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的方法与技巧。

钓鱼是一项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人们外出钓鱼,除了为达到娱乐健身的目的外,自然还力求提高上鱼率.以增加垂钓乐趣和收获量.但是,由于垂钓者各自钓技的差异,在相同时间内,其上鱼率的差别往往是很大的。人们常常看到这种现象:一些人频频上鱼,而许多人难得提竿起鱼,有的人甚至毫无收获。对于那些钓不到鱼的人来说,他们往往也不是初学钓鱼者,正常情况下,他们也能有所收获,但却常常钓得不多或有时空手而归。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固守一地或囿于一种钓法。自然界中各地的地形、水情、鱼情常有不同。垂钓者必须随时分析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钓位,采取合适的钓法。至于气候的变化则更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家,出发前就必须进行了解并作好相应的准备。下面就客观因素的几个方面,谈谈我在实践中的一些体会,与钓鱼爱好者共同切磋。

一、气象因素

有的垂钓者对气象不太关心,致使在选择垂钓时间和钓位时,出现盲目性。例如:早上有雾,鱼儿不吃食,就没有必要太早登程,可在雾开始消散时启程.有

些地区早上没有风,到上午8点多才开始起风,所以必须事先收听天气预报,了解风向、风力,尤其是风向的变化.做到心中有数。当风向变了时,往往需及时换位。若是在面积较小的鱼他、河沟垂钓,风力在2-3级时,迎风钓效果不错.风力在4-5级时,可选择侧风、后侧风的靠近下风处垂钓.若是在面积较大的水库,江河湖泊垂钓,刮4-5级风时,在迎风处手竿无法垂钓,海竿垂钓效果往往也不甚理想。

二、地形因素

根据地形选择好钓位是提高上鱼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同一地点在不同情况下,有时有鱼,有时没鱼,因此必须灵活选择有利地形,对于水底地形(特别是鱼

道〕的了解和利用,则更显重要。

三、钓饵因素

就钓饵而言,春秋用红虫、蛆夏天用面食,是北方垂钓的常规。但遇到特殊情况,若没有随机应变的思维和办法,就只好扫兴而归了。

四、光影因素

光影对鱼儿活动觅食的影响常常被人忽视,故而几个小时不上鱼,也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在水较深或较浑的情况下,光影的影响不大。而在水较浅或较清的条件下,则应尽量减小身影、竿影晃动对水中鱼儿的影响,以免惊扰鱼儿,空等数小时。

综上所述,钓鱼是一项复杂的脑力与体力相结合的活动,许多客观因素决定着一夭垂钓的上鱼率.这些客观因素构成一个个环节,只要人们对其中的某一个环节处理不当,就会影响上鱼率。所以,只有不断地探索研究,提高理论水平,掌握多种钓法,并随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变,才能做到不空手,多获鱼。

扩展阅读

钓鱼饵料浓度的配置与垂钓环境的关系


关于钓鱼饵料,估计很多朋友只知道大体的一点饵料与环境的层面知识,却不甚至精确的理解。以下有个人的意见与众钓友分享。

一、气温对饵料气味扩散的影响

气温越低,饵料扩散越慢,我们以十度与二十度为例,大多芬芳类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比较慢,其溶解度与扩散速度成正比,大体情况十度的时候扩散速度是二十度的三分之二左右,所以冬天和初春的饵料宜淡不宜浓,曾回复一抬线钓友鱼进窝不食的情况,这就是一个比较矛盾 的问题,窝料味太浓,但由于气温较低,扩散速度比较慢,所以窝子的气味浓度比较高,鱼进窝不食而偶有毛挂鱼的现象。这个时候可以用腥饵料来打开鱼口,如果腥饵都打开不了,说明饵料浓度实在太高了,坏了窝子。

二、气味本身浓度对扩散度的影响

气味的传播途径有两种,气味厚浊的臭味可以平层传播,甚至向下层传播,而香味物质多有向上传播的趋势,整体窝料的浓度越高,气味传播越快。而气味越淡就会导致传播速度越慢,这就是饵料精确度 的原因,所以了解一种饵料,得了解其性味的基本浓度,

三、水流和风向对气味传播的影响

水流一般可以较慢的将窝料的信息带到下游,但窝子自身的浓度也下降得比较快。风也可以带动水流,只是速度和方向可能有所不同罢了。这就要求我们在做窝的时候,在流水中宜用一点二到一点五倍 的浓度来对付水流带来的影响。

四、水体质量对饵料的影响

水体清瘦,能见度达到两米以上的水域,这种水域一般是饮水或自然水域,这种水域因水体中杂物较少,影响气味传播的东西较少,所以只需要很清淡的气味就能传播得很远,这种水域只需要淡淡的清香味就能满足垂钓的需要了。一般将其浓度改变的方法是加入部分粮食类的饵料,也可以加入粘度较大的拉丝粉或灰面类的物质可以起到锁住味道的作用。

不然你的窝料可能会由于气味太重而很快 的诱来杂鱼而对象鱼不来的现象。而中等水域比较多见,就是现在所谓的曾经是养殖性的水域,现在成饮用水源等,这种水域最大的特点是无太阳的时候能见度达到一米左右,就用一般 的性味 的物质就可以达到诱鱼的进窝的效果。

而养殖水域一般能见度只一半米内,又称黑水水域,这种水域由于水中夹杂着很浓的其它物质,所以窝料中的物质的溶解度与扩散度都比较低,这个时候可以将窝料的浓度提高到二到四倍的量可以提高诱集鱼的效果。本人最大的感悟是大多水质稍差的水域对对臭味的扩散不受任何影响。

五、饵料窝料性味的分类

很多钓友用鼻子闻,人最敏感的两个器官是舌头与鼻子,可以充分运用这两点,如果臭谷子类的东西建议不用尝试了。一般就近一米内下风口可以闻出清淡的清香味说明是适用于一米左右的能见度的水域,如果就近的闻有人感觉比较舒适的气味的但浓而不腻,不冲鼻子,说明这种饵料适合于能见度半米内的水域,而只能闻出丝很淡的香味适于见能度两米的水域,这是水温十度的概念,当水温下升和下降,可以根据每十度,加减三分之二到一倍的做法。还有个方法是用舌尖尝试,如果窝料用舌尖尝试有较淡的味适于能见度较高的水域,而如果感觉较浓,适于能见度较低水体,如果感觉非常甜腻,这个时候宜用水或其它饵料来将其冲淡后再用。

六、关于中西药成分与互溶问题

中药药酒不是简单的混合,有的酚类和脂类物质可以充分的溶解与融合,产生互强互扶的关系,但有的中药药性尖利,可以在气温较低下,和较深低能见度下穿透水体,让气味传播得较快,起到很快的诱鱼效果,但其性太尖利,不适于鱼口,所以一般太辛太香的物质需要去其锋芒的留其厚重的物质来溶合,如甘草,糖和含酚类物质。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鱼的就食性, 中药成分的药酒一般都能与性味相近西药成分混合,还有一条准则,就是酒味的和酚类物质不可以与腥味物质相混合。前者有去腥作用。

实际案例的分析,曾两爆炸的朋友,夏天,用自己配制的饵料打爆炸,一天一夜打了一条鲫鱼。我闻了一下他的爆炸料,味很浓重,有刺鼻味,我问他加了什么,他神秘的说加的商品饵,我从饵料的大体颜色和颗粒上看到他所用的饵料,是一种用于黑水水域的配置,但都太浓了,我撒一点在水面上,水面的参子都被吓跑,这样 的饵料不适于水质较好的水域。而且随着爆炸料的打入,窝料的气味太浓,就会导致坏窝现象。

实际药米分析二,曾遇上一位钓鱼高手,他的酒米性味非常浓郁,他一直用这种酒米,经过我花了好多次豆豆酒才将其拿下,他的酒米也是一种中药酒米,其味较深,扩散速度很快,但不同的水域他撒米的量不同,在水质好的地方,少撒几颗,在水质差的地方,多撒一点儿,导致整体的诱鱼效果比较快,但是他钓饵一般为蚯蚓,和他原酒稀释后添加的胡豆粉或者饵料,而且他钓的时候开始一般不在正窝钓,就在窝子前方或者窝点周围乱抛,最后他给我说了一点精华,他说我的米是将鱼诱过来,不是想让鱼将米吃起跑了,他要想吃米一般要在下午或第二天以后,我说我不相信,他说了你打开几个鱼就知道了,我打开才钓上的鱼,确实在其肠胃中未发现有任何酒米,他叫我下午来,下午我又开了几条,结果还是见到很少量的酒米。

七、酸碱度对饵料的选择

酸性水域宜用中性或轻碱性饵料,而碱性水体宜用微酸性或者中性饵料,这精确的测量可以从随身所带试纸上取得结果,一般山水注入的水体PH值超过七,为略碱性水体,而养殖肥水水体的酸碱度低于七,为酸性水体。一般碱性水体鱼的质量偏高,而酸性水体鱼的质量较差。山水是由于岩石风化后有大量的无机物的溶入,导致整体水的PH值上升。就可能是水体PH值变化的主要原因。中药中的辛香类物质一般偏于碱性。所以如果有条件一般出钓前最好带上PH试纸,以应对不同水体的需要,一般配饵的酸碱度的准则是在6.8到7.2之间,不信,试过就知道。

就写到这么多,希望对你的饵料配置有用。特别是喜欢DIY饵料的钓友。

海洋中的各种气象分析


一、黑潮洋流

在海洋环境中垂钓,自然必须考虑洋流的变化,而对我们影响最大的洋流,就是黑潮。

洋流是海水流动的一种形态,其范围广大、性质稳定,会对行经的区域之环境、气候、生态甚至文化产生重大影响。

为什么海水会产生流动?原因有若干种:

(1)风吹影响。地球表面有大致上固定的行星风系(以全球为影响范围的地表风系)及比较不固定的、局部的打气扰动(如台风)。当一定方向和强度的风在海面吹过一段时间之后,因为摩擦力的作用,会使海水表面产生顺着风吹方向流动,而这表面水分子的流动,有会带动下层水分子跟着运动(但速度会渐减),因而产生水流。这叫做吹送流。

(2)海水密度差异。海洋各部的盐度和温度并非相等、恒定的,这些差异会造成水团的密度不同,而密度高的海水较重、密度低的海水较轻,所以会使海水产生流动。此种现象特成为密度潮。

(3)潮汐升降。受太阳和月球引力的影响,海水会出现周期性上升与下降的现象,这种水位升降引起的水流,称为潮流。

(4)补偿作用。海水是一种流体,而流体有连续性,因此当某处的海水流向他处时,周围的海水就要流过来弥补其缺,这就造成了补偿流。

那么黑潮洋流又是怎么回事呢?

黑潮是一股势力庞大的水流,它是北太平洋洋流系统的一部分,成因为赤道附近表面海水受东北信风(行星风系的一员)常年吹拂,同时加上地球自转的离心力(科氏力)影响,在赤道北侧形成由东往西流动的北赤道洋流。此洋流来到亚洲大陆东岸时受到阻挡,一部分回转形成赤道逆流,一部分转向北方沿着台湾岛、日本岛群运动,这部分就是大家熟知的黑潮。

黑潮到达日本北方后,受西风(也是行星风系的一员)吹拂而折向东,此时被称为北太平洋洋流。北太平洋洋流来到北美大陆西岸时,一股转向北方,成为阿拉斯加暖流,另一股眼美国西岸流向南方,成为加利福尼亚凉流,这股水流最后会回归到北赤道洋流中。

黑潮来自赤道,相对来说它的温度相当高(夏季表层水温可达30℃,冬季也不低于20℃。)因此被称为暖流。它能为流经的地区带来温暖、潮湿的气候,同时也携带着大量洄游性鱼类(例如每年春夏之间出现于台湾东侧海域的黑鲔鱼)。在流动过程中,受地形影响或因补偿作用而产生的涌升流,还会将海底的营养盐带到上层水域,吸引各类生物大量聚集,因此可使鱼获丰富。

二、潮汐的成因与影响

老经验钓者常说出门下竿要看流水,这个流水,指的就是潮汐。

大家都知道,潮汐现象是月亮与太阳的引力造成的,但为什么会有大潮、小潮之分?为什么每天会有两次涨退?涨潮又是什么?

(1)所谓潮汐。古人把发生在白天的海水涨落现象称为潮,发生在晚上的称为给汐,两者合称潮汐。

(2)潮汐的涨退。海水从较低的水位开始上升到较高的水位,这段过程叫涨潮,从较高水位开始下降之低的水位,这段过程则是退潮。当水位上涨到最高点时,称为满炒或高潮,当下降到最低点时,称为干潮或低潮。另外在水位到达满朝或干潮点时,通常会有一段时间海面无升降现象,这叫做停潮或平潮。

(3)潮位的高低。不同地方在同一潮水中,水位的高低并不全一样,而同一地方在不同日子里面,潮水的高低也会变动。

不同日子的水位差异,主要是由月球、太阳及地球的相对位置不同造成。在农历朔日或望日(新月或满月),月球、太阳、地球三者约略排成一直线,此时月球和太阳同在地球一侧或相对的两侧,由于万有引力的作用,发生满朝与干潮水温差距最大的现象,此时称为大潮。(但实际上会延后两三天)。到看上弦月或下弦月(农历初七、八、以及廿二、廿三日)时,月球、太阳、地球三者约略排成直角三角形,此时满朝与干潮水位差距则最小,即是小潮。

至于满朝与干潮水位的差距叫做潮差,同一地点的满差也有周期性变化,会由小变大,再由大变小,这最高潮位与最低潮位之间的距离,叫做潮间带。

(4)潮汐的周期。潮汐每天干满的时间都不一样;同一地前后两次满朝或两次干潮之间的间隔,约为12时25分,换句话说,潮水从干潮开始上涨到满朝,约需6小时多(反之亦然),而前后两天潮水的事假,则会延迟约50分钟,这叫做潮迟率。

(5)潮汐的形态。每天有两次满朝、两次干潮者,称为半日潮;每天仅有一次高潮一次低潮的,称为全日潮。如果一个地区的实际潮汐现象并不单纯为半日潮或全日潮的,就叫做混合潮。

在全日潮现象较明显的时候,一天之中从满朝到干潮或从干潮到满朝的时间将比6小时要长得多,此即俗称的长潮。

(6)那么潮汐现象对钓鱼活动有何影响呢?

①潮汐涨退虽是海面的垂直升降,但在地形、海风、地球自转、重力作用等因素相互影响下,却会造成海水的水平移动,换言之就是造成了海流,而海流是食物搬运的重要途径,当停潮阶段水下流时,食物就不会被运送到各地。鱼类长期生活于海洋中,早习惯根据水流来调整作息,所以它们在这段时间往往会自动停止进食。

②当潮汐转换时,海流方向往往也跟着改变,这意味着食物被运输的去处也变了,所以鱼群当然会跟着移动。

③矶钓场所海底地形变化极大,既然海流方向已改,标点自是完全不同,因此钓者如果对潮水没有充分的认知与掌握,成绩必然不会理想。

三、近岸水流

除了黑潮洋流及潮汐现象外,近岸水域的海水流动状态也对钓鱼有重大意义。

流动的海水与陆域环境及海底接触后,会发生许多对钓鱼有重大影响的变化,这些变化以钓鱼圈习惯的称呼来说可有以下几种名称:

(1)本流。所谓本流,并不是某种性质流水的特定称呼,而是相对来说在一个区域内比较强大的、速度快的、最主要的一股水流。通常那种方向固定(意指在涨潮阶段或退潮过程中方向固定,但潮水转换后方向即可能改变。)且流速明显高于周边其他水流的,就会被称为本流。

在这种流水中,浮标钓者比较难维持固定位置或钓棚深度,有些水势特别湍急的水域,即使用恐龙蛋或高载重的长标也一样会被迅速带走,钓友常称这类流况为流沟。不过并不是所有的钓场都有本流存在,有些地方海水的动态比较缓慢或紊乱,钓友就不会把其中一股水流界定为本流。

(2)支流。这支流二字也不是专有名词,而是相对于本流而言比较小区域的、流速慢的、方向较多变化的水流。此类水流有沿着海岸推送的,也有冲向海岸或往外流出的,支流不一定都是本流的分支,它的形成还受风力、波浪、潮汐现象等因素的影响,且会因海岸地形、海底状态的影响而改变它的方向、速度、规模。

(3)回流带。运动中的水流如果碰到地形改变(例如内湾、凸岬),或海域深度出现变化(如有暗礁或深沟),都容易在这个水域内形成一个翻涌打转的水团,这就是回流带。回流带的规模会随水流而变,水流越急,回流带范围就越广、形态越明显,水流越缓,则回流带有可能微弱到看不出来。回流带特容易让海中漂行的食物留下来打转。

(4)反拨潮。一道道涌向岸际的波浪,带着大股大股的海水打上礁石,然后再翻身灌回大海,这些水必须有个路径流出去,沿此路径流出去的海水就叫做反拨潮。其方向均为从岸边往外海流出,能够将岸上的有机物冲刷入海并带出去,故具有吸引沿岸鱼只的强大魅力。寻找反拨潮的方法很简单,只要注意观察破浪造成的白泡沫,假如白泡沫会形成一条持续往外拖出相当距离的白泡沫,那就是了!

(5)潮目。所谓潮目,就是方向或流速不同的两股(或两股以上)流水相互交错、撞击、摩擦,因而造成一个表面比较平整无波、看似甚少流动、杂物容易停滞的水区。这种水区就如同海洋中的十字路口,是鱼群和食物交会、聚集之处,所以常为下竿的标点。

1、地形

沿岸海域的地形变化会对钓鱼活动构成影响的主要有两点,其一是海岸线的曲直凹凸,另一个就是水域深度的变化。

(1)海岸线。单调平直的海岸线,常按时水下环境缺少变化(沙滩就是典型的例子),同时这类水区水流方向多半平行于海岸,流速稳定,没有食物在此聚集打转,因此鱼群也不会集中在这里。而曲折凹凸明显的环境,因为水流、波浪等的变化十分丰富,很容易形成回流带、反拨潮、潮目等吸引鱼群的条件,故垂钓丰收的可能性显然比单调平直处高。

(2)深度变化。海域深度不仅关系到鱼类对水压的适应能力,同时对海水的温度、水色、盐度、透明度以及水流方向、速度等等也都有明显影响,所以也会影响鱼类的栖息与活动方式。

举例来说,表面平整、缺乏凹凸起伏的岩石层、不论其坡度是平缓或是陡峭,甚至如断层那样处置向水下延伸,这样的地形永昌都不容易吸引鱼类驻留。但这平坦底域若出现凹陷、谷沟或隆起,那么凹沟之中和隆起部位的基部,就会成为底层活动鱼类喜欢栖息的场所,而隆起的地形又容易造成海流涌升,使深处的食物被带到浅出来,所以其上方也常成为表层活动鱼类聚集的场所。

2、底质

对垂钓来说,海洋底质与生活其中鱼类的关系,有两大方面是由重要意义的,那就是栖息方式和生殖行为。

(1)栖息方式。有些鱼类终其一生不会跟海底发生接触,因为他们的食物也是在海洋的上层活动,这些鱼类通常被称为外洋或表层洄游性鱼。但矶钓的目标物多半不属于这些鱼群,而是接近海底或甚至直接生活在海底的种类。这些鱼种有的干脆趴在海底,如鲆鲽类(比目鱼)、魟鳐类(魔鬼鱼);有的则喜欢躲在缝隙中,如石斑、海鳗等;有的习惯白天四处乱闯,晚上就找个洞穴睡觉,如鹦哥鱼类就多半属于这种。但更多的鱼种是以这类充满变化的底质环境作为栖息基地,安全时跑出来享用附近丰盛的食物,遇到危险就迅速进入屏障躲避。

不过上述鱼类中,每一种鱼对环境(底质)的选择还是会有差异,例如黑鲷喜欢生活在礁沙混合地带、嘉魶偏好石砾地形,黑毛则倾向聚集在纯粹岩礁的区域。

(2)生殖行为。大多数鱼类是卵生的,但也有胎生或介于卵生与胎生之间的卵胎生者。不论他们是哪一种生殖方式,选择一个适合繁殖的环境,广义来说需要考虑交配前的营养补给、卵或仔鱼生长所需环境,繁殖后亲鱼的体力恢复等项。

鱼类的卵有漂浮性、沉降性和黏着性等区别。漂浮性卵需要适当的水流来带引鱼卵,漂到合适幼鱼成长金、进食之处。沉降性卵需要海底有足够的小间隙(如砾石地形)让他们落脚,且落脚必须安定稳固又有通畅的水流,否则卵粒会被冲走或腐败,黏着性卵则更需要安东稳固且水流顺畅的环境,同时还必须有足够的隐蔽性,不然鱼卵很快就会被其他鱼吃光!

至于交配前后的进补,不用说是跟食物丰歉直接相关的,而矶钓目标鱼种的食物来源,有很大一部分是直接附着于底质上的,如藻类、甲壳类、贝类等等,所以底质的影响非常重大。

关于风的尝试

东亚太平洋地区是天气多变的区域,以台湾附近来看,每年大致会呈以下的周期性变化:约三月之后,太阳直射位置从赤道往北延伸,促使北方大陆上的西伯利亚冷高压强度减弱,太平洋高压则日渐发达,因此东北季风实力日渐消退,西南风开始取代之;五六月间,海洋与大陆气团相互推挤,在台湾附近形成滞留锋,造成所谓的梅雨季;七八月间太平洋高压的实力达到顶峰,台湾地区以西南及偏南风为主,但此期间海洋上容易因大量水汽蒸发而出现热带性低气压,当这低气压强度到达一定程度时,就形成了台风,所以在七、八、九、十月之后,太阳直射位置往南移动,跨越赤道进入南半球,使得太平洋高压逐渐减弱东退,北方大陆冷高压重新取得优势,导致东北季风开始南下,并于十二月至翌年二月间主宰此地区的天气。

有上述规律可知,影响东亚太平洋地区的风或天气系统,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东北季风。基本上来自西伯利亚的大陆,低温且干燥,所含水汽及冰晶的形态存在于高空中,但当它东移出海时,却会被加温,且沿路吸收水汽,因而天气会变成阴霾、风大、有小雨,并且在其前缘造成一条风力强劲的冷锋面。

(2)梅雨锋面。由太平洋暖气团鱼大陆冷气团相互推挤形成的梅雨锋面,由于扰动剧烈且带有大量的水汽,故常引起明显风变及降雨。当太平洋高压势力较强时,滞留锋会被往西北推移,台湾地区受到海洋性气团笼罩,天气就会比较晴朗炎热。若是大陆冷高压势力交强,则滞留锋会往东南移动,台湾地区天气就变得阴雨不断。

(3)台风。台风的危害不用多说了,但它有三种经常被忽视的副作用不得不提,那就是西南气流、长浪和暴潮。

西南气流跟西南季风不同,季风是指较长时间、较大范围持续吹拂的风,气流则是端在且变化大的气候现象。台风经过台湾地区吼吼,因其逆时针转动的特性,会引入旺盛的西南气流,而这来自南海的气流带有大量水汽,因此常造成严重灾害。

长浪是一种波长非常常的浪,常由台风的强大风力以及低压所引起,可传播到相当遥远之处,且去推进速度比台风本身移动的速度快很多,因此对钓客的安全有着极大的威胁。

暴潮为台风引起的另一个大麻烦,其成因跟前段所言类似,由于台风中心气压甚低,海水会被吸起使海面升高,再加上强劲风势吹挂,海水因堆积作用更加高涨,此时若再逢涨潮,就会对沿海地区造成海水倒灌的灾害。

(4)西南季风。在亚洲大陆东岸、太平洋西侧水域,夏季若无台风或热带性低气压时,通常呈现晴朗炎热、西南风微弱的天气。这种季风的影响乍看不是很明显,但因为太阳持续对地表加入又缺乏风来调节,地表附近产生旺盛的上升气流,往往很快就发展成一个高大数千甚至上万米、顶部呈砧状的巨大云柱,此种内部饱含大量水汽的积雨云,在高空被冷却后,会形成急速且雨量大的雷雨,而且这种降雨因为带着冷空气向下冲,故能引起强烈的风变,形成到达八九级以上的阵风。

关于浪的常识

海浪是海水受外力作用后形成的震荡现象。其最明显、最普遍的成因就是风。但还有很多种外力也会引起海浪,例如地壳变动、海底火山爆发、潮汐等。

波浪虽然会由发生的地点向外扩散,但水分子并没有随着波的传递而移走,它们只在原处作上下运动。波浪的另一个特别现象是其影响的深度大约相当于它的波长的一半,亦即如果某处发生了波峰与波峰间距离为10米的海浪,那么在水深超过5米的深处,就感觉不到它的动态了。

以上时波浪一般性质的简略描述,钓友还记得前节提到的长浪吧?所谓长浪,是一种来自远方海域、已经脱离其发源地(例如有远处台风所引起)的海浪。这种浪的波长非常长,形态看起来圆滑和缓、浪头不高,因此人们常忽略它的危险性或不容易察觉其到来,但它所蕴含的能量极为可观,在行进途中衰减得不多,所以能够影响到很远的地方。

当这种长浪推进到陆地附近时,因为海域深度变浅,波浪中蕴蓄的动能就开始转变为势能,使波长缩短、波幅加大,也就是说海水出现向上堆叠的现象;水深变得越浅,堆叠高度就越高,同时又因为海底摩擦的迟滞,使深处的波传递速度慢于表面,于是浪形也变得前倾,终至浪峰无法再维持稳定状态而崩溃,大量海水猛然砸上岸壁。

这现象如果发生在陡峭、急深的岩石海岸或防波堤前端,由于深度是在短距离内迅速变浅,波峰眨眼间就有可能叠高到超过人们立足点的程度,海浪夹着大量尚未释放的动能与势能,一股脑装上走避不及的钓客,于是钓客落海事件就发生了!

风速与浪高对应关系表

在深度变化缓和的沙堆地带一般的长浪影响多不会很严重,但若来袭的浪是有强烈海底地震所引发,那么它就有可能造成如2004年12月26日南亚大海啸般的伤害。

鱼儿与水温环境分析


钓友问:鱼儿怕热吗?

鱼儿都是一些娇气鬼,它们既怕冷,又怕热,动不动就拒食。鱼类属于变温性的动,它们的体温随水温而变化,一般相差0.5~1℃。鱼儿对所寓居的水体,也有严格要求,除水温外,还对水的酸碱度有所挑剔,水中其他的有害物质也不能超量。鱼儿反抗环境的办法,首先是绝食。稍有不适,就不进食。如果外部条件进一步恶化,例如水温过高过低,水中缺氧,水体偏酸,或其他有害物质过量等等,鱼儿就会昏迷,甚至死亡。

就水温来说,各种鱼都有自身的适温范围,但是就大多数可钓的淡水鱼,如青、草、鲤、鲫、鲢、鳙等,它们最适宜的温度20~30℃,如果高于或低于这个温度,摄食就会受到水温的影响。

炎热的夏天,水表层被太阳晒得发烫,甚至超过人的体温,在这等热水中,鱼儿肯定呆不住,它们会游到水温较低的深水层去避暑。那么盛夏怎样垂钓呢?

1.寻找水温合适的水域、水层下钩。在静水的池塘中,水总会有深有浅,有向阳背阳之分,水中的温度自然就会有高有低。渔谚中有夏钓深夏钓阴之说。

2.在时间的选择上,避开中午高温,夏季垂钓,可安排在早晚,甚至进行夜钓。在方位上避开阳光的直接照射,例如可采取早钓东,晚钓西的办法。

3.夏季有些情况不宜出钓:

闷热天不出钓。钓鱼有不怕热,就怕闷的说法。气压低,出现闷,水中就缺氧,鱼儿会游到水面来,张着嘴从空气中直接吸取氧气,此时它们不会摄食。有一条渔谚叫鱼浮头,不咬钩,另一种说法叫看见的鱼钓不着。这都是水中缺氧所致,所以夏季钓鱼,不仅要避高温,还要注意防缺氧。

新水不下钩。夏季池塘、水库等水位的变化一般很大,有时因农业或生活用水,使水位降低,一场大雨之后,水又满上来,致使原来的水质、水温等有较大的变化,在这样的水中,是很难钓到鱼的,于是就有新水不下钩之说。

静水不垂钓。所谓静水,就是风平浪静,水面平如镜。在夏天,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伴随着的就是闷热,在这样的条件下,鱼儿是不会咬钩的。

浅谈鱼饵与钓鱼的关系


钓鱼离不开饵料,各种饵料有其特点,不同的季节鱼儿对食物的要求是有所不同的,这就使得饵料在钓鱼活动种处于很微妙的地位。于是乎就有了秘方,钓获不好就怪自己的饵料不好,可是昨天的饵料和今天的饵料是一个配方啊,于是就喊晕。

一、味道在水中的传播

我们先看看味道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某种物质的分子从该物体上脱落下来,并随空气的流动(风)而传播开来。所以,处在某物体的下风就很容易闻到该物体的气味,而如果是在它的上风处,就很难闻到甚至根本就闻不到它的气味。

味道在水中的传播要复杂的多,因为水并不像空气那样很容易流动(我这里是指在河流以外的静水中),即使是在我们的窝子附近也主要是上下的轻微搅动。幸好有些物质在水中还有扩散性,这就使得我们诱鱼进窝变得要相对容易一些。即或如此,我们也应该充分认识到,我们饵料的气味在水中的传播并不是很理想的。换句话说,靠饵料的化学性质来诱鱼进窝是有很大难度的,这主要是传播条件不好造成的。

二、鱼对饵料的一般态度

鱼很可能是动物中耐饥饿最强的一类,鱼缸里的鱼就是一年不喂一点食,它也照样活得好好的,只是头大身体小。所以在很多时候,鱼是可以在较长的时间里基本不进食的,不进食的鱼怎么钓,唯一的办法就是让鱼吃食。

在不同的情况下鱼对饵料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当鱼群较大时,可以说鱼对饵料基本是不加选择的抢食,这是动物的一般共性。当鱼群小了以后,鱼自然就有一种危机感,这在吃食上的表现是很明显的。这时的鱼只吃那些它认为比较安全的饵料--糟食,很少去吃那些粘性较好的面食。当鱼少到基本不成群的时候,它就完全不吃面食而只吃糟食了。鱼吃食是为了生存,而这个时候的鱼不吃食或少吃食也是为了生存,这符合动物自然生存的法则。

三、怎样用饵和调漂

所以我们在钓鱼用饵的时候,一定要考虑这个因数,尽量把饵料做的松散一些,千万不要把饵料做的太粘了。有人会说,饵料太松散那不就要频频提竿换食,这样行吗。当传统钓用于钓底时,铅坠是到底的,这时饵料就是化了也还和钩子在一起,这自然不用频频提竿换食。就是台钓悬坠钓法的时候,饵料化了钩子也可以留在饵料里。当钓目大于调目时就很容易做到饵料化了也能钩食不分家,换一个说法,无钩半水调a目,装钩挂食也钓a目,这时饵料化了也还是钩食不分家。

松散的饵料很容易在水中撒落,这样也就利于饵料的气味在水中扩散传播,这种飘然落下的饵料粉末对远处的鱼有很好的引诱进窝的作用。

如果你的饵料做的太粘,而现场又没有办法改变它的粘性,这个时候我们怎么办。我的补救措施就是把饵料搓成很小的小团,比绿豆还小的小团,只要你能把它装在钩尖就行,要知道大鱼是不嫌饵小的。

详解钓鱼与鱼饵的关系


很多钓鱼人都为鱼饵绞尽脑汁,我在过去的垂钓过程中,也不例外,到处寻找鱼饵的秘方,做过很多试验对比,但最终还是回到了原来的位置。所以,我在以前发文中曾经说过,自己对鱼饵几乎麻木了。

商品饵的出现,进一步加深了钓鱼人对鱼饵的探索。这本来是好事,但把鱼饵弄得神乎其神,我以为会影响真正的钓技提高,也脱离了垂钓文化的本质。大家心里都明白,鱼是一种极其普通的动物,在自然界,鱼还处于相对弱势的位子,要防止来自水中、陆地、天上的生命威胁,所以鱼最关心的还不是什么最好吃,而是什么东西能吃,安全的吃。

可以想象,鱼平时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处在饥不择食的日子里,它们有多大可能对吃的东西挑三拣四呢。这就是说,它们对吃的东西远没有我们钓鱼人想象的那么挑剔,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最大的要求是吃饱而不是吃好。何况,饵料的好与坏,是没有衡量标准的。就像我们人,北方人爱吃面食当然会认为馒头比米饭好吃,而南方人喜欢吃大米,又觉得米饭比馒头好吃。你能说哪种东西好呢?我想,鱼也不会脱离熟知、适口就是好吃这一宗旨。何况,鱼在水里,所接触的食物,远没有我们陆地上的动物那么丰富多样,很多食物,都是陆地上冲到水里去的垃圾。我们可以从第一个吃西红柿的故事去想想鱼,某种东西明明是好东西,但从没有见过,那气味也从没有闻过,第一个吃它的人是要冒风险的。鱼如在自然界没有这起码的本能,早绝种了。你弄种鱼从没有见过闻过的东西在水里,恐怕鱼还得研究半天呢。

所以,我认为我们垂钓中用饵还是以自然食物为原则。我的感受是鱼始终喜欢自然清新的食物,并不喜欢吃麻辣烫。特别是大鱼,显然是带有自然植物香甜的饵对他们更适口。基于这个理念,我们在垂钓中就应该多研究什么鱼最爱吃什么类型的食物,而不是过分去琢磨中药配方,有些中药有一定诱鱼作用,其实也是自然植物的气味在起作用。我在垂钓中发现,每种鱼对食物的偏好都有一定的区别,都有它们最喜欢的气味。所以,我们在摸索诱饵和钓饵时,就应该放在研究鱼的嗜好上,也就是研究鱼的习性上。

蚯蚓是万能饵,但它并非钓所有的鱼都会有最佳的效果。实际上蚯蚓垂钓的最佳效果只局限在鲫鱼、黄颡等少数几种鱼上。鲤鱼、草鱼、鲶鱼、青鱼同样也吃蚯蚓,但我们垂钓时,都不如每钟鱼用针对性的饵效果好,而且差别特别显著。

举个我用饵的例子,大家都知道草鱼喜欢吃草,可我在垂钓中只用草做诱饵,钩饵从不用草,这是我从无数次反复对比中得到的结果。在大多数情况下,草鱼更爱吃那些靠吃草生存的昆虫,如蝗虫、蟋蟀、蚂蚱、飞蛾、青虫等,水库里的草鱼除了喜欢吃以上的昆虫外,还对榨树果特别偏爱,这是因为水库岸边常有这种果实滚落到水中,这种带有植物香甜的果实它们当然不会放过,不仅草鱼,鲤鱼也偏爱这种果实。因为理论上草鱼吃草是获得蛋白质,储存能量,一只昆虫相当一大把草的能量,而且这种昆虫本身也有草味,当然是草鱼的首选了。实际上草鱼在幼鱼阶段是个标准的肉食者,长大了改为吃草是因为水中无法提供它们大肚量的荤食,并不等于它们最爱吃草。所以,高蛋白质的昆虫既有它们喜欢的口味,又有它们所知道的能量,在草与昆虫的选择上它们不会傻的。我们在垂钓时,只要注意草与昆虫给草鱼的目标感,效果就显现出来了。太小的昆虫可能不会引起草鱼的注意,至于气味,吃草的昆虫与草的气味对草鱼的刺激可能区别不大,这可能是大昆虫比小昆虫效果好的原因。就是用素饵,草远没有植物种子发的牙效果好,因为种子牙的蛋白比草高,同样的口味和气味,草鱼当然要择优了。从这个例子看,我们在摸索鱼饵时,首先要考虑基础味道,在基础味道上加强而不是弄出怪味来。

鲤鱼对谷物香甜有特殊偏好,尤其是大鲤鱼,这一点我深信不疑。所以,在垂钓用饵上一直坚持这个原则。我经常看到用鱼饲料和用小鸡料配鲤鱼饵的文章。我以为这种饵可能对驯养的鲤鱼更有效。对自然水域的鲤鱼可能没有那么神奇,甚至适得其反。我对小鸡料一直不敢恭维,这是用教训换来的教训。一次在一深潭海竿炸弹钩钓大鲤鱼,从未当空军,一直很自信的我,却在众钩友大获丰收的情况当了空军,别人的竿频频弯腰,我六枚炸弹跟抛在游泳池里一样一天都没有动一下,我成了钓友们的抄鱼专业户,几乎把人气晕,恨不得把头伸到水里去看个究竟。这一天的炸弹饵不是我亲自配制的,后来得知这一天的炸弹就是用小鸡料(可能是这种小鸡料本身有问题,我没有深究过)加玉米面配制的。为证实这种饵的问题,第二天我用自配饵与这种小鸡料配饵分别用三只海竿对比垂钓。对比了半天我就把那种小鸡料饵全部倒掉了,根本不用对比下去了,问题就出在这种小鸡料上。鲤鱼根本不吃这种饵,起码这一水域的鲤鱼是绝对反感小鸡料的。从此,在其它自然水域垂钓,我也一直不敢用鱼饲料和小鸡料,除非在养殖鱼塘。

我的体会是,不管在什么水域,只要坚持用新鲜谷物配制的饵,鲤鱼都爱吃。尤其对半生不熟带香甜味的玉米和蚕豆粉、薯类特别钟爱,诱鱼效果十分明显,根本无需加什么麝香丁香之类的东西,甚至加了效果很差,尤其是麝香,会把大量小鱼小虾招来添麻烦。任何曲酒都有一定的诱鱼效果,所以,我在配饵时只加少量的曲酒。配制的饵就只有一种谷物的芬芳略带点酒香,闻起来非常自然舒服。饲料中往往有海虾海鱼粉之类的添加料,淡水中的鱼是否喜欢我一直怀疑。自从那次教训后,我一直不敢乱用了。商品饵中的一些添加料的确有很好的诱鱼效果,我们可以在自配的各种基础饵上少量加一点商品饵。

有一点我是敢肯定的,如用自然谷物配制的诱饵或钩饵,如季节性选择没有错位,垂钓效果十分不佳,不要怀疑饵有多大问题,应该找找其它原因。

什么饵钓什么鱼,是一种十分广泛的学问,需要大量的实践去对比总结,任何人都可以从实践中掌握一些规律。而且这种规律往往在不同的气候不同的水体环境下有所变动。我认为没有万能饵,你认为是最好的饵有时候会被最普通的饵打败。这种例子在垂钓中是常见的。所以,我觉得我们只要安静下来研究鱼的习性和气候对垂钓的影响更有利于钓技的提高。用台钓研究鲫鱼的方法去研究其它鱼的垂钓门道,一定会促进钓技的。

最近,钓友无人不知的农兵用牛粪钓鲤鱼名声大噪,我虽然对牛粪不敢恭维,但从中可悟出一些道理。农兵用饵都是很普通的东西,是水里的鲤鱼经常能吃到的东西。虽然他也在饵料中加了商品饵,可惜农兵海竿炸弹钩的垂钓的时间不长,好像还只是一把海竿在耀武扬威。如果多几把海竿,我倒建议农医生做个对比试验:1、全部用现在的基础饵;2、在1的基础上加牛粪;3、在2的基础上加商品饵。用这三种不同的饵做个对比垂钓,我想会有新发现的。

再就是我们垂钓时,也要根据季节来调整鱼饵。如初春时节,在自然水域,这是钓鲫鱼和黄颡鱼的大好时节。所以,饵料以蚯蚓为佳,即使用荤腥类的商品饵(台钓),也远不如鲜活的蚯蚓效果好,因为你可能多获了鲫鱼但毫无疑问会减少黄颡、鲶鱼这些优质鱼的收获量。青蚯蚓是黄颡和鲶鱼的好钓饵,除非是专攻这种鱼,大多数情况下并不适合。因为我们多是在主攻鲫鱼兼得黄颡和鲶鱼,在平时垂钓中用红蚯蚓做饵不会影响这几种鱼同时上钩,如用青蚯蚓,会严重影响钓鲫鱼。红蚯蚓钓黄颡与鲶鱼招小鱼闹钩是站不不住脚的,因为有大量黄颡鱼的水域必有鲶鱼,因为它们的食物与习性相近,总活动在同一水域,这种水域恰恰小鱼很少。我的经验是,素饵粉料同样能把黄颡鱼引到窝里来,你杀黄颡鱼时可以留意它胃里的东西,实际上这家伙荤素都吃而偏荤。

很多钓友在垂钓中用玉米粒或者商品饵碰到一次肉食性鱼上钩,就下结论说他们也吃素饵是盲目的。这种情况往往是小鱼闹钩被肉食性鱼攻击误中钩,这一点我甚至可以说是绝对的。不信可以用面食或玉米粒喂养鲇鱼和黑鱼试试,除非是从小驯养过,他们无疑会饿死。再想一想,水中如没有小鱼闹动钩上的素饵,在静止状态下是不可能钓到那些凶猛肉食性鱼的。就好比猫的嘴上偶尔叮了一根草,你不想这是猫爪老鼠时叮在嘴上的,而说猫也吃草,这是不科学的想法。所以,我们垂钓中,在用饵上心里要有个基准数。

夏季和秋季,除了一些特殊水域,素饵显然比蚯蚓效果好,但深秋垂钓蚯蚓又比素饵好。这是我的感受。即使是台钓,我认为夏季也不宜用荤腥类的饵,因为夏季水中有大量水生昆虫可食,我的体会是鲫鱼在夏季更偏爱香甜类的素饵。

商品饵的出现,的确给我们钓鱼人带来了一次革命。很多情况下我们不用为准备饵去忙乎了,而且干净、卫生、方便。但有时候也要注意,在自然水域垂钓,有些荤腥饵中有较浓烈的海虾味,如果垂钓中老只有小野杂鱼闹钩不见大鲫鱼进窝,如确信水中有大鲫鱼,应该考虑换窝换饵试试,我有这样的体会。相对而言,荤腥饵诱鱼更快,这是毫无疑问的,我体会很深,很早以前,没有商品饵,我用统钓法钓鲫鱼,就在蚕豆粉中加青蚯蚓粉做为粘饵,垂钓效果明显比别人好,而且更容易招来黄颡鱼,把窝里的小鱼小虾赶跑。所以,在用饵上我们要考虑对路,如是自配饵,最好是就地取材,随你怎么配,都不会错到哪去。

我觉得在用饵上不要望死胡同里占,弄来一种配方调制的饵在一二次垂钓中有一定的效果,就认为它是秘方、好饵,这样,往往在遇到新情况时不知所措。因为证明一种配方的确切效果是一种系统性的工作,需要很多试验条件,我们一般钓鱼人很难有这种条,简短几次垂钓证明不了什么,因为垂钓中有太多的干扰因素。也许你认为的秘方实际上在诱鱼上并没有起什么作用,而是基础饵本身的效果。

千千万万的钓鱼人在苦苦寻求秘方,到今天有什么结果吗?没有啊!真正的秘方只有两类东西,就是粮食类的谷类和荤腥类肉类。除了这两种,你用什么秘方单独去钓鱼,一条也钓不上,这就是很客观事实啊!

气温与水温的关系


无论选用何种诱饵,都需要从鱼喜食、气味浓这一特点着眼。因为鱼的嗅觉器官比较发达,可从较远处闻到诱饵气味而向诱饵水域中心游来,这就为咬钩创造了条件。

温度与钓鱼

钓鱼谚语:春钓滩、夏钓潭、秋钓阴、冬钓阳。就是指各个季节适宜钓鱼的温度条件。

春钓滩

是说在春天晴天有太阳的日子里,尤其是在正午,水域中浅滩部位的水温适中,在这个地方很容易钓到鱼。例如在江淮流域,人们常说:惊蛰鱼开口。就是说到了三月份,也就是农历正月底,鱼儿就开口吃食了。仲春的温度在20℃左右,正是鱼儿食欲旺盛、生理机能旺盛的时候,鱼儿要产卵,要繁殖幼鱼,常常是饥不择食。所以这时是江淮流域钓鱼的最好季节。

夏钓潭

是指夏季特别是闷热的天气,无风、水无波浪,水中氧气不足,鱼儿缺氧,自然活动量减少。这时,它们多栖息于深水区、阴凉水域不动,因为水深处比较凉爽,在这样的水域下钓鱼较有收获。

秋钓阴

是指秋季的阴天,温度最为适中,宜于垂钓。

冬钓阳

冬天气温低于0℃以后,鱼儿在深水区的水底或钻入泥中栖息,准备过冬,很少游动。只有天气晴朗、气温回升较高时,鱼儿才到水温相对较高的浅水区晒太阳觅食,造成垂钓的时机。

另一方面,在自然水域,因水深且域广,故水温的分布是不均的、变化的和分层的。钓鱼人悟出了鱼也分层的环境背景,不但掌握了底钓鲫鱼的方法,还创造出了离底钓鲫、半水钓鲫和浮钓鲫的招术。

气温与水温的关系

钓者怎样才能知道水温是多少呢?

一般来讲,知道了气温,也就知道了水温,这两者之间是互相联系、互为影响的。气温升高,水温也随之升高;气温降低,水温也随之降低。以一日计,早晨6时,气温10℃,则表层水温约12~15℃;中午12时,气温20℃,则表层水温约15~18℃;下午2时,气温24℃,则表层水温约18~22℃;下午6时,气温16℃,则表层水温约18~20℃;子夜零时,气温下降到8℃,则表层水温约12~18℃。总之,水温的升降要略滞后于气温变化。

因水传递冷热的速度比空气要慢,水表和水底存在着水温差,水越深,温差越大。

夏日,最好在上下温差小的水域垂钓。如表层水20℃,底层水10℃,鱼儿皆上浮,底层就钓不到鱼,只得浮钓或悬钓;如表层水18℃,底层水35℃,水底缺氧,鱼儿便浮头,甚至不食,底层钓不到鱼,而浮钓也很难钓到。冬日与夏日相反,最好在水温上下差别较大的水域垂钓。如上层水结冰,仅0℃,底层水仅2~4℃,鱼儿不食,逃往深而暖的水区,在这样的底水中就钓不到鱼;如表层水结冰,为0℃,底层水10~15℃,则鲫鱼、鲤鱼、鳊鱼、草鱼、青鱼、鲴鱼等皆食饵,就可以钓取;如再遇上鱼窝,则上钩率不会比春、秋季差。这就是许多北方钓者为什么喜欢冰钓,并能取得很好的垂钓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

海钓与潮汐海潮的关系


海钓与淡水钓不一样,海钓是和潮汐潮流相关的,海鱼赖以生存的食物是随海水流动的,世界上的四大渔场就是潮水洋流交汇的地方,能为海鱼的生存带来丰富的食物,潮汐现象是沿海地区的一种自然现象,是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习惯上把海面垂直方向涨落称为潮汐,而海水在水平方向的流动称为潮流。早晨的高潮叫潮,晚上的高潮叫汐。这是潮汐的名称的由来。

海钓跟淡水钓一个最大的区别在于海钓的水域有潮汐规律,这一点是无论如何也避不开的,正所谓海钓不看潮,纯粹瞎胡闹,海鱼的觅食活动规律与潮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海钓要想有个好的渔获,潮水的规律就需要弄明白。

一、怎样了解潮汐

1、大小潮要分清

这里所涉及的日,是特指农历。在要踏上钓鱼之路时,定要心中有数当日是农历的初几,才便于敲定是船钓还是岸钓。每月的初一至初三和十六至十八为大潮,潮的涨落幅度大,鱼亦极其活跃。大鱼尾随着饵群涌向近海,于相对风平浪静的海湾扩腹充饥。此时,若弃船钓为岸钓或岛上矶钓则甚为得体。每月的初七至初九和二十二至二十四均为小潮,浪不高,水不急,乘船或蹬圈筏在距岸较远的岛屿深水区或海珍品养殖区提线也好、挥竿也罢,都会大开你钓鱼的眼界。

2、要会看潮水黄金段

潮汐的一涨一落,是海水运动的不同表现形式。在两种差异的运动方式上,不等的时间具有截然不同的运动特点。通常人们把潮汐的一涨或一落的六小时又十二分,统称为十分潮,每一分潮大致的时间是37.2分。因此,对于钓鱼人而言掌握具体潮起潮落的几分,是绝对必要的。就拿我们常挂在嘴边上的钓二、八潮和半潮为例,是指潮退去的二分与涨到八分。简单点说,当平潮过后的12分钟,开始退潮。例举的二分潮,基本上是在潮开退的1小时15分前后。而涨八分潮,是潮开始涨的4小时58分左右。同理潮汐涨、落的半潮,自然是易于换算,不再赘述。这样的三个钓鱼黄金段的准确把握,不仅仅是能有备而往,而且是能最大限度的使自我紧紧把握垂钓的主动权。

3、要把握海流变化趋势

海流是潮汐在水平方向上的一种变化态势。其主要是三种正反的表现形式:急、缓流,回、憩流,明、暗流。它们与鱼的活动,是息息相关。大潮流急,小潮流缓。大潮大咬,小潮小咬,无潮不咬,这道出的便是海流对鱼索饵趋势的影响。说到憩流,它是海水处于相对平衡,处于潮涨落、流往复的相持阶段的运动具体表现。总而言之,它们的运动方式有别,显然在垂钓中具体钓鱼方式的施展,亦要有所变化。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回流是鱼进食的又一黄金时段,谁抓住了最佳时机,谁就有登上最佳垂钓宝座的把握。

二、怎样读懂潮汐表示意图

潮汐表一般用坐标图表示,左右两边的数字是每日涨退潮的高度,上下的数字是小时,0-6-12-18-0代表一天二十四小时。左右的零表示所在地区的海拔高度。当潮水高于当天最底潮时,表示潮水已经上涨了。底潮是当天的最低潮位,上个退潮退到的最低位。中潮是当天潮水已经上涨到最高潮位的一般。满潮是当天潮水已经上涨到最高点,不会再上涨。

三、海钓与潮汐的关系

潮汐运动的表现形式不同,它对鱼索食的作用也大有差异。潮水浩浩荡荡由大海朝岸边或海岛奔涌而来,这是涨潮。涨潮为钓鱼的高峰期;海水从岸边或海岛向大海一泻而去,即人们说的落潮。这时,潮才落时或是潮落七分时都为海钓的高峰期。当潮水处于涨落阶段时,海水处于激烈的运动状态,水中溶解氧多,鱼甚活跃,索食富有主动性。平潮与停潮,则水静鱼稳,水中溶解氧少,鱼只能以少动或钻入洞中不动来保持与环境的协调。为此,海钓时唯有懂得潮汐的涨落,顺其自然,才能实现兴冲冲而往,乐颠颠而归。

1、满、枯潮,寻边钓

凡是到过海边或常同大海打交道的人,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当海水涨到岸边,辽望无际的海面上,波涛万顷,海鸥齐飞。潮涨到最高限度,就是高潮,即我们习惯称作的满潮。有时候海水却退到离岸很远的地方。当潮退到最低限度,就是低潮,即通常人们习惯称谓的枯潮。根据长期的大量观测,我们发现,潮汐的涨落平均以24小时50分(天文学上称为一个太阴日)为一个周期。在一个周期的时间内,最常见的是两涨两落,即出现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

2、二、八潮,抢着钓

意思是说平潮过后大约十几分钟,是潮开始退的时段,直到退去二分潮,大约潮开退的1-2小时前后这段时间内都是垂钓【高潮期】。退八分潮,是从开始退潮时算起后约4小时左右。一半潮,休息觉。潮退去一半或涨到一半时,潮汐由急速的升降逐渐趋缓转入快速降升时段。此时是受潮汐影响,霞浦内海海域的流速加快,这段时间最好的办法就是睡大觉。

前者是潮汐运动由缓慢趋向快速下降的运动阶段,而后者是由快速趋于静缓上升运动的阶段。这两阶段是鱼类的索饵活跃期。以小鱼小虾和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穿梭往来抢食夺饵。此时对于垂钓之人,是求之不得的良辰美景。因此,抓住二、八潮汐时间段,船钓也好,岸钓也好,要准确地选择好钓点,不失时机做到三快(饵快挂,鱼快摘,坠快入水)、一准(扬竿时机准),使钓鱼人在品尝手感刺激的乐趣的同时,最大限度摘取丰收成果。

浅谈饵料的诱与钓与雾化的关系


初学很多钓鱼,很多钓友仅仅知道该怎么去钓,却不明白真正意义上的钓鱼是一个诱钓结合的过程,它们两个的关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就像做菜不能缺少菜和一样,缺了任意一个就做不了菜。而想要诱钓结合,配置饵料的时候,雾化状态很关系。这里笔者就来和大家来浅谈饵料的诱与钓与雾化的关系。

一、诱鱼,雾化是关键

在水中,并没有像在空气中视线来的那么的清楚,鱼儿在水中觅食,往往是通过追寻食物散发的气味来找到食物的,所以,饵料的雾化性能就对诱鱼很重要。雾化就是饵料在水中散开的过程,散开之后,饵料的气味就会随水流一起漂相四面八方,当鱼获取到饵料的气味时,就会随着雾化的路径前来觅食。

一般来说,饵料雾化的太快或者是太慢都不是非常的好,如果你要钓底,而饵料雾化的又太快,当你的饵料在下沉的过程中已经雾化完全,这样一来,饵料的气味全部停留在上水层,底层什么都没有留下,鱼到来的时候,也都停留在上层水域,很难钓到鱼儿。同样,饵料雾化的太慢,会直接影响诱鱼的速度,让你的效率大打折扣。我们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垂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雾化饵料,这样才能达到更好地诱鱼效果。

二、溶散,和雾化相辅相成

所谓的溶散,就是饵料入水之后从内部到外部的一个逐层脱落的现在,它和诱饵的雾化有着很大的关系,溶散好的饵料,它的雾化效果是不会差的。保证溶散和雾化的速率,是一款好的饵料必须具备的,只有饵料的溶解和散开的时间和饵料到达预定钓位时间相符合,才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否则,往往都是徒劳无功。

三、雾化,配置饵料是关键

我们上面所说的诱钓结合,就是要保证,在钓鱼的时候,当饵料入水之后,饵料既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散开诱鱼,又可以保持一定时间的溶散状态,好让鱼来到钓点进行吃食咬钩。然而,要想控制好这一时间,并不容易,饵料入水后下沉的速度和时间,往往都取决于饵料自身的重量,重量越重,下沉的越快,用的时间就越少,这个道理我相信大家都懂。

除了饵料的重量,还有饵料的干湿程度和材料有关,一般来说,饵料较干,含的水分相对较少,那么,饵料的下沉速度也就越慢,诱鱼的效果会更好。但是对于钓底来说,却是越快越好。

所以,总的来说,要真正做到诱钓合一,必须要根据你实际的垂钓情况,保证饵料的比重适宜,不仅可以在水中形成良好的窝,而且要满足钩饵的下沉速度,只有做到这几点,才能够轻松地有鱼。