个角度,而且因为较长的杆身,形成大弯弓时,能将大鱼挣扎的力量卸掉,同时大把到感受、竿稍到鱼身之间,形成一个杠杆,利用前手的支点,有效对抗大鱼的拖拽、挣扎力度。

当然,前抬底压,并不是一定用双手来完成,遭遇到特大体型的大鱼时,仅凭双手也不太可能撑得住,比如30斤以上的大鱼,这个时候前抬就用双手操作,而抵押可以夹在双腿之间,也可以把大把底部顶在地面上,用双手握住竿身,这样大把底部、双手、鱼身之间,还是形成固定的点,同样是利用杠杆原理,来对抗大鱼拖曳、拉拽的力度。

总结语,我们在实战时,如果平时不怎么注意握竿姿势,一旦大鱼给口中钩,慌忙之间是很难考虑什么姿势合理,什么姿势省力的;至于大师们所谓的标准握竿姿势,其实并不是适用于每一个人,但是我们可以在平常中鱼时,刻意的培养中鱼后握竿、提竿姿势,这样就不至于临场时手忙脚乱。

野钓时子线的长度,需要从几个方面来综合考量


随着台钓的规范化、普及化,现在淡水钓的主流就台钓,有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主子线分离,这种线组分离,还是颇有一定的优势,麻烦的就是搭配上,多少有点繁琐,至于子线长度,那就更是思路多,无论是长还是短,都有说法,这就给新人带来了很多的参照,参照多了,就更乱了,那么在野钓时,子线的长度,到底应该怎么配比,才能符合实战呢?

在阐述之前,我们必须要正视的,是钓鱼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同样的垂钓思路,在南方钓友眼中天经地义,但是在北方钓友眼力就颇不可思议;在浙江钓友眼中习以为常的事,在陕西钓友眼里,那就是不会钓鱼的人才做出的事,所以咱们这个圈子有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总是以己度人,反而钓龄越久,钓的水域经验越丰富的钓友,反而不敢轻易否决别人,中国这么大,谁敢保证自己清楚了解每一种钓法钓技呢?

闲话说完,子线的长度,在实战中有很直接的影响,而且严格来说,就不存在过长或者过短这样的说法,而是一定要符合实际的鱼情和水情来综合判断,任何脱离现实环境的判断,和胡说八道是没区别的。要知道,在没有台钓之前,我们的各种传统钓法,在鱼钩到铅坠之间,到底留多少距离,这个研究可是至少800年历史。

在具体分析之前,我们要了解子线的意义,在传统钓法中,没有子线的说法,但是在铅坠到鱼钩之间,留多少的距离,是有一定讲究的,在垂钓小体型鱼时,小鱼的体型小,吸力也小,那么小鱼吸食钩饵,最大的阻力来自于沉底的铅坠,那么铅坠到鱼钩之间距离越长,这种阻力就越大,所以钓鲫鱼等小体型鱼的传统线组,钩柄到铅坠的距离,一般都不超过6~8厘米,就是这样的考究;

如果水中出没鲤草,又或者是大板鲫,则传统钓的钓组,都会把鱼钩和铅坠之间的距离,放到20~30厘米左右,因为这个时候,这段线长的距离又换了一种意义,鱼的体型大,铅坠的阻力已经不是大问题,反而是在吸钩饵时,如果钩柄到铅坠距离短,在没有中鱼的时候,很容易引起大鱼的警惕,如果把钩柄到铅坠距离放长一些,鱼钩完全进入鱼唇,刺鱼的把握更大,钩柄到铅坠的距离长一些,就能减轻鱼的警惕性。

那么到了台钓,主子分离的情况下,除了有一层保护主线、鱼竿的意义,其实子线的长度,也有着类似因素的考量,所以在实战时,虽说子线的长度并无定论,但是我们依然要循着结合实战水情、鱼情的角度,来做出选择。

【一】目标鱼的体型和子线的长度成正比

如同传统钓中的思路,野钓时,目标鱼体型越小,子线长度应该越短,较短的子线,不仅可以抓住轻小的鱼口,更能减缓小体型鱼吸食钩饵时,铅坠带来的阻力;同理,当目标鱼体型较大时,子线的长度也要适当延长,较长的子线,在针对大体型鱼的时候,能降低大鱼警惕性,减低鱼吸食钩饵时产生的异物感。

【二】水草越多,子线越短

在野外垂钓,子线所赋予的另一个意义,就是一旦鱼中钩之后,铅坠以下对鱼唇的拉力,和铅坠以上的拉力部分,因为八字环这个连接件,整体的力量即是统一的,也是分割的,竿稍到鱼钩之间的拉力是统一的,一体的;如果中钩的鱼,绕草、挣扎力度过大,那就容易从八字环处切线,这时候又是分割的。究其原因,就是线组不是不整体的,是分割开的。

而鱼钩和八字环之间的距离越长,这段距离的应力点就越多,换句话说,在有外力或者外在因素影响时,就越容易切线;所以我们在野钓实战时,除了目标鱼体型作为参照,另一个就是要根据实战钓点的水草情况,来做一个调整,草多,子线就短,草少,子线可以长一些。

【三】淤泥底越厚,子线就要长一些

野外水底的淤泥,是我们永远绕不过去的一个话题,一般我们在遇见淤泥底的水情时,更多的是强调改变饵的比重,让其轻浮淤泥底的虚底,但是子线的长度在这里就有很有意思了,因为子线长度越短,铅坠的对钩饵的影响越大,反之,较长的子线,会让这种影响微乎其微,当然,改善子线在淤泥底的状态,也是有效的方法。

【四】鱼口的好坏,子线长度也有不同

按理说,生口鱼这个说法,主要是黑坑钓中使用,但是在发窝后,鱼群聚集量大,连杆频繁的时候,我们也称这种情况为生口鱼多,这个时候,讲究的钓友,就会花费点时间,换较短的子线,因为鱼口好,较长的子线会,吃口的讯号传导到漂座时,明显是不如短子线的,这一点,黑坑钓友应该颇有体会;当然,在鱼口缓慢,好半天才来一口,又或者乱口、杂口多的时候,就建议更换较长的子线,较长的子线,更适合钓钝,能过滤大多数乱口、杂口,一旦有口,都是死口。

【五】浅水用短子线,深水用长子线

这个观点,其实是一个建议,有一定的偏向性,因为在实战时,并不是一定要这样;因为在浅水区,一般小鱼多,偶有大鱼,几率也不多,而且在浅水区诱鱼聚鱼,提竿时动静越大,动作越大,越容易惊鱼跑鱼,所以子线较短,就能降低因提鱼、起鱼导致的惊鱼跑鱼;为什么说这个建议不绝对呢?当我们在浅水区打浮、打行程时,就需要长子线来完成这种钓法。

那么在深水区为什么建议用长子线呢?原因有二,一则,深水区作钓,因为水深,那钩饵落底的行程,想短都不现实,所以更好的利用这个优势,更符合实际垂钓的效果,用较长的子线钓深水,这个行程诱鱼的效果,想忽略是不可能的。第二点,就是要考虑深中鱼后,同样的深水水压,较短的子线,和较长的子线相比,后者卸力效果更好,不至于让鱼唇受到的拉力最大,很多时候,深水中鱼后,跑鱼的原因是子线太短,竿稍的拉力和水压的阻力之间的对抗,给中钩鱼的痛苦非常大,鱼会拼命挣扎,从而导致脱钩,但是较长的子线,在起鱼时,无论是竿稍传来的拉力,还是水的阻力,都会因为较长的子线,卸掉一部分力,相对来说,中钩鱼的痛苦没那么大,发力挣扎的力度,也没有那么大。

所以说,钓鱼这个事,方方面面都是这样,没有定论,没有定法,大多数都要匹配实战时的实际情况,灵活的去做调整,当然了,有钓友说我不改变,就是一个长度打一天,也能钓上不少鱼,这又怎么说?这就没有办法沟通了,我们的任何思路、讨论,都是想要钓的更多、钓的更好,而不是非要针对某种情况判断对或者不对,思考、讨论、争执,都是为了进步,而不是为了抬杠。

冬季要想钓好鱼,从这几处去调整,渔获少不了


冬天来了,温度下降了,对于喜欢钓鱼的人来说,简直是‘噩耗’。因为外出钓鱼比较冷了,而且水中的鱼活动量少了,钓起鱼来就比较吃力了。的确季节的变化对钓鱼影响很大,但只要思路对了,钓好鱼是不难的,毕竟季节的变化我们改变不了!今天给钓友们分享一些知识,那就是冬季钓鱼需要调整的地方,只要从这几处下手,渔获一准少不了。钓友们想学习的话,往下看吧!

打窝:钓鱼讲究的是诱钓结合,因此冬季钓鱼也得先诱鱼,诱鱼比较关键的就是打窝了。在鱼活动量大的时候,窝料投入量都比较大,这样倒是没问题。冬季了温度低了,鱼的活动量少了,窝料还是那么多,就会让鱼吃窝料吃饱,因此冬季打窝要调整窝料入水量,不能太多!

钓具:钓鱼的时候需要借助很多的东西,才能把鱼钓上来,其中比较关键的就是,主线子系和鱼钩,它们看似不起眼,但如果搭配不合理,也会影响钓鱼。尤其是冬季,所以钓友得调整这些,把鱼钩鱼线换到小号,这样钓鱼传递的信号更准确,自然上鱼率就高出了很多,好的渔获就有保障了!

钓法:有些钓友平时钓鱼喜欢抓死口,也就是不黑漂就不提竿,平时这个没问题,而到了冬季这样就不行了,因此钓友的调整。浮漂调整的灵敏一些,只要浮漂有细微的动作就提竿,百分之80可以钓到。为什么我建议这样调整,因此这个季节的鱼吃口弱,信号不会很明显,如果你还抓死口,那么上鱼率就很低!

挑选浮漂,除了材质,主要就从这几个方面来选择


浮漂,在钓鱼的整个过程中,既有承上启下,也有画龙点睛的功用,除了极少数的钓法,不适用浮漂,大多数的钓法,都非常依赖浮漂,再重视一点,钓鱼这个事,离开浮漂,基本上也就没什么事了,那么我们在垂钓之前,都想着要一支物美价廉的好漂,主要注意的层面,都是性价比,做工、价格,其实在考虑物美价廉这个词之前,更多的应该考虑这么几个方面。

一、目标鱼种及目标鱼种所在水情

这句话其实简单点理解,就是想要钓什么鱼,这鱼所在的水域,有多深,有没有其他的混养鱼;为什么要从这两点去综合考虑,而不是仅从目标鱼的角度去考虑呢?鱼的体型不同,鱼种不同,吃饵的力度不同,相对应的,浮漂的吃铅,也不同;鱼种相同,水深不同,伴生鱼不同,浮漂的吃铅,也不能一样;

就说个从去年开始,最有名的小杂鱼,太阳鱼,以前我们一说小鱼闹窝,基本上就是白条和麦穗了,但是从去年开始,太阳鱼开始由南向北泛滥,吃口比麦穗和白条要狠多了,以前我们鲫鱼漂,吃铅轻,挂麦子就能有效避开白条和麦穗,但是现在太阳鱼荤素不忌口,吃铅轻的浮漂,钩饵沉底速度就慢,就算是麦粒一样打截口,现在不少钓友戏称,太阳鱼导致钓鱼人出钓日期改变,因为没什么好办法,只能是晚上钓效果才好;非要白天钓鱼,吃铅小的浮漂,确实不占优势。

二、根据钓法钓技来选择

我们在确定了目标鱼种,预估好水深之后,还需要根据钓技钓法的不同,来挑选浮漂;我们最常见的,就是底钓,这个没什么可说的,中规中矩,但是还有专门打行程、打截口,打频率,这几种不同的钓法,比如我们打行程,漂脚越长,行程越长;打频率时,则要漂脚越短,浮漂翻身会越快,这样频率就越快。所以钓技和钓法不同,选用浮漂的漂脚,也不能一样。

三、垂钓水层不同,选择不同

我们在钓水皮、钓半水、底钓,属于三个不同的水层,在实战时,同一个浮漂,是可以,钓不同水层的,但是,用专用的浮漂,针对性的钓法,渔获的效果会更好一些;举个例子,我们打水皮,多采用泡沫钓或者飞蝇钓,因为漂座推的非常靠上,漂脚的长度不同,实战后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再比如我们打跑铅,普通浮漂,也是可以用来钓跑铅的,但是相较于专门打跑铅的3目长脚漂,那实战的效果,根本没办法去对比。

四、出钓天气不同,漂尾的选用不同

这个其实很好理解,正常情况,要么阴天、要么晴天,晴天用漂不用多说,但是阴天用漂,就比较郁闷,因为光线不好,漂目的颜色反光不好,反而不容易观漂,阴天尾,就是根据这个特点,专门被厂家开发出来;阴晴不同,用专用的浮漂,渔获的结果都有差异。

​以上,其实没有涉及到太多原理,要细说的话,那就没办法去归纳、总结,简单点的建议,第一要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其次就按照以上四点去挑选,然后再看工艺、价格之类的纵向对比,这样才能做到适用、实用。

阴天钓鱼到底好不好,从这几个方面,就知道效果如何


野钓,尤其是初冬之时,因为多寒流、寒潮,总是感觉阴天比晴天多一些,那么有不少钓友就有这样的感觉,没阳光,气温还低,水温势必也不高,那么鱼必然不怎么活跃,鱼口肯定也不会好,如果再吹上点西北风,手都拿不出来,所以是不愿意阴天出钓的,其实,阴天钓鱼这个事,尤其是初冬的阴天,要客观地看待这个问题。

为什么这样说呢?初冬时节,阴天没太阳,肯定会影响水温,尤其是在浅水区,钓浅水,多半没有什么好渔获,如果是有风,而且初冬没有南风,如果风力略大,别说钓鱼,连出门都不太适合;但要是没风或者微风,那就不一样了,因为阴天出钓,有着这么几个好处。

一、阴天气压低,深水缺氧,只要无风,找水流被阻碍的位置施钓,效果往往很不错

总有钓友搞不明白,气压和温度之间的关联,在大多数正常情况下,高气压多是晴天,而且普遍气温都还不错,所以气压高出钓,往往水域中的鱼口,会因为水温、气温、溶氧都很不错,所以不少天气预报软件,都是以气压变化,作为适不适合出钓的参照;初冬时节,阴天多低温,按理说气压比较低,这就会导致深水中的溶氧普遍不怎么好,如果是其他季节,如夏秋二季,鱼可能会猫在深水不游曳。

但是初冬则不同,在阴天的时候,气温低,水温也低,水底溶氧也比较差,钓边、钓近、钓浅,如果不选定合适的位置,打多少窝料下去也是白搭了,但是,能找到水流被阻碍,或者多草的水域,情况又不一样,但凡水流被阻碍或者多草的水域,因为地势阻碍,有流速差,水质相对比较差一些,也就是水中的介质比较多,所以水温的变化会不那么明显,而且水质差,代表着食物也比较多,在这种地形打窝诱聚,自然效果会比较好。

二、初冬阴天出钓,饵料除了加腥,用活饵也是不错的选择

阴天施钓,用饵很关键,饵料味型不合适,浓度不适宜,本身水中就缺氧,所以味道过于腥香、过浓,极易招惹大群小杂鱼进窝,除非用种饵,否则钩饵很难落底;但是晚秋到初冬这个时节,用腥饵施钓,不管是打窝还是诱钓,效果都很明显,而且要说效果最好,莫过于鲜活的蚯蚓等活饵,如果是连续的阴天,则除了腥饵之外,更可以每次打窝时,都添加点增氧剂,但是要做到定时,最多连续性2~3天,诱聚的效果会更加明显。

三、阴天出钓,夏秋要挑选有风的日子,冬春则要挑选无风或者微风的日子

阴天出钓,有个比较重要的细节,就是出钓时,到底应该挑选有风的时候,还是无风的时候;因为阴天的水底,水中溶氧效果很差,如果有风,只要不是大风,都会增加水面上层的溶氧比率,虽说鱼层会错乱,但是因为溶氧充沛,水温较低,在夏秋,阴天有风,比晴天出钓的效果要好很多;

但是到了冬春二季,阴天出钓,水温变化不大,所以对于鱼来说,是不需要额外消耗脂肪来调解体温,虽说鱼口的活性一样是不怎么样,但是比晴天来说,效果要好很多;但是,切忌在有风的时候出钓,因为冬春二季,有风一般多是北风或者西北风,不说鱼的感受会如何,反正钓鱼的人,感觉肯定是不怎么好。

总结,阴天适合不适合出钓,其实也是要符合天时地利,就如同晴天出钓,如气温过高,盛夏、仲秋等季节,就算是晴天出钓,鱼也不见得给口;而就算是阴天,也不是都适合出钓,要选对钓位、适合的天气、适合的水域,综合下来,才会有不错的鱼口,如果单说阴晴,不综合其他条件,那怎么讨论,都是没意义的。

台钓中找底的几个关键点详解


不少钓友,只知道什么调几钓几目,却总是不确定钩饵到底的状态,心里没底导致频频不断去调整浮漂的位置或铅坠的重量,这是极不明智的垂钓方法。

调整浮漂:

首先要确定垂钓水域水位不变水流平稳水底平坦无较大石块的前提下进行,不管是个人的习惯如何(喜调高目或低目),一根浮漂不管号数大小,首先要在发挥 它最大灵敏度的前提下预置漂目,也就是不管是浮漂原有是多少目数,挂饵后最终的显示目数是直接体现这支浮漂的最大性能,显示的目数越多,就越不灵敏,显示 的目数越少就越灵敏,故此才有一定的规律之谈,比如调四钓二、调五钓二、调六钓三、调二钓二、调平水钓二,等等的调校方式。

目数取决于线主粗细、构型大小、浮漂浮力大小:

这个系数首先要看线主的粗细,线主粗了必定是搭配较大构型与浮力较大的浮漂,反之就因当配置相反的构型与浮漂大小。当然钩饵的重量也是直接联系到浮漂 显示的正常目数,当大钩挂大饵时,重量当然增加,浮漂下沉的目数也会增加,反之小钩细线,浮漂浮力较小,漂目下沉的目数也会减小,比如小于一号大线,钩子 级轻级小时,体现在浮力较小的漂目上下沉目数只有一目左右。

所以因当合理搭配。还有一点相当重要的是,每一支浮漂,它显示的目数怎样才能达到它灵敏的极致是需要钓者去不断体会的,之所以这样有的钓友只要选择十 来元几十元档次就能发挥的淋漓尽致,而有的钓友却购买上百元甚至更贵的也无法体会到其灵敏度,原因就是没有好好的正确的去读懂这支浮漂,这是要花费一定的 精力的,真正去读懂一支浮漂都必须不断的尝试与调校的。

不管如何调矫,确定钓底的前提下,我们必须完全确定钩饵是到底的:

每当一处钓点,下杆之时首先要正确的找底,找底是一个很关键的步骤,垂钓小鲫鱼时非常的重要,有时钩饵到底的位置甚至不相差分毫,吃口就会相差甚远。

那么如何才能正确的找准钩饵位置呢?

首先在原有调矫好的钩漂状态下找底,把浮漂上拉或下拉至正常调校目数,此时因为是显示的空钩离底状态的调目,所以可以在双钩的下钩上挂上适量的重物, 比如铅皮、大饵,当然试挂重物找底时,重物的重量也必须适当,如果过重,因为重物的重量远远超过浮漂的浮力而导致浮漂不能完全拉住浮漂至钩线这段距离会不 垂直与水体,导致位置偏远,挂饵垂钓时显示不正确的调目;

如果重物过轻,浮漂拉离了双钩离底,钩饵显示的目数也会不对,正确的方法是挂一稍大于预置钩饵重量的重物,使浮漂缓缓下沉,如果浮漂依旧显示是原先的 调整目数,适当下拉浮漂,如果浮漂没入水中,就上拉浮漂,直至挂重物后浮漂稍露出水面或露出水面一目,然后去掉重物,空钩试着下钩,浮漂显示目数如果依旧 回到预置的目数,就证明此时是挂饵后单钩到底,然后就双钩挂饵试钓。

如果此时饵料到底后显示的是预置调目,就证明钩饵在水底的状态正常,如果小于预置钓目,就证明钩饵的大小或比重失调,此种现象原因是因为钩的大小与浮 漂的浮力不匹配,钩子大了重了,或钩饵挂的过大导致的,解决的办法是适当减小钩饵大小,如果钩饵减小至无法完全掩埋钩子时,就因当重新选择钩子大小或浮漂 大小,重新找底。

此方式是单钩(下钩)到底的调校方式,如果想要双钩到底,有二种方式,一种是上拉浮漂至双钩之间的距离,适当增加铅坠,直至显示正常调目,一种是上钩挂重物进行前步骤调校。

正常与非正常调目:

非正常调目首先要确认钩饵是否到底,是单钩到底还是双钩到底,是低钩轻触底还是低钩完全平躺到底。为什么是非正常调目,因为正常调目是大钩大漂时基本上都是四目至7目空钩离底,挂饵后到底正常下沉2-3目,当然这个规律是正常大小的挂钩饵(超大钩饵或超小钩饵除外)。

在非正常调目时,且挂饵大小也正常,极易导致钩饵过底或不到底,过底,即原先预置是钩饵单钩触底或低钩平躺,但挂饵后却是双钩到底或双钩平躺;不到底,即预置是单钩到底,但挂饵后却是双钩离底。

黑漂,钩饵在水底的状态不同而出现此类信号不上鱼或无鱼,当钩饵离底时,此类现象最多,经常是因为小杂鱼抢食而不断拉嘎鱼线,或鱼群在钩饵周围游嘎而 蹭线导致,判断蹭线或小杂鱼抢食,可以从起杆时的感觉得出,起杆时感觉有分量却在瞬间脱钩,基本上是蹭线挂鱼身拉豁的表现,起杆时无感觉分量,并且钩饵荡 然无存时,基本上可以确定是小杂鱼抢食。

想摸清鱼道先了解水底地形,这几个方法一用,鱼道清晰可见


鱼塘、水库、江河,这是三种截然不同的钓场,所以想钓好鱼采用的钓法也是不一样的,比如说选钓位!钓位的选择是整个钓鱼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特别是野钓,地形复杂、深浅不一,好钓位和差钓位之间的渔获差距会非常大。这种差距可以大到什么地步呢,举个例子,如果大家都是差钓位,而你拿到一个好钓位,你就会觉得只要钓位选得好,什么饵料窝料线组搭配全是浮云,窝里有鱼比啥都强;反过来,如果大家都是好钓位,而你拿到一个差钓位,你就会思考原来钓鱼并不是水里有鱼就一定能钓起来那么简单!

钓位的选择是门大学问,像我这样的肯定是没学透的,所以只能想到一点、学到一点,然后再跟大家分享。今天说的东西算不上什么干货,但却是种特别好的习惯,如果你想钓得好,钓得比人家多,必须要养成这种习惯

好了,闲聊到此结束。由于每种鱼的习性不同,所以活跃的区域也是不一样的。比如翘嘴白条鲢鳙一般分布在中上层水域,而鲤鱼、青鱼、草鱼则活跃在中下层;从钓位选择上看,钓鲤鱼要选坎位,要选乱底、要选障碍物多的地方;而草鱼则更偏向平坦地、有水草的环境。咱们钓鱼肯定要先确定对象鱼,然后去了解这种鱼喜欢呆在怎么样的地方,再根据对象鱼的习性去钓点找对应的位置,而不是随随便便抢个老钓位就坐下,万一人家这个钓位是钓草鱼,而你要钓的是鲤鱼呢?了解鱼的习性是选择钓位前的一项重要准备工作,而另外一项则是我今天要讲的

想摸清鱼道先了解水底地形,这几个方法一用,鱼道清晰可见

网上有很多介绍鱼类习性的文章,要掌握并不难,而且它是通用的,比如说钓鲤鱼找坎位,你到哪里都可以用,除非那个地方很规则,没坎,就像黑坑一样非常平整。鱼的习性弄清楚后另一个问题又出现了,如何知道水底地形呢?有人说:我咋知道哪里有坎,总不能钻下去看看或者专门买个探测器吧。想要了解水底地形并不难,只是需要花点时间

第一个办法是问,而且要挑2种人问

一种是经常去该钓点的人,遇到这样的人算你运气好,直接问哪块地方出鱼好就行了,问细点就是哪块地方出哪种鱼,然后最深的地方、最浅的地方在哪里,水库是平底的还是锅底的等等

第二种是附近的老人,尤其是在一些水库作钓,问当地村民是极有必要的,他们也许不知道哪里钓鱼好,但肯定了解水库的环境、结构。如果水库是后期修建,那当地人十有八九会参与,如果是先天形成,那村里人也应该见过水位最低或干涸时期的样子

例:俩月前我去一水库钓鲤鱼,然后将钓位选择在了一个小水面与大水面交界的地方,在测试完水深之后发现深度差了点,但懒得搬东西还是坚持坐下了,钓了差不多一天,除了白条还是白条,感觉窝子前面有泡但它不进来我也够不着。

作钓快结束时来了一钓友,经过一番交流,他聊到了钓位的事:你选的这个位置大致方位是对的,去年夏天我们经常来夜钓,大货很多,切线可以切到怀疑人生,但那是去年,现在你坐这个位置肯定要空军。因为原先我们的钓位还要出去十多米,现在是涨水了,也就是说原先我们坐的位置变成了一个陡坎,你6.3米的杆子够不到,涨了水,但深度又不够,所以白天鲤鱼不会上来的,晚上来也许能碰碰运气。还有你右边这个小水面,在水没涨上来之前它是个小塘,和大塘是不连着的,中间有个小道被水淹了

第二个办法是拿鱼竿测

这是最简单的办法,也是大家最常用的办法,选择一只长竿(理论上越长越好这样测量到的范围大,能用抛竿最好),系上线组和浮漂,去掉钩子并绑上一块大铅皮,然后从近到远慢慢测量。我们是测量水底地形而不是单纯地侧水深,所以不要感觉水深合适马上搬装备,一定要前后左右都测一下,看看左右是不是平的,前后的坡度有多大,挂不挂底等等。

关于坡度唠叨一句:测前后水深时要测仔细,比如记下每出去1米深了多少,以此判断水底坡度,假设每出去一米深度增加20公分,但突然有个地方特别深,深了半米甚至更多,那要么是个深坑,要么是个陡坎,你再测测左右深度就能明白了

知道水底环境后也别急着打窝,再挂上子线测一下,确定到底有没有水草会不会挂底。我以前就遇到过这种情况,挂铅皮不挂底然后把东西整理好,窝子打下去,挂上子线和饵料正式开钓后,挂底挂到哭~

第三个办法根据岸上环境来推断水底情况

很多时候水底的地形和岸上很像,或者说是岸上的延伸,比如说岸上是一块平底而且范围很大,那么入水后也不可能一下变得很深,其实很多桦尖也是这样,周围都比较浅,是一个很缓的坡;反言之如果岸上是陡峭的崖壁和水面呈90度角,那水下也不会浅到哪去,而且这个峭壁越高水越深。

还有一点,如果钓点岸边是沙地,那么靠近岸的水底也是沙子,岸上要是石头,水底肯定也有,这个很容易想通,但实际钓鱼不一定能想到

第四个办法多去,多记录

如果钓点在你家附近,赶过去不远,我建议时不时去转两圈,记录一下水位和出鱼情况,看看涨水和退水时分别是哪些位置出鱼。如果运气好水退了一大截,赶紧拍下照片记录水底环境。顺便看看以前出鱼好的几个位置,水下是特别深还是有什么特殊障碍物,以此来反向推断鱼道

如果你既了解每种鱼的生活习性、喜欢呆在什么样的环境,同时又清楚地知道水底地形,完成了这两个准备工作还不怕找不到鱼道钓不好鱼吗?

最后还有一件事:

如果水库特别大,占地几百亩几千亩怎么办?如果该水域你熟悉或者有熟悉的人那好办,如果不熟悉,要先通过卫星地图了解水库大致的形状和特点,先粗略地选择一大块区域,然后到了实地再从这块大区域中选几个你认为不错的钓点,当然也不是完全凭感觉选,周围有标志性物体、岸上地形特殊的地方优先。

挡口不仅是鱼线的问题,这些问题也会引起挡口


挡口这个词,很多老钓友应该都熟悉吧。它的意思是有东西挡住了鱼吃东西,简称挡口。老司机肯定都清楚,可新手比较蒙圈啊!今天咱们就聊聊挡口这个话题,这不昨晚有钓友私信,说大概了解挡口的意思,但是听人说挡口一般都是鱼线问题。自己也是半信半疑所以找到了我,希望我可以给解惑。今天就给钓友们分享一下,哪些情况下会出现挡口的问题,在这里也纠正一点,挡口不仅是鱼线的问题,大家往下看吧。

饵料钓鱼的时候少不了它,这个钓友们都知道,一般饵料都是干的,需要加水才能成为真正的饵料。因此钓友开饵的时候,如果水比掌握不好就会出现挡口的情况,尤其是水加少的情况。因为水少了,饵料就硬了,这样吸入就比较费力了,挡口的现象就存在了。

要想把鱼从水里面钓上来,但有饵料是不够的,还得有锋利的鱼钩,这样就可以轻易地把鱼刺住。因此如果鱼钩选择不合理的话也会出现挡口的青鱼。比如说你钓小鱼用大钩子,鱼可以吸入饵料,但是钩子进不到嘴里面,这样想钓住鱼是不可能的。因此选择大小适中的鱼钩,才能避免挡口的发生。

任何东西都是有重量,饵料也是如此。很多钓友在使用大比重饵料的时候,没有把浮漂调整好,因此也就出现了挡口的情况。如浮漂调得比较高,而钓的时候比较低,那么子线就会绷得太直,这样一来饵料躺底依然会出现挡口的情况,所以合理调钓是很有必要的!

当然如果鱼线选择太粗一样也会出现挡口的情况,所以钓友们要合理用线。看完上面的分享,这下钓友们清楚了吧。挡口其实有很多原因的,不仅是鱼线这一个情况哟。

要先找到好钓点,这几个钓点都是鱼群窝冬的好位置


都说冬鱼难钓,原因其实两点,第一,冬季水温极低,所以冬鱼的活性很差,差到除非有饵落到嘴边,否则就懒得开口进食;第二,为适应极低的温低,冬鱼的鱼鳔、鱼肺等控制鱼身沉浮的器官,多处于低能耗状态,所以鱼身的腹内腔压极低,如同其他季节般的开口吸食,也很难做到;这两点结合起来,就导致了冬鱼活动差、鱼口差;但是要说冬鱼真的钓不到,那到也不至于。

为什么呢?就因为冬鱼活性差,所以在冬季,鱼群多会聚集在一起,是不是抱团取暖倒不可知,但是只要能找到鱼窝,甚至是鱼窝子附近,那不管冬鱼的鱼口有多差,都能有极大的几率有渔获,甚至还有不小的几率能爆护,这是因为冬鱼不像其他季节,稍微受惊就会惊散,在冬季施钓,只要动静不是惊天动地,把钓点附近的鱼群钓完之前,鱼群都不怎么游窜,所以很多钓友戏言,冬钓不看钓技,看眼力,只要眼力到位,能找到鱼窝可能窝藏的钓点,那绝对是渔获可期了,那么,冬钓的好钓位,主要有哪几个呢?

【一】浅水草丛中

其实冬季钓鱼选钓位,基本上只遵循一个要素,那就是较暖的位置,藏鱼的概率总是会大许多,所以在挑选钓位时,哪里暖和,或者哪里相对暖和一些,那必然就有几大的概率,有冬鱼聚集;而首选的位置,就是浅水草丛中,为什么这样说呢?一则,浅水区水温上升得比较快,很容易受日照影响,到了中午2点到下午5点左右,浅水区的水温是明显比深水区温度高很多的;

其次,因为有草丛的存在,相当于给冬鱼提供了一个遮风避寒的场所,浅水的草丛中,相当于一个晴天温高,阴天水暖,起风时草丛中无风,降温也比较慢,这相对于其他明水、深水水域而言,水温始终高出一截;最后,冬季虽说草木枯竭,但是水草的根系,依然还在缓慢生长,所以依然会滋生腐泥,这在冬季,也相当于给冬鱼提供了少量的食物,所以,不一定每个浅水草丛中都有鱼群,但是有这样的草丛,冬鱼窝藏的概率却是大大提升。

【二】桥墩、堤坝的背阳、遮风处

按理说,常年向阳的水域位置,藏鱼的可能性更大,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有些桥墩、堤坝等场所,常年背阳、遮风的位置,因为常年没有被太阳照射,而且受大风、下雨、下雪等极端气象影响极低,一年四季,除了入冬冰封后,可能水底温度略有所下降,但是整体来说,相较于明水区域,水温相对是比较恒定的,而对冬鱼来说,低温并不是事,需要的就是水温相对恒定。

因为只有相对恒定的水温,才能让冬鱼适应自身新陈代谢的变化,也就是说,不管是什么气象,只要不是寒流导致气温骤降,顺带着水温骤降,正常情况下,这几处位置的水域,冬鱼的活性、鱼口都相对旺盛一些,所以只要符合这几个特征的位置,基本上都有极大的概率,能有着不错的渔获。

【三】水域中较深的深水位置

在冬钓圈子里,有这么句话,找不到较暖的位置,那就一定要找到最深的位置做钓点,为什么这样说呢?就算是被冰封的水域,超过2米以上的深水区,最深处的水底也不会结冰,水温在最低时,也不会低于4,所以气温越冷,水底越低,在水域中最深的深水区,因为水温相较于中上水层而言,是比较暖和一些的,只要没有冬眠的鱼,都有着不小的活性,如果有食物时,鱼口就算很差,但是依然也有鱼口。

所以,如果挑选的钓位苦守没口,只能说明钓深不够,至少垂钓钓点的钓深,应该还没有到最深,所以才没有鱼口;但是需要额外的注意一点,在较深的水底,地势既不是处处平坦,也不是处处高低起伏,但是对冬鱼来说,高低起伏的水底,更适合躲藏、聚集,所以在挑选钓点时,如果钓深合适了,还是没有鱼口,那多半就是地势没选对,尽量挑选高低起伏的地势,这种地势,藏鱼的概率会更高一些。

【四】有陡坡的坡底位置

关于坡底的位置,其实一年四季,只要能钓,基本上都算是好位置,但是一则钓深不好定,二则钓距不好定,如果坡度浅,那钓距势必较远,如果坡陡,那钓深必然较深,所以挑选起来,并不是很好判断;但是这个位置有这几个优势,是其他位置远远不能媲美的;第一,就是但凡坡底,都是天然的食物聚集区,不管是平素里钓鱼人的施钓,导致的坡底聚集大量的饵料,还是自然界草籽等自然食物,因地势被水流冲刷到水底,都是最为茂密的。

第二,但凡是坡底,都算是天然的深浅水交汇处,这个位置,对钓鱼人来说,只要能找到确定的位置,简直就是天然的鱼道,因为这个位置,也是冷暖水交汇处,对鱼来说,近可觅食,退可游曳到深水区,浅水水暖可以到浅水觅食,水温降低后可以游曳到深水区避寒,其他的若干鱼道,基本上都属于钓鱼人的猜测,但是唯独坡底的位置,则是确确实实的被认定为鱼道所在,所以在冬季施钓,能找到这个钓位,发窝就是迟早的事。

以上这几个位置,各有特色,各有特点,但总结起来,其实就一个特点,就是相较于其他区域,这几个位置都是水温较暖的位置,所以倒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而且符合这些特征的钓点,还着实不少,所以,但凡这些位置,并不是一定有鱼群窝冬,但是但凡有鱼群窝冬,基本上都离不开这几个位置,只要耐心寻找,总能找到符合这些特征的位置。

野钓选钓点只要符合这几个特点,果断收竿走人


野钓分类别,现在比较流行的有三种,黑坑、塘钓、湖库钓,溪流钓、矶钓、筏钓等,玩的钓友虽说也不在少数,但是相对于野钓的三类主流玩法,基数还是略显的小了一些;而塘钓,不仅仅只在池塘垂钓,小水面的河流、渠道、堰塞塘等,都算是塘钓,所以,喜欢野钓的钓友,基本上都是以塘钓为主,相应的,在塘钓前,选钓位,就称为很重要一个环节了。

选钓位,我们往往看草、看地形、看水色,这些都是实战中,很有效果的手段和技巧,但是,即使是地形合适,水色不错,水草丛生,也只能说是藏鱼的概率比较大,而不是说一定窝藏着鱼群,所以我们多采用排除法,什么是排除法呢?就是先挑选适合藏鱼的水域,然后,将那些不太可能藏鱼的钓点排除,剩下的钓点,就有着极大几率,是鱼窝所在了,那么,除了要找到有概率藏鱼的钓点,如何排除不藏鱼的钓点,也是需要技巧的。

一、清水不钓

所谓清水池塘不养鱼,这话是很有道理的,水质的清晰度,其实就是水中浮游生物的比例来决定的,水中浮游生物越少,光线照射之后,折射率越低,可见度就越高,反之,浮游生物越多,折射率越高,清晰度就越差;这里需要厘清一点,水中的杂质,其实没有这个说法,在有些富矿物质水中,如温泉,水中矿物质含量是严重超标的,但是水色依然很清晰,就是这个原因。因为水中浮游生物越少,说明该水域中,生态链越不完善,鱼群是无法在这种水质的水域中长期栖息,那么自然就不适合下杆施钓了。

二、水色太深不钓

水色主要指肥瘦之分,但是不管是肥水还是瘦水,都不能百分百肯定有鱼还是没鱼,但是水色太深,如深绿、深蓝、深棕,这三个色全是因为水中重金属含量太高,但凡呈现这几种颜色的水域,附近多半有工业产区、化工区,垃圾站,因为长期工业排污、生活废污水排放,水域为了自我生态清理,会滋生大量的水藻、水草、水苔,用来净化水质,所以会导致水色深绿、深蓝、深棕,这种水域,除了水色深之外,水味普遍都不好闻,虽然也有不少鱼群聚集,但是都不适合食用。

三、近岸水草茂密,远离居民区,有鱼但是密度很一般

不管是渠道、河流、野塘,有草、有茂密的草、无草,这就说明鱼情情况很不一样,如果近岸有车辙,水草倒伏,或多或少有被打理的迹象,多说明有人工打理,甚至有人定期投放鱼苗,鱼的密度一般都不错,但是需要搞明白,是不是需要交费,打听清楚再下竿;如果近岸无草,但是水中草很多,但是近岸有很多烟头、商品饵包装、烟盒等,则说明此处鱼情还算不错,因为很多钓友都会来此钓鱼,但是因为没有人固定投放鱼苗,所以要找生活垃圾最多的位置做钓点,贸然开辟新钓点,空军的可能性很大;

如果近岸、水中杂草非常茂密,车辙也很少,别以为自己找到好钓点了,说明这个水域可能鱼情很糟糕,因为现在很少有钓友们找不到的钓点,长期无人打理、也无人施钓的野水,基本上都是早期被网工电工光顾过,后来再有钓友钓过若干次,但是没什么渔获,所以这个水域就被钓友们放弃了,水中有鱼,但是密度比较稀疏,有那个精力清理一个钓点,不如找找其他合适的位置比较好。

四、近岸有倒伏水草,但是比较泥泞,多半是网工、电工下出没区域,不建议下杆

如果近岸的水草多有倒伏,也有不少生活垃圾,甚至是商品饵包装袋、烟盒等,但是近岸泥泞,甚至有不少的脚印,那说明这个位置多伴有网工、电工在此处,要么就是拖网上岸,要么就从水中上岸,从水中带来大量的水,导致近岸泥泞,在仔细观察一二,会发现近岸附近的水域,甚至有不少碎草叶、折断的茎叶等,这些都能辅证这一判断,这种位置,不管是什么黄金钓点的地形,就算有鱼,多半都躲藏在深水区,死活都不会再游曳出来的。

以上这几处位置,几乎都是可以肯定,几乎没有鱼,或者鱼群密度很是稀疏,是完全不值得我们下杆施钓的,那么我们将选出来的合适钓位,排除掉以上这么几种类型的位置,剩下的,想必也没有多少了,那么剩下的这些钓点,总有好钓点让我们施钓,渔获自然可期。

冬季这几个钓正确的钓点,会让你的收获更多


从理论上讲,冬季钓鱼是最难的时候,因为温度低,鱼正在寻找温暖的地方,而水越深,温度越恒定,它可能比浅水更温暖。 但实际上,许多人经常在浅水区的一些植被附近垂钓,但是钓深水却没口。 实际上两者并不矛盾。 如果诸如水生植物之类的植被大而茂密,它也可以起到“温暖”的作用。 即使没有水,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浅水的加热速度也会加快,鱼也会快速聚集。

这里没有提到垂钓深度问题,我想分享一些在冬天找鱼的方法。 应该说,有几个地方隐藏着鱼。 本文主要针对鲫鱼,因为野生水域鲫鱼数量是最多的,并且具有很强的生存能力。

小河沟和农村的小池塘

这种钓点基本上只在农村。 这个城市很难找到,没有鱼,因为污水排放会造成严重的污染,鱼无法生存。 尽管现在农村地区已受到污染,但它比城市要好得多。

天气炎热时,我通常去大江水库钓鱼。 别无所求,大鱼的机会更高,寒冷的鱼基本上在冬天进入深水区,因此在大江大河水域空军几率会很 大,除非它是特别好的资源。 而一些小河的范围很小,它们无法躲藏在可以隐藏的地方。 中鱼的几率更高。

当然,如果您找到小河沟小池塘,就不是随便找一个地方垂钓,这么简单的事。 如果这么简单,早就被电工光顾过了, 小池塘应该尝试寻找更深的地方。 如果是村庄经常洗米的池塘,那么除了深处,你还要注意这两个位置。 首先,检查是否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池塘外的一些小沟渠可能会通往江河水库。 如果有水,会有鱼在水中游动。 第二个是一些经常洗菜的地方,但是您不能坐在这个位置。 因为人们经常在你身边洗菜会影响你垂钓。

以上说的几个小地方你可以去尝试一下,在冬季难钓的季节,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钓青鱼的时候,从这几点入手可以避免切线


随着气温的升高,钓友们钓鱼的劲头可以说是越来越足,看到这里有的钓友肯定会问,天气热了咋还这么大的劲头呢?难道不怕晒黑晒中暑吗,哈哈问这样问题的肯定是新手了。这些对于钓鱼人来说,其实都不算啥。只要有鱼钓,啥都不是事,咱们言归正传啊。因为天气热了,水中的大鱼才会更活跃,对食物的需求比较多,垂钓起来就更容易了。所以很多钓友都会把个体大的青鱼作为目标鱼,青鱼比常见的草鱼和鲤鱼都要大,而且是劲头都比较充足。钓这种鱼相对是比较过瘾的,虽然钓鱼过瘾,但同时钓友也会遇到一些问题,那就是切线跑鱼。大家都知道钓鱼的时候最忌讳切线了,因为切线就意味着跑鱼了,跑鱼之后后续就不容易钓上来了,清鱼本身就难钓,如果跑了后续就不要想钓了。

说了这么多,钓友们肯定会问,那切线我也没有办法,其实不然,钓友们其实如果在钓鱼的时候早一些入手还是可以避免的,看到这里肯定钓友又会问,怎么入手啊啥意思啊,钓友们不要着急,这就是今天我要给大家分享的,只要大家认真的看照着去做,就可以避免切线的,我把需要掌握的地方,汇总成了几点,钓友们只要注意,还是可以有效避免的,长话短说开始今天的分享了。

一、线组是钓鱼的关键,很多钓友总是想着细线钓大鱼,所以在搭配线组的时候,都会把线组放小。这如果钓其它鱼可以,如果钓青鱼还是不合适的,青鱼比较大,细的线组还是比较容易挣脱的。所以钓友们搭配线组的时候要记得大一些,不然不想发生的事情就会发生。除此之外钓友们还要记得检查线组,虽然你的线组搭配好了,但是经过几次垂钓,都会有伤痕,所以钓友们尽量提早检查,有问题了就要及早的去换掉。

二、很多时候钓友们为了满足自己的虚心,在抛竿的时候都会抛的特别满,最终导致上大鱼之后就会出现拔河的情况。杆子在拔河的情况下容易绷紧,这样鱼线就会更加的吃力,一旦鱼线吃力了,耐不住了就会出现切线的情况,所以钓友们在钓鱼的时候,尽量避免抛满竿,不然切线还是没有商量的。

三、当然在钓到大鱼的时候,钓友们的第一反应就是猛烈提竿,想着第一时间把鱼钓上来,其实钓友这样做是不对的,因为鱼被钓住的时候,刺痛感没有那么强烈,一旦你猛烈提竿就会刺痛鱼,这样呢鱼就去挣扎,鱼一发力就会造成切线,所以上鱼之后要克制,不要着急去提竿,稳稳的去遛鱼这样不仅不刺痛它,而且把鱼提升来的几率也比较大。避免切线就不要着急,稳稳的来比啥都好。以上就是本人总结分享的内容了,希望能帮到钓友们。本人也是小小学生,所以说的不对不全的地方,钓友们看完之后多多包涵,当然如果有更好的建议或者需要补充的,那么都可以私信或者留言告诉我,这样我也能找到不足提升自己。

以上钓鱼技巧就介绍到此,希望《找钓点,不仅仅是只看地形,还要从这几个层面去综合考虑》的内容能满足您的需要,同时欢迎您阅读我们精心准备的专题:夏天钓鱼钓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